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第1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集聚;计量模型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发展现状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集聚现状

金融服务机构分散,竞争力不强。很多省市都把金融服务业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总是金融资源的集聚与利用,国内竞争激烈,这引发了我国有限的金融资源的分流,难以取得区域金融服务业的规模效应。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首先,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并不完善。这些不完善包括政策、运行效率与机制以及资金运用等方面。我国金融服务业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且受国际市场与政策因素影响大。政府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缺少投资等问题急需得到解决,我国金融服务业才能进入健康,高效的发展轨道。

其次,我国金融服务业地区保护主义盛行。我国现今各金融服务业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但金融中心取法明确定位。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金融服务机构、企业相互自发选择的结果,应该从各区域城市的实际出发,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挣抢中外金融机构,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二、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度量

(一)金融服务业集聚度量的指标

本文利用金融聚服务业集指标评估法。根据研究需要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主要选以下指标对金融聚集度进行度量:

1、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总数

产业金融服务业聚集程度较大的地区也需要相应数量的从业人员来实现这个区域的竞争合作关系。所以金融业从业人员总数是某区域金融服务业聚集的人才的能力。

2、上市公司个数

该指标间接反映某一地区金融机构可能的资本的融资能力,上市公司数目越多,表示提供的资本越雄厚,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就越丰富,该区域潜在的金融服务业聚集的条件越充足。

3、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指标能够体现该地区保险这一金融金融服务业的规模。

4、金融机构存款总额

银行存款总额反应金融服务业的业务规模,是反应其金融服务业聚集的指标。

5、金融机构贷款总额

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资本金的实力。

6、各金融机构个数

包括银行分支机构个数,保险公司个数,金融公司总部个数。

(二)金融服务业集聚程度度量结果

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主要由金融机构从业人数、金融机构等存、贷款总额等6个指标进行度量。对上述6个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综合。减少为保费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从业人员人数四个指标,可以运用因子分析进行因子提炼。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把数据标准化,经过KMO和Bartlett检验,sig值为0拒绝相关系数为0的原假设,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前4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本的信息。因此,金融服务业聚集的指标被综合至保费收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人数4个指标。因此可以将金融服务业聚集度因子表示为CON=40.874%*保费收入+21.47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27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438%*金融机构从业人员。

三、实证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R-squared值为0.96,调整后的R-squared值也有0.95,拟合度相当好。说明大部分金融服务业聚集的影响因素都可以用模型中的变量很好的解释。且P值小于0.05,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

四、政策建议

综合回归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在政策上,政府应当努力促进各地区国民经济素质的平衡发展与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加强各区域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能再短期内消弭的情况下,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重点是鼓励各区域之间加强经济联系。其次,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平衡财税,金融,外贸等方面的倾斜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适度合理干预市场

政府要对市场失灵做出及时且程度适当的干预。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式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二元结构,现代化金融结构与传统金融结构并存。造成了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此时政府也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适度干预。但政府一旦对金融市场过度干预,例如对一般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强制性干预,划定金融机构的经营领域,甚至强迫金融机构贷款方向和数量。导致竞争和官方金融作风盛行,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服务业机构数量下降。(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业院)

参考文献:

第2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近几年广东汽车工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但是,与高速发展的汽车制造业相比,广东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汽车金融服务业属于汽车产业链的下游部分,是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汽车金融服务业是汽车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兴起的行业,汽车金融公司作为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部门,可以为汽车经销商解决库存与零售之间的资金流问题,为整个汽车产业链上的相关部门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一、优势分析

广东省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又是我国的汽车产销大省,对于发展汽车金融服务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广东拥有强大的汽车制造业作为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十一五”之后,广东省汽车制造业持续发展,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目前,广州已经形成了东部开发区汽车生产基地、北部广州花都汽车城和南部的南沙国际汽车城等几个大型的汽车生产及零部件配套基地,一个以日系汽车产品为特色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形成,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日益凸显。

二、劣势分析

首先,汽车金融公司作为金融行业的一部分,离不开全国金融体制的大环境。虽然中国金融体制在不断改革,但是还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体制还有待完善,同时金融政策不够灵活,都极大制约了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其次,信用服务体系是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的基础性措施,和国外相比,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汽车消费信贷的坏账率还较高,这导致汽车金融公司不敢大量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

三、机会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汽车金融服务业的重要性,对于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政策条件放宽了许多。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出台了几则相关的利好政策,为广东省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政策基础。2009年,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从而拓宽了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推动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开展。

四、威胁分析

阻碍广东省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国内其他汽车金融公司的竞争,目前国内主要拥有12家汽车金融公司,广东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是在2010年7月开业的。无论是在汽车金融公司数量方面,还是在成立时间,或公司注册资金方面,广东省的汽车金融公司都不占明显优势。国内其他的汽车金融公司无疑是广东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日益激烈的汽车竞争市场中,各个企业都面临销售的难题,企业除了价格战以外,纷纷推出各种差异,通过广告、售后服务等争夺市场。汽车金融服务业也是在企业不断争夺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广东省应该利用强大的汽车制造业、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新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机会,发挥优势,逐渐改善劣势,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汽车金融服务业。

五、结论

1.积极拓展融资等业务

在日趋激烈的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中,汽车金融公司有必要丰富服务内容并且对市场进行细分,最大程度地发掘潜在的需求者。这也同时要求汽车金融公司加强控制融资租赁业务造成的风险,并且要对租赁车辆的未来残值作出准确的预测。

2.积极建立汽车销售信用评估机构

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体制与之配套。我国的社会及个人征信系统仍然有待完善,个人信用记录档案、社会信用征信体系、信用查询系统和信用评估等体系要真正建设起来还要很长一段时间。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浙江地区相关经验,成立信贷汽销合作机构,利用专业的汽车消费信用评估企业或部门,由它们对消费者信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风险处置预案。

3.积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相比,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各有优势,我们应该结合二者的长处,使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发挥固有优势,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一定形式的合作,解决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实现筹资途径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目的。

4.积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广东省政府要认真落实“四十条”(《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努力改善省内行车环境。要按照规范管理、方便使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城市停车场地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公共建筑、商业街区、居住区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优化停车场地建设,改善停车环境。为广东省汽车制造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及金融公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卫国:关于促进我国汽车金融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汽车工业研究,2010,(9).

[2]赵玲玲 王 鑫:试论发展广东汽车金融服务业[J].南方金融,2006,(11).

