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范文

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

第1篇: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志愿者 价值观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62-01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是否能够对大学生群体――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关系着社会前进的方向。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研究的意义

第一,党的十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所以本研究为学校正在进行的志愿服务改革工作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通过这样一种价值观培养活动,希望树立大学生的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研究对象和调研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了多个城市的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大学生。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调查。对近期的学术期刊以及网上数据库进行检索。

第二,问卷调查。对各个高校的大学生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从中选择大部分数据中的类似数据作为参考依据。调研学校选择一、二、三线城市,这样能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贴切。对所得数据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平均处理,然后整理备用。

三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题:是否参加过体育志愿者活动。

统计结果:参加过的仅占30%。

分析:这说明很多人并不重视参与的机会,没有认识到参加体育志愿者服务是一次对自己的锻炼。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首先需要提高大学生对于这类活动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第二题:为什么没有参加体育志愿者活动。

统计结果:35%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参与;30%的学生选择没有报酬;24%的学生没有时间;11%的学生则表示没有兴趣。

分析:通过这个比例可以看出,首先,是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不能把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当然在其中也不排除有些学生的个人因素;其次,是长期的有偿服务以及自私观念的形成,使学生不想参与没有报酬的活动,这可以说是重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24%的学生没有时间可能是因为课业问题,这就需要合理平衡学业和志愿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比重;11%没兴趣的学生可能有多种因素影响,不想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奖励机制促使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活动,通过逐步改变学生观念的方式,使其重视参加这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

第三题: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目的。

统计结果:52%选择为了综合测评加分;27%选择为了见明星;15%选择为了荣誉;3%选择为了丰富业余生活;2%选择为了增加阅历、提升能力;1%选择为了回报社会。

分析:通过对结果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的是对自己的直接回报,可以看出参加体育志愿者服务还是由于奖励机制的存在才导致现有人数的参加,否则还会有超过总人数15%的人不会参与体育志愿者服务;27%的学生是因为个人崇拜的原因参与体育志愿者服务,这样的动机几乎和第一种选择类似,这又占了剩余人数的超过50%;3%的学生因为丰富业余生活可以说是出于兴趣爱好,这一类勉强可以说符合天性;2%的学生人选择提升个人能力,相较于前边的功利心较强的学生也还算说得过去,但归根结底还是为利益所驱;仅有1%的人是出于风险精神而为社会服务,这相当于总人数0.3%的学生才是真正懂得奉献与感恩的人。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的结果,不得不说我国现在的教育理念还是过于重视智育而轻视了德育,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回报和感恩,这不是教育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哀。

四 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活动可以为大学生丰富经历、积累经验,同时还能提升道德情操,使其懂得奉献的意义。目前存在的困难很难立即有大的改变,这就需要通过奖励机制促进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社会活动,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周红杏.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志愿行为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2篇: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亚运(亚残运)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者

2011年1月23日,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合主办的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大学生志愿者群体获得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集体奖。这不仅是对广州亚运(亚残运)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高度赞誉,也是对亚运(亚残运)会期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平台开展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充分肯定。

一、在亚运(亚残运)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广州亚运(亚残运)会共招募志愿者约59万名,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广州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他们分布在53个竞赛场馆、11个非竞赛场馆、18个独立训练场馆,20个专项工作团队,在各大赛场、服务站点、交通路口、交通站场、公园景区以及12个区(市)的街道、社区,提供礼宾接待、语言翻译、安全保卫、医疗卫生、运行支持、交通指引、文明倡导、治安巡查、帮残助困、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他们用青春和热情,以“国际化、有特色、高水平、全方位”为志愿服务目标,唱响了“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者口号,为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亚残运)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盛大体育赛会庞大繁杂的运作系统中,大学生志愿者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不可或缺。

