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小衔接指导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向联动的内容
(一)课程
1、学习适应方面
2、社会性适应方面
(二)环境
1、物质环境
2、软环境/人际环境(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作息制度)
(三)家园合作、家校合作
课程实现双向联动的方式方法
(一)课程对接
1、源自小一的教学目标
(1)分析小一的教材(重点看语文与数学,对应读写与数学适应困难)。总结读写与数学方面的核心学习经验。
(2)分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提炼出一般性的行为习惯与专门针对小学学习生活的核心习惯两大类,前者如独立意识、自我控制等,后者如按时完成作业等)
联动的方式方法
2、长期性一般性的对接
(1)学习方面
初步设想:角色游戏、早期阅读语文
建构游戏、美术活动数学
绘画活动 前书写
(2)社会性方面
初步设想:一般性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应该可具有连续性与性。这里可以谈一下终身教育的观点。收集中班与小班1-2个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联动的方式方法
3、大班阶段专门性的对接(入学准备期)
(1)学习方面
同课异构。读写与数学领域内,各呈现一个成功的例子。
(2)社会性方面
总结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核心行为习惯。
4、小一初期专门性的对接(学习准备期)
(1)学习方面
设置学科课程。重点培养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2)社会性方面
设置综合活动课程。重点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与师生交往
七、具体的研究方案
(一)成立实验小组
组长:陈建民 (黄龙中心校 )副组长:肖小雀(黄龙中心校副校长)刘盛容 陈南珍
组员:小中班年级组长、大班全体保教人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对小学教师以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新入学儿童存在的典型不适应方面;对大班教师的幼小衔接经验以及对教育行为与《指南》提出的实施要求相结合。
2.培训学习。在省、市、区教育部门贯彻《指南》实验工作培训学习中,特别是在园本培训中,专题进行“幼小衔接”专题实验培训。
3.行动研究。以《指南》为依据,以《湖南省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体系(建议稿)》为基础,充分借鉴各地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经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持续开展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系列活动。
(二)研究方法
4.课题研究。在“幼小衔接”专题实验中,开展有关专题研究,主要选题是:①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小衔接②以小学为主体的幼小衔接;③如何指导家长做好 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5.园际交流。通过送教、送培、QQ群等方式与全省进行《指南》实验的部分幼儿园交流共享实验资源。
6.专家指导。邀请专家指导小组的成员,专家通过培训讲课、现场指导、网上答疑等方式对幼儿园实验进行指导。
(三)研究步骤与进度
1、2013年9月——10月,动员学习阶段。组织教师、家长认真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精神实质。防止幼小衔接工作中小学化倾向。
2、2013年9月——2014年2月,学习《湖南省幼小衔接活动体系要点(建议稿)》。找到幼小衔接的切合点。
(三)研究步骤与进度
3、2014年3月——2014年8月,小中班继续围绕长期性一般对接工作进行衔接教育,调整大班作息时间表,提早入园,延长教学活动时间,缩短午休时间等;大班则开展专题性对接活动,进行相对专门的衔接教育:我要升学了;参观小学(我心中的小学);我要毕业了;我是值日生;红领巾的作用。大班老师做好相关专题的设计、实施、记录,进行实录、教育叙事、经验总结等工作。
(四)保障机制
1、经费保障:幼儿园将自筹经费,确保实验需要经费。
2、制度保障:建立“幼小衔接体系”专题实验的各种制度,推进实验计划在一日活动中的落实;落实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中的激励措施鼓励老师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确保研究的持续进行。
对照《指南》寻找不足之处
以往,我们更多的工作关注孩子知识学习方面,跟上小学的步伐,忽视了孩子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忽视了幼儿人际关系的培养,《指南》关注孩子心理方面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还没有从幼儿身心全方位认识幼小衔接问题,尤其是孩子的心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有待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提高(班际之间的交往活动太少);对孩子的观察、个别指导方面还做得太少,因人而异的指导工作还没有做好;而这一系类工作对于幼教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我们该怎么办?
