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指导教师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2)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评定主体单一。
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满足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建立适应培养“准经理人”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认知社会、洞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健康发展的能力,养成学生勤劳敬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1、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通过专业课程的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做一体化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岗位模拟实现专业技能训练
通过实施仿真企业业务过程的岗位模拟训练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共建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通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仿真训练或实训,培养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
3、重视职业资格鉴定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管理专业应对照主体专业职业岗位的准入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强调综合技能应用的系统训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使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同时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4、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参加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接触社会用人单位,走进市场,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提高适应岗位就业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奠定处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素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和能力基础。
5、创业训练
积极构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实践教育和课程设计、创新创业服务、创业信息咨询等为内容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体系。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规划、资金规划、生产规划、物流规划、年度总结等。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提高“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水平
当前,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建立或转制的时间不长,许多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育人理念、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高职学院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教学制度的监督、监控、反馈和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引导教师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理念,通过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加行业技术研发、参加精品课制作、参与编写工学一体化实训教材、定期到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则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专业对所授基础课的要求,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渗透。
要鼓励高职院校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训指导能力的兼职教师,优化职业教育队伍。企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对指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有条件的高职学院,应建立自己的企业师资资源库。也可由教育行政机关牵头,建立全市性的企业师资资源库,并与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在从业前,教育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许多企业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企业招聘人员不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使用一套自订的标准考察学生的能力,学校评定的学生学业成绩对企业招聘而言,有的只是参考,有的几乎形同虚设。高职管理类专业必须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的、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基本框架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平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新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应重点突出工学结合的需要,重点倾向于评价指标的内涵,适当简化常规评价因素。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育人模式的变化,对高职学院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职业院校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训指导能力的兼职教师,优化职业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武昌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坚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办学体制机制先进、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整体培养质量优秀、现代管理制度健全、办学综合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的高水平的新型高等职业院校。其目标是:“成为特色鲜明、湖北知名、全国有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民办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青年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单位”“湖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与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省级平安校园”“2011年度高校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我校深刻意识到对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校的辅导员称之为素质教师,并将其列为教师序列,作为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针对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校先后专门颁布了多个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辅导员基本工作能力建设的通知》《武昌职业学院辅导员级别评定办法》等文件,可见学院领导对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尤其是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自身也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抓好以建设特色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在完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文化管理。如何将学校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师事业的成长、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真正做到“让教师天天感到幸福,让学生天天感到进步。”这些也都是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在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出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我校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管理方式要充分体现民办院校管理的优势和思维的开放性,要一手抓规模建设,一手抓内涵建设。特别要体现高职教育规律和民办院校特色,依法自主办学、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校还制定了权威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武昌职业学院章程》。特别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而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如果能采用文化管理的方式,此方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可以让民办院校的管理走出瓶颈,步入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对策。
其次,文化管理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客观体现。企业管理从重物不重人的制度管理转向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其本质就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在满足人必要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文化管理方式。而且通过实行柔性管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共同的价值观,为整个团队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团队成员的身心都能够融入到团队中,变被动制约管理为自我有效约束。而作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除了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说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外,还有更高级别的需求,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高职院校试行文化管理是可行的。
再次,文化管理是素质老师身心和谐的重要保证。素质教师作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常规性和事务性工作是很多的。比如,常规性工作包括查课、查寝和晚点名。事务性工作就是平时来自各部门的事务性工作的处理,或者是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说素质教师确实是最忙的、也是最累的。而和谐也是我国新时代的主旋律,素质教师的身心和谐是更有利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最后,文化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人性化的迫切需求。特别对很多高职院校提出来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样的口号,但我们要试想,没有尽职尽责的教师,哪会培养出色的学生呢?因为对教师的关怀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关怀教师,不能光停留在一句口号上,更多的要付诸行动,要从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双方面给予关怀,真正做到“让教师天天感到幸福”。
二、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内涵是指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组织形式,以“社会人”“复杂人”人性假设为逻辑起点,以企业文化诸要求为手段,以追求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为目标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
学校通过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提出了学生管理教育的责任是:努力使学生人人都在进 步、人人都能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立足武汉、面向湖北、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办学实力、水平、社会影响力位于湖北省同类院校的前列,成为特色鲜明、湖北知名、全国有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民办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那么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其学校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不仅仅是这些,还要能够凝聚人心,也就需要超越利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实施文化管理。而且,文化管理不再仅强调强硬制度的约束作用,也不是放任管理。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是以制度管理作为前提和基础,使规章制度更适合人性的需求,更让人能自觉自律的来有效执行,也使得管理达到了质的升华,文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方式更适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让教师天天感到幸福”。在高职院校,硬件实力就是有最先进的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但还需要有软件实力,那就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教师,只有硬件实力和学生,是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的。那如何让教师天天感到幸福,就要从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双方面来实现人的价值需求,实现了人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学校的价值。特别是作为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施文化管理的策略
1.正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的工作矛盾
(1)体制的转变与观念的转变之间的矛盾。目前,我校已从以前的公办学校转变为民办高职院校,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素质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师就不能只会带好学生、只负责学生的安全、思想政治等基础工作,还要结合民办学校的工作需求和要求,结合素质教师本身所在院系或所学专业,同时也是结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这样才能在教师序列中的职业发展、职称评定、待遇薪酬等方面走得更好更稳。但目前的素质教师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感悟的。
(2)事务性工作与思政工作要点之间的矛盾。结合十精神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中不难看出,抓紧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比日常管理更为重要。同时还要做好对学生工作的研究,如果素质教师过多的处理事务性工作,那么对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相对薄弱。
(3)工作强度过大、耗时过多造成的心理压力。学生工作多、杂、苦、累,而且是全天候24小时待命,导致身心疲惫,同时存在一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或者自己专长的研究。
2.实施文化管理的主要策略
(1)要让素质教师有归属感。作为学院的领导一方面是要合理并有效地布置和安排各项工作,同时要体现出领导对下属的关怀,也就是对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以及职称、待遇上的个人需求。以此让素质教师更有归属感。
(2)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大局与学风建设的要点。做到工作程序简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工作细致。使素质教师从“事务性”工作转向“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为主”工作,配合教学更好地抓学生管理工作。
(3)结合我校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素质教师围绕“让学生天天感到进步”来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工作;同时也是加快素质教师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步伐,让素质教师不仅只是做好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自身专业和能力上不断提升,增进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和方法。
(4)以文化管理为根本,高度重视信息、知识、艺术、执行力等方面管理。特别是作为素质教师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而且文化管理旨在关注“软管理”,特别强调对素质教师“心的管理”。那么,作为校方及学院领导,更应要多听取教职员工的心声,多了解教职员工发自内心的需求。
总而言之,在民办高职院校推行文化管理,推行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要以学生为本的同时,也要以教师为本,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牢固树立“尊师重教”的人本思想,充分相信和依靠素质教师,激励他们,让他们所追求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并内化成素质教师的内在需求。只有如此,我们的素质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的崇高事业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只有如此,学校才能不断改革进取、不断创新,也才会有学院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刘 晓.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6).
