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

第1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燃气;现状;机遇与挑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9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燃气是指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作燃料用的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它们的平均低位发热值分别为15.07 MJ/m3、50.24 MJ/kg、38.97 MJ/m3。随着天然气资源的不断充足,支线管网和干线管道建设的越发完善,以及下游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天然气在城市燃气市场中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城市燃气普及率逐年提高,天然气覆盖面更广

2009年全国用气人数以及市场占比如下表

用气人口 占比

液化石油气 1.69亿 49.1%

天然气 1.45亿 42.2%

人工煤气 0.3亿 8.7%

其中天然气保持的快速增长,比去年增加了19.5%,而人工煤气仍在继续萎缩,比去年减少了4.0%。

(二) 三种气源并存,天然气为主导

2009年我国城市燃气消费量如下表

消费总量 比去年增加 居民用量 居民用量占比

天然气 405.1×108 m3 37.1×108 m3 91.3×108 m3 22.5%

液化石油气 1340×104t 10.9×104t 688.8×104t 51.4%

人工煤气 361.6×108 m3 5.8×108m3 30.7×108 m3 8.5%

将三种气源历年消费量折算成热值进行比较,天然气发展迅猛,尤其是2004 年以后,天然气消费量首次超过了液化石油气,成为燃气领域的主导气源。到了2009年,天然气以年均19.1%的增速迅速占据了56.4%的燃气市场,而液化石油气的市场占有率却降至了24.1%。

(三)城市天然气管网高速发展

2009年城市燃气输配管网里程如下表

里程 比去年 总里程占比

天然气 21.9×104 km 增加1.6×104 km 80.0%

液化石油气 1.4×104 km 减少1.4×104 km 5.2%

人工煤气 4.1×104 km 减少0.48×104 km 14.8%

“十一五”期间是城市燃气输配管网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2004到2009 年,管网建设的总里程年均增长13.1%,其中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五年之间总里程翻了一番多,年均的增速达到25.1%。

(四)城市燃气行业集中度提高,安全保供为重中之重

随着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和城市燃气公用事业的逐步放开,港资、民资、国际跨国公司等资本竞相涌入,加之改制后的国有燃气公司摩拳擦掌,使得现有城市燃气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成熟优质的管道燃气项目渐显稀缺。因此,只有以足够的实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众多效益好、规模大的燃气项目作为支撑,才能掌握城市燃气行业跨区域整合的话语权,进而在城市燃气行业的变革中胜出。

城市燃气联系千家万户,具有连续性、季节波动性、安全性以及公益性等特点。近年来,燃气行业的发展往往通过“跑马圈地”的方式占有市场,掩盖了行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例如不少城市燃气企业尚无能力采用储气设施、应急气源和可中断使用者等方式应对可能存在的供需矛盾或者紧急状况。随着天然气用户的增多,保障安全稳定的供气已经成为各燃气公司生产运营的重中之重。

(五)城市燃气企业群雄逐鹿,跨区燃气公司凸显优势

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均已开放城市燃气市场,并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城市燃气企业发展,允许民营和外资企业进入该领域。截至2009 年,全国各类城市燃气企业共计200 余家,销售天然气约405×108m3,以中华煤气(中华煤气、新奥燃气、华润燃气、中国燃气、昆仑燃气)为代表的五大跨区燃气公司,共销售天然气158×108 m3,市场份额接近40%;在全国654个县级以上城市中,主要跨区燃气企业进入281个,其中包括省会城市17个,项目所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渤海地区、环长三角地区和中南地区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为城市燃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天然气是最低碳的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天然气不仅能够提高效率、降低能耗,还可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于此同时,天然气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的现实选择,所以天然气在城市燃气行业中超过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获得了广阔前景。

2、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引领城市燃气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2020 年以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超过3500×108 m3,年均增速要超过10%,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接近两位数,并且消费中心继续南下东移,利用区域遍布全国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城市。同时,从基础设施到国家政策,都为城市燃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燃气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0%到55%。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所以,各级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城市燃气行业的支持力度必然会越来越大。

(二)面临挑战

1、城市燃气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开发面临挑战。非国有资本大量进入城市燃气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五大跨区燃气公司优势十分明显,已经占领了较好的燃气市场,空白的市场很少,新市场的开发存在比较大的难度。

2、城市燃气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企业运营面临挑战。城市燃气属于市政行业,业务开展容易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干预,协调管理工作量比较大,在燃气建设施工与新用户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

3、价格因素对燃气销售量造成较大影响。国家正在对天然气价格机制进行改革,预计未来天然气上游供气价格将长期处于上升趋势,并且随着油品等可替代能源价格的波动,供气价格也可能出现剧烈波动。

4、安全稳定供气的要求高。各城市燃气企业需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较高的技术水准和先进规范的管理水平,并且在应急气源、储气调峰设施等方面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明确的规划。

三、城市燃气趋势展望

(一)天然气将会成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

我国天然气市场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城市燃气行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天然气需求量将会达到约1000×108 m3,年均增速将会达到10%,天然气用气人口将超过6亿人,气化率将会在80%左右。

城市燃气的需求分布,仍然将会集中在东南沿海、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区城市较为集中、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例如环渤海的天津、北京,长三角的杭州、南京、上海,东南沿海的佛山、深圳、广州等。西南地区城市燃气需求量也比较大,尤其是川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资源产地,同时天然气利用历史悠久,设施较为完善。

“十二五”期间,随着天然气的大量进口,预计国内天然气价格将逐渐和国际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接轨,价格的提高将会给城市燃气销售带来比较大的压力。但随着国际油价与其它可替代能源价格的提高,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在天然气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的形势下,我国天然气市场对天然气价格的可承受能力也将逐年提高,预计到2015 年城市燃气可承受能力价格平均水平在3 元/m3 左右。

(二)液化石油气成为天然气的有益补充

随着我国天然气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燃气行业中,天然气代替液化石油气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液化石油气凭借建设周期短、基建投资少、灵活机动等优势,也能在气化天然气管网覆盖不到的村镇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预计到2020 年全国液化石油气需求量将接近0.28×108 t,年均增速在2%左右,消费结构仍以民用气为主,所占比例将会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从分地区需求情况来看,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仍将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消费中心,这三个地区需求量总和占到全国总需求量的70%以上。

液化石油气价格市场化程度很高,主要和国际油价联动,两者相关性明显。而国内各地区液化石油气价格各不相同,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东南沿海等主要消费市场价格最高,西北地区等资源产地价格最低。

(三)人工煤气最终将退出燃气市场

人工煤气在制取过程当中会消耗大量的煤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运输过程当中会腐蚀管道、压力级制低,在使用过程当中其毒性很大、热值较低。但是人工煤气在油气资源短缺的年代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不断丰富、供应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了取缔人工煤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优化能源结构的充分条件。所以,人工煤气将会逐步被天然气或者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所取代,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四、结语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担负着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任,借助国家天然气业务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必将会取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仁金,邱坤,马杰. 我国城市燃气市场的竞争格局与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7).

