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 专题;变式;性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解题”,可是我们以前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都采取题海战术,结果老师、学生都被题海拖得筋疲力尽,效果不理想. 如何摆脱题海,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尝试使用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的交替使用. 专题教学就是专题讲授和专题训练,一个章节中都有几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题.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本文以《反比例函数性质》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首先把《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节设计五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专题二、反比例图像位置的影响,专题三、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和交点坐标,专题四、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专题五、面积不变性.

心得1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分析 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设计”里凝聚着对教学的理解、感悟、理念和追求,闪烁着智慧和创造精神,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设计”使课堂时时处于自我流动、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一次次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设计”的课堂始终充满悬念,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我,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 反思

一、引言

语文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自此,语文教学逐步淡化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甚至放弃对语文知识的传授。相应地,语文课堂已演变成热闹、精彩的表演课,而往昔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几乎销声匿迹。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的确令人深思。因此笔者试图重新审视新课程的语文知识观,理性地反思语文知识教学现状,力争对当前的语文知识教学起到启发性的意义。

二、重新审视新课程的语文知识观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一直流行着一个权威的提法: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也许是这一表述罪莫大焉,知识的传授便由传统的“过于重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轻视甚至排斥”。无独有偶,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语文知识被淡化的局面,笔者认为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读,是对新课程精神的完全背离。

语文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基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新课程观提出的,而且是针对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言的。显然,新课标下的语文知识观除了关注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之外,更注重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及对学生可能具有的兴味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程不再只是关注语文知识本身,而是关注语文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如何去建构语文知识的意义。

由以上分析看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等同于抛弃知识,而是将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由“知识的获得”转向“个人意义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语境下,新课程对知识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三、理性思考当前的语文知识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因此,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语文知识”问题,我们应该完整地加以理解,并实事求是地进行讨论和反思。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指向是明确的:用一个个的知识点教会学生去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文本。于是,语文知识就逐渐凝固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个所谓的“八字宪法”。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活生生的文本被零敲碎打成一个个与学生心灵绝缘的知识点、训练点,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

而如今,语文教学渐渐实现了向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的转轨,即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在此种语境下,淡化语文知识的现象出现了。相应地,在实际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知识几乎被排斥在语文课堂之外。因此,新课标下语文知识的教学确实值得进行理性地思考。

四、须加强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新课标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肩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双重角色。因此,我们不能肤浅地认识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教学,而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价值,加强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1.语文知识的价值

在课程中,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课程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必须以传授一定知识为基础。因此,无论我们怎样强调能力的重要性,知识永远是构成能力的基础,传授知识永远是教师的一项神圣职责。

语文教学中,我们固然需要通过语言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需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法等在内的大量陈述性知识作为铺垫。忽视能力、情感因素固然不对,漠视知识对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不可取的。正如张中原先生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概论》里指出的那样,“知识系统,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缺乏知识指导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其发展通常是缓慢的,语言运用通常是不规则的甚至是浅俗的,而且,有关母语系统知识的传承是学校母语教育的本质所在。”可以说,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和则齐美,分则两伤。

语文知识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前提,而且其自身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如今的许多教学行为又过分强调语文技能,基本上放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无疑,这两种对待语文知识的态度都背离了语文教学真正的宗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才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两类性质的知识存在即工具类知识和人文类知识。所谓工具类知识是语文学科中关于语言的元素构件(如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常用字、常用词、常用短语等)、理论规约(即大家熟悉的“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及其使用程序方法(主要为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标点知识、工具书的使用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所谓人文类知识是语文学科中内隐于文字材料里的关涉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在教学时应区别对待,工具类知识的教学除了要注重在言语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境创设的氛围中理解运用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众多零碎的工具类知识提升为规律性知识,注重学生认知策略的养成,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样才能达到知识教学的最优化。

而对于人文类知识的教学,由于关涉每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同时注意引导,通过适当的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等手段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结语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不是不需要知识,而是强烈地呼唤知识;不是知识不重要,而是知识太重要。因此要正确完整地理解新课标提出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期语文知识在语文课堂上重新焕发出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那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有人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应用的科学。这种观点是将教育心理学看成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忽视了教育心理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事实上,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然而,一个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领域中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学被看作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心理学更偏重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因而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也有人因此认为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在服务于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提炼出学习、教学的各种理论,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因此,它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三)学习心理

