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探索规律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数学
学生思维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学校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并且要认真地分析出数学教学的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分析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观察、分析、猜想等思维活动,这样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掌握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设计情景模式,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球形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球状物体,像篮球、足球、排球等,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球状物体的内在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球的概念。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才能掌握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使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负数的相关知识时,首先要明白负数的概念,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可以分析气温零上和零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等现象了解正负数,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分析出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数学知识和方法,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思想的内容较为丰富,方法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层次渗透,通过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教师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当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归纳出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应用一般方法进行具体的运算。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养成数学思想。
三、建立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应用类比方法,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可以用乘法公式进行类比;学生在学次函数时,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性质进行类比,学生通过反复地应用类比方法,能够熟练地掌握类比方法,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学习符号化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平方差公式等乘法公式,将符号化的鲜明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符号化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化归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将数学问题化解和归纳为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时应该让学生掌握纵向化归和横向化归思路。纵向化归思路是将问题看成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小问题,并且根据各个问题的联系,逐个破解。横向化归思路是将问题转变为相互独立的小问题再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首先,教W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地、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恰当的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在原认识结构上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五、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愉悦的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9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试题在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近年各地中考数学题中,许多形式新颖、内容别具一格的试题让人惊喜不已。其中规律探索型试题极受命题者的青睐。这应该对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有所启发,进而改变初中数学教学的传统思路,彻底将教学思路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上来。规律探索型试题应该成为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重要素材。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这类素材,笔者结合此类问题的数学特点和思维特征谈谈。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
“数形结合”的规律探究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针对这类型的题目,要突出的是图形的几何特征如何转化为代数量。不妨看图(1)的图形,这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若这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30°,且围成区域的中间的阴影部分的一个小正方形顶点B1、B2、B3……Bn和C1、C2、C3……Cn分别在直线y=x++1和x轴上,试求第n个阴影正方形的面积。
本题将几何图形在直角坐标系上呈现,实际上就已经启示学生注意寻找图中图形的几何关系,然后再写出直角坐标系下的对应代数表达式。在此题目未知规律探究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勾股定理、正方形和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观察后通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相似比,是成功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图形中可知:设B1N1=a,则大正方形边长为2a,则阴影正方形边长为(-1)a,由图形特点可知这些阴影四边形都是相似比为2∶3的相似多边形,则第n个阴影正方形的面积为2×()n。
本题是典型的“数与形”的有机结合试题,此类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不必急于详细讲解。这样教学训练才能增强学生的“数感”与“图形”结合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
二、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发散性
“数列”探究规律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猜数游戏或纸牌接龙之类的数字游戏,这类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数字排列的方式或数字本身的复杂性又使题目变化颇多。如图(2),1、、按一定规律排列,若规定(m,n)表示第m排从左向右第n个数,则(5,4)与(15,7)表示的两数之积是多少?
