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行业发展趋势

第1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微信于2011年正式在我国上线运营,截至2016年,其用户群体已经超过9亿人,微信已经成为当下适用人群最多的社交工具。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增多,很多企业都开始利用微信开展营销活动,微信已经逐渐成为商业交易的重要平台,也为营销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渠道。但是在开展微信营销时,不仅应以推送信息为主,还要通过互动和交流进一步提升营销效果,否则将很难确保用户群体的数量和黏性。企业在为产品营销发送各种信息时,必须确保信息的质量和针对性,否则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此,在开展微信营销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营销方式,找准消费群体的消费意向,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微信营销的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在推送信息时能够覆盖所有用户,并且能够通过用户分组、区域分组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信息推送的精准性。这个特点是其他营销工具很难达到的,将营销工作的重点由推广运营转移到文案策划当中。只要控制好推送信息的质量和频率,不让用户反感,很容易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进而将其发展为消费用户。

微信中具有一项“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能够向附近的陌生人推行强制性广告。使用该项功能时,可通过自己的地理位置查找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户。微信除了显示姓名等基本信息之外,还会显示用户的个性签名,可以通过在个性签名中加入广告达到免费宣传和推广的目的。

微信营销在金融产品中的运用

接下来,笔者将从4个方面对金融产品在微信平台的推广进行阐述。

线下业务在微信平台的延伸

2013年,我国多家银行进驻微信平台,通过微信服务功能推出各种银行产品。虽然初期只提供查询和即时消费等基本功能服务,但这无疑是银行领域加入微信营销的标志。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银行逐渐通过微信平台推出了转账、理财、保险等多种业务,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银行业务提供了新的营销渠道。2014年,很多基金、保险等企业也进入了微信平台开展营销活动,通过微信拼服务、卖产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销售水平。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绑定自己的微信号和信用卡信息后,就可以实现电话银行的部分服务。

金融企业微信活动推广

随着市场的更新换代,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其价位逐渐降低,很多金融产品不断通过移动终端开展营销活动。在抢占市场的过程中,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主要表现在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其中,比较常见的营销措施就是发红包,通过发红包不断扩展营销群体。用户需要关注企业的微信公账号,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参加抢红包的活动,这种营销模式不受地域、时间的影响,能够快速提高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程度,并发展更多的用户群体。此外,一些金融企业还利用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微信红包作为诱饵,增加企业公众账号的关注度。

点对点专属服务推广

微信后期推出的多种服务功能更加适合金融行业的服务与产品推广,以往需要在线下的实体柜台或登录企业官网完成的账户查询、金融产品咨询等业务,如今通过微信平台就可以办理。

微信营销的风险与机遇

随着微信的使用量逐渐加大,很多大型品牌也逐渐开始注重微信营销,并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同时,各品牌在利用微信开展营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营销推广能力差距较大,甚至存在通过使用虚假宣传的方式提高营销能力的企业。当前,为了进一步规范微型营销活动,《微信公众平台关于诱导分享行为的公告》指出,不鼓励企业使用公众平台群发营销信息,通过诱导或者强制手段要求用户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的行为。

微信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营销平台,面对这个新鲜事物,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存在很大难度,没有法律依据、监管措施跟不上微信平台的发展速度等,都将制约监管工作的开展。当前,已有的微型公众账号繁多,监管部门无法实现对每个账号都进行审查,这也是当前对微信营销开展监管的主要难题。因为受到诚信风险的影响,微信营销过程中通常会利用“熟人经济”,一旦发生纠纷很难解决。如果对一些不良营销行为放任不管,很容易对微信正常的营销功能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微信未来的发展。

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导向性,用户可以根据关注同类型的微信公众号,自行选取需要关注的领域和信息,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金融行业在利用微信开展营销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营销的手段和策略,确保能够吸引用户的眼球,在众多营销产品中脱颖而出。在利用公众号信息时,不要仅局限于金融行业内部的各种产品推销,可以通过及时推动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更进一步地吸引用户的关注度,或者根据用户所在区域的特点,及时推动一些天气变化信息,提醒用户注意周边环境的变化,使用户感到舒心。通过这些服务进一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便于今后营销工作的开展。

对于金融领域来讲,营销服务平台的诚信水平是客户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微信平台的监管,才能够确保微信平台的各种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2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探讨

绪论

采取混业经营是世界各个国家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行业内的竞争也逐步增加,全球正在朝向着一体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为了减少银行运营成本,维持基本运营状况,应该不断的去开阔新的收益来源,国际上一直有实行分业经营的银行,其实行兼并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功,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当前中国在加入WTO以后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外国银行的挑战和竞争,我们应该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上靠近,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国际潮流。

一、混业经营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国内外的金融机构来说,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两种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所谓混业经营,可以分为单一混业经营和综合混业经营两种。从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来看,综合混业经营是相对主流的模式,金融行业在不断发展和成熟,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默认的运营方式,其自身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是金融市场的趋势

就国外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当前金融行业实现混业经营已经是时展的趋势,并且在实现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只有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质量,才能够有效促进金融行业发展。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提高金融业发展效益的有效手段

金融行业实现混业经营,需要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范围,同时也提升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综合经营效益,这对于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实现金融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满足金融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在发展金融行业企业的过程中,实现混业经营能够有效降低因为经营运转所花费的费用,提高金融企业混业经营的整顿效果,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金融行业中实现混业经营能够满足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二、中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整体趋势

