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对外投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投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投资现状

第1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于铜矿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10年精铜消费达到781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41%。目前我国铜冶炼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已达70%,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就要获得安全、持续、低廉的铜矿石原料。同购买铜矿原料相比,中国铜矿企业走出去控制国外铜矿山,就更符合国内对铜矿石的需求。

 

一、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424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较上年末提升4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2002 -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4.6%。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8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五。截至 2010 年底采矿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7.1亿美元,累计投资达446.61亿美元。

 

智利、秘鲁、美国、中国以及印尼是世界铜矿山生产的超级大国,这五国2009年的铜矿产量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61.32%;铜矿产量的前12个国家的产量之和是世界总产量的86.19%。从2000 年开始,我国开始积极地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鼓励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铜资源丰富地区进行投资开发。在扶持政策以及自给率下降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铜矿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步伐不断加快。

 

我国的铜矿企业:包括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云南铜业、大冶有色、甘肃白银、中国铝业、中矿集团、中国五矿、紫金矿业等,近年境外获得投资权益铜资源储量超过4000万吨。其中中国五矿、紫金矿业海外铜资源控制量约2780万,计划产能60万吨/年。但由于海外投资环境相对复杂,这些项目能否顺利按时投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见表1)。

 

二、铜矿产业投资特点

(一)铜矿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

铜矿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不仅体现在勘察阶段,找矿成本高,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找到可供经济开采的铜矿难,勘察效果一般较差。而且其后期开发的风险与油田企业相比要高,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未知的因素会大量涌现,加大投资风险。铜矿资源是铜矿企业投资的核心,一般只有1%左右可以发现一座经济可采的矿床。

 

紫金矿业于2007年4月与铜陵有色和厦门建发公司合资设立一个投资公司,紫金在该投资公司中占有股份最多,随后对英国蒙特里科公司收购获得成功。这家公司下属的秘鲁majoz矿业公司控制 rio blaneo的大部分铜矿。收购虽已获秘鲁官方批准,但因为拆迁和补偿及社区建设等问题而迟迟未能开发。

 

(二)投资大、时间长及退出成本高

铜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大,其开发投资都是论多少亿美元计。且多数铜矿深埋地下,赋存隐蔽、成分复杂多变。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勘察、探矿、开发环节,所以在项目开采利用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在最后的开发环节也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地表及地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试生产直至最后达产。后期还需要向外围与深部找矿,获得更多接替资源,保证矿山持续生产,所以持续时间长。

 

铜矿企业的投资在经过基础建设、购买开采设备后,90%为固定资产,如果企业选择退出,这些固定资产是无法带走的,而在海外,退出门槛与成本更高。

(三)铜矿资源综合利用的高价值性

铜矿资源成分复杂,多伴生有其他矿物如金、硫等,如果能够综合回收有用矿产成分、充分利用副产品,则将为铜矿资源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铜矿产业效益的后续性

铜矿产品由于其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不仅本身有其使用价值,而且对后续加工工业有很强的效益传递功能和广泛的经济辐射效应。如能有效带动下游产业电力、建筑、家电、交通、电子等产业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开发铜矿产业与投资一般加工制造业不一样,其特性迥然不同,无法用制造业的管理方法来对待铜矿产业的投资尤其是海外投资。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尊重铜矿产业的特性,直面各种特殊问题和风险。

 

三、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因素

(一)政治风险

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政治风险是最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最容易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战争和内乱的风险。这类事件在近年内发生较普遍,且主要发生在中东、西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

二是政府信用风险。目标国政府的信用问题是国际矿业公司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矿业投资时感到非常头疼的问题之一。政府信用风险问题主要为:投资与开发管辖的问题、官僚腐败与寻租问题、政府的效率低下和违约问题。

 

三是政策风险。如:秘鲁的税收体制比较复杂,企业的税收成本较高。比如矿业企业,秘鲁法律规定企业需缴纳超额利润税和3-5%的浮动税,以此保证矿业企业对社区做出应有贡献。但也有一些区域性的免税措施,比如在雨林区的企业,所得税可以享受10%的税率减免,有些产品还享受5%的出口退税。

 

四是生态、社会状况风险。以秘鲁为例:如果中国企业在秘鲁投资设厂,除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外,还要注意处理好与工会的关系。目前,在秘鲁投资设厂的中国企业主要涉足矿业,而这些企业在运转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工会的影响,这是因为秘鲁法律对矿工等高风险职业的从业人员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但对这些工会组织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一旦劳资双方发生矛盾,工会就会组织工人罢工,而政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调和矛盾,致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铜业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铜矿产品市场短期波动因素带来的风险,如:2003年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即lme)从2003年1780美元/吨一路飙升至2008年上半年的8800美元/吨。但是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lme铜价年底迅速暴跌到2850美元/吨的最低点。

二是项目资源品质、勘查、开采技术条件风险。铜矿资源是铜矿企业投资的核心,在铜矿资源勘查上的误判,严重时会直接造成投资的失败。一方面由于铜矿资源赋存隐蔽、成分复杂多变,难以准确估量;另外一方面关于资源量的计算存在着地区差异性和主观误差。

 

