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社会的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认知;新媒体;艺术设计
一、古代的社会认知
在中国,科技技术还未成熟的古代,古人对于地球形状的认知是从直观印象出发的,古人从直观印象首先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天地观,及天是一个圆盖,大地是平的,天盖着地,日月星辰在天上穿行。到了2000多年前的汉代,太阳早上从东海里升起这个现象给了当时人们启发,他们猜测西边是大海,晚上太阳落到西边的海里,而西边的海和东边的海是相通的,晚上太阳在海里运行,于是一个崭新的天地观就提出来了。张衡将地球的形状描述成“鸡蛋”:天是“鸡蛋壳”,大地是“鸡蛋黄”,天地之间相连接的水是“蛋清”,人们活动的大地浮在水面,日月星辰在天地之间按照它们固定的的轨道运行,这些理论的得出基于古人的观测技术和计算能力以及前人的经验、和他们大胆的想象力。
同样是为了认知地球的形状,1519的欧洲,麦哲伦带着他的探险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维多利亚”号远洋帆船渡过印度洋,船队经过好望角、佛得角群岛,最终在1522年9月6日,成功返回了西班牙,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获得环球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但这次探索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麦哲伦出发时带的5艘远洋海船只剩下一艘,出发时共二百多名船员最终只剩下18名,@是古人面对未知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地球是圆的”,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常识,然而在古代,受到技术和条件的的限制,对于没有网络电视,没有人造卫星,不能乘坐帆船到外太空的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或证实某件事就必须要经过亲身实践去认知世界,在实践到达不了的地方只能通过猜测来完成。这个实践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需要缜密的前期计划,还要冒着未知的风险。
二、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认知
在现代社会、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人们想要认知地球的形状不需要猜测和亲身实践探索。人造卫星拍下地球的照片,通过互联网络这张地球的照片瞬间传达到世界任何有网络覆盖的地方,一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让我们不仅看到真实的地球的形状、而且连地球上美丽的海水和云朵的颜色分布也一览无余;宇航员通过搭载航天飞船到达外太空,到达了前人无法到达的高度,也触碰到了古人无法触及的土地。在现代社会,一级BBC纪录片不但让我们了解地球的形状,它更深层的探索地球的奥秘,通过对地球生命的神秘实录,将地球的魅力在大银幕上毫无保留的完美呈现出来;一片微信推送的科普类文章把BBC几个小时的节目浓缩剪辑成精华版,人们在上班的公交车上便浏览完了这篇关于地球的科学文章,探索世界变得如此简单。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知社会基本不受工具和技术的限制,新媒体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人治社会的方式,然而新媒体给人类带来无限的便利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问题。在泛滥化的信息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的成本变得更低,这造成了信息的泛滥化,导致我们每天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量甚至超出了我们脑容量能够合理接受的范围,这边需要我们有效的筛选信息,保留有用的信息、过滤无意义的信息。网络时代新媒体带来的认知方式同时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新媒体认知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一)信息泛滥化时代提高艺术设计的辨识度
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快速广泛传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泛滥,我们每天要接收到大量的信息,面对巨大的流量和纷杂的视觉信息,我们的大脑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容量,这时视觉感官作为信息认知的第一步、会配合大脑对眼睛看到的信息做出一定的“筛选”。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让设计本身具有更高的辨识度才会更加容易吸引到人们的注意、被人记住。
(二)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兴起 互联网界面视觉设计
互联网时代,电脑、电视、手机成为大众认知设社会的主流方式,这让网站设计、APP设计成为艺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领域,互联网将成为平面设计的新舞台,视觉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在有限的界面里进行更加合理的平面布局是互联网设计必须遵循的法则,网络信息纷杂,简练的设计会提高浏览者的效率,这要求互联网设计要更加简介和一目了然;电脑图形使设计日渐丰富和完善,电脑图形创意有别于一般性手绘创意表达,有效的运用电脑图形语言和规律,可以开创出更具新意、更符合网络时代的视觉设计。互联网资源无限且高速,赏心悦目的界面会给浏览者带来愉悦的视觉感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视觉吸引力,在现代社会认知中取得优势。
(三)新媒体艺术探索与革新
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平面设计师不仅要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还要灵活把握更多新媒介表达方式。纵观图像类APP发展趋势我们发现,视频动图类软件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新的热点,微博自媒体中视频类博主受到广泛的欢迎,单纯的图片带来的单一视觉效果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娱乐需求。很多品牌广告更是跳脱出图像、视频的领域,将手机与全息3d投影技术结合,为消费者带来更真实的高科技体验。未来随着新媒介科技的普及与持续进步发展,互联网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新媒体艺术不再仅仅局限于视觉表达,带入更多的感官体验来增加观者的体验印象,更具创新的思维让设计更深入人心是未来新媒介背景下艺术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不断发展和变化,艺术设计方式也在随之改变。新媒体时代对于人类的认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无限的可能,在新媒体时代里,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便捷,发挥新媒体带给这个时代、带给艺术设计的无限潜能。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竞争逐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而这些压力往往成为大学生自杀的根源。据统计,近10年来,在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中,自杀的比例排在第一位 。②
