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商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间组织、动员网络与中国民间救灾部门的发展
中国智库:发展、问题与前景
韩国庆熙大学庆熙人类社会研究院概述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解读与评论
从公民参与角度考察台湾社区治理发展概况
网络社区中的互动:结构、过程与主体
印度农村的善治:公民社会的作用
英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社区基础企业的台湾案例:桃米社区的发展研究
日本NPO与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一个初步研究
科技社团的互益性与社会责任
基于治理结构理论的行业协会绩效考核探讨
非营利组织之大学生领导力培训教育研究
城市发展与治理中的社区参与——印度经验
美国社会企业家界定的双重向度及其启示
社会企业的特点、作用与发展现状
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认证标准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启示与趋势
用生命影响生命,做妇女权益代言人——访王行娟女士
化解环保抗争邻避情结的潜在价值:回馈补偿与社区共利之比较
台湾社会企业之组织特质与经营管理挑战:2010年的调查数据分析
从福特基金会看美国中国学研究——评《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
用志愿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访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创始人翟雁
尽我所能,人人公益——访壹基金项目管理中心项目官员刘会峰
浅谈美国雪城大学麦克斯维尔学院国际非营利研究中心
第三部门资源困境与三圈互动:以秦巴山区七个组织为例
社会剖析中呈现的芝加哥市政府改革——评《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
行走于国家和社会之间——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走进社区服务的“屋里厢”——专访屋里厢公关宣传部经理韩丽蓉
社区营造与民间团体的功能:以中国台湾新竹市为案例
日本的社会企业与横向组织联合:社会企业、社团经济、营利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独特关系发展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及向非营利型社会企业的转型
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律政策环境的演变与防艾NGO的合法化——以四川省为例
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基于日本农协的考察
建构关于发展中国家中公民社会组织之作用的宏观理论的尝试
“草根”社会学研究学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汉龙访谈录
携手同行助力公益——访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副总干事郑俨
“社会创新”教育在日本——同志社大学“社会创新研究中心”掠影
非营利组织推动社区产业发展之社会资本与协力治理:以阿里山有机部落为例
社会组织集聚发展中的政府干预:以国际工商经济类社会组织为例
公益旅游:一种慈善商业模式创新形式——以上海百姓义工“校园变形”项目为研究个案
权利与发展:中国慈善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2014年慈善立法(专家意见稿)比较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探索:在台湾寻找世界——评《非营利部门:组织与运作》
让媒体带动环保公益,让公益大众化——访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
公益组织的使命与愿景——访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联合创始人黄如方
国家和社会的建构:相互在场的支配逻辑——评《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
美丽中国:跨越国界的教育实践——访“美丽中国”中国招募与大学关系总监魏杰彪
关键词:社区型便利店;业态;优势
中图分类号:F72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08-02
社区型便利店作为一种追求便捷、亲情服务的业态模式,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有很强的发展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亟须完善的问题。
一、我国社区型便利店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便利店,英文简称CVS(Convenience Store)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最早起源于美国。伴随着超市综合化、大型化、郊区化的发展趋势,社区型便利店以其距离的便利、时间的便利、服务的便利和购物的便利等优势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例常性购物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多、私家车的普及和大型超市郊区化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和体验一站式购物满足的同时,也需要更加贴心、更加便捷的社区购物环境作为补充,因而社区型便利店在居民聚集区得以建立与发展起来。
我国社区型便利店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成熟、不断规范的趋势。过去多以夫妻店、路边店、底楼商铺的形式出现,如今已经向规范模式改进:开架式的自助服务;商品结构更加贴近周围居民的生活需求;营业时间延长,通常在16小时以上;物流管理逐步完善。
二、社区型便利店的发展优势分析
综合大卖场以大、全、廉见长,突出一站式购物的特色体验,而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为社区型便利店的发展带来了如下优势。
(一)业态便利性优势突出
美国便利店的营销核心就是“Get what you forget”,即买到你在综合超市忘记买的东西。这一核心充分说明了便利店的“业态”优势就是突出“四便”:一是距离便利性,其商圈通常在250m左右,消费者步行5―10分钟即可到达;二是购物便利性,社区型便利店的商品具有突出的小容量、急需性、即时性消费等特征,顾客从入店到付款平均只需3分钟时间;三是时间便利性,一般社区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24小时,全年无休;四是服务便利性,许多社区型便利店已经发展成为社区服务中心,可以为顾客提供多层次服务,如代收快递、代收公用事业费、代售邮票、代订车票机票等。
(二)顾客群体稳定,消费关系持久
由于区位优势,社区便利店员工有机会与社区居民进行深层的沟通交流,进而获知经常性顾客的购买习惯和购买偏好,可以适时调整商品配置和促销信息,这些都有利于社区型便利店的经营管理。加之日常付出的亲情服务,更容易形成顾客的品牌忠诚,从而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关系。
三、当前社区型便利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社区型便利店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遭遇各种发展障碍,有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我国多数社区型便利店实际就是对原来的杂货店、夫妻店进行了改头换面。通常以单体店的形式出现,没有真正意义的连锁经营,没有进行统一的采购和配送,甚至没有统一的商品价格和服务规范,以至于假冒伪劣商品混充上架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经营管理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型便利店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定位趋于雷同
不同社区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个性消费需求。然而我国社区型便利店多数千店一面,没有明确定位,没有经营特色,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店内商品种类、品牌、价格包括陈列都基本相同、毫无特色。于是导致实际运营中只有选择低价恶性竞争,其结果通常是利润大幅下降,徘徊在破产倒闭的边缘。
(三)信息技术手段发展滞后
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管理和服务。然而,当前我国多数社区型便利店的技术手段仅限于采用了电子收款机,尚未建立健全商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化操作技术发展滞后。此外,自动化配套设备的落后也严重影响了社区型便利店的服务质量,诸如自动饮料机、自动缴费设备等非常欠缺。
四、社区型便利店的营销策略建议
结合社区型便利店的特征,提升其竞争力和个性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营销策略进行不断创新。
(一)准确的选址是成功的基础
选址是一项长期投资,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决定着未来的经营效果。社区型便利店筹建之初,就应当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商圈分析,开设地点决定了该便利店可以吸引有限距离内潜在顾客的数量,也就决定了社区型便利店可以获得销售收入的高低。
(二)商品策略的完善建议
社区型便利店的商品经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经营特色,也就是决定着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首先,商品类别准确定位。社区型便利店的本质是便利地满足人们对临时性商品的需要,因而商品定位应该是符合该社区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即时消费品和应急性商品。其次,商品品牌准确定位,区别于综合卖场的大而全。社区型超市的商品品牌不必太多,以知名度高、利润率高为主。最后,商品陈列应做到便捷而有特色,突出新鲜日配品的位置,加速其流通;收银台处相对应地增加更多符合居民需要的小商品陈列。
(三)价格策略的改善建议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影响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作为与顾客有着较为稳固关系的社区型便利店,其商品价位应避免浮动频繁或波动较大,整体定价也尽量和综合卖场商品保持一致,甚至略低。另外,利用节假日可以多做一些让利活动,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商品进行让利促销,扩大销售额。
(四)促销策略的创新建议
需要明确,社区型便利店进行促销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完善“做您的好邻居”的形象。因此,社区型便利店的促销不应单纯以提高营销额为目标,更应当着眼于长远;促销中注重其形象和信誉的提升。同时,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也是一种促销,例如邮政服务、银行服务、票务服务、收费服务、速递服务等,多样化的服务和便利性的供应都可以为社区型便利店吸引更多消费常客。
结语
通过研究社区型便利店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我国社区型便利店还存在很多亟须改进的地方。只有立足现实,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经营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整体营销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社区型便利店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光财.连锁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
[2]肖怡.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
[3]孙华.浅议社区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J].商业时代,2006,(10):19.
