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学科概念性较强,而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学习所有领域的知识都离不开最基本的概念。小学生尚处于学习教育的启蒙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独立理解和表达数学概念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假若教师自己再对数学概念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教学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参照课本和教参,在某些问题上自身也拿捏不准的话,又如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呢?因此,在当前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的高效教学,是在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内容本质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

一、引入概念,为理解奠定基础

1.借助感性材料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概括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抽象而形成的。小学生的思维以能感知和体会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引入概念时,可以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产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和提高。

2.借助已有概念引出新概念

小学数学中虽有一些概念,例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非常抽象,难于表述和理解,但是这些概念也是与学生之前学过的已有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认真分析研究新概念与已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这样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学习新内容的前提,以旧促新,转新为旧,不断循环,既让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形成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为概念的灵活应用打下基础。

1.引导学生通过概念语言来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

可以先给学生列举实际的例子,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概念的属性,接着再从具体到一般,一步步进行提炼和归纳。比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可先举例让学生对循环小数的特征进行分点探究和概括,如“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其整数部分没有关系”“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连续不断的”,抓住这两个关键特征,再进行归纳而得出循环小数的精确概念。

2.借助变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可先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的面积、形状、位置等进行观察和比较,这样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三、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1.促进记忆

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及时地复习和巩固。小学生虽然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好,能很快记住教材中的概念表述,但是遗忘的速度也很快,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拓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使学生从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使其能够根深蒂固并灵活运用。

2.自举实例

在教学最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自己举例。这样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便更加具体化。例如,在学习完加减法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实例运用到了加减法,促进其理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3.强化应用

要让学生灵活掌握概念,不但要求他们能会表述概念的定义,还要能灵活运用概念。对此教师应加强应用训练。比如,在课堂上以复述填空、判断对错、概念证明等形式抽查之前学过的概念定义,让学生根据概念举例,辨认例证的对错并说明理由,同时,还可以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练习,扩展概念的外延。

四、拓展概念,活学活用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理论,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学生能亲自操作的小实验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的活动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和内化,取得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小学生对诸如“千米”“吨”这样较大的单位,受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往往只是按照教师的讲述而机械记忆,如果只是通过课堂教学,“千米”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仅是“1千米=1000米”,它是一个不能用手直接丈量和感知的长度;“吨”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便是“1吨=1000千克”,也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而对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心中并无底。相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切身体会的小实验活动,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教师应首先立足于教材研究,在全面深刻地把握小学数学概念深厚内涵及本质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并通过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获得数学概念。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法;应用;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拓宽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划分,进而完善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适应教育改革进程,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架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重点突出基本概念教学,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进而形成一个知识整体。总之,概念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层的理解,将“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过程,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一、注重基本概念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很多数学概念、原理、法则的表述方法过于官方,如果让小学生自己理解这些概念,想必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实现知识探索,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将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知识、状态化知识,逐渐将数学概念转变为“内语言”。通常来说,在小学数学概念推导、讲解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掌握数学概念,就要增加概念教学实践,保障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基础数学概念,做到“举一反三”。例如,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10以内加减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以“和”“差”的概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实物教学法和画图教学法出发,让学生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放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学习用品。之后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图片内容是生活中所见的事物,例如高楼、汽车、水果等,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和”“差”概念。学生掌握了“和”“差”目标时,就已经为“10以内加减法”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要加强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活跃化。

二、强化知识训练,构建知识架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即每个数学知识概念都是在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与知识不同,数学概念越是基本,其反映的事物联系就愈加广泛、愈加深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要重点突出基本概念教学,这里不是指忽视其他的知识,而是以数学概念为中心,通过数学概念将知识进行延伸、深化,当将一个概念延伸到一定程度,势必会接触到另一领域知识,从而不断加强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架构。而这种知识架构能够为知识迁移带来良好的条件,学生自然而然通过知识架构的深入与延伸,能够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学习“同样多”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该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引出一系列的新旧知识,进而获取新知识,通过学生的知识架构,将知识相互连接。教师可以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构建“同样多”概念,进而将“同样多”作为知识中心,将其纳入同数加减法中,例如3+3+3、4+4这类型习题中,引导学生观察同数相加的规律与特点,进而引出“相同加数”“相同加数这个数”的新理念,将“同样多”的理念延伸到乘除法中。