[2]王建国.六维管理理论PK西方管理学――王氏六维管理简析[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11):63―64.
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项使命的完成情况,师德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决定着国家百年盛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师德建设,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而道”。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要以这八个字为价值准则,形成与高校教师职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以“爱国”为核心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直接关系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青年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影响的倾向,存在着遵从西方话语体系、宣扬西方价值观、推崇西方文明成果等现象,所以高校要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为核心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1.1高校要激励教师在工作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激励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体现爱国主义;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形成科学研究成果,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高校教师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讲授现代文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体现爱国主义。这些行为都应该的得到肯定和支持,促使教师自觉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到实处。
1.2高校要推动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高校要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以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度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基本的国情到国际的热点、从专业发展的历史到专业发展的前沿、从基本理论的阐述到具体实践的应用,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等等,教师在教学和交流中如果能时时体现着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取得诸多成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可以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以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以“敬业”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
“敬业”是要求广大教师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坚定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的灵魂,需要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有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职业理想淡漠、爱岗敬业精神弱化等问题,所以高校要使教师有敬畏之心和进取之行,以“敬业”为重点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基石,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校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存有敬畏之心,怀有对高等教育工作强烈的职业光荣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思想品德、学识才能、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三、以“诚信”为基础夯实高校教师的职业基石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严重,高校教师在多重的利益驱使下,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数据失真、论文抄袭、收受钱物等情况,在教学中存在人情分、金钱分的现象,所以高校加强教师个人的诚信修养教育的同时,把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发挥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作用,以“诚信”为基础来夯实高校教师的职业基石。
3.1高校用制度建设构筑诚信防火墙。制度建设是诚信建设的保障,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积极进行制度建设,高校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法律和文件作为制度建设基础,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师德建设制度,完善制度规范,针对学术造假、金钱分等诚信缺失的教师应严格处理,使教师的失信成本可以威慑到教师的言行,避免教师无视失信成本,不仅破环教育环境而且对教育对象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3.2高校用有效监督构建诚信约束网。高校的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使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约束力与外部压力有机结合,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网,监督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如,在高校教师招生、发展党员、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等具体工作中,学校牵头组成学生、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立体监督网络,进行监督,并且使师德监督结果公开化,与教师的物质利益、名誉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惩戒各种诚信缺失行为,进而杜绝这类行为。
四、以“友善”为条件构建高校教师的和谐环境
“友善”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标准,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态度。高校教师在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中应以“友善”态度去处理,防止人情冷漠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大学里和谐的人文环境。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着教师为维护和实现个人利益而诋毁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所以高校要培养教师的仁爱之心和建设友善校园氛围,以“友善”为条件构建高校的和谐环境。
孔子曰:仁者,爱人也。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是人类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触动灵魂,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出动学生的灵魂,才能有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才能发挥一名教育者的教育作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真心地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师德建设则是永恒的课题,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师德建设,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使高校教师不仅一名合格的公民,更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其言行符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2004,(1 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3]何齐宗,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06):49.
