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

第1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一)宣传工作

1、组织封面人物申报及评选工作,树立先进人物标杆,宣传先进人物事迹,评选出动力作业区XXX、高炉作业区XX、球团作业区XXX等16名封面人物,进一步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激励各单位职工干事创业热情,为作业部生产经营多做贡献。

2、围绕生产经营重点工作、降低铁成本、环保工程建设、检修工作、小改小革、典型人物等先进事迹进行跟踪报道15篇,传达作业部各项工作精神,充分发挥宣传工作提气鼓劲、凝心聚力作用,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保持作业部与职工之间良好沟通,为作业部各项工作开展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3、结合作业部实际,组织开展职工思想调研报告工作,加强对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深入经营生产一线及时掌握职工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宣传引导,强化疏导教育,确保职工思想始终围绕作业部及公司中心工作任务要求,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4、组织中心组学习。根据《公司党委中心组2019年学习计划》要求,结合《公司党委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制定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并做好学习记录。

5、按照公司党委制定的《公司党委“转作风、进一线、解难题、办实事”活动指导意见》,做好作业部“转作风、进一线、解难题、办实事”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推进“转作风、进一线、解难题、办实事”在作业部落地生根,切实解决难题,推进各项工作进步。

6、按照党群工作部要求,积极配合宣传室、电视台等做好微信材料收集及采访任务,做好协助配合工作。

(二)文体活动

1、结合工会文体活动计划工作安排,组织做好相关文体活动奖品、道具等用品的网上采购申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经费作用,为丰富职工业余文体生活创造条件。

2、为进一步丰富职工文体生活,增强职工交流,组织开展“协同高效 奋勇争先”主题台球、乒乓球比赛,政工室积极做好人员、赛程、场地等的组织协调,确保了比赛顺利,激发了职工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2019年工作中。

3、按照公司开展钢铁板块“一业四地”春晚活动要求,协调组织演出人员参加彩排演练,为公司春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第2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2012 year cla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alent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ocial demand +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alent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 rotational stint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in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dynamic optimiz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re solved,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s worked out. After 4 year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73-03

0 引言

人才培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两个问题。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定位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矿井生产实践的人才类型,是指能够熟练掌握矿井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矿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其内涵是随着矿井生产实际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问题。目前煤炭行业对所需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培养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则需要考虑如何使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意识培养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与贯通。

最后,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培养出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标准。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精准定位、动态调整”为目标;遵循“服务面向”、“自身特色”、“办学层次”、“社会需求”的四原则理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国内煤炭院校、省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构建“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要求。解决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滞后于煤炭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足的难题。

二是,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既能彰显社会需求又契合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同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区别的,“平台+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特点,“平台”的搭建是统一的,但“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形成适合个性化发展的“订单式课程体系”。

三是, 依托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以及“校-企”协同创新工程,创建“产、学、研”基地,进一步优化和充实“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循环交互式培养,实现校内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 “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不仅破解了实验条件建设仅靠高校,学生实践按纲执行,学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难题,同时破解了实习入井难的问题。目前与之配套的矿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拟矿井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丰富“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四是,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矿业类人才需求和我校矿业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提出基于“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其中,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设计团队,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并适时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协作意识的平台。通过专业之间的协同,增强学生的多专业交叉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被动学习和设计目的不明确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五是,通过“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运行模式,建立校-企联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意识形态的培养。通校企联盟,建立“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学校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学培训、学历提高提供跟踪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处于一种“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见图1。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经过四年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探索,该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确保招生和就业稳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适时调整了招生计划,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煤炭行业低迷时期时期,我校采矿工程的就业率始终位于学校就业率前列。

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提高,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显著。建立了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校-校协同创新工程,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认知感、意识形态显著提高。

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校学生多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作品大赛61余项,获批大学生科研立项30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篇,获得专利5项。

四是,毕业设计改革成果显著,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并增加三维虚拟矿山动画设计及实体模型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

4 结论

通过该培养模式,同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有效实施途径。全新培养模式依托所创建的“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同时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基于校企联盟实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团队意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意识形态。通过四年一体化培养研究,该培养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准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开展新一轮培养升级。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耿广中,方君,李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煤炭,2005(3).

