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的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学习意志薄弱是照成分化的心理原因。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大,教学方式变化显著,并且教师的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独立性增强。许多学生适应力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甚至丧失信心,导致成绩下降。
2、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去,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势必成为后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而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分化。
3、部分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去。初二阶段成为分水岭的重要原因是数学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尔初二学生又正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极易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加上一些教师没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便导致了两极分化的出现。
二、克服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怎样避免初中数学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工夫花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值得商榷的类比教学法应用
案例一:将使用中间变量交换两变量的值的算法比作交换两杯饮料的过程。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一个经典算法是t=a;a=b;b=t。为了解释采用第三变量t来进行中间交换的具体过程,教学中经常听到的例子是一杯白开水和一杯果汁,如何进行交换?引发学生使用第三个空杯子作为中间交换容器的思路,并用此类比解释上述算法。
这种说法简单易懂,学生对利用中间变量进行两变量值的交换也能较好地掌握,这曾经也是笔者在进行此教学内容时的授课法宝。但在研究类比法的应用阶段,笔者发现这种比喻并不完全恰当,因为当我们进一步询问学生中间变量的值时,学生往往认为t=0,这是因为类比了杯子的概念,用来交换的第三个杯子最后必定是空的,而实际上,在上述的变量交换顺序下,t的值应当是a最初的值。倘若始终用“饮料”的观念理解变量值,学生则无法理解信息技术中的赋值并非交换,而是复制的结果。那么,后续教学中不用第三变量,仅用加减法进行两变量值的交换算法则更难以理解了。
案例二:将文字处理中的分节操作类比为生活中的刀切操作。
引入新课以后,教师提出合并两个文件的任务。
师:如果你用老师以前教的方法,会选择怎样的方法将A、B同学的作品合并?
生:用“复制―粘贴”的方法。
师:很好,我们来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图片插入的方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在对比两种方法异同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合并的演示教学。接着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合并任务的操作)下面请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或者参考教材第41页的操作说明将A、B同学做的两部分内容合并。
教师在巡视学生制作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在操作时没有注意插入点的位置,造成了合并内容的混乱。
师:如果用胶水将一根断裂的木棍粘合,胶水应该涂在什么位置?类比我们的合并文档,应当注意插入点的位置,才能确保合并的正确性。
听到教师这样的提示后,大多数学生在合并文档时能先确认插入点的位置,再进行合并。即使是合并前未注意到,出错后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查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行纠正。
接下来页眉/页脚与分节符的教学,教师通过演示插入页眉/页脚的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在封面、封底也出现了页眉/页脚的问题。教师设置了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自然地引入本课的难点:分节符的使用。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电子杂志的结构。
教师播放课件,课件中用红色标识把需要分节的封面与封底动态切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辅以解说。
师:我们要用一把“刀”将封面、正文和封底切开来,分成三节,这把“刀”就是分节符。
教师接着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页面相应的位置分节,并取消掉封面、封底的页眉/页脚。
在这节课中,教师多次深入浅出地使用了类比教学的方法。例如,运用图片的插入,类比迁移合并的知识点;运用胶水的位置强调合并插入点的位置;最后用刀切断的比喻,迁移分节的概念。
纵观整节课,类比法的运用还是比较成功的,前面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得很好,可是最后在进行取消封面、封底的页眉/页脚的操作时,有不少学生卡壳了。按说教师“刀”的类比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可为什么学生的操作结果却显示教学仍存在遗憾?同样是类比,为何会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存疑而欲解惑。在后续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了这个问题,经过仔细揣摩后慢慢有了头绪。“刀的切断”与“分节”这两个概念虽然相似,但却不尽相同,被刀切断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关联,而分节表面上是把两部分给截开了,但在默认情况下,被截开的两部分仍是有关联的,后一节与前一节保持相同的设置,必须要取消“同前”按钮才能真正断开关联。然而,由于教师“刀”的类比,学生对分节的概念完全迁移了“刀切”的概念,使得认识不尽全面,故而造成了教学中的遗憾。
案例三:将多图层叠加类比为透明胶片的叠加。
Photoshop或者Flash的初识课上,经常会听到对图层概念这样的类比:图层可以认为是多张透明胶片的叠加。
