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科学管理的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管理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管理的原理

第1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浅析;泰勒;科学管理

1.引言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家在20世纪初开始面对一个矛盾的社会现状:一方面,大型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市场商品需求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受雇主和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及落后的经营管理方法的影响,使得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而效率和工资却过低,导致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频繁和激烈[1]泰勒和一批工程师、企业家们开始对工厂、车间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出工厂经营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发挥工人潜质和提高工人生产率的方法,逐步形成了科学管理原理。

2.科学管理的基础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开篇,泰勒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基础。笔者认为泰勒在开篇关于科学管理的基础的阐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来理解。

2.1管理的理论思想。泰勒认为,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一致是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雇主财富最大化是建立在雇员财富最大化的基础之上的。基于以上,管理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实现雇主和官员的财富同时最大,管理者和工人应该发掘每个人的潜能,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创造出最大的劳动生产率。从管理实践来看,雇主和雇员的财富同时达到最大化是一种最理想的管理状态,此时不仅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雇员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如今不少企业都意识到了满足雇员的需求和利益,实现雇员的“财富”最大化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尽管现在关于雇员的“财富”有了更深的内涵,不仅仅是指金钱上的,更多的是包括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但是泰勒的管理哲学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2磨洋工。泰勒在文中列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磨洋工”现象,在当时的英国和美国工人参加板球比赛,他们会竭尽全力赢球,如果没有尽力夺取胜利还会被认为是“懦夫”,但是同样一群人在工厂里的表现恰恰相反,他们每天只完成正常水平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工作量,如果有人竭尽全力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量,反而会遭到同事的排斥甚至辱骂,其所遭受到的伤害甚至要比得到“懦夫”的称号还要严重。可以看出“磨洋工”除了管理不善和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外,工人们的认识问题属于主动的磨洋工。当时泰勒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发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尽管自己认为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迫于工友们的压力,也只能完成部分的工作量。其实,这一种现象是工厂里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力量约束的,大家约定俗称一个工作量,尽管不合理,但是对组织内绝大多数人是有利的,如果有人在非正式组织内,并且不按组织的规则办事,私自提升工作量就会得到集体的排斥。这种“非正式组织”在后来的霍桑试验后形成理论并指导实践,其实,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已经有理论的雏形。

2.3管理者与工人。泰勒在涉及管理者与工人的关系时认识到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和勤劳的工人更需要上下的合作,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也是行政管理部门借鉴的准则,为后来衍生出来的很多思想,例如民主,以人为本等等管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科学管理的原理

3.1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了作业研究原理和时间研究原理。泰勒把工人操作的动作分解成每个动作要素。然后再分析每个动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去除那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动作要素,对留下了的合理成分进行整合、改进,最后形成了标准的作业方法。其次,管理者计算出每一个动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然后去除一些不可避免的时间损耗,形成了标准的作业时间,最后,一次确定为工人的劳动定额。

虽然这极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产出,但是也严格约束了工人,工人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由。但是不得不承认通过这些原理制定的规则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3.2科学管理的内容

3.2.1作业管理。科学的工作方法。泰勒把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工作方法与科学管理的原则结合起来,找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将管理从经验上升到了科学并且指导了实践。科学的培训方法。泰勒认识到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人的潜能,提高生产力,就要求每项工作都要挑选合适的人员来担任并且要挖掘合适人员的最大潜能,这就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科学的激励方法。泰勒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工作定额,工人是否完成定额成为衡量其工资水平的标准,以此形成了差别工资制度。激励制度的目的是克服“磨洋工”的现象,同时也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干的多的人拿的工资也多,这对资方和劳方都是有利的。有学者认为,是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工人当作人来激励,而不是看作好像机器一样的工具;又是泰勒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开始关注人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人性化管理”与“人本管理”开了先河。[2]

3.2.2组织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为了完成管理任务,泰勒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代替以往凭借经验的工作方法,将企业管理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并且在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细化执行职能工长制,成为特勒科学管理思想中重要的组织管理内容。另外泰勒还提出面对繁琐的公司事宜,管理者应该只保留对一些例外事项或者重要决策的控制权,而一些日常而繁琐的事物应该授权给下属去完成。这就是著名的“例外原则”,该原则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下级管理者的积极性。这种原则至今在管理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泰勒对组织管理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关于组织管理的主要理论,现如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也有人认为泰勒制分工过细,工作枯燥乏味并且没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泰勒在组织管理思想方面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给管理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具体应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管理还要因时因地而有所调整,例如岗位轮换制等等。

4.结语

虽然说泰勒的科学管理是管理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泰勒的科学管理并不是完美的,它也具有其历史局限性,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程度的制约。例如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他的一系列管理方法都是针对生产现场的,而对于企业的其他活动,如供销、人事、财务等,基本上没有涉足。[3]我们在评价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就要看该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是否取得了效果,是否促进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最合适的理论。笔者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有很多能够指导我们以后工作和学习的思想,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志刚,黄小葵.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评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第2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756-04

Research on Sports Colleges' Technology Resources

HOU Xiangqian

(Capital Construction Offic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management of sports colleges' technology resources is deeply research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oad of the further reform of sports colleges' resources and provide reasonabl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体育院校的技术物资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由于体育类院校所涉及的物资种类、数量繁杂,要做到有条不紊还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作保证。因此若能专门针对体育院校,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将丰富技术物资研究领域,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全国体育类高等院校的物资管理工作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研读相关著作,查阅政策法规性文件,搜集与高校技术物资工作有关的统计材料以及体育院校的相关资料,翻阅各学术期刊的论文,掌握前人的研究水平和最前沿的理论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调查法