从当前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分业经营模式曾一度占据主导模式,但是从国际金融行业整体趋势来看,中国的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金融行业在实行分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如果不实行新的经营模式,就不能够保证中国的金融行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其次,当前资本市场的状况使得银行自身的生存面临巨大的考验,银行只有转变自身的运转模式,才能够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质量。再次,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极大地限制了金融资本扩张,这对于实现金融行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进程。最后,中国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使得金融创新制度受到了很多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限制了金融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对于中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来说,金融机构推行混业已经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并且受到金融形势的制约和影响,金融行业实现金融混业已经也是当代的必然趋势,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

三、中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挑战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对于中国本土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外资银行自身的实力雄厚、运营模式相对合理、能力也相对较强,这对于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的中国银行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二)分业经营限制了资本扩张

金融机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实行分业经营导致银行自身的经营范围相对狭窄,同时经营风险不断增加,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具有很大威胁的,同时为了防止资本扩张银行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资本的积累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在金融行业运转过程中耗费很多的资金,往往就会限制金融行业产业规模的发展。

(三)分业经营使得金融创新受到极大限制

市场经济的影响决定了金融行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实行分业进行导致银行创新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实现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沟通,同时也不利于金融资本更好的服务于产业资本,极大地降低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四、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对策

当前在中国金融行业实行混业经营是时代的选择,金融市场有必要实行混业经营,立足于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积极推进金融行业实行混业经营,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建立健全金融公司监管体系,实现对于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混业经营在金融行业中所涉及到的范围相对较广,金融产品和业务相对较多,要想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就需要不断加强爱你过金融关键工作,只有在金融行业中实现有效监管,才能够使得金融行业能够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同时还能满足金融行业自身对于发展的需求,在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实行金融监管刻不容缓。

其次,应该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建立可靠的风险监管预警和防范体系,保证金融监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混业经营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对于混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识别分析,并且应该建立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确保预警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在国内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好的制度能够得以实施,产生积极的效果。

最后,应该不断强化金融市场的进入和推出监管制度,维护金融体系自身的安全运行。金融行业实现混业经营自身是需要时间的,同时从一种运作模式向另一种运作模式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应该在经营过程中制定健全的市场进入和推出监管机制,确保金融市场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行环境,同时也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于进入和退出的人员都应该进行合理的制约监管,最大限度的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市场,只有一个和谐稳定的金融市场,才能够保证金融产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金融行业实行混业经营是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中国的金融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发展过程来看,混业经营一来可以提高金融行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二来给予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多重大的措施。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来看,在中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提高中国金融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金融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不断的去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机制,在国内引入预警机制,强化市场作为看得见的手的监管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童华.关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探讨[J].新金融,2012,(2).

[2] 潘丽英.混业经营与银行内部及外部分工[J].上海金融,2012,(2).

[3] 凤良志.关于我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转变的探讨[J].财经视野,2012,(2).

[4] 王永利.谈金融领域的混业经营[J].福建金融,2013,(2).

第3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40-02

1 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历程

理论界普遍认可的最早的具有私募股权基金性质的公司是1946年成立的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C)。该公司创立的目的在于向本身缺乏商业信用、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帮助被投资企业成长,获取资产增值收益。从1946年至今,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6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以ARDC公司的创立为标志,在美国逐渐出现了一批以投资于中小科技型企业为主营业务的投资管理机构。这一时期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一些小型的私人资产投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社会影响力较低。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私募股权基金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受益于资本收益税的减免、对养老基金限制的放松以及稳定的股票市场,这一时期的私募股权基金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规范化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运作的资金从47亿美元上升到1750亿美元。1983―1994年,美国共有1106家接受过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上市。机构投资者代替小型私人投资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投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中小科技型企业,而是几乎渗透到了所有产业;在投资形式上,杠杆收购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并在第一次全球性并购浪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单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1989年KKR集团以311亿美元收购RJR烟草公司,创下了私募股权基金单项投资纪录,直到2007年才被黑石集团以390亿美元收购EOP公司所打破。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这一时期,私募股权基金在制度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管理模式越加规范化。经过市场竞争,诸如黑石等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超强募资、投资能力的大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这一时期在投资方向上的重要特点是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20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

第四阶段,从21世纪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由于全球化资本市场逐渐形成、新兴经济体持续保持高增长,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大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经几乎可以参与全球各个地区、各类产业、各种形式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成为与银行、股票市场并立的投融资方式。并购基金、夹层基金、不良资产基金等各种新兴投资方式得到广泛应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造成了重大冲击,一批竞争力不强的基金管理公司被市场淘汰,而生存下来的基金管理公司则在风险管控、运作模式、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现状

1985年9月,中国第一家具有私募股权基金性质的公司――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开启了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探索之路。1998―2000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以互联网的兴起为契机,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到2000年年末,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各类投资机构所管理的资产已达405亿元[ZW(]王燕辉.私人股权基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ZW)]。2005―2008年,深交所中小板成立,股票市场进入牛市通道,《合伙企业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出台,为私募股权基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2008年年末,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资本市场,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危机过后,随着国内经济逐渐企稳回升,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重新步入增长的轨道(见图1)。

如图2所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年度募资金额与股票市场走势基本吻合,时间上略有滞后。其原因在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渠道主要是IPO。以2012年为例,全年共有177笔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案例,其中以IPO方式退出的案例共有124笔,占全部退出案例的70.06%。①因此,股票市场的走势直接影响投资人对于投资回报的预期,进而影响到整个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募集资金能力。

