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第1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工作得过且过,人生观、价值观不端正,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得失。第二,个人本位思想比较突出,社会责任感不够,缺乏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大学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严重,总是把个人的前途发展放在首位,一旦有了跳槽的机会,完全不顾企业对个人的培养以及对现阶段工作造成的影响,给企业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第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作风散漫。由于青年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青年思想容易产生波动,看不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追求享乐,面对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不能理性对待,影响了工作质量。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品质

职业思想道德品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敬业、爱业、具有责任感,具有诚信意识,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个人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人文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还应具有人文精神。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能、体能方面的教育,还应积极培育和传播人文精神,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责。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的多学科发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进入相应行业的资本,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技能要求。目前大学生对技能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他们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体验。首先要强化专业技能学习,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不仅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其次,深化课外职业技能实践培训,在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等都较为缺乏,造成许多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因此,增加他们走向社会的机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2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8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重点围绕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等内容进行,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就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将其固化到人的身心,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优良品质和职业修养。

2.职业素质的内容

大学生将来在职场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1)思想道德素质。它包含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作为大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诚信做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文化素质。它包含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音乐、美术、艺术鉴赏力和高雅的品味,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

(3)专业素质。它包含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等。大学生应做到在工作中掌握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精神;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尽快熟悉职业岗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

(4)身心素质。它包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大学生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

科学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这其中,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职业活动而言,热情和负责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厌倦自己职业劳动岗位的人,他的职业劳动的价值量肯定会大打折扣。然而,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容乐观,比如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缺乏诚信,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另据有关学者对某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约28%的同学认为“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是今后从业最主要的思想素养,而有约36%的同学认为“物质诱惑”是工作的主要动力,而“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已经过时。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人文素质欠缺

当前,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极大影响。功利理性一时盛极,大大削弱甚至取代价值理性,这就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出现明显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关心社会,渴望成才,但缺乏相对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少主人公的参与与责任精神。追求美,崇尚美,但相对缺乏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们中普遍存在历史知识匮乏、文学艺术修养不足的缺陷。许多学生职业技能高,动手能力强,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心理较脆弱,遇到人际交往或自身心理问题时,沟通协调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较为淡漠。

3.职业技能欠缺

通过在大学期间三、四年的学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毕业生的技能掌握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实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认同程度低,认为他们工作经验缺乏,职业技能和对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胜任工作。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现阶段只有10%的毕业生具备直接在公司工作的技能。

4.创新精神不足

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二是缺乏创新的意志力。有些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欠缺。大学生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能力强而没有道德的人,不仅对社会的前进无益,反而是有害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标准。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同时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这就决定了高校要坚持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并举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必须在职业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真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素质要求,才能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中去实践和锻炼。鼓励大学生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并没有减轻而是加重了劳动者的身心负荷,劳动者身心健康对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越来越重要。同时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已经成为企业的人本生产力,所以企业愿意聘用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毕业生。高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身心素质的要求,认识身心健康是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础,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积极确立保持身心健康的观念。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并自觉实践,从而做到主动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全面加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3~17

2 刘 洁.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6:11~13

3 平 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代商贸工业,2007.1:54~55

第3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环境;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业活动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创业积极性不够、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创业信息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使得大学生创业风险降低,使得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高。另外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渠道。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存在不足

当前大学生创业具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不管是任何一所高校,只要有专业设置,那么就具有完善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基于不同专业对不同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并且基于一定原则设置培养目标比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基于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分批次的建立,使得教学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目前有些学校实训基地还不够健全,甚至有的学校还在建设实训基地,例如河南技师学院等。就大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目标而言,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自身职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当前尚缺乏创意教育的开展。大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基于类别、分层次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成具体的目标,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需要;企业以及行业针对企业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水平要求,从而获得核心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一方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明确的目标。

