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第1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Keywords: operation room nursing risk events; risk; management;

一、 一般资料以及方法

(一) 一般资料

将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出现的危险事件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这六个月进行手术患者对于实施手术的满意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手术室临床护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 方法

1. 调查方法

在方法上主要是采用了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进行手术的患者给与其调查,在实际的调查内容上主要是包含了对于自身手术满意度的实际评价以及风险事故的状况这两大内容,其中又将风险事故分为了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问卷主要是由相关医护人员在探讨分析基础上进行具体内容的制定[1]。

2. 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在对医疗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操作:

首先是在医疗机构中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构建,具体来讲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对行为的一种指导和规范,同时也是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参考依据。从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上来讲具体包含了:其一是“手术室一般制度”即日常的值班制度以及巡逻制度,医护人员手部消毒制度、患者接送制度。其二是“安全管理制度”即“六项检查”、“十二项核对”、“四项到位”。六项基本检查具体指,病人姓名和病情资料检查,手术前二次检查、手术前麻醉检查、皮肤消毒检查、手术器具完备性检查、体腔关闭前后检查。十二项基本信息核对具体指,患者科室核对 、姓名年龄性别核对,手术床号名称核对、手术药品物品核对,手术设备以及消毒核对。四项医疗用品的到位具体指,手术药品到位,手术吸引器以及氧气罩到位,手术中电刀到位。因而在进行整个的手术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中的各个细节条例进行操作。

其次是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也就是说为了最大化的降低手术中危险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构建了相应详细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医护人员的配合,进而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就显得必不可少,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可以由主管医师作为小组的组长,而由护士长最为小组的副组长,同时由各个科室的相关医护人员作为具体成员,进而通过这样明确的级别划分来组建成管理小组。同时在是实际的手术前、中、后管理小组要对管理制度的是否有效的落实给与严格的监督。其中主要就是对涉及手术的相关医护人员在是否落实管理制度方面给与具体的监督,同时还要提前对手术过程中的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以及预防,定期进行小组会议讨论分析研究在风险管理人员监督中需要调整的方面。进而为后续降低手术风险提供良好的保证[2]。

最后是相关医护人员工作观念给与一定的转变和提高。具体来讲要在医疗机构中大力宣传手术危险事件对于患者以及医院的重要影响,定期在医疗机构中进行手术室安全护理的宣传大会,将手术的安全风险所涉及的医学知识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普及,进而有效的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在日常手术前、中、后进行危险防范的意识。同时还要积极建立赏罚分明的措施,也就是对于能够及时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发现危险隐患同时及时汇报的医护人员给与一定的奖赏,同时对于在工作中消极工作因为自身没有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操作进而造成的手术危险事件的医护人员应该给与严厉的惩罚,可以说惩罚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强化手术护理过程中风险防控意识,进而最大化的体高整个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3]。

(三) 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学相关计算软件来统计患者对于手术的满意程度数据以及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六个月内出现的危险事件状况的数据。

二、 结果

在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在后续的六个月中日常手术护理危险事件的发生次数相较于没有进行风险管理之前有了明显的好转,同时患者对于进行了风险管理之后的手术结果以及手术效果都表示比较满意。

在对在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的前后对比情况

三、 讨论

众所周知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不仅是患者家属最关心的,同时也是医护人员最关心的。而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室作为实施手术的重要场所对于整个的手术顺利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常手术室由于日常使用率较高同时在任务量上也比较大,因而难免会出现环节上的一些失误状况,而这些状况就会对手术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会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这样的状况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关于手术室日常护理方面的风险管理则是对于目前状况的良好解决办法,通过具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具体风险管理小组可以较好的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于手术危险意识的提高,同时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也可以通过这些制度来有效的规范其行为进而提高其专业护理技能。同时风险小组可以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也可以将手术过程中风险进行大大的降低。因此从这些方面来讲在手术室的日常护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推广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第2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诊;护理管理;应用

