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规划 原则 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进行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一切以群众得到实惠为目标,着力建设农民集中居住、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环境优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从而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营造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盲目实施撤村并庄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区将新农村建设错误理解为建设中心城市,盲目实施撤村并庄,认为这样既可以节约耕地,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又可以推进城市化建设。当一幢幢楼房代替传统农房在农村拔地而起时,带给农民的却是搬运粮食和存放生产工具等诸多不便,致使许多农民对这些楼房口出怨言,称其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实际上对于这种撤村并庄造成的浪费远比整治一个村庄要大得多。据测算,搬迁一个村庄所需要的费用大约是整治一个村庄的六倍。在撤村并庄过程中,虽说农民住上了楼房,节约了建设用地,但由于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机具和收获粮食无处存放,需要他建许多临时棚,另占据不少耕地,不但没有减少耕地,反而给农民生活带来不便。

2.忽视农民实际情况,盲目实施房屋统一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区无视农民实际情况,忽视农民收入差距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农居盲目实施统一改造,不考虑农民家庭实际收入和所承包的农田位置,让农民搬迁到乡村公路两侧统一建房,所建房屋按乡镇规划要求大小一样、高低一致,造成经济条件好的想好好不了,经济条件差的负担重、压力大,甚至有的居所远离承包农田,干农活也很不方便。

3.一味跟着项目跑,盲目安排整治的时序

有的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以重工业、上项目为主,重单一建设项目,轻综合发展。有时为了争取到国家相关部门项目,在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危险水库出险加固、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等工程建设中,不顾实际进行规划整治。结果是村里的路是土的,农田小道却是修成了水泥的。水渠的水全是污染的,水渠两岸却修成了水泥护坡。农民用的都是自打压水井,地里却铺上自来水管,村里的学校、农民的住房都是危房,村委会高标准修建的各类活动室却在那里闲着。

4.村庄建设规划不统一,对基本农田的有效利用与整合考虑很少,有的已造成耕地浪费

一些原先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远离公路和集镇,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眼界开阔和思想开放,便陆续迁移到公路两边和靠近集镇的地方,以前居住的自然村成为只有一二户居民住的空心村,而重新建房所占的几乎全是农民自家或邻居先前承包的耕地,没有统一的建房规划用地,降低了土地综合利用率。

5.村庄规划缺乏科学性,农居安全隐患大

一些地方在搞新农村建设时,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论证,导致一些村庄建到地震带、泄洪区、泥石流易发区、地下采空区,有的村庄按公路长线布阵,甚至被过境公路穿村而过。这些村庄选址不安全,结构安全隐患突出,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进一步把握的原则

1.进一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保护水、森林、草地、湿地等农村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尽可能的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形地貌及自然形态,遵循生物的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生存规律,对为农民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作用的水资源、土壤、自然环境等良好的生态链予以重点保护,对森林、草原、水土、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不能破坏。

2.进一步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

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当地土地、空间、季节气候等自然规律决定的。比如,农村散养的鸡、鹅、猪等家禽、家畜,只有养在住房边,才能做到将吃剩下的饭、洗碗的泔水喂养家禽,家禽的粪便运到自家的菜地或田地,种出的有机蔬菜和粮食供自己食用,这样才能形成低成本的生产、生活循环过程,不顾这些自然规律的特殊性,机械的按照城市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将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3.进一步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

要将农村就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区别对待,充分体现当地的山水人文优势、历史内涵和特色,尊重与保护当地村庄的文化遗产,避免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要加强对基本农田、湿地、生态养区的保护,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当地的风俗习惯自然规律,能够保留下来的历史村庄,是经历了自然环境共存的时间检验,是村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三、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规划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我们要进一步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从更高的层次上寻找切入点,从更宽的视野中选择突破点,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

1.先公共设施,后个人居住

村镇规划建设的顺序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做到先公后私、以公带私、梯次推进。对那些水、电、路、厕等基础公共设施优先规划建设,解决农民的吃水、出行、用电、如厕难等问题。在解决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合理引导农民进行个人居住环境的整治,做到大环境治了,小环境也要改善。