[5]拾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煤炭科技,2010(3)[6]李建兵.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第3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然而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首要解决的就是“具体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这一难题。就目前而言采矿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创新与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个能力,然而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是目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还要想到“就现在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培养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模块化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使学生提高这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达到采矿工程专业的真正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1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首要目标是定位要精准,学会适当调整动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煤炭院校与省内国内大型的煤炭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四大原则理论,即面向服务、社会需求、自身特色与办学层次严格遵循。第二,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所需的精准定位相结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但可以凸显社会需求,而且能够对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契合,对就业导向与平台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不同的企业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平台+模块”一样的知识结构体制主要表现出就业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特点,统一搭建相应的平台,只是能够依照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通过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当调整,构建出以“订单式课程体系”为主的个性化发展。第三,依靠国家目前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以“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进行创新,建立起以“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基地,对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进行优化与充实,运用“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循环与结合培养,达到有效融合校内仿真教学和现场实践形式的目的。对“虚拟仿真+轮岗挂职”为主的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构建,一方面,能够解决只能依靠高校的实验条件建设与学生依照考纲进行实践执行,不会学以致用的难题;另一方面,有效对实习难及入井难的问题进行解决。第四,为了实现高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务必运用“社会需求+校企协同”模式与建立学校-企业联盟,通过企业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导向+平台模块”的运行模式,并将毕业设计管理和指导模式为主的“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相结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进行强化培养。运用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一套“利用待遇留住人才进行终身培养”的用人机制,学校跟踪指导毕业学生进行继续教学培训与学历提高,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进行培养。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存在“人才用的上却流失严重”的难题进行解决。

2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在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选题上,通过四年对其进行的分析与研究,这个模式对其人才培养的实施存在的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等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满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达到了对人才进行“定位要精准,并适当调整动态”的培养,保证了招生与就业的稳定情况。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迷时期,通过将培养方案、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结合,促使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校就业率中,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第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取得满意效果。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与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自身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第三,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多人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又61余项的创新实践作品大赛作品由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同时有6篇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取得了5次专利。

3结论

通过将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全体学生作为主体明星这次培养模式的试验,同时获得了最佳的成效,开辟了一条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便捷途径。依靠所建立的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及“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全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团队意识进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企业发展意识形态形成正确认识。该培养模式经过四年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正在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将加快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全体学生再进行一轮的升级培养。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03).

[5]徐学锋,刘少伟,韦四江,顾明.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3).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8]秦涛,康健,林井祥,.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0).

第4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非稳态竞争动机;对策;就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82-02

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评判目标之一,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高等教育积极改革,出现了应用型、宽口径、创新型等多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依旧出现学生就业率逐渐下降及就业后失业率增加的情况,文章基于非稳态竞争动机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从学生本体角度审视社会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途径来探讨对策,以期达到学生职业有效规划并促使其学习工作良性循环。

一、工科大学生非稳态竞争动机表现形式

对某高校工程专业的工科类大学生的整个阶段性的校园生活、学习情况以及业余兴趣的实践等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学生对于竞争刺激开始倦怠,其根源可能是非稳态竞争动机。这种信念形成的因素很多,其对于就业起到直接的阻碍作用,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非稳态竞争意识。在被跟踪调研的本科学生群体中有约60%对竞争力动机和竞争意识没有任何概念,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和求学目的都茫然不知所措,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与就业即失业的困境;群体中剩余部分仅有10%具有稳态竞争目的,一般体现在有清晰的短期校园学习计划和缜密的长期职业规划;群体中其余部分则认为按时上完课修得所需要学分即达到大学生的要求。调研显示导致就业困境的原因与竞争意识有很大关系,并且非稳态的竞争意识直接使得对象淡化竞争动机,从而增加其被环境淘汰的几率,也扩大了工科大学生学习性的消极效应。

2.非稳态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可简单理解为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时所表现的实际面对挑战的能力,在调查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能力不足却自我评价较高的约为68%,专业知识基础欠缺且实践能力不足的约占57%,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的约为5%;二是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却不能正确使用的约为40%,具有交流沟通能力却缺乏与之配合的团队约为50%;三是能吃苦耐劳具有坚韧精神却缺乏创新意识的约为80%,能适应不同环境且能良好自我推荐的约为5%;四是具有良好的潜力却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培养的约为15%。

3.竞争规则的理解偏差。由于当前社会的多样化氛围,使得学生们表现为过分看重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个人综合能力已经不再被列为首位,同时社会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操守也被这种竞争规则所忽视,称为竞争规则的非稳态性,直接导致工科大学生在面临竞争时被淘汰的状况。

4.竞争技能的非稳态运用。通过有效的大学学习训练,积极参与各种校园及社会性竞争活动,在实战条件下充分运用所学技能,并可有效借助各种人际关系,促成自身实践竞争技能的提升。然当下社会竞争出现关系化,即迅速获得绿色通道,这些特殊情况的介入打乱了竞争游戏规则,而且建立关系网络比起实际学习训练来的轻松,因竞争缺乏公平公正进而导致竞争技能的非稳态运用。

二、非稳态竞争动机的现实分析

1.哲学观点上的非稳态竞争动机形成因素。非稳态竞争动机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上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基本形态,并且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个体自身会不断对竞争态势的刺激做出变化反应,同时这种竞争动机也一起潜移默化。其是在不断参与各种涉及竞争性的活动中不断变化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与时间和空间共同存在的,且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函数。

