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教育范文

传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传统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经典文化和崇高的人生美德,是大浪淘沙,沉淀历史、积淀文明的结晶。因此接受传统教育,学习经典文化,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尤其对于正在求学的茶苹学子,更应成为时尚。

传统文化是人生健康之基础食物,而流行文化如快餐小吃,可以调解生活。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社会犹如飘着花香的地方,令人眷恋留连,和乐而文明。永久不逝的灿烂文化和文明精髓,将影响和着世代精神与情怀。

传统美德、经典文化是人类奠基性的财富,传统经典就是我们敬爱的先人们灿如织锦的文化造就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世代尊奉的美德。从先民的歌唱、圣贤的著述,到元明清的戏曲、平话小说,无不贯穿着人文精神,大爱情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基调就是关心人世,热爱人生,健进而厚德,中和而崇礼,尊重自然万物而心系苍生家园。

传统美德是历史大浪淘出的真金一样的文化精华,是我们整个民族选择的结果,它穿越时空,久已激起世界上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悦服。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应该拥有坚定的信仰。只有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才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

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产生盲目樊比,畸形消费,冲昏头脑,越来越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开始为了物质享受而向自己的道德挑战,民族的传统美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正确引导学生文明不等于奢侈,优势不应引来懒惰,进行吃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顽强的意志是传统道德的根本

顽强拼搏的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概;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风格;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品质是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市场竞争的“法宝”。我们必须高扬顽强拼搏这面旗帜,在学习领域扫除形形的浮躁现象。很多青年学生不喜爱自己的专业,出现厌学情绪,坐在教室魂不守舍,心不在焉,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终日漫无目的,其实就是缺乏顽强的意志。大诗人李白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成二代诗豪;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成为桥梁之父;中国体育健儿用顽强拼搏的精神书写壮丽篇章;我国拥有勇于创新、善克难关的科技人才队伍,因为他们的顽强拼博,才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圆了中国人“太空之旅”的梦想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又一光辉里程碑。“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用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成功才会摆在你眼前。

3树立为民族的明天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人生如航船,只有用力稳住航舵,遇到暴风雨才不会使你偏离航向。好多学生认为考好大学就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就为好收益。为了目的不要过程,为了目标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一再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自己根本没注意已“先发而后至”,输在了终点。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深人思考发现,大学生与所谓的“问题少年”思维方式太相似了,都是惊人的短视。物欲的膨胀,使得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努力的最高目标不应是金钱和权力。一定要有激情、热情、责任、义务,唯有如此,才能担负起引领和救赎的职责。

4珍惜感动,选择快乐,永不放弃,相信自我

处在学习生活之中,正是青春年少,拥有美好的年华,应该历数自己拥有的幸福,珍惜朋友亲人带给的感动,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人生和生活。每一个人都是有待开发的金矿,而决定个人含金量高低的则是心态。大多数人的智商、享赋和条件相差无多,又都一样年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学业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整日消沉抱怨,患得患失,又怎能实现自己辉煌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呢?

选择快乐,永不言弃,相信自我,在自我肯定中完善自我。接受良好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构筑自己风光别致的精神家园是十分必要的。

5知识教育是获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第2篇:传统教育范文

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朝。孔老夫子有教无类—— “教不倦,学不厌”的伟大精神光耀千秋。那么,我们首先要问教育是什么?在中国孔孟传统教育理念中,教育就是生命、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与宇宙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超越时空,从《礼记》上领略中国古代的教育场面和读书之乐:童子七岁的时候,离开父母跟著老师,只有节日,才能回家看看父母。跟著老师学什么呢?学洒扫应对。换一句话说,他所学的是生活教育。他在学校里面能够侍奉老师、侍奉学长,回家去自然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弟姊妹,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