2.先整治、后开发

在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乡土风情、历史文化名镇村落不被破坏基础上,划分先进制造区、高端服务区、交通物流区、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生态涵养区、新型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不同区域类型,按照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规划整治开发。

3.先地下、后地上。在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时,一定要吸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教训,避免经常“开膛破肚”

在保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改变自然水系、不损害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对这些自然建筑群和规划的自然村庄地下管网线路进行优先整治改造,确保在今后的建设中不重复实施地下给排水等管网投资,使有限的新农村建设改造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4.先环境后实体

新农村建设的“新”与原来的旧农村相比,主要体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进、人居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进一步对这些乡村道路和环境进行整治,方便农民生活。改善居住条件,而后进行实体开发,这样既便与开发建设,又便于规划的实施落实。

第2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研究与探索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经济生活的广泛应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电算化会计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较晚,但是,其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 

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风险存在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人为因素,舞弊造假。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有些系统内部工作人员窃取口令、文件,用来作弊。或非法转移资金、掩盖各种舞弊行为泄露商业秘密、等。 

    (二)会计软件自身缺乏安全性与保密性。不少单位由于各方面原因,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模式是选择购买通用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由于通用使得一些非法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违法操作,造成企业的严重损失。还有一些会计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客观上增加了追究责任的难度和产生风险的几率。 

   (三)会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电脑无与伦比的运算速度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但由于部分会计人员对计算机风险缺乏了解,思想上不够重视,许多单位也忽视安全防范教育。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少单位非电算化会计人员随意操作、至使系统软硬件故障等,导致会计数据错误、丢失或被篡改。在网络环境下,数据容易被截取、盗用,甚至被篡改。同时,由于审计取证难度大,同时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五)病毒侵袭造成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当前,计算机病毒防不胜防,在网络环境下,一台计算机染上病毒,能够导致网络中其他计算机也感染病毒,它可以通过软盘、U盘等途径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和电子邮件进行传播。有些黑客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或其他利益而入侵单位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盗取机密资料、文件、数据等,从而获得非法利益。 

    二、如何做好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防范对策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从内控制度抓起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l、对一般工作上控制:一定要避免兼职,因为组织与管理控制的基本目的是减少发生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要相互分离,互不兼任,同时还应定期轮换,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业务处理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要严格分离,除了执行业务记录的职能外,不能负责业务的批准和执行,也不能保管除计算机系统以外的任何资产。 

    2、对应用过程的控制 

    (1)关于输入控制:经审批的业务数据能准确、完整地输入系统,被系统发现并拒绝的错误数据,能经恰当的改正后重新输入系统。所有业务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恰当的审批手续,只有经审批的数据才能输入系统。所以输入操作是保证系统数据正确的关键环节,要有严格控制;会计软件必须具备必要的防范会计数据输入差错的功能。  

   (2)关于处理控制:处理过程的现场控制应该将前个过程的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现场检索,经过系统核对、验证无误,确认该处理过程正确无误后才可以进入本次处理;业务时序控制是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一个处理过程的运行结果取决于若干个相关条件过程的完成;数据备份及可恢复控制是将机内会计数据进行备份,是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防止数据丢失的防范措施。

第3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 和谐文化 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就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它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不和谐,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目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农村文化建设则相对滞后,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必须要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乡风文明主要就是强调农村文化、文明建设,而农村的文化、文明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反过来又能指导、促进农村的建设。所以,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是推动和谐的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动力,是加快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综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1.2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动力机制的推动,社会各种积极的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它能促使整个农村社会形成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建设。并且,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价体系和理想信念,帮助农村社会成员确立共同的信仰,形成联系各种社会群体、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另外,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也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加快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1.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要加强其思想文化的建设,否则其思想意识中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会逐渐滋生,不良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大量产生就会阻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更是要加快文化建设,因为许多农村地区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落后。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发展文化教育,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建设更应该注重文化建设上的扶贫。一般来说,贫困总是伴随着愚昧。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别和思想文化素质的差别是造成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原因。对于因此,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