亚运(亚残运)会的大学生志愿者由于是成批成建制地由广州地区各高校选拔和派出的,而且相对集中于大学城各高校亚运场馆和服务区域,因此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行性。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完全可依托其所在的高校以及各高校派出的作为场馆各部门、各服务队管理人员的干部、教师和辅导员,针对志愿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工作岗位进行通用知识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场馆知识培训、岗位技能培训,进行奉献、责任的志愿精神,坚韧、进取的体育精神,包容、友爱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重新整合志愿者的多样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坚定信心、克服困难,自觉把奉献的热情和精神转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转化为高水准、专业化的服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把“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理念与“理解、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始终用饱满的热情、灿烂的微笑、认真的态度服务亚运(亚残运)会;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齐心协力,朝着打造“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的目标迈进,从而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并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深化四项教育,增强亚运(亚残运)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广州亚运(亚残运)会的举办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涵。广州亚运(亚残运)会是亚洲人民的体育盛会,它承载着亚洲人民的期望和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它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综合实力的又一次全方位展示,是广州进一步打造国际化都市和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机。两个亚运会的举办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进程,广大学子莫不欢呼雀跃,爱国热情高涨,纷纷报名要求参加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为此,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注重国情和形势教育,增强民族使命感;注重国家安全教育,增强民族责任感。

(二)团队精神教育

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办好两个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至关重要。但是怎样才能将数量如此庞大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好协调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呢?答案在于团队精神。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团队精神教育,注重对大学生志愿者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要有理解他人、包容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胸怀,要有办好两个亚运的大局观念,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消除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避免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甚至是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相互拆台的消极现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志愿者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的协同效应,成为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三)爱校荣校教育

大学生志愿者来自各所高校,他们在广州亚运(亚残运)会的表现,不仅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广州的形象,也代表了培养他们的高校的形象,检验了所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决定了所在高校在社会中的印象和地位。以亚运会、亚残运会为契机,通过爱校荣校教育,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爱校情怀和荣校热情,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强化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及与学校同舟共济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们将以校为荣、为校争光的热情转化为为亚运会、亚残运会服务,为祖国争光的实际行动。

(四)开放的国际意识教育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员最多的一次盛会,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很多是来自亚洲各国的有着不同文化习俗的群体或个体。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流及志愿服务的困难,如果处理得不好,甚至还会产生国与国之间政治层面的问题。进行开放的国际意识教育,应侧重于亚洲各国文化的介绍、交际能力和外事礼仪的培训,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亚洲情怀和世界眼光,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各国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更新服务观念,能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及应对敏感政治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妥善处理好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大学生志愿者价值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能动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志愿者活动具有实践育人的功能,可以推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通过志愿者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经受锻炼,丰富阅历,开阔眼界,锤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而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

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好亚运(亚残运)会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把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实践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做好两个亚运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要把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价值主体,关注其价值追求和实际利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并引导其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统一,把国家的需要转化为每个个体的自觉行动。

(一)关注和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需要

关于人的需要的研究,赫茨伯格曾提出过双因素理论,即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人们都具有避免不满意不愉快的需要,这是低层次的需要;一类是指人们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贡献的需要,这是高层次的需要。解决和满足这两类需要必须采取相应的不同的激励因素。那么,大学生志愿者有哪些需要呢?教育者要从他们的动机去了解和分析。张俐俐、张茹曾对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动机进行过调查和研究,她们得出结论:成就动机、自我提升、自我奉献都是构成高校体育赛事志愿者动机的最主要因素,而获得成就、自我提升、自我奉献都属于主动参与动机。亚运会志愿服务管理者应注重对志愿者主动参与动机的培养,并努力满足至少不能伤害这种主动参与动机。把握了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需要,教育者们就可以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改善,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生活上的关心,满足大学生志愿者们所希望获得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等方面着手,在解决大学生志愿者实际需要的同时解决好思想问题。

