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畜牧投资;管理;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26-02
1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的评价
山东莱阳春雪食品有限公司是从事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生产、种鸡繁殖、雏鸡孵化和饲养、肉鸡屠宰加工、调理食品生产、蔬菜速冻保鲜、自营进出口和销售服务的纵向一体化企业,是中国大型的一条龙肉鸡生产加工企业之一。由于纵向一体化管理的企业涉及的内部企业很多,产品的种类和规格庞杂,中间环节原料的品种也很多,管理过程复杂。同行业同类企业之间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千差万别,很难用单一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所以采取管理者评价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我们通过与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让他们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对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进行评价,问题项全部为选择项,尽可能地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各问题项,采用直接打分的办法,最后得分取算术平均数,评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1产业链的整合和协作水平评价
(1)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如基地农户、上游企业等)指标。供应商交货总是非常准时;供应商交货总是非常准确不出差错;供应商提品的品质很高;供应商提供的原料成本达到市场最低水平。
(2)产业链内部各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整合和协作水平指标。企业各部门之间存在非正式的协作;企业各部门共享运营、决策等信息;各部门共同协作降低物流总成本而非部门内部成本;企业各部门能建立一致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企业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网络;企业管理普遍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能很方便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
(3)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力指标。能对目标市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物流战略计划;在产品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达到最少;货物全面实现包装标准化;企业已经对产品广泛使用条形码管理;使用ABC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对市场信息变化时刻保持关注并快速反应;能顺利解决临时增加的订单;能够满足小批量的定单;能够准确预测完成某个顾客订单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准确地对库存水平进行预测。
(4)企业内部各部门与外部客户(如超市、市场、配送中心)等的协作水平指标。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共同制定一致的战略目标;与合作伙伴间存在非正式的合作;与合作伙伴共同发现和解决物流方面的问题;与合作伙伴就产品、市场开发共同协作(如客户积极提供市场信息);与合作伙伴共同降低成本并分享所带来的好处;与合作伙伴分担市场风险;合作伙伴之间共享库存和销售预测等信息;有效地与合作伙伴沟通信息。
1.2企业整体绩效评价
企业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企业在保证客户需求的同时把库存降低到最少;企业在运输方面的成本降低到最少;企业的产品发生损耗的情况降低到最小;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价格水平非常满意;客户对交货及时性非常满意;客户对交货准确性非常满意;客户对产品的品质和新鲜度非常满意;客户不同批量、不同产品组合的需求均得到很好的满足。
从评价结果来看,管理者认为产业链的整合和协作水平较高,从此类项目的得分可以看出,特别在生产协作、信息交流方面,在制订生产计划、交货计划、库存计划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对物流的评价来看,企业的物流能力增强。但企业管理者对于中间环节企业的表现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企业都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整体评价是满意的,特别是企业在降低成本和减少损耗方面,纵向一体化企业表现尤佳。所以对于这类企业来讲,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同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起讨论,对于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市场供给紧缺时,实行一体化后的企业就不用担心不能得到充分供给,企业因此可以抓住有利的市场机会,巩固和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实行一体化后,通过确保原料质量,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从而提高了本企业同非一体化企业的差别化能力。
纵向一体化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上述利益,但也会带来一些额外的成本支出。主要是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难度。企业实现一体化经营,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总投资额。由于投资额大,占用资金时间长,资金周转缓慢,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商业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讲,如果产品销售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企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资金都要占压,会引起连锁反应,所以这时企业的商业风险比独立经营的企业要大。企业还要进一步面对自然风险,企业因为要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对于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等自然风险当然要自己承担,如果是采用收购原料,则自然风险可以转嫁给养殖户。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环节增多,管理过程复杂化,内部信息的传递不流畅,就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决策;随着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延长,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竞争对手,相对地减少了合作伙伴。同时企业在其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特别是无法减少和避开实力强大的对手的竞争,这样对于纵向一体化的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各个企业组织结构、核心技术和管理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如何使一体化企业走上正常生产经营轨道,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纵向一体化意味着企业是通过固定的关系来进行购买和销售。这样,企业不用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就会降低企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缩减成本的动力就相对降低,内部交易比市场购买降低了企业对成本的重视。实际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最大的难题是在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中各企业建立以利益分配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促使各企业为共同目标做出最大努力。
目前实践中纵向一体化企业采用的利润分配方式主要有按项目中间产品的出售价格计算农户获得的利润合同保护价格,按项目中间产品的出售价格计算的利润和项目部分利润的返还的合同价格,项目利润返还项目主体互相协商确定项目利润分成比例项目利润分成,按照投资入股比例确定利润分配比例的按股分利,按照投资入股比例和项目中间产品的出售价格获得利润的按股分利+产品价格等几种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项目的利益分配模式,从产权角度可以分为按照股份分配利润(按股分利、按股分利+产品价格)和按照契约(协议)分配利润(合同保护价格、合同价格+项目利润返还、项目利润分成)两种模式。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对比一体化企业股权分配和契约分配的优劣,进一步证明按照股权分配收益的优越性,由此证明了一体化经营按照契约方式分配利润,最优生产率水平会低于其在股权分配方式下的最优生产率水平。也就是说,相对于股权方式,契约方式只是次优的收益分配方式,从而指出一体化企业利益分配模式的发展方向。
但目前这种利益分配模式数量不多,根据农业部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的《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各类组织中,利益连接方式采用合同(契约)关系的组织有68229个,占59.85%;采用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的组织有22059个,占19.35%;采用按股分红的组织有23712个,占20.80%。