[4]贺黎明.浅析社区便利店的经营策略[J].成才之路,2007,(24):22-24.
[5]宋其明.社区便利店商品定价三注意[N].中国石化报,2009-04-17(7).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the marketing strategy of
the community convenience stores in China
CHANG Ya-na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Xinyang Normal college,Xinyang 464000,China)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劲,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二是从其性质来看,社区经济的性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遗补缺的方针,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事业,这已构成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成为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旅游、商业、餐饮、医疗保险、建筑安装、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区组织,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滞后于形势发展,习惯于依赖政府,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些社区组织不是紧抓机遇,而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不行动,依赖政府获得“首长项目”以便取得财政保证。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城区财政仅能维持一般工资支出,是“吃饭”的财政,险些之外,无力担当投资发展经济的(下转109页)
(上接107页)任务,不能成为国有资金投向对象。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撑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恰恰是在自有财力上短缺。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受这种发展战略的影响,我们原先的一些社区经济的结构自然地有着“畸重畸轻”的痕迹。许多城市社区超越自身条件的许可范围而贪大而求全,忽视固有的优势而追求自成体系,忽视长期发展战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产结构上比较失调。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消费结构上供不应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术结构上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极不相称,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
[关键词]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 发展现状 优劣势分析 发展策略
一、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有的促进作用。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其发展初期,严格定位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利用其体制上的灵活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大幅上升,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盲目进行规模扩张,发展方向出现严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战略与大银行相比存在严重的趋同性。大多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没有对所处的金融环境和自身实力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无视其与大银行在网络覆盖、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偏离了自己的战略宗旨和方向。二是同质同构现象严重。所谓同质,是指各商业银行客户和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在质地上差异很小或无差异。所谓同构,是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的低水平重复,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一)与地方经济交融的地缘性优势
大多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有着密切关系,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和时效优势,对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效果掌握得更详尽准确。
(二)集中经营优势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地缘优势,能够专注于所在地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因此能够克服规模局限,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这一区域,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更好地满足客户群的需要,获得实行多角度经营的大银行所难以具有的比较优势。
(三)风险识别优势
贷款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掌握的信息之间的不对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对目标市场进行集中经营,又在经营区域内拥有天然的地缘人缘优势,能够获得相对充分得“软信息”。因此,比大银行具有更大的信息优势,这对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重要。
三、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营结构以及信贷资产状况不合理,中长期贷款比率大,贷款集中度高
近年来,由于市场信贷环境的缺陷,中小型银行纷纷将企业集团作为主要客户群,盲目追逐大客户和集团客户,出现了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贷款集中度超标的情况。
(二)资金规模小、风险大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我国银行业资产结构中,中小商业银行所占资金比例大约在32%左右。在各个中小商业银行寻求发展的同时都面临着资本金缺乏的问题,必须探求新的资本补充机制。
(三)信誉度不高
在我国普通居民的心目中,国有经济的概念根深蒂固,四大国有银行都是有政府撑腰的,人民对政府、对国有银行深信不疑。目前看来,我国的信用次序混乱、信用环境差,对银行的正常发展形成了不良影响,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更深了。
四、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进行跨区域发展
跨区域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通过跨区域发展,一是可以追求规模经济。银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非常突出的行业,规模扩大了,能够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规模和提高了盈利能力。二是可以规避区域风险。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仅限于所在城市,那么就可能面临较其他银行更集中的风险。三是能够提升品牌价值。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与其他银行竞争时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现了跨区域经营,能大幅提升品牌价值。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贷款难,因此中小企业贷款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当前最基本的业务,根据当地中小客户需求,不断改进和加强小企业贷款。一是建立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二是简化小企业贷款业务流程。三是探索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和新产品,积极开辟具有特色的业务品种。
(三)积极拓展中间业务
在目前利差缩小的情况下,中间业务相对来说风险小而利润不菲,因此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中坚业务。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哪家银行能在更多的领域内和更大程度上快捷准确地解决客户的金融需要,客户就会主动和自愿地选择哪家银行,哪家银行就会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更多的业务和收入,哪家银行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客户,业务就会相对萎缩。在拓展某些新中间业务,如开办信用卡业务、储蓄卡业务、信用证业务、工资、保险业务、代收各种费用、开展承兑汇票业务,均可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四)拓展中小商业银行网络业务
与国有大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网点特别是跨区域的网点偏少是显而易见的,建立在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由于受到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限制,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网络银行的出现将改变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网上银行的竞争力在于宽空间、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因此,网络金融服务将为中小商业银行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程慧霞著.中小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关键词:社区金融;金融服务;个人金融业务;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1-0027-05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即“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社区按一定地域可划分为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我国城市社区主要是指以街道为主体,以居委会为依托的地缘性社会生活共同体。由于我国城市经济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和主导性,因此,本文研究的社区问题仅立足于城市社区范围之内。
一、社区金融发展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