风险管理(RM)指在肯定存在风险的环境中如何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的一系列管理程序, 其内容主要有对风险实施有效评估、量化, 并予以相应对策。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护理工作, 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医护人员、医护技术、医护制度和药物、设备、周边环境等风险因素的实际管理当中。为了增加急诊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 所以应用风险管理, 效果明显。本文选取580例急诊患者和140例护理人员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580例急诊患者和140例护理人员, 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有240患者和70例护士。两组患者和护士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可以进行对比。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相同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意85~100分, 较满意70~84分, 不满意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组间对比以χ2检验, P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中满意51.0%, 较满意35.9%;不满意13.1%, 满意度为86.9%。研究组满意63.4%, 较满意31.7%, 不满意4.9%, 满意度为95.1%。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 其满意度增加较为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对照组所选取的70例护理人员中, 无菌物品灭菌合格人数有60例(85.7%);护理文书书写合格人数有62例(88.6%);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合格人数有56例(80%);护理人员操作合格人数58例(82.9%)。研究组所选取的70例护理人员中, 无菌物品灭菌合格人数68例(97.1%);护理文书书写合格人数66例(94.3%);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合格人数68例(97.1%);护理人员操作合格人数64例(91.4%)。两组对比, 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认真确立核心制度, 参照具体情况,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及防范措施, 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完善。增强急诊护理紧急预案制订和管理, 将所制定策略形成图表或书册方便查阅;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并使之能够持续性改进。对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进行严格检查, 若有违反规章制度及操作程序行为需立即予以指正、分析, 并使其整改, 确保制度的完善性和合理性[1]。

在风险管理过程总, 需加强护理人员监控制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工作时间, 确保夜班有充足的护理人员并得到较充分休息, 护理安全各项工作, 使服务质量达到有效提高。采取一带一方案, 管理好新毕业、实习护士及试用期护士, 并使其能够完善岗前培训, 使其行为规范化, 确保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并经常检查护理文件, 避免书写错误。

对患者予以有效监控, 患者需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开展合理性活动。新入院、危重患者和具有特殊心理状态的患者, 具备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均需对其增加巡视, 重点检查及监控[2]。

在工作较为繁忙, 容易出现疲劳的时间段, 在交接班过程中需提高监督管理力度, 每天夜班需不定时进行一次查夜, 节假日进行抽查, 出现问题时需参照规章制度合理安排。

因为急诊科患者通常均为病情紧急、不可预见性大、病谱广、年龄不均衡、社会需求不同等特点, 所以护理风险在整个过程中均得到体现, 在抢救时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风险性, 即便看起来较简单或微不足道的环节都有可能带来较大风险性。所以,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 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教育及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合理教育培训, 能够使得护理人员增加风险认识, 使其能够自觉学习, 并对风险处理方案采取主动性, 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抗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 避免护理风险出现[3]。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的管理活动。经本文研究发现, 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实施风险管理, 有效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并增加了护士无菌物品灭菌、护理文书书写、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和护理操作合格率,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尚妍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4(21):251.

第3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风险管理; 肾内科; 护理

肾内科是医疗风险多发科室之一,如何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非常重要。医疗风险是指患者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此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特点之外,还具备了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及风险结构复杂等特点,一旦出现意外,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肾内科常见临床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是医疗风险及医疗风险多发的科室。因此,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预防医疗风险发生的关键,为研究风险管理在肾内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104 例患者,对风险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肾内科的104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16至72岁,平均年龄(32.4±3.5)岁。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风险管理干预,具体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如下: ⑴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在患者入院时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讲解注意事项,防止医疗风险发生。⑵全面落实评估制度,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工作,对待高危患者应加强巡视,避免意外。⑶由护士长牵头建立风险管理护理小组,制定常见的安全隐患应急措施,提高处理风险时间的效率。护理期间应通过各种奖惩制度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⑷加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定期举行培训,对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邀请相关人员进行讲解,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操作技能及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⑸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疾病折磨,会出现负面心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心理的疏导,积极鼓励患者以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患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⑹保持病房安静与整洁,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和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噪音及强光对患者的刺激。患者的日常用品,应及时进行清洁。⑺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和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护理,如果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1.3评价方法根据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医疗风险发生率。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满意之和的百分率。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4.23%(49/52) 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医疗风险情况的对比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医疗风险(坠床、给药错误、意外拔管)2例,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肾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是病情长、病情重等,大多数患者常伴有其它疾病,因此加大了护理工作难度,易发生安全事件,会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2]。因此,有必要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相关的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掌握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及目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促进患者的早日恢复[3]。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它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针对患者的潜在风险隐患进行合理评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4]。需要相关人员注意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病房环境以及用药方面的管理[5]。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风险管理的观察组,52 例患者中满意率为94.23%, 而常规组的满意率仅为76.92%;并且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5.38%。说明风险管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发生率。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保障护患关系,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肾内科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元芳. 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性职业风险管理的临床意义[J]. 当代医药论丛,2014,(9):160-161.