2.心理学角度审视非稳态竞争动机。人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非稳态竞争动机最终影响的还是非稳态竞争行为。大学生进入校园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心理发展也逐步成熟稳定思维模式,对于竞争机制的选择与排斥的标准也逐渐清晰化和明朗化。心理变化几乎对非稳态竞争动机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心理作用的变化是一个成长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抑制。

3.社会学维度下的非稳态竞争动机。当前社会总体素质水平的发展趋势对于高等学府内大学生的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大学生所受教育方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手机、网络等高科技设备同步进行。社会积极面会带给他们一些正能量,现实中他们可以通过额外的特殊方式改变这些竞争游戏规则,因此会对于这些“毫无意义”的竞争产生出较强的漠视态度,一段时间后也就形成了非稳态竞争动机,并会导致他们的很多生活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蜕变。

4.家庭经济条件对产生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影响。近年来在经济建设需求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暴富家庭,家庭经济资源充裕对于大学生的求学欲望和竞争动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竞争模式已经被信息获取工具所改变,高科技的信息工具如苹果和平板电脑等的使用促使了信息化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形成。

三、改善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对策

当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异常化发展,在高等院校中出现的这种非稳态竞争动机必须引起大家重视并进行改善和消除。本文结合调研情况从校外企业制度优化和校内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分析,积极探索解决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决策。

1.监督企业选拔人才采用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大学生完成学业后最终的去路是投身社会,运用自身的能力服务社会,而择业是必经之路。优秀的人能具有继续优秀的潜力,但不能否认暂时不优秀的人不能发展成为优秀的人,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规则制定者本着公平公正的心态,才能有效促成所有参与者的机会平等。学生步入社会是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无法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机会或是歧视学生的用人单位,严重者给予相应的处罚,可以减少这些企业发展中的鼓励政策,也可以建立大学生维权的相应机构,协助大学生能有效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竞争。

2.通过高校教育改革建立有效竞争机制,构建实战化教学平台。高校为提高工科类大学生竞争实力,并缓解非稳态竞争动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可构建实战化教学平台。实战化模式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积极竞争意识,通过稳态化竞争动机来促进个体本能对学习的渴望,从而自觉学习并将所学知识有效用于实际工程情况中。①寻求企业支撑,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实战训练课题。对于提炼实战化教学项目不是每个工程类方向都一样的,需要教师在充分熟悉和理解教材后,并了解当前社会上本工程方向的发展行情及后续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及需求,对课程进行整体宏观把握,同时有必要进行涉及学科之间的交叉,仔细斟酌然后提炼。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互相学习,提高理论与实战能力。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实战资质,则需亲自进入企业学习和训练,熟悉企业现场实际生产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后成为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专家。实战化模式中除了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实战能力之外,对于学生需要择优培养。对学生采取竞争机制,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时间、道德操守等方面择优选拔,参与者自主愿学,且身体力行能坚持到底。

3.结合校企协作培训基地,营造实战训练氛围。教师可充分调动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营造与企业工作环境相似的实验氛围,在制定实战化实验教学项目的同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分配不同的工作,其中有文件的撰写类、现场生产技术、设备检修类、工艺研究开发等,积极锻炼试验任务中的各种及时应变的实践能力。

4.在学生毕业期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效考核标准。将企业缜密复杂的项目结题模式引入实战教学考核系统将大有裨益,因此该模式教学成果的考核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法和标准。首先将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通过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次进行实战化项目关键实验操作部分的现场演示,在单位时间内争取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邀请领域内的教授和专家进行点评,并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给出建议以帮助参与实战模式训练的师生都能提高相应能力;最后在毕业实习期间协助学生尽可能将其所获得的实战经验应用于企业或实习单位,以实践来检验竞争力。

四、结语

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形成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级知识人才仍然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栋梁,只有通过社会制度完善和校园教育革新,共同有效改善甚至消除新时代大学生的这种非稳态竞争动机,让他们能真正在实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名符其实的高材生和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才是我们大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当前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2,(10):113-116.

[2]李升兴.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9):100-102.

[3]陈丙义.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内涵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3,(3):114-117.

