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

第1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

一、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研究工具的使用。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每周只有1课时,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2.研究的建议。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弛 田宝伟 郑日昌 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第2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学生 心理辅导 办法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好的班主任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之余,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健康、无忧地成长。以下是笔者关于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些分析及思考。

1.试析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1.2依赖心理。在初中各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

1.3偏重结论。偏重结论而忽视学习过程,这是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问有对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1.4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一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

2.加强初中生心理辅导的主要策略

2.1 开展小组辅导活动,让学生相互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举行小组辅导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自我教育。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因为互相了解、熟悉对方,所以不感到拘束、紧张、害怕,很容易谈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如进行“情感波澜”的讨论,每个组员列举出自己平时经常出现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气愤、失望、难过、着急等,每人把自己平时有这种情绪时的表现(如动作、神态、语言)等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谈论中大家对“气愤”和“着急”时所表达的行为、态度等的表演感到不满,认为这种行为太激烈,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克制。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们还开展了“你能接受的批评方式”、“考考自己”等活动。通过活动,大家知道了同学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他们也了解了自己的想法,懂得如何选择正确对待事物的看法、做法。

2.2精心上好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我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课,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上《人的性情、脾气――气质》一课,学生们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有着彼此不同的个性,而这些性情、脾气的不同表现,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知道了气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知道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表现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知道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气质类型,如何扬长避短,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

2.3 找到症结,耐心辅导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经常对学生发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应运用一些策略,使学生自己明白应该如何去做。如,有些同学喜欢抄袭他人作业,在辅导时可问同学:“你不独立完成作业是不会做的原因?”学生:“是。”教师:“这种作法好吗?”学生:“不好。”教师:“遇到不会做的情况,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办法。思索过后,学生回答:“上课认真听讲,请教同学或老师。”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应该这样做,教师应适时对学生作些引导。在清楚解决方法之后,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该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首先,让学生每次独立完成一题,不能抄袭他人作业,在完成后,教师应给予一定表扬;其次,让学生完成两题,完成后同样使用一些激励措施;最后,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4 抓住典型加强以点带面的教育

带动全班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还注意点面结合,对一些特殊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以此带动全班。在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中,由于我狠抓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在实践中还能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各个方面的辅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我班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而且都有比较完善、健全的人格。我深深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孩子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富有爱心,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同军.初中生异往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以邢台市第XX中学为例[D].河北大学,2013.

第3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生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同样不容乐观。目前来说,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缺乏就业信心,很大一部分高职生对跨出校门后的就业抱着不乐观的态度。第二,缺乏对职业的必要认识,我国的基础教育扎实,但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经历并不多,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实践还很少。第三,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必要规划。在以上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下,部分学生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就业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干预方式,来帮助学生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改善学生的这种职业生涯规划状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选取我院大二两个班级的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一班学生,学生人数32人,男生为18人,女生为14人,年龄为20-22岁之间;对照组为二班学生,学生人数33人,男生18人,女生15人,年龄在20-22岁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在年龄以及性别比例方面都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从组建小组,到小组结束,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形成和工作的整个过程;第二,构建八次团体活动,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重现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培养自我认识和管理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第三,干预时间不能太长,每周两次,共四周进行。对照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让其自然成长。

1.2.2 统计方法

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量表,从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以及规划认知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分数分别为20分,满分为100分,采用SPSS 13统计软件进行各组后测数据的配对t检验。

2 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在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以及规划认知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p值均小于0.05。各项统计分数如表1所示: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主要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自助,达到提高认识、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多项指标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评价,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职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效果,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对促进学生的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提示本干预方案易被学生接受,感染力强,效率高。

在制定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上,一定要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对策。概括起来讲主要原则有以下几条:(1)系统化原则。不同单元之间体现循序渐进性,从内容、形式、难易程度等方面来体现;(2)口语化原则。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缩短训练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语言设计上体现口语化的思想;(3)体验式原则。学生参与为主,充分体现参与性、成长性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在职业规划团队指导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选择。这项工作不仅要求职业规划指导人员要有较高的资质,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知识和心理辅导知识,能够运用自己丰富的咨询经验,解决团队中学生的各种难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指导者一定要对生活有足够的敏感度,对人生有足够深的认识,这些也是团体辅导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焰.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影响机制[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02).