[4]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行动导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35
Action-oriented Vocational College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Practic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HAO T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109)
Abstract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o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nvironment art desig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 with strong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 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he art and design curriculum of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teaching guiding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integration with market practice courses. Make teaching more responsiv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model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rain more practical new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talent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1 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人类生存基于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美化环境、优化资源、规划城市景观都有着巨大的价值,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1.2 高职高专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职高专类教育盛行的时代下,原有的环境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达到新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方法不完善,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孤立于课程和教材中,学生没有积极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更加没有主动融入到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想法,只是被动接受。
其次,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方案制作没有讲解透彻,从而缺乏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再次,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全面实施和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由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本身没有过多的概念性定义,也没以理论的背诵作为考试的内容,故一味地进行理论与传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的实践教学工作;最后,在实施项目导入时,并未考虑到学生在现场模拟和情景演示中的个性化差异和与实际的关联度。①
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项目、任务的设计、制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将原有刻板、单一的教与学方式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全面突破。主要通过学生自愿、自由、自助、自主的创新和设计实验实训程序与具体步骤,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分组,组成小团队,基于团队合作的理念,在不脱离中心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多资源优化整合。
2.1 教师角色定位合理――做学生学习项目的引导者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参与、佐证、校对、观摩、激励、讨论等方式,逐渐将项目的因素提供给学生。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养与锻炼,才能达到较好的项目导入效果。
第一,专业培训。教师需要定期接受教学法培训和专业培训,只有不断充实自身修养与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改革。第二,师企合作。教师还需要与企业密切联系,到设计公司、设计工厂企业实习,亲身体会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步骤与过程,了解具体的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材料预算和方案实施等内容,充分增强实践技能,了解企业管理中所急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信息,完善学生在知识与实践中的跨越,形成鲜明的综合素质。②第三,科研、教研的校方支持。鼓励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积极编写新教材,增加项目的介入,将自身参与或接触过的项目以生动的方式编入教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调整死板的概念化教学。
2.2 全面行动导向实践教学法
全面行动法是以学生分团队为基础,以项目介入为开端,以处理实验信息为依托,在实施计划教学手段与具体步骤时,需要通过对学生实施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最终检查实验结果。使学生主动制定计划与步骤,创建、设计实践中的细节与环节,围绕大纲与计划的基础,将所有具体操作下放于学生,教师较少干预具体实施。其中,信息收集比较重要,如在居室设计实训课程中,通过客户基本资料的调查研究,可以获取到更多有效的设计基础,从而帮助设计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学生可利用媒体、网络、图书等资源获取相关信息,并筛选、统计、整理、分析、统筹信息,提出设想路径。在实施计划阶段,依靠分工合作,团队成员各尽其职,确定合作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③
2.3 项目导入与情景模拟模式
教师联系企业,联系设计公司,将设计公司中现在正在研究的项目的整套完成资料都拿到课堂上,其中包含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要求、客户房屋基本资料、设计要求、设计周期、设计风格、特殊需求等,设置给不同团队不同情景,模拟在公司中设计师与客户交流方式,进行实训环境,学生形成互动。随后学生运用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历届获奖作品、经典案例等为依托,让学生深刻认识项目的完整性,确保学生掌握细节,合理安排设计时间,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工作。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提出不同观点,最终提供项目的预期结果,比较不同学生完成项目达到的最终效果,评估设计的成功与否。
2.4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式教学模式显而易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互动较少的课堂模式。随着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家及各个企业的重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需要通过更加合理的实训手段成为教学重点。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首先以项目或方案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例如在实训课上,解决方法需要开发多元化模式,不可单一化;其次,采用启发式训练,启发学生通过造型、色调、材质、界面的不同变型、打散、分割、重组实现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展示设计实训,针对于不同对象的展览,进行风格化建立,使配置方向多样化,空间形成间接联系,元素的提炼等方法积极有效地运用于实训中,在过程中追求个性化与创新性,从而实现行为模式导入。④
3 结语
通过对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类实践课程的改进,将项目、方案以行动导向方式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操控性,提升了教学的系统性,丰富了高职高专与企业联系的资源与基础,更加适应今后经济发展下用人机构对人才的要求,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定位。以学生为核心对象,融入地域文化与特色,加入民族元素,提炼生活细节,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全面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06JG09
注释
① 杨振泉,方维明.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8):99-100.
② 张强.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关键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MVC;时间策略;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4012903
0引言
高校毕业实习、论文(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涉及实习单位选取、实习材料提交、审核、选题、审题、论文撰写、设计、文档提交等多个环节。调研发现学校多采用简单的文档及纸质档案管理方式。一些院校自主开发或购买了相关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集中解决工作流程和档案管理问题,不能对各环节进行过程监控,不能对导师和学生进行约束,没有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整合起来,往往出现学生提交文件后指导教师审阅不及时、审阅意见不规范等问题。将时间控制和过程监控与实习和论文(设计)过程整合值得研究。
1研究现状
1.1研究背景