(二)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价值地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亚运(亚残运)会的志愿者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表现出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服从指挥、服从大局,能吃苦、不怕累,乐意奉献的精神,但是他们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主自强意识、价值意识非常强烈,如果管理者和教育者不能认识到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实践的主体和主体价值的地位,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组织安排工作时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志愿者的感受和难处,态度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或采取过去我说你听单向式的灌输方式,必然会适得其反,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可能因为觉得不被尊重、感情受到伤害而采取不合作、在网上散布负面消息,甚至串联罢工的消极行为,这些都会给亚运(亚残运)会的举办,给中国和广州的形象带来极其恶劣的国际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肯定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到把尊重个人与服务集体、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坚持原则性与尊重人、理解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和因人施教结合起来,把灌输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配岗时要充分考虑志愿者的专业、专长、兴趣爱好和本人意愿,让他做他愿意做、擅长做的事,对于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志愿者可以委于重任,让其具体负责某一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或参与团队的管理,让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和团队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应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畅通沟通渠道,如设置意见箱、意见卡、热线电话或指定各业务口服务队专人负责收集意见,对志愿者所提的意见及时回复限时办理,意见被采纳的给予奖励,从而满足大学生志愿者自我尊重的需求,提高他们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激励主体和客观相互作用的方式,它的核心是激发主体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应该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心他人、和谐共生的价值道德为目标。方式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从大学生志愿者的需要来说,更多地侧重于后者。事实上,在亚运(亚残运)会的志愿者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以能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体验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乐,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其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为此,亚运(亚残运)会的组织管理者专门进行了激励机制的设计。通过制作志愿者笑脸墙,颁发志愿者服务荣誉徽章,评选每日微笑之星、优秀党员示范岗,表彰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式的激励方式,以及运用学校新闻网、校报和工作简报等媒体充分报道大学生志愿者中的先进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和引导其他志愿者们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服务工作,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被社会认同的内在需求。

第3篇: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后赛会时期 高校志愿者 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多次承办国际大型赛事、会议,我国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活动服务已成为青年志愿服务中的重要内容。2013年、2014年南京市分别承办了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和第二届夏季奥林匹克青年运动会,在宁高校学生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要来源,分别动员1.3万名和2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赛会的筹办与服务,涉及竞赛场馆服务、奥委会官员助理、语言服务、礼仪服务等方方面面。“奥林匹克运动事由富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组成,没有志愿者,要想组织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是不可能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对奥运会志愿者给予这样的评价,肯定了志愿者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巨大作用。

高校大学生参与国际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也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而难忘的一段经历,他们是一个光荣的群体,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志愿者们经过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洗礼,必然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特点

大型赛会主要指洲际、国际性大型专项或综合体育竞赛或会议。志愿者作为赛会组织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志愿者招募、培训、后勤保障等工作。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相较于日常青年志愿服务,因其专业性、重要性、规模庞大性的特征,使得配合其运作的志愿服务工作有相对应的特点。

(一)组织规范,团队化运作优势强。

以亚青会、青奥会为例,为保证最高效的志愿者管理,采用“馆校对接”模式开展志愿者岗位管理,即一所高校承担一个竞赛场馆或服务职能的全部志愿者工作。志愿者招募方案、培训内容、考核指标、激励政策均有统一的框架要求。各高校团委直接向组委会志愿者部负责,从高校团委借调专人担任场馆志愿者之家主任,全程负责志愿者团队管理,加场馆对志愿者的管理效力。

由于“馆校对接”模式决定了比赛场馆志愿者管理的团队化特点,一所高校的全部志愿者与场馆内竞赛服务团队、观众服务团队、后勤保障团队等职能工作人员相对应地组成了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团队内又根据各自服务的职能岗位划分为各个岗位小队。因而能够充分体现团队工作有组织、有纪律、有效率的特点,更发挥既团结一致求奋进,又你追我赶有竞争的良好工作状态。同时,团队管理按照树型结构搭建,围绕志愿者经理、志愿者之家主任两个核心,分别侧重外部沟通和内部建设,分工合理、责任明晰。

(二)培训体系完整,素质提升效果显著。

培训工作是志愿者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志愿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打造高素质志愿者队伍的决定因素。国际体育赛会的志愿者需要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方能满足组委会对志愿者的各项要求。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在国际大型赛会志愿者培训方面已经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培训内容。

大型赛会志愿者培训以志愿者礼仪、技能培训、岗位实训组成培训体系,由专家指导授课,培训周期在两个月左右,其中封闭式集中培训时间1个月,确保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培训以竞赛服务为重点,使志愿者掌握所服务岗位相应的工作内容,成为合格的“技术助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塑造志愿者友好、有礼、得力的气质形象,成为靓丽的“赛场名片”。

志愿者通过参与培训,不仅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方面得到了指导,还在人际交往、社交礼仪、国际交流、国情世情、世界文化、自我安全防护等方面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提升。志愿者一致认为,丰富的培训内容使他们受益匪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激励保障到位,凝聚力强士气足。

