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教育学 硕士 培养方案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25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domest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theory graduate training schem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training links, and focuses on the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us further analyze the curriculum of origin and value,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omparison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活动,而教育学原理主要专注于研究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①本研究从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培养方案入手,比较不同高校的培养环节,分析其差异及共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及设置价值。
1 研究对象选取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 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②本文选取我国不同区域五所大高校教育学原理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案例来进行比较研究,这五所高校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
2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③在此比较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虽然细节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都是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熟悉国内外教育科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能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育学人才。
2.2 培养方向
五所高校均着重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学习,但由于教学思路、教育环境、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差异,培养方向所涉及内容各具不同:如表1。
2.3 综合培养环节
五所高校的培养环节,其语言表达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宏观培养过程是高度一致的。五所高校在培养环节中均采用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基本学制均为三年。
培养进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制定培养方案,完成课堂课程的学习,总体来说研一至研二上学期为课堂课程的学习时间,研二下学期至研三为论文筹划与撰写时期,该阶段将对学生选题进行开题指导审核,要求学生做好开题前期的文献准备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状况进行中期考核,用考核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况。在两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五所高校均注重学生学生学术与实践活动的参与,要求学生自主学文献并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与研究课题。
2.4 课程设置
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分析比较五所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其中开设课程大致可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补修课。
2.4.1 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在不同高校又可被称作公共必修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其公共学位课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均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其中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硕士生综合英语,这表现出各高校对学生思想觉悟水平培养要求的高度一致,并体现出对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值得提出的是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学位课中还增设了科技英语的学习(附:上海师范大学在选修课中设置了英语口语与专业外语课程),但是其余三所高校并未再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科技英语这门课程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近现代以来,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已趋于常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我们教育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培养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全面人才。
2.4.2 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又称为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一般开设三门到五门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五所高校均开设有教育原理和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其他学位基础课的设置各有差异,但大多偏重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典思想的学习,均为比较正统的教育学基础课。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有云南大学的教育管理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属于学科综合型的课程,其中学习教育学涉及思想的理论知识,又融汇了管理学科的知识,这有助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教育理论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与促进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发展,这对我们当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新时代的人才不应该仅仅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他们同样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与教育学原理的交融。同样,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应该不断引入源头活水,不断在社会的发展中吸收新内容,创新教育学原理的人才培养课程。
2.4.3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又称为专业主干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根据高校培养方案开设三门至五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
在其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被四所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并设置了相关课程。德育课程在五所高校都受到了重视(东北师范大学将其设置在选修课程中)。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开设有教育学研究进展与教育学研究生讨论班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涉及教育学与社会学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的发展与其他的领域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当今的教育的问题涉及管理、经济、学科发展、社会、家庭、民族以及教育生态等各个方面,有许多高校的特色课程都是以这种跨学科的课程模式设置的,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专题,将少数民族问题与教育学问题有机结合讨论;教育心理学专题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育测量与评估专题研究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上的应用。
2.4.4 选修课
选修课又称为发展方向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有六门至十多门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予以选择学习,一般要求修满四门。为方便观察比较,我们将五所高校的选修课划分为如下的五个模块:
(1)理论教育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这种差异源于各高校学科依托基础、培养方向与所处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共通之处则是五所高校对教育学的研究均涉及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政治学;湖南农业大学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在学校规划学、社会教育学;西南大学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云南大学的特色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质量保障课程。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正如我们从幼儿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独立始终是相对的,她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支持,她所培养的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同样应该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2)在综合前沿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皆关注教育热点等社会性问题,却不够重视现代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五所高校中只有西南大学针对性地开设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然而,这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极具可取之处的,如湖南农业大学的学校生态学,巧妙地将高校特色与教育学专业相结合,发展出极有价值的农业院校特色学科。云南大学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从国际化的角度讨论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眼界开阔的探索创新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还对教师问题予以关注,回归了教育的中心话题。