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为相应的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毕业生实习、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相关研究也蓬勃开展。潘旭武[1]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丁勇等[2]提出利用框架开发学生网上选题、在线提交相关材料的论文管理;何金枝等[3]提出基于+SQL Server开发论文管理系统的流程;潘旭武[4]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刘慧婷等[5]提出基于ASP+Access2000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曾俊国等[6]提出基于MVC(框架)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方法;施阳等[7]提出基于Java EE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等。
1.2研究内容
通过查询文献和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开发的系统只解决了毕业生论文或设计的管理工作流程,没有将毕业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命题(教师命题、学生自拟题目)、审题、选题、相关文件的提交整合成一个流程,进行系统开发。为此,提出利用ThinkPHP框架开发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①设定毕业实习、设计、论文、答辩所占比例,系统自动生成最终成绩;②规范毕业实习流程;③毕业论文题目自拟和教师命题两种方式的流程设计;④设定整个设计论文完成时间节点策略,限定学生在时间节点内提交相关材料;⑤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过程监控;⑥设定答辩得分点,量化答辩过程,教师在线提交答辩成绩;⑦随机分配答辩顺序。
2系统需求分析
2.1系y功能需求
选取某高校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答辩等环节工作过程,经过系统化分析,设计系统化流程。 高校毕业生实习阶段主要工作:实习单位选择、实习协议签订、实习周记撰写、实结撰写、单位实习指导和实习指导教师考核等。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阶段工作:选题(教师出题、学生自拟题目)、任务书下达、撰写开题报告、完成设计论文、答辩等。 分析工作环节,分配用户角色,系统在各阶段功能如下: (1)毕业实习阶段。实习形式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是学生参加实习单位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活动,分散实习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学生选择实习方式,签订实习协议,将实习协议以图片形式提交,并在线提交公司简介和实习岗位简介以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信息。教师对信息进行审核通过后学生就可开始实习,每周需提交实习周记,实习结束时要提交实结。由单位实习教师和校内实习教师分别考核,给出考核意见和考核结果。 (2)选题阶段。论文(设计)题目采用学生自拟和教师出题两种形式。管理员开启论文题目提交权限。教师与学生皆可提交论文设计题目,并附相关任务说明,供审题专家组审核。审题专家组审核后,进入学生选题环节。为保证选题公平,采用不显示题目,为每个学生随机产生一个编号。选题操作完成后,编号对应一个题目,由教研室管理人员分配导师。各导师上传对应题目的任务书供学生下载。 (3)开题阶段。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又称文献综述),提交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设定时间节点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上传,否则系统会自动关闭。如上传的文献不合格,指导教师可提交修改意见。文献综述合格后导师确认,学生提交纸质文献综述。 (4)论文(设计)完成阶段。由指导教师制定时间进度表,学生按进度完成,且每周需提交进度报告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及时解答。设计完成后,学生上传论文初稿供导师审核,导师审核后上传修改意见,学生下载意见修改论文,直至审核通过。导师审核通过后学生需在线提交设计和运行环境说明,向导师提交定稿的纸质版论文。导师确认后,该生进入答辩组,等待管理员安排答辩。 (5)答辩阶段。管理员分配答辩小组(评审教师、专家)、答辩教室、自动生成答辩序号。分配工作完成后进行公告。学生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答辩。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给出答辩结果并录入系统。 (6)成绩核定阶段。系统将各部分成绩进行汇总,生成最终的考核结果,管理员可导出成绩。
2.2系统非功能需求
2.2.1系统运行环境 软件环境运行在freeBSD服务器上,硬件为普通PC服务器。
2.2.2其它非功能需求 系统要安全、稳定、可靠,系统数据可定期备份,对于成绩数据和用户数据要进行特定的加密处理。系统用户并发链接要达到500人同时使用,页面反应时间不超过2秒,7×24小时连续运行,年非计划宕机时间不高于8小时。要求能快速部署,特别是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快速切换到备用机。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in China''s university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number, not high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o 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Hongkong,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author learned from the experience, proposed to establish "three stage"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s, which has the reference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关键词:就业指导队伍;三级就业指导队伍
Key words: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three level of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23-02
0 引言
我国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有明确规定:“高校必须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但是就目前现状看,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很难达到以上要求。且其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也由于处在起步阶段而较低,通过比较美国、英国、香港、日本等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有助于明确大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方向,加快建设步伐。
1 我国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
1.1 就业指导队伍人员不稳定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就业指导人员临时拼凑。授课教师是从本校教师中抽选出来的,抽选教师的专业课少时,为了保持工作量,教授一段时间就业指导课程,专业课时饱满时,就无暇再兼任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不稳定,进而影响了教学研究的深入;专职管理人员有的是从行政岗位转岗的、有的是从辅导员转岗的、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业指导就是做一些毕业生的派遣等行政性的工作;兼职管理人员由学生科的干事、辅导员担任,基层人员的岗位变动频率大,干事、辅导员繁杂的日常学生事务性工作更多,因此,事务性的工作应付着做,深层次的指导无从谈起。
1.2 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且工作内容以事务性工作为主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从事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且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给学生就业协议盖章,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档案的寄发、学生户口的迁移、就业推荐单位的联系、毕业生的调查等等事务性工作,大部分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本无暇深入研究就业工作和着眼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他们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对市场的变化敏感度不高,无资源、无时间和精力主动联络和开拓市场,针对学生个体学生开展个性化服务就更不用提。[1]
1.3 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 因为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不重视,就业指导人员的准入门槛低,对其学历、所学专业等没有特别的要求;对就业指导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无鼓励政策和硬性的规定。大部分就业指导人员本身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和系统的就业教育指导,凭借经验和对职业的零星认知等开展工作,使指导停留在表面,难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总之目前的指导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
2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情况介绍
2.1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为校内职业咨询师。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具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以及秘书等。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有几个特点:其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也需获得过学士学位。其二,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其三,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其四,就业指导队伍配备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多人到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这一比例使得每个毕业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1]