除此之外,就是背诵重要的经典。老师选出来教他读,督促他背诵,一遍一遍去背 ,一天要背几十遍、上百遍。诸位想想这目的何在?是不让学生胡思乱想。小孩不给他事情做,他会胡思乱想,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智慧。整个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都不讲解义理,就是叫他背诵,背得滚瓜烂熟,他心里没有妄想,只记诵许多圣哲的智慧结晶。十三岁入太学,太学授课就是讲解研讨。太学里的老师教学,不一定是在讲堂里面,摆著书本坐在讲台上。

那时候学生少,一个老师大概只带十几、二十个人,这样小班,老师也都是专家,对于学问,他一生专攻某一经论,他专讲授这个科目,老师往往带着学生游山玩水,领略大好山川,旅行授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归来,他的课程也讲授完毕。为什么呢?课程典籍老师背得很熟,学生也背得很熟,讲课不需要带课本,讲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每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空格;不管哪个地方刻书,都是这个规矩。

所以上课不带书,老师带着学生去玩 ,带着酒、带着菜,学生替老师拉车,服侍老师,教学是那么自在快乐。所有要修学的课程都在小学完成背诵,以后就不要再用书本了。现在诸如国学大师南怀谨,他到七十多岁写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这都是他小时候背的。

外国人对儿童很爱护,无微不至,小孩是随心所欲 ,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儿童时代享福。中年在社会上奋斗,苦苦挣扎。由于东西方人观念不同,老年的时候住在养老院很可怜,孤独寂寞,极少能与后代享受天伦之乐。所谓老年人的坟墓,中年人的战场,儿童的天堂。

我们中国人则和他们相反,童年时代父母师长管教很严,规规矩矩,教给孝悌忠信,培植培福的根;中年时代服务国家、造福社会;晚年时代享清福、颐养天年。人生的境界逐步提升,止于至善,这是较为圆满的人生规律。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把教育的理念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够比拟的。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这符号表达的意趣非常浓厚,这个 「孝字可以说代表了整个的教育,从小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小孩子。这「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中间没有代沟,不但父子是一体 ,父亲上面还有父亲,一直追到无始;儿子再往下还有儿子,人生代代无穷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

西方没有这观念,西方人父子有代沟;所以外国人问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先?几千年前的祖先,你认识吗?你知道吗?你们为什么要祭他?他永远无法理解。但是儒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

今天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和平要从那里做起?要从这基础上做起。离开这个基础,和平只是口号,绝对不能成为事实。儒家的教育致力于孝道的发扬光大。横的一面是兄弟、朋友、朋友的朋友,如是推展出五伦五常,「伦是「伦理。“夫妇“,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 的一个圈。「室,指同住一个房间。室外面是家,家有“父子”,有“兄弟”。家外面 是社会,社会有“君臣,有“朋友”。

从前「团结这两个字在中国用不上的,因为五伦就是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是一个整体,还喊什么团结呢?人与人之间,有名份,有义务,所以五伦就有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诚友信、君敬臣忠他有他本分的责任,他有他应尽的义务。

“仁、义、礼、智、信” 这五常是基本的道德理念。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现代,乃至未来,能够拯救和构建人类精神生活的,惟有中国的孔孟教育……台湾学者、被誉为“中华经典推广读诵第一人”的王财贵先生说:最高级的教材是“四书”,第二级是“五经”,第三级是唐诗、宋词、古文……

第3篇:传统教育范文

我认为,李吉林老师从“意境说”中概括出了“真、美、情、思”四大特点,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课程模式,这是情境教育的理念精髓,是人本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继承着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同时,挑战着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真——真实情境的感受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挑战。传统教育把树立教师的权威地位,培养学生唯上、唯书作为实现教育任务的前提。实践证明,情境教育所阐明的教育过程中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情境教育认为,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为儿童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可以观、可以闻、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多彩的世界,将学科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的真实相沟通,这一切都会形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因此,要追求教育与真实环境相融合,让儿童在感受“真”、领悟“真”中长大,以利于儿童认知、情感、思维的发展。从“真”出发,由“真”去启迪“智”,去追求“美”,去崇尚“善”。