2.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在农村建设问题上,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农民群众自己,都把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从而形成了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有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最基本的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有些地区虽然有文化设施,但大多陈旧老化,甚至只剩下一块牌子,成了一种摆设。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建设资金缺乏,各地政府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经济建设上,即使有点资金也由于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2.2农民群众和谐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农村中广大农民群众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比较讲求实效、讲求实际利益。因此,农民群众都比较注重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了,能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总之,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变换。而文化建设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作用不能表现为可以量化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提高后人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身上及整个农村社会面貌所发生的变换,并且它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也不会在短时期内表现出来,所以农民群众进行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高,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

2.3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

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有高素质的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当前,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受过学校教育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或学习,很难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加之他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一些熟悉农村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大多年龄偏大,当然其中也有青年人但他们不愿从事这个工作,因为这个工作在短期内不能让他们得到实惠。

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重视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紧迫的任务。针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农村地区的文化站、电视、广播和各种文化活动场所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主要载体。正如前面所述,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极其简陋,许多文化活动场所被占为他用,或者只剩一块牌子成了一种摆设,而在一些贫困地区,根本就没有文化设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无从谈起。因此,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列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带动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快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步伐。

3.2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开拓创新、注重特色、讲求实效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从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出发,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以及民族风俗习惯,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时代内涵。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当地的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来宣传一些关于尊师重教、尊敬长辈、家庭和睦等一些和谐文化内容,并对一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和创作,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带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3.3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第4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静乐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属大陆性气候,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辖4镇10乡,381个行政村,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673万人。全县耕地41.7万亩,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1.7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1.7万亩,粮食总产量14595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29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发展户用沼气2300个,有2300个农户从中受益。

二、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认识水平不足,建池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由于对沼气建设宣传力度不够,加之边远山区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致使许多老百姓对沼气池日常管理知识了解不够,所建沼气池一旦出现故障就搁置停用。其他正常使用沼气的农户,由于不了解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沼气池的综合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故此,有许多群众对沼气建设持观望态度。

2、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沼气建设进程

目前建设一个沼气池需要3000元左右,而国家补助只有1200~1500元,除了国家补助之外,农民还需要投入1500~1800元,对一些经济差的农民来说,想建沼气池,自己又投资不起;还有的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认为公家建好了,自己使用就行了;更有甚者,沼气池建好了,填料也靠技工,如果技工不主动加料,建好的池子就空着,或成为水窖,致使沼气池闲置。

3、技术力量不足,后续服务体系跟不上

虽然我县已建2300个沼气,但这2300户农民居住分散,光靠29个技工深入农户服务,远远不能解决其实际问题,再加上沼气服务网点国家没有配制服务交通工具,建池沼气户又不能掌握沼气池的日常维护及管理,如:脱硫器的更换、凝水器的使用等,本来是小毛病,由于农户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同时,沼气技工搞服务又赚不到钱,多数情况是义务服务,时间久了,技工挣不到钱,没有了积极性,有尚服务又难以推广,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沼气池出现了问题,没人管就被搁置废弃了。

4、原料缺乏,影响沼气的使用率

一个沼气池正常使用需要养殖3~5头猪提供发酵原料,如果常年养殖的话,原料足够4~5口人做饭烧水利用。近年来,由于农村养殖业快速向集约化养殖转移,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养殖户越来越少,沼气池建成以后,由于原料缺乏,多数沼气户购买牛粪装料,以保证沼气池正常启动,1立方牛粪约40元左右,装一次料约80~100元投资,群众不大接受,时间久了,老百姓闲麻烦,因原料缺乏,使得一部分非养殖户放弃了使用沼气,而用其它能源代替,如用电磁炉等代替沼气做饭。

5、沼气综合利用率不高

目前,沼气的利用只注重于用炉灶做饭,而对沼渣、沼液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沼气综合利用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对策建议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宣传发展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处,宣传沼气建设对美化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宣传三沼综合利用效益,使农民群众对沼气建设有新的认识。

2、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

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特别要注重培养有经验、有技术农民队伍的建设,要求广大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不同形式的沼气技术培训,并做好技术普及入户工作,为每个农户免费提供技术资料,培训服务,使沼气用户了解沼气日常管理知识,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沼气管件、沼气灶、沼气灯的使用,做到让群众安全用气,放心用气。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推广进程