(3)经典课程的方面,教育经典思想的学习在教育原理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五所高校均设置了相关介绍经典教育思想的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了教育名著选读),其中湖南农业大学较偏重哲学思想的教育,开设课程为自然辩证法与与科学方法论。其余四所高校均为中外经典教育学思想课程,但西南大学的课程设置略显重复,如其国学经典课程与中国教育经典名著选读、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中外教育经典经典属于极为相似的课程,可合并为一门课程,不仅可避免学生重复选修单一内容,更有利于课程精简与优化。
(4)民族教育方面,有两所大学开设了相应课程,分别是西南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两所高校均处于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这也体现了这两所高校对其地方教育与社会现状的关注。云南大学开设了一门民族教育学,而西南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比较细化,从文化、历史、理论、传播、政策这些方面设置了五门民族教育课程。在此,西南大学的民族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体现了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但却不利于学生选课学习。研究生的选课都以学分计算,大部分学生在修满学校规定的四科课程学分后,不愿再去选修更多的课程。过多民族课程的设置,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重视了民族课程,却忽视了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其他课程方面,除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以外,三所高校均就不同方面设置了辅助技能型课程,这些辅助课程主要以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其次是外语类课程以提升学生学术上的国际交流能力;在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跨教育原理学科的辅助技能型的教学课程是非常有前瞻性眼光的。
2.4.5 补修课
补修课是针对跨专业考取及同等学历考取教育学原理研究生的学生专门设置的,参照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一般开设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哲学等基础课程。补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高校不仅关注研究生在硕士阶段能力的培养,同样注重其基础综合素养。
3 总结与思考
学术型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培养方案,其目标在于基培养础理论扎实、关心社会现状、科研能力突出、综合底蕴深厚的全方位人才。在此,选取的五所高校培养方案均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经典教育学思想的学习与当今热点问题的探究,但仍需加强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
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跨学科的交汇型课程是未来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五所高校均设置有学科交汇型的课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师范大学的政治教育学、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生态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社会学、西南大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教育、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等等。
高校特色专业的设置和每所高校的背景依托与发展历程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农业院校,依托自身的农业学科背景,发展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育生态学;又如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其所发展的民族教育与高校所处地理人文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它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校兼容不同的教学理念,依托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同时适应时代的变迁,不断交融发展,每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专业都可以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造就百家争鸣的教育氛围,培养出非格式化的综合创新人才,为教育学的理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本文所比较分析的课程均来自其所属高校官网所公布的最新培养方案,详细课程设置参见各高校培养方案。
注释
① 谢坤,郭建敏.不同层次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9.
关键词: 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 函授教育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①一般课程结构按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按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按课程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是在职中小学教师获得学历和文凭的最主要的学历教育方式,以函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自学、定期面授、作业、考试及毕业论文等几个教学环节。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通常所说的高中起点本科(高起本)、高中起点专科(高起专)和专科起点本科(专起本),本文主要对云南省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专起本)的课程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综合了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师范函授教育的八个专业的课程结构的现状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八个专业分别是语文、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其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八个专业的课程结构表:
注:此表原始数据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专业教学计划(2008年)
从表1可以看出,八个专业平均开设的课程总门数为18门,共72个学分,共2365个学时,其中面授学时约为591个学时。②首先,从课程类型来看,在它的课程结构中,公共课开设2门,占11.1%,4个学分,占6.1%,222个学时,占9.4%;基础课5门,占28.3%,25学分,占35.1%,817个学时,占34.5%;专业课6门,占33.3%,24学分,占33%,78时,占33.4%。其次,从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来看,选修课开设4门,占21.5%,约14个学分,占18.9%,429个学时,占18.1%;其余则为必修课,即必修课开设14门,占78.5%,约58个学分,占81.1%,1936学时,占81.9%。最后,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只有毕业论文是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展开,其它课程都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展开。所以,活动课程1门,占6.3%,5学分,占6.9%,132学时,占5.6%;学科课程则为17门,占93.7%,67学分,占93.1%,2233学时,占94.6%。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如下问题:1.公共课偏少,基础课和专业课多。公共课,也称通识教育课程,是我国各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社会科学类、工具技能类、军事体育类等。基础课,教授每个专业学员应该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教授各专业学员必须掌握的该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从上述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程门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及其比例上来看,公共课课程设置偏少,而基础课与专业课课程设置多。2.选修课少,必修课多。必修课,指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核心课。选修课,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从上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现状分析中发现必修课远远多于选修课程。3.活动课程少,学科课程多。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③。活动课程,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就是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从上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活动课程的设置很少,而学科课程设置过多。
二、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专起本)课程结构改进思路
1.适当增加公共课,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适当增加公共课,在加强政治理论课和工具技能类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人文科学类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但不能一味压缩,要根据专业的特性作出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毕竟是学历教育,以获得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为前提,它的课程结构要体现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并不是要打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是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在适当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全面。
2.适当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不同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已经开始选修课程的开设,只有更全面地掌握不同的知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中选修课的开设,正是给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全面获取知识的平台。
