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辅导措施

第1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校;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在日益发生转变,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朋辈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意在探究朋辈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朋辈辅导员概述

朋辈辅导员是指与大学生年龄相仿,通过非专业心理教育培训、选拔及督导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成为具备为同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能力的年轻辅导员。很多高校中的朋辈辅导员都是从大学生中直接挑选出的一类大学生,在后期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共同帮助其他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广泛实施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二、开展朋辈辅导员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在大学生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时间宽松、自由度大、学生活动空间宽阔、思想活跃等特征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而当其他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应激事件出现心理波动和异常行为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同龄人加上长期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对于他们的异常心理表现朋辈辅导员能更快捕捉他们的异常反应,然后可将情况上报,学校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高效及时解决处理,大大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对控制好高校危机事件突发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主动化发展

虽然当前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和组织,但由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及对心理咨询的抵触,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都羞于主动咨询和求助指导,最终结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实施效果欠佳。而朋辈辅导员作为朋友或室友、同学能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心理援助。另外朋辈辅导员长期与身边同学接触交流,易于搜集掌握同学们的行为信息,通过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的情感困惑并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有针对性的解决掉心理问题,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提升朋辈辅导员综合素质

担任高校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从学生中选出的一批心理素质良好、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加上后期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培训,朋辈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中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在他们原本基础上更加强化了自身特质。

三、优化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一)营造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高校要加大关于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展板、海报等多种途径形式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宣传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支持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趣味知识竞赛、朋辈辅导员职业体验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朋辈辅导员的认知和关注,营造良好的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加强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

在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方面,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格、学习能力、生活经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完善和规范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机制,优化朋辈辅导员教育资源。另外学校要重视朋辈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如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心理咨询实践等项目。通过邀请心理专家对朋辈辅导员实施讲座、交谈、沙龙等形式的培训,提高朋辈辅导员专业素质。同时定期强化检查案例分析、心理辅导实践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朋辈辅导员服务能力。

(三)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措施有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通过校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咨询室-朋辈辅导员工作室三级网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指导。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设立心理网页,开展朋辈辅导员网上心理答疑、网上交流论坛或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朋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心得,并对学生生活学习动态实施观察,及时给予其情感支持和安慰。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心理学倾向于研究少数人的病理性心理,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对提高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和功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作者:蒋韵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辉,杨婉秋,张满堂,等.学校朋辈辅导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估[J].云南电大学报,2014,9(1):37-38.

第2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公寓是学生除了教室所在时间最长的地方,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学生公寓开展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措施,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公寓;必要性;措施

0引言

在大学生活中,公寓一直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在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并且近些年来,大学生公寓发生了许多恶性事件,学生公寓的文明健康活动建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大学生公寓文明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生公寓中的实施,对大学生公寓管理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高校公寓管理水平,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负责。

1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1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要求

目前,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构建高校、院系、学生班级、宿舍四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细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其全面成长。同时也是为了顺应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大学生公寓的管理,切实落实上级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生公寓是国家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体系,与学生直接关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对心理教育学而言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需求,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接受心理教育,公寓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深入了解的基层,也是学校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动向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十分的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是学校到宿舍由全面到局部、由上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公寓是四级管理体系中最为基层的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全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

1.2公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公寓管理中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多半时间主要停留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是一种微观社区活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活动的缺失,致使大学生公寓成为了心理病态重大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例如马加爵案件、复旦学生投毒案等,给高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并且在大学生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一手资料,有利于及时地把控学生的心理走向;而且,在公寓中开展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人接受。同时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1.3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应用需要以公寓为主阵地开展工作

目前,很多人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问诊还存在很多认识缺陷,大多数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更多的是向朋友诉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即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是依靠朋友同辈之间的心理互助行为,通过日常的交流帮助被咨询者,使心理咨询工作更加地高效、切实解决学生的需要。目前这种心理辅导方式已经在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等部分的高校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实行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先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朋辈咨询员队伍,在学校的公寓中与公寓管理员共同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

