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继续教育年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继续教育年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继续教育年度总结

第1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第二条 我市继续教育基地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原则,由市人事局予以认定。被认定的各类基地不改变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其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业务接受认定部门的指导。

第三条 大连市乡土人才培训基地、长线专业毕业生技能转换培训基地等纳入市继续教育基地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

第四条 继续教育基地的主要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按照对外的培训科目,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脱产、半脱产)培训工作,授权举办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远程在线教育培训、地域及国际间智力交流培训等,

2、认真做好在本基地接受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考试、考核、结业证明发放以及培训效果评估等工作;

3、按要求制定和调整本基地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及时报送市人事行政部门。

第五条 继续教育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1、高等院校及具备《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

2、有固定的培训场所和相应的教学、实验设施;

3、有一支与所承担的继续教育培训专业、培训层次相适应的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较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较高素质的培训管理人员队伍,

4、有健全的基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培训登记管理、培训经费管理、后勤保障管现以及培训效果评估、跟踪反馈等制度。

第六条 市继续教育基地认定的基本程序:

1、具备继续教育基地条件的办学机构本着自愿的原则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大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信息采集表》,经主管部门同意后,递交市人事局;

2、市人事局对申报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对办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并确认共培训的专业范围和方向。

3、经认定的市继续教育基地,由市人事局对社会,并同时定期各基地继续教育培训科目名录。

第七条 市人事局对继续教育基地实行定期检查考核。

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地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相关的管理情况、建设发展情况、培训效果评估等。继续教育基地每年年底前应完成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自查总结,并应向市人事行政部门报送本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继续教育(脱产、半脱产)培训工作计划。

第八条 各基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须按照物价等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培训费用,不得巧立名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第九条 对不按规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劣,社会反响不佳,借继续教育名义乱办班、乱收费的,将取消其继续教育基地资格。

第2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会计人员作为负有特殊职责的从业人员,新《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作为《会计法》重要配套规章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指出,对会计人员资格证书实行定期年检制度;对于持证人员无故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或不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不予通过年检;持证人员未参加或未通过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年检的,其持有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自证书载明的有效期限终止之日起自行失效。对于任用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人员或者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未注册登记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单位,由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依据《会计法》第42条的规定处理。以上内容表明,我国会计人员的从业已进入法制化阶段,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会计从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影响会计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衡量会计继续教育的质量,应以是否完成或达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所确定的任务、原则和要求为标准。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而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现状,若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存在诸多问题。

    (-)集中培训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以学历情况分析,研究生为0.07%,本科生为1.97%,专科生为14.75%,中专生为27.20%,中专以下的为56.01%。学历不同其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目前会计继续教育采取连续集中培训的方式下,可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会计人员难以接受超大量的培训内容,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二)培训内容的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每年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使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由于教材和培训对象的通用性和单一性,即培训教材不分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对象不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部分会计人员失去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培训质

    量。

    (三)培训组织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一般都是采取高级、中级和初级合并、混合、而又集中统一培训,组织者们为节约培训成本,普遍实行大课堂教学,一个课堂容纳几百人,在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条件下,讲课教师不得不以通读教材的方式完成培训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之间难以交流,造成教师读得无味,学生听得无奈,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四)培训考核问题

    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是以一份试卷完成考核内容,虽然培训单位要求课前签到,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此项考核很不严肃,情同虚设。在不分级别培训,考试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份试卷有多少内容是学员独立完成的,有多少内容代表着培训的真实收获,值得怀疑。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只在考试时抄抄写写以应付了事。所以说,单一试卷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层次划分

    分析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在培训中应全面实行层次划分,具体包括:对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方法进行层次划分,实施从不同层面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会计人员职务和所在行业(或系统)的分层次。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其中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为初级职务。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建议会计继续教育应严格执行《暂行规定》中三个级次的划分,并按照行业(或系统)组织培训,以便理论联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都能有所提高,以达到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层次的划分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培训内容的层次划分