3.适当增加活动课程,压缩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注重实践与操作,而学科课程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适当增加活动课程,减少学科课程,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学生在实践和操作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活动课程在以毕业论文撰写或设计的基础上,可增加诸如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多媒体的应用、课件的制作与设计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紧密联系的相关课程。
三、结语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的核心所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结构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是对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有力补充,是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获得学历,提高自身水平的最主要途径。在云南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只有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地调整其中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的地方,才能保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的质量,在促进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同时,也间接保障云南省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专起本)作为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的主要层次,在对其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时,要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指导,适当制定出符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结构。具体思路在于,适当增加公共课,压缩基础课与专业课;适当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适当增加活动课程,压缩学科课程等几个方向。
注释:
①程凯,李如密.成人教育教学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82.
②面授学时和自学学时比为1∶3,所以面授学时为总学时的1/4。
③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2.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统计学基础 高职院校 案例教学法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性、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统计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客观现象所带了丝事实反映的方法论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等特点。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财会、贸易、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也是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近年来,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都对本院校的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望发挥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框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的深化课程的理论性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来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研究
就目前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统计学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过分的倚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的应用性问题探索。相对而言,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更强,更倾向于实用化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以此为工具,在采集到相关的数据后,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它与概率等、线性代数等学科联系非常的紧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三)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全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也是进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示不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①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②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③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④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⑤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注重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做出总体部署,各学科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如果学校的领导力量强,多数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可进行全面系统的案例开发。
以统计学基础的综合式案例的研制为例,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统计学基础教学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统计学基础有关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二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鼓励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去收集素质,采取基础数据。这项工作可以成立调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对于统计学基础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一采取到的大量数据作为事实依据,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昊光.《统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9(2).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1).
[4]宋文光.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E-learning E-learning Class
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将越来越多地在教学中应用。特别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将给课程教学带来新一轮的改革,而数字化校园的教学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是必不可少的, E-learning Class正是这样的一个教学软件。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不足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E-Learning概念的提出及迅速流行,正式这种发展趋势的真实反映。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实施的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仍主要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为主,和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一致,使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较好的学生感觉在上重复课。
(三)教学方法不足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室(理论课教授)+实验课(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尽管教师们精心制作的电子教案和课件丰富了课堂教学,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E-learning Class软件的功能
E-learning Class是一款非常好用的电子教室软件具有丰富的自学、自测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一)展示
屏幕广播:可向所有学生广播在你的电脑的各种数码材料。
语音广播:进行教学演讲时,可以通过麦克风向学生传输语音信息,并结合屏幕播放,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语音聊天:你可以选择一个学生交谈,也可以执行其他互动活动。
学生示范:可向所有学生或自己广播某学生电脑屏幕,以便作教学分享。
网络电影:对学生播放各种形式的电影短片。
(二)远程控制
监控:帮助教师远距监控学生的活动,并为个学生提供远程辅导。
远程设置:为所有学生的电脑系统做远程统一设置 。
远程操控:远程开放或关闭所有学生的电脑应用程序,并做关机、重新启动等操作 。
(二)学习小组
小组管理:为学生电脑分组,随时做群组管理的修改。
小组讨论:允许各组学生作文字或语音讨论。
小组教学:所有学生生分成小组,然后执行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测验
建立试卷:让教师建立、编辑或保存测验试卷。
开始测验:包括文件分发、测验及测验试卷收集。
测验评分:让教师评价学生的试卷,给予分数,添加注释,并将结果发送到相应的学生电脑。
即时测验:让老师快速建立一个问题测验或问卷,并即时给予答案 。
(四)其他
文件分发:让老师向多个学生发送教学文件。
文件提交管理:让学生向老师提交文件。
三、E-learning Class 在E-learning教学中的应用
1. 通过E-Learning Class的“随堂小考”“作业提交”和“在线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课程总体成绩进行总结和评价,找出规律和共性,依据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评价性,便于教师进行自评,找出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正以提高教学效果。
2. 设计教学案例,分组进行,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三个实验班和三个非实验班进行比较,发现使用E-learning Class 软件在E-learning教学中学习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掌握较好, 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更有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吕新平,张华强,冯祖洪 .大学计算机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
[2]王永固,李克东.高校E-learning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开放教育究,2007,13(6):39-45.