社区的发展为通辽市金融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辖内各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对社区金融有了初步认识。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盈利空间逐步缩小,辖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发展稳定、风险小的零售业务越来越重视,建立了零售业务或个人金融业务专营部门,并选取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环境良好、人口比较密集的居民小区设立社区金融机构网点,在产品服务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社区金融服务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社区金融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果和社会效益。开展社区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实施特色经营,实现业务整体推进的重要一步。经过几年发展,通辽市社区金融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果和社会效益。如建设银行通辽市分行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区附近设立营业网点,有针对性的对民大校区及家属区积极推行特色产品,大力开展代收业务,积极推行通知存款一户通产品,拉动存款有效增长,截止2006年末,该营业网点存款1278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6%,中间业务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
二是社区金融的合作伙伴逐渐增多。社区金融的服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的合作。目前与通辽市银行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部门越来越多,涉及电信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社会保险中心、水电气暖等130多家企业。这为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和金融机构扩大盈利空间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三是社区金融机构设置以储蓄所为主,网点布局主要集中在繁华地段。调查显示,通过市现有7家金融机构近300个分支行、分理处、储蓄所遍及全市街区,其中有93%为储蓄所。社区居民在此能够得到的最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就是储蓄业务。网点布局上在接近商业中心、地段较繁华的大型社区设置比较集中,其它社区较少。在位置较偏,经济环境较差的社区附近则很少设立服务网点。
四是社区金融服务品种日益多样化,服务手段实现电子化。目前,通辽市的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大致可概括为储蓄、代收代付、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投资理财、个人贷款等六大类。其中,资产业务品种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小额质押贷款等。2006年5月底,上述几类贷款余额达73,928万元,占全部贷款的3.08%,成为银行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负债业务新品种有教育储蓄、通知存款等。
(二)社区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对发展社区金融服务认识不到位。目前,一些商业银行依然对社区金融的市场开发没有充分认识,对社区金融缺乏深入的研究,认为当前的社区建设尚未成熟,有的还没有形成规模,居民迁入也有较长的过程,担心在社区开设银行网点成本高、收效慢,因此,对进军社区一直持谨慎态度,愿意到社区落户的银行并不多。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在经营观念上仍存在抓大企业、大客户,一锤定乾坤时思想,发展社区金融面临观念上的障碍。
二是社区金融产品、服务功能及机构创新意识不足。社区金融需求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金融超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够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功能服务。主要表现在:(1)通辽市的商业银行全部是二级分行或支行,在实行法人制度的条件下,没有产品创新的权力和产品设计人员,社区金融产品开发基本上由总分行负责,而本地区银行只是负责上级行研发出的新产品推销,缺少自我开发金融产品的意识与能力。信用社在现有条件下更是无力开展高层次社区金融服务。(2)缺乏服务创新意识,受人员素质和人员紧张等因素制约,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社区金融专职营销部门及队伍,只对大宗业务和特殊业务提供上门服务,自助服务设施基本以取款为主,自动存款的设施数量十分有限,客户在营业时间以外办理存款比较困难。(3)社区金融产品的研发品种少,综合性的产品有限,行业合作关系不够普遍。
三是金融机构缺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由于社区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市场调研与拓展、产品开发与营销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尚未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社区金融服务专业人员队伍。
四是社区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介入社区金融服务领域相对较早,网点基本遍及居民区,而这些网点基本上都是储蓄所,服务层次低,投入成本大,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受诸多因素限制,社区网点稀少,市场占有率不高。
五是银行与客户的信息交流不对称。一方面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产品特别是新产品宣传方面,主要以柜台宣传为主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使得很多人对银行的产品知之甚少,没能做到广而告之。另一方面社区居民金融知识欠缺,向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咨询的渠道又相对狭小,造成了客户对银行的信息、产品功能不太了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需求。
六是信用环境欠佳阻碍了社区金融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近些年来部分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缺失使得商业银行对开展社区金融业务产生担心,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我国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刚刚建立,信息涵盖面较窄,功能不十分完善,加之很大一部分居民与银行没有客户管理关系,银行对社区及其居民的信息缺乏了解,信息严重不对称,使社区金融服务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二、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一)社区居民金融需求呈个性化、差异化
我们从300份有效调查问卷及走访社区50户居民调查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与经济状况的居民对金融服务需求存在层次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特点:一是部分居民已实现金融资产多样化。65%的家庭拥有金融资产除储蓄存款和现金外,还拥有国库券、股票、基金等其它金融资产;45%的社区居民除储蓄存款外,开始尝试运用信用卡、电子银行等现代金融工具。这种需求要求银行提供科技含量更高、更新颖、更能保值增值的金融服务。二是社区居民中低收入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单一,但满足率较低。中低收入阶层在对金融产品的选择,有95%的居民选择存款、取款、个人汇款,同时对助学贷款、下岗职工贴息贷款、小额扶贫贷款等个人贷款需求较大,占78%,而贷款满足率却不到16%,这表明金融机构对社区居民的贷款服务近似真空。三是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日益广泛。46%的居民有创业想法,其中,有73%的人选择自筹资金,27%的人选择银行贷款。创业项目主要针对社区开办商业服务,如经营便利店、餐馆、美容美发、书报亭、干洗店、药店、诊所、修配店、健身中心等服务项目。
(二)社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有待完善
社区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为个体企业,且多为服务和贸易行业。这些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有如下特点:
一是中小企业需求品种多样。78%的样本企业对信用卡业务、理财服务等金融服务期待较高。69%的样本企业选择银行承兑汇票、开发贷款、票据贴现及短期小额抵押贷款、其他贷款对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满意程度60%,对贷款满意度为20%,值得注意的是有60%的企业从没有利用过票据贴现,说明企业的结算方式落后。还有26%的样本企业至今没有发生过银行贷款,说明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是需要新的融资模式取代单纯的资产抵押贷款。据调查,45.1%企业在资金紧张时选择向亲友借款或民间融资。样本企业自2004年以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满足率仅为18%,且贷款的审批多以企业提供资产抵押特别是不动产抵押为首要条件。未获得贷款原因,63%企业选择没有抵押,46%没有担保。在调查中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因信誉良好或本企业产品市场前景好而获得贷款。说明现有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来培育客户,而是按规定条款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区服务项目共有6大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意见》的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很难进行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急需提升金融支持。