二、大学生创业内容缺乏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指的是包括实验、实训、科研训练、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及公益活动在内的各个教学实践环节,基于合理的配置,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外在的特点,事实上指的是具体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内容通常被看成是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河南省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认识实现、社会实践、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公益社会活动、宣传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被应用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分层次比如实训、学员实习等,基于能力的层次进行划分,包括了认识实习、加工实训、金工实习、顶岗实训、仿真实训等,确保学生的实习逐步推进。多种形式与企业实际贴近的培训模式应用在单个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本专业工作性质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基于各种技能大赛的举办,无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参与意识以及竞争意识。但是,其本质上还是教学过程与比赛过程,创业行为以及创业教育的内容缺乏,基于此,上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只能培养技术工人或技师,而起创业意识与创业行为缺乏。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策略

第一,构建良好的保障与支撑体系。选择、培养创业教育老师,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制定,同时,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教学进行明确,基于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构建一个特殊的组合,高素质的教师加外部团队。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学责任的创业教育是人,在创业教育的教育者不仅包括全职教师,包括从外部聘请的兼职教师。教育者的创业教育广泛分布,不仅从教育机构是从政府和企业部门。

第二,基于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尽管当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越来越健全,然而,创业教育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目标体系中还缺乏,因此,要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开展创业教育要求的预期目的,当创业教育目标被明确以后,通过教育目标使得创业教育的内容得到明确,实现了对创业教育经验的传授。基于创业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所要求的素质是创业教育的目标。

第三,加强政策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资金支持。对于金融支持而言,中国政府的创业支持还比较小,仅仅占整个GDP的大约0.03%左右,对于创业而言,创业资本的贡献不大。所以,省政府对于创业应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对于创业投资给予鼓励,将面向企业发展的债务资本提供给企业,贷款担保机制要完善,尤其是对于服务于创业的银行政策进行鼓励,使得进入市场的企业资本的渠道拓宽,使得各种投资人对于创业企业的投资热情得到激发。另外一方面,加强政策指导。对于国家政策而言,我国在税收负担降低方面对创业进行优惠扶持。基于创业调查数据表明,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对创业支持的力度增加,对各个部门之间创业政策实施进行协调,同时,另外一方面,对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沟通,确保工商、税务等提供政策支持,对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对创业教育的资金、师资力量、创业教育内容等给予落实,使得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政策性的保障。

结束语

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提高,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质,尤其是加强创业师资培训,对高校创业导师对创业环境的把握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其能够有效的辅导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同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使得大学生创业风险降低,进而使得大学生创业低成功率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王乐生,张瑾.大学生创业精神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2-3

[2]王璜.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155-157

第4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能力培养;学校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出的高级人才,代表了高校对其社会职能履行的程度。大学生就业率越高,就越能为社会创造价值,高校教育就越有意义。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能力作为一种心理要素,指的是人们完成某种事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能量和行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包含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稳定性、对职业的认识、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和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的方法四个方面。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都缺乏系统的了解,并且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有限,从总体看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不足的,必须对其进行培养。

2.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2.1优化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始终是他们在能够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王牌”,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是使专业知识水平这一王牌更加响亮。因此,对大学课程进行优化并且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课程优化并不单纯是对课堂的优化,还包括就教学资源及教师的优化。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优化课程可以从教师进修开始,高校应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有名的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实践,丰富教师的阅历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内外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课程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使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堂实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视为一个整体,为学生设计结构性的实践内容,将课堂转化为工作环境,使课堂角色由“教师和学生”转化为“职场工作人员”,通过设计让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考察和研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整理将知识融会贯通,发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必然联系。

2.2提供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关键原因在于大学生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的缺失,大学教育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按照科研发展路线培养人才,而导致大量学生在社会职业技能方面有缺失。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是高校和社会经济组织进行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使高校获得一部分发展资金。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学校应投入资金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这个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为本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还能够成为区域内其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基地,在学生放假期间,实践基地可以对外开放,以此形成经济效益,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本身的实践需求,还能够帮助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其次,高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生争取固定的顶岗实习企业,通过“交换实习基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习企业中轮岗实习,进行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以此作为校企间互相交流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如能建立稳定的交换实习基地,则不仅学生的顶岗实习环境能够有所发展,学生的就业也会更加容易,集团产业在人才储备方面也更具优势。