3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呈现的最新特点

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国家针对证券市场进一步从严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使得私募股权基金在募集资金来源、投资方向和退出渠道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从募集资金来源看,早期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外资,比如软银集团投资阿里巴巴、红杉资本投资如家快捷酒店、凯雷集团投资分众传媒等。近年来,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迅速,涌现出诸如中信资本、弘毅投资、九鼎投资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基金管理公司,政府引导基金、国有控股基金、国内民间投资者已成为主要的募集资金来源。2012年,披露金额的344只人民币基金共募集资金181.35亿美元,占全部募集金额的71.64%;而同期外币基金的募集金额为71.78亿美元,占全部募集金额28.36%。2013年上半年,披露金额的59只人民币基金募集资金44.72亿美元,占全部金额的72.11%,而同期外币基金的募集金额为17.3亿美元,占全部金额的27.89%。[ZW(]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ZW)]

从投资方向看,早期的私募基金主要投放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项目。近年来的投资方向已经几乎覆盖了全部产业。2012年,投资金额排在前5位的行业是:互联网、房地产、能源矿产、金融和生物医疗。2013年上半年,投资金额排在前5位的行业则是能源矿产、房地产、互联网、食品饮料和生物医疗。

从退出渠道看,早期的私募基金行业由于市场竞争相对较小,有较多的项目以IPO的方式实现了退出,并可以取得高额的收益回报。近两年来,由于私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大,且IPO限制增多,退出方式也更加多样。2012年,在全部177笔退出案例中IPO仍占124笔,同时出现了股权并购重组、管理层收购、股东回购等多种退出方式。而到2013年上半年,在全部35笔退出案例中,IPO仅占6笔且均为境外上市,而并购退出占有14笔,成为主要退出方式。不仅IPO所占的比重减少,投资回报率也出现下滑。2011年,在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IPO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5.7倍和5.8倍;而到2012年,两项数据分别降为3.53倍和4.31倍。2013年上半年,6笔IPO退出案例均为境外上市,投资回报率仅为1.64倍。[ZW(]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ZW)]

4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前文对中国及国外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的回顾,可以总结出一些对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约束条件。一是国家政策。比如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在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养老基金等社会资金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政策限制放松。中国在近些年以来,随着《合伙企业法》等政策法规出台,为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资本市场。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收益最终要体现在资产增值上,因此一个稳定的、走势良好的资本市场对于该行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如前文所述,中国近些年的私募股权基金募资金额同国内A股市场走势基本吻合。三是宏观经济状况。同大多数行业一样,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同样受到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市场资金充裕,被投资企业的发展环境好,私募股权基金更加容易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整个行业自然能实现快速发展。而在经济下行周期,市场资金紧缺,被投资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下滑,私募股权基金要取得良好回报的难度和投资风险大大增加。四是新兴产业或新兴市场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曾分别为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创造过两次发展高峰期。今后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依然需要寻找到新的系统性投资机会。五是行业自身的创新能力。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结构、技术方法的调整,私募股权基金需要不断创新运作模式,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基于对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可以预期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在未来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随着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在整体上会保持持续发展态势。

(2)由于国家对股票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特别是通过实施持股锁定期附条件延长、减持价格限制、股价稳定机制等措施,对一级、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差加强管理,对于通过IPO实现项目高回报大大增加了难度,更多的项目回报率会趋于理性,行业整体的平均利润率趋向下滑。

(3)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新三板扩容步伐越来越快。未来以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券商柜台交易、PE二级市场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反过来也会推动衍生出更加多样化的投资方式。

(4)基金管理公司将出现分层趋势。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和发展,会形成一批具有强大募资、投资能力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另一方面,也会涌现出更多的在投资区域、投资方向或运作模式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型基金管理公司。而既没有规模优势,又缺乏专业特点的基金管理公司,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1]欧阳瑞.中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治理结构探讨[J].科技广场,2007(2).

[2]王燕辉.私人股权基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蒋悦炜.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12.

[4]金中夏,张宣传.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2(13).

[5]2011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研究报告[R].清科研究中心,2011.

第4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发展趋势;融资方式;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76-02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作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自我国正式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融入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正是在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然而在国际工程承包行业新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尚待解决。因而,探寻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之路,如何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变得愈发紧迫。

一、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趋势

1.1 工程承包模式的转变

近年来,国际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方式正在快速向总承包方式转变,DB(设计-施工)、EPC(设计-采购-施工)、PMC(项目管理总承包)等一揽子式的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私合作模式)等带资承包方式业已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广为采用的模式。承包商不仅要承担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运作,还要承担工程所需的融资。一些小公司及单一的设计、施工公司因此竞争压力加大,难以为继。

国际承包方式的这种新变化,要求承包商必须实现设计和施工结合,设计和前期的研究结合,后期的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结合。单纯的工程施工业务利润将逐渐降低,承包业务的开展已朝着项目前期和上游方向发展,利润重心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转移。

1.2 项目融资方式的变化

新时期,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发展十分重视融资方式的转变。即增强了投资在承包业务中的作用,让融资成为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亮点。而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主要领域是工程建筑领域,同时它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最大部门之一。国家上除了极少数国家的政府是不需要项目承包商带资承包之外,绝大多数的过程工程承包项目都需要承包商通过带资的形式来进行项目承包的。

而带资承包(在海外投资)也同时有利于国际承包商渗透到当地市场,承揽当地未在国际市场公开招标的项目。与带资承包需求相适用,国外大的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上大的承包工程公司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与世界主要的出口信贷机构、多边金融组织、商业银行及资本市场有固定的业务往来。为其在承包大型复杂项目以及降低整体项目融资成本及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通过资金控制,直接将管理延伸到各机构以及各执行项目上;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管理系统,对各分部、机构以及项目进行管理和成本控制;从而找出盈利或亏损的原因,为集团的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一套集团特有的运营体系,规范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已成为大型承包商在国际市场成功之秘诀。目前,一些国际大承包商十分重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同时还注意通过扁平化项目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随着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发展,各国企业国际承包业务中获取的利润降低,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为了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工程效益,加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技术质量的规范性、安全性、环保性,等等。这些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准入标准。

