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

第1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置流程

此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高职院校此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调查,从而进行分类和比例分析,在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规划出其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分析此专业从业人员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划分其行动领域,从而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学习领域,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和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能够与就业单位实现零差距对接。其课程开发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课程开发流程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设置研究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六要素的相似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的行动领域可以化为地铁机电设备的操作和地铁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故障诊断与排除两个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将其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方案的出台,使得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将企业需要的技能系统的在学校来完成。学习领域的确定更加重视分析能力形成的各种要素,如智力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正是基于能力观而进行设计的。

1、学习领域的设置原理

学习领域的设置以地铁机电设备工作岗位为基础,同时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前提。其设置时需要考虑前后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 学习领域方案设计原理

2、学习领域的确定

学习领域的确定要基于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的工作要求,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习领域要考虑学习的当前意义、未来发展意义、学生知识接受程度、学生能力提升成都、课程理论结构。同时要考虑是否满足学生从事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面的能力要求。学习领域确定如下表1:

表1 学习领域的确定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地铁机电设备的操作 地铁机电设备的应用与维护

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单片机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

液压与气压传动应用

制冷与空调

自控原理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应用

低压配电技术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三、学习领域的实施

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对学习领域的实施做符合实际条件的调整。其学习领域实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必须以地铁机电设备维护的就业为导向。其二,要为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纲要和制定规范。其三,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所学知识能为以后可能的继续学习提供基础。实施中应该符合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的原则。可以按照下图的原则来实施。

图3 学习领域的实施

四、结语

在企业用人和高职院校培养脱节的情况下,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在工作岗位确定的基础上,给出了学习领域设置的思路,针对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确定了学习领域需包含的内容,对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学习领域的实施给出了合理的方案,符合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要求,对促进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申文缙.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第2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职 机电技术应用 课程体系 构建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机电产业的不断发展,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到,进口设备、新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现代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使机电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然而,目前的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工作任务相脱离,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工作岗位要求相脱节,没有完全达到中等职业教育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学生职业成长需要,学习内容没有和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技能的获得不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和情景体验自我建构的。中职学校要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对接、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必须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开发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和满足学生职业成长需要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需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调查是确定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基础。在企业调研中,共调研广西区内及珠江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50家,其中调研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22家,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5家,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13家。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较广,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维修;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护及维修;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需求最多的是维修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一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钳工证和吊车证有一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和电工进网许可证有一定的需求。

在调查的108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工作的占44%;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31%;在机电设备、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25%。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分布为生产线操作岗48.3%,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岗16.7%,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修岗16.7%,维修电工岗10%。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初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3~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生能进入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机电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意识,掌握机电产品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作分析为依据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熟悉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流程的全国著名课程专家担任主持人,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交流,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认真剖析,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以及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为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两个专门化发展方向。通过对两个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要素相近性和代表性,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工。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明确了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岗位能力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 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 机电产品零部件加工 能掌握机械零件和电气元器件识别、分类、检测技能;具有识读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常用工具、仪器仪表,依据工艺文件要求及设备操作流程完成本工序产品生产的能力

机电产品组装 能识读工艺文件和整机装配原理图、接线图;具有使用常用工具、仪器仪表,依据工艺文件要求及设备操作流程,进行机电产品装配的能力

机电产品调试与检测 能识读产品图样、工艺文件和熟悉机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要求;具有正确使用监测设备,按技术标准、检验规范对机电产品进行检测的能力

自动生产线的维护 会正确使用、选用传感器;能够看懂一般机械设备零件图、装配图;具有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能够对典型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与维护

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工 机电设备安装 熟悉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特点;能够识读电气原理、施工接线图以及简单机械设备部件装配图;能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安装工具、量具及相关器具,按工艺要求完成电动机、继电接触控制系统、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

机电设备调试 能识读装配图和电气原理图,按工艺要求进行设备组成部件的拆装;具有电器元件技术参数识别与选择能力和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

机电设备操作 能读懂零件图样和对机械加工零件进行技术分析;熟悉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特点,掌握常用设备的工作过程及电气控制一般常识;能操作相应机械加工简单零件

机电设备的维保与维修 能根据设备保养要求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熟悉电气电路安装和调试,具有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电工测量仪表、相关仪器进行故障判断;具有能根据设备资料进行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及装置的故障排除能力