2.3进行心理发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前文所示,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学历、职业能力,还包括个体为了适应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大学生在校内接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教育,却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强而不能应对就业竞争,这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有极重要的关系,高校有必要从心理发展教育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教育并不单纯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课要求全校学生必修就能够完成的,因为心理发展与学生面对的日常生活事件有关,这个发展过程以及很多优秀品质的获得不能从书本或课堂上直接得到,而是需要体验才能完成,因此,建议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有目标、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培养与职业相关的软实力并使之提高。例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设计一组集体跳绳的游戏项目,对参与体育课的学生进行多人分组,每组至少10人,活动的目标是每组学生在1分钟内共同完成50个以上的圈数。在游戏刚开始时,学生们会因为相互之间配合不默契或个别人身体素质太差而无法完成任务,但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会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个人体能对团队顺利完成任务的影响。体能不足的学生和技巧不足的学生会自觉加紧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和相互鼓励,每组学生最终都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这个拓展训练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感悟到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之间的联系,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增强自己的体能和素质,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过程。

2.4提供职业指导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职业指导是由提供指导一方根据需要指导的一方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等服务,共同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教育,但就业指导仅能解决学生在就业当下的困扰,有时候,学生所选择的职业只是为了应对要面对的就业问题,而并非发自内心地想从事某一职业,这样的就业是不成功的,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必定会遇到挫折,反馈到学校教育中,就成为“就业能力不强”的写照,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首先,职业指导应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即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重视在实习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在实习期间做到帮助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工作管理,在实习后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并互相分享实习的收获。进行有意义的、充满成就感的实习会使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积极的认知,作为他们认同专业并坚定他们的职业信心的主要因素;其次,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职业信息以供参考,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职业的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行业会影响职业角色的发展;对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如人力资源需求、平均工资状况等;发现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岗位特性对就职者的能力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等;最后,应指导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即在职业指导的过程当中教会学生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去分析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和位置,以职业要求来测评自己的专业成绩、专业水平和各种能力,考察自己的社交圈子与生活方式,确定自己将来发展实力等;帮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进而对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推理。这样,大学生就能够在就业之初形成对未来职业的全面、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找到更合适自己的职位。

3.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所必备的能力,是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必须掌握的,这也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因此,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对职业和专业的主动、自愿选择为中心开展就业能力培养;另外,学校所采用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使学校的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而并不是使就业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发展的负担。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四个方面入手,在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学校应始终以学生作为主体并选择那些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相信在高校不断努力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会稳步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终究会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10-12

[2]邓润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考量与培养策略[J].大学教育,2014(3):101-102

[3]秦淑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5-118

[4]刘娜.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4(5):228-230

第5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高职 学生素质 隶属度 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职学生的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各高职院校的评价方案,大都采用在基本分的基础上通过加减分来测评,表现为重管理轻评价的倾向。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本文根据评价因素呈现模糊性的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模型,进而以实例验证其可行性。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全面、独立、可观测三大原则。

(1)德育素质。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言谈举止文明,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学习法律常识,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维护平安校园和社会稳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热爱专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智育素质。学习能力是指在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它对学习成绩产生直接影响但不等同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综合实践课等;大学英语等级。

(3)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由身体形态与功能、力量指标、爆发力指标、运动能力、灵敏和协调性等组成的身体基本素质;心理健康可通过智力状况、情绪、意志、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性等方面加以考察;生活起居规律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4)职业技能素质。教高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一指标是高职区分于普通本科的显著特点,其考察点包括职业技能课程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等。

(5)人际沟通素质。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都深感人际沟通存在一定困难,表面上看来人际沟通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其实人际沟通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善的。其考察点包括沟通能力;担任党团职务、学生会、班委、社团管理、助理班主任等社会工作。

(6)创新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考察点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奖情况。

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首先需要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它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可采用经验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等,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采用经验法直接给出。学生素质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模型