1.4 寻找新的市场定位

随着国际工程建筑市场的产业分工体系深化,承包商寻找新的市场定位,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又一明显趋势。工程管理和工程设计大多是欧美公司;设备国际采购是日本和德国;其他国家公司主要集中在土建领域,一些较发达国家正在向附加值高的领域升级。目前,欧美等大型跨国建筑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优势明显,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

尽管发展中国家建筑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市场中承建的工程项目多是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承包商需要对经营计划做出大幅度的调整,寻找新的市场定位。

二、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的国际承包业务正朝着多样化模式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承包项目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营业额达到了1166亿美元,新签合同数额达到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70%和10.00%。而美国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Hill)的2012年度Engineering News-Record(简称“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我国内地企业也有52家上榜。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内工程建筑行业能力的饱和过剩,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将会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新趋势下,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三、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融资难度大,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工程项目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它主要是因为:一.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与我国的融资体制还没有完全接轨。此外,国家对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银行政策支持的力度也不够。二.企业要得到融资担保比较难,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审批周期,担保的范围和幅度都很有限。三.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的国际工程承包贷款利率为3.8%(不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两优”贷款业务),远远高于国际通行利率。

3.2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质量较低

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及地区,工程项目的业务增长仍然采用粗放模式,而工程营业额的增长也大多依靠项目数量的增加,在业务质量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我国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总体管理水平较低,持续的营业能力较差,利润率普遍低下。许多企业将发展重点主要放在如何增加项目数量方面,对工程建设及管理的质量并不是十分重视。而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也多以传统基建的专业施工承包模式为主,对新型的国际总承包模式(DB、EPC、PMC、BOT及PPP模式等)的涉及研究仍停留在初级摸索阶段。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增长方式亟待改善。

3.3 市场准入困难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国在相关的技术、法律特别是行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还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而欧美等国都实行了十分专业的工程资格及专业执照规定以及很完善的市场准入法律体系,这些都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而新的国际服务贸易设置的国际工程承包的服务质量标准等,也使我国企业面临比较严苛的技术壁垒。

四、加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加强金融保障建设

加强对国际工程业务的金融保证制度的建设,能够对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我国在金融保障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完善的金融担保、外汇管理体系的施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对国际工程业务的金融保障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融资体系,尽快在外汇金融业务方面与国际接轨,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发展。

4.2 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国际上知名的国际工程企业都具有负责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工程项目最后交付使用的全过程承包咨询管理能力。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因此,努力提升国内承包企业的承包能力和档次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国内承包企业应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项目工程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国内承包企业还要在管理体制、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方面上加强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此来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3 积极采取各种手段来打破国外市场准入壁垒

要努力改善国内企业遭遇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我国是WTO成员国的权利,通过国际贸易规定来消除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所设置的不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壁垒。其次,国内企业还应该对国际工程承包的发展趋势进行实时的掌握和更新,以此来把握国内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方面的投资趋向。第三,企业还应该对国外市场的准入规则、工程运作模式、产品和服务营销模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来打破改过对国外企业所设置的贸易壁垒。

总而言之,在目前发展良好而形势又比较严峻的环境下,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必须及时根据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的总趋势,积极应对,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共同推动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阿平.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现状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5).

[2]郑成华.提高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03).

第5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 风电 光伏发电 现状 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086-02

近年来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应用,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工作不断深入。但毋庸置疑地,风电和光伏发电行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光伏并网技术存在瓶颈、行业普遍亏损等都制约了风电和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风电、光伏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1.1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让众多发达国家望尘莫及,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尤甚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风电产业进入了较快的成长阶段,风电装机从55万千瓦上升到2012年底7532.4万千瓦(吊装容量),已成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

1.2 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光伏发电迅速发展,2011年新增装机陡增到223万千瓦,累计装机309万千瓦,成为全球重要的光伏市场。

2 目前风电、光伏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危机引起欧洲主要国家光伏补贴下调

受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影响,部分欧洲国家财政情况恶化,光伏发电装机开工建设放缓。全球光伏产能远高于需求,产品积压严重,导致部分企业为了回款低价抛售光伏组件。主要欧洲光伏市场国家因此下调了对光伏发电的支持政策和补贴政策。

2.2 美国、欧洲“双反”使我国光伏设备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美国商务部在2012年当地时间3月20日下午宣布向我国晶硅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征收2.9%~4.73%的反补贴税。5月16日宣布反倾销税率为31.14%~249.96%。最终,美国双反落槌,中国光伏产品税负最高增逾两倍。2012年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正式立案。这对国内光伏设备90%产品依靠出口的生产厂家来说几乎是命悬一线。

2.3 部分地区风电限电严重,风机企业利润下滑

2.3.1 2011年我国风电限电情况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对10个省(市、自治区)共1869.1万千瓦的风电场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2011年这些风电场由于电网调度原因被限发的电量高达59.8亿千瓦时,具体的调研结果见表1。

2.3.2 我国风机制造企业利润下滑

2011年,国内主要风电类上市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具体如表2所示。

2.4 光伏设备制造产能远高于需求,行业企业普遍亏损

前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市场为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欧美市场销量占总产量的90%以上,而国内市场开发程度较低。2013年3月20日,我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由于无法归还到期债务,被当地法院裁定破产重整。光伏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畸形发展的状况,严重依赖政府补贴、9成以上依靠出口、产能过剩企业难以为继。这些“原罪”导致了今天的产业困局。今后部分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行业企业数量将大幅减少。