三、社区金融发展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通辽市社区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市城镇人口将达到145万,中心城区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50%以上。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规模逐渐扩大,社区居民人口增多,对社区金融需求的趋势将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做好社区金融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的发展也为银行发展业务开辟了更大市场空间,对优化机构网点结构和布局,增强金融机构影响力,塑造金融新品牌,有效地推动金融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按照市场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原则,构建多层次的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1.构建社区中介性质的金融服务站,作为社区金融基层组织。社区金融服务站的职责是:首先,对借款人的贷款条件进行初审并向社区信用工作办公室推荐;社区信用工作办公室将申请材料发到社区信用评审委员会相关部门,经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对借款人的有关条件审查合格后,再由贷款担保机构审核并承诺担保后交经办银行核贷。银行部门对经审查已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只需经过信贷员、个人业务部和审贷委员会三道必要的审查程序便可放贷,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社区金融服务站有义务及时向银行反映客户迁移、生产经营变化、涉及法律纠纷、金融服务需求及提供银行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金融服务障碍。应对社区金融服务站实行奖惩机制,对本社区无拖欠贷款居民户占辖内贷款居民户总数的一定比例,不良贷款占比低于规定比例,发放居民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个人和企业抵押担保贷款户数占全社区常住居民户一定比例以上的给予重奖,以促进社区服务站尽职尽责。
2.建立社区银行,提供专业化的社区金融服务。立足社区,建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建立和发展社区银行应立足现有基础,结合社区金融服务的特点,通过“转型”和“新建”两种途径发展社区银行。“转型”是将现有的小银行机构或将邮政储蓄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目前,国家已经将社区银行确定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最终方向,同时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方向确定为在保留利用邮政网络基础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新建”即在有条件的部分社区成立小额信贷机构。按股份制的要求,以自然人或企业为发起人成立小额信贷有限责任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属于只贷不存、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以自有资金来从事贷款业务的商业性盈利机构,以形成竞争的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二)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力度
1.金融机构应积极培养和树立社区金融意识。社区金融正呈现出三种变化趋势:(1)由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向理财服务和投资顾问;(2)由持有单一金融资产向持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3)由单一的个人金融需求转向多种经济主体对金融的服务需求。社区经济的发展蕴涵着大量的潜在的金融需求,为拓展金融业务提供了发展空间。各金融机构应接照社区金融“定向性、综合性、差别性、创新性、智能性”的特点,研究制定战略目标与重点,创新业务品种、服务方式和运作模式,以社区为中心,将金融业务面向社区客户纵深拓展,进而辐射周边地区和人群,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需求,实现经营收益最大化。
2.加大社区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力度。一是金融部门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搞好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办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不断拓展服务形式,打破服务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客户充分享受到“足不出户”的即时金融服务。二是向社区,打造特色“金融超市”。金融机构应面向社区,加强社区金融市场调研,加大社区金融市场及产品开发力度,密切与社区居民、社区经济组织、单位部门(如保险、房地产、物业、电信、水电气暖、公证、担保等)之间的合作,实现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同时还应在市场细化上下功夫,为特殊客户群体设计开发专门的金融产品,以体现社区金融“差别化”服务的特点。三是商业银行应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手段,尽可能地扩大社区金融的宣传效应,以争取更多的客户源;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客户经理队伍。通过实行客户经理制,由客户经理按照一定市场细分结果有差别、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要成立专门的营销队伍,按客户需求主动服务上门。建立会员制,通过会员制形式建立起稳定的客户关系,为会员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服务。
3.优化营业网点,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社区金融是今后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商业银行在网点布局和规划时应依靠社区、贴近社区,改造现有营业网点,合理布局,重新组合。社区的选择上应将当地知名度高、社会环境好、物业管理严格的小区作为试点,可在社区金融传统的柜台服务方式基础上增添自助服务方式,弥补柜台服务受营业时间限制的缺陷,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各分支行可建立社区金融中心(如投资理财中心、消费贷款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等),负责市场的调查与产品的研发,下设网点负责做好本社区居民、单位的金融服务与拓展。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储蓄网点优势,将储蓄所改造为综合性营业机构,通过增加服务内容来提升服务档次。
4.建立客户信息库,进行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由于社区内客户群体年龄、收入、性别、教育、职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同,商业银行要建立客户数据库,根据客户的经济基础、存款情况、消费信贷需求等进行市场细分,制定出能满足各层次客户金融需求的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营销。
5.提高业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应注重人才培养,通过邀请专业学者讲学、系统内外培训交流、聘用优秀管理人员等方式,促进各级机构网点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社区金融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完善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二是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三是加快信用环境建设。以社区为依托,以信用企业、信用户(居民)为基础,以打造信用社区为手段,改善区域金融生态,创造社区金融良好环境。要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组织领导制定实施细则和制度;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树立大局部意识,积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应切实担负起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领导责任,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和区域信用再担保机构,健全社区资信认证、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金融部门开展业务保驾护航。四是建立激励补偿机制。针对金融部门在社区所开展一些政策性业务,应考虑建立激励补偿机制。政府应在政策上对政策性金融予必要的激励和补偿。对社区小企业和下岗待业人员贷款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社区金融机构,应适当减免或降低营业税。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政策性补偿基金,向在社区承担的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支持。运用再贷款、利率等工具,对社区银行的资源配置进行协调和引导,鼓励加大对社区的投入。五是加强管理和监督。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社区金融宏观管理和风险监测,重点监测社区金融规模、来源、区域分布、市场利率、流动性状况、信用程度,风险状况等,分析可能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实施宏观调节。六是宣传培训金融知识。加强对中小企业经理、财务人员的培训,加大对社区居民金融宣传促进中小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信用形象”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金融意识。
课题主持人:王维民
关键词:智慧社区;社区居民;移动网络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设,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建设也在持续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上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更多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物美价廉的硬件产品;软件设施上智慧社区建设应打造适合城市发展的智慧社区平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关于智慧社区的运营模式也不尽相同。
1智慧社区
1.1智慧社区的概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中的一种新的理念,是新科技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型的管理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现代化、智慧化、智能化的生活环境,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社区服务,形成一种智能管理形式的社区。从专业角度出发,智慧社区涉及到智能家居、网络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多种领域。智慧社区是一种在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产业下的新“产品”,该“产品”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领先的RFID相关技术,以及电信业务中信息化基础设施良好等优势。
