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改革无疑承载着更多的期待和更为厚重的分量。将改革置于中国发展历史方位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坐标系,更能准确把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意义,真切感受中国推进改革的勇气与定力。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世界密切关注,研机析理。延续传统,制定新目标美联社如此总结四个全面的意义,称四个全面推进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和展望,为中国深化改革指明方向。中国的改革已驶入快车道。英国《金融时报》预测,中国以强力改革的姿态进入改革的关键之年和落实之年。
描述中国改革步伐,国际舆论用得最多的表述是超预期。有目共睹,各项改革蹄疾步稳、千帆竞发。2014年,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正化为新一轮改革声势夺人的大潮。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感叹颇具代表性: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
世界的目光一次次聚焦于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论述,聚焦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每一次会议部署,聚焦于政府简政放权、国企高管限薪、城乡养老并轨、单独两孩、打破一考定终身等具体行动。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说,全面深化改革为一个全新的中国奠定了基础,现在的中国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增长、环境保护、合理而普惠的生活水平,并通过福利制度扶持弱势群体。
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继续解放思想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目的是改进党风政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是由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
从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看,一方面,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反腐倡廉也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违纪违法问题仍然多发;腐败问题正向新的权力部门、新的热点部门扩散;体制机制逐步显现,制度漏洞、行业垄断、权力运行的不公开等造成“寻租”行为;专项治理反反复复;等等。面对这样的新形势,不进则退。“进”,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解新难题,把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从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任务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做到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使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路方法更科学、工作部署更扎实,使反腐倡廉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相适应,才能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使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推进,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
在继续解放思想中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衡量解放思想的成效,关键是看能否确立符合实际的思路、办法和措施来推动工作落实和事业发展。纪检监察机关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更加有力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解放思想的着力点要放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纪检监察机关应通过解放思想,做到在服务发展方面思想上更坚定、工作上更自觉,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种行为,促进中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推动科学发展。
更加严格地维护党纪政纪。解放思想决不是“纪律松绑”,更不是不要纪律。越是强调解放思想,越要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应正确处理继续解放思想与维护党纪政纪的关系,克服怕影响经济发展而不敢严格执行纪律的问题,理直气壮地维护党纪政纪;克服抓大放小、抓小放大和化大为小等现象,做到抓大不放小、抓小更不放大,凡是违纪政纪的都要进行追究;克服不讲工作方法的现象,严格依纪依法办案,严格按照程序做好各方面工作。通过严格维护党纪政纪,鼓励改革创新者,保护踏实干事者,查处违规违纪者。
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问题的滋生。做好预防腐败工作,需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破难攻坚,积极主动地督促和推动预防腐败各项工作的落实。应敢于推进改革,从实际出发提出改革措施,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滋生腐败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善于通过制度创新,包括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制度、权力运行监督制度、党务及政务公开制度等,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近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思想解放不断推进,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全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财政总收入3686.8亿元、增长1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13.1亿元、增长18.3%,粮食生产克服连续干旱,总产达到1142.7亿斤、增产15亿斤,实现“十连增”。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河南发展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河南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四个河南”,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从打造富强河南看,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根源大多来自于体制机制,比如粗放增长、“三乱”顽症、民营经济发展中“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国有企业行政化倾向,以及科技创新、教育、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弊端,等等。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决定着河南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解决得好就发展快,解决得不好就发展不好甚至倒退。思路决定出路,解决好这些问题、推进富强河南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改革创新。
从打造文明河南看,我省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一些人法治观念淡薄、行为没有底线,有法不依、有令不行,一些机关工作人员脱离群众、反仆为官,在岗不敬业、在位不谋政、履职不尽责;精神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也存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这些都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从打造平安河南看,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类矛盾容易碰头叠加、交叉影响、蔓延升级,各种利益冲突比较多,兼顾各方、调和平衡的难度增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对平安河南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推进“双安双基双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从打造美丽河南看,河南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要改变以往扭曲的自然资源价值观,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必须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机制创新促进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全省人民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改革开放初期,河南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改革开放慢了半拍,发展也相对滞后。而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对各地来说,机遇是平等的、影响是深远的,谁看得准、行动快、做得好,谁就能创造出体制机制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实现率先发展。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着力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内在障碍,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使河南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全面深化改革。在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上。必须抓住“两个突出”、把握“两个条件”、做到“两个结合”
