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一、市区亮化工程建设实施对象

1.新建和改造道路灯光照明。

2.背街后巷的灯光照明。

3.广场、游园、公园等公共场所和各类较大桥梁的灯光照明。

4.主要街道的高层建筑、大中型公共建筑的轮廓与外立面灯光照明。

5.居住小区的灯光照明。

二、实施主体

新建和改造道路、背街后巷、居住小区和广场、游园、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各类较大桥梁的灯光照明建设工程由市建委负责实施;主要街道的高层建筑、大中型公共建筑的轮廓与外立面灯光照明由市建委组织,各产权单位负责实施。

三、实施要求

1.市建委作为市区亮化工程的主管部门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市区亮化工程建设规划。

2.亮化工程的设置均应符合市区亮化工程建设规划的要求,其设计方案须经市规划局批准。

3.凡属于市区亮化工程对象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业主在委托建设方案设计时,要一并委托亮化工程方案设计,规划部门在审查建设方案时,要一并审查其亮化工程的设计效果。其亮化工程建设费用应列入工程概算,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同步验收。

4.沿街单位与个人在进行户外装修或更换招牌时,也应按照街景亮化的要求同步完成景观灯光的设置。

5.鼓励所有单位和个人在景观灯光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光源,做到亮化工程节能、安全、高效、可靠。

6.灯光的亮化时间,4月中旬至11月中旬:19:00—23:00,11月中旬至4月中旬:18:30—22:30,如遇法定节假日延长1个半小时。

7.住宅小区与主道路结合部亮化工程和承担市政道路功能的住宅区道路亮化工程,均纳入市政路灯管理网进行建设。

三、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1.市政府成立市市区亮化工程建设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建委)(正文另发)。由市建委承担市区亮化工程的具体组织、督查和验收任务。市规划、城管执法、工商、供电、新闻媒体、社区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负责做好各自的相应职能工作,使市区景观灯光亮化工程建设有序、健康地进行。

第2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健全和完善社区(村)统计员队伍,是抓好基层统计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各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保持社区(村)统计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要完善社区(村)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体系,确保社区(村)级组织换届后统计工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和有序性。

要优化社区(村)统计员队伍结构,对年龄超过55周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不能操作信息化设备的统计人员原则上要进行调整。要建立社区(村)统计员信息备案制度,全面掌握统计人员的基础信息资料。要严把社区(村)统计人员的调整关,针对统计人员变动更换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区统计局。

二、组织培训教育,提升工作水平

针对统计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的特点,各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组织社区(村)新上任的统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对未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统计人员,要督促其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并切实做好相关人员的考前辅导工作,确保社区(村)统计人员依法持证上岗。

要高度重视现有持证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的要求,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为原则,组织开展社区(村)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确保社区(村)统计人员业务知识不断更新。

三、加强指导监督,健全管理机制

为提升社区(村)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各单位要建立社区(村)统计人员的工作管理制度,明确社区(村)统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区统计局继续加强对日常统计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全面掌握换届后统计工作的新情况,及时帮助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区统计局把“抓好社区(村)统计工作”纳入对各街道(镇)统计工作考核的范畴,并作为申报参加“市级先进乡镇(街道)”评选活动的基础条件。

第3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目标,以生态理念指导林业,以市场手段推动林业,以创新科技支撑林业,以现代制度保障林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

(二)目标任务。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10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50万立方米;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25%以上;建成兴林富民示范乡(镇)25个、村130个;林业行业年总产值达到280亿元;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1%以上,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11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00万立方米;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8%,村庄绿化率达到30%。形成安吉竹制品、德清胶合板和南浔木地板三大产业集群,林业行业年总产值达600亿元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二、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林权主体改革成果,进一步明晰产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县(区)的集体统管山比例控制在30%左右。集体统管山比例超过30%的县(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开展主体改革完善工作,以均股均利形式,按比例落实到户。加强林权管理,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交易平台,规范林权流转,盘活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逐步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推动森林资源资本化。

(四)实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管理。严格管理生态公益林,抚育、更新伐区设计必须经过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执行,积极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办法,依法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创新由市场配置林业资源的机制。