第2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天然气 行业机会 业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由于我国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因而导致煤炭的消费量急剧增加。据统计,过去十年,我国煤炭的消费量增长了4-5倍,如今已经超过了40亿吨。同时,随着近年来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煤炭和石油的消费为我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今雾霾、酸雨、粉尘污染已经成为了当前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我国政府每年因为治污而投入的资金数以亿计。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改变目前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过度依赖,转而寻求清洁的可代替的能源。

一、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现状

天然气是当前三大化石能源之一,相对石油和煤炭,其主要优势包括:污染少,环保性强。天然气是矿物燃料中最清洁的能源。

其成分主要是甲烷和乙烷,它燃烧后所产生的主要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与煤和石油相比,天然气作燃料可以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在城市燃气中,使用天然气取代煤制气,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5%,二氧化硫排放减少5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减少约40%。因而,极大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所以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连续几年来消费量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6.44%。不过,尽管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得到了快速增加,但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仍较低,2010年仅达到5.3%,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11.2%的平均水平。因此,未来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空间较大。据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员介绍,“十二五”(2011-2015)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天然气行业,通过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鼓励以气代油,将天然气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至8%,并预计到2030年达到18%。为了提高天然气供给,目前,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已相继建成,“全长7378公里,项目总投资1250亿元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业已全面开工。相信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必然会在今后带动天然气消费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从而也为该行业提供较多的投资机会。

二、天然气行业投资机会

(一)城市管道燃气业务

城市燃气管道是输送天然气的基础设施,随着今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天然气供给数量的持续增加,天然气供给的范围将不断扩大,未来使用天然气的用户也将越来越多,天然气管道的铺设距离将不断增加,由此必然带动城市燃气管道投资的持续增加。当然,当前我国从事天然气经营的企业较多,其中许多还是大的上市公司,如华润燃气有限公司、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中石油昆仑系燃气公司等,他们不仅控制着诸如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二线城市的天然气市场,而且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天然气市场也已经被他们所控制。因此,要想在城市燃气管道项目上有所突破,立足于城市核心地区机会已经不多。一方面可以将投资眼光放置于城市规划的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区上,一方面可以选择将燃气管道的铺设范围扩大到城市周边经济实力较强的郊区或者县级市上。

(二)汽车加气(LNG)业务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连续四年超过1800万辆。由于使用天然气的成本远较汽油的低,因而当前大多数出租车和私家车都选择将燃料由“油”改成了“气”,从而产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汽车加气市场。同时一些车企为了增加车型竞争力,根据市场需要也开发出了许多油气两用的车型。据统计,目前我国使用燃气作为燃料的汽车数量大概占有全部汽车数量的8%左右,以此推断,仅加气业务,每年创造的利润总额都高达数千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份额,肯定会吸引众多的投资者纷纷加入。加之现在汽车加气业务不受城市天然气管网的约束,大都未包含在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范围之内,而目前,我国建成的天然气充气站数量明显偏少,市场缺口还较大,因而,未来汽车加气也前景广阔,投资价值极大。

(三)船用LNG业务

据有关研究报告指出,世界航运业每年消耗的燃油高达20亿桶,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2亿吨,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全球海事领域对有害物质排放要求日益严格,特别是一些排放控制区的设定,促使船东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于是,近年来,不少航运企业纷纷选择将液化天然气作为原油的替代燃料,不仅价格便宜经济,提升了船企的利润空间,而且较清洁、污染小,符合世界各国的环保要求。据测算,天然气燃料发动机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之柴油机低85%,二氧化碳排放量低40%,特别是在氧化硫、氧化氮与颗粒排放物上较之汽油和柴油燃料低的多,且每年使用成本能够降低30%左右。当前,全球使用LNG作为燃料的船舶仅39艘,因而该领域发展空间广阔,投资价值较大。

我国LNG动力船发展起步较晚,目前由于近海和内河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群众对此反应比较强烈。因此,加快传统燃油动力船改进,使之使用LNG作为动力,应该是今后造船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为此,在该领域发展之初,加快该领域的投资步伐,及早抢占战略高地,应该是当前天然气企业谋划的一个重点项目所在。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涉水该业务,如江苏蓝色船舶动力有限公司、湖北西篮天然气有限公司、昆仑能源、北京中兴恒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中有的致力于对船体动力的改造,使之能够使用LNG作为燃料;有的致力于为LNG动力船提供加气业务。目前,投入运营的LNG动力船已经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而且由于符合我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因而已经获得了国家和地方在税收、金融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并且许多高校的科研力量也加入到该行业中来,同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相关研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随着今后投入的不断加大,该行业的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四)LNG储备库业务

由于未来天然气消费规模不断增多,需求不断旺盛,增强液化天然气储备周转能力非常必要。因而未来需要建立数量较多的天然气储备库,包括LNG储备库和地下气态天然气储备库等,不仅可以增强用气高峰时的调峰能力,而且可以利用不同季节天然气的差价,获得更多的价格利润。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供应还主要靠燃气企业直接供应,尚没有企业建立起较大的燃气储备库,因而该项目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不过由于天然气存储涉及众多技术问题如密封、控温等,因而对从事该项目的企业技术能力和资质要求肯定会非常高,同时天然气存储占地面积大,存储容量多,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在管理、技术措施上稍有差池,就可能诱发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如2011年1月17日,吉林市昌邑区一栋楼发生一起天然气爆炸事件,爆炸起因在于天然气发生泄漏,由于该居民楼门窗紧闭,储存的天然气遇电器起火发生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将附近十几栋居民楼的门窗震碎,事故造成3人死亡29人受伤。可想而知,仅一户居民楼漏气引发的爆炸就造成如此重大的安全后果,如果存储面积更大的天然气储备库发生爆炸,其后果将难以预料。因而,投资该项目需要十分谨慎,必须要在解决了众多安全和技术难题后,经相关部门和专家在选址和可行性方案予以充分论证后方能进行。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我国谋求经济发展战略转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下,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能源利用方式已经一去不复存在了。寻求更加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共同保护我们的碧水蓝天已经成为了今后能源战略的一项共识。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庄重的承诺,要像对待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问题宣战,已经表明了今后我国能源发展的趋向。而天然气作为目前一种较清洁高效的燃料,相信在国家能源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其在今后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必将越来越广阔,从而带动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共同发展。因而,在天然气行业尚未充分发展阶段,该行业具有极强的投资价值,尤其在汽车用气和船舶用气这两个领域,目前投资企业还不是很多,在一些细分市场方面尚存在较大空白,投资机会较大。相信随着我国天然气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天然气企业在诸多投资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参考文献:

[1]杨恩元.低碳经济对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影响[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1.

第3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绿色货运是绿色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运输业既是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也是交通运输行业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繁重的领域。中国道路货运业“多、小、散”,运输装备发展水平较低,行业发展模式相对粗放,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必然成为推进绿色物流的主战场。

卡车,作为中国道路货运业广泛应用的运输工具,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高耗能、高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有数据显示:尽管在中国卡车数量只占到4%,但却占交通颗粒物排放的57%。卡车行业蕴藏着巨大的节能减排空间。

天然气重卡有着较好的低碳、环保效益,虽然在国内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在未来将引领绿色货运的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

天然气重卡是指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一种气体燃料重型汽车。按燃料使用状况的不同,可分为单燃料天然气汽车:发动机只使用CNG(压缩天然气)或LNG(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双燃料天然气汽车:使用柴油+天然气,或使用汽油+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单燃料天然气汽车。

由于具有较好的低碳、环保效益,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天然气重卡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将天然气汽车(尤其是双燃料及LNG汽车)作为“优先类”的发展方向,为天然气重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交通部于2011年4月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在城际客货运输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中试点推广新能源和天然气车辆。

在国务院2012年6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提到,应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发改委在2012年10月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加强天然气的勘查开发以增加国内资源供给,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稳步推进LNG接收站建设,抓紧建设储气工程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和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 。

2013年1月,国务院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强调,推动液化天然气运输业发展,“十二五”时期,新增天然气管道4.4万公里;沿海液化天然气年接收能力新增5000万吨以上;加强天然气供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天然气汽车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撑。

