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

第1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有效对策

1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

1.1 教学理念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理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当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仍旧将语文学科看成单纯的工具性学科,而忽略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大积极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当前很多大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急需借助传统的经典文学教育对其进行提升与引导,并且很多大学生在人格心理及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与熏陶,才能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快速提升。

1.2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是教师,其是决定教育成效优劣的核心因素。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 ①大学语文学科处于边缘状态、地位十分尴尬。大学中急功近利思想盛行,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苛求立竿见影,而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对其学习持以怀疑态度。再加上大学语文不像英语学科那样可增加求职的筹码,因此很多高校都尽量压缩其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在选聘语文教师方面门槛较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并且也不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②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明确。当前大学语文的独立性不足,缺乏博士点、硕士点支撑,因此教师的学术交流机会与平台也较少,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没有进修与培训教育机会。因此,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找不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逐渐丧失了做语文专题研究的意识与兴趣,从而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最终无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1.3 考核方式未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语”,而忽略了“文”的价值,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淡化了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考核依旧将知识考查作为重点内容,这就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从而暴露出诸多弊端。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我国30多所大学进行调查中发现,有26所学校仍旧用书面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效优劣的唯一依据,并且教师设计的试题随意性很大,甚至同一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语文课程考试题目各不相同,但是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题型也和中学基本一致。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很多试题都是教材或讲义上的原题,没有经过任何转变,再加上很多教师为学生划重点,这就使得那些平常逃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即便在平常不做写作训练与延伸阅读,只要在考前突击,就能考出高分数。

2 有效应对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策略

2.1 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

在人文素质中语文素质处于核心地位。换句话说,捕捉到语文教育的规律,就捕捉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技巧。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现状,教师应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重点,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加大对其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方法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且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人文性”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用积极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思想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大学语文是一门传递文学知识与思想的学科,发挥着将人的精神引向崇高与光明的作用,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而且在不断扩大视野,并且还逐渐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其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涵盖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教学活动是培养较高人文素养、传承经典文化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应该在的新高度,并将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适当加大课时量、提高学分。

2.2 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成效的优劣。因此,为切实提高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高校就应充分重视教师素质对教育效果的巨大影响作用,并积极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如下几个方面的提升:①人格魅力方面。人格魅力涵盖耐性、宽容、赞赏、信任、真诚、关爱等。在实践中我们可发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其在无声无息中熏陶与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其教授的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教给学生的是真理与正义,传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②积极情感方面。情感在人们的交流与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忧伤与快乐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动学生的资本。具体来讲,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间的爱情、友情、亲情、世情有深刻的体味,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师作为各种真情表达的楷模,用饱满真情的思维去写作、欣赏与阅读,从而逐渐成长为富有情感的与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③学识方面识。“学高为师”中的“学”就是指学识、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教师只有拥有广博而深厚的外国文学与中国古今文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旁征博引,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2.3 创新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

在笔者看来,全新的、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模式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在全面检测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考核。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与方式时,应将“人文性”渗透其中:考核题型应给学生预留充足的选择空间,降低选择题、填空题的占比,适当增加作文、论述、分析等主观题目。通常情况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配比为7:3;在考核内容上,应尽可能减少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提高可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目的是检验学生分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能力、自我反思精神及认知自我的能力。②提高考核模式的全程性与灵活性。应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放在等高地位,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能力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意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思维能力等都作为大学语文考核对象。③取消标准答案,激励学生创新。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比较重视标准答案,这就极易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活动限制与扼杀掉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与创新积极性。

总之,在大学语文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求,而且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将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到独立而重要的地位开展教学活动,并借助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感,从而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散发着正能量的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切实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黄福元,赵梅赏.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

第2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一)语文科目的“边缘化”

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面临的是由普遍学习到专业学习、研究的过程,知识深度的加大,以及学习方向的定向都对语文科目这一“大众化”科目形成一定的冲击。而各大高校本着深度教学的原则,无意间忽略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在课程开设方面,大量的专业课程占据了主要的教学时间,语文科目教学的安排受到严重挤压,学生更多地是利用课余时间来补修语文,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合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少数专业除外)。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学生甚至是教育工作者都并未对语文形成一定的重视,其评判语文科目价值的标准仅仅是“是否有助于未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标准下语文素养与一些专业的知识技能积累相比,愈加显得无关紧要。大学阶段语文科目的边缘化,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促成的。