[3]华莹,陈志云,王行恒.借助E-Learning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7(2):26-28
[4]曹晓明,何克抗.学习设计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新发展 [J]. 现代教育技术,2006,16(4):5-8.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类学科自身也不断发展。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地方特色院校之一,开设经济类学科相关专业可以培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专业课程有待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切入,指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专业基础课体系改革原则、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最后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专业经济学、投资学、金融学为例,介绍该院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情况。
一、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当今,关于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献比较少见,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则比较多,研究文献涉及七个方面。
关于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研究。罗光强(2006)认为,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普遍存在四个缺陷:第一,经济学学习的目的或方向模糊;第二,经济学的人文知识单薄;第三,经济学规范训练不够;第四,经济学综合能力不足。因此,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目标,努力陶冶学生的经济学情操,训练学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经济学能力。
关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柳晓明(2008)认为,要提高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方位、多层次与学生交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能力培养,改革考核方法。
关于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杨林(2009)认为,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分析范式晦涩,并总结五年来理论与实践摸索,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王雅璨(2007)认为,教学模式应由浅人深、循序渐进,采用“双语过渡”模式;教学重点必须征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教材采用应该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应该妥善处理专业教育、教材、考试与培养学习兴趣的关系。
关于教学管理改革。刘新(2008)认为,以切实抓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倡导成立课程组,建立课程组组长负责制,实行“学校――院(系)――教研室――课程组”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加强课程管理,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关于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大多注重具体单个经济类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郑秀芳(2009)认为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健全、合格经济学人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并结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亟需改革当前该校专业课程体系。魏松红(2008)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认为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最基本环节。金英认为新课程体系要注意加强实习实践环节,为学生进行高层次研究夯实基础。
关于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多为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的改革。苑梅(2009)认为目前的公共财政学本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却有所欠缺公共财政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紧密结合改革实践,充实和深化教学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特点。
关于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的改革。大多数是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针对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建设的文献较少。如都光珍(2009)认为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抓好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此,要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以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建设为重要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由上可知,从一般角度论述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较多,尤其侧重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改革探讨,而对于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较少,对于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更是无人涉及。笔者在借鉴已有一般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研究探索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改革。
二、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必要性
1.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学是经济学家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认识世界、改进生活的锐利武器。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经济社会的运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动态,有助于个人决策,并改进思考方式。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必要推进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改革,以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
2.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现实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现实经济生活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运用理论经济学等给予阐述和解释。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人才市场的导向,使得人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应用经济学,忽视了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得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不断减少、教学设备陈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没有突破。理论经济学是支撑经济类学科的基石,扎实的理论专业基础才能保证经济类学科的持续繁荣和发展。因此,运用理论经济学解释经济体制改革现实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有必要对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 3.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的普及
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不但可以作为经济类学科专业本科生学习专业课之前的一个铺垫,也为其他学科专业学生了解经济学提供可能,尤其是在国家倡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终身教育理念日益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普及经济知识。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的普及,使得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改革提供了可能。
4.原有经济类学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不足
原有经济类学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有利于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常见必要分析方法、应用工具类的课程有必要得到进一步加强,比如数量经济、经济数学等。二是出现了新的经济类学科专业应用系统学习平台,它可以提升本科生对应用经济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比如中国经济数据库、中宏数据库等。三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课、专业主干课等学分设置、课程权重等存在不合理,弱化了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四是专业基础课程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意义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普及背景下,经济类学科本科生培养的共同趋向是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铸能力,寻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突破口,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使经济类学科专业学生受到严格的经济学训练、陶冶经济学情操,训练经济学分析方法,提升经济学能力,塑造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对农业院校的经济类本科生来说,加强对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改革,有利于新时代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掌握基本经济学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并形成严谨的经济学思维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主义和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按经济规律办事,进而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从纷繁复杂的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三、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998年7月1日,教育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它促进了全国高校经济学各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随后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并确定了经济类学科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5门必修课、8门优先选修课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8门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核心课程作为高校经济学各专业必须设置的课程,其教学水平作为高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评估内容之一。各高校开设经济类学科相关专业基本围绕这一课程体系设置要求,结合具体专业需要,设置共同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