对小学课程要求没有了解;对家长的指导还滞留于表皮,需要进一步深入;我们用什么好方法引领家长转变的家庭教育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1 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的精神实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2 关注幼儿生活能力与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3 双向联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班作息时间表等,多方面与小学慢慢靠近。
4 加强老师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加强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5 引领、转变家长观念,加强家园合作。
6 正确评价幼儿,引领幼儿正确自我教育。
(五)本学期已做好的幼小衔接工作
1 组织好教师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贯彻省级试验精神
关键词:幼小衔接;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64-01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现状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都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小学相互衔接,为幼儿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对A幼儿园的观察发现,这方面工作开展得比较全面,无论是园中制定的一些文件,管理者和大班老师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还是大班在实施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能考虑到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需面对的一些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1)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可知,该园历年来都十分重视幼小衔接工作,每到大班下学期,就会在课程内容、行为习惯等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分管教学的副园长说:“我们幼儿园会制定相应的文件,比较硬性地规定大班必须重视幼小衔接工作。我们是A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利用这一优势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这也是我们幼儿园比较传统的一个活动了。”另外,大班教师在教学和常规中也会做出适当改变,让幼儿提前体验小学生活。
(2)幼小衔接的内容体现。1)课程内容的衔接。A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科学中的数学以及语言两大领域,尤其以数学为重。大班的数学学习学到了数字10。在学习了分成与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以内的加减。同时,数学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题上,老师会通过一定的应用题型考验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幼儿来说是更大的考验。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更快地适应数学课堂模式。在语言活动上,更是丰富多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活动中老师要求的内容,而是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活动中。另外,除了语言和数学活动,在科学、社会、健康等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也会提高。比如,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自我探索、社会活动中幼儿情感的培养、健康活动中幼儿身体素质的锻炼,都和小学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学习习惯的衔接。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小学,有严格的上下课时间、严肃的课堂,需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的准备等,这一系列改变需要幼儿提前适应。所以,幼小衔接也要渗透进幼儿的学习习惯方面。比如,从四月中旬开始,A幼儿园的大班幼儿开始背书包上学。书包中有各个活动需要用到的物品,如笔、橡皮、本子和儿童读物等,要求幼儿自己保管好物品。同时,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会提醒幼儿需要用到的物品,要求幼儿事先从书包中拿出来,做好课前准备。3)常规的衔接。首先是午睡。在幼儿园,幼儿每天中午有两个半小时左右的午睡时间。而在小学,虽然有午休时间,但基本是在游戏中度过,或被老师用来做课后的辅导时间,或成为做作业的时间。其次是如厕。众所周知,在小学课间十分钟是休息、上厕所的时间,在课上,老师一般不允许随便上厕所。而在幼儿园,一般都是结束一个活动以后,老师提醒幼儿喝水、小便。在小学,男生、女生用的是不同的卫生间,而在幼儿园,则是共用一个卫生间。所以,进入大班后,老师也会有意识地提醒幼儿,活动结束后要自觉休息、喝水、小便,并告知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应分开使用卫生间。其他方面,主要体现在要求幼儿按时到校、不请假、不缺课、不早退,有计划地安排每个活动的时间。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对策与建议
(1)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深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问题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思想,才能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在选择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水平,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选择比较生活化并和小学生活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目标。在学习新的知识之余,还能让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好奇心,并能激发幼儿希望上小学的愿望,可谓一举两得。课程内容应该更加多样化,而不是仅限于语言和数学两方面,在社会情感、科学探索、体育锻炼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尽量顾及到不同领域。
(3)常规建设随机应变。与小学生活相适应的,每天早晨教师要求幼儿按时到园,每个活动控制好时间,休息时间要求幼儿自觉休息、喝水、上厕所。根据季节变幻,适当减少幼儿午睡时间,利用多余时间让幼儿进行自由午休,选择自己想做的游戏,或者完成早上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事情。一日常规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做出灵活的调整。
三、结束语
总之,做好有效的幼小教育衔接工作,让幼儿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甚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综合幼儿园的工作现状,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同时,要注重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让幼小衔接工作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大连市实验幼儿园始终坚持“以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把握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使幼儿享受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为宗旨,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小衔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经过总结梳理,我园形成了“4+6网格化交互式”(图详见ppt)幼小衔接研究策略,呈现出四大课程、六大交互策略的鲜明特点,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我们分别面向幼儿、家长、小学教师发放相关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幼儿的能力特点,幼儿发展的需求,征集家长对幼小衔接课程的需要、调研小学教师对入学幼儿综合素质的期望等。从而确立幼儿园幼小衔接“大课程意识”,我园坚持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思想,综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效应,相继研发出了四大系统性课程。它包括:五大领域游戏课程、混龄教育特色课程、生活养成课程和思维训练益智课程。四大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对幼小衔接有着全面性与综合性的影响,帮助幼儿储备丰实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生活习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实施探究式五大领域游戏课程,促进幼儿知识、能力均衡发展
幼儿五大领域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内容。我们始终坚持实施探究式B版教材课程,形成常规化、系统性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淡化教师“教”的痕迹,注重师幼、幼幼有效互动。我园利用信息技术研发与五大领域课程匹配的教学课件、操作单等,创设情景,将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予以游戏化的互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帮助幼儿积累丰厚的知识经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水平,为小学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发混龄教育特色课程,提升幼儿身心综合素质水平
混龄教育中的幼小衔接策略一直是我们始终坚持探索和创新的一项重要研究。目前,我园已经系统性地研发出了一套混龄教育特色课程。课程主要借以混龄游戏的形式,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自由创设、自由交往的游戏机会,让其在符合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水平。同时,混龄式的编班形式有别于普通的平行班,通过以大带小,让大龄幼儿当家作主,如让大龄幼儿组织餐前餐后活动,带着小幼儿游戏,指导小幼儿如厕、喂饭、穿衣裤、叠被子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大龄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基础。?