2015年5月18日,28岁的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从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身亡。事发5天后,姜东身哥哥姜东中向媒体公布了弟弟死前在网上留下的五千字遗书,称弟弟因论文答辩遭导师为难无法通过,心里感到强烈不公平与愤慨,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我们通过对姜东身遗书的分析,出身微寒的姜东身确实因为感受到来自导师的不公平对待而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通常而言,当人们处于不公平状态时都会想着努力地改变这种状态,极不公平的境遇会令人感到屈辱,愤怒。本案例中,姜东身选择留下遗书,然后自杀,以此控诉自己导师的种种恶劣行径,既是他的反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对给予自己不公平对待的人和社会的报复。
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希望,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因此,大学生自杀问题便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公平认知视角出发,在对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自杀事件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认知,并对如何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人们公平感的一种观点。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S.亚当斯等人提出。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结果的整合,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人们社会公平感的结构应包含5个维度(张媛,2009):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以及结果公平。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公平的认知直接影响其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对其自身行为也会产生不同作用。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识称为社会认知③。社会公平认知,简而言之,是对社会公平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对于自身是否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公平待遇的直接感受。
显然,在社会公平认知方面,是对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的认知导致了姜东身的自杀。在姜东身看来,“前程为人人开放”而自己的前程却一片黯淡,尽管自己有能力、有实力依然得不到公正待遇,这种竞争根本上就是不规范和不公平的。自己的抗争没有任何作用,消除这种不公平感的方法只有自杀这种极端行为。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西方社会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界逐渐形成了主导归因研究方向的新领域――成就归因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韦纳。韦纳的主要研究点有三个:成败归因的原因、维度及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成就动机水平与成就归因;能力自我知觉水平与成就归因。他不仅开辟新的归因研究领域,也建立了归因的研究体系,将归因的分类总结为内外归因、稳定或不稳定归因,可控或不可控归因。
20世纪80年代末期归因理论被引入中国,国内归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教育领域,大多继承了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聚焦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动机,研究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及其影响因素。有些学者也探寻除学业成就归因之外的领域,以归因理论为基础,研究社会行为的归因以及人际交往的归因,逐渐增强了对社会群体归因模式的关注。
姜东身选择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将毕业答辩未通过这件事归因于导师对自己的不公平,甚至是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在研究中,我们将根据归因理论,来深入探讨姜东身是怎样对学习和生活上遭遇的一系列挫折和打击进行归因的,并揭示这种归因与他自杀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案例分析
姜东身自杀事件中,姜东身自身感到来到导师的强烈的不公平感,因而选择自杀。这种对不公平的认知主要是指对“机会”和“程序”的不公平的感受,有同门同学、非同门同学、其他导师三个参照对象,正因为有这些比较,才更加深了姜东身自身的不公平感,继而是愤怒情绪难以遏制,因想报复和寻求解脱而选择自杀。
(一)不公平感的来源
(1)与同门同学相比:“近乎虐待的苛刻”
姜东身遗书中多次提到导师杨忠炯对同门的其他同学“宽容”,而对自己是近乎“虐待”的苛刻。
在写论文方面,他写道:“你也说过同门的论文看不懂,可是你随便就让改了发了!我的你看不懂,就着不让发,把学生论文拖到3月初的,机电院有你,很难再找第二个!”在平时的学习中,姜东身也是郁闷不堪,在遗书中他写道:“我忙几个月,不敌老板一个意见!也不敌老板的势利眼,毕竟两个同门中南本校的,不时去给你修电脑,也不及同门的家底殷实!”
所有这些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被姜东身归结为:不是中南本校、家境不好而导师又势力。“也确实,穷点儿世面短,被你当傻子也无所谓了。”“还要等你说6月份答辩吗,明摆着要延期,要保宾宾和耀中。也不想想,他们仿真怎么做的,模型参数造假,实验造假,你不清楚吗?”在姜东身看来,导师总是可以维护同门其他同学,对他却十分苛刻,是个“势利小人”。
(2)与其他同学相比:“被故意刁难的不甘心”
在网传遗书中,姜东身指称,导师杨忠炯故意为难他,别人“很水的论文”都通过了,唯独对自己的论文十分苛刻,还要求其延期答辩。除了同门同学,与非同门的同学们相比,姜东身也深感不公平。
“论文建模仿真造假,实验造假,你不知道?偏偏揪着说我的可靠度怎么来的?我的都是计算出来的,没假!你再看看别人的,那有多么造假。你不知道?势利的小人,找个学生垫背踩,你很得意么?延期?不能接受,我尽力了,很多同学还没我努力呢,论文还没我写得好呢。”“答辩有几十号人了吧,怎么样你不清楚?势利小人,伪君子。”
遗书最后也曝光了其他老师的学生们的论文情况,不乏造假的“很水”的论文。“张怀亮老师,你的学生邹伟建模造假,你知道吗,基于环形缝隙流的建模,参考流体力学文献?我看了,压根没有。遗书最后,姜东身两次说到自己“不甘心”,可见,姜东身对自己论文没通过这件事怎么也想不通。
(3)与其他导师相比:“势力、爱面子的伪君子”
遗书中姜东身曾不止一次说道自己跟错了人,与其他导师相比,姜东身觉得自己的导师杨忠炯对自己极度苛刻,完全是个势利小人。“听说过别的同学也有挨老板批的,说的不过是被批成狗,这感觉我不懂。”“大家论文差不多,你不会不懂!别的老师放过的往届的论文,知网上已有很多,对于别人的成果,你是相当跪舔的,要我查,要我看别人怎么做!呵呵。”遗书中甚至说道,鉴于自己导师的权位,其他导师也不为自己说公道话。“周老师也看了我的大论文,直摇头。呵呵,周老师什么人,那不是仰你鼻息,你心里什么蛔虫,他不知道?装什么清高?”