    培训内容层次划分包括培训内容的横向和纵向分层次。培训内容的横向分层次是指在培训人员分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每一层次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分别使用三个层次的培训教材,目前,《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中规定,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和解释、解答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或在全国施行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办法,组织和指导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经济核算和财务工作,培训中级以上会计人才。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法规、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检查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对初级会计人员也规定了相应的基本职责。应对高级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全面系统培训,不仅包括新制度的全部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新制度出台的背景及一些内容变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级会计人员则应有选择地进行相关内容的重点培训,如八项资产准备等。而对初级会计人员应重点培训发生变化后的实务处理。

第3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一、特约记者、通讯员须具备的条件

1、政治可靠、工作积极、责任心强。

2、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和撰写能力。

3、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或研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及时掌握当地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市场动态。

4、对继续教育行业内的热点报道、专题内容的采访及对外协调具有综合的联系、采访能力,保证稿件采写的可采用质量,,

二、特约记者、通讯员的职责和权利

1、持有本刊统一发放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证书。

2、享有本刊的优先发稿权、建议权,稿费从优。

3、结合本刊的宗旨与特点,为本刊组织、策划和撰写稿件,提供各地继续教育工作动态、会议资讯以及培训信息图片报道等。

4、积极扩大本刊的友行和影响,注意维护本刊形象。

5、优先、优惠享有参加本刊举办的会议及其他活动的权利。

6、参加每年度的“十佳特约记者”、“优秀通迅员”的评选活动,入选者颁发证书。

7、编辑部将对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对在撰稿、组稿、发行等方面表现突出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应聘方法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工作单位、工作经历、职务、职称等)以及工作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复印件、一寸彩照两张寄至编辑部。 欢迎来电、来函联系。 邮寄地址:北京6304信箱《细续教育》编辑部

邮政编码:102206

联系电话:(010)66366874

第4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1我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1.1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

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以完成大、中专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在我院工作的职工,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为主,如各级医师、护理人员、技师、卫生管理等相关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也是卫生技术工作者应履行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

1.2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形式

(1)内容:以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着重点,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先进性,有意培养相关人员的创新能力,并强化其职业道德、政治思想和医学伦理以及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

(2)形式:继续医学教育依据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除鼓励积极参加全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院外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外,也鼓励广泛开展院内示范性查房、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病例讨论、读片讨论、科研立项、、自学、学历学位教育和外出进修、学习班等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还可采用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1.3继续教育的实施

日常管理工作由护理部、科教科以及卫生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卫生技术人员需服从相关安排,并按规定参与到继续教育学习中来。对于继续教育中的专业技术者严格实行学分制度,授分自2006年开始采用IC卡学分机。全国性或省市级项目Ⅰ类学分获得通过好医生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学习,区县级和院级项目(Ⅱ类学分)由科教科、护理部负责,每年安排院级讲座不少于30次,承担授课的教师主要是本院相关专业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护、技人员,或聘请三甲级医院的专家教授。

1.4继续教育的考核

每年年底时由护理部、科教科共同对院内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考核。若考核不合格,则取消其在该年度的评优资格,同时将相关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纳入到晋升、工作考核以及岗位聘任管理体系中来,并将其作为执业和晋升的重要条件[3],以有效促使继续教育可持续性开展。

2我院继续教育中潜在问题

2.1缺乏继续教育认知,影响深入开展

部分医护人员由于缺乏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认知,因而未将其当成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学习机会。在工作上安于现状,存在严重的惰性心理,将继续教育认为是走形式、拿学分而已,不区分讲座实际内容是否与自身专业相关,只要能取得学分的讲座都听;个别学员甚至以为继续教育仅仅与晋升职称挂钩,继而在晋升期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取得学分,在晋升成功之后热情锐减;而其他正高级职称者、无晋升计划以及未到职称晋升年限者,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热情不再,极易出现混学分、代替刷学分或者网上招人代答题等不良行为。以上表现仅仅重视学分,而忽视了学习目的和效果,也对继续医学教育不断开展产生影响。