第3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丁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北京 100029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7zd053);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08BaJG21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3300027)

作者简介:

李杨(1979-),河南信阳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WTO、服务贸易。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京港服务业的优劣势及贸易与投资关系,指出京港现代服务业的互补大于竞争;进而提出京港两地应建立高层面、深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的现代服务业合作机制:签订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制度性协议框架;制定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现代服务业行业对接机制。针对具体的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和软件外包服务业,也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CEPA;现代服务业;北京和香港;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2-0594(2010)03-0030-05 收稿日期:2009-10-28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是内地与香港为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贸易投资便利化而签订的贸易协议,于2004年1月1日生效。随后根据协议第3条的规定,在2004年到2009年间分别签订了6份补充协议,以进一步实施CEPA体制下的开放措施。

一、CEPA为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提供T机遇

(一)CEPA关于服务贸易开放的规定

CEPA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三个主题,南于香港制造业逐步向内地转移,其经济中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香港而言,服务贸易领域相对于货物贸易领域更重要,CEPA及其补充协议也较多地涉及到服务贸易领域的内容:CEPA附件4中详细列出内地和香港间进一步开放的服务范同和开放程度,并在附件5中详细规定了服务提供者的定义,还特别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两地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合作,支持内地金融企业在香港的发展,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动旅游行业的合作,鼓励专业人员资格的相互承认。在CEPA补充协议中,针对CEPA实施情况,更多地增加了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的内容。

(二)CEPA为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提供了机遇

整体上看,CEPA及其补充协议中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最受关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详细规定服务提供者资质标准三个方面,从而为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提供了机遇。

首先,有助于香港服务企业进人内地尤其是北京。在中国加入WTO承诺的基础上,CEPA进一步放宽了40个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并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以低于其他海外服务提供者的条件进入市场经营,为香港服务企业进入内地尤其是北京提供了机遇。香港定位于亚太金融中心,并努力打造为国际金融中心,北京的总部经济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香港实现该发展战略。另外,CEPA在现代物流服务、文化创新服务和软件外包服务等方面的规定也降低了京港贸易和投资成本,促使京港优势行业和互补行业充分发展。

其次,有助于北京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香港服务业在生产链的流程管理、采购供销、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上具有较大优势,CEPA将香港服务业资本、技术优势与北京服务业市场规模大、潜力大、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北京现代服务业水平。CEPA促进了香港和北京资本市场的相互开放和相互对接,强化了香港作为北京“走出去”的桥梁作用。例如在融投资方面,符合条件的北京企业能够较为便利地到香港上市,以充分发挥香港的融资平台作用。

最后,有助于京港现代服务业联合起来走向国际市场。CEPA实施不仅促进了京港间服务贸易和现代服务业合作,而且随着CEPA进一步发展及两地服务业的充分融合,京港可以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合起来走向国际市场。

二、京港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

现代服务业主要指因工业化进程需要产生和快速发展的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能够对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外溢效应,有利于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群。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的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九个行业。。由于香港服务业统计与内地有所差异,这里香港现代服务业内容主要包括进口与出口贸易业、通讯业、金融及保险业、地产业、商用服务业、楼宇业权等。

(一)北京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

北京率先在全国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4年北京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67.84%.2005~2008年分别为69.1 5%、70.01%、71.35%和73.2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对稳定北京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中现代服务业一直是北京支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2007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4372.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8.05%,占本地GDP增加值的48.55%;2008年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5358.9亿元,占第三产业和本地GDP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9.76%和51.10%(北京市统计局,2009),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增速更为明显。

(二)香港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推行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方针,迅速发展金融、通讯、地产、贸易、旅游等服务业。香港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89.2%上升到2007年的92.3%。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本地GDP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由2003年的54.65%和60.78%上升到2007年的61.24%和66.38%,明显快于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增速。在香港服务业中,进出口贸易服务所占比重在2007年达到22.2%;其次是金融保险服务业,所占比重为21.1%。2004~2007年,受全球经济繁荣、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和开放的影响,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保险,其中非银行金融业平均增长率达41.05%、银行业达18.28%、保险业达22.1%;另外,会展服务平均增长率达18.03%,专业服务达10.55%。

三、京港间服务贸易和投资分析

(一)京港两地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北京服务贸易一直位居内地前列,2008年北京服务贸易额超过600亿美元.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服务贸易额的20%。2007年,北京服务贸易出口252.81亿美元,进口250.25亿美元,大多数领域进出口在全国都占较大比重,其中通信邮电进出口额占全国的81.5%,电影音像占82%,计算机信息服务占38%,咨询服务占25.8%,广告宣传占30.8%。香港是北京的第9大贸易伙伴和第3大出口市场,2007年北京对香港服务出口43亿美元,占北京服务出口额的17.18%,从香港进口额55.1亿美元,占北京服务进口额的22.02%(北京市商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北京服务贸易协会,2008)。

香港居于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中心地位,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香港服务出口827.2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额的2.51%,位居第12位;香港服务进口410.3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口额的1.33%,位居第19位(WTO,2008)。由于香港并没有统计与北京的服务贸易情况,根据北京市的统计,对北京的服务进出口分别占香港服务进出口的10.49%和6.66%。由此可见,京港互为重要的服务贸易伙伴。

(二)京港两地服务业投资情况

外商投资企业对北京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能力、扩大服务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服务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含银行、证券和保险)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957个,占全国的12.1%;实际利用外资额59.4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85.7%,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5%。以商务、信息、科技、金融及物流服务业为主的生产业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外资的61.75%,占第三产业的72%;吸收合同外资65.5亿美元,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物流业等增幅均在50%以上。

就京港两地相互投资来说。截至2007年,香港驻京代表机构达到2824家,占北京市外商驻京代表机构总数的2I.9%,香港在京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共8835家,实际投资95.7亿美元,占北京市外商投资的25.4%,绝大部分投资领域涉及商务服务、房地产、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服务行业。截至2007年,北京在港累计设立企业71家,协议金额近3亿美元,涵盖贸易、咨询、计算机服务等领域。2008年1到6月北京在港设立企业10家,北京方面协议投资额达0.8亿美元,同比增长40.7%。

四、CEPA体制下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机制

(一)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竞争与互补

1 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北京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均排全国前列,相对于其他省市,具有下列优势:其一,北京具有信息和文化优势。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集中了全国最高级别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以及众多的外国领事馆,成为中国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中心;北京聚集了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和企业设立的境外附属机构,截至2007年,服务业境外附属机构达6785家,占外资企业总数的57.2%;另外,北京的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和娱乐业等文化产业都具有内地其他省市难以比拟的优势。

其二,北京具有科技和人才优势。北京聚集了大量的全国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研究机构,科研单位和高科技人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2007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919.5亿元,其中研发经费支出527.1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5.85%。北京汇集了全国各行业高素质人才,2007年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18.04%,高素质人才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其三,北京市具有总部经济优势。截至2007年,有20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北京,即使有很多公司的总部不在北京,其研发中心也在北京。总部经济能产生协作效应和聚集效应,对周边地区服务业具有辐射、带动效果。

2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与香港的优势互补。虽然北京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诸多优势,但同样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第一,北京生产业发展不足。由于北京能源匮乏、地理空间有限,因此制造业发展受到限制,进而制约了生产业的发展;同时,北京所在的环渤海地区没有形成像长三角和珠三角那样分工合理、层次明确的城市群,北京的区域辐射能力有限,限制了北京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即市场化程度不足、准入门槛较高、缺乏完善的服务业行业标准。相对而言,香港具备完善的法制体系;且香港是一个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国际都市,服务业开放性强,运作模式高度国际化,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互补作用。

(二)CEPA框架下京港现代服务业总体合作机制

自以来,虽然京港两地一直在加强经贸合作,但并没能将现代服务业合作提升到战略层面,只是在行业层面搭建了一些沟通平台,主要有北京・香港经济合作洽谈会、京港高层会晤暨京港经贸合作会议、京港时尚论坛、北京・香港金融合作论坛等。可见,京港现代服务行业合作缺乏高层次的领导机制、缺乏全面的联络机制,也缺乏系统的行业合作机制。随着京港两地服务贸易往来的不断发展,两地现代服务业合作要逐步从民间、分散、局部、自发的形式上升到政府制度性的合作新阶段,形成高层面、深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的合作机制,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建设:政府层面、部门层面和行业层面。