1.2.2.1 专家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先后采访了部分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人员,获得各校在技术物资管理中最新的思路、观点和实践经验,集中了各方面的思想精华,为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问卷设计打下了基础。

1.2.2.2 问卷调查法 在访谈的基础上,按相关原理设计问卷,问卷发放前进行了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符合问卷研究要求,后采用“再测法”向2所学校先后发送该问卷,两次问卷相关系数:Rxy=0.97,P

1.2.3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微机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Excel7.0电子表格进行处理,并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运算,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还采用了SPSS社会统计软件包的统计分析方法。1.2.4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体制 高校技术物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校技术物资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高校整体教育工作总目标的组织保证。它具体表现为负责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

2.1.1 机构与建制 为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物资供应,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在被调查的体育院校中都设有一个负责物资供应与管理职能的部门,但由于学校规模不同,机构设置分为科级建制和处级建制两种。

图1表明,各校物资工作隶属的处级单位各不相同。其中4所院校把物资设备科与场馆科放在一个职能处中,即把物资管理和场馆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工作职能,如北京体育大学的资产管理处包括设备科、场馆科、房产科和后勤办公室。

由此说明,体育院校物资部门的隶属关系还比较混乱,表现为物资管理属性不清。

混乱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名称差异较大,同样是物资管理,各校处、科的名称五花八门(图2)。

总体来看,虽然名称、归属和建制不尽相同,但各体育院校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基本一致,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实验室器材设备管理、设备采购、行政办公设备、家具管理、场馆设施及体育器材管理及场馆维修保养维护等,后面将做具体分析。

2.1.2 现行体制及运行机制 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现行体制及运行机制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公司型、一处两制型、承包型及管理服务型。通过全国143所高校调查表明,管理服务型占61.1%,一处两制型占27.8%。但体育院校的现行体制与全国相比有一定差距,即85.7%属于纯管理服务型,只有14.3%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经营公司,属一处两制型。

作为物资部门应该更多地引入经营机制,利用自身优势,尤其是体育院校应发挥其体育特色,利用国家政策创办公司,从而使学校、用户、物资部门三者均能得益,还能减轻学校负担。

统计表明,无公司的12所学校其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全部来自学校,而拥有自己公司的2所学校中,其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是部分自筹,部分划拨。可见采取一处两制有利于搞活经济,提高效益,为学校减轻负担。

2.1.3 管理职能范围 高校物资工作主要包括物资计划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物资仓库管理、在用物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其中在用物资管理贯穿设备寿命期的全过程,包括使用、维修、调剂、报废等综合管理。表1反映出,体育院校物资部门的主要工作还是固定资产管理、设备采购供应和在用物资管理(包括维修、调剂、报废)等。

2.1.5 队伍建设 搞好物资供应与管理工作,还要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素质高、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而体育院校人员素质、文化水平还跟不上客观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人员大专以上只占到23.7%(图3)。

另外,14所学校中,属于干部编制的人员仅占21.5%,大部分工作者都是工人待遇,占40.4%。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具备高文化素质的管理干部。雇佣大量的临时工也是物资部门的一个特色,在体育院校物资管理人员中,有38.1%的临时工成分。

14所院校的处、科人员编制差异也很大,物资工作归处级编制的体院中,现有人员从8到31人不等,科级建制的人员从2人到16人不等。这种差异与工作职能有很大关系,职能多者,相应编制也多。

在工资待遇日益与职务、职称或技术级别挂钩的今天,物资部门人员正因为工人多、学历差,所以福利待遇还比较低,平均分值只有2.36分(表3)。待遇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体育院校物资部门还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改革力度不够,经营开发意识还不强。

2.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的科学管理

2.2.1 采购管理手段 首先,必须制定科学的物资计划,加强计划管理。调查表明,体育院校中能编制年度设备采购计划的学校不多,对于这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不到六成的学校采用。因此,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体育院校的计划管理需要加强。

其次,要多采用集团采购。由于集团采购的批量大,可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更完美的质量和更好的售后服务。但调查表明,体育院校采用集团采购手段的学校并不多,只占42.9%。

再次,要签定订货合同,这是保证高等学校物资部门采购订货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院校经常签订合同的学校仅占71.4%,仍有28.6%的学校选择偶尔签或从不签,说明还有少部分学校没有掌握物资采购的经济方法。

2.2.2 固定资产管理手段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采取计算机管理手段的学校有85.7%(表4)。但这一比值并不高,毫无疑问,物资部门必须用计算机管理固定资产。目前各高校的固定资产少则一两千种,多则上万种,台件、金额都不是小数目,如果仅凭原始的手工记帐,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并且准确性和可靠性会大打折扣。而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严谨的逻辑判断能力,能使帐务处理的差错率大大下降,从而使整体工作的质量向前迈了大大的一步。因此,对于还未采取计算机管理手段的体育院校应加紧改善。

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是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客观要求。但在体育院校中,配备专项维修经费的学校只有429%,配备专职维修人员的学校也仅占28.6%,说明体育院校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还不够重视。所以有必要要建立一支维修队伍,承担起全校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以提高物资部门服务质量。

2.2.3 物资仓库管理手段 仓库是储存和保管物资的场所,仓储业务的组织管理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调查表明,有78.6%的体育院系设置了专门的物资仓库,但这一比值并不高。作为物资管理部门,设立物资仓库是必须的工作。在实际仓库管理中,只有28.6%的学校提供库存物品价目表,这种方式对提高服务水平很有帮助,但采取此方法的学校太少;同样,能采用计算机管理仓库物资的学校也很少,只有214%;能设置设备样品展示柜台的只有7.1%。从这些数字反映出,仓库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服务意识并不强。

