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1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育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当代仍具有价值和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对于学习关系的构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研究思路与启示。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实践为导向,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实践中统合知识学习、价值引领、德育践行,提升育人质量,是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所追求的实效。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

“教学做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思想核心是“做”,即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二是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学做是一体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三是“做”是“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它包含三个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产生。“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在行动中产生新的思想,在行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1]。“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构建了良性教育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载体的丰富性,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生活的广度就是学习的宽度;指明了教育方法:以“做法”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是一种教无定法的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种方法论,挖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助于为当前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和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方案。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论,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教学逻辑的统一性来看,高职英语教学的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能在“做中学”,教师能在“做中教”;此外,课程思政教学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逻辑,这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相一致。从英语学科的二元属性来看,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工具性目标的学习整体上遵循从“理论—实践”的规律;人文性目标的学习可以融合思政元素,如道德、价值观引领,两个目标重在“知行合一”,因此,“教学做合一”思想能提升两种教学目标的成效。从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来看,应考虑学科系统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和下位目标。上位目标趋于宏观,体现了国家政策,如实现立德树人即是学科教学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需关注学科教学的内部特点,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下位目标关注微观层面,涉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因素[2]。“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隐性的价值引领,是具体的行动指导,对英语教学的“三位”目标具有动态平衡作用。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宏观教学———顶层设计,一体育人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的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以师范生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课程教学的宏观方案设计主要以“平台+模块”为主要形式,分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思政教学模块、工具性学科模块以及国防教育模块;专业平台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基础,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平台包括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专业实践。每一模块均包括知识教学、价值引领和课程实训,“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各平台与模块协同作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构建“特色+本色+底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课程方案以实践为导向,专业教学为核心,通识教育为支撑,共同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的同向体系。以实践为导向,即思考学生毕业能做什么,体现了师范人才的特色教育;以专业为核心,即专业技能的培养,体现了师范生的本色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人格、道德、素养,是一种人的底色教育,共同指向学生的职业精神、道德信念、专业能力、素养提升。三是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教师资源,使系统发挥最大合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体,实施“全员导师制”。“全员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学生的德育(成长)导师、专业(学业)导师和实践(实习)导师的“三师一体”,分别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二)中观教学———反向设计,正向施工

英语教育专业作为高职师范专业,遵循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展开课程设计,其中产出导向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导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即毕业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要“会做”;然后根据其最终目标,选择教学组织的过程和要素,这个过程即“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中观教学主要侧重于构建“教学做合一”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1.“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一是合作型教学。合作型学习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关系,包括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在实践中,教师只有摒弃传统的主导与传授型教学,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究与合作本身就是思维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尝试、检验,最终在实践中完成学习。此外,合作型课堂关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学会合作、学会协商、学会学习,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一部分。二是思辨型教学。如果说合作型课堂教学侧重合作学习,那么“思型”教学则侧重独立思考,这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思辨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它是高等教育的必选项,而非自由选项[3]。创新精神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养成都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思辨教学中创设多种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辨,最终得出结论,有助于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和健全人格。2.“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英语教育应遵循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应构建“四习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学习—见习—练习—实习”,如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理念;在校内进行模拟练习,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初步转化;进入行业实践,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构建“三岗模式”,即“识岗—试岗—适岗”,让学生在“四习”实践中逐步建立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尝试完成岗位标准,以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中,实践课时比例占到了总课时的50%以上,满足了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进步、螺旋上升的实习实训要求,学生职业能力、品质塑造、职业精神等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四习三岗”实践教学中得到提升[4]。

(三)微观教学———任务导向,多元设计

1.以“做”促学———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任务型教学中,思政价值引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的达成都以语言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5],这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致。优质的任务设计应综合语言学习的形式、功能、意义,融合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优质的任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创设情境,语言教学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真实世界中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差”域,即在任务设计中创设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观点差(opiniongap)、推理差(reasoninggap)等,激发真实的交际动机[6];最后,多维融合,优质的语言任务应当具备多个维度,融合多种功能,如语言层面的训练、交际策略的使用、思辨的培养、价值观的引领。2.以“做”拓学———第二课堂实践第二课堂有助于创设实践场景,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锻炼其意志。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展开:一是英语学习社团实践,通过中国文化、地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等具有思政元素的学习,以多平台、浸入式的灵活引导方式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二是以赛促学实践,通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提高英语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如举办“中国故事”竞赛、“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等;三是融合实践,开展基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活动,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地方旅游、文化、体育场馆外事服务等,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体验职业角色,提升职业素养。3.以“做”评学———实践考核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做”,评价“做”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评价“做”本身,即工作样本,因而这种评价方法是可靠的[7]。在英语教育专业考核中,评价方式采用课内实践教学评价和行业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课内实践多维度评价,侧重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如在“幼儿英语教学与活动”课程中采用模拟试教的实践形式,采用“复盘式”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模拟试教进行过程性反馈,以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多维度的评价反馈中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第二,行业实践多元评价,这一形式与校外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如在专业课“英语儿童剧的创编与表演”教学中,将课程考核的场域置于幼儿园这一真实行业情景中,考核形式为教学成果展演,考核评价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行业对学生展演效果的认可度,评价主体为幼儿园负责人、幼儿、幼儿家长等多元主体。来自行业场域的反馈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专业技能、价值引领与品德践行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改进、“做”中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3]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02):53-59.

[4]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6-12+94.

[5]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41-46.

[6]朱明明,代春倩,朱九扬.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2):137-140.