在总体部署上,河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实际,把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与全面落实十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自觉肩负起服务全国大局和推动河南发展的双重责任,紧紧围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让中原更加出彩这一总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河南具体化,努力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有效地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进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充分考虑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既不消极等待,也不违规抢跑,坚决主动有序推进改革。
抓住“两个突出”,就是按照郭庚茂书记的要求,抓住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障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率先改革突破。要强化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通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扎扎实实推动改革。在深化人力资源改革方面,要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坚持“三改一抓一构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在深化方面,要加快实施人地挂钩试点政策,充分挖掘城乡建设用地潜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省级股份制银行“中原银行”的筹建步伐;在深化改革促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方面,要优化开放的软硬环境,落实国家放宽外资准人的要求,按照自由贸易区方向探索先行先试改革,带动全省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格局;在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方面,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在作风方面,要以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人点,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制度约束力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社会事业方面,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把握“两个条件”,一方面,把握职责权限,做该做的事。坚定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按照中央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来谋划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举措,在自己事权范围内推动改革,不能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不能超出中央确定的界限来推进。凡是属于中央管的改革事项,要严格按照中央部署进行。另一方面,把握实践条件,做能做的事。同时,要立足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把握我省发展既具备跨越起飞基础、又处于爬坡过坎紧要关口的形势,看具体改革事项的火候到不到,从条件成熟的事情做起。
做到“两个结合”,就是把改革与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改进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与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建制结合起来。全面审视、衡量、调整、完善、提升发展思路举措,持续探索走好四化协调同步科学发展的路子,着眼建设现代农业大省、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把改革开放全面引向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促进科学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深刻指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还有7年时间。起跑决定后程。今年工作抓得怎么样,对起好步、开好局意义重大。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河南中长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了河南省第一批9个方面、35条重点改革事项。下一步,要加大推进落实力度,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用改革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要注重力度和节奏。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处在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涉及的面会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宽,触及的利益会越来越多。如果把握不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就很容易引发各种不稳定因素,影响发展大局,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要按照中央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分类推进,该中央统一安排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开的不要拖延,该试点的不要仓促面上推开,该深人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来推进。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是我们党运用科学方法,把握改革规律的重大成果。
一是“上”与“下”互动。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加强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为什么要强调二者的统一?这是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和宝贵经验而得出的重要结论。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这样一个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不断积累过程,就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改革开放初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当前和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是一个大国大党,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所以,重大改革措施必须加强可行性研究,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积小胜为大胜,以节约成本、减少震荡。
二是“点”与“面”结合。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这就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同时也要认识到,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先行突破、推动全局,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党的十以来,简政放权这一“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营改增”渐次铺开,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形成倒逼,这就牵住了牛鼻子,起到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把重点与全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重点实施,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三是“改”与“稳”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上,一些国家急于转制突变,采用激进式休克疗法,结果“欲速则不达”,改革陷于失败,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大倒退,付出了惨重代价。而中国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这种搞一步到位的作法,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国企改革关系全局。国有经济比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大批职工下岗是长期困扰老工业基地的难题。在东北振兴中,省委、省政府抓住主要矛盾,从**5年开始,集中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攻坚,取得了重大突破,收到明显成效。我省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国有资产比重和布局更趋合理,企业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投资拉动、招商引资和工业提速增效,为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1%,增速居全国第2位,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2位前移到第2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增速进入全国第10位,实现利润增长1倍。这样好的形势,既得益于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也得益于投资拉动特别是国企改革。可以说,没有国企改革突破,就没有今天的发展局面。