1 政府层面签订京港服务业合作制度性协议框架。北京和香港应充分重视现代服务业合作,由两地高级别行政长官联合组建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工作组,负责研究、跟进并落实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各专题,建立定期工作会议机制和秘书处联络机制,按照“互补、互助、互动”原则,签订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制度性协议框架,为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提供战略指导。

2 部门层面制定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北京市财政局、商务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融工作局、贸促会等连同香港财政司、投资推广署、贸发局、工业贸易署等相关部门制定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络办公室从现代服务业合作、投资促进、人力资源与教育、法规制度等方面建立不同组别的联席会议制度,就加强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所需的政策及推行策略提出建议。

3 行业层面建立服务行业对接机制。除政府进行产业引导和政策支持外,还需要构建CEPA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两地服务业行业协会层面的合作(陈恩,2006),成立两地企业、行业和商会间的经常性研讨机构。紧密结合京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加强与香港九龙总商会、九龙社团联会、香港五大商会和香港律师会等香港企业和商协

会的联系,针对两地现代服务业优势领域和重点领域以及争端问题开展大型调研活动、举办论坛、组团互访交流,分享香港发展经验。

(三)CEPA框架下京港现代服务业行业合作机制

结合京港现代服务业各自优势,京港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都具有人力资源和信息优势,具有整合资源的潜力;在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也能实现优势互补。从服务提供方式来看,香港对北京的投资集中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虽投资不多,但发展速度较快;北京对香港的投资集中于商贸服务、咨询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投资还存在进一步开拓的空间。综合考虑,京港两地在金融、物流、文化创意和软件外包领域有比较好的合作前景。

1 CEPA框架下京港金融服务业合作。金融服务业合作是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香港成为北京金融服务最大的进出口地区,北京对香港金融服务出口975万美元,占北京金融服务出口的39%;从香港进口金融服务4466万美元,占北京金融服务进口的29%。截至2008年9月底,北京有5家港资银行,港资银行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5.4亿元和321亿元,分别占北京外资银行存、贷款总额的33.2%:~134.9%。另外,北京将自身定位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更多地承担为环渤海地区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责任;香港力求以泛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为后盾,构建粤港金融创新圈,提升香港亚太金融中心地位,向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京港间地域距离的劣势减小了两地金融服务的竞争性,通过合作能够更好地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金融服务业合作方面,京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京港金融服务业合作深化机制。京港政府对口部门可通过互设办事处,就政策制定与发展战略的设计进行沟通。北京应最大限度消除制度障碍,放宽香港金融机构“走进来”及北京投资者、集资者及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限制。第二,建立京港金融服务业合作沟通机制。北京市财政局、金融工作局和香港财政司、金管局、证监会等机构问要建立日常的沟通机制,就深化京港金融服务业合作的目标、总体战略及推动策略等方面达成共识。第三,建立京港金融服务业监督合作机制。CEPA签订后,2003年中国银监会与香港金管局签订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建立了年度双边磋商机制。2004年中国保监会与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签订了《保险监管合作协议》;京港两地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除建立长期磋商机制外,还可定期派遣人员相互交换任职。

2 京港现代物流服务业合作。物流业是香港的重点和优势行业,同时也是北京重点发展的行业,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及环渤海圈的发展,为北京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2007年香港从北京进口15.81亿美元,占其运输服务进口总额的6%;对北京出口8.99亿美元,占其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6%;北京对香港的运输服务进出口占北京运输服务进出口的比重均达23%左右。

为加强京港现代物流服务业合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京港两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统一物流资讯平台。京港两地可建立以电子物流、电子口岸为核心的现代电子物流公共咨询平台以及电子物流知识管理资料库,实现口岸物流咨询、作业咨询与海关通关咨询的全面对接互动,保证仓单咨询、保管咨询、查验咨询、放行咨询的全程网络化传输,在海港、空港、铁路、场站、运输工具、政府各部门间实现资料共享。二是建立京港政府部门和物流行业协会沟通机制。香港为推动物流业发展,专门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香港物流协会,京港应加强各级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络和沟通,加强两地物流行业的联系和融合,支持香港在京建立全球物流服务体系(北京市商务局,2004)。

3 京港文化创意服务业合作。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重点发展的行业,也是京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新兴领域。2007年北京广告宣传进出口10.02亿美元,占全国的30%;其中对香港出口1.29亿美元,占北京广告出口的20%,仅次于美国;从香港进口1.68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47%,位居第一。2007年北京电影音像服务进出口3.85亿美元,占全国的82%;其中对香港出口1.04亿美元,占其出口额的42%;从香港进口0.26亿美元,占其进口额的22%。

第4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从全球范围看,高端服务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工业革命到二战以前,以科技、营销、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为主;初步发展阶段:二战到20 世纪80 年代,以消费服务为主;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既包括消费服务,也涵盖生产服务。

(二)高端服务业概念演变

高端服务业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提出的。他认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应该是高端服务业。理论依据是服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理论。

国内最早明确提出高端服务业概念的是深圳市,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国内对高端服务业的定义和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生产资料和产业价值高端性。比如,深圳市曾指出,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二是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高端性;三是高端服务业等同于现代服务业。

各种观点从不同角度界定了高端服务业。综合研究内容,本文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具备三高、三新、两低、一能特点的服务行业。三高是指位于价值链的高端,是现代服务体系中的高端部分,知识、技术和智力等非物质资源投入较高。三新是指依托新技术,创新型组织形式,全新经营方式。二低是指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能是指能够较大程度地辐射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三)高端服务业的行业界定

高端服务业是社会分工细化和工业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而衍生,它主要提供知识性、技术性和公共性的服务手段。我国的高端服务业主要涉及以下领域:①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业;②包含会计、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专业性中介服务业;③包含酒店、景区、餐饮和导游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旅游服务业;④包含广告设计、影视传媒、策划、体育、娱乐和装潢装饰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文化产业;⑤包含运输、仓储和中转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物流服务;⑥包括信息、服务外包、房地产、体育、文化、会议会展和教育培训服务等业务在内的其他服务业。

二、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们对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前景和相关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将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1.发展环境稳定,政策支持度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河北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重要任务;秦皇岛市也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来,秦皇岛市通过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的方式,不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2014年全市安排的101 个重点项目中,现代服务业项目38 个,总投资1642 亿元,占比分别为37.6%、82.4%,其中包括:港口物流建设、旅游商品孵化等项目。

2.服务业稳步增长,发展势态好。近些年,秦皇岛市服务业不断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3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49.72 亿元,比重为47%;2014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7.68 亿元,比重为48.1%;2015 年秦皇岛市实现生产总值1250.4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7.72 亿元,所占的比重为50.2%。(数据来源:秦皇市统计局)

3.新兴产业涌起,行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秦皇岛市确立了国际滨海休闲度假之都、国际健康城和科技创新之城的功能定位,港口服务业、物流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体育、文化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研发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也在迅猛增长。2014 年,秦皇岛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7403 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1.40 万箱;电信业务收入26.64 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51.97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62 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278.27 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515.22 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98 亿元;随着国际拳联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北戴河国际轮滑节、河北华夏冲超赛和秦皇岛国际马拉松赛的举办,带动了秦皇岛市场馆、接待、传媒和广告等服务项目的发展。(数据来源:秦皇市统计局)