所以,要在纵向一体化经营的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以畜牧业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作为联结纽带和利益分配调节机制,以资本为纽带,企业的利益分配与要素贡献相联系,参与主体按照各自的投入可以获得各自正常合理的利润。以股利、红利作为最主要的利益调节手段,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契约利益分配的随意性与不公平性。而且,各个主体的目标由于产权纽带而趋于一致,形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降低了一体化经营的市场风险与社会风险,增强了系统功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营销人员的管理,鼓励其积极发展和长期留存,提高业务品质和经营绩效,同时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储备人才,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营销人员分为客户经理和营销团队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的职级由低至高分为:客户经理、团队经理、营业部经理、支公司经理及分公司副总经理和分公司总经理。
第三条营销人员的待遇、考核、奖惩等事项的管理,均须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营销组织和管理关系
第一节营销架构
一、 直属关系:是指营销管理人员与其直接管理的营销人员之间的隶属关系。营销管理人员称为其直接管理的销售人员的直属主管,直属主管是团队经理、营业部经理、分公司经理、大区经理、金控事业部。
二、 所属关系:是指营销管理人员与其所有管理的营销人员(包括直接和间接)之间的隶属关系。
三、 直属团队:是指营销管理人员本人及与其具有直属关系的营销人员组成的营销团队。
四、 所属团队:是指营销管理人员本人及与其具有所属关系的营销人员组成的营销团队。
第二节管理关系
各级营销人员须接受上级营销管理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各级营销组织须接受公司营销管理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第三章入离职管理
第一节入职管理
第一条营销人员入职
履历资料完整:入职登记表、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复印件、招商银行卡复印件、体检报告(女性做孕检)、原单位离职证明、1寸免冠彩色证件照2张、营业部经理职级及以上管理人员需提供近半年内的银行流水。
第二条归属关系的认定
一、 营销人员履历推荐关系栏推荐人,来确定团队归属关系。若推荐人为营销管理人员,则被推荐人由推荐人负责日常管理和辅导;若推荐人为客户经理职级,被推荐人由推荐人的上一级营销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及辅导;客户经理职级晋升后,该被推荐人仍为客户经理的,该被推荐人归属为晋升后客户经理团队的直属营销人员。
二、 新入职人员一经确定团队归属关系,原则上不能转换推荐和归属关系,如有特殊情况,所发生的“异动”须经过总部审批通过之后方可执行。
第二节离职管理
第一条离职的界定和前提条件
一、 主动离职:指任何情况下由营销人员主动向公司提出的离职。
二、 被动离职:指公司主动对营销人员实施的《劳动合同》的终止。公司有权实施被动离职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一)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能遵守营销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和履行义务。
(二) 不能按期达成相应职级考核要求。
(三) 违反公司品质管理规定的相应内容。
第二条离职手续的办理
一、 主动离职手续:完整填写和提交《离职申请表》、《离职交接表》,按人事流程经各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办理相应手续。
二、 被动离职手续:营销管理部根据本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核定后,通知对应人员的营业单位,由营业单位负责人通知离职本人,在三日内按照主动离职相关流程办理。
第三条离职后再入职时的管理规定
一、 申请权限:业务端人员在离职三个月后可进行再申请入职,且必须是带单入职。职能端人员在离职六个月后可进行在申请入职。离职人员中因业务品质问题被终止劳动合同者永久不再接受入职申请。
二、 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离职后再申请入职后的薪酬制度需按不高于离职前职级确认,享有对应的薪资待遇以及晋升权利。
第四条离职后的业务管理规定一、离职人员业务以及客户数据由分公司统一接管。
二、遗留业务及客户数据由分公司进行分配管理,并逐级上报至总部备案。
第五条异动管理
原则上除晋升、降级、人员无归属外不允许异动,一个月内只能异动一次,所有情况的异动生效日期均为每月1 日。
第四章工作职责
第一条客户经理
一、 针对公司产品,进行潜在客户开发,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咨询服务。
二、 负责客户维护提升工作,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工作。
三、 掌握金融行业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四、 根据一线工作了解到的客户反馈,向公司提出产品及流程优化建议。
五、 完成团队经理制定的销售目标。
六、 根据团队经理的要求按时保质完成销售报告。
第二条团队经理
一、 负责经营业务计划的制定等团队管理工作。
二、 负责团队人员的业务培训、规划和督导。
三、 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并协助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业务推动策略。
四、 完成工作报告及相关的业务汇报工作。
第三条营业部经理
一、 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营业部的各项工作,达成业绩目标。
二、 负责培训销售团队,执行公司制定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下属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考核。
三、 执行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做好日常业务活动管理,监督检查下属人员的执行情况。
四、 负责协助管理营业部各项业务活动,并提供专业的辅导与训练。
五、 负责内部及对外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工作等。
第四条分公司经理
一、 根据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以分公司为核心制定并执行当地市场长期开发的策略。
二、 依据分公司总体发展需要,管理和领导分公司团队建设,提升分公司各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 带领分公司完成公司下达的年度任务指标。
四、 制定和完善分公司管理制度。
五、 宣传和实践公司企业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保证核心骨干的稳定。
六、 定期收集相关行业政策、竞争对手信息、客户信息,分析当地市场发展趋势,为公司重大决策提供支持。
第五章职场行为规范
一、 职场着装规范:
男士着装要求:正装,即衬衫+西裤+深色袜子+皮鞋,或深色西服套装,须佩戴工牌。女士着装要求:正装,即西裤套装、或套裙、或西装裙+衬衫,须佩戴工牌。
二、 工作时间:不在职场阅读或浏览与工作无关的书刊、报纸、网站。
三、 洽谈接待:职场区域内的洽谈室,仅限于用来接待客户和面试,除此之外,不得随意占用洽谈室接待访客时使用的公共资源。
四、 职场工位:在使用职场工位时应充分尊重他人,不随意挤占他人空间,尽可能保证工作环境的安静有序,不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
五、 文件管理:未经许可,不随意翻动、阅览他人的文件;废弃的文件应及时销毁,机要文件不得随便放置或传阅;打印、复印后应及时将废弃掉的复印件放在标有“二次使用”的位置上,对含有保密信息的文件,应及时销毁。
六、 办公设备及办公场所:合理使用公司提供的办公设备,不得使用公司提供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场所作诸如:聊天及玩游戏等、复印或传真与工作无关的资料等行为。
七、 安全管理:
(一) 办公区内严禁焚烧杂物或使用明火,不得自行安装或乱拉电线,最后离开办公区的人应确保门、窗、空调处于关闭状态。
(二) 须爱护职场内公共设施,如饮水机、音箱设备、桌椅等,遇有设备损坏或不能正常使用,由行政人事部门及时处理。如因工作需要,须将公司财产、记录或其他物品带出,应向上级领导说明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填写《外出申请单》。
(三) 为保证公司及个人财产的安全,任何人不得私配办公室、文件柜钥匙,如遗失,需在行政人事部备案,如工作需要应由行政人事部统一配备并作备案。
(四) 为了公司及共同的利益,应积极配合行政人事部及所在写字楼保安人员的工作,共同创造一个安全的办公环境。
八、 保密制度:对于因工作原因知晓的公司相关保密信息负有保密义务,如因自身原因泄露公司保密信息,导致公司损失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九、 媒体采访:未经过公司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如在公司安排下接受媒体采访,则必须在接受媒体采访前接受公司的媒体采访培训。
十、 违反本章规定各细则累计达到三次及以上者,公司有权予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六章绩效薪酬管理
第一条定义
一、 工资均以元/月为单位。
二、 日工资标准=月薪/21.75。
三、 实发工资=基本工资+绩效考核所得工资+各项津贴补助+提成+其他补发工资-事假扣除工资-病假扣除工资-迟到早退扣除工资-旷工扣除工资-其他扣款-五险个人缴纳金额-个人缴纳所得税。
四、 事假扣除工资额=事假天数*(月薪/21.75)。
五、 病假扣除工资额=病假天数*(月薪/21.75/2)。
六、 迟到早退扣除工资额=迟到早退次数*50。
七、 旷工扣除工资额=3*旷工天数*(月薪/21.75)。
八、 凡是工资交接未办理完毕的离职员工,工资暂不发放,待办理完手续后核发,若未办理请假手续,未上班期间按旷工计算。
第二条客户经理
职级薪资与业绩目标
职级
合计
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
单月业绩目标
年化业绩金额(万)
K1
2600
2000
600
5
K2
4000
2800
1200
10
K3
4800
3300
1500
15
K4
5800
3600
2200
25
K5
7700
5200
2500
36
K6
9000
6000
3000
50
K7
12000
7000
5000
80
K8
18000
9000
9000
100
K9
20000
10000
10000
150
K10
28000
14000
14000
200
一、 提成比例:根据月度折标业绩金额分段确定不同的提成比例。
序号
月度折标业绩金额(M 单位:万元)
提成比例
1
0<M<5
1.2%
2
5≤M<10
1.5%
3
10≤M<30
1.8%
4
30≤M<50
2%
5
50≤M<80
2.5%
6
80≤M<120
2.7%
7
120≤M<150
3%
8
M≥150
3.5%
备注:此提成适用于团队经理、营业部经理、分公司总经理及职能人员开展业务,同时核算至部门。
二、 折算比例
根据不同的期限确定折算比例,最终确定不同的折标提成。
期限
折算比例
三个月
0.25
六个月
0.5
一年
1
备注:此折算比例适用于各层级人员
第三条团队经理
一、 人员配置:每个团队标配为一名团队经理,1 名客户经理,最高8 人。
二、 职级薪酬与业绩目标
单月业绩目标
职级
合计
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
年化业绩金额(万)
T1
6500
4500
2000
30
T2
7000
4800
2200
40
T3
8000
5600
2400
60
T4
9000
6400
2600
80
T5