表2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专门化方向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领域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 物业设备维修电工 供用电线路的运行和维护 能识读动力电气接线图和电气原理图,按照电气安全规程进行停、送电操作,具有供用电设备安装、检测、检修和试验能力,具有电气故障的判断能力,能正确处理突发性故障

发电机、电动机和水泵等机电设备的保养及维修 能熟练掌握机电设备运行特点,具有电气控制系统安装、检修与调试能力,具有对发电机、电动机和水泵等机电设备进行保养及维修的能力

照明系统的维护与维修 能识照明电气接线图,按照电力技术规程及安全操作规程,正确选择和安装、更换电器设备、线路。

智能楼宇BA管理员 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视频监控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入侵报警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入侵报警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入侵报警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门禁管理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门禁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门禁管理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楼宇对讲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楼宇对讲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楼宇对讲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视频会议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视频会议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电梯维修与调验员 电梯的安装与调试 熟悉高空作业、防火、电焊、气焊、现场触电急救等安全知识,掌握电梯的机械构造、性能要求,以及电梯安装工艺的要求和电梯整机的调试方法,能排除机械和电气方面的常见故障

电梯的维护与保养 熟悉电梯的机械结构和电气原理,掌握电梯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能按电梯维护及保养的技术要求做好电梯的日检、周检、季检和年检工作,能确认电梯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做好维修保养纪录和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

电梯的维修 熟悉电梯的机械构造、性能要求,以及电梯安装工艺的要求,熟悉电梯电气线路和电路的运行状况,能迅速判断故障所在的位置,正确排除电梯机械系统的常见故障和电气系统故障

技术支持 对于维保人员在日常电梯维护,故障排除和急修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能及时与客户沟通和填写处理报告,协助技术支持经理对维保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工作分析基础上,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根据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进行能力整合归纳,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机电设备维修与维保、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与维保两个专业专门化的发展方向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见表3),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凸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表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专业基础课程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机械制图测绘训练、机械基础与机械拆装训练、钳工技能训练

专业核心课程 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电机变压器设备安装与检修、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安装与调试、高低压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

专门化方向课程 机电产品生产及机电设备维修与维保 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普通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

楼宇系统维修与维保 电梯控制及维护技术、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专业拓展课程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典型机电产品售后服务、机械加工技术训练、焊接基本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通过广泛的社会企业调查和实地调研,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确立社会企业的需求和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广泛的社会企业调查中,我们调查了广东沿海地区的大中型企业60家,其中关于机电制造业有25家,通过机电设备进行深加工的有17家,有关机电服务类的其余有16家。调查的结果说明,机电在工业领域中涉及的比较广泛,不同的产业对机电技术的毕业生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它们提供的岗位也是不同的。[1]因此中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培养技术性人才,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保证更多的学生得到就业。机电类产品的制造企业和通过对机电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企业所提供的岗位相似度比较大,它们主要是进行机电产品的制造、检测和对生产线的维护与管理;机电产品的使用、安装、检测与维护;对一些设备进行的基本的操作等。机电服务类的企业主要是机电产品的安装、检测与维护;对于一些大型设备的控制、检测与维护;以及不同程度上的电线的维护。同时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考取电工方面的证书。这对以后找工作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所以不同方向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考取一些关于机电技术方面的证书。我们一共对180位机电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机电制造企业的人数占43%;对机电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人数占30%;服务类的企业人数占22%。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主要分布在车间的生产线上操作岗有49%,对于加点的安装与维修有16%,大型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有17%,维修的电工有9%。从这些实际调查表明,毕业生在工作的初期可能主要集中在生产的一线,再经过两三年的实地锻炼,这样就可以有机会进入初级阶层,可以当个组长、技术员之类的管理人员,在再干个四五年,个别有能力的毕业生就升到了车间主任的职位,有人甚至可以当个部门经理等中级阶层。[2]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机电专业的培养计划就可以设立为:培育有机电基础知识、专业基础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意识,学会机电设备的生产与管理以及一些设备的日常使用、安装与维护的高素质人才。

二、以实践工作分析为依据建立适合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计划

在社会企业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号召了一些具有丰富的经验的人员一起来探索,邀请全国有名的机电技术专家来担任主持人,通过专家们的深刻的交流,对机电技术的应用职业以及岗位群体进行了深度的解析,从具有典型的岗位中确定以后的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对这些专业方向的探究分析,根据工作的相近性与代表性,将任务重新进行归纳分析,确定机电的维修方向的主要岗位群体是机电设备的操作工与维修工。[3]找出岗位群体的典型任务,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到适合我们工作所需的能力,知道了机电产品的维修的岗位能力要求。

