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的意义
“集团化”这一概念来源于经济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将集团化这一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按照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参与各方的利益一致为基础,以高度集约化的办学方式,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在集团内部实行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按照不同的主导实体来划分,主要有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行业或企业主导型、自愿联盟型和中介主导型五大类;按照联盟方式来划分,主要有校际联盟、校企联盟和区域联盟三种类型。成熟的职教集团已经探索出各种资源共享途径:人力资源共享,实训教师由各校专业教师和集团内企业培训师傅共同担任;财力资源共享,主要是企业资助和政府投资;物力资源共享,主要是实训设施的共享,学校借助集团内企业设备和最新生产技术优势,弥补校内设备的紧张与不足,企业借助学校场地和师资优势,委托学校培养自己所需的各种技能型人才;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制度保障,架起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信息沟通的桥梁,使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与学位获得者待遇平等,就业信息通畅。
高职金融专业的集团化办学目前多以校企联盟为主。这种联盟对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金融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只有进行校企合作才能实现金融专业教育对行业变化的快速反映。目前,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框架的特点是理论性强,体系完备,实践操作比重小,地位不也突出。因为体系比较完备,因此形成一个封闭系统,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最新变化。现在已经有部分院校开始重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加入了从业资格考试、专业实践技能操作等新内容,但整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是培养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要反映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因此,只有进行校企间的联合与合作,才能将金融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到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其次,金融行业属于服务业,只有不断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才能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金融企业来评判,因此,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金融企业的发展变化,还要让学生熟悉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这些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金融企业的积极参与。从微观上讲,金融企业可以得到优秀的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从宏观上讲,金融行业可以得到有潜力的人才储备,提升行业竞争力。对学校来说,可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缩小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要有以就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金融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去满足金融机构用人需求的问题,实现学生由考试型向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二、自贸区对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影响
2013年9月29日上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作。金融改革是自贸区方案的焦点,其中银行业所受影响最大。根据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开银行的愿望将得到更快满足,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条件具备时,自贸区内还将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最主要的创新则体现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离岸金融业务试点上。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可创造条件先行先试。
方案还提到了对期货、保险等金融领域的改革要点。包括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在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平台;允许保险业向外资开放;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等。
自贸区方案中对融资租赁行业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方案提出,融资租赁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的单机、单船子公司将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各类融资租赁也可突破境外设置项目公司的监管限制,被允许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
这一方案的结果低于预期。比如,方案限制外商投资投资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限制外商投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限制外商投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外方总资产不低于500万美元。但以后方案内容可能会随着改革发展而进行调整,长期趋势仍是逐步放开的。
上述自贸区方案的实施与推广,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进而对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人才需求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市场的开放,金融机构的数量将出现大量增加,对金融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度上升;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行业的垄断利润将逐步消失,这将迫使金融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改变金融行业人才高消费的局面,增加高职学生的招聘力度。人才需求的增加会为金融专业的集团化办学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人才需求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利率市场化以后,利差减少,金融企业必须强化金融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国际性业务的开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都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对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内容的深化与模式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强化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的措施
现阶段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首先,集团内校企间的合作不够深入。目前的主要合作形式有:在学校建立专业实训室、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与金融机构开展订单班、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等。许多合作往往只停留在一纸协议上,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没有体现,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与经费。大多高职院校是由大、中专院校转型而来,师资的专业理论有余而实践能力薄弱,教学模式摆脱不掉传统教学方式。此外,推行校企联合办学,高校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培育新型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模式,这必然会增加高校的经营成本。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对校企合作的态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校企合作的规模难以扩大。
第三,金融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金融企业主要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使其在与外界合作时格外谨慎,致使寻求岗位锻炼的在校师生很难深入其中;由于垄断的存在,金融企业在人才选拔上要求偏高,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低;人才高消费所可能产生的低效率还没有显现。另一方面,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也不例外。即使金融企业愿意和高校合作办学,企业也会因为在合作中不能获得丰厚的利益,而缺乏投资的动力,使高校的校企合作方案难以展开。
第四,集团化办学的具体实施缺乏制度保障。由于缺乏政府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校企双方的合作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很少参与,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的建立与参与,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的协调和支持。
为了适应自贸区时代的变化趋势,提高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有关必要采取以下措施强化集团化办学。
1.深化集团化办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行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家、行家的作用。专业(行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订。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及具体现场教学工作,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特色。
2.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当前的高校任课教师普遍存在“理论水平高,实践水平低”的特点。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如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那么学生就难以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的创造各种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或让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来培养一支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校内实训的指导能力,为校外实习指导奠定牢固的基础。教师还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全面服务企业的能力。
3.激发企业的动力。应当采取措施调动金融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包括: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金融教育资源库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金融机构不断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同时让金融企业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
4.开展校际联合。现阶段金融专业的集团化办学主要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无法充分满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由于金融行业就业起点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高,高职院校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升办学层次,积极寻求与其他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联合与合作,以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创新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与竞争实力。
5.完善政策保障措施。要提高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还必须通过政策或法规,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人才中的义务和责任,明确企业在支持学校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中应尽的职责。要通过对税收法的修改强制企业将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落实在生产、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监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作为,督促其取得具体业绩,并以实际业绩为依据减免有关费用、提升企业层次,使企业得到应有的回报;要通过保险法的修改,使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规避集团化办学中的各种风险;要通过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文件,同时制约校企双方,使企业利益得到法律保障,从而增强合作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周建松.努力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协调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3]姜进.校企深度融合培育优质金融“银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4]李秀华.对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9).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广西;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60-04
近年来,广西自治区委和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1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职教大会,提出加快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广西教育厅将集团化办学做为广西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2014年成立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组,支持建设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等10个职教集团开展办学实证化研究,重点打造广西示范性职教集团,为实现行业性职教集团自治区重点产业全覆盖、区域性职教集团14个设区市全覆盖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2015年8-9月,根据教育厅2015年专项综合调研工作安排,广西教科所组织各职教集团化办学课题组对职教集团建设情况、主要做法与经验、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研。