2.2重学分,轻学习,工学矛盾严重,出勤率低

医务人员既要从事繁重的医疗任务,又要从事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多数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中来的技术人员均是临床基层医护人员,而这类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繁重,若患者病情瞬间骤变,医护工作者可能难以及时协调工作、学习时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听课迟到或早退、缺勤等情况繁盛。此外,也有部分医务人员由于思想上仅仅停留在应付当前的工作上,从而对出勤率产生影响。我院医务人员采取课堂听课刷卡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个别人甚至出现刷卡后立即离开、讲座快结束时才来刷学分等不良现象。继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

2.3专业和课程内容不匹配,影响培训质量

我院在学科管理上一直实施“三级”制度,将各专业分工细化,各二级科室讲座次数均无法满足本科室内医务人员完成继续教育考核项目,因此部分医务工作者必须通过参加其他专业讲座来完成考核。而专业不对口则导致听课效果事倍功半。而少数医务工作者由于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存有应付之心,而并不从提升自己出发来完成继续医学教育,这不仅背弃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宗旨,也对医务人员听课效果、讲课老师积极性有影响。

2.4培训师资水平不高,造成培训内容陈旧,培训形式枯燥

个别科室的师资年龄比较大,不能与时俱进,平常学习比较少,培训内容不新,几年不变,不能及时更新;培训形式枯燥,没有充分根据培训对象选择诸如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特殊培养、对口培训等方式,影响培训效果和听课的积极性。

3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对策

3.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医院领导认识到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尤为重要。科教科部专职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北京市医学教育协会、平谷区卫生局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培训,接受培训后将相关的培训内容对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科教学干事进行培训,再由科教学干事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分层培训。力求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人人知晓,达到改变医务人员观念,提高其认识,最终使医务人员从继续医学教育中获利。

3.2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教学水平,是继续教育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教科制定继续教育授课教师的遴选标准、定期培训与考核办法,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一方面不定期聘请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三甲医院的教授来我院讲授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案课件准备、教学查房等内容,另一方面派送骨干教师参加部级、市级短期培训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逐步组建一支教学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基本技能规范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承担授课、培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学科梯队的建设,提高了全院的医疗和科研、教学水平。

3.3开展多形式的活动,拓宽教育渠道,丰富继续教育内容,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

科教科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如:举办院内学术讲座及会议、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好医生网上远程教学;院外参加如短期学习班、撰写学术论文教育、学术会议以及专业进修等方式,尽可能满足医务工作者需求,针对各学科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设定专门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做好培训计划、注重效率,有效提升学术活动质量,以增强其对于医务工作者的吸引力。我院的继续医学教育依然形成了将继续教育项目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即学教育体系,并针对不同等级的技术人员举办具有较强针对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学习课程。同时,在继续教育课程开展前一个月面向医务人员广而告之,使其在了解课程详细内容后有选择性的听课。并刷卡制度严格执行,刷卡次数更改为依现场情况来定,每次课前、课后共两次刷卡或者课后刷一次。

3.4以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为目标,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

健全制度、科学管理是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深层保障,也是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2],近年我院已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将作为本人岗位聘任、年度考核、执业再注册、职称晋升的必需条件,使得相关技术人员重视继续教育学以致用,时时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治病救人的工作实践中。同时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制定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强,可对比性强的等考核项目,形成奖惩激励机制,使专业技术人员在繁忙的实际工作外还能对继续教育的“充电加油”投入百分百的热情。

4小结

第5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缺乏系统的学习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护理经验的总结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继续教育的方式

2.1学历性进修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非学历性进修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专题研究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讲座性学习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科室性学习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继续教育的管理

3.1建立档案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定期检查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奖惩措施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第6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一、拓宽视野,提升理念,进一步认识加快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状态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观念陈旧是一个主要差距,主要表现在紧迫感不强,必要性认识不足。加入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竞争加剧,跨国企业将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继续教育要适应我国新世纪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理念创新作为应对WTO的一个基本点。新世纪继续教育的理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继续教育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2、继续教育的国际化――从全球型人才的角度、态度和制度建设上去理解教育、认识教育、引领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合作。