四、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开设目标和改革原则
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开设目标是为了培育具有国际经济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他们接受了经济学训练,具有经济学情操,能熟练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
对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基础课改革原则有两点。一是要考虑经济类学科的一般性、普遍性。二是要突出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农业院校开设经济类学科兼顾经济类学科的基本要求之外,开设课程要体现出农业院校“农”的特色,课程设置需结合国家农业经济、城乡区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等要求,以实现特色办学。
五、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改革情况
(一)概述
(二)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
投资学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具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和投资等理论知识,熟知国家政策法规,具备实体和虚拟项目投资等决策和运作管理能力,能胜任企事业、金融组织或机构、政府部门投资决策管理等工作,适合教学、科研机构教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能够融实物投资、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于一体,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交叉,经、管、法和理工知识相渗透,具有从事投资活动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金融学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掌握金融学理论和业务技能,能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等基本理论,具备金融领域实际工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同于普通的教学,应当是以实用性为主。因为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想更快的进入社会。因此,实用性的教学应当成为中职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我国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时更多的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内容也大多偏向于理论性,很难对中职学生做到关键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的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初是基于自己的兴趣使然,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兴趣,并为之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使得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基础教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笔者试做简单分析。
1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课程意识淡薄,缺乏开发能力与动力。从当前我国教育的客观事实来看,中职教育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重视。很多人,包括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自己都认为,中职教育是一种非常规的教学途径,并不能获得人们相应的认可。因而,我国的整体教育资源对于中职教育的倾斜也较少。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平时的教学任务压力较轻,缺少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一定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不足而导致缺乏创造力与开发能力。对于学生们的兴趣特长无法做到更好的引导,教学手段单一,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教学上的恶性循环模式,对于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忽视学生现状,教学方法单一。基于中职学校在我国的尴尬现状,导致在中职学校中普遍教学水平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主观上来看,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观上认为学生的专业教学并不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方法,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就会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主管上忽视了学生的现状。另外,从客观上进行分析,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有着自己的兴趣,有自己一定的基础,而中职学校并没有根据学生各自的特征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而是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度,而且也严重限制了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近年来中职学习美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开始向中职教育开始倾斜,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极大的限制住了中职学校水平的整体提升。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而言,其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不能粗暴的一味借鉴和模仿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当有自己的特色。中职教学应当依据学生各自的现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一种教学上的良性循环。在此,针对中职学校的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本文浅谈几点建议。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教研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的是将书本中的理论内容教授给学生,以达到学生学会的程度,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中职学校的美术设计专业不同于传统专业,更多的是讲求时效性。如果只是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无疑会极大消磨掉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职教学应当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美术设计专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更多的来源于课外的知识冲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集体采风等活动来扩宽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应当加强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师应当在主观上避免麻痹大意的错误意识,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努力提升学生们的美术设计能力。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发教学综合探索领域。美术设计专业不同于普通的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中职学校应当将美术设计专业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结合,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以理论收获为主的错误的教学方式。应当注重美术设计专业的活泛性和灵活性,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如速写技能。速写技能对于美术设计专业而言及其重要,不仅能够缩短学生美术设计的时间,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美术设计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不能讲技能的培养仅仅停留在理论掌握的层次。另外,也应当开发综合探索领域。对于真正的美术设计大师而言,仅仅掌握美术设计的专业技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掌握多种方面的知识,涉猎广泛,才能够创造出真正的大师级的作品。因为一个较高水平的作品,往往是美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如工艺大师等。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中,对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做了简要概述,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思考性的建议。虽然当前的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来应当继续深化改革,以前全面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国成,王红霞.中职工艺美术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探讨———以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1):18-21.