一、广西职教集团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广西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已经建立广西商务职教集团、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广西工业职教集团、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广西水利电力职教集团、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广西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职教集团、来宾职教集团、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广西现代商贸职教集团、柳州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广西林业职教集团、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教集团13个职教集团。
从此次10个职教集团化办学调研材料显示,广西职教集团特色鲜明、覆盖面广,对应了广西地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参与中职学校133所,高职院校42所,本科院校7所,政府部门7个,行业51个,企业551个,研究机构30个,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层次贯通、校企融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办学态势。
二、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经验、特色及做法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推进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现代化
广西大胆探索行业性和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和运行机制[1]。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部分学校将职教集团管理纳入学校章程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是广西职业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牵头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学院章程建设中专列职教集团章节,明确职教集团的组成、功能及运行机制等。
(二)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开展特色专业、优势专业“2+3”、“3+2”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试点,多专业、多层次协调办学,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部分职教集团还积极探索本科教育衔接,如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由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桂林理工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三方共同联合,开展工程管理专业高端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三方确定“1+2+1”的人才培养阶段,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提高县级中专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调研数据显示,广西职教集团中高职衔接成效显著,高职对口帮扶县级职校69所,中高职联办专业109个,中高职联合培养学生20251人。
(三)对接地方产业,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各职教集团更新办学理念、准确定位、紧贴市场,对接地方产业,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由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经济新常态,逐步转变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助推器。如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对接区内7个产茶大县的中专学校,通过帮扶打造特色茶业专业群,为县域茶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集团内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集成技术服务,开发茶叶新产品,提升茶业品牌影响力;共同开展茶专业人才培训,促进当地劳动者就业创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广西职教集团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提供了互惠互利的交流平台,校企双主体充分利用集团互通最新技术应用与人才需求信息,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广西职教集团参与行业51个、企业551家,覆盖广西地区特色产业和主要产业,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指导,开展“订单班”培养,为广西中小型企业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拓展了集团品牌影响力。广西商务职教集团构建“校校联盟”和“企业联盟”的“双联盟式”合作模式,与钦州、凭祥保税区管委会、百丽集团等13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顺丰班”、“百丽店长班”等订单班,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五)共建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广西职教集团校校、校企之间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师资等到职业院校,把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服务企业改造升级的专业人才及技术服务与开发回馈给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共建与现代职教体系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集团内资源利用率,激发职教集团办学活力。目前,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建专业数145个,参与企业551家,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625个,接收实习实训学生249446人次,在集团内合作企业就业学生13392人/年,接收学校教师实践锻炼6777人/年,从集团成员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294人/年。美国通用、日本丰田等数十家世界知名汽车企业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捐赠发动机、电气设备等硬件设备,提供故障诊断软件、培训教材等,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累计为企业订单培养近1500名员工,实现校企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就业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多赢模式。
三、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
(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集团化办学使各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训、技术、智力支撑,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近两年组织师生与企业共同完成南宁至钦州、钦州北至北海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生产任务近30项,产值累计2000多万元,为中职学校培训“双师素质”教师100多人次;培训鉴定测量工、施工员等工种2500多人次,为广西北部湾港国际枢纽港和航空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
(二)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助力企业改造升级
广西职教集团利用职业院校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技能鉴定、员工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改进现有工艺设备和流程,提高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开拓能力,解决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充分发挥集团的育人功能和科技服务功能,为集团内茶叶企业提供茶叶新品种繁育推广、茶叶加工工艺改造、茶叶包装、有机茶园规划、职工培训等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共开展科技项目20多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为企业增效50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茶业产业的发展。
(三)服务三农,为地方扶贫农民致富做贡献
中职学校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成员,职教集团肩负着帮扶县级中专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责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引进大北农集团、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8家企业,在校内挂牌建立以企业命名的人才培养基地,统筹农业类中高职院校技能鉴定和涉农培训鉴定工作,面向县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大量服务“三农”的实用型人才。
四、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不健全
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利益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广西各职教集团普遍存在成员间协作松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部分集团化办学大多集中在联合招生层面,校企实质性合作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培训仅停留在协议、合同之上,各成员单位在职教集团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行业企业积极性不高,集团社会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感召力不够。
(二)职教集团内部中高职衔接不畅
一是专业衔接的招生专业类别范围有限、招生规模小,只限于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专业覆盖面较窄,没有惠及所有中高职学生,导致中高职升学规模不大。例如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开设建筑设计、机械汽车、工商管理、生化、现代农业、食品等10个专业大类66个招生专业(方向),而集团内中高职联办专业仅为2个。
二是中高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师资队伍、校企深度合作等衔接深度不够。中职与高职两个学习阶段内容,尤其是课程衔接不畅导致中高职课程标准对接不清楚,教材混乱,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比较普遍。
(三)职教集团成员利益难以实现共享
互动不足、权责不清是职教集团利益共享的主要问题。职教集团的建设与发展整体上尚处于自发阶段,集团成员类型多样,参与集团的动机各不相同,集团内的人、财、物等资源所有权属于不同成员单位,无法融合为一个整体,难以统一进行协调与分配,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整体合力。集团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地方解决技术、生产、经营等资源共享不足,能真正用科研转化成果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成果还未形成集群效应。
五、深入推进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保障体系,建立互惠互利动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监控机制等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集团化办学利益分配形式[2]。协调自治区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共同为集团内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集团化办学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资金、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多种要素投资职教集团。
二是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引导职教集团面向市场,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推进集团化办学职责的督促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办学保障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开展督导。
三是贯彻落实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实施职教集团建设工程,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20年,建成20个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大幅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规模、经济贡献份额和就业贡献水平。
(二)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机制,协同推进中高职衔接
一是充分发挥集团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企业与学校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模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办学优势,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实现双赢或多赢目的。
三是校企双主体协同推进集团内中高职衔接办学规模。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中高职贯通考试招生办法,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职教集团逐步扩大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及招生专业[3],逐步探索多专业、多层次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三)加大成果推广与宣传,提升职教集团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利用集团内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资源,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促进职教集团成果孵化与推广,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推进培训体制改革,将培训走向市场,全力提升集团服务能力,打造集团办学品牌。
二是加大对示范特色职教集团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宣传。采取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手段广泛宣传职教集团典型案例及经验做法;建立职教集团网站,搭建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分享交流新技术新成果,提升职教集团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强集团国际交流和集团内成员交流活动,举办行业企业发展论坛。
参 考 文 献
[1]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37-43.