另外,出租出借体育器材或服装的学校占35.7%,这项业务虽然比较繁琐,但具有为师生提供服务的特色,包括面向校外服务,既能获得部分经济效益,又可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可以说,体育院校拥有的体育器材和服装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物资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强服务意识,丰富管理手段。

2.3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前景

2.3.1 面临的困境 问卷的最后请管理者评价本部门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物资管理工作难点,经费太少排在第一位(表5),成为物资部门普遍困境之一。因为没有资金的保证,一方面很难激励职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无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无法通过学习、考察或交流获取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若想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资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排位第二的难点是人际关系协调。物资部门尤其要重视与校内有关单位的协调,通过有效的措施,使自己的集体成员之间以及与其它部门之间做到相互配合、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和互相理解,形成一个密切的人群关系,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三个难点就是缺乏更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高校物资部门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在思想上必须重视管理,遵循科学规律,在物资管理中必须掌握了解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商品流通及物资流通等经济知识,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贯穿整个管理工作当中。

在人员管理难点中,高居榜首的不是人员素质和待遇,反而是编制过少,这与机构精简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表6)。全国高校物资部门调查也反映出过分地精简人员会使繁重的技术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在学校有名无实,管理工作将得不到正常开展。物资部门往往由于待遇不高、地位不高、学校不重视等因素,很难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够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开展工作。

2.4.2 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扩招以及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强,高校年度设备购置经费正在大幅增长。从近3年内设备购置经费情况表可看出,体育院校近3年的设备投资金额也在迅速增长,平均1999年比1998年上涨27.23%,2000年比1999年上涨78.33%(图4)。相信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今后体育院校的设备经费将进入高度增长时期。这些都对物资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的14所学校,有8所正在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但在问到设备部门是否应参加后勤社会化改革时,有78.6%的学校认为不应该(表7、表8)。这就更加说明物资工作绝不能等同于后勤工作,兼有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开发等特性,与伙食、运输、财务、教务等工作有本质区别,不管把物资部门放入哪一类部门都不尽合理。只有建立处级建制的物资管理部门才更有利于搞好供应与管理工作,既发挥物资效益,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难怪许多老师在问卷最后大声疾呼,物资部门一定要统一管理学校国有资产,放入学校行政机构当中,与总务、后勤、财务、教务等工作脱离开,真正发挥物资管理主渠道作用。所以在体育院校物资工作还不甚完善的今天,物资统管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在物资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相信各体育院校的物资管理会更加完善,统一归口管理应是不争的发展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机构与建制上比较混乱,表现为名称不统一,归属不统一,在运行机制上改革力度不大,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作职能范围则与其他高校基本一致,但体育院校特征并不明显,制度建设不够健全,队伍建设比较落后。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手段明显不足,采购、维修、仓储等科学管理手段欠缺,尤其是服务意识差,没有突出体育院校的优势与特色,未能很好地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经费不足,人际关系协调困难,以及缺乏科学管理手段。另外,人员过分精简也非常不利于物资部门的发展。面临后勤社会化的新形势,物资部门更应把握住方向,对物资设备进行统一归口的管理。

3.2 建议

1) 体育院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物资供应和管理部门。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工作的管理体制应进一步改革。首先,在机构设置上,要有一个名称合适,机构健全,物资供应与管理职责全面的部门,代表学校面向市场及用户,协助主管校长统筹安排,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抓好技术物资的供应管理工作。其次,要坚持供管结合、服务为本的运行体制,既担负起管理职能的服务,又负责经济效益的服务。第三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度内容要涉及到采购、管理、招标、验收、使用、效益、人员、职能等全方位。最后还要有一支团结战斗的管理队伍,在领导的指挥协调下建立一个结构合理、通晓政策、精通业务、技术完善、服务优质、团结协作的班子。3) 体育院校必须树立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重视运用计算机、网络、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动态管理、价值工程等多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手段,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4) 体育院校物资部门要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主动拓宽服务内容,全心全意为教学、训练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振道,等. 高校技术物资供应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和评价[J].高校物资,1995(1).

[2] 吴书祥,等. 简论高校技术物资归口供应管理的合理性[J].高校物资,1995(1).

[3] 张柳华,等. 高校物资供应与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2.

[4] 张保生,高等学校技术物资工作的内涵[D]. 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5] 邵勇,高校技术物资工作内涵的探讨[D]. 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6] 邵勇,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及原因[D].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7] 研究课题组.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效益评价标准的研究[J].高校物资,1998(8).

第3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一、春季桑园的管理

春季是全年蚕桑生产的重点,是养蚕数量最多的一期,而加强春季桑园管理是提高叶质、叶量和蚕农增收的重要保障。

施足春肥。春肥又称“催芽肥”。在桑树发芽前20天施下,最迟在用叶前40天结束,以施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占全年施肥量的25%-30%。

灌溉和排水。春季是一年中雨水较多的季节,常常会遇到时而土壤水分过多,时而水分不足的现象,使桑树水分平衡失调,为确保桑树的正常生长,提高桑叶产量,必须及时清沟、理墒,使沟渠想通,做到旱季能灌水,雨季能排水。

春除过冬杂草。桑叶杂草的种类很多,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仅和桑树争肥、争水还影响桑树的通风透光。抑制桑树的生长,为病虫害提供有里的场所,因此,桑园杂草要及时除清。春除要做到:除小、除早、除了,克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相结合的方法。

夏季桑园的管理

夏季桑树生长量大、生长周期长,约占全年生长量的2/3,因此夏季桑园管理尤为重要。

桑园的翻土,春蚕期由于采伐治虫等人为的踩踏。是土壤板结。在夏伐后需要翻土,宜浅,一般在10~13厘米,可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空气和水分状况。加强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为根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翻土后土壤应打碎耙平便于除草。