1.2智慧社区的作用
智慧社区可以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需求,同时提供优化信息化资源,为各种流程、系统和产品提供城市智慧化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化建设带来了很多利益。例如,某市的妇幼保健医院的移动医疗,已经可以实现患者提前预约门诊,在手机上查阅各项检查报告等功能。将装备了移动医疗设备的体验车开进社区,为社区居民上门服务,提供健康检查、疾病预防、现场打印体检报告等服务,并将社区居民的体检数据保存在医院的内网中,建立社区居民个人的电子医疗档案等。再如,社区居民如果在马路上发现井盖不见了或者是树被风吹倒了等日常生活常见现象,居民都可以利用手机拍照的功能,将照片以微信(彩信)的形式发送到应急联动中心,这样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就能实时地去解决,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系统,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共同创建和谐美好的新社区。
1.3发展现状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智慧社区的建设并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民族文化、社区文化、周边环境设施以及住户的生活习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于社区发展的商业模式,从而更好地建设智慧社区的新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是近几年刚发展的新项目,各城市大力扶植社区建设,也有许多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都在向智慧社区方向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探索。智慧社区的经济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见到经济效益,这是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表现状态,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观望经济收益。因此,合作共赢是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应用共同参与到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和精力去经营建设好智慧社区。如在智慧社区的移动网络建设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即定的具体目标,利用前沿的信息化技术,针对于智慧社区存在的问题,从管理、服务、通知等多个角度进行实践,以确保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的实现。
2基于移动网络智慧社区的方案
2.1设计时应规避的问题
(1)智慧社区的建设包含的系统和产品非常多,负责运行整个社区平台软件的开发商,都不能提供完整的系统和产品。(2)智慧社区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各个开发商在进行开发时,由于产品和系统过多导致开发难度较大,而且各个开发商之间也无法实现互通互利,如果全都由一个企业进行开发,需要的时间和财力的投入难以想象。(3)虽然智慧社区的概念在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但由于拥有住房的用户都已经在对应社区生活一定时间,对所处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习惯。很多用户认为没有必要去接受这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改变自我已经所习惯的生活方式。(4)独立的开发一个新的APP,需要用户去学习许多新的功能,而这样的模式并不能使很多用户轻易接受。
2.2方案设计概要
2.2.1功能构架
围绕智慧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形成解决设计方案的思路。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与社区通告。社区用户在对社区内的移动终端专用的信息移动网络,对养老,医疗等数据进行采集,该数据在系统中形成电子化采集。政府通过专用的移动通信网络,对采集的数据通过推送页面,使社区的居民对该服务进行评价,充分地表达社区居民的想法和对智慧社区服务建设的建议。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将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通过电子化应用、电子化升级、电子化开发等方式,在社区展示牌进行展示。
2.2.2社区信息化功能
移动网络的服务端与数据业务服务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前端展现时要体现出服务对象,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等。服务的渠道可以通过社区电子屏、飞信接口、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小助手、个性业务和市民主页。用户在接受服务时,包括的内容有工作协同,无线采集、服务支撑、综合评价、公告通知。该系统的核心应用层包括社区管理工作、协同系统无线信息采集系统、社区服务支撑系统、社区综合评价系统、以及社区公告管理系统。社区的信息接口包括虚拟服务层和核心数据层,通过虚拟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从而达到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管理、资源接收等核心数据层的应用。飞信网关接口,离线交互数据交换接口,可通过社区云计算系统、系统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Web应用中间件信息支撑层来支持IT基础设施,服务器系统集中存储系统网络系统网络安全设备等信息基础层。
2.2.3智慧社区的内容
(1)协同功能。上门巡视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专用网络联系沟通。通过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移动网络支持的条件下,在移动设备的主页面上选择社区通信化软件,进入到社区信息化的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信息任务,在该软件的使用上加以计费。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登录,在网络上将飞信账号,授权账号进行捆绑。通过社区信息化软件中的企业飞信界面,指定工作给工作人员完成用户的任务,并且居委会管理人员还可以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巡查和监督,以保证通信的实时沟通。(2)本地信息采集功能。通过PC和移动设备进行现场采集,将含有文字、数字、录音、视频、照片、电话、短信等信息收集在用户的存储数据中,将采集后的数据进行保存、分类,以便日后的使用。信息采集功能需要包括前端采集功能,社区居民可以到用户所在的家中进行日常的巡视,如发现家中有老人存在的情况,要对老人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行采集;信息采集功能在后端工作时,可以形成闭环,请社区居民进行评价。该功能对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进行排查和处理,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后端采集管理系统,对前端系统采集后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社区的管理人员在巡视过程中跟踪、监控和对采集的数据处理。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进行评价,可以通过移动公司自由的短信,网线、网站的方式填写综合的服务评价问卷。
3智慧社区设计方案的实现
社区信息的设立是为更好地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等融会在一体,通过服务自助化、运营自主化、决策智能化的方式,将社会通知、活动信息化、在线查看缴费情况、社会周边商家服务、物业服务统一化等归纳为服务自助化中;将远程统一服务、运营状态实时监控、广告自动播放等归纳为运营自动化中;将基于数据营销活动、精准社区业主服务、商业精准营销、智能数据分析等归纳为决策智能化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社区带来了科技改革,可以享受到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使用智能设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拉近业主和物业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合作为物业管理增加收入。对现有社区的智慧化改造,是一个抛弃陈旧管理,打造新型的智慧社区管理的方式,业主通过新的信息化服务,可以接受社区新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还可以重新构建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物业管理,这种新形势主动创造了社区服务管理的价值,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智慧社区管理可以通过3方面来实现:(1)可以实现手机APP智能门禁,社区居民通过手机APP注册业主用户,经过物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认证并授权后,手机APP账户就具备养的智能钥匙功能,可以通过手机APP自己开门或者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进行远程开门,社区居民与访客可以进行远程视频,业主通过APP内的访客留影,可查看开门记录;(2)可以通过智慧物业进行邻里互动,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邻里之间的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注册APP的用户可以通过物业的认证,享受到物业服务,如门卫接收快递、费用催收、维修通告等服务。社区居民也可以直接通过APP进行故障申报,社区内的用户可以在APP平台面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互动增加与邻居间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友好的社区关系。(3)还可以认证识别社区周围的商家。社区居民通过手机APP的网页,可以了解到社区周边的商家服务信息,可以在线直接下单进行支付,选择自己想要的个性化服务,对于感兴趣的商家也可以自行关注或入住该平台,实时掌握该商家的优惠促销信息。
4结语
智慧社区的设计与实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现代化生活,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新翔,王驰,朱传华,等.基于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设计和实现[J].电信技术,2015,(11).
[2]朱琳,刘晓静.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社区服务公众采纳实证研究———以打浦桥街道“IN标签”为例[J].电子政务,2014,(8).
[3]冯亚飞,陈连刚,刘建华,等.基于移动GIS的北京市智慧社区研究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7,(4).
[4]陈军.基于Oauth协议的智慧社区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5.