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按照省九次党代会和全省“两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经济总量由5000亿元到1万亿元的跨越,任务相当艰巨。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参加**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东北振兴才刚刚开始,方兴未艾”,“下一个五年是东北在现有基础上的大发展时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还要靠国企改革、投资拉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高科技产业,搞活存量,扩大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必须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发展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重点抓好五项主要工作:
一、推动改制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改革是手段、途径和动力,发展才是目的。经过改制,我省一大批企业具有了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发展基础条件,又面临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要使改制企业的机制活力转化释放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能力,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办法,加大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巩固和扩大改制成果,推动和实现新的发展。一是加快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针对改制企业股权结构不尽合理、经营机制转换还不到位等问题,建立权责明确、各司其职、有效制约、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和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以及选人用人机制,推进产权多元化。二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改制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通钢、**森工、昊融集团、**铁合金等大企业要紧紧把握中央企业资源整合、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三是加大融资扶持。帮助高成长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力争年内有几户企业上市,积极培育后续上市企业,探索非上市公司股权流动问题。充分发挥省投资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的作用,采取兼并、收购、重组、股权置换等形式,放大国有资本融资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四是帮助改制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改制企业遗留的不良债务和资产处理、土地变现、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要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意见。劳动、社保、税务、国土等有关部门要象当初支持改革攻坚那样,再扶一把、再送一程,帮助企业处理好遗留问题,轻装前进,实现新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改制遗留难点企业的改革重组
改革攻坚后,大多数企业都转换了机制,焕发了新的活力。但还有部分企业没有彻底改制,影响改革成果的巩固,影响全省发展和稳定。全省还有13户改制遗留难点企业,这些企业人员多、包袱重、债务大,都属于“老大难”问题。单纯靠企业自身力量,可能难以完成改革任务。所以,必须集中力量,解放思想,合力攻坚。要坚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利益、有利于调动改革者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前两年改革攻坚的好经验,进一步加大措施,加快推进这些遗留难点企业改革重组,争取尽快走出困境。一要明确目标。今年年底前完成纳入推进范围的13户企业改制重组任务。要倒排时间进度,确保如期完成。二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按企业组成工作推进组,由省国资委、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市州政府分管领导同志挂帅,抽调精干人员,深入到企业具体指导推动改革。各推进组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对接,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评估论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因企制宜,一厂一策,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案,并组织实施。三要加大政策扶持。有关改革、发展、稳定资金要重点向这些企业倾斜;有关部门和金融单位要全力支持这些企业改革,在解决职工安置、债务处置、资产变现、社会保障等方面积极研究提出具体扶持政策;各方面都要积极支持,形成合力。四要统筹协调。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推进。要按月进行调度,及时反馈通报进展情况。对重大突出问题采取“会办制”,专题进行研究,及时协调解决。
三、扎实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也是巩固国企改革成果和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今年是我省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的关键一年。按照国家要求,长春、四平、白山3个试点城市要基本完成改革试点任务,其他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要做好基础工作,制定改革试点方案,待国家批复后适时启动。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情况复杂。在工作中,一要严格政策界限,依法规范操作。对企业性质界定、职工身份认定、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等环节要严格审查,绝不能将不符合改革试点范围的企业和人员纳入进来,做到“一个不多、一个不缺”,不能乱开口子,增加改革难度,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改革成本。做好土地使用权转让、资产变现、税费减免以及“退二进三”等工作。继续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在国企改革攻坚中行之有效的政策,能适用于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的可比照执行。三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多形式推进改革。厂办大集体企业情况千差万别,问题错综复杂,要从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产权出售、招商重组、管理层收购、债权转股权、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探索改制方式和途径。四要解决好难点问题。重点解决好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和养老保险问题。省里对这两个问题已经出台了比国有企业改革更优惠的政策,要认真落实好。主办国有企业是厂办大集体的责任主体,主办企业已经改制的,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承接企业有约定的一定要履行约定。
四、进一步深化商贸流通企业和国有农场改革
现在,国有工业企业和大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但还有一些领域的部分企业改制不到位,主要是国有粮食流通企业、供销企业、城市公用企业。这些企业带有一定公益性质,关系市场供给保障,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探索,加快推进改革。要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调动积极性,增强发展的活力、动力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也有利于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在这方面,有些地区和企业已经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现在,要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全面推进。特别是要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省政府已经做出的部署,确保在年底前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是粮食大省,搞好粮食购销意义重大、关系重大。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一抓到底,务必抓出成效,为搞好搞活粮食流通奠定体制基础。省直一些部门现在仍然管理一部分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有的根本没有改制,有的改革还不到位。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加强研究,进行规范改制,推动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
