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

第1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1]。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职业的规划,更是人生的规划。在社会高度发展、分工细化、选择多样的今天,学习如何合理地规划人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的价值最大化,并拥有人生的幸福感。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业发展与职业理想树立的关键期[2]。了解自己、了解现实世界、建立自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链接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心理辅导活动课走入我国高中校园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基于此特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设计什么课程。所以,高中阶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包括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情绪辅导、青春期辅导和生涯发展辅导等内容。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生涯发展辅导”只是心理课中一个很小的板块,往往就是一两节课简单带过,远远无法满足高中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做出生涯抉择的宏大需要。

鉴于此,本研究拟将生涯教育与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个体一生发展”的生涯教育理念来重新构建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这样,既可以保证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为学生提供阶梯式、系统性的生涯辅导;也可以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系统的改革,使其更具有“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长远引领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上海某普通高中高一至高三全体学生和学校国际课程班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的对象来源广、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升学方向大相径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在时附锥沃饕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在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生涯教育背景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应具备新的课程理念

1.“全体―个体”的课程理念

全体: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生涯的发展。而唯有通过促进个体的发展: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并拥有人生的幸福感,才能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以生涯理念构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个体: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爱好、价值观,也有着不同的对生活、对未来、对职业的憧憬与向往。故而,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要注意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课程能够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

2.“全程―阶段”的课程理念

全程: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发展的过程。生涯教育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的实施,其取向都不应该是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事件,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前进、长期引导的过程[3]。有效实用的“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理应贯穿高中全程。

阶段:个体对于生涯的认知、对于自我的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改变的。高中三年,是学生心理、人格的飞速发展的阶段:从高一的懵懂;到高二开始走向成熟、思考人生;到高三成人、做出生涯抉择。所以,“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在规划之初,就需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人生挑战,按不同侧重点进行设计。

3.“综合―实用”的课程理念

综合:从生涯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个体的生命历程具有宽广而深远的透视”[2]。宏大的主旨要求“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的教育内容需要具有综合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个人与社会、生涯探索、职业教育、升学教育、学业指导以及原有的心理活动课内容等诸多方面。

实用:与即将面临现实社会、人生抉择的巨大挑战相比,高中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这要求“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必须秉持“实用性”理念,避免空洞的说教与过多理论的渲染。对于生涯部分课程每一节课的设计,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能让学生在生涯唤醒、生涯认知、生涯探索或者生涯定位方面收获什么?

(二)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全新构建原则

1.“由内至外”的课程构建

内在的“我”,是一个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起点;也是他愿意付诸努力、克服障碍、成为自己、构建人生的原动力。一个不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知道自己内心渴望的人,很难想象他能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并与外在世界建立良好的、有效的链接,最终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所以,高中生涯教育的起点要从“认识自己”开始。通过“我是谁”“什么是‘我’”等系列主题,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自我探索的世界。只有在学生对自己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学习了从哪些角度、用何种方法去了解自己之后,老师才会带领学生展望外部世界。

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构建

高中生涯教育虽然无法规避“职业出路”“专业选择”的阶段性使命,但是对于尚处在心理、人格发展阶段,远未成熟的高中生而言,过早的(如高一)人生定位并不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认识――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2]。“由大到小”的课程设置原则是指在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从全面、泛化到局部、精细的“聚焦”过程。“由远及近”则是指当老师带领学生探索未来的时候,要遵循从“遥远的梦想,到现实的职业,到眼前的学业”的“倒推”过程。“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设计原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生定位,先充分了解、再进行选择;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能、并促进外在发展,因为这是我的梦想、我的选择。

(三)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设置

在具体课程设计上,研究者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需求和现实挑战来进行统筹安排。

高一年级是以“生涯唤醒”为主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认识自我”“生涯初体验”为主线,辅以“学业指导”“情绪管理”“青春期教育”等内容。

高二年级课程开展以“生涯探索”为主线,再辅以“人际与社会”“自我管理”等心理辅导活动课内容。

高三年级课程以“生涯定位”为主导,辅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考前辅导”等针对性心理辅导内容。

(四)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效果

1.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表示该课程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有积极和较为长远的实际指导意义。

学生J: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也开设了心理课,可感觉就是一个可以“放轻松”的学科,同学们也都不太重视。如今的生涯心理课,因为它的充实而引起了同学们普遍的重视。

学生K:一周一节的生涯心理课,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从一开始马虎的自我认识、到职业规划、职业应用,让我对未来逐渐有一些期待。一个本来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安的我,竟在这快一年的课堂中找到了梦想的碎片,并有了补全它的想法。

学生L:我以前并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等。但我现在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的确不得不面对。通过课堂,我慢慢开始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学会根据能力来寻找职业,不盲从、不从众。

学生M:我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看清自己、认清自己,慢慢体会自己成长的滋味。这种有意识的成长,对,就是对自己内心深处事物的认识是发人深省的!

学生N:我觉得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非常有意思。层层递进,让我们自己探索: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对未来进行展望。这是老师辅助我们自己进行探索学习,很有意思!

2.授课教师反馈研究

授课教师的反馈如下:

①学生上课比以前更加认真积极了。

②由于有生涯发展的主线引领,所以上课时,无论老还是学生都觉得是有主线、有方向的。

③生涯教育的内容的加入使得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授课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基于生涯发展理念开展的课外探究型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切实增进了学生们的生涯探索能力。

四、结论与思考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担起高中生涯教育的重任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从单纯的象牙塔中走出去探索外在世界,并建立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独有认知;帮助学生将深层的内在自我与广阔的外在世界之间建立其独特的、有效的联结;这是一个有效的高中生涯教育必须完成的三项命题。高中心理教师以其独有的心理专业性、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特性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三大生涯命题的不二人选。