第5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 医院

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在信息时代来临的背景下,思维敏锐活跃、接受和适应新事物能力强的医务工作者,已成为新时代的主体网民。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对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开拓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快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舆论保证。

一、网络文化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由于网络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使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

1、网络信息,拓展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从书籍、文件和报刊资料中获取信息,而网络以其丰富的知识资源,快捷的传播方式和即时的参与性,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的来源和渠道。这就意味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而且可能在网络中占有市场,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及时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通过网络了解、借鉴国外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成果,从网上获取工作对象的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虚拟空间为他们提供思想方面的服务,并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生动直观的场景,大大缩短了时间距离,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医院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影响面较小的弱点,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

2、网络信息,增强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性。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谋而合。网络上的信息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既可方便地获取大量社会信息,也可以就自己的疑问主动在网上进行检索查询,寻找答案。大家还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言论,宣泄烦恼,与虚拟空间中志趣相投的人交流思想,从而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不断增强。现代化的医院基本上配备了本系统的局域网系统或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可与外界的医疗信息机构自由地进行学术交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获取医疗、科研等信息的主动参与性,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的主体性目的的实现。

3、网络信息,提高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医院的局域网或互联网上的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迅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及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在网络论坛发表对某些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这种传递速度对及时地掌握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实际、及时反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网络,还可以建立大量内容健康、政治导向强的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健康、科学的思想政治信息,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加强对网上舆论的正确引导。

二、网络文化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为我们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同时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1、网络发展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带来冲击。网络一方面为医院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也对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重的冲击与挑战。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时代,大课堂授课等“人与人”对话,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方式。而在网络时代,天然地域屏障已不复存在,意识形态渗透更为强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自身网络基础建设和技术方面的巨大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思想道德文化、人生价值观念等渗透和浸入。一些非法组织如“”,也利用网络传播歪理邪说,盅盛人心。医院作为知识分子比较密集的地方,网络化程度高,思想政治方面受到冲击的机会也较大,因而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网络信息使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以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容易建立。但在网络时代,网络世界所具有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双向性,向人们展示了许多新的价值评判标准,它能迅速运用生动、形象的素材,直观地阐述抽象的道理,表现出“事实说话”和更加“可信、平等、自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如果不加以适当改变,随着网络文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将很难取得其应有的效果。

3、网络模式成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新课题。计算机技术在大中型医院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财务、管理和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医院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现行的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反差,存在着宣传、教育、文化、监管等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到位,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缺乏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给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任务、新的课题。

三、利用网络文化开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机遇与挑战共存,风险与成功同行。针对网络文化对医务工作者群体的种种影响,广大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大胆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机制,制定相应对策,开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1、增强网络意识,使之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网络使社会进入到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新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广大的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这种形式,更多地、更强有力地发出我们党和政府的声音。医院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努力学习、掌握网络知识,进行网络社会实践,加快建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加强对网络文化和“网民”的深入研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网和信息网,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心理状态和工作情绪进行调查和动态分析,有的放矢地正确的信息和观点,利用网络信息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将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轻松活泼,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有趣、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2、借助网络资源,加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网络可以克服目前教育节奏慢、编教程序繁复、教育工作时效低等弱点,它能把信息瞬间传遍各个网点,为政治教育的快速反应提供了可能。医院的政工部门可以通过医院局域网或电子邮件将教育通知、教育计划、讲课教材等直接发往科室,将教材直接上网。这样可以减少经费开支,缩短教材的发放时间,把握好教育的有利时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还可以通过开办网上“说句心里话”等栏目,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反应,主动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掌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利用网络文化资源的共享性,努力打造一批广大医务工作者喜闻乐见的,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络或网页,不断丰富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内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为学习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建立网络管理组织,完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加强组建精干的网络管理组织,可以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加大打击力度,净化网上环境,使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走上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离不开一支既有较高管理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了解网络文化特点的管理干部队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宣传思想文化的同时,应建立网络宣传的管理规范,加强对各网站的信息、网站连接、BSS的审查,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在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时,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管理与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网络道德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医务工作者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加大力度建设好医院青年自己的现实组织,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以有效手段吸引青年、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的同时,再以有效的方式介入网络组织的运作与管理,使各种虚拟的组织为我所用,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有利于医院青年职工成长、成才的活动,充分发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网上优势。■

参考文献

①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②雷骥,《论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③鲁宽民,《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面对网络》,《中州学刊》,2005(3)

④黄光辉、肖成造,《信息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1)

第6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企业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起着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以契约为保证积聚和整合知识,知识与资源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的知识,进而通过可观察的企业能力及行为转化为企业绩效,企业的知识存量、结构,以及吸收、整合知识能力的异质性是形成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因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网络作为内部显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知识管理的操作平台和基本工具。

国外学者从企业管理职能(运营、规划与战略)层次范畴揭示了信息化对企业资源的配置经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路径(图1),呈现一种高阶依赖低阶支撑的综合运用形态,国内学者从功效的角度将信息化的功能归纳为媒介、协同、驱动和诱导四类功能,并提出四种功能相互作用下的创新促进机制:主体关系培育引导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均衡机制,以及知识创新链优化机制。

企业的创新是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创新,而信息化需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制度诸要素协同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综合理论研究,并结合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可以从四个逐级抽象和深入的阶段来认识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图2),从中探求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