[2]朱岸静.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04):87-89.
[3]孔祥平.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 动漫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动漫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动漫是文化、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动漫产业需要的人才一般分为:编导设计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运营人才。动漫教育与动漫实践型人才需求不匹配是当前动漫专业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动漫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明确,各高校在动漫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例如动漫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开办动画工作室等。但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仍达不到动漫公司的岗位需要,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创作能力较差。结合近年来本校软件学院动漫教学情况,对动漫专业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1教学目标不明确,抓不住方向
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涉及很多方面:概念设计、故事板、原画设计、三维建模、材质灯光渲染、三维动画、后期特效、后期合成等。仅后期特效又包括模型、材质、装配绑定、动画、动力学特效、数字绘景、摄像机匹配,灯光渲染等。如果所有软件都学习,首先师资力量跟不上;其次学生抓不住主次,所有环节和软件都了解一些,却不精通。
1.2师资力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
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岗位需要,需要进行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培训以熟悉动漫项目的整个创作流程。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动漫行业的软件也频繁升级换代,有的软件甚至退出企业应用。因此,动漫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企业实际开发流程,紧跟软件技术的发展更新。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方法需要多元化
动漫专业课程对实际操作要求高,要达到操作熟练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案例练习,学生需要有耐心、有毅力才能学有所成。目前机房硬件环境已经得到改善,并对学生开放,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在实际操作练习上。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教学效果,就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2动漫专业教育理念的思考和分析
为解决当前动漫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教学需要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2.1重视素质教育和基础教学
高等教育学校是正规的学历教育,它与社会机构的各种专业培训相比,人才培养的周期要长很多,整体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社会上一些大型的专业培训机构在极短时间内恶补各类专业软件技巧,学员可以在短期内针对某些案例熟练操作。这类人才进入动漫企业后,往往后劲不足,创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较差。高校开设的动漫专业应根据自身优势,培养动漫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我们将把素质教育作为动漫专业教育的基础,通过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软件技术学习能力,这也是与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区别。
2.2突出个性化教育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个性化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创造性理念,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方向,形成对动漫专业某一环节的熟练掌握,同时,兴趣教育也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漫作品制作需要很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作为软件学院开设的动漫专业,我们的重点放在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
3动漫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3.1明确动漫教育发展目标,合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大学本科教育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合理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专业基础,为将来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动漫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动画概论、素描、色彩构成、速写分镜、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后期合成等。在强调基础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层教学,促使学生选择动漫创作的一个环节作为重点学习方向,做到“术业有专攻”。
3.2紧跟动漫企业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紧跟动漫行业的发展。首先,派教师进入企业学习,使教学内容适应企业的实际开发流程,同时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适时性;其次,学校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进修,以了解各种软件技术的更新,例如,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的版本更新、后期合成软件Nuke的使用等。 (下转第39页)(上接第30页)
3.3开发立体化教材,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促进自主学习
动漫专业建设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过于单一,提高其适用性,满足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需求,促进优秀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选择两个相似项目,一个在课堂演示讲解,另一个作为学生的项目任务,在课程学习阶段思考项目实现方法,最后在课程设计阶段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立体教材的开发还包括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服务器,搜集教学资料,创建和整理专业教学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和便利的服务平台。
3.4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
通过选送学生到企业培训基地参加实训,优秀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请动漫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作报告或短期讲学等多种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满足企业对于动漫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
3.5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积极建立兴趣小组和动漫工作室,鼓励学生参加动漫类活动或者比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提高专业兴趣,突出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院结合南阳汉文化制作的二维动画短片“盘鼓舞”及其他创意短片作品都先后获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有很大的促进。
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文化基础知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良习惯多。而他们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面对的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环境和自身角色的转变,新生需要不断调整身心,适应全新的生活。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等都对学生有很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他在整个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的是全校的学生,影响面广泛。因此,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的各种元素,把德育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成为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1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主要路径