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个存在多年的、成熟的课程体系,为高中生涯教育的开展时间与空间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运作平台。只要我们转换思路,在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课程设计时,以“生涯规划教育”这个更为长远的角度与高度进行思考,并进行较为系统的生涯教育的专业学习,那么我们将能有效保障高中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与师资,并使高中生涯教育体系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是成功实施“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活动课程。它一般具有:重感受、不重认知;重体验,不重教导;重课堂,不重课后等课程特点。但是,如果要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效开展高中生涯教育,研究者认为,上述课程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紧密涉及到生涯规划的部分。

首先,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涯规划对个体认知能力的较高要求,使得新型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必然涉及大量的认知内容。包括:个体对自我的深度认知、对外在世界的广泛性的普遍认知、对生涯概念的基本认知等等。这些都是个体有效开展生涯规划的必要条件。所以,生涯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要重视认知活动的开展。

其次,由于生涯规划其实是一种深度的探索与联结,所以仅仅依靠每周一节课的课堂体验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大量的探索需要在课后完成。所以,老师们要调整授课方式,在课堂上教导、引导、指导以完成面向全体的教育部分;同时,还要留下相当的课后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与探究,以完成生涯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个性化的部分。

(三)新型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全新的课程构建理念、原则和实施方略

一般传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都是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来设置不同的板块内容。而对于以生涯教育理念引领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我们也进行了板块设置,但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是全新的。这就是,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始终秉承“全体―个体”“全程―阶段”“综合―实用”的课程理念,以及“由内至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构建原则。

此外,在课程实施上我们也要尽量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的课程实施方略。因为,生涯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关注个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你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漫长的探寻之路,是需要每一个个体独自去完成的。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引导: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与方法,精心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推动学生主动探索。

唯有秉承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构建原则以及实施方略,生涯教育理念下的新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才能更加体系化,具有更强的引领性,并且完全尊重学生阶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当前,对人性的重视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3]。《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据生涯教育理念重新构建“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将生涯教育与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机融合,以生涯教育理念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再构建,既能保证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又能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生涯专业辅导;是现阶段高中学校有效开展生涯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成功的、可行的模式与途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带领学生打开生涯探索的大门,巧妙地将他们推向生涯探索的前台,这群年轻的新一代是乐于、勇于且善于接受这项人生的挑战的。

参考文献

[1]高雅珍,陈方敏.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34-37.

[3]杨婧.从美国生涯教育的经验看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及其课程设置[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第2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曾系统接受过意象对话、绘画疗法、沙盘游戏治疗等专业培训,拥有比较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辅导实际经验,专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研究。擅长咨询领域:青少年职业指导与人生规划、厌学辅导、考试焦虑、人际沟通、情绪情感管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方面的团体与个体心理辅导。

一、心理咨询原理和技术

面对来自高考、社会就业、个人成长的压力,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斥着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凸显出来。李金芝作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并且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任教多年,不仅拥有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辅导实践经验,更有夯实的理论基础。

记者:

提到学校内的心理咨询,不少青少年朋友误认为是被老师找去谈话、盘问,您能介绍一下相关的心理咨询专业原理吗?

李金芝:

提起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的原理,我们将不得不首先说到“无意识”和“投射”这两个心理学词汇。因为,这几种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都是建立在无意识投射机制基础之上。首先,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投射”的含义。“投射”在心理学中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个人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态度、愿望和情绪等投射到环境中的事物或者他人身上。比如一个疑心重的人,他看到的可能是周围人都在怀疑他,或别的人都是值得怀疑的。二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对外界事物的影响。比如一个落魄的、失意的人会感觉连路上的那条狗都在嘲笑他。三是指个人从经验出发做了主观而非客观的判断。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风声鹤唳”等。

其次,还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意识和无意识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容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同时,在人类心灵最深处,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这个基底就是集体无意识,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从集体无意识中生发出来。集体无意识内容不象个体无意识那样由本人曾经感受的经验构成,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它们从未被感知。

两者的关系可以用 “冰山理论”来描述:意识仅仅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占大约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现在让我举个例子做进一步的说明:以大海为例,意识就像是大海的海平面,而无意识则像是海底世界。表面上看,大海大多数时间似乎是风平浪静或微有波澜,但是当我们深入大海之后,会发现原来海底世界更宽广,里面有很多生物,也会隐藏着一些冲突甚至是危机。这个例子可以更加形象的来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再进一步举个日常现象来进行形象的表述:比如,某位高三学生,在高考之前,不停的对自己说:“我不紧张,有什么可紧张的?!不就是一次考试嘛?以前我又不是没考过试。”这是他的意识层面,他甚至可以呈现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状态,让大家感觉他很轻松。与此同时,他发现最近几天自己很容易发火,食欲不太好,好像睡眠也不太好,不容易睡着,睡着之后感觉睡眠很浅或者做梦很多(有时会做考试误场的梦)等。那么这就是他的无意识层面的一些表现。意识层面告诉自己不紧张,但是无意识层面却呈现出一系列的紧张表现。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真正影响我们的,很多时候不是意识,而是无意识。因此,作用于我们无意识层面的一些心理咨询,有时候会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解决个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记者:

请您具体介绍几种在理论指导下衍生出的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及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李金芝: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比较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有“意象对话”、“绘画治疗”、“沙盘游戏”。

意象对话的基本特点是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使用意象(意象即是指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靠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来相互交流。这个交流方式是比较奇特的。它可以让心理咨询师直接进入到来访者的潜意识区域(注:在心理学里,无意识和潜意识一般是通用词)或者是心理的深层,还可以直接作用于来访者的心理深层。在交流过程中,咨询师可以不必向来访者过多解释意象对话过程中的象征意义。来访者可能会知道意象对话过程中这些话的象征意义,也可能不知道,很可能他只是把咨询中的这些想象看做一个游戏,但是他们的内心里(无意识)的一个地方是知道心理咨询师的意思的。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较好的作用于来访者的无意识,并通过这种深层的改变与修通最终帮助来访者改善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行为。