图层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类比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是常用的方法。但是这个类比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图层到底是透明的还是非透明的?按照类比中的陈述,它应当是透明的胶片,图层概念也被误认为是透明的。因此,无法让学生建立(在缺省情况下)上一图层完全遮盖下一图层的基本认识,而这是平面设计或动画设计的关键,容易对后续的学习造成困扰。二是图层的边界在哪?在与同行教师讨论上述问题时,有人提出:将胶片阐述为不透明是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胶片的大小是相同的,如果它们是不透明的,那么即使最上层胶片上的图像只占中间一小部分,下一层胶片中超过这个图像范围的内容也将不能被显示,我们始终也只能看到最上层的图像。而实际上每个图层的边界就是它所绘制图像的边界,超出边界的下一图层内容将会被显示。基于上述分析,运用透明胶片进行概念的类比并不准确,容易造成认识混淆。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比较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的内容、方式、目标也为适应时代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中。课程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种手段。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地域和内容上都拉开了大幕。随着新课标的到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改变,其中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的改变比较大。那么这种改变具体体现在哪里,这些改变的优势和不足都是本文要重点写到的。
一、新旧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的知识侧重点的比较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伴随着新课标到来,初中数学教科书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中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内容的改变尤为突出。初中的几何知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初步的立体几何认识两大部分。在旧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平面几何作为一个整体分章节进行编写,大体分类是根据点、线、面、图形来学习的,其中图形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多边形的初步认识。而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在点、线、面部分的讲解明显减少,而在多边形的认识的内容上略有增加。在旧的数学教科书中,对图形的定理以及性质部分的讲解比较多,注重公式和定理的计算和演算的过程,而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内容更注重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总而言之,新旧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旧的侧重于公式和定理的推演和计算过程,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侧重于公式和定理的实践和应用。
二、新旧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难度的比较
由于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几何内容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知识的侧重点不同,难度也不相同。在旧的数学教科书中由于对几何知识的内容分解得较为详细,因此对公式定理的运用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低,但在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科书中,由于基础的知识的讲解不是特别的详细,因此图形和空间的运用难度比较大。在旧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在公式定理的计算上难度较大,而在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科书中,公式的计算变得较为简单,大部分的公式更注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数学上的推演。虽然,新课标下的教科书在原来的教科书内容上有所删减,但并没有降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难度,这是由于简略了基本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去理解较有难度的知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在图形的认识上比原来更为生动形象,进而提高了学生把所学到的几何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的能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新旧初中教科书几何内容改变的优劣比较
改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变化,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在素质教育浪潮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的改变有利也有弊。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课程改变了以往几何课程只注重培养学生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并积累几何基础知识和几何活动经验作为几何课程的核心目标,虽然使得学生在几何知识的计算能力上有所减弱但实践能力有所提高。总之,与旧的数学教科书相比较,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且倡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教材的改革是最为明显的。因为教材是教育改革的窗口,也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育改革的思想、内容和目标都要通过教材才能呈现到教师和学生的面前。教材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新旧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几何内容比较分析有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材的利弊得失,为数学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提供一定的帮助,也有利于数学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编排理念,进而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中的利弊后,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几何知识。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适当地补充和删减教材上的知识。尽可能地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几何知识。
参考文献:
1.谢辉艳.初中数学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1.
