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第1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一、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科学抓质量”的思想,以现代化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专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的良好氛围,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探索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具体举措

(一)严守底线,认真落实“六个严格”

规范的办学行为是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和底线,省厅“减负”文件明确提出了“六个严格”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各校要制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施细则,确保课程开设、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补课、规范考试管理、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规范招生秩序等相关指标要求的落实执行到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点是将无效的在校时间、无效的机械作业、无效的补课辅导、无效的课堂讲授等减下来。

(二)强化管理,切实健全“五项制度”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学活动安排公示、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学生健康通报、家校合作联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轻负担高质量”要求的实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校必须将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上报区教育局义务教育科,并将学校教学活动安排(课程安排表、作息时间表、作业量、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及教职工任课任职表等)在学校宣传窗或网站予以公示。每学期举行一次由各个层面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会议,并建立备查记录。每学年向社区、家长通报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着力推进家长会、家长学校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教育开放等活动,分批分层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转变家长的观念,进一步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争取与家长就“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达成共识,建立常态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区教育局每学年与各校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校长与教师签署“减负”责任书,并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重要内容,严格进行检查考核,实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票否决制。

(三)深化改革,全力实施“四大行动”

在建立“轻负担高质量”省级联系区、市级联系街道(学校)、区级联系校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教学常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特色学校建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四大行动,全力推进区域“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1.实施教学常规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常规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优化教学管理、优化教研组建设、优化备课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与批改、优化质量测评等为基本内容,突出有效课堂和高效作业两大重点环节,探索开展作业效能研究,着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推进分层、走班制等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校长、教师、研训员三支队伍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校长学科教学的领导力、教师学科教学的执行力、研训员学科教学的指导力,督促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学校关注和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发展现状。

2.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行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启智,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行规养成教育和感恩教育;深入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办好一年一度“四节”,广泛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智慧、促养成、树理想,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做强我区特色教育和抓好“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有效载体;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校要根据区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尤其要加强校本综合实践教材开发,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建设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实施特色学校建设行动。各校要根据《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本着“每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传统积淀,挖掘各方资源,重点在体育、艺术、科技、信息、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培植一批特色项目,按照“建设特色项目——形成办学特色——成为特色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制定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的保障机制,使特色项目成为学校常规课程和活动,使特色项目的课程教材和特色刊物成为体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显性标志,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特色项目中,潜能得到开发,并培育出教有特长、热心学校特色教育的教师群体,实现“特色发展,文化育人”。区级层面要从学校办学思想、特色规划、过程实施、特色成效等方面对学校特色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实行项目师资、项目经费、配套政策等“三跟进”支持政策,引导学校实施特色品牌发展计划,并采取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行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行动、特色学校建设评估行动等多种方式,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逐步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4.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行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偏重知识传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制度单一,分数成了评判学校、教师和学生好坏的主要依据。各校要致力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导向上引领“轻负担高质量”,积极为广大师生松绑,让教育回归本原。

(1)完善学业质量监控办法。积极推广实施“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完善以发展性评价为原则、动态评价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初中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小学毕业班学业质量抽测制度;深化基于中考的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有效监控和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坚决破除将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推行文化成绩、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项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

(2)完善办学绩效考核办法。重新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绩效考核办法》,破除不同起点、相同指标的同一性评价,实行区别对待、分层评估、鼓励进步的差异性动态评价;破除学业质量权重过大的评价,实行注重全面的整体性评价。各校要对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进行重新修订,破除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奖惩性评价,实行以综合考量促提高的发展性评价;破除单一定量或定性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程性评价。

(3)加大高中招生考试改革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调整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进一步改革重点中学保送生推荐办法,保送生实行等额推荐,坚决杜绝“两次中考”现象的发生;扩大高长生招生范围,增加招收比例等。

三、保障机制

(一)学习宣传机制

各校要以《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省减负视频会议领导的讲话》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减负”文件和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三个文件为指南,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明确减负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减负提质”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减负提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充分营造“减负提质”的有利氛围;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墙报、橱窗、网站、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把“减负提质”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告知学生和家长,向学生、家长宣传“减负提质”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充分认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健全联动机制