(五)加强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大力扶持发展林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及风险分配机制,规范林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对当年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六)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建设森林资源管理、生态公益林地籍管理、森林火险气象预警、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等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及资源平台,逐步完善林业信息化体系。

三、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七)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切实抓好175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着重抓好104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体系,对市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保护,每年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开展环太湖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构筑太湖沿岸生态保护带。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加大矿山复绿建设力度,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

(八)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推进城市防护林建设,完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加大平原、村庄、廊道等绿化力度,深化绿化示范村创建,提高农田林网控制率。对通过省、市级绿化示范村创建验收的,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奖励。

(九)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和完善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体系,强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建设步伐。

(十)健全森林灾害防控体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有害生物和野生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治、检疫体系,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蔓延。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高预防和扑救水平,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增强应对突发性森林灾害的能力。

四、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十一)加强林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干鲜果基地,优化发展笋竹、花卉特色产业,有序发展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规范、支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加强森林食品安全管理,提高林业综合生产力,增加绿色林产品有效供给,提升林业富民能力。对符合建设标准的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视建设规模每个给予20-30万元的扶持。加大低产林改造和林区道路建设扶持力度。对认定的连片1000亩以上的低产林改造项目给予一次性10万元补助,林区道路建设每公里给予1万元补助。

(十二)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壮大竹木制品制造企业,打造安吉竹制品制造业基地、南浔木地板制造业基地和德清胶合板制造业基地。推进竹木加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竹木加工业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当年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坚持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林业品牌建设。

(十三)健全林产品物流体系。培育林产品专业市场,提高林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林产品流通,逐步形成现代林产品物流体系。

五、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十四)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充分利用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莫干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下渚湖湿地公园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圈和环太湖森林生态旅游带。

(十五)加强森林文化建设。以梁希森林公园、桃花岕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逐步建立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挖掘竹文化、梅文化等森林文化内涵,宣传普及森林生态知识,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六、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的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负责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的组织实施。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纳入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区域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领导和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推进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

(十七)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适当集中财政涉农资金投向林业。县(区)财政也要相应增加对现代林业建设的投入。金融部门对林业重点工程、林业企业以及造林育林、林业基地建设、林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大信贷投放,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

(十八)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林业工作力量,确保林业部门履行好职责。加强乡镇林业站建设,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精力到位;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探索林业综合执法新机制,增强依法治林的能力。切实加强林业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林业干部队伍。

(十九)强化科技保障。加强林业科技基础研究,采取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形式,重点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标准制定等关键技术。加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好林木新品种引进和林业新技术推广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农技推广项目给予每个不超过5万元的补助。

七、附则

第4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一、在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上求突破。继续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以协调服务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重点推进饮马峡产业区接315国道二级公路、湖硼资源开发基地进场道路等建设项目,配合实施好格尔木至敦煌铁路,锡铁山至北霍布逊支线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加大督促协调力度,着力推动鱼卡一井田400万吨改扩建、二井田300万吨、三井田300万吨煤炭开发项目加快建设,确保110万吨纯碱、两个20万吨精制硫化碱配套1万吨聚苯硫醚、100万吨复合肥配套30万吨纯碱和30万吨氯化铵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切实用好对口支援政策,编制好对口支援规划,力争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各个方面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搞好煤、电、运的综合协调,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二、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把加快推进马海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争取项目、推进“企业帮扶”为抓手,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继续抓好草场灌溉、人畜饮水、草场改良等基础设施项目,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规模开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高效农牧业,整体提升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紧紧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进一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能力,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探索完善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基本生活、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保障措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力争使城乡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在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上求突破。按照“十二五”期间“一年一变样、三年上台阶、五年再造一个新”的目标,在拉开城镇骨架的基础上,加大对沿街建筑物的立面改造和综合整治力度,分步推进旧城街景改造工程,全力实施好污水处理厂,城镇绿化、锡铁山镇一期供水、道路改造等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着力塑造城镇的特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温泉游泳馆、客运站等项目立项并开工建设。继续加大城镇综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违章建筑活动,强化公共资源的管控和维护,彻底根治脏、乱、差等“顽疾”,实现创建省级卫生城镇的目标。