三、开展一日生活养成课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更关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通过每个生活环节之中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同时,一日生活养成课程中融入了公德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制定幼儿园公德教育实施总方案,实施不同的公德教育主题课程,例如:感恩主题、环保主题、文明礼仪主题、 礼貌行为主题等。公德主题课程每周实施3次,活动内容涵盖了五大领域,落实各项教育活动。我园充分发挥混龄教育的优势,通过大宝带小宝的形式,进行模仿式的学习,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礼仪,引导幼儿树立公德意识,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发展。公德主题课程的实施也实现了幼小课程的有效衔接。
四、探索思维训练益智园本课程,提高幼儿良好学习品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在组织过的一项研究中提出学会学习是孩子成长的一大支柱,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内容,学习能力就是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分类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创造能力等思维能力。因此,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我们探索研发系统化的“幼儿思维训练益智园本课程”,让幼儿借助对事物的操作,尝试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知冲突不断发生,促使其不断地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并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专注、观察、记忆、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幼儿将来入学所必备的多种能力。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学习兴趣、情感、态度、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使幼儿园的思维训练益智课程成为顺利完成幼小衔接的有效载体,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6网格化交互式”幼小衔接研究策略,除研发四大系统性课程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各方力量,形成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园、家庭、学校、社区交互式互动的六大实施策略,实现幼小衔接网格化覆盖,交互式实践的创新形式,使幼小衔接的实践科学化、全面化。
策略一:幼小交互体验日活动
我们采取两维的幼小互动策略,幼小携手体验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的美好愿景。一维策略:先是各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我们主要采取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小学,进行校园见闻采集。幼儿学做“小记者”采访哥哥姐姐有关小学生活的问题,如“几点上学,几点放学”“中午饭在哪里吃”等。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使之克服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帮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形成对小学的整体感官。二维策略: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幼儿园与自己结对子的实验小学定期开展幼儿小学体验日活动。通过深入小学参观,幼儿了解了小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再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参与小学的升旗仪式,并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如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等,以此来提高幼儿对小学学习的兴趣。我们还组织幼儿参加小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如每年组织“幼儿小学体验日活动”,小学生与幼儿一对一结成对子,参观校园、体验课堂、参加校园游艺活动……让大班幼儿全面体验小学的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丰富幼儿的实际感知经验。
策略二:幼小教师交互研修活动
幼小衔接互动活动中,除“生生互动“之外,“师师互动”也是幼小衔接研究的重要策略,为科学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各方面习惯及能力培养。我们联合多所幼儿园与结对学校,定期进行教师间多种形式的幼小衔接主题研修活动。
1.召开幼小教师座谈会,倾听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后的情况反馈。
我们定期召开幼小教师的专题座谈会,如:学习习惯、课程衔接、历年来新入学的幼儿能力分析等。我们广泛听取小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养策略,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阅读等能力和习惯,既避免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又客服顺其自然的割裂,促进幼小间的无缝对接。
2.同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促使幼小课程有效整合。
幼儿园的教师与小学教师围绕同一主题活动进行研讨,从课程领域研读―实地考察―同课异构―专题研讨―观摩活动评析等,感受并探寻幼小授课模式的异同及衔接点,促进幼小教师对幼小课程目标、环境创设、分阶段习惯及能力培养的策略把握等,并达到融汇贯通。
3.建立幼儿连续性成长档案,达成幼小成长衔接一体化。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对儿童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评价,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中为每位幼儿都建立了自托班开始的电子成长档案。随着幼儿的不断升班,档案资料也在不断的延续并充实,当幼儿毕业时教师会把每位幼儿的电子成长档案整理好,汇总好,交给幼小衔接对接校或者交给家长,由家长交给小学老师,进行延续记录。成长档案所承载的点点滴滴,折射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个轨迹,使小学教师及时了解了幼儿的个性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快乐成长。
策略三:幼小班级环境交互融合
幼小衔接的实施,不单纯的是幼儿园在了解小学、适应小学、衔接小学,同样也需要小学了解幼儿园、适应幼儿、与幼儿园衔接。通过小学教师到幼儿园参观、交流,他们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游戏环境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的班级中,教师将一排一排的课桌变成像幼儿园一样圆圆的一个个小组,让幼儿无论听课还是学习互动都能自由地围坐在一起交流、沟通。同时,教师还仿照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在班级可利用空间上创设了幼儿活动的区角,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为刚入学的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使刚入学的幼儿顺利地融入学校生活中,减少了很多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陌生感,促进幼儿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顺利平稳地渡过幼小过渡期。
策略四:家园共育交互合作
1.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幼小衔接专题讲座,传递科学育儿知识。
幼儿园每学期都召开一次“家园共育,携手成长”来促进幼小衔接的专题家长会,以端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措施, 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同时,我们借鉴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主要精神即“跨界(Crossover),引导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家长们,研讨幼小衔接相关策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地顺利进行。
2.利用信息化建立“知校平台”,实现家、园、学校三方密切合作。