说到绘画,我们可以说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工具。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一种直接工具。图画天然的功能首先是表达和沟通,而后才有美学意义。图画具有天然性,也更具有象征性。人们在绘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段,会把情绪、心理体验等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图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主要是通过咨询师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引导语来引导来访者绘画,给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其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等,与不知不觉中投射到绘画作品上。

沙盘游戏则主要通过沙盘,把无形的心理内容以某种适当的象征性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在沙盘游戏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自由与保护的空间,让来访者自我探索、促发来访者内在的力量,最终使得他们获得自我治愈的力量。如果举个形象的例子,相比其他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沙盘游戏更像是秉承了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始终把症状的消除或减缓与人格的发展相结合,把人格的发展与自性的整合做融会贯通。也就是说,通过来访者无意识的投射,他们的内心冲突与矛盾会被表现或投放到沙盘里,咨询师通过容纳性的守护与观察发挥共情的作用,并通过陪同性的探索,使来访者获得生命或心灵的自主性,通过感受、接触与沟通这种具有自主性的生命和心灵,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获得内在的治愈与发展。简言之,在“自由与保护”的沙盘游戏过程中,来访者可以获得充分的内在体验以及充分的表现与表达;无形的无意识内容可以通过沙盘游戏模型与主题等载体获得呈现。因而,沙盘游戏,包含着我们所理解的“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来访者心理健康的维护、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会有所促进,也可以在来访者人格发展以及心性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沙盘游戏治疗以游戏的形式,容易和来访者建立关系,容易被来访者接受,并且是来访者主动去做,取得的效果往往会很好。

在很多时候,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很难感知,也很难通过言语来表述。有很多时候,我们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不太好,学习和生活状态不太对味儿,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怎样来找出这些问题并化解这些问题,或者是从意识层面来说,“这些道理我都懂”(比如考试之前告诉自己过度紧张不利于考试发挥),但是无意识层面这样的道理与自我劝说没有任何效果(比如,实际上自己的考前紧张和焦虑已经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时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方式将无意识投射出来,并在无意识层面做一些工作。意象对话、绘画、沙盘游戏等技术则是非常好的媒介,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促使无意识意识化,并在无意识意识化过程中尝试解决那些深埋的冲突、矛盾、恐惧等心理问题。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可以根据来访者的问题适当使用以上种种技术和方法,比如使用花和昆虫的意象对话来进行男女生交往的心理辅导,通过绘画“家-树-人”来了解青少年学生的个人成长状况、家庭沟通情况和当下的内心体验,通过沙盘游戏来持续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性成长。

二、在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典型的心理问题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的关键时期,主观上身心迅速成长但尚未成熟,客观上文化多元化、网络普及化,成长的烦恼加之抉择的困惑,使得他们产生了许许多多或普遍或特殊的心理困扰,李金芝老师将结合亲身经历的案例剖析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记者:

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如雨后春笋,不少90后的孩子自小即接受家教、教育辅导机构的专业培训。这一方面使90后们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但同时过早的竞争压力也让很多他们产生了学习焦虑,甚至厌学问题,请您谈谈针对青少年厌学的心理疗法。

李金芝:

厌学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是潜意识条件性厌学,他们主观上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往往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有的甚至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却身不由己地表现出一些非意志性的厌学行为。导致厌学的原因有时是多方面的,比如离开父母住校的焦虑、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出现人际冲突、偏科等诸多因素。在对有多种原因导致的厌学问题心理辅导,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杠杆解”。这种“杠杆解”以对厌学问题的深层整体分析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以简驭繁的解决问题方式。

在应用“杠杆解”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拿我自己咨询中的一个案例为例,有位学生自述最近的学习压力很大,有点扛不住的感觉,什么也不想学、什么课也听不进去,有点想退学。经过了解,他自己感觉老师讲课速度快,布置作业多,面临几乎超过自己承担能力的学习任务,面临似乎永远完成不了的作业,自己觉得很烦躁。此外,近期他面临着家庭矛盾带来的情绪波动,父母正在协商离婚。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会对来访者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困扰,引发他的情绪波动,进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厌学甚至想退学的心理问题。

如果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和家庭矛盾方面,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我能解决的,我不能劝说他少学点,不能劝说他们的科任教师少布置作业,更不能涉足他们的家庭内部事务。此时,如果我采用常规方式,和他一起来分析为什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这些寻求“道理”的辅导过程几乎是无效的。因为他为了能够继续好好学习,不知道已经劝说过自己多少次了。而如果他不是想尽快调整学习状态,也就不会因为厌学问题而前来咨询。

这时,重要的就是寻求一种具有实效性的“杠杆解”。在经过交谈之后,我了解到该同学职业选择清晰,目标明确,在此之前,学习成绩一直良好。在父母没有矛盾的时候,虽然学习比较吃力,有点累,但是自己还是能够应付自如的。

这时,我想到的是在来访者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大脑优势兴奋性表征”,使得某些体验在大脑中处于容易被优先激活和运用的状态。为此,我决定采用意象对话技术,在征得来访者同意之后,我引导我的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在此基础上想象5年后的自己,通过这种“心理目标结构训练”来建立优势兴奋性表征。具体来说,我在引导来访者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使之在想象中看到5年后的自己,让他来描绘他将来追求到的奋斗目标、美好细节以及目标实现之后的幸福与温馨体验。然后引导他和5年后的自己沟通一下,把自己现在的困难说给5年后的自己,听听5年后的自己会给现在的自己什么建议。

接着,我给予他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每个人的心里有一个成熟的自我。当我们和心理的我对话的时候,我们会获得成长的支持和发展动力。”在结束意象对话过程之后,他很自信的告诉我他知道该怎么做了。通过这样的过程,他明白了很多自己以前忽略的事情。”

记者:

目前,高中生课业任务繁重、考试频繁、竞争激烈,加之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一次次的模拟考试引起他们普遍的焦虑。请您给考试焦虑的同学提几点建议。

李金芝:

考试焦虑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考前过度焦虑,二是考场过敏性紧张,三是考场应试期间的强迫性分心。考试焦虑可能引发一些生理反应,如牙龈肿痛、嗓子肿痛、胃痛、腹泻等,也有些学生不会出现生理上的疾病,但是会由于过度焦虑而降低体能和智能,使得他们应试前的功课复习效果降低。单纯的考试焦虑与厌学行为的心理辅导原理基本一致,都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以抑制旧的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行为。从实际咨询效果看,单纯考试焦虑辅导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相对慎重,确保最大的成功可能。

记者: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花季,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为此,有些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异往采取了专制的态度,认为禁止异往就可以一劳永逸。请问您对青少年异往持什么看法。

李金芝:

异往是人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最微妙的一种。高中生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可起到智力上和心理上的互补作用。异性的交往有利于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增强社交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异性同学会更有耐心地帮助,收获可能更大;在体育运动方面,异性同学的加油让你发挥得更好……这就是异性效应。

但是,有很多同学在与异往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在我平常的男女生交往辅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在异往方面把握的度不是太准确。有些同学,特别是偏文静的同学,极端情况下会因为担心影响学习而不同任何异性同学交往,也有不少同学一旦发现有某位异性同学对自己有好感或自己喜欢某位异性同学,会很恐慌、手足无措,既担心处理不好伤害对方,又担心自己因此而影响情绪和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可能会有些同学过度沉溺于和异往中,这种过度交往无形中使自己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得越来越狭小,在某种意义上使自己与大多数人的人际关系更加疏远,限制了自己与更多异性的交往,使自己缺少了更多机会去真正了解异性;有时过度亲密会使人冲动、控制不好还会导致越轨行为,甚至带来不小的伤害;更多见的是带来很多的烦恼和沉溺,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其实,高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变化性大,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多,谁也不可以期许自己或别人的未来一定会怎样。因此,要把握好男女生交往的度。既不能一味回避,又要尽可能不过多与某一位异往。高中生可以多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扩大交往范围,投入到集体学习与活动中,回避与某一个异性同学过多时间单独相处。当感觉自己喜欢上某位异性或某位异性喜欢上自己进而担心这种情况会影响学习时,不必惊慌害怕,更不要觉得自己不应该,因为这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这也是中学阶段比较多的心理现象,这时比较恰当的方式或许是将这份感情埋藏在心里,互相勉励,将感情升华为无尽的动力,去刻苦学习、立志成材,为长大后获得这份感情打好基础。总之,异往应把握好“度”。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

记者:

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即将面临着专业的选择和填报,面对这一决定人生走向的抉择,不少同学感到困惑无助。请您对在高三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职业与人生规划方面的问题给与一些建议。

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阶段,约有60-70%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的情况势必会使学习变成最痛苦的事情,继而出现学习困难现象。30%的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或从未考虑过,20%的大学生会有寻求职业指导的强烈需要,50%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内会更换工作。在我校的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中,我也经常在高一学生中做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小调查,记得有一次,我问过在场同学一个问题:“有多少同学现在已经确立了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者有了初步的意向?”结果,在场的100多位同学只有9位同学举起了自己的手。另外,还有很多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同学或者给我写信的同学都会告诉我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动力在哪里?说到这里,我们将不得不谈及青少年的职业指导与人生规划问题。

职业指导与人生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对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系统安排的过程。在这样的职业规划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的“知己”是指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所谓的“知彼”是指要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现状以及就业机会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匹配原则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也就是说要根据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把自己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如果高中阶段,特别是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我们还不能确立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建议各位能够及时联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或者专业的职业规划师,进行相关的兴趣、技能、人格测试以及价值观问卷调查等。如果想要了解各种职业情况,可以使用JOBSOSO(中文职业搜索引擎)这一工具来进行相关信息查询。

三、适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并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记者:

高中生课业繁重,少有固定的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多心理辅导是利用课余零打碎敲的时间进行的,这就要求辅导形式多样化。请问针对高中生的具体情况,您是通过哪些行之有效且不乏生趣的形式积极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呢?

李金芝: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在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不少新问题新情况,需要独立自主来面对。同时,由于他们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在高压力与心理发展不定型双重因素影响下,学生极易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由于高中生课业比较繁重,少有固定的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教学学科,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与提高。

从学生角度来看,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在自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求助于心理辅导这一途径还需要一些时间准备和心理准备。根据我在我校2008年9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我校学生在遇到心理上的困难而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仅有2.9%的同学会想到首先求助心理咨询师。作为学校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意识到需要借助多种方式走近学生,宣传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并利用零打碎敲的时间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我通过国旗下讲话来宣传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心语信箱”接收学生的个别来信并进行及时回复、通过每周三下午的校园广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有关的心理自我调适方法、通过专题心理辅导讲座(如青春期男生女生专题)以及校本选修课来适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每天开放的心理咨询室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作为一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意识到要想尽可能多地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领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价值,那么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宣传、来渗透、来进行,而不能坐在咨询室里静等学生前来。有很多时候,静等是等不来学生的。

四、青春寄语

记者:

最后请您谈谈对《青春期健康》的看法、建议,对本刊及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寄语。

李金芝:

《青春期健康》是我目前所看到的、为数不多的、非常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的杂志。《青春期健康》杂志以青春期生理和青春期心理两大主题彰显了杂志的核心价值。

第3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三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 效用

一、问题的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近年来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

(二)高三学生需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三学生在减轻学校交往障碍、降低自卑感、提高个人自我评价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这些辅导都会辅助学生缓解压力。

二、对高三学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在充分了解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和心态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对高三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

(一)游戏调节法。高三的学习是紧张的,沉寂的,在对高三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采取游戏式调节法。游戏调节式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这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调节高三紧张气氛,使学生获得别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高三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

(二)音乐感染法。音乐感染法是借助于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高三学生平和精神,舒缓和释放压力。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感染发在高三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高三学生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的作用。