在对于自己导师的评价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姜东身的愤怒不平。“别的老师基本上不会为难自己的学生,即使有,那也是答辩之前吧。你不同,势利,没能力,办事抓不住重点,舍得把学生往死里整。”
(二)不公平感的表现
五千字的遗书中,字里行间全是对导师杨忠炯的控诉,控诉自己在平时和毕业时处处都受到不公平待遇。他提到:“明摆着要搞我,明摆着表明你科研严谨,明摆着表明你无能嘛?”他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不甘心,因为付出被鄙视,也因为很多水论文轻松通过。”“我忍不了师兄弟的眼光,忍不了那种鄙夷,当然,更对不起我的努力。虽然我的努力在你眼里都是狗屎,我很努力,可是你不在乎。”
甚至,在遗书中,姜东身不断口出脏话,“说我毕不了业,要延期,你都放了N次屁了,无所谓了。说要我延期,扯到了同门论文比我强,比我说得过去;扯到了教育部让你审已上传论文的事儿;还他妈扯到了伟人的挫折。尼玛,当时我笑了,说这太远了吧。他妈把我当傻子糊弄呢。”“跟了你,真是瞎了眼。狗杂种。”“你是什么人,头天坑死人,第二天再泼粪的人。我不信了,论文再花几年又能改成什么样,你不知道?”从这些言辞中处处可见姜东身对自己导师杨忠炯的怨恨和不满。在他看来,自己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件事完全是自己的导师造成的,是导师的势力、故意刁难造成的,导师对自己如此的不公平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在这封五千字的遗书中,姜东身将自己所有的愤怒、不甘心都不遗余力地宣泄了出来。
(三)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重性的,单一的消极因素不可能导致大学生轻易地选择自杀的行为。导致姜东身有此认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调查发现,姜东身家境贫寒,这样的家境出身使姜东身的性格变得敏感、自卑。遗书中,姜东身就说道,自己“没家底”而导师又非常势力。“学生的心血在你眼里可以是狗屎,但是,这也要看人的,势利的人看到家里有点儿底的,那他的心血可能就是盘不完善的菜!”据哥哥姜东中说,原本姜东身读研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这次论文答辩未通过给了姜东身致命打击,或者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读研三年期间因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而积压在心中的愤懑在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件事情上完全爆发,最终致使他走上了绝路。这可以说是导致姜东身自杀的内因所在。
此外,在姜东身的愤怒和郁闷难以纾解的时候,唯一可以给他安慰和鼓励的家人也没有在他身边,及时给予他支持。姜东身的哥哥姜东中事后也很懊恼和自责,自己没有多关心弟弟,给予弟弟及时的安慰。
然而,姜东身选择自杀除了不公平的认知情绪难以纾解,还有他的报复心理。“算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遗书中除了控诉导师对自己的不公平,姜东身还曝光了导师杨忠炯套取科研经费等一些不光彩的事。“记得跟纪委说说你套取科研经费的事儿,跟教育部说说你为人势利,弄虚作假报账的事儿,跟基金说说基金申请赚大钱一本万利的事儿。”而导师杨忠炯在之前就嘱咐其他学生注意姜东身的状态,他也明显感到姜东身对自己的不满和可能做出偏激的行为。“上午批完,下午叫同门注意我的状态,怕我跳楼了呗!”但最终,缺少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姜东身还是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用自杀行为报复对自己不公的导师杨忠炯。
四、结论与讨论
导致自杀的原因十分复杂,从群体角度看,自杀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有密切关系④,从个体角度看,自杀是遗传、神经生物学、人格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⑤。Kees(2003)将公平判断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它的因素进行探讨。他研究了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情绪对人们的公平感的影响作用。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依靠他们对事件的感觉来进行公平感判断,这使得他们的公平判断极大地受到情绪的影响。实验的结果也显示,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判断会变得非常主观,他们甚至会依靠于跟事件本身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的情绪感受来做出判断。
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姜东身对于社会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将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困难以及毕业论文未被通过都归因于导师的不公平。姜东身心里早已蓄积了悲观、失望、孤独、厌世、报复等消极情绪,而毕业论文未被通过成为了这些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最终走上了以报复导师和寻求自我解脱为目的自杀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构建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所包含的各种原则在新时期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但又是不断发展的。本文基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途径,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第二,抽象劳动内在的属性是生产商品过程中人类脑力或体力的支出(人类的一般劳动),其外在的属性则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劳动,其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述: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生产一个使用物品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第三,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恰如马克思所述:“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这种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正是以抽象劳动为内核。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
(1)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2)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和责任,社会关爱个人,集体承认个人、尊重个人、给个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3)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发展,即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的利益与需要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需要的现实相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社会不断进步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
(4)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是重塑人、社会与自然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政治和谐是指构成政治系统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党与党之间的和谐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和谐关系,执政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和谐关系;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和谐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关系;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等。
(6)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经济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经济和谐就没有经济效率,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支撑。
三、和谐社会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
1.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含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包含的价值决定和价值“转形”的辩证统一思想,要求我国现实经济中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贯彻两个原则,即坚持和贯彻按照社会主体即劳动者的权益进行分配的原则和按照客体即资本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并且是前者制约后者。其次,劳动价值论是宣扬“以人为本”的理论。因此,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我国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上,就要求改变一些地方单纯追求增长率的指导思想,而形成以“富民”为根本特征的新型战略指导思想。
2.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并实行多要素参加收入分配的制度,这的确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济的积极性,承认和保护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我们要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维护劳动力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维护劳动力价值,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必须从包括劳动(劳资)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内部而不是外部去寻求答案。二是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建立保障机制的过程中,要保证劳资关系的正常发展,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三是要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样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也包括基本内容和展开内容,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陈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实事求是,2004,(6)
前言:(我所说的四乱是:“乱到垃圾,乱穿马路,乱撒纸钱,乱吐痰。”为了管理“四乱”执法人员都想尽了办法,例如现在的“罚款”这样子下去有什么意思呢?如果全人民都做到自觉。提高自己的素质那还要这写东西干什么呢?)
近几年来某写城市都在宣传治理四乱。我所在的城市也不例外!治理四乱已经开始几个月了,有多大效果呢?是不是社会上的人都可以自觉的做到?这个话题相信每个人都想过!谁不想要自己所在的城市,所在的国家变成一个文明城市?可是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团结才可以做的到!下面我就谈一下我所在城市的管理宣传“四乱”的效果!