3、继续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互为驱动、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4、将国际法和国际制度融入教学内容。

5、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

6、使受教育者提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竞争与合作能力。

7、既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又注重继续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8、树立“社会价值和受教育者(主体)价值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

新世纪继续教育的理念表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无论继续教育的对象还是管理部门和办学主体都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功能,树立继续教育是最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资本投入观念,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使继续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调整体制,理顺关系,大力培植市场主体

人事部门对继续教育应实行宏观管理与统筹规划,主要做好政策引导、综合平衡、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与监督执行等工作。各类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社会专职培训机构、企业办学组织应充分拥有办学的自,成为为众多对象提供服务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换。他们可以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政府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干预,但在办学资质、课程内容、质量评估等方面应接受相关部门或继续教育协会的必要审查,互相协商后再予以确立。

三、加快继续教育立法步伐,完善制度建设,使继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轨道,采取立法的形式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引导、协调、激励、监督和保障作用,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一)立法

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继续教育的发展,颁布《继续教育法》,使之与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四足鼎立。该法应立足于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遵守国际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自觉融入世界继续教育体系。通过立法,对管理部门、办学机构、企业行业与单位部门以及受教育者在继续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时间、内容、经费、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规定,用以规范各地区、各部门的行为,体现国家意志。西方一些国家,譬如法国议会在若干年前就已颁布了继续教育法,明文规定每个企业行业对全体职工每年必须分别进行若干日的培训。我国到目前为止,已先后有广东、天津等几省市通过人大立法,对推进各地继续教育事业,推动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继续教育制度建设主要应建立健全以下四项制度。

1、登记制度

各企业行业和部门,要依照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在登记手册上予以登记。作为年度考核、评聘职务和执业资格以及人才流动的重要依据。此外,证书登记制度应向学分制逐渐过渡。

2、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是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要求进行规范,定期反映各企业行业和部门继续教育的工作情况、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习的情况的一项制度。现阶段继续教育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数、参与学习的人数、学习的类型与内容、年度学习时间累计达到规定学时的人数等。

3、评估制度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办学条件、办学现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教育效益等五个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评价,使力、学机构与主管部门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工作成绩和存在的差距,及时发现薄弱环节,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

4、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一方面是指对在继续教育各项工作中作出成绩的单位与个人,包括业绩突出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另一方面是指对不遵守法规政策,对继续教育热情不高、投入不足的单位和部门以及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且态度不端的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或适当处罚。奖惩制度可以强化竞争意识和效率观念,调动方方面面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现代化

现有的继续教育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数量有限。长期以来一直是阻遏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致使其贻误了许多发展机遇。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前些年投入不足,从事继续教育的机构少、规模小,就连一些必需的各类支撑条件也十分短缺,难以满足新世纪大众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当前要做的工作是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形式、多方面筹措资金的路径,除政府增加专项拨款外,可争取社会各界不同的形式的捐赠与赞助,还要根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逐渐让企业行业或受教育者本人也成为继续教育的投资主体,确保继续教育有充足的财力谋求发展。

第7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继续教育 因素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3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高职学院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及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有的甚至影响到高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根据高职学院教育的培养特点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本课题组从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岗位培训、业务进修、学历进修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认识和评价,根据市场的需求探索适合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途径,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教师岗位培训、业务进修、学历进修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认识和评价为切入点,调查问卷由选择题和简答题组成。选择题包括44个项目,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也可以自行列出问卷中未包括的情况;简答题反映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行为、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学院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调查共发放220份问卷,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03份,其中男教师占50.7%,女教师占49.3%,问卷有效率为92%。

二、调研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的基本情况

按年龄统计,各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0岁以下占25.6%,31~40岁占29.6%,41~50岁占28.1%,51~60岁占16.7%。按学历统计,各种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专科占2.5%,本科占66%,硕士研究生占31.5%。按教师系列技术职称统计,各种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助教占22.25%,讲师占42.9%,副教授占19.2%,教授占0.5%。按非教师系列技术职称统计,各种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分别是:初级占13.8%,中级占18.2%,高级占7.4%。按教师所承担的课程类别统计,各种课程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占23.6%,专业基础课占29.1%,专业课占45.3%,实验实训课占21.2%。按教师的教龄统计,各教龄段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1~3年占25.6%,4~10年占18.7%,11~20年占23.7%,20年以上占32.0%。