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局各职能科室要明确任务,各司其职。政工科主要负责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在校外办学机构参与管理、教学等违规行为的监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交流、退出机制和骨干教师队伍选拔管理机制,为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提供师资保证;义务教育科要加强对课程开设和控制在校时间等工作的监管,建立“轻负担高质量”学校试点机制,切实推进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生科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社团建设、文体2+1等工作的指导和评价;监察室要加强“减负”投诉的查办与责任追究,确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督导室主要负责对学校落实“减负”规定情况的督查,建立经常性的督查机制;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课程改革、教辅资料使用和教学常规落实等情况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精心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学试点,积极培育挖掘“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典型。各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应的刚性规定和考核机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要对平衡学生课业负担负总责,分管校长要具体抓好“减负”工作的落实,把“轻负担高质量”的具体工作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处室和全体教师当中去,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责任奖惩机制

对贯彻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相关情况和成效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基础性指标和校长个人考核中,对“轻负担高质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学校和个人在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各校执行“减负”规定的情况要同学校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教师落实“减负”工作要求的情况要同其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挂钩,凡违背“六个严格”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区教育局和各中心学校凡接到实名投诉必须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凡查实确有违背省教育厅“六个严格”规定的,一方面要责成行为方立即纠正,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为性质和造成的后果影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属学校整体行为的,追究学校校长和分管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属个人行为的,追究个人责任。

(四)督查通报机制

切实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落实。区教育局将根据省厅“减负”通知要求,严格管理,全程监督。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责任区督学每月对学校“减负”情况开展明察暗访和专项督查活动,督导室不定期对学校课业负担向学生及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每学期形成全区减负专项报告并进行通报。学生科每年向社会通报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督导室、义务教育科、教师发展中心等科室要密切配合,加大对“减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督查整改力度。区教育局设立减负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校要进一步加强自查整改,切实落实减负各项要求。

(五)示范引领机制

义务教育科、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全区“减负提质”工作的指导和推进,要大力总结在“落实六项严格、健全五项制度、推进四大行动”等工作中的经验和典型,并在全区推广;各校要不断反思、改进和总结“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推出举措,提炼经验,并及时上报义务教育科。全区上下要一手“减负”,一手抓“提质”,确实做到“减负”与“提质”并举,努力形成我区“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模式。区教育局确定17所学校作为市、区级层面“轻负担高质量”重点联系学校(具体名单见附件1),上述学校要根据“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具体内容与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好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寻求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着手开展实践,努力探索“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基本规律与有效途径。重点联系学校要结合本校的“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申报一项区级及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进行切实有效地研究。区教师发展中心将对重点联系学校的“轻负担高质量”课题进行统一论证,并加强指导。区教育局将在重点联系校经验提炼的基础上,培育和推广“轻负担高质量”典型经验,通过专题培训、研讨、检查、评比等方式引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扎实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11年2月—3月)

制订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方案,宣传动员,各校做好实施准备。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1.开展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专题培训;

2.召开“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研讨会;

3.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检查、评比;

4.开展“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调研、检查、指导和评估。

第2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1 前 言

就业难是困扰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2010 ―2015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区域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家庭服务需求,加强家庭服务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家政市场需求的“质、量”双优的家政人才,无疑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契机。

近年部分高职生走进家政市场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欢迎。全国各地高校也相继开办了家政专业学院。但如何发展高职院校的家政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如何摆脱人们对家政服务的思想束缚,寻求家政服务的新出路是本课题所要探寻的问题。

2 高职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面临学生就业难和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家政服务人员构成的低端家政服务市场饱和,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第二,高职院校因未开设相应专业,提供不了相应的毕业生,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高质量、专业性、高层次的中高端家政服务人员,出现毕业生和用人市场严重脱节的情况。因此,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中高端家政服务人才的需求已由数量转向质量。

3 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家庭小型化加速,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从烦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因而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随之增长,家政服务将是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调查显示,家政行业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现有的家政服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待聘家庭的要求,这就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办学空间,培养高质量的家政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4 家政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不高,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虽具有办好家政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但由于家政职业教育是伴随行业发展的新的育人方向,并无过多的成功经验可借鉴,而且课程内容涵盖量大、培养层次多样,要求学生既具有全面的家政学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家政操作技能,以满足“初、中、高各级”家政服务需求。这对高职院校师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际上很多院校并不具备培养合格家政人员的资质,软硬件跟不上,培养模式、层次单一,忽视非学历教育,培养对象大多停留在学校层面,缺少培养对象向社会需求人群的延及,缺少理想家政校企合作的对象等。各因素导致培养对象不符合市场需求,使家政职业举步维艰。

