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1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 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第2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近企尽心,建言解困,增进了解,共谋发展”为宗旨,努力实现政策宣传有浓厚氛围、调查研究有主题成果、反映诉求有畅通渠道、解决问题有实际效果。

二、活动内容

(一)开展“党员干部进民企解难题”活动。根据全区统一部署,结合正在开展的2014年劳动保障监察年审工作和“五级书记大走访”包联服务民营企业活动,安排局领导班子成员、局相关部门、街镇社保所和社区工作站负责人深入辖区民营企业调研走访。

(二)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按照省人社厅的要求,5月21日至27日参与全省联动开展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区就业和百帮创业服务中心以民营企业为重点,认真征集企业岗位信息,在有条件的街镇、社区举行专场招聘会或岗位对接会,并在招聘会现场设立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推介等服务平台。

(三)开展全区企业人才需求用工调研和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活动。以“进园区、问需求、送政策、助发展”为主题,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企业技能人才结构、用工结构、高校毕业生见习就业、专业技术职称、培训活动需求、员工待遇、招工的主要方式及对人社局改进服务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四)开展“平安民企创建”、“文明民企创建”活动。以辖区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为重点,加强政策宣传和安全、文明意识教育,走访企业法人代表进行一对一交流沟通,听取诉求、意见和建议,在全区人社系统形成关注民营企业、关心民营企业、关爱民营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成立区人社局民营经济“学、查、访、报、研”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日常工作,并设有专门联络员负责活动联络、宣传、信息报送等具体工作。

(二)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把本次活动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的一次契机,为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最高台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

摘要:这次社会实践的任务使我们建筑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学好专业理论课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社会与此专业项目的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贯彻到实践中去。一方面帮助我们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就业的方向,为以后的工作中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培养我们的学习热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努力做到:

(一)在工长的带领下到施工现场观看学习

(二)在学习中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亲自动手操作。

(三)与工长讨论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四)查阅相关的资料

(五)联系理论与实践,得出实践报告

前言:

此次实践收获丰富,我不但了解到以前在学校看图纸的不规范性,还对房屋建筑的全过程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对施工现场的工种的分配也有了一个十分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了解到武汉市在建的项目虽然很多,无论市郊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就业该前景广阔,但就业现实却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注重能力的学习,并且会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正文:

在工地实习中,曾经告诫自己:对于一个大学生,要敢于接受社会的挑战,敢于面对社会残酷的竞争。于是想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的这种方式不就可以让自己亲身体验社会,独自面对社会了吗?再者说:很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都强调要求有经验的,有经验就意味着公司少了一大笔给新手的培训费。而且有经验的好处还可以很快上手,为公司带来利益,试想哪个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愿意招一个有经验的呢?

针对我们学生而言,同样理论与完美的结合亦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表现。在学校我们只是一味的去学习,我们也没有条件进行社会实践。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没有通过实际操作得到的纯知识很难产生价值。对于我而言,在工地上与形刑人相处也可以培养我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当今的中国,每天都会有新的东西,新的思想涌现。只有每天不断的去学习新东西,新思想,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武装自己,特别是动手的能力。 兴奋的头三天:

第一天的晚上,我与同宿舍的一个电焊工闲聊,其实是我主动拉着人家聊天,向他了解工地上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他这个小的分包队的成员构成以及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类似的问题。我通过与他聊天得知:这个城市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的一个城市功能完备的卫星城,将能容纳30万人口,建成后将发展成一个朝阳行业集中科技城,项目定位为:整体覆盖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

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领域,同时将迎来超过10万的科技工作者。

我很兴奋的听着他讲着这些,期盼着自己能够在这个项目学到以一些东西。了解到未来科技城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项目,虽然目前我是一张白纸的大一的学生,没什么在工地上实习的经验,但我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认认真真的学习。

早晨刚吃完饭,带我的师傅就喊我去工地,师傅是工长。他说先带我几天,之后了解基本的东西之后就让点实事,就这样带着好奇与信心,我来到传说中的工地。

首先来到工长的办公室,工长向我介绍了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告诉我什么地方可以去了解,什么样的地方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安全。在这之后,工长拿来了一些图纸,本以为他会带着我去施工现场的。当时我想到,看图纸不是在学校干的事吗?来这看有必要吗?工长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指了指图纸上一个构件问我是什么意思。一看我就杀眼了,竟然连电梯都没有看出来。在这之后,我就不好意思在提出上工地的要求了,整个上午,我就待在工长的办公室里面看图纸。工长告诉我读图的顺序以及要领,遇到不懂的地方,工长就细心的给我讲解,就这样我对正在施工的项目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在这之前,我每次图画错了以后只是简单用删除的命令修改一下而已。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准,绘图员都是一一赋予它们特定的意义,想到这些,我不禁对绘制图纸这样的神圣的职业产生敬意。