2.2 英国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英国高等教育的就业服务,被公认为是全球的领导者,对许多国家影响很大。英国大部分学校设有专职的就业服务部,配备专职人员并强化服务和咨询职能。英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尤其是指导教师的要求很严格,包括:①要求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以便对毕业生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就业咨询指导;②要求知识面比较宽,如: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写作能力等;③要求有相当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他们还非常注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专门对指导教师开设了研究生一级的指导课程,结业后,取得指导证书,包括:学术知识、实践组织能力等。牛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两周搞一次座谈会,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目标考核,总结评定,还征求校内外有关方面的意见,填写评定表(工作成绩单)。在英国大学里做就业辅导的老师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对毕业生的辅导除了就业外,还为他们做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2]
2.3 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 香港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基本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虽然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有专兼职之分,但主体是一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与岗位职责分明的专职队伍。就业指导方面,他们普遍建立起一支由各行业从业人士担任的顾问,义务为学生解答有关行业的问题。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就业辅导组的组长在来大学工作之前,既在企业工作过,也在香港政府工作过,有丰富的社会和职业经验,其他组员也都来自金融、房地产、贸易等各个行业;香港大学在社会上聘请了多位荣誉职业顾问,能够为学生解答银行业、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保险、销售、培训等多个行业的问题,并为他们修改申请材料,进行模拟面试。在香港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职员很多,他们承担了大量琐碎的行政事务,尽管他们学历不高,但长期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保障了各项辅导工作的正常进行。所有的就业指导工作者都持证上岗,长期从事特定领域的工作,经验丰富,对业务考虑的系统性较强,从事业务工作的延续性较长,相对比较稳定。[3]
2.4 日本高校就业指导队伍 日本一般私立大学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配备较多,如京都外国语大学,在校生4000多人,2003年毕业571人,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10名,还有一个由28人组成的就业指导委员会来帮助指导,日本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从业资格要求相对较高,他们一般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学、咨询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十分注意科学测量工具的运用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全面辅导。[4]
3 借鉴高外和香港的先进经验,加速大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根据国外以及香港的经验,结合我国大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建议不能推倒重来,生搬硬套,而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建设。首先各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确保就业指导人员数量、职称、学历、专业等结构合理;其次现任职的就业指导人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3.1 建立一支“三级”就业指导队伍 中坚级是建立一支数量、结构合理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首先配足人员,建议根据各校根据毕业生的人数,按照1:500比例首先保证就业人员的数量,人员到位,工作才能分工明确且深入开展,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状况是无法保证质量的。其次严格就业指导教师的准入,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要求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对于现职教师要求进修相关专业课程,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第三级是在各二级分院、系部等建立一支兼职就业指导队伍,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给学生提供专业方向选择、专业兴趣测评、行业现状等更切近专业方面的指导。学校层面对兼职就业指导人员定期培训,并明确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以确保人员的稳定。第一级是扩宽渠道,吸纳政府、企业等人士充实就业专家指导队伍。政府、企业人士掌握着更丰富的政策信息、把脉国家经济发展现状,有更加敏锐地市场直觉,是难得的生涯人物,他们的加入,不但对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提出具有市场调研价值、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和前瞻性意见,更重要的是对就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也通过他们给学生进行的讲座,解答各行业的疑问。指导学生对就业市场有更深切的认识,为学生修改职位申请材料、组织模拟面试等。最终建立起一支数量、结构都相对合理的就业指导队伍。
3.2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从高校的层面,加大投入力度,有计划、有系统地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就业指导教师,即可以按照计划每年选送1-2匹就业指导教师出去参加培训;也可以请专业机构的优秀讲师到学校来举办培训班,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教师层面,个人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加强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的就业指导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规划要明确所有人员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节点,给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教师以压力,从而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并在政策方面给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以激励。
3.3 建立人才网,提高就业指导的现代化水平 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建立校内的人才网。目前就业指导的内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临就业的指导,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要求是大学四年不断线,因此建议高校建立校园人才网。人才网可以提供给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管理人员、全体学生一个平台。学校可以借助人才网就业的政策;就业指导机构可以就业信息、实习信息、进行校友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在网上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可以在线利用测评工具进行测评,学生可以从人才网上与指导教师预约或网上一对一指导,学生可以从网上申请实习岗位,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丰富的就业指导资料等等。人才网拓宽了沟通的渠道和指导面。建立人才网对就业指导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在线沟通能力,对测评工具的运用和解读能力等等,但是就业指导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宋东海.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内江科技,2008.1:78-79.
[2]韩洁.从牛津大学看英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上)[J].环球就业,2006,(11):54-55.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学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也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社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够在专业范围内解决社会中所提出的新问题。所以,所有的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毕业设计,并将毕业设计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放在最后各教学环节,并给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留下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甚至大学生若想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毕业设计,这也是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一种方法。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以保证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的目标。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面临着许多的选择,但是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供大于求,所以毕业生的成绩尤其是毕业设计的成绩就显得十分重要,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毕业成绩,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愿意接收获得优秀的毕业设计成绩的毕业生。另一方面,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就必须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国家也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高校的人才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就要求毕业设计必须具有较高的质量,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对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查学校可以通过审核学生的学分来审查毕业生的资格,如果有4门及以上的必修课不合格或者有12分重修的学分,那么学校就不允许学生来进行毕业设计。高校还应该严格保证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必须符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宽厚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工作作风几个方面才能担任,教师职称必须是讲师及以上。一般如果是初级职称或除此对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教师,高校应该安排老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提供一些帮助。