自从开始宣传“四乱”人民的素质有一部分的提高!比如公交车上给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做!帮助身边残疾的人!这写我都亲眼看到过。这是为知欣慰的事!可是也有一小部分人不是这样的!然而截然相反,做的是败坏城市甚至国家名声的可恶之事!列如电梯墙壁上铁的宣传四乱的宣传横条,却被人撕了下来狠狠的踩在了脚下。这还不算,成坐电梯的人没有一个人拣起来!任它被人踩踏!最后还是一个16岁的孩子拣了起来铁在了然后贴在了墙上!也许你会说这点小事算什么?可是如果这样的人去了国外会怎么样?假如一个人在国外的大街上吐了一口痰然而垃圾桶仅里这位“先生”1米。这又是什么行为?后来他被警察抓住还一幅委屈的说:“我怎么了我怎么了!”有些旁管的外国人得意的笑着说:“瞧!这些没素质,没教养的中过人!”如果这样的事被你碰到,你会怎么想怎么看?是不是觉得很没面子!为了他一个人的方便败坏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利益!这种人是可耻的!是卑鄙的!在举个列子:红灯,走绿等停,见到黄灯停一停。这连小孩子都会背的东西到了那写可耻的人嘴里就变成了废话和无稽之言!在一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前,一位父亲准备带4岁的女儿过马路。还没等红灯那位父亲就冲向马路对面。然而他的女儿拉着他说爸爸:“不是说红灯才可以走吗?”小姑娘弯弯的脸上透露着天真无邪!那位父亲马上脸就红了!站在那里愣住了!久久没有声音!绿灯被这一幕所吸引!对那个小女孩发出赞扬的眼光!
在《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一书中我们提出,综合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正统,综合学派的社会学探索代表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后。孙本文先生是早期中国社会学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如果从他1916年在北大哲学门学习社会学课程算起,他在解放前的33年时间里对中国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探讨逐步深入,代表着中国早期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孙本文以“社会行为”为起点,在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方面有所创新。一些人认为,孙本文深受美国社会心理学传统的影响,过于强调文化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以“社会行为”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心理学派的倾向。实际上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果从社会学方法论角度来考虑的话可以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作为一种工具理论,社会学方法论主要是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一定的社会学理论背后都有其构建的方法论基础。我们以为,无论是早期强调文化因素,还是后来强调社会心理因素,都只是孙本文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其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围绕当代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行为概念徘徊不前,而是想借由社会行为这一切入点来展现他对社会整体的认识,来构架他的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
具体理由有三:其一,孙本文认为,社会学是一门普通性的综合学科。孙本文借鉴孔德等人的科学分类法,把科学划分为物质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他又把社会科学分为普通的与特殊的两类,认为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共通现象与共同原理,所以是一种普通的科学。既然社会学是研究普通和共通现象的,那么它的研究对象就不会局限于当代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层面。其二,孙本文所讲的“社会行为”实际上是对社会整体的一种统称,比我们今天社会学所说的社会行为概念的范围宽泛得多。孙本文认为,所谓社会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所表现的相互关联的行为,即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所表现出的共通现象和共同规律。③实际上也确是这样,孙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不仅仅是探讨当代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行为,他“重视文化,同时也重视心理因素,而且亦不蔑视其他如地境及生物因素”④,以他为代表的综合学派“要点在于认识社会的整体性及其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并欲确立社会学的体系”。⑤其三,孙本文从社会行为角度出发,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孙本文在《社会学的观点》(1945)一文中提出,在研究社会行为的过程中,社会学者要运用多种视角来研究社会:要用社会整体的观点,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观察社会;要用社会结合的观点,把社会看成人与人的结合;要用社会有机的观点,视个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关系;要用社会演进的观点,把社会看作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社会。⑥
由上可以看出,孙本文在研究方法论上有他独到之处,他主张以全面地、动态与静态研究相结合地、综合地考察人类的社会行为。正因为如此,孙本文自认既非文化学派,也非心理学派,而“属于综合派之林。”⑦孙本文从综合的视角出发,构建起较为健全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正在上述这种方法论的基础上,孙本文以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ABC》(1928)、《社会学原理》(1935)、《社会学体系发凡》(1945)等论着中,建构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在以前的论着中重点进行了分析,这里不再详述。简单地说就是,孙本文从社会行为出发,提出有关社会行为的五类问题,即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文化、心理、生理、地理等社会因素);社会行为表现的过程(远离或接近等社会过程问题);社会行为表现的机构问题(基本的或复合的社会机构问题);社会行为表现的功能(或社会控制问题);社会行为变迁的内容与方向(或社会变迁问题)。⑧从上述五类问题出发,孙本文展开了他的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从而把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都囊括在内。从今天看来,孙本文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确有它的不足之处。如,在解释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要素时,排斥了物质生活状况、经济地位等的影响,使得其社会学体系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正因为如此,费老认为,孙本文的社会学体系,带有“用西洋传来的科学方法和已有的社会学理论去观察与分析中国现实的”的印记⑨。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孙本文无论是在构建理论的方法论,还是在元理论和本理论的系统化方面都把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孙本文并没有完全摆脱西方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束缚,但我们不应过于苛责前人,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学仍处于幼年时期,进行理论创新时可以参考的前人成果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社会学也不敢说完全摆脱了西方社会学理论思维框架和方法论的影响。如今,我们还能看到仍然有一些社会学者为能够追踪到西方社会学的最新成果而洋洋得意,并且不顾实际地把它套用到中国的实践中,至于得出的结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中国现实,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多大的启示作用,则似乎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甚至不管不问。这是一种缺乏理论自觉的重要表现。
我一直强调中国社会学者要有理论自觉:要对自身理论和他人理论进行反思;要努力创造自己的有中国风格的理论,同时要正确地对待其他各种理论,特别是外来的理论;要加强自己在理论转型中的自主能力,并取得社会学学科为适应新情况而进行的理论选择、理论创造的自主地位;中国社会学要不断进行思想解放,从西方强势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理论中解放出来、正确定位自己、加强自主性。如果从理论自觉性角度来看,六七十年前孙本文的理论自觉意识之强,是当代很多社会学者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今天我们学习孙本文先生的社会学理论,不仅要学习他的理论内容,更要学习他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理论自觉意识。因为理论内容总有陈旧和不适用之时,而理论自觉精神则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更新理论内容,创新理论学说。强烈的理论自觉会推动中国社会学者不断尝试对“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对“传统资源”进行理论开发、对“西方学说”进行理论借鉴、对“学术话语”进行理论创新,通过“立足现实,高于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以我为主,创造特色”,逐步推动中国社会学走向社会学世界格局的中心。