第4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拓展数字德育空间

    现在,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模式,学校不再是青少年学生接受知识的唯1场所。1些中学生已经出现了类似情感沉溺、言语失范等令人担忧的负面情况。

    实践中,我校坚持“预先介入、重在疏导”的原则,借助于电子技术,将积极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有1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当中,我校就在网络内容上进行学科和web技术的整合,因势利导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学习本身,做到学习与娱乐的有机结合,并组建教学博客,设置谈心BBS等。

    同时,让德育占领虚拟空间,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教育契机,改善网络传播中的道德环境。我校创立学校BBS,让中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学校的动态和发展,有问题大家1起提,有办法大家1起想。不少师生、家长都参加了这里的互动,1个小小的论坛将学校和社会很好地连接了起来。

    心理在线日夜值守

    为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作用,我们组织了9名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学校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指定专门教师对后进生、品德不良的学生和双差生进行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同时,心理辅导24小时在线,夜间还有心理教师值班,安排教师为全校学生提供服务,寻求针对每个学生的最佳应对方案。心理咨询小灵通热线也24小时开通,保持全天候畅通服务,学生可以随时咨询、寻求帮助,心理辅导员也可以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问题。

    建立心理危机3级干预系统,防范潜在的问题。1级系统是班级信息监察。主要由班主任、班长及内定的学生代表充当信息员,及时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各方面情况。2级系统是心理咨询室跟踪观察,并着重关注1些重点对象。3级系统是专家辅导和学校专题。根据学生1个阶段来的实际情况,邀请校外专家进行专场辅导;学校自身还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心理辅导课,让心理辅导教育走进课堂。

    应急教育及时跟进

    我校地处县城边缘,社会人员情况复杂。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是学校防止不良事件扩大化的应有姿态。

    为此,学校在周边设立了5个重点防范区域,在学生上学、放学等时间段进行监察。制作“教师就在你身边”联系卡,印有“校园110”(24小时开机)、法制副校长电话、医务热线电话等,并向全校学生、各监测点和学校周边邻居街坊分发,以便让他们在第1时间把突发事件告知学校,使学校能争取到有利时机,防止事态扩大。

    我校还创建了应急援助网络,建立起突发事件的警示系统、响应系统和保障系统。“校园110”应急援助中心把收到的信息分为1般事件和重大事件两个等级。1般事件由政教处、班主任到位调查处理;重大事件由援助中心向突发事件处置小组和校长汇报,启动应急预案,并进行善后教育。

    我校对所有学生的个人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从高1新生开始,学校采集、编制每个学生的影像档案,每班按住宿情况进行分类建档。

    同时,按学期分批收集、整理每个学生的表现记录,形成电子数据文档库,构成德育数据平台,为后续的德育跟踪、德育调节创造有利的条件。

    同时,学校坚持常规的应急演练和学习。每天早操时,我校把离开教学楼与紧急疏散行动相结合,每1层楼的楼道拐弯处都有指定教师负责指挥,每个班级都有规定的撤退路线,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真正做到了“平战结合”,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快速反应、快速逃生的能力。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是1项重要的德育内容,为此,学校形成了1整套互相关联、涵盖不同场合的组织制度,以应对异态事件。

第5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教育契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2-0014-04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先后在小学、中学担任心理教师,常常面对一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并不是纯粹的心理方面存在不可调节的问题,而是行为习惯不良,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是主动诉求改变的需求不强,有些甚至是觉得班主任或家长“逼”他来找心理老师的,所以不愿意配合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二是对父母和老师的戒备心很强,不但不领会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且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的借口就是父母和老师的不妥的教育措施;三是自律心和自控力很差,稍微没有外界的监控和引导就会“犯错”,因此,这类儿童通常是家长和教师的“头痛孩子”。面对这样的学生,单是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与他进行有计划的面谈,是很难收到改变效果的。因此,本人在困惑许久的同时一直在实践怎样的辅导方法能够对此类学生的辅导有成效。

后来尝试了“教育契约”法,发现即使对此类儿童的改变艰难,但比其他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本人所实践的两个案例――一名小学生和一名中学生,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希望能给众多跟本人遇到同样问题的心理教师一些启发。

二、对“教育契约”的认识

说起“教育契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法律意义:契约涉及双方平等主体――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供应方;家庭,作为教育服务的需求方。有关“学校校长与家长签署了一个‘教育契约书’,在教育领域引进合同方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报刊及教育刊物中,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评论和争议。还有可能会联想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学生与家长签订“亲子合约”“母子公约”或“父子公约”,一些专家认为,此“家庭契约”会忽视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气氛和两代人之间所慕求的和谐,令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履行契约的职责,而不是付出真正的关爱。