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制定实施为天然气重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国内首推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型企业和唯一的新能源商用车生产企业,陕汽非常重视天然气重卡的研究和推广。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华南区天然气车项目专员武林青先生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透露:“陕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早在2005年陕汽便开始着手研发天然气重卡,并成功开发中国首款单一燃料天然气重型商用车,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陕汽的研发顺应了国家支持发展天然气的大趋势。武林青表示:“目前我国石油大量依赖进口,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对于石油资源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国家开始重视并支持天然气的发展,目前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以每年40%的增幅增长。另一方面,天然气进口量连年攀升,沿海接收站建设不断完善。在这期间,陕汽承接了国家级的天然气重卡研究项目。”

据悉,2006年至2009年,陕汽承接了国家863项目(即《单一燃料CNG汽车城市间运行考核》和《重型LNG商用车产品开发》)的研发,并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使国内在CNG、LNG重卡领域掌握了更加成熟的技术。

早期,天然气重卡市场以CNG重卡为主。随着技术的成熟,特别是攻克了储气瓶的技术难题后,LNG重卡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据武林青介绍:“CNG是指把常压天然气经过压缩处理使其体积缩小至1/200。LNG则是把常压天然气经过处理后体积压缩至1/600,使之变成零下162℃的液体,相对来说比较纯净。然后充装至真空的不锈钢储气瓶里,这样减小体积占用的同时也加大了燃料的密度,从而增加了车辆的续驶里程。相关技术难题的解决推动了LNG重卡的发展。”

天然气重卡的相关技术不断成熟使之稳定性得到提升,从而得到了用户的青睐,“截至2013年11月10日,陕汽天然气重卡在全国的销量是9638辆。近年来,销量呈较大幅度增长。”武林青介绍道。而用户选择天然气重卡的初衷,是出于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考虑,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有充足的气源保障的基础上。

气源是关键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的吴嘉昊强调:“客户最关心的是加气站的建设情况,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一旦买了车之后怎么解决加气的问题。”

武林青介绍道,“在北方,加气站的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而南方加气站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不过现在沿海地区LNG进口接收站的建设发展迅速。”仅2012年,沿海城市建立12个LNG进口接收站,总量3500万吨,相当于两条西气东输管道的总量。

目前,液化天然气处理厂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华南、华东地区的供应量不大,加气站在全国的分布不均匀。据悉,建设一个天然气加气站,面积要2000~3000平方米,需要300万~500万元的投资,且相关的手续比较繁杂,相关企业不敢贸然投资。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造成建站的速度没能与天然气重卡的推广速度相匹配。在日益火热的LNG汽车市场面前,加气站数量尚不能完全满足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目前,全国LNG加气站以“星点布局、链式布局”为主,全国网络并未形成,“加气难”成为制约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这一难题有望得到缓解。据了解,我国天然气资源量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盆地,总量可达40万亿~60多万亿立方米。国家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形成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实现覆盖300多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天然气从储量丰富的新疆、四川和山西输送至沿海地区。同时加大天然气工厂和布站设点投资,到2015年可覆盖至少300个地级城市。

武林青进一步透露:“陕汽一直以来跟燃气公司保持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天然气重卡的气源保障和市场推广。比如说在某些天然气重卡运营比较多的地方,在加气站不能满足需求时要建议燃气公司及时加建。在已经建设或将要建设加气站的范围内,适当加大推广天然气重卡的力度。燃气公司提供气源方面的保障,给予客户安全感。”

只有有了充足的气源保障,客户才能放心购车。此外,安全性能也是客户不断信赖天然气重卡的基础。

安全性更高

相对于柴油重卡,天然气重卡有着更高的安全性。

首先,以天然气作为燃料,抗爆性好,不易发生燃烧和爆炸,比柴油有更高的安全性。

武林青表示:“天然气作为燃料有如下优势:天然气着火点为650℃,比柴油(220℃)高430℃;爆炸极限为5%~15%,比柴油(1.5%~4.5%)高2.3~9倍;密度比空气小,如泄漏在高压下很快散失,不易着火;在压缩、储运、减压、燃烧等过程中严格密封,不易泄漏等等。”

储气瓶技术难题的解决使得其安全性不断提高。例如,陕汽LNG重卡装配的是西安德森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LNG气瓶,该气瓶能承受汽车行驶中六个方向8G静力的冲击载荷;气管阀门均使用美国REGO、GENERANT、韩国US等进口阀门,有效保证气瓶的可靠性。

吴嘉昊告诉我们:“储气瓶经过了跌落、火烧、冲击、渗透等各种严格试验,符合国家标准关于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和安装要求。”据了解,其中的跌落试验是指将车用瓶在9米高空进行自由落体,从跌落至水泥地面开始计时,2个小时之内安全阀不起跳、瓶体表面无任何结露现象;而火烧试验则是将车用瓶在大火环境中瓶体表面温度达到550℃时开始计时,2个小时之内安全阀不起跳。

此外,重卡的动力取决于发动机的扭矩和燃料热值,燃气重卡与燃油重卡的发动机扭矩相同,由于天然气的燃烧热值高于柴油,所以同马力段下天然气重卡的动力并不低于燃油重卡。但由于天然气重卡发动机属于点燃式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的压燃方式不同,所以在起步阶段,会感觉到柴油车的爆发力更强,提速比较快。而天然气重卡动力释放比较缓慢,踩油门的时候需要慢慢踩下去,提速较慢,但是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基本和柴油车相当。

诱人的经济效益

虽然购置成本较高,但天然气重卡在运营的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是最吸引用户的地方。

在购车成本上,天然气重卡比柴油重卡花费更多。据悉,国四标准的天然气车比国三标准的柴油车购置成本高8.5万元左右,这也是天然气车市场推广面临的一个阻力。目前,这个差价正在不断缩小。2013年内,近百个城市将对机动车实行国四排放标准,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63个城市已于7月1日开始实施。

对此,武林青表示:“国四柴油车较国三柴油车购车成本将增加2.3万元。实行国四标准后,天然气车与柴油车之间差价进一步缩小,仅比柴油车高出6.65万元左右。天然气车从国四至国五排放标准升级,成本增加只需5000元。”

此外,由于每一百升柴油要与五升尿素搭配使用,柴油车需要配备一个尿素罐,这也是一笔费用。天然气车可以省去这笔费用。

在运营成本方面,据粗略估算,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在同等条件下,天然气卡车的使用成本比普通柴油卡车可节省燃料成本20%左右。有数据显示,天然气车每百公里燃料成本较柴油车成本降低130元左右,若按年行驶10万公里计算,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近13万元。此外,天然气燃烧充分,无重烃、不产生积炭,不稀释油,减轻零件磨损,能有效延长发动机寿命,降低维修费用。

据了解,天然气低热值为36.22MJ/m?,0#柴油低热值为38.44MJ/L。如果不考虑燃烧效率,单从热值上来算,1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0.942升柴油。以同排量发动机作比较,1立方米天然气进入发动机燃烧后产生的热值相当于0.8L左右柴油燃烧的热值。这意味着如果1立方米天然气和0.8L柴油价格相当时,天然气将没有任何优势。所以,燃料成本的节约主要取决于气价和油价的价格差。

武林青强调:“全国各地的气价差异比较大,总体来说北方气价更低,南方气价普遍较高,这也是天然气车在南方市场推广较缓慢的制约因素之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LNG气源地不同,热值和组分也有所不同。内蒙、山西、宁夏等LNG工厂生产的LNG热值普遍较低,与进口LNG及广汇、北海相比,每立方米热值低10%以上,最大差20%,即使同一气源地不同时段LNG热值和组分也有变化,因此造成不同气源地LNG与柴油替代比例不一样(不考虑不同发动机的影响)。目前,天然气价格总体较低,与柴油相比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是不可忽视其上涨的势头。有专家担心,随着天然气重卡的不断推广,天然气使用量的不断上升,今后天然气的价格可能不断上涨。天然气LNG价格持续不断上涨,将加重用户负担。与燃油车辆相比,车用LNG价格持续高涨而配套措施又无法及时跟进的话,LNG汽车的成本优势将逐渐缩小,降低用户对使用LNG汽车的信心。