(1)信息流通媒介功能。实施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的企业,内外部实体可借助电子邮件、浏览器、文件服务器等方式进行快捷沟通。显性知识以可编码的信息形式存储在系统中,提供了信息共享和跨实体范围的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化革新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这是应用于组织结构整合的知识体现,引致了组织协作程度提高和管理优化。由于组织内部存在分工,可编码知识在流通与运作过程中,将因各组成单元的功能及任务需求差异性而出现有选择的淀积,从而呈现知识配置的优化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借助信息系统的媒介功能,不同管理层次的员工可以平等、开放地快速沟通,命令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层级,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驱使组织架构向网络化、扁平化进行整合。企业在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能力提高计划精度,减少时间消耗,通过实施时间管理获得速度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共享、运作的需求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信息化媒介可以明显地促进知识共享和运作的效率,然而这是一种处于下意识层面的对知识的管理。当企业认识到自己作为知识集合体的本质,能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从而主动地为企业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创造条件,如:激励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开发组织单元的知识学习能力,减轻知识转移的障碍等。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积聚(学习、获取、存储)、知识评估体系、知识的运用和转化(SECI模型)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知识价值的鉴别和知识资产的商品化予以充分关注:前者是促使微观知识存量和宏观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知识存量应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后者则是知识资产价值和企业绩效体现的根本目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4)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优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运营管理进步的外象,深入到战略层次,其底蕴和根本目的则是建立具备创新诱导能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知识良性动态循环的环境,体现为:知识流通、共享、转换的阻尼小;组织单元及员工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存量来学习、理解新知识;企业管理者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中,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全员创新的创新型文化得到崇尚和弥漫;在管理机制上,应能协同发挥创新个体的外部激励和内在的创新自激励;组织的创新不是一时的,而是受到知识的运动所诱导,遵循“知识流通和运用发现创新点或问题涌现创新行动实施产生创新成果再激励”的路径,源源不断地持续产生的。企业创新型核心能力(企业配置、使用资源,以及发现未来机会的能力)由此得以提升和优化。

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2信息化对微电子企业知识范畴产生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微电子产业早在1991年即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范围之一。微电子企业可划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两类,前者通过CAD软件生产IC功能电路图和工艺版图;后者则通过复杂昂贵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制造出最终的集成电路。两者分别是技术研发型和生产制造型高新企业的代表。

我们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上海地区部分微电子企业调研了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调查表明微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受调研企业均实现了内部联网,与外部广域网接通,并拥有或正在筹建对外的WEB网站.受调研的IC制造企业和近60%的IC设计企业建立了用于生产计划、进度控制的信息系统,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方式被广泛运用。微电子企业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繁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内生性,能够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而国家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如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也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调研企业明显体现出信息化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特征。①企业在内部广泛运用网络手段共享知识资源(图3),同时通过外部网吸纳外部知识。受调研员工中,70%认为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内部网获取,46%认为主要通过外部网获取与工作相关的外部信息。②IC制造类企业基本都通过广域网向供应链上游的IC设计企业客户提供了信息虚拟通道,以便客户在授权的范围内局部访问自己的内部生产数据,进行进度监控,体现了供应链范围的知识共享行为。③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任务委派使企业组织架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层级关系、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呈现出柔性化组织的特点,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也有所增大。然而在管理沟通有效性方面,绝大部分员工则认同“工作会议”与“面对面委派”等非信息化方式。

3当前的问题及对策

就被调研的企业总体来看,对知识的管理还是处于自发性的、下意识的形态。管理者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有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对知识的管理。这其实仅仅处于知识管理渐进模型的第二进阶。这种管理形态容易受到市场的短期利益所驱动,因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培育创新竞争力的核心任务,对

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在享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容易旁生出对信息系统的非理性依赖。信息化的直接优势体现在可编码知识的共享上,然而应用于默会知识的转移则是困难的,这方面组织单元、个体间的正面沟通和长时期磨合不可或缺。如果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过分依赖信息系统来沟通,会产生沟通效率损失,还可能使管理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拒绝知识转移的误解。在微电子企业员工中对沟通方式有效性的调研结果佐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知识外溢是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负效应,通过信息系统外溢是引起知识外溢的其中一种原因。在所考察的微电子企业中,存在着通过严格监控信息载体进出,尽可能减少对合作企业的数据共享范围,以及限制离职人员一段时间内不能在本行业从业等手段减轻知识外溢的做法。对合作客户降低数据共享程度一定情况下会引起合作的信任缺失问题,这需要从知识联盟管理的角度加以研究。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高新产业起步晚,专业人才紧缺,企业呈现人员的高流动性,员工跳槽将引起知识外溢和企业内知识资产遗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求提高,除了要进行企业规章、常规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将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创新观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员工。

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强调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管理的高度,以及管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管理体制。