在幼儿园的“知校平台”中,教师及时向家长科学化幼小衔接育儿知识,幼儿在园的学习动态,让家长了解幼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实时动态。此外,我们还在知校平台上特别设立了“园长在线”“校长在线”幼小衔接讨论区。在讨论区中家长可以随时发起关于幼小衔接教育的一些提问,园长和合作校的校长会及时与家长对话,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利于了园长、校长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中幼儿园与小学各自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介绍入学政策及对新生的要求,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 家、园、学校三方达成教育共识,也不断推进知校工作。
3.“家长做教师”课题牵动,树立家长幼小衔接科学观念。
实验幼儿园在大连市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课题研究中,开展“家长做教师”课题研究,挖掘家长资源,加大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度。家长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各种专长,而且很愿意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这对幼儿园来说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请家长进课堂当“教师”,给幼儿讲解或进行表演。如有的家长是医生,就参与组织一些卫生保健“爱护眼睛”“正确的坐姿”之类的活动; 有的家长是教师,就和幼儿们一起探索“学校的秘密”;有的家长具有英语专长,就和幼儿们一起玩“快乐英语游戏”。家长们的参与为幼儿园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幼儿对家长参与组织的活动也十分感兴趣和投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家长做教师”这样的互动形式也让家长逐渐转变了对幼小衔接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解读《指南》精神,让家长了解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科学化幼小衔接教育,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形成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发展的三赢局面。
4.创编早期安全教育指导手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非常关注,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这导致很多家长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盲目地拔苗助长。为使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规律,在实践中提炼需求、树立经验,我们分别创编了《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指导手册》与《幼儿安全教育家长指导手册》,前者分别从心理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物质准备、家长课堂等方面指导家长;后者则分别包括基本自救知识、火灾地震自救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饮食安全知识、性教育知识等方面。这些家庭教育知识,逐项指导家长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培养,克服盲从心理,尊重规律,科学育儿。
策略五:幼儿园与社区交互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日趋社区化的进程,幼儿园已成为社区内的一个有机成员,社区内广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在幼小衔接实施过程中,我们冲破自我封闭的教育格局,大胆地走出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中的多元教育资源,把社区作为幼小衔接的互动对象,与社区组成联络机构,建立交互式互动制度,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教育辐射作用,定期为社区提供幼小衔接知识信息,定期向社区开放幼儿园教育活动, 比如:开放户外场地及大型玩具;开放幼儿园幼小衔接家长学校活动等。同时,社区也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地为我们提供便利,提供教育资源。在社区的组织下我们带领幼儿到社区参观超市、消防队、公安局等,了解社区的事物,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此外,我们还邀请社区人员来园配合教育,利用社区各单位人员的职业优势来充实教育力量,如请社区警务人员对幼儿进行交通知识教育,请社区保健人员为幼儿进行卫生知识教育等。幼儿园与社区的交互实践让幼儿有机会融入社区,在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中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策略六:小学与社区交互共建
关键词:分享阅读蒙教育研究; 教学质量; 教师与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语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09-001
幼儿园到底该不该主张幼儿识字?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得出结论,幼儿园是可以开展识字活动的。“分享阅读启蒙教育”就是围绕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兴趣培养为核心,以快速识字为载体,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以游戏活动为手段,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解决了幼儿识字难、阅读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帮助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基础。下面就谈一谈我们在开展汉文化启蒙教育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具体做法:
一、家长与师幼同步,认识分享阅读的内涵
开展分享阅读启蒙教育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让家长明白什么是分享阅读启蒙教育,内涵是什么,开展分享阅读启蒙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等,这样使家园达成共识,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好汉文化。
1.通过多种渠道,达成家园共识
1.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习识字教学的想法。
1.2召开各种形式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分享阅读教学内涵。
1.3了解了家长的需求与想法后,我们又召开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家长会。
2.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为此,我们通过学习、与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理论认识,正确的认识分享阅读启蒙教育的价值,充分领会分享阅读启蒙教育精髓,拓展教育教学工作。
2.1注意教材的把握。通过学习认识到分享阅读启蒙教育与其他识字教学活动不同,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注意每次授课的内容适宜。通过分享阅读教学,在不断识字的基础上,促进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能力的发展。
2.2注意教法的多样。分享阅读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领域中,融汇了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我们在苦苦思索,寻找一条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这时,我们看到了一套完整的“分享阅读”的实验教材。
2.3注意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教师认识到,学习分享阅读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识字,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所以我们注重每一次教学活动中的能力训练,抓住每一个环节,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