三、对工作的完成程度是构建职业能力专业课程的主体

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作任务和学生职业能力分析结论作为根据,将相关性与同级性的原则整合起来,以实现工作任务的能力为主要路线,围绕着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要求,以及对机电产品的维护、大型设备的维修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的发展所需要的职业要求,同时,学生们要遵循自己的职业规律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己以工作为中心、以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专业与职业的相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课程的要求与职业的要求相结合,突显出中职教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职业性。[4]所以只要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学到真正的技术,才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转贴于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

第5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机电专业 实训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28-02

一、机电专业的岗位需求概况

随着时代的更迭,不同岗位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自2010年起,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对于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了解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大中小型外资企业、中小型民有企业、合资企业等近百家用人单位。了解和调查问卷中还包含了在岗表现、技能是否满足现有职位、是否频繁更换岗位和单位、上岗就业及时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等多个因素。

根据数据所显示,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以上所描述企业的技术岗位、技能岗位、管理岗位上。他们主要负责机电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的技术支持,在自动化生产的装配线和高技术设备上进行加工工作或者操作工作;他们对高科技设备进行专业的、定期的保养维护工作,对高质量产品进行合格性检测监督、并运用专业技能对库品进行管理分配工作;他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层面的管理工作、生产方面的管理工作,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专业的讲解,推广、推销,并对其他推销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讲解。

根据以上调查得出,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在企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能性强,不可替代性强,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素质相对较高,普遍被用人单位所看好。然而,我校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想要在现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生产设备、不断迭代更新的生产技术工艺,不断进步的技术操作手段和操作框架系统中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准确的工作职责,其工作具有极高的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要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好自己的职位工作,就要具备相关的技术水平和突出的能力与表现。同时,这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拥有相关的职业认证资格。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实训体系,并不断完善这个实训体系,最终达到实训效果的最大化。

二、机电专业的专业特点

要完善实训体系,首先要结合机电专业的专业特点。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不同,实训体系也不尽相同,根据多年来专业教学的经验,总结机电专业的显著特点如下。

机电专业是一门复合专业。机电专业主要以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为根基,包含了有关数控、机械制造、微型计算机、计算机、传感器检测技术、信息加密处理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复合性技术。机电专业的设置并不是根据学科的简单分工而设置的,而是根据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否柔性、产品是否效率出众决定的。因此,机电专业无论从专业层面还是从教育教学层面都具有相对的复合型、应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

机电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社会就业面相对较广,针对的社会就业岗位群体也相对较大、较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高精尖科技技术企业和生产技术迅速蓬勃的发展,机电专业的专业技术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也将开疆扩土,机电专业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一门基础通用类专业,成为了相关用人单位急需,人才相对紧缺的综合性专业。而为国家输送机电相关专业的更高质量的人才,自然成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难题。

由于机电专业在教学中所需要大量的跨越学科的技术经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夯实的理论作为教学的基础,也要有相对较高的实际、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更客观更具体的讲解,这就要求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教师拥有较高的双师素质,既掌握教学技能和教学职称,又掌握实践技术和机电技术职称。

机电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综合性社会紧缺人才,但培养这样的人才所需要的必要投入也是相对较多的。想要让更多的机电专业学生具备实践经验,就要配备较新较全的机电专业设备来满足实践和教学的需求。然而这些机电专业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迭代速度飞快,这导致我校无法采取购置机电设备来解决实践和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校整合资源,借助社会、企业的现有设备来完成我校学生在实践和教学中的需要,做到资源优化和资源整合,而这部分资源的优化和整合的重要性,直接关乎着我校机电专业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机电专业的教学模式

机电专业的育人目标和定位在于学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上,本专业的教学重视实际应用,根本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充实到生产活动第一线的高技能、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实战人才。然而,这样的实践能力的获得、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也是机电专业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重视知识基础,重视技能和技术的根本理论,重视技术的综合性、转移性、发展性。而这一切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以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用人岗位的用人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准绳的。