5 丰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求

没有特色专业是造成高职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高职教育中很少有学校踏入家政服务业,不了解市场对家政服务的需求,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滞后。因此,高职毕业生如何体现自己独特的社会竞争力,如何解决就业难,如何提升家政相关专业的社会地位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外,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家政专业涉及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艺、园艺、信息、法律等不同领域,怎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达到真正的学用结合,也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学校要设置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并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建设,尽快把与家政相关的课程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家政学研究和家政教育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6 家政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发展

6.1 提高全社会对家政专业的认可度

高职院校自身首先要明确家政专业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有着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家政专业认可的价值观,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使家政专业在高校形成气候,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作为高校既要重视内部落实,又要配合政府加大宣传,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在社区、街道设立家政咨询室,让家政知识从社区、街道开始推广,让广大群众对家政知识从认识、到了解、到逐步认可。

6.2 完备学科体系,将家政课程纳入高职院校教育体系

良好的师资队伍,扎实的学风教风必不可少。因此,首先,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家政教育的师资,用雄厚的师资队伍去从事对家政相关学科的教育,以保证对大学生家政教育的普及;其次,从资金和技术各方面支持学科建设,使其学科体系不断完备与创新,保证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衔接性,使其既生动又具体;最后,授课方式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认知能力,展现出高职生的才华与个性,培养合适的后续人才。

6.3 高职院校应成为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主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明确指出“支持高等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合作,建立家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

由于我国家政行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家政市场上已具一定规模,并且在管理方面也达到规范化的家政企业还微乎其微,这就决定了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不能成为家政从业人员的教育主体,这就为我国职业院校进行家政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契机。现阶段,我国高职类家政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上的主体优势与地位。如何打破这一困境,是高职院校发展家政教育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的家政课程设置与教育都要跟上时展的节奏,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培养的高职生应能满足来自社会各类家庭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需求,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技能强化与素养提升并重,力保每位接受高职家政教育的高职生都能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其次,完善师资,校企联合。高职院校要借助政府的政策与导向资助,积极与各社会团体、妇联、工会等组织合作,借助各界社会力量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充分调动本单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加入到家政类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

第3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疑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10-01

由于目前普通高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高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的疑虑需要解决。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地位问题,信息技术课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开设信息课的现实意义问题等等。本文将就这些疑虑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疑虑的一些看法,与同仁们共勉。

疑虑之一: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疑虑之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

疑虑之三:高中信息技术课怎么教?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并不乐观,急待改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疑惑,笔者以为:

一、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

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必须作为基础学科,这是时代对我们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不但是学校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我们必须逐步确立其在高中教育中应有的工具学科地位。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作为其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祖国未来的发展出发,全面落实好《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确保经费、课时、教师到位。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可采取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的范围,促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二、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高中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指导意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表述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们所必须坚持和提倡的。

三、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

(一)计算机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正在逐渐成为(有的地区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国家教育部应进一步对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标、内容作出具体、明确地规定。同时,要求各地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教材建设实行"在学基本要求(即学大纲)、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规范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二)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都要统一到《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来。《指导意见》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应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

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即分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必修课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只学习基本的常识、操作和应用;选修课和活动课(面向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较难、较复杂的包括程序语言在内的内容,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三)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只能择其最基本的、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而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

目前,各级教研部门均没有设立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其职能通常由劳技教研员兼任,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使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也未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缺乏教研的氛围。我们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第4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功能和在促进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

一、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2008年是公司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一年。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调整审计职能和人员结构,不断强化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促使公司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发展服务。2008年的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突出管理和效益审计,强化控制力与执行力的审计,严格财务报告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着力抓好审计基础管理工作和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公司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服务。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要以当年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与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依据,同时结合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情况及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科学予以编制。一是要优先安排好制度规定的审计项目,保证制度规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得以落实;二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审计监督工作,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贴近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工作,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和安排好审计项目,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根据历史审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较大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防范风险和完善管理。

(二)编制原则。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年要把原油、成品油、物资装备的采购、化工产品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成本费用等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求实效,就是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司或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计划既不能安排得太满,也不能安排得过松,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把促进科学管理和提高水平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并选择、安排好有关审计项目和单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