了解到安全知识和熟悉现场的施工图纸后,下午我就来到了施工现场,我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一样,好奇的张望着周围的世界,好像很陌生,又好像很熟悉。明明在书上见过的东西,可却感觉到不熟悉。下午的时间工长并没有带着我,他让我在保证自己的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在工地上熟悉熟悉。于是我就戴好工长发给我的安全帽和手套来到施工现场转悠起来了,工人师傅的忙碌和我悠闲的转悠显得格格不入。我就这样东瞧瞧,西看看。有时过去和正在忙碌的钢筋工聊聊,有时有跑去看看架子工的工作情况,有时玩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

以前对塔吊的工作师傅很好奇,塔吊在工地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看塔吊的工作师傅一天到晚通过对讲机重复出着那样几个命令,但要把建筑材料准确的运到指定的工作地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对每年对塔吊师傅的考核是十分的严格,工地上每一个工种都必须持职业上岗许可证才能上岗。 第一天基本上了解了一些流程,对接下来的10几天的工作有了信心。 第二天,当我还在睡梦中时,工长就喊我去工地上。饭也没顾上吃,我就来到工地上。

今天一到工地上就被告知有一栋楼要浇筑地基层。师傅说让我过去看看,来到现场,我顿时就懵了。眼前是清一色的机械装备。场面是十分的壮观。以前是由于自己不了解,以为现在还是老式的人工浇筑。我看到的是现在用的都是散装水泥,直接从工厂中用混凝土搅拌车把搅拌好的混凝土直接从工厂运到工地上,高层浇筑就必须要混凝土运输管,只要几个工人师傅拿着无线操作器就可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控制管的伸缩,出料量以及随时开关机器。只听见那料子不断的从管子中流出来,而站在出料口的工人师傅就倒霉了,他们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全都被水泥浆覆盖了。不时他们还用手擦掉脸上的水泥浆,此时他们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我看到的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的热情。放完料子,接下来就是瓦工师傅的事情了,他们必须将地基整平,是每一寸混凝土都不会浪费,并且不时要用混凝土搅拌器不断搅拌震动夯实地基,这样就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了。

在此,我想到了在课堂上学习的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和保水性三个重要的特性以及这些性质的测法同时还想到了这些性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测出来的。这也算复习了一下课本的知识吧!

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养护和拆摸了。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我已经了解到混凝土养护时间是二十八天,还必须在养护箱中养护以保证混凝土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在混凝土拆模前一定要进行养护工作,工地上每天会有专职的人员定期浇水,在天寒地冻地区,还必须给混凝土盖上草席,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承受一定的荷载。

想到自己在学校做实验的时候,也是拌制一大块混凝土石块,然后拿到宿舍进行养护,之后拿到实验室里面进行抗拉压试验。自己当时不是很用心,怕麻烦直接把混凝土石块扔到草丛中,让他自然养护。想到当时自己是多么的可笑,这样的养护要是搁在工程上,必定是要出大事故的。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我依然很兴奋的来到工地上,带着前两天工长交代的东西的我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这次我要的任务是跟着工人师傅了解配筋。配筋是一项专业领域要求很强的工作,如果配的好的话,月收入过万是很轻松的事。而且工作很轻松,基本上这要在办公室里画画图纸,计算荷载就可以了。我想以后要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其实是很不错的。

下午,我又与正在绑扎钢筋的工人师傅聊了起来。在我的诱导下,工人师傅同意让我试试绑扎钢筋,其实绑扎钢筋在工地上更本不能算上技术活儿,只要熟练就好。我一边用极其不熟练的动作绑扎着钢筋,一边和工人师傅聊了起来,我得知工人师傅的工资是按天计算的。一天是180元,有的是当天结算工资。当时我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180*30=5400,这样算下来的工资在武汉市可不算少啊。算得上是一个小白领。工人师傅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告诉我,他们不是天天都有活干,一个月最多干20天,而且他们的活又脏又累,还不包吃,我能理解了工人师傅的艰辛。

接下来的日子,我与工长谈到了施工技术的问题。我了解到施工技术的改进是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变的动力,安全施工是工程中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与日俱增,人民不仅只是追逐建筑的实用性,而且对建筑的美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施工质量。中国的建筑科技日新月异地变化,人民都在努力为提高社会主义的经济做贡献,但中国的建筑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建筑行业还是应该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建筑理念,同时工程安全的问题时时存在,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追求了工程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把安全工程放在第一位才是永恒之道。