此题数字排列的图案形状与杨辉三角类似,但具体不同行列数字间的关系却不是杨辉三角中的关系。经过观察与计算可以发现:第一排1个数,第二排2个数,……,第m-1排有(m-1)个数,从第一排到第(m-1)排共有1+2+3+4+…+(m-1)个数,根据题中数的排列方法,每经过四个数进行一次轮回,结合题意可得,(5,4)表示第5排从左向右第4个数为;(15,7)表示第15排从左向右第7个数,结合题中规律,第15排最中间的第8个数是1,第7个数是,则×=2。
1
1
1
1
……
本题数字排列的丰富变化使得规律的呈现较为隐秘,必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数字进行观察、分析,并总结其中的数列规律。以竖列的代数式代替常规横行的代数式,给学生带来了难度,同时也给思维拓展一定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此类问题成功解出的关键在于快速、准确地找到数字排列的变化规律。
要让学生不在寻找规律的思路上发生“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只有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多向性与发散性必须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用难度稍低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多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一、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模式过程
1.实验教学的情境创设阶段。
数学情境设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二是情境创设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做出创新、发现的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情境创设要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能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实验教学的主题确定和研究步骤阶段。
主题的确定和研究步骤基本特征是让学生明晰研究目的要求,主题的确定和研究步骤要达到明确研究的方向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是情境创设阶段的延伸和扩展。
3.实验教学的探索性试验阶段。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就是探索性试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相应实验。让学生在获得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数据的同时,能清晰描述问题为主要目的和基本特征。在数学实验课中。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合作者与咨询者,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取得突破。
4.发现规律并提出猜想阶段。
数学实验课的这一阶段是教学中的。是教学实验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基本特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这一阶段必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来获得新的信息。
5.猜想的论证与数学化。
猜想的论证与数学化主要特征是以学生能够表现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提出猜想后,并不等于实验结束,更需要通过演绎的推理来验证猜想,因此数学实验课的学生猜想的论证与数学化是得到正确结论、完成数学实验的关键步骤,其论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严格论证猜想或举反例否定猜想。从而获得可信的数学结论。
6.交流与分享阶段。
数学实验课的交流与分享是数学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同学交流、人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过程交流和成果展示。在展示中体验,在交流中分享的方式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认知和情感得到提升。数学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将实验结果的理论推理过程形成实验报告,以文本方式等方式存档。
二、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发展性评价
1.初中数学实验有利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从而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达到了让学生认识问题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对学生形成教学理解概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初中数学实验课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性质上是一种“过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但囊括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同时还包含着学生的思维过程演变。这种模式突破了在传统的数学,教师对数学原理的教学直接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来龙去脉的缺陷,有利于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
3.初中数学实验课有利于学生探究数学规律能力的提高。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通常教师要设计参与性好。探究性强的课题进行教学,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通过数学实验这一形式。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有兴趣自己探究,发现知识,探究数学规律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4.初中数学实验课有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实验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际的变化,来发现规律,从而获得解题途径。
关键词: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一、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每章开头采用主题图导入,有助于学生直击重点
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教材编写者们从现实世界提取了学生熟悉的内容,并把其图像化,同时用文字或者问题加以辅助,为学生呈现出每一章的数学知识学习重点。在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和典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课程安排是十分活泼的,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2.情景问题比较丰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平台十分完善
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实际问题情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和“议一议”等板块,这些板块是学生良好的求知平台。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心之后,就可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探索一些高难度的知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一般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加鼓励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做一做、想一想,课堂所学知识将会得到深化,学生能够有更大的收获。
3.通过典型例子和“随堂练习”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点
“随堂练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就可以充分运用个别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充分激发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这种“随堂练习”中所提到的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是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点而设计的,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就是学生学习完每一个知识点之后的首要实践场所,必须把这个环节做好,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拓宽学习。
4.“数学理解”“问题解决”等板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
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和每一节结束之后,都有相配套的练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不等,所涉及的方面也是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知识技能”,二是“数学理解”,三是“问题解决”,四是“联系拓广”,这种类型的编排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规律和数学认知规律的,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理念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并不是死板的,而是十分灵活的,因此,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当学习相关的概念和法则的时候,不但要从形式出发,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切入。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每一个概念和数学法则都讲解得十分详细,而且这个讲解过程十分切合实际,力求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熟悉而又有兴趣的问题时,他们就能提升学习兴奋度,并且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习的最终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当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认知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数学知识是在人们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的过程,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就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会相关的数学结论,更要懂这些数学法则和结论是怎么来的,因此,教材中提供了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并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彻底理解知识。
3.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法则的理解上,更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是在人们的不断应用中而获得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就遵循了这样的学习理念,每当讲解完各章节的要点之后,就拿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加强相关的知识运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得到强化。
4.不但要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更要学习相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归纳法、数形结合思想等等。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就描述了概念和归纳法则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件十分具有艺术性的工作,相关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切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核心,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才能发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作用,最终培养出优异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初中数学均采用选项教学方式,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虽然各地区初中在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主要集中于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新生入学之后就对数学课内容进行选报,打破初中数学直接进行分项教学.另一种就是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础课的教学,在二年级以后开始实行选项教学.总体来讲,选项这种教学模式较之从前的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课余数学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够广泛.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初中生广泛而又个性十足的兴趣爱好.