1)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是知识管理体系的本质有所认知,并要认识到知识良性循环环境和企业知识存量的有效积聚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驱动因素,从意识层面上主动实施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内设置首席知识官(CTO)和各个层级的知识经理是有效的途径,进而构建公司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2)培育知识共享和转换的良性循环过程。既要促进组织单元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沟通频度,同时也要提升组织单元和员工个体的知识存量及其与新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吸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尤其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转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对体制改变、科研成果产生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挖掘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将其显性化,通过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手段广为传播;知识资产默会知识,将显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贯彻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去。可操作的手段有增加正面协作和交流频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定比例的人员轮岗制,兼顾开发团队的人员稳定和流动性。应促使个体知识转换到企业组织的结构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具有排他性、难以复制的,能有效避免知识的外溢和遗失。以CTO为首的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在知识转换过程中应当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第7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一、创建目标

通过扎实的创建活动,局领导班子在2011年“四好”班子创建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习创新好。班子成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政治觉悟、领导能力明显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明显增强,成为勤奋学习,高举旗帜,坚定方向,服务决策的班子。

民主团结好。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严格按议事规则和法定程序办事,班子成员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工作协调配合,整体合力增强,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有效贯彻,成为团结和谐的班子。

勤政为民好。班子成员务实创新,锐意进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问题,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大兴求真务实、亲民、爱民、为民之风。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较真。

清正廉洁好。班子成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心系群众,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明显改进,成为清正廉洁的班子。

二、创建措施

(一)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水平

1、落实学习任务。围绕中央、省委、广汉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广汉市委12届13次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活动。坚持学习制度,集中学习讨论原则上每季度安排一次,时间3天,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天,参学率90%以上。

2、改进学习方法。坚持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采取专题讲座、主题发言、交流研讨、工作调研和学习考察等多种有效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实效性。班子成员要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笔记,参加集中学习讨论,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切实把学习理论同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认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转变思想作风同转变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把提高理论水平同提高领导水平结合起来,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理论学习与我局工作结合起来,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解决灾后重建、环境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领导工作中,落实在领导职责上,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能力、总揽全局能力、决策服务能力。

(二)加强班子团结,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学习教育,不断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民主集中制,形成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都要实行集体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决策后,按照领导班子分工,明确领导责任和部门责任,认真抓好落实。认真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和重要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对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决策的有效实施。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对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进行一次自查。

第8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电影、电视剧、歌曲等全面进入中国并产生极大影响。吉林省拥有朝鲜族人数较多,因此“韩流”对于吉林省的影响较之其他省份更为直接、深远。省会长春市更是“韩流”受众主体大学生的主要集聚地,“韩流”文化已经对这一群体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本文着重探讨“韩流”在长春市大学生中流行的现状及外在形成条件和内在驱动原因,用调研数据、采访实况阐述“韩流”对长春市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析长春市各高校针对这一现状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韩流”文化;文化嫁接;文化消费;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99-02

近期全智贤、金秀贤主演的韩国浪漫爱情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地区网络播放量超过了40亿,成为史上第一部百度指数破400万的电视剧,被认为是“中国拥有社交媒体以来最被热议的韩剧”。“啤酒和炸鸡”成了人们口中的热门词汇,“千颂伊”同款服装热销,400岁高龄的外星生物“都教授”被热捧,韩剧再次征服中国观众。但它征服的不仅仅是市场与观众,“韩流”文化在吉林的强势姿态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它对大学生群体的深远影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命题。

一、“韩流”的产生及文化内涵

“韩流”这一术语并非舶来品,它是中国媒体对于当下社会文化现象一次合理总结后的话语发明,被韩国等多国媒体认可并引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通用语。对于“韩流”的界定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指韩国的流行艺术(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明星、商品及生活方式等,以集中、量贩的方式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引起巨大影响,并形成一种嫁接文化潮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各国文化也纷纷涌入国内,一时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众声喧哗的局面。日剧、韩剧、美剧等大众文化也相继占领了中国市场,这其中“韩流”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更是超越了同时在中国的所有境外文化,中国成为“韩流”文化的主要受众市场[1]。而在所有“韩流”文化形态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韩国电视剧,《冬季恋歌》、《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爱在哈佛》、《来自星星的你》等,它们不仅带动了韩国影视商品的出口,同时也拉动了韩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和旅游业发展。最终韩剧不再是单一的影视产品,而是成为在政府支持、推动下形成的完善的产业化机制和成功的产业化运作。可以说韩流正是借助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撑而成为韩国的全民族意识,而其充分的市场化运作及在技术层面与世界全方位的接轨也有力地保障了它的巨大成功[2]。