2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措施

2.1设立专门的公寓心理辅导场所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生活理念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一般人较高,因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愿意主动地接受心理咨询活动,同时这也为心理咨询辅导场所效能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场所大多都设置在教学区,距离学生的生活区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进行咨询活动,同时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矛盾以及心理问题集中的地方,因此在公寓设立心理辅导场所可及时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心理问题,使公寓管理体系更加地完整,使公寓管理更加地文明、健康。并且在公寓内设置心理辅导场所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的深入学生的生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2在公寓中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传统的公寓管理中基本上都是设置专门的公寓管理人员,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随着公寓心理病态恶性事件的发展,公寓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服务也成为公寓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公寓管理需要变革传统的公寓管理方式,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让心理辅导员入住公寓,提升高校公寓管理水平。心理辅导教师入住高校公寓的管理模式,还继承了传统的公寓管理模式,吸收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以健康教育管理内容为中心,为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赋予新的内容,为其增加新的效能,对公寓管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

对大学生而言,公寓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其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必须重视学生公寓管理,即将心理健康活动深入到公寓管理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4注重以学生为本,实现公寓的朋辈心理教育

加强对公寓学生队伍的建设管理,以舍长、层长、楼长为主线带动整个公寓,使公寓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有机融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成立大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由班级心理委员、舍长、层长、楼长中选拔(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先),配合教师开展心理状况调查、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相配合,比如成立大学生党务工作中心、党员工作站让有关党员、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进行心理状况的了解、心理危机识别,同时注重增进同学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教育作用。

2.5明确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是公寓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开放性的平台,同时也是宣传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相结合,并且确定合适的教育主题,使其具有心理健康的内涵,例如举行“公寓文化艺术节”“装扮宿舍大赛”等活动,一方面通过舍友之间的团结协作,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形成和谐、稳定的宿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宿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良好的宿舍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结语

综上所述,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构建高校全面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分支,并且在公寓管理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新方式,提高公寓管理水平,促进公寓健康、文明发展,为学生创造和谐、稳定、健康的生活、学习、交际环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构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公寓管理纳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保障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虞跃光,吴文珍,邱萍,等.高校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8(6):57-58.

[2]董雪,王娟.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5(4):161-162.

[3]祁承勇.大学生公寓的朋辈互助模式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3):40-41.

[4]罗文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影响分析[J].速读(中旬),2015(1):44-44.

第3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内地高校; 香港高校; 台湾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29-02

一、香港、台湾和内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1.香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辅导队伍整齐,专业化程度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香港学生事务工作处职责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各高校都配有数额不等的专职心理辅导员,从业人员都必须经过高强度、专业培训,同时获得相关的硕士以上学位。为保障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香港各高校还专门邀请心理分析专家作督导,香港专业辅导协会经常通过多元化的方法为辅导人员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使辅导人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与锻炼。

辅导机构健全,辅导领域广泛。在硬件方面,香港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各项服务活动基本上是无偿的,只有少数开支较大的训练计划需要学生承担部分费用。在内容上,辅导主要包括个人辅导、教育辅导、升学与就业辅导、小组专题辅导、联络校外团体等。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有许多心理量表,如心理测量、职业测验等。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和职业测验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在形式上,除了在个人、小组层面上的辅导以外,更重要的还有环境介入策略。[2]香港高校强调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都应有育人意识,同时注重与社会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辅导更具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效果进一步得到强化。各高校已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辅导。

围绕全人发展,提供以学生为本的服务。香港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一种以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学生见识、促成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服务。在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紧密围绕着全人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即高校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学业,使其获得发展事业的技能,同时要培养学生德育、体育、情感、艺术、社交等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潜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2]

2.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进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一般辅导,二级预防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三级预防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配合学校行政组织的弹性调整,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台湾高校管理模式深受美国影响,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