三、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平均水平不高。根据国际比例,中国高端服务业应该占到GDP 的35%,但是,我国高端服务业仅占GDP 总值的20%左右。高端服务业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地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城市,高端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越高,如发达国家中的伦敦和法兰克福能达到70%,纽约能达到66%,东京、新加坡和首尔能达到60%,而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仅为40%、35%、30%,秦皇岛市的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属于国内平均水平,仅为20%。

2.产业能级低,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高端服务业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由于受我国整体水平的影响,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起步较晚,服务产品、渠道建设、服务手段、保障制度等方面缺乏创新,比较优势差,导致高端服务业整个产业能级较低。另外,由于秦皇岛市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工业未成熟,服务业先行,农业和制造业不能有效激励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无法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有效服务,无法充分发挥高端服务业对整个秦皇岛市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

3.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近些年来,秦皇岛市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高端服务业需求的扩大。第一,秦皇岛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5%,消费能力不足,导致服务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速度较慢;第二,秦皇岛市城镇化水平低,约为50%,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载体支撑和需求基础;最后,我国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低,中间需求没有脱离产业链,导致金融、法律、物流、仓储、中介、文化创意、传媒和外包等行业需求量少,市场不成熟。

4.缺少龙头企业,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秦皇岛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地处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有着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坐拥夏都北戴河的滨海资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港口、旅行社、酒店和餐饮服务等产业,缺少大型现代服务集团,而金融、信息、中介、会展和文化服务方面比较滞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实现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不利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对策

1.政企合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鼓励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需要制定绿色政策,设置绿色通道,通过放宽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和规范管理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在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出台有关扶持政策, 实行行业分类指导,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扶持; 加强对秦皇岛市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服务业,通过放宽准入、改善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流向高端服务业;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简化进出口贸易流程,提高港口作业效率;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组建高端服务业行业论坛,定期开展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形势和经验借鉴的讲座和交流会,共同探讨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2.创新驱动,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在高端服务业领域重点选取一批发展潜能大、竞争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企业,赋予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技术引进和研发等方面的鼓励措施,全力培育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龙头企业,打造高端服务优秀品牌,形成牵引、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引进业务,拓展服务需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利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创建活动和养老服务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推广、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天津等地疏解出来的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体育、会议会展、休闲养生、老年康乐、康复医疗和教育培训等高端服务项目。

第5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当前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本文所界定的“西部地区”概念,是按照在西部大开发中,我国对西部地区的界定,即其范围共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份,其中含5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面积共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为3.67亿,占全国的25%。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此,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作为评价一个地区金融规模的重要指标——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这一指标一直呈增长态势,截至2011年底,各省份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均呈正增长(如图1、图2所示)。但也应看到,尽管12省份均被划在我国西部省份,但各省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金融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在存款方面,存款规模最大的陕西省为19348.66亿元,最小的自治区仅为1662.5亿元,前者为后者的11倍;而贷款方面,规模最大的重庆市为13001.39亿元,最小的自治区为409.05亿元,前者为后者的31倍。可见,西部12省份间的金融资金量规模相差极大。

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日趋完善

我国金融改革经过30余年的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日趋完善,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设置也日趋健全。在银行类金融机构方面,截至2011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以省分行形式在西部地区12省份设置了分行。股份制银行方面,交通银行于2011年作为战略投资者身份筹备发起设立了银行,从而在西部12省份均设立了分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均在9省份设置了分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在7省份均设置了分支机构;中信银行在5省份均设置了分支机构;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在4省份设置了分行;平安银行(原深发展银行)在3省份设置了分支机构;广发银行在2地设置了分支机构;渤海银行在西部12省份均未设置网点。城商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方面,包括股份制银行较少设置网点的自治区,也由交通银行发起设立了银行,其他11省份也有由过去城市信用社改制成的城商行,宁夏自治区更是将区内城商行整合成立了宁夏黄河银行。而各省份的农信系统,除重庆市,整体改制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并在香港上市外,其他均在各省份的省联社体系服务、管理下运行。

证券业保持持续发展

西部证券业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各省份均有1~2家本地证券公司,国内一些大型证券公司也均在西部12省份的一些主要省份设置了营业部。以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能源大省——为例,截至2011年底,共有2家本地证券公司,为恒泰证券股份公司(注册资本21.95亿元)、日信证券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全区各类证券公司共有证券营业部59家,证券投资者75.74万户,客户资产794.51亿元,交易额3003.35亿元,实现利润2.42亿元。期货营业部9家,期货投资者2120户,客户资产3.1亿元,成交额6052.86亿元,期货从业人员1700人。

证券业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西部省份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省份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的日趋增加(如表1所示),这即推动了西部省份经济的发展,也让西部以外的其他省份以及境外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西部经济、西部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影响力。

保险业整体呈增长态势

随着西部各省份经济的发展,各地金融意识、保险意识日趋增强,全国性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实现的网点布局西部区域全覆盖,各省份自身的省级保险公司数目也日渐增多。如,截至2011年末,其省级保险公司达32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7家,人身保险公司(含健康险、养老险公司)15家,自治区各类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共达1733家。显示了西部省份的金融机构发展日趋成熟。

在原保费收入方面,西部12省份的保费收入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如,截至2011年底,保费收入达229.78亿元,同比增长15.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6.69亿元,同比增长21.22%,人寿保费收入113.09亿元,同比增长10.25%。这显示了我国西部地区居民保险意识的日趋增强,各省份保费收入情况如表2所示。

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西部12省份金融业保持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不断增大,各省份金融业架构日益完善的同时,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尽管在国家政策、能源需求以及区域优势发展的各类因素推动下经济取得了高于全国经济增速的发展水平,但就金融业而言,诸如整体金融环境较差、金融总量偏低、民间金融发展亟待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仍制约着西部省份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制约着西部省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主要体现为以下五方面。

西部地区整体金融环境相对落后

尽管西部12省份的金融业近年来保持持续发展,但应看到,在整体金融环境建设方面,西部地区仍滞后于东部地区。这既体现在西部地区居民、企业的金融意识方面,还体现在西部地区整体的金融信用环境,两方面相互影响在金融环境方面制约着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西部省区特别是西北省份,经济以农牧业、能源等为主,居民整体金融意识不强,政府发展金融业的动力与导向性也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意识的薄弱,使得相应的金融信用环境也相对较差,这既体现在金融机构方面,也体现在实体经济与居民方面,金融信用环境的相对落后也使得金融机构在设置网点方面也较少,更多出于盈利性考虑设置网点的股份制银行较少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贵州省和自治区设置网点;而金融机构对此类地区的较少光顾又使加剧了类地区的金融支持不足问题,影响了金融业对地区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金融总量和经济金融化程度相对偏低