高校志愿者的激励侧重强调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在激励方式上更强调精神激励[1]。国际大型体育赛会的志愿者激励方式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除了优秀志愿者评选和奖励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激励物资是其区别于其他志愿服务项目的最大优势。激励物资主要由根据大赛标志、吉祥物、志愿者吉祥物等主题专门设计制作的志愿者服装配饰、文具用品、徽章卡片等,由组委会统一配发或由各场馆志愿者团队自行设计制作。激励物资的发放方式一般有时间累积型、目标达成型、项目突破型、先进奖励型集中模式,分别对应鼓励志愿者坚持完成一个阶段的培训或服务、实现某个阶段性目标、攻克某个工作难点及在服务过程中表现优异等情境。有计划、有规划地发放激励物资能够调节志愿者团队的工作节奏和氛围,提振志愿者士气和战斗力,以更好地完成服务任务。

同时,全方位的志愿者保障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一方面确保志愿者服务安全,与志愿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志愿者权利义务。另一方面保证志愿者饮食、住宿、交通有保障、得便利,使志愿者能够充分感受到组委会和学校的关怀,能全力以赴地投入赛会服务之中。

二、后赛会时期青年志愿服务管理的情况分析

国际体育赛事的承办会为主办城市留下内含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志愿服务遗产更是意义重大,对当地社会精神风貌有明显积极的影响。志愿服务遗产的内容包含成熟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模式、优秀的骨干志愿者、丰富的志愿服务文化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不因赛会的结束而消失,相反会长期存在,感染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使相关管理工作产生新的特点。

(一)志愿服务观念更新。

长期以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定位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开展义务劳动等浅层面。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缺乏系统认识,“体验式”参与、“一过性”参与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对志愿服务缺乏认同感。而校内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普遍存在将志愿者等同于免费劳动力的潜在观念,随手指派志愿者打杂帮忙的情况屡见不鲜,只注重对志愿者的使用,忽视志愿者的培养。经过大型赛会的培训、洗礼,社会、高校、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的观念被快速刷新。

首先,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增加。经过系统化培,大学生意识到要做好志愿服务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要成为一名合格志愿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不断参与服务的学习和适应,才能满足志愿服务的要求。同时认同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以项目为导向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发展。其次,高校、社会认识到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重视志愿者队伍长期稳定地培养。

(二)高涨的个人自信与荣誉感。

国际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的经历为志愿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服务经历和参与高规格赛会筹办的宝贵经验,因此参与赛会服务的志愿者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志愿服务团队的认可空前高涨,对志愿服务的热情达到顶峰。特别是各高校往往会在赛后组织志愿者表彰、志愿服务经验宣讲等活动,一方面将赛会志愿服务文化向校园传播,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赛会志愿者的服务动力和决心。在跟踪调查的志愿者中无论是否继续在志愿者团队工作都表现出了对志愿服务的巨大热情。

(三)重视志愿者专业化发展。

志愿者在大型赛会组织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再仅仅是秩序维护、场地管理等体力要求高、技术要求低的辅助岗位,在礼仪、礼宾、语言等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志愿者们也发挥着独当一面的重要作用。在竞赛方面的技术辅助岗位,志愿者们经过严格的培训甚至担任了具有较高技术要求并关系到比赛结果的重要岗位。这些事例让人们了解到志愿者是可以具备较高专业性的,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职责。提高专业技能强的志愿者在志愿者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视专业志愿者的培养是后赛会时期志愿服务的重要特点。

志愿者专业化的进程代表着社会对志愿者角色定位更加准确,也表明志愿者能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后赛会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管理对策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指标[2]。大型赛会带给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被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志愿精神的传扬和发展,更离不开志愿服务的亲历者和管理者的付出和努力。结合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经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值得实践和探索。

(一)加强骨干志愿者队伍建设。

骨干志愿者是志愿者团队的核心,既是志愿者组织管理的金字塔尖又是志愿者精神的旗帜导向。选拔组建一支作风端正、工作能力突出的骨干志愿者队伍能够极大地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效率。骨干志愿者应该具备如下基本条件:强烈的志愿服务意愿和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首先要能够做好一名志愿者才能成长为骨干,有足够的志愿服务经验才能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实践探索,要能够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团队内树立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的良好志愿者品质;出色的表达能力,骨干志愿者在团队管理中往往扮演了服务方案的制订者、培训课程的讲授者、服务过程的监督者的角色,这些角色要求骨干志愿者能够将团队的精神准确地传递给志愿者并确保执行,要及时关注志愿者们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整,确保团队精神状态和服务状态;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需要长效性的管理和耐心长久的付出,还需要不断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志愿者的诉求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内容,需要骨干志愿者能够勤奋思考不断发现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并且吸引青年积极参与。