结束语:

很快二十天的工地生涯结束了,我既不舍又很兴奋。不舍告别教导我成长的工长以及那么有经验的工人师傅们,兴奋的是在我看来苦不堪言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在也不用顶着热情的太阳了。我想我以后有机会还会参加此类的社会实践,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很实际的东西。例如和工友相处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做才会让别人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次的社会实践带来的益处可谓良多:一方面,它让我;了解到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又督促我去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在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是一定要重视学习中的细节,因为这样的细节如果得到重视。在实际工程中就不会手忙脚乱。

谢词: 最后,要感谢帮助我的工长及工友,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二

参加活动:探访退休老党员、退役军人,慰问贫困低保户老人、社区卫生治安大检查、社区义工服务周之社区卫生清洁、国民素质抽检的筹备、社区老党员,退役军人的聚会、社区资料文件整理等。

实践报告正文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21世纪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应当积极参加劳动。胡景涛主席曾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面对社会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我也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感到忧虑和压力,所以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尽管社会实践很短,但是在每一次社会实践里,我都可以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从而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我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我想今后走出校园,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古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又难忘的实践旅程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充实的工作环境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社会实践期,回首在东洼社区这一段时间里,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同时更加认识了这个社会。

而作为一名还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对即将踏入的工作岗位又有着太多的陌生和神秘,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促使下,我满怀着信心和期待去迎接它。初来东洼社区我就感到这样的基层社区工作应该很轻松,社区里工作人员并不是很多,但工作环境很好,大家都很热情。可没几天我就发现原来在基层工作就是直接面对群众,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投诉,还要经常上门去处理各个事务,可以说他们就每天就像个管家婆一样什么都要过问,还要被人问。真的要有高的毅力才能应付。在东洼区,我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平时都

是他们有什么急需要做的事就交给我。但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很难,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摸索,为此我经常碰壁,经常弄错,还好社区工作人员都很好,都会很耐心地教我。在工作中,虽然我只是充当一名辅助的角色,但这也使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工作,面对了各种各样的事。我发现要能做好一项工作,无论工作是繁重、繁忙还是清闲,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我们的每一份工作,而不是因为工作量比例的大小而去抱怨,因为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更要做的是不要把事情想的太糟糕,而是要保持好的心态面队每一天。因为快乐的心态会使我们不觉的工作的疲惫与乏味。

在社区里,我们经常去探访退休老党员、退役军人,慰问贫困低保户老人,去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给他们包饺子,打扫卫生,尽可能的去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人的温暖,晚年生活更幸福,快乐。这样的工作让很欣慰,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充满爱的一面。

我觉得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是必须的。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通过这次在社区的社会实践,让我亲身经历了作为一个社区工作者的不容易,他们要直接面对上万人,从他们的怀孕生子一直到乐归西天都要管,事无巨细。而且要有非常好的耐心、非常好的脾气,还要懂得说话技巧、说话的分寸。还有这次我了解到一个社区工作是怎么展开的,也了解到作为一个社区工作人员要做的是什么,怎么做。这次的认识实践是短暂的,却也是永恒的,它将永久的留在我的记忆里。今天它走到终点了,但也是我的一个新的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

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同时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第4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2010年工作总结

一、圆满完成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在市信息办及其他32家成员单位配合下,历时一年多时间,圆满完成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任务,升级后的系统于2010年4月30日正式运行。

(一)系统升级改造主要工作

为按时按要求完成系统的升级工作,中心年初通过多次调研,实现了与市工商局“金信工程”数据自动采集,达到企业基本信息每日自动更新的要求,为升级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随后完成了市国税、地税、质监、劳动、法院的数据自动采集部署。

在使用 “金信工程”基础数据的同时,完成了原“4.30”系统成员单位数据和重点人群数据向新系统的移植,成功移植67余万条数据,成功率达96%。对缺少质监码或国、地税码的数据,进行了两次清理比对,成功入库49万余条。

积极拓展数据采集面,通过与成员单位多次协商和交流,根据各成员单位工作实际,首先完成了环保局、卫生局、文化局的区(市)县数据采集试点工作,使系统数据采集从以前单一地从市级部门采集向市级以下的二级部门纵向延伸,使数据采集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为保证区(市)县数据采集的安全性,为上述三家成员单位办理了数字安全证书40个,并分别召开了3次操作人员培训会。在此基础上,中心对其他成员单位的区(市)县级数据采集进行了可行性调研。