(1)建立因素集(指标集):一级指标= {,,,,,} = {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际沟通素质,创新素质}。二级指标德育素质 = {,,,} = {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纪观念,职业道德},智育素质 = {,,} = {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大学英语等级},身心素质= {,,} = {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卫生习惯},职业技能素质= {,,} ={职业技能课程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人际沟通素质= {,} ={沟通能力,担任社会工作},创新素质= {,} ={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大赛}。

(2)建立评语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3)确定模糊评判矩阵:

其中元素(∈[0,1])为因素关于评语的隶属度。隶属度的确定可通过由若干专家(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问卷调查,若名专家中有名评价学生的因素为评语,则隶属度 = 。

(4)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首先对6个一级指标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际沟通素质、创新素质分别进行二级模糊评判。现以德育素质 ={,,,}={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纪观念,职业道德}为例加以说明,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分别关于{,,,,}的隶属度,从而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对于德育素质 ={,,,}的权向量 = (,,,), = 1,取合成运算

= = (,,,,)

作为德育素质的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同理可得关于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际沟通素质,创新素质的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分别为 = = (,,,,),…, = = (,,,,)。

最后关于学生综合素质作一级模糊综合评判:对于= {,,,,,}的权向量 = {,,,,,}, = 1,取合成运算

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的最终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便可确定评判等级。

3 实例分析

成立一个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估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通过评估小组成员的问卷调查,获得该学生的各个二级指标关于各个评语的隶属度(各项成绩包括竞赛成绩、大学英语等级、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硬指标,可根据一定的标准直接记入相应等级,担任社会工作可按职务高低记入相应等级)如表1。

作二级模糊评判:关于德育素质,由表2得:权向量 = (0.30,0.35,0.20,0.15),模糊评判矩阵

取加权平均模型(·,+)作合成运算:

4 结束语

虽然本模型针对高职而建,但只要对指标体系作适当调整,也可供普通高校使用,由于其原理简单,模型相对稳定,很容易开发出学生综合素质计算机评价系统,来(下转第73页)(上接第22页)帮助我们完成评判过程,这样,操作过程人为因素干扰少,评价比较客观,因而具有较好的鉴定、诊断和排序的作用。同时,评判是逐级进行的,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便于学生了解自我,也为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个别辅导提供方向。在模型中,由于权向量是我们给定的,因此,对不同院校或不同时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权向量,使评价指标有所侧重,因此模型也兼具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甘泉,胡俊英.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2).

[2] 范纯琍.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9).

[3] 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4] 万远英,尹德志.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体系及其数学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第6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四能复合型 职业技能 职业资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016-02

从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逐步下移,企业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对地方高校传统的重学历培养、重理论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不再只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责任,地方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打破教育功能的条块观念,探寻适合高校学生培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有着紧迫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社会意义。

自2008年以来,佳木斯大学高教改革课题组根据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的职业标准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精神入手,通过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综合梳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工作,逐步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增进校企合作。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大学生学历教育,即“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双证制模式,以专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逐步建立涵盖公共营养师、电子商务师、造价师、园艺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物流师、心理咨询师等丰富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有价值的人才培养途径,即“四能复合型”职业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四能”是指即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四能复合型”模式是指在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提高四个方面的能力组织教学实践及考核。

1 职业技能

我们把它定义为从事某一职业(工种/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术和能力。这个技术与能力的考核要求以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该职业国家资格证书为依据,也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佳木斯大学组织相关学院先后多次修订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教学时数,利用已有的实践实验平台和校企共建基地,提供真实的岗位工作体验,经教学单位考核合格,学生方可报考相同或相近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该实践科目相应的学分,计入学生学习档案。

截止到2013年8月,参与教改的11所学院共计7万多名学生中,考取近三十种各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级)的达到6.8万人,职业技能达标通过率97%。

2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完成该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做法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去做、去实际操作、体验和表现,实现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自主、参与和合作。具体教学形式有讲座、论坛、辩论会、技能大赛、观摩课等,教学计划既有常态化的教学安排,也有不定期的安排。