(二)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一般除了专门做文学方面研究的人,其他人将语文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并不多,“能看、能懂”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自己的普遍要求,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便成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如此低的任务的驱动下,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长期滞后。首先,大学语文教学依旧沿用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除了课堂时间有所增加之外,教与学的目的均是为了合格;其次,教学的内容上难以做到创新,以古语教学为例:文言文教学更多地是为了向学生展现一些古代经典,或者说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古文阅读技能,与高中阶段相比,无甚新意。

二、大学语文教学重点释疑与学生学习状态的定位

(一)大学语文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不管是在任何阶段都应当是最为重要的科目教学之一,其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如下:①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语文技能的培养,如,对专门的文章进行分解理解的能力、文字创作能力(写作能力)、基本的语言辨识和认知能力等;②学生内在素养的熏陶以及人格塑造,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熏陶、道德素养的提升等;③调节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调节环节,缓解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定位

理想的学习状态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主动性,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不以考核为目的地进行语文学习,包括语文技能的练习;②学习兴趣,学生并非是因为除兴趣引导之外的其他原因进行主动学习的,应当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③明晰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中的知识含量,并获得实际的学习效果,比如:通过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观点,并经过提炼,使自身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提高。

三、优化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提高语文教学意识

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受国家教育部门重视。无论是从贯彻教育政策还是对学生负责的角度,都应当被各高校重视。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就应当在教学制度、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为语文教学创造条件。

(二)合理匹配教学时间

鉴于大学阶段课程科目较多,在课程安排上会有一些困难,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时间的安排仅需依照以下标准:①足量,即保证在合理的授课进度下,能够按时保质的完结新课程;②比例适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语文教学时间不宜过少,应给予其发挥调节功能的时间;③独立,语文教学时间不能被其他科目教学占据,课程安排一旦生成,不宜进行随意变动。

(三)创建语文科目优势教学环境

环境能够加深教学效果,因此创设语文科目优势教学环境,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富含趣味的手法进行讲解,例如在《聊斋志异·小翠》一课中,可采用评书的形式讲读课文,辅以生动、幽默的描述诠释课文中的难解字句,使课堂更为轻松愉悦,既能向学生展现文言小说的魅力,又符合大学青年的喜好,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校方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拥有创设教学情境和安排校内活动的权利,因此可以适当投入人力物力,举办一些有助于语文教学或者提高学生语文兴趣的活动,除了鼓励发展文学社、语文兴趣小组等多样化的校园社团,还可以承头举办一些比赛,例如:以还原文学著作为原则的表演大赛、文艺晚会中的特色文学朗诵节目等。

四、总结

大学语文并不是单纯的高中语文的延续,它应当是肩负了培养大学生内在素养的基础性课程,纵然是在专业课程较多的大学阶段,也不应当被边缘化。同时,教学师生共同配合下的双边行为,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与高校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何掌握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状态,并且提出科学的建议或办法,以此确保大学语文这一科目能够持续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将会是未来高校教育工作长期研究并不断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

[2]高素霞.大学语文教学日渐“边缘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教改对策分析[J].语文建设.,2013,(03).

第3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践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04-03

Structure of Practice Typ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System

Abstract: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 contents and the tentative study on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aims to find an effective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mode,so as to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Chinese teaching,and strengthen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The professional spirit will be emphasized during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alized courses,and students'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to adapt themselves to new posts will eventually be cultivated.