2.5 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存在并网瓶颈

正如业内一位专家所言,风电并网,首先的是利益调整,其次是观念,再次才是技术。并网困难表面看受制于技术因素,但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利益驱动,电网企业在风电上网和远距离输送方面需要大量投入,但收益不大,缺乏利益驱动和变革的动力。技术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管理体制尚未捋顺、利益分配不均衡才是造成风电并网困难的首要因素。

2.6 光伏电价面临下调

有消息称,发改委已向各地方政府、发电企业等下发了《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的意见稿。从意见稿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光伏上网电价将从“一刀切”的1元/千瓦时,改为分四大资源区来定价,最低的地区电价为0.75元,降幅达25%。从意见稿内容看,国家的思路是,即便是产能严重过剩,也要按市场化方式操作,不会过度补贴国内市场。这对发电企业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3 目前风电、光伏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风电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2020年达到2亿千瓦。

3.2 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预测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2100万千瓦,2020年5000万千瓦。

3.3 分析判断

(1)新能源发电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向好。根据前面的预测分析进行测算,从目前到2016年底,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增长较快,新能源发电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向好。

(2)我国风电和光伏装备制造有效产能将更为集中。我国风电和光伏设备制造产业已拥有了完整产业链、较低生产成本和一定的规模效应,是我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但随着发展初期暴利的消失,未来行业竞争将对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企业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行业资源将向大型企业集中,新能源发电的成本与传统发电成本差距将逐步缩小,行业竞争力日趋明显。

(3)风电、光伏发电等发展将更加规范有序。国家能源局出台了有关规范风电项目审批制度的管理办法,意图收紧地方审批权。根据办法规定地方政府在核准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之前,须拿到国家能源局的复函,否则不予通过。政府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及完善使各路开发商进入此领域更加谨慎,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风电、光伏发电发展脉络。

4 风电、光伏行业发展建议

4.1 积极推动支持风电、光伏企业发展的政策制订

各相关方应找出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有关部门制订扶持行业发展的布局、规模、电价、并网等具体政策,并适时联合国家能源局启动电网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解决风电并网和弃风问题。

4.2 大力支持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助推光伏企业走出大幅亏损和产能堆积的困局

目前美国的“双反”的裁定,已使光伏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而我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仅为开发初期,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为德国的1/9,发展空间巨大,同时由于光伏组件的大幅下跌,光伏发电企业的成本也相应下降,效益相对较好。大型光伏企业应寻求政府、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同时大力开拓内需,为剩余产能找出路;光伏发电企业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以促进光伏发电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化解光伏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4.3 拓展境外新兴市场

国内企业应瞄准亚非拉等地区资源禀赋好、政策措施到位的新兴市场,加大新能源行业的投资、EPC总包、并购等多种方式,开拓“蓝海”领域。

4.4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风电和光伏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优胜略汰,使有效产能适度集中

鉴于全球光伏市场和我国风电市场放缓的预测,我国光伏和风机设备行业仍将处于激烈竞争、盈利下滑时期。在核心技术、产业链等方面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的优胜劣汰,使有效产能适度集中。

4.5 新能源发电企业内部资源更加倾向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

为促进了风电规模化发展,过去提倡建立大基地融入大电网,随着风电近年的高速发展,此模式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并网送出困难,事故频发。近来,风电开发呈现向国家倡导的分散式开发和由内陆向沿海推进的趋势。从地域看,海上风电开发区域均为沿海地带,而这些区域集中了我国用电负荷大的省份,在电力传输上,只需要考虑将电从海中送上岸,较陆上风电的“千里送电”,一来大大减少了电力的损耗和衰减,二来也省下了大规模建设特高压输电线的投资。各个大型新能源发电企业将从追求装机容量的粗放式发展逐步向效益优先的方向迈进。

4.6 加强新能源产业前瞻性问题研究

各新能源企业应进一步密切与能源局、国家电网和电规院等部门合作,加强对分布式能源、海上风电、聚光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等新技术、新领域的研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重点,拓展国家能源战略和行业发展的能力。

5 结语

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虽然目前行业发展的态势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观念和技术上的约束,但笔者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风电和光伏发电行业必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GWEC. Global Wind Energy: Solid Growth in 2012[EB/OL].http:///wp-content/uploads/2013/02/GWEC-PRstats-2012_english.pdf

第6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一、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管制放松,银行监管精细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资本持有者对多样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要,推动着发达国家政府放宽对金融领域、特别是对银行业的管制,纷纷打破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局面。进入90年代后,随着美国、日本、欧共体等主要国家金融改革方案的实施和生效,各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渗入市场化和国际化因素。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也日趋精细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监管手段现代化。各国普遍运用计算机辅助管制,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银行监管中得到普遍的运用。二是监管内容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主要体现在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文件中,尤其体现在《资本充足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三是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不再一味强调外部管制,而是转向内外监管结合,更加注重调动和发挥银行自身的积极作用。四是扩大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五是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