美——突出美育的功能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挑战。美育是教育的目标,不单纯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具体的工作。现在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不是把美育看成贯穿在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目标,而是把它看成艺术教师的一项工作。美育是一种自由的形态,是润物细无声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使人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世界,并将这种精神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教育中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自觉地进行美育。我们将美育的教育目标最终转化为自觉的教育活动,就是在创造美的教育。李吉林老师深感教学中的美,以“美”作为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土壤。认为美既能启智又能育德,既能冶情又能发辞,具有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她倡导以美摆脱各科教学的单纯工具性的抽象理性压力,以美感的笼罩,使各科教学的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的体现,工具性包容的知识和实践,镶嵌在浸润了文化艺术的、美的情境中。从而使知识变活了,变得有血有肉,变得丰富而具神采。

情——教育过程的愉悦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挑战。过去许多教师和家长都以结果的愉悦作为教育的最高追求。于是,教师和父母常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包括对学生身心所施加的几近残酷的压力,都归结为“为了孩子好”这种善良的愿望。而情境教育则不然,她高度重视教育的过程,特别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认为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形成学生持续发展的心理动因,才能使学生通过过程的积淀最终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李吉林老师强调“情”是情境教育的命脉。当儿童在教师引领下,进入情境时,情感便链接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相互牵动着、影响着。她概括出的“以情为纽带”作为情境课程重要的操作要义之一,而又进一步明确了优化的情境必然会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产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观需求,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并在其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因为情感的作用,使教师的真情、期待、激励,衍化出学生的自信,使儿童的思维、想象、记忆等系列的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的状态,这就将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综合地在课程中体现出来,实现了教育过程的愉悦。

思——重视形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挑战。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使教育事业面对许多新的不适应,产生许多新的困惑,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又引起我们对原有规律的思考。于是对规律把握的过程也就伴随着对规律不断探索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枯燥乏味、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等现象带来的困惑出发,试图探索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由此感到教育理论的缺失。脑科学研究的进展为这种探索提供了重要依据,她把思维作为脑科学成果在教育中应用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通过研究试图把当前教学改革从忽视思维、脱离思维的学习理论及其影响中,回归到学习的基本命题即学习与思维上来。这项研究从两种思维的基本智能理论出发,特别以发展形象思维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为重点,打破了长期以来思维研究强调单一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在这一基础上,又对思维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机制进行了探索。情境教育以“思”为核心,重视想象在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悟性方面的特殊作用,注意儿童想象力的发展。让儿童把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儿童凭借想象,加深情感体验,从而把启迪儿童的想象,作为发展儿童创造性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第4篇:传统教育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51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08-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它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本质。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高情远致、和谐自由、博雅信达的健全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的倡导始于古希腊,随着近代西方大学教育的兴起而得以发扬和勃兴。20世纪初,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而传人中国并产生实践影响。但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却源远流长。

古人认为,“教者,政之本也”,历朝历代都重视教化。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君子”,最高目标是“内圣外王”。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德性修养,以人伦道德教化为基础,追求博学与贯通,旨在培养胸怀博大,关注民生的人。

一、注重自身德性修养

以人伦道德教化为根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突出特点。最早记载有关教育内容的典籍中记载,帝日:“夔,命汝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衣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帝尧强调要培养正直而温良,宽厚而严肃,刚强而不暴虐,自信而不自傲的人。

“君子”是古代人才培养的标准。《诗经?淇澳》有云:“瞻彼淇澳,?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侗兮,赫兮暄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赞扬君子的道学文才,“如琢如磨”赞扬君子的审思自修,“瑟兮侗兮”赞扬君子的举止娴雅,“赫兮喧兮”赞扬君子的宽广胸怀。“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赞扬了君子道盛德善,人们不能忘怀。