三是开采技术条件风险。开采技术风险主要是由复杂或极端地质环境下开采所带来的风险。这是由于目前技术水平所限导致还有许多待解的课题,或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在经济上由于成本太高而无法运用的风险。如澳大利亚(murrin murrin)红土镍矿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采用了最新的高压酸浸技术,但是

造成项目建设投资超预算以及后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并持续出现技术问题使项目投产后一直无法达产。

 

(三)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决策失误,投资入不敷出、低于预期收益而造成亏损。

二是项目经营管理风险。海外项目经营管理经常忽视同样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如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物流、电力、交通条件等,而过分关注公司的控股权。

三是企业对海外铜矿项目管理风险。对海外子公司监管制度和母子公司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均可能导致项目发展失控。如2011年中国铝业“兵败”澳大利亚铝土矿项目。在2006年,中铝通过竞标击败对手,耗资29.2亿澳元获得6.5亿吨铝土矿项目的开发权。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协议》是一揽子协议构成的,包括有矿山协议、氧化铝厂协议、基础设施建设协议、土著社区建设协议。可是在后期开发过程中,中铝发现投资单位成本日益增加,自己力不从心了。因为项目附近并没有经济的电力来源,企业被迫自建火力电厂,火电厂需要煤炭作为能源,但煤炭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算下来与最初的预期相比,该项目的开发成本比最初多了一半,可以说预期投资收益为零,融资过程中过高的利息存在着巨大的还款、付息的压力。2011年6月中铝宣布终止奥鲁昆铝土矿项目,前期的投资成了学费。

 

(四)非产品市场竞争风险

与国内状况不同,企业进行海外矿业投资面临的竞争更多,竞争既可能来自企业,也可能来自目标国政府或者议会。

在21世纪初,蒙古逐步放开矿产资源准入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矿业巨头眼红蒙古优质的铜矿资源。想分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最大的一块蛋糕是奥尤陶勒盖铜矿项目。该矿是全亚洲最大的铜金矿之一,包括中国铝业、紫金矿业在内的六七家中国公司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但结果却无一成功。原因是当时的媒体报道过于自信,过于炫耀,突出政治主题一味吸引眼球。

 

这让蒙古方面觉得该项目不是商业行为而是政府行为,让蒙方感到反感,也伤害了其自尊心。最后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工程被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公司拿到。中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几个收购案例,都是在属于第三世界的亚非国家完成的,亦是传统上对中国友好的国家。

 

(五)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资金使用不合理或盈利无法汇出或汇率大幅变动而造成项目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对外投资铜矿项目资金方面的风险不仅仅与资金使用和偿还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有关,也跟矿业资本市场规范程度以及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有密切联系。例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预算误差导致入不敷出,过高的融资成本、过大的汇率与利率变动、企业现金流紧张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亏损或失败。

 

下面我们看看五矿的启示。诺兰达是全球知名矿业企业,其2003年的总资产是82亿美元。五矿2004年总资产只有40.1亿美元,资产负债率接近70%。五矿欲通过组建一个spv(special purposed vehicle)公司来提供总计38亿美元的贷款,收购诺兰达矿业。资金有以下三个来源:一是27亿的自有资金;二是通过国内银行贷款23亿美元;三是取得15亿美元的国外银行贷款。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的贷款共计38亿美元。

 

这是目前最和国际接轨、也最流行的收购融资方案,但是因为五矿自身资产负债率过高,国外银行拒绝贷款,于是五矿所需的38亿美元贷款全部都是通过国内银行获得的,而这又为加拿大舆论认为五矿收购有中国政府在后支持而不断质疑留下了伏笔,加上诺兰达工会抵制变卖公司的行为,最后并购谈判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选择

近几年,我国开始积极地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鼓励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铜资源丰富地区进行投资开发。现在针对我国企业的资源投资,国际上已刮起一股“中国资源”的警觉之风,如何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增信释疑,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战略选择和突破焦点。

 

第一,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象遍布世界各地。企业选择海外投资对象时多选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基础设施完备、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和非洲的赞比亚、刚果等也是我国铜企投资开发的目标国。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资源合作还可以瞄准俄罗斯远东和蒙古国。

 

第二, 对投资目标国进行投资的方式主要是横向并购。由于价格和原材料需求原因,我国企业更多的采取同行业内的横向并购,国际主流的矿业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交易中,横向并购占整个并购的 89%,纵向并购、联合并购分别只占 9%和2%。

 

第三,手段上多采用参股形式,不追求控股。矿业企业一般涉及目标国的矿产资源,其并购容易牵涉政治问题,如果仅收购少数股权,不与控股,这样便消弱了投资企业的对抗性。

 

第四,进行海外投资时,投资主要以现金收购为主,其他收购方式为辅。并购时的支付方式多采用现金支付,这是由于国内有着足额的外汇储备,同时国内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且程序最为简单。

 

第五, 投资中出现了联合并购。联合并购有利于共担风险、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增强收购的竞争力。如江西铜业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联合收购阿富汗艾娜克铜矿、五矿集团与江西铜业联合收购北秘鲁铜矿等。

 

注重双赢是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的首要考虑,一方面从投资角度,企业要考虑到拥有一定规模的资源储量,在铜矿资源开发上继续向政策较为宽松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另一方面要让资源开发国和当地社区感觉到实惠,投资开发过程惠及当地基础设施与教育,惠及当地民众。通过对外投资实现互惠双赢,进一步升级我国铜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简明统计.