3 创新能力

关于创新能力,国内外研究者的理解不尽相同,我们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这样来理解创新能力的内涵: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新思维、新技能、新技术、新产品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

4 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谋求工作岗位以及稳定工作时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1)一般就业能力是指:1)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习惯;2)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的关系的能力,如怎样进行工作,如何与人相处等;3)自我管理能力,如决策能力、对现实的理解力、对现实资源的利用能力,以及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会计必须具备较好的数学功底,护士需要某种特殊护理技能,美术工作者必须具备色调感、浓度感、线条感和形象感等。

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很重要。要成功地从事某种职业,常常需要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的有机配合。如果一个人只有一般就业能力而无特殊就业能力是很难胜任某种职业的,一个不精通医术的大夫又如何能给病人治病呢。同样,只有特殊就业能力而无一般就业能力的人也是很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一个缺乏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人力服务的精神,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纵使有多娴熟的职业技术,最终也会成为职业的失败者。

围绕“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佳木斯大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教学。

4.1 树立“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的理念

在全小范围内教师、学生、机关、后勤都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领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严肃性,牢固树立在本科院校学生中培养具有“四能复合式”即“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宣讲、论坛、科研、讨论、辩论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员工传递教改的信息和内涵,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可行性的教改计划、方针,也逐步的统一思想,统一认知,为顺利的实施“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成功基础。

4.2 深入研究如何构筑学业成才、技能立业、素质提升、兴趣张扬等多种成才平台

教育教学的改革,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从“学技能、强素质、增能力、促就业”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门进来,多渠道成才”这样的丰富宽博的学习、生活、创造、成功的平台。

学校先后组织相关研修团队配合主管部门,就如何构筑学业成才、技能立业、素质提升、兴趣张扬等多种成才平台展开深入研究,搭建了以“一厅”“一园”加“两赛”的平台模式,基本满足了预期的教改构想。“一厅”是指面向学生开放的关于文化及管理的宣讲活动报告厅,在这里学生可以就自己或团队的设想、方案、观点对外公布、展开质询、辩论。“一园”是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在这里可以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创业设计,创业项目经营,是学生自我价值体现最直接的一个平台,也是学生青春激情最容易迸发的平台,深受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喜爱。“两赛”是指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两赛为学生提供了所有才能表达的大舞台。涉及铸造、焊接、数控、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动漫设计、景观设计、营销策划、广告设计、演讲、主持人赛、形体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4.3 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设计

包括职业项目选择,编写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制定学期教学进程、学期授课安排等。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时空概念。按照实际需要,时间不再是规定的每天8学时,也可能增加晚课,也可能在周六或周日安排课程,教室也不再是传统的学校固定的教室,可能是临时构建的教学场地,可能是某个企业的工作现场,也可能是社会的某个开放环境(市场调查,监测,取景等)。

4.4 逐步建立实验室、实验基地的专门化平台

“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实验基地的建设是关键环节之一。在教学研究阶段我们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传统的设计理念追求一室多用,即一个实验室或实验基地承担多个项目的实验,这固然是受当时的场地、资金及技术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最大的缺陷是实验技术专门化程度不高,专项实验时间被其他项目挤占,实验开出率不足。新的设计理念就是提高实验室、实验基地的专门化程度,向专精深的要求抵近。

4.5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科学监督、科学评价、及时反馈的保障体系

“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师资队伍能否与新教改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匹配。这是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师资队伍水平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理想,“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成为纸上谈兵。为此,学校教改研究团队先行设计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包括教师的培养,教师的遴选,专业梯队结构,教学评价,科研评价,激励机制等内容,严格评审小组成员,严肃评价过程,慎用评价结果,对已确认的不良评价结果,及时予以处理,对不合乎教学能力要求的教师安排留校或外派学习、进修,再申请上岗时要经过岗前试讲、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教学任务,如再不合格,建议转出教师队伍或清退处理。这样的严厉措施出台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师生教学反馈明显好过教改之前。