二、多方为社会学立法,对早期社会学学科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我们说孙本文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领军人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本文不仅仅是一个在社会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卓有建树的社会学家,他更是解放前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学学科不断繁荣发展的核心人物。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必须向国家、民众和学术界论证清楚,社会学的存在有其合法性,从而为学科发展赢得必要的空间。这种合法性辩护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向其他学科展现自身元问题、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独特之处,从而在学科竞争中逐步巩固地位,这是社会学存在合法性的理论根源;另一方面,向国家和民众说清社会学与现实社会的契合性,这是社会学存在合法性的现实根源。与社会学本理论为社会实践“立法”不同,这种合法性辩护是社会学元理论的一部分,它实际上是在为社会学“立法”,为学科的未来发展赢得新的、更为宽广的空间。在为社会学立法方面,孙本了大量工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早期社会学界难以替代的地位。界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学能够屹立于社会科学之林。孙本文以广义上的社会行为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张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普通和共同规律的一种认识,这是它跟其他社会科学如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区别分开的基本标准。孙本文还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最重要的一个部门,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或社会中个人的行为⑩,它跟专门研究社会行为的社会学的分工非常明确,这就进一步让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边界变得更加清晰。尽管对于孙本文所说的社会学研究对象,至今仍然有很多异议,但当时的社会学家大多长年埋首于具体社会问题研究,极少有人对社会学研究对象进行讨论,所以孙本文的这种通过析清研究对象来为社会学赢得发展空间的努力,说明他有很强的学科领导者胸怀,有推进学科发展的长远眼光。
关键词: 情感体验 社会认知 加工策略
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体社会判断时采用的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目前社会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从生活经验上来看,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当一个人心情好时,做判断或推理就显得不那么缜密、细致,判断的速度也会加快。心情好时下棋与心情不好时下棋,在下棋速度和每步棋的判断上确实存在着不同。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研究发现,当人们感觉愉快时,他们对目标个体的分类较为宽泛,对自己所处情境给予更多的积极联想,对问题的解决更富创造性,在作决定时也更为自信。总之,当一个人处于愉快心情时,他眼中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他的社会判断和行为也常常会反映出这个倾向。
一、引发不同认知策略的实验研究
好心情可以使人们减少认知努力、转变社会认知策略,去使用启发式(Heuristic)心理捷径这一现象。帕克和巴纳吉(J.Park & M.R.Banaji)的实验提供了清晰的例证,研究者通过对人们形成刻板印象的过程进行研究,比较了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的不同作用。
帕克和巴纳吉预测好的心情将会使个体对“刻扳印象”产生更强烈的依赖,因为这些心理框架可以减少心理努力。当人们处于好的心情时,他们不想做任何会破坏它的事情。仔细的、系统的思维都是困难的,好的心情常常使人们避免这样的耗费。为了检验这个观点,帕克和巴纳吉选择了一些美国人的名字作为实验材料。这些名字中的一部分是美国黑人典型的名字,而另一些是美国白人的。要求被试者指出不同的名字是属于“罪犯”的范畴,还是属于“政客”的范畴。被试者分为两组:一半看一个滑稽的电视片断,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半看山、河之类的风景片,诱发中性的情感体验。研究者发现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下的参加者有更强的倾向,把美国黑人的名字放入“罪犯”的范畴,把美国白人的名字放入“政客”的范畴。结果证实了与处于中性情感状态的人相比,处于积极情感状态下的人更可能表现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本身就意味着被试者在社会认知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启发式的策略以减少认知努力。积极情感状态下的被试者对思维定势表现出更强的依赖,这是社会认知中的一种心理捷径。
海特勒(G.Hertel)等人运用胆小鬼难题游戏(Chicken dilemmagame)研究了不同情感体验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发现情感体验是通过改变认知策略而改变合作水平的。游戏中那些被诱导出愉悦情感状态的被试者倾向于直觉地模仿他人行为,而悲伤的个体倾向于在行动之前系统地分析游戏的结构。由此,不同的认知策略使得人们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合作或不合作的行为,愉悦情感状态的被试者比悲伤的被试者更易表现出合作行为。
二、不同解释方式的争论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已经明确了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的加工策略有着不同的作用。虽然这种现象在生活和研究中不断得到重复,然而将两种情感状态所带来的不同加工策略对立起来的做法一直受到心理学家们的质疑。虽然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带来不同的加工策略,但并不意味着孰优孰劣。
对不同情感体验在加工策略上的影响,心理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倾向。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致分为三种倾向:认为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而言是一种信息的提取索引;认为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的影响是人类进化时适应环境的信号;认为对认知策略的不同影响是由于情感体验造成动机上的差异。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而言是一种信息的提取索引。菲尔德(K.Fielder)认为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并非简单地产生更多或者更少的系统化、分析化的加工策略。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容易进行自上而下、有生命力、多产的思维,并且允许创造性地使用已有的信息。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更容易产生归纳式的、聚焦于外部信息的思维方式。菲尔德指出不同情感体验对于认知加工过程中提取的内容和影响方面是不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影响的是同化过程(assimilation),而消极的情感体验涉及的是顺应过程(accommodation)。这两个过程的信息提取是不同的。同化过程主要涉及信息的主动生成(active generation)、已有知识取向(knowledge-driven)、探索动机(exploring novelty)、创造性工作(productive task),而顺应过程涉及信息的保守(conversation)、刺激取向(stimulus-driven)、规避错误动机(avoiding mistakes)、再现工作(reproduction task)。由于不同情感体验所调动的过程是不同的,因此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所带来的认知策略也不同,这也是积极情感体验状态下个体容易采取启发式思维的原因。启发式思维就是在判断事物时,只依靠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选择一个规律,然后直接进行判断,它与系统的思维形成对照。
布莱斯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带来的认知策略的差异,关键是由于个体在两种状态下使用不同的知识和信息。积极情感体验产生更多“纲要式”的思维(schematic thinking),而消极情感体验则更依赖于社会认知中细节的、片断的信息。布莱斯认为这种解释方式比简单地把认知策略分为好坏两种更精确。基于这种观点,福加斯提出了情感渗透模型(AIM)。AIM模型是一个整合信息加工模型,它描述了负载的情感信息是如何转变为判断过程的一部分,进入判断者的思维建构过程,并最终得出多姿多彩的判断结果。AIM模型基于两个假设:(1)情感体验的本质和程度是由判断者所采用的信息加工策略来协调的;(2)判断者减少信息加工的努力。只要能达到环境需要的最小满意度,人们就倾向于采用最少努力的加工策略。信息加工由不努力到努力存在4种变化:(1)预存评价的直接通道;(2)预存目标的动机性加工;(3)启发式加工;(4)实体性加工。情感体验对判断的影响程度随着信息加工的不同努力产生变化。福加斯认为需要建构加工过程的判断(启发式加工策略),比需要仅仅是复制认知内容的判断(直接通道和动机策略),更易受情感体验的影响。尤其当采用一个开放的加工策略时,情感渗透对判断的影响效应可能更大。这种策略既可以为判断提供间接的起动作用,又可以为判断的成立提供直接的信息。