(一)审计项目计划应围绕六大项目内容予以编制:1.经济责任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根据制度规定并接受人事部门委托予以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两类,要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2.管理和效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拟选择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因素或围绕增收节支、防范风险等来安排。管理和效益审计既可以按专项安排,也可以按单位立项安排。3.财务收支或财务报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依据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对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的目标,选择风险较大和审计间隔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适当安排财务决算同步审计试点。4.工程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派出机构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可安排工程投资及检维修项目预(结)算审计。5.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此类审计项目应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并适时开展。此外,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可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属地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编制。审计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计划。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计划。3.加强审计业务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计划。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工作计划。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等。

第5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1.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毕业率达9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以上。

2.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创优工程,进一步缩小中学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间的差距,整体提高初、高中办学水平。年内再建成1~2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3.以推广与应用“十五”局领课题研究成果为指引,进一步深入推进初、高中新课程实验,力求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新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普通高别要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学分管理及选修模块开设上加强探索与实践,努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4.以全面实施“__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改革,努力形成学生勤奋好学、教师爱岗敬业、校长品位办学的良好氛围。

5.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开展对中、高考改革的研究与指导,进一步提升初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中考各学科合格率力争达到85以上,六科一次性合格率达到80以上;高考本二以上进线人数再创新高,万人本科进线率达到25.0以上。

6.全面启动局领“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工作,力争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在学校特色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德育管理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科课题研究等内容上取得明显进展,为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7.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意见(试行)》,深入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围绕课程实施、教育管理、特色建设、评价改革等要素,整体设计并构建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顺畅对接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1.明确学习和研究的主体,改变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拓宽学习和研究的内容。要以教师为主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加强学校各个层面的学习、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本区的学习和培训资源,灵活地选择培训“菜单”的内容,变原来的单一讲座“菜单”为综合性的学习、研究“菜单”,形式多样地开展以校为本的学习研讨活动。

2.建好学习与研究平台,提供学习与研究资料,开通学习与研究渠道。丰富和改建__教研网站,增加新课程理论知识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和改版《__区课改实验工作通讯》,强化理论学习和教育科研内容。继续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沙龙研讨活动,促进全区教师深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并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和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3.选择学习和研究主题,明确学习和研究要求,落实学习和研究效果。继续大力开展以教学案例解读、课型教学研讨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紧密围绕教育局总课题《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设计学习和培训主题,不断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和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在现代教学特色、课程特色和办学特色方面有新的探索与突破。

(二)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出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1.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确立学科教研的主线,努力构建学科教学特色,构建多元化多形态的教学课型,大力提高学科教学研究水平。根据新课程在初中和高中各个年级均以开展实验的基本情况,通过调研,制定新的课程改革实施策略和意见,加快研制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进意见。

2.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态。制订有关的评价标准,提出给教师的具体建议,促进全区教师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有明显的转变。同时,要落实科学的质量观,在每学年开好初中、高中质量分析会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3.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的整体素养,努力打造骨干教师群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整体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科研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素养。针对部分教师在“教育科研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欠缺问题,继续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和“教研与科研共进”活动,促进教师四种素养全面和谐发展。

4.不断创新教研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区教育教学业务部门要积极探索集体调研的新途径和新形态,改变传统的集体调研方式。继续丰富“和教师一起备课”、“和教师一起研讨”、“和教师一起上课”活动。在个别调研中,加强跟踪调研和重点调研的规定与要求,确保调研的质量和效益。

5.确立教学主体工作,把教学研究逐步推向新的高度。几年来,我区分别在教学课型、教学细节、教学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我们将在教学的有效资源共享方面进行整体性探讨。学校也要围绕这个主体性工作,开展工作实践与研究。本年度将开展新课程“四优”获奖作品展示活动,通过学科会议、优质课评比、教研员下水课等活动促进本项工作的开展,使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6.落实教育均衡化要求,促进教学质量高位均衡发展。针对有些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和学校之间存在的教学质量不平衡现象,加强 对薄弱学校的教学调研,指导学校开展区级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要加强学校结对互助活动,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

1.认真贯彻区《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普通中学教学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以校为本教研工作机制,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深入推进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扁平化和人本化,使教学工作能规范、有序、高效地展开。