2.严志荣.新旧课程下初中几何内容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对学生分层建组。要对学生进行班内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按照学情对学生分层建组。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时就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理论及操作技能的综合测试,作为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谈话了解、走访观察等方法掌握学情,把每个班内的学生分为A、B两层,基础较好的学生为A层,基础较差的学生为B层,每层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定为四组,每组的人数不超过六人。
(2)分层备课。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层和B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同一课时的哪些内容对各个层组学生是必须掌握的,那些内容B层学生只作了解的而A层学生必须掌握,如何设计A层学生的拓展教学内容,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3)分层授课。同班分层教学并不意味不同层组间完全分开授课,限于教学场所和课时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层的学生分开上课,因为分开教学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无所事事,这会浪费他们的课堂时间。因此,我在授课时以B层学习目标为主讲内容,给A层的学生增加以自学为主的拓展学习任务,以实现A层教学目标。
(4)分层训练。为了使学生人人学有所获,教师在备课时对上机训练作业也进行分层设计,我在设计上机作业时遵照“两部三梯”的原则。“两部”是指上机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梯”是指教师对上机作业的设计具有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直接运用,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梯度为应变式或简略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到达的水平为限;第三梯度为综合应用或拓展探索题,以拓宽A层学生知识与技能为目标。
(5)分层辅导。在教学中对学生分层辅导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实行分层辅导的做法是:B层学生中有些简单的问题就指定A层学生辅导,A层学生中有疑问的先在同层组中商量,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辅导,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互助协作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03-0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教育技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内容有机的结合,以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可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性,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借此来提高教学效率。但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作用
1.1 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较多的时间板书,尤其是上练习课的时候,画图用的时间则更多,课堂效率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难题。教师提前在电脑中输入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如文本、公式及图片、视频、声音等,在上课前做好课件,上课时鼠标一点就可显示出来,从而省下大量的时间用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或者增加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课堂信息量自然增大了。
例如,在复习初中物理电学内容时,牵涉到的有电路图、实物连接图及电流、电压、电阻与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法及读数等等,而且还需要安排大量的练习题。内容如此之多,板书就费了不少时间,复习效果自然不理想。如果在课前用信息技术把有关的电路图、实物图以及一些常用公式及练习题准备好,那么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就可运用多媒体就图启发、由图比较、看图推导公式,为学生提供记忆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建立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物理规律,然后利用练习强化训练,增强记忆。如此一来,一节原本时间仓促的复习课由于引入信息技术就变得“游刃有余”,不仅复习内容得到巩固,而且复习效果更好。
1.2 能够实现具体到抽象或者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易于学生理解。对难以讲解的概念、定理、定律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物理情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设计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为什么会后仰,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可首先引入一段汽车启动或刹车的视频或动画,然后抽象为模型,再对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由具体到抽象化的处理,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这一问题。
1.3 可以模拟物理实验或物理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认真培养,而培养观察能力最好从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中获取。由于受到常规仪器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尽人意。
比如,物理实验中的许多基本仪器、仪表如电流表、电压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等的使用和读数,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加上仪器本身小,刻度也小,可见度差,给教学造成困难,成为不应有的教学难点,还有在物理演示实验中,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教室后面的学生往往不容易看清楚,这些都可以用实物展台或摄像头将其放大在屏幕上。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仪器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比较复杂或是难以演示的实验进行模拟,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使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1.4 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再现,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在传统的课堂里,记笔记、看笔记是学生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果某个学生对某部分内容没能明白或需要做的笔记没能记下就比较麻烦。而有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教师在上课时的内容可储存起来,放到网络中,学生可在课后随时随地调用,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再现,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利用局域网,将教师的教案、参考资料、多媒体演示课件等做成共享文件夹,供学生查阅、参考、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因特网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
2.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弊端
近几年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同时也发现多媒体课件也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弊端。
2.1 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放电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看电影”。用课件代替教师上课,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记忆不深。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让课件牵着师生走,学生没有一点自主发挥的余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2 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虽然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绘画的图形规范,例题的解题过程全面,但使用多媒体课件,图形、例题的解题过程快速闪现,如光路图、电路图等初中重点图形的作图过程就不能详细教给学生,例题的解题过程展现太快,留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就不足,等等。