另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可以从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把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的不同影响看作是人类进化时适应环境的信号。科勒尔和施瓦茨(G.L.Clore & N.Schwarz)等人提出的情绪信息模型(Affect-as-Information Model)是这种解释的代表。科勒尔和施瓦茨等人认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味着所在的环境是安全的、可预料的,因此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不需被分配。个体愿意采取更多的自上而下、纲要式、启发式的信息加工策略,并且认为环境能提供更大的空间,鼓励使用不同寻常、创造性的思维。消极的情感体验意味着自己正处于一个存在着问题和困难的环境。人们为了避免遇到“危险”,不使处境变得更糟,迫使自己更集中注意力,采用更细致和严谨的认知策略,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认知努力。这种观点唯一不能解释的是这类现象:为什么兔子看到一条蛇之后(处于危险情境),做出的反应和判断是如此之快?施瓦茨认为除了适应作用以外,已有知识体系在提取时的难易程度间接存在着影响。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艾森认为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的影响可以归功于动机的作用。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避免使用、评价更多的信息,希望能用最少的信息作决策和判断的倾向(认知吝音),因此积极的情感体验可能会直接调整认知策略,使得个体能够保持住这种愉悦的感觉,避免认知努力。消极的情感体验不存在保持心情的问题,因此会使个体更认真、更谨慎,努力搜寻外部信息,希望能够更准确地做出判断,从而避免恶化自己的感觉。
三、结语
目前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加工策略影响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心理学家们还处于探索过程中。通过以上解释方式,可以看出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并不相同,但在它们之间有相互包容的内容,并且心理学家对不同情感体验影响社会认知加工策略的效果也基本达成一致,这使得今后形成统一理论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Schwarz,N.Feeling as information:mood influence judgments andprocessing strategies.in Gilovich,Griffin,Kahneman:Heuristic andBias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72-01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及内分泌代谢紊乱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弄清病发起因和发病机理。糖尿病本身属于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一旦得病,就会表现出病程相对慢长的特点,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其他类型的急性代谢紊乱,即所谓的糖尿病综合并发症,只要出现综合症状就会引发全身各主要器官系统的病变进而危及生命。
截至目前为止,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仍以控制饮食为主,若病情无法得到缓解才根据病情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据统计,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大约占人口的1.45亿左右,而且发展态势明显趋于年轻化的倾向。其中,儿童约占1.1%左右,这就表明,全球400名儿童中就有一名I型糖尿病患儿,最小的患儿只有40天。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每年以6.5万人的速度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这样残酷的现实令世人震惊。
中国糖尿病患者目前大约有7千万人左右,占全球病患的17,以中年人居多,且男性占较大比例,由于患病对社会、家庭、经济都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这种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已引起全世界及中国医药专家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开发治疗新药,制定有效治疗手段,使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但由于此病的病程较长,无法根治,对饮食要求苛刻,稍有不慎就会使血糖浓度升高,因而造成大多数患者必须保证长期处于治疗状态,如此一来给社会、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治疗不当,还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肺结核、肝损害、脑中风、尿毒症等综合症危及生命。
一般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①首选胰岛素注射液,它是目前最有效的主要治疗手段,属于外源性胰岛素,皮下、肌注均可,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可明显改善血糖浓度,维持正常水平,防止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血糖升高。②吸入胰岛素气雾剂。经鼻腔、口腔粘膜吸入。③优降糖、甲糖宁、氯磺丙脲。④降糖宁等口服中药滋补降糖药。
“糖尿病”中医俗称消渴症。主要体现阴虚和胃火枳盛所致的一种肾虚胃实症,一般气阴两虚型多占80%左右。由中药组方研制的降糖宁属于中药制剂,该制剂由人参、山药、黄芪、茯苓、麦冬、山茱萸、地黄等13味中药材组方而成,该方“上、中、下”三消兼顾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的基本原则,发挥出纠正患者多食、口渴、多尿、预防昏迷、多发性感染,增强体质的积极治疗作用。
其药理作用:①物质代谢的影响:人参具有解气、生津、止消渴之功效,再配以天花粉、麦冬、知母即可治消。实践研究证明人参对正常血糖及因注射肾上腺素和乳糖、葡萄糖所引起的高血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对血糖的影响:可使人体血糖降低,在服用第4小时降低最显著,持续时间长。③可修补病变的胰岛组织:使之达到正常的生理机能,提高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从而完成物质代谢,并可恢复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分泌正常,血糖、尿糖恢复正常水平。降糖宁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最佳,对Ⅰ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同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迅速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进血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群。④缓解因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口渴、多饱、消食、善饥、形体消瘦、尿多等临床症状。⑤使用多种治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明显或反弹者。⑥服用药物血糖下降,不服血糖就上升的反复发作者。⑦四肢无力、腰腿酸痛、心慌、心悸的糖尿病患者。⑧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心脏病、体力下降、糖尿病性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性肾衰、阳痿、高血压患者,同时对并发症引起的酮症酸中毒、手足溃烂者可加服剂量。
降糖宁胶囊由于组方合理,因此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及严重不良反应,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糖尿病的纯中药制剂。
糖尿病患者的科学饮食: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也有人成为富贵病。个人的饮食习惯及质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少糖尿病患者由于在饮食方面存在着认识误区,进而导致病情发展趋势加重,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有的患者认为吃的越少越好特别是控制主食,这样由于长时间营养摄入不足,吸入的能量无法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势必会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由此身体会出现明显消瘦、营养不良,抵抗力急剧下降,一旦别的器官被病毒侵入,疾病就会势如破竹,非常严重。有的患者虽然控制了主食量,却对油脂、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总热量远远超标,且脂肪摄入过多,也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我们建议糖尿病的饮食调节重点是控制总热量与脂肪,因为主食中含较多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升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不要盲目地一味控制。