先秦时期孔孟等强调君子当“仁”的思想,孔子强调君子应具备五德,恭、宽、信、敏、惠。即恭谦、宽厚、诚信、敏思和慈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五德之间也不是各不相干、相互隔离,而是融会贯通、相互包含的。如果“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孟子以为夏、商、周“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认为“三代”设教立学无非是以人伦道德教化人,亦即是以人伦道德塑造人的道德人格。

汉代董仲舒指出:“古之王者明于此,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把人伦道德教化置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同时,他发扬儒家伦理道德精髓,提出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三纲五常”,其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

两宋程朱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宣扬弘扬正大光明的美好品德,弃旧图新,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朱熹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认为教人为学首先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非沽名钓誉、争权夺利。他认为,“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要以“圣人之德”和“贤人之学”为培养目标。

二、注重通达博识

既强调广博又强调专精。孔子日:“君子博学于文”。古人自小学习庞杂的知识文化,所学内容涉及多方面。按中国最传统的古礼,儿童过八岁就开始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即生活的基本技能和迎来送往为人处世的礼节。同时开始学习小艺;十八岁束发,行冠礼以后人大学。朱熹在《(大学章句)序》记载:“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人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戴礼记?保傅篇》中记载:“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六乐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大武等古乐;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书是古代学童练习写字的材料,为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出来的6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而大艺指的是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可以看出,古人学习内容不仅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还包括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但仅仅注重学问的广度还不够,教育者还强调学问的深度与精度,要求处理好博学与专精的关系。朱熹认为,“为学须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又约……近日,学者多喜从约而不于博注之,可以考研其约。”为学者要先确立学问的大方向,从简单的小范围开始,然后再力求广博,然后在广博的基础上再求专精。治学必须重视专精,因为“治学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因此,必须在广博的基础上专精,博专结合,才能更好地修身穷理,将知识融会领悟适得其用。

既强调知识结构又强调思维方法。孔子日:“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学和思要有效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要求学习小艺和大艺可以看出,传统教育思想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但知识的掌握只是前提,目的是提升认知,进而能考察万物,总结出“道”,即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云:“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提出要即物穷理,“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强调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将其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无不体现了古代传统教育思想对归纳、演绎思维的强调。同时,传统教育还重视整体思维,《易.系辞传下》日:“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庄子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而相互感应的思想,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古代学者的整体思维。

既强调知识积累又强调结合实践。古代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笃行实践,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曾告诫弟子“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中庸》教育为学者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将所学之识坚定地付诸实践。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颜元也提倡亲身实践,主张“身实学之.身实行之”,认为“因行得知”,将实学和实习作为教学的要旨。

三、注重社会责任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价值观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终极目标。古代教育家把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结合,内圣之道与外王之学融为一体,既包含完善自身的主观目的,又服务于治国兴邦的政治需要。梁启超曾经说过:“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内圣是指要通过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修养,使德、才达到至高境界。在此基础上,对外施行仁政和王道,治国安邦。可以看出,内圣是手段,而外王才是目的。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三纲八目,为君子的成长展示了进修阶梯。其以“修身”为本,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如果只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四目,那只能算是“独善其身”,而若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便是“兼济天下”了。

第5篇:传统教育范文

中国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在长期的教育历史中,分数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鉴也是按照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进行评判的,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在竞争强烈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好的工作,得到好的发展。所以说学生对于教育的认识就是,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中间的过程不论是怎样的,最终的考试成绩才是最有效的,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竞争,为的就是能够脱颖而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学生之间很难存在真正的友谊,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分数,常会出现一些明争暗斗的现象,另外自私自利的心理也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形成,功利化的教育形式使得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是严峻的就业问题,面对父母和教师的期望,面临竞争强烈的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压力迎面而来。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很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使得德育教育与真实的生活产生很大的隔阂,德育教育工作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功利化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成为只知道竞争和个人利益的人,不利于社会道德意识的提升。