10000
7200
2800
100
T6
11500
8000
3500
130
T7
13000
9000
4000
180
T8
15000
10000
5000
260
三、 提成比例:根据月度折标业绩金额分段确定不同的提成比例。
序号
月度折标业绩金额(M 单位:万元)
提成比例
1
0<M<40
0.3%
2
40≤M<60
0.35%
3
60≤M<80
0.4%
4
80≤M<100
0.45%
5
100≤M<150
0.5%
6
M≥150
0.6%
第四条营业部经理
一、 人员配置:每个标准营业部配备1 个团队,最多6 个团队。
二、 职级薪酬与业绩目标
职级
合计
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
单月业绩目标
年化业绩金额(万)
M1
10000
7000
3000
80
M2
12500
8500
4000
120
M3
13500
9000
4500
160
M4
15000
9500
5500
200
M5
18500
12000
6500
260
M6
21500
14000
7500
360
M7
26500
18000
8500
450
三、 提成比例:根据月度折标业绩金额分段确定不同的提成比例。
序号
月度折标业绩金额(M 单位:万元)
提成比例
1
0<M<120
0.2%
2
120≤M<150
0.25%
3
150≤M<240
0.3%
4
240≤M<400
0.35%
5
400≤M<500
0.4%
6
M≥500
0.45%
第六条
一、 所有新入职员工15 号(含)之前入职,当月为首月考核月,15 号以后入职的次月为第一个考核月。
二、 职级晋级
(一) 员工实行按照完成业绩量,相对应职级工资。
(二) 按就近就低原则确定其最终职级。
(三) 员工连续3 个月完成上一级别管理人员每月最低考核任务,即可申请晋升。三、职级降级团队经理及以上人员,连续3 个月每月业绩均低于最低考核任务50%,做降职处理。
四、薪资发放
(一) 客户经理当月未完成最低考核要求60%,基本薪资按完成比例发放,绩效工资按完成比例发放。
(二) 团队经理及以上人员,当月未完成最低考核要求60%,基本薪资按完成比例发放,绩效工资按完成比例发放。最低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 已转正的营业部经理,当月未完成最低考核要求60%,基本工资按照4000 元发放,绩效工资按完成比例发放,考核期3 个月,若连续3 个月每月业绩均低于最低考核任务50%,做降职处理。
(四) 业务端员工按出勤天数计发出勤奖励,满勤500 元。
第七条推荐奖励
推荐奖励适用于同级别人员引进,被引进人员转正后,方可享受相应级别的推荐奖励,推荐奖励周期为一年,提取期为引才入司起12 个月。
序号
推荐团队
推荐奖励比例(总业绩提成)
1
团队
0.1%
2
营业部
0.06%
3
分公司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
1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由于各种食用农产品安全违法事件频发,如地沟油、毒大米、假鸡蛋、瘦肉精、毒生姜、牛肉膏、染色馒头等等,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民生与经济问题。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从各个层面分析和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农产品供应链视角进行研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因素贯穿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农产品供应链是对从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包括农资供应、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消费的所有环节,如图1所示。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的企业和个人都可能因为故意或无意的行为带来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从而给供应链最末端的消费者带来伤害。文中从河源市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出发,分析河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提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2河源市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毗邻珠三角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甘蔗、亚热带水果等。河源市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提出[1]: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有机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在市政府的重视下,河源已发展形成了鹰嘴蜜桃基地、春甜桔基地、板栗基地和中国最南端猕猴桃基地等特色水果产业,培育了广东东瑞、广东中兴绿丰等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融和生态农业、广东霸王花等35家省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河源农产品发展已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条。截止2016年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总数250个,绿色食品总数62个,有机食品65个,名牌农产品31个,使“万绿河源,绿色食品”逐渐深入人心,为打造“广东绿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河源农业发展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河源市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农村基础设备薄弱,信息技术和创新意识不足;②农产品供应链专门人才缺乏;③保鲜及冷链物流才刚起步;④农产品溯源监管体系还未能发挥作用;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未发挥主导作用。在河源市普遍应用的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下,也有一些企业和农户在探索先进供应链管理模式,陈玲对河源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进行调研发现[2],河源市农产品供应链的三种新模式,如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型供应链;以广东瑞昌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和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主导型供应链;以河源市双丰收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供应链。
3河源市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
3.1农资供应环节的问题
河源市农业部门对农资供应企业有一定的监管,但农户可以从黑市、违规网络平台等非法渠道获得违禁的农药、金属含量超标饲料、毒素或细菌污染的饲料和化肥。在农业部门监管下的农资供应公司也存在农药的销售台账记录不完整,弄虚作假的行为,甚至有些偏远山区的农资公司在利益驱动下,也存在销售不合格农资产品的行为,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3.2农业生产环节的问题
河源市地处粤东北山区,农户多、分散而且比较复杂,而农业合作社和规模生产基地还相对比较少,这些农户普遍文化水平低,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常常出现违规使用农药,使用金属含量超标或含有毒素、细菌超标的化肥和饲料,甚至使用“瘦肉精”等违规的动植物生长激素。另外,河源的气候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采取“不得已”的手段,河源地处华南亚热带地区,冬季气候相对温暖低湿,对“两迁”害虫和螟虫越冬有利,农户为此要多喷农药,而春夏季气候多变,很可能刚喷完农药1-2天就有台风或暴雨警报,农户为了避免损失,提前进行采收和售卖。
3.3农产品加工环节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易储藏和运输,所以,河源市很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会经过一定的加工再流通到本地、珠三角或全国市场。但是,加工环节首先面临的是生鲜农产品原料的质量问题,由于农户或供应商的原因,不可避免会将质量好的生鲜农产品直接用于销售,而将可能存在质量隐患的农产品作为加工的材料。除了少数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作业是由农户、个体户、小型加工厂来实现的,这些农产品加工单位多数属于政府部门监管的盲区,其主要特点是加工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生产不规范、自身缺乏生产的质量监控和管理措施,由于机器老化生锈、环境不卫生等原因可能让加工出来的农产品金属含量或细菌超标,甚至采用违规的添加剂和已经腐烂变质的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材料。
3.4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问题
农产品具有不易储藏,不易保鲜、易腐烂等特点,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多,每个环节都需要搬运装卸、储存、转换运输单位或运输工具、改变包装等。导致农产品不可避免要出现物理损伤。由于河源市的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不大,冷藏技术和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全程GPS和温度监控的冷藏物流车还比较少,有些偏远地区没有冷藏仓库,导致过多使用保鲜剂,使农产品出现腐败变质、细菌超标等安全质量问题。
3.5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问题
河源直接销售农产品的超市、农贸市场、便民店等多数没有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设备和技术,面对供应链上游的有毒、有害的农产品无法进行甄别。有些销售商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故意销售假冒伪劣、腐化变质的农产品或采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包装袋。河源的个别农产品销售商还常常因为管理不善的原因,导致农产品过了保质期,或因为储藏不善提前变质,他们可能会恶意采用所谓“翻新包装”或使用“石蜡油”、“漂白剂”等让腐化变质的农产品恢复好“卖相”,使农产品毒上加毒。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总会有一些农户自营或小贩等销售个体,这些销售个体沿街(村)叫卖,他们没有营业执照,不受监管,也存在较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4河源市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建议