1.1通过有选择的教学素材加强德育教育一是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素材,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地的教育。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要让学生明白我国是最古老计算工具珠算盘的发明地,现在CPU中的“龙芯”、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汉字输入、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美国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OFFICE固然令人得心应手,中国本土的桌面排版软件WPS也有其独到之处,而且随着版本的不断升级,更适合中国人使用,完全可以与OFFICE相抗衡。在操作和演示中,可以选用“可爱的祖国”、“美丽的家乡”、“伟大的成就”等为主题,还可选择隐含表现歌颂祖国的诗歌、时事新闻、优美图片等作为练习的材料,这样既可以避免课堂的枯燥,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心灵有所触动,增进对祖国的感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具有怎样的思想品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在介绍世界各国计算机的发展状况时,让学生了解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水平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使学生明白我们现在不仅仅是在为自已学习,也是在为国家、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人颂精神,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在胸怀祖国、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1.2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加强德育教育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学就是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应要求学生保持安静,爱护公物,注意公共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通过讲解计算机的结构,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机,按操作规范进行开机、关机,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还要注重尊重他人劳动,加强计算机内软件及教学素材的保护,还要养成用户文件的合理存放的习惯。二是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练习和测试中,有的同学将网上下载的资料不加修改,照搬作为自己的东西;有的同学拷贝其他同学的作品,更改一下名字占为已有,以求蒙混过关。老师要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时刻约束自己,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不讲诚信的思想。
1.3通过有针对的教学活动加强德育教育一是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倡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网络垃圾”的危害性,让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健康的网络信息,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与上网的关系,帮助学生认清迷恋网络的危害,提高免疫力。还要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要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二是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甚至小组之间进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集体荣誉感;还可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那些有一定基础学生的优势,协助教师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同学具体操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三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做更多和更深入的思考,并帮助他们进行总结,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提高到理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鼓励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根据教学内容,可安排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比赛,鼓励大家通过比赛相互提高。学生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既体验了参与带来的趣味,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乐于进取的精神。
2要注意的问题
2.1教师应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做表率,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2.2要适度教师要注意方法,淡化德育教育痕迹,结合每一次课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文化性和思想性相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切忌空洞说教,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关键词:教学论;工程制图;工程制图教学论
一、引言
“教学论”在中小学通识教育科目和师范教育领域应用和研究都比较深入,结合具体课程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通识课程教育理论,但是鲜有大学工科课程教育论研究[1][2][3][4]。通识课程教育理论的学习、传承和发展者,通常是师范院校老师和学生,因此,从师范生成长起来的中小学教师都接受了教育理论的系统训练。
工程制图课程作为理工科基础课,在现代大学生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工程制图课程一般都拥有相对庞大的教师队伍,授课专业面广,学生人数多。但是,广大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们,通常不是师范专业毕业,教学经验少,教师角色体验和教学技能积累不足,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缺失。不同高校之间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条件差距悬殊,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
二、我国高校近年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和困惑
近几十年,我国高校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建设的重点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热点是教学资源建设、现代化教学改革等,教学资源建设包括立体化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模型库、视频、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体系、双语教学、三维辅助教学、研讨性教学等。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显著成就,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学硬件建设日益完备,广泛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但是,这些成果中大部分是对课程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研究型教育研究近来也成为热点,但或局限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或热衷于中外比较,思想上未提升为系统化的教育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工程制图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绝大部分课堂的教学形式仍然以单向灌输知识的讲课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普遍缺乏深层次互动,互动部分往往停留在教师问学生问题,而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挖掘问题。