显著的环保效益

由于汽车尾气排放位置低,其尾气中含有的铅、硫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清洁”是天然气车的显著特点,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具有低碳、环保的突出优势,且其开采和使用过程污染较小。相比柴油车,天然气车各项排放指标大幅降低,有着显著的环保效益。天然气重卡以天然气作为燃料源,以气体发动机为动力源,燃烧产物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不含硫化物和铅,有利保护环境。常规重卡以柴油为燃料源,产物除水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同比柴油车的尾气排放,天然气车尾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约20%、HC(碳氢化合物)含量降低约60%、CO含量降低约80%、NOx(氮氧化物)含量降低约70%,尤其是柴油车特有的PM(固体颗粒物)含量几乎降低了100%,即实现了PM的零排放。

第4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页岩气;钻探开发;技术研究;解决策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E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年我国传统能源对外依存度逐渐上升,国民经济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已远远超过煤炭与石油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11.7%。天然气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煤炭、油气、核电及传统新能源面临环保、安全、风险等发展阻力的大环境下,清洁、高效的页岩气成为了改变国内能源结构、摆脱常规油气高依存度的一大开发热点。

根据国家能源局日前公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我国页岩气勘探开采将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全面开放,提出在2020年页岩气开采总量要达到600亿-1000亿立方米的目标。但由于目前我国页岩气的钻探开发技术还未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关键核心专利技术也基本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能源专家指出,页岩气面临技术难题将是其国内多元化开发将面临的最大瓶颈。本文通过分析当下我国页岩气钻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与难题,探讨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策略,明确未来开发技术的研究方向。

一、我国页岩气研究开发现状

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存在于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之中,常以吸附的方式或者游离状态存在的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由于页岩本身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所以具有采收率低、投入高、单井产量低、产量降速快、生产周期长等开采特征。

页岩气的上述特征使得其勘探开发需要大量水平气井,并且对压裂技术和压裂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多级分段压裂;水力喷射压裂等。压裂液选用上有传统的滑水,目前也有用含KCL盐水及氮气压裂,工艺复杂,而且需要长线投资形成规模化开发。

因此,有别于常规天然气的开发规律,页岩气在核心技术、投资需求、风险特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尤其是对关键勘探技术的要求。

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适合大规模开发,但由于页岩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以及内地人口稀少地区,给开采带来了较大难度。另一方面,相对发达国家,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页岩气钻探开采技术依然落后,开发中的部分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核心专利技术更基本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研究出高效、适合的勘探开采技术,降低页岩气的开采成本,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当下我国页岩气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二、页岩气勘探开发策略

面对页岩气资源丰富而勘探“尚在起步”这一发展现状,综合国外钻探经验,我国亟需在定向水平技术、洞穴完井技术、低成本空气钻井技术以及页岩储层保护技术、压裂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持续高效发展。具体而言,页岩气勘探开发主要有以下技术策略:

加强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建立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系统,确立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评判标准,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根据总有机碳含量TOC,干酪根成熟度和页岩厚度来综合确定。另外一些废弃的油气井可能具有页岩气的开采价值,其资料可参考过去的测录井数据,但考虑压裂等因素,页岩的埋深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再就是全面熟悉我国页岩气资源特点与分布特征,并在全国范围内优选出富集有利目标区,获取各区域主要气层的页岩基本参数,对其资源潜力作出初步评价,确定开发优势区,进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页岩气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宏观管理决策,推动我国页岩气钻探开发的良性发展。

开放页岩气开发的资本投入渠道。引入市场投入机制,推进页岩气钻探开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中小企业及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创造一个开放竞争的页岩气投资环境。其中,包括赋予页岩气和煤层气勘发同样的投资地位,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民营资本。同时,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页岩气勘发的良性竞争格局。

提高页岩气钻探开发技术水平。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对页岩气的科技投入,促进相关科学技术创新。包括增加页岩气的财政投入与人力投入,集中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加大对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研究的攻关力度,鼓励企业和民间力量研发、推广新技术与新工艺。

增加页岩气开发对外合作力度。在发展技术、优化管理的同时,应加强页岩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学习国外发展经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页岩气开发技术。在页岩气开发初期,可考虑与国外经验丰富的大公司合作,如近期中石化已进军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市场,在过程中学习、引进国外优势技术,如实验测试、水平钻井、测井固井以及压裂。

促进页岩气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在注重页岩气开发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实时评估页岩气勘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对地下水污染与地表破坏等。勘探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研究新技术最大程度减少或消除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未来页岩气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页岩气开发还未形成核心技术体系,一些关键技术也还有待突破,大规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需进一步形成,但总体而言,页岩气在我国能源政策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目前国内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加快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世界主要页岩气资源国家的共同选择。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日渐扩大,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以及页岩气钻探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未来页岩气开发技术将逐渐趋向绿色、安全、高效。

参考资料

[1]孙赞东.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J].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06)

[2]靳晓明.中国新能源发展报告[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2)

第5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Qu Jun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Chunliang Oil Production Plant,Binzhou 256504,China)

摘要:在简要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和国内外形势,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多方面阐述了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优势和劣势,认为石油企业既要善于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也要迎接多方面的挑战。最后,提出了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途径。

Abstract: 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implement low carbon strategic for the petroleum corporation. Combining the dema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using SWOT analyzing method, th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f low carbon strategic transition for petroleum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many aspects. Not only should the petroleum Enterprises be good at grabbing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ing in the low carbon economy, but also should be meet the challenge from many aspects. Finally, some recommendations on low carbon strategic transition for petroleum enterprises were proposed.

关键词:低碳经济 战略转型 转型途径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strategic transition;transition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018-03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低碳”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

如果将低碳经济的内涵衍生到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就是企业的低碳发展。

其主要的内涵是企业以战略转型为依托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2低碳经济战略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由此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2]。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由此看出,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低碳时代之下,企业作为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和基本单元,走低碳发展之路是顺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塑造企业低碳品牌的必然选择,是突破国际低碳贸易壁垒的惟一出路,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反映,也是企业可以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筹码。

在现行体制下,石油企业是国内油气产业的主要担当者,在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企业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担当者。因此,石油企业应当紧密跟踪国家的政策动态,积极响应国家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努力改变发展模式,尽快完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转型。

3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低碳经济,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意味着对内节能减排,对外提供清洁高效能源。石油企业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必须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主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全面认识和把握低碳经济,并以此为切入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本文通过引用SWOT方法,对面临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石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践行该战略的对策。

3.1 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优势(Strength)目前来讲,我国石油行业发展低碳能源的核心是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这一方面石油企业具有天然优势。具体方面表现在:①石油企业在油气生产领域具有多年厚重的积累,自身具有了相对成熟的经营体系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有着其他企业不法比拟的优势。②石油企业近些年普遍重视技术创新,在油气勘探开发以及节能减排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资源认识领域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石油利用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③近些年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加大油气资源勘查投入以及各项优惠的财税信贷政策,给石油企业大力拓展海内外油气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低碳特征更为显著,而石油行业近年来在天然气领域屡屡取得重要发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力推动了石油企业的低碳战略转型[3]。