1.1集团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湖南正处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型阶段,农业企业的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加之我省的涉农院校较多,导致农职院校的竞争激烈。所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参与集团的动机与需求各不相同,导致不同成员参与集团工作的动力及投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建立集团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找到多方共赢点,促进集团内校企深度融合、长期发展,取得有影响的合作成果。
1.2集团化办学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作为基础、艰苦行业,肩负农业生产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来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院校参与集团工作,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培养行业急需人才。虽然我省教育厅、省农业厅均出台了支持本集团的发展的部分政策文件,但可操作性有待完善,政策措施的力度有待加强。
1.3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大整合与共享力度本集团是建立在合同契约基础上的松散型组织,没有严密的产权约束机制,各成员往往各取所需,成员之间的开展范围不广泛,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的合作。要整体提升集团的效益,必须通过建立统一的课程开发链、师资培训链、资源共享链、产业合作链,来强化集团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社会服务方面的合作行为,体现集团的合作效益。
2建设的基本思路
集团紧贴我省农业行业,明确“依托农业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实现校企共赢”的建设理念,完善集团运行机制、校企共生机制,依托“政府政策、行业指导与项目、袁隆平院士团队”三方的支持,搭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基地、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五大合作平台,实现“课程(培训项目)、人力(国际交流)、实训条件、科技研发、网络信息”等资源共享。集团成员携手培养农业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提升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3已取得的建设成效
3.1校企联动,产学相融,校企共生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1)建立了指导、决策、协调及实施四层级的有序组织构架。吸收了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职业院校等广泛参与,设立集团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集团章程,确定了组织架构各层级的工作职责,制定了集团运行管理、动态调整、人才培养、项目合作、队伍建设等工作制度。(2)建立了信息互通,多方参与的对话协作机制。通过会议、网络、论坛、活动等载体,建立了常态化的专业市场调研机制,建成的职教集团网站定期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不定期举办大型人才供需见面会50余次,组织了2次“政府、行业”支持集团化办学的现场办公会议,争取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关厅局领导到集团现场办公,促成了“湖南省农业行业办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有效建立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平等协商、对话的协作机制。(3)建立了互惠互利,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联合举办了1期“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训班和5期“国际花艺人才”培训班,共培训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500余名,培训集团内院校专业教师80多人,已有5名学员赴东帝汶和利比利亚等国家、有2名教师到菲律宾执行国家农业援外项目任务;校企共同开发了“湖南村村通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联合成立了“藤本植物研究所”等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机构7个;与企业共同建设了“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玉米原种扩繁育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10余个,通过“筑巢引凤”,吸引集团成员企业加盟,共同推广良种及“育繁推广一体化”等技术,实现了基地、企业、种植大户共同受益。以“农业部现代农业培训基地”为平台,校企共同培训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11460人,进行农业类职业工种专业技能鉴定9000多人次。
3.2校企共建,社会共享,建设了一批具有优势的行业共享资源(1)湖南农业信息中心、湖南龙讯村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本集团开发建设的“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解决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三大问题。创办的集团网站,年访问量达到50万次,已经成为集团成员信息与交汇的重要窗口。(2)共同开发了种植、畜牧、水产与农机修理等四个“农业技术指导员”新职业标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集团网站为依托,围绕集团成员学校的主体和特色专业,建立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农业新技术、新职业技能培训包。在湖南省教育厅网站建设了“宠物”、“花卉”2个频道,在集团网站设立了农业技术“专家在线”服务。(3)建设了一批社会效应强大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股份制合作,校企共建的标准化蔬菜生产性实习基地,填补了湖南省无胡萝卜出口基地的空白。与长沙百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机电类生产性实训基地,与长沙都市花乡合作共建的花卉生产性实训基地,均形成了“产训合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湖南省中职教师培训基地。(4)实现了集团内人才的互培互聘。集团出台了《优秀人才校企双向互聘互兼实施办法》,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参加培训获得双学历证书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集团牵头学院实施的“双百工程”,形成了每年“100名一线专家进校园、100名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集团内学校建设了4个省级农业类专业教学团队。
3.3对接产业,订单培养,企业积极参与集团的人才培养集团构建了以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为龙头、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农产品贸易、农业休闲等专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专业群,初步形成了职业院校间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通过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参与,校企联合完成园艺技术等7个主体与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组织进行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共同开发了园林工程技术等课程标准50门,制定湖南省农业类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标准4个、高职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3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4个,新职业标准4个。与12家企业开办订单培养班27个,在集团内基本完善了专业教学标准、学生技能抽查、专业教师培养等规范性文件,基本构建起了社会化、科学化,企业、院校、家长、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4行业指导,多方支持,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大有改善湖南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就把“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纳入了《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2年12月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农业厅厅长田家贵先后2次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农业厅厅长亲自挂帅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落实了一批支持农业集团化办学的政策措施。3013年湖南省农业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培养专项计划的请示》(湘农业〔2013〕111号)也已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这些政策与措施既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校企合作的舞台。省财政每年拨款20万元,行业主管部门湖南省农业厅按1:1配套设置了集团建设专项资金,企业也以各种形式对职教集团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保障了集团的正常运行费用。国家发改委、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涉农各厅局支持了本集团1亿多元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经费。其中有,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玉米原原种扩繁育基地”农业部支持了300万元,湖南省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支持了“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500万元。初步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项目支持机制,能够从立项、实施、监督、评价、验收等多方面保证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今年5月,《关于2014年天津市初中招生工作指导意见》出台,天津市教委有关人员立即与媒体对话,将政策精神传递出来:天津市内六区优质初中招生继续实行指标100%分配到小学的招生办法,要求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进行推荐,严禁与学科竞赛挂钩,严禁举行选拔考试;同时,为分步实施划片就近入学做好准备。按照计划,3年内,天津95%以上的初中将实现划片就近入学。根据《意见》,初中不跨区县招生。招生政策、招生学区片、优质初中指标推荐结果等,要实行信息公开。
天津市教委中学处处长黄炎透露:天津目前正在制定《关于天津市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对天津分步实施初中划片就近入学做出全面规划,重点包括科学规划初中招生学区片、建立学校联盟、试行集团化办学、推动教师对流等。明年,天津初中招生将正式实行按学区片免试入学政策,到2017年实现教育部规定的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的目标。按照教育部的精神,初中划片免试招生是和小学对口的衔接招生。对应的方式将根据区域因地制宜,存在一对一、一对若干以及多校对多校等不同方式。优质初中将纳入多校划片范围,实行随机派位。
在幼升小方面,天津市内所有小学在每年年初就公布了招生简章。招生简章张贴在学区内各居委会,并被制成图片到各招生服务网站上。其信息公开程度堪称透明。今年天津下属各区小学招生也各有特色。其中,南开区首度禁止寄宿生跨片跨区择校;和平区各学区片基本没有变化;河西区在招生中严禁学校变相考试;红桥区规定:人户分离的孩子入学,需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
家长反馈
10月初,一位天津市河西区金达园小区居民给天津市委书记留言,反映该小区小学学区划片不合理,路途较远且交通不便。10月8日,河西区对此进行公开回复,表示虽然看似不合理,但不违反规定。
这位金达园小区居民给市委书记的留言是这样的:“我是河西区金达园小区的居民,孩子入学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居民,每到入学季都会引起小区居民不满。学校过远,学片划分不合理。小区属于东楼小学片,从家到学校没有直达公交车,步行至少50分钟。从金达园到东楼小学要跨过上海道小学、闽侯路小学、师大第二附属小学等。居民不理解,金达园小区已建成14年之久,不是新建成的小区,为什么学区片划分要舍近求远?”