2.3 大量使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会使学生的实验能力下降。物理既然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功能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准确地感知物理事实,也是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也就能起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如果大量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而不让学生亲手操作,将使学生养成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理解物理学本质,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坏习惯。
关键词:学法指导;兴趣激发;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前言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初中学生都认为数学这门科目很难,由于数学的理性思维较强,学生难以系统理解,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题海战术、灌输教学为主,学生更加不能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初中阶段数学的联通贯穿作用重大,教师必须要找到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学法指导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预习法
初中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此时的学生可塑性较高,因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法指导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创建数学思维。学法指导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部分内容中,首先就是预习部分,由于学生普遍对数学这门学科不太感兴趣,教师也一直遵循灌输式教学的模式,长期占据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并不能完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预习能够促进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中,而在这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主动预习,使学生预习的方向正确,预习并非阅读教材而已,而是要读懂、读会,既能够带来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对数学的系统性认知,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点,才能使学生数学能力稳定提升[1]。
(二)复习法
复习法是运用于课堂教学讲解过程中和讲解后的,由于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之对教师讲解内容的不理解,找不到学习的有效方式,极容易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而复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复习教师上一步或上一节课讲解的内容中熟练运用数学知识,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对数学课堂讲解大有裨益。在这一方面,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准确指导,初中学生刚刚离开小学的松散学习环境,复习方式也与小学一样,而题海战术并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个性特点的复习方法,并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与能力不同,分层次设置复习内容,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其框架式的复习,让这些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体系,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要指导其记录式的复习,通过反复研究所记录的课堂笔记、题目等,提升知识的记忆能力与运用能力。
(三)P记法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不应当仅对于课堂环节,还应当深入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虽然可以通过复习与总结再次让学生领会,但却不能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此时,指导学生利用笔记法自主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里所说的笔记法并不是刻板的记录教师的板书,而是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做过的,出现过问题的题目或知识点,“错题本”就是笔记法的基本内容,学生常常不重视应用不良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升对错误题目与知识点的关注程度,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错题对数学体系建立的指导作用,再辅导学生归纳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对错误的积累和修整,自然会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建立能力,将大大有益于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提升。
二、兴趣激发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就是理性思维较强,初中阶段学生较难系统学习的一门科目,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而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第一部分就是课前准备阶段的兴趣激发[3]。课前准备阶段时,学生刚刚从松散的课下时间回归课堂,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时应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所在,做好导语导学,为学生接下来投入课堂学习打下良好铺垫,例如,教师想要在一节课上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课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文件,并向学生提问:某地有雨,那么这个某地究竟是什么地方?怎么确定位置?学生普遍回答经纬度判断位置,教师可再次提问:只用经度,或者只用纬度可以准确判断下雨地点吗?学生会陷入思考,此时教师便可板书下本节课核心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告诉学生,经纬度实际上就是平面坐标系,只有确定经度与纬度的交叉点,才能够准确判断其位置,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集中于课堂,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便能够顺利展开。
(二)课程讲解阶段
在课程讲解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先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而后提问、要求学生做题熟练该知识,这种方法虽然看似有序,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4-5]。刻板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严重时会产生厌学和抵触的心理,非常不利于课程的展开,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置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加入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并根据概念和教材内容归纳方程的特点,教师可以游走于小组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由于学生之间是同龄人,其交流有效性要远远高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刚好迎合了学生的兴趣需求,避免了教师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对提高初中课堂效率大有裨益。
结论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初中的主要科目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同样不可忽视,而初中学生年龄尚小,不能自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亮.学法指导和兴趣激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中). 2015(01)
[2] 范莹.学法指导和兴趣激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7)
[3] 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关键词] 难治性产后出血;止血手术;失败原因