本人在此运用的“教育契约”与上述学校、家庭之间的契约有相通性,但本文并不是企图去解决上述存在的争议,而是思考“教育契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探讨“教育契约”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对改变青少年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本人认为,“契约法”也是和“代币制”是一样属于教育心理辅导的方法,“代币制”是平时老师和家长都惯用的方法,“契约法”一直为老师和家长所忽视,因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家长、老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融合。因此我设计这样的一个“教育契约”, 希望通过这个“教育契约”来规范行为偏差学生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是呈现笔者在这方面探索的具体操作和思考。

三、研究个案

个案1:三年级学生小烨

小烨的家长经常为接到老师和其他家长们的“投诉”而伤神,小烨的不良行为表现为:经常跳上跳下忽左忽右,甚至不知道危险的动作,不能自我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有时会对班上同学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危险性的攻击行为。他的班主任每一次对他的行为纠正、再纠正,讲道理、树规范、竖起“大拇指”和写表扬信等方法都用过,但是收效甚微;他的家长也配合老师的教育,经常到校和老师一起探讨辅导孩子的对策。本人经过一年多的了解,跟他面谈多次,与他一起对他的行为和心理作认知分析,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

个案2 :初一学生小夕

小夕并非生性多疑,但最近总怀疑周围的同学有意找她茬儿。爱吃零食,到处借钱,日积月累,借了那个还了这个,总是欠债,班上好多同学都是她的债主,最后发现她多次偷窃。并且不爱干净,刚上初一住校时被同学发现不刷牙不洗澡,因此遭到很多同学取外号讥笑,跟同学的关系渐渐处理不好。学习上经常不做作业,老师检查作业时说忘了做,爸爸在家问起作业就说老师没布置。本人多次跟她面谈,感觉每次面谈效果非常好,她很配合我对她的分析并进行反思,但是回到她的生活中还是一切照旧。而且面谈时,她都会提到她单亲的爸爸会用很粗暴的方式惩罚她,比如动手打她,或是让她跑三千米等,然后就簌簌落泪,让人感觉这孩子又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不良行为的产生是不负责任的家长造成的。

四、“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的实践

面对以上两位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和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我都尝试了自行设计的“教育契约”的方法,因为年龄、心智、环境等因素不同,所以对他们采取的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以下将具体阐述“教育契约”辅导方法的操作。

(一)辅导方案的设计

个案1:四年级学生小烨的辅导方案

首先,本人设计“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融合老师、妈妈、爸爸和他本人的承诺;其次,结合了“代币制”的方法设计了“小烨的超级积分卡”,分为“校园版”和“家庭版”,因为这只是一次辅导计划,不可能把小烨的不良行为全部纳入计划进行纠正,因此只是针对他在校和在家各四项最需纠正的不良行为入手。

“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

老师们承诺:

1.小烨每做好一件“超级积分卡上”的事,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他。

2.每天在放学的时候,检查小烨的“校园超级积分卡”,一天中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老师每周会把“校园超级积分卡”拿给妈妈,让爸爸妈妈来签名。

4.老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校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妈妈承诺:

1.每天给小烨四个“一定”:一定检查辅导小烨的功课,一定让小烨学会做一件家务,一定陪小烨练二十分钟的书法,一定检查小烨的衣服和书包整不整洁。

2.每天晚上睡觉前,检查小烨的“家庭超级积分卡”,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妈妈每周把“家庭超级积分卡”拿给老师,让老师来签名。

4.妈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爸爸的承诺:

1.一周记录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把“校园积分卡”和“家庭积分卡”里的红星星记录到“超级无敌积分卡”上。

2.一个月内总算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卡里的红星星超过一定数目时,颁发一次“神秘”小礼品给小烨,鼓励小烨。

3.一定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小烨承诺:

1.每天做到“家庭超级积分卡”和“校园超级积分卡”的事,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2.假如自己不小心没做到,给班集体、给同学、给自己造成伤害时,愿意接受来自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适当惩罚,并扣掉积分卡上的红星星,换成蓝星星。

爸爸妈妈、老师、小烨都不得反悔自己承诺的事情!!