五、切实加强对企业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会上提出,相比以往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承担着更为复杂艰巨的双重任务:既要改以前没有改的地方,还要改以前改不好的地方。因此,应从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从最关键的顶层设计着眼,明晰哪些改革要稳步走、哪些改革要阔步行、哪些改革要撑杆跳,以此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刮骨疗伤、活血化瘀、打通关节,特别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六个关系:
在改革目的上,把握好追求发展与共享普惠的关系。通过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发展层面上的矛盾已初步得到化解,而共享层面上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无发展即无共享之物质,不共享则产生社会之对抗,有对抗则无社会之和谐。因此,在推进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成果共享辩证统一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普遍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在改革领域上,把握好经济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紧密。改革本身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拓展性要求进一步提高,经济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不协调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在继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大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力度,形成“多位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在改革层面上,把握好微观激活与宏观创新的关系。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单纯以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改革已经不够,也难以有效地进行单一突破,这就要求更高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加以配合。因此,在继续催生、激活、做强更多市场主体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中观以上层面的改革创新,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既责任明确又有机协调的格局,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松绑解缚。
在改革方法上,把握好局部突破与协同推进的关系。随着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局部试验、单项突破的改革模式,也逐步显示出其综合性和有机性不够的弊端。因此,我们在科学使用局部突破方式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整体谋划和协同推进,特别防止局部试点代替全面改革、政策调整代替制度规范、短期应变代替长效机制。
在改革实施上,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关系。现阶段改革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关系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谋划改革的基本思路、总体方案、行动步骤,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工作,避免出现改革部门化、分散化、碎片化问题。同时,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基层的改革积极性,强化试点先行先试和鼓励基层创新实践,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改革探索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落实顶层设计。
在改革力度上,把握好大胆突破与依法依规的关系。在当前利益日渐固化的格局下,突破利益格局,突破条条框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当然,这种突破不是无原则的蛮干,而是要在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下稳妥推进,更加重视运用法制手段规范改革程序、巩固改革成果。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准确把握改革的方法、时机和节奏。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这次会议集中探讨的重点之一。大家认为,在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正、不断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好全面改革的同时,必须结合浙江的特色和优势,着重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确保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当前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与相关政策法律相冲突,操作难度较大。涉及利益调整,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成本较高,地方财政保障压力加大等等。对此,一是着力调整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公共服务政策。现行的户籍制度在承担份内职责外,还被赋予了较多的附加功能,特别是大量的公共服务政策与户籍相挂钩。下一步要积极探索调整与户籍挂钩的公共服务政策,使其与户籍脱钩。二是建议制定出台居住证配套制度。建议加快制定出台居住证制度及配套政策,为流动人口在本地落户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建议修订完善《户口登记条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55年前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出台的初衷和背景与当前实际及发展需要已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亟需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符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口管理工作。
关于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当前,如何有效激发民间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地方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抓住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民间投资的机遇,尽早明确并细化促进民间投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是在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财政税收支持、改善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更加灵活、开放的激励政策。二是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继续通过强劲的政府投资带给社会强烈的信心和信号,刺激和推动民间资本的投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跟进”的格局。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民间资本与政府性项目之间搭好“桥梁”,为民间资本开辟有效可靠的投资渠道。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的保障。研究制定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地方法规,从法律的角度规定民间投资能够进入的领域和民间投资的方式、比例等,使民间投资有法可依。
关于绩效考核工作。近年来,绩效考核工作从上到下都在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是科学发展的导向要更加鲜明。坚持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果来衡量政绩,尤其要加大对生态保护、资源消耗、民生改善、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等指标的考核力度,真正形成倒逼机制。二是考核内容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列入绩效考核的应该是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阶段性重点任务和推进有难度的重要工作。一般的、常规性的工作,可以视情减少甚至不列入考核。三是考核资源要有效整合。尽可能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考核资源归并起来,避免多头考核。对部门工作已纳入党委、政府综合考核的,原则上不再单独考核。四是“一票否决”要从严控制、谨慎使用。除国家层面有明确规定的否决事项外,其他的要综合评估、清理规范。五是考核结果要刚性运用。绩效考核以后,要有实打实的奖惩措施,使其真正发挥激励导向作用,防止一考了之。