三、渗透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前后知识联系不密切等问题,一些知识跨度大的知识势必会给学生带来难度。例如,初次遇到几何问题。对于这些跨度较大的知识,给知识迁移带来了新的挑战,即怎样充分利用先前所学知识、怎样拉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必须要主动构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通过引导的形式,实现知识对接。为了保障学生知识架构的完整性,教师首先要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在进行跨度较大的知识教学时,教师事先必须要做好铺垫,即知识渗透。在知识渗透过程中,要保障知识渗透、过渡的自然性,要保障新知识之间的适应度,进而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当中。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加法时给予渗透,如10+2,要让学生理解为:两个5和一个2组成,这样就对乘法分配律教学做出了铺垫,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面对一些数学概念性问题难免会产生困惑。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法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含义,以概念为中心构建学生的知识架构,进而延伸出新知识、拓宽旧知识,保障小学教学质量与效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符号感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关键时期。“数”与“形”是数学学科中两种同等重要的概念,而数形结合也就是指数据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更为具体,使抽象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从而使小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一、以“形”助“数”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复杂的数量关系以及抽象的数学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的消化理解,这时教师通常可以借助图形将其变得直观化、简单化,将复杂的数学语言转换为直观的图形,使小学生易于理解。

(一)图形的直观依据

小学生想要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直观作为基础依据。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认数是从具体的物体开始的,数学知识也是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时的逻辑思维也是初步的,且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认数,到中年级学习分数,等等,都是讲具体的图形或者事物作为学习依据,在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

(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常是由直接感知表象,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在几何初步认知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进行“体积”概念的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一块橡皮、一块黑板擦的大小,让学生对物体大小有一个初步的直接认识,继而将一块石头放到盛有半杯水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随着石头的沉入,容器中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继而从中了解物体占据空间的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直观表象之后发展空间观念,掌握体积的基本概念。

二、以“数”解“形”

图形中一般都潜在着数量关系,尤其是较为复杂的几何形体,可以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代数的运算,将几何图形的问题由难化简,将其以算式等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实现“数形结合”“以数解形”。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程中,教师先向学生出示3个数字“6、8、12”,让学生通过对这3个数字的讨论,找到长方体的顶点、棱长以及面的特征;通过讨论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确定长方体的特征包括6个面、12条棱以及8个顶点。继而可以对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如在求柱子、抽屉等物体的表面积时,先确定长方体有几个面,再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三、数形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可进一步简化数量之间存在的练习,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时,注意“数”与“形”的结合,将图形问题转换为数量关系的问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思维能力。

(一)学生符号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对学生符号感的发展,旨在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找出数量关系,并使用符号表示出来;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并解决相关问题。也就是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用符号表示问题,选择相应算法,进行符号运算。

例如,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一个三角形代表3,将两个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再将两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最后是代表几?引导小学生通过符号进行计算,两个三角形拼成正方形是3+3=6;两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为6+6=12;在此过程中通过符号计算,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又能明白数学就是符号化的语言,数学可以通过符号表示出来,继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二)深化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的根本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以形象、直观的事物作为根本,从教学实践着手,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将“数形结合”落实到小学数学中,不仅能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而且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数学,激发学生潜能,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形结合”思想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更有效率地进行数学学习,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勇.巧用“数形结合”,妙解小学问题――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大世界,2012,23(7):43.

[2]李玉媛.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3,12(58):12-13.

[3]张静.数形结合:给数学学习造就一片绿色森林――数形结合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11(86):66.

[4]陈祥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0,(07).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0 引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传统的教学策略已经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生活化教学,发挥人本原则,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引进生活化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展。

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数学属于基础学科,在小学学习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严重的影响着教学的开展。在小学数学中融入生活化的内容,能够改善数学教学的现状,转变学生学习的不良状态。

新课标提出后,教材也开始发生转变。但是,教材中仍旧缺乏写实的内容,因此,讲生活化知识融入到小学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时效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阶段关注生活化内容的融入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关注小学教学数学生活化趋势很有必要。

2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2.1教学过程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情绪,转变课堂中的不良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学时效性的提升。因此在实施教学的阶段,有必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学习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转变学生对数学抽象、复杂的认识,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如,在开展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情景。在情景中说明不同物品的价格并结合学生所处的阶段,综合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为学生创设问题。如,学生一共有10元钱,去小卖部购买学习用品。其中圆珠笔1元一根,橡皮0.5元一块,铅笔1元一根,碳素笔2元一根,购买完学习用品后还剩下多少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计算,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教学过程生活化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学提升的有效性。

2.2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为了将生活化内容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教学的内容,发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今后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到数学知识,并在教学的阶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书本、桌子、身高等等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物品的支撑之下,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之后,学生在遇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结合教师传递给自己的生活化的内容分析,思考,衡量,进而准确的确定出不同物体的长度,深刻的理解米、分米、厘米等度量单位的基本概念。

2.3教学手段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必要转变教学手段,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有必要结合书面语,综合生活素材探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等,帮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增加数学知识。

如,在讲解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扑克牌这种生活化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随意抽取几张扑克牌,然后再结合加减法的训练让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加减乘除的方式得出结果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3 结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得到广泛关注。在开展教学的阶段,要结合综合的教学模式,将生活化的内容、生活化的方法和生活化策略融入到教学当中,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确保教育事业的高校开展,为祖国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玉晶,箭洪洲.探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亚太教育》,2015.