这位居民还在留言中提到,农民工子弟集中放在几所学校里,造成这几所小学的质量、声誉和其他学校产生顺理成章的差距,对当地孩子极为不公平。人们不愿意承认对农民工子弟有歧视,但现实情况就是,农民工子弟集中的学校和其他学校在识字、设施、学风、成绩等各方面差距确实很大。
就上述问题,金达园小区居民曾多次向河西区教育局反映,河西教育局则表示农民工的孩子也是孩子,就近只能相对,学片一旦划分不能改。河西区政府的回复原文如下:“东楼小学为我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公办学校,学校办学特色突出,办学质量优良。金达园小区建成后一直划归东楼小学片,学区归属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上学路途远的问题,区教育局专门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金达园小区距离东楼小学1.7公里,符合市教委关于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的规定,保证学生上学路途相对就近。”
对于居民提到的更近的3所小学,政府回复表示,金达园距离泰山路师大二附小比划片的小学更远;上海道小学、闽侯路小学在历史上有其固定的学区,不便打乱,其学区中一些小区的位置比金达园小区更远,是由于这两所学校均有过合并校的历史,这些较远的小区是合并校的原有学区。这也是问题的由来。
本刊述评
2015年,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基础
1、做好基础教育专项规划的梳理调整工作。根据市政府中心城区控规修编和市教育局调整《市基础教育专项规划》的要求,对我区就学问题突出、教育设施配套严重不足的居住区进行重点研究,按照新的片区控规情况,做好学校布局规划调整,3月份形成区《基础教育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基建科)
2、实施农村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认真落实《关于实施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通知》精神,计划投资7667万元,新建农村校舍14处,加固校舍6处,新建学生食堂餐厅16处,改造旱厕2处,进一步提升农村校舍水平。(规划基建科、计财科)
3、妥善做好华山片区学校拆迁安置工作。根据华山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的要求和部署,做好二职专、华山中心中学、大桥路中学、华山中心小学、华山实验小学5处学校和10处注册幼儿园的拆迁安置工作。(规划基建科、职成教科、教育科)
4、做好新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建和移交工作。计划投资7600万元,在唐冶片区新建鲁商地块30班初中1处和银丰地块24班小学1处,新建校舍2.17万平方米;积极推动5处居住区幼儿园建设。妥善做好重汽翡翠外滩18班小学、保利海德公馆36班初中、恒大名都36班小学、恒大城45班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学校的移交、招生和内部配套建设。(规划基建科、计财科、教育科、人事科)
5、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全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实行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设备使用、功能室管理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深化市优质课程资源和全区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工作。建立学校干部、教师等信息数据库,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技术装备科、人事科)
6、加强幼儿园建设。上半年,督促完成2013年尚未完工的6所幼儿园建设并交付使用。计划投资3240万元,新建9处、改扩建8处幼儿园,新建园舍17688平方米,新增92个班。(体卫艺与学前教育科、规划基建科、计财科)
二、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全面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一)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提升各个学段教学质量。以教学研究为引领,以教学管理为基础,坚持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两手抓、两手硬”。一是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为抓手,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生本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二是进一步完善集体电子备课、主题式网上研修、课堂观察研究等校本教研形式和制度。推动校本教研“主题化、系列化”,提高校本教研的计划性;三是加强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应用,开展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用、评、赛、展等活动,积极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省高考考试说明》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的学习,深入开展命题研究,追求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1)小学执行并完善《区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进一步严格课程管理;制定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办法,引领小学教学过程的改造;推进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及环节的设计与研究,着力落实“学为先导、因学定教、学贵主动、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要求;创新校园活动及作业设计,规范学生成长记录;以学生素质评价改革成果展示、学校特色课程展示、学生社团展评以及“读好书、写好字”等活动为载体,深化小学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奠基健康人格、夯实学业基础”为中心任务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完善小学校长讲堂、学科教师素质大赛、学科品牌教研活动展示、“十佳教师社团”评选等活动,提升小学教研品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2)初中阶段围绕课堂教学深化改造教学过程。坚持“让成绩成为教学过程改造的自然结果”的理念不动摇,稳定全科合格率在全市前列的位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完善初中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开好教学分析会和年度教学工作会,提高“两会”质量;发挥教师评价委员会的学术性、权威性;以《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修订稿)》为基础,各个学校进一步修改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细则;提高评价的区分度,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奖先的依据。二是落实《区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完成课堂教学改革和基本目标。修改、研制各学科备课和课堂教学指导方案;重点突破教学目标不准确、不具体、不可操作、不可评价,教学方法泛化、教学评价空洞化、教学过程设计知识化、课堂教学达标率低等五大问题;根据备课和上课指导方案,更新初中教学电子备课系统。三是整体提高活动建构教学论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水平。建立“案例—实证”教研的基本范型;促进全体教师掌握活动建构教学论的五大主张、四个基本程序、四种类型基本结构及主要教学策略;各学科的教师能在教学中掌握1—2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推介一批实践活动建构学论的骨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四是重点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业合格率。提高学科教研组的整体力量,关注薄弱学科的建设;提高学生薄弱学科的辅导能力,推介和奖励提高全科合格率的学校。
(3)高中以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创新高中学校教学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意见》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高中学校区域竞争力。一是落实《区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实施细则》,坚持“看基础,比发展”,促进学校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突破;二是推动学校组建学习研究性学生社团,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使更多学生以其过硬的特长进入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范围;三是加大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一中、二中要制定科学的优秀生培养计划,从高一年级起加大培养力度;四是制定《关于改革高中招生办法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适时高中招生在实施推荐生基础上,实施指标生制度。
(4)职业教育以贯彻落实《省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为主线,以争创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区为总目标,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我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成果效应,以职专“全省十大品牌(数控)专业创建”为引领,优化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着重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等四方面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二是统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全区社区教育体系,与劳动、农业、科技等部门以及企业行业开展深度合作,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不断拓展培训空间,丰富培训资源,力争做到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教研室、职成教科)
8、探索教育科研改革路径。以“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课题为统领,做好“十二五”重点课题的跟踪、总结、提升和推广工作,发挥教科研对区域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重点围绕学校特色发展,开展学校主导性课题研究,积极开发与课题、学校特色相吻合的校本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明确学校特色创建的理论依据、操作路径和实施步骤。积极开展微课题研究。坚持教科研一体化,按照重实用的原则,做好课题的立项、研究、评价、推广和应用。建立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团队,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推动一中、二中、职专、三中、六中、济钢鲍山学校、双语实验学校、实验小学、洪楼小学等学校与高校或教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教育教学合作。(教科室)
(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9、深化立德树人工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全区教育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德育教育。坚持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载体建设,建立行为习惯示范校动态监管机制,推进第三批行为习惯示范校评比活动,下半年召开工作现场会并予以挂牌表彰。启动第四批行为习惯示范校评比和示范班级创建活动。开展“德育品牌”学校评选活动。开展“我的中国梦”、“与美同行”、“日行一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最美少年”、“五彩大队”、“我爱经典--读书演讲”等系列德育活动。推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年底评选表彰十佳“家委会”。(教育科、团委)
10、加强艺术、体育和科技创新教育。强化音体美及综合实践等课程,着力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审美品位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突破制约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开展合唱节等系列艺术活动,创建第三批星级艺术示范校;以《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测试为抓手,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为主线,大力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主体,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少年宫、体卫艺与学前教育科、教育科)
11、实施三级社团创建工程。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社团创建有机结合,开展区、镇、校三级社团建设,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活动、定期评比等措施,形成“区级社团品牌化、镇域社团特色化、学校社团普及化”的三级社团发展模式,力争全区8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至少一个社团。年底开展三级社团评比。(教育科、教研室、少年宫)
(三)以城带乡,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
12、探索优质学校集团化发展。遴选部分质量好、声望高的优质学校推动优质资源集团化发展,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等多种集团化共同发展路径。集团内部在干部、师资、管理、教学等方面资源共享,提高优质资源的拉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基建科、人事科、教育科)
13、推动薄弱学校发展。按照推动22所农村薄弱小学发展的工作规划,继续对未达标的17所学校重点推进。通过自我设计发展、帮扶团队扶助、达标验收,使薄弱学校在整体办学特别是在课程实施、特色建设方面有明显提高,有效提升小学教育发展水平。(教研室、督导室、进修学校、少年宫、宣传科)
(四)深化特色建设,提升区域教育品牌。
14、打造特色显性文化。以农村学校为主体,每个街镇选择1所学校重点推动。将学校精神文化“外显”并“物化”,整体设计高品位的校园外显文化,力求校园环境洁净、优雅、富有学校特色。每一季度召开一次显性文化调度会,对有创意、有特色、有成效的学校进行一定资金支持。(规划基建科)
15、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梯次创建思路,推进学校由项目特色走向学校特色,由特色学校走向品牌学校。在已有的特色项目学校中初步确立5-10所,打造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为学生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下半年,召开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交流会。对创建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教育科、教科室)
三、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16、加强评先选优考核管理。推动学校完善内部评先选优考核管理办法,强化工作过程考核和业绩考核。学校的评先选优结果均需公示,强化民主监督。开展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教师节予以表彰。对“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进行专题报道并召开专题报告会。加强新教师考核,制定以师德、教材、课标、课堂教学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新教师试用期满转正考核办法。(人事科)