2高校外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

2.1传统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传统教育的英语教学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要想在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从课堂教育着手。让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思想观念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拓展和渗透,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即教会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例如,在学习“Whoisthegreatestman”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学习完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西方历史上,你认为谁是你心中最伟大的人呢?”,根据这样的一个提问,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后,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是、,有的则认为是爱因斯坦、丘吉尔或是华盛顿等人物,每个学生心里崇拜的历史人物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想到的人物,将这个人物在人类历史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描述出来,根据每个学生的描述,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历史人物或是领导国家赢得了战争,或者是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或者是在人类文明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发现的,总之这些人物对人类历史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伟大贡献,作为学生崇拜的偶像,也起到了榜样的力量,通过课文引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历史伟人的了解,对自身的发展和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成为一代伟人,就需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充满工作热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多种优秀的品质,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在学习有关西方礼仪方面的知识时,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回顾,让学生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文化的熏染下,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文化气质。

2.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

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人们要善于利用新兴事物有利的一面,规避不利的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逐渐走进信息化的时代,在教育行业中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多媒体以及互联网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的丰富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当学生学习到关于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教材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视频,搜集一些有关的素材,让学生从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点中走出来,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教材介绍的知识方面,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政治文化的敏感度。

2.3结合社会和家庭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并不是说只要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就能够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德育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学校和家庭是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只有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高校学生已经开始逐渐地接触社会,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可以说是进行道德熏染的大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另外还有重要的一方面的影响就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家庭环境可以说对学生具有启蒙作用,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家庭成员要给学生树立争取的道德榜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则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化教育的最好的地方,让学生能够更加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才。

2.4灌输于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要采用主要的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国外思想观念是多元化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材料,同时还要注重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在高校外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渗透者,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方面的灌输,更重要的是要教育的实践工作,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标杆,应该起到适当的示范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一些英语活动,可以免费给低年级的学生普及一些英语知识,教师首先示范性地给学生进行义务教学,这样一来其他的学生受到教师这种行为的感染,也会逐渐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平时学到的知识,另外还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高校学生道德水平的方式,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身作则,能示范作用,能够让学生对道德观念有重新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2.5提倡更加人性化的和谐教育

第6篇:传统教育范文

一、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困难

1、重语法、轻写作。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开始就对学生灌输的是如何学好语法知识,要注意句子的正确性,不能犯错误。结果,我们教出的学生个个英语语法考试都很好,一遇到外国人却全都傻眼了,没办法和别人交流。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学生开口说的机会少,语境少。教师只重语法的讲解,而忽视了说的锻炼。这是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我从事英语教育多年来,听过不少教师上课,他们一上课就给学生讲语法,而没有把语法知识的教学贯穿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做的英语作文更少得可怜。实际上,让学生写英语作文是学生再生语言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从作文中用英语、想英语、用英语表达,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这是学生开口说的第一个大前提。我们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语境,多给学生一些写的机会。

2、重应试、轻能力。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入高一级学校,这一直是大多数学生最原始的学习动力,他们关心的是分数而不是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也是为了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最有效 依据。考试成了学生和教师的指挥棒。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诞生了。他们根本就无法适应社会、走进社会,一切又必须从头开始。现在很多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应试教育还在继续,素质教育还未提到学校教学的议事日程。实际上,如果单纯为了考试,学生经过一些短训、再加以专项训练,短短的时月,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上升一大步。例如,我在课外辅导的两个学生,他们再辅导前的成绩都很糟糕,前一个同学经过3个月的辅导,成绩提高了一大步,后一个同学经过一个暑假的辅导,现成绩提高很快,不如中等生行列,而他们的能力呢,无法大胆开口说。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要想短时间提高成绩是容易的,只要花精力、花时间去泡就行了,而提高素质,这就需要一个过程。