二、通过积极开展教研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要使教师能够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非常重要,一方面园里能够随时把握教师进行教学的情况,了解教师观念动态,另一方面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引领教师把握方向,使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使幼小衔接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1.确立教研组人员,定期开展研究
首先我们确定了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为教研组成员,并定每周四中午开展两次研究活动。在课程开展的初期,我们采取的是临摹的方式,即临摹课题组给予的教学指南中的教案进行教学。然后尝试书写教案,重点写出每个环节的目的与做法。
2.听取教师教学体会,了解教师困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们开展交流会,谈教学体会与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我们认真分析困惑的原因,之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创新教学、提高教学。
3.加强实践观摩研讨,提高教师水平
3.1日常听课的指导:加强研讨后关键在于日常教学的落实,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听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及时给予教师指导与建议,使教师能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2小组相互观摩:我们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互观摩,并进行评析,使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三、家园共育,学好汉文化,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幼小衔接工作,一定要家园相互合作,达成共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1.充分利用家长园地与博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教师不仅要及时将每日学习内容张贴出来反馈给家长,同时将教学的重点、幼儿园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给与家长的指导建议都要告知家长,以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及如何配合教师进行辅导。
2.开展亲子阅读与家庭活动,激发家长引领孩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
为了使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分享阅读教学当中来,并能够与幼儿园同步教学,我们开展了亲子阅读好家庭活动,激发家长引领孩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还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参与方法。同时使家长更加了解了幼儿园课程与工作,促进了家园沟通,也提高了幼儿园的工作质量。
园本化课程的建设是为深入贯彻《指南》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幼教工作的新渠道,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在研究与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家园沟通,使幼儿园与家长达成了共识,统一了认识,能够家园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促进了幼儿园整体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策略
幼小衔接是教育必走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小衔接做到位,让我们的学生很快的从各方面适应新的环境,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且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过渡到小学还存在语言的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应该相互靠拢,相互补充,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上的衔接
一年级的老师到幼儿园大班家长会上讲授如何引导孩子顺利进小学的讲座,作为家长,不仅应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行为规范内容和要求,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与习惯培养,并以身作则,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学校邀请幼儿园大班老师或家长抽空带孩子到他将上学的学校看看,通过参观校园以及目睹一些学生在这里读书上课,让他对这所学校有初步的了解。若家长曾在这所学校学习过,可向孩子介绍你坐过的教室,入队宣誓的地方,打乒乓、打篮球、踢足球及做其它游戏的场地,参加六年级毕业典礼仪式等活动,告诉他学校里还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向往。要在孩子心灵上创造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让他们渴望上学这一天早些到来,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二、行为习惯方面的衔接
学前大班老师及家长要求孩子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不能玩东西,不与同学说话,发言时要先举手,老师同意了再讲。排队、上课时行动迅速,不带零食或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到校。要按时到校,不能迟到;放学后,如无家长接要呆在老师身边,等家长到来;回到家先做作业,做作业要专心,做完作业后再玩,不能边玩边做。另外,还要培养孩子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见到老师要问好,要听从老师的教导,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尊重师长,才能珍惜师长的劳动成果,也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同学是学习的伙伴,每天在一起学习,大家要团结友爱,学习上、生活上谁有困难要互相关心、帮助,谁忘了带学习用具,要主动借给他,在学校里不要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打架驾人。老师要强调孩子看书、写字时,身体要坐直,眼睛距离书本需一尺左右,笔尖与手指距离一寸,胸前距离桌子一拳。掌握基本的生活自主独立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自我服务,学会自我整理个人物品等。好习惯为孩子成就一生奠定了基础,在一年级习惯的培养比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家长和一年级老师多交流,沟通做好入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幼儿园老师是交流的桥梁。
三、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
学前大班老师把即将进入小学孩子的情况与小学部的老师进行交流,让小学教师作出分析、评价,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使学前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我们也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关于教育教学建议,使小学部老师也能多关注这方面工作。此外,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是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选择一些能更好的、让幼儿感兴趣的、能帮助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的教材,注意培养幼儿的课堂纪律和适应延长了上课时间等变化;如:到小学部听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学前部现场指导等。学期末,学前部的老师应把孩子的一些学习档案(包括孩子的身体医疗情况、家庭情况、优势、劣势、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孩子的喜好等情况)交给小学的老师,让小学老师对孩子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以促进孩子的学习等各方面更好地发展。可以听听一年级老师的建议,仔细认真地做好教育的交流协调工作。