四、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上求突破。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民生效应,探索尝试学前免费教育,启动农村中小学营养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搞好村社卫生服务中心网点布局,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更便利的医疗服务。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综合文化站(室)以及村级体育设施建设等项目,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同时深入挖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柴达木精神发祥地等文化底蕴,加强文艺人才培养,努力创作文艺精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五、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加快实施雪峰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多层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全面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壮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和水平的同时,加快信息网络、社区家政、金融保险、投融资担保、信息通讯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以全州建设青藏高原旅游胜地为契机,积极向外宣传推介雅丹地貌、温泉等区内特色旅游资源,加紧编制《旅游工作总体规划》,积极争取旅游项目,助推旅游业发展,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

第5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24个字核心价值观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活动 路径研究

一、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形式。基于此,城镇党委和政府把维护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城镇相关部门和政府根据各个城镇社区和区域的自身承受力,扎实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社区文化建设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但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社区文化系统化建设过程中,占一半以上的社区不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多样性,社区给居民提供的设施保障非常单一。

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活动参与意识。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但调查数据显示,城镇社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从理念上就觉得这是政府或者公家的事情,同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但据调查,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年龄偏大,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工作者学历或者文化层次偏低,这导致社区活动缺乏高质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精力有限,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在法治的范畴内践行自由、平等、公正,进而创造一个平等、友善、诚信的良好环境,让社区居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养成并融入和谐、友爱、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全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幸福和谐。而社区文化建设是以社区居民团结互助、和谐友爱、邻里和睦往来为共同价值取向目标,进而推动城镇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其价值目标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一致,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的外延更广、范围更大,其是面向全社会的,自然而然也包括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故就其实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指导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并且是系统化的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先行,理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故社区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当中,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进而致力于使社区文化环境充满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的正能量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多样的活动形式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在无形中使社区居民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社区充分利用好宣传栏、社区网站等传统的宣传平台和阵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形成诚信、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其次,举办晚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有奖竞猜,以此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第三,社区管理者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脑等网络平台,向社区居民推送有价值、有营养、有意思的又很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节目,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身边模范带头作用。如社区广泛开展诚信、友善、爱国、孝顺等重要品质为重点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选出居民自己身边的榜样力量,由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第6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碰撞:兼容并包,尊重差异,构建良好道德风尚

(一)校风建设:继承传统,兼容并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立足国家层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彰显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谐”、“善政”、“信义”、“仁爱”等思想的精髓。学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激荡的聚集地,不仅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任务。因此学校需要形成兼容并包的校风,既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容先进的思想观念。

(二)教风建设:与时俱进,尊重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立足社会层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反映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源于社会的现实要求并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学风建设:自立自强,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公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意志薄弱的学生需要学校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积极的学习风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物质文化的磨合:层层渗透,处处宣传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校园设计、建筑风格、学院绿化构成的环境文化;二是由办公设备、后勤装备、教具配备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组成的设施文化;三是包涵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方式文化,主要指宣传标语、名言名画以及著名人物的画像、雕塑或碑铭。

校园物质文化重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渲染内在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学校里时时、处处、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情操、文明举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要做好三方面的融合:第一,环境文化重在熏陶。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应蕴含文化元素。第二,设施文化重在新颖。校园办公、教学用具的新奇可以培养教职工与时俱的进观念,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生活动中心的求新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创新精神并实之能保持谦虚的学习的态度。第三,方式文化重在宣传。在景观布置上,可以培植花卉和树木,在植物上悬挂倡导文明礼貌、爱护自然花草的标牌,使学生在赏景的愉悦中激发热情,丰富情感,净化灵魂;在墙壁设计上,可以张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字画、标语,使学生随时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公告展览橱窗里,可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优秀师生代表及其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的本质精神,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制度文化的锻轧:民主法治,以人为本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只有以制度建设为基本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在制定和修改配套制度时,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学校应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修订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并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利,以形成机构精简、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其次,在制度的执行环节,要切实按章办事、按规则办事,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制度的落实切实保护师生权益;最后,学校要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教学文化的交融:思政授课,实践推行

教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将其内化为师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的行为追求,必将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践行氛围的形成。

第7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 apartment is the key areas and crucial link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ent apartment management and explores the apartment education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by example.