3、重讲解、轻应用。“满堂灌”一直是教师很忌讳的话题,很多教师还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这一术语。当然,传统教育一直持续到现在,肯定有着它的独特的魅力,但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就失去了很多思考空间,对所学知识只是机械的再现,根本无法融入旧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完美,实际上这是办不到的。孩子们再学习语言的时候,首先会犯许多语法错误,他们的语言绝对经不起语言学家的考究,只要他们能表辞达意就行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族语也是一样,只要我们能相互沟通,我们谈话的双方并没有过分的强调对方的语法错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道理和我们学习母语又有什么两样呢?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只要向学生讲授一些使用语言所必须的词汇、语法、句子,更多的时间应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它们。

4、陈旧的教学观念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认为英语的学习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能翻译就行,所以,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就大量让学生汉翻英、英翻汉,当然意愿是好的,但实际上,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外语教学的复杂性,并不是单纯的认为英语教学只要完成分翻译就行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劳动的产物,人类的产生都要经历同样的变化发展,各种语言的产生都有同样的经历,当然,英语也不例外。因此,找准语言上的共同点是很重要的 ,学习英语并不是纯粹的翻译,翻译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

二、现代教育所迎来的新局面

新的世纪,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这高新技术日益发达的信息时代,不懂外语,无疑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社会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育面临着一次严峻考验,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还是应试型人才,这就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区别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电脑的广泛使用,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教育观念的大转变。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由此可见,中学英语教学应本着听说领先、侧重读写的原则进行教学,彻底摒弃注入式、提倡使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求学习为自觉学习,挤压学习为自发学习。

2、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法阵,不能适应社会潮流而逐渐被人所淘汰。现代教学模式正像初生的婴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启发式教学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大量推广,为现代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7篇: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点状;线形;策略重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9-0015-03

一、现实扫描

【案例】

清明节,某校照例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去参加祭扫革命烈士墓的活动。在教学楼前集合时,低年级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挤到走廊上,眼里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眼神。队伍中三年级的孩子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个个喜形于色,很难看到有“严肃”的氛围。比较之下,高年级的孩子们因为已经参加过“不过如此”的活动,显得非常平静,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案例中的场景,是对学校传统教育活动现状的真实描摹。在现代学生心中,扫墓是“春游踏青”,少先队授衔仪式是“队干部佩戴标志的集会”,敬老节活动是“去敬老院送水果糕点、表演节目”,纪念党九十华诞是“唱红歌写征文讲故事”……我们“精心”策划与组织的集体性传统教育活动,留给孩子们更多是碎片式记忆,而距离我们的初衷——对活动意义的认同和升华,并内化为他们的一种精神信仰的目标相距甚远。

传统教育之所以要坚持开展,是因为这些教育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沉淀下来的,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历久弥新的德育拳头产品。她除了有“清明节前后扫墓祭奠英烈”的时间载体外,还应该有“列队默哀、敬献花圈花篮、讲述英烈故事、宣读祭文、表明决心与宣誓”等程序载体。可以这样讲,几十年来我们所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在时间和形式上并无多少变化。为何今天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呢?问题的结症在于我们这个病态的社会和成人——很多时候,我们组织的传统教育活动,只是时令的产物,是应景之作,常常忽略和丢失了“教育人出发的目的”。学校、教师、学生都是为活动而活动,是彻底的“被活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传统教育活动就演变为校园点状“突发事件”,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育效果当然会与当初的构想相去甚远。具体表现为:

1.活动对象的点状化

革命传统教育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成分,理应“从娃娃抓起”。但我们从案例中“低年级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挤到走廊上,眼里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眼神”“三年级的孩子们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个个喜形于色”的描述中,可以读出“低年级小朋友还不具备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至今,他们还没有参加过扫墓活动;甚至连春游踏青活动都未开展过”等信息。而够得上“资格”的高年级学生,因为连年都参加形式重复的活动而出现“审美疲劳”,所以就因“不过如此”而平静、无所谓。在活动对象点状化思维的左右下,我们总以为诸如扫墓一类严肃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远离小朋友的认知世界,起不到教育效果,因而舍弃了很多教育契机。其实,即使小朋友真的不能理解活动的意义也无妨,让他们参加活动,至少可以为以后这样的活动“热身”,学到基本的礼仪,懂得基本的程序,感受庄严静穆的氛围。而礼仪与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教育。