[2]谢杰,刘任余. 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6)..

[3]曲伟:《中国———东北亚国家年鉴》(2011)[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1.

第2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当企业在本国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从事跨国生产经营赚取国际利润这是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企业一贯的经营思路。这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以企业的竞争战略、寻求产品多样性或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动机。此外接受投资国的投资环境,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关税政策以及贸易壁垒等,也同时影响着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于是企业从事海外投资的动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张性动机,另一类是防御性动机。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或者寻求生产所需原料而进行海外投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则更多地是因为本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在本国投资无利可图而转向海外寻求投资机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自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企业便已经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头五年内,中国企业在国外共投资设立了76个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中方总计投资额约5000万美元,投资项目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在84-85的两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企业达113个,投资额达1.4亿美元,接近前五年的两倍,投资地区扩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1)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投资项目金额相对都较小,投资行业也局限在海运、金融保险、工程承包以及餐饮等服务行业,仅有少数投资项目涉及制造业。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了逐渐提高了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国内日渐成熟的产业和技术迫切需要进行对外产业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缺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净出口额的逐年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日益攀升,中国企业开始有能力进行大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充分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因此,中国政府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日益成熟的企业也更加强调投资回报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投资主体的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投资公司,例如,首钢集团、中国国际信托集团和深圳赛格集团。

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从1993年开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征兆;而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政府不得不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这些情况都影响到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随着政府削减货币供应收紧银根以期控制住通货膨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枯竭。而与此同时政府收紧了对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新的项目的审批程序日益严格,而已经批准的投资项目也被要求进行复查。这些政策手段直接导致对外投资项目的锐减,这一情况直到1995年才得以好转。尽管199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额较1995年相比有所下降,其总投资金额相较1995年却有了大规模的增加,表明了企业单笔投资数额的显著增加。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到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及金额显著下降,直到2002年才有所上升。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在政策上越来越重视引导促进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自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揭开一个崭新的篇章,从2003年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了559.1亿美元(非金融类),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分散业务和市场风险、提高生产率、应对宏观环境等成为了企业投资海外的新动机。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

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本文特总结如下:(1).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技术差距,学习了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通常能够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了这一目的。例如南汽集团通过并购英国的汽车生产商罗孚取得了汽车产业的先进技术;(2).拓展了海外市场。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投资经营拓展企业的销售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在海外新建或收购了3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分布在从意大利到印度的多个国家,生产面向当地市场的产品。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进行的工程承接也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本国的设备、材料以及劳力的输出。(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制造业中,中低档制造业产品占大头,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升级导致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陷入困境,失业现象加重。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将大量设备和技术转移海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是以最小代价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要途径。国内的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在东南亚、拉美地区投资设立工厂,降低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4).充分利用了海外金融市场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所需的资金并不总是全部由企业的自有资金投入。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都会考虑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资金问题。

2.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所占绩效不高。为了更好地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本文使用了OND指数(OUT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 ),即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这一指数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按照UNCTAD给出的定义,该指数反映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综合实力,反映了决定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或者说不同国家之间这一指数的异同是由各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受到的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两个因素分别为:“所有权优势”,或者称为企业所特有的跨国竞争力,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优势、管理和组织经验、信息获取能力、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内部结构优势,这些竞争力因素使得企业有能力和动力进行海外拓展;“区位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母国或者受资国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分别具有的优势,例如市场的相对规模、生产与运输成本、熟练劳动力、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支持。在全球化大潮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促使下,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也无论其处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进行海外投资以增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OND指数的大小反映了这两种因素在驱动不同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中国的OND指数在2001-2003年、2003-2005年以及2005-2007年三个区间内数值分别为0.150、0.217、0.240,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基本稳定在世界第60位左右,而同期处于世界前十名位置的中国香港地区的OND指数数值分别为3.477、8.758、7.799远远高于内地的数值,处于世界前二十位的加拿大和英国的数值也比中国高出很多,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与中国同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虽然在2001-2003年区间或高或低于中国的位置,但到了2005-2007年区间三国均已处于领先于中国的位置。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所有权优势”是制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绩效的最根本的原因。故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中国企业提高投资绩效的必由之路。

(2).中国跨国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的跨国公司相对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而言规模较小,根据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2009》所列举的截止2007年底的数据,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是美国的通用电气(GE),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7953亿美元、雇员32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727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 中信集团,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1909亿美元、雇员10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49亿美元,且是中国唯一入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非金融)。而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在政府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经营政策的大形势下,许多企业在并没有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的前提下就盲目的投资海外导致了经营效率的低下。

此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普遍低于国际水平,本文采用UNCTAD提出的跨国指数(Transnational Index, TNI)作为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衡量指标。根据UNCTAD的定义,跨国指数是通过计算跨国公司海外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海外销售与总销售的比率、海外雇员与总雇员的比率这三个的比率的平均数而得出,以衡量跨国公司对于海外资产、海外雇员、海外销售的依赖程度。我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215亿美元,而全球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2145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十倍左右,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429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两倍左右。全球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71.52%,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58.74%,而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28.3%,无论是在海外资产还是跨国指数上,我国与全球水平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说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程度不高,我国的跨国企业主要还是在利用本国的资源,而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企业早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更不利于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故而形成一批在国际上著名的跨国企业是我国企业需要迫切实现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鉴.2009