关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当前,乡镇最大的难题是财政困难。对此,一是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区级和乡镇财力状况的关注和调研,扩大因素法的应用,增加人均财力、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成本等合理因素,调整转移支付类档划分,提高具有均等化作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二是加大对乡镇财政扶持力度。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事权一致原则,完善乡镇的财政体制。充分考虑乡镇财少事多、权小责大的现状。在目前财税体制未改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轻乡镇的财政负担。三是加大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财力保障。鉴于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现状,建议省里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强化乡镇在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支出等方面的财力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对策举措
如何高效具体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和落实,成为决定新一轮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家认为,应当从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推动城乡均衡发展以及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以实现。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凡可以放权给舟山、义乌的,创造条件拓宽到所有市县,凡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已经下放的省级权限都要研究下放”。要以“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为核心,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审批方式创新,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地市试点,支持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广东已经开展的改革授权各地应先行先试。
进一步营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重点是创造条件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真正营造出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特别是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改革,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同时,配合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支持和推动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
继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扭转以往土地城镇化单兵突进、户籍城镇化落后于人口城镇化、工业化超前城镇化等畸形局面,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重点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城乡平等发展。
继续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是完善水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工业存量用地流转机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市场化配置机制等,促进资源环境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
加快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加以谋划和推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加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市化和民生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以及人才发展机制,突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企业创新文化,促进创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创业浪潮。
四、关于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
在谈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对策举措问题时,大家提出,当前在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多变的情况下,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智慧和理性,更需要勇气和担当。面对利益固化的趋势,如何突破“不愿改”的樊篱?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如何解除“不敢改”的顾虑?面对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险滩和暗礁,如何走出“改不动”的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秉持敢为人先、敢想会干的精神,坚持统筹谋划、重点突破、试点先行。
进一步改进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导方式。完善和强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讨论和协调解决重大改革问题。与此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明确和落实深化改革工作的责任分工。研究制定周密的改革方案、改革计划和改革项目,把各项改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同时,建立与国家部委、省级部门联动推进改革的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减少改革的摩擦阻力,拓展改革的探索空间。
根据实际需要对改革实行分类指导。总结完善正在开展试点的改革,大力推进已经全面部署的改革,认真准备今后要推出的改革。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又要合理把握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努力在大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发展。
会上还提出要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宣传和舆情引导。加强改革成就和改革经验的宣传,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大家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讨的基础上,还结合各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省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提升市级统筹发展能力。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破除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积极向市域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地市级统筹能力。建议省委省政府赋予地市级在市域范围合理统筹生产力布局规划、重点项目安排和资源要素配置的调控管理权限,逐步减少县级之间重复建设、同质竞争、产业同构、规划冲突等现象,促进各地错位竞争、差异建设、融合发展。
加大推进地方金融改革范围。以温州市金改为重大契机,在民间融资规范、地方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务求在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上取得突破,在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上取得突破,着力破解“两多两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考虑给予其他地区温州金改政策优惠,支持有关地区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建立促进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领导机制。着眼于山海协调同步发展,建议参照省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形式,尽快建立省一级统筹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市级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顺利推进,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奠定组织领导基础。
关键词:城市,事业,市场化,改革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orienta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city utility ope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is the key point and the core should be the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as a single break poin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basic premise, introducing competition and property right reform should go side by side with financing innovation from the main body of property right and solv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mpetition.