数学的知识传授大多数是动作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音像等形式进行传授,但大多是静态的形式,且多以刺激学生的单一感官为主,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学生较易接受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好,便于学生的认识、记忆、理解.打破了课堂的死板结构,有效地节约数学课的时间,减少了多次重复讲解而导致学生出错的现象,增加了练习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效率的途径
1.大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首先强调的是数学理论的学习.要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应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提初中学数学的理论水平.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只有加深理解,提
高初中数学理论水平,才能更有效地用于实际;另一方面,只有提高初中数学的理论水平,才能牢固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显然,对前期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数学后期的学习和应用.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应试的需要,许多学校将讲解理论的时间压缩(如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剩下一年用来准备高考的复习).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这为以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留下隐患.在教学观念上,部分教师将数学教学等同于解题教学,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网络结构缺乏必要的揭示和认识.导致对数学概念和逻辑体系理解不准确,不深刻,难以形成自身的知识网络,给知识的灵活运用增加了困难.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对数学知识不理解,也就不可能对数学产生热爱之情.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了在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培养初中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起来的.我在备课时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主要做法是:
(1)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
根据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并启发他们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认清新旧知识的不同,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时,为了进一步强调写竖式时要把各加数的小数点对齐,避免和整数加法末位(个位)对齐混淆,我出了几道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题,让学生练习.这种类型的题三年级不作为教学要求.是四年级要学的内容,所以我只要求写竖式,不要求计算结果,全体学生都写得正确无误.
(2)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实践来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动脑分析,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课例与案例的研究
如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课堂教学,吕传汉等人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研究,MM教育方式等,他们通过个案研究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进而形成高效率的共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乐观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及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而且更需要树立信心,从这个一切都可能发生的时代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1] 苏得宗,魏芬. 新课改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191-19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不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思维固化,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构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师生的良好互动,建立起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唯分数论,其教学环境、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教师一味填鸭式教学,学生则循规蹈矩、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习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课堂气氛压抑、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低下。通过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普及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走出以往的教学困境。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代数方面的教学应用。初中代数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教学方式过分追求计算数值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忽略了代数的本质,学生通常面对繁琐的计算和推理,不胜其烦。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克服了这个难题,在遵循代数的知识要求下围绕新课程标准,利用情境教学法形成了课堂准备―问题背景―发现问题―建立数字模型―解释说明―应用拓展这一科学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对于数的认识,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通过比较新奇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内涵,并培养出学生的数字、符号感觉和估算意识。对于数的运算,应尽量避免重复单调复杂的程序化技能练习,更多的提倡口算、心算、估算等,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数字运算成为鼓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动力。对于量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使用情境法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圆角分、年月日、时分秒等生活化,常态化。针对公式与方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多加采取问题的情境,先用公式解答,再逆向探索解题技巧,发现新的答题方法。对于探索规律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好提示的临界点,合理教学。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几何方面的教学应用。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空间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教学中重概念知识轻空间观念培养制约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形状、位置、变换和空间推理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空间观念、测量、图形变换及位置关系、空间与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测量四个方面予以重点引导。对于空间观念培养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物体具体特征得到抽象图形。反之,由几何图形构思出具体物体。通过想象物体方位、位置关系,用语言描绘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形状等。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是空间感知升华为空间认知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引导时应结合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用生动直观的语言让学生从表象步入抽象。对于测量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关注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情境创设上应挖空心思,在教学时应注意讲解浅显易懂,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得到知识。
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方面的教学应用。针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的特点,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学”的主体性地位,突出教学引导过程的实践性,关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讲,对于现实性,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数学真正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对于综合性,教师应该通过引导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与其他科目的联系,使所学融为一体,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对于探索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一个问题多种解法的可能性,尝试寻找最优答题方案。对于问题性,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事例,从活动游戏中寻找问题,让学生展开调查、实验、研究,使在原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对于开放性,教师应该积极倡导答案的多样化,不囿于原有的逻辑方法和参考答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制作、撰写小型研究报告等,让学生在探索的途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展现成果,最终使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升华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结语
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促进教师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真正理解情境教学的内涵和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落实情境教学的精神,使数学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慧.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吉林教育,2013(31):50.