4.1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控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关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但就具体监管的效果来说,总体上是不理想的,在具体执行层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监管权力分散,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归属不同部门监管;检测的设备和手段,监控的机制等有待提高;政府的GDP绩效目标与监管目标有存在冲突等。要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首先需要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高标准的监控目标。2016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确保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显然是不够的,考虑到抽检覆盖的更多是受监控的规模企业,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低的“监管盲区”没有覆盖,同时受检测设备和手段的影响,很多质量安全问题存在漏检的可能性,那么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中依然可能存在超过10%以上的不合格产品。所以,政府应该提出更高的监控目标,包括抽检合格率、抽检覆盖率和漏检率等;其次,要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在农业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都只负责农产品供应链的1-2个环节的监管,当出现权力交叉的时候,难于协调起来一起解决问题。例如,当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发现某超市售卖的农产品有质量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问题,也可能是农户的问题或者是农资供应商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环节都属于其他部门监管的范围,于是该部门为了省事,就仅对超市进行处罚,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所以,应该成立由食品药品监督局主导,农业、质检、工商部门参与的监管委员会,并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倒查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往供应链前段倒查,直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最后,监管部门要在实践中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更新检测设备,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参与方学习质量安全标准,自觉参与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名牌农产品的认定,给予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农户和企业更多的补贴。发现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农户应取消农业补贴,并加大惩罚力度,及时在报纸、电视、公共宣传栏等宣传媒介曝光农产品质量的问题,给消费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对违法严重或存在主观故意性的企业和个人应该列入黑名单、吊销营业执照等。
4.2优化和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越多,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在最终发生安全事故后很难追查到最终的责任方,为此,应该创新农产品的供应链模式,尽量减少流通环节,并确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方。①“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损伤的主要特点,最好能应用“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如图2所示。“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缩短了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减少生鲜农产品在运输、搬运装卸、仓储中变质腐化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控工作。农贸市场、超市、便民店成了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质量安全主要责任单位,主动对供应链上游农户、合作社或基地的生鲜农产品进行质量记录、抽测和监控,当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由这些单位负责协助政府部门进行追溯和召回的工作。②农产品流通中心主导供应链模式。生鲜农产品和加工后的农产品往往需要销售到珠三角或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流通环节增多,建议政府引导和支持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发起成立以农产品流通中心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如图3所示。农产品流通中心主导的供应链模式里,流通中心成为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的主要责任单位,这些单位除了承担流通、仓储和运输的职能,还可以承担农产品质量记录、检测、协助监控等工作。为了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这些企业需要购置的冷链物流设备和质量安全检测设备,这些设备除了为本企业服务外,还可以提供租赁服务,例如,冷藏仓库和冷冻运输车还可以租赁给供应链上下游的组织使用,其质量检测设备也可以为政府或上下游组织提供有偿服务,这样提高了设施设备的有效利用,避免了重复建设的浪费,关键是还能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集中管控。
4.3建立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
在优化和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具体方法是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建立对商品的追踪信息,并形成体系。政府部门与主导企业要求农产品供应链的农户、加工企业、流通商、批发零售商等运用条形码、RF设备、台账和信息系统等对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全部问题进行记录和标识,包括农产品生产时种苗、农药、饲料和化肥的来源;播种、施肥、病虫、疫病、喷洒农药、喂吃兽药等信息;包括农产品加工的材料来源、加工时间、批次、质量检测结果等信息;包括农产品流通的仓储、运输的时间和温度等信息都要进行记录。这些信息既方便供应链各环节对上游农产品的监控,也便于在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能追溯到问题的根源,及时解决问题,预防问题进一步恶化和扩散。在建立农产品追溯信息的同时,应该完善农产品共享信息平台,让政府部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组织和消费者能很方便的上传和查阅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政府部门负责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并定期上传和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包括对农产品安全知识和法规法纪的信息、检测不合格的产品和组织信息、优质产品的推荐信息等;农产品生产者可以上传信息,也可以查询上下游组织的产品追溯信息,供求关系信息等;消费者可以查询农产品和供应单位的质量安全信息,也可以通过平台举报和监督农产品的生产者。通过平台的功能完善,在政府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督。
4.4增强全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首先要增强农民、农产品加工单位和流通单位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他们是农产品供应链的直接参与者,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认知水平有限,没有意识到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存在;也有一些人法制意识薄弱,心存侥幸心理,为了蝇头小利故意生产、加工或售卖有毒、有害的农产品。所以,应该对这些人群进行质量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质量安全法规教育,并引导他们认识到如果向消费者提供不安全的农产品,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将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自己也成了受害者,只有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消费者才会买单,才能增加长期的收益。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开展面向全民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意识教育,引导消费者认识不合格农产品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要因为贪图价格便宜和方便购买没有质量保障的农产品,而应该共同抵制有毒有害或假冒伪劣的农产品。通过质量安全月活动、优质农产品企业推广活动等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鉴别能力,鼓励消费者向监管部门举报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并对举报查实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最终实现消费者理性消费、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者自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建文.2016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Z].河源市第六届人大第六次会议,2016.
[2]陈玲.河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4).