Key words:practice type course system;teaching mode;humanistic quality

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阶段,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言语技能。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不再侧重对文章字、词、句、音、结构的分析和掌握,而最为重要的是把学生多年积累和掌握的语文知识更多地运用起来,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构成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便日后在工作岗位上施展出来,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一、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1.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提高语文运用能力。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性和应用性在高职教育中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只有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之下,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高职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2.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专业——服从专业,为专业建设服务。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专业需要,为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高职《大学语文》应构建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服从于专业需要,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专业成才搭建平台。

二、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之因

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应用性文章的写作能力等等职业素养。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要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使《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实用为内容,真正发挥《大学语文》服务作用。因此,“大学语文”应该还其“语文”的本色,将言语技能的训练这一内容置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地位上来。

(二)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之路

高职院校的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应当是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以实践为核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于实践之中。

1.以实践为主线的语文言语、写作技能训练之路。任何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经过艰苦的系统训练,个人言语、写作技能的提升,同样要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没有训练,没有实践,就没有知识的真正掌握。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淡化课程系统理论学习,以“实用,够用”为课程教学原则,走以言语、写作技能训练为主线的课程学习之路。

2.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养成之路。人文素质的教育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践行”是最为主要的。高职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完备的“人文精神”内容,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要素,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之重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课改的指引下,课程的总体思路是,将《大学语文》视为一个课程群概念,而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分别由不同的课程来承担,下设《大学语文——文学欣赏》、《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等等课程。本校各学院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课时等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2.改革教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更是如此,脱离学生的实情,去追求理想化的教学,那就只会是曲高和寡,只有教学的“形”,而不会收获到真正的“质”。

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职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高职语文改革教学方法。(1)侧重以应用写作教学为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的学生,无论是在校的学习,还是毕业后的工作、生活,都涉及应用文的写作。因此,培养学生学好应用文,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并通过典型的范例分析,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应用文体的特点,让“格式化”写作的感性认识深入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学习与训练,使学生们对应用文体形成的要领及语言美感有所理解、体认和感悟,从而提升其语文修养和语文运用能力,最终达到在工作中能说擅写,得心应手,获得职业发展。这么多年下来,笔者总结了自己的学生主要有四点:一是不太会学习,学习方法不佳;二是自信心不足,内心缺乏鼓励;三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性学习欠缺;四是管不住自己,内心静不下来学习。针对学生的“四缺”情况,我采取“十八个字”:展开抓“心”教学,提倡“快乐”学习,建设“和谐”课堂。一简化课程,减轻压力。多年的教学让我把这门课浓缩为五个字“格式化写作”。课前通俗告诉学生这门课就讲这五个字,把格式学好了,再多的同类应用文体也就是换汤不换药。随后整门课程就围绕这五个字开展,把这五个字牢牢地灌输给学生。二创造教学点,鼓励学生,快乐学习。众所周知,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如果缺少鼓励和赞扬,只是一味的责备,人就会变得不自信与自卑,人性就会变得不健康。知透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创设教学点鼓励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让学生擦出“火花”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在赞扬中找到成功感,收获一份认可的满足,体味一种身心的愉悦和快乐。三教学环节细致入微,从细微处改变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获取知识太重要了。它包含有多个方面,比如预习、认真听课、集中精力、不开小差、不抄袭作业、上课带好教材、笔和笔记本等等。多年来我所教授过的班级,能做到以上这些的学生有,但并不是太多。其他不说,就拿最基本来讲:上课带好教材、笔和笔记本。可有些学生习惯上就是上课书、笔不带,光带人来教室,如此情形,不能视之不见,置之不理,这些学习习惯缺失的学生更需要我去关注和研究,以便采取好的方法给予改正。四让学生多动笔,少动“机”。学生们现在手上的“机子”种类很多,俗话说:丧志。有些学生是一刻也离不开它,从进教室那一刻至下课,一门心思,都在那上面,即使说说两下,过不到一会又拨弄起来。心不静,身不安,如何有心思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做教师可不能干着急啊!得想办法解决这种状况。如何能让他们的手有控制地离开这些机子,我至今能想到的办法不多,只是让他们动手练习,让他们的脑子暂时忘掉那些机子上的内容。仅此而已,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办法帮助他们。(2)侧重口语训练教学。文字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社会交往对人们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了解别人,介绍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无论是择业面试或者是走上工作岗位,对大学生来说,口语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作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重点,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从教学内容上,课时安排上给以充分保证。(3)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拓宽《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容量。多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信息的容量和宽度,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直观问题。为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学习渠道,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4)坚持并积极推进课内授课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做读书笔记。另一方面,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学习。在教学中,随时留心学生们的需求。记得在上课时,投资理财专业2010级的卢欣欣和崔汉平同学向我请教学习书法的事情,我把他们找来,让他们向学校团委申请成立一个书法社团,组织一些爱好写字的同学来共同学习,我利用每周三晚上义务为他们教授书法知识。(5)精讲多练。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就要改变讲得多,练得少,理论多,实践少的做法,加大对应用能力训练的力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组织多样生动的实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应用技能。例如,笔者教授《应用文写作》课时,每一章节内容,我都有一张练习纸,根据应用写作文体来设计内容(格式+模拟场景),练习前我先给学生开个头,然后学生们根据我的格式思路往下写;同时鼓励学生把多年的语文知识好好运用与发挥,给好时间,当堂完成,当堂批分,按要求表现好的学生多加分等。