3.2 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劣势(Weakness)①产品高碳性质带来的压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高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高能耗特点的石油企业,会长期面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4]。②抑制化石能源消费政策的压力。配合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可能会出台一系列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财政政策,其必然会提高石油企业的经营成本,传统石油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不容乐观。③低碳技术落后。石油企业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常规油气产业链上,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技术与国外同行差距较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特别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特色技术。

3.3 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机会(Opportunity)①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乡基础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能源需求巨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高碳能源―煤炭所占比重偏大。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下,增加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我国现阶段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为石油企业继续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②能源结构的调整,为石油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高效清洁能源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加。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机制的完善,天然气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上升到11%左右。快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必将对天然气的生产、供应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煤层气、页岩气、生物燃料、甲烷水合物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5]。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石油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必然要求其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优化生产工艺,带动产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适应未来形势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4 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威胁(Threats)在分析机遇的同时,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也面临着成本、技术、工艺、管理与替代能源竞争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3.4.1 传统观念的挑战同国际公司对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水平相对落后,管理方式相对粗放。我们的节能减排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而不是利用绿色技术去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3.4.2 国际石油公司的挑战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深入,在节能、新能源、低碳能源方面拥有更多技术和经验的国际竞争对手将逐步进入我国市场。这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同时中国石油企业也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外政府的监管和对手的竞争。

3.4.3 新兴能源的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走向“低碳”是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会迅速崛起,其必然要瓜分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使得能源市场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市场竞争会更趋激烈。

总体来看,石油企业转型低碳经济战略对于中国石油企业的中短期影响是机遇大于挑战。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的影响力度,取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模、替代水平,石油公司参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程度以及CCS等技术的开发利用程度。

4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途径

石油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是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石油企业要统筹规划,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分步实施,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实现平稳转型;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低碳业务结构;务实发展,在抓好油气主营业务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新能源。具体的实现途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树立低碳发展意识,建立低碳思维石油企业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低碳发展意识,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弘扬节能减排的新理念,倡导低碳消费。在总体战略层次上,要确立企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在职能战略层次上,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的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和制约低碳环保措施的实行,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制定一套有效的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将低碳管理和经济效益密切挂钩,激发人们对于日常工作中的环保节能办法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4.2 积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石油企业可以联合大学、研究机构等相关组织,做好技术储备,掌握相应知识产权,为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准备。一是有选择性地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例如新一代生物燃料、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开发技术;二是加强CO2捕获、储存与利用方面的技术研发;三是加强油气资源的低碳、高附加值转化技术的开发利用;四是大力发展多联产设施,提高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率[6]。

4.3 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新能源是石油企业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快推进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开发,加大可燃冰开发的技术研发,推进可燃冰的早日利用;积极推动油页岩、油砂的资源勘探、评价和开发,推进工业化生产[5]。另外,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新能源。比如:中国不少油田地处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西北或东北地区,具有开发风力发电项目特有的优势,有些油田位于日照条件好的戈壁、沙漠等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陆上风能和太阳能。同时,沿海地区的企业也要重视海上风电的发展与利用。

4.4 积极参与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获取一手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以身作则,提高公众意识,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四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7]。

5结论

低碳经济的浪潮给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是石油企业实现生产运营方式转变和产品服务市场转型的重大机遇,是顺应未来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也是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赢得市场认可的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因此石油企业应当认清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将低碳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引进和攻关,通过加强管理和规划,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加强低碳发展能力,力争为国家贡献更清洁更低碳的能源,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以最终成长为低碳发展道路上的赢家。

参考文献:

[1]周悦.浅议低碳经济与中小企业战略转型[J].经济师,2010(10):24-27.

[2]段永惠,陈铁军,师晓华.低碳经济: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J].研究与探讨,2001(7):40-42.

[3]钱磊,季远玲.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石油行业的深远影响[J].价值工程,2010,(1):118.

[4]覃国军.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低碳发展挑战和机遇[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3):1-4.

[5]张书文.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9.

第6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新材料行业;生产工艺;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能源化工产品评价;生产工艺的质量及成本控制

1 甲基苯并三氮唑概述

甲基苯并三氮唑,简称TTA 。英文别名:TTA,CAS,分子式:C7H7N3,分子量:133.1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熔点:80-86°C。甲基苯并三氮唑其中的水分:≤0.2%,灰份:≤0.05%,pH值:5.5-6.5

1.1 外观性状

甲基苯并三氮唑是白色颗粒或粉末,可加工成大片状、小片颗粒状、柱状、精细颗料状、粉状;甲基苯并三氮唑白色颗粒或粉末,易吸潮,是4-甲基苯并三氮唑与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混合物,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2 用途说明

甲基苯并三氮唑用于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

本品主要用作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广泛用于防锈油(脂)类产品中,多用于铜及铜合金的气相缓蚀剂、油添加剂、循环水处理剂、汽车防冻液。本品也可与多种阻垢剂、杀菌灭藻剂配合使用,尤其对封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缓蚀效果甚佳。

1.3 基本特性

甲基苯并三氮唑,纯品系白色颗粒或粉末,是4-甲基苯骈三氮唑与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混合物,熔点80-86℃,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4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基本步骤。

①在反应釜中,将3,4二氨基甲苯置于纯水中,加热溶解;

②向步骤①所成的溶液中加入3,4二氨基甲苯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③将步骤②所成溶液冷却;

④在步骤③所成溶液中滴入硫酸,出现大量结晶体生成;

⑤将步骤④所得混合物进行脱液处理;

⑥将步骤⑤所得结晶体加热,脱水;

⑦将步骤⑥所得结晶体进行蒸馏,制成所述的5-甲基苯骈三氮唑;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方法以3,4二氨基甲苯为原料,通过中压合成、酸化、脱水、蒸馏处理,制备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工艺简单、制备过程容易控制,收率高、纯度高,生产成本低、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1.5 甲基苯并三氮唑包装储藏。

包装: 塑料编织袋、复合袋、纸板桶、全纸桶、铁桶,内衬塑料袋

净重: 10kg,20kg,25kg,200kg

储藏: 本品易吸湿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不得和食物与种子混放。

2 化工行业的发展特征及导向

2.1 化工业现状

化学工业简称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与农业、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化学工业是从19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发展较快的一个工业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化学工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基本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相关工业发展的化学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不仅在总量上迅速发展,而且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组织结构、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到“十一五”末,我国已形成包括油气开采、炼油、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约50个重要子行业,可生产6万多个(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已进入世界化工大国的行列。

化学工业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原料来源划分,可分为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行业;天然气常与石油共生,也常把天然气化工归属于石油化工。从产品出发,可划分为无机化工、基本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等分支。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但每种分类方法都难于严格适应。

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了很多生产部门,如橡胶助剂行业,合成材料行业,农药行业,化肥行业等,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有效地推动农业、机械、建筑、轻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2.2 行业现状

有机化学原料(有机化工中间体)是化学原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工行业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基础原料的下游产品,又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具有品种繁多、合成路线选择性广、市场需求前景好、合成技术进展迅速等特点,它主要包括炔烃及衍生物、醇类、酮类、酚类、芳香烃衍生酸酐等,其产品主要有乙烯、丙烯、苯乙烯、三苯、甲醇、乙醇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 从产品生产的过程角度分析,基本有机化工产业作为整个石化工业的龙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础化工产业已成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内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已经由过去的以国有企业投资为主,转变为国有企业、港台、外商投资并举的局面,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但可以加快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的发展速度,还可极大地提高整个行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基础化工行业的景气状况主要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受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拉动,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

2.3 行业驱动要素

对于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在利益推动下,对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企业加大了发力度,由低端精细化工品的加工向高附加值迈进,转移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由于新兴产业的新需求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这都需要一系列关键化工新材料的支撑。