要想加快沼气建设进度,需要各级部门继续整合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减少农民投资,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让农民看到建沼气带来的实惠,激发他们建沼气的热情,起到以点带面,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从而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推广进程。

4、强化沼气后续报务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沼气使用率提高

建立健全村级沼气服务网点体系,及时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做到建一处,成功一处,效益发挥一处,真正做到建管并用,针对我县沼气服务体系薄弱的状态,需要今后在强化沼气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县、乡、村三级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成立沼气协会,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沼气服务机制,解决沼气池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大幅度提高沼气使用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探索沼气发酵原料,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秸秆在广大农村,原料来源充足,分布广泛,发展秸秆沼气,不仅能解决农村大量焚烧秸秆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而且还能解决沼气原料不足的问题,因此,秸秆沼气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5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没有很好地摆正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位置,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比较严重。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政绩出典型,即使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上不去,也不会影响到干部的使用和提拔。甚至有人认为“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因此,在指导和实践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主题。

二是缺乏创新意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少人对于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如何把握新的机遇,破解新的难题,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业绩,如何提升文化的品位,把文化当作一种产业来办,如何利用文化的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激活经济的增长,在这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

三是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

四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县乡文化机构进人不是根据业务专长和岗位需要,而是照顾关系,随意调入,因人设岗。评职晋级存在着严重的论资排辈思想,重资历轻成果,重工龄轻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中青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要把解决这个平台当作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要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摸清当地文化产品需求趋势及热点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要下决心抓好社会文化先进社区和乡镇“百强文化站”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发掘、抢救、保护一批历史悠久、艺术生命力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总结、推广、宣传、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三)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惠民的民生工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督查工作,确保专项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加强对活动内容的引导和调控,在确保活动数量的同时提高活动质量,让农民群众在多看戏的基础上看好戏,在多看电影的基础上看到更好的电影,在多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对农民有启发、有帮助的文化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当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建设成为农村和谐文化的品牌。

第6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5万亿~2.8万亿m3,居世界第5位,人均占有量2 095 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年来由于工业和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用水倍增,工农业争水加剧,造成北方地区超采地下水面积达19万hm2,按联合国粮食组织公布,2 000 m3为严重缺水、1 000 m3为人类生存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水资源低于2 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 000 m3的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干旱在我国还会加剧,缺水问题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工农业的发展带来威胁。

2我国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土分布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7%,但水资源占全国的7%,由于水资源短缺,工农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困难,如甘肃省定西地区靠降水窖贮解决人畜饮水。在我国东南部湿润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1/3,而拥有全国水资源的81%。我国不仅水资源短缺,水土分布不均,而且降水季节分布也不匀,一年四季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6—9月降水量占总水量的70%~80%,并多以暴雨降落,因而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旱洪灾害交替出现,2011年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个省,先旱4个月后涝2个月,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影响。

2.2水土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水土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水危机。据资料介绍,我国每年要喷施农药138.6万t,施化肥4 636万t,地膜用量93万t,人畜粪便排放38亿t,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316亿t,使我国水土受到面源污染,导致全国逾850条河流受到污染,有60%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11%的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湖北省襄阳峦河因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污染,鱼草不生;太湖水质为Ⅴ类,造成兰萍暴发。由于水土受到重金属Cu、Cr、Pt、Zn、Hg的污染,不仅人畜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还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目前全国有2 000万hm2耕地受污染,每年减产粮食200万t,粮食增产受到制约。

2.3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农村缺乏劳动力

仅2011年我国财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1 100亿元以上,由于对资金监管不善,资金被挪用,实际用于水利建设资金并不多,落后的水利设施没有大的改观。多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年久失修,有的完全不能使用,农业生产处于“靠天收”的局面。水利设施的老化,导致一些离水源近的农田无法灌溉,如湖北省梁子湖作为江夏主要农田灌溉水源地,由于设施老化,引水渠毁坏不能灌溉,造成粮食歉收。据笔者在重庆市云阳县的调查,全县水利工程9 145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54座,山坪塘7 498口,总蓄、引、提水能力10 868万m3。目前,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全县有39.8万名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务农者多是老人和妇女,有的甚至出现“空巢村”,导致土地撂荒,笨重的挑塘修堰体力劳动无人干,全县有23.1%的病塘病库得不到整治,使全县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至1.23万hm2,该种状况令人担忧,如果得不到改变,我国粮食安全难以保证,粮荒迟早会出现。