关键词: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ommunities;management;services;mod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64-02

0 引言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阵地,也是矛盾和安全事故易发地。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大学生公寓的管理过程中,就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善于分析大学生公寓中个体与群体、点与面的特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和心理需求,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动向和需求背后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对大学生公寓管理规律加以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公寓育人的新模式,创新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1 大学生公寓管理的现状

1.1 公寓管理观念上存在误区 以往学校管理上,认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就是负责学生宿舍的安全、卫生,只要宿舍不着火,不出乱子,就算完成任务,对学生重管理轻服务,学生宿舍成了没有部门牵头管理服务的真空地带。

1.2 公寓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 学生在宿舍内的行为表现失控,党员发展没有全程化培养,也没有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在教师视野之外的表现,老师无从掌握,仅凭表面现象评价学生。

1.3 公寓文化内涵建设落后 大学生宿舍成了仅仅是为学生提工了住宿的地方,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才能增强学生宿舍内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文明宿舍,促使文化的内涵建设大大增强。

1.4 公寓安全管理没有形成严密的防控体系 大学生公寓人员集中,是安全重地,需要各部门联动,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目前各职能部门没有有效对接,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安全事件预防、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

1.5 公寓尚未形成科学、高效的育人合力 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没有真正深入到宿舍和学生群体中,工作重事轻人,仅局限于处理日常事务和各类突发性事件;部分管理服务人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简单,服务意识淡薄;缺乏正式的组织和规范的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也流于形式,并没有代表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大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来。

2 加强大学生公寓管理的意义

2.1 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 国家教育部十分关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为了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创新工作,从1999年至2002年共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高校后勤工作会议。在2002年2月22日以教发(2002)6号文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26日以教社政(2002)9号文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千意见》。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分会于2003年7月25日还专门成立了学生公寓专业部。高校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的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体系不仅是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进高校两个文明建设。

2.2 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越来越快,高等教育体制逐年改革,“大学生社区”顺应需要开始产生的,学生社区就是学生课余生活的总和,它主要是包括大学生宿舍、包括文体活动场所、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和学生食堂等的生活以及自习学习、大学生活动等的校园特定区域[1]。大学生社区为是大学生学习交流、生活娱乐提供了的主要场所,把课堂延伸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在这里学生之间可以分享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疑问和难点知识,相互联络感情,总之,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也是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提供了实践的课堂。

大学生怎样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大学生社区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这些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甚至生活道路的选择。所以大学生社区在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的同时也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重视[2]。

第8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一、评估考核范围

全区93个社区。

二、评估考核原则

(一)坚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二)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绩;

(三)坚持规范程序、便于操作;

(四)坚持创先争优、鼓励先进。

三、评估考核内容及标准

实行“10+X”考核体系,“10”指社区党建、社区规范化建设与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社区计生、社区保障和社区文明十个单项考核指标,满分为100分。“X”指创新性工作考核和民主测评等内容,满分为30分。

四、评估考核实施

成立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社区评估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评估考核工作在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主要采取责任部门考评与民主测评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半年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一)创新评定。各指导部门负责对社区创新性工作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于当年12月10日前反馈各街道,并报送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二)半年考核。由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负责协调组织一次入户民意调查,民意调查成绩作为各社区半年考核成绩,按权重计入年度考核成绩。

(三)年终考核。年底前,先由各责任部门根据社区单项工作评估考核细则,对各社区进行单项评估打分,将评估成绩反馈各街道并报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街道再根据指导意见,结合责任部门评估结果对各社区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街道对各社区的综合评定结果,在征求区纪委、区局、区委610办、区计生局、区城管局、区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各社区最终评估考核等次。

五、评估考核等次及比例

(一)评估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其中,优秀、良好等次由各街道分别按照15%、20%的比例确定。

(二)单项工作评估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被有关部门“一票否决”的,均不能定为优秀、良好等次;年终评估考核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下,或因工作不到位而出现影响我区在全市绩效考核成绩的,应定为不合格等次。