四、倾听家长的需要,做好家长的幼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心理准备;学习准备;思想准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而小学教育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读期间,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能对各项学习活动感兴趣,为将来就读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孩子能较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幼小衔接工作是关键。作为关键期的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家长、孩子四者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探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好相关工作,促使孩子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究、总结和反思,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渗透,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幼儿园课程具有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让大班孩子能对小学有更多的了解,在大班下学期有专门的学习主题:我要上小学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主题学习的契机,通过不同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所认识,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并且向往成为一名小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让孩子每天背书包上幼儿园,书包里可以放一些常用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等,让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整理书包,提高孩子的学习自理能力。由于小学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为40分钟,而且是以学习活动为主,与幼儿园截然不同,建议在大班下学期的后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延长上课时间,缩短游戏时间,以便让孩子能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区域角色游戏,创设小学学习情境,让孩子扮演教师、学生等角色体验,在游戏中模拟小学学习情况,感知和体验小学生活,教师适时指导,让孩子们对小学学习生活充满期待。
总之,通过在课程的不同领域渗透,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二、观摩小学,让孩子做好学习准备
为了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亲身体验,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幼儿园和小学要积极配合,充分准备好观摩现场。在观摩学习前,幼儿园和小学要协调好如何更好地将小学生活呈现给大班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各个班级,观摩小学生的早自习、晨会课、早锻炼、大课间活动、课堂教学等。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一起参与互动,更好地感知和体验不同的学习生活。孩子还可以参观小学的不同的学习场所,如:操场、就餐的食堂、专用教室、厕所、校园环境布置等,更好地激发孩子们上小学的欲望,为今后良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在观摩小学生活后,教师可以让孩子说说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孩子谈谈参观小学后的一些感受,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事实证明,通过观摩一年级哥哥姐姐的学习生活,大班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了切身体验,向往着早日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孩子们,让大家知道上小学后,可以学习更多的本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举办讲座,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除了让大班的孩子能对小学生活有所感知和体验以外,家长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以便为孩子将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引导工作。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更早地适应小学生活,就提前让孩子做难度系数很高的数学加减法,学习拼音、奥数、英语,写常用字等,让孩子提前学习相关内容,以为可以让孩子到小学后学得更好,其实这是错误的。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前学习这些内容,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而不认真听讲,最后影响学习成绩。家长应该怎样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呢?结合这些情况,幼儿园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来园为大班家长做相关讲座,介绍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指导和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还可以邀请育儿专家来园,给家长进行科学家教讲座,谈如何给孩子做好相关的学习准备才是科学有效的。讲座后,家长可以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或专家进行咨询,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四、调整环境,让孩子做好思想准备
当孩子和家长都对小学生活有所了解后,家长要配合孩子做好生活环境的调整和适应。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暑假期间,调整具体的起床、就餐、睡眠、学习等时间,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学习活动,了解小学的不同学科名称,学习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认识一些常用字和数字,并会做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还可以带孩子到小学去参观,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树立自信心,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的孩子在园期间,每班配备两教一保,孩子的独立生活时间较少,基本是在老师的实现范围内,自理能力相对弱一些,可是到了小学,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时间变长了,孩子能否很好地自理,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率。为此,在入学前,家长可以在家里让孩子学习打扫自己的房间,整理书包,提高自理能力。并且,家长还应该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和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救互救能力。
幼儿园的生活结束后,孩子们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环境有所变化,孩子们需要时间适应环境,交流、结识新朋友,这时,孩子的交际能力很重要,好朋友的多少对他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和同学团结友爱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提高孩子自信的一种途径。
大班孩子毕业后进入小学,是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孩子是否在思想、心理和学习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关心及爱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孩子需要幼儿园、家长和小学的共同帮助和配合。只要不断地探索幼小衔接的科学方法与途径,一定能让孩子又好又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如何实现小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幼小衔接?笔者多年研究,现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在这里与广大英语教师同仁共享:
1.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衔接。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初中英语教学"不到位"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1.1 加强语音训练,使那些还不能正确运用读音规则独立拼读单词的学生摆脱处处依赖教师的被动局面。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打下基础。