在金融总量方面,以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存贷款规模与省份生产总值的比值、金融增加值以及金融资产与地区生产总值相比四个指标计算,显示西部省份金融业总量近年来尽管保持持续增长,但在总量比较和经济金融化程度方面,仍然偏低。在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和金融增加值方面,以西部省份近年来发展相对较快,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中居2011年首位的为例(2011年各省生产总值排名第15位),其2011年的金融增加值居西部12省份第6位(居于中间位置),但在全国仅排名第21位。2011年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在西部12省份同样居于第6位(居于中间位置),但在存款余额在全国仅排名第24位;贷款余额在全国仅排名第22位。显示了西部省份的存贷款余额与金融增加值在国内排名的相对靠后情况。而从金融资产与地区生产总值相比指标看,1.7万亿元的金融资产与其区域生产总值比为121%,而全国119万亿元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则为254%,相距明显。西部其他省份尽管有部分好于,当从整体看,比值仍较小。

信贷投放结构不合理

金融业的根本在于支持实体经济,而西部省份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实质更是在于根据西部各省份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导下,有的放矢的支持各省份的经济发展。而这其中,信贷投放作为各省份金融业主力军的银行业主流业务,自然成为评判一个区域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在此方面,西部12省份中,除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金融业发展较好,信贷支持相对较好外,其他省份信贷投放结构仍存诸多不合理之处。如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尽管近年来各项产业发展迅速,但此四省份的农牧业在其总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均较大,但信贷的支持力度却相显不足,如的信贷投放中,截至2011年底,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三地的贷款总额1142.5亿元,占到其自治区总额的61%,使得大量地区特别是农牧地区的信贷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明显不足。

金融体系发展尚不完善

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是金融业通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的模式支持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而目前西部省份中,除重庆市、四川省等少数省份直接融资达到一定比重外其他省份仍以直接融资类的银行信贷融资为主,以为例,该区债券融资规模不到全国的0.5%,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为11∶89,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2家,在西部12省份中处于中间位置,而在全国仅排名27位。而以西部地区整体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考虑到东北地区仅有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三省,西部地区与在境内上市公司数方面与中部地区持平(中部地区仅有6省,即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尚不足东部地区的1/4;在境外上市公司数方面,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1/2强,为东部地区的1/10强。可见,西部12省份的金融体系仍以直接融资为主,尚待完善。

保险业功能发挥尚显不足

与间接融资情况类似,西部省份保险业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于东部省份的横向比较方面,其发展仍显滞后。其分散风险、风险共担以及投资等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在西部省份整体金融环境尚不完善的情况,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相对落后,与西部12省份整体经济规模相比,保险业规模相对较小,且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较低,特别是在保费收入方面,仍然较低(如表4所示)。在截至2011年底的国内各区域保费收入及各类赔款给付的比例情况方面,扣除仅有三省的东北区域,西部地区仅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好于仅有6省的中部省区,而相较东部省区,其总体保费收入、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和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均为东部省区的1/2强,而赔付比例为东部省区的1/3,这都使得保险业在西部省区的功能发挥明显不足。

未来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平衡区域经济的大格局中,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要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金融业的发展在中的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针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与现存的相关问题,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以期完善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优化西部金融生态环境,提升西部产业竞争力,推动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

改善西部地区金融环境

针对当前西部地区金融环境相比东部地区尚有诸多需完善之处,居民、企业的金融意识有待提升,整体金融信用环境需要改善的问题,应努力改善金融环境,特别是在西北部省份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各省份信用评级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逐步构建区域性的征信平台,实现区域信息共享,使金融信息交流得以更加顺畅,改善西部地区整体的金融信用环境。同时,制订切实可行的相关金融人才引进策略,大力引进培育扎根西部的金融人才,为西部地区打造一支优秀的金融理论和金融业务的领导干部队伍,组件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金融研究人才队伍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金融管理人才队伍,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建设梯队。

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的发展

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植根于本地的金融机构,一直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相对于引进的金融机构,更能够发挥支持本地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牧区经济的作用,对于改善当前西部地区存在的信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裨益甚大。目前,西部12省份的银行类地方性金融机构基本为各地原有的城市信用社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成,目前西部基本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局部,而未来应按照《国家金融业“十二五”规划》的改革思路,以及中国银监会对农村信用机构的指导,加大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扶持改革力度,推进西部12省份信用合作机构的商业化改革,壮大自身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同时,发展西部12省份各自的证券机构,对尚无地方性法人保险机构的省份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当前中国保监会鼓励地方性保险机构发展的机遇下,适当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自身的保险机构,完善自身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使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协调发展,与引进类金融机构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支持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金融机构从2009年设立之初,便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农村金融缺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小额贷款公司作为由各省份金融办公室审批设立的机构,目前在、重庆市等地推进力度较大,而其在设立后对于支持各地中小企业发展的成效也日趋显现,对于活跃地方经济贡献颇大。而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更是从成立支持便被定位为支持“三农”经济,解决常年来农村金融仅有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这一长期困局的重要使命,而对于解决西部省份特别是西北部省份农牧业金融支持意义重大。因此,应鼓励在西部省份特别是各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并对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允许其设立分支机构,在村一级鼓励设立资金互助社,它是新型金融机构西部12省份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二级梯队。

大力推进民间金融的发展

针对西部省省份民间金融发展性对滞后,而民间金融需求却相对旺盛的困局,应在监管部门不断提高民间融资参股金融机构比例的大背景下,鼓励新型金融机构等民间融资可介入的力度,并在推动各地信用合作机构改革时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参与度,并逐渐推动形成民间资本交易平台,使之在合理地方监管规范的范围内,推动西部民间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以避免资金流民间借贷市场和泡沫产业等风险较大投机领域。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第6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新的贸易模式逐渐形成,近些年统计数据显示,服务贸易的贸易额增长率已达到货物贸易的两倍多,服务贸易更自由、更高效地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金融服务贸易构成了服务贸易的重要环节,是其他服务贸易的基础。金融服务贸易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事关一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跟随上全球发展大局。

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还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刚刚起步,发展不成熟。全球金融服务业发展如火如荼,面对开放国内金融服务市场,与世界对接的要求,中国承受的更多的不是机遇,应该是挑战与困难。面对发达国家逐渐成熟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政府应如何做才能够稳固自身,极大获取金融服务贸易的利益,是目前重要的课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四种模式,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前两项占得比重不大,本文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后两项。跨境交付指标数据可以从WTO官方网站数据库或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获得,而商业存在模式的数据目前除了美国,其他国家无法获得,因此,本文商业存在主要用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数量、中资银行国外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

(一)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分析

中国跨境交付总额在近十年间的发展趋势是一直上升的,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外,年平均增长率为22.8%,2013年突破250亿美元。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也在逐年攀升,且速度一直略高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所以从二者比值上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在整体服务贸易上的比重增长不是很明显,一直处于10%以下的水平。但是中国金融服务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份额很低,2013年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3%左右,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比较

2000年-2013年之间,中国跨境交付一直呈现逆差,且规模显示出逐步扩大的态势。进口方面:2000-2013年,跨境交付进口额以平均值高达19.0%的增速稳步上升,所占整体服务贸易进口额比重,2000年为7.16%,到2013年达9.17%。同时,跨境交付的出口情况却呈现出不同状态,2006年以前出口额波动较大,不稳定,2007年以后,才开始停止下降,稳步上升。但是整体的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却是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这就导致即使是在2013年,金融服务贸易出口达到最大值,但是占总体服贸出口比重也只有3.61%,这就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在金融服贸结构发展不均衡,出口方面的问题要比进口方面更为严峻。