第2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教育;行业英语;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4-0067-03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相对于普通教育师资,素质构成更为复杂,要求既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又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既能胜任一般教学工作,又掌握相关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我国的高职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等应用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也要求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这说明“双师型”已成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但在具体方法与途径上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力发展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一些应用技术类学科,如汽车、机械、电气、建筑等,而英语学科被认为是基础理论课,缺乏明确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很少有院校对“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建设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其实,要培养出一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必须牢牢把握该学科的改革发展方向。

2009年教育部项目研究组历时三年,根据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指出,作为高职教育的必修课,英语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应体现行业性和岗位差异,根据专业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即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有机结合,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并且,《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各校要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3]

这说明高职教育中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的接轨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普通英语教师应顺应形势,抓住机遇积极转型,使自己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能进行基础英语教学,而且具备某一专业方向的行业英语知识。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英语“双师型”

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浙江省共有40余所高职院校,其开设的英语相关课程种类繁多,包括公共英语(属基础英语)和各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属行业英语),多达30余种。课题组抽取了其中五所院校(三所公办院校,两所民办院校)调研走访,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内容涵盖了师资队伍结构、教师来源、“双师”认证、收入对比、培训机会、看法和建议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英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通过调研发现,院校采取的措施对“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参加问卷调查的89位专职英语教师中,有12位在近三年获得了学院的“双师”素质认证,使英语师资队伍“双师型 ”比例得以大幅提升。但也应看到,参与调查的英语教师具“双师”素质的仅占全体总数的42%,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

经分析认为,英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来源单一,超过70%的教师都是从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虽然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普遍缺乏实践环节;二是英语教师授课任务较为繁重,难以抽调教师外出培训和挂职锻炼;三是与理工科相比,社会和企业能提供给英语教师的实践岗位相对缺乏,许多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是通过个人关系实现的;四是英语学科所特有,由于多个院校对于基础课教师的“双师”比例并没有具体要求,不计入80%这一标准范围内,致使众多被划入基础部或公共英语教研室的教师没参加过任何职业培训,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此类教师中具“双师”素质的屈指可数。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质量保障

从调查结果看,37位教师具有双师证,约占总数的42%,但在回答问题“你能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的一线工作吗”仅9位教师持肯定态度,仅约占总数的10%,说明部分教师虽获“双师”资格认证,但真正的行业实践能力薄弱。

究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一是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个别院校成立历史较短,亟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只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或参加相关职业培训成绩合格,即认定为“双师”,并没有真正大幅地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相当比例的英语教师是通过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被认定为“双师”的,但也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一线工作经验,难以面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是虽有少量英语教师是从企业调入,具有外贸公司等从业经验,但已时间久远,需要回炉重温一线工作。

(三)“双师型”教师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核心力量, 在贯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问卷调查中回答问题“贵校的‘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相比,在知识与能力上(A.强很多B.略强C.差不多D.不清楚)”时,6%的人选A,33%的人选B,49%的人选C,12%的人选D。这个回答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教师们对“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双师型”教师至今还未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以获得认可。

在调查中也发现,“双师型”和非“双师型”英语教师在授课安排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两类教师常同授一门课,一些实践实训课程由于校内实训基地的限制,使“双师型”教师难有用武之地。

尽管对现状不甚满意,但大多数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前景看好,在未取得“双师”资格的英语教师中,有超过80%表示会朝这个方向努力。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需要长期的规划与努力。

(四)“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双师型”教师上岗资格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虽然教育部在〔2004〕16号文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素质教师作了四点界定,但同时提出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放权给学校[4],这就使各院校的评聘标准不一、宽严不一,应当借召开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高专会议之际制定更为细致规范的执行标准,为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加大经费投入,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激励制度。在调查问卷中回答问题“在福利待遇方面,贵校的‘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相比(A.好很多B.略好C.差不多D.不清楚)”时,8%的人选A,29%的人选B,37%的人选C,26%的人选D。这说明到目前为止是否“双师型”教师在待遇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而要培养并留住“双师型”骨干教师,必然要与高投入和高待遇联系在一起。再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构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调研中发现,各高职院校在期末都会对专任教师进行考评,有些院校所有教师沿用同一考评标准,也有院校根据教师职称制定有差异的考核指标,但都没有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特别条款。课题组认为在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的同时,也应加强绩效考核力度,激励其发挥职业教育中坚力量的作用。

三、完善“双师型”团队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一)建立以社会为本位,多渠道、个性化的高职英语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规定,职教教师在任教之前必须接受正规的职前教育。但我国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暂,一直缺乏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机构,针对这种情况,建立健全职后培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职后教育的重点应在实践环节,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并体现专业特点。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师职后教育仍以参加培训班和考证为主,这种渠道单一、非个性化的培训模式未能体现职业教师职后培训强化应用的本质要求。

(二)淡化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以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的界限

根据《教学要求》,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分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两个阶段,行业英语教学渗透教学全过程。因此,行业英语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和专业领域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且近年来,行业英语的地位日益突出,课时量也逐年增加,如授课英语教师不熟悉学生专业的职业性及岗位要求,就很难实现英语与实践岗位的结合,尤其在教授理工科类的行业英语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找准定位,积极参加行业实践,各高职院校也应打破固有的认识,鼓励基础课教师也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培养一批能同时教授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骨干教师。

(三)开展产学研活动,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双师”素养

高职英语教师需注重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也要研究高职英语教学规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与公司、企业的合作,研制和开发适合英语专业实训所需的仿真教学资源, 使学生通过模拟实训课,提高专业技能,为其今后胜任岗位工作奠定基础。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同时,也使“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推动高职英语教学与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2-10-10]. http:///jrzg/2010- 07/29/con-tent-1667143.htm.

第3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伴随着经济发展,英语人才,日渐受到重视。在新课改的推进下,高职院校侧重培育拥有应用特性的新人才。因此,变更教学体系,创设细化的学科模块,依循就业导向,辨析真实情形下的市场需求,从而设定就业目标,这样培育出来的英语人才更能吻合市场[1]。

关键词:

就业导向;模块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

一、引言

最近几年的高职院校教学提升了原有的认知水准,注重英语学科。在学科体系内,英语被看成重要的学科,不可忽视。然而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多重的约束和旧式流程的授课方式的沿用使其成效不明显。面临毕业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英语水准仍旧偏低,不能完成日常工作的交流。因此,为提高教学必须要改进旧式体系,着力优化学科教学模式。在模块化架构下,新式体系可被分成基础分支、职业性分支、实用特性分支。侧重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就业导向指引之下的新体系紧密衔接,利用多重的教学模块,从而创新现有的教学程序。