除草。夏季雨水较多时杂草繁殖的旺季,一般夏耕后每667平方米桑园可用乙草胺30~50ml兑水喷雾,杂草旺盛时可用农达进行定向喷雾,值得注意的是药液不能喷到桑叶上。

施肥。夏肥是春蚕用叶以后施入的费料,是一年中最主要的一次肥料,站全年施肥的50%~60%,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次肥料,一般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施入,667平方米桑园施肥50kg复合肥,第二次在7月中旬进行,667平方米桑园施肥50kg碳铵或25kg尿素,施用夏费的桑园,当年秋叶可增产25%~45%,第二年春叶可增产20%~35%。

疏芽。在春伐后新芽长到16.5~33cm,适当疏去部分新芽,使新稍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良好,水分养分集中枝条分布均匀,长势健旺,从而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防治。夏季高温多湿,是害虫和病菌最易繁殖的季节,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夏伐后可用80%的敌敌畏和50%的辛硫磷各1000倍混合液喷雾,同时667平方米桑园用3%的甲基异柳磷2.5kg拌干土撒入桑园防治桑瘿蚊。

防涝抗旱。疏通水系,使沟渠相通,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冬季桑园的管理

从冬季落叶到来年春季萌芽生长这段时间,称为桑树的休眠期。在休眠期桑树的光合作用机能虽然完全停止,但其它的生命活动仍在缓隧地进行,尚须积极认真按时地做好剪梢整株、冬耕她肥、补植缺株,防治病虫言拿客项管理工作,侠树形整齐、土质改善、肥力捷高、编次害减少、为次年桑树良好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叶、茧优质高产丰收,随着桑树的老龄化,近几年桑象虫、桑螟、桑毛虫、丧假明灯越冬种群多,且得不到有效控制,为确保桑园持续、优质、高产、稳产,桑园的冬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剪稍,剪枝。剪梢除能增多生长芽、促进叶大叶重外,还可把附有病虫的部分枝条剪除,降低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在秋末冬初桑树落叶后,适当剪去枝条的稍端部分,不仅可以提高桑树的抗寒能力,还能消灭部分病虫害,并用桑锯或桑剪,修去桑树的死拳、枯桩、病虫枝和细小的无效枝,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增强树势,树形整齐,便于田间作业,把桑梢、枯拳、死桩集中并运到桑园外烧毁。

清理桑园。桑树落叶后应及时除去落叶、杂草,并运到桑园外集中烧毁,消灭潜伏在枯枝落叶上害虫。

束条诱虫。为了使入冬后桑园田间管理工作操作方便,剪梢后常用稻草将桑树的枝条束缚起来。束枝有校正枝条姿势,引诱病虫害进入束草,便于捕杀等作用,束枝要松紧适当,勿损伤冬芽。在早春发芽前解去束草,集中烧毁,以消灭害虫。解束不能太迟,否则会影响桑树发芽。

3.4 冬耕施肥。在桑树落叶后封冻前施入,有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来年桑树生长,并为桑叶的优质高产创造条件。冬耕的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并结合冬耕施足有机肥料,冬耕可使部分土壤中虫蛹充分暴露外面,翻起的土块不要打碎,可冻死或哂死暴露在外的越冬虫蛹,以降低越冬存活基数。

3.5 虫治、防除病株。用草或布抹除桑壳虫,填堵树干缝隙,杀灭在树干内越冬的害虫也可用5度的石流合剂喷洒树干和枝条,防治牙枯病、拟干枯病等,发现萎缩和根结线虫病的病株及时除去,防治蔓延发生。

理墒、补植。请沟理墒,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渍害。由于树龄的老化及人为因素,桑园造成缺株现象,冬季必须进行补植,可选择壮苗补植,也可用压条补植,在需要补植的位置选择粗壮无病虫害的枝条,顶端留一个生长良好的新稍不采叶,在枝条要压的位置,先挖15cm的沟,挖的大而深,施足基肥,随挖随栽,把枝条压入沟底,加以固定,盖上泥土,把新梢露出地面,并加以肥培管理。

第4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3-02

作为人文经管类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案例教学最早被用于医学和法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方法用于管理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将所研究的问题置于特定的环境中,采集相关信息、数据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说明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得出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甚至是理论的创新。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常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挑选适当的案例,组织课堂和课后研究与讨论,并对学生针对案例做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与讲解,根据学生做出的解决方案质量给出平时成绩作为激励等。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一些问题与障碍。本文针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进行分析,并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1.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均加大了案例教学的比例,但目前适合中国本科学生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为了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需要自行挑选或者设计案例。由于教师本人精力和水平的局限,其挑选和设计的案例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理解,甚至不适用于本科教学。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质量与案例教学的质量显著相关,管理学案例教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2.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与简单的课堂讨论不同,《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加复杂与多样,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在某些案例研究与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可能需要部分软件、硬件的支持。但在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需要教师对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与演绎,学生不用动手实践,使得许多教学管理者认为《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理工科科目不同,没有必要安排实践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教师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课后自行分析并制作方案。学生课后学习极大地依赖自己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3.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高校教师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就进入高校执教,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严重不平衡,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其主持分析的案例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由于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往往存在鸿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高校教师难以充分把握、透彻理解所教的案例,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天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由于教师对案例掌握上的不足,可能最终导致所教授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与现实脱节,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4.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作为一门管理类基础课程,根据本科培养计划,《管理学原理》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一开设。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仍保持着高中时“重做题、轻实践”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缺乏主动实践、参与课堂讨论与分析的动力。学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学生较低的配合度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与障碍,对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讨论。