(三)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构成情况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保险服务贸易占到了整个金融服贸的90%以上,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如银行、证券等全部进出口总额也没有突破10%,2010年比值达到13.46%,这已经是近几年的最大值,2011年以后,其他服贸在整体金融服贸中所占比又再次下跌到了10%以下,为6.07%。由此可见中国除保险业以外其他金融服贸行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应着重其发展。

(四)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现状

商业存在的具体数据目前全球只有美国政府可以得到,本文就选取在这一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银行业数据作为指标,主要数据有外资银行业在华金融机构数、资产情况、中资银行业海外发展情况三个。

1、外资银行业在华金融机构

2011年外资在华银行、金融机构相较于2004年覆盖城市更广,40个城市外资银行从无到有;银行、金融机构的整体数量增加了一倍多。2011年外资在华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达到2.1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上涨了23.6个百分点,占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3%。

2、中资银行业海外发展情况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也逐步重视银行业在外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首尔代表处和伦敦代表处废处立行,成立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新设11家海外分支机构,如孟买分行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也积极分社海外分支机构,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新设莫斯科代表处等2家,中国银行新设12家;交通银行新设胡志明市分行等4家海外分支机构。

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中资银行海外资产额与在华外资银行资产额两项比较,前一项逐年低于后一项,除2008年一年例外,由此可见中国金融服务业进出口额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顺差的态势。

三、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业仍存在诸多问题。金融机构虽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是主要业务技术含量较低,相关金融产品也缺乏创新,中国金融服贸整体上而言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劣势。

(一)政府政策对产业扶持力度不大

目前中国进出口贸易依旧还第二产业产品加工为主,每年制造业进出口依旧可以占到整体进出口的60%以上。所以,整个服务贸易没有成为国家政府贸易的核心,更不用说技术水平更具壁垒性的金融服务贸易。除了贸易方面,中国政府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金融等第三产业发展也同样没有得到政府高度的重视,致使普通民众对其敏感度也不高,对现代金融服务知之甚少。这些归其原因都是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关注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够造成的。

(二)高素质人才匮乏 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金融服务贸易是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此属性上讲,他的发展离不开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目前而言,中国国内该行业高层次高水平高技术的从业人员凤毛麟角,直接导致国内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被动和劣势。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也离不开大量的科研技术投入,离不开一国的高新技术发展作为基础。高速优质的互联网,先进的交易系统同样能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以上两方面同时也是保证金融创新的基础,可以使中国金融产品不在止步于模仿和引进,让产品从低端走向高端。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目前对于包含金融服务业的整个金融业,法律法规都并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使我们无法直接模仿和照搬他们的经验,一切规则和制度都需要国内政府以及相关监事会探索制定,随时更正,随时更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金融业、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业管理的无章可循,发展没有一个战略性的、全局性的指导和规划,最终制约其发展速度。

四、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的支持是金融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关键。第一,资金向金融企业倾斜,增强其硬件设施及软件装备;第二,政府要在国际上为本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谋取更多的利益;第三,有针对性的制定金融服务市场的发展规划,从质和量两方面改善现状;第四,政府建立金融服务贸易网络,通过对国内外金融服务贸易规范和政策变化的收集,了解中国和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差距,调整自我发展方向。

(二)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和产品多样性

金融服务贸易需要优质国际化人才,要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金融海啸至今,欧美国家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低迷,致使一些金融业优秀人才面临或即将面临失业,这对于金融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引进人才的大好时机;培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高层次高学历专业型人才,丰富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快更准地把握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充当行业领头人;二是加强在高等教育中金融服务知识的普及,保证金融服务贸易基础操作的后备力量;三是加强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普及教育,从全社会的角度推进其发展。

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服务贸易机制,研发高新技术的贸易平台,鼓励金融企业“走出去”,提升产品多样性,从根本上发展金融服务贸易。

第7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随着世界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各国对知识型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传统的服务业受到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的挑战,随着服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化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凭借现代信息和科技手段的发展逐渐崛起和壮大,人们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认识和探索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变得更加多样性。现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被看成是产业结构中最能实现增值的关键环节,它所占的比重也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和象征。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及特征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简称KIBS)也有人称为知识型服务业或知识服务业,虽然叫法不同,但所指向的内容大致相似。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机构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因此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也是有多种说法,这里仅综合几个有代表性的提法:(1)经合组织(OECD)提出KIBS是指那些技术及人力资本投入密度较高,附加值大的服务行业。(2)美国商务部给出的定义为KIBS指提供服务时融入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产业或辅助科学、工程及技术推动的服务行业。(3)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是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的现代知识服务产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信息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4)学者申静(2006)提出知识型服务业是基于高度专业化知识,以提供高智力附加值的知识或技能密集型产品或服务为主,并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营行业,它包含了咨询、金融、保险、建筑管理、物流、法律、会计、营销、广告、培训等专业型知识服务业和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型知识服务业。(5)学者魏江等(2007)的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知识密集度高,依靠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互动特征的商业性公司或组织。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征

一提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们肯定会联想到现代服务业与生产者服务业,虽然这三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生产者服务业指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服务行业。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等在定义和范畴上很相似,要更好的理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有必要了解这三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现代服务业强调的是服务行业的现代化程度,与传统服务业相对,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强调的是知识是产业的主导要素;而生产者服务业强调的是以服务对象为界定依据的服务行业。3种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所包含的服务行业的范围有交叉重合,但也不完全相同。

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多种定义中我们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征主要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1)所依赖的知识程度高。“知识密集”所代表的就是服务产品中需要的知识程度先对较高,主要体现在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2)所运用的手段技术度高。密集的知识应用于服务业就是把技术知识与产业发展连接起来,一方面使用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创造和扩展新技术。(3)需要有较高的创新性。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必须不断创新,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创造出适合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行业的高附加值。(4)具有较高的收益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包含知识增值的部分,同时,对于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也很大,知识可以看做是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另一种生产要素,从而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更高的受益率。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有了深刻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振兴,同时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随着知识要素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1、KIBS构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服务产业不断升级,整个服务业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趋势增强,涌现了大量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逐步发展成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GDP和就业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2、加速了国民经济的知识基础和竞争力的提升

从国际贸易的格局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比重在不段下降,而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3、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的不断变革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现国际转移的趋势。据统计,1990~2005年,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类型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7.5%增长到47.8%。一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地位。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以来,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一直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在我国象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也超过了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主要产业。但是,我国对于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关注相对较晚且发展较晚且明显滞后,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中才提出“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整个产业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创新体系、商业运行模式等都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咨询业、

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的行业较杂且我国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至今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因此相关指标和数据的连惯性和详细度都较差,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上限于有限的数据资料,只选择了部分有代表的行业的收入变化和从业人数变化情况来做分析。

1、金融业的工资总额远远高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

图1是4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工资总额占全国总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变化趋势图,从图1中可以看到,金融业的工资总额从2003年到2009年一直不断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远远高于其他3个行业,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下简称为科技服务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下简称商务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下简称信息通信服务业)两者的工资总额比例较低,这也与行业发展的规模有关。总体而言,4个行业的工资总额都是逐年增加的,但增长幅度和所占比例是有差别的。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收入较高

图2是各行业平均工资与当年的全国平均工资的比较图,而且特别加入了农业和制造业的数据,从图2中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都远远高于农业和制造业,且4个行业的趋势变化不同,虽然信息通信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但近年来一直是下降趋势,在2009年被金融业超过,金融业的收入水平是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科技服务业在2003年的水平和金融业很接近,且呈上升态势,但他的增长幅度低于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平稳,接近全国总体工资发展速度。