2.建立质量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前提就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从题目的选定、指导教师的遴选、答辩与评分、过程的管理、优秀毕业设计的评选、规范化管理、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要做出详细的规定。不仅如此,还需要建立毕业设计的评估指标,一般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级指标和指标结论这几个部分组成。
3.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包括毕业设计日志化管理、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审查、科学评定毕业设计成绩体系这三个方面。其中,在毕业设计中,学生每周要对自己的毕业设计的进展进行记录,并且在每一段时期做好总结,形成毕业设计日志管理,并向老师进行汇报,目的是将毕业设计按计划进行以便于按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审查时,答辩委员需要综合考虑毕业能力水平、设计态度、论文质量来进行评分,指导教师和论文评阅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再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的答辩成绩。最后在建立科学评定毕业设计成绩体系方面,教师需要依据特邀评阅人论文评阅成绩、开题答辩成绩、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成绩、中期审查成绩、答辩成绩五项成绩并乘以相应的权重给出最终的成绩,这样就可以公正、客观地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
4.对毕业设计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对毕业设计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是指对毕业设计进行流程化的管理跟踪,通过流程化的跟踪管理,可以监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申报方面。教师在进行申报课题时需要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还可以借鉴教师正在进行的课题进行申报,然后进行填表。审查人包括由学院组成的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人员和由所在系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人员。审查通过是选题阶段的前提,否则审查不能通过,教师和学生必须重新进行选题。第二,选题阶段。审查通过的选题首先先向毕业生公开,然后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以及题目要求、自己的实际要求来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选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教师,如果选题不均匀,就需要系主任协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意见,如果两方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可以公布毕业设计分配表。第三,开题阶段。毕业生应当根据毕业设计分配表联系自己的指导教师,及时交流沟通,毕业设计的相关事宜应当及时进行交流以便于以后的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学生应当根据选择的毕业设计的题目收集资料,并填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随后交给老师审查,审查通过后进行开题答辩,如果答辩没有通过,那么学生就要重新填写开题报告。系开题答辩审核学生的开题,审核通过才可以进行设计阶段,同时,最终论文成绩的评判依据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开题答辩的成绩。第四,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包括前期阶段、中期审查、后期设计。在前期阶段,学生首先要在报告中向老师汇报工作的目标和计划,每周坚持写毕业设计的日志。在中期阶段,学生要填写毕业设计的审查表,中期审查前学生填写毕业设计的中期审查表,只有审查通过才可以进入后期制作,而最终论文的成绩之一就是中期审查成绩。第五,答辩阶段。这一个阶段就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必须审查学生论文答辩的资格,审查毕业论文设计是否能够达到论文要求,并根据审查结果给出相应的论文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熵增原理;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23-04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得到迅速发展,社团活动目前已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与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的,是按社团章程要求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经学校社团管理部门同意并予以登记备案的学生组织;高校青年自组织则是指既没有在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也没有在相关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备案的由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高校学生组织。高校青年自组织与大学生社团在本质上相同,在对之进行指导的原则上相似,在对之进行管理的措施上相近。由于高校青年自组织的成立没有像学生社团那样经过学校的批准,因此学校与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不一样的,学校对两者进行管理和干预的法律依据、手段及权限也是不一样的。高校对青年自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作用不可或缺。那么,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发展的意义何在呢?指导教师“何以介入”和“如何介入”学生的社团活动呢?本文试从熵增原理及其哲学意义出发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一、熵增原理及其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启示
熵增原理又称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从分析热传导现象、物质扩散现象和功热转换现象三种基本热现象得出的一个定律。在热传导过程中,热总会自然地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而要使热从低温区向高温区传递(例如冷冻),则必须依赖外界相应的功能予以补偿;在扩散现象中,物质总是从密的地方向稀的地方扩散,而要使其从稀的地方向密的地方集聚,则也必须依赖外力的作用才能实现;在功热转换(例如摩擦生热)的过程中,机械能W(分子有规则地运动)可以完全转化为热能Q(分子无规则运动),而热能则不可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热现象或热过程是有其方向性的,这种方向性又被称之为热过程的不可逆性。在上述热传递过程中,热传递的方向性或不可逆性的依据是温度,判断功热转换中的方向性的依据是分子运动的规则,判断扩散的方向性的依据是密度。据此,人们会想,这三种现象是否存在一个可以依据的共同的判断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个共同的依据就是熵。在上述三种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系统发生了某种(能量、物质、结构)弥散或者是其能量或结构被均匀化,因而系统的混乱程度增大了[1]。这种状况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中,总会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这个规律称之为熵增原理。
熵增原理虽然是一个物理学定律,但由于它所揭示的并不是一种个别事物中的个别法则,所以它就具有认识论的意义。熵增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社团的产生与自演化也是朝着“熵增”的方向发展的。这样,为使学生社团健康地发展,学校对之就不能袖手旁观,就必须对之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熵增原理为指导教师如何介入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认识上的依据。据此,我们不能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仅仅理解为是“批准同意”、“登记备案”或“登记注册”等。由于熵增原理的适用范围是某个孤立系统,而学生社团并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系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将熵增原理运用于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不适宜呢?答案是否定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及以这个定律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新兴科学,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物质系统运动转化的无序化倾向……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能否保持有序结构,关键在于吸入的负熵流能否保持在一定的域值内,负熵流小于或大于一定的域值都会导致系统由有序变为无序”[2]。指导教师通过主动介入和积极引导,打破学生社团自动趋于其熵值最大的平衡态的状况,会使学生社团保持开放性,并帮助社团吸纳负熵流,屏蔽正熵增……如此,学生社团才能保持有序状态。这(自组织理论)再次为指导教师介入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同时指明:系统引入的负熵流要保持在一定的域值内,超出了范围便会使系统由有序变为无序,这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的介入要“介入有度”。