二、解析学科特性

高职英语被归类为普通英语,面对着非英语范畴的学生,培育其基础技能。作为公共学科,高职英语依循了根本的实用目标,凸显语言技能应用,侧重基础语言、真实场景之内的口语交际。英语学科涵盖着简单翻译、日常活动流程内的交际及简单的书面交流。开设高职英语,为学生后续的深入认知打下了根基[2]。与之相对,专门英语拟定了专业用途。依托这类教学,初始的认知升高为新的应用,确保顺畅过渡。它摆脱了单一的认知传递,设定实践为主导。在专业交流之中,增添了学科特有的认知水准。高职设定出来的英语授课可被双重的教学模块,含有公共英语和专业类英语。受到若干影响,有些院校只拟定了公共类的这一科目。在求职指引之下,英语授课涵盖着整个院校,被当成公共课。毕业时,学生要历经测试,但外资类的企业、一些用人单位都侧重查验真实的英语水准和交际水准。唯有拥有了更为优良的表述水准、善用面试技巧,才可在求职之中凸显独特优势,协助顺利就业。

三、旧式的教学弊病

从现有状态看,高职英语仍含有多样的弊病教学,模式不够优良。沿袭以往设定出来的授课流程,没能显出独有的高职特性。详细而言,旧式路径的授课弊病含有如下:第一,教材仍偏单一,缺失综合内涵,没能显出根本的运用价值。高职教学仍采纳偏单一的、旧式教材,授课内容偏单调,没能紧密衔接着实践,忽视新式技能。沿用旧式教材,背离了本源的认知目标[3]。第二,没有顾及现有的认知水准。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没有稳固的英语基础,英语水准偏差。要化解这类疑难,就应变更拟定的认知流程、认知途径等。侧重英语基础的掌握,设定侧重环节,规避泛化的讲解倾向。增添更为厚重的认知兴趣,侧重实用价值,注重口语训练,不可忽视基础。第三,授课与后续从业彼此脱离,脱节倾向偏重。筛选教材时,并没接纳就业特有的新导向,仍单纯侧重了细分出来的知识点。缺失口语交际,面试表现出来的口语水准并不优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4]

四、新导向之下的多重模块

高职英语应能凸显职业特性,体现教育优势。在校时,巩固学科基础、拓展现有的实用范畴,培养学生兴趣,优化认知体系,提供更为适宜的学科知识。在就业导向之下,模块化架构内的高职英语创设了如下的新体系:

第一,从高职院校看,学生拥有的根基仍偏弱,缺失基础认知。依照现有需要,侧重提高应用能力的水准,掌握可用词汇。初始入学时,应能识别1000个B级这样的词汇、1600个A级单词。对比这一指标,多数学生仍没能拥有这样的水准。毕业时,学生应拥有双重的毕业证,增添求职筹码。这样的指引下,这些基础应当够用,然后学着去灵活表述、灵活运用英语。这样一边学习基础,一边识记给出来的词汇,搭配后续的练习,以使日常的认知及实际运用,紧密链接起来。公共英语教学中,筛选较为简易的、有着趣味特性的认知模块,侧重去精细演练,注重必备词汇、语法以及表述,巩固认知的根基。在这种基础上,提升读写及关联的听说水准,培育学生英语表述技能,为后续的就业增添保障,便于深化探析。

第二,高职架构内的专业英语侧重设定好的某一用途,归属专门英语。选取词汇时、筛选文段时,尤为侧重体系内的某一专业。专业英语融汇了电子商务、机械以及金融、物流类的英语。授课时要紧密联系学生本身的专业,为增添职业技能,拟定专业架构下的培育目标。提升专业水准,要依循实用的指引,创设真实情形下的交际环境。在工作环境内,用更为精准的口语进行表达。结合工作岗位特点,考虑岗位特性,基于平日的工作,依循设定好的任务导向着手来重设教学。使学生顺利获取新知、运用现有知识。唯有如此,才可激发认知的兴趣,并增加认知的热情。

第三,对比其他模块,职业英语凸显了最强的专业倾向。这种英语含有:商务类的英语、金融专业关联的英语。高职学生真正进到职场,将会用到这样的职业类英语。掌握这类英语,便于后续时段的直接就业,密切关系岗位。对比日常英语,职业英语侧重去构建更为适宜的交际框架,提升运用水平。学生也先了解了变化着的职场氛围。授课体系架构内,这一模块被划归为核心部分,是必备的模块。强调可用性,创设真实氛围以便紧密关联着日常,涉及日常口语。这一模块涵盖着本源的企业文化、求职类的技巧、职场范畴的沟通[5]。拟定明晰的未来规划,就业指引之下的沟通技巧应被设定成重点。模拟真实场景,侧重去创设氛围。日常的认知流程要添加实践,在常规练习之中接纳新知。模块形式含有:谈判以及演讲、真实场景之下的面试、接待外来客户、参观某一场合。创设虚拟氛围,模拟可得全方位情形下的新式训练。

第四,拓展模块含有筛选的选修类授课,例如文学史、电影之中的英语、跨文化的交际。此外,雅思口语也被涵盖在内。借助拓展模块,延展了原有的学科的视野,并培育学生知识上的综合运用。借助于英语这些选修课,为学生搭设彼此互通的新桥梁。了解新的知识、体悟世界文化。这样的情形下,拓展模块协助师生去体会领悟文化、拓展英语视野,从本源着手提升了素养。应被注重的是:这一模块可融汇于如上的多重模块。