签约: 日期: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校园版)

1.我能做到每节课堂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干扰老师、同学上课。

2.我能做到不随便借同学的东西,我会礼貌地问他们,他们同意后,我才拿来玩。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请求老师帮忙解决。

4.我能做到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家庭版)

1.我能做到在学校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的。

2.我能做到在学校收拾好自己的书本和不弄脏自己的衣服,每天很整洁。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不让爸爸妈妈伤心。

4.我能做到每天很乐意跟妈妈讲学校的故事,而且能耐心地听爸爸妈妈、老师们的话。

个案2:小夕的辅导方案

对于初中生小夕,“代币”的积分卡已经吸引不了她了,合约书也让她有 “一种被监视,被哄着来改变”的幼稚感觉,她没有答应签订书面的合约,但是答应我、她的爸爸和她三方现场握手为誓。考虑到心理辅导首先是尊重辅导对象的意见为前提,我没有设计类似于小烨的积分卡和合约书,我约了她的爸爸和她在一起进行了家庭咨询,口头约定我们的计划大致如下:

1.小夕会努力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爸爸也会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

2.小夕准备一本家校联系本,平时用来登记作业,每周五放学,老师会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校一周的表现,周末爸爸也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家的表现,一起为小夕加油。

3.小夕不会再发生偷窃的行为,这是不道德的,会让爸爸担心和操心。

4.爸爸答应不体罚小夕,因为这是对小夕成长不利的方法。

5.小夕会学着规划自己的零用钱,每周不得超支,不经常买零食。

6.每周一回校时爸爸只给一周的伙食费和零用钱,爸爸有权通过老师到饭堂查询小夕的饭卡消费记录。

7.小夕每周末把作业登记本上的作业完成后,爸爸必须抽出时间来检查,并且签名。

8.老师和爸爸承诺家校联系本不是交流小夕的“犯错”,而是鼓励小夕能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辅导过程

虽然辅导过程中充满变数,充满细节问题的泛化,或是突发问题的干扰,但本人对这两个学生的辅导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名义发出家长意见征询书,征得家长的同意才实行以上计划。

2.分别和家长、学生、班主任三方各自进行面谈,并告知辅导方案,征询辅导方案的修改意见。

3.和老师、家长、学生、班主任进行集体面谈,明确此次辅导的目的、方案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兼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本人将这次会谈命名为“爱的承诺”,而且这次会话的立场偏向学生。

4.定期检查学生的积分卡,了解家长、老师、学生三方有没有履行各自的承诺,并观察学生的行为有没有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学生的认识是否有了初步的进步。

5.与班主任交流辅导方案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6.跟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

7.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总结、反思、评估辅导的成效。

(三)辅导成效的评估与跟踪

1.对个案辅导成效的评估

总的来说,比起之前只是和学生进行的多次面谈辅导来说,这种辅导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小烨对“合约”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和恪守承诺的“斗志”,在刚开始进行辅导的那段时间,某些不良行为确实得到显著改善,比如,不再爬栏杆,上课不干扰老师和其他同学,不随便拿人家东西等。小夕不洗澡、不刷牙、爱吃零食等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得到改善。遗憾的是在之前设计辅导方案时没有设想到对个案进行前后心理测量,通过数据来观察他们的心理道德素质的改善情况。现只能通过对个案的行为观察和与班主任、家长的交流来感受。

2.后续跟踪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个人认为这不算很成功的辅导。小烨最终还是没能摆脱“问题孩子”的标签,后来因本人的工作单位变更,没有继续跟踪。小夕在表现好了一段时间后,不知是外界因素的干扰,还是她在脱离辅导方案后回归原样,之后又发生了说谎、盗窃行为。说起这件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憾,那段时间老师和家长们都发现她进步时,我也送给她一支原子笔,不久就听闻她疑似再次发生盗窃行为,我为表示辅导的权威和严肃,收回原子笔,理由是她并没有真的进步,继续犯这种她最不能犯的错。也许这件事是导致她后来疏远我的“祸首”,她接下来不再信任我,见到我就躲,这是我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以来感到最挫败的一件事。

五、“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

(一)经验

1.“教育契约”是可以应用到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由于结合了行为治疗技术,因此能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个案的辅导可计划、可观察、可追踪、可监控。

2.“教育契约”在处理品德行为不良青少年的问题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尤其适合用在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因为小学生对来自教师、家长的“平等式”的承诺比较信服,特别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个案中的小烨听到跟爸爸妈妈、老师签订“合约”,非常兴奋,每天关注他得了多少颗红星星,看到蓝星星贴上的时候,总是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小夕每周五回校时准时拿她的家校联系本给我,等我写完评语后,总是很着急地拿过去看,而且愿意跟我交流她家庭更多的事情。