3.更新评价。《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打破常用的考核方式“一次考试分优劣”、“重期末、轻平时”的做法,应确立一个新的评价标准,比较全面地测试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课考核的方法要遵循一个原则:突出平时,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平时成绩要力求占到学生总成绩的70%左右。此举才有利于改变“临时抱佛脚”式的应试考试模式。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直面挑战,建构基于实践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才是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

[2]彭庭松.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5).

[3]陈厚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及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反思[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4]易敏.关于大学语文改革教学的调查报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巧虹.谈谈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6]艺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4).

第4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学

高职语文是高职院校重点教学内容, 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按照目标和目标,人类语言教学需要。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技能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作为重点,更强调人文素质训练,即使是只关注表面,而不是从内部讨论了人文素质。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掌握的语言教育的人文内涵,突出人文的特征质量和引导学生练习。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造成理解存在偏差

教师培训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常到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培养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盲目地希望学生发展成技术应用人才,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成为所谓的工厂,并成为独特的技能,但忽视个性发展统一的规格产品,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边缘化的地位。

(二)教学思想观念狭隘

长期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 使得语文教学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 却忽视了教育学生分辨真善美, 没有认识清楚人文精神教化与熏陶作用且不够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成一个高智商,能力强,但缺乏活力,责任心,让人安心。这样的教育使太功利的目的,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非常缺乏奠定学生文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育理念可以使教学内容狭窄,狭窄的哪些教学内容狭窄使人们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人们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少数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

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和技术的社会,人们的技能、科学和技术、产品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渗透率很难避免导致人们盲目追求技巧和技术,在学生学习动机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掌握好技能。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时间,也很难仔细思考它的存在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等这类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是必要的,它是高职教育不能忽视的责任和义务。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必要性

(一)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

现行的高考制度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本科院校,共同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或多或少的缺点,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功利主义和网络快餐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以及区别,考证,如就业压力,使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保健、缺乏人文素质成为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人文知识,不了解传统经典,人文精神是弱,丢失,道德行为失范;心理承受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团队合作意识等。

(二)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缺乏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反映在课程开设上就表现为确保专业技能课和实习实训课的学时,压缩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时,甚至取消了某些人文素质类课程。但从实际就业的角度看,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当前条件下的不变的课程和课程,促进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3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想要达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在大学语文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良好的基本技能和课堂控制能力,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熏陶,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指导,使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具体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 整合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正如上面提到的大学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语言教学材料和多种形式,关键在于选择一个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应该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也应该适用于课外阅读。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教学内容,掌握好精读课和课外阅读标题、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应选择在每个时代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代表作品,以提高大学生的母语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听取学生的选择。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吸收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中国学生的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我们学校目前的中国综合实践活动“诗人的方法”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免费从诗人的代表作品,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

大学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教师教学为主,辅以问题和讨论部分,常带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上学生们简单地假设没有直接关系这门课程和其未来就业,没有足够的重视,体现在没有准备,没有参与上课,下课后没有思维,教学效果自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参与,感染和影响,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文化品位,加强文化背景。因此,大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由最初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三)优化评价方法

非常注意每个课程的评价结果,学生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这门课的学习。很明显,与传统的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模式,评估手段多样,灵活,口头和书面考试,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过程评估可以体现在两个部分,课堂和课外课堂基本上平时看到类性能,如演讲、讨论、等;课外基本上看到作业以及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写作、读书报告,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动力也作为重要的参考,总结性评估应该以主观题为主,人文素质的内容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在一起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四)构建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通常只有一学期开设且大多在 32 学时左右,因此,在此基础上可再结合各专业实际需要,在其他学期配套相应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以我校为例在旅游系、艺术系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历史文化、唐宋诗词赏析、美学等; 在经管系、电信系、建工系开设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应用写作等。

参考文献

[1]杨建波,陈鑫.大学语文:高开课率背后有隐忧[N].中国教育报,2013-09-27(3).