1.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为了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必要编制一套高质量的管理学案例教材。虽然组织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编撰工作离不开各大教育教学出版社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管理学案例教材缺乏的背景下,各高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原理》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自行组织起来,编制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同时,组织全院多位经济、管理类教师共同编制管理学案例教材,能够有效地减少单个教师编制课程教学案例的个数,节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参编教师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编制少量案例也有利于提高编制案例的质量,进而优化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为了缓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学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宣传与呼吁,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知晓并理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及其带来的问题,争取教学管理部门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加大资源投入的支持力度。同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也应当改变其“经管类学科仅需较少教学资源投入,只要教师站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即可”的传统思想,了解国际国内管理学相关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状况,对管理学相关学科的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以保障管理学相关学科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3.提升教师能力。主讲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以及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案例教学的质量举足轻重。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能力。首先,教师本人应当时刻注意自身能力的不足与缺陷。其次,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相关理论进展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学院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水平,进而提升管理学相关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4.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自己难以主动提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讲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案例学习的整个流程、案例分析所需知识储备和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采取鼓励的基本态度,为了保护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始终对学生保持鼓励与肯定的态度,支持学生的发散思维,表扬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做得好的部分,并艺术地提出学生未来需加强的方向,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批评与嘲笑。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其分析案例、讲解解决方案时表现的能力相联系,对做案例认真和做得好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加分,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学习,进而提升整个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管理学管理》等管理学相关的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本文在回顾案例教学发展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以及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研究认为,管理类学科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是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主要有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提升教师能力和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本研究为高校管理类课程主讲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一定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5(3):340-344.

[2]王谊.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6(6):63-64

[3]贾红.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4-5.

[4]熊勇清.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1):85-88.

[5]秦立栓.论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7-8.

第5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质量;学科竞赛;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60-03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特殊形式已经存在很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但是,根据教育部的26号令,要求全国的独立学院在2013年之前,全部限期转设。那么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否过硬,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在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下有没有综合竞争力,是摆在所有独立学院面前的问题。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一项检验独立学院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学科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综合性赛事,在同一个赛场上,有来自211、985工程的重点院校,也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这样一个公开、平等、广泛的竞赛环境中,是对全国各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大检阅。通过学科竞赛这样一个真实、有效的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平台,可以从中看出独立学院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状况。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科竞赛的成绩是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二、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开展的组织

我校自2008年起,有序地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这些学科竞赛,都是在相关专业领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权威比赛。单以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为例,我校参加了2008年广东中山、2009年湖南长沙、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2011年甘肃兰州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共获得全国冠军3项,全国亚军1项,全国季军1项,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8项。从取得的奖项中,可以反映我校培养的学生,特别是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本科专业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办学10余年来,学生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当然,独立学院特殊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在学科竞赛方面的开展有别于公办院校。因此以我校参加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为例,总结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中的工作经验。

1.确定赛事和参赛项目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赛事,并逐年新增了一些新的比赛项目。这些新增项目对所有院校来说都是新课题,可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来竞争。同时,有些项目较适合本科生,且花费的经费较小如双足竞步机器人和机器人游中国等。因此我校在选择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的比赛项目时,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选择的,以求扬长避短,取得好成绩。

2.对学生的选拔与培养

学科竞赛的开展,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怎样将合适、优秀的学生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很有学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时代特质,如果采用恒久不变的选拔和培养方式,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因此,对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方法不断变革和更新的过程。我校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的选拔和培训中,逐渐形成了“3+1”的培养方式,即对所有报名参赛的学生进行3轮培训和测试,并逐轮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进行1次假期集训。“3+1”培养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宣讲和理论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报名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但他们对比赛的性质和具体的比赛项目、规则以及必备理论知识并不清楚。同时,学科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必须通过对所有报名学生的宣讲和理论培训来培养他们的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学科竞赛的开展,在学生中间起到了最广泛的宣传普及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知道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用途、实际意义,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对我校的理论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中宣讲和理论培训完毕后,进行理论考试。通过考试进行第一轮淘汰。

(2)进行集中面试。理论考试其实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拔方法,学科竞赛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面试对参赛学生进行考查。我校结合每一届学生的特点,设置了面试问题,通过对学生的面试,测试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第6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薪酬是教职工劳动价值的回报,是教职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源泉,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推行岗位聘任制度、加强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中坚持人本理念,建立既讲公平又充满效率的人性化薪酬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职院薪酬管理中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在高职院薪酬管理中坚持人本理念是管理人性化的科学原则,己成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考评单位与个人业绩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高职院薪酬是教职工劳动价值的回报,是教职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源泉,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职院薪酬管理的科学原则。

一、人本理念:人性管理理论的与时俱进

人本理念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要求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严格遵循人的本质发展之规律,尽量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一)人性假定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之源

麦格雷戈提出人性假定的,X理论和Y理论,是一定历史时期管理政策、管理实务的高度概括。这种理论认为: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工作究竟是不是一种满足的来源,视人为的情况而定;人为了达成其本身已经承诺的目标,将会“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人对于目标的承诺就是由于达成目标后产生的一种报酬。人本管理可以溯源到X和Y理论,是这种理论与时俱进发展的结果,人本理念是它的现代提升。

(二)人本理念管理:由“事”到“人”

人本理念,就是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单位的最重要资源,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进个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并进而实现组织内全体人员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突破了人事管理的界限,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管理观念更新。它对员工的假设由原来的“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文化人”,由原来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转变为有价值的重要资源。它由原来被动型的管理转变为主动型的开发,由以“事”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三)人本理念:现代管理的观念革命