1.2 搞好初、高中英语语言知识的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无论在话题上还是在语法、词汇上都采用"循环式"和"渐进"原则,因此教师应结合新课教学的需要,将初、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复习旧知识为新课打下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和巩固旧知识,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英语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培养。高一阶段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几个新的学习习惯
2.1 预习的习惯。初中英语教师对预习也有粗放的要求,初中生对预习也不陌生。但到了高中,随着英语课文篇幅的加长,内容增多,语言现象比较复杂,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不能只是泛泛而提,要把它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精心指导,逐步规范要求,使其达到预期目的。
2.2 阅读课外书与摘抄的习惯。在高中阶段,英语阅读能力作为一个侧重培养目标,仅限于课本是不够的,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英语读物,随时阅读,作好摘记。
2.4 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习惯。高中教材涉及的语言知识繁杂,容量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机地梳理,形成语言知识的树形结构。
3.加强学法指导,研究学习策略
3.1 做好学法指导。初中阶段的教师为夯实基础,使学生牢记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在教学上经常有意识地"多次重复"、"多角度设问"。而高中课堂的特点是教学容量大、进度快、综合性强。因此,在高一阶段做好学习方法指导十分重要。如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词汇记忆方法的指导等。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经常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促进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思维。
不断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是我于多年的办园实践中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幼儿园首先应明确“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于“以人为本”的园所管理实践中,从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在幼儿教育中,实现“以幼儿发展为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科学的幼儿教育
我们把让每个幼儿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看作是幼儿应当享有的权利。在不断地吸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基础上,针对传统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面向世界的科学教育。所以,幼儿教育要强调教育内容的建构性和过程性。也就是说,在幼儿教育的内容设计中,不能把知识简单列为一些静态的、脱离幼儿生活、仅仅要求幼儿记住的东西,而是要将知识掌握视为动态的、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
我清楚地认识到,判断“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幼儿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科学的幼儿教育应当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决不能以牺牲幼儿的长远发展和掠夺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掌握一点点所谓的“知识”。对幼儿进行潜能开发,决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搞掠夺式开发,不能将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更不能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让幼儿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
幼儿园活动,应该通过各种游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对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分类,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提升。同时,各种活动要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要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鼓励幼儿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符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才是科学的幼儿教育。
二、注重幼儿个体差异教育
以往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往往只是表面的、形式化的,只是从幼儿的能力强弱、智力高低、反应快慢等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却没有真正认识到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如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已有经验等的不同。“以幼儿发展为本”,一方面要实现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还应当使每个幼儿都能实现个性化的自我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突出一个重点,即关注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并且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精心营造一个多元发展的教育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师要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学会全方位地看待幼儿,从幼儿发展的多方面角度去理解个体间存在的差异,通过准确的评价和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使幼儿在与人与物的互动中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实施家长为本的家园共育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目标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我们进行了反思。在以往的办园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家庭及社区的重要作用,对幼儿的教育仅局限于幼儿园这一狭隘的空间范围内,家园之间的教育合力没有真正发挥。家庭、社区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实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必须是一种全方位的家园共育。
在实践中,我们把家庭、社区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部分纳入了我园的园本课程,根据幼儿的发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一方面,为解决家长提出的幼小衔接问题,我们进行了家长参与式培训。如通过举行“幼小衔接辨析会”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是片面的知识传授上的衔接,而是更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逐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使其顺利步入小学、获得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幼儿个体的差异,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目标,把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中。总之,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有做到统整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四、完善“以人为本”的园所管理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全面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幼儿园必须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保证。