[2]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第5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科研精神

说到大学语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之美,在教学中,也把能够表现文学世界人文思想和审美精神的教师的口才、情感投入等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固然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它放在唯一重要的地位,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的科研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中,教学的中心地位是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我们探讨的科研精神不完全等同于高校三大职能之一的科研工作,而是包含在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是指完全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而展开,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服务进行的科研活动。对于一位大学语文教师来讲,甚至具体到为授课进行的科研活动。

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互脱离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码事,认为大学本科教学不过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一些教师又或因自己的专业兴趣或因现行体制下晋升的需要,把科研弄成与教学无关的“纯科研”,认为教学工作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立起来。实际上,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如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后,笔者认识到科研无论对教师的授课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科研精神造就“名师”

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多种素质,其中,在教学中的科研精神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有很多不同层面的教改研究,这些科研活动对教学帮助很大。通过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应用,探讨教学内容、体系、框架的改革,总结教学经验,最终应用于教学实践。笔者不久前还参见过一次全国性的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的科研活动,通过与其他老师交流,聆听专家和名师的讲座,对自己授课能力和思维空间有很大的提升和开拓;其次,科研活动让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当前,文史方面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参与科研活动,教师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些知识可以选择性地充实到讲义中去,完成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机的结合。笔者在讲解《诗经·蒹葭》一诗时,就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伊人是谁”“该诗的境界是什么”,使学生加深对诗中的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让一首古诗的解读不仅具有意象之美,而且让这个解读的过程也变得兴趣盎然;最后,科研精神让教师成为“专家”。大学语文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对象不同,因此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果教师不具备站在专业的高度把握课程精髓所在的水平,往往讲授重点就会有偏离。只有经历一定的科研实践、有了一定科研积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教师自身才可能对专业和书本上的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科有了整体把握,才有可能从庞杂的知识中抓住主线,传授给学生。就如《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的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都会通过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把语文教学当做给学生知识之水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要有一壶水,才会游刃有余,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刚好只有一杯水,讲课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  二、科研精神造就“高徒”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看到,最优秀的学生不一定是那些会背多少知识点,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人,而是那些在学习中勤于专研,常常能发人所未发的创新观点的同学,他们就是具有“科研精神”的学生。首先,科研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仅仅把教材或讲义的内容进行宣讲,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吸收他们参与科研活动,让被动的吸收知识变为主动去寻求答案,这样的研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及其应用的认识和感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经历科研严谨的过程训练,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搜寻知识和提炼知识,也就是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而这是一种更加生动,更有效率的学习。在一次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探讨《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性格形成”,同学们通过网上、书籍和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在下次课讨论时,大家发言都很热烈,表现出浓烈的兴趣;还有,科研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感悟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小到大的语文课学习中,不少同学感到枯燥无味,并非这些同学不够聪明、感悟能力不够强,而是由于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这些同学的聪明才智没能得到主动发挥。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在教师教学的科研活动中,可以选择学生承担着部分相对独立的小项目,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就可以迫使他们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积累起有效的知识内容,培养面对困难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直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科研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与教学的互动中推进科学研究;其三,语文的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一个相对强调学术性的环节,无论学生是什么专业,撰写论文的文字表达和语言的逻辑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最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开展了一些科研活动,就能激发其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第6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1、新生报考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

大部分考生在决定参加自考后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先选专业还是先选学校?