2.活动过程的点状化

思想教育应该是一种浸润,是悄然无声的缓慢改变和占领,与式的突飞猛进格格不入。传统教育应该是一张立体的大网,而网结就是一个个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活动,这样的教育才具备延续性和生命力,才能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当下,传统教育经常是孤峰突起,前无铺垫,后无续章。即使有面上的铺陈,也多是短时间内的狂轰乱炸,暴雨淋旱地,皮焦心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甚至于,当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节日到来时,由于上级多部门布置的活动太多太杂,一些学校只好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肢解,以年级、班级乃至于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突击活动,完事交差。这样,看似一片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热闹景象,结果却是,这些绚丽的花草由于根基浅,培土贫瘠,不久便枯萎凋谢,不会结出我们期许的教育之果。

3.活动资源的点状化

案例首句中“照例”一词,折射出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形式的局限和单一,除了扫墓还是扫墓。究其原因,其一是组织者对扫墓这一经典活动驾轻就熟,按部就班不费事儿。其二是在当下社区里,也确实难以找到更好的活动资源。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革命者已经寥若晨星,年老体衰;散落各处具有纪念意义的名人故居、遗物、文物早已被经济建设的浪潮吞没;至于专门的纪念馆、博物馆,也作为“革命圣地”,并不随时对学生开放。而最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主流价值观念这一精神资源,已经几乎被时间消磨殆尽,被经济至上的理念所取代。革命传统在成人世界的群体失忆,造成传承的短路和断层。所以,一提及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就不得不想起那个唯一——革命烈士墓。

二、策略重构

传统即文化,文化是历史延续下来的,而不是在短期内可以突击打造和人为制造的。制造出来的文化,终究是畸形且容易夭折的,不会变为传统。和所有传统教育一样,革命传统教育应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熏陶浸润,应该有一以贯之的不懈坚持,应该有“时时事事处处人人”的全面涵盖。就某一项传统教育而言,不应该仅仅是一场集会或一次活动的“点”,更应当是一条有起点有过程有结局的“线”。某一次集会或活动,只能是革命传统教育乐曲中一个铿锵有力的音符,只有将其巧妙、连续地组合起来,才能成为荡气回肠的恢弘乐章。

第8篇: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传统教育;因特网

远程教育是利用因特网来开展教育,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在因特网上的一个重要应用。网络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并且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库。远程教育能够弥补传统教育上的不足和缺陷,那么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下远程教育在弥补传统教育缺陷上的作用。

一、远程教育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环境,基本上是粉笔加黑板,有得再增加一些挂图和教学模型。而远程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环境,网上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远程教育中的每个学习者可以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网络上的教育信息是有教育专家和计算机人员共同开发的,学习者可以的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何一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信息。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都可以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教育,不再受到水平、教材及教师能力的限制。

二、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教师传授为主要形式,通过特定教师对特定学生的教学,使学生接受既定不变的简接知识的过程。而远程教育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化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教授的主导者,学生很难进行合作化的协作学习。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单独的小组讨论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不但可以从自己思考中获取知识,也可以从别的学生观点中获取知识。远程教育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大课堂。教育将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或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地方。学习者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更不会受年龄、职业或其他条件的影响。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得到均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网络教学的最大优点是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在因特网上实现讲授,其学习人数可无限多,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学习,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讲授方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所谓的同步式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不同一地点上课,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聆听教师讲授,师生之间可以有一些简单的交互,这与传统教育模式是不一样的,这种教育模式要结合普通电话线和因特网的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好讲授的内容教材,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并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中。教师通过服务器呈现教学内容,并且通过电话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浏览这些内容时达到同步。异步式是指只要利用因特网的服务器以及电子邮件服务就可以满足基本的要求。这种模式是由教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超文本文件,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此页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教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的问题给与解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者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以随时在网上向教师请教。