[2]吴学芬.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应用 信息技术

由于小学数学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容易接受一些直观和形象的事物,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如果课堂时间较长或者比较紧张,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导致他们注意力下降,使小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然而,运用信息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数学课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数学,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保持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例如,教师在教授《元角分》的时候,可以设计相应的超市购物情境,并且用信息技术来在学生面前展示各种各样的卡通贴纸和玩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学习到更多的小学数学知识。

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把课本中枯燥的内容,运用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更快的掌握数学课堂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在教授《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把两个角平移或者重叠,随意改变角的长短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传统数学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内容,由于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需要,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除此之外,计算机具备较大的存储量,操作较为方便,这样就可以为教师节约大量的备课时间,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创造更多的时间,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增加更多丰富的内容。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课堂教学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小学教学内容由抽象转变为便于学生理解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善用已有资源,提高练习效果

目前,全国各地都安装了现代的远程教育设备,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设备来接收大量的教学资源,使远程教育资源为小学数学提供课堂辅导和课后练习,以此来有效的减轻教师的负担。除此之外,远程教育设备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优势,让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更加游刃有余,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小学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习。

五、正确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小学数学知识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抽象的概括出来,学生只有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才可以真正学习到小学数学知识。但是,有些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仔细的分析和了解学生在掌握小学数学知识时候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设计相应的解决办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思维的传输,一旦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数学学习能力。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完加法以后开始学习减法,就会对减法产生相应的思维障碍,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相应的幻灯片,使学生在理解加法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以此来帮助小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框架,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正确的发展。

六、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学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和地点的统一限制,使得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但是,如果在小学数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教学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题,使学生的视野扩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除此之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查阅数学资料,把小学数学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搜集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的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由于信息技术具备一定趣味性,能够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来。但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还需要寻找出更多的方法来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更加成熟和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米振虎.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方式[J]. 中小学电教(下), 2011(03) .

[2]赖建增.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1(03) .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97-01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者引入具有一定感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学生思维及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情景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以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和青睐,成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的良好手段。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课本包含的内容和难点通过创设特定容易理解的情景、图画,再辅以一定的声音、文字解说,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课本内容。小学生思维方式简单,对于复杂问题,尤其是数学这样比较抽象学科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外部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教知识。同时,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二、创设铺垫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可以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具有重要作用,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可设计如下情境: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块圆柱体的橡皮泥,然后提问:“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说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后,就可算出它的体积。教师接着又提问:“如果我们要求学校大门中圆柱体水泥柱的体积,又应该怎么办?”这时,学生陷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学生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碰到了困难,产生了探索未知的内在需要,激发了他们急切寻求一种普遍而适宜的方法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实践证明,创设铺垫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三、游戏教学――最乐于接受的情景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一般来说,传统的数学课堂,大多是老师讲解内容,然后同学格式化的学习这些内容,呈现很大的应试性和填鸭性,这样的数学教学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学作用,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在小学数学游戏教学中,要结合学习内容设置有效的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并获得一定的知识,实现自身的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中可以实施报数来练习,掌握数字。在讲到3的倍数时,可以教学生玩3的倍数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时,可创设商店购物的情景。显示商店里商品的标价:一个书包30.00元、一支钢笔10.40元、一把小刀0.75元、文具盒7.95元。小红带了38.95元,小丽带了12.55元,小刚带了4.70元,小明带了0.90元钱来到了商店里。他们如果每人只买一件商品,能买到什么商品?还剩多少钱?这样让学生在参与购物的活动情境中,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然后让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很快就学会了这部分的知识。

五、创设动态情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色彩、动画等方面功能于一身,具有直观、操作快捷、图像逼真、动静结合等特点。适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小学  计算  数形结合