2.孙娜, 孙萍萍, 刘乐娥, 等. 风险管理在肾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 116-117.

3.高广丰. 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5):2661,2212.

4.王风云, 葛锦英, 丁元深, 等. 风险管理在肾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2014,(z1):314.

第4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可能被患者的情况,比如,刚刚擦拭的地板可能造成病人摔倒、匆忙的交班可能造成治疗错误、贴错标签的处方将造成用药错误等等。研究数据显示:美国1994年中每10000名护士中有5名被。1996年的报告指出:急诊科和产科护士的被投诉率有所增加[6]。这些数据提示:管理者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要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归类,这种分类是在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和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如美国卫生保健机构授权联合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JCAHO)、流动卫生保健授权委员会(theAccreditationAssociationforAmbulatoryHealthCare,AAAHC)、美国流动外科手术设施委员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ccreditationofAmbulatorySurgicalFacilities,AAAASF)对医院和流动外科手术中心提供护理环境、行为和质量的国家标准[7]。JCAHO将药物治疗错误分为4个领域:开处方、抄写、供应和管理[2]。

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地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新风险,时常在风险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同时,也便于管理者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全面的管理控制。例如美国的护理专业组织美国护士协会(theAmericanNursesAssociation,ANA)及其下属的53个州成员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和规定,并根据护理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1997年的前4个月,就有超过200页的风险管理规定影响了护士及其专业行为。风险管理制度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护理职业标准、护理治疗程序、药物治疗、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无执照护理人员及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等。ANA组织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风险教育培训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帮助[6]。

作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在制定或参考已有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全院的护理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可以通过医院系统工作流程图,参照已有的护理风险分类资料,确定高风险发生环节,利用调查手段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最后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收集风险评估信息,作为改进或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依据。此外,这方面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护士教育的素材。

2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的估计。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包括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等级,为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从护士的角度来说,如美国护士在遭到保险范围内的时,保险公司为其支付律师费、证人费、专家费、差旅费、医疗检验费等费用(每起事件$2500),再加上期间由于参加庭审、仲裁、旁听的职业损失费(职业偿还损失每天$500~7500不等)[6]。如果一名被的护士没有参加职业保险,在遭受并认定其有罪时,经济损失很大。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如有研究者测算:一个面积4000m2、100人左右的镇中心卫生院,如果赔偿金额超过50万元,其经济运转链将十分脆弱[3]。尤其2002年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由补偿性质转变为赔偿性质,赔偿项目增至11个,赔偿金额由原补偿限额3000~5000元增加到数10万元的新规定,使医院管理者更加注重风险管理。通过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使护理管理者关注发生于各个环节的护理风险,尤其是发生概率高、损失程度重的护理风险更要在管理监控过程中严格防范,从而降低医院的经济赔偿损失。

护理风险定量分析,这种繁杂的工作最好由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护理风险评价的专业软件,但是美国卫生保健金融管理部门开发的一些相关软件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如结果和评估信息套件(OutcomeandAssess-mentInformationSet,OASIS),提供针对成年患者家庭护理的全面评估计划;还有护理质量管理完善系统(QualityImprovementSystemforManagedCare,QISMC)、健康护理质量完善计划(HealthCare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HCQIP)。此外,JCA-HO开发的软件ORYX用来对授权过程中的测量数据进行整合,这有助于卫生保健机构检查自己的护理程序并进行改善[8]。

3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处理

护理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两方面的内容。

3.1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的防范措施。具体包括:

3.1.1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非常重视护理风险教育,除了正规教育途径,还提供护理风险教育网上资源供护理人员参考。我国香港地区也将风险教育纳入培训计划,各医院都设立教育或培训机构,由高级护士长或高级经理负责护士培训工作[9]。我国大陆地区各学术组织也举办有关风险管理的继续教育学习班供护理人员学习。此外,我院也定期聘请特聘律师为医护人员提供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配套法律法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预防等讲座。我院护理部定期将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高发或危险程度高的护理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通报,并定期组织护理风险理论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护理风险的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情况、护士如何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等讲座。这些讲座是根据护理风险报告和对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调查结果由临床科制定计划,由教学科聘请教师或高层护理管理人员组织教学来完成的。此外,我们还准备将护理风险教育的一点经验和教学情况制作成网页,在护理部的网页上,与护理同行一起共享。