(二)教师对提升专业业务素质的需求情况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指导,授课时能结合本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问卷调查显示,62.6%的教师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自身专业业务素质,可见教师对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素质有迫切的要求。对于提升专业业务素质最有效的方法,68.2%的教师认为是校外挂职锻炼,59.2%的教师选择由学校请专家进行培训。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卷调查表明,52.2%的教师提出进行继续教育的机会少,37.9%的教师认为学院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26.3%的教师觉得继续教育的时间安排不合理,11.8%的教师觉得领导不够重视;对学校组织的培训和讲座的满意程度,62.1%的教师感到一般,7.4%的教师不满意;对培训和讲座的内容,38.4%的教师觉得培训和讲座的内容单一,33%的教师认为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特定目标;15.3%的教师认为培训教师的水平不够;11.3%的教师指出培训模式单调。

(四)教师对于参加学院组织的讲座的意愿

按年龄统计,各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见表1。

按教师系列技术职称(含无教师系列职称)统计,各种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见表2。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调查发现,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因素包括:其一,教师“以脱产的形式进行继续教育的机会少”。高职院校教师脱产进修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进入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二是深入企业提高实践技能――前一种途径由于一般要经过考试然后以脱产的形式学习,名额较少;后一种途径则需要学校与企业有颇为紧密的联系,企业愿意为学校教师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这两方面原因使大部分教师难以获得机会。其二,学院组织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考虑较少,没有特定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发展性。其三,培训授课教师应该深刻领会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透彻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培训才更具有时效性和指导性。其四,学院组织的岗位培训和业务进修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参加培训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五,多数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时间大都安排在寒暑假,占用了休息时间,影响身心的恢复。

要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实行人性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及评价制度。接受继续教育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因此,任何教师始终都应该成为持续学习、终身教育的典范。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应按照一定的办法折算成学分在《继续教育证书》上予以登记,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拔、评优评模等的依据;对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要给予表彰或奖励,对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擅自中断培训,或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当年年度考核视为不合格,逐步形成促使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对待接受培训的教师应宽容、宽厚和宽松,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及时沟通情况,使制度更具有人性化,使教师从心底里自觉自愿地接受制度的约束和管理,由“被动性进修”向“主动性、参与性进修”转变,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使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促进学校更快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推动培训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第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按照国内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林崇德教授的观点,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知识以及与学科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文化知识,当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它就不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条件性知识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学科教学理论等,条件性知识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从目前的教师培训内容来看,绝大部分偏重于本体性知识的更新、条件性知识的补救,而对实践性知识重视不够,对教师行为的训练还十分薄弱,新知识不能在教师那里转换为实践性知识,难以形成教学技能,在新的教学中难以运用培训成果来改进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也造成部分教师产生“进行继续教育的机会少”的想法。因此,培训内容必须重视和有效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注重教师经验的总结、个人兴趣的发展和自我提高解决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在特色背景、特定课堂、特定课程、特定学生、特定教育教学情景过程中实现“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与“在教育实践经验中提升理论”。

第三,培训形式多样化。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觉的教学反思、归纳概括、自我更新完成的,优秀教师是在教育实践环境中不断熏陶,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磨炼出来的,因此,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在“送出去,请进来”的同时,更多的还必须走校本培训之路。目前,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多采用专家讲座、做报告两种形式。从调查结果来看,这都是教师最不认可的教学模式。因为很多专家的讲座理论性很强,如何把专家们提出的先进理念转变为行动,学员们心中无底,做起来更是无所适从。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最受教师欢迎的教学模式依次递减为:实地考察、观摩型,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观看、评析名师课堂实录型,案例型、参与式培训。究其原因,其一,教师希望通过继续教育能够迅速、高效的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灵活教学的能力;其二,由于教师平时工作任务繁重,较为劳累,渴望能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其三,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教师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情感、理念等各方面的发展较为充分,他们不太接受说教式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叶春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3]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5]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会立项项目(广西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会 师研[2010]1号)