(二)混业经营,银行业务全能化。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上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冲击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进入9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已突破传统的分业界限,业务范围向投资、保险等领域扩展,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受来自西欧和日本等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步伐。1999年底,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互涉足对方领域从而彻底结束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美国66年的统治,标志着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三)银行业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推动了银行业的收购与兼并。从90年代初开始,全球银行业的购并整合热浪滚滚,购并规模愈来愈大,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宽。据资料统计,91年至92年,93年至94年,95年至96年,97年至98年,全球银行业购并总值分别为847亿美元、832亿美元、2080亿美元及5342亿美元。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已从90年的19万9000亿美元,增至99年的25万5000亿美元,10年间增长78.4%,并且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与以往购并浪潮颇为不同的是,此轮购并活动的主要动因,是混业经营发展所带来的全能化银行的出现与金融控股公司地位的确立,使银行业的购并活动广泛涉及金融领域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与其它金融业务的界限,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新发展的网上银行运作方式紧密地融合起来。由此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金融"巨无霸"。

(四)银行业电子网络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服务电子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系统基本全面形成,银行活动将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存款、提款、转账、汇兑、查账、交换控制、金融买卖交易和咨询等金融服务领域,并将银行和客户、银行与银行、客户与客户联结成一个电子网络。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实现金融系统的电子网络化,网络银行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据美国联邦保险局统计,1993-1998年,美国传统银行的资产递增率为8%,而美国网络银行的资产递增率为53%。英国保诚保险集团旗下的egg银行成立不到一年,通过互联网已吸存67亿英镑。与此同时,传统银行发展网上银行也正成为新的时尚。银行业电子网络化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基本趋势。

(五)银行经营国际化。80年代以来,金融管理的放松、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全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跨国结算体系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导致银行经营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快。银行经营的跨国界发展,不但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及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且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银行经营的国际化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形成银行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合理分工,即大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中小银行则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发展。即使在同一个集团内部,不同机构之间也有类似?quot;分工"。当然,这种分工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更没有切断资产在国内和国外的流动。应该说,随着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对边界经济的影响日渐淡化和消除,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各国银行业将不断开拓新的国际业务领域,跨国银行将对海外融资结构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增加投资银行业务;同时,必将增加其表外业务比重,提供东道国不能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分业经营体制面临金融集团化的挑战

我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利润无法保证。而国外银行业大都是综合经营的全能银行或金融集团,其集团化模式已冲破了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界限,既涉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又涉足现资银行业务、保险自营及经纪业务,是跨行业的综合性经营。这就必将对我国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在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内,对于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仍可能限制其经营业务,使其只能从事一个行业的经营,但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境外的后援体系,外资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经营趋势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国银行传统的分业经营将面临金融集团化的强大挑战。

(二)分业监管体制面临金融业务创新与业务交叉经营的挑战

由于金融业混业趋势加强和金融业务创新,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相互融合和渗透,目前,已有不少业务突破分业经营界限。

其主要有: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允许券商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日购交易;允许保险基金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形式进入股市等。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债转股等业务,实际上也是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连接起来。因此,在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业务交叉趋势加强和我国已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前提下,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金融监管难度加大;二是存在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真空;三是存在各监管机构互相争夺权力

或发生事故时互相推卸责任的可能。这是我国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的新挑战。

(三)粗放型的行政式监管方式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方式不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复杂的金融监管环境。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行政监管方式,银行监管重视现场监管,不重视非现场监管,在金融监管中往往运用人海战术,依赖查账发现问题。商业银行缺乏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内部监管行为表现往往流于形式。同时,也缺乏行业自律组织。中央银行的监管方式是监管银行业务而不是监管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这种金融监管方式缺乏弹性,很容易把银行管死。因为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区别会越来越模糊,只有监管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才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同时又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

三、入世后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对策

(一)放松金融管制逐步取消分业经营限制。只有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确定其业务范围,选择全能型或专业型发展模式以充分实现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专业分工经济效益,才符合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可分二步进行:第一步,根据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实力、管理效率、风险控制能力和自律能力等多项指标,允许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或自主经营,不搞"一刀切"。第二步,对现有金融法律进行全面修改,彻底取消分业经营限制。

第7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1.现阶段茶叶行业发展困境及策略思路

1.1 专业类人才较为匮乏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完善,加上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茶叶行业加快转型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匮乏现象,主要是专业人才的缺失。其中集中表现为:首先,茶叶招商运营、设计营销人才紧缺。随着茶叶企业生产项目逐渐增多,懂商业运营、跨行业发展的人才就成为茶叶行业争相挖掘的对象。但由于多数企业为传统茶叶生产转向茶叶企业生产,缺乏茶叶企业生产运营的人才。因此包括茶叶企业生产项目经理、销售设计经理、招商运营经理、购物中心总经理等等在内的职位极度匮乏。而这一类人才的培养渠道较为单一。其来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企业:企业茶叶生产早,且经营较为丰富的企业。国内外知名商业咨询企业等。

其次,随着茶叶项目金融化不断成熟,大量从事PE、基金项目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会投资生产,能有效开展资产管理的人才极为匮乏。而这一类人才相对而言,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比较高,其自身离职率也比较高,因此这一类人才流动率高,培养、维护难度都较大。而这一类人才的培养渠道较为单一。其来源主要集中在:比如早成立茶叶基金公司的企业。此外,还有信托和保险等金融行业中从事过茶叶项目投资的人才;部分茶叶企业既能全盘运作项目,又具备资产管理经验的项目的人才。

最后,由于市场发展而产生相应的供求变化。部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转型较快的企业,为优化自身人才结构,积极从整个人才市场中寻找合适人才,其中涉及专业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等。通过这一系人才的引进,从而将其他企业的运作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融入自身发展,从而使企业实现规范化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从管理较为成熟的公司流转过来的人才,其自身所具备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很难与企业相融合。因此,只是通过单一的人才引进来改变企业经营状况,事实上却十分困难。