3对策

为了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扩大水源,增加贮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以水利为中心的农村基础建设,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扩大水源,增大贮量

我国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特别是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农区平均降水500~650 mm,只靠自然降水很难保证粮食的可持续增长。因此,应采取跨地区西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与实施,以扩大水源,提前研究“溯天运河构思”。可从雅鲁藏布江筑坝,把水位提高到海拔3 588 m,能将2 000亿m3水引入黄河,再利用黄河小道,把水引入西北、华北缺水区。经青海湖调蓄,把水输入新疆盆地和河西走廊及晋、冀、辽、蒙北平原。“大西线”调水方略如能实现,我国西北华北平原缺水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工农业的生产才能持续发展。

3.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扩大旱地浇灌

优良的水利设施是确保农业均衡用水和粮食增产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气温增高,干旱灾害将更加严重,为了抗旱夺丰收,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扩大旱地浇灌,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偿。多渠道筹措资金,每年利用冬春农闲时间,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水利基础建设,整治病塘病库,维修和兴修引水渠道,改善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做到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沙有凼、护坡有草,增加农业供水能力,扩大旱地浇灌面积,改变目前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其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3.3植树造林,搞好生态工程蓄水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9 545.22万hm2,覆盖率20.36%,现在无论是南方山区、北方太行山区、大别山区,森林植被增加缓慢,“绿色水库”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在减少,目前林不保土,土不蓄水,石漠化荒漠化面积在扩大,旱、洪、泥石流灾害在加剧。为了解决我国工农业缺水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对现有荒山荒坡分期分批进行绿化,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水保林、用材林、经果林,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涵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农业抗御干旱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3.4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是用水大户,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70%左右。由于输水管道和渠堰遭损毁,年久失修,在农业输水过程中,有30%~40%的水渗漏浪费,因此修好渠道、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对缓解我国用水资源短缺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水农业是以节约用水为中心的农业,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其核心是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如改目前的大水漫灌、串灌为滴灌、渗灌、喷灌等措施,能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益,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此外,为了减少农业用水,要积极推广耐旱品种,实行覆盖免耕栽培等农艺措施,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3.5节能减排,防治水土污染

为了防止我国水土继续受到污染,在工业上要节能减排,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要严格执行《水法》和《水土污染法》。对污水要通过化学处理,回归利用,灌溉农田,使污水资源化,达到既增加供水量,又治理污染,这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农业上要推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通过上述办法防治水土点源、面源污染,缓解城市农村供水矛盾。

4参考文献

[1] 彭玮.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破解“三农”五大难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523-526.

[2] 彭敏.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5):55-56.

[3] 刘昌明.把节约用水和保持水源作为基本国策[N].中国科学报,1998-07-01.

[4] 白福林.对水资源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6):37.

第7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内涵;现状;存在问题;农业院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S126;F3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51-03

Problemsofthe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ies

JIANG Yan-pingTIAN Xing-guoYANG ZhengLV Jian-qi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The content and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briefly overviewed in this paper. Based of on the status of its construction,the current prominent problems issues were analyzed,and some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content;status;problem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trategy

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两大前沿高新技术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业信息技术,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等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1-2]。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之一即为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目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已发展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支撑。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1.1内涵

农业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从而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3]。其内涵主要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产品、农业教育、农业管理、农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及智力活动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同时,农业信息化还代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4]。

1.2发展历程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2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农业管理系统、精准农业技术、3S系统、生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均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较快;越南也认识到其重要性,正在加紧追赶[5]。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开始于1979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资源、农业、环境和灾害等方面开展了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不少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国大多数县已在信息管理中配备了计算机,县以上逐步建立了各级农业信息中心,一些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及大型的农业资源数据库已建成,遥感技术已被用于农业估产与灾害预测预报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已有应用,且其已开始在我国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明显的效果[4],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促进了全国全行业网络指挥调度的有效实现,目前,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的县达到80%,农村信息服务站建立的乡镇达到50%以上;二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农垦企业及科研单位等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实践,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远洋捕捞、草原防火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农业遥感监测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形成农业资源监测系统、大宗农作物监测系统及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等3个系统;四是启动了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农工程”。