[2]厉以宁,曹凤歧著.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第3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风险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展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风险和问题,如果有效的分析问题并得以解决,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将有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学者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探讨与研究。强化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未来趋势等,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动因、区位选择、投资方法等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叶刚教授(1992)、张海岩、范登布鲁克(1994)等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都已经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了模型。国内学者毛蕴诗(1997)运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四维分析模型从企业内部要素、对外投资目标、国际与投资目标国环境记忆投资流出国环境四个维度考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和对外投资行为。鲁桐(2000)通过考察英国当地的中国企业。刘红忠(2001)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模型,与中国“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原则相适应。当前,中国已经步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个阶段。王蔚(2011)提出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国外学者通过国家风险及其构成要素角度研究FDI的成果较多,如Singh and Jun(1995)、Kevin N.Lumbila(2005)、Yothin Jinjarak以及Thomas A.Hemphill(2008)等人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因素对于FDI的研究。

文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延伸,结合图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数量、主体结构、投资区域以及遇到的风险与问题等方面展开直观、准确、全面的分析。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结构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而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则有所增加。在2003年,中国有限责任公司还不到国有企业的一半多,但是到了2009年,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已经为国有企业的4.3倍。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较为明显,通过推行政企分开政策,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已经凸显出来。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民营及地方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1年,中国地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已经占到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约33.4%;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4%,效果非常明显,中国企业已经表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水平。大型国企是“走出去”的主力军。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类构成以非金融类为主,比重占到80%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划分

以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区域划分来看,过去以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及地区为主,当前已经逐步拓展到非洲、亚太及拉美等17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拉丁美洲和亚洲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在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欧洲和非洲的投资呈现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对欧洲、非洲的直接投资分别达到46.1亿美元和17亿美元,同比增长57.3%、58.9%。其中,对欧盟的投资42.78亿美元,同比增长94.1%,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逐年递增,中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总额的4/5以上。而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比重则不足1/10。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一)企业规模小,投资水平低,贸易型企业居多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较多,但是大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投资水平略低,规模效应尚未发生作用,竞争力有待提升。以投资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海外投资中的贸易型企业最多,但是真正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尚未构建或完善信息沟通网络,在国外市场的开辟中存在一定滞后性。在非贸易型企业中,很少有强大资金实力或者技术优势的工业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大多数投资集中在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加工装配等领域。因此可以说,中国大多企业的经济实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需求不一致,虽然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但是最终也是“为他人做嫁衣”。

(二)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监督,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一定发展,但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尚存在投资动机不明确、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平衡、投资主体过于集中、缺乏政府的科学引导,同时金融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

以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政府在法律、政策、税收以及制度、服务等方面没能发挥积极作用;造成对外投资企业的政策不明朗,行业导向模糊,往往出现重复性、盲目性投资现象。另外,一些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效益不佳,但是监管手段落实不到位,大量国有资产亏损。再者,当前中国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升级和调整,经济整体水平停滞不前。

第4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转贴于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第5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国企业 境外投资 现状 特点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87-04

前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在境外投资、上市或收购国外企业。“十五”期间,中国开始实施鼓励“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截至2008年底,中国8 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 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 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和经营取得显著成就。对企业而言,促使其走出去主要有四个影响因素:(1)“走出去”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2)“走出去”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获得发展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技术和资金;(3)外国也有不少企业愿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各国都鼓励引进投资,因政治法律因素差别,国家、地区的区分,使企业愿意走进政治法律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

经验证明,“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实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明确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一、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

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分水岭,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大,境外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20多亿美元激增到2001年的70多亿美元,形成第二次高峰。自2002―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65.7%。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这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达到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水平。

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 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 200亿美元。

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投资协议额4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6%。

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特点

1.投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覆盖的国家(地区)不断增加。到200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 839.7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

在投资区域,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相对集中。亚洲和拉丁美洲是投资存量最集中的地区(见下页表2)。200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地区)有12个(见下页表3)。境外投资的这种分布虽然对开拓和巩固发国家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不利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据专业机构分析,2010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呈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能源、资源、制造业仍为投资重点领域,在中方协议投资额中占大约83%;二是境外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重要的方式,在中方协议投资额中大约占61%,比2008年提高36%;三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2.投资领域不断扩展,行业分布日益多元化。早期,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仅限于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如维修、包装和运输等。有些贸易公司也从事一些加工型生产投资。后来逐渐扩展,到2008年末,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聚集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九成(见表4)。3.从投资主体来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多元化的格局。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者的比重下降。有限责任公司占境内投资者的比重上升到50.2%,较上年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位于境内投资者数量的首位。2008年,国有企业境内投资者数量占16.1%,较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位于境内投资者数量的第二位。私营企业占9.4%,位于投资者数量的第三位。

不过,以存量来看,2008年末,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9.6%,有限责任公司占20.1%,股份有限公司占6.6%,股份合作企业占1.2%,私营企业占1%,外商投资企业占0.8%,集体企业占0.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其他占0.2%。

4.从境外企业的设立方式看,以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为主。到2008年底,中国有12 000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从这些境外企业的设立方式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境外企业数量的96%,联营公司仅占4%。