(四)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法就是以抛出一个话题,调动高三学生一起来发表见解,给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让学生自身纠正思想偏差的方法,。集体讨论法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合适的话题,这个话题必须是当前班级高三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有且有话题性的,笔者曾以“放弃或坚持”为主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正处于“高原反应期”高三学生诉说当前学习的感受,困难,让学生说出来,论起来,宣泄和抉择,最后重新燃起斗志,战斗到底。

三、对高三学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用

通过游戏调节法、音乐感染法、角色扮演法、集体讨论法等方法,对高三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其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层面――有助于学生正确认知高考与人际关系

1.有助于高三学生对高考的正确认识。从学生对高考的认识角度看,高三学生存在有两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是把高考看成赌博,幻想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另一一种是把高考看成龙门关,产生畏惧心理,听到高考就害怕,总想躲避这个话题,结果是越躲越想,越想越怕。

通过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认知性团体辅导,让学生认识到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为高校输送人才,有一定的竞争性,而且这个竞争是公平的,不是赌博。高考的题目有一定的区分度,哪一道题是为了区分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有平时踏实努力,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成绩。既让学生正确认识了高考,也让学生树立了信心。

2.有助于高三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正确领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中生与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交往主动性与掌握并运用交际技巧方面表现出显著改变。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可以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他人的帮助以及助人的快乐,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同学交往的主动性。学生在这种团体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个性和人格,是个体咨询无法获得的。

(二)情绪层面――有利于高三学生培养健康的情绪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别人一样的体验”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繁重的学习压力,日渐复杂的同学关系,成长中的烦恼,容易使高中生形成冷漠、懒散、自我中心、猜疑等不良的个性品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找到合理的渠道尽情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

(三)实效层面――有益于高三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针对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低、适应不良、情绪压抑、考试焦虑等情况,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针对性地对高三学生做高考学习成绩提升、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学习心理辅导,避免“题海战术”,有益于高三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促进学生身心与学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武典主编.团体辅导手册[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

[2]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第4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不良从众心理与行为现象;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07-001

从众心理与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高中生中尤为常见,一些不良的从众心理与行为不仅会使学生个体缺乏创造精神,产生墨守成规的思想,而且也会使班级不良的风气蔓延,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因此,研究高中生的不良从众心理与行为现象,并探讨其成因,对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不良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

所谓从众,就是在社会群体或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或“人云亦云”等行为。高中生不良从众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攀比,消费从众

近年来,高中校园里各种盲目攀比、奢侈品消费过渡之风盛行。追求名牌,讲究排场俨然已经成为存在于高中生群体中的一种不良风气,即便是囊中羞涩,也要打肿脸充胖子。

2.盲目崇拜,学习从众

高中生在学习上的不良从众现象表现为对消极的学习态度、急功近利的学习目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及拖拉的学习行为等的从众。

3.盲目追随,道德从众

高中生道德行为上也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从众想象。例如,在面对校园中乱抛乱扔,随地吐痰,满嘴脏话,甚至是旷课、考试作弊、上网、夜不归宿等严重违反高中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时,有的学生盲目追随,进而形成道德从众现象。

二、高中生不良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中生的不良从众现象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班主任只有找到这些原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走进学生的心灵,来矫正这些不良的从众现象。高中生不良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生个体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5至18岁,这是人生的一个由青春期晚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等理论思维不断发展,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做支持。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探索性求异心理的学生不会轻易从众,而那些有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有悲观心理,对一切抱消极态度的、胆小怕事的、感情脆弱的学生,他们往往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往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出从众心理与行为。

2.高中生认知能力、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的影响。有些学生认识能力较弱,缺乏判断力,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无所适从,因而便有了从众倾向。而对于文化知识不够丰富,生活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较少的高中生来说,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他们选择从众即是寻求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3.家庭教育思想与社会道德氛围对高中生的影响。有些学生从小就受家长的某些“暗示”,如“入乡随俗”、“随遇而安”、“人家怎样你也怎样”、“不要标新立异”等等。在这些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在遇事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从众的心理习惯。

4.周围团体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高中生周围存在一个不良团体,在学生不良习惯的相互影响中,从众的现象比较多,因为高中生的判断有时容易出现偏差,很多时候他们认为班主任会“枪打出头鸟”、法不责众,比如,平时学生抄作业,考试时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很盲目的从众心理,这部分学生有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心理。

三、高中生不良从众心理的矫正策略

不良从众现象不仅会对学生个体有影响,而且,这种频繁的不良从众现象对班风、学风建设极为有害,班主任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方面策略进行矫正: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加班集体凝聚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勤奋、求实、进取的良好班级氛围,可以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加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产生积极从众现象,自觉地约束自己以维护班集体的形象和利益。

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正确的导向和群体的压力下,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使之与团体趋于一致。

2.培养高中生独立个性,避免盲目追随

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从根源上消除学生不良从众心理与行为的关键。

很多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具有独立个性、良好自我观念的人,自我评价较高,自信心较强,具有较强的判断果断性,他们的从众率较低。因此,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立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助于避免盲从。

学生只有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相信自己,才能逐步做到不盲从、不迷信,坚持自己的正确主见。不断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因素,从长远上来看,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建设良好的学生干部团队,促进个体成长

每个高中生都会寻找和加入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以获得归属感、友谊和情感支持。班主任要重视班干部的挑选与培养,抓好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学生干部在团体中以身作则,带头服从班集体的规范,成为从众心理与行为的“领头羊”,以正面形象影响着班集体成员的每一位成员。

4.言传身教,正确引导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此外,班主任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如面对学生的攀比行为时,将学生的攀比心引导到积极的方面,养成节俭、勤劳、自立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矫正学生的不良从众心理与行为。

班主任正确认识高中生不良从众心理与行为,掌握其成因,做到对症下药,就可以趋利避害,不仅矫正不良从众现象,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刘鹏志,周波.《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5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县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当代社会,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新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作者基于心理健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而提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分析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近两年,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众多教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校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最终取得了可喜成果。[1]2016年9月-2019年6月,我们以我校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大量的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建立健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多渠道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全方位渗透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形成了以下成果:

1.“阳光心语”简报集锦。阳光心语简报自开办以来,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简报里的心理小知识,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消极心态,还纠正了他们之前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让学生放开了思想包袱。学生再去个体咨询时,心态自然放松,不怕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挤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该校本教程凝结了众多教师的心血,是教师反复备课、磨课修改后,精心选取的12节心理课,也包含了对新生适应的班会课和和入学适应讲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方案等。今后,我们还会在磨课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完善校本教程。[2]

第6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2004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已接待个案超千例,时数几千小时,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个案经验,主要咨询方向分个体心理咨询:家庭婚姻情感心理辅导、家庭教育亲子、大中学生心理辅导,各类神经症如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失眠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咨询中,主要进行个人成长团体、婚恋情感团体心理辅导、大中学生人际关系、自信心训练团体、情绪管理心理减压团体。

生活格言:用心工作、诚心交友、开心生活!

案例回顾:杨丽(化名)十六岁,女,高一。

十月中旬的某个星期天,在咨询室里。

“说实话,我早就想来找您谈谈了,我心里真的憋得太难受了!”说着,杨丽抬起头眼神里充满着迷茫,神情是那么的急切。

“别着急,慢慢说。”

“你知道,我来自**县,我是我们学校唯一考取海口这所最好的高中的学生,以前的同学不知有多羡慕我,我当初也非常激动,非常兴奋,能来到海口这所重点的高中学习是我多年的心愿。但现在,我越来越后悔来这里,我感觉到这里根本不属于我,这还是我应该呆的地方,我真想再回到以前的学校,回到爸爸妈妈身边……”说到这里,她禁不住哽咽起来,眼泪顺着脸颊流淌了下来。

杨丽接着告诉我,她在某重点高中各方面都很不适应,吃不惯食堂里的饭菜,对上课老师的语言也不习惯,这里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家乡的老师有很大的不同,自己拼命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一个寝室八个同学,又挤又吵,学习环境不好。

“以前我在学校时,学习成绩总是班级的前几名,班级的各项活动都有我的份,同学们都说没有我活动就开展不了。可现在……”她禁不住又叹了一口气,“我真怀念过去的时光,我真想回到家乡去上学,可是爸爸妈为了让我到这里读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不忍心让他们再为心。我现在每天都和爸妈通一次电话,我都在电话里哭……”

分析:杨丽的表现是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问题

1、新生适应不良的最常见表现之一是难以排解强烈的“恋家”之情,一些学生来自外地,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刚开始难免会有孤单、无所适从之感。

2、巨大的心理落差也使他们感到苦闷。有的学生在初中时代是同学们的偶像和老师的宠儿,但进了高中以后发现自己非常普通,成绩甚至到了年级和班级的末位,由此感到强烈的失落感;有的学生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为他们来这里读书付出了不少财力,他们在学校里吃穿不如别人,就一心“拼学习”,然而学习效果也不尽如意,于是担心自己会辜负父母、亲朋的期望,情绪焦虑,郁郁寡欢。

3、再就是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最要紧的是“室友关系”。他们过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现在要学会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尤其是要面对室友间情趣爱好、饮食习惯、家境状况、作息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一时感到无所适从。

4、他们在学习方面也存在困惑。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的学习有较大的区别,需要学生更多的自学能力,老师的指挥棒作用在减少,这也会让一部分学生心中感到很茫然。

总而言这,杨丽的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她往日的心理平衡点被彻底打破了,她需要建立新的平衡点。希望她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走出自自卑的泥淖。

帮助:

1、鼓励她渲泻郁积的情绪,肯定她来寻求心理援助的行为。

“你在困难的境况中,能以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说明你是一个有着积极参与心态和行动策略的人”同时,杨丽逐渐了解到,象她这种“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改变认知

引导杨丽把比较的对象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她建立自信的关键。杨丽的自卑是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形成的,为了使她改变这种比较的方式,我与她讨论了她现在的心理反差形成的原因:当一个人把注意力总是放在别人身上,有时会越比越灰心。因为在我们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总是与别人有差距;而当我们想着与自己比较时,我们才会感到自信,因为与自己先前相比,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还让杨丽回忆自己过去成功的经历和体验,使她意识到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自己是完全有能力克服的。我又与她讨论了应当怎样辨证的看待目前的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是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挫折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挫折能培养个体的意志力,心理学家把适度的挫折称个体成长所需的“精神补品”。因为,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每战胜一次挫折,就强化一次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准备,坚强的意志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锤炼中培养出来的。

3、采取行动

第7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师生交往是学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教育关系。高中生大多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班主任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其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影响学生成长。从现实来看,学生与班主任关系往往易出现两极分化:依恋或敌对。可以说,一次教育失当,无论是成长性的损失,还是创伤性的损失,对学生成长来说,就是永远的遗憾,因为教育是不可逆性的。

1、真诚对话。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剂,有效沟通能直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权威”的概念已经瓦解,师生矛盾和冲突常常是由于双方不理解甚至误解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不要成为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讨论问题或开设留言信箱时,只有用心倾听、巧妙引导、分享感受,才能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谈话要做到以诚待人,选好切入点,选准共同点,寻找共鸣点,抓住兴奋点,捕捉闪光点。

2、鼓励期待。班主任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问题生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似乎难以根治,致使一些老师失去耐心。面对难管难教的学生,有的班主任感到没招了,接着随心所欲,出怪招,可结果呢?教师憋着一肚子窝囊气,学生却很神气。原因是某些教育能力不够。学生进步和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穷追猛打和喋喋不休只会把事情弄糟,如果把学生逼到死角,还容易出事。教育中不接受和虚假接受现象时有发生,其实,有的是班主任逼迫所致。通常来看,学生犯错,一味批评可能适得其反。居高临下的教育,硬碰硬的教育不但没有用,还会产生负效应。为此,班主任努力寻找走近学生心灵的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某一班主任给每位学生配备一个“心灵之约”本,从高一开始,用文字与学生进行心灵交会,给学生“心灵鸡汤”,借以矫正学生的偏激,纠正认识错误,完善学生人格。同时指导学生写“自强日记”,叙述生命中的故事,宣泄情感追求,诱发生命的感动,进而以感动为养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存际遇,不断生成新的人生境界。