前言

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对于形来说抽象概括,形对于数来说是直观表现。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又是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在数学解题中有重要意义,这种“数”与“形”的信息转换,相互渗透,即数量问题和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不仅可以使一些题目的解决简捷明快,同时还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1.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过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设计教学,将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是一种教学策略、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长期渗透,运用恰当,会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怎样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2.数形结合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是一种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2.1以形托数——拓展思维宽度

 “以形拖数”是针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抽象数学概念和复杂数量关系所做的一种“变相理解法”,通过借助简单的图形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而又直观,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图形,避开了繁琐而又复杂的运算,让学生对其进行更直观的理解与分析,同时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让学生不拘泥与一题一法的被动状态,而是运用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变相思维来解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五年1班有25人,许多同学参加了课外活动,参加音乐组的有12人,参加美术组的有10人,两个组都没参加的有6人。请问既参加美术组,又参加音乐组的有多少人?

(分析:这到题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根本无从下手,但是可以通过画图就让问题变得简单明朗化)

根据题意画出如下示意图:

根据图解:参加音乐组或美术组的有25-6=19(人),既参加美术组又参加音乐组的有10+12-19=3(人),由此得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3人。

 

2.2以数变形——优化解题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繁杂的几何图形加上冗长的描述,往往让学生们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作答。然而再难的几何图形,都是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现出来的。

几条简单的数列关系,把繁杂的几何图形条理清晰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繁杂的几何图形结构拆开来分析,让学生更冷静的去判断和理解,那么所谓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上有这样一道题:“1千克的3/8与3千克的1/8相比谁大?”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往往把试题想的很复杂,更觉得无从下手,便得不出答案。这时可以用线段来表示其中的关系并做出讲解(如下图):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提高教师对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理论水平,加深对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分析能力, 帮助老师有效地梳理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形成以数学结合数学思想为核心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操作要领,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能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筱青.“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艺术[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6):104-106.

[2]钟国霞.数无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2,(6):64-65.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肯定的话语;情境;策略;方法

数学是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计算工具,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把单纯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实际有用的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多用积极肯定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赞美、肯定的话语,同样,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也希望老师多夸奖、表扬自己。通过研究现代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成就动机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多赞美和肯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所以,在现代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位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角度思维,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这个“闪光点”夸张扩大化,用幽默、具有正能量的语言赞美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调皮生”更应该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因势利导,多赞美、多鼓励,点燃他们学习的信心。

二、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教学中主要是以启发式进行教学,巧妙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主要以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提出的问题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问题,让学生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清晰思路。同时对深度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比如:教师在教授小学生统计学时,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图形,条状的、圆柱状的、扇形的等,让学生对每一部分所代表的内容进行思考。在柱状统计图中,可以先讲一些内容让学生对要思考的问题有一个方向,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夏季,我们对短袖、长衫、毛衣的商场销售进行了统计,而统计的结果就是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图形,然后教师发问:“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图形上的柱形哪一个是短袖的销量、哪一个是长衫的销量、哪一个是毛衣的销量吗?”这能够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的答案,进而发现数学知识和生活中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三、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差异性。根据班集体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层次和认知水平,科学设置具有梯度的阶段教学目标,争取满足班级全部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置基本、提升和发展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基本目标就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提升目标就是在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要说出如何才能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小学生大都会回答沿着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的方法,当小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学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向思维得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也可以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三角形计算公式推导的思路,深化学习内容。发展目标,就是学生学完某一个章节的数学知识之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学习题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并且根据不同的变化题型,也能够很好地解决,计算出正确答案。

四、爱护学生,教授其学习方法

“爱是最好的教育”,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信任学生,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亲切的眼神、平和的态度,热情的语言缩短和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特别是对待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范围,促使小学生学得更好、更快。其次,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创造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为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此时,教师若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他们很乐意展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在表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暴露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纠正,让他们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探索精神。

总之,随着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改变传统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潜能、展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的能力,最终能够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实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目标。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73-0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重视运用教、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要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导入,充分运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画画、量量、摆摆、比比,并说说摆的结果和思维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协同活动,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让他们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这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概念。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分学具,由分后没有剩余到分后有剩余,通过学生动手摆,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既初步建立了"余数"概念,又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为手段,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和勇气。若课堂中出现质疑问题的好苗头,教师要能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提出重点问题,同时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究,试着去解答。久而久之,就会使课堂形成积极活跃的质疑探究氛围。此外,教师需教给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有"疑"可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保护学生好问和好奇的天性,促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不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4.积极评价,提高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自尊心强,上进心迫切,喜爱表扬等心理特征,教学中,我多采用积极评价,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对班上的优等生,在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给他们吃偏碗饭,增加知识的难度,可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个别辅导;对学习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