1.为师生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我园在管理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对教师“管、卡、压”的管理方式,主要以激励的方式让教职工实现自我成长与完善。通过在园内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变教师“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突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的个体发展目标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下面,我就幼儿入学前准备谈一下我班的做法:
首先,我们先到小学中进行调查,先后到过育宏小学、贵州路小学,调查新生入校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发放家长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幼儿上小学的看法和想法。从调查表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小学十分重视。他们最头疼的是孩子的依赖性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过分的依赖于家长。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习惯还需要不断加强练习。小学老师反应,有些刚上学的孩子,不会记作业,上课不会认真听讲,喝水穿脱衣服还需要教师的提醒。针对这两项的调查结果,我们确立了从幼儿行为习惯入手,进行幼小衔接的研究。
一、加强自身培训,丰富理论知识,为实践奠定基础
确立课题后,我们研究小组马上投入到理论资料的学习中,上网查找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经验文章,以及上学前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变化。根据这些资料,我班老师认真的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流,与师长沟通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孩子认为自己快要上学了,有种自豪感,但同时也有浮躁感,什么事情不能安心去做。针对特殊阶段孩子的心理,我们老师应该采取表扬,赞赏的积极做法,并应在班级中设立“好习惯”评奖小舞台。作为教师,同时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展幼儿研究工作。教师们应该积极动脑筋,利用多种渠道,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进行实践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与家长配合默契,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整课程方案,提高幼儿水平
为配合搞好幼小衔接科研工作,我们大班教师对课程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让幼儿在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中,感受自己快要当小学生的自豪心情。
(一)以“我要上学”开展主题活动
在六月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确立“我要上学了”为主题活动。我们充分让幼儿做活动的主人,让幼儿积极思考怎样才能做个小学生呢?应该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呢?孩子们有的说:到小学去参观,有的说:我哥哥是小学生,让他来告诉我们吧等等。根据孩子的这些建议,我们进行了多个幼儿的实践参观活动,走出幼儿园,来到学校,来到小学生中,通过亲身感受,让幼儿自己从中明白,应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二)参观小学,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小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子,孩子们常常从学校的围墙上观看。终于有机会可以到小学校里看一看了。我们联系了今年刚刚改造过的贵州路小学,学校的李主任热情的接待了孩子们。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看到了除教室以外,还有各种课外活动室:舞蹈室、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还有一个大大的操场。孩子们高兴地在操场上跑了起来。参观完小学后,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自己参观小学后的高兴心情。回家后,有的家长记录了孩子参观小学后的感想。第二天来园后,老师发现,有些调皮的孩子上课特别认真。通过这次参观活动,老师们也深有感触,要想使孩子学好做好,首先让孩子的亲身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孩子更容易接受教师、家长的建议。
(三)请已毕业的幼儿回园介绍校学习情况
在主题活动中,老师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出面,请去年大班毕业的哥哥姐姐回幼儿园介绍在校生活。孩子们设计了邀请函,请来了哥哥们。他们向孩子们介绍了在校的学习生活:早上7点半按时到校,8 点整上课。每天上午上四节活动,要做早操和眼睛保健操,下午两节活动,一节活动四十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同学们抓紧时间喝水、小便。我们学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思想品德等。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每天教师要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同学们要按时完成作业,并交作业。转贴于
下午放学后,要赶快回家,不要在外边玩。回家后要写作业,复习功课,并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着。通过本次小学生的讲解,孩子们好像忽然懂事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能积极的去完成了。家长们也纷纷表示,幼儿园的这些活动真好,比大人的说教管用,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也应该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培养幼儿入学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任务意识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主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而且要学习虽不感兴趣,但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就是说,学习和游戏比较起来,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幼儿期就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任务意识。升入大班后,我定期为孩子布置作业,有时是查阅某个节日的来历和传说,有时是向家长传达一件事情,有时是用表征的方法写日记。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掌握学习方法,也是对幼儿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习惯潜移默化的培养。
大班下学期,我要求孩子天天背书包,内装铅笔盒、书本、学具盒等,定期进行收拾学具盒比赛,收拾书包比赛,评比“最整齐的小书包”等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和集体活动,只有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克服自由散漫,才能保证教学的进行和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的活动通常以游戏和自选活动为主,因此也应排除干扰、贯彻始终的自觉性、通过游戏、作业及奖励等方法帮助幼儿树立目标,并在实现过程中帮助幼儿提高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幼儿表现出自觉性行为。因此,我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为幼儿创设宽松环境的同时,也想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幼儿脱离老师的管理,以更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如户外活动时,孩子需要喝水,我没有亲自带他们回班,而是首先肯定他们是一些自控能力很强、上下楼梯都很文明的孩子,然后提出要求,请他们自己按顺序回班喝水。活动后组织讲评,将幼儿的自我管理作为讲评内容之一,巩固幼儿这一良好的行为。
四、指导家长,转变观念,达成共识,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各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