3.区别于其他只是和个案进行面谈咨询的辅导技术,“教育契约”的辅导是全方位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做到对问题学生的辅导,而且还和家长和老师一起进行多次的沟通和思考,共同探讨对策,能对家庭教育和师生关系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这一点在两个个案辅导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4.“教育契约”法通过师生、亲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承诺,让学生从他律状态过渡到自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控性。对于那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不是主动求助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只要取得他的认同,也会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

5.“教育契约”辅导方法需与其他辅导方法相结合,如:在小烨的个案中运用了“代币制”辅导技术;在小夕的辅导中,引导小夕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设计自己的零用钱规划,用日记本记录自己的成长喜悦等认知辅导家庭作业,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6.“教育契约”辅导方法并不能纯粹地在亲子或师生之间强调“契约”的承诺和责任。采用“教育契约”方式辅导孩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宜过分夸大。家长、教师应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解、理解孩子上,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和行为轨迹,从孩子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出发,及时沟通和引导,才是教育的高境界。

(二)不足

1.“教育契约”的辅导涉及的关系较广,较难控制操作的过程。因为这种辅导除涉及到基本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外,还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心理辅导工作者都不可能随时关注和干涉,因此,辅导过程较难掌控。

2.由于“教育契约”的辅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寄希望于学生、老师或家长在遵守承诺的基础上发生改变,因此,对于辅导过程中的儿童情感变化,心理辅导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都显得很被动。

第6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对比观察

中图分类号:B844.1,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1-081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14

Effect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 on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Left behindin Rural Areas

LAN Yan-Ling1@,YOU Hui-Xiang2,CAIJing-Zhi2, LI Yan1,TANG Xiu-Juan3,

ZHOU-Yun4,QIN Yie-Ning1,ZHANG Yan-Yan1

1Nanning No.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Methods:Totally 222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epted 8 tim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PHCSS)were used in both group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t baseline,the end of the 7th intervention,and 6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the intervention group got lower scores than control group in EPQ-N [(8.2±5.8)vs.(10.2±6.1),P

【Key words】 grouppsychologicalservice;children left behindinrural areas;mentality;comparativeobservation

农村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已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人格发展偏差、孤独、抑郁等方面[2-3],但有关其心理干预的报道少见。刘中华报道采用绘画艺术治疗能促进留守儿童社交功能的好转,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概念,促进其人格的构建[4]。团体心理干预由于充分重视和利用人类的乐群性本质及其经济有效的特点[5],越来越多应用于青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领域,如广泛性发育障碍、青少年幻听、适应障碍、行为问题[6-9]等,而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未见报道。本文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7年10月,在广西马山县城北小学和合作初中开展问卷调查,选取小学一年级至初三,每个年级方便抽取2个班学生参加,共发出家庭情况调查表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9份(98.2%)。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超过半年以上定为留守儿童,共270人。按机械随机抽样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单数班级为干预组,双数班级为对照组,结果干预组141人,对照组129人。研究期间儿童的家庭状况改变、父母回乡或转学者、资料不完整者剔出研究。干预组出组7人,余134人。对照组出组41人(多为资料不完整),余88人。干预组中男69人,女65人,初中生32人,小学生102人;对照组男50人,女38人,初中生34人,小学生54人。两组在年龄、性别、家庭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干预组按自然班划分小组,每个小组15~20人,由2位课题组成员领导,共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次,每次2 h。两组学生分别在干预前、第7次干预结束(第1次复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第2次复查)进行心理测验,3次测验的测验时间均为1.5 h~2 h,在心理辅导室进行,由班主任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低年级学生由班主任念题,课题组成员负责解答。3次测验时间、地点、组织人员一致,并与各班班主任进行开放性访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由三甲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及国家心理咨询师组成,均接受过团体心理干预的相关培训。对照组接受心理卫生知识讲座1次。

1.3工具

1.3.1 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10]

根据量表手册计算出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L)量表分。内外向(E)分数越高提示个性越外向,通常标准分61.5表示典型外向,38.5表示典型内向。精神质(P)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精神质。神经质(N)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神经质。

1.3.2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 ,PHCSS)[11]

共80题目,分为6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粗分低于46分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总分或某一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意识越强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识越强。

1.3.3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12]