人本理念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理念,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人皆蕴藏潜能,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与社会性的,追求组织行为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以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具有以下精神内涵:人文精神(促进人与组织共同成长)、人性思考(尊重员工,满足需求)、人生关怀(关心生活,交流情感)、人员激励(发挥潜力,人尽其才)。

二、高职院薪酬管理坚持人本理念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中,坚持人本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留住有价值的职工必须坚持人本理念管理。

只有充分尊重职工的人格,让职工感到自己的薪酬公平合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才能留住职工的心,使优秀职工不会流失。因此,薪酬管理必须以职工的人为本,实现贡献与所得之间的公平,即薪酬的设计和实施最后达到的效果要使教职工感到公平。教职工感受薪酬的公平与否取决于三个层次的因素:一是薪酬要有外部竞争性,即他们的工资及奖金与同一地区、同等规模学校中类似岗位的薪酬不至于太悬殊;二是内部有公平性,即学校内相同岗位薪酬一致、不同岗位薪酬差异与贡献差异比值一致;三是对个人有激励性,即薪酬与教职员工的实际贡献相一致。同时,薪酬管理的人本理念不同于平均主义,学校薪酬要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根据教职工的能力和贡献,适当拉开差距,从而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学校的薪酬标准要有竞争力,但需量力而行。

其次,激励职工的绩效,使其不断地提高效率需要人本管理理念。

管理心理学家佛农提出期望理论模型,认为员工的激励来自于达到预期绩效所需的努力、绩效薪酬预期以及个人感知到的薪酬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学校要想很好地激励教职工,必须创造以下条件:一是教职工确信优秀成绩或某种特定优良行为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某种薪酬;二是教职工感到外在薪酬是有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的感受要受到个人不同的价值观、需要和个性的影响(例如,喜欢权力的教职工希望被提升;年龄大的教职工希望退休金和养老保险的保障);三是教职工确信某种水平的个人努力将能够使自己达到学校的绩效标准。

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使人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教职工认为努力会带来成就,成就又会带来所期望的薪酬,教职工就会由此得到满足并被激励起来再次行动。一旦多种成功的经验得到重复,他们就会相信薪酬制度,这种激励就会持续很长时间。

再次,人本理念增强高职院教职工的归宿感。

当前,高职院教职工流动性很大,归宿感不强,严重影响了高职院师资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能够克服薪酬边际效应对激励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职代会、教职工代表负责制等方式增强教职工的参与感,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教职工的内在满意感。因此,有些管理专家认为,坚持人本理念的薪酬管理,可以提供机会让教职工参与制定薪酬制度的决策过程,这不但可以增强薪酬决策和实施过程的透明度,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感,还可以加深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学校的忠诚度。

三、人本理念薪酬管理的着力点

人本理念薪酬管理是当前高职院薪酬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坚持人本理念的薪酬管理改革,着力点是:

(一)建立科学的基本工资制度

以薪酬的激励源为划分依据,可以把学校教职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两类。学校外在薪酬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部分是工资。美国管理学者关于工资在所有重要薪酬因素中地位的45项研究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工资是最重要的,始终处在各行各业各种重要薪酬方式的前五位,在其1/3的研究中排位第一内在薪酬又叫精神奖励,一般包括工作中的胜任感、成绩感、责任感、受重视感、影响力感、个人成长及富有价值感等教职工内心的感受和特定的综合事件,属于间接的、精神的激励方式。基本工资是教职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和保障,科学的基本工资是制度留人、管理留人的重要举措。

(二)强化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

绩效考评结果与薪酬挂钩,才能发挥激励功能,才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才能客观评价高绩效的行为,发现与保护高绩效人才。职工行为的逻辑产出是业绩,从期望激励理论来讲,欲望—行为—结果—激励是一个循环;薪酬对职工的行为结果进行有效的激励,满足职工的欲望,就会强化或改变职工的行为,以适合单位的经营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单位需要的结果。因此,薪酬过程的公平性就会对职工行为的业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薪酬与业绩关联。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调整制度

薪酬调整尤其是薪酬上调是职工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职工的心理需要。一般来说,薪酬的调整有下列几种情况:奖励性调整,奖励性调整是针对教职工的优良工作业绩,为了鼓励他们扩大成绩、再接再厉而提高工资或奖金的做法,如上浮一级工资或低职高聘等;生活指数调整,生活指数调整是为了补偿教职工因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的实际收人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而提高工资或奖金的做法;效益调整,效益调整是根据学校效益,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的工资或奖金调整,这种调整一般根据“水涨船高”的原则进行,有利于加强教职工对学校效益的关切意识和“共同命运感”;工龄调整,工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按绩效与贡献进行分配的性质,由于工龄工资中含有绩效成分,所以应把教职工的工龄、校龄与成绩结合起来,作为提升工资与奖金的依据,如每在学校工作一年,业绩突出者,加一定数量的校龄工资,这对稳定和吸引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7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首先,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家庭比较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其身心健康关注度不够,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并且家庭和睦也十分重要,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基础。

其次,教育设施。先进完善的幼儿教育设施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硬件基础,同时也能够开发幼儿思维、锻炼身体和激发兴趣,但是不少幼儿园的教育设备不完全,不利于幼儿的快速健康成长与科学管理。

再次,师资力量。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软件部分,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与主导者,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前提,特别是幼儿的可塑性较强,需要教师善于科学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但是部分幼儿园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有待提升。

最后,卫生保健。卫生保健工作也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幼儿园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免疫力一般,容易生病,所以,幼儿园在科学管理孩子时,需要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幼儿的身体能够健康成长。