17、强化干部教师培训。深化“三名”工程建设,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三名”工程人选专项培训、外挂培训和专项考核。完善“名家名师进”活动模式,强化外聘机构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发挥我区优秀干部在干训中的带动作用。以新一轮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为抓手,通过分类培训、定期调度、外出学习、高端教育论坛等举措,提升校长对学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整体把握水平,提升校长办学境界。着力提高校长文宣水平、语言能力、策划能力。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对进入教育管理干部后备人才库的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和考核。开展骨干教师研修提高、班主任培训和高中英语教师素质培训等专项培训,抓好“国培”、“省培”工作。(人事科、进修学校、教研室)
18、做好干部理顺和教师交流工作。理顺学校领导干部岗位设置,严格按岗位设置标准来规范干部岗位及职数的配置。积极探索城乡之间、街镇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交流新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以制度为引领,开展实质性、有成效的教师交流。(人事科)
(二)加强学校管理,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19、提升学校管理标准。贯彻落实《关于制定实施学校章程的通知》文件要求,制定完善学校章程,科学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增强学校办学自。上半年,区直学校完成章程制定,下半年,镇办学校完成。重点开展“农村学校管理年”活动,着力解决农村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松散粗放、墨守陈规、标准低、自我感觉良好等问题,提升农村学校的管理标准、管理境界和水平,缩小城乡学校管理差距。下半年,开展学校管理专项督导并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随时进行结果通报。申报争创3所省级规范化学校,4所市级规范化学校。(教育科、督导室)
20、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招生,科学调整学区,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学区无缝隙覆盖并向社会公示;重点抓好招生计划、班额控制、招生年龄控制和学籍规范管理工作。规范课程,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杜绝随意增减课时现象;开展“减负校校行”活动,建立课业负担监控和问责制度,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规范办学行为义务监督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从教行为,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有偿家教。规范幼儿园管理,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和《市幼儿园科学施教指导意见》,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家长科学育儿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规范中小学考试行为,杜绝任何形式的联考、统考、排名等违规行为。规范财务管理,开展“教育财务管理年”活动,提高中小学校长财务管理能力、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推动中小学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开展专项资金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教育科、体卫艺与学前教育科、计财科、监察室、工会)
21、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围绕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复评工作,做好教育督导工作。一是做好教育均衡评估、验收工作,协调、设计好市、省、教育部评估工作的方案及阶段性工作任务。二是进一步规范督学责任区建设,完成督学责任区的挂牌,公开各督学责任区的督学报告,探索督学责任区的量化评价方式。三是完成7个街镇的示范乡镇复评工作。四是完善年度综合考核的评价机制。(督导室、人事科、计财科、技术装备科、教育科、体卫艺与学前教育科、少年宫)
22、强化安全管理。以“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系列活动,全面推进校园安全关口前移。继续推行安全工作“片区化”管理,发挥片区的安全管理职责,实施片区自查、城乡互查和互学。强化校园安全薄弱环节督查,实施无缝隙安全管理,着重开展校园消防、用电、锅炉三项安全专项检查。加强特殊时段、特殊天气、特殊事件的预案设置,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组织开展“身边的安全”主题征文比赛。完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标准》,积极开展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和“青春助力,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有效控制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安全科、教育科、团委)
(三)强化执行力,完善作风保障机制。
23、建立学校工作情况通报制度。教育局对安排部署的相关工作进行公开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结果通报,形成有头有尾、说了就算、定了就干的工作机制,强化执行力建设。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庸、懒、散、浮、政令不畅、有令不行和不落实问题,着重建立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制度,教学情况阶段性评价通报制度,教学设备使用管理通报制度,违规办学行为通报制度,督导评估通报制度,干部培训过程和结果公开通报制度等。(办公室、教研室、技术装备科、督导室、人事科)
24、加强教育宣传。继续深化“宣传是无形生产力”的理念,以“走基层,树典型”活动为主线,深入挖掘教育系统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特色,做“有深度、有温度、有速度”的教育宣传,进一步提升教育形象。召开以新闻写作、技术运用、宣传策划、新媒体运用、突发事件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工作专题培训会。加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宣传科)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57所(公办40所,民办17所),教职工6514人(专任教师5165人),在校生81204人,年招生规模4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设备总值28245万元。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数量全省第二,唐山6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0所、18所,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11所(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
其中,主城区33所(公办19所,民办14所),公办学校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所(市职教中心、二职、四职、六职),市属中专学校4所(工业学校、农业学校、一财校、二财校),部门行业企业办7所(市卫校、建筑中专学校、理工学校、轻化工学校、纺织中专学校、工贸学校、城建中专学校),其它学校4所(技师学院交通学校、艺校分校、学院中专部、电大中专部)。
县域24所(公办21所,民办3所),公办学校中,市属师范学校3所(学院武安分院、大名分院、曲周分院),县级职教中心16所,部门行业企业办2所(永年卫校、峰峰卫校)。
(二)发展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2006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近250亩的市职教中心,并将市一职、四职、职业工业中专、邯邢冶金矿山局技工学校整合重组并入新校,当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市政府拟在主城区南部建设具备一流办学条件和实力的职业教育示范园,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2016年,以工程大学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拟定了《关于中专学校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拟整合主城区8所中专学校和3所学院分院,分别建设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目前,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研究。
2.经费投入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办)财政性经费投入达6.61亿元,比2014年增加0.93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325.62元,比2014年增长32.19%。同时,自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我市还积极落实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计6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26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2904人,“双师型”教师1435人,占专任教师的27.8%。
4.校企合作情况。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市出台并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了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市内外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县职教中心和成安县职教中心被省认定为校企合作试点校。
5.招生就业情况。2015年完成中职招生32060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职普比40:60,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9533人,就业人数为18684人,就业率为95.65%,对口就业率为75.13%。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全市共16所县级职教中心,199个乡镇成人学校,2015年招生人数15699人,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计培训2万余人在乡务农人员,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2015年,省教育厅又安排我市4所国家级示范校招收1000名“送教下乡”学员,实际招收1156人。今年,涉县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三)主要做法
1.突出战略地位,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强化各级责任落实。我市将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监测意见,加强了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职教中心的考核和监测,监测结果全市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督导巡查力度。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四是实行年度通报制度。我市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及全社会的监督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基础能力。我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4所学校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各县(市、区)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职教中心,广平县投资2.5亿元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402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曲周和肥乡也正在规划新建职教中心。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行了引企入校、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举办教育与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拟定了《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了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活动和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建活动,先后创建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组织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大批教师获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适当压缩文化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开发了一批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本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五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和《考核细则》,建立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每学期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切实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连续十几年领先。六是举办技能大赛,营造良好氛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连续3年承办了省汽车驾驶与维修大赛,先后承办了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学校也建立健全了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七是强化招生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出台了中职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职普招生比例作为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普通高中分流教育,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有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二时或高二下半学年转入职业教育,接受两年或一年半左右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就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成人教育培训、退伍军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此外,各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农村经济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便农服务平台,设置了便农农村技术网络咨询站,组成专门队伍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产业园”活动,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了实用的新技术,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九是组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指导委员会,集团内成立八个专业委员会,直接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市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金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63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4所、行业协会5家、金融和科研院所9家、工商企业25家。十是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市教育局组织19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北京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和主动对接,6所学校与北京有关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签订了职业教育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本月18日,又组织10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天津跟岗学习。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主动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争引进3—5所京津名校在办分校或附属学校,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