(二)升级后系统主要功能及特点

系统升级改造后,新增了成员单位定制企业信息,便于及时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增加了企业自主申报其认证、资质、业绩等信息功能;强化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以提供企业注册资金分布、行业分布、开业注销趋势、纳税额等统计分析;实现了企业基础数据按日更新,数据项由100余项扩展到2300余项。系统升级后较之以前,平台数据覆盖面、数据时效性、数据采集手段和服务功能都有较大提升。通过系统升级改造,改变了原来各个成员单位只能在政务外网内放置前置机上传数据的方式,对非自动采集单位实现统一入口,通过政务外网或互联网均可报送数据,从而为进一步扩展数据采集打下了基础。

(三)升级后系统数据量

2010年1-6月系统升级改造中移植历史数据67万余条,成员单位上传数据量92.8万余条,市环保局、卫生局、文化局的区(市)县部门提交数据2453条。信用记录达189万余条,较升级改造前上升了约32.75%。截至2010年11月1日,系统采集企业信用数据224万余条,重点人群信用数据32750条,开通自主申报企业21户,网站日均访问量稳定在9000余次。

二、初步完成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子系统开发工作。

2010年初,中心按照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需要制定了《成都市中介机构信用子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并与市场处共同召开了中介机构子系统成员单位会议,明确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监管互动、服务民众”的建设指导思想,制定了中介系统成员单位数据采集项目录,确定了建设进度。目前,系统开发已基本完成,11月召开中介系统联络员会议和操作人员上机培训,采集历史数据,12月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

三、深化系统应用推广工作。

按照小维副市长加强系统应用和推广宣传的指示,中心积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系统应用,挖掘系统使用价值

1、制定完成《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联席会议工作目标考核暂行办法》, 并下发到各成员单位,推动各成员单位的系统应用。

2、开发完成系统简化版本,以系统数据的统计分析为重点,并在简化版网站上,为市领导提供我市企业的开业、注吊销、提警示等统计分析信息。

3、加强了与深圳、重庆、湖南、宁波等兄弟城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交流和互动。为增强省市和区域间企业信用信息的互通,拓宽信息覆盖面,提高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影响力,中心率先促成了与其他地区的信用信息区域联动机制。目前,我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已与深圳信用信息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并与重庆、湖南、宁波等省市签订了互联互通协议。

(二)不断推出和完善信用产品及服务

1、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评选、公示2010年度企业“公共信用aaa级”企业95家,对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我市企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积极推广企业基础信用报告的应用。2010年5月4日向四川科特空调净化有限责任公司出具了第一份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报告,该企业使用信用报告顺利参加了招投标活动。根据相关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2010年1-10月中心已查询83批次共1067家企业,共出具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报告88份。

3、开通自主申报系统,并积极向企业和公众推行。2010年3月30日,成都锦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正式开通自主申报的企业。目前开通自主申报20余户,待开通35户。 【1】

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的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 交警大队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 |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返回 栏目列表】

4、加强与市品牌办的联系,积极参与到推进品牌战略发展的工作中,在系统首页开设了品牌战略专栏,自主申报页面开设品牌展示平台,加大平台的影响力,促进品牌战略子系统的建立。

5、按照《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0-2012)》关于加强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要求,设计和开发了为下步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双方服务的认证标识。通过标识,交易双方可以方便地查询该企业的主体身份信息和信用状况。

(三)积极开展调研系统应用深化调研工作

1、积极探索建设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的可行性。通过对餐饮、食品、家具和家禽等行会的走访调研,编写了《成都市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建设调研报告》并已报送市政府审阅。

2、积极为我市的品牌战略服务。通过走访调研,完成了《品牌成都子系统建设方案(初稿)》,计划依托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建立品牌成都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集中查询和披露的信息平台,扩大品牌宣传力度。

3、随着3g无线网络的发展,为方便社会公众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对系统wap网站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并初步形成了实施方案。

(四)积极拓展多样性的推广宣传方式

1、按照市领导有关指示和工作实际需要,中心起草并报送了《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宣传推广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目前宣传方案已正式实施。

2、通过参与成都电台“成都面对面”访谈节目、在年检窗口、机场和“3.15”活动现场等地发放宣传单8000余份、开通网上论坛及博客等方式对系统进行多种方式宣传。

3.以“信用助发展”企业评选、“传递就业关怀、放飞创业梦想”、“送网进企业”等主题活动为载体,走进工业园、校园和协会组织,宣传系统功能,服务企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