2.按照《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探索建立电子档案式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学籍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的目标。同时,积极实施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关于家庭贫困学生、残疾家庭学生及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严重障碍学生等特殊学生档案,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物质和精神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3.以贯彻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局新制订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和大力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为指引,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大胆改革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实践“教育以人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和“校长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整体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能。

4.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精心组织和稳妥推进教育国际化。三星级以上高中和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要以率先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与境外学校进行学术交流、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等为载体,探索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中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拓展校长的办学思路和教师的教育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奠基。

(四)切实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

1.认真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和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要以深入推进初、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抓手,以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省文明学校、省安全文明校园等为载体,进一步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第6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6月底7月初,国务院将正式公布《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指导意见和配套细则。这一指导意见体现了外贸战略从国家层面上的转身。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转向贸易平衡战略,将是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发展路线图。

我国的现行外贸战略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型战略,这一战略在改革开放前期对中国的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贸易所占的份额。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这一战略的缺陷开始凸显,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陷入了所谓“比较优势陷阱”,具体表现为出口商品价格恶性竞争,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低端化,资源使用率低下,国际贸易摩擦频繁。

近年来中国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但是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使得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根据国际经验,从事来料加工的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实得外汇收入平均约为贸易额的20%,而国民从中获得的收益则更为有限。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为30%,而这些所谓高新技术产品中绝大部分使用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

美国次贷风波和近期的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贸易形成了严重冲击,如何使我国外贸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在更大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和紧迫课题。

中国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国际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第一,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优化,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目前,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产业短期内还无法改观,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支持轻工和纺织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自主创新,保持出口有序增长。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支持力度。

第二,转变出口创汇的思维,推进贸易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进口环境,让潜在的进口需求转化成为现实的市场需求。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加大进口促进力度,鼓励国内短缺资源性商品进口,鼓励引进关键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鼓励进口的指导目录,给予进口税收减免。继续落实中国一东盟等自由贸易协议的降税措施,鼓励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谈判中,争取开放更多高新技术领域,避免“坐着飞机吃大豆”的畸形进口局面,并形成对其他国家贸易谈判的标杆作用。清理妨碍进口的非关税措施,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的政策待遇。地方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相应的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促进本地区进出口平衡协调发展。

第三,创造一个规范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外贸环境。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外贸法规,严格立法程序,加强执法力度,整顿外贸出口秩序,并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设立统一的出口管理机构来规范出口秩序,对所管辖的产品质量、价格、档次、标准给予严格监督,设定出口“最低价”,避免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压价竞争。另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创新,并尽可能给企业更多途径降低维权的成本;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到国外申请专利,这样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创新带来的利润,降低出口中知识产权问题带来的风险。

第7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职引领中职 影响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09

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等文件,明确规定“要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质量是关键。本文以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为例探讨了高职引领中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影响高职引领中职质量外部因素分析

1.1 政策因素

从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教育的发展一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更是如此。

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职业教育都是政府扶植起来的。如法国和德国为了推进国家的军事和商业发展,政府主动发起职业教育大发展;俄国和日本出资派青年人到西欧学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并发展本国的职业教育等等。[1]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规的出台,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政策的影响下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针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陆续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各省市教育部门在基础上出台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缺少具体要求和指导性措施,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

1.2 环境因素

高职能否真正引领中职教育发展与行业、企业参与程度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主要服务的对象,更是职业教育能否得到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低,对行业企业来说,意味着能否获得足够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对职业院校而言,行业、企业参与和支持的程度,特别是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指导学生实训、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平台等,直接关系着高职引领中职的人才培养能否真正适应生产实际的需求,能否真正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高技能人才。此外,社会对职业院校认同度同样直接影响高职引领中职的人才培养质量。环境因素影响是高职引领中职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影响高职引领中职质量内部因素分析

2.1 认知与模式选择

对于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各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认知因素非常重要,如果高职院校把引领中职教育发展当成一种负担,而中职学校把高职院校引领当成是一种“吞并”或“寄人篱下”等,这样不仅不能达到高职引领中职的目的,更谈不上协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要达成共识,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双方交流合作,共同商定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引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引领中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带动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质量提升,从而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2.2 沟通与协调因素