六、评估考核结果运用

第9篇: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关于实施“四个保障”的调研报告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新区建设,新区党工委(县委)、管委会(县政府)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以地保障、以房保障、以财保障、以业保障“四个保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区的开发建设。根据××新区党工委(县委)文件要求,县政协对“四个保障”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基本情况为切实解决××新区建设中被征地群众的安置和今后生产生活问题,××新区管委会(县政府)提出了“四个保障”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新区征地工作的顺利推进。新区建设五年来,共征地约6.2万亩(不含托管的三个街道),兑付征地补偿费40多亿元,顺利完成了市级行政中心、十所高校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建设的征地工作,实现了新区建设“五年出形象”的目标,为新区建设“十年成规模、二十年建成”的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实施以地保障,破解征地难题。一是制定了90%的征地补偿费归农民个人所有的《关于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试行办法》,切实维护了失地农民的权益;二是制定了《××县土地征用工作办法(试行)》,形成了一套规范透明的征地和补偿费分配办法;三是坚持依法征地、程序征地、阳光征地,落实群众在征地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征地补偿金按时足额发放到被征地群众手中,维护了被征地群众的利益。2.实施以房保障,推动村庄搬迁。新区建设六年来,先后制定了新区规划范围内迁村并点和新型社区建设规划,认真制定和落实以房保障的政策措施,实施了新草房、柏枝营、郎家营和缪家营四个村庄的整体搬迁和中庄社区的部份搬迁,搬迁农户2374户,4844人,拆除房屋42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2349套,28万平方米,维护了群众利益,促进了新区建设。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拆迁安置局,加强对新区范围内迁村并点和新型社区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村庄拆迁的安置政策,组织实施新社区建设和村庄搬迁安置。二是结合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制定了《××县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农民住房安置试点办法(试行)》,对规划区内村庄拆迁安置做出了规定;制定了《××新区部份村庄搬迁试点工作补偿安置指导意见》,决定在村庄搬迁试点工作中采取“一户两房”和“一户一房一宅”的安置方式;4月因昆明市政府下发的79号令《昆明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取消了“一户一房一宅”的安置方式,县政府调整制定了《关于印发〈××新区雨花片区部份村庄搬迁试点工作补偿安置指导意见〉的通知》,确定了“一户两房”的安置政策;今年3月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新区以房保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以房保障的具体政策,为加快村庄搬迁、实施以房保障奠定了基础。三是依法拆迁,合理补偿安置。为确保拆迁群众利益,在拆迁安置中始终坚持依法拆迁与合理补偿、合理安置相结合;货币补偿与产权调换相结合;房屋以旧换新与差额面积货币找补相结合;以人为本、确保居者有其屋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拆迁群众的利益,推动了村庄拆迁和群众安置。3.实施以财保障,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制定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土地综合价的10%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发展公益事业,使失地农民从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得收益;90%直接兑现给被征地农民。二是制定了《关于实施五化战略建立××新城建设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若干意见》和《××新城规划区内被征地人员养老统筹办法(试行)》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制订了《××新区被征地人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试行办法》,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人员一次性增加财政补助元,促进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4.实施以业保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一是加大就业培训,打牢就业基础。积极开展短期劳动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组织开展对新区范围法定劳动年龄内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为开展就业培训和服务提供信息资料。把失地人员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管理范畴,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待遇。二是积极扶持,开拓就业空间。根据《关于扶持失地农民外出租地种菜、种花解决就业的实施办法(试行)》文件规定,直接实现了4516名失地农民的创业就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二、存在的问题、困难和矛盾1.人均土地不平衡,征地工作难度大。由于××新区范围内客观上存在着片区、街道和社区之间人均土地不均衡,土地产出差别大,人均地多先期征地多,人均地少先期征地少,公平性难体现,使下步征地工作难度加大。2.新社区建设进展慢,资金保障压力大。在新区建设范围内需整体搬迁的

 