四、做好联席会议办公室及相关综合协调工作

加强沟通协调,召开了系统升级建设协调会、征求意见会、演示汇报会、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工作会、成员单位联络员半年工作会等各类会议,推动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做好办文和办事工作。完成政务信息、汇报材料、情况简报、信箱回复、领导讲话以及市局要求的其他工作材料等;做好系统网站日常信息更新工作。共在门户网站各地诚信建设动态、信用新闻200余篇,在“金信工程”系统报送和采用政务信息15条,保证了网站新闻的及时性、广泛性和可读性。按照市局贯标和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建全了档案管理制度,做到及时收集、呈阅和归档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如新兴课题调研、电子商务与诚信平台对接调研等。

2010年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我市经济建设发展、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推进平台应用拓展,打造网站诚信品牌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和影响力,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一、研究拟定成都市企业信用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促进成都软环境的提升。

根据《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政府令157号)和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职能职责要求,计划于2010年底开始着手调研和制定我市企业信用体系规划,并于2010年全面开展该项规划及建设,推动和完善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我市软环境的提升。

二、优化完善新系统,增强系统使用价值。

(一)完善系统数据,固化《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目录》及指标体系,加强企业信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工作,为与其他市级信息平台共享互通打好基础。

(二)完善系统功能,逐一走访成员单位,针对系统存在问题和成员单位的合理需求,协调开发公司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同时做好系统服务功效的评估工作。

(三)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扩大系统影响力,在与重庆、湖南、宁波等地签订互联互通协议的基础上,尽快完成系统相关开发工作,实现与数据库层面的交换和查询功能,建立包括深圳在内的五省市区域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联盟及联网互查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和交换。同时要加强区域间、城际企业信用信息交换标准及安全问题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有关规范标准。调研建立手机企业信用网站的建设方案,完成wap网站建设。

三、推进数据采集工作和中介机构子系统应用。

(一)定期通报数据情况和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督促成员单位按要求每月报送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积极做好企业自主申报业绩的宣传、开通和指导工作,丰富系统数据资源。

(二)总结和推广三家试点单位经验和做法,稳步推进区(市)县数据采集和共享工作开展,争取再完成2—3家成员单位区(市)县采集工作,逐步建成“全域成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三)加强与市中介机构联席会议办公室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并积极推进系统应用。

四、推进平台及信用信息应用,服务社会。

(一)加大信用数据的挖掘和整理工作,通过完善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完成《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广现状调查》调研报告、定期出具成都市企业信用状况分析报告等措施,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深化信用信息在行政机关日常监管、政府评优评先和招投标等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二)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加强对企业的走访工作,了解企业发展需求,特别要结合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推进,为完善信用系统和更好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结合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我市企业网站上推广认证标识。 (2) 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的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 交警大队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 |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返回 栏目列表】

(三)推进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对我市一期8个行业协会组织的调研工作。积极争取建设经费支持,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行会和社会公众需求,全面开展行会子系统需求调研工作。加强与行会主管部门联系,从工作实际出发,确定子系统数据采集、披露模式和标准,逐步完成系统开发工作,为行业协会诚信建设和规范发展服务。

(四)继续做好与品牌战略推进办公室的联系工作,将诚信成都与品牌战略更好地结合,完成品牌成都系统建设,运用系统平台功能,推进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五、通过实施宣传方案,提升平台知晓度。

(一)组织实施《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宣传推广方案》,拓宽宣传渠道,借助专业的推广机构进行网络推广,提高系统访问量和企业自主申报数量,有效提高系统知晓度。

(二)以诚信主题、3.15活动、4.30周年活动等为载体,结合走访企业、协会,做好调研工作,继续加大系统宣传推广力度。

(三)通过多种手段和调查方式,加强宣传推广效果的评估工作。

(3) 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的文章 >>

第5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工作回顾

(一)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健全完善

按照“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要求,切实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努力形成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提高镇残联工作者的业务素质,5月举办了乡镇残联理事长理论业务知识培训班,重点对残疾人工作者素质要求、“十一五”残疾人工作内容、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进行培训。上半年我们确定了7个村开展了村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康复社区建设工作,残疾人专职委员配备到位并切实发挥作用,完善了相关工作和职责,各村建立残疾人工作联络站,实现了残疾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健全的工作管理体系,为推动基层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上半年在巩固、完善、提高社区残疾人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新建达标社区10个。社区工作者不断完善工作手段,将落实残疾人生活保障,有效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促进社区残疾人就业、广泛开展助残活动和维护社区残疾人合法权益作为社区残协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活动