1.2 人才流动的变化

正是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今企业<在选择人才时,要更慎重,同时也在对人才体系构建拥有更多思路一系。具体而言,集中表现在:

首先,人才在选择企业时对企业品牌尤为关注。事实上,想要推动企业高速运转,其前提就是员工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和肯定企业,只有认同,才能让企业投入更大精力,才能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承因此,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口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打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先后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调动等一系列内部流动机制,增加员工的多岗位经验,同时也让员工可以在本企业系统内拥有多重选择,避免因岗位、地点等问题造成的人才流失。

其次,行业之间的流动现象逐渐增加。当前茶叶行业发展趋势就是金融化和商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亟需懂得金融和茶叶生产双板块经验的人才。随着PE、众筹等等多种金融模式创新被广泛应用于茶叶生产之中,具有跨行业经验的人才优势逐渐凸显。此外,各系列茶叶生产模式中,也对相近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最后,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与企业人才结构稳定情况并非正相关,企业人才更看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业界口碑。比如绿城茶叶,其虽然自身资金流动性较差,但企业内部中高端人才流失率极低,人才结构体系较为稳定。

1.3 人员流动对策总体思路分析

随着国家逐渐完善茶叶行业政策,行业内洗牌速度加快。随着经营经验不断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想要适应当前社会竞争,打造优质企业品牌,就必须有一支专业能力强、敬业的专业团队。必须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并展状况,,避免因人才短缺影响企业发展。因此管理层和决策者必须充分考虑如何维护好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怎么有效减少人才流。动率,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管理体系,规范企业内各项管理机制。对企业来说,规范、完善、体系化的管控制度将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前很多员工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管理规范不认可。因此从企业长远发展看,健全完善企业发展制度、构建明晰的奖惩机制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而企业想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必须尊重员工,给与员工展现个人才能的机会。企业员工通过充分展现个人价值,增强自身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从而有效降低离职率。

2.茶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

2.1优化现有薪酬体系、注重激发员工潜能

首先,必须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薪酬福利体系,切实提升员工的薪酬待遇。薪酬是稳定企业内部人才结构的重要标准。比如同等规模公司的同等岗位,如果薪酬待遇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那么待遇较低的公司一定会出现离职流动。所以企业在制定薪酬体系时,必须参照本区域内茶叶公司的薪酬标准,确保基本持平,从而稳定企业员工状态。

其次,尝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就是让员工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融合起来。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让员工从打工思维转变为自己创造。不仅能有效降低员工离职流动率,同时也让员工愿意将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应用到整个企业中。

最后,要尊重人才、激发员工潜能。员工在企业工作时,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相应报酬,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也就是个人价值感和成就感。一直以来,我们在开展企业管理时,过分关注企业运营和成本、财务管控,忽略了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一些员工的离职并非由于薪酬待遇不满意,而是缺乏个人成就感,因此企业必须想办法提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 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构建学习型组织,将为员工持续进步提供重要平台。对企业员工来说,其自身对成长、进步也更看重。随着茶叶行业洗牌加速,如今整个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可以说,如果缺乏有效学习,那么很容易被淘汰。从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员工对培训和再造有着更高期待,同时企业培训、自身学习也是员工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企业员工能够在不断发雇中得到实质性提升。

2.3 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维系企业组织架构的重要纽带。以往,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因此很多员工感受不到企业内涵,缺乏有效凝聚力。企业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企业发展内涵,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而在企业文化塑造成熟后,其必将成为吸引先进人才、维护人才结构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设置美好发展愿景,同时开展一系列员工关怀,融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各项举措,从而构建稳定的人才结构体系。

2.4 尊重员工,树立员工为本的人力管理理念

我们必须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发展资源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就成为人力管理工作的重要要求。所以,在实施人力管理过程中,应该着重做到:首先,提升人力部门的公司地位,选择能力强,经验丰富、有担当的人才担任人力负责人,通过强化人力部门作用为员工关系维护、员工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开展提供重要铺垫。而人力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必须充分负责,选择匹配企业的人才,对新入职员工给与足够重视,增强员工内心的归属感。其次,管理者要给与员工更多沟通机会,允许员工就自身疑惑提出个人观点和看法。确保与员工沟通的畅通性,当员工出现离职情绪时,要第一时间察觉,并给与妥善解决。最后,最重要的是给与员工足够的信任,坚持实施员工为重的员工观念,通过与共患难,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正是员工归属感的存在,能够为维系员工,降低员工流动率提供有效保障。

3.结语

第8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1月12日,91金融举办“摘星众筹说明会”,旗下“摘星众筹”平台及其第一款众筹产品――由吴文雄亲自撰写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启示录《蔓延式创新》首次亮相。在回顾2015年业绩时,许泽玮总结称,在过去的一年里,91金融进一步夯实了自营业务,以“91私募”和“摘星众筹”两大平台正式进军私募和文化创意产业众筹两大市场。此外,91金融通过加强移动端布局,成功吸引了1000万用户关注,转换注册用户超100万人。

许泽玮表示,91金融在2016年将一如既往保持高速前行,夯实全金融生态体系,在业务和资本层面实现重大突破。

“几何级”增长离不开合规合法的经营理念

据许泽玮介绍,目前91金融累计服务金融消费者超300万人,创造成交量超2000亿元,2015年完成交易量超500亿元,公司发展速度呈“几何级”增长态势。许泽玮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普惠金融理念,竭尽全力的去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金融消费需求。他希望能够用5-10年时间,在规模、收入、地位上全面超越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平安集团。