共20题目,主要评价当前抑郁症状,分数越高提示抑郁出现频度越高,CES-DC≥20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症状[13]。

1.3.4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14]

共26题目,分为N行为(神经症行为)和A行为(违纪行为)两大类。问卷由儿童所在班级班主任根据儿童半年的情况填写,总分超过9分被认为有行为问题。班主任需担任3个月以上。

1.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目标: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从团体吸取温暖和力量,促进人格构建。

团体方案:①开始阶段(第1~2单元):建立团体,制定团体协议与规则。学习认识情绪、表达情感。②工作阶段(第3~6单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处理与父母的情感联结。③巩固与终结阶段(第7~8单元):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处理分离情绪(表1)。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和自身对照t检验 、非参数u检验。

2 结 果

2.1 3个时段2组间及干预组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测验结果无显著差异。第1次复查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低于对照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得分低于对照组(表2)。

干预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显示: CES-DS第1次复查得分高于干预前(t=1.99 ,P0.05),第2次复查得分低于干预前(t=2.80,P0.01)。干预前后EPQ各分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留守初中生、小学生复查结果比较

第1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焦虑分、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Rutter儿童行为问卷N、A行为分均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低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行为量表N行为分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精神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的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总分及N行为分低于对照组(表3)。

2.3访谈结果

团体辅导后,85%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较前好管理,情绪较前开朗,小学教师反应较强烈。例如有一位四年级学生以前常与老师对立,违反纪律,经心理辅导后行为明显改变。课题组就此与班主任展开讨论,一致认为提高其自信自尊水平是改善其行为的有效方法。

3 讨 论

国外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抑郁症是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15],本文显示对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亦有良好效果,辅导后留守组儿童的抑郁水平明显下降,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对于抑郁的个体来说,团体是一个具有支持功能的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启迪儿童从同伴交往中吸取温暖,摆脱消极情绪。但在第7个单元儿童得知活动很快就要结束时,对课题组成员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时复查抑郁量表分数较高,经处理分离和以后的保持联系,半年后复查情况好转,提示对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如何把握干预结束的时机,处理好分离情绪,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本组儿童的生活环境无大的变动,心理干预后其神经质分曾出现下降,提示心理辅导对留守儿童的个性重塑可能有一定作用,半年后神经质分有升高趋势,显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艰巨性。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长期的社会化中形成的,正常家庭环境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的重要原因,团体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使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修复其过于敏感焦虑的个性特征应有一定功效。显然,相对于长期的亲子分离来说,两个月的干预时间是不足的,究竟需要多长的时间?其远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往资料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16]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或小学留守儿童,总体上提高自我意识的效果不甚明显,在焦虑水平,智力和学校生活、幸福与满足感方面则有所改善,尤其小学生较突出,可能与和父母分开的时间不如初中生长、年龄较小自卑心理相对易矫正有关。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多由隔辈的直系亲属照看,或托付在亲戚家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的自卑心理较一般儿童更难纠正。在本研究中,小学生干预后神经症有所改善,中学生的改变不尽如人意,提示接受心理干预的年龄越小越好,也反映了青春期少年的反叛特征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短,未能对留守儿童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案,今后应进一步开展目标性不同的心理辅导,在农村学校及监护人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 2008,24(8):917-919.

[3]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3-634.

[4]刘中华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1):135-140.

[5]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8-9.

[6]Tvminski RF,Moore PJ.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therap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8,58(3):363-379.

[7]Newton E,Larkin M,Melhuish R,et al.More than just a place to talk:young people's experienc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therapy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auditory hallucinations[J].Psychol Psychother,2007,80(Pt 1):127-149.

[8]Kim S,Kverno K,Lee EM,et al.Development of a music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Korean adolescent girls[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2006,19(3):103-111.

[9]王秀珍,郑直,陈国锋,等.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集体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7,6(6):538-540.

[10]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44.

[11]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6-307.

[12]刘平.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1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27-31.

[14]王玉凤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56-59.