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在我国一些机电专业的学习和考察中我们得知,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设备,缺乏完备充足的实训条件,学生只能够凭借想象进行学习,缺少实际上手体验,没有亲自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在脑海中留下不可忘却的具体的劳动经验,有的只是书本上和老师口中的操作情景,这样的记忆是抽象的,知识是模糊的。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够独自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人才,可谓相去甚远。

所以,无论从主观角度还是客观层面,传统方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和更改都势在必行,这是一条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人才成长规模以及未来长远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而在这条必经之路上,实训教学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在长期的机电教学摸索适应生产需要的过程中,从需求出发,创新模式,参与到企业之中,参与到订单之中,着重实践,教学和职称并行,让社会上的评价和就业上的需求来拉动我们,以此作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知识为基础,体现素质教育,教学系统教真技术的教学理念。我们要把教书育人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多和企业合作,让学生一边学,一边练,一边实践一边反思,反思后再有目的的,有方向地学习、改进,形成先进、科学的教学体制,为机电教学走出一条有职业明确特点和烙印的导入型教学。所谓导入型的教学模式,就是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有目的、有引导地培养人才。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们将机电岗位需求的最核心的机电能力和基本素质素养作为制作新实训方案的基础和发展之本,通过导入型的方式作路径,不断改善教学的计划制定、教学过程、手段形式,再对教学的评价系统制定新的模式和实施方案。而这其中的重点,就是培养适应需求,对企业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校园和企业合作,生产与教学并行,从而培养出多行业、多领域适应岗位的高技术人才。

四、机电专业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将企业的问题和课题带到教学之中。我校机电专业的专业教师,坚持在教学之余为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在与有机电工程技术难题的企业合作的同时,将课题和问题引入课堂,将这些在实际劳动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课题作为教研课题,作为毕业生的毕业课题。这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把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向社会,也是专业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使用手段。这是最真实也最贴近生产实际情况的课题,如果这样的课题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就不难解决;这样的行业特点能够掌握,生产中的行业需求就可以满足。

通过解决在生产实际情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训效果,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调动的、却十分丰富的好奇心、创新欲望、动手实际操作欲望等专业必须的素质素养。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校园期间,就感同身受地体验到真正的岗位是怎样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工作氛围,怎样的需求需要,将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前授予学生,形成潜意识对岗位的了解和适应,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真正达到零适应期,上岗即用的可用性人才。

实行切实可行的针对岗位的培训。所谓针对岗位,就是与企业一同商议签订合同的培养计划,一同探讨岗前的培训内容、培训要求,以及要达到的培训目的。这其中,企业得到了人才,也为学校还有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校本身不具备的先进设备、行业标准、管理模式等条件。这样的实训可以说是针对性极强、目的性极强、完成性极强的实训。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接受这样的实训后,将会变成一个可以直接上岗、直接工作、直接生产的合格毕业生。而学校在这样的实训体系下,也能更好地和社会保持一致,和用人单位保持一致,和行业最新的标准保持一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达到完善教学,完善实训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部分用人单位会对我校提出用人需求,用人需求包括了详细的用人计划和岗位招聘计划,在这样的前提下和用人单位合作,互惠互利地进行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而这样的合作要求合作双方分别对招生和培训提出想法和实际执行方案。这样的有目的培养、有方向培养、有岗位培养,不仅能够更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就业率,而且为用人单位的培养人才、招聘都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实训场所得到了保障,实训内容更为贴近工作内容,实训氛围更加真实。

实训的过程,就是学生和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过程。我们根据岗位群体的需要,对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进行全方面的职业技能能力培训。相对于重视课本内技能教学和知识点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实训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技能和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良好结合。综合实训将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去进行分析和梳理,将这些问题的难点进行二次讲解和新的提高。我们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训的工作过程中,多查资料,多自行解决问题,带着疑问去工作,带着解答去实践,带着经验去总结,带着收获去学习。

在实训时,我们先让学生对现场的设备进行一一熟悉,讲解每一个设备的特性与工艺,带领学生复习这种设备的操作难点,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在讲解操作流程时,更多地与知识理论相结合,让学生明确操作流程的来龙去脉,对操作中的细节,操作中的技巧进行掌握和实践。带领学生对所有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对于各种调试的技巧进行结合实际情况的讲解,再由学生逐一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故障,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在解决完故障后,让学生梳理总结该故障的造成原因、解决过程。在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后,再让学生系统地、有联系地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梳理,从而得到进一步知识储备的提高,进一步的操作经验的积累,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培训课程的内容贯穿于实训过程中。机电一体化考证培训课程的培训方式也是以实际机电一体化装置为平台的,以装置中的实际应用为载体,完成各知识点、能力点的培训,其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与综合实训完全吻合。实训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构架了桥梁和纽带,是学生们在毕业前,和在工作中一份难能可贵的宝贵财富,也是教育中重中之重的一环。只有不断地研究机电专业实训的实施,才能够更好地为用人单位,为社会输送更多机电专业的优秀人才。