农业部2002年6月启动了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作用除了分析预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供求走势外,还对一些重要敏感的农产品实施动态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产品的价格、供求、进出口等情况,并针对分析及检测的数据,逐月提出监测预警报告。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农业信息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另外,为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农业部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而建立产品信息系统及追溯制度,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

3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全国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1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了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不足、农村信息资源稀缺、信息服务业落后、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低、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据目前有关统计,我国还未实现电子化的信息资源可达到90%左右,而仅有15%~20%的计算机利用率及联网率,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计算机[6]。

3.2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同样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一般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在东部沿海的省份较高,其不仅发展速度较快,农业信息服务的渠道也很多,该地区很多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知道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寻找市场信息;而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包括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经济不发达,虽然有些地区实现了宽带到户,但有些地区农民获得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仍然只是电话、电视、广播等。总之,生产者现代化程度及计算机普及率的不同,将直接对当地农业信息化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目前在农业信息化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2],即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信息化途径。

3.3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致使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对农业信息市场进行治理没有适合的法律依据,阻碍了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过程的实现。面对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大量的农业信息,消费者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仅靠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实现,需政府对信息进行投入,并干预信息市场,以全面、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补贴和有效监管机制未有效形成,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尚未得到及时的推广应用,导致信息市场竞争的无序。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发的农业数据库标准是自定的,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尚未形成,互通互联性差,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6]。

3.4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

目前,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由于目前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共享的程度不高。同时统一的标准体系在信息收集渠道、分类分级及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未形成,信息结构不合理,缺乏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各级政府部门不能全面、及时、系统、准确地得到信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大多数资源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农业信息的分析、加工、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进程发展缓慢,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信息接收方式落后[6]。

3.5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高科技附加值技术,而农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其发展优势不足,投入产出比不高。在该种情况下,难以准确定位既懂农业又具备信息技术的人才,且其稳定性也很难保持,尤其是高级农业信息化人才更难进行准确定位。在人才层次方面,农业信息人才可以分为以下3类:研究决策型、推广应用型及新型农民[2]。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农业生产决策信息和智能化生产手段的主力军力量是研究决策型人才。但目前由于行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建立适合该类人才产生的环境条件,即使是一些现有的研究决策型人才,其也很难在农业生产部门能够长期稳定。推广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也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农业知识,目前此类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规模,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该类人才以充实到农业生产一线。另外,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其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够,对风险性的认识也不足,对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利用也缺乏,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盲目性。因此,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

4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4.1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加强配置和调整

农业院校图书馆拥有包括大量报刊、图书及电子资源等农业文献信息,其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有些是农民很难接触到的,但又是其需要的,如专利、实用技术、法律、标准、经济信息等。但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仅限于该校师生,因此应加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配置和调整,农业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使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跨越学校,走向社会、服务农村。在对文献资源进行配置和整理时,农业院校的图书馆应针对农村的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对文献资源进行一定的挖掘、整理和调整,可通过成立农业文献中心,对涉农信息进行充分收集,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保障;在对涉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时,应以实用的信息为对象进行整理,如畜牧技术、农林栽培种植技术、水产技术及农民关切的法律信息、经济信息、政策信息等。

4.2构筑网络信息平台

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的参与下,其在技术领域得到了大力发展,但通信网络建设本身只能作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技术方面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实现的手段。目前我国涉农网站的数量不多,与整个网络的发展不成比例,而已有的涉农网站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网站更少,这与涉农网站的技术信息能力不足存在必然的关联。农业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建立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以促进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形成,以实现与国内外农业学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信息网站等的联网,加快农业信息的资源及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共享。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汇集分析、处理、集成与,可以将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4.3建立农业专家支持系统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专家承担了重要的任务。近些年,很多农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如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有效措施,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能够就农业方面的问题直接面对面地咨询专家仍然是一种奢望。农业院校拥有众多的农业技术专家及经济专家,但其绝大多数时间花在教学和科研上,所能够抽出的时间零散且不固定。针对该种情况,需要在农民和专家之间建立一个机动、畅通、灵活的交流平台,而农业院校拥有大量科技、信息及专家资源,完全可以基于自身优势,构建专家咨询系统。