(3)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校课程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迷失”在多媒体课件中,受制于课件,黑板画、黑板字基本功缺失,有些人很少写板书。
(4)大学里因为人多,很多课堂大班授课,客观上也造成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共性、集中、统一的教学方式较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足。
(5)考核形式单一,以“一考定乾坤”的闭卷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成绩的主要标准,不考虑或很少参考平时表现;或重点考核以记忆性为主的知识性内容,而不是重点考核应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很少考核学生基于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观点的高层次学术能力。很多课程学生靠“考前突击”就能通过,平时努力付出的学生无法得到公正评价。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根本因素是:广大一线教师没有把具体课程教学提升到教学方法论的高度来深入思考。只有教师以研究的精神来教学,形成教学思想,进而以师者姿态去实践,我国大学僵化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改变。
三、工程制图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通读现代关于教育学理论的一些著作,有的学者从教学客观规律出发研究课程教学论,有的学者从教学要素出发研究,还有学者从教与学的活动出发来研究课程教学论。一门学科的教学论,包括但不限于课程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教学要素和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测量与评价、教与学的心理和行为等 [5][6][7]。结合工程制图教学实践体会,工程制图教学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制图课程的教育地位
工程制图课程作为理工科基础课,奠定学生工程素质基础,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在现代大学生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2.工程制图课程的教育目标
工程制图基础教授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绘制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图样,了解制图国家标准,具备初步工程设计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具体而言,包括:①具备仪器绘图、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②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③具有阅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工程图样的能力;④掌握机械装置的拆装测绘方法;⑤具有遵守国家标准的意识,具备查阅有关手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养成阅读工程文献的习惯;⑥熟练操作工程软件,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⑦会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挖掘创新设计思想,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⑧具有组织团队分工、协同设计能力;⑨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是紧密贴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学科,几十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方便好用的工程软件层出不穷,辅助设计功能越来越强大,深层次改变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顺应形势,不断改进,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要求越来越高。
[5]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演化趋势值得总结和深入研究。2000年以前,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和传统教学体系,注重画法几何投影理论基础,以直尺、圆规、图板为工具,以黑板、挂图、模型为媒介,授课以小班教学为主。20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很多学校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课时压缩,一些教学内容被精简,人数越来越多,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要求更全面了。到了21世纪,全国掀起了建设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热潮,现代化教学能力和教学硬件越来越好。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开展得越来越广泛,工程软件不断改变,功能越来越强大。工程制图的课堂教学除了传统教学功底,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工程软件的使用和教学能力。
5.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教与学的动机和效果)始终是课程教学论的核心因素,研究教学论的出发点和应用点都是人。课程教学论的核心是人,教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体。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教师必备素质和学生的困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6.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心理因素
任何课程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者学习心理密切相关[8]。工程制图课程学习特点和方法与其他工科基础课程有极大区别,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投影作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天生较好的学生,学习投影作图时会比较顺利;差一点的学生,经过科学训练能大大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少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很难提高,但投影作图能力却可以经过科学训练达到比较好的程度。空间想象能力逐步提高,能促进投影作图能力提高,但不是投影作图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工程制图课程学习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摸索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都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7.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艺术
工程制图是图画与工程的结合。教学是技术,更是艺术[9]。笔者受大学教育的20世纪90年代,工程制图教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一板一眼写长仿宋体字、一丝不苟画图的师者风范是大学里最美好的回忆。而在多媒体“泛滥”的现代,三尺讲堂上,很多教师已经不再画黑板画、写黑板字了。新时代,不是仅有酷炫的多媒体就够了,教师说话的语音声调、板书、教具及知识展现过程都是教学艺术。
8.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评价
工程制图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以科学有效的全程教学评价,作为教与学的反馈环节,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四、结论
“工程制图教学论”的提出来源于笔者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根基于广泛的教育理论阅读,沉淀于深入成熟的思考,充分体现“教学也是研究”的教育思想。任何时候,只要教学与研究分离,教学方法就必然变成灌输的教学方法。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提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有助于广大教师提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切实解决工程制图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靳健.我国教学论百年发展的哲学转向与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9―24.
[2]熊川武.论教学论基本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01):9―15.
[3]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普莱斯顿・D・费德恩,罗伯特・M・沃格尔.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姚利民.有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