五、结论

在机电专业的不断发展、改革、进步的过程中,培养怎样的人才也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面对这样的课题,我们得出了新的实训手段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与需要,这样的改变是势在必行的,这样的改变是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在新的教学形式和实训方法中,又以针对岗位培训,校企结合为核心。综上所述,本文为机电专业的新实训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机电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方向引导。

(项目基金:1.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lb2012-003;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编号:14Z024)

参考文献:

[1] 要艳惠.关于机电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J].学周刊B版,2011(2):194

[2] 冯满顺.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张建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高月宁.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 王鹏鹏.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82-83

[6] 牧仁.论机电专业教与学的发展方向[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64-65

[7] 张筱洁.浅论现场教学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新校园(上旬刊),2014(6):40-41

第6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

在学生的学习历程中,由于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在中职毕业后不能投入到高职学习中,他们往往选择直接就业。因此,这要求相关的教育人员应该加强对中高职课程的良好衔接,从而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仅需要保证中职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所受教育的完整性,还需要为继续求学的学生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总而言之,中高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衔接设置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

(一)公共课程

中职教育较为重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养成,而高职教育则较为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中高职的公共课程一般是由体育、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以及选修课等组成,其中物理与高数两大课程,其是机电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中职教育中,相关的教育人员应该加强对数学与物理的基础教学,需要安排充足的学时数,提升这两门学科的衔接性,保证教学质量,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核心课程

目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制图、电工理论以及机床技术等,主要通过对企业工作内容与任务的分析,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应该有效参考企业任务,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的方式,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资源。因此,教育人员需要加强中高职院校的交流与沟通,提升核心课程的衔接性,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保障。

(三)专业课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的安排都缺乏一定的统一性,且课程安排不够科学,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部分课程还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内容衔接不连贯以及教师资源匮乏等情况。因此,相关的教育人员应该加强对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升课程的衔接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包括编程、设备安装以及电气控制等,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技能的考核,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为将来的就业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加强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措施

(一)设置统一的课程标准

教育人员需要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首先,教育人员应该分别按照不同的培养目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标准,根据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在中职教育中,教师应该加强基础文化与实践应用的教学,让学生对机电技术具有整体的概念认识,而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其次,中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全面的资源库,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最后,教育人员应该加强对课程考核体系的完善,明确中高职课程的考核内容,加强专业课程的衔接性。除此之外,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加强对实践课程的重视,改进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

(二)避免课程设置重复

根据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大部分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教学资源,耗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门需要建立合理的课程标准,提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另外,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水平差异性较大,所以,学校需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另外,相较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教育部门需要针对该群体建立单独的教育体系,从而为专业课程的良好衔接创造便利。

(三)统一课程方向

由于各大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使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大不相同,例如,有的院校较为重视机械设计,而有的院校则更倾向于电气工程,并且即使在同一院校,不同时期的教学重点也不一样,这使得课程方向的差异性增大,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相关的教育人员应该对课程方向进行必要的统一,同时对考核体系、教学模式等内容也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的良好衔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高职学习与岗位就业。

综上所述,实现中高职的良好衔接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的教育人员应该制定整体的发展规划,提升学生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掌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统一课程方向,提升我国中高职院校教学的规范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育人员还应该加强对课程学时的控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课程的衔接性,满足当下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实现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张文辉 单位:天津市宁河区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简介 发展

正是因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才有今天庞大的电力工业,人类才不可逆转地进入伟大的电气化时代。人类发展到任何时候也离不开能源,而能源是人类永恒的研究对象,而电能是利用最为方便的能源形式,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专业内容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

培养要求: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二、专业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 “ 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 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有专家表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力系统,或者是坚强智能电网或者是智能电网。智能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发展价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力系统能够确保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更和谐,同时智能电力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破解未来发展的挑战。

三、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几个方向:

电力系统、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

1.电力系统方向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器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该专业是重点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气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信息处理学科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