村庄社区居委会共38个约7.6万人,目前仅完成雨花吴家营片区3个村庄的整体搬迁,其它片区还处于项目报批和正在启动建设之中。经初步测算,目前搬迁安置一个人约需资金25万元左右,要完成新区范围内35个村社区近7万人的搬迁安置,需资金约180亿。3.实施成效不明显,安置群众有意见。在以房保障的实施中,由于前期规划不落实、土地难保障、政策不明确,造成政策宣传不到位,建设规划未公开,使社区群众不清楚规划地块位置,不知道房屋式样结构,造成了心理上的担忧;同时,由于新区建设还处于城市化的初期,聚集效应不明显,社区群众看不到以房保障的成效,担心未来生活,已搬迁群众对相关设施不配套和生活费用增加有意见。4.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参保意识低。由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还不配套完善,宣传还不广泛深入,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群众容易理解接受的政策体系;加之多数失地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对将来养老的事想的较少,年龄大的认为可以依赖儿女养老,中年的上有老、下有小,想的是赡养老人和儿女上学,年轻的想的是就业创业,认为养老是遥远的事;有的对保险不信任,导致失地农民参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5.财政投入力度小,社会保障水平低。由于新区建设需要财政支出的项目多,导致财政投入社会保障能力有限;而现行的养老保险个人交费门槛高,每月领到的230元养老金与失地前的收入和现在的物价水平相比相对偏低,形成60岁左右的参保人数多,60岁以下的参保人数少,将会形成养老保险收支倒挂,给下步实施带来较大的难度。6.就业观念陈旧,就业矛盾突出。失地农民由于长期从事条件相对稳定和优越的农业生产,形成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着脏累、上夜班和离家远的工作不想干,只想干轻松、路近、待遇高工作的思想。当前失地农民就业中普遍呈现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就业期望高的“两低一高”现象,形成了“有人无活干、有活无人干”的矛盾。从年龄、文化、技能和吃苦耐劳等方面比较来说,竞争力较弱。7.机构不健全,就业成效不明显。目前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主要依靠县就业局、街道“两保所”的兼职人员,工作力量薄弱,社区就业服务工作呈现空档。新区以业保障工作,主要停留在培训、扶持外出租地和推荐就业三个方面,缺乏其他促进就业的有效措施。三、解决的思路、政策和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工作机制。要加大对以地保障和以房保障政策调整后的宣传力度,逐步健立宣传、实施、跟踪反馈、修改完善的工作机制,使新区的每个干部都说得清,社区的每个群众都听得懂、看得见、感受得到保障的实惠。要尽快编制一本统一口径的宣传资料,制作一块新区规划、村庄搬迁和新型社区规划建设的展板,深入全县每个社区进行广泛的宣传。2.探索土地补偿办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善货币化、市场化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要综合农民在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价值和征地后重新安置、创业方面的需要,以及土地潜在增值等因素,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一是加强征地管理,完善征地安置机制。首先结合人均土地不均衡和征地价格差别大的问题,探索一个最佳结合点,创新土地补偿办法,综合计算新区征地人均补偿费,制定新区征地人均补偿标准,由目前按地补偿转为按人进行补偿;其次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来弥补,认真落实好村庄搬迁和经营性用房用地,把社区群众利益最直接、看得见的以房保障落到实处。二是实施分类征地补偿办法,兼顾国家、征占主体和农民利益,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如无经济收益的城市道路、绿地等),仍由国家统征后使用,并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对准公益性项目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民分享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对于开发性项目用地(如房地产开发等),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拍、挂的方式进行开发。三是节约用地,严格土地供应政策,不符合规划要求、不达到一定投资强度、不能安置和提供一定就业岗位的项目不供地,对供地后不按时开发建设的项目要收取土地闲置费,并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3.加快新型社区建设,让有形的成果取信于民。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加快新社区建设,力争以一流的规划设计和一流的建设配套快速建好新社区,彰显以房保障的成果,真正让群众看了喜欢、住了满意、并得到实惠,通过以房保障的成果看到新区建设的希望,从而支持征地拆迁和新区建设。4.积极探索新社区建设模式,破解资金和拆迁安置难题。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和拆迁工作难度,要积极探索市场运作的模式,借鉴昆明主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方式进行新社区建设和村庄搬迁,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压力,又可以把政府从目前的拆迁难度中解脱出来,避免政府与拆迁农户的对立和博弈。5.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失地农民的参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