4.6 积极拓宽资金渠道,保证“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运行

从前面的几个内容就可以看得出来,要想建立“一厅”“一园”加“两赛”的平台,完善各类实验、实训基地,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都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撑,否则很多计划都无法按期高质量的完成。教改研究团队为此立项,深入研究探索可支配性收入来源途径,除体制内的财政预算拨付外,着重在学校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方面入手,创新挖潜,开源节流,充分利用大学智力资源优势,开展各类有偿培训服务,提高经营性资产的赢利能力,积极接纳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赞助、捐赠。这些举措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为“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运行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来看,“四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可操作的,也是可以复制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Solomon,GT and Fernald, LW.“Trends in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Entrepreneurship:Theory & Practice,1991,15(3):25-40.

第7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 职商 职业意识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

(一)职业素养的定义

职业素养是一个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和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学术界一般将职业素养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实际上大学生入校开始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就需要有很高的职商,我发现,在每年开学初学生会竞选的活动中,胜出的学生明显体现了主动性,有责任感,做事情效率高,同时内外形象良好,容易与人沟通。在学生会的管理过程中,职商也是特别需要强调的。举办各种活动,学生会类似于一个项目团队,由活动主办部门策划方案,与其他部门沟通协作,执行策划方案,在这样一个完善的项目合作过程中,团队精神是工作顺利完成的核心要素,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岗位上都需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人们在各自岗位工作的过程就是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的过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是大学生在“职场”通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2.职业形象。职业形象泛指职业人外在、内在的综合表现和反映。外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谈吐等他人能看到、听到的直观感受东西;内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所表现出来的学识、风度、气质、魅力等他人看不到,却能通过活动感受到的东西。我院属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外在形象较一般院校更注重个性,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这是很重要的,没有个性的艺术生,他的创作也很难脱颖而出,这也是内在职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外在形象受到学生所学专业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会比一般专业的学生穿着上注重独特性,而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非常注重外在的形象,这就是学生注重职业形象的表现。

3.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设想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对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看法等。

4.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而且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

二、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必然强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强调校风、教风、学风的同时对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直接影响。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培养学生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绩效、协作、智慧、形象十大职业素养的构成都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制度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组织机构建设把人力、物力和智力等按一定的形式和结构,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或利益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而开展活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部门主要为党支部、学生会、团委、社团等,也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精髓渗透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去,建立符合高校学生能力成长的规章管理制度,是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部门成为培养锻炼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最有效平台。

2.队伍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部门的学生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和组织活动的主体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强弱密切相关,组织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党支部、学生会、团委、社团等部门招新时应注重挑选有潜力的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培养学生干部的综合素养。学生热衷于各类活动,可以活跃校园生活,也可以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就业时更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已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历练了主动、执行、协作、责任等职业素养。

四、探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改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

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给学生灌输现代管理理念,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念,一方面,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处事公道、诚实厚道、勤业精业、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开拓创新等管理理念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中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的意识。

(二)组织策划有利于高校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工作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利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平台。目前高校对学生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开设职业规划讲座等,高校可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指导他们逐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给他们创造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从事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系列的职业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修养,使他们初步完成职业过程的转化。

2.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中强调职业素养的提升。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精心组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在活动中,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其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同时,在参与各类活动中,要强调团队精神和分工合作,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担任多种角色,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使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3.通过校风、学风、教风来加强培养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风、学风、教风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起到直接作用。

(1)职业形象的培养。职业形象泛指职业人外在、内在的综合表现和反映。外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谈吐等他人能看到、听到的东西;内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所表现出来的学识、风度、气质、魅力等他人看不到,却能通过活动感受到的东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职业形象,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树立职业形象,穿着服装要既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又注意款式的文雅端庄;授课时注重体态、谈吐,面部表情要亲切和蔼,手势动作要优雅大方,言传身教学生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2)职业道德的培养。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去,把行业要求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以外,教师在针对课程特点上应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3)职业态度的培养。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设想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对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看法等。除了向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传授相关内容外,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对培养学生具备优良职业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在课程设置、课外练习等方面,应强调实践操作,根据不同专业,分别提出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实践实习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行为实践训练,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周建良.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2]毛建粱.在自我管理中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3]付晓容.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5).