[2]陈文婧.初中数学课堂学生表现性评价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数学定理、公式、概念
在初中数学阅读中要学会阅读定理、公式和概念。阅读定理的时候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学会将类似定理放在一起比较,掌握并应用,考虑定理能否推广和引申。阅读公式的时候要注重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特点,分析不同公式的内在联系,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思考公式能否变用、逆用和巧用等。概念的阅读要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概念中的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二) 阅读数学例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要注重对例题的阅读,要认真审题,尝试着自己解题,并与课本上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的规律,按照自己所学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三) 阅读目录标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阅读中还要学会对目录标题的阅读,目录标题是每一章节的精炼语言,是整个课本的纲目,阅读目录标题就能理清课本的框架结构,学习了每章节的内容之后就能对目录标题形成更深的理解,对课本的脉络了解地也更加清晰。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列好提纲,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本内容,初步了解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等;其次,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理解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的原理和应用,最后,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
(二)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课本内容的性质,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具体、典型,并要有一定难度,能启发学生的大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兴趣地自主地进行数学阅读。
(三) 优化阅读过程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初中数学教学的数学阅读需要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优化阅读过程,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对学生的阅读提出合理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在阅读中比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举一反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结合新知识,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规律,并能对规律做出一些假设和探讨,能运用自己的方法对规律进行验证等。
(四)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拓展阅读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进行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的习惯,帮助他们对教材的定理、公式和概念等进行深入阅读,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讲述一些数学方法、数学趣事等,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数学见识,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的具体应用
(一) 数学阅读应用于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方面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事物内在规律的概括与间接反映,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素质,都是通过思维来进行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被动思维转为主动思维。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步骤走,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就会形成被动思维,被动地去接受信息,抑制学生产生主动思维,使思维不顺畅,如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阅读,他们会在阅读中产生疑问,产生主动思维,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也就畅通了;二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数学阅读的培养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设置的思维框架,他们会以自身的起点去思考去发现,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三是能促进学生以数学方式思考数学问题,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学符号和数学图形,这些东西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存在于学生的脑子里,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 数学阅读应用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方面
关键词:初中数学;趣味性;个体差异性;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53-02
一、引言
打造“高效、优质、精品”的初中数学课堂是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催发数学课堂焕发活力的催化剂。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选取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在引导学生们探索新知的同时,以“旧知”促“新识”,进而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生活实践“脱轨”,缺乏“活力”
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而言,其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数学知识的比重明显增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大初中生的记忆难度、课余负担。因此,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灵活性、多样性,是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的第一步。然而,在中考“以分数论英雄”的指挥棒的指引下,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常常将数学课堂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练习、巩固和复习上,而沿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味地追求知识点的精准、牢固、全面。教师的这种片面追求学生数学考试高分数的课堂授课方式,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们数学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察,进而阻碍了学生们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忽视个体化差异,课堂陷入“落潮”期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采用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优质初中数学课堂,增强数学课堂吸引力的重要保障。
但是,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任务、科研压力、班级管理等多重重压下,很多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点时,常常落入了只重“面上的进度”,而忽视了“点上的差异”这一怪圈中。这也致使了学生们每天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抽查等活动,从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自我总结和回顾。这种缺乏自我“消化”、“吸收”的数学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将生活融入课堂,激发数学课堂活力的策略