5.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和单位占81.3%,地方企业占18.7%。2008年末,各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合计为275.4亿美元,占18.7%。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十位的省市区是:广东(86.85亿美元),北京市(25.1亿美元),上海(21.86亿美元)、江苏(17.27亿美元)、浙江(15.27亿美元)、福建(11.32亿美元)、黑龙江(9.94亿美元)、湖南(6.74亿美元)、辽宁(6.06亿美元)。

三、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有很大的增长,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境外投资存量还是偏低。到2009年底,美国海外资产存量为68 912 151亿美元,日本约为34 500亿美元,而中国境外投资累计为2 200亿美元。

今后,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更深地融入国际经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将快速增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而外汇储备,也从1993年的211.99亿美元,一路攀升,央行2011年1月11日《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指出,到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 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将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为企业提供财政、金融、外汇、税收等国际通行的投资促进服务,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将更加便利。

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过分依赖跨国并购,而应该综合分析,周密考虑,采用多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降低海外投资的风险。在当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的跨国并购金额只有6 000 万美元;2005年达53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302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54%。2008 年和2009年两年的并购额超过了此前八年的海外并购总额。国际经验表明,并购后几年内的成功率只有30%,以小博大的并购成功率更是在10%以下。面对跨国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要冷静对待,切忌急功近利,得不偿失。

2.在境外投资的重点上,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各类资源的获取是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重点。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先天性资源),如石油、铁矿、木材等,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高精尖技术等。从当前的动向看,对外资源性资产并购相当活跃。从中国铝业宣布有意注资力拓开始,到五矿集团收购澳锌矿公司,到广东顺德日新收购智利特大铁矿,再到中国铁建与铜陵有色联合收购厄瓜多尔铜矿等,都是海外资源寻求型的并购,反映了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长期趋势。

3.发展联合并购,避免自相残杀。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银行业和石油业,已多次出现国内企业竞购资源性资产,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因此,注意协调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发展联合并购。如中海油和中石化以13 亿美元联合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区块20%的权益。这笔交易是自中海油185 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后,首次成功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的资产。这是值得仿效的范例。

4.要选准投资的产业定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境外不同产业应选取中国有优势而对方相对薄弱或地方欢迎投资的产业。如印尼、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前苏联和东欧的部分国家,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森林和渔业等领域需要投资量较大,力量比较薄弱,中国企业容易进入,中国在家电、机械、纺织、轻工、电子通信等行业在上述国家和地区都具有比较优势,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装配,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发达国家在信息、电子、生物工程等朝阳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或合资建立和收购产研结合的企业,利用当地的技术和专业人员共同开发和制造高科技产品,对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目前中国企业境外独资建厂或收购百分百股份,遇到的困难很大;而合资和收购部分股份(包括控股)则比较容易一些。此前提是必须做好可行性论证并精心选择好合作伙伴。否则容易掉入合资陷阱。收购部分股份或选取好的合作伙伴共同并购可以帮助中国的收购企业弥补整合能力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Z].

[2]卢威.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现状及未来展望[J].中国市场,2010,(22):67-68.

[3]王红茹.海外并购的喜与忧[J].时事报告,2010,(5):63-66.

[4]商务统计[EB/OL].中国商务部网站.

第6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G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63-02

一、江西省FDI的发展现状

(一)江西省利用FDI的总规模

“十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江西省准确调整了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重点,GDP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开始突破以往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吸引外资增速一直位居中部六省之首。2001—2010年,江西省FDI增速8年超全国水平,其中,2010年江西省吸收FDI 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77%,占全国利用FDI比重的4.83%,达到历年最高水平。据统计,2011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60.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78%。

(二)江西省利用FDI的地域分布

FDI在江西省的分布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即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京九沿线、GDP排江西省前三位的南昌、赣州、九江,这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为便捷,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市场辐射范围较广,人才、资金、信息要素流动较快。2010年,仅南昌、赣州、九江三个城市就占全省FDI项目数的60%以上,三市实际使用FDI金额近30亿美元。外资流入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全省经济的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江西省利用FDI的产业分布

FDI在弥补该省资本不足的同时,也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又由于产业特点、投资方式及国家政策的不同,FDI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是有差别的。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53861亿美元、358863亿美元和9736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0.56%、70.35%和19.09%,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FDI的重点领域。从第一产业内部FDI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对工业的FDI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其中加工业的比重很高,原料工业的比重不大;轻加工业的比重较高,重加工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高于一般加工业。

(四)江西省利用FDI的来源地

近年来,来江西省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投资来源看,亚洲一直是江西省FDI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香港占比最大;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北美洲。随着CEPA的签订,香港与江西省的经贸关系将更加密切,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居于对江西省投资的首位。台资虽然大规模进入江西省较晚,但增速很快,已成为江西省外资的第二来源地。由于近几年江西省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有较快增长,占比不断提高。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个别发达国家的投资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总量仍保持增长,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江西省FDI继续攀高,以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为例,增幅都在100%左右。

(五)江西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标分析

FDI业绩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FDI流入量占FDI总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GDP总量的比例。具体公式为:

某省吸收FDI业绩指数=(该省FDI规模/全国FDI规模)/一省GDP总额/全国GDP总额

如果业绩指数值大于1,表明该省吸收的FDI大于经济规模所能吸收的期望值,即业绩突出;如果业绩指数小于1,表明该省吸收的FDI低于经济规模所期望的数量,即业绩低下;如果业绩指数值等于1,表明该省占全国FDI的比例与其占全国GDP的比例一致,即业绩正常。近几年,江西省引进FDI的业绩指数值较高,业绩较好,2001年以后每年均大于1,其中2006至2010年上升较明显,这一数值接近2,显示江西省具有较强的吸引FDI的竞争力。

二、江西省利用FDI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吸引FDI规模区域分布不平衡,各城市差距拉大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南昌、九江、赣州、吉安、宜春五个设区市,而景德镇、鹰潭等地区所占份额较少,同时,外贸出口、对外经济合作、旅游业在外商投资主要聚集地的设区市所占比重也较大,其他设区市比重较小,各设区市发展差距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投资环境因城市规模、地理位置、相关配套产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外资流向过于单一。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根据前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FDI在江西省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部分制造业,虽然近年来,FDI流向第三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增大,但仍远低于第二产业。且外资项目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短且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项目单一,基本属于初级发展类型,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更谈不上形成核心产业群。此外,至今还没有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设在江西省。

(三)引进外资质量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缺乏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核心技术。在江西省引进的外资项目中,有些项目是发达国家的淘汰项目,甚至还有一些是在发达国家不允许的重污染项目。外商将落后甚至是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能产品转移至江西省一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造纸、化工、冶金等重污染企业,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片面追求GDP,对企业放松监管,结果对江西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同时,省内一些合资企业,中方基本都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主导权和决定权上都受制于外商。

(四)利用外资方式单一

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江西省仍以FDI为主,其他外资方式比重较小。而在FDI中又以“绿地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式,并购、BOT、TOT等新投资方式很少。

三、江西省吸引FDI的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规范并健全外资管理体制

在继续保持劳动力、土地等廉价生产要素优势的同时,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改善投资环境,要加大对资源消耗大、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的外资监管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外商投资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使用外资的同时要做到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利用FDI的质量

江西省利用FDI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增强投资潜力。首先,从投资的结构来看,应该增加外商在农业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引资政策应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倾斜;其次,从投资规模看,应该积极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以其强大的规模效益吸引相关产业的聚集,对周边发展起辐射作用;再次,当前江西省外资来源主要是港台地区,今后要加大对欧美大型企业资金的吸引。依靠欧美投资所带来的先进技术,缩短产业梯度转移的技术链条,加快提升江西省经济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第四,由于江西省外商投资主体以外资独资为主,缺少和本省企业的联姻与整合,有关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本省企业参与外商投资产业的经营与合作,充分利用外商投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当地企业的竞争力。

(三)调整引资政策,扩大引资领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修订指导外商投资目录,引导外资投向。制定产业政策和外商投资政策,支持、鼓励外商投资江西省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领域。研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外资地区投向。综合运用税收、投资、土地等手段,重点引导外商投向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既要大力推进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商业零售批发、现代物流、运输服务、电信、银行保险、旅游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各级政府还应依托各自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泛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扩大外资来源,实现外商投资多元化。

(四)引导外资合理分布,强化产业集群效应

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的选择非常注重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水平。为此,江西省要实施“第三代引资政策”,即产业集群引资。要明确未来产业发展定位,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道路,有规划地重点发展一批关联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利用集聚效应提升区位优势,形成对FDI的强大吸引力。要加快吸引跨国公司入驻,选择本省优势企业与之形成外包或合作伙伴,从而促进FDI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推进内、外资企业的有机对接,扩大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

[参考文献]

[1]赵晓宇.浅谈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师,2009(6).

[2]邓作义.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3]程呈.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江西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7).

[4]陈瑞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9).

第7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对策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发展以来,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跻身世界各国的优势地位,中国在地区分布还不均匀的情况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ID)成为发展经济方式的共识。湖南省处于内陆的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农业发展地位逐渐减弱,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对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在思想意识、产业水平、政策措施等工作方面相比较发达省份来说,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国内外商投资政策安排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区,湖南省面临着来自其他省份、市的竞争。因此,为了积极促进湖南省经济的稳健发展、调整产业机构,均衡区域发展、合理引进外商投资等,有必要对湖南省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全方面了解,给今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发展湖南省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湖南统计年鉴》。

二、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更多的外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运转加速运行。湖南省也出台了相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3年-1987年)是开始与摸索阶段。在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经济政策最开始主要是在沿海城市,到1983年湖南省才逐渐引进外商投资,主要是中国香港、台湾、澳门为主的和其他少量亚洲国家小型投资者,投资规模和数量均很小。

第二阶段(1988年-1991年)是初级发展与调整阶段。随着鼓励和优惠的制定与出台,外商直接投资也逐渐对湖南省的经济发挥一定作用。在此期间,除亚洲国家以外,其他欧美等大国也逐渐参与进来,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湘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是稳健发展与全面铺开阶段。随着湖南省经济的逐步稳健发展,国外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与格局,数量与质量上都在飞速增长。仅在2013年,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572个,合同外资额协定767222万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超过合同协定金额。

2.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稳定前行,外商直接投资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主要通过在投资方式、来源、行业和区域这四个方面来表现。