其实不论选专业还是选院校,都要根据自身需求来做选择。

有的考生更在意专业,是因为TA需要某个专业学历来报名参加考试。比如:有人为了考研,自考就选择和研究生考试相同的专业,做好学历过渡;有人为了报考公务员考试,而且有了心仪的岗位,那么自考TA就需要报考岗位要求的专业……

有的考生更注重院校的选择,是因为TA需要通过名校学历来提升个人竞争力。比如职场中的中层管理者,需要名校学历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赢得更多加薪晋升的机。

但自考不同于高考,不能花三年时间全身心去投入备考。自考一般都要付出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部通过,在这段时间里,自考考生大多在职,学习时间零散有限。所以,选择一个简单易过的专业其实是大部分考生的诉求。

2、换专业或者换地区如何操作?

很多自考考生在首选专业时没有充分考虑与自己职业的发展方向匹配度,在学习过程中才意识到不合适。又或者参加了几次考试后觉得发现专业太难了,如果坚持这个专业的话,毕业很难!这时候考生就面临着换专业的问题。

自考可以换专业吗?答案是:能!

首先你要清楚,自学考试是实行课程管理,所以无需更改首报专业,只要按相关专业的考试计划通过相关课程,就可以申请该专业毕业。

比如:A同学本来想考英语专业,但是后来发现不合适,想要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不用更改最开始报考的专业,只要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全部考完即可申请毕业。

如果,以前已经考过并合格的成绩,如与换后专业课程不同,则不会计算进新专业成绩里。比如:原专业为园林,考生已考过课程“园林生态学”并合格,换后专业为交通土建,交通土建课程中无“园林生态学”课程,那么该考生换专业后,“园林生态学”所修得的学分无法计算到交通土建专业中。

如果,考过的课程与换后专业的课程名称相同、学分相同且代码相同,则换后仍旧视为有效,无需再考。比如:公共课“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二)”,这几门课程在大多数专业中都需要考到,这类课程在换专业后成绩依然有效,即无需考生再考。

如果,跨省转考,在转入省无原报考专业的,经转入省考办同意后,可改报相近专业参加考试。经全国考委批准停考的专业,在籍考生可改报相近或其它专业。

3、报考科目如何选择?

一般专业的考试科目在13-16门之间,按照大多数人2-2.5年拿证的设想,1年2次自学考试,1次最多考4科(北京地区可以一次报考8科),如果能够保证每次考试的,两年时间拿证的确不是问题。

但是,自考考生绝大多数是在职考试,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科学选择考试科目,选择与自己时间匹配的科目数量才是自考的关键。

对于第一次报考的考生来说,在本次考试科目都学习完了的情况下,建议选择2门专业课+2门公共课。

所谓公共课,就是指“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这些课程是比较好学好通过的,筛选一些重点来记忆,基本不会有什么难题。既不会占用自己的太多复习时间,同时也能给第一次报考建立自信心,以防盲目选了几门比较难的科目,一旦没过的话,相当打击学习积极性。

对于临考前2-3个月才开始准备的考生,视自己的学习情况报考一两门公共课。短期内密集复习一般也是可以通过的。

对于报考过一两次的老考生,如果此次考试安排了之前未通过的科目,尽量先报考此科目,有了上次的学习基础,只要调整好状态,找到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安排考试科目,这次通过就不是难事儿了。

第7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草长莺飞,山河绚丽。经历2020年的特殊疫情之后,2021年的岁月尤为值得珍惜。转眼即到夏季,现将开学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以备查和后鉴。

一、教学常规

本学期语文教研室主要担任2020级《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两门必修课的讲授和专升本培训。教学任务重,人手严重不足,在此情况下聘请了校外六位中文专业类教师支援,虽然工作难度有所增加但整体进程有条不紊。工作纪律方面,严肃教风,严守校规,校内校外教师皆无迟到早退现象,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备课方面,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分配任务,集中探讨,最终形成《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课程完整系统的课件和电子教案,既节省了教师们的备课时间又提高了教师们的工作效率;听课方面,采用集中听课和个人听课两种方式,两个月内人均听课5次,形成了相互学习、集体评课的良好习惯。

二、教研活动

三月开学以来,共开展教研活动四次。主题分别为开学工作安排和教学进度调节、周凤讲课评课活动、军训期间备课调课事宜、专升本之后教师课程调整等。每次活动主题明确,有相应主持人和发言人,并有相关记录。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建言献策,表现出集体智慧和主人翁精神。