[4]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5]李王英.创新校园主题活动培养现代服务业类同高航职子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6]刘晓波.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第8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21-02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分析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经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下列特点:

(一)职业价值期望不合理

在一项针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调查中,73%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劳动所得应该远远高于目前的薪金水平,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同学虽然达到了80%以上,但是却都认为不能忍受长期在一线服务。职业价值期望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评价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欠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害怕创业失败,创业热情不足等等都体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期望不够合理。

(二)职业道德水平欠缺

在对用人企业的了解中,我们发现,企业非常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许多学生的不尽如人意,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受拜金主义影响,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物质收入,对于工资的多少非常看重,而且平日里组织纪律涣散,随便请假,如果迟到没有处罚就会任意迟到早退,个人对工作任务内容和业务内涵不求甚解,没有刻苦学习和向前辈请教的意识,眼高手低,爱岗敬业和奉献意识差。

(三)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除了那些经过校企合作班的长期培训的毕业生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职业技能的后期培养才能够真正达到岗位的要求,因此,毕业生们在岗位上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岗位上发展得更好,许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对工作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对自己的岗位发展没有规划,对个人的能力水平过于自信,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弱、外语能力低、计算机能力不足、信息意识弱、同时伴随的还有相关的岗位适应能力不足,诸如不善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等。

(四)职业心理素质弱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一些毕业生在访谈中反映,由于自己高考没有发挥好,而进入高职院校,在入校后常会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耐挫力差、缺乏进取心,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拼搏进取精神。此外,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事都没有兴趣,生活中常常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甚至激化矛盾。而表现在岗位中的就是,不能接受前辈的正确指导,不听取他人意见,工作中时常闹情绪,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不得不转换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决定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习惯,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还是源自于他多年来形成的性格,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注,不合理的赏识教育过多,适时的惩罚教育太少,导致许多学生盲目自信,过于自大,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初入职场又不懂得尊重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时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对工作挑三拣四,不乐于奉献,敬业意识弱。

(二)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式各样的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受炫富、拜金主义影响,许多人淡化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价值观,更多的是追求不劳而获和各种物质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碰撞时,私心太重;同时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让许多人丧失了立足于基层、靠个人打拼进而获得成功的信心,转而去追求所谓的捷径。

(三)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孩子从小受父母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有的学生的父母对社会不满意,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差,给孩子造成了工作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心理,当来到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的外企时,许多人仍不转变这种态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导致了适应不良,工作表现不佳,却又不知错在哪儿。

三、以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懂专业、会应用、有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如何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中注入新的理念和内容,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探索新理论,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创职业素质教育新领域、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利阵地,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探讨与此相关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品德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学生道德水平培养阵地,随着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礼仪诚信、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品质的培养,这些同时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将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第二课堂学习与职业技能提升相促进

面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专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除了理想信念教育、礼仪道德教育,也应该将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纳入进来,以第二课堂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吸引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各类学习型社团、专业讲座等形式,将第一课堂的内容巧妙地引进到第二课堂中来,让各色学生活动的主题不单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寓学于乐。

(三)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素质相融合

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中,我们发现高职心理素质现状有待提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50%以上的受访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反映面对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缺少足够心理准备,当遇到困难时没有能力合理解决,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产生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造成了高职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困难。我们要提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关心和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或向心理咨询教师反映。第二,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情绪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指导解决,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

(四)职业规划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引导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描述和把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求高,贪恋物质的职业价值取向,可以开展“职业榜样在身边活动”,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或者和专业相关的优秀职业人士请到学校来,让同学近距离接触职业榜样,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基于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自我培养,更有利于大家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五)社会实践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1.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平台,我们学生工作应该抓住这一有利阵地,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公益性活动,到农村进行宣传服务,关爱孤老等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培养他们的善意公民意识。