3、公正评价。结合高考综合评价制度改革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业发展水平,更要发现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品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等,采用多元化评价观。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如果在不适当的场合以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不适当的评价,会伤害其感情、自尊,或会使之产生不公平感和不满,或会使之产生被忽视、被抛弃的印象,这些消极反应最终会发展为对德育的抗拒。这就需要班主任学会写个性化的评语,例如,对成绩好遭嫉妒而烦恼的学生,某一位班主任的评语是:被人嫉妒是幸福的,如果回头纠缠这种嫉妒,又是不幸的。

二、在学生发展指导中提升德育能力

众所周知,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习落后、人际关系搞不好、早恋等,班主任不能横加干涉、粗暴指责,而应是有效指导者。高中学生在认识方面易出现的问题,一是过分欣赏自我和敌视社会,另一是把社会理想化,缺乏个人自信心。

1、在学习生活指导方面。包括选课、文理分班、课堂学习等学业指导,未来职业、报考大学专业等人生规划指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等。例如,某女同学成绩差,非常困惑、茫然、焦虑、自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绩上不去。通过班主任充分的观察,走访其他老师、同学之后,了解到她一方面基础差,应付各科作业很吃力,另一方面白天时间利用不充分,晚上开夜车,导致白天学习时精神不济,上课玩手机,时常打瞌睡,陷入恶性循环当中。指导内容包括:使她信赖导师;帮助她树立信心,让她知道自己在一点一点的进步;帮助她坚定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她合理安排时间:抓紧白天的点滴时间,不开夜车,增加睡眠时间,确保学习精力,向课堂要效率。

2、在心理健康指导方面。一项调查表明,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均值高方差小;在价值观方面差异大,学生均值低方差大。教育不能培养成绩越来越好,但情感却越来越冷漠的人。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受的内外压力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也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学生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和行为。班主任在“全人健康”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心育科研、个体心理辅导、心理测评、教师团队发展等活动中提高育人能力。同时,注重发挥班主任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择友交友指导方面。高中生处在自我认识的转变时期,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参照。班主任帮助学生寻找“重要他人”,“重要他人”对个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形成起重要影响作用。基于学生品德发展和个性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座位、关注同伴交往等。在交友中,加强学生自尊自爱教育。例如,某自习课上,两个学生打起架来,听到争吵,班主任了解到事情的情况和经过,原因是两个同学起外号、喊外号。于是,采用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让学生换位思考,起外号对被人不尊重,要求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两个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行检讨和互相道歉。此外,在自媒体时代,正确指导学生对待网络交友。

三、在整合教育资源中提升德育能力

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因素是多种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教育,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4]所以,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它不仅仅与学校其他各个方面的教育密切相关,还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联系,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够纵横捭阖整合各种力量,善于挖掘德育资源,寻找有效德育的突破口。

1、协调科任教师关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学是一场灵魂之旅的邀请。任何学科教师都负有德育的责任。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适时运用讨论、价值澄清、角色扮演、生活体验等方法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但是,在追求分数至上和片面考虑升学率情况下,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就是有些科任教师往往在观念上只管教书不教人,下课后就没有他们什么事了,忽略课堂中道德的成分和学生德育的价值。班主任是班级全体任课老师的沟通者和协调者。班主任应做好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合力育人的作用;还要开展班主任之间的交流。

2、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学生与家长的之间往往存在着诸多的纷争和意见分歧,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很难教育好学生。例如,某学生在家不怎么与家人交流,加之家长忙于生意也无暇和他交流。久而久之就有了家长眼里“在各个方面与他们反着来”的现象。学生在校表现不好或行为问题,大部分班主任选择以“家长会”与“电访”两种形式与家长相互沟通,而成功的家访不仅有利于班主任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而且对班主任德育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家长们普遍存在着“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重分数轻品德,看重成绩、名次,忽略情感教育,等等。教师可以参与志援服务活动,走进家庭,面对面与家长和学生进行沟通商谈,给出有益的建议和帮助,深受家长欢迎,增进彼此了解,化解矛盾,融洽关系。

3、协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高中生成长需要良好的社区环境。首先,班主任利用社区文化的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入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其次,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研学旅行课程是某些中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全员参加,实现学分管理,开设春季修学游、工业科技游、农业体验游、励志夏令营、欧美夏令营以及与结对学校暑期“手拉手”夏令营等不同形式。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在身体、心理、情操、品德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感受到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与自然和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增强学生知行结合、学以致用、参与集体生活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品质,真正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在实践研修中提升德育能力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能当班主任不等于当好班主任,若要当好班主任需要多学习、多积累、多研究。一些教师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班主任。一些班主任忙于日常事务,缺少德育专业知识,教育不科学,随意性较大,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够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班主任培训,不断挖掘德育能力。首先,在校本研究中提升能力。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增长是基于服务校本的“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的常态化研修,基于问题、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专题学习,建立“班主任学习共同体”,将知识学习、研究能力培养相贯通,提高德育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最直接、最灵活、最富有实用价值的研修模式,它包括“需求分析、问题诊断、案例观摩、技能导训、科研指导、绩效评价”等工作流程,使培训过程、结果直接转化为班主任的教育能力,补齐专业发展的“短板”。在研修中,学校制定管理制度,加大班主任考核,提高班主任自我学习的自觉性。其次,在行动研究中提升能力。行动研究是指班主任在教育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以解决班级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通过自我教育行为反思,不断学习,积淀才学,提升德育智慧和能力。班主任培训活动通过“问题单”“案例表”形式,落实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等培养方式,实施嵌入实践与行动研究,实现服务指导一体化,从而致力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发展。