三、远程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由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成了主讲者,而学生成了接受灌输的被动群体。而远程教育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到参与式学习,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网络中寻找不同的教育方式且可以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因人施教。在网络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向老师提出问题,并且得到老师的指导与讲解。

远程教育倡导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化的学习。个性化学习模式可以通过基于因特网的CAI软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通信来实现。在因特网上应用CAI软件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种CAI软件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因特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习者将CAI软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然后再运行该软件进行个别化学习。第二种方式是直接在网上运行运用Java语言编写的CAI软件。这种Java语言编制的程序可被主流浏览器解释执行,可以实现软件的跨本台运行。这种模式可以使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方便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由地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上调用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个人条件优越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可实现较高的目标。个人基础差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学习。

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讨论学习的方式,最简单实用方法就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布告牌系统,这种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及电子信件等功能,因而很容易实现讨论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均具有特权领域的专家监控,即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和专业教师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评论都可以被所有参加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专家在监控中保证学生讨论时符合教学目标要求,防止讨论偏离当前学习的主题。

第9篇:传统教育范文

(一)“国培计划”顶岗实习模式的内涵

“国培计划”顶岗实习模式,即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实习生派到农村中小学校顶替当地教师的教学工作岗位,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同时将这些教师置换到高校集中培训研修的实习模式。“国培计划”顶岗实习模式比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时间长一些,大概3个月或一学期。实习生从实习学校直接走上讲台,独自承担至少一门课程的教学。这赋予了实习生锻炼的真正机会,让他们能够将自身的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积累经验,促进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国培计划”顶岗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培计划”顶岗实习模式赋予了实习生实战的机会,相对于传统教育实习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人数有限,无法满足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的需求。第二,实习生缺乏有效的指导,上手难度大。实习生通过一周的见习观摩之后便要走上讲台,不仅要独立做好课堂教学,还要处理班级突发事件,这让很多实习生觉得力不从心。第三,实习条件艰苦,实习生心理不适应。顶岗实习的学校一般较为偏远,生活条件和教学环境较差,一些实习生无法适应,不能全身心投入实习,甚至半途而废,严重影响了教学和实习质量。顶岗实习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也是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由于其局限性,不可能单一存在,必须与其他实习模式同时进行,只能作为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补充。

二、全程教育实习模式

(一)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内涵

全过程教育实习与传统的毕业前“一次性”“终结性”和“突击性”实习模式不同,全程教育实习模式认为“,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他理论课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大教育实习模式。”

(二)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

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育见习阶段,模拟教学阶段和教育实习阶段。

1.教育见习阶段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对自己未来工作进行了解和实际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学实际、巩固专业思想、学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毕业前集中进行教育实习的基础。”见习可以分两次进行,第2学期到中小学见习观摩,了解中小学教学状态和教学内容、日常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在有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学理论基础之后,在第4学期再次到中小学见习和听课,观看优秀教师教学录像,学习教学经验,搜集教学和班级管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并形成见习报告。

2.模拟教学阶段

在第一阶段见习的基础之上,第二阶段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地方高校可在第6学期开设一门“中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进行教学技能的分解和综合训练。第一,要求学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认真备课;第二,为学生创造真实课堂教学环境,进行试讲,模拟教学;第三,交互听课,互相评讲,取长补短;第四,个人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拟进行反思实践。这一过程还可以采用教学录音、录像等方式对教学情况进行记录,让学生的教学行为能够被观察、分析和评价。指导老师可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初步具备教育教学能力。

3.教育实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