(四)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级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不达标。
2.职教资源分散,办学规模较小。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特别是主城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少、办学层次低等问题,缺乏优化组合,急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水平较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除教育和人社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办学,涉及主城区11所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在财政拨款、项目补贴、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不统一,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4.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补充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直属四所职业学校岗位编制数731人,实有教职工569人,缺员162人。市属四所中专学校岗位编制数519人,实有教职工数353人,缺员166人。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重复设置、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不能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和设施设备多年不更新,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距甚远。
6.东部和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10县没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超过1200人的学校只有3所。中西部6县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拥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的学校6所,在校生都超过了1200人。另外,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落实相关投入政策方面,中西部县要好于东部县。
(五)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投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严格落实成人教育费每人每年1元的政策,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政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经费使用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所收学费中划出30%,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奖励经费。
2.加大整合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品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布局,理顺管理体制,除人社部门所属院校外,其他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统筹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畅通补充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岗位编制数配齐配足教师,同时安排招聘计划,补充师资数量。允许公办职业学校采取“定编不满编”的方式,划出20%的编制指标用于外聘教师,财政部门要按照核定编制总额划拨教师工资的政策。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健全职业院校多种形式的培养教师机制,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为主渠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面向“三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对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普招生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教育局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扶持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清理并举”的工作思路,树立“安全、有序、规范、优质”的工作目标,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
(一)基本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3所(幼儿园596所,小学110所,中学22所,中等专业学校17所,各级教育培训机构108所),在校生近40万人,专任教师150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近18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多元化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1.以建章立制为引领,推进规范办学。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完成了《市民办教育条例(草案)》,出台了《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市民办学校事项变更核准备案办法》、《市民办学校评估考核细则》、《市教育局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管理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事前审批到事中指导再到事后监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了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大名县、肥乡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和《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
2.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民办学校管、办、评分离,逐步建立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和民办学校设置特点,依法对审批许可权限和对市直属民办教育集团及民办学校下放属地管理,制定完善了工作方案,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多元主体评价,最大限度激发了民办学校办学活力。
3.以严格年检为抓手,推进优胜劣汰。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台账,制定完善年检评估标准和细则,引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年检模式,提高了年检的公平性和公正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年检力度,共发现问题隐患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190余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学校12所,撤销学校5所。
4.以整治非法办学为突破,推进环境优化。近年来,联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全市共摸排非法办学544所,清理取缔180所,整改完成256所,并通过晚报、校讯通等形式印发《告家长通知书》和《致家长一封信》5万余份(条)。制作了非法办学停办、取缔法律文书样式,梳理和公示了执法依据。特别是在大名县率先试点推动教育摸排、联合整治、法院执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馆陶县、肥乡县、永年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清理整治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优化。
5.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新审批学校设置达标率实现100%。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严格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审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学先进,提质量”活动。在民办学校中开展了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公办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了育华中学、新曙光小学等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2015年,我市有5所幼儿园和19名举办者、园长、教师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和优秀举办者、园长、教师称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平台。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发展平台。先后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来邯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报告讲学,举办了“民办教育高峰论坛”。《晚报》集中时间和版面对我市民办教育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展示。同时,组织专家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120余条。四是狠抓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对全市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进行排查整治。期间,摸排全市民办学校校舍893栋,已实施校安工程132栋,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安全。
(三)存在问题
1.优惠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民办学校在规划布局、建校用地、税收优惠、经费扶持等方面未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险、职称评聘、获奖评优、福利待遇、退休养老等问题上做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省民办教育条例》中第十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与国办教育机构同等对待。”由于这些法规对民办教师合法权益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按照民非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缴费比例高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属于企业退休职工标准而不是事业编制退休教师标准,形成“缴费成本高、退休待遇低”的结果。同时,由于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性质的民办教师在自身权益方面差异性,使民办老师社会认同感较低,想方设法进入具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导致使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办学校师资培养的培训平台,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教育投入不足。省、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还未建立,与民办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也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民办教育的投入。
3.非法办学清理取缔难度较大。非法办学整治涉及综治、公安、城管、物价、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协调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和刚性的处罚措施,使非法办学整治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而出现反弹现象,影响了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的防范和办学行为的监管,也给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建议修订完善《省民办教育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省民办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省规范和扶持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省教育、财政、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省民办教育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民办教育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借鉴北京、深圳、宁波、金华、东莞、太原、潍坊等地经验,建议省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同时,对实力强、诚信高的社会人士踊跃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给予一定荣誉称号。