4.4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精通农业及信息化知识,能够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各类优秀人员才能称之为农业信息化人才[7]。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各要素中,该类人才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农业院校在综合考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对学科的专业结构进一步进行优化,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专业设置方面,农业院校的信息类本科专业,应开设农业信息科学或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因此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可对农业信息科学或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开设必要的基础课和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及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等专业课程,如精确农业、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农业、虚拟农业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着重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农业科学的科研实践,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能力。在教学管理中,应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管理,使信息类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对畜牧学概论、农学概论、水产学概论、林学概论、农业机械化概论、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等基础课程进行选修。

4.5建设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基地

农业院校传统的农学类专业资源为信息类专业与农业实用技术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农业院校具有构建农业信息人才基地必备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地位[8-15]。基地的建设和运作要发挥政府、学校和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厅应起到主导作用,充分履行政府的引导、协调职能,与农业院校一起制定相关政策。农业院校负责组织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及教材配套等工作,有计划、成体系、分专题地对在校全日制学生(作为辅修课程)、地市县农业信息人员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完毕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其结业证书。结业的农业信息人员要协助市县农业信息中心搞好技术支持、信息采集以及基层信息员业务培训等工作。同时,结业的在校学生也可到市县农业信息中心实习,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能在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16-20]。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多元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1-22]。

6参考文献

[1] 李东明,任振辉,时君伟.农业信息化形势下农林院校信息类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2):51-54.

[2] 王立地,袁野,袁媛.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应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7(7):54-56.

[3] 卢秀茹,杨伟坤,高磊,等.新经济体制下农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1):44-48.

[4] 刘淑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现状及差距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174-176.

[5]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6(6):50-53.

[6]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1-14.

[7] 王兴宇.农业类高校在江西新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823-9824.

[8] 万荣泽,何春玫.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1):68-70.

[9]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0(9):1-3.

[10] 朱莹,董越勇,陶忠良.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及发展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0(5):1127-1131.

[11] 赵天赐,李旭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0(9):97-99.

[12] 肖黎,刘纯阳.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美目法韩四国为例[J].世界农业,2010(11):16-20.

[13]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14] 孙谦.试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114.

[15] 高栾.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144.

[16] 邢安刚.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22-23.

[17] 杨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25-26.

[18] 路文祯,李登武,叶晓东.宁夏固原市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81-184.

[19] 邵东伟,王俊发,吴贵福,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佳木斯地区的启示[J].农机化研究,2010,32(8):246-249.

[20] 王寒菊,王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2010,30(1):37-38,42.

第8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农村水利 形势和问题 对策

何为农村水利?当前主流意见是指在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及其他农村水资源应用工程,包括在农村实施的引水灌溉工程、饮用水工程、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等,涉及到水闸、水站、水堤、溪流河渠及有关水利配套设施,细分为农村蓄水基础设施、引水灌溉设施、输水和配水基础设施、提水灌溉基础设施、田间点灌基础设施、防洪防涝降渍等抗御性设施和生活供水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都关涉到农村千家万户的生活乃至生存,关系到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尽管这些基础设施很重要,但在当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探索了一些解决的策略,现分述如下:

一、当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基础障能力弱,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农村逐步实现农产品多样化、农业产业化、村镇城市化、农宅小区化等,但相应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则显得相对落后,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率低,居民饮水难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面临极端干旱天气,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而大片的土地得不到有效的灌溉;而临极端洪涝灾害,大量农田被淹没,却没有良好的排洪渠道系统。农村水利的这种现状,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明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家庭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农村面向大众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难

当前农村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这种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固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到了现今,则显得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了。这种一家一户的单户作战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和调整,致使农村配套水利建设受到重重牵制。一个地方要建一个饮水工程,如果没有政府投资,靠农民集资建设,往往难以实现。

3.粗放发展的农村经济造成水源污染

当前农村经济中,养殖业、加工业等均得到发展,但这些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往往是粗放的,是资源消耗型的发展,因此以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4.水利专项经费在农村投入不足导致项目建设不足