美国当代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的杰克・韦尔奇说过,“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沟通与协调因素也很关键。如果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之间仅在认知上达成一致,没有进行长期、必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高职如何引领中职、引领的模式是什么、如何建立利益驱动机制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就不能形成同一目标。

3 高职引领中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

各地州市政府围绕国家与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高职协调发展有关文件,制订本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切实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改革发展方向,重点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出台支持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助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以贵州省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为例,铜仁市政府出台政策,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以铜仁市各区、县中等职业学校为支撑,通过成立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分校等组织载体,组建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探索高职引领中职教育集群发展模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集团学校成立后,政府发挥对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作用,规划各分校的特色办学方向,科学设置专业,在原中职学校的基础上,根据其产业发展优势,成立了如黔东工业学校、梵净山旅游学校、印江茶业学校、黔东营养健康学校、黔东电子信息技术学校等各具特色的学校,激发了各中职学校的办学活力。

3.2 建立高职引领中职运行机制,发挥高职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各地职业院校要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出发,围绕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建立高职引领中职运行机制,尤其是在专业建设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以贵州省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为例,集团学校内部建立了专家“一对一”顾问联系制度,加强了对各中职学校办学情况的指导;建立了校长联席会议制度,集中讨论集团学校内部各项事宜;建立专业论证制度,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科学设置专业等。

3.3 探索集群化发展改革,助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配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各地州市要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一体,产权融合、领导班子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实训基地融合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创新集团化办学实现形式,明晰办学主体、功能和定位,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助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以贵州省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为例,铜仁市政府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在集团化办学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实践,即以成立分校为纽带整合铜仁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统筹铜仁市职业教育发展,推动铜仁市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从其招生和运行情况来看,产生了四个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扩大了集团学校成员单位的招生规模,调动了各区县中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二是整合了铜仁市职业教育专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了铜仁市专业布局,增强了铜仁市职业教育服务服务县区产业发展的能力;三是扩大了铜仁职业教师学院的办学影响力,发挥了国家骨干高职示范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四是增强了对企业的吸引力,更加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此,目前铜仁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的建设倍加关注,并且,按照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教育工作会精神,结合贵阳市清镇职业教育集群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创建铜仁市职业教育园区,推进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计,集群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地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蒋海春.发挥职教集团作用 促进中高职衔接[J].辽宁高职学报,2013,(1):12-14.

[2]王寿福,章萍.中高职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2,(8):25-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教职成[2011]9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教职成[2011]12号.

作者简介:晏龙强(1975-),男,土家族,贵州德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临床医学等,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第8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常规工作求深入,以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求实效为指导,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工作思路

以迎接省督导评估和省教学评估工作为中心,以抓好学校常规管理和学校内涵发展为重点,全力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

教学工作

一、抓实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使教学常规科学化、规范化。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科目,开足课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落实校本课程。

2、加强教学流程的科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学校领导对备课的指导放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坚持单元集体备课的指导。

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指导,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效率,注重教学反思。

第三,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探索学生作业的多种形式,做到“两个结合,一个体现”即: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现学生作业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书写性的作业,要求字迹清楚工整,作业本干净整洁。

第四,坚持进行阶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每学期每学科单元目标检测不少于2次,同时做好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

第五,营造勤奋学习的氛围,形成一种活泼、主动、向上的学习新风尚;建立学习奖励制度,表彰奖励优秀学生,为差生树立榜样,使他们尽快赶上来。

二、教务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

第一,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各类学科的教学进度和执行情况,随堂听课,不打招呼,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第二,了解各学科课堂、课外作业的数量、质量和批改讲评情况,合理调控学生课业负担。

第三,了解并控制各学科测验考试的次数,分析教学目标达标程度,提出调控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指导意见。

第四,定期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研究改进教学策略。

三、校本工作

1、校本培训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教师教学创新意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继续加强教材培训工作,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单元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a、继续观看视频专家对教材的分析讲座,以逐步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b、每个单元安排一个课例研讨。另外,组织教师观看光盘、听取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讲座,讨论课改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等,做好培训计划和总结,落实活动过程。

2、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主题“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1)成立教研组——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音体美组。语文组组长:赵月;数学组组长:胡秀丽;综合组组长:潘丽娜;音体美组组长:吕凤萍。

(2)各教研组以落实课标用好教材为基础,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为重点,立足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开展校本教研主题研究。