3.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民办教育的相关土地扶持性政策,将《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民办教育条例》有关民办教育土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办教育真正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土地扶持政策。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使民办学校应该享有公办学校同等优惠待遇。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教师待遇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我省有关公办民办教师地位平等的具体可操作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事业编制,对不同学校核定不同数量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中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部分,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一定补贴。逐步探索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事业单位投保,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避免优秀教师从民办到公办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公办学校招聘教师根据教学周期规律,提前半年面向社会公告进行招聘,即公办学校须给出所招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为期半年的“换岗过渡期”,避免民办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经常遇到措手不及、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训基地建设 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广东肇庆地区职教基地的构想与探索”(项目编号:12ZC-1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18-02
2005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在肇庆市建立广东省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并在发展方向、办学特色、生源组织等方面给予重要指导意见,在规划用地、资金支持、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市城区职校为中心,以各县(市)区职校(职教中心)为网络,以骨干职校为核心,肇庆形成了“一园多点、一线多校”的广东省首家职教基地。职教基地形成了以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服务和职技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基地的建立,对于充分发挥地域和地缘优势,整合职教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县镇劳务经济发展,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和劳务合作,培养实用人才和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肇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有利于整合优化职教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肇庆有“粤西明珠”之美誉,它处于珠三角与大西南之间东引西连的位置,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城市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过程中,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员比重大,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源潜力。具有打造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地域优势和区位优势。肇庆职业教育在粤西地区和广西等省(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初步形成“西迎东送”的办学格局。随着“广佛肇经济圈”的构建,近年来,肇庆经济的发展迅猛,工业产业不断推进,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为职教基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为职教基地提供校企合作和学生实习的平台。建设肇庆职业教育基地,有利于充分发挥肇庆职教基础优势,提高全市职教发展水平,加快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为肇庆当前及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针对肇庆职教办学经费紧张、职教基地建设用地紧缺、品牌专业偏少和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建设职业教育基地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规划,实施基础建设工程,职教名师工程,专业建设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化等措施。一是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职业院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市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对各职业院校实训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二是加大高技能、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鼓励外国专家、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学历,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取得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调整布局,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现状,大力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强化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四是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做大做强公办职校,鼓励职校和企业以产权联结为纽带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拓宽发展空间。
(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面对近年来珠三角核心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肇庆市各级政府敏锐地把握住省委实施泛珠三角战略的机遇,纷纷走进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集聚地,肇庆把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和打造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载体,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肇庆地区正致力于从粗放型开发模式向集约型开发模式转移,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才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肇庆在建立广东省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基地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要求相结合,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依托我市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肇庆的区位条件、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等优势,优化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培育壮大电子信息、金属加工、机械和汽车配件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制药、造纸和木材加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新型建材、林产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优先扶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农业技术、旅游、有色金属、仓储物流、包装印刷以及汽车零配件制造等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我市现有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打造广东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区,立足服务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衔接是关键。《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专业建设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础,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中高职专业,依靠地方和行业的指导加强中高职专业建设,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优化中高职专业结构布局,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才能保证和促进中高职其他方面的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中高职专业建设衔接的重点方面
第一,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前提。中高职专业衔接,必须首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目标和层次。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一致性体现为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层次上的差别表现为中职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定位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区域产业和企业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第二,产业对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基础。中高职专业建设的共性是服务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其个性是强调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不同需求对接。中职对接的主要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则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据此建设中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评价体系、资源体系等,从而构建中高职专业之间的衔接以及中高职专业共同与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对接。
第三,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关键。技能型人才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实现。做好课程衔接需要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协调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阶段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制定基于职业岗位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中职课程重基础和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和创新,从而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第四,教学评价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保障。探索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基础的中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建设,促进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三、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对中高职营销商贸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期间,石化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将在10%以上,到2015年将达15万亿元。未来5年,化工大省江苏将加快提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作为四大产业之一的石化产业,南京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石化产业治理整顿和转型升级,依托南京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命科学三大特色产业。到2015年,南京化工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截至2011年底,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647家,从业人员696万人。据预测,“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化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达69.09%;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均在4%至5%之间。几年来,石化企业营销人员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从区域经济背景分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江苏省2010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重要转变,并提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地区现代服务业及江苏特别是南京化工的发展,必将需要大批服务及化工类贸易人才。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据人才市场统计,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招聘中,市场营销专业招聘人数为68.8万人,居各专业首位,而市场营销专业求职人数为57.6万人,供求存在11.2万人的缺口。
四、基于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协调的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衔接的建议