一,中国社区银行的现存问题
(一)相关部门未能对社区银行进行有效监管
随着国际经济的融合和本土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银行开始布局社区银行战略,企图避开审批制度以达到扩张营业网点的目的。这就导致在营业过程中存在信用、操作、道德等底线被触碰的风险。虽然社区银行的设立的数量越来越多,但监管制度未能随之跟上,从而导致有效监管的强度被削弱、风险的可控性越来越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赵锡军副院长曾在一次采访种指出: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它不但为企业日常运转提供资金来源.还吸纳老百姓存款。因此他的运作不仅关乎着国家稳健的运行,还关乎民生问题。因此,银行的发展应把风险控制首当其冲,应该以合规为前提,稳健运行为主线的经营。根据银行的资金来源,90%的资金都出自于存款人,投资者只占10%,若不注意风险控制,存款人的资金安全出了问题,最终要靠国家买单,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后果不堪设想①。
(二)社区银行特点未能有效发挥
现阶段,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在这样的基础上衍生出的社区银行不能算是实际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其运行模式与传统的银行分支划分与运行相差无二,因此,只能称之为“准社区银行”或“社区银行的雏形”,相比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体系,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去进步和很大的差距去弥补。而且某些商业银行开创社区银行的目的并非实现社区银行的内在价值,而是变相的通过社区银行来进行网点的扩张和另辟蹊径实现圈地的目的。因此,并未深层的考虑社区银行的本质特征和深究其在中国特色的市场上如何更好的经营和管理,社区银行的运用并没有突破信用贷款和私人理财等的现有模式,为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打开新局面。可以说,社区银行在我国虽然规模发展很快,各个银行都在竞相设立,但其发展还停滞在初阶段,在服务和产品上与传统银行模式相近,并未有所改进和突破同质化这一僵局,并不能提供给客户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实现其创立指出的价值意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的冲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没有忠实的客户群体,没有新颖的产品服务吸引新客户,那么社区银行极有可能成为银行的新负担,据不完全统计,A商业银行北京地区的社区银行67%都未能实现正盈利。
(三)不能够明确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顾名思义,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其独特的金融服务和特色的金融产品吸引社区客户。传统的银行根据“二八效应”,主要以服务于中高端客户,而社区银行的出现就是弥补银行在低端客户服务不足的短板,但现阶段国内的社区银行仍以争取高端客户为主,并未实现其创立的真实目的。而且我国的社区支行并非自成体系,独立经营运行,所以社区银行并没有在其所属的商业银行发展大战略中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同时,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并没有跟上社区银行的发展,用明确的法律法规去限定社区银行的经营范围、服务对象、资金运用等,同时政府并未出台相应政策和优惠鼓励社区银行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大方向的推进,相较之前银行的收入减少、成本增加、利差变小,就刚产生出雏形的社区银行而言,很难按照其经营宗旨运行经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公开指出:不同的银行机构应深入分析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支撑能力,在“全球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社区银行”中找准战略定位,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一)发展社区银行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治本性措施
中小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不足500万元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当前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1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创造了75%的新增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中央银行的<Q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5.8%,比上年末下降了3.9个百分点③。
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较大,因此重视不良率和以把控风险为主的商业银行不倾向于服务中小企业,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最希望受到银行帮助即在需要资金的情况下,它们就更不愿意向其放贷。站在银行的视角来分析这一情况,向中小企业放贷主要存在以下阻力:第一,利率的管制。政策导向总是认为放贷低利率就是“扶贫”,从而导致银行不愿意做贷款给中小企业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第二,风险的控制。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为了降低信用带来的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更倾向于用担保贷款、质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降低不良率。
但社区银行与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一样,社区银行具有大银行所缺乏的决策灵活性、服务特色性、信息传递及时性等特点。这导致社区银行可以更好的与中小企业对接,以其灵活性和便利性与中小企业对接,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与中小企业相互促进。
(二)发展社区银行是完善我国银行体系的有效途径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12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约为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13.7倍。在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交行五大行在同业市场中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相比之下,中小商业银行各方面相对较弱,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寡头垄断性质比较突出,且出现失衡,这一不良结果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和同业竞争力。表明我国仍以规模竞争为主要手段,距离成为成熟的市场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社区银行的服务体系可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大力鼓励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特质性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从而提高我国的金融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社区银行的目标群体就是中小企业,社区银行的出现可以更好的带动农村经济,针对农村的金融需求提供特有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建设提供其所学的资金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而且社区银行可以更有效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其灵活性可以因地制宜,以农村现有情况,衍生出适合农村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化。同时在不断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开辟新渠道。
三,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策略
(一)准确定位,稳步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社区银行所拥有的资本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因此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是社区银行如何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生存的立身之本,面对大银行规模竞争和兼并压力,社区银行以积极发挥自己的灵活能动性和金融产品的异质性,将社区居民和中小型企业作为目标群体,而并与大银行目标一致,争取高端客户与大型企业。通过服务附近范围内社区中居住的群体和小企业,不断彰显自身的经营特色和扩大自己的品牌效益,与大银行形成互补,而非竞争。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的“当地化”较为明显,社区银行可针对这一经济发展的特色,为不同的特色群体提供想对应得金融服务。
目前,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缺乏指导性的思想就会不断放大主观性色彩和投资改革的盲目性,这就产生了显著的资金外流的“虹吸现象”,即资金流向经济法的区域而非需要该笔资金的区域。而制约“虹吸现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④。而社区银行的出现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现象的出现,且有针对想的投放资金可以提高资金的实用性和助力经济发展的效率。
(二)突出特色,差异管理
我国银行的较为凸显的问题就是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同质化。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其发展模式都几近一样,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产品开饭,又或是市场营销,都相对较为一致。但国家放开利率管理后,我国的利率逐渐市场化,银行的差异也逐渐显露,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对自己的市场竞争做一个SWOT分析,从而更加了解自己在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准自己在市场中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定位,走有特色的服务之路。社区银行的发展应以“社区”为基础,即将老百姓的生活服务与金融服务相贴合,为社区中的小型企业和居民提供大银行无法提供的特色。例如,中小企业的创立初期,不仅缺乏资金的支持,其财务管理人才也较为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就要求社区银行提供给他们的服务就不能仅仅为资金,还应该在资金的供给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金融服务,例如为其提供资金理财,资金运用,风险咨询等深度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需求也逐渐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社区银行的业务类型应该涵盖日常所需的业务类型,如存取款、结售汇和家庭理财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金融服务。
(三)发挥优势,强化合作