二、当代幼儿园科学管理的有效思路

1.依法治园是科学管理的依据

在当代我国讲究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园也是科学管理幼儿园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依法治园主要指幼儿园的管理工作者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章程和教育方针进行规范性办学,幼儿园需要有法可依,包括幼儿园管理者与接受教育者都应该树立法制概念,这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准绳和依据。幼儿园园长需要树立依法治园的管理理念,是幼儿园依法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幼儿教师要及时学习国家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并且加强在幼儿园内的宣传语学习,以此作为依法治园的重要依据;幼儿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管理制度,把依法治园理念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实用的幼儿园管理制度,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岗有责、有章可循。另外,幼儿园还需要强化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做到公平、公正,从而科学管理。

2.校园安全是科学管理的保障

校园安全是幼儿园科学管理中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在幼儿园科学管理中,如果幼儿园的环境不够安全和稳定,很多教育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关系到幼儿教师与孩子们的安全,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关系到幼儿家庭的幸福。在幼儿园安全工作中,首先需要树立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然后产生安全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这样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得以保障。所以,在科学管理幼儿园的思路中,做好校园的安全工作十分关键。首先,幼儿园园长将安全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并且重点考虑、执行;其次,建立健全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提供制度依据;再次,细化幼儿教师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让幼儿教师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日常教育中;最后,幼儿园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构建安全措施,全面提升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科学管理。

3.师资力量是科学管理的关键

师资力量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关键,同时也是核心,幼儿师资力量的高低,决定着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管理中的主导力量,在科学管理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幼儿园园长应该意识到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提出明确的学历要求,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或函授的方式,使学历达标;规范幼儿教师的形象,要求言行举止文化,着装整齐大方,不能奇装异服,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或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经验,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从而不断完善科学管理理念。

4.教育科研是科学管理的途径

当代幼儿园科学管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园领导应该积极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科研活动,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善于发现科研课题,然后组织开展科研活动,解决幼儿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与实现科学管理。幼儿园在开展教育科研活时,园长和领导要起带头作用,亲自参与科研活动,从而带动其他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可以营造教育科研氛围,激发幼儿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然后再感染其他教师;还可以从小课题出发,通过对小课题的教育科研,解决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与价值,从而辅助科学管理幼儿园。

第8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堂管理;互联网

1基本理论概述

所谓课堂,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并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维持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把课堂当作无限探索文化的精神的家园,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

2民办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课堂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在民办高校中也有很多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非常迫切想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为此也没少付出心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知识传授与课堂管理二者间的关系。主要是受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内涵理解并不深刻,对待学生的态度属于严厉强硬型,并不是民主式。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主要倾向于命令控制,认为维持好课堂纪律,不影响课堂教学,就是做好了课堂管理。在高校中还有很多教师滥用教师权威,在处理学生问题过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在无形中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有些教师对学生过于苛刻,学生稍犯错便严厉批评;有些教师太过自命清高,面对学生一天到晚板着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会考虑方式和场合;还有些教师居然对学生进行侮骂。这些恶劣行为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沟通任何管理都要依靠情感因素,课堂管理也不例外,高校教师必须培养这种意识。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狭义地认为自己的职责仅仅是传授知识,忽视了情感因素对课堂管理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成熟的心理,没有必要像小学生那样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方法,认为在课堂管理上谈感情问题是浪费时间。很多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是自我陶醉,面无表情,和学生没有任何互动,仅仅是把书本知识枯燥地传授给学生,不注重人文知识和社会情感的培养,这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很大障碍,不利于学生长期良好地发展。有些教师在讲课时仅仅把自己限制在三尺讲台上,从不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对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事情的学生,往往熟视无睹,下课后迅速离开教室,不注重学生课堂反馈,敷衍了事。这种教师主宰课堂、吝啬情感投入的行为,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长期良好的发展。无视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的存在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在民办高校中课堂问题繁多、成因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旷课问题尤为突出。“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句流行语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不陌生。由于大学生日渐严重的旷课行为,近年来在高校中出现营利性质的“代课群体”,这不仅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的思想过于功利,更加体现了高校课堂管理制度漏洞百出。除了这种“代课群体”,大学生为了不上课,又要保证出勤率,还会用各种招式来应对学校的考勤制度。

2)课堂秩序问题层出不穷。在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中,学生无视课堂纪律,主要有以下表现。①迟到,上课铃响了半天,学生断断续续进来。②在课堂上随意说话,“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完全忽略教师在上面讲课。③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如果不点名具体到某个学生身上,根本不会有人回答问题、和教师互动,大部分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在大学课堂中还经常出现一种状况:教室的前三排经常是空着的。学生在上课前会争先恐后去抢座,生怕后边的位置被抢没了。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完全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④学生学习动机不纯。有些学生来上课,完全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出勤率,取得一个好的平时成绩,有甚者会在教师点名后,趁着中间休息而直接逃课。有些学生简单地认为学习只是为了顺利毕业,还有些学生根本不学习,但在考试中违纪作弊行为越来越猖獗。移动互联网大面积“入侵”高校课堂伴随着手机等通信设备的普及,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机,更由于网络的强大覆盖,增加了上网的随意性,加大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由于手机上网方便隐蔽,把教师上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手机一搜索,答案应有尽有,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不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惰性就会表现出来。手机成为学生上课的必需品,随着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先进,如今在课堂上做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当教师提到某个知识点在考试中会出现时,学生立刻不约而同地打开手机相机,对着投影仪一阵拍,这样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