三、工作成效

五年制转段复习及考试。五年制三年级由张志敏和刘玲玲老师负责语文课程,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准备,认真复习,于四月初顺利完成四个班的转段考试。

专升本考试。专升本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两位老师分别讲授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两个部分,没有节假日,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历经一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取得了骄人成绩,为学校的专升本工作增光添彩。

普通话等级测试。4月24日和25日六位教师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了三场普通话等级测试监考,总人数近千人次,继续为校内外乃至渝东南地区的语言文字工作做出贡献,且服务态度收到普遍好评。

四、科研工作

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学期以来,教师们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王凯老师的校级产教融合专项课题和张丽老师的重庆市人文社科课题分别成功立项。5月份的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中,各位教师正在摩拳擦掌积极准备,相信会有更多成果呈现。

五、社会服务

本学期,语言类社团指导继续进行,“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演讲大赛方案和校园原创散文诗大赛方案已经形成,将分别于6月初和6月中旬进行赛事。

第8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1、如何利用逻辑答题

答:如果是选择题,答对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一般的选择题都有逻辑,我们可以按照逻辑排除,可以大大增加正确率,比如大学语文有这样一道题

先秦时期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观点的是( )。

A  儒家

B  农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B

这道题很典型,“并耕”两个字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学,即使把这道题给从没看过这本书的人,多半也能答对。而自考一般的题目会稍微复杂一点,但一般会有两个干扰项,一看就知道不是,最后两个选项让你犹豫,这时候可以参考一下干扰项涉及的知识点,选择一个,也至少有50%的把握。

2、如何利用短期记忆

答:对于不太好背的题目,可以利用短期记忆的方法,自考规定迟到半个小时之后才不许入场,如果你够沉着,可以在考场外拿着总结好的几页纸一直背到发卷子,然后再进入考场,拿到卷子马上翻后面的答题,看看有没有“老大难”,如果没有就放心了,如果有,就赶紧趁热打铁,当你写完答案,一看至少有5分入手的时候,该是一种什么感觉啊!当然理工类的也可以一样的,把一些难记的公式和三角函数值之类在进场前最后背一遍,然后进去就马上写在草稿纸上备查,用不到就算了,如果刚好考到,岂不是白捡来的分儿嘛。

3、文字题是否回答的越多越好?

答:不是,如果是自己明确回答的题目,应该尽量简练,每一个要点要另起一行,让阅卷人能很容易分辨,他们都是按要点给分,只要不丢点就是满分。如果是遇到不会的题目,就要尽量多答了,自考阅卷规定,只要是回答了正确的要点就是满分,多答不扣分。

4、忘记了要点怎么办?

答:如果遇到一些要点很多的题目,比如6个要点,而你忘记了其中的1、2个,但你清楚地记得是6个要点,这时候怎么办?很简单,把第二点换一种说法,写上去做为最后一点,自考阅卷人一眼看过去,写得都没有错误,6个要点又齐,往往会给你满分,这不就赚到了吗。

5、看到题目很眼熟,想不起答案,怎么办?

第9篇: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群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了高速发展期,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纷纷出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热火朝天,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然而,在高职教改浪潮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甚至存在着“被人遗忘的角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公共基础课程领域。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被边缘化,建设严重滞后,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目标达成率低。实际上,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已陷入困境之中,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软肋。因此,从现实出发,科学、系统地认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问题,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超越困境的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群定位及作用

1.认识的偏差

在部分高职院校,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而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承担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培养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打造貌似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专业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显然只能“靠边站”。这种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滞后于整体的发展,据不完全调查,在多数高职院校,从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经费设备投入等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课程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有的学校至今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专门管理机构,没有相关专题研究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问题,相当多院校的基础学科教师“只出不进”、“只用不培”,年龄严重老化,信息吸收渠道狭窄;部分专业随意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使公共基础课总时数长期处于动态之中。此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导致了社会对高职与中职的界定模糊,以及对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眼光高,基础不牢”的负面评价。