[3]邱祝强,等.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自建可追溯系统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04).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分类号】:F426.31
近年来,西安民营物流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为此,《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西安民营物流企业管理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对西安民营物流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发现,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种类多,核心业务不明显;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单一,层次较多,沟通较为困难;大多数物流企业与客户没有建立长期关系;物流企业主要客户群较多,涉及行业分散;西安民营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单一、传统,客户个性化服务程度较低,没有为客户物流运作方案设计的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弱,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很多物流企业采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但大都对该模式认识不够深刻,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和纽带的非隶属合作关系比较多,物流业务及客户行业涉及较多。那么,如何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提高竞争能力,就成为当前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主要的任务。
一、 供应链管理的时代特征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中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的整个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并通过信息技术将供应链企业整合,为客户提供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
1、 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核心能力
传统企业为“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企业能掌握从原材料、零部件等多个环节的生产控制,业务类型多,更多企业将精力放到非核心业务,影响了核心业务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供应链管理采用“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将核心业务做大做强,并通过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共同为客户服务。
2、 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性
供应链上的企业多,都具有独立性,关系复杂。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就要将供应链上的企业整合起来,像一个企业一样运转。这就要求供应链上所有企业能够集成到一起,协同运作,为最终客户提供服务。
3、 供应链管理强调业务组织流程再造
流程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要进行供应链管理就必须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既要对企业内部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流程标准化、合理化;又要对供应链企业之间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使上下游企业之间流程达到无缝衔接。
4、 供应链管理强调“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要具有供应链管理意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要能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达到“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只有这样,供应链企业才能长期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价值,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二、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1、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过于强调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多,但缺乏核心业务或核心业务不突出。调查结果显示,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有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信息系统管理、库存管理、装卸搬运等,其中有25.12%的企业从事三种业务,43.23的企业从事4种业务,65.43%的企业从事5种以上的业务。企业业务类型多,在供应链物流运作中无法为客户提供更精细化物流作业。调查显示,约73%的企业自备物流装备,约80%的企业采用传统的业务外包方式,能与客户及其它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方案集成及行业创新型的企业较少;物流企业对客户个性化要求满足程度较低,大多数企业不能为客户设计合理的供应链物流运作方案。
2、 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集成性优势发挥不够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系统集成性优势,是不同企业联合起来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对于西安民营物流企业来说,这个目标点没有变化。但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组织与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时,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和临时性,战略性设计不够,经营理念不够强,经营模式比较传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集成性优势的发挥。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受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忽略和淡化了对企业外部资源因素的调研和分析,从而使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在“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方面,功能先天不足,无法有效地发挥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集成性优势。
3、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合作意识和支持不够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具有很强的利益目标性,注重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但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临时性。调查显示,与客户建立临时契约关系的约占46%,季度和年度契约关系的约占35%,一年以上的约占15%,相互持股和其它约占6%。说明大多数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与客户没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没有形成较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调查显示,约80%的企业有较高的运营费用,约78%的物流企业不能解决供应链整合问题,约83%的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较小,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满足供应链整合及客户服务需求。
4、 物流企业组织流程无法满足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供应链管理要求
近年来,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物流技术、信息管理、设备优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但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的改变尚无法与供应链物流管理要求相适应。在原有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指导下,企业垂直型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改变,无法与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要求相匹配。调查数据显示,有限责任公司占56%,合伙公司及个人独资占33.44%,其它组织形式占10.56%,组织为直线制或直线参谋制的占93.56%,组织层次为3层以上的占84.35%,公司组织中职能部门大多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部门间沟通较为困难。沟通难的主要原因是现有公司组织结构以纵向为主,限制了横向沟通。
三、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策略分析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优势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参与或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实施基于“横向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既要服务于短期目标,更要致力于中长期目标。为此,西安民营物流企业需要以“客户价值”为目标,从供应链层面和高度整体提升物流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识别客户需求与价值点。物流企业根据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和地位优化配置企业内部优良资源和外部客户资源,把它们集中到可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活动上,出售或租赁非核心业务,全面优化供应链物流企业核心业务及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比如仓储企业,核心业务为仓库管理,企业应将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精力搞好仓库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库存服务,并将库存管理做大做强。同时,通过与供应链物流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升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竞争能力。再比如,有的物流企业业务涉及行业、产品类别多,不同产品管理方式不同,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应该改变这些做法,集中经营在少数行业或产品类别上做大做强。
2、构建集成化的供应链运作系统,发挥集成性优势
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组织运作流程,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面向供应链所有物流企业、覆盖所有供应链物流业务、全面支持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系统,可以全面影响和整顿供应链节点企业。为此,西安民营物流企业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以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和强大信息系统整合供应链资源。同时优化各供应链物流节点企业的目标、业务、信息与管理水平,统一进行供应链物流战略设计,规划供应链物流目标,标准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行为,集成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业务,同步化供应链物流运作,实现供应链内部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协同作业能力,全面发挥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的集成性优势。
3、构建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现有绩效评价体系往往是以自身利益和短期目标为前提构建的,不能实现整个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企业应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强调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利益共享原则,在构建供应链管理评价体系时,需要根据自身能力,以供应链物流管理各节点企业的现实利益、未来利益、整体利益和未来发展战略取向为基础,全面研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物流企业经营环境与发展途径的具体情况,综合设计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起能够有效鉴定和评价供应链物流节点企业绩效的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进行第三方权威部门系统评估,客观评价。在供应链物流管理层面上进行行业控制和官方资质评价,实现“推拉结合”的物流促进策略,将有效推动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促进民营物流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升西安民营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实力。
4、构建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物流企业组织和业务流程
“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业务流程,而不是职能部门的专业作用,企业应以业务流程构建组织,比如矩阵制组织、团队组织、虚拟组织等,弱化传统职能组织的作用和权利。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不同企业不同部门协同运作的团队组织。西安民营物流企业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首先应从满足供应链物流管理要求入手,从企业内部改造入手。摒弃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真正根据供应链物流管理要求和原则进行组织流程再造,建立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全面优化物流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组织流程,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业务流程无缝衔接,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企业间的同步性,减少内部及企业间消耗,使物料在整个供应链上顺畅流动,满足客户的需求。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89-05