2.社会实践中将所学进行检验

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和未来岗位可能相关的工作,在实践中,有机会向社会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就积极推进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为先,让学生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第9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48-03

近年来,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客观环境原因,也有主观选择的原因。然而不可否认,更有因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而满足不了企业要求所造成的结构性错位问题。相关调研显示,现代企业虽然很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但更重视职业素养。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效果显著,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不仅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1]。因此,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则成为当下高职院校破解就业难题,改革创新发展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如何能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对职业的忠诚度和敬畏感,是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它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体现了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2]。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说对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很快地融入环境、投入工作,其职业能力也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以不断提升发展。很多企业认为,有的员工虽然职业技能较强,但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忽视单位的长远发展,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和企业的关系,更谈不上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与职业规划,这拥脑惫さ比徊皇瞧笠邓希望得到的[3]。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重重要性,既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未能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有着在校期间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的想法,也特别重视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但对职业素养等方面有所忽视,使得一些学生职业素养缺乏,影响了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敬业精神欠缺,纪律观念比较差;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理性审视自我的能力。上述职业素养的缺失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存在着自我价值认知过高,过分看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而不愿意在基层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看重企业的发展及个人的未来,却对就业岗位的薪资、福利等显性物质指标期望过高,自我定位不合理;很多毕业生频繁跳槽,变换行业,甚至变换职业、专业,这成为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短板,对个人的职业前途很不利,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二)部分高职院校忽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比较少,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也仅仅是满足于学生不要出事、学校局面稳定就行,而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整体规划。在此背景下,大部分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而并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味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意识等的教育和培养。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但仅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具体、亦不系统,无法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更谈不上将职业素养有效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大部分高职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自己没有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验,主观上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性和意识性不强,导致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但就现状而言,很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本就不长,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第一要素,至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是进入企业后由企业方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社会负面因素制约着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当今时代,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比较多,也很容易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负面作风,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产生了消极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处世不深,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学生们的心态浮躁,总想着能一夜暴富,不愿脚踏实地,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感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美德。其实,感恩、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的优秀素质,也是企业的优秀文化精神及其员工必须具备的优良职业精神和素养。一个好的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市场和客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但不同的社会风气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由于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舆论缺乏理性的判断,以致部分学生心理扭曲、缺乏感恩意识,制约着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转变办学理念,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为之努力奋斗,要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理念。其次要激发教师职业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经过教师的教导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形象才有可能形成,特别是一个合格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三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应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围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大内容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确保在课程体系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实实在在地实现在高职教育的每一个过程都包含职业素养的培育[4]。高职院校还应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积极开设美育、音乐、文学、书法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或通过社团等形式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高职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素养培育营造真实环境

高职教育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特别是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学生尤其需要进入企业感悟和历练[5]。学生进入企业,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企业生产的氛围,才能够站在一个职业人的角度来感受企业对员工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另外,也可以聘用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成功人士给学生作励志创业报告,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来教育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灌输。事实证明,只有真正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挖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体验企业,真正了解企业在生a过程中所要求的管理规范、纪律严明、团队合作、工作高效等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真实感受是学生未来提升其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及动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职业素养的持续养成

完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起到导向、检查、控制和激励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性、可行性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进行考核。其中,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来说,应综合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职业心理等,既要考察学生对本专业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察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察学生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又要考核他们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既要考察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知识掌握及专业技能,又要关心他们的职业素养、奉献意识;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勾国华.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48-49.

[2]张晓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构建[J].职教通讯,2016(17):7-11.

[3]覃绮梅.从就业竞争谈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0(8):188-189.

[4]张振伟,叶雅雅.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68-72.

[5]靳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33.

On Strategy for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Employment Guidance

Liu Yaqi

Abstract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develop and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At present, som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ti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kill training while ignore the nurturance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 lo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failed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ntegrate professional quality in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create a real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for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a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quality development,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