    (四)教学心理

    (五)教学评价

    (六)教师心理

    (七)学校管理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许多学科有关,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教育心理学

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亦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正如曹理教授强调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或说明音乐教育教学现象,也不是把音乐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音乐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师生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笔者认为这种注重内外交换与师生交互作用的研究思路显示了国内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

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与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和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承、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不能代替与等同它的研究。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应包括: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研究方法的介绍。对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的回顾与评价。对音乐学习、教师与教学的心理研究,如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从音乐感受能力的层面分析学习者对音乐各要素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探索音乐反应与审美意识建构的关系;音乐技能训练的心理规律等。再如音乐教师心理结构的分析、差异与建构,教师的听赏能力与技能的研究、发展的规律,音乐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心理学依据,音乐教学成果的测试与评估等。

二、研究目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和人类的基本需要或特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与人类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二是民族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音乐人才与师资的培养,对音乐生活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对民族的振兴作用亦不言而喻了。三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研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从现象的描述进入深层的剖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更准确、规范,更具科学品格。比如,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仅依据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是不准确和不充分的。通过音乐心理学制定的系列音乐能力测试,对其音乐能力的结构会有较全面的把握。

三、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基本上依循心理学的几种主要方法,如测量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1.测量法。以测量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均属于此方法。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情绪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

2.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试验法与自然实验法两种。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有与研究目的相关的设备和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对被试者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较精确的结果。如通过实验室录制的歌唱家演出录谱与原谱对照,分析歌词中最佳的振动音在音高、音强和音色上的处理。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试验,研究者可依照研究目的对被试者的实验条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变化来获取结果。

3.观察法。观察法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前者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贯彻,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在体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当面的对话与书面的问卷,搜集被调查者的有关资料,从而掌握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可以分为谈话法和问卷调查法。

5.个案法。是研究者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追踪研究。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科对象;发展问题;对策

1.学生视角下发展国内教育心理学主要存在不足

1.1内容缺乏明确联系性和系统性

从国内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以翻译和引进西方先进成果为基础。随后,中国学者以此为基础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展了针对中国实际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以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为例,国内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放在理论知识以及学习心理方面,对于心理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情况及其他情况方面。当前,从国内而言,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1.1学习心理;1.1.2品德心理;1.1.3教学心理;1.1.4教师心理;1.1.5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应该如何做好研究成果的排序和定位却很难得出统一性意见。作为学者来说,其观点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这对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1.2研究和手段明显缺乏创新性

作为学生来说,虽然已经进入成人阶段,但对新鲜的事物仍然具有较强的兴趣。但从国内教育心理学来说,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手段,均较为落后,创新性明显不足。以研究方法为例,多数是以基本心理学为来源,并没有与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没有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未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了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脱轨现象。

1.3理论与实际间联系不紧效率不高

理论知识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来说,既有其枯燥性,也有其重要性。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心理学学习的针对性应该不同。针对如何确定学科性质来说,目前的观点主要是两种,一是应用学科,二是理论学科,其重点也应该不同。由于这种争议性的存在,造成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既不能与实际应用有紧密的结合,也降低了其研究的效率和效果。

1.4国内的教育心理学未能有效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虽然从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来说,其历程已经很久了,但从其本质来说,借鉴和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成分还是占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最终实现一定快速发展的时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坎坷的历程,使其真正实际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这也是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在我国发展教育心理学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2.1在研究上应树立全局性观念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存在着整体性。从人的心理状况来说,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明显的相互影响性。从国内当前研究现状来说,该门学科未能确定科学性内核,未能体现出系统性,更未明确这一学科研究“范式”。因此,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研究学者,应该以整体化视角开展研究,而不应该将各种心理现象加以分割并以孤立的视角去看待。以学习研究为例,作为研究者,要从认知角度、情感因素以及动机情况和个人的意志力,进行综合性考虑。