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合作的主要方式。例如现阶段银行积极与互联网公司进行线上合作,互联网公司借助银行的资金优势和信用优势争取客户,而银行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普及型导入新客户和进行业务推广,从而达到共赢。社区银行应加强多方合作,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导入新客户、丰富金融服务类型。以兴业银行为例,该银行为开拓同业业务,扩大同业市场分行,搭建了银银平台,并在银银合作联盟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该行通过“柜面通”业务实现了与合作行互为,同时打起“科技输出”的策略,为中小合作银行建设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并提供数据托管和灾备等服务,平台合作向深度拓展。截止目前,参与合作的银行已增加至430多家。兴业银行的成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社区银行应以其网点数量的优势为基础,与规模较大的银行进行优势互补;以其决策的灵活性为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的大趋势下,与政策性银行进行合作;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从而为社区客户提供更为快捷简单的金融服务。
注释
①毛冉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②向劲静.民生银行“梦想”破灭一社区银行探寻新路径.《中国商报》,2013.12。
③巴曙松.中国金融改革下一步重点一小微金融发展.《博鳌观察》,2013.01。
④蔡四平.制约“虹吸现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10。
参考文献
[1]祝元荣.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毛冉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本文转自WWw. dYLw .nEt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3]岳艳青岛市社区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4]周爽我国社区银行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
[5]周莹光大银行长沙分行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的应用,促使公众阅读阵地由纸质阅读逐渐向电子资源、网络资源转移。社交网络是基于互联网的非正式交流平台,为公众阅读提供了在线交互场所。目前利用社交网络开展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促进社会化阅读的发展,我国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虚拟阅读社区,如无书网、豆瓣读书等,为数字图书馆拓展阅读服务领域提供了启示。高校数字图书馆基于社交网络构建阅读社区,能够消除读者、图书馆之间的诸多阻碍,为用户提供自由共享的阅读环境,也是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必要方式。
1社交网络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1.1社交网络的定义
社交网络即利用各种社交软件提供的网络服务,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与他人的人际交流,如Facebook、开心网等。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由信息渠道、信息源共同决定,信息传播手段更加多样。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设备,对社交网络进行访问,自由文字、图片等信息,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推荐并分享感兴趣的内容。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交网络用户基于相同的活动、爱好聚集在一起,形成以虚拟网络为背景的交际,也促进了社会信息交流模式的变革。
1.2社交网络的特点
社交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搬到网络上,拓展了用户的日常交际圈,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开放、高效、信息传播迅速的优势,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社交网络相对私密,用户可以自行设置个人资料的开放程度,确保信息交流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1]。社交网络相对封闭,也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方便用户之间自由建设群组,自由开展信息讨论和知识分享活动。群组成员可以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根据需要接收、筛选所需信息,自主寻找具有共同爱好的朋友进行交流,以积累更多人脉和经验。
1.3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目前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更趋多元化,从其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来看,社交网络的发展十分迅猛。根据Marketer公司的关于社交网络的调研报告,2012年全球社交网络的注册用户超过14亿[2]。我国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分析统计指出,2015年我国社交网络用户在全国网民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更多的网民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分享与检索信息。社交网络深受网民喜爱,与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希望利用社交平台拓展人际交流圈有关,也为他们获取个性化服务、展示才干提供了舞台。我国图书馆领域社交网络的应用也很普遍,常见的应用包括开发应用程序、建设服务平台等。
2社交网络应用于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与个性化的服务功能,使高校数字图书馆引入社交网络技术建设阅读社区成为必然。社交网络不仅方便图书馆嵌入用户阅读环境中,也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1扩展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
互联网时代公众阅读资源的获取途径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单纯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拥有更多获取新知识的方式。高校数字图书馆作为重要的阅读场所,通过不断扩展服务领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社交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集成虚拟咨询、虚拟收藏、在线预约等服务的综合性平台,方便用户检索信息和借阅图书,为用户获取馆藏资源提供了便利。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构建图书资源推荐栏目,根据用户需求采购图书,不仅可以满足阅读社区用户的需求,促进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能够实现馆藏资源优化,深化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2.2促进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
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频繁互动,帮助图书馆吸引更多忠实用户。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交流共享,具有开放、交互的特点,必将改变高校数字图书馆在阅读服务方面被动的模式,促进图书馆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中的应用,能够拉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为用户提供收藏、分享、传播阅读资源的场所。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新书通告、文献介绍等信息,建立虚拟社交圈和虚拟讨论小组,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及时互动交流,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
2.3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
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建设中的应用,方便用户利用移动设备随时获取信息,丰富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有助于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当前很多高校数字图书馆依然将资源建设作为重点,而用户的多元化阅读需求迫使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社交网络的应用,作为资源传播与分享载体,为用户之间分享阅读信息提供了条件[3]。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整合分析,不仅可以丰富图书馆馆藏,也可以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同时,社交网络的应用可以对阅读社区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标签”分类,将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用户汇聚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导致信息混乱无序,也可以帮助用户获得更多优质资源。
3基于社交网络的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构建依据与要素
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要求高校图书馆结合相关理论依据,全方位挖掘用户的动态信息,分析阅读社区建设的相关要素,保障阅读社区建设的功能完整性。
3.1构建阅读社区的理论依据
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构建,应该结合信息行为学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内容,主动掌握用户的需求动向,保障阅读社区建设的功能完整性。信息行为学理论指出,信息主体为获取所需信息,表现出查找、交流、加工等行为,而这些行为不仅与其主观意识有关,也与外界作用的刺激有关。这就要求阅读社区建设不仅需要关注用户主观上对信息的获取与吸收,也需要关注外界因素对读者的影响[4]。认知负荷理论指出,阅读是基于用户认知的知识生成过程,不同个体由于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对待具体任务时存在多重认知负荷。这就要求阅读社区建设不仅要关注阅读社区功能建设,也要关注不同用户在阅读期间的认知水平,采用心理负荷评估等方式进行引导。
3.2构建阅读社区的用户动态依据
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依托社交网络开展阅读活动,是以自身兴趣爱好为驱动的。用户进入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后,可以在线检索所需的阅读资源,并与其他用户在线讨论,或者根据在线推荐系统获得更多信息。当然,用户通过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检索信息后,经过筛选、分析与判断,可以利用图书馆检索工具查找相应资源,也可以选购纸质版本。通过阅读社区,用户可以开展资源上传、写书评、寻找读友等在线交互活动,或者参与线下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可以说,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所有服务项目,均是以用户动态需求为依据的,结合用户动态行为进行深入挖掘,将为阅读社区功能设计提供参考。
3.3构建阅读社区的基本要素
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就是利用先进技术搭建在线阅读交流平台,突破地域、系统、领域的界限,将阅读服务延伸至任何用户存在的角落,为用户提供持续、渗透、动态的信息服务,主要包含读者、社交网络、资源、服务功能与服务模式等要素。笔者结合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特点,构建了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结构模型(见图1)。由图1可知,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以读者为中心,以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为背景,通过资源建设、社交网络和服务内容设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其中资源是阅读社区的基石,社交网络是阅读社区的展示平台,服务模式与服务功能作为支撑,只有不同部分协同作用,才能体现并发挥阅读社区的价值。