就业方向:电气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学位获得后,可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承担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3.电机与电气方向

电机与电气学科在一体化电机的理论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了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感应同步器等。在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策略,变频电源谐波抑制技术。在高环境、高可靠电机与电器方面,研究了高环境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航天电器的理论与技术、卫星姿控用飞轮的可靠性设计。在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研究了特种电机、磁性流体密封、旋转轴的在线平衡、电磁成型技术。其中在步进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特种电机及航天电器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电子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4.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兼备,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第8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刘美荣(1962-),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湖北黄冈438002)聂建文(1957-),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北黄冈438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9-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在全球兴起。当前,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开发适合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社会需求是首要依据,技术进步是关键和基础。科学地选择支撑专业的技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技术的进步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这需要相应的专业来满足。因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技术的最佳结合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建设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机电一体化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装备制造类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向数字化、模具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学科的有机械学,包括机械设计、动态系统分析;控制论,包括经典控制、数字控制、现代控制;电子学,包括微处理机及常规仪器仪表和电机、电器、电力、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包括软件工程、微处理机系统设计。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技术方面。企业对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要求是能选用成熟的控制器,组成完整的控制系统,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侧重于系统讲授原理,而产品的应用和选用则较少涉及,课程的设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内容整合度不高。

在机械传动与制造技术方面。目前教学内容大都停留在传统机械上。现代精密机械的新机构、新零件已广泛应用,但教学内容不够,传统的机械传动技术占主导地位。先进制造技术介绍也不够。在计算机数控C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P和敏捷制造AM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在单片机和PLC技术方面。单片机和PLC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工业界的具体运用。目前单片机的教学内容仍以MCS-51单片机为主,而现在实用的单片机种类繁多;PLC目前仍以介绍小型PLC的原理、编程为主,而现在不仅小型PLC被广泛使用,中型、大型PLC及DCS系统也被广泛使用。在检测技术与传感器方面。各种高精度、智能化、组合化的传感器层出不穷,但教学内容反映不够。在机械与电气技术综合方面。企业的设备和所生产的产品综合了各种技术,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或能胜任技术服务的要求,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能处理设备的基本故障。但目前机电设备维修方面的教学内容,仍把机械与电气维修截然分开,缺少综合训练,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机电类专业培养掌握必备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业务知识,经过业务、技术实际训练,能够胜任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机械零件和模具设计、编制制造工艺;同时具有数控加工编程能力、掌握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高技能型人才。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类等。

机电类专业就业一直不错,企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主要从事工业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检修、机电设备技术改造、供电系统运行管理、机电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生毕业对应的证书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低压电工本、中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电工操作证书、数控工艺员职业资格证书等。专业重点考虑服务地区制造类企业,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建设目标逐步落实到培养计划制订、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和实训等各个工作环节。

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根据必备能力、必需知识及必要训练要求,机电一体化教学要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操作性实训,使学生逐步掌握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涉及多学科,要相互苛刻要求、取长补短,不断向理想化技术发展。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应的专业技能,如下表:

学生培养对应专业技能表

为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对教学设计、课程体系作进一步改革,充分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产学结合,以职业技能证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专业剖析的基础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能力模块的设置主要分为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电工操作能力模块,并以能力模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相应的课程;修订主要课程的课程标准。

机电产品制造工艺及工装设计专业方向以机电为主,压缩整合控制类课程,强化“数控机床及应用”“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机电系统控制专业方向侧重于控制类课程,压缩整合机电类课程,强化“机床电控与PLC应用”“数控原理与系统”“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方向可开设“数控机床检修”“电梯的结构与维修”“空调的构造、原理及检修”“物业管理系统的维护”“智能化家电的原理”等课程;根据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设置“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技术”等其他选修课。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经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推进“工学结合”,再现生产情景;完成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写,建构具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实验室建设要重质,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规模适中的实验实训基地,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同时,逐步开展面向企业的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的作用,开展与相关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配备三坐标测量仪、快速原型等先进设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多种模式的高职人才培养形式奠定基础。

五、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需各方支持

1.国家和政府的职责。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要培养机电领域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硬件支撑。我国政府应该根据现行高职教育的现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等。要建立完善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要完善教育执法与监督机制,规范高职教育,鼓励高职推进实践教学,严格执行高职学生就业准入制度,规定学生必须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教育部还应推出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标准;改革现有课程,编写实用的实践课程教材。