2.重新认识,找准定位

高职院校管理层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峻程度,认清高职公共基础课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打造之间的必然关系及其建设具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基础部课程群(包括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军事、创业、计算机基础、体育等)教学部门,认真反思,认识到高职公共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并使其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它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打造密切相关,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技能练好,才能为后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职业道路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不高,身体与心理素质不强,其就业竞争力必受影响;虽然专业调整快,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可适当倾斜,但并不意味着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不重要、不紧迫, 没有“基础”、何谈“专业”;因此,通过纠正对高职公共基础课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偏差,深入、全面地理解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是积极推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群建设的前提条件,从而使其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能力的开拓、发展潜力的挖掘,为专业课、专业建设服务,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

二、公共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手段及内容改革

1.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1.1考核标准的分层次,多元化

改革的出发点是不再以某一英语考试的通过与否来评估英语学习的成效,不再以唯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的衡量要素,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后真正有所收获,对英语的认同度及英语素质有所提高。英语应用能力B级(PRETCO B)不再作为公共英语教学阶段的唯一目标,也不再是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认定的唯一考核要素,但仍要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并努力通过B级考试,并且仍以通过B级作为学生报考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必须条件。新生第一学期B级与水平考试都可报考。

积极与学工部门协商制定具体政策,在学生奖学金评定、助学金发放、各种评奖评优、入党、勤工俭学、毕业生工作推荐等过程中把B级、四六级的通过情况作为考虑要素之一。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可以制定相应政策,通过优秀英语学习者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对整体英语学习氛围有利,对整体学风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1.2 学分分布、教学内容及课堂模式改革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共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有质的变化,更注重实用性、趣味性,注重英语课堂氛围的改善,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以本为本”,淡化教科书进度要求,而要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潜移默化中;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1.3 硬件提升及多媒体、信息化平台辅助教学

一方面现在学生的有新的特点,他们兴趣广泛,信息获取能力强,对新技术、图像画面声音更敏感;另一方面,英语教学需要有足够的信息输入量,而传统的课本+黑板+粉笔教学模式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英语教学是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甚至可以说,目前成功的语言教学是离不开多媒体的。目前各个学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了多媒体,不少有条件的高校实施了更高层次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自主学习,效果显著。因此,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体育及体能素质教学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2.1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状态

(1)学情分析,发展瓶颈

授课对象:随着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注册入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素质的下降,学生的身体素质总体也呈现下滑趋势,但这些学生的个性却越来越来越强,有运动缺陷的学生越来越多。给课堂带来很大的难度。

2.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改革

(1)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选项课能大大提高多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便于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和考核及格率,因为多数不及格的学生并不是由于运动缺陷造成的,还是由于旷课和缺考原因造成的。因此按选项组班上课,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严格管理学生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2)从考核模式 :

由原来一味追求增强体能到现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继续改革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身体素质+教学过程成绩+平时考勤,吸引学生参与到运动中。现在考核模式为身体专项素质+身体素质+平时成绩。

2.3加强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a.每学年都组织一些裁判知识的讲座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裁判知识培训班并在比赛中实践,还在协助组织课外活动的开展。b.积极主办或者会同学工处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协助、指导学生活动各种社团的组织及活动的开展。

3.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3.1 语数类课程发展现状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多是文化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就目前高职教学来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任务重,课时少,内容理论性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至于其他的教学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过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事。因而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使得学生普遍对公共基础课教学不满,产生厌学情绪,将其视为最难、最想放弃的科目。

3.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改革

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语数类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要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有着方便、省时、经济、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因而不能长期使用,更不能让其“一统天下”。

三、课程群建设中学生综合素质“六角星”测评体系的建立及作用

(图 1)

构建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群综合素质“六角星”测评体系,对应各专业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素质,职业开拓、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健康状况,逻辑思维、数理能力,语言应用、沟通能力(包括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六大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目了然,用人单位能比较直观的考量毕业生除了所掌握的专业技术以外的综合素质,便于职业规划及进一步培养。

四、结论

目前,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改革前提下,学分和课时安排更趋于省时高效,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教学的衔接上还有很多细化的工作要做,比如:如何让公共英语和职业英语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对职场环境的一些概念的并能够用运用英语熟练地解决问题,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如何让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对应专业比如电子信息类专业、机械制造类专业和经济贸易管理类专业无缝对接,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强身健体为今后的辛福生活打基础等都是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2] 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9).

[3] 刘利平,梁玉芹,廉诗红.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多维度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