也有的患者认为喝稀饭容易出现饱腹感,是理想的饮食疗法。其实,无论煮熟还是煮烂的食物,只要含水多的食物就极易被消化吸收,血糖升高的速度明显加快。因此,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应改变喝稀饭的不良饮食习惯。
有的患者看到市场上“糖尿病专用食品”的一些咸面包、咸饼干等,认为不含糖,可以用来充饥,不需控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势必会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这类食品可以用来改善单调的口味,提高生活乐趣,但必须进行总能量的综合计算进而控制。
大部分患者三餐控制比较理想,但由于饥饿或其他原因养成吃零食(如花生、瓜子、小食品的习惯。而大多数零食含油脂量及热量都非常高,任意食用会导致总热量超标,血糖浓度升高。
血糖监测要科学:
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浙江省某大学高校内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媒体显示诸多功能优势、大力渲染新闻负面影响的当下,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青年面对这些社会现象和事件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理想与现实的挑战中容易产生不当认知、消极情绪和心态。这种社会认知能力的不完善令人担忧,也必须引起高度正视。
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社会认知是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则是大学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能力,实质上是研究个体如何根据周围环境所传递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复杂过程。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的支配,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由此可以推论,一旦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不够成熟、出现偏差,如对新闻媒体的报道不能做到客观解读与析因,那么只会让他们失去更多救人的热情,只剩下“工作”,他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偏离,终究酿成问题。
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 由于所身临的周遭环境社会化程度的加深, 也由于个性发展、群体交往、社会参与的需求, 大学生对他人、对自我、对人际关系、对社会角色的社会认知体现出多样化和高层次特点,如不仅满足于对他人外表的认知, 还注重通过对他人情绪、性格、习性、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观察、分析、归纳、判断, 获得对他人内在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和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知得到深化, 以满足融入社会的需求;随着自身不断增多的社会角色,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 知识、阅历的增长, 思辨能力日益增强,逐渐发展到理智型的认知水平。
(二)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阶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 包含了诸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掌握遵循社会规范, 培养和造就社会角色等要求。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大学生们的社会化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他们整体上,注重专业学习,生活阅历比较有限,与社会接触不充分,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因此认知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
二、新闻舆情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一)新闻舆情的现状和特点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简单来说,它的本质特征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新闻舆情是新闻媒体作为中间个体,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以及作为主观个体对此产生反应的综合分析及相应报道。新闻舆情是经过媒体验证和包装过的舆论,是带有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舆论。它的目的不是煽动群众和危害国家利益,而是客观诚实的就一件事情进行的媒体分析和报道。
(二)新闻舆情作用大学生认知能力的途径和发挥
1. 新闻舆情的作用发挥由其特有的影响力、公信力所决定。众所周知,新闻传播者之所以能影响受众,它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可信性特质是原因之一。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来自传播者的诸如地位、资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传者的权威性越高,其所传送信息的说服力就越强,受众态度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和权威性相比,可信性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一般来说“权威性”是受众对宣传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专精程度高低的一种预测根据,而“可信性”则牵涉到受众对传者人品的评价以及对其宣传动机的政党、公允程度的一种把握。
前面提到,大学生阶段对他人、对自我、对人际关系、对社会角色的社会认知体现出多样化和高层次特点。他们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上,不断深化或者调整认知。实践的经验可以来自与外界接触的感知和体会,理论的知识则是在学习或者模仿他人现成的认知评判中获得的。如果面对纷繁复杂难下判断的信息时,他们常常乐于以权威性高、可信度高的人的看法作为自己主要的参考意见。在调查中,有48.3%的人对媒体报道的政府、民生新闻采取相信的态度。当然“谁的权威和可信度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公正的言论,一旦他们认为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掺杂有“利己”“利于政党”的动机时,就很容易“忽视”其权威性,并对其宣传“投不信任票”,调查中就有68.9%的学生表示如果感觉报道的“套话”和“官话”较多时,就会对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再做其他渠道的多方面了解。
2. 新闻舆情的作用发挥由其与大学生的接触频率所决定。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岁人均每日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2012年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在新兴阅读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在增加,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事实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关数据显示,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信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阵容。
当代大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习惯于通过新闻媒体来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新闻舆情可以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反映、导向和监控的作用,即通过鲜明的、带有倾向性的新闻舆论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言行,直至改变他们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机构、门户网站除了保持报刊、杂志、网页等传统的传播方式外,另都开设了相关的微信号和微博账户,通过跟进这种新兴的公众平台,来更新信息,拓展自身品牌渠道,吸引更多的受众、影响受众。调查显示,24.5%的大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或者微博来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另一方面,在这个草根盛宴式的公共空间里,主流媒体的力量和权益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和强化,它本身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和谨慎态度助其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不管最初的小道消息如何、谣言如何,受众最终还是期待在主流媒体这里得到印证。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新闻舆情作用的发挥,只要其把握住了时代的节奏,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就有可能不弱反强。