农村水利多是社会效益型的公益性项目,包括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这种公益性工程原则上应由政府投资,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往往难以切实进行投资建设。而其他非公益性水利工程,由于农村经营模式的局限,资金往往难以筹集,投资力度上更显得不足。因此农村水利总体上投入经费就显得不是很充足。

二、解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困境的策略

针对以上形势与问题,结合农村实际,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大体如下:

1.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要对农民强化宣传,普及节水灌溉知识,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损失,完善防渗渠系设施,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推广浅湿灌溉技术,使水资源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2.加强水环境治理

农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越来越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水质恶化,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农村水利工作中必须加强防污染工作,努力保护好现有水资源,在可能的情况下引进中水利用技术,还原农村良好的生态面貌。

3.加快农村防洪抗旱工程建设步伐

最近几年,各地农村普遍出现极端天气,或持续干旱,或长久雨涝,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就要求农村水利工作必须加大防洪抗旱工程建设步伐,建设出一批能有效防洪抗旱的工程,确保农业生产不受或少受极端天气的影响,保障广大农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4.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小城镇供水能力应当同步提升。因此要积极考虑城镇水源问题,确保其水质不受污染的同时,积极铺设管网,确保农村城镇生活用水困难得到切实解决。

5.完善农村水利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于新的饮水工程,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工程所有权和收益权,将建设权与管理权、经营权等交给投资者。对于已有工程,可通过承包管理的方式转让给私人经营。而政府也不能把相应的水利工程当做包袱扔掉,而要对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实施指导和监督,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

6.加强农村水利工作队伍建设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好乡村水利工作站的作用,作为县级水资源行政管理单位的派出机构,乡村水利工作站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辖区内水利基础工程的调研、规划、建设指导和管理,同时兼防洪涝抗旱灾,组织引水灌溉或汇洪排涝,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和人员做好水资源行政执法和费用收缴,做好圩区建设与当地国营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进行水资源利用的新技术推广等等。

参考文献

第9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关键,生态文明是前提,政治文明是保障。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体上已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经济能力,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参差不齐,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根据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实际谈几点看法:一、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休闲娱乐几近空白。农村经济的发展仅停留在是否解决温饱问题上,精神生活贫瘠。

=、农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经营管理制度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向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转移,农村留守人员为老少弱病残。农村==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务经济,每年创下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今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大量耕地无人耕作,为不使抛荒,仅是应付式的耕种,只求解决一日三餐口粮,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家对农开项目建设的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家庭耕作已不太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田地大面积集中经营,已成为趋势,但目前尚未建立一个规范的土地流转操作模式,制约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医疗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当下农民朋友最关注的问题是求医问题,“不怕穷,就怕病”,看不起病,因病返贫大量存在。医药制度不完善,医药价格飞涨,远远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治个感冒,以往的几元解决问题,到现在的几百元正常,一两千元不稀奇,更不用说重病杂症。农村医疗体制的不规范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存在“空洞”。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下来随其祖父母生活,隔代抚养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历史的原因,担当优养角色的祖父母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的要求仅是小孩平安无事,至于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紧要,缺少家庭辅导,老师们普遍感到当前学生学习水平有所下降,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中途辍学现象严重,同时缺少家庭的管教,大量出现青少年行为出轨,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明显上升态式。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侧重交通、水利、信息、医疗卫生、文教体育方面,加大国家资金投入力度,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同时要将工程项目建设落到实处,不要成为花架子、形象工程。土地治理项目要以农民主动参与为前提,积极开展以奖代补、尊重农民意愿,吸收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让群众充分地享有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变“要”为“我要干”,激发农民主人翁精神,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民参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企业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农业。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速农村空闲土地合理、合法流转,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土地集中经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强力推进农产业的快速发展。

=、拓宽信息渠道,进一步推动农民进城就业工作。引导农民进城就业,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推动“精英回流”工程,让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回乡办厂,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结合沿海经济梯度转移契机,吸引沿海企业到内地投资发展,推动农村城镇规模化的发展。

=、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难题,进一步规范医药管理制度,降低医药收费,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医疗制度,规范操作,阳光监督,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惠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