The Regulatory Supervision of Food Supply Chain’s Safety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LI Chang-bing,JING Ai-jia,ZHANG Fei-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of food production, the economic benefit groups and the failur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ll restrict the supervision of food supply chain’s safety. Aimed at overcoming the drawbacks of the existing food safety regulatory approach in the control of food safety risks, we build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supervision of food supply chain’s safety by analyzing each related part of the food supply chain. Through simulation we attempt to defin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regulatory measure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policy for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Key words: food supply chain; regulatory; simulation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苏丹红”、“瘦肉精”、“空壳奶粉”到“工业盐”、“三聚氰胺”等,引发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食品安全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如何对众多环节进行有效监管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许多学者就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其中,国内学者左两军等[1]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的不同实施力度对食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成本的影响分析,提出政府的帮助是必须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强制实施高水平的QMS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王海萍[2]对食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诱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监管的视角对食品供应链中风险控制机制的构筑提出建议。王有鸿等[3]通过博弈分析,研究了食品安全风险为高低两类的情况下,公共政策法规对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监管作用。国外学者Liddell等[4]通过对全球六个主要的猪肉进出口国的追溯系统进行比较,确认可追溯系统的经济刺激因素有利于明确可追溯系统带来的经济利益程度。
综合看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部分的研究都局限于定性的分析,缺乏系统的论证,方案建议的可操作性差。本研究构建了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确定监管的关键要素以及具体监管措施,以便为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食品供应链的安全风险分析
对于整条食品供应链来说,主要分为生产、流通、销售三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是整条食品供应链的上游环节,包括农林业、畜牧业、水产业,这部分风险的可控程度较低;流通环节是指食品的加工、包装、装卸和运输,这部分的风险是长期性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道德性风险,其中系统性风险是食品生产企业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条件造成的,道德风险是某些企业为增添食品卖相人为添加过量的食品添加剂造成的;最后是销售环节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最为直接,主要是因为监管力度不够和消费者安全意识不高造成的。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2 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建模可行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是Forrester[5]教授于1958年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这是一个探索如何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动态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思想基础是系统的因果关系和系统结构。
食品供应链监管的显著特征是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食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系统,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上下游企业自主实体构成。同时,该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不确定外部环境中,其内部也随时在不断地调整,由此决定了食品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且其中数据不充分,某些参数或关系难以量化。而系统动力学的模型以反馈环为基础,动态模型中的多重反馈使得系统行为模式对模型中的大多数非关键参数并不敏感,只要参数的估计在合理的范围内,系统的行为模式就不会表现出不合理的偏差。因此,系统动力学有助于解决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中数据不充分的问题。
2.2 流图分析
本研究的系统流图由两个流位变量、两个流率变量和其他变量构成。以两个流位为核心建立了两个子系统:以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为中心的子系统和以供应链食品总数为中心的子系统,及以政府监管指数为中心的辅助变量群。子系统内部各变量相互影响,子系统间存在关联关系。见图2。
在以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为中心的子系统中,流位变量为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流率变量为供应链不合格食品增加量。当食品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分别生产、流通、销售的食品量增大时,整条供应链上的不合格食品总量也必然会增加,从而将引起政府对其监管力度的加大。政府将使用各种方式来加大对食品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的监管力度,例如指导生产商建立相关的风险基金,完善流通环节中的可追溯体系,建立销售环节中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来改善不合格食品数量增多的现象。
在以供应链食品总量为中心的子系统中,流位变量为供应链上食品的总量,流率变量为供应链食品增长量[6,7]。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食品供应给市场的增减量取决于生产商的生产量,食品加工流通量以及食品销售的增减数量,且他们之间的增减呈正比。同时,政府对食品安全生产要求提高以后,生产商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生产食品量又会有所降低。完善流通商加工流通食品的可追溯体系后,流通商流通加工的食品量会有所保留,增强对食品召回制度水平的监管也会遏制零售商销售的食品量。因此,供应到市场的食品总量的增长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的影响。
3 以重庆市为例的仿真分析
3.1 模型数据来源
模型所用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06—2011)。
3.2 模型主要方程
1)状态变量(Stock) 供应链食品总量,指在一个时间段里,整条供应链上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所生产、加工、出售的食品总量之和。
供应链食品总量=INTEG(供应链食品增加量,5.571)
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指在一个时间段里,整条供应链上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所生产、加工、出售的不合格食品总量之和。
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INTEG(供应链不合格食品增加量,0.05)
2)速率变量(Flow) 供应链食品增加量,反映每一年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量的多少。
供应链食品增加量=(食品生产的积极性×食品生产数量+食品加工运送的积极性×食品加工运送数量+食品销售的积极性×食品销售数量)
供应链不合格食品增加量反映每一年中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不合格食品的增加量。
供应链不合格食品增加量=(不合格食品生产比率×食品生产数量+不合格食品销售比率×食品销售数量+不合格食品运送比率×食品加工运送数量)
3)其他变量 食品生产数量、食品加工运送数量、食品销售数量这三个变量主要用于给模型的仿真模拟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
食品生产数量
=WITHLOOKUP(time,([(2006,0)-(2015,10)],(2006,1.094),(2007,1.345),(2008,1.461),(2009, 1.683),(2010,3.009)))
食品加工运送数量
=WITHLOOKUP(time,([(2006,0)-(2015,10)],(2006,1.132),(2007,1.253),(2008,1.302),(2009, 1.412),(2010,2.089)))
食品销售数量
=WITHLOOKUP(time,([(2006,0)-(2015,10)],(2006,1.169),(2007,1.162),(2008,1.144),(2009, 1.141),(2010,1.169)))
社会影响指数是一个用来衡量食品对于社会的正负面可能产生的影响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评价食品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社会影响指数=SMOOTH(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1)
政府管制指数是指由于供应链中不合格食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到一定程度,政府所采取的监管政策在数量上的反映,这个变量将用于模拟政府所采取的各种监管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推行力度。
政府管制指数=SMOOTH(不合格食品比例×0.6)+SMOOTH(社会影响指数×0.4,1)
抵抗生产风险水平=0.6×政府对生产商管制指数+0.2×零售商实施难度+0.2×流通商实施难度+0.2×生产商实施难度
不合格食品生产比率=0.6×(1-政府对生产商管制指数)+0.2×(1-生产商实施难度)+0.2×(1-抵抗生产风险水平)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监管的关键要素分析 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不合格食品增长量,所以在考虑监管效果的时候着重从“不合格食品增加量”这一变量来评价。首先模拟出现行监管力度下模型运行的结果,然后再分别对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加强和减少监管,观察并比对效果,根据监管的效果来确定监管的关键要素。
在图3中,原型是指政府对生产商管制指数、政府对流通商管制指数、政府对零售商管制指数均为0时的仿真曲线;其他三条曲线是分别将这三个指数提高至0.2时的仿真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在增强相同监管力度的情况下,对这三者的监管都可以使得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数量减少。但增强对生产商监管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流通商,最后是零售商。
在图4中,原型是指政府对生产商监管指数、政府对流通商监管指数、政府对零售商监管指数均为0.09时的仿真曲线;其他三条曲线分别将这三个指数减少至0.001时的仿真曲线。
可以看出,在减少相同监管力度的情况下,对这三者的监管都使得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数量有所回升,但减少对生产商的监管力度使得不合格食品回升幅度最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增强监管还是减少监管,生产商对于整条供应链上不合格食品数量的影响最大,说明生产商是监管的主要因素。
3.3.2 增强抵抗生产风险的预测分析 根据模型中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增强食品生产商抵抗生产风险的方式来减少不合格食品的供应量。即要求政府增加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增加对生产商的支持,减轻生产商在生产安全食品过程中遇到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在图5、图6中,原型分别是指政府对生产商的监管指数为0.1时食品生产商抵抗生产风险的仿真曲线,以及不合格食品生产比率的仿真曲线。当对生产商的监管指数增强至0.2时,生产商抵抗风险的水平明显得以增强,而不合格食品的生产比率明显减小。说明加强对生产商的监管可以起到减轻生产商生产安全食品风险的作用,同时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不合格食品的生产。
4 结论
课题组从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角度,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最后以重庆市的实际情况为例,试验性地论证了生产商是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关键要素,并从生产商的角度出发,说明如何减少不合格食品的生产率,进而得出了以下结论:
重点监管生产商,其次是流通商,最后是零售商。由模型的仿真可以看出,在相同条件下,政府通过对生产商推行监管政策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商处于整条食品供应链的上游位置,生产商所供应的食品是否符合标准将直接影响到下游的加工以及销售环节的安全问题[8-10]。
加强对生产商的监管有利于减轻生产商在生产环节中的风险,进而减少生产商生产不合格食品的数量。政府在增强对生产商的监管中,不仅要细化监管标准,严格执行监管策略,还要加强对生产商的扶持和补助。比如,增加财税金融的补贴,帮助生产商抵抗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在重点监管生产商的同时,政府还应站在整条供应链的角度,致力于打造农产品安全产业链,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衔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探索建立农产品流通、加工、销售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农产品运行模式,建立起食品生产各个环节质量集中控制体系和食品质量安全责任的可追溯制度,鼓励和扶持大型超市、餐饮、加工食品等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 左两军,王雄志.不同管制条件下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行为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70-77.