Key words: the city, career, marketiz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公用事业主要指包括该城市的供电、供水、供热、燃气、城市公交、污水收集和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与桥梁。城市公用事业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外部性、消费排他性和自然垄断等属性特征。
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产权结构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以国家所有为主,尽管在不同的行业国有产权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戚聿东等,2007)。这种单一国有产权结构往往带来的政企不分、竞争不充分、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监管不到位、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等弊端。
究其原因,其中一条是在改革的指导思想存在着偏颇,以及改革的核心与切入点没有把握好。许多城市政府推进公用事业改革的主要是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忽视了改革的整体效应的实现。一些地方只注意国有资产的出让、转让和资产变现,按照一般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法,盘活和溢价出让城市公用事业国有资产,期望以此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国过于注重推动公用事业融资多元化,忽视了很多市场失灵情况的发生,出现“过度市场化”的问题现,比如,个别地方政府将自来水等公用事业“一卖了之”,很多地方出现了政府在公用事业投资上的缺位(徐宗威,2008);一些地方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现象,不分具体情况设定改革的最后期限,规定在某一时间之前必须完成改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地在推进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对“公用事业”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混同于一般的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地推进改革过程中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市政公用改革的系统性、多目标性、往往只追求改革的单一目标,从而导致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的认识偏差(秦虹等,2008)。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职能转变、垄断竞争、产权安排、产品(服务)供给、投融资机制、规制创新、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经济绩效与社会责任的兼顾等方方面面。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解决,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但改革不可能面面俱到,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应该是首先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说,目前在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中,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何在?
一、把破解产权结构单一作为改革创新的切入点和基本前提
在城市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中,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产权结构单一等问题。“一股独大”必然使行政势力难以消除,进而使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具有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同时共存的浓厚的“双重垄断”特征,基本上采取区域性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完全由当地政府管辖,没有跨地区、跨所有制成分的运营主体,市场与地域的分割使企业之间因缺乏有效竞争而导致运营低效,服务意识淡漠,运营主体经常凭借其垄断优势任意延伸垄断范围、损害消费者和用户选择权。以行政势力为基础的自然垄断不仅减少了社会福利,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助长了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张群,2008)。
从产权改革的实践结果看,当前城市公用事业国有包办的局面没有改变,国有资产仍占较高比例,产业内的国有资产占有绝对控制地位;在先行改革的行业组建了一些国有独资公司,但是基本没有涉及产权制度改革。这些国有独资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并不设董事会,因此难以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也难以仅通过外派监事会的方式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尚未根本转变,有些集团公司还遗留着相当程度的行政性色彩。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必须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把破除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作为改革创新的的切入点和基本前提,这是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不能绕开的一个壁垒。
二、引入竞争与产权改革应双管齐下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公用事业经营机制改革归结为一点,就是在传统的集权型经营管理模式中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这是宏观视角的改革;在微观企业层面,以引入市场竞争为主导的市场化与以产权改革为主导的企业化,是引导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经营机制制度创新和变迁的主线,这条主线也将贯彻于今后改革。