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中国经济;影响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规模的扩大和官方储备资产的增加,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03年2月在西方7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要求国际社会,按照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夫尔协议”的做法,敦促中国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的汇率水平。继日本之后,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在2003年9月访华期间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其后,在2004年10月和2005年的2月西方7国召开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西方国家再次提出了人民币汇率问题。与此同时,从2003年2月到2005年4月两年多的时间里,西方国家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条件下,便以“价格倾销”的名目,对我纺织品、鞋帽、钢铁、打火机、蜂蜜、铰链、铸铁品和农产品等出口产品发难。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货币之争,2005年7月21日我国央行调高了人民币汇率2个百分点并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作了相应的调整。此后,我国人民币汇率一路走高,即使这样,西方国家仍然对我国继续施压,企图迫使我国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由此,我们不难看到:人民币汇率的国际争端实际上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引起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并在一定条件下演变成各国之间的货币汇率之争。在货币汇率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麻木不仁;否则,就会给我们的各项工作带来被动。经济理论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货币汇率升值对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分析研究达些影响,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进一步做好各项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我国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繁荣。应当看到,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人民币国际购买力的提升有利于我国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这对于我国企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率的改善、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拉动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对于我国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进品商品的价格相对降低,会进一步刺激对进口日用消费品的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繁荣国内市场。
3.有利于我国人民出国旅游和出国留学。由于人民币升值会相对降低出国旅游和留学的各项费用和成本,势必会进一步刺激相关需求,扩大我国人民群众出国旅游、留学的规模,从而有利于我国人民群众了解、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
4.有利于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能级的提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依据“落后假说”和生产力“国际梯度转移”理论,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能级提升大致可采取技术引进、模仿、消化、自主创新“四位一体”的模式。尽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能级需要包括制度、政策、资金、人才和组织等方面的要素的投入和整合。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等方面的约束。但人民币汇率升值是表象,其实质在于我国拥有较大规模的国际购买力,这无论对于我国的技术引进、技术研发设备的引进、技术研发人才的引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能级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5.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我国的股市发展o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客观上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推动金融、房地产、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资产类股票价格的上升。从国际历史经验看:1972年日元汇率的升值推动了日本股市的发展,当年日元汇率升值19%,而日经指数却上升了91%,1986年日元升值21%,而日经指数却上升了42qo,其中航空领域股价指数的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日经指数的平均增长幅度。1987年台币升值20%,台湾加权指数却上升了125%,1989午台币升值7%,股价指数上涨了88qo,从1985年到1990年台湾股票价格指数上涨了17倍。韩国从1987年随着韩元货币汇率的升值,三年间韩元货币汇率升值了5倍。在此期间,金融板块的股票价格上涨的幅度最大,保险业股票价格上涨了19倍,银行类股票价格上涨了10倍,建筑和机械行业的股票价格涨幅也十分惊人。经验数据告诉我们:一国货币汇率升值通常有利于该国股票价格的上升。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发展的实际也证明了货币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1.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新的压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所有这一切都给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换汇收入、出口成本、出口规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汇率风险压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变和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趋涨,客观上使我国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具有进、出口业务的众多中小企业直接面对汇率风险的新挑战。面对以上挑战,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其信息和人才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并协调财政、税收、银行、价格、工商、海关等部门的关系,依据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基本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鼓励和支持我国出口企业积极调整其出口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可鼓励和支持我国相关的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和工商联等民间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采取切实有效的请进来、走出去等教育培训措施,切实提高我国企业家、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者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规避货币汇率风险的能力。
3.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客观上加剧了我国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从而使我国国内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造成进口的增加,客观上对我国国内企业传统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产生巨大的“挤压效应”和“争夺效应”进而给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所造成的出口受挫,又会迫使我国部分企业转而实施“出口转内销”的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进一步加剧我国国内市场营销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对此,我国的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贸易周期”理论,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努力巩固原有目标客户群,积极开拓边际目标客户群,努力把市场做大、做强、做深、做细,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应对新时期的新挑战,把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