[2] 王海萍.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管[J].社会科学家,2010(9):110-112.
[3] 王有鸿,费 威.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联合监管作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6):57-59.
[4] LIDDELL,BAILEY1.Trace ability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supply chain: a review of basic concepts,techn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J].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01,1(1): 101-106.
[5]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M]. New York, London: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M. I. T. Pre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John Wiley &Sons ,INC ,1961.
[6] 常亚平,覃 伍.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64-65.
[7] 刘 玫,吴 浪.从系统动力学视角谈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2011(18):30-31.
[8] 赵道致,孙德奎,李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产品加工业对地区经济推动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1,25(7):72-75.
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
食品物流与安全。在食品供应链管理上,食品物流管理是第一环节,在该环节中主要针对食品的生产原料、运输、包装、储藏、配送和销售。食品原材料的采购质量决定着食品后期食用的安全,在该环节的管理工作中比较混乱。基于食品供应链的管理,需要保障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对于原材料的管理至关重要。据报道,食品的主要原材料时的质量安全水平抽检合格率仅为70%,三分之一的产品不合格,使得农产品在生产的源头上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食品生产与安全。食品生产是对于食品原材料的深加工,在该环节中最为容易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如在食品生产环节中增加添加剂、加工环境恶劣等情况。食品生产环节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大部分为来自于小作坊、小型的生产企业。在此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不到位将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悲剧。
食品储藏、配送与安全。食品的储藏和配送是食品管理的最后环节,该环节能够与消费者直接基础。该环节涉及到很多技术因素,如,对于食品的冷餐、保鲜等。很多蔬菜、水果、肉类等都比较容易出现腐烂等情况,食品储藏环节中,温度环境控制不好将会出现比较多的损失。在食品配送环节中,需要注意食品的保护,如很多水果、蔬菜等不能在碰撞下保存。因此,在食品的储藏和配送环节中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食品供应链模式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强化食品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基于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在食品物流理论基础上,在食品质量管理环节中引入新技术、新工具。食品物流理论基础对于食品质量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国际上很多食品专家对于食品物流理论格外重视,对于多方面的技术研究比较深入,而与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如,对于冷链物流下的温度、湿度、初级农产品的运输工具选择。这些技术能够结合我国食品生产、运输的实际情况,强化食品物流链应用。
注重食品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食品供应链管理下的食品质量管理水平提升,需要注重食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很多区域中,其食品输送需要经过远距离的路途,在区域经济不发达,交通网络堵塞的情况下,食品运输成本提升,食品质量安全难以得以保障。因此,在食品供应链下,需要尽可能的打开食品运输产地的交通网络,以四通八达的交通,为食品配送提供便利;其次,建立食品“生产―直销”的管理模式,减少食品生产之后运输路途、配送环节,食品生产完成之后,直接基础客户,以直销的模式让客户购买到第一手产品。例如,桃李面包生产商在全国范围内认筹零售直销点,与各大超市、便利店等建立直销站点联系,当产品生产完成之后,直接配送到便利店中,省去了产品的储存等环节。实现了面点“一天一送,三天一消”,保障消费者所购买到的面点是当天生产的产品;最后,加快建立食品供应链标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在食品物流标识标准体系方面、食品运输设备标准化方面、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标准化方面、食品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方面等,保障标准体系建立完善。
RFID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将RFID技术应用到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能够保障任何供应链下的产品数据交流,使得食品行业能够实现两个重要目标:第一,彻底从源头上实施了食品追踪解决方案,保障了食品源头上的安全;第二,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RFID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实际的货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储运历史、目的地等重要信息进行分析,保障食品的不同环节质量,使得各个生产、运输等环节的信息可查询。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19-02
1 引 言
供应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已经从企业的内部延伸到企业的外部,覆盖面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最终客户,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不仅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优化,还涵盖仓储管理、 生产计划管理、 营销管理、物流和采购管理等大量内容。这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学习时往往比较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
2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优化,还涵盖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及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1 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讲授多、讨论少。而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宽、实用性很强、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目前一部分高校由于课时限制,教师讲课时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该环节在整个课时安排中所占比重却相对偏少,而且所安排的实践课都从属于理论课,基本上属于验证性实验课。
3. 2 教材陈旧,缺乏连贯性
目前高校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所使用的大多数教材,往往内容比较陈旧、缺乏连贯性。一方面,由于知识点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松散,难以把握兴趣点,影响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供应链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巧,每天都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教材中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实际发展情况,不能及时地体现出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缺乏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业发展的同步。
3. 3 教学案例过于简单
大多数供应链管理教材中的案例过于简单,基本上只有文字介绍。很多案例仅仅局限于世界500 强的成功案例,分析过程局限于表面,缺乏对案例背景资料、发展过程及因果关系的深入探讨,缺乏失败案例以及国内供应链管理案例。虽然学生通过阅读能看懂,但不能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3. 4 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原理和方法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和归纳,并用一定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解释。策略和模型等抽象性知识偏多,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无法在课堂上用实验来验证,学生也不可能为一门课程的学习在企业长时间进行实习,因此实践性学习较差。
3. 5 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课程的考试常常沿用传统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案例题等,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难以有效地对能力进行考核,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
4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
4. 1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观看影像资料法以及企业实训法等。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课前收集和精选供应链案例,案例资料应该完整、贴近实际,然后将案例交予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游戏教学法,则要求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体验。例如:反映“牛鞭效应”的“啤酒游戏”,让学生扮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物流公司和最终客户等角色,来熟悉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企业实训法,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或调研,让学生加深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率。
4. 2 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要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得学生掌握供应链的构建方法,选择合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掌握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生产与营销技能,帮助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因此为了解决教材和实践的脱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与学习各类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4. 3 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对现代企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作方式了解较少,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走出去,是指可以让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行学习和观摩,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学校要多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际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创造条件支持专业教师进行现场调研活动和参加各种物流培训等物流实践活动。请进来,是指学校可以跟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生产第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负责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现场实习与实训教学。这些企业人员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很好的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学校专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方式,从企业兼职教师那里学到许多实践技能,使得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 4 精选课程内容
“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教学内容要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密切结合现实变化和国内外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新知识。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一般可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 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
对于不同章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安排顺序。目前绝大部分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章节都是按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的工作流程进行安排的。这种章节的编排方式,对于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供应链管理是有必要的。但是目前很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供应链管理课程之前,基本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库存管理等内容。再重复讲解这些内容,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章节进行必要的变更,突出教学重点,构建教学主线。例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按照: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设计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供应链系统运作流程分析供应链管理主要技术介绍(MRPII、ERP、JIT 、CRM 、DM、QR等)供应链绩效分析的顺序来安排教学章节,避免知识的重复性,使各章节具有了一定的承接性和关联性。