交互作用,整合发展。近年来,台湾地区整体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造成学生的背景与需求条件落差逐渐扩大。为改善此现象,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友善校园”总体营造计划,希望透过学生辅导体制的主要策略“交互作用,整合发展”来整合资源,聚焦方向,真正落实并推动该计划。“友善校园”基于学校本位管理的观点,强调学校教师及学生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如师如友,止于至善”。

资金投入充足,人员配备齐全。近年来,因为台湾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且日趋低龄化,台湾地区投人近86亿台币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旨在“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大,硬件设施完善,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齐全,藏书量多。咨询中心专职人员的晋用方式大约有两种:以助教职称聘任;以研究员角色聘任。

3.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就。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长足进步。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板报、信箱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等。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内地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在全面育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统合学校及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团结、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获得相对于其自身而言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上,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从硬件建设来说,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足。各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大多是兼职,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工作热情难以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多数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中极少有人受过专门及正式训练,普遍存在“泛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3]

从课程建设来说,目前各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情况比较复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所用教材五花八门。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此外,心理健康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及社会的资源优势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与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预期目标尚有差距。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香港辅导员和辅导机构构建的点、线、面网络结构,台湾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总方针,根据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的不足,内地高校还应着重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主管部门应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基础建设,完善个体团体咨询室、测评室和治疗室的各项设施。参考国内外经验,确定专业人员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可归入“心理学”或“德育教师”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从总体来看,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模拟心理咨询和辅导,定期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以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调整心理辅导技巧,深化理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3.建立高校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通信息,借助于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同时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与其他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联系兄弟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聘请名校教授讲座,开展异校咨询活动以及与开设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合作,为有心理疾病发展可能的学生提供医疗干预措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注重抓好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理论性、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4]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王义波,张召.中国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借鉴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1):99.

第4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现就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查情况如下: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20*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第5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2002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2002]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2005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第6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48-02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日益复杂的外界以及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正常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此,积极的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需要积极的进行创新。

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高校而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需要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学校要注重健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信息渠道和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各学院年末工作考评;设立心理健康专项经费,打造专兼职心理教师团队、学院心理辅导员、学生同辈咨询团等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构建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及时有效、动态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学校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其中,团体辅导室既可用于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也可用于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小型培训,这样可大幅提高心理干预的实效性。建立班级心理气象员、院级心理辅导站、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与医校合作专业医院“四级联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危机预警与处置工作体系,形成心理危机信息实时报送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与心理危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切实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建构信息化沟通途径,利用人人网、微信、易信等网络途径宣传心理知识、传递心理信息。建立网络心理测评系统、心理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员信息工作平台等;不断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日常工作月报,心理异常学生日报,保证沟通渠道及时畅通。拓展的心理咨询服务渠道,“多形式、全覆盖”自主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网站,网站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提前预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时答复学生咨询;开通心理健康热线,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守候学生求助电话;开设心理健康工作QQ群、“心灵有约”微信、“心理助手”微博,让学生拿起手机即可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获得帮助。构建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宣传普及、课堂教育、团体辅导“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心灵关怀模式,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的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还需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各高校要注意积极的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各高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坚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的工作理念,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宗旨,立足校本学情、创新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心灵护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专家,走进大学校园,通过现场解答、派发宣传材料的方式,营造良好、和谐的心理健康氛围。宣传活动中,专家们还可以重点向在场的大学生讲解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睡眠恐惧症等大学生群体常见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保健技巧。另外,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各种新媒体的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开通新浪微博等,并综合应用校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多种形式,开办各种固定的心理教育栏目。不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力量,从而努力营造一个乐观、向上、尊重、友善、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积极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心理教育