[中图分类号] R71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b)-0056-03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of five kinds of hemostatic operation on 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reason analysis of hemostasis failure
WANG Li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Zhengzhou TCM Hospital,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ive kinds of hemostatic operation treating 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and analyze the cause of hemostasis failur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3,180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group.According to different hemostatic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uterine cavity packing (n=60),strap-uterine binding (n=36),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 (n=24),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branches of uterine artery ligation (n=24),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n=36).The hemostatic effect and cause of failure was observ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in 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of other four kinds of method,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surgery in 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was greatly less than that of other four kinds of method,which displayed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Key words] 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Hemostatic surgery;Failure cause
难治性产后出血是产妇产后24 h内出现的致命性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临床中常采取宫缩剂和按摩子宫等方法治疗,但其出血量依然在1000 ml以上,因此,如何有效提高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问题[1]。本研究就子宫腔填塞术、子宫背带式捆绑术、子宫压迫缝合术、子宫动脉上+下行支结扎术、盆腔动脉栓塞术5种止血方法的效果及止血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8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5种不同止血方法分组,宫腔填塞术60例,子宫背带式捆绑术36例,子宫压迫缝合术24例,子宫动脉上+下行支结扎术24例,盆腔动脉栓塞术36例。5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5种止血手术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x±s)
1.2 手术方法
1.2.1 子宫腔填塞术 宫缩乏力患者从宫底和宫角进行填塞,前置胎盘患者应从子宫下段填塞,并且子宫肌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阴道分娩后大出血的患者应采用水囊宫腔压迫进行治疗,放置纱条后密切观察其宫缩情况,避免宫腔积血,纱条或球囊放置24~48 h,后取出[2]。
1.2.2 子宫背带式捆绑术 子宫下缘切口的右侧中外1/3处应用1号吸收线垂直进针,且贯透子宫下段全层,从对应位置出针。然后,将缝线拉到子宫底部右侧中外的1/3位置,并且向子宫后面折返到右侧子宫骶骨韧带上方。紧接着在子宫下段切口的水平位置,从右向左、由外向内斜行进针而贯穿在子宫全层,在对应的位置出针。应用同样的方法缝合左侧,并在左侧下缘切口位置穿出。最后,缓慢拉紧缝线两端后打结,使宫体缩小。止血之后应观察10~15 min,待出血渐渐停止,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关腹术毕[3]。
1.2.3 子宫压迫缝合术 子宫压迫缝合术主要采取B-Lynch缝合和改良B-Lynch缝合以及方形缝合与多处“8”字缝合等,均严格按照其手术的方法进行实施[4]。
1.2.4 子宫动脉上+下行支结扎术 术者应握住子宫向一侧进行牵拉,用1号吸收线进行缝合。在子宫切口下的1.0~2.0 cm位置进针,从子宫前壁穿过子宫肌层至后壁,子宫侧动静脉丛最外侧的阔韧带无血管区域向前穿出打结。同时,需要进行下行支结扎术,严格按照手术方法实施[5]。
1.2.5 盆腔动脉栓塞术 采取Seldinger法进行股动脉穿刺,将4-5F导管插入到腹主动脉根的2.0~3.0 cm位置,并注入造影剂,充分显示盆腔血管,进一步明确出血部位,并迅速将导管插入出血的侧髂动脉或者子宫动脉,且需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对于疑似胎盘植入者应注入甲氨蝶呤。最后,应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检查栓塞效果[6]。
1.3 观察指标
①止血成功率;②术中出血量;③手术时间;④止血失败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个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采用F检验,以P
2 结果
2.1 5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盆腔动脉栓塞术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4种手术,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其他4种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5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x±s)
与盆腔动脉栓塞术比较,*P
2.2 5种手术方法止血成功率的比较和止血失败原因的观察
子宫腔填塞术的止血成功率为85.0%,子宫背带式捆绑术为83.3%,子宫压迫缝合术为87.5%,子宫动脉上+下行支结扎术为87.5%,盆腔动脉栓塞术为91.7%,5种手术方法的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4例止血失败,主要原因是瘢痕子宫、胎盘植入、凝血功能障碍,所占比例分别为50.0%(12/24)、25.0%(6/24)、25.0%(6/24)。
3 讨论
难治性产后出血是孕妇产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且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产妇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其生命,因此,临床中加强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7]。
经过此次的临床研究分析认为,临床中对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腔填塞术、子宫背带式捆绑术、子宫压迫缝合术、子宫动脉上+下行支结扎术、盆腔动脉栓塞术5种止血方法均是可行的,能较好地止血。本研究临床数据显示,5种止血手术方法的止血成功率相似,但是,在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盆腔动脉栓塞术更具有优越性,因此,临床中应依据产妇的基本情况合理选择止血的手术方法。本研究还显示,本组的180例手术患者依然有24例止血失败,具体的原因表现为瘢痕子宫、胎盘植入、凝血功能障碍,这一结论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9]。主要是由于剖宫产率增高使临床中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也增高[10]。胎盘植入很容易引起产妇子宫收缩,最终引发出血。同时,植入的发生会增加子宫切除的机会,最终引发出血[11-12]。手术前和术中一些原因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使血小板减少,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出血[13-14]。由此分析,临床中对于出现有止血失败原因的产妇,应加强重视,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尤其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应及时纠正[15]。
综上所述,临床中应用子宫腔填塞术、子宫背带式捆绑术、子宫压迫缝合术和子宫动脉上+下行支结扎术以及盆腔动脉栓塞术等5种止血手术方法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均可较好地进行止血,但是在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盆腔动脉栓塞术较其他4种方法更具优越性。另外,瘢痕子宫、胎盘植入、凝血功能障碍均是止血失败的原因,应依据孕妇情况合理选择止血方法,从而减少再出血。
[参考文献]
[1] 林卫琼,李大严.五种止血手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比较及止血失败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2014,9(3):385-387.