选拔培养骨干志愿者队伍既要靠志愿者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更要依靠组织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利用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力量,在高校延续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素质能够快速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进程与发展。

(二)优化志愿者培训体系。

作为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环节,提供培训是志愿服务组织者应尽的义务,接受培训是志愿者的基本权利[3]。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培训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培训的价值可以从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两个角度思考探索。培训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实践自学为尝试,强化志愿者主动参与培训的动力。以情境展示、团队互动为培训方式,将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互相交流,既活跃了志愿者培训的氛围又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培训内容上,以志愿者岗位职能介绍为基础,以志愿者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改变以事务性培训为唯一目标的枯燥、单调的培训,改变志愿者作为“劳动力”的潜在定位,真正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全方位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培训不仅关注志愿服务这一事,更关注志愿者成长这一生。

同时以志愿者培训为起点,重视志愿服务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重视志愿服务实践教育,还要加强志愿服务理论教育,在高校开展系统化、正规化的志愿服务教学,使志愿服务教与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知与行结合[4]。

(三)提升志愿者激励水平。

大型赛会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以其丰富的形式、充实的内涵为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鉴其经验,在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过程中应不断丰富激励方式和内容,采用更贴近志愿者心理与现实需求的方法,促进志愿者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规范志愿者注册与考核:对志愿服务时长的认定系统化、精确化。加强志愿服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将过去繁琐且缺乏监管的人工管理变为系统化自动累积服务时长,保障志愿者的利益。二是加强志愿者精神奖励和物质保障:以志愿服务先进表彰为抓手,对优秀典型的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树立校园示范,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同时不断优化志愿者午餐、交通补贴的标准制定,保护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志愿者品牌效应,提升志愿者归属感:为志愿者设计形象标志及周边文化产品,使志愿者对团队更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更便于推广志愿服务项目和理念。

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宝贵经验,要充分挖掘发挥其中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文化理念,保护和激发志愿者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要努力发挥青年志愿者向善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势头,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晓华.基于现行高校志愿者管理模式下的志愿者心理需求分析――以浙江大学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28):198.

[2]袁文,王丽君,王文杰,等.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中外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9):65-66.

第4篇: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范文

这样的一个人,在9年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而荣获如此盛誉?这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带着疑问,本刊记者近日来到李高峰工作的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无限社区,经过近距离地接触与访谈,不禁被这位质朴而坚毅的河南老乡深深打动……

“河南人”身份曾让他屡次被拒

2001年,李高峰和妻子毛红侠从河南扶沟来到北京,这之前他曾在镇上的广播站工作过两年、做过一段时间生意,在村里算是个能干人,可是,“老家实在太穷了!家里五口只有一亩半地,一年忙到头还落不到两千块。”

跟所有怀揣梦想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一样,李高峰当初来北京是想多挣点钱,为家人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尤其是让孩子们好好读书。然而,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在北京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大都市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河南人”的身份,更让他屡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好几个本来已经谈好的工作却因“籍贯:河南”而黄了。

让他很是不解的是,当时,在北京乃至中国大部分人的眼中,“河南人”是一个不文明、不诚信、不可靠的群体,有些人甚至像防火、防盗一样提防河南人,这深深地刺痛了李高峰的心:中原大地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出了老子、吉鸿昌等诸多历史名人,现在到底招谁惹谁了?怎么就被丑化、糟践成这样了呢?

时间很快过去了两个月,李高峰仍旧没能找到工作。有人劝他找工作时隐瞒河南人的身份,撒个小谎并无伤大雅,但他不能接受,“怎么能做这种背祖忘本的事呢?”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推着三轮卖起了烤红薯,却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消解人们对河南人的种种误会。

在漫漫公益中为河南人正名

“战争年代学英雄,和平时期学雷峰,虽然我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可以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来改变周围人对河南人的不良看法,让人们对河南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李高峰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河南人正名。

当时,他与妻子租住在朝阳区甘露园西里,那里属于城乡结合部,附近有一条二道沟河,沿河的居民长期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河里,甚至还向河里倾倒大粪,这样一来,排水渠变成了臭水沟,一年到头臭气熏天。

这让租住在附近的李高峰很看不过眼,他决定自己出钱购买工具,清理河中的垃圾。有人笑他傻,“忙了一天不在家好好歇着,来和垃圾较什么劲啊?这河又不是你家的,你管它呢,爱扔不扔,爱脏不脏,得罪人还不挣钱!”