二、学生社团中的“熵增”现象
上文已从熵增原理及其哲学意义出发,揭示了大学生社团演化的趋势,即组织松懈、行为散漫、活动容易偏离方向等。在此,笔者将进一步剖析学生社团中的“熵增”现象。
1.组织松懈
大学生社团具有青年自组织常有的趣缘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征,这是一种典型的“熵增”现象。归纳起来,大学生社团组织组织松懈的主要原因有:1)成员流动性大。大学生社团是在大学生各自兴趣爱好趋近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组成的,所以当某些人的志趣转移或激情淡化或学习紧张时,他们就会退出社团。这是学生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入社和退社一般均不须履行较为严格的手续,常以“打招呼”的方式进行。这是成员流动性大的制度性的缺陷。如后表所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占到学生社团数的52.6%,这与浙江理工大学高永良对浙江省6所本科院校青年自组织调查的结果(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占42.8%,居社团数的首位)具有一致性[3]。如果大学生中的多数人都“跟着感觉走”,那么入社退社都很随意就是极平常的事了。调查表明,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社团成员中约有60%的人极少参加所在社团的社团活动,或者会陆陆续续地退出所在社团。此外,“一人双社”或“一人多社”的现象也是影响社团组织稳定的不可小觑的原因。2)成员成长不够。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学生中的每个成员都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能使自己在某个方面得到锻炼。但是,当他们发现没有锻炼的机会时,社团对他们就失去了吸引力。此类状况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成员有两个先天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在校时间短,社团人员换班频繁;二是学生素质稍逊,适应与成长期相对要长。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采用的是“2.5+0.5”的学年制,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5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根据调查,在高职院校,每年秋社团在完成其纳新工作后,三年级的社团成员一般都会集体退出社团,所以高职生的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2年。还有一种情况,即如果某社团的活动仅仅是依靠某个优秀负责人个人的努力来维系的,那么一旦这个人离开了社团,而新的负责人尚未成长起来,那么这个社团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3)组织权威不强。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要有核心层来对组织进行管理,如此才能维持其有序状态。对学生社团来说,虽然社长的个人素质和人格力量相对较强,但他与其他成员间的“能级差”并不足以使其能“跃迁”至其层级的顶端。与教师相比,社长也不具备“统帅”的能力。这样,社长和社团组织就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权威和指导的作用。在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38个学生社团中,有指导教师的只有8个,这也是学生社团组织松懈的一个重要原因。
2.行为散慢
组织松懈意味着学生社团的凝聚力不强,意味着社团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缺少动力,也缺乏活动的经验。偶有活动也是事前准备不充分,活动过程中成员积极性不高,事后也缺少总结。如此,久而久之,社团活动就比较随意,甚至流于形式,这即是一种熵值最大状态。社团的影响力一是来自于它的活动对参与者主体的吸引力,二是来自于它的活动内容对参与者主体的教益程度。如此,社团活动若没有特色,没有个性,流于形式,其生命力就不会强,这样的社团最终会被参与者主体抛弃。
3.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与“熵增”现象是以间接的方式相联系的。学生社团活动需要有组织保障,也需要有经费支持,目前经费缺少是困扰社团发展的难题之一。缺少经费,社团活动自然难以开展,“熵增”现象随即出现。大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其主要来源目前有3个:一是学校的拨付,二是会员所缴的会费,三是社会组织的赞助。由于社团众多,所以学校就难以满足其经费的需求。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生社团活动一般只局限于在校内进行,社会影响力不强,所以也很难获得社会组织的赞助和支持。部分社团会采用AA制的方式来筹集经费,但如此又会带来一种无序状况的出现。例如,某器乐社团在向其每位新入社者征收了200元的器材代购费和会员费后,却很少开展活动,在成员中的影响很不好,其经费使用情况更成了成员诟病的重点。
4.活动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
主要表现为:个别社团热衷于拉赞助,使社团在向经济团体演化;个别社团社会化倾向严重,与校外组织联系过多,不安全因素因而也增多;个别社团被演变为“老乡会”,其活动带有“帮会”色彩;极个别社团成员违反学校规定,在晚自习期间私自进入新生班级,借“纳新”之名行拉帮结派或与异往之实;极少数社团活动过分趋于娱乐性;等等。这些均与学生社团的宗旨不符,均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入社情况统计表(测算表)
(比例单位:%)
三、建立学生社团“熵减”机制
学生社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针对学生社团活动中出现的“熵增”现象,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社团构建起一种“熵减”机制,从而增强社团的内聚力,抑止或消除其可能出现的离散力。
1.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
社会思想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唱响主旋律。学生参加社团是基于自己成长与进步的需要,但加入社团并不能使自己的认识自动地得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是净化学生心灵和提升学生境界的系统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去,需要指导教师主动地介入其中。指导教师主要应把握两点。1)应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团委和有关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把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不使违背宪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学生社团或社团活动来散布和传播,要使学生社团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教师要通过观察把那些入社动机有偏差的成员及时地甄别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教育。要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使之能用正确的思想来参与社团活动。2)应在学生社团中培育开放意识。在挑选社团负责人时,指导教师要杜绝“内定”的做法,可采取竞争的方式来确定人选。指导教师还可鼓励成员以外的优秀学生去参与竞争。这样做是有其有益之处的。这正如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一位学生社团的社长所说的:“作为武术社长,你必须兼备武术、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文案处理能力。不然,如果再按以前的老套路走下去根本行不通。”这里,他所说的“老套路”就是指“社长必须从特定系部的成员中产生”的不成文的规定。
2.加强社团的组织建设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优秀的社团骨干也是会退出社团或毕业离校的。这样,如果组织内新陈代谢不畅,社团的生命力就不能旺盛。在调查中,许多社团的社长不无忧虑地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能将社团一届一届地传下去。指导教师的岗位是稳定的、工作是连续的,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所以指导教师就应对社团组织的稳定发挥作用。这也就是说,当指导教师能站在社团代言人的角度来发挥作用时,社团的旗帜就不会倒,社团组织就能存在。或者说,倘若学生社团职能是学校某些部门或某教研室职能的延伸,并且这些社团的指导教师也是由学校的这些部门或科室的教职员工来担任的,那么这类学生社团就会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团组织就会较稳固。指导教师在以下三个特殊时期对社团组织的建设应发挥关键作用:一是社团组织在即将成立时,指导教师应扮“主角”,应发挥肇始的作用;二是在社团组织尚处于始建不久时,指导教师应充当“领导角色”,以发挥帮扶的作用;三是当社团骨干离校时,指导教师应担任“家长”角色,以发挥感情纽带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指导教师存在的意义在于:维持社团组织的稳定,接续社团的生命存在,擎举社团的旗帜。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记者团”服务于我校的校报编辑部,播音爱好者协会服务于学校的校园广播站,礼仪队服务于学校的共青团团委,它们的指导教师均由上述相应部门的教师担任,所以这些社团组织就相对稳定,活动也开展得好,均被学校评为校园“十佳社团”。
3.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
指导教师只有亲自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对之给予有效指导。指导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好三个环节。1)要亲历纳新活动。指导教师要精心组织纳新活动,即既要展示社团的形象,增强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要物色好新的苗子,壮大社团组织的队伍。要掌控好社团活动的文化走向,坚持活动的先进性。2)要躬身指导社团的活动。纳新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一要给新成员安排适当的工作,让他们尽快地进入角色;二要组织开展以老带新活动,把社团优秀传统和好的活动方式等延续下来;三要通过若干次的活动以使新成员能尽快成长。3)组织答谢活动。当老成员集体告别社团时,指导教师对他们的工作要进行总结,要肯定他们的成绩,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笔者曾指导我们学校学生中的“记者团”。指导该“记者团”时,我每年为“记者团”中的大三成员组织一次告别会,告别会上赠送给要离开“记者团”的成员一些小纪念品,新老成员间也互相留下寄语。如此,离校后的“记者团”骨干成员总很乐意通过QQ群或微博与在校的成员交流信息,这对“记者团”、对在校与离校的“记者团”成员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