4. 5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要纠正观念,认识到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则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并且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这也是应用型人才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为了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校提供适应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与校外超市、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签订学生实训协议,通过校企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实践。
4. 6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核教学效果,检查学生能力。课程考核不应该仅仅是一张试卷,而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应该改革传统的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例如:可以通过平时的小组作业、案例讲演、课堂讨论等情况来考核学生,将平时的上课、作业参与度情况纳入考核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完成实训报告的情况,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会更加注重对实际能力的培养。
5 结 论
规范课程名称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规范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需要指出,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应采用“了解、领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宜采用“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陷。精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成为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关键。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提高,也要把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供应链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为了体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课程内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在博弈论中,对人的最基本的假定是:人是理性的(或者说是自私的)。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囚徒困境”模型也是基于理性人的利益冲突。但在博弈论中,由于双方各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导致了群体利益的损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做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却有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本着共赢的原则,使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都能获利的从而能够适应当代市场竞争环境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对囚徒困境的分析不能仅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应该是在“局中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正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囚徒困境分析。
2供应链管理概述
2.1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
在20世纪40-60年代,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很适合企业的发展。但是在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式下,“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使企业在多个领域面临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等。鉴于“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这种经营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即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注重其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合作伙伴。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车就是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零售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这条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收益,于是便产生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2.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新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或对其相关活动进行清晰的描述。这里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供应链管理进行阐释。供应链管理的广义定义:包含了整个价值链,描述从原材料开采到使用结束,整个过程中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流程。但是,由于广义供应链管理描述的价值链非常复杂,企业无法获得供应链管理提供的全部利益,因而,产生了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即在一个组织内集成不同功能领域的物流,加强从直接战略供应商通过生产制造商与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联系,利用直接战略供应商的能力与技术,尤其是供应商在产品设计阶段的早期参与。这种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提高生产制造商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3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先进性体现在是以顾客和最终消费者为经营导向的,以满足顾客和消费者的最终期望来生产和供应的。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客户为中心。在供应链管理中,顾客服务目标的设定优先于其他目标,它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满足顾客需求,它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战略,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以此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取竞争优势。
(2)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的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以达到全局最优。
(3)对物流一体化的管理。物流一体化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通过物流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接起来,改变了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把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始终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物流的各项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实现供应链整体物流最优化。
(4)供应链管理是“外源”整合组织。供应链管理与垂直一体化物流不同,它是在自己的“核心业务”基础上,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整合外部资源以获得最佳的总体运营效益。
(5)节点企业密切合作、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在供应链管理中,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企业已经超越了组织机构的界限,而要通过与供应链参与各方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合作,建立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追求共同的利益,发展企业之间稳定的、良好的、共存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与合作是无处不在的。笔者认为对于竞争与合作有两种方式,即合作基础上进行竞争、竞争基础上进行合作。这两种方式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笔者的观点是:合作基础上进行竞争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也正是供应链管理思想所倡导的。
3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分析
3.1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个嫌疑犯都有罪,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实际情况是:如果两个人都抵赖,警方证据不足,只能各判刑1年;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10年。所以。每个囚徒都有两种选择:坦白和抵赖。表1给出博弈的支付矩阵。
3.2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分析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这里谈到的囚徒困境其实就是纳什均衡的一个经典案例。纳什均衡的前提就是: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所以,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局中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坐10年牢,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不管他坦白与否,对于我而言都是坦白是最优策略。两个人都会这样考虑,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入狱8年。
4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囚徒困境分析
正如前面谈到的,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由于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导致了群体利益的损害。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有效性,使系统的总成本达到最小,并使整条供应链的获益最大。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结成联盟,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出于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初衷,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即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自己和合作伙伴的“共赢”,对囚徒困境模型进行新的分析是有实效意义的。
从表1可以看出,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的支付成本为:双方都坦白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16年”;一方坦白,一方抵赖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10年”;双方都抵赖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2年”。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囚徒困境中的“局中人”就应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为出发点,双方都选择抵赖才是最优策略。
由此导出的结果与博弈论的理论恰相反,供应链管理思想认为,双方都选择坦白其实是最不利于“局中人”的发展,因为他们的支付的总成本最高——“坐牢16年”。
5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经营策略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企业,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管理思想已愈发不再适应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不断获益,最佳的途径就是与其供应商及其客户更好的合作,将自身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供应商或客户,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互相合作带来群体利益的最大化,但可能会使某些个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供应链管理思想是指整条供应链的利益是最大的,但并不是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的获益都是最大的。由木桶盛水原理可知,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板决定。在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中总有一个是效率最低的,而且整条供应链效率的高低也是由这个“瓶颈”所决定。要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使“瓶颈”环节的效率不断提高,结果是“瓶颈”环节的投入大获利小,个体利益受到损害。各个企业都回避供应链(或行业)的责任,不去“补最短的板”后果毕竟是整体供应链(或行业)的衰退,最终反馈给企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阻碍企业的发展。相信企业必将能够在市场博弈中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并且瓶颈是会发生转化的,原来的瓶颈经过创新、改进,就会成为非瓶颈,致使原来的非瓶颈成为新的瓶颈。创新后的非瓶颈也会因效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益,新的瓶颈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也必须进行创新提高效率。结果形成了瓶颈—非瓶颈—……—瓶颈(新的)—非瓶颈(新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经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使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不断提高,获得更多利益,也使整条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的合作中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益选择合作,但仍有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合作,这与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却选择抵赖相类似。这种策略对于整条供应链来讲,并不是最优策略,因为在囚徒困境模型中这种策略支付的总成本是坐牢10年。所以,在实施企业联盟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供应链高效运作并达到整体效益最优化,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激励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能够按照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要求为准则进行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