3 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概述

3.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

对于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配方和工艺设备等。随着环境优化的愈发明显,生产工艺中的三废处理也凸显重要。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具体操作过程是在配料釜中加入水、亚硝酸钠和甲基邻苯二胺,常温下搅拌待物料溶解后,由真空抽入环合反应釜中,关闭进料阀,通入导热油缓慢进行加热到230(250)℃,水受热产生的蒸汽使釜内压力上升至3.8(4.0)MPa,保温保压反应约5小时,反应结束后,通入冷导热油降温到100℃以下,打开放空阀使得釜内恢复常压;将反应物料放入酸化釜中,通过高位槽加浓硫酸进行酸化,调节pH接近中性,酸化过程控制温度在70℃以下,酸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导出至液碱吸收处理,物料趁热分层,上层水相冷却至室温析出结晶经离心分离后,结晶料与前道分层所得的下层料相一并送脱水釜中减压脱水,控制条件为:80℃、-0.07MPa,经脱水处理后,进入精馏釜,采取导热油加热,在

图1 工艺流程简图

3.2 甲基苯并三氮唑产品生产工艺的质量、成本控制

3.2.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目标体现在QSTE四个方面:(quality)质量合格、(service)满意服务、(time)准时性和(environment)清洁生产。公司努力在质量计划,质量检测,质量改进和质量投诉方面加强管理,将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力争取得ISO9001:2000系列认证,树立良好产品形象,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为以后打入国际市场提供质量保证,确保公司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发展。

3.2.2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成本控制

对于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也将受到大大的影响。

(1)定额制定

所谓定额,就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其主要有: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对于工时定额制定,主要依据是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就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往往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是定额管理,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来控制材料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通过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来控制工时成本、控制制造费用,这都要依赖定额制度。如果没有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也是定额,这也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2]。

(2)标准化工作

所谓标准化工作,就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并且能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

4 甲基苯并三氮唑市场研究

市场调查报告往往是市场调查人员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其中反映的是市场调查内容以及工作过程,并提供调查结论和建议。市场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市场调查报告中,整个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受撰写的好坏的影响,这也能给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更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

多年来,为了立足国内市场,兼顾全球市场环境,并且结合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的供需变化规律,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内企业群体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尤其在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已经从不同角度切入了行业,这也为甲基苯并三氮唑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与专业级的市场导向。这同时也为以后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3]。

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市场调查报告-用途,是业内企业市场部门、战略部门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分析市场、掌握行情、了解竞争对手、洞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有力参考资料;是行业新进入者了解市场现状、掌握竞争格局、发掘投资机会、明确产品定位的必备调研资料;帮助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快速、深入地掌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供市场规模及增速、市场份 额、进出口、行业财务指标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帮助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及其它投资机构摸清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趋势,并对行业内的重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产品、技术、人才、管理、效益等(需要定制);适用于其它需要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全面市场调研的机构或个人。

【参考文献】

[1]朱宝吉.浅析如何强化项目安全管理[J].安装,2009(03).

第7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石化产品 物流 发展容量

现代物流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已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伴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如何审时度势,进一步挖掘中国石化企业的潜力来迎接国际石油石化公司日趋激烈挑战,本文就吉林省石油石化企业产品的物流的发展容量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方面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吉林省石化产品物流现状

石油石化产品物流有其特殊性,由于其商品的化学特性,对其开展的物流专业化程度要求比较高,如需要耐酸耐腐蚀、高温、高压物资等。吉林省石化行业主要集中吉林市,吉林市驻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有吉林石化公司、吉化集团公司和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三家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其分配物流状况如下表所示。

表1 三大公司物流状况汇总表

数据来源《2005年吉化集团公司统计数据》

二、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国内物流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商机逐步显现,成为各类资本的投资热点。“十一五”期间国内物流业总体发展趋势是由零散、小型的货运公司和企业物流向规模化、专业化、跨区域的大型物流企业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发展规划与纲要》中指出: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2.石化产品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石化物流体系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总体规划、优化整合、整体布局、区域运作”。强调发挥规模和集成优势,强化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功能。基于化工产品的市场特点,形成中国石化区域性的物流体系,在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集散功能强、辅射范围广,多功能、一体化、便捷式的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以降本增效为目的,以市场信息为指导、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种联运为手段的一体化现代物流体系。

3.吉林省石化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吉林三大公司化工产品生产量逐年增加,运输资源和运力资源陆续整合,物流业务的经营规模将不断扩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化工产品仓储、装卸、运输、配送一体化经营需要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而吉林市在“十一五”期间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整合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地方物流企业,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使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向园区化、集中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图1 十一五固体原料公路运输增量图2 三大公司十一五铁路运输增量

图3 十一五液体原料公路运输图4 十一五化工产品海运增量

图中数据来源为吉化集团公司十一五物流发展业务规划

由上述图表分析得知;在十一五期间,吉化集团、燃料乙醇在铁路运输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吉林石化因产品原因,则有小幅降低;在固体原料公路运输量方面,三大公司都有普遍增长趋势;在液体原料公路运输方面,吉化集团降低运输规模,吉林石化拟增长的幅度较大;而对于海上运输,由于只有吉林石化及吉化集团的部分产品选择海上运输方式,在增量幅度上,则吉化集团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吉林石化,即吉化集团更加重视海上运输带来的物流成本的节约。

图5 2010年三大运输方式运输量份额 图6 2005年与2010年运输量比较

由于这三大公司选择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及海上运输,在三种运输方式选择上,随着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加,预计2010年对比2005年每一种运输方式的运输量都有大幅提高,并且仍旧是以铁路运输做为运输的重点方式,至2010年铁路运输比重为64.57%,公路运输份额为33.66%,海上运输为1.77%。

三、吉林省石化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

1.积极因素

从政策方面,近年来物流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各省市都将物流产业视为一项重要产业进行发展;以国家十一五规划为蓝图,纷纷构建各省市的物流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物流业务,并把未上市企业做为重点支持对象;从市场优势方面,中国石油吉林三大公司“十一五”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流资源;从理论与实践方面,物流大环境的改善,继续加强物流基础建设,加强物流硬件、软件建设,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而在理论方面,也加大了物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吉林省石化物流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

2.消极因素

竞争方面,民营资本在国内物流业所占比重较大,既有零散的配货运输企业,又有大型现代化的物流园区,由于体制、机制及经营手段灵活,与国有物流企业竞争激烈。随着市场的开放,外国物流企业将大量进入,由于其资金、技术及管理水平较高,将会对国内物流企业产生较大冲击、各种类型物流企业纷纷建立,使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石油东北地区未上市企业做为地区服务性企业,均开展了企业物流业务,并形成一定的规模,物流业务区域性较强;上市公司由于历史原因也部分涉足物流业务,因此物流业务开展的范围受到一定的影响;人员素质方面,物流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将对物流业务提出较高要求;人员素质方面,企业从事物流业务人员知识结构仍然偏低,能够真正从事现代物流管理的人员较少。其它方面诸如: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整体管理水平较低。油价上涨、超载超限治理工作对物流业务的收益产生较大影响。

四、结论

在石化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如何“兼顾现状、展望未来”更好地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升石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石化物流应该在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前提下,拓展内涵、缩短过程、延伸功能、扩大覆盖、提升效率,以降本增效为目的,以市场信息为指导,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种联运为手段的一体化现代物流体系,从而实现“总体规划、优化整合、整体布局、区域运作”。

参考文献:

[1]马志光姚飞: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物流发展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2004.2