五、紧密衔接多重的分支

第一,衔接多重模块,这样创设出来的新体系才拥有完备的特性。高职英语模块彼此相互补充,同时也彼此依赖,侧重落实设定好的这些模块,理顺机构、供应优良师资、增添实训类的新场所,慎重筛选教材,确保搭设顺畅的衔接桥梁。设定某一期限,召开院内范畴的定期研讨,探析后续规划。基础英语应被整合于更高水准的职业类英语,有序拓展现有的学科范畴,以协助顺畅的知识衔接。依托模块体系,提升了已供应的师资水准,师资应被整体提升。传授英语的新型教师应具有更为精深的认知,拓展知识的视野[6],能拓展现存视野,并延展至具有专业特性的新英语、职业类英语的教学。因此,双师型这样的新人才应被筛选进来,依照院校内实情,选出最为适宜的英语学科教材,筛选精品教材,妥善调配资源,借助于多媒体来创设必要的情境,引发学生专门英语的学习,并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第二,巩固已有基础,就要明确英语学科潜在的认知线索。注重培育基础的掌握,协助学生去梳理这一线索,明晰学科逻辑。刚刚入学时,要让学生识别这样的逻辑,巩固现有的认知。不应忽视的是:新生拥有多样的来源差别,来自不同地域的他们拥有的英语水准也并不等同。唯有经过梳理,才可进到继续的教学之中。要从根本抓起,识别必备的词汇、语法及大纲拟定的句型,巩固并予以整理。在这种根基上,适当予以延展,以便获取更广泛的新知。梳理英语基础,既要侧重去训练,又要确认最佳的认知心态。学生应当明确:若要学好英语,先要真正去热爱这一学科。培育浓厚的认知热情才能更为主动,学着自主地去摸索并化解学习中的疑难[7]。

第三,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为获取更为可用的求职类知识和技能,当未来进入职场时,也可准确的去调用储备着的知识。若只是泛泛讲解,并没能凸显英语独有的生活性,就很难显出后续求职之中的指引作用。面对新式职场,教师要协助学生亲手去设定总规划,累积实用技能。英语课堂之内,不应畏缩不前,而应大胆予以表述。通过模拟真实态势下的职场氛围,设定多样的情景以此供应学生去化解,并得以锻炼。采纳多元化模式,创设实践室,预留课内时段的交际时间,增设多彩活动内容,创造愉悦及轻松的氛围。这种训练之中,也不可缺少根本的指引。例如:就职时的演讲、参观并且介绍[8]。尊重域外习惯,在不断交际之中快速去累积经验。

第四,锻炼职场技能,应能借助于实践来深化演练,构建专业模式。在英语教学之中,日常授课应密切关联着实习实践,要增添职业性,拟定培育目标,注重真实情形的多样岗位。开发职业技能,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供应必备的实训时机,即便面对着真实职场,学生也能借助于英语来顺畅交流,沟通彼此情感。突破固有的架构,新颖模块要显出更为完整的特性,符合职业要求。唯有增添实训、注重职场演练,才能摆脱偏单调的日常课堂,真正走入实践。对于此,高职院校应能联系一些相应的涉外类企业、外贸类的单位,把它设定成演练必备的基地。创设实训环境,在真实氛围之下真正去运用口语。平常授课教学、真实演练可彼此穿行,模拟某一场景,进行练习,通过指引行为导向,使学生体会应用英语特有的价值,增加学习兴趣。也可鼓励学生自主去筛选实习单位,进行真正的演练。

六、结束语

高职院校拟定的英语授课要拥有实用的优势,培育实用型人才。依循就业导向,显出高职特有的实用特性,为社会供应更为优良的、技能类的新人才。提升职业水准,紧密融汇现有的师资、筛选的教材、机构以及培训[9]。考虑现有的院校教学情形,借助优良资源,在新氛围下激发学生兴趣。唯有如此,才能增设细化的模块,营造更好的氛围,从而取得教学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董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04):146-147.

[2]邓海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05):161-162+168.

[3]吴巧红.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155-157.

[4]姜峰.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18-120.

[5]高莹莹.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56.

[6]史鸿雁.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5):44.

[7]孔艳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07):48-50.

[8]彭卉,李昌.刍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J].亚太教育,2015(32):192.

第4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32-02

[Abstrac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present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actics against them.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reforming the present teaching materials, chang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ies, upgrading the hardwares, creating ideal languag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so on.

[Key words]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English teachingTactics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十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和毕业生求职面试英语的辅导工作,通过与国内外用人单位的交流及对实习后回校学生的调查,笔者感到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一、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间断过英语的学习,但英语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在教材方面,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较难找到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偏深,且不能满足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设备方面,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师方面,我国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状。在那些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英语教师同时兼任英语专业课程和公共外语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二、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偏难,教学内容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长期以来,为了适应考证(三、四级)的需要,我国大学层次的外语教学普遍适用单一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修订本(College English),高职专业英语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教材。2004年一月由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希望英语》被称之为高职高专英语精品,现在武汉市高职高专普遍采用这一教材。我在教学过程中却也感觉问题颇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当代社会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工作对毕业生外语能力日益提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职英语教育应以实用为主、突出应用,既要注意奠定好语言基础,更要培养涉外语言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还处于以应付过级考试为核心的阶段,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使用的主要是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师普遍缺乏综合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法从事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重精读、轻泛读,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此外,有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它中等院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考核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依然是书面的考试,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惟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标准有它的优点,如评分标准简洁易掌握、费时费力少、前后比较效应性强等,但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重复做题和死记硬背为主。

4.师资力量亟待增强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利发展的保证,近几年来,虽然职业院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外语师资而言,部分教师缺乏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这势必会影响到职业英语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和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的进修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整天受制于教学第一线,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学,没有精力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技能,因此部分院校英语教师科研工作很难推进,这极大地阻碍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5.没有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的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在一定语言使用区域中、在一定的语境下,人们通过口语或书面语相互交际而经常使用这种语言,那么这种语言就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见到,我们的学生在南方实习一年,他们就能讲粤语;学生到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阿联酋实习两年,有些学生就可以做翻译了。可见一个人处于哪种语言、文化环境中,他掌握这种语言的可能性就大、速度就快、效果就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不注意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除了在英语课堂上有些英语气氛外,其他时间全部是汉语环境。由于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加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高职英语学习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6.普遍缺乏对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复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大部分学生都欠缺能够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动力。很少有高职学校意识到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管理对他们的学习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向普通中学借鉴。以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学常规管理到位――按时起床上早自习(晨读),不经常旷课,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课,晚自习复习,完成作业――这样的班级更容易形成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学生因而在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上更容易出成绩。相反,教学常规管理不到位――学生经常迟到、早退,经常旷课,在外兼职,几乎不上晚自习,作业被动应付――这样的班级就很难形成学习氛围,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知识的学习缺乏连贯性,于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很少有学生能出淤泥而不染,坚持到最后。由此可见,教学管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改进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以教材改革为核心,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特色。