5月17日是第十九个法定助残日,我县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具体的助残活动:18日组织了大规模的街头助残活动,全县各医疗单位开展了义诊和捐赠药品活动,义诊人数达300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4000余元;司法局、148法援中心为残疾人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教育局、残联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传单3000余份,老年秧歌队沿街进行了宣传活动;18日下午,县四大班子及教育局、卫生局、残联等领导看望慰问了二完小残疾儿童培智班和隆兴昌镇敬老院,并为二小弱智班的孩子赠送了校服、学习用具和体育用品,为敬老院的肢体残疾老人赠送了轮椅和拐杖;助残活动期间有108个县直单位对118户残疾人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并送去价值24000多元的生活用品,解决了这些困难户的燃眉之急;县直中小学就近、就便到残疾人家庭开展助残活动,校园健、残学生开展了“手拉手、结队子、献爱心”活动,通过一周的助残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增进了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对提高社会助残意识,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其它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和市残联下达的任务,我会认真开展好各项业务工作。

1、康复:完成白内障登记85名,其中4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完全免费的复明手术,直接支付医疗费4万余元;为全县15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每人补助药费500元,共计7500元;为一名重度聋儿装配了价值近万元的助听器。

2、教育: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情况调查,为17名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每人发放了300元助学款,共计5100元。

3、危房改造:实施二期残疾人危房改造50户,现已入住40户,10户正在建设中,已发放补助金10万元。

4、就业:开展了残疾人就业情况调查登记,上半年登记21名,城镇社区安置就业18名,职业技能培训30名;农村稳定就业230名,扶持盲人就业2名,重点扶持10户残疾人发展养殖业,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

5、残疾人:半年来接待来访300人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60多件。

6、办证:县残联对《核发第二代残疾人证》工作精心布署,周密安排。先后成立了办证组织领导机构和残疾评定专家委员会,各项工作准备就序,核发换证工作已全面铺开。

(四)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布署,4月1日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任务。学习期间班子成员撰写了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6月2日召开了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还发放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评议表。与会人员对领导班子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了评议。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按照自治区政府6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投入,按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1元落实投入经费。需要政府以全县人口基数安排康复经费30万元,并年度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有康复需要的残疾人都能享受康复服务。

第6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这次情况通报会,时间虽短,但内容很丰富。会上通报了第二期信息交换平台的运行情况,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管理及相关基础工作进行了培训。大家通过学习、交流、通报工作情况,达到了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和部署作任务的目的。

去年十月份以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开展了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现状调研活动。这是我委专门的工作机构成立以后,首先抓的一件大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省很多地方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工作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并不掌握。为此,省里从调查研究入手,于去年月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探寻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科学性、规律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工作,必须尊重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随即,省流动人口管理处会同省流动人口管理站的同志开始调研。他们深入到吉林、延边、松原等地的社区、乡村,通过实地调查、现场座谈等方式,历时个月,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情况和数据。各地在接到调研通知后,能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填写调研表、撰写调研报告。目前,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已经形成,正在委党组传阅。整个报告问题反映准确,符合基层实际;分析深入,切中问题实质;对今后工作提出了科学并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体现了全省同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报告为今后做好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依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是规范和加强了基层基础工作。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流动频繁决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式。根据基层工作实际和流动人口需求,省人口计生委改变了过去把所有流动人口“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管理方式,按照分类指导、突出工作重点的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和服务。一是规范了《婚育证明》管理。明确已婚育龄妇女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经常性、制度化的管理和服务,其他人员作为一般性管理,及时提供计划生育咨询、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等。这样,不但大大减轻了基层的工作量和工作负担,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的相关要求,对于没有《婚育证明》的流入人员,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可为其办理在本地有效的临时《婚育证明》;对婚育信息完整版权所有准确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可办理有效期为年或年的《婚育证明》,以便建档立册,纳入现居住地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减少了漏洞;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流动人口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回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二是以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为主要目的,统一规范了流动人口表、单、卡、册的管理。增加了服务内容,强调了依法维护流出人口合法权益。流出人口因居住、就业等变化频繁,使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难以到位,违法生育较为突出。在目前,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和服务体制,还未很好建立的情况下,户籍地有必要也有责任加强管理,为现居住地实施管理创造一定的条件。要加强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登记卡》的管理,并增设“落实奖励优惠政策、金额”等服务项目。要求户籍地村级统一建立基础档案,记载每个流出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外出时间、地点、办证和从业等基本情况,力求做到人头清、婚育清、措施清、去向清的动态管理。

第三,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有新起色。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作为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加快了户籍地与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的速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跨省、跨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流难的问题。去年培训班以来,我省信息平台交换工作有很大起色。去年月日至今年月日,我省共提交信息条,反馈率为。今后,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切实加强指导、培训和督查工作。

对下一步版权所有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皆成于实”。今年,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