(一)增添生活元素,让课堂“动起来”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正如沈从文所说:“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新课标的有关内容,适当地增添数学课堂的生活元素。从而在开启学生们数学思维之门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课堂动起来”,进而促进学生们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因此,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选取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增强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和灵活度。从而在增大学生们“学用结合”频率的同时,提高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准。例如:在讲解方程式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举以下例子:“学校准备添置一批桌椅,原定购60套,每套100元,店方表示如果多购,可以优惠,结果校方购了72套,每套减价3元,但店方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求每套课桌椅的成本”。这样的题目,不仅避免了平铺直述式的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反而从学生们身边的小事为切入点增强了知识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灵活性。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们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课堂弹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增大课堂上师生间、同学间互动的频率,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由以往“唱独角戏”的知识灌输者的角色,积极演变为学生知识的辅助者和引导者。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诸如数学智力竞猜、数学辩论赛、数学课件展示、数学游戏闯关等活动,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互动、游戏的过程中,尝试解题、体验数学、领悟数学。此外,在这种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活动方式,也促进了学生们整合知识、反思探究、互相启迪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学生们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和知识接受主体。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从而提升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讲解样本方差、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测量班级内某几位运动健将的体育成绩,而后针对实践数据进行改数学知识点的编排、总结、讲解。具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负责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具体数据的测量,而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数学题的编写、知识点的总结等工作。在这种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不仅保证了学生们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全面性,也促进了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四、结语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重难点,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数学课堂、积极探索的同时,增强自身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预习作业 设计
学习中的预习是一个有趣、主动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个过程体现在学生课前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因此,教师预习作业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要求、现存设计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1.预习作业设计的要求
1.1预习作业有操作性
教师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切忌内容空洞,一定要做到设计内容具有操作性。学生课前预习过程就是学生的自学过程。此时,他们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新的甚至陌生的知识。所以预习作业应该有着极强的指向性,预习作业的要求要十分具体、便于操作。这样学生才能有效自学,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2预习作业有差异性
课前预习作业的设计应该避免统一,尽量做到分层有差异。教师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兴趣、性格特点、意志品质和学习方式这一特点,充分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尽量改变一刀切式的预习作业设计方法,做到分层设计,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在预习中获得最大收获。
1.3预习作业有趣味性
教师课前预习作业不应该只是枯燥无味的文本,应该具有多样性,成为充满色彩、充满趣味的复合体。预习作业的作用是一种媒介,应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预习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预习作业设计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目前,许多教师在初中数学预习作业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教师为所有学生布置一样的预习作业,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导致学生预习所学知识的时候无法充分利用预习作业促进学习效果。
2.2教师忽视预习作业的重要性
新课标改革的深入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前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但部分初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学生自我探究精神的培养,仅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方便自己在课堂上教学的开展。教师这种教学理念及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
3.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
3.1预习作业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预习作业能够指导学生预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自我分析、自我探索、自我总结。预习就是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是课前熟悉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多设计探究活动,并添加具体要求,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导。以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对数轴的预习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要求同学们在数轴上标出4和-4,2和-2,7和-7。提示学生想一想各对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各对数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并要求学生想出具有以上特点的数。这样的预习作业将抽象的数轴知识具体化为数轴上的点,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对对数观察的时候总结出规律,深化学生对数轴知识的印象,这样学生既学到新的数轴知识,又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
3.2教师提高对预习作业的重视程度
针对教师对预习作业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首先,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多让学校教师参加教育讲座,让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促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接受新理念、新方法,提高对预习作业的重视程度,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其次,教师本身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预习作业的重要性,改变自身传统教学观点,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学习要求,为学生设计出针对新强、趣味性强的预习作业,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3.3预习作业的设计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个体行为的内驱动力,能够很好地激发人们的行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愿意真正投入学习,付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情,使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教师设计预习作业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活动。比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必修2中,要求学生掌握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对这一课进行预习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拿圆规画一个圆,在所画圆的上下移动直尺,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将自己总结到的规律和产生的问题写下来,用于课堂教学。再如八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复习题:一个图形是由五张全等正方形组成的,学生只能移动其中一个正方形就可以把整个图形变换为一个对称图形,该怎么移动。教师在进行预习设计时,可以多仿照这种要求学生自我探索的题目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这样简单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轻松发现数学规律,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4.结语
初中数学预习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与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上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自身传统教学理念,设计有趣味的预习内容,使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