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而传统的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英文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课后的大量习题练习。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一是加强教材建设,各职业院校联合一线工作人员组织编写适合本专业的旅游、外贸、商务等英语教材;二是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三是加强英语应用文写作、听说会话、阅读翻译、专业实践等方面英语的教学,尤其要加强听力和口语教学。

2.既要强调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又要兼顾学生基础。

在教学手段上,要大力提倡教师运用现代科技条件,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整合丰富的多媒体外语学习资源,提供传统语言视听教室无法达到的功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媒体课件教学、示范教学,提供英语虚拟环境、作品影像以及背景资料,形成因材施教、师生互动、动态学习、群组交流等教学特色,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现场感和生活化,大力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英语文化沙龙,英语演讲、辩论、小品演出、情景对话,现场模拟等都可以采纳。但要注意学生语言基础的加强,从简入难,逐步推进,因为对于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应有的语言基础,可能一开始学生会因为新鲜,产生一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很难持久,只有当学生能基本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的时候,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会持久下去。

3.运用多元化考核标准

在成绩考核上应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能力的考评。考试内容要全面,应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避免将单一的成绩作为测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尺度。考试形式可以包括考试与考察、口试与笔试、开卷与闭卷、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考场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方式;可以尝试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进行单项分级考核,使学生真正具备英语素养,能够运用英语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进行涉外交流和社会实践。

4.不断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在日前举行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上提出,教师队伍是高职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学生,教师队伍必须要有比较宽的思路,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在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应积极适应市场,不再单一地以学科体系来划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发展的,应不断学习、捕获学科前沿理论信息,并能创造性地概括加工、处理信息,建构渊博、宽广、综合、新颖的知识体系。高职英语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职业英语教学活动的需要。

5.努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过程,必须不断使用才能巩固下来。仅靠课堂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语教学环境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等英语电教手段,积极构建英语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氛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英语外教;二是学校要积极构建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如增加英文报刊图书藏书;开辟外语学习园地,常设英语角;定期开展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的讲座和报告,开展英语文化沙龙活动,定期举办一些英语演讲、辩论、小品演出、论文比赛等活动;组建各种英语兴趣团体开展各种英语实践活动和专题活动,组织观看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录像等;利用校内广播定时播放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节目;三是加强英语的实践练习,如结合专业设置,与涉外企事业单位或者国外企业建立英语实践基地,结合教学需要和实习工作,进行英语实践活动。通过以上方法努力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语言环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6.端正校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好英语只有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学生应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有更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传递信息载体之一的英语在国际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深刻体会到无论升学、就业、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英语,他们的学习目标明确了,从内心深处就会产生英语学习的欲望和责任感。

高职学校还应该意识到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管理对他们的学习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强化教学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良好校风、班风可以使学生产生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在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5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特征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英语的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职英语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英语教育,旨在训练其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的语言应用能力,高职英语强调语言的实用性,与学习者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相关性,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天然联系,更注重学习者个性化展示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

二、高职英语和普通大学英语的区别

1.高职英语具有浓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色彩,或者确切地说,具有技术英语、职业英语之特色,而普通大学英语则强调学生的语言基础训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以及语言的文化性、学术性,颇具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倾向,即使是在语言共核方面,两者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职英语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将要面临的涉外业务英语活动为核心,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紧密围绕交际和实用,设法创造实现交际和实用这一目标的条件。

3.高职英语“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之相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两者的区别也显而易见:首先,高职英语突出了口头交际能力,即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大学英语重在阅读能力的训练;高职英语强调实用业务英语能力以及在涉外交际活动中的英语使用能力,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大学英语则强调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强调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养成。

三、高职英语教育发展对策

1.重视语言学习规律,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5个技能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均衡发展。要特别注重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偏重读、译能力,而忽视语言表达能力,不但不符合高职英语教育实际,且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也不适应学习者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教学重点而言,追求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不但强调书面英语能力,也强调口头语言能力,不但注重学习的语言输入(receptive)训练,也注重其语言产出(productive)能力。

2.适当降低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技术性人才职业岗位特点,以及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具体而言,在适当降低“学术”阅读要求的同时,加强实用阅读的培养与训练,即加强应用性文献的阅读和套写训练,使学与用更紧密有机地结合,具体实现培养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目标。

3.要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走出为打基础而打基础的误区,实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努力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因为处在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会遇到的英语交流机会大多是一些口头交际和简单的书面交流,而非长篇的学术成就的阅读。

第6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影响

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基本核心对象对人类生存价值及意义的关怀,高度重视人的道德、理想、信念、品格等,是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人格、理想的追求。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新时代的学生要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格及努力拼搏的精神。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淡化了人文教育意识,忽略了人文性物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1“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

1.1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受功利性影响导致人文教育受到很大影响,院校人文教育气氛淡化,以致许多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经典文学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使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存有空隙,如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国内外经典著作,不了解国内外地理、人文、文化习俗等,阅读没有系统的规划,种种因素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封闭并影响其知识面的宽阔度。英语教学的研究条件、师资配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丰富,然而学生较易受语言功能及语言技术等影响,出现“拜金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不重视人文教育类课程,没有将学习重点放在和毕业、就业有关的课程,尤其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下轻视做人,注重做事,重个人及轻团队合作等不良影响。

1.2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和交流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因没有经人文知识系统学习而不能受人文知识感化,英语专业学生在思维和理解能力发展的瓶颈即不系统的知识结构,一旦深入学习环境时就表现出基础不扎实。主要表现为对丰富的人文背景知识的英语材料难以渗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比较中西语言文化特征,更无法全面概括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欠缺导致该教育体系没有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如在翻译英文时受到汉语表达能力的制约,表达英语时无法产生感染力,因没有实际交流经验而导致交流不畅。