(3)在教研组内,每两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课例研究。倡导“一课两上”式课堂教研。主要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个人备课)——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具体研讨并确定教案(集体备课,也可以说是课前研讨)——根据确定的教案上课(课堂观察)——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研讨评析(课后研讨,总结提升)——个人根据大家的讨论评析再次备课(个人备课)——再次针对个人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集体备课)——再次上课(课堂观察)——再次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研讨评析(课后研讨,总结提升)。

使教师们的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经历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智慧。

(4)继续探索多种校本教研形式。利用“磨课”、“同上一节课”、听“推门课”、观看“名师课、人人上一节“亮点课”等校本研修手段,浓化研究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5)教师要善于总结教研成果,在博客中、学校网站、古冶区教育网教育论坛中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科研成果,丰富交流信息,扩展教育教学思维,提升教学素养。

(6)加强管理,落实西欧本研修制度,校长带头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课后进行研讨,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课后研讨后及时进行总结

3、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和资源,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校本课程内容,制定课程门类和内容,确定目标,加强组织和实施。

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1、组织示范课、研讨会,突显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学校拟定每学期组织学科带头人开展示范课、研讨会。由学科带头人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人的研究选题方向,组织相关教师共同示范及研讨。做到每堂示范课后由授课的学科带头人讲述个人的研究方案和教学构想,并相对完整地表述专题研究心得和教学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做到科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2、加强校内“点带面”工作,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科带头人专业水平。

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在校内。从思想交流、课前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到教学过程设计、课后反思均进行随时对话、“跟踪听课”、重点强化“示范课”、“随堂课”、“诊断课”,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

3、“压担子”促使学科带头人稳定、持续发展。

学校为学科带头人稳定、持续发展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学科带头人适时加压工作担子,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公开课及各类检查推举授课等,驱使教师“内动力”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并进一步适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促使其沿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轨迹发展。经过3——5年的培养,让部分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师群体的领头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学校里有较大凝聚力;教书育人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并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名牌教师。

五、其它工作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构建健康课堂,使“心语连线”向纵深发展。

2、落实校本课程。

3、9月组织参加河北省综合实践课例、论文、经验总结评比、市语文、品生、品社优秀教案评比、河北省小学科学录像课评比。

4、10月组织参加数学教师优质课评选。

第9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宗旨,以建设教育最优化城区为目标,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最优化城区建设意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为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加强高素质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培养为依托,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经营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彰显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切实加快教育优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重点工作

1.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彰显非学历民办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2.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民办教育优质、平安、科学和谐发展。

3.做好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许可证》的各项准备工作,启动民办学校年检制度。

三、具体工作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特别是要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了解国家对民办教育方针、政策和优惠条件,推动全区民办教育科学发展。

2.强化办学理念。各校要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现代化,要加强学习外地学校成功经验,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外出培训,要强内涵、创特色、提质量、树品牌,努力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3.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各校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在教学上想办法,在质量上求突破,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在办学规模上扩展的同时,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

4.各校要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按每学期收费。要诚实守信,公平定价,不能以任何借口,巧立名目,跨学期收费。学校不得向学生及家长、社会公开募集资金。

5.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民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各校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务实求真的态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城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学生服务。

6.各校的校长和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坚持依法治校,以法治教,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养校园文明风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健康和谐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

7.实现“五个突破”。各校要在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上有所突破;要在学校发展内涵、创设特色和品牌教育方面有所突破;要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方面有所突破;要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要在提高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努力提高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

8.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民办教育事业是一门科学,民办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民办教育经营是能力的体现,民办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民办教育事业的进程中,各校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⑴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规范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得益彰的规范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就是一种发展,就是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尊重。

⑵要明确处理共性与个性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是民办学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各民办学校要重视特色办学,给予“质量是民办学校生命线,特色是生长线,学生是生存线”的角度考虑。坚持特色办学,实施品牌战略,是民办学校重要任务。

⑶要正确处理公益与收益的关系。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教书育人是学校承担首要责任,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共同使命,所以民办学校校长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真正把教育做好、做大、做强。依法取得合理回报,不要因为急功近利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损坏学校办学的名誉。

⑷要正确处理质量与规模的关系。各校要依法依规办学,要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特色办学、规范发展的思路,把主要精力转向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上,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规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