城市公用事业企业肩负的政策性负担、经营目标公益性与赢利性的二元特征以及双重委托等问题,既是隐藏在3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与市场边界“拉锯战”背后的问题,也是目前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仍需要在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完成。在目前情况下,城市公用事业产权改革,与引入市场竞争是同等重要的。一方面,如果微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很到位,通过控股、参股,甚至出售和转让,将产权由国有改为多元产权,但若引入竞争不充分,产权改革的结果只不过是将行政垄断改为市场垄断,作为人的企业就可能利用信息优势牟取暴利,这与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如果部门内竞争引入很充分,但企业产权改革滞后,由于竞争主体并非独立自主和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企业具有盲目开展恶性竞争的冲动,最终受害的还是作为委托人的消费者和政府。
为此,着眼产权改革改革不到位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并存问题,城市公用事业运行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应引入竞争改革与企业产权改革应双管齐下,通过促进具有自的法人实体在市场规则和框架约束下展开正当竞争。
三、从投融资创新入手解决产权主体和竞争主体多元化
多种形式的投资经营格局是加速推进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从我国各地改革的实践来看,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主要是由投融资体制改革所带动的,由于投资主体不再是政府,融资方式也不再仅仅是银行贷款,所以追求投资回报的机制发生了作用,迫使市政公用事业向现代企业经营方式改革,从经济机制上促进了改革的深化。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还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矛盾,尚未实现良性运转,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法单一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还是投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和方式。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建设、运行和管理仍面临许多障碍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投融资机制、渠道、方式的创新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更深层次地去考虑,要通过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创新、投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吸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与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建设、运营和管理中来,从而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运营管理领域,与国有资本共同形成多元化的产权格局,既是打破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产权结构单一的主要实现途径,也是打破垄断、形成多元竞争主体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徐宗威.《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1日
[2]张 群.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现状及改革的目标体系构建 《北方经济:综合版》2008年17期
根据市、镇关于校长绩效考核的文件精神,我就2011年秋季以来的中学校长岗位,进行述职报告,请大家审议。
我报告的题目是“积极努力,引领发展”。
一、坚持“发展教师”,带好队伍
没有团队的努力,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因此,我将教师团队精神与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内容。
一是种植信念树——“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遥远”。我以为,校长领导的首先是学校的主流思想、积极舆论。当一个团队的责任感消退自信心丧失的时候,校长的使命就是唤醒老师们的责任感与点燃自信心。我以为,xx中学教师团队有着“包容大气”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一直坚持“依靠教师凝聚团队办学校”。
三是强化示范性——“领导作风就是行政力”。我将班子作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站在教学第一线,站在管理最前沿;工作中坚持“与人为善”、“主动沟通”、“服从全局,突出中心”、“公心待人,公平处事”、“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我在领导班子中倡导“不论我们有多么的委屈,每天都要笑容满面;不论我们有多么疲倦,时刻都精神饱满!”这一新的精神面貌要求。我以为,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我们看到了教师团队的精气神。在推行课改中,我亲自示范为课改启幕,吹响改革的号角。我为全校教师上第一节示范课,作第一个培训辅导,写第一例评课报告,建最丰富的教育博客,带领班子全员、全程、全科参与每一节研究课的备课、观摩和评课,我和老师们一起分享课改研究的心得与趣味,就是要用领导班子的奋斗与执著精神唤起教师参与课改、专业成长的冲动。
二、坚持“规范有序”,优化管理
不断规范,不断完善,不断精细。在优化学校管理上,我注重四个方面:
一是营造小环境,让校园成为感恩的文化气场。我提出“感恩教育”这一校园主流文化构想,不只是因为“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之文化背景,还有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的支撑。学将“尊重和发展每一个生命”作为教育理念,将“包容大气,和谐共荣”作为师生的共同愿景。我以为,“感恩”是与上述理念紧密结合的关键词。“感恩之心”就是人的“善心”。因此,在“感恩”的主题文化下,“尊重”是感恩的主要表现形态,“发展”就成为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我相信,一个在感恩文化的熏陶和濡染下的教师团队、学生群体,一定会凝聚成一种“包容大气、和谐共荣”的精神气场。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就是以“与人为善”为出发点,以尊重人和自然、善待人和自然的教育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学校选择“感恩”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口,能很好的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等主题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搭建联心桥,积极公开,主动沟通。“让家长知道我们怎样办教育,让教师知道我们怎样办学校,让学生知道我们做老师。”这正在成为我们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没有不可以公开的,没有不可以沟通的,没有不可以议论的。我们搭建起三大信息公开平台,各处室管理信息白板、学校管理交流与信息简报、校务公开专栏和学校网站。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多次听取和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校园网站做到每天一更新,内容丰富,及时公开,位居荆州市第一名,湖北省第17名,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同时,在工作的推进与落实过程中,我们积极营造以尊重与信任为前提的对话合作的心理环境,在沟通中有效地落实工作,赢得了绝大多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三是落实硬举措,凡事细做,小事做好。坚持比方法更要,执行比口号更重要。落实“课内比教学”,全员比赛,立足常态,追求有效,集中讲课,统一平台,学校办公室安排专人为每一名讲课教师摄像记录精彩瞬间。活动结束后,学校将利用校报、校网、校宣传橱窗专题展示每一名教师的教学风采。整个活动受到市教育局多次高度评价,县、市、省教育信息网均对我校的课内比教学有过多次的推介宣传。落实“安静班级”,净校风、育学风。落实“提前候课”,所有教师提前10分钟进班候课。落实“选课坐堂”,班主任每天在教室坐堂一节,任课教师每周到本班教室坐堂两节。教师在教室备课批改辅导蔚然成风。落实“打破学科界限集体磨课”,课改年级的语、数、英教师及校委会全体成员每周同听3节课,同说、同议、同研究。落实“两操”,全新的学生精神风貌正在展示。
三、坚持“有效课堂”,推进改革
今天的xx中学,最大的事是提高质量,最艰难的事也是提高质量。每一次全体教师会、教学工作会、领导班子会,教研备课组长会,我反复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一种什么样的办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1月,我们正式启动了新课堂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学习的模式。我深切地体会到:不改变教师的精神状态和专业面貌,不通过教师自觉推动课堂变脸,不通过课堂变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可能实现学校的质量提升。
一是引领学习,重要的是自觉变观念。校长变不如教师变,校长强迫“洗脑”不如教师自觉“转变”。事实证明,没有教师共鸣的改革,都难以见效。为了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变化并能最大范围地引起改革“共鸣”,一个月里,我们先后四次派出语文、数学、英语、思品教师到荆州市北门中学、随州市厉山三中现场考察观摩“高效课堂”,培训教师70多人次。13位教师的北门之行,老师们被这种“颠覆性”的课堂震撼了,一场北门中学课改观摩反思会引起了共鸣和争议。30位教师的厉山之旅,我们看到精细管理、有效德育的成功经验。学校负债累累,但我们花费二万多元能换来老师们教育思想的改革,值得!返校后,在老师们尝试两个星期后,我们隆重举行“赴厉山三中考察反思报告会暨有效教学论坛”。通过15位教师代表的演讲的声音刺激、感染和影响全校教师。
三是精细管理,落实就是硬道理。推进改革,重在“管理”。没有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作支持和保障机制,课改必“空”。认识提升,视课改为“课题”。我积极奔走,成功将“提高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模式研究”申报为荆州市教育科学十二科研课题。并亲自制定课改启动、试点、推进、总结的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
2006年12月11日上午,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书记杜青林强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是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杜青林指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倡导科学求实的精神,牢牢把握“又好又快”与“社会和谐”这个基本立足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进四川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坚持务实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创造发展的新亮点,以更奋发有为的状态,改革勇于率先、开放勇于攻坚、发展勇于创新,充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要坚持真抓实干,把工作规划落实在具体项目上,把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头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问题上,把工作成效体现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四川、增进人民福祉上,全身心地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和谐、创一流业绩,以实干兴省,以实干富民。
杜青林强调,要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力争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要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大力发展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突出抓好工业的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优势、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快建设“开放四川”的步伐,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四川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要重点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农村交通、人畜饮水、农民工培训、农村安居、扶贫解困及污染治理等十个方面,办好群众急需、受益的实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