“韩流”文化的传播必然要承载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很容易迎合当下青少年的文化需求。于是更多的青年人开始学习韩语,2007年我国就已经有70所高校开设韩语专业课程。近几年韩语课程更是日益火爆,在长春的韩国文化院韩国语班更是每期爆满。参与韩语学习的青年人大部分年龄是在20-30岁之间,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接触了韩国电视剧或流行音乐才想到要学韩语。目前韩国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已突破6万人,中国留学生以4.4746万人占其中的70%。这种全方位的文化影响使中国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穿着、言语乃至饮食等方面日益向韩国靠近。

二、“韩流”对长春市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流”正式袭卷长春,其中韩国著名女歌手李贞贤是把“韩流”引入长春的重要人物,对李贞贤的崇拜与模仿一时成风,“韩语热”就这样在长春兴起。

2003年《大长今》又将韩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服饰正式引进中国,韩式烤肉、韩国泡菜等渐渐走进中国人的生活,长春市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甚至自己动起手来制作简单的韩国料理,开办韩国服饰代购店等。2005年《我叫金三顺》在长春市热播,主人公金三顺虽然平凡,但是凭着勇敢、坚强的个性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这类韩剧所倡导的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长春市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追求。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中的“哈韩”一族越来越多。由他们独自或者合作创立的“韩国音乐流”、“韩星粉丝俱乐部”、“韩剧排行榜”这类流行网站层出不穷。

(一)“韩流”对长春市大学生行为的积极影响

韩国电视剧在主题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与保守性,比如他们更多地喜欢涉猎尊老爱幼、父慈子爱、谦恭礼让、诚信交友、朴实节俭、含蓄隐忍、积极进取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伦理,这在今天情感商业化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这种带有怀旧色彩的道德再现令当下大学生倍感亲切,令那些被日常学习、生活所累的大学生在韩剧演绎的“拟态生活空间”中寻找到一丝情感上的慰藉。

此外,韩剧追求一种真的庸常与无奈,追求人类质朴的爱、质朴的同情与关怀的“世俗之美”,这种“世俗之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易于被大学生所感触和理解。例如《蓝色生死恋》、《明朗少女成功记》和《冬日恋歌》等爱情题材剧中,频繁使用“白马王子和灰姑娘”这种世俗化的爱情叙事模式,满足了大学生最朴素的期待视野和最原始的审美欲望。

2014年5月本研究小组制作了题为《韩剧是否改变了你的行为方式》的调查问卷,并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程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长春市多个高校进行了调研。调查问卷中有“你会模仿韩剧主角的穿着打扮吗?”64%的长春市大学生选择了“偶尔尝试,但不会经常”这一选项,东北师范大学张姓同学表示很多韩剧中的服饰将时尚元素和传统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现代剧中新奇的服装还是宫廷剧里传统的服装,都能满足长春市大学生对时尚的追求。有一些同学在模仿韩剧主角穿着打扮之后,受到了关注,自信心显著提升,做起事来也事半功倍。

“韩流”在长春市的流行还强化了中韩两国大学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中韩两国大学之间的围棋对抗赛、足球友谊赛等深受长春市大学生棋迷、球迷的喜爱。两国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交流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体育、环保等诸多领域,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二)“韩流”文化对长春市大学生行为方式的消极影响

“韩流”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带有明显的营利目的,因此其着力点往往是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例如韩剧演员在剧中的造型力求“酷炫”,这可能对长春市大学生审美观念产生不利影响。他们只是对韩国服饰、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韩国文化表象层次上的模仿,而精神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却被忽略。这种盲目的“哈韩”有可能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参加韩国明星的演唱会、见面会而逃课甚至荒废学业。更严重的是可能导致长春市大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遗忘甚至抵制。

“韩流”中包含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糟粕。部分长春市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往往不加以选择地吸收,对“韩流”全盘接纳,盲目韩化。同时,舆论的过度自由、缺乏引导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出现偏差。韩剧、电影、音乐,包括其中的饮食、服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商品生产方式创造出来的商业产品,因此它的本质特征是世俗性和功利性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长春市大学生消费观产生消极影响,会造成一些大学生消费跟着流行“跑”,为了面子而盲目消费,情节严重的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资料表明,长春市大学生日常花销的主要来源是父母,他们没有尝过赚钱的辛苦,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什么流行就买什么,甚至媲美于白领阶层的消费水准。

韩国电视剧特别是都市偶像剧用高贵时尚遮蔽和掩盖了严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虚假的情境,这在长春市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候,容易使得他们脱离现实,在虚构和想象中确立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在长春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大学生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在毕业择业时,只注重工资高低,不考虑是否热爱这份职业,相信金钱和权力的威力,这种功利意识及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利益驱动性,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质的满足,追求世俗的幸福。于是我们看到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匮乏、理性价值淡化。

三、高校应对“韩流文化”泛滥的措施与策略

“韩流”文化的盛行无可避免地对国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如何应对“韩流文化”的来袭?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正确地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又该怎样肩负好培养青年的重要任务呢?