[2]房琳:浅析中国石化企业物流的整合[J].化工进展,2005.24

[3]殷济海:上海石化物流发展战略思路[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5.3

第8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2003年石油业运行良好

石化业多数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价格上升

2003年1~8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合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156 .4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34.8%,产销率为98.2%,同比略有下降。其中天然原油和 天然气开采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88.3亿元,同比增长30.27%,产销率达到100%,与20 02年同期大体持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68.1亿元,同比增长38.2%, 产销率相对前年同期变化不大。

价格方面,2003年在7月份重点监测的132种石油和化工产品中,有109种产品价格呈上 涨的趋势,占82.0%,价格下跌的有23种,占18.0%。其中天然原油、汽油、柴油、煤油 、石脑油等主要产品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总体看,原油加工品的涨幅普遍高于天 然原油的涨幅。

原油进口大幅增长,成品油出口情况较好

海关数据显示,强劲的经济增长推动了国内市场对进口石油产品的需求。原油方面,20 03年1~8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原油原油5742万吨,比2002年同期的4556万吨增长26%,进口 金额1250568万美元,比2002年同期的792151万美元增长57.9%;成品油方面,2003年1~8 月份,我国累计进口成品油1855万吨,比2002年同期的1188万吨增长56.1%,进口金额387 208万美元,比2002年同期的208820万美元增长85.4%。

在进口大幅增长的同时,石油行业中成品油的出口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海关统计, 2003年1~8月份,我国成品油累计925万吨,比2002年同期的625万吨增长48%,出口金额达 到242198万美元,比2002年同期的134304万美元增长80.3%,中国石油行业正在成为两头 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行业。

行业效益明显改善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003年1~8月份累计合 计实现利润959.31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75%。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893 .18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66.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实现利润66.13亿元,增长70.1 %,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但是,从利润增速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 业的增速则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利润同比增速是由年初近20 0%的水平跌落至目前的水平上的。这一方面说明,2002年石油行业的利润较低,真正反转 是从年初开始的,另一方面说明随着上升周期的形成,石油行业的利润增长正在趋于稳定。 在全行业利润迅速增长的同时,亏损企业已较2002年同期明显减少,亏损额已出现明显下降 。

石化业技改成效明显产品结构继续改善

在投资随行业景气扩张的情况下,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改成效明显,产品结构继续改 善。据统计,2003年7月份,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改造成效显著。实现新产品产值49.4亿元 ,同比增长20.6%,其中精炼石油产品制造8.9亿元,同比增长54.5%;化学工业40.4 亿元,同比增长15.4%。2003年1~7月,石化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33.0亿元,同比增长25 .8%,其中精炼石油产品制造49.6亿元,同比增长20.7%;化学工业281.3亿元,同比 增长27.2%。在原油加工生产中,柴汽比依然逐月提高,7月份的柴汽比为1.9:1,与200 2年基本持平。

石油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市场垄断带来的不平等

国家在1999和2000年对成品油市场进行经营资格重新登记的清理整顿后,逐渐形成了“ 中石化和中石油南北分治,按地域实行垄断”的市场格局。两大集团对石油市场的高度垄断 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由于没有其它竞争主体的参与,两大集团难以通过充分竞争真正提高自 身的实力。就集团内部而言,管理链的过长,也导致了集团难以把有效的监管延伸到基层中 去。此外,两大集团在内部整合等方面的动作相对缓慢,企业尚未有切实的危机感。而两大 集团为了扩大终端市场而进行的加油站争购,其结果是造成运营成本激增,自身竞争力下降 。据估计,两大集团为收购加油站付出的超额成本要用10年时间才能消化完。在目前的石油 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用户一方完全受制于两大集团,因此形成了供需双方市场地位 严重不对等的局面,国内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过多考虑的是两大集团的利益。在这样一种 供求关系扭曲的情况下,价格作为市场的信号已经失灵,无法真实地反映供需变化,而市场 的调节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由自然资源匮乏带来的石油安全问题

中国是自然资源匮乏和人口众多的大国,石油这一项尤其是中国的“软肋”。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 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进口量逐 年增大,2003年前8个月已经进口原油5740万吨,估计全年进口将接近8000万吨。最迟在200 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就将突破1亿吨大关。

一般认为,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 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2%,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 油的生命线将逐步脆弱。依据能源所“西部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的研究估算,2010和2020 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96亿吨和3.90亿吨;科技部“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中 国2010年和2020年的石油需求预测则为2.80亿吨和3.60亿吨。此外,中石油研究报告的预 测是在2005、2010、2015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7亿吨、3.10亿吨、3.5亿吨和4 .0亿吨;中石化同步进行的预测结果则是在2005、2010、2015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 为2.57亿吨、3.20亿吨、3.8亿吨和4.3亿吨。但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已经竭尽全力 ,在中国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新发现的油田规模下降、储量品质变差,新增及剩余储量 可动用性较差。目前全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 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 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的规模。因此,保守而言,在2005、2010和2020年 ,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大致为1.0亿、1.5亿和2.0亿吨石油。

由市场开放带来的生存问题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华业务的发展与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其发 展历程大量致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的考察和试探期、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 初的初始发展期、90年代中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的重点扩张期,以及加入世贸组 织以来的全面整合发展期。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的迅猛发展 ,其在华业务的发展已呈现全面铺开之势。近年来,亚太地区石化工业发展迅速,周边国家 和地区的外向型石化工业,基本上都是以我国为其目标市场。预计2008年韩国、中国台湾地 区和新加坡过剩的汽油、煤油、柴油将达到4500万吨,中东地区也将过剩9000万吨。随着我 国油品市场按世贸组织协议期限开放,国外大公司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炼油企业展开 直接的全方位竞争。特别是国外过剩的成品油可能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 生存空间将可能被压缩,市场份额将受到挤压。在国际上环保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可持 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共同而紧迫的课题,我国炼油工业将面临为满足质量及环保要 求带来的成本增加等压力。要抢占市场,必须在解决质量升级、清洁生产与降低成本、增加 盈利这一突出矛盾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2004年石油业发展预测

2003年石油行业上升趋势的确立,为2004年石油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而强劲的经济增长将继续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尽管国内基本面情况将继续好转 ,但是在国内外市场加速一体化的前提下,国际石化市场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影响到我国石 油行业的运行,从而相应地增加了石油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能源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是经济增长的血液,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经济增长会拉动 能源生产的增长,同时,能源生产也会促进或制约经济增长,石油行业与经济增长步调是基 本一致的。2003年从1~9月的情况看,当前,我国经济明显摆脱了连续多年的自主增长率下 滑、低位调整、依靠政策性扩张力量维持增速的被动局面,开始出现以自主性增长因素为主 要动力的自发扩张势头。

初步预测,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04年我国经 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将好于2003年,预计GDP增速应在8.5%以上。在整体经济形势继续回暖 和重化工发展趋势进一步确立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将继续扩大。与此同时 ,与石化工业密切相关的汽车、纺织、轻工、建材、家电、医药等六个行业都有可能成为20 04年高速增长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将继续为石油行业及其下游的石化行业提供较大 的市场空间。

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将对我国石油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据预测,2004年,在国际石油需求方面,经济增长将使石油市场每日新增170万桶的需 求,但临时性因素的消失将可能导致需求每日下降30万桶,因而对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的增 长预测定为每日140万桶;供应方面,2003年下半年,非OPEC产油国将实现每日94万桶的产 量增长,这是过去5年内最快的增长速度。