2.2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坚持不断创新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方法更应该推陈出新。从传统来说,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和定向研究。定量研究,主要表现形式是实验法和测量法,重点放在追求准确性和数据表达上,它是基于实证主义这一方法,其重点在于要在研究时做到:2.2.1合乎科学方法;2.2.2比较客观;2.2.3强调实证性分析。这种方法追求准确性以及数据表达,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实验法,测量法等。而定向研究,常见方法是“深入访谈和个案分析”,其主要观点在于研究时主张采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重点是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要实现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应该将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进行有机性结合,以使研究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这种方法,会使研究者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获得新的参与体验,并容易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这一方法,对研究者来说,要求较高。

2.3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建立新型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无论怎样进行研究,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落在实际应用上。但是,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切不可因此放弃理论研究而过分地追求其实用性。作为研究者,应该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二者良好地结合起来。从当前来说,国内学者的观点是,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和理论研究”二者间完美结合之后的产物,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于其应用。当前,教育心理学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其成果仍然较为有限。理论缺乏应用性,与实际缺乏理论性,均没有太多的价值,而无理论作基础的实际应用,想要获得理想成果,同样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想在研究方面取得大的突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均不可过分重视其中之一。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药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576-0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地说明了学习的概念,这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标志,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其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这些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表现的较为突出。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基本学科之一,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药理学一方面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它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制药学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药理学的教学既要求清晰明确的讲述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药理学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药理学的内容与临床用药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药理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方法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促进教学、提高效果的一些体会。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很多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要充分启发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结论教条化。例如,在讲授《抗心绞痛药物》这一章节时,除了要讲授药物可通过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药物也可通过舒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舒张外周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及降低收缩性等作用而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等作用机理以及具体的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肾上腺素B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等药物以外,为开拓学生视野,最好还能够提到除了外源性的药物,机体自身也会产生诸如sP、CGRP等许多内源性的心肌缺血保护物质。而且其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开发的研究热点。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书本之外,强调新的思维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浓厚的求知欲。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原有的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即注重“先行组织者”的重要学习意义。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在《药理学》教学中,内容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甚至还会涉及一些临床学科的内容,这就要特别重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利尿药》这一章节时,涉及一对辩证的矛盾关系:即使用利尿药时,一方面可以使肾的稀释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可以使肾的浓缩功能也降低,从而排出大量渗透压较正常尿为低的尿液,表现为强大的利尿作用。肾脏既有浓缩尿液的功能也有稀释尿液的功能,是理解利尿药药理作用的关键,但如果直接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则比较抽象并具有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因而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充分讲授清楚肾脏泌尿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理解利尿药具体作用部位和作用机理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在《药理学》的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应用各种给药技术,在讲解“皮内注射”这一方法时,语言描述是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明确进针的手法与进针深度的。但如果告诉学生“皮内注射”其实就是医院门诊中护士给就诊患者作皮肤试敏的注射方法,那些有此经历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一给药技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历更多更好地结合,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是知识为学生所“建构”。

2 教育心理学感知规律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强度律 是指教学刺激信号的相对强度要恰到好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上课前例行检测调整多媒体语音系统的

音量,讲课的音量要适中,太高太低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PPT字迹、背景色彩都要细心设计。《药理学》的内容涉及解剖、组肝、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学生的普遍感觉是“内容较杂”,因此,更应注意多媒体课件主色调对人的情绪影响,一般来讲,由于蓝色是一种冷色调,具有使人的情绪稳定,思维集中的心理作用特点。因此《药理学》课件的背景色彩多以淡蓝等冷色调为主。

2.2 差异律 即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的知觉规律,差别越大,越易使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从而使得感知对象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应力求使讲述的重点与难点,在颜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与其它的内容具备明显的差异,以利于学生感知。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章中,与很多药物不同,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中,要将该部分内容以特殊的字体或颜色标出,以示差别。

2.3 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模型及现代化的视听传媒,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中,关于冲动传导障碍与折返激动的形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如果单纯用语言来描述,往往不宜理解,但使用十几秒钟的Flas,则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全面、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很容易理解。

2.4 组合律 感知对象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的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从而利于理解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应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以便于学生整体感知。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应力求布局合理、顺序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与理解。在讲授《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与胆碱酯酶复活药》这一章节时,充分利用美国电视系列片《Dr.House》中的情节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有机磷酸酯中毒的病理特点、生化改变、临床表现与治疗用药和疾病转归,使药学专业的学生对有机磷酸酯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用药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药理学》课程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了“药理学是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这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