3.1.2加强护理风险监控

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和管理,可以使临床护理人员时刻提高警惕,降低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目前,国内医院根据医院的大小、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制定了各自的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如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还采取了三定三不定的方法等[4]。我院护理部主要是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每季度在全院通报质量检查情况、聘请资深护士长担任临床督导工作,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我们还将以往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系统。

除了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我院还实行了“以病人为中心”制度、设立了院长信箱、实行护士执业保险制度等举措。这些制度的颁布,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士自觉规范自己的临床行为,从医院管理、护理管理、病人各环节加强护理风险的监控,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和经济赔偿额度。

3.2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包括风险滞留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风险滞留是指将风险损失的承担责任保留在机构内部,是医疗机构传统应对医疗风险的办法。随着医疗赔偿金额的增加,单纯靠风险滞留会给医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风险转移是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是最常见的风险处理方式。如购买医疗风险保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都开展了医疗风险保险业务。一般都由医疗机构或医师协会向保险公司购买医疗风险保险,一旦发生风险,经法庭判决经济赔偿后,由保险公司出面负责赔偿[1]。1999年我国已有数家保险公司开设了医疗责任保险[10]。厦门174医院已经报道了从2001年起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全院医生、护士购买了医疗责任保险。这种“执业保险”的引入,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11]。

3.3风险处理中的法律事项准备与应付

护理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为了减少医院经济赔偿损失,护理管理者应从以下两方面作好准备:

3.3.1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

作为护理管理者应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一方面便于在护理管理各环节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可以在思想上先行,从管理层次上督促护士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使护士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同时也可以法律法规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3.3.2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一旦发生护理纠纷诉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研究数据显示,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缺陷,包括关键内容记录不全或无记载、记录不规范、涂改[12]。由此可见,为了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和经济赔偿额度,加强护理记录管理非常重要。在护理文书管理方面国内外均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我院的经验是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实行护理部、病案室、科室三级管理,专门聘请一位老护士长在病案室进行护理文书督察,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并作为培训素材;护理部制定5种护理表格的标准样板供临床参考,并要求不合格的病历不出科;达标科室的护士长在全院护士长会上介绍经验。

4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第5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1做法

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监控组织落实护理风险管理责任。将护理风险管理这一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护理质量监控组织的职责中来,即护理风险管理亦实行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监控体系,逐层明确和分解任务、目标及责任。

1.1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即使是看似极为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一般临床护理操作和处置等活动,也处处隐含着风险。特别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加之病人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需要护理管理者不断地规范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程序和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相关护理法律法规,护理部制定了如:《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特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制度与程序》、《压疮上报制度》、《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处理制度》、《专科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与工作程序》等。通过学习,对贯穿于护理各环节和全过程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筛查和确认,并编写了《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意外事件紧急状态下时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护理人力资源紧急调配方案》等。

1.2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并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护理部根据法律法规中的有关项目和内容,逐条逐项地结合护理工作中的实际,认真查找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和隐患,形成了《护理工作中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与法律责任》一文,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加以防范。结合实际并进行相关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紧急应对预案与程序,在工作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1.3加强护理风险监控,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①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坚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②护理工作中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和隐患,认真查找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③进行常用急诊急救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如心肺复苏术、过敏性休克的处理方法与程序、输液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与程序等。④ 注重护理记录的检查与管理:护理记录中常存在很多缺陷,包括关键内容记录不全或无记载、记录不规范、涂改。为提高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对记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整改。

2效果

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将各种护理风险纳入到日常质量管理中,成为常态运行机制,使护理风险监控工作处在持续监控、动态改进和不断提高中。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加强护理质量做到有规范、有标准、有要求。

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法律法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操作规范、应急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学习。做到了知法、懂法和自觉守法,熟练掌握了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提高了法律意识,自觉按标操作,主动防范护理风险。

加强督促和检查,及时发现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及时整改,有效防范,提高了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

把护理教育融入韧性心理的培养途径。应注重发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逐步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不被逆境打败。就学生个体而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恢复和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强化保护性。总之在护理中,将成为促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问题、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校园和社会环境、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繁重的学业、成为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才。

加强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致使护理人员必须重视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训练,不断地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巩固法律意识,举证倒置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第6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风险管理;日常护理;护理效果