[2] 王艳虹,王秀琴.盆腔填塞术在产后出血32例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65-66.
[3] 尹秀菊,刘国莉,王山米,等.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5):349-351.
[4] 王玉英.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71-2372.
[5] 姜景玉.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91-194.
[6] 张万红.产后出血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手术配合[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4):335-336.
[7] 李彬,王忠,李智泉,等.不同止血手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56-57,60.
[8] Olmedo B,Miranda E,Cordon O,et al.Improving maternal health and safety through adherence to postpartum hemorrhage protocol in Latin America[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4,125(2):162-165.
[9] 侯代荣.产科失血性休克53例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9):120-122.
[10] 沈虹,程琳,李传明.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0):79-80,91.
[11] 齐艳红.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各种干预性措施在抢救过程中的合理应用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135.
[12] Kwon HS,Cho YK,Sohn IS,et al.Rupture of a pseudoaneurysm as a rare cause of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alysis of 11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3,170(1):56-61.
[13] 武跃珍,王云,梁晓玲.宫腔填塞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一例[J].华北国防医药,2012,24(6):75-76.
[14] 杨泽蓉.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护理[J].西部医学,2011,23(12):2451-2453.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34-01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工具,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理论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帮助人们更好地分析、理解、观察、记忆、以及做出决策等等一些列的思维活动。初中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比较死板,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而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法不仅使抽象的概念简单化更易于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以期找到更适合学生、更好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然而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中存在诸多的不足,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单调、教学内容枯燥,因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意识以及方法,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教学经验有限,因而无法给予太多的有效指导。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及自主探究,,通过进行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知识的探索专研,从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是当今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或者手绘两种方法,没有任何的格式限制以及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以表达图意为准,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使用不同的颜色、线条、符号、关键字等元素创造有关初中数学知识的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充满着趣味性,这样的方式不仅增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同时也使得抽象的知识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挖掘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真正的实现全面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加深概念理解。对于数学的学习概念的理解是基础,只有正确的记忆理解概念,才能解决各种难题。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只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不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往往会导致在解题的过程中犯一些极其简单的概念性的错误,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概念中的应用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消化、记忆概念,还能够将相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概念的网络,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求学生将概念死记硬背,这种情况学生将概念记忆在脑海中了,但是却缺乏理解,并且产生一种厌烦心里,学生会感觉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且乏味的事情,产生厌学的情绪,然而思维导图的模式学生将相关的概念结合起来,更加的有条理,更加明确的形成图式记忆,主动地学习进而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记笔记。做笔记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课堂学习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确的做课堂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以及课后的复习。传统的做笔记方式是学生抄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纲要式要点,非常专注的抄,但是很少领会贯通,更别说去领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知识进行联想及比较了。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记笔记,其他人根本无法看懂,,但自己却可以清楚明了的解读全部内容,因为思维导图的运用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所画的是什么,每一个线条及符号代表着什么。运用思维导图做笔记,不仅可以记录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的重点,同时可以在听课过程中所联想到的知识点以及内容进行记录,将思维模式进行记录尤为重要,可以用线条符号的方式将知识之间所包含的关系进行标识,免去了很多的文字标注。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路、想法及疑问进行记录和标注,也可以将想法再分析进行再标注。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做笔记尤为重要的是在课后,要立即进行整理和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初中的复习多是在课后进行,以学生为主体,这也迎合了新课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要求,做好复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复习课彻底的放手给学生这就要求学生要对学习的知识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全面的把握,思维导图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薄弱环节,加以完善提升,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知识进行划分,找出已掌握的部分和需要加强的部分,有待加强的进行重点复习,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复习方略的规划。例如在复习解方程过程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由此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而引出方程组,学生在这一思维勾画过程中便会发现自身在哪个环节比较薄弱。这样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复习,可以让学生根据知识点回忆相关联的知识点,引发更多的思考,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思维的发散。