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之年,也是91金融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许泽玮认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监管政策相继出台,不仅让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法制化大时代,同时也给予了 “积极拥抱监管,坚持合规合法经营”的91金融更多发展机会。

许泽玮介绍,公司在2015年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与厦门银行联合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第一张理财卡“厦门银行-91金融联名卡”;进军互联网证券市场的“91股神”;引进MOM管理模式,成功推出“91私募”平台,探索国内互联网私募市场;推出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摘星众筹平台,立足社交众筹,引领了国内众筹2.0时代。

同时,91金融还与厦门银行达成了战略合作,首创国内互联网金融基础服务平台。此外,在成立四周年之际,91金融还成功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大型理财活动91金融节,让千万用户切实感受到了91金融的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

许泽玮强调, 2016年,91金融将继续深耕“金融服务全产业链条”,构建从个人消费者、企业级用户、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全金融生态体系。许泽玮表示,得益于全金融生态体系,91金融各项业务在2015年实现了全面开花。

全面进军众筹领域

在2016年展望环节,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重点介绍了他的新书《蔓延式创新》和摘星众筹平台。

据了解,《蔓延式创新》通过整合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以来经历的一系列大事件,对行业发展基因、营销方式、盈利模式、监管政策等方面深入思考和探索,解密真正驱动行业发展的逻辑,是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的“红宝书”。

91金融于2016年将大力开拓众筹领域业务。据吴文雄介绍,摘星众筹未来主要深耕出版、智库、影视等文化创意产业,其运作模式是一种基于社交圈和信息圈所衍生出的社交众筹。他认为这种模式将逐步代替之前那种以卖货为主的众筹,并称之为众筹2.0。

在吴文雄看来,众筹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而文化将是其细分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吴文雄分析,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是文化的一个体现,它不会随着时间变迁而改变,这无形中成就了文化创意产业众筹的可持续性。

第9篇: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期限利率;外资银行;内资银行;利率发展趋势

一、利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银行的利率一直是调控经济发展平衡的重要杠杆,对于国民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银行的基本利率的走势可以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动态,也能预测到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利率的发展趋势先从银行的资本状况和当年的净利润、资本结构、银行规模来分析,同时要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分析。

二、银行净利润与利率增长关系

在上述的15家银行中,国内的银行有10家,国外的银行5家,通过数据分析来看除了外资银行的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的2014年净利润在下降,其他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国字号银行中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都有大幅度的上涨,汇率的上涨可以见得我们国家实施的是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于楼市和创业方面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预示着更多的热钱将流入到国内进行各行业的投资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从利率的方面来分析,所有的银行在利率方面从2014年到2015年都有所上涨。原因之一是国家基准利率的上调,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过于低的话将会导致存款量下降,直接影响银行的投资和收益,对于银行的理财投资规划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论净利润上升还是下降,对利率的影响是小范围的,主要是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调控,国家的基准利率的调升,所有的银行都要跟着上调存款利率,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存款和相对应的贷款,提高银行的营业能力,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度和有效利用。

三、银行规模和存款利率的关系

(一)国内银行利率

通过内资银行的2014年利率和2015年的利率可以看出,五家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变化是一致的,源于我国金融机构的统一管控。而看其他地方或者是中型规模银行的数据相对较高一些,尤其是在活期存款和半年存款的利率要高于五家国有银行。原因分析:短期的款项有利于资金的调动和调控,即便银行的投资失误和银行贷款不良坏账也不会涉及太多的资金,重要的是公民用于活期存款的资金量较大,提升活期存款利率有利于中小银行吸引资金的进入,增加市场活期资金量的份额。

(二)国外银行利率

外资银行在2014年到2015年的利率变化中,主要是对于3年、5年这两个较长期投资的利率控制的多一些,虽然随着我国银行存款基准率有所上升,但是相对比内资银行的利率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发展趋势不能掌控,由于我国加入WTO才仅仅10余年,金融方面的经验较少,金融开放程度较为保守,而且国家政策可能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发生改变,所以决定外资银行不能确定较高的利润。其二,外资银行毕竟主营业务是在国外,中国只是一小部分,而我国的经济GDP多年维持8%左右,内资银行获利较大也是利率较高的一个因素;外资银行的净利润下降和国外经济放缓是决定其调整利率和银行发展战略的原因。

(三)利率市场化的转型

随着我国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国际,利率市场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调控公民财富的去向和动态。在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与健全的过程中,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快慢。

存款利率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会根据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国内众多经济数据的综合因素来调整利率。用利率调整去平衡社会经济的发展,消除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隐患。

就目前的市场来看,我国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有不同的经济战略安排和我们的产业转型调整与调控,从扩大对外投资到促进国内消费都是一些经济调控的手段,为的是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才能够保证国家的高速发展,利于国内的金融行业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好铺垫。去年到今年利率的上调也是控制公民对市场一些行业的投机行为,过分的投机会造成市场经济泡沫的膨胀。如今的人民币在持续贬值,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占比成为了世界排名第三的币种,这对于我国未来金融方面的调整起到了更规范的作用,真正起到货币与资本较量的作用,再次指定的汇率就会考虑到的更多的外部因素,不仅仅是人民币在国内的汇率,也包括在国际上的汇率。

四、结束语

纵观今年我国的经济会适当的放缓速度,房地产这一重要行业将放缓发展脚步,提升利率有利于控制大家的金融投资,降低市场泡沫。而国家未来的利率趋势也会以这些经济数据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依据,将不断的调整实体市场和金融市场,适当的用存款利率控制现金的流动方向,整体的存款利率趋势应该会保持不变,而是通过其他经济政策去调控市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闫晶怡,闫凤祥.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