李高峰回答说:“既然咱们都住在这个地方,就要尽量保持这里的环境卫生。苍蝇乱飞对人的身体健康很不好,我把它弄干净了对大家都有好处。”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一直坚持做二道沟河的义务“清道夫”。

一天,他正在河边清理垃圾时,遇到了后来被他称为“师父”的范伯诚老先生。老先生问他:“小伙子,谁让你干的,是社区派你来这里清理垃圾的吗?”李高峰说:“不是,我是自愿的。”老先生很是感动,掏出自己的北京市“环境之星”证件说:“我离休后一直在做环保,已经做了十多年了,还真没遇见一个接班人,从今儿开始咱俩一块干吧。”

最初,对李高峰而言,“环保”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那时起,在范老的带动下,他开始有意识地投身环保公益事业。两人经常沿着延静里中街至平房乡长达5公里的河道巡逻、清理,先后清理出上千车垃圾,还经常对周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鉴于沿河两岸垃圾很多且无人管理,他们建议八里庄、六里屯、高碑店、平房乡等周边办事处在居民集中地建立垃圾池,配专人管理。这个意见得到了采纳,如今,在区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二道河已经是水清景明。

2001年12月,在范老的推荐下,李高峰进入《北京青年报》小红帽发行公司担任报纸派送员,每个月收入能到两千多元,足以负担一家人的基本生活,经过此前自己两个月找不到工作的焦灼与无奈,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三星级员工。

可是,为了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做公益事业,2005年初,李高峰忍痛辞去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而选择了做一名社区保洁员,只因为,保洁员工作5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其余时间他都可以投身到他热心的公益事业中去。虽然保洁员的月工资只有800元,可他却在日复一日的公益服务中,收获到了充实、信任与尊敬,为河南人正了名增了光――

一天,李高峰看到一群人围观,到跟前才发现是一位老人癫痫病发作。当时,老人口吐白沫不断抽搐,脑袋不停地撞向路边的台阶,满头都是血。他赶紧上前,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了老人的头。有人好心劝告说:“小伙子,你可得当心啊,小心回头讹上你。”李高峰却顾不上多想,只想着救人。老人的家属赶到后,掏出500元钱表示感谢,并问他叫什么名字,李高峰坚决不收,只留下一句“我是河南人,要感谢就感谢河南人吧”,就匆匆离开了。

甘露园东北角的大杂院内,有个厕所因长期无人管理,脏得没人敢进,时值盛夏,蚊虫飞舞,臭气熏天。李高峰知道后,一勺勺清理,一趟趟搬运,臭气熏得他睁不开眼睛,满地的蛆虫爬到了他的身上,恶心得他一次次呕吐,但他仍然坚持再坚持。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居民们感动不已,给李高峰写来表扬信并给他赠送了锦旗。锦旗上写到:“感谢时传祥式的好青年李高峰同志,你为小区做贡献,小区面貌得改变,环境因你而治理,居民因你而满意。”

朝阳园后边的绿无限公园,是区政府拨款新建的公园,设施总是遭到破坏,李高峰知道后就与社区联防队员联系,建议他们晚上加大巡防力度,没想到联防队员却说:“谁给钱?不给钱不干。”李高峰听后大为恼火:“社区给你们发工资让你们晚上在这里转转,你们都不干,不配当一名联防队员。”从此,李高峰义务担负起公园的巡逻任务。

如果没有特殊活动,李高峰每天的生活是这样安排的:早上4:30,如果是夏天,则是3:30,李高峰就会早早地起床,开始自己分内的保洁工作――清理6个垃圾池,9个垃圾桶,2条路面,5个小时后,差不多在10点左右,所有的工作都能完成,这之后,他开始义务到附近的八里庄、高碑店、六里屯、平房乡清理卫生死角和周边的小广告,晚上则在社区和河边义务巡逻。