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稍有疏忽即可能诱发风险事件,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生理或心理创伤,还可引起医疗纠纷,造成医疗资源浪费。风险管理主要是发现、识别、评价潜在风险并及时提出处理对策,目前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我院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开展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收集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2013年1-12月)住院患者900例,男533例,女367例,年龄22~74岁,平均(48.11±2.29)岁。收集风险管理后(2014年1-8月)住院患者900例,男547例,女353例,年龄20~75岁,平均(48.24±2.33)岁。风险管理前后所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参与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职业教育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其服务意识,树立起“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分层次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并增强其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日常护理项目。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临床资料、不定期开展临床检查以及护理查房,分析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准确识别、评价并处理风险问题,如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加强对护理薄弱不安全因素的筛查及评估,寻找避免或者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③风险管理的实施:a.组建风险监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监控小组,主要职责为分析、评估并预测潜在风险,同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b.侧重风险点管理:针对急诊室、手术室等医院主要风险点,一旦发现风险应迅速处理。c.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d.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标准化风险防范和抢救措施。e.纠纷处理:及时回应并妥善处理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类疑问,对于其不满以及投诉需迅速做出回应以及协调处理。

评价标准:①护理综合质量:定期对各科室开展护理综合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病区管理、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护理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护理“三基”理论以及技术操作考核等,总分100分。②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并投诉至科室负责人处、护理部或者医院等事件。③风险事件:统计在开展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坠床、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④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x2检验,P

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开展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风险管理前显著降低(P

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风险管理前,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1.09±3.15)分,开展风险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7.16±2.62)分,风险管理后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t=44.445,P

讨论

第7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ICU集中收治各类重症病人,抢救机会多,急救仪器复杂,护理人员操作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目前ICU存在严重护理人力不足及护士缺少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情况下,同时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风险管理在医疗、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科在遵循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基础上,实施ICU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确认和识别ICU常见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问题: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管理识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燃,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时常在其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1]。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病人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1.2 针对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1.2.1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如: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等等。同时规范各种操作流程。例如:在以前科内遇到抢救病人,大家一哄而上,显得杂乱无序,同时延误病人抢救时机。针对这种状况,护士长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制定抢救定位流程,现在通过对抢救定位的培训,人人皆能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组织各级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制度、责任心教育、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科内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凡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均要组织讲课和示范,每月组织考核,与奖惩挂钩。

1.2.3 作为管理者要组织科内护理人员一起讨论和调查分析,确认存在问题,做到全员参与,集体制定相应措施。人人明确本月或本季度科内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如何执行。

1.2.4 提高管理者本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管理者本身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通过继续教育和自学相结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1.2.5 管理者要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和医护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2]。

1.2.6 采取走动式管理,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等到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快速制定简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下级护士对科内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同时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了解各危重病人的病情,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我们曾经遇到给一位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翻身和肺部物理治疗时,气管套管突然滑出,造成病人窒息,经抢救挽回生命。事实上在操作前评估到窦道未形成的病人,护士长经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提出防范措施,同时与医生沟通,引起大家重视。与此同时,护士长利用场景训练,培养年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1.2.7 充分借鉴他科科学管理的经验,对每季度护理部各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科内自查的问题,进行归纳终结,查漏补缺,制定防范措施。如在以前护士使用心电监护仪时,经常会出现病人电极片长时间不换、使用血管活性药时自动测量血压袖带与氧饱和度放在同一肢体测量,影响数值准确性等等。现在通过培训后人人明确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

1.2.8 重视家属探视机会,利用此时间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由于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多、各种侵袭性操作频繁,有时病情需要须用约束带固定。家属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往往会提出异议,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

1.2.9 着重抓好低年资护士的业务培训,指定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低年资护士值夜班后,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实行弹性排班制。

1.2.10 成立六个质控小组,如:仪器检查维护小组、药物检查登记小组、院感控制小组、管理小组、病历检查小组、业务培训、带教小组。制定各小组职责及建立检查登记制度,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各小组工作落实情况。

2 效果评价

我科自对ICU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以来,取得病员和护士互利的效果。各级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病情观察到位了,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也下降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均能事先告知家属或病人该操作的危险性,并记录在病历上;医疗收费投诉率为零;在岗的护理人员对ICU仪器操作和检测熟练;交接班制度落实到位。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和防范医疗风险,尽早尽快预见、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从根本上堵塞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渠道,健全管理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全体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下,完成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和护士安全。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明确ICU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参照医疗护理流程和规范进行检查,不断改进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第8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 原因; 治理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手术室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时间连续性强等特点。[2]手术室护理风险除具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并存在于手术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何避免和及时识别护理风险,有效治理手术室护理中的各类风险成为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甚至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3]本人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手术室实行护理风险治理,抓好每一个环节,可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手术安全。现就手术室护理风险原因和治理探讨综述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区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综合服务医院,手术室有3个手术间,护理人员7名,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3名,本科学历1名、大专5名、中专1名,开展的手术有剖宫产术、子宫全切术、子宫肌瘤摘除术、卵巢肿瘤摘除术、宫外孕手术等。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共计完成手术2761台,无一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2 影响护理风险的原因