[15]Siskind D, Baingana F,Kim J.Cost-effectivenessof group psychotherapyfor depressionin Uganda[J].J Ment Health Policy Econ,2008,11(3):127-133

第7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营养 城乡结合部 家庭教育 中学生心理问题

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土地利用方式混合、城市与乡村人口混杂,性质既不同于典型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特别是对那些典型的有心理缺陷的“问题学生”,根据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从家庭入手,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发现这些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其童年的心理营养缺失造成的。城乡结合部家庭具有其特殊性,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改善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家庭教养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一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使家长被束缚在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经济活动中,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早出晚归。有的家长晚上要10点多才能回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二)学龄前将孩子交由他人抚养

一些家长把教育的义务片面理解成是让孩子衣食无虑、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就可以了。所以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抚养,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也转移给父母或亲戚长辈。

(三)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有些家长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应试教育使家长把分数看成几乎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会被责骂甚至挨打,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孩子与家长缺少正常的情感交流。

二、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问题实例分析

案例:小A,女,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师反映:该生经常违反学校制度,打骂同学,并与社会上不良青年经常来往。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旷课逃学、上网吧打游戏等,属于问题学生。家长反映:该生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品行都很优秀,到了初中突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不听家长管教,与父母顶撞,偷拿家长的钱,多次离家出走,当与家长冲突严重时,要跳楼自杀。

用萨提亚的理念来分析小A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根源,在小A不足8个月时,中断了母乳喂养,交由爷爷、奶奶抚养。0-3岁,由父母提供的心理营养(爱和安全感),在这个成长阶段内小A缺少母爱和父爱,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4-5岁,主要由父亲提供的心理营养(认同、肯定、鼓励),在这个成长阶段内小A仍然缺少母爱和父爱,她会缺乏自信心。6-7岁,孩子要向榜样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时,小A尽管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母亲是指责,父亲是打骂。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小A学会了用指责、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孩子往往屈于父母的压力,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偏差,但到了青春期,随着孩子的长大,心理上的问题引起的行为偏差就会突显。

三、解决方案及引起的思考

下面通过解析小A的辅导过程,探讨城乡结合部类似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小A的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舒缓学生情绪。因为小A在成长过程中,6岁前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与父母一起生活后,她会继续寻求,但是父母不懂得如何补偿孩子未被满足的心理营养,与孩子也没有建立起情感连接,造成亲子关系紧张,长期以来在孩子心理积累了很多负性情绪。

所以我根据小A喜欢玩游戏的特点,采用沙盘游戏技术,在陪伴孩子玩沙游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她把积压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和宣泄,稳定了小A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并给予小A无条件的接纳,使她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

(二)对其家庭进行指导,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一步,与父母交流,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转变父母的教子观念,引导父母,不要只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第二步,改善亲子关系。指导父母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并帮助她的父母学会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向孩子表达爱,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与孩子拥抱等。还可以做家庭亲子沙盘游戏,来改善亲子关系。(逐渐补偿0-3岁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三步:指导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多使用肯定和鼓励性的语言,尤其是父亲的肯定与鼓励更重要。例如:指导父亲愿意欣赏并发自内心的对孩子说:孩子你很棒,你让我骄傲,你这样做我很高兴等。(逐渐补偿4-5岁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四步:指导父母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以温暖、理解、民主的家教方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典范。

通过对小A的心理辅导以及对其父母进行家庭教育辅导,小A有了奇迹般的变化:与父母关系明显改善,学习努力,尊敬老师,再也没有打骂同学及其他一些不良行为的现象发生。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了解到,在七岁之前给足心理营养,对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工作上有以下几点思考,以促进城乡结合部家长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与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等心理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够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家长委员会及家长学校活动,例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成立由心理老师带领的家长互助成长小组等,在活动中向家长渗透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二)利用社区、妇联、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教育宣讲进社区活动,在社区中传播新家庭教育理念,以促进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1.2 方法

干预组按自然班划分小组,每个小组15~20人,由2位课题组成员领导,共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次,每次2 h。两组学生分别在干预前、第7次干预结束(第1次复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第2次复查)进行心理测验,3次测验的测验时间均为1.5 h~2 h,在心理辅导室进行,由班主任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低年级学生由班主任念题,课题组成员负责解答。3次测验时间、地点、组织人员一致,并与各班班主任进行开放性访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由三甲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及国家心理咨询师组成,均接受过团体心理干预的相关培训。对照组接受心理卫生知识讲座1次。

1.3工具

1.3.1 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10]

根据量表手册计算出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L)量表分。内外向(E)分数越高提示个性越外向,通常标准分61.5表示典型外向,38.5表示典型内向。精神质(P)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精神质。神经质(N)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神经质。

1.3.2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 ,PHCSS)[11]

共80题目,分为6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粗分低于46分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总分或某一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意识越强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识越强。