一、进一步落实省里下发的一系列文件。最近,省里对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下发的文件比较多,但不是文件多了,工作就做好了,关键是落实。一是落实省里于今年月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强化领导责任制,密切协作配合,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将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制度与相关部门的改革举措结合起来,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强引导和提供服务上,寓管理于服务中,创新综合治理机制。各地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综合治理、优质服务”的新理念,如为流动人口搭建发展经济平台,把发展劳务输出经济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宽计划生育服务领域,提高办证率。二是落实《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精神,必须配备符合标准的设备,并要有专人管理网站。各级人口计生委都要建立相应的监控督促制度,每周至少登录一次交换平台,随时了解上级人口计生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按规定及时处理和交换个案信息,同时各相关处、科、室也应分工负责,做好信息交换的监控和督促工作。市、州每周至少登录平台两次,及时掌握各地个案信息的交换情况,对长时间未发出查询信息和未按时反馈查询信息的县(市、区)进行督促。目前,各地推广使用平台工作发展不平衡。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把加强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作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项基础性工作,与改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要加快推广应用的步伐,以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水平。各地要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依托社区和行业信息管理载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做到资源、信息共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由战时转入平时,由突击性转入经常性。对我们有的同志来说,信息交换平台是一种新鲜事物,一些基层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在思想上产生了波动,对平台的可靠性、信息的真实性、应用的持久性产生怀疑,对是否能全面推广缺乏信心。因而对在使用平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畏难情绪,对经常性的反复操作产生厌倦情绪,对平台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采取应付态度。仍有少数县(区)工作不落实,与信息交换平台应用有关的管理工作跟不上,如: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或不完整;对流动人口有关情况的询问、核查不认真;上网录入的信息不准确等。这其中除了领导重视不够外,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信息化工作基础较差,设备、网络资源缺乏,缺少具有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反馈信息中查无此人的比例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交换信息质量,有的地区“查无此人”率竟高达。目前,一些地方平台运行的机构尚不健全,平台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基础保障急需强化。对此,我省将平台的使用情况纳入了年终计划生育整体目标考核,在今年的考核方案中,明确了信息平台的考核内容和办法。三是明确《吉林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规定》中的新观点、新意见、新规定开展。要将村、社区工作人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提高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为管理对象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省里同志也要积极参与指导各地的培训工作。各地要在月底前完成培训业务。版权所有

二、认真落实中央五部委、九部委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号令要求,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目前,在我省,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许多地方没有合理核定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支出成本,没有将涉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在一些流入地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中,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对待的原则,流动人口没有依法免费享有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也未能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妇幼保健宣传教育服务;而在流出地,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地方,为了减少计划外生育,还存在侵害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的现象。流入地作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受益者,应该也必须为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支付必要的成本。流入地要把流动人口的发展纳入本地的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所必需的必要经费,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现居住地管理,使流动人口尽快享受市民待遇和法律规定的基本项目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足额、按时拿到相应的各种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费。各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已经计入现居住地户籍人口经费需求总额,不存在没有流动人口服务经费的问题。要认真落实五部委《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把应该用于流动人口的工作经费,真正用到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刀刃”上,绝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拒绝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各项服务。要积极争取各地党委、政府,在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方面,要切实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对各地经费解决和落实情况,省里准备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专项检查和考核。

第7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当前,劳动保障工作正处在谋求大发展,开创新局面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的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为劳动保障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使我们的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层,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把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做好。使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首要任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要依托。

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服务、岗位开发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基本能做到底数清楚,政策明确,工作细致周到。他们已成为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员、就业岗位的信息员、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协管员,他们的工作,不仅从最基层保证了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整个就业任务的完成,并且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普遍欢迎。在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格局中,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的工作居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对整体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具有非常迫切、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做好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践行“执政为民”有了最直接的手段。劳动保障事务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由“企业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街道办事处作为社会化依托的代表,承担着劳动保障“港口”的职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促进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关联最紧密的热点问题。街道办事处平台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环节。平台建立了,工作做好了,就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广大老百姓心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就能真正践行“执政为民”,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做好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工作能够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做到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街道劳动保障部门是基层的服务窗口,是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当前,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靠街道和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和调查摸底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服务,要靠街道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和就业信息,开展近距离、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也要靠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对企业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更要靠街道社区做好基础工作。

第三,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树立了新的标准,增添了新的动力。过去,我们在办公室进行管理工作,在市、区一级的职介中心和社保中心开展服务工作,虽然有成效,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形式主义和敷衍推诿的现象。但在街道劳动保障所,面对天天与你见面、时时需要直接帮助的工作对象,容不得半点马虎,也等不及十天半月的拖延。面对那些困难对象,你更要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跟踪服务,按时完成服务承诺。我们工作对象最紧迫的需求,与我们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高标准、高质量,并成为我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动力源泉。