此外,除上述谈到的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途径外,推动高中班主任德育专业化发展,还要职业理想、道德规范和政策法律三种力量支撑。道德规范是靠教师的自觉,政策法律是一种具有强制性要求,而职业理想则位居统领地位,它是一种前行的动力和目标追求。失去了职业理想,仅靠道德规范或者政策法律也难以奏效,班主任专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力量和长远的愿景规划。

第8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仅仅依靠课堂的说教是行不通的,是空洞无物的,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德育必须要付诸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种教育的载体。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开展社团与读书活动是最好的途径。开展社团与读书活动的途径有五种:一是积极参加社会演出。学校合唱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锻炼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二是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校就成立了“枫苑文学社”“校篮球队”“校足球队”“校合唱队”“校管弦乐队”“棋艺室”“校书画协会”,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生活化的途径。三是在教学区设立开放书架。学校可利用教学楼的大厅和走道,设立开放书架,摆放学生乐于阅读的名著、杂志、报纸,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书籍的便利,而且约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四是在教室内外墙壁,制作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由各班自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展示班级形象,又可播报班级重大新闻事件,抑或介绍文化知识、文化动态,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有利。五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我校在高一级开展《论语》诵读活动,高二级开展《中庸》诵读活动,高三级进行红色经典诵读。每周星期三,语文教师利用晨会进行经典解读。

二、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是德育生活化的手段

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犹如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在校学生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未来就会处理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互助学习小组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时,由于学生在小组中工作性质在不断变化,学生的职责也要呈现动态的变化,不能静态固化。学习小组应以6至8人为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轮流做发言人与秘书。小组组长要轮流担当。在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班级、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如卫生清洁、体育活动等方面,都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呈现,这样便于学生交流,增进友谊,学会交流交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心理辅导是德育生活化的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在千方百计的开辟心理疏导咨询的途径。学校在心理辅导的途径上,有三种方法是可采用的:一是开设好心理辅导课。学校要根据素质教育思想,每周安排一学时的心理辅导课,让学生接受心理知识的学习,养成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素养,心理辅导课要结合案例进行学习,内容要充实,实例要新鲜,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请专门的心理教师担任课程,负责平时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心理室的布局要合理、温馨,有安全感。三是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让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一位学困生。学困生的发展状况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教师负责其心理工作。

四、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生活化的补充

社会实践是高中学生接触社会最直接的形式,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也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实际情况看,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利用本校、本区域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校是一所具有七十多年的红色学校,有完善的校史馆和县级禁毒基地,同时我县也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这些都是我校优质的德育教育资源。二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有目的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三是邀请在校大学生来校进行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从本校毕业的大学生中,选取优秀的大学生回校做报告,搭建社会与学校的交流平台。四是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学校每年开学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同时成立了校国旗护卫队,在周一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班级管理是德育生活化的阵地

第9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心理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它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人格。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作业的负担,很多学生把心理课当成是放松课,是不用动脑筋不用思考的课。活动时热火朝天,分享时鸦雀无声;做游戏的时候忽视纪律要求,一片闹哄哄,涉及到知识讲解时做作业、看小说的学生大有人在。心理课在这种情况下只是一种附和学生娱乐心理的“虚假繁荣”,难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难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与心理课本该实现的目标相去甚远。心理课如何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走进学生的内心呢?

一、多方了解学生的需要,让课程设计更有针对性

在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应通过课程问卷了解学生目前关心的问题和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学生普遍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课外,和班主任、科任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从各个渠道了解到的资料,精心选择活动主题和案例,使课程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

此外,由于学校心理教师师资有限,一个教师往往要带全年级甚至是全校的心理课,由于各班班级氛围、男女比例等因素的差异,如果一个教案通行全年级甚至是全校,那么,课程教学肯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个人精力有限,虽不能做到每班一个教案,但可在某一环节加以变动,使其设计更加符合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班级氛围比较沉闷,开展活动时总是三推四阻,交流感受时更是无人搭理,那么在设计相关的操作性活动时就要多加斟酌;有的班级气氛比较活跃,开展活动时就要注意规则的强调,分享经验时要多加引导,避免活动流于形式。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般教师都会花大量的心思精心设计课程导入,选择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案例、故事、视频、歌曲等作为课程导入,这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使其积极参与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导入正题后,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游离了。

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的环节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例如,高中生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不断发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具有更大的组织性、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高中心理课堂上,除了依靠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外,更多地要组织辩论、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激起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深化、认知的发展。这种形式与单纯的知识讲授相比,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参与;与单纯的游戏相比,更注重思维的开拓。

比如,在“异往”这一专题中,如果单纯采用讲解的方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也缺乏说服力,因为学生平时从家长、思想品德教材、青春期读物上已经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才是心理课的关键。笔者平常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恋爱对学习的影响、对情绪的干扰,但对如何拒绝异性的表白比较困惑。所以,在课上,笔者选取了在心理辅导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个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

三、密切关注课堂动态,充分利用生成性课堂资源开展教学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体验、行为,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对之加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

比如在上“感恩父母”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人生五样”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写下生活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五个人,从逐一舍弃的过程中体会亲情的宝贵。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我的预料:有的学生半天没动笔;有的学生直接表现出对立反抗的情绪,拒绝继续参与活动;还有的学生甚至反问“老师,如果是你的话该怎么办”,每个班上能够完全遵照指令全部做完的人不到三分之一。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很苦恼,着急的时候甚至会埋怨学生不配合。课后静想,当课程进行得不顺畅时,该反思的是自己的设计,而不是一味埋怨学生。学生面对指令的抵触、愤怒情绪,犹豫不决的举动,不正是出于对亲人的强烈感情吗?这不正是活动设计的意图吗?后来,笔者转换了策略,不是一味要求学生完成指令,而是现场观察学生的反应,再让学生分享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让课堂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叶澜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