1.3.3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12]

共20题目,主要评价当前抑郁症状,分数越高提示抑郁出现频度越高,CES-DC≥20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症状[13]。

1.3.4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14]

共26题目,分为N行为(神经症行为)和A行为(违纪行为)两大类。问卷由儿童所在班级班主任根据儿童半年的情况填写,总分超过9分被认为有行为问题。班主任需担任3个月以上。

1.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目标: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从团体吸取温暖和力量,促进人格构建。

团体方案:①开始阶段(第1~2单元):建立团体,制定团体协议与规则。学习认识情绪、表达情感。②工作阶段(第3~6单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处理与父母的情感联结。③巩固与终结阶段(第7~8单元):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处理分离情绪(表1)。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和自身对照t检验 、非参数u检验。

2 结 果

2.1 3个时段2组间及干预组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测验结果无显著差异。第1次复查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低于对照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得分低于对照组(表2)。

干预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显示: CES-DS第1次复查得分高于干预前(t=1.99 ,P0.05),第2次复查得分低于干预前(t=2.80,P0.01)。干预前后EPQ各分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留守初中生、小学生复查结果比较

第1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焦虑分、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Rutter儿童行为问卷N、A行为分均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低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行为量表N行为分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精神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的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总分及N行为分低于对照组(表3)。

2.3访谈结果

团体辅导后,85%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较前好管理,情绪较前开朗,小学教师反应较强烈。例如有一位四年级学生以前常与老师对立,违反纪律,经心理辅导后行为明显改变。课题组就此与班主任展开讨论,一致认为提高其自信自尊水平是改善其行为的有效方法。

3 讨 论

国外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抑郁症是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15],本文显示对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亦有良好效果,辅导后留守组儿童的抑郁水平明显下降,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对于抑郁的个体来说,团体是一个具有支持功能的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启迪儿童从同伴交往中吸取温暖,摆脱消极情绪。但在第7个单元儿童得知活动很快就要结束时,对课题组成员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时复查抑郁量表分数较高,经处理分离和以后的保持联系,半年后复查情况好转,提示对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如何把握干预结束的时机,处理好分离情绪,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本组儿童的生活环境无大的变动,心理干预后其神经质分曾出现下降,提示心理辅导对留守儿童的个性重塑可能有一定作用,半年后神经质分有升高趋势,显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艰巨性。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长期的社会化中形成的,正常家庭环境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的重要原因,团体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使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修复其过于敏感焦虑的个性特征应有一定功效。显然,相对于长期的亲子分离来说,两个月的干预时间是不足的,究竟需要多长的时间?其远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往资料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16]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或小学留守儿童,总体上提高自我意识的效果不甚明显,在焦虑水平,智力和学校生活、幸福与满足感方面则有所改善,尤其小学生较突出,可能与和父母分开的时间不如初中生长、年龄较小自卑心理相对易矫正有关。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多由隔辈的直系亲属照看,或托付在亲戚家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的自卑心理较一般儿童更难纠正。在本研究中,小学生干预后神经症有所改善,中学生的改变不尽如人意,提示接受心理干预的年龄越小越好,也反映了青春期少年的反叛特征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短,未能对留守儿童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案,今后应进一步开展目标性不同的心理辅导,在农村学校及监护人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 2008,24(8):917-919.

[3]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3-634.

[4]刘中华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1):135-140.

[5]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8-9.

[6]Tvminski RF,Moore PJ.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therap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8,58(3):363-379.

[7]Newton E,Larkin M,Melhuish R,et al.More than just a place to talk:young people's experienc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therapy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auditory hallucinations[J].Psychol Psychother,2007,80(Pt 1):127-149.

[8]Kim S,Kverno K,Lee EM,et al.Development of a music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Korean adolescent girls[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2006,19(3):103-111.

[9]王秀珍,郑直,陈国锋,等.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集体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7,6(6):538-540.

[10]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44.

[11]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6-307.

[12]刘平.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1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27-31.

[14]王玉凤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56-59.

[15]Siskind D, Baingana F,Kim J.Cost-effectivenessof group psychotherapyfor depressionin Uganda[J].J Ment Health Policy Econ,2008,11(3):127-133

第9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2.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教师、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还可以用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学生情绪。

3.教育过程要淡化学生被动受教,培养其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教师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心理辅导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教师要注意学生行为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理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学生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帮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帮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5.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增加学生的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其辅导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要真诚关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辅导咨询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