4.学校应给学生社团以应有的支持
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对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助、发展个性、共同提高的平台,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盐城纺织职业技术院学生中有占学生总数的26.7%~33%的学生加入了各种学生社团。随着学生社团的增多,学校对学生社团的重视与支持的程度也理应有所提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社团的边缘化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主要表现为:1)社团的硬件条件有限。通常情况下,班级活动可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而社团活动则大多要借用场地错时进行。这样,社团居无定所,缺少设施,开展活动往往比较困难。2)社团成员发展空间狭小。在学校,奖助学金的评定、资助款的发放等均在传统的组织体系中进行,这无可厚非,但有些事务也完全在学校—系部—班级组织体系中处理就值得商榷。另外,即使社团成员有了成绩,也往往是以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会干部或优秀学生的身份获得的。由于成长渠道不畅,所以部分社团成员在成长为班级或学生会的骨干时,就只能从社团中全身而退。3)指导教师队伍尚须扩大。目前,一是指导教师的数量偏少,二是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学校的认可,因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为此,建议学校应做出制度安排:一是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应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并创造条件,设法提高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应加强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应要把社团负责人和社团骨干纳入到学生干部体系中来,并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工作及其业绩。三是适当加大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投入。可考虑有选择地给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应支持学生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或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来募集社团活动的经费,并对这类举措予以必要的监督。应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学生社团活动以适当的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考虑建设学生社团活动中心。
5.指导教师的介入要适度
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要遵从“双重管理”的法律规定,即登记管理机关赋予其正式性,业务主管部门制约其独立性。这样,学生社团和青年自组织之间就要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如果对学生社团的干预过多,就会抑制甚至窒息其作为青年自组织的趣缘性、独立性和灵活性;如果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缺位,就会使其失去同青年自组织相比较的比较优势——正式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所以,指导教师就要以保持这种张力基本不变为原则,即对学生社团的介入应以不影响其“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特性为限,对学生社团的放手程度则以不抛弃“双重管理”的基本底线为限。具体说,可概括为“合理引导,拒绝粗暴,进有分寸,退有原则”。
下面试举两例,对之作进一步的探讨。例一:2010年12月,我校学生社团“记者团”新任团长策划并组织了一次小型联谊会。若从娱乐角度评判,此项活动办得还比较成功;但若看其主题,则该项活动并不十分贴合“记者团”的性质和活动宗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指导教师,笔者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活动,而是欣然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并肯定了他们活动中的可取之处。事后,笔者与“记者团”的团长交换了意见,谈出了自己的看法。2011年6月,在笔者的指导下,该“记者团”举办了一次“十佳”共青团员集体采访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记者”们现场采访,交流精彩,突出了主题,还“秀”出了各自的风采。事后,学院新闻网和院报对该项活动均作了专题报道,“记者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例二:2011年下半年,“记者团”成员商定以AA制的方式筹集资金做“记者团”活动的经费。这种做法虽然不违规,但为了让成员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笔者还是及时地垫付了资金,将学生的“份子钱”退给了学生,同时向社团管理部门争取经费予以补偿。此种做法不仅解决了“记者团”所需资金问题,还进一步规范了“记者团”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办法。如今,该“记者团”已经形成了一种一方面设法争取经费支持以顺利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尽量勤俭办事并自觉接受监督的好习惯。
基于熵增原理的对大学生社团的引导策略图
参考文献:
[1]钱时惕. 世界的复杂性与熵理论——兼评《新自然观》一书中 的“熵理论与自然观”[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
一、论文管理
(一)选题
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涉及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择毕业论文的课题的知识面、深度及多样性,不同的课题涉及不同的教师,因此,学生的选题必须与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选题或学生自拟申报给指导老师审批,根据选题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开题报告。
(二)过程指导
本过程是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学生不可能随时接受指导教师面授指导。所以,在过程中确保管理的及时性、便利性,方便教师对学生论文进度的随时跟踪管理及意见记录等,以及管理部门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管理等。
(三)版面格式
毕业论文的版面格式上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应规定相关的格式模块,及其引用标注上的细节规定。
(四)评审
毕业论文在评审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为各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定评阅教师,评阅教师认真阅读论文后,独立地给出成绩与评阅意见。由于毕业论文在评阅阶段时间一般很短,评阅教师难以像指导教师那样从容和仔细。
(五)答辩总评
毕业论文的答辩是指对学生撰写情况、教师指导与评阅情况的综合检验,是确保论文质量和检验论文真实性的重要手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各个学生答辩组分配答辩组成员、答辩教师查阅相关论文,并形成提问问题、记录各答辩全程情况,以备随时查阅。
二、需求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管理系统,它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和Internet网络技术。而如今编写HomePage也没原来那么麻烦,网站的一些制作要求和素材在Internet随处都可以找到,制作网站的工具也是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的实例,一些实例的源代码也可以提供参考。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开发这个系统的技术难题是不多的。参照其它MIS系统,该系统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与用户的良好交互作用,并且作为开发者,我也尽可能地减少让用户难以操作或是难以理解的交互方式。
综上所述,该系统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还是操作上都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当然,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是结合当前实际需要,可以满足高校工作需要,减轻人工操作的负担,可以提供更强的操作,不仅方便操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移植性。该系统对毕业管理环节具有重要意义:能使学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要求也能很好的得到完成,课题管理也很方便。
对于创建专业Web站点而言,世界上最好的方法现在莫过于最简单的建立功能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的方法。DreamweaverMX这一完整的集成解决方案使得编写人员在单一环境下工作,达到快速创建、建立和管理Web站点和Internet应用程序的。用户可以使用它编写可以运行VBSCRIPT、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的以.asp为后缀名的应用程序,再用Internet服务管理器进行网页的浏览。用户不但可以访问本地数据库如Acess,Foxpro,Parodox外,还可以访问诸如SQLServer、Sybase、等多种远程数据库,使得程序员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减轻工作量,以便于在其它应用程序间进行信息交流。
三、总体设计
(一)功能模块设计
1.管理员
管理员具有最大权限,可对系统进行维护、数据备份,进行教师资格审批、教师任务分配,向全体教师、学生通知以及相关用户权限设定。
2.教师
可审查相关选题、可下达任务书、向自己指导的学生通知,可查收管理员的相关通知、可在线完成论文指导的记录与保存相关评语。
3.学生
可选择系统提供的选题或自拟题目供指导教师审核,可查询相关规定与要求及的通知。可提交相关的开题报告与论文稿件,可查收指导教师的意见与批注。
(二)总体结构设计
本管理系统共有9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课题申请模块、课题审批模块、选题模块、相关报表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论文上传和查看模块、网上评阅模块、答辩管理和后台管理模块。总体结构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