3、金融业从业人数高于其他密集型服务业

总体说,从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图3表示的是四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数占当年全国从业人数的比重。这4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与全国的从业人数一样都是逐年增长的。但是从图3中还能看到,金融业的从业人数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3个行业,商务服务业的认识比例较低,金融也服务对象广泛,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因此从业人员较多,而商务服务业,如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的是一些有针对性的服务,且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更高,因此从业人员较少。

4、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表1是2009年4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平均工资排名前5位的省市,从表1中可以看到北京、浙江和广东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收入水平与行业的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的,因此4个KIBS行业的收入水平可以认为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质量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四、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一个产业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必然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这就要求我国的服务业必须充分发挥巨大的国内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不断完善的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在国际服务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为了提高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视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并融入全球服务业网络是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条件,针对我国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放宽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出台一些更加具体和行之有效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国外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进入。

2、加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联合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涉及的行业较多且分散,还没有形成能够起核心领导作用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因此企业缺乏统一的对外的合作和协调,规模效益较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组织、调动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相关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强知识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知识和高技能劳动力是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先决条件。劳动力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各类的教育系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性要求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要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来支持基础研究和多种培训系统的发展,同时,加强公共和私利部门的紧密联系,保证教育和培训机构对不断变化的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敏感度。

第8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对策

一、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邯郸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间,邯郸市服务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大,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服务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从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增长速度快,但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邯郸市服务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比2005年417亿增加了近一倍,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从所占比重看,2006年—2010年,邯郸市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5.3%、34.4%、31.0%、33.9%、32.7%,不仅没有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

第二,产业贡献率不断提升,但内部结构有待优化。2010年服务业对邯郸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2%,成为推动邯郸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2010年交通运输、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69.85%,而信息咨询、金融、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0.15%。

第三,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10年邯郸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3.4亿元,增长30.4%,增长速度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个百分点,高于工业投资14.8个百分点。但从项目层次来看,仍以仓储、运输等低水平服务为主,占60%以上,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金融、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现代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少之又少。

二、制约因素分析

(一)政策引导不够,管理协调难度大

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涉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在行业管理上往往各自为政,在具体工作中推诿扯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行业中介组织还很不健全,有些行业协会还未完全脱离政府部门,不能在行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另外,目前邯郸市服务业的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整个服务业的市场诚信体系尚不健全,对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良好的发展环境,势必推动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平的市场准入、有效的支撑体系都是其快速发展的必需条件。国内外实践表明,信息、技术、投融资、交易等中介服务在降低企业成本、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育特色产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尚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也不够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邯郸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高端专业人才匮乏

大多数现代服务业,如商务服务、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等属于高端服务业,具有高智力密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配备高端专业人才,现代服务业对从业人员创新能力、自身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邯郸市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创新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供给不足。尽管政府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但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尚不能满足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相邻经济区域的经济覆盖影响,辐射力受到限制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面对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受到了相邻经济区域经济覆盖的影响,邯郸市的服务业半径及对周围城市的辐射能力都受到很大的限制。邯郸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既要面对周围较发达城市的竞争,也要面对京津唐等城市的竞争,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邯郸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快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保障民生繁荣,发展生活业

1.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

积极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服务业。大力实施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的体制创新,寻求科技在生活型服务领域的全面突破。摸索教育发展新途径,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教育实体机构,促进教育事业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建立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创办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开展文化、体育交流活动,鼓励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文化产业向市场化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城乡卫生一体化模式;加强医药市场管理,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不断创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调整本市商贸服务业结构,合理规划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主城区重点改造完善商业核心区,发展一批特色商业街。各县区打造若干区域商业中心,完善县域商品流通网络。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商贸集团入驻邯郸,同时推进本市重点商贸集团如美食林、阳光等进一步作大作强。优化提升邯郸城镇商贸流通业服务功能,扩大就业岗位,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3.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契机,以居民住宅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步伐,逐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的开发建设,促进住宅消费合理增长。确保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可调控”。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围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业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整合现有相关资源,加强仓储配送、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现代物流项目,运用信息化、标准化提升邯郸物流业。立足邯郸市区位特色、产业特点,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面向区域企业需要,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加快邯钢、新兴铸管等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2.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

立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继续引进域外机构,加快协调渤海银行、澳洲联邦银行等域外股份制银行入驻邯郸。加强各县区金融网点建设,鼓励股份制银行网点下设,推进邯郸银行实现本地区网点全覆盖。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和村镇银行试点。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制定发展规划,优化商务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专业过硬、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务服务机构。促进税务、会计、资产评估、技术交易、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健康发展,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努力满足商务服务业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提升商务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同时,积极发展邯郸会展业,高效利用已有会展资源,充分发挥会展的商务、信息交流、文化等功能,打造邯郸会展品牌。

4.不断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业

营造环境,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便于信息沟通。建设完善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引导科技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向产业园区集聚。加快技术市场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三)立足特色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

1.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围绕建设冀中南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继续推进广府古城、赵文化景区、漳河度假区、武安七步沟、涉县板块、魏县梨乡、大名宋府名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结合传统景区特色,整合本地资源,打造赵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旅游等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依托,建设休闲度假新品,推进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综合型发展,全面建设提升邯郸市旅游产业水平。

2.拓展旅游产业链

积极发展旅游餐饮、购物、娱乐、住宿等相关服务,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鼓励景区中旅游饭店等中高档餐饮发展,重点培育低档消费的乡村菜馆,深度挖掘发扬地方特色餐饮,并以家庭式服务为特色。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家旅馆、青年旅馆、野营宿地等接待设施,形成消费结构合理、经营方式各有特色、整体竞争力较强的服务网络。加快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购物环境,在重要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重要的接待场所,建成反映各自特色并相互协调的旅游购物商店或街区。

(四)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

1.完善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

要完善现代服务业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加强对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指导,制定和完善推进邯郸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行业协会管理机制,规范市场行为。统筹协调国土、建设、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间的工作,使各部门共同协作,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2.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政府加强引导,鼓励社会参与,重点建设一批推动邯郸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统一规划,依托邯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现有资源条件,加大信息型、应用型、设计型、技术型等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 确保其有效运行。

3.保障资金供给

开展多渠道融资,促进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供给的多元化。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争取更多国债资金对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的支持,同时也要招商引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

4.进行人才储备

营造良好环境,重点培养引进高素质科研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为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谭仲池.现代服务业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苑维松,张炜熙.现代服务业对城市承载力贡献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09(34).

4.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 2010(2).