(1)投资方式逐渐多元化,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

2001年以来,湖南省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多元化发展,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2003年-2013年外商投资方式包括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投资股份制,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外商独资发展迅速。仅2013年,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独资方式为最多,占了整个比例的73.9%,其次是中外合资占23.3%。最后是中外合作占2.8%。而外商投资股份制是在湖南省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是新兴投资方式,发展非常缓慢,整体有下降趋势。

(2)投资来源广泛遍布全球,港澳台等亚洲国家为主,欧盟、美国对湘比例较小

投资来源地日趋多元化,遍布全球,包括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和其他地区和国家。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中国香港居首位,占63.4%,其次是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维尔京群岛、中国澳门等,这6个地区共占在湘总投资的86%。同时,分地区来看,亚洲国家在湘外商直接投资占85%,实际利用外资65915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1096万美元。欧盟、美国在湘外商直接投资比例较小,仅占15%。

(3)投资行业分布不合理,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非常低,行业分布不合理。湖南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2013年第一产业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例的6%,第二产业占67.4%,第三产业占26.6%。第一产业在湖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非常低,主要是湖南省特定的地理环境不适合建立大规模的农、林、牧、渔集群开发,同时第一产业生产方式、回报率较低。第二产业在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非常大,主要是湖南省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大力发展制造业、建筑业等,有利于提高率城市化率,减少城乡差距。第三产业在湖南省FID多年来虽然平稳,但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缓慢,服务业的发展投资不如制造业第二产业等,产业倾斜严重,不利于产业升级和优化。

(4)投资区域分布集中,地区之间差距明显

长株潭、湘西、湘南和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外资直接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共479050万美元,占全省55%。归因于两型社会建设以来,长株潭借助一体化优势承担了主要的经济发展工作,经济基础较好,经济最为活跃,信息资源和地域资源较为集中;湘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为240536万美元,占全省27.6%,由于湘南地区区域优势适合农产品和资源深加工,因此给投资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洞庭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为295267万美元,占全省11%,这是由于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而近些年为了整治水患,退耕还湖,保持生态湿地资源,因此资源开发较为缓慢;而湘西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为55629万美元,占全省6.4%,外商投资金额最少。由于湘西地区地形地势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最为落后,没有形成分工协作关系,逐渐照成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促进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面对改革开放与加入世贸的双重挑战与机遇,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为湖南省的经济结构与技术的转型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湖南在国内,乃至在世界的竞争力,但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政府转变职能,改善投资软环境

投资环境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刘敏认为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软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社会、人际交往、市场服务和竞争环境。政府首先应当为在湘的外商直接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提升政府的诚信与办事效率,从整体上创造一个各个因素相互协调投资环境;二是制定公开、透明、详细的招商引资的规划书,对于项目、环保、城建、土地等区分重点并具体规定好,为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生态环境和配套的市场环境。

2.加大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投资硬环境

湖南省处于内陆地区,外界交流频率不高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等投资硬环境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柳德荣通过分析表明,我国各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档次与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是有重要关系。通常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档次越高,外商在湘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也越高。王慧通过实证研究建议,应当积极完善湖南省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通讯设备、供水供电能力、生活设施等自身的建设,尤其是湘西地区的建设,为“引进来,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许南研究建议,应当加强中国式跨省的交通干线建设,加强相邻内陆省份之间的协调,如江西、湖北、贵州等地,与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优惠保持协调一致。同时加强连结港、澳、粤等经济沟通,为劳动密集产业的转移与出口贸易创造有利条件。如当前长沙至沿海城市的高铁陆续开通,国际飞机线路也增多;三是对省重点发展和扶持的项目提供相应发政策优惠和政策指导服务,规范市场运行,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外资的水平与质量

政府应当根据湖南省不同地区的特点,把外商直接投资合理、有效利用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优化和升级产业。建议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保持第二产业政策不动的情况下,将优惠政策转向第一、第三产业。一是可以通过减免、免收税收、政策优惠、信贷比例等将政策转向旅游业、服务业、农、林、牧、渔等第一、第三产业,促进和带动各行业均衡发展。二是政府应注重投资质量和环境保护机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护,转变发展技术和降低成本,这也是发展的根本。三是湖南省内各个地区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形环境优势,突出发展产业机构,注重产业的质和量,形成产业聚集和地区品牌,吸纳更多外商投资,从而提升外资投资产品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克利.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7-30.

[2]陈雅玲.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2:79.

第8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SWOT分析;风险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2.202

1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是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但是却是在一定具体情况下的风险,可以由人的主观判断来选择不同的风险;二是风险的可能结果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的;三是风险是与企业战略相关;四是风险与收益是一体的、共生的。

2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石油企业为例

2.1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

2014年全年中国完成的并购数量与并购金额都得到了提升,较以前年度有甚大增长。2014年全球经济稳定,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力,在并购市场表现活跃。

2.2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SWOT分析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SWOT分析见下表。

2.3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各类风险

2.3.1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完全包括东道国或者部分由政府官员行使权力和政府组织的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政府的直接干预也可能产生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也指企业因一国政府或人民的举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3.缺乏国际直接投资和经营经验

4.高素质人才的缺失

5.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还明显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6.中国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扭转性战略[]防御性战略

2.3.2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社会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指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主要包括:①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②跨国经营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③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④组织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