2004年内非OPEC产油国的日产量增长将比2003年平均高出110万桶。此外,虽然利比亚 、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目前的产量已经超出石油输出国组织确定的配额水平,但仍在扩展 其石油生产能力,预计将成为2004年石油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尽管伊拉克石油产量恢复的 速度远远低于市场最初的预测,但该国的石油产量最近已经恢复到日产110万桶的水平,即 恢复到战前水平的45%。预计在2004年该国的石油产量将达到200万桶/日。基于以上的供 求预测,2004年国际石油市场可能会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OPEC核心成员国对于市场状况的 反应将成为决定2004年油价走势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世界市场供 大于求的状况将对我国石油产品的进出口产生深刻影响,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油价的走软,将影响到石油企业效益的增长

2004年,供应增多将使油价走下坡。市场面临压力最大的时期可能是二季度,季节性需 求下降和伊拉克出口恢复到战前水平可能使油价跌到23美元。以前苏联为主的非欧佩克供应 量增多可能使市场对欧佩克原油的需求下降,而伊拉克的增产可能对其它成员国构成减产压 力。欧佩克再度减产需要谋求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合作,否则将冒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一些 产能富余的成员国可能以增产弥补油价下跌带来的收入损失。供应上升的速度可能超过需求 ,并使2004年油价从今年的27~28美元下跌到23美元左右。我国石油行业效益的改善虽然主 要源于国内需求的扩大,但价格上涨也是推动石油行业景气上升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价格 的刺激,2004年石油行业的增速将难以保持目前这种高速增长的态势。

出口退税调整取消将对燃料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调整部分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从2004年 1月开始,汽油出口退税率将由目前的13%调低至11%,原油、柴油、航煤等产品油出口退 税率将由13%的出口退税率直接调减至零出口退税率。显然,出口退税将直接影响国内石油 企业出口的利润,对中国成品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就汽油来说,出口汽油本身利润较低。为了支撑国内汽油价格的高位,两大公司仍是通 过扩大汽油出口量来支撑国内成品油市场。汽油出口退税率的调低,必将打击两大公司炼厂 出口汽油的积极性。若降低汽油出口,国内汽油消费很难短期内大幅提升,两大公司必然需 通过缩减国内原油加工量才可实现汽油产量不超过国内需求,但这又会导致柴油产量不足的 问题产生。与汽油出口利润比较,柴油出口利润更小。国内柴油出口一般来自中石化;西太 炼厂因有出口任务,每年柴油出口量也较大;中油一般无柴油出口。虽然2003年中国柴油出 口涨幅较大,但其数量仍不大。

在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下,柴油出口将难有盈利,因此,新出口退税政策执行对柴油出口 的影响更大。

原油供应缺口巨大

原油生产在我国属于短缺资源,长期以来生产受到资源可供量的制约,在不断加大投入 的情况下,也只能保持缓慢的增长,供需存在巨大缺口,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经济增 长的需要。2004年,我国原油供求的这种局面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预计全年原油生产量在 1.75亿吨左右,比2003年增长1.5%左右;汽油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比2003年增产400万 吨,增长9%左右;柴油产量将达到9000万吨,比2003年增产700万吨,增长8%左右。2004 国内原油及成品油生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石油缺口大约为7000多万吨,成品油缺口 大约为2700万吨,需要进口加以补充。

成品油价格涨幅将放缓

第9篇: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电动汽车 环保 发展趋势

汽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然而传统燃油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气,并加剧了对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依赖。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居住的环境和缓解能源供给。电动汽车应运而生,电动汽车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和有多种能源为动力的显著特点,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缓解能源的短缺并能调整能源的结构,保障能源的安全。

1、发展电动汽车的意义

汽车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燃油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气,并加剧了对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依赖。

在能源方面,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约8亿辆,并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主要增幅来自发展中国家。我国汽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石油资源短缺,目前石油进口量以每年两位数字的百分比增长,我国形势更为严峻。

在环境方面,交通能源消耗也是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大气污染的42%来源于交通运输。随着能源消耗的逐年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将增加,目前二氧化碳排放中25%来自于汽车。关注我国情况,近年来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汽车排放的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已居全球第二,减排二氧化碳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由此看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能源与环境的必然要求。而且,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压力更为紧迫。国内外对于汽车工业未来发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21世纪是一个面临能源和环境巨大挑战的世纪,传统燃油汽车将向高效低排放的电动汽车发展。

2、电动汽车的优点

第一,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控制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好。汽车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电动汽车给我们带来无限乐趣外,还能给我们劳累一天的身心得以放松。当汽车行驶在不平坦的道路时,汽车能根据底盘和路面高度自动调整,当车高比设置的高度低时,就向气室或油缸充气或充油。可变力动力转向系统因能显著改变驾驶员的工作效率和状态,所以在电动汽车上广泛使用。VDC对汽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根据需要主动对车轮进行制动来改变汽车的运动状态,使汽车达到最佳的行驶状态和操纵性能,并增加了汽车的附着性,控制性和稳定性。另外4WS、4WD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的价值与性能同步提升。ABS具有减少制动距离并能保持转向操作能力,有效提高行驶方向的稳定性同时减少轮胎的磨损。随着计算机和电子产品不断的升级换代,电动汽车技术也在日趋成熟与完善,使得驾驶更安全、方便、灵活、舒适。

第二,电动汽车所需的能源结构可实现多样化。电动汽车的能源是由发电厂提供的电力给蓄电池充电而获得的,电能可由煤炭、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多种能源转换而得,因此,电动汽车所需的能源结构可实现多样化,消除传统汽车能源短缺之忧。目前新型的电动汽车能源的转换效率正在不断提高。另外,电动汽车在运行中停车时不消耗能源,在制动过程中电动机自动转化成发电机,反过来给蓄电池充电补充能量,因此电动汽车具有高的能源利用率。

第三,纯电动汽车是零排放,无污染。电动汽车和传统的汽车相比污染物排放可以减少,电动汽车是一种清洁型汽车。尽管电动汽车本身是清洁的,但为给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充电,发电厂发电的过程中却有可能产生的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如果发电厂是用清洁能源发电,如太阳能发电或水利发电,则其污染物排放是微乎其微的。但如果发电厂使用传统燃料进行燃烧发电,就会产生污染。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发电厂控制污染要比对每一辆车分别控制污染容易些。同时,发电厂经常是位于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心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可再生的能源进行发电,如生物能,风能、地热或太阳能,这些能源都将是清洁的能源。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它是零排放,无污染的新型汽车。

3、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3.1 混合动力汽车

由于受到蓄电池性能的严重制约.使纯蓄电池型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于是混合动力汽车成了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产品,既充分发挥了现有内燃机技术优势,又尽可能发挥电机驱动无污染的优势。混合动力汽车将现有内燃机与一定的储能元器件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大幅度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技术成熟、价格便宜。

3.2 驱动电机呈多样性发展

美国倾向于采用交流感应电机,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可靠,质量较小,但控制器技术较复杂;日本多采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优点是效率高。起动扭矩较大,质量较小,但成本较高,且有高温退磁、抗振性较差等不足;德国、英国等大力开发开关磁阻电机,优点是结构简单、可靠,成本较低。缺点是质量较大,易于产生噪声。目前我国也研制成了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

3.3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在成本和整体性能上,特别是行程和补充燃料时间上明显优于其他电池的电动汽车,开且燃科电池所用的燃科(甲醇、汽油、柴油、天然气等)来源广泛,又可再生,并可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等环保标准。所以燃料电池轿车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公司21世纪初激烈竞争的焦点。日本《东洋经济》报道。“当代技术革命将彻底改变21世纪汽车业的面貌,这一改变就是在近几年出现的燃料电池车”。

4、结语

人类正处在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恶化的当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战略方向。因此,电动汽车将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李兴虎.《电动汽车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曾鹏.《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J].《上海汽车》,200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