6年来,他先后打扫卫生死角200多处,清理无人管理厕所8座,铲除小广告几十万张,抓获各种违法犯罪份子28个,帮助农民工维权讨回工资280多万元,帮助孤残人员30余名,遇到有人受伤、居民家庭失火等情况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帮忙,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社区110”、“当代活雷锋”。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风景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眼界的开阔,想做的公益活动也越来越多,李高峰渐渐萌发了创建一个志愿者团体的想法。2007年4月15日,在他的牵头、组织下,一个由河南在京务工的保洁员、保安员、建筑工人组成的40余人的“河南在京务工人员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在朝阳无限社区成立了。

一粒草籽,经春华秋实后,能长成一片绿茵;一个榜样,在言传身教中,能带动一个群体。如今,“河南在京务工人员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已扩大到870余人,其中不乏大学生、白领、律师、公务员、工程师、IT精英、企业老板、现役及退伍军人,还有100余位并非河南籍的热心志愿者,因为感动也加入了进来。

每逢周末,北京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李高峰和他带领的志愿者们活跃的身影。3年来,他们服务的区域已从朝阳区扩展到了东城、西城、海淀、丰台、崇文等地,服务内容也从打扫卫生、文明宣传、小广告清理拓展到了禁烟、禁痰、水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限制塑料袋、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以及义务理发、送水、维修家电、修理自行车等便民志愿服务,成为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迅速壮大的队伍,引起了家乡政府的关注、支持与重视,如今,在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工委、办事处为李高峰及其志愿者队伍免费提供的办公场所门口,已挂上了“共青团河南省委驻北京工作委员会志愿服务部”的金色匾牌,这里,已俨然成为河南在京务工人员的一个形象窗口。

9年来,李高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首都、家乡乃至全国人民的认可,先后获得“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北京好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河南省新突击手”、“中国公益杰出贡献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20多个荣誉称号,受到、、刘淇、陆昊等诸多领导的亲切接见。

从一个找不到工作的河南农民,到一名屡创辉煌的公益之星,李高峰书写了一副别样的人生画卷,引得众多媒体的追逐与关注。在接受采访时,李高峰说:“来京9年,我已有6年没回老家,不是不想家,一是因为忙,二是感觉没有脸面回去,本来是出来挣钱的,可为了公益事业,我家的日子总过得紧巴巴,还需要父母倒贴、帮忙照管孩子。说句心里话,单纯从物质上看,我不算一个成功的男人,没有给父母、妻子、儿女提供好的生活条件,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也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而且,还让家人跟着我担惊受怕。因为我经常‘多管闲事’,坏了某些人的‘好事’,家里的门窗玻璃经常被砸,门锁经常被人用羊肉串签子给堵上了,到家后开不了门。一次,我媳妇被人开车追着撞,直到她躲进河里对方才罢休,还下车扬言道,再多管闲事就轧死你们全家!我媳妇回家后大哭了一场,领着孩子要走,怪我说别人到北京都是来挣钱的,你是来北京玩命的!”

“但从精神上讲,在北京的9年间,人们对我和我的河南老乡,从起初的不信任、不理解,到现在交口称赞、争相聘请,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富裕而成功的人。前段时间,北京化工大学制药厂聘请我去做污水处理配料员,月薪3000元,还给配辆车以方便上下班。负责人说,聘请我不为别的,就是出于对我人品的信任和尊重。因为这份工作的上班时间相对固定,与我从事的公益活动时间上有冲突,最终,我还是婉言谢绝了这份工作,但我的家人还是因此而为我自豪。”

可一些法、美、日、韩等国的媒体记者却非常不理解,认为李高峰是一个傻子、疯子、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曾向他提出了许多非常尖锐的问题,比如,你一个普通农民工,你不踏踏实实地去挣钱,却整天跟首都的垃圾较劲,执著地为河南人正名,是不是家乡政府拿钱让你这么做的?

李高峰回答说:“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我虽然只是在北京临时居住,但首都有我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的首都环境美化好,以迎接所有的宾朋到我们家来做客。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强迫我这样做,我完全是自愿的,只有西方国家那些神经蛋,才会做出这样不文明、不道德、缺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