4基于社交网络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构建策略
高校数字图书馆与社会化阅读相比更有优势,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领域的阅读社区建设依然存在交互性差、缺乏读者参与等问题。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社交网络,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搭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不断完善和优化服务功能。
4.1建设一站式交流合作平台
高校数字图书馆通过引入社会化软件与社交网站设计技术,如Wiki、RSS技术等,建设一站式平台,结合用户需求设置服务内容,实现与用户的无障碍在线交流。这样用户登录后,就可以在线检索感兴趣的内容,方便随时收藏阅读资源、在线交流并发表评论[5]。图书馆员在平台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做好阅读资源、专家资源的整合工作,也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兴趣群组,为用户创造良好的交流沟通渠道。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依托社会化软件与信息技术,自行研发建设的虚拟阅读社区(见图2),开创了我国基于社交网络自主研发的先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它基于社交网络服务形式,通过对馆藏资源、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图书馆、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拓展了用户获取阅读资源的方式,促进了阅读资源的共享与知识创新。
4.2制定统一的阅读资源标准规范
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制定统一的阅读资源标准规范,解决由于不同资源提供商阅读格式不统一,给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带来的困扰。一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用户的阅读需求,寻求统一的阅读社区资源格式标准,明确规定期刊、报纸、文献的基本格式。另一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制定合理的信息检索规范,通过标准化的检索流程,方便用户迅速检索所需内容,并且能够在多个资源供应商之间进行对比选择。此外,借鉴谷歌公司的开放链接模式,制定统一的调度系统链接规范,方便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调度与共享,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将更多用户吸引到阅读社区中来。
4.3加强与商业阅读社区合作
高校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尤其是特色文献资源与连续出版物,而商业阅读社区资源相对欠缺。通过与豆瓣读书等商业阅读社区合作,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依托商业化社区的已有技术与设施,促进二者在阅读服务方面的优势互补,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减少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资源浪费。由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纸质文献,安排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将商业虚拟阅读社区作为用户获取阅读资源的媒介。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在科技查新方面的优势,在用户利用社交网络获取相关期刊文献时,采用信息计量、数据挖掘等工具,为他们提供相关文章链接。高校数字图书馆也需要做好社区用户管理工作,借鉴商业阅读社区的品牌营销方法,增强用户对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认可度,通过个性化阅读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
5结语
信息时代社交网络的应用体现出独特的优势,为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构建提供了新视角。高校数字图书馆依托社交网络的综合交流互动功能,建设功能多样、结构完善、界面清晰的阅读社区,改变单一、被动的阅读服务模式,不仅能够激发用户对馆藏资源的阅读兴趣,促进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创新,也可以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扩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
一、**年社区经济发展现状
**年,我社区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镇党委、镇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工业经济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优化社区经济发展环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年社区全年总收入xxx万元(其币xxx万元),同比增长xx%,其中工业收入xxx万元和商业租金收入xxx万元。其中社区所辖的百利工业区和百达工业城,有企业厂房、间,企业厂房每月收入约xxx万元;社区有商业铺位xx间,每月收入约xxx万元。全年总支出约xxx万元,主要用于居民福利,清还银行借款本金及利息、办公用费等方面。
由于**年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下滑,企业出现倒闭潮,加上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集资款问题、银行借贷、土地抵押等,日益突出,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尽管我们在管理体制及政策支撑上作出了努力,但社区所辖区域至09年1月底,有5间企业厂房关闭(分别是:松扬、盈丰、威达、鑫圣祥、安利厂),经济损失达xxx万元,并且造成社区经济收入下跌,此项收入仅为xxx万元,同比下降了11%。同时剩余企业、商铺因出现经营困难,纷纷要求减低厂租、铺租,大量应收未收款不能及时追回。因此造成综合各项经济指标,我社区被评为经济欠发达社区。
二、2009年经济发展努力方向
尽管社区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总体来看,这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困难与机遇同在,针对经济出现下滑的情况,2009年,社区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镇党委、镇政府李书记的工作报告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优化大环境,促进大发展“的主线,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任务,按照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保平稳、促增长、广开源,紧支出、优环境、造新居”的总体要求,我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摆脱经济欠发达村,解决经济困难,实现社区经济正常化。为实现上述目标,社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社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完善社区管理制度,细化各项工作,明确各人的工作任务,优化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力保经济正常运作;继续抓好村民车间建设,不断扩大就业,促进民生;科学管理财务,开源节流;动用一切力量振兴社区经济。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
一是完善社区的党建工作,团结带领好一班人。1、制定关心党员干部工作制度,根据“六必访”要求定出慰问时间表,并在三月份开展了慰问工作,共慰问了2位老党员,得到了党员的肯定,增加了党的凝聚力;
2、社区决定规范驻队领导干部走访群众的日期,定于每月15号进行,通过走访,深入了解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得到群众的赞扬和肯定。
3、加强组织纪律,制定###社区干部职工管理制度(试行),分别有考核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件收文分发处理制度、办公室岗位责任制、两委干部守则,并召开干部会议通过以上制度决定。成立了督查小组,监督社区各部门工作进展和制度的执行。
二是全力发展社区工业、商业,以发展促增长。工业、商业是实现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的重中之重。2009年要抢抓机遇,千方百计发展社区工业、商业,以发展促增长,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深入开展“感恩商家,帮扶企业”活动。制定社区干部职工责任制度,要求每人挂靠企业三间以上,定期每星期走访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需要,传达政府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稳住现有企业。
2、加大招商力度。社区画出空置厂房平面图,记录详细厂房情况,分发到每位干部职工,实行全民招商,已初见成效。到三月份中旬已经有三间厂房租赁出去,剩下一间也正在洽谈中。
3、大力追收应收未收款,稳定社区经济。成立了外资企业风险预警小组,定人、定时、定点进行追收厂租、铺租,实现长效管理,08年的应收未收款全部追回。
4、加快新城广场停车场建设。加快新城广场停车场建设工作,落实镇党委、镇政府“五整治”工作,大力整治乱停乱放现象,合理利用空置用地,并根据市物价局的收费标准,新停车场于4月1日正式收费,每月约能增加xxx元收入。
三是科学管理社区财务,做好节流工作。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社区规定所有支出先由财务预算可行,报书记或主任审核方能支出,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的开支,盘活社区的现金流,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2、加快对银行转贷工作,根据“两改”方案,社区积极与各大银行磋商,进行分段转贷,预计转贷完后省下每月约4.16万元的利息。
3、制定费用支出警戒线,严格控制各项支出。
四是扎实开展村民就业工作,以就业保稳定。大力推广“村民车间”建设。xxx厂“村民车间”目前共解决了社区的50多名本村村民和其他村村民就业,主要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工作。进入车间工作后,她们的生产的效率和工厂工人基本一致,集体观念、纪律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市委对我镇积极主动推动村民就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村民车间”在解决村民就业同时,转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对农村稳定和社会风气好转都有很大的好处。就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民生工程,社区将继续扎实做好“村民车间”、“青年车间”,探索就业多样化,为樟木头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劳动服务站为平台,组织社区失业人员15人参加镇劳动分局举行的招聘会,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五是优化社区大环境,筑巢引凤。1、抓好环境卫生工作,不留卫生死角。一要严格监管,以明确的检查考评制度进行巡查,提高环卫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的质量;二要组织工作人员对社区的市场和商铺进行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现已签订了277份;由社区干部带领,出动治安队、户管队、环卫监督员等50人次,大面积清理社区“牛皮癣”和老围卫生死角,顺利通过了市检查组第一季度的综合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