2“人文精神”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

首先高职英语语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人和人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丰富的人文知识载体。它可以充分显出人类的灵魂,人们获取广博人文知识的基础就来源于深厚的语言功底。高职英语教学涵盖了丰富的人文思想,人文自然也是知识的传播工具之一。由此可见,高职英语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所以十分有必要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其次英语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英语程度的开设范围在高职教育中涉及各种不同级别、不同类别高职院校的全部专业,所开设课时也相对较多。其课程内容涵盖丰富的人文精神、西方人文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人文教育效果。第三英语教学是人文教育的关键环节;理论与实践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理论角度分析,教师应有机地将科学文化理论和人文教育的理论相结合,进而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文化相融合。从实践角度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以人文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此实现正确的管制和鞭策学生行为,促使学生的行为适应社会需求并起到积极作用。

3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措施

3.1建立生本英语课堂

人文素质是自我内化反思的过程,其中需要将所学的人文知识结合个人社会实践思考个人素质。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都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来说,应通过模块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人文内涵的课程体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述体系需要不同模块组成,如人文素质、基础知识、人文素质拓展、听说训练等。在开设英语课程时可结合学生未来所需的职业能力,通过校外企业实训、课堂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人文素质训练及职业模仿等多方面培养模式。同时开展职业英语听说训练、口语交际、人文素质讲座、职业英语阅读与写作及文献检索等实践性课程。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还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使学生主动适应当下社会竞争。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从形式上改变教学环境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高职英语教育课堂在开展教学时应结合当下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渠道,组织学生在适合教学的单元运用个人示范、声音及色彩等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是营造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内在精神受到跨文化交流的冲击。

3.2合理应用英语教材中的人文信息

高职英语教材中能从多方面反映英国人文精神,可以说涵盖着大量的人文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些人文信息充分利用,借助其熏陶学生。例如在高职英语某套教材中,该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在内容中渗透人文观念,某单元内容以主人公的个人回忆录为讲述文本,全面阐述了该主人公学生时期所遭遇的困境及面临的挫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英语词汇描述该主人公背后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同时设立讨论小组让学生明白课文所传达的意义,再伟大的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必然有曲折,然而只要目标坚定、努力进取、百折不饶及踏实进步就能获取掌声和鲜花。学生在积累文化背景和人文信息过程中就能掌握语言知识背后所涵盖的文化及文化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人文精神的传递,能同时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建立凸显“人文精神”的考评机制及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多数缺乏对教师、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对学生的考评呈现“分数化”“应试化”特点,而对教师的考评则呈现“程序化”“功利化”等特点。首先为学生制定形成性考评机制。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由个人素质、卷面成绩、学习态度、职业精神等多个方面组成,学校和教师考量学生是否进步的依据都参考学生在社会化和精神层面是否得到提升,类似于学习成绩,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下锻炼出积极向上和独立自强的学习态度,从而信心百倍的面对社会挑战。其次教师是教育功能的执行者和教学过程地完成者,衡量教师工作能力和质量可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进行考核。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考核时都参考“定量”要求,没有考核教师的教学是否对学生有精神影响力、教学创新能力及教师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要素考量。因此高职院校可将价值引导、情感激励、认知建构等方面内容作为综合考查教师机制当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要求英语教师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应用人文信息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教师还应对我国历史、艺术、文学有一定的积累,便于在日常英语教师中能熟练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和人生挫折。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育中如果缺失“人文精神”则会严重影响该门课程,除了不利于学生对英语教材中的专业英语知识掌握,更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以高职英语教育要求教师不单单集中于提高学生语言知识技能,要避免教学工具化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文精神,对其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薛燕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曹青.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16-17.

[2]陈文,沈剑“.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J].教师教育学报,2013,11(8):146-148.

[3]张丽超,李婵.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调查[J].城市地理,2015(12).

[4]孟源源“.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5(2).

第7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门通识类素质教育课程,高职高专英语在培养技术,管理,生产,和服务领域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传统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不同,高职英语突出语言基础,培养日常语言交际的能力。然而一直以来,高职英语采用的都是听说读写一体的综合性教程,这种以精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化学习的主动为被动。

为此,我校从2008年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自主选择分层级的班级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根据不同层次课程的要求,开设多梯度的多媒体英语课程,用人机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到2011年开始大学英语软件和课本互为补充,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成效显著。2000年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倡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并重,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具备业务英语的交流能力。这一点是简单的基础英语所不能满足的,因此深化基础英语改革就必须引入以能力教育为目标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因此,第三阶段的教学改革也提上议程。

一、理论依据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其核心是从职业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曾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股热潮,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和以往的知识本位教育,由教师传授学术知识不同,能力本位教育目的在于调研社会中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并且以此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机制,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理论和实践两者兼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即人的综合职业能力,涵盖了知识,态度,经验,反馈”。(吴迪 2013).  一直以来,普通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 一直注重词汇,语法和篇章的教学,以语言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课文传授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在中小学阶段是很有成效的。然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这样的一套教材的EGP教育还是有所欠缺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将会面临的涉外业务英语活动为核心,并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Hutchison & Waters (1987)把ESP定义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方法,满足学习者在特殊方面应用语言的需要”。当传统的语言学家还在致力于描述语言的特点,一些先驱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在真实交流中语言的使用。他们指出“一个伟大的发现是口语和书面语使用的方式是不同的”Hutchison & Waters (1987)”,也就是说,一旦英语使用的环境不同,意义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如果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语言教学就得满足特定环境下学习者的需要。每种ESP课程的设置都是满足特殊的情境,如法律用语,工程英语,而且学习者是“通过学习学科内容才学习专业语言,其教学方法是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陆伟成 2010)。这是专业内容实际上就是特定场合所用到的专业术语或者合同信函之类文字材料。由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只有在高职大学英语常规EGP教学后,才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专业方向开展相关的高职ESP课程。这种ESP课程应该是听说为主,读写为辅。