2.1手术室工作强度大、应激性、高紧张性,护理人员相对较少,产科急症手术多,都成为风险发生的高危因素。

2.2法制观念薄弱 护理人员对专业风险性认识不足。医疗行业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高危作业”。国家法律承认护士是具有护理行为能力的人,依法行使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作为护士,应尽与护士相适应的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规避义务。

2.3工作责任心不强 风险意识不足 个别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工作不细致,容易出现器械准备不完善,物品清点记录不规范,出现漏项、涂刮现象,留下安全隐患。

2.4护理管理及培训制度不健全 手术室年轻护士多,造成经验不足、技能不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手术的开展,新设备的应用,使手术护理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护理人员知识未及时跟进,技术操作不熟,新设备使用不精,培训制度落实不力,难以适应一些重症、复杂手术的需要。

2.5与患者主动沟通能力差 术前访视只流于形式,没有全面掌握患者病史。工作中“不会说话”的护士很多,如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前摆放时没有给予解释或只作简单命令。

2.6 无菌观念不强 术中已被污染的器械与未被污染的器械应分别放置。污染器械不得再用,如接触到子宫内膜,继续使用易造成子宫内膜种植,接触到肠腔、阴道内口的器械会造成伤口感染。

2.7手术室环境及设备因素 鉴于手术室实际情况,可预见的风险:1.日手术量大,手术间相对较少,手术需要连台做,室内空气消毒不达标。2.手术室设备较多,有些已陈旧,难免出现一些故障,如负压吸引器老化。3.一次性无菌手术包出厂后放置时间过短,环氧乙烷未充分发挥掉,残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皮肤、呼吸道造成过敏。

2.8手术室护士职业风险 手术室是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环境。术中配合使用的锐利器械刀、剪、针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或他人。术中意外穿刺伤,血污溅到皮肤、眼睛里,不注意自我防护,极易造成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3 护理风险的衡量和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严重性进行估计。[4]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确定危险等级。为采取相应的风险治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针对风险发生的原因,识别常见的护理风险,实施风险治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4 风险治理

4.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由护士长和业务骨干组成,护士长任组长,识别、评估现存的或潜在的风险隐患,制定具专科特色的工作程序,流程质量标准。如:接送病人流程,麻醉突发事件抢救流程,停电停水应急预案,物品轻点程序,安全核查程序,提高人员的风险预防控制能力。

4.2强化风险意识,培养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要制定定期风险教育计划,特别是手术室人员变动,新护士上岗,工作量加大时,适时进行风险教育,警钟长鸣,培养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是护理风险治理的根本所在。

4.3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作为准绳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是医务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南,是医疗工作中具有权威的法典。[5]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把操作常规贯彻护理操作的始终。一旦出现纠纷,首先要看是否按规程操作。具体包括:1.严格无菌操作原则,2.查对制度:做到手术室“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六查:到病房接病号查、入手术室前查、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切刀口前查、关闭体腔前后查。十二对: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间、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病人所需药品与物品、药物皮试结果及有无特殊感染、手术所需器械敷料灭菌是否合格及数量。四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电凝止血器。3.清点制度:术中三人三数制度,即主刀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前后共同清点台上纱布、器械并填写物品清点记录和安全核查记录。做到三不交接制度:洗手护士手术未结束前不交接,巡回护士敷料器械未点清不交接,值班护士物品短缺不交接。

4.4加强护理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 有研究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有直接联系。[6]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经常组织护士学习专业知识,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每周组织科内业务学习一次,每月一次理论考核,每季度组织一次比武大练兵,如静脉留置针穿刺、心肺复苏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对新仪器的使用进行专门培训,从原理、使用方法、保养到简单故障的排除,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

4.5规范手术物品手术清点记录书写 由巡回护士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严禁漏项、涂改。医疗事故第九条规定,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第十条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护理记录,意愿不得拒绝。手术清点记录已成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益,护士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的进行记录。要求护士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谨慎,不要因为记录不清或涂改而引起纠纷。