2.企业的职责。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追求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实践教学主要是靠高职院校自身,没有形成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模式。为确保校企合作,要建立“双赢和多赢”的激励机制,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并建立相关制度,落实有关措施,实施长效管理。形成高职实践教学的“双主体”,需要建立专门机构,协调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搭建校企对话和对接平台。同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项目需求和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开发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方面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产品开发难点,编成专题信息予以公布;另一方面将高职院校研究的课题或项目,按专题信息予以公布。经过校企联动,将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及时投入企业,利用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并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议企业在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提供以下支持:首先是资金支持。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因此要为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育出一份力。我国的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和对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足够的资金保障对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单靠国家的支持是不够的,企业应该起到资金支持的作用。其次要提供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实习的机会。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融入企业气氛中,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业岗位。但由于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存在责权不明晰、工伤保险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承担接收实习生的风险。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实习机会,原因在于当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青睐“熟手”,而就业形势趋紧的大背景也成为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的助推器。企业不但要提供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而且要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过程中。对企业来说,在实习的学生中发现人才让学生毕业后留用,能够减少员工培养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让顶岗学习的学生帮助加工产品,提高企业效益。最后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条件。企业要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能使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要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并使之成为一项应尽的义务列入日常议事日程。企业要以成为高职院校的合作基地为荣,同时规定所有企业在销售额中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承担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实习、横向科研项目开发;鼓励企业吸收经过培训的学生为企业员工。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可以从联系紧密的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通过结构互补,形成师资队伍整体的“双师型”素质。当然,企业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支持也应该得到承认和回报,政府可以给企业相应政策支持。教育部应该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等部门制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把科研成果投入到愿意提供支持的企业,把优秀学生介绍给企业,使企业认识到支持高职实践教学是值得的。

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产生着深远影响,这些影响有的现在已经被认识到,有的现在还无法预见,但未来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鲍加农.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

第9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问题;研究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87-01

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学进行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明确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应用目标,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理论应用能力的提升。这需要教师进行该专业知识体系与实训教学目标的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机电一体化实践训练的具体教学。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应用现状

在高职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机电一体化课堂的应用效果,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应用性质,得知该专业结合了信息技术、电子设计、机械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素质,进行学生的电工、计算机等专业的基础奠基是非常必要的。受到高职院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倾向于单一性,难以就学生该专业所需专业知识的多方面教学,这对后续实践训练教学的正常开展是很有危害的。

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技能实践学习是必要的。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其传统教学实践方式是普遍存在的,该方式的课程教学核心是理论教学,对学生理论教学更加倾向于“保守”,也就是教师的实践训练教学模式过于表层化、形式化,难以就学生对于该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途径进行开拓。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就机械影像、设计图纸、实物对照等展开互动式教学。如果不能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也是不利的。有很多高职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习惯“自我性”教学,这就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训的应用,需要配合相关的设备器材,以确保学生的良好学习效益的提升,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该专业不同课程学习环节的串联,这又涉及到教师灵活性教学模式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训环节的开展,教师要分配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在现实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能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从而不能保障教学的良好进度,影响了机电一体化课堂实训环节的正常开展,由此可知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应用素质对于学生该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做好日常教学任务进度的掌握,就影响了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训练各个知识环节的串联。

二、“应用型”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1.综合实践模块的应用。为了保证学生的技能实践素质的提升,进行综合性实践训练条件的创造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综合性的把握,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该应用环节中,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积极进行机械设备、电子应用设备等仪器的更新,专业教师在这一模块中要避免其单一途径的课程实训教学,需要将机电一体化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结合,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

上述工作环节的开展,需要教师统筹好各个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提升实训设备的综合利用率。比如将机电一体化课程与电力拖动技术、机械设备应用技术等的实验室进行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了解。机电一体化的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不同课程的实训训练教学目标的协调,提升实训教学的质量效率,培养学生的应用素质,以满足市场就业的需要。

2.实践教学的多元性。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应用中,教师进行理论知识教学途径的开拓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要讲究实训训练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的协调,也要保证不同实训手段的协调,比如避免传统的演示教学法的应用。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进行学时分配的优化,确保学生掌握实训教学的基本知识,这样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训中出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以节省教学时间,提升教学的效率。

为了提升实训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网站上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教学视频的设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好的掌握该专业的技术知识。在课外教学模块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得到提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该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