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通过自己绘图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点,这种方式可以将很多与本节所学相关的,但本节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汇聚到一起,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学胆的发散思维,充分的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进而去挑战没有学过的题目,真正的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挑战难题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困生; 初中数学; 转化; 良好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困生由于数学基础不扎实,对数学缺乏兴趣,信心不足,畏惧数学,逐步形成焦虑心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使其能够学好数学,甚至能够爱上数学。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安排教学、辅导计划,从知识、智力、技能、心理多方位着手,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让初中数学学困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必须从知识辅导与心理启迪双管齐下。通过揭示数学问题以及解题的本质,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把数学问题趣味化、基础化、生活化,使同学们体会数学的可参与性;把数学思维方法合情化、自然化、人文化,使同学们亲近数学;变传统的“一讲到底”为师生共同参与,使同学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变传统的简单“对错”评价为寻找闪光点,不失时机的进行激励,让学生觉得“我在进步”;并针对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度对其进行单独测验,让学困生找回自信,即使做错了题目也觉得有所收获,激发热情,积极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来。
二、增强学生的毅力
刚进入初中,许多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极其高涨,信誓旦旦发誓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后来的一次次测验都会给他们当头浇下一盆盆凉水,学困生逐渐认为自己已经作出了这么大的努力,却不见提高,便会怀疑自己的智力与能力,是不是没希望了呢?及时指导刻不容缓!首先要使同学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基础并非一朝一昔就能脱胎换骨,也不能仅仅根据几次考试成绩来论成败,因为学习好象挖一道水渠,总共一百米,虽然已经挖通了九十九米,但是还是不通的呀,不过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坚持就能够成功!天天耕耘,决不停笔。如果三天不做数学题就会觉得上手困难,思路不顺。因此必须明确,毅力比热情更重要。努力未必成功,但是成功必须经历不断地坚持和努力。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困生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教师要针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采用低起点、拉网式、递进的教学方法,确保同学们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学习数学应该要在宏观上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会学生整理、归纳数学基础知识,使课本上相关的一些分散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炼出知识点,突出主干脉络。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内容,要弄清楚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对课本上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了如指掌,用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信手拈来。但是,这些知识也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许多学生喜欢不停地做习题,殊不知,课本对于数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数学书本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弄清楚,掌握透了,许多学困生对于数学的概念仅仅是表面上的理解,没有进一步的深化,适当变换一下就显得陌生或者只记住它的结论,忽视它的条件,在具体应用中容易弄错。因此,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它的条件和结论,然后掌握它的证明方法以及如何用来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定理或定义间的关系或推广,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对于有些定义、定理,它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和分析。如顺推不行时就考虑逆求,直接解决不可能时就考虑间接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就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等。
四、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于学困生来说,学习数学较为吃力,难度也较大。因此,更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只有养成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总结归纳等习惯,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稳步提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又要将数学合理分类。一方面按知识进行条块分类,引导同学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形成全局观念。另一方面,以方法为主线,形成专题,提升解题策略,使学生解一题会一类。首先学会听课。由于教学学科速度快、容量大、方法多,学困生会有听了没办法记,记了来不及听的无所适从现象,但是做好笔记又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那就应该记关键思路和结论,不要面面俱到,课后整理笔记,因为这也是再学习的过程。另外要有效地练习。练习应具有针对性、同步性,要先做基础题,把基础打牢固,然后再逐步加深难度,做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做一定量的有难度的题来巩固,这样才能将其牢牢掌握。
五、学会扩展思维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平时初中数学教学中,好多同学都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但是一做就错。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没有达到应有的思维层次。由于学习有三个能力层次:一是“懂”,只要教师讲解清楚,问题选取适当,同学认真投入,一般没有问题,这是思维的较低层次;二是“会”,也就是在懂的基础上能够模仿,需要在适量的练习中得以体现,相对来说思维上了一个台阶;三是“悟”,要悟出解决问题的道理,能够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解决其他问题,从本质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是思维的高层次,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以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为基础,以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为核心,根据加强基础、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使学困生能对问题分析得更加深入一点,能看到本质,抓住问题的本质和问题的主干,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归纳解题的方法,将数学知识结构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心理、知识、方法等方面循序渐进,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形成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陶兴摸.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
[2] 张奠宙.数学教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