3解决高校课堂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创建人本式课堂管理模式,树立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学生是教学主体,归根到底,课堂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一个充满人性的课堂才可称为好的课堂。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要具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服务理念。在现代管理理念影响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不断进取,形成良好的教风,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并有效地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课堂上存在的消极因素,从而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注重情感因素的投入在课堂管理模式中,教师感情的投入也尤为重要。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都离不开感情的支配。感情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对学生及课堂投入自己的情感,师生关系不仅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减少隔阂,还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教师真挚的情感,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发自内心地同教师交往。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一定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管人,让学生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里达到最大程度上的情感共鸣,实现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构建和谐课堂。变他律为自律,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双边活动过程构成课堂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并培养学生产生自律行为。自律是指个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靠内心的自省和自慎、自觉和自为来调节自己,以及丰富、发展和圆满自己的言行举止。高校教师要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逐渐启发他们的内在自觉性,尽可能在和学生谈话时以关爱为切入点。教师应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关系成败。如果想让学生有自律意识,就要改变学生以往的错误学习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学是更深层次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移动互联网“入侵”应采取理性的态度移动互联网的“入侵”给教学管理带来严重困扰。但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制止方式,这样只会治标不治本,浪费很多精力;应理性对待,有策略地对其进行引导。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识别网络信息,合理使用互联网,给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屏蔽互联网;其次,教师要严查“出勤率”,在讲课过程中经常观察学生的“抬头率”。要把学生从虚拟网络拉回到现实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要花更多的精力完善自己的教学,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教学上来。

作者:莫亚辉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科学管理的原理范文

一、《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保险学原理》是以保险及保险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课,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把它看成一门纯粹的理论课,那么在授课中就会受到挫折,并失败。我开始在上这门课时,仔细阅读教材,对教材中的原理、概念等反复查看相关资料,弄清来龙去脉,可谓背课较认真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时,充满自信,眉飞色彩,但结果学生们并没有听进去,对很多原理、概念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期未学生评教时给我打分也不高。

为此,我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反复思考自己在讲课中存在的那些不足?一次,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讲课不能光讲理论,还有实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心中为之一震,自己大学毕业就来到高校教书,对保险并不熟悉,讲保险课无非是看了几本保险教材和书,看了一些参考资料,保险的现状究竟如何?保险公司展业和理赔究竟采用了那些保险原理?我并不知道。因此,讲起课来干巴巴的空洞无味,学生当然不感兴趣,也不会有多大收获。

如何做到《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第一:我利用2012年暑假和2013暑假的两个假期,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客户对保险的需求,同时更主要是对保险学原理中的理论提供大量的实务性材料;第二:通过网络、书籍和保险业界人士的交谈,整理了许多保险案例和保险方面较前沿的一系列问题,使自己对《保险学原理》教材中原理、概念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教材中有的过时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观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由于坚持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使我在讲授《保险学原理》时就感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学生们对这课也喜欢听,从而收获较大。如在讲保险合同这一章时,我简单讲了保险合同一般性内容和基本要求,着重讲了在东莞客户和保险公司订立合同及订立合同之后容易产生的合同纠纷,并要求学生们思考如何回避这些合同纠纷?国外及其他先进地区有哪些好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学生们回答后,我再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国外保险专业有两种模式:一是与金融结合的金融保险模式:二是与数学结合的保险精算模式。但无论那种模式,均开设《保险学原题》这门课。而其他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都由学生在公司实践中完成,不在课堂上讲授。因此保险专业的《保险学原理》课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容易处理。我国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有50多所,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在专业基础课中都开设《保险学原理》,其中各章节都涵盖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内容。在专业课都开设《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课程。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如何处理?譬如在《保险学原理》有专门一章讲财产保险,而在专业课程中又设置《财产保险》这门课程,在讲授中如何防止二者不重叠,这是值得认真探索的。

为了解决保险专业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授内容上的重叠,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反复阅读了其他专业课相关教材,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保险法规》,《保险经营与管理》等,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处理《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程上,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第一:《保险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对保险各个方面总的说明,但由于课时有限,在讲授时应是粗略适当,讲最基本观点和原理,不宜过细,过深。如人身保险这一章,我在讲授时只讲人身保险的特征,分类和种类,至于人身保险保费计算,费用给付,传统人寿保险有哪些主要品种?新型的人寿保险如何分红?留给专门讲授《人身保险》课程时讲授;第二:《保险学原理》虽然是对保险各个方面的总的说明,但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如再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实在是市镇一级基层保险公工作,而再保险业务大多是在省以及保险公司总部进行,同时还有专门课程讲授《再保险》。因此,在讲授再保险章节时,我只是简单给予说明,留出时间去讲其他章节。再如社会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东莞及广东在社会保险做的比较好,保险专业学生中有部分人可能今后从事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加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没有开设《社会保险》这门课,因此,在讲授社会保险这一章时,我便详细讲了社会保险相关内容。同时,还联系到东莞社会保险情况,讲授了东莞社会保险的历史,现代与发展趋势。学生们听后反响很好,刚好有几位学生假期去社保局实习,我向他们:“你们去社保局实习,对社保的业务了解吗?”他们回答“关于社保方面您上课不是给我们详细讲了吗?”

关于《保险与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课内容上关系的处理的想法,我及时给教研室汇报,给过教研室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并列出了授课提纲。由于正确处理了《保险学原理》及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学生们都认为上保险课内容不重叠,我们学起来也很有味。

三、《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我系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和金融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属于经济学科。因此,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其内容上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重叠。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学生就业不断走向“非专业”化,即学国贸的毕业后可能从事保险,银行工作,学保险、金融可能到贸易公司工作。因此我们在三个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保险学、货币银行学、个人理财等核心课程,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如何讲授《保险学原理》这门课?如何处理好《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对于我从事《保险学原理》教学是应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