二、现实意义

相对于学习语言知识的EGP课程,ESP课程培养的是学生在某一工作领域的一个英语交流能力,是满足他们的交际需要,提高的是语用能力,是学生进入职场的最后准备。ESP课程不仅要分析语言的本身,包括词汇语法语篇,而且还要设计与目标相关的学习情境,设计教学任务作为载体,目的是通过该学科的内容学习语言。

所以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一个学期的EGP课程是基础,能在一学期里积累相关的词汇和语法,而ESP作为一门学科教学,是其上层建筑,针对的是中级和高级的级别的学生,ESP是EGP的延伸,如果学生缺少基础英语的素养,无法应付ESP的课程。同时ESP和通用英语之间有共性,也有特殊性。Jordan根据学习的情景把ESP分为两类,职业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高职英语属于职业英语的范畴,是以就业和职业生涯提升为目的的语言学习。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学习的是岗位需要的英语,例如文科类的学生可以学习酒店英语,旅游英语,会展英语,工科类的学生可以学习电子英语,工程英语等等。这样类型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很多年,但是教学情况却很不乐观,很多都是一个老师捧着书本照本宣科,一章一章教下来,而很多的工程英语课就变成了翻译课,上课就是一段段的说明书翻译下来,老师和学生的兴趣全无。学生对英语和专业课都失去了兴趣。

三、问题对策

那么真正有效的ESP课程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参与者的角色。和传统的普通英语课堂不同,ESP教师不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活动进行中的协调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应该对本专业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志于从事该学科相关的涉外工作。ESP是个多学科的活动,有效组织ESP的课堂呢是成功的关键。谁能承担起这个任务呢?普通英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仓促上马的普通英语教师虽然富有语言教学经验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企业从业经验,而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却语言功底不足,不能扮演好语言教师。因此合格的ESP教师应该是兼而有之,既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不断学习创新的自我意识。为此,学校应该为这些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和提供普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合作设计课程的良好氛围,这样ESP课程的教师才能应付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对学生的评估。

其次在ESP的课程设计方面,在能力本位下的高职英语课程,培养的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语言学家Cummins(1979)提出假说他认为进行成功的职场语言交流能力有两部分组成:“基本的人际交流能力(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ognitive and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前者是口语交流能力后者是语言认知能力。所以ESP课程的教学内容只能是特定学科,特定职业或者是特定活动,只能是量身定做,由于各个专业的细小差别,可能一个专业就牵扯到多门EOP课程。比如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酒店英语,旅游英语,会展英语等等。ESP教学“应突出语言实践,围绕语言交互活动为中心来开展,获得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交际的能力”(王朝辉 廖国强 2010)。ESP教学强调的是真实性原则,真实的教学内容,真实的学习情境,真实的课堂素材。ESP课程不同于EGP,它的课程设计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例如旅游专业是高职院校常见的专业,该课程开设的ESP课程是EOP而不是EAP,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涉外导游或者酒店服务工作,阅读和口语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课程设计之初就要对英语在旅行社和酒店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出这一行业中所需要的语言能力,设计具有代表性情境的任务或者项目,如安排住宿,景点讲解,旅游咨询等等,这种接近真实语言使用的任务能满足学生踏入职场的口语需要,而且在学习专业词汇和语篇的同时锻炼了语言的能力。与此同时,机电模具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ESP课程的设置更加侧重于于学术英语(EAP)方面,这类专业学生要具备的语言能力是看懂产品和机械的英语说明书,撰写合同信函等一类简单的应用文。而目前市场上的这类工科专业英语教程内容都是大章节的模具概论,模具材料简介,普通机械加工之类的科学文献,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听说方面。因此,在这类专业的ESP课程中,可以加大语言的输入,并且可以设计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或项目同时穿插专业词汇学习,可以设计接待外宾参观模具工厂,模具产品介绍会,拟定产品合同之类和真实语言环境比较接近的能力训练项目。

此外,在ESP的教材方面,教材的内容要满足这个岗位日常交流的需要,既要考虑专业的特点,又要突出职业的特色。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的程度不高,教材的编写要难度适中,内容丰富基本覆盖该专业的基本专业术语和词汇,对难度较大的英语原文进行改写,此外教改还应该配套有大量的影音素材或者教师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材的开发应该要鼓励校企合作,从企业中获得该行业所需语言能力的第一手资料。

第8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课程衔接设置;现状分析;对策

建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中、高职衔接是关系到职业教育,以至整个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马建富、沙启仁等研究者提出“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是四大要素的衔接,分别是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人才素质结构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而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条件、,专业设置衔接是基础,课程体系衔接是落脚点与核心。

笔者结合自己学校与苏州市职业大学联合办学的“3+3”会计专业班级进行调研,发现文化课程衔接设置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断档

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还没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体系,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对中、高职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制定统一的教学单元,更没有制定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因此,中、高职院校均是各自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的课程范围和课程标准,沟通较少,造成中、高职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内容重复,有些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名称与中职学校的完全一样。在教学中,经常出现高职院校为了学生某方面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得不补充中职教学的内容。同时,中、高职教学内容相互涵盖,相互重复,有时甚至出现断档。

(二)难度严重脱节

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一般都开设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等文化基础课,尽管中职院校也开设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但受于学生能力层次水平、课程的难度、教学的要求等客观因素,同时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即使开设了一些文化课程,设计时文化的教学要求难度比较浅,很难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要求相匹配。这就造成了中职学生在转段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每每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入校不久之后不得不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班补习,严重地造成了高职文化课的教学进度的滞后。

(三)教材的选用缺乏衔接

高职院校的基础课选用的教材往往是国编教材,教材的内容,体系、难度都比较成熟,中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的教材往往是省编教材,难度较浅。最主要的是两者没有相应的衔接,出现部分章节内容的重复。

(四)课程结构因循陈规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单一课程的内部结构两种。课程体系结构是指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比如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或必修课、选修课比例及其构成等。而当下的中高职课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学科化模式建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结构违背职业教育的规律,只能培养出“理论不着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再从单一课程的结构看,其组织和结构形式,还是按知识体系结构教材、实施教学,先概念、后原理、再应用的老套路,完全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相背离。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所遵循的原则