学校还可以积极打造各种各样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特色活动,例如大学生成长团体辅导、心理健康工程、心理普查和题班会等。开展各类心理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每年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问题学生进行约谈,制定干预措施,及时追踪回访;安排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各种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强调团体内人际交往作用的重要性,鼓励各位同学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同时也更好地助人和自助。同时也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地发展,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丰富课余生活的平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强大的教育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为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效果,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将心理健康技能纳入辅导员技能大赛。在师资队伍方面,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强化心理工作参与者专业性培养与发展制度,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定期参加部省级各类专业培训及心理咨询督导,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参加学术研究活动,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进入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系统。专职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员及心理委员(心理社团骨干)定期参加省(部)组织的专业心理培训;邀请心理专家对从事心理工作的师生进行心理培训。在教学方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安排16~32学时、1~2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建构信息化沟通途径,如设立“神农心园”心理网页,在西祠胡同―南京校园论坛中设立“敞开心扉 放飞心灵”版块,建立QQ心理交流群,利用人人网、微信、易信等网络途径宣传心理知识、传递心理信息。建立网络心理测评系统、心理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员信息工作平台等;不断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日常工作月报,心理异常学生日报,保证沟通渠道及时畅通。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引导辅导员参加各种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等。学院可以鼓励支持辅导员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定期组织大家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技能培训和研讨交流,以提升辅导员自身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设置专业的职能老师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总体上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学院职能老师每个月都会定会召集各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知识和实务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以便协助辅导员开展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在各班级层面,指导辅导员做好谈心记录。每次与学生谈心后,及时做好谈心记录。除了单独谈心外,还要鼓励广大辅导员们经常性的走访学生寝室,细心观察学生与室友及班级同学的相处情况,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大学生活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因为感情问题,情绪波动较大;也有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对工作,对未来充满焦虑和迷茫。面对种种问题,都需要辅导员进行悉心的引导、殷切的关心。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做好日常的观察和排摸工作。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在人人网,微博,易班或者QQ上的状态信息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出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五、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高警惕,未雨绸缪,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在危机预防方面,学校应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构建完备的预警机制,确立“防先于治”的危机预警理念,出台多项规章制度与管理方案。施行心理测评及筛查制度,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逐个进行面谈及心理辅导,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危机预警档案。落实系统管理制度,每月度宿舍开展一次“寝室生活研讨”、班级组织一次主题心理班会、心理社团举办一次主题心理活动、院部举行一次心理委员及心理社团骨干工作会议、心理中心召开一次院系心理辅导员会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网格化工作格局,构建“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各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四级校园危机预防与干预网络,责任明确,步骤协调,共同筑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防护墙”。构建“全员介入”的支持系统,通过系列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自助系统;通过与家长沟通,巩固家庭支持系统;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等形式,发展朋辈支持系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基础,对各高校而言,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继续本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理念,不断推进、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飞.创新思政教育措施加强心理教育的开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241-242.

[2]罗平,魏晓波,马海林,等.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62-166.

[3]周东滨.和谐社会视野下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41-43.

第7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第8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

1.心理知识讲座。

我校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因此,我校就在全校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全校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个别咨询与辅导。

在全校性的心理知识讲座的基础上,我校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辅导室内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在个别咨询与辅导中,心理辅导老师做好相关的记录,耐心的为学生给予指导。特别是期中考试前后,学生面对自己的考试总会有许多的忧虑,心理辅导老师就予以劝慰,疏导,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或忧虑,并帮他们认真分析得失。

  3.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第9篇: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积极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品质,这也是辅导员能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能自我导向、生成的整体,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释风格,这样能有效地预防学生产生抑郁的心理,提高学生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积极的本性,因此每一个个体的内心深处都有对尊严、生活的意义、人生目的的追求。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辅导员更加注重以学生现有的积极品质出发,致力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积极心理学主张辅导员应以积极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学生,且以欣赏、发展的眼光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良好的品质,用积极的语言激起学生内在的潜力与激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积极心理测量的方法去评估学生的积极心理或消极心理,在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后,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讲座、知识竞赛、心理游戏,给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如此,学生遇到问题时就能以积极的方式去解决,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将自己定位为生活辅导员与政治辅导员,部分辅导员也是这样定位自己,并以此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基准。但是,想要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若仅有单一的思想教育与简单的管理手段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此,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将自己准确定位为“心理辅导员”,并根据这个角色的定位结合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认识思想问题,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与人格特点,化解心理问题应以德育的高度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