第9篇: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

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研究我国各省和地区的经济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但是对于这三个经济区域的研究多从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等方面研究,涉及金融领域的较少,即使有研究也多是就单个区域的研究,如: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课题组的(1996),通过对珠三角金融现状的分析,找出珠三角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珠三角金融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多方面推进珠三角金融业的发展。刘志友(2003),通过逐步完善组织体系、金融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等,在长三角地区实现金融活动的高效化。朱春红(2005)在分析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机构的设立、信息共享平台的打造、机构的整合、京津合作等八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合作的对策和建议。诸多研究中很少有研究将三个区域的金融发展结合起来对比研究,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三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以期对区域金融的发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金融服务业宏观环境比较

金融市场直接相关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经济增长、法律环境、税收等相关外资政策环境、国际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否、整体市场及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各行业的人才素质、政治风险、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这些因素尽管并不直接决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外部环境的优劣无疑是促进或者阻碍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我们以三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宏观环境为代表比较。

通过比较,京沪穗三城市在经济增长、税收、外资政策、人才素质、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较小,而在经济实力、法律环境、国际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体制、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较大。三城市之间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方面差别不大。但由于我国法律规则与国际接轨不够,以及司法制度的不尽完善,三城市的法律环境将对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由于国家对金融业的高度控制,三城市在金融监管、信息透明、机构创新等方面的条件基本一致。上海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年来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其国际声誉、金融产品价格特别是金属期货产品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在三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北京由于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两院院士以及大量海外留学生,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北京由于其无可比拟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地位、数量众多的金融中介机构和丰厚的智力资源在金融人才、金融中介及配套机构和金融创新能力方面得分相对其他指标为好;但北京的金融市场准入及自由度、货币自由兑换、国际化程度、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声誉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表现一般。广州与上海和北京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在政策优惠方面,各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别。珠三角地区早期发展的优惠政策,是该地区有较强的金融实力。如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创立。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在深圳特区实施特区金融政策,赋予特区金融四个特权:一是信贷资金“切块”管理权。二是利率调控权。三是存款准备金率调节权。四是机构准入审批权。特区金融政策的实施极大的推动了特区金融的全面发展,到1996年,特区就已经构建了门类最齐全、服务网点最密集、从业人员比例最高的多种类、多功能、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新型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办理种类齐全的金融业务,提供最新的金融工具,特区金融业成为深圳经济的支柱和第三产业的“龙头”。16年内,为深圳提供了占整个基建投资1/3以上的流动资金,累计发行股票筹资300多亿元,金融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自身也形成了3500亿元的金融资产总规模。超长规的金融政策带来超常规的金融发展,金融对经济第一推动力得到了体现。[1]

而长三角地区发展起步较珠三角地区晚,相应的政策优惠减少。环渤海地区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的,相对于前两者,国家的优惠政策偏移较少,只能依靠自身的改进和完善才能较快的发展。虽然国家的优惠政策较少,本地区为了经济的发展,外资的引进,相应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上海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早就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北京明确提出了发展首都金融业的概念,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天津采取了多项措施为金融业发展开“緑灯”,近来又提出要争取成为国家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江浙两省金融业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这与两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吸引金融专业人才密不可分。因此地区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2]

二、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金融资源聚集程度比较

金融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么一个地区金融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金融资源的聚集程度反应金融机构聚集资金、人才的能力,着重反应现实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或金融实力。通常用金融机构存贷余额、保费收入、资本市场上筹资金额等指标来反映。

(1)三个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表(表1)

(资料来源:2000-2011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编辑[3])其中:珠江三角洲以广东省为主,长江三角洲以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数据加总得到,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市、天津市、山和西省、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和的数据加总得到。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总量上来说,环渤海地区有绝对的优势,直观上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总量是珠三角地区的2.41倍,是长三角地区的1.2倍。同时,环渤海地区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总量是珠三角地区的2.24倍,是长三角地区的0.95倍。但是从增量上来说,环渤海地区没有长三角地区增长的快。从以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增长中,长三角地区增长的最快,环渤海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最后。

(2)三个地区的保费收入表(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从总量上来说环渤海地区的保费收入是最高的,长三角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最少。从增加的幅度上来说,珠三角地区增加的最快,环渤海地区次之,长三角地区最慢。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资本市场上的大量资金流失,更多的资金进入保险行业,外资保险公司争先在广州、深圳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了当地保险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2000-2011年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编辑)

(3)三个的区的上市公司额度(表3)

(资料来源:2000-2011年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编辑)

从表3可以看出:从筹资总额上来说,环渤海地区最多,2007年中国的资本市场达到最高点,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市场上的筹资能力开始大幅度下降,其中以长三角地区最为明显,可以推测出长三角地区依赖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数目较多,筹资额度影响最大。

从以上三个图表中可以看出,在金融资源的聚集程度上来说,长江三角洲的金融资源的聚集能力是最高的,也就是长江三角洲的金融竞争力是最高的,此地区的金融发展潜力也是最高的。环渤海地区的金融资源的聚集能力次之,珠江三角洲最后。但同时应该意识到,环渤海地区从面积和人口总量上来说,是最高的,虽然在金融资源的总量上来说,占有一定的绝对优势,但是相对来说,环渤海地区比其他两个地区还是低的,因此环渤海地区在金融资源的聚集程度上来说,应该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总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是同时也应该改善内部的金融结构体系,利用许多外资金融机构的总部设在北京的优势,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带动金融服务的全面市场化,推动金融业的全面发展。

三、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金融资源力的比较。

金融的资源力主要反映金融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拓展金融业务的能力。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潜在的金融竞争力。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业务需求的大小。可以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出口总值来衡量。

(1)三个地区的GDP统计表(表4)

(资料来源:2000—2011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编辑)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GDP的总量上来说,环渤海地区的最高,长三角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最低。但是从增长幅度来说,珠三角地区是增长最快的,珠三角地区次之,环渤海地区最慢。

(2)三个地区的出口总值统计表(表5)

(资料来源:2000—2011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编辑)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年之前珠三角地区的出口总值在三个地区中居于首位,长三角地区仅次于珠三角地区,但是长三角地区后来居上,2005年之后的出口总值都超过了珠三角地区,而环渤海地区在三者中出口总值是最低的。可见,珠三角地区是外向型经济,出口贸易较多。而长三角地区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大,该区内的出口加工企业增多,出口贸易也逐日增多,而环渤海地区多是内陆型企业,出口加工业发展较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加强出口。

(3)三个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统计表(表6)

(资料来源:2000—2011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编辑)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在2007年之前,在三个地区中居于首要地位,增长幅度也最快;环渤海地区后来居上,2007年之后增长幅度加大,超过其他两个地区,说明受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受到影响,实际利用外资的能力在下降,而环渤海区也成为外资企业新的宠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三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表7)

(资料来源:2000—2011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编辑)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总量上来说,2005之前,长三角地区的收入最高,珠三角地区次之,环渤海地区最后。但是随着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的投资和改革,改革的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惊人,成为金融业务需求最多的地区。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金融资源力各有千秋,环渤海地区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三个区域中居于首位,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同时也更能促进金融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在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方面超过珠三角地区成为三个地区的龙头,说明长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在逐步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大批量的进驻长三角地区,也给该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出口加工的机会,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业之间的竞争。

四、结论

本文仅以十年之间的数据为例,来比较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个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由于数据资料有限,仅能大致估算。在2000年之前,珠三角地区的金融聚集度和资源力是最大的,2000-2005年之间长三角地区在这些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2005年之后,环渤海地区后来居上,成为三大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于环渤海区弱化政策方面的劣势,借鉴珠三角地区在吸引外资,长三角发展民间融资方面的经验,扬长避短,积极推动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金融中心,多渠道融集资金,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对其他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经济组.广东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建设金融强省的调研报告.http:///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1307&secid=1640.

[2]韩立岩,王哲兵,冯燕.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cn/cn/CEAC/2005in/qyjjx700.pdf.380K 2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