4.6强化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完善签字记录,从术前访视到术后回访,无论哪一环节都要依照程序,把护理内容告知患者,并注意语言艺术,取得患者信任,同时要尊重患者,不要过早和过度的暴露患者,如发现患者隐私,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取笑,术中尽量用手势眼神交流,避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4.7优化组合科学安排人力实行弹性排班 手术室护士不足已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基层,护士除承担护士应做的护理工作外,还肩负着护工的工作,如室内卫生打扫、敷料处置、器械刷洗等等。护士长期处超负荷状态,身心疲惫,如不及时疏导调适,会引发诸多负面影响。护士长在排班上科学安排人力,实行弹性排班,缓解工作压力,尽量让当班护士按时休息,不搞疲劳战,手术量大时,合理安排人员加班。

4.8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明确划分手术室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合理安排日手术次序,先做无菌手术,在做半污染、污染手术,如遇发热病人,入室前给患者戴好口罩,做隔离防护,术后手术间彻底消毒,对乙肝、丙肝等特殊感染的患者,尽量使用特殊感染敷料包,术后器械遵循先消毒再清洗,后灭菌的程序防止交叉感染。

4.9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手术中传递器械防止误伤自己或他人,如污血溅到皮肤、眼睛里,及时让巡回护士帮助清洗,如乙肝病人针刺伤,要适当处置,必要时肌注免疫球蛋白,工作中将锐器针头、刀片放入锐器盒中,传递时针头不要对向术者。

5 小结

手术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能部门,要保证手术室护理质量,防止差错发生,就必须有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作保障,使风险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针对风险发生的原因,强化风险意识,培养护理人员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以医疗护理技术常规做准绳,严格查对制度、消毒管理制度、规范清点记录书写制度,加强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优化组合,加强自我防护等一系列风险治理。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

[2] 付军桦,常海玲.手术室护理缺陷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69.

[3] 赖兰萍,邹晓清.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护理杂志,2004,21(3):77278.

[4] 曾定芬,陈付红,杨蓉.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4A):907.

第9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1制度和管理方面欠缺

各种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缺乏时效性和系统性,同时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无章可循,风险意识较差;或者医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粗心大意,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报告不及时,甚至简化操作程序,三查七对虽然内容背得熟练,但却不能有效实施等。

2抢救设备及药品没有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绿色通道应畅通无阻,众多抢救设备及药品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急救仪器故障、药品缺乏没有及时补充等,都是导致护理风险的导火线。

3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业务能力不足

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态度欠佳、责任心不强,进而导致护理纠纷,引发护理风险。护理人员急救知识不全面、急救仪器使用程序不熟等也是造成危险的因素之一,如分诊错误而延误了患者就诊,病情评估不够而使脑外伤患者发生脑疝,对迟发性出血缺乏预见性的观察,心肺复苏技术差、不能熟练操作洗胃机、呼吸机等。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措施

1完善并严格落实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过程是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发生的良好基础,要继续完善标准的急性规范,包括急诊服务制度、重患者转科交接班制度、“绿色通道”服务流程、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监控制度等,并随着工作结构、要求、内容、环境的改变,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

2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护理目标管理

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护理目标管理中来,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首先保证急救护理人员安排充足,弹性排班,避免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注意新老护士搭配,遇有大批需急救的患者,要及时逐级汇报。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行各项规章制度,意识到自己在急诊医疗活动中承担的高风险义务和责任。

3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专科技能方面,要对新入科护士实行3个月的培训期,考核合格后上岗;每年派骨干护士参加院外培训,定期对院内护理开展急救操作技能、急诊病情的抢救程序、急诊抢救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进行急救模拟训练,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个人评选及奖金挂钩。职业素养上,要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诊疗方案及治疗费用等,为患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4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保证急救药品、急救仪器定点放置,齐全完好,每天当班人员要负责清点仪器,并作好登记,一旦发现仪器有任何缺损或故障,立即报告。各班护士必须提前15分钟到岗,检查所有的急救仪器和药品,保证急救物品、药品、器械的完好率达100%。

5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预防与风险处置两方面内容,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要定期进行常态化风险事件分析,明确急诊科常见的各类风险事件,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防患于未然;要制定相应风险处置措施、各种应急预防等,遇特大伤亡事故,要迅速启动医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