第8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根据不同专科护理的发展趋向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来优化和编制培训计划表,以加强NCE的内容层次[2],刺激参加人员求知的学习欲望,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不断成长和业务技术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开办一些创新启发式课程、护理人员经常使用的计算机日常办公软件、外语、医疗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新业务新理论等知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举措旨在寻求一个合理的教育模式以便更适应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这种模式的建立也要依托举办单位现有的网络学习技术的硬件支持等,从而在技术上解决了学习者不能脱产集中学习的工学矛盾,让护士直接在岗位上或者利用护士站的现有电脑平台OA网络(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甚至利用能在院外、家中就能得到学习的更先进的VPN网络(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简称VPN)中的远程视频系统,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实现就像面对面一对一的授课。从理论上讲,应用先进网络技术或者网络视频学习系统也是NCE合适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定制合理、有效的NCE效果评估体系

在开展NCE活动的应用过程中,组织者应注重学习效果加强考核,也要不断探索积极改进继续教育学分的科学管理办法,医院主管行政部门不仅要在NCE的培训计划的制定进行把关,更要在注重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强质量的管理,切勿把NCE流于形式[4]。对于继续教育学习的评价体系要积极引入循证护理理论对授课进行适时有效评价,培训项目和方案不合理的要及时予以更换或者重新修订,寻求更能激发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励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探索有效的约束机制

要认真落实卫生部和人事部有关文件精神,把继续教育学分年度考核是否合格纳入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较好、合格率高的科室和能积极参与并重视继续教育的个人给予表彰,同时也要对不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或者违反规定的科室和项目负责人予以处罚并通报批评,甚至取消项目举办资格等措施。

四、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必要的制度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

(一)对任职教师的遴选聘任管理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

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强,热爱继续教育事业;具有相关教师任职资格、本学科大学本科(含)或以上学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具有所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业务基础扎实、教学效果好;能认真编写教材,对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有关卫生的法律法规兴趣浓厚;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认真做好成绩考核工作。授课教师组卷、命题主要考核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员的成绩。

(二)任课教师备课、上课管理制度

培训教师授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选择合适的临床教学方式,保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职称和年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因材施教,授课的内容要体现“三基三严”,也应该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实践。授课教师理论上课教案要经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上讲台。授课教师严格按培训计划和内容上课,不得减少课时,不得随意调课换课,保证培训课时到位。教师应认真上好每节课,不断创新继续教育培训的教育手段和授课方式。

(三)教学培训质量督导评估制度

通过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各种质量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授课程的质量,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是否紧跟上级卫生政策的要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既能保证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又能很好地完成并指导了学员。医院护理部或科教科成立教学督导并负责检查和跟踪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督查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教学方案、课程教学资源、师资配置及其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检查和跟踪教师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的临床培训质量情况。听取学员对培训的安排与教学质量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汇报。对考试工作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跟踪。

(四)培训效果跟踪评估制度

利用规范化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收集评估基础资料,为培训的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量化分析依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了解学员的培训感受和收获,定期征求学员的意见和建议,适时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认真调查了解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发挥各学科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编制符合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在教学组织中严格管理,保证培训质量。

五、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及时改进的地方

(一)普遍的问题是存在学习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现象

很多护士对学习的动因认识不足甚至是流于形式还有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方面也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认为实行学分制管理及建立登记制度不是很有必要,也有部分护士把学分制管理看成是“形式主义”,随便应付下就行了[5],甚至有些护士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这种观念,认为参加继教学习只是为获得学分而学分只是为了晋升,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目的,出现“混分“”买分”现象。

(二)工学矛盾突出,政府层面的立法依据缺失

第9篇:继续教育年度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

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面上,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点上,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导师引领模式;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三是课程开发模式;四是课题带动模式。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