南京地区目前化工类职业院校主要有国家骨干高职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南京化工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基于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和营销人才的需要,建议从以下方面推进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衔接。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的衔接。一是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中职培养基于经验层次操作型技能人才;高职培养基于策略层次的技术型技能人才。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对营销人才的需要以及中职与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化工行业企业、商贸协会公司、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探索制定包括中职与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服务石化和服务产业的专业定位等内容的营销专业建设标准。注重发挥商业联合会、化工行业企业在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是修订完善目前的营销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形成对应职业岗位、从中职至职业博士研究生的七层5级体系。
第二,课程体系的衔接。中职营销专业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和课时数,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利于和高职教育相衔接。就化工类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而言,中职可以把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销售基础、客户服务、渠道与促销等作为核心课程,高职可以把市场分析、营销管理、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等作为核心课程,设计配套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各自设立相关的专门化方向课和化工商务课,这样既体现职业岗位对应,又体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和层次的提升。
第三,教学模式的衔接。目前的“教、学、做”相统一模式仍然将教放在首位,通过教师的教,推动学生的学,并引导着做,难以实现营销专业和课程的目标。中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营销职业特点,坚持行动导向、体现做和学的统一。需要探索并推进“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能做会做为引领,学生根据营销职业人员要求实施相关项目任务,同时体现中高职项目任务的层次及难度;以知识够用实用为要求,在“做”中体现“缺什么就补什么”;教服从服务于学,教师结合学生“学”的需求和营销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先行自我增进、充实、提炼知识;以学生擅说善说为贯穿始终,在“说”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锤炼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衔接。中高职营销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需要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行业评价制度,形成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探索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以及高职参与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
关键词:湘绣专业;行业企业;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84-02
2013年2~5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对湘绣产业做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调查人员到湖南省工商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数据收集;调查走访了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湖南湘绣城集团司等15家企业,长沙市湘绣协会、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2家行业组织;电话调查了再红湘绣厂、伊飞湘绣厂等10家企业;现场考察了湘绣之乡,较为全面的了解了湘绣产业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发展趋势,基本掌握了湘绣专业教育在湘绣行业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湘绣产业的人才结构、产业发展对于湘绣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湘绣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一)湘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湘绣产业概况。调查统计,目前湘绣企业有5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有12家,湘绣全产业从业人员3.4万余人。到2012年,湘绣及湘绣衍生品年总产值为25亿元,其中,2012年湖南湘绣城集团湘绣绣品及湘绣服饰等衍生品的年产值达17亿元。目前湘绣在国内刺绣市场的占有率为20%,低于苏绣的70%,中国刺绣出口份额上,湘绣占25%,苏绣为65%。
2.湘绣产业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湘绣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5月,在长沙市政府的主导下,湘绣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要把湘绣这一湖湘文化品牌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改造提升;2009年下半年省委政研室会同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等部门,就振兴湖南湘绣产业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2010年3月,省领导就振兴湘绣做了重要批示;2011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湘政办发[2011]29号文件),明确指示抓好湘绣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
3.湘绣产业发展的工艺基础。湘绣在清代就被列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通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技艺早已形成5大类72种完整的针法体系,以其精湛完美的技法,在国内外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湘绣发展的背后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湘绣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湘绣产业规模较小,未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缺乏竞争优势。
(2)湘绣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湘绣上游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对下游产业的拉动显得力不从心。目前,湘绣与旅游业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制作一些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的附属品。(3)湘绣产品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湘绣产权意识薄弱,市场无序竞争,恶意竞争也使得湘绣产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4)湘绣从业人员的待遇偏低,职业岗位的吸引力不够。调查显示目前从业人员的待遇在800~1500元,在调查中85%以上的湘绣从业人员对自己的所得报酬持不满意的态度。此外,湘绣从业人员的成长周期较长,随着当今社会的深入发展,就业机会大大增加,谋生手段逐渐拓宽,很多人都放弃了报酬过低、地位不高的刺绣行业。
(二)与外省同行业相比,省内湘绣行业企业的优势与差距
与外省刺绣行业相比,湖南省湘绣行业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历史基础,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较大的市场潜力,具有发展湘绣产业的资源优势,加之近些年来湖南湘绣产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增长较快,拥有产业发展较好的人才资源优势。与外省刺绣行业相比,湖南省湘绣行业也因政府对于湘绣产业的关注和投入不够、对于湘绣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不够破在明显的劣势。
(三)湘绣产业的发展趋势
湘绣作为湖湘文化的品牌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成为湖南文化产业中重要的支柱。目前,湘绣产业已逐步形成了以湖南湘绣研究所、湖南湘绣城、沙坪湘绣之乡三大基地为主的集群发展模式。此外,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在长沙星沙湖南工艺美术产业区建设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湖南湘绣产业科教园,构建现代湘绣产业体系。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唯一开设湘绣专业的高职院校,成立了国内唯一的高职刺绣艺术学院――湘绣艺术学院,学院通过七年的发展,创新了以湘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现状及需求情况
1.湘绣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现状。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我省湘绣行业产业的从业人员一是规模较小,目前湘绣全产业的从业人员6万余人;二是岗位结构不合理,现有的湘绣从业人员中85%的人员从事绣品制作的相关工作,绣品销售、企业管理、设计、装裱、仓储等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三是整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低、综合素养低、严重阻碍了湘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湘绣产业的创新发展;四是年龄结构出现明显断层,80%的绣工年龄分布在30~50岁之间,年龄在20~30岁的绣工仅占16%,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再过20年,绣工人数将急剧减少,湘绣将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境况。
2.未来五年湘绣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湘绣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综合素养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湘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湘绣产业的转型升级,湘绣产业对于湘绣设计员、刺绣师等高端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旺盛。结合湘绣产业面临的发展契机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五年,湘绣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存在大约6万人的缺口,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湘绣专业营销人才将成为湘绣产业的紧缺人才。
三、湘绣专业在行业企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一)湘绣专业办学概况
200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做出了“抢救保护和改造提升湘绣”的重大决策。湘绣人才培育是关键。学院自觉承担起传承创新的重任,对接产业,于2006年与湖南省湘绣龙头企业――湖南省湘绣所合作,全国首办湘绣专业,融传统师徒相授于现代高职教育,校企共建湘绣设计研发中心,成立了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全订单育人;打造了一支“教授+大师”双带头人领衔的专业团队,实施工艺总监和艺术总监同堂指导,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湘绣专门人才,并于2011年成立了政校行企共建湘绣艺术学院,2010年,省里挂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与保护基地”。
(二)湘绣专业在湘绣行业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务,主动对接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湘绣产业迅猛发展。
1.通过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作用,促进湘绣行业企业发展自专业开设以来,学院主先后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湖南湘绣城集团、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办“湘绣所班”、“湘绣城班”、“金球班”等10多个订单培养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湘绣专业人才,有效地解决了人才瓶颈问题,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行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其中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企业建设生产服务一线的骨干。第一批订单培养的46名学生毕业到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后,成立了“新蕾部”,目前已成为所里担当重要精品项目的主力军。2012年金球湘绣公司依托“金球订单班”23名学生毕业成立了金球湘绣研究院,主要承担高端定制绣品的设计和刺绣任务。在合作企业湖南省湘绣城集团总经理曾应明感慨:“学院培养的人才,达到了传统模式培养的绣女十年都难达到的水平。”
2.通过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发挥强大的技术资源支撑作用,引领湘绣产业发展。(1)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致力打造“新湘绣”,引领湘绣创新发展方向。学院吸引工艺美术大师、教授、艺术家参与湘绣革新,成立湘绣艺术创新研究会和创新团队,从题材、绣稿、工艺、材料、装裱、应用领域等6个方面全方位创新湘绣,160多项设计新成果和12项新工艺被企业采用。2012年4~5月,学院在湖南省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新湘绣・学院展”,湘绣企业赞誉“新湘绣”代表了湘绣创新发展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夫也教授撰文指出:“新湘绣是持经达变、借古开今的经典模式。”(2)打造全新平台,开展产品高级定制、技术推广与服务。一是用好用活展会赛事平台。学院已形成一年一届“毕业作品开放展示周”、两年一届“新湘绣・学院展”、三年一届“学院奖”的展会活动定例,集中展示湘绣创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并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新导向,在社会上与行业内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是开展产品高级定制服务。目前已为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等单位完成高端产品定制15件,并获得相关专家与行业的高度评价,其中《四季系列IV》湘绣作品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2012“儒仕儒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通过服务平台,湘绣专业将创新研发的新产品积极推向湘绣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推出湘绣新工艺新技法16项,为湘绣企业创造效益过亿元,带动湘绣产业的年产值从2006年的6.5亿增长到2012年的23亿,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