2.3.3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

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都是现代风险体系中重要的部分,法律风险通常由市场主体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立法不完全、执法不公正等、交易相对方的失信等因素导致的,合规风险侧重于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承担。这使得海外投资企业的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直线上升。

3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

3.1 一般风险管理方法

(1)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控制风险发生的动因环境条件等,来达到减轻风险事件发生的损失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目的。

(2)风险承担。风险承担是指企业对面临的风险采取接受的态度,从而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对于未能识别出的风险,企业只能采取风险承担,对于企业的重大风险,即影响到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企业一般不应该采用风险承担。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合同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企业对转移后的风险不再拥有所有权,转移风险不会降低其可能的严重程度,只是从一方移除后转移到另一方。

3.2 企业自身层面

(1)加强投资项目的预测决策分析,完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各种潜在的风险以及发生损失的期望值,提高对风险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认识,加强投资项目的预测决策分析,完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努力避免风险。

(2)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新时代人才的竞争很重要,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对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招聘有潜力的年轻工作者,创造企业文化,使人才能够施展才华。第二,通过培训来发展员工潜力。第三,激励有才能的人员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

(3)M行组合投资,降低风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不能把所以资金放在一个项目中,要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要注重组合投资,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因为组合投资后,单个项目的盈亏实现相抵,最后还有可能实现盈利。

(4)多途径搜集投资信息,选择发展良好的企业进行投资。不确定性是对外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一大特点,掌握可靠的投资信息成为企业投资成功的前提,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获得投资效益情况。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掌握大量可靠的投资信息。同时,企业在投资之前,必须观察投资企业国家的政策以及综合发展水平,选择良好的投资环境。

4 结 论

由于目前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限制,我国对外投资还不是很成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在不断提升,这会使得我国企业增进投资效率,有助于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从而加大其对外投资的力度。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见:在不久的未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将会不断加快,其竞争力会更加有力,在对外投资中一定会创造佳业。

参考文献:

[1]张少云.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及风险防范[J].财经界,2008(9).

[2]谢庆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J].国际经贸,2007(1).

第9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益处

(一)借助先进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西方企业的发展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留下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与应对不同金融环境的对应策略。我国企业由于历史等问题,发展比较西方略为迟缓,在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方面远远不比西方。我国企业需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运作技能,接触一流企业的先进理念,可以进一步加快企业金融体系的确立与完善,这是我国企业依据现状总结的发展的捷径。

(二)抓住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致使全球规模的经济大萧条,以美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曾经的西方巨头企业都开始留意中国等新兴市场,有意在中国补充资本。对资金充足的我国金融企业而言,这定是购入巨头企业资产,发展自身的绝佳机会。我国企业可以在自身能力所及内,积极把握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机会。

(三)对外投资为企业带来收益

对外开放带来的结果就是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流入中国市场,他们凭借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的优势成为了中国市场上的重要力量。中国金融企业想要具备国际化的水准,就必须“走出去”,主动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参与竞争,提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对外投资的契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世界金融秩序面临重组,而中国企业有着稳健的金融状况和和逐渐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获利奠定了基调。

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对外投资不合理,缺乏综合优势

当下,我国企业存在着对外投资规模较小的问题,在对外投资上没能实现大规模,高层次的理想方案。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难以进去高回报的高附加值行业,因此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一般仍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我国对外投资在亚洲的占比在70%以上,这样的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不利于投资回报的稳定。

(二)我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积累了许多资本。但我国的企业对比与西方先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在科学技术,能源利用,企业管理,资金流动等方面与老牌先进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其次,我国企业因缺乏对外投资经验,对投入资金的管理存在缺陷,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企业缺乏管理型人材与管理经验

我国因之前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起步晚,基础弱,我国对跨国金融管理型人材储配弱,培养力度不足,不能满足国家对国际金融行业的需要,金融人材的匮乏将严重影响我对对外投资的发展。此外,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外投资的管理经验,多数企业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秩序规则,在此情况下进行投资,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

(四)对外投资风险控制的缺乏

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境外投资对象缺乏详细了解,在未完全摸底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损失,企业的内控仍不合格,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对目标的情况容易进行低估。

三、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对策与思考

(一)健全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寻求国内企业的联合

针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规模小等问题,这些企业应当首先提升自身竞争力,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我国企业可以通过抱团的方式参与对外投资,充分发挥联合的优势,使我国的对外投资迈入高层次,大规模的行列。

(二)优化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与对外投资的布局

当下,我国一些企业对外投资的布局急需改变,在投资选择上,我国企业应更倾向于高科技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我国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同时应选择投资我国资源互补的产业,资源类企业的投资应加强,扩大,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供应。

(三)着重发展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经济运行中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只有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注重发展核心竞争力,也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针对企业对外投资吸收不良的问题,首先,企业自身要加强企业建设,使自己具备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整合并利用资源。其次,在对外投资发生前,企业应做好风险评估,完善预案,避免投资失误带来太大损失。再次,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对外投资所带来的资源,发展自身企业。

(四)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辅助投资决策

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面临价格波动和汇率两大风险,所以应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资风险的规避。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概率依然很大,如果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投资外汇所带来的收益在不断贬值,近年来,美国在幕后不断推动人民币的升值,从而打压我国正在兴起的制造业,由此所见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