中、高职两者皆培养技术性人才,中职会计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为目的,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会计人员为目的,两者在知识结构体系、技能结构体系各有侧重点。在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力本位原则

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必须以“能力本位”为基础,以会计职业或相关专业链(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为目标的课程形态组合,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的职业知识,扎实的职业技能为目标。

(二)梯级纵深原则

文化课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基本知识素养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从易到难。两个层次应沟通,科学地划分教学范围,尽量避免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课程体系设置中还应满足共性个性同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铺就“立交桥”。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的对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从建设、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出发,通过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为中、高职毕业生发展提供通道。

建设会计专业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体系,只有通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材料、职业资格证书等的衔接,才能真正地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体系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而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中职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为指导,教学大纲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为依据,制定统一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高职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应与中职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达到专科学历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打好基础。如中职英语侧重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后续的英语奠定基础,而高职英语侧重于专业英语、继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取得证书,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可参加全国四级或六级考试。学生毕业后在各行各业领域中担任会计主管或出纳岗位,由于地域经济的发展,许多是外资企业和进口设备,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

2.课程内容衔接

中高职共同协作,合理制定相互衔接的文化基础课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中职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中职英语教学的内容侧重于各个话题的语音练习,侧重于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职英语侧重于专业英语的教学。

3.教学材料衔接

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系统开发中高职教材的一体化,构建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

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从源头上把握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

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练、紧凑、精粹。在衔接上,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

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

第四,要高度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市场机制下的整合创编教材是开放的、竞争的、百花齐放的,编创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优劣的差异,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将真正衔接配套的、优质上乘的教材遴选出来,推荐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况,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4.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中高职培养方案,明确中职阶段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教学模式的衔接

围绕职业教育中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特色,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行项目教学、团队学习等教学模式,培育具有行业特色和企业元素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品质。

(三)评价模式的衔接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逐步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四)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

兼顾各类学习者的需求,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学分认可体系和“学分银行”。

中、高职衔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统筹统划。把中、高职文化课课程体系衔接起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职业教育之间的屏障,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搭建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高职课程衔接案例研究――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课题编号:2013119。

参考文献:

[1]鲁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2-3.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Z].2010.

[3]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46-147.

[4]黄建,朱明德。园林园艺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31-36.

第9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的概念自19世纪在美国出现,其研究与讨论越来越为业内学者所热衷。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断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其做出解释,使其内涵不断得以丰富,更加适应现代的教育理论。通识教育旨在联系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全面发展的素质与能力。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大学的教育改革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的模式。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没有一个统一而规范性的定义,学界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一般是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的个人的品质训练、情感陶冶与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素质四个维度展开的。李曼丽认为:从目的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做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的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从内容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进行的是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普及和深入,是生活技能和人生态度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1]因此,通识教育模式培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而且在其它各方面都能全面协调地发展,具备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责任、有助益的人。

2.通识教育与公共英语的关系

公共英语是高等院校全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择业或者进一步求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公共英语又称作大学英语,是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同国外的一些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类课程由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和非专业知识类课程组成,其中外语课程在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公共英语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按照教学要求,公共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此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与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必须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型高素质人才。

3.目前高职院校英语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地位不高,不受重视,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以混学分为目的。

多数的高职类院校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人财力上偏重于工科专业的建设,投入巨资购买实验实训设备,新建新型实验实训场所,引进高等工科人才,忽视了对人文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的培养,形成了重理轻文的局面。通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文理工交融”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在。高职院校加强理工科建设的同时,也应该保持人文学科的优势,及时开展通识教育,凸显学校特色,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的公共英语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公共英语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修完,课程的组织形式大都是大班上课,课时安排也受到歧视,课程设置主要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这使得英语课程的实践结果是,学生的词汇与语法有所提高,但对于交际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善。这些都不符合通识教育的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学生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生,本身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情绪化,功利性较强。作为非专业课程的公共英语并不受重视,甚至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公共英语不过是“老师随便讲讲,学生随便听听,千万不要认真,大家拿个学分。”因此改变学生对公共英语课程认识的偏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他们的自发兴趣和爱好引导为他们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是高职通识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4.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改革

4.1 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学目标的改革。

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曾提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强调人文课程应该为训练智力服务。而语言就具有人文性,它是一种文化代码,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建的一整套文化视界,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作为通识教育核心的外语教育,其培养目的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识的传承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担负起语言教学的任务,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观念,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2 完善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设置的原则为:一是基础性和补救性,二是广博性和多元性,三是进阶性和统整性。大三、大四照样应该有通识科目,此时就比大一、大二的通识科目显出进阶性和统整性。[2]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公共英语是其未来专业教育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公共英语的教育要宽广,深入和坚实。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多样化和全面化,体现在公共英语方面,就要包含对英语国家经典文化,道德思维和历史,文学艺术的了解和学习。

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可以考虑在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的基础上,从文理专业角度出发,分别设置不同的英语相关的课程,让非英语专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来选择学习,课时的安排可以使每两周一次,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英语学习结束前,从而丰富学生的英语方面的基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4.3 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客观上讲,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周十几甚至二十几节课,同时要面对不同院系不同基础水平的七八十名学生,大班上课和小班的教学效果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注重英语思维的培养,扩大学生视野,利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和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借助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除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还有小组讨论,研习发表和独立研究。小组讨论适合大班授课,研习发表的方式就是事先把任务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课后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各组代表当众讲解。独立研究,一般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更适合结合专业课教学。大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4.4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明白英语的学习没有捷径,是一个日积月累,稳扎稳打的过程。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更在于中西对比,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用英语进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培养,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高职学生对人文文化和社会知识有很强的需求,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正确的引导。他们爱看电影、小说、爱听音乐、喜欢跳舞、热衷网络,这些都是开展通识教育的课堂,也可以作为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基础。把学生的一些业余活动和英语教学活动进行互动,将他们的自发兴趣和爱好引导为他们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进知识的整合。

5.总结

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工具性是人所共知的,而其具有的整体培养功能会真正促进英语教学和通识教育的有机整合。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走出一条既符合学院院情、又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培养出真正具有高能力和高素质的创新性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