在今天,文化交融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持有坚决抵制的心理,更不能抱有完全拥护的态度,对于“韩流文化”也应如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主旨和原则,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国人所用的优秀文化。

首先,结合高校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周密计划地开展校内工作。针对“韩流”问题,高校要做出积极回应,将其作为高校学生培养重要课题进行认真、深入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引导大学生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有选择地将那些健康向上的、适宜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文化知识引入课堂,进而逐渐培养大学生选择精品文化的能力。青年大学生是受“韩流”文化影响最大、程度最深的一类群体,各高校要针对“韩流”文化吸纳相关专业教师和拥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建立讨论小组。对在校学生进行大规模调查,结合自身院校的学生特点系统分析“韩流”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影响,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对“韩流文化”进行筛选的吸收和摒弃。这样便可以缩小研究范围,找准切入点,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

其次,在充分掌握本院校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各高校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以“韩流”文化作为主题的专项活动。一方面,通过活动的聚焦和引领,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专项活动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们对当前“韩流热”问题的重视。同时,积极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理性态度更能从根本上改变“韩流”的不良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对“韩流文化”形成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在讨论组充分掌握在校学生的思想倾向,发挥教育部门的引领作用,各高校可以开展相关讲座、论坛,将“韩流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部分加以介绍和推广,努力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领导的工作。

第三,高校信息资源丰富,拥有庞大规模的文化领头人。相关人士可利用其专业性和前瞻性优势对“韩流文化”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地认识、辨别。将其正确的认识辐射到全社会,为更广阔的社会群体提供思想引领和借鉴,这样能够更高效地引领国人对“韩流文化”的正确认识,从而避免盲目性,更有效地借鉴“韩流文化”。

参考文献:

〔1〕彭琳.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渗透——论“韩流”现象对中国大众的影响[G].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4.46.

第9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计划范文

一、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一)目前,我县有县级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台1个、文化广电稽查大队1个、电影公司1个、农村文化站11个。各类文化人才有:文化馆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博物馆员5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图书馆员8人;采茶剧团专业人员22人,其中三级演员9人、三级演奏员有4人、四级演员有9人;局综合执法大队7人。根据调研情况建立了文化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储备专业人才和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人才保障。多年来,我局注重“刚、柔”相济引进人才,在刚性方面,每年编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录计划,陆续录用了舞蹈、声乐、财务、执法等人员。在柔性方面,我局为了使各单位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通过调入和内部调整的方式充实了文化人才队伍,使系统内部文化人才得到合理配置,起到了“才尽其用”的效果。

(二)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人才总量、特别是中高级人才偏少,正高以上人才属于空白,副高以上人才仅占总人数的1%不到;二是中高级人才多为文化艺术、文博,并多数集中在我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工团、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三是文化产业人员中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偏少、文化程度低。

二、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还存在着人才的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的素质偏低,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的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公务员编制较少。由于单位性质的原因,只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公务员编制,且都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公务员偏少,大部分工作人员是事业编制和工人编制,专业对口人员相对较少,给总体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特别是,在进行文化研究方面由于缺少专业性人才导致深层次研究不够。

(二)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干部来源比较杂,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比例较小,大多数都是工作之后再进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所学专业多而乱,人员素质不一样,高、尖、专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文艺创作人才。

(三)人才分布不均。大量的人才集中在县级文化单位,而作为重要生力军的乡村一级文化人才奇缺,仅有的也经常被抽调至其它中心工作,不能专心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

(四)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人才缺乏。受我县吸引人才的载体不足、机制不健全、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经费投入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影响,导致了对文化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承载作用偏低。因此,外地人才流进来比较少,本地高素质人才外流相对较多。另外,存在人才使用上专业不对口,人才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等问题,导致一些工作墨守陈规,无法创新。

(五)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有待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尚需完善中,政策待遇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根本形成,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存在,人不得其位,事不得其人,影响了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对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等各个环节,缺乏稳定、系统的法制保障,人才资源管理的法制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搞好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对策建议

我县人才工作将以围绕文广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点乡土人才工作,以提高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与是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县文广系统选拔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深厚、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工作者;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艺术家、文化研究专家;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拓创新能力较强,现代管理水平较高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批熟悉现代新兴媒体和高科技传媒手段的文化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思维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

一是组织举办人才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文化研究专家,就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等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引进先进经验和理念,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是多渠道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重点是建立个性化的人才扶持计划,为各类拔尖人才参与重点课题、学术交流、基层锻炼、深入生活、学习深造、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新机制。为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管理和督促检查,将逐步建立基层人才考核制度、人才工作报告制度,人才宣传制度等,使人才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