在街道劳动保障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择业观念陈旧,影响着就业与再就业。当前,相当一部分失业、就因为困难人员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无法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好高鹜远。

2、劳动技能单一,开发就业岗位难。失业、就业困难人员多是缺乏工作经验、技能的毕业生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的“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对就业培训重视不够,尽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但下岗失业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稀少,如:机械加工行业,想找一些水平高一点的车、钳、电、焊等技工非常困难。

在今后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积极参加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邀请有关方面对劳保事务所进行业务指导,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为民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不断改进;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做到政策运用到位,办事程序规范,业务操作准确。

2、规范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规范管理服务标准,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在开展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将实行了“一次告知,两次办结、三次上门”的服务承诺,即对第一次前来办事的人,告知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在第二次办完,第三次如还没办完,则主动上门服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规范的语言,热情、细心、耐心的服务态度,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好街道再就业服务工作。

3、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促进“4050”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促进再就业援助制度的形成。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援助制度。一是要做好基础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都及时领到再就业优惠证,特别是摸清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挖掘社区内的各类公益性岗位,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等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社区内外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联系,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三是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并在市、区就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为困难对象提供专门的帮助和便捷的服务;四是要协助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释,使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能准确把握,很

第8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基本原则。

市政协十二届十一次主席会议确定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从2013年7月下旬至8月期间,市政协副主席任书文带领政协社法委、民政局、政协委员调研组先后视察了杏花岭区锦绣苑社区、迎泽区五龙口三社区、海边街社区、太原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听取市民政局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建设情况,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我市城市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对策进行调查研究。

一、基本状况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__年开始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市民政局作为政府总牵头部门,制定实施办法,创新工作理念,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构建居家养老新体系,逐步把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市543个社区,到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20__年9月和2013年7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来太原市考察,充分肯定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做法,并向全省推广。综合归纳有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紧跟社会形势,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我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人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8%,其中空巢老人约13万户,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空巢化的趋势发展。为应对老龄化现实,目前全市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15个,安设老年床位1380余张,招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500余家,设立养老服务点2461个,建立社区服务队760支(约20__人),招募志愿服务者10.2万人,建立老年人“爱心一键通”服务系统,为空巢老人发放2.4万部“爱心一键通”,开通8181890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建成现代化的求助呼叫网络平台,受理老年人求助呼叫225862人次,为民排忧解难70629人次,全天候(24小时)为老年人服务。

(二)创新养老模式,敢于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径。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导向,把研究解决养老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养老服务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前进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家照护服务为宗旨”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健全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即“无偿服务针对80岁以上高龄、空巢、困难、伤残以及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服务针对老人与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服务;有偿服务针对以市场运作,为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实惠服务”。

(三)制定扶持政策,构建居家养老事业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养老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规划和服务业扶持范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意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四)树立全新理念,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机制。全市建立了各级党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广大居民“五力合一”的联动运行机制和分类服务、分级帮扶、助老服务、网格管理、亲切关怀、社会联动“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为老服务机制,制定出台了《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管理办法》,为孤寡、失独、独居、空巢、困难、优抚、残疾和高龄等八类老人提供享受分级优惠服务,评估计分确定“abcd”四种类型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卷,即每年每人发给a类85岁以上空巢“三无”老人2400元、b类80岁以上空巢困难老人600元、c类70岁以上空巢伤残老人150元、d类60岁以上空巢特困老人享受亲情志愿者服务;今年为近五万名老人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其中a类128人、b类2585人、c类17194人、d类30000余人。

(五)扩大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生活需求。根据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在全市各个社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防病治病、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老年餐桌、家政服务、配餐送餐、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亲情服务等40项社会化服务,在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管员,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指南、服务项目、服务人员,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和护理需求,基本做到“养老在社区、服务进家庭”。

(六)经费基本保障,投入养老公共资金逐年增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工作建设经费逐年增加,从20__年开始社区办公经费根据辖区范围和居民户数增加至5万元、6万元、7万元。2013年,为每个社区安排惠民项目资金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与服务,市民政局按照管理原则,对资金使用投向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居家养老公共事业作为惠民项目资金重点使用领域之一,重点打造了社区“老年餐桌”试点,得到了社区老人的普遍欢迎。

总体上讲,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有创新、见成效,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先全国同类城市。

二、主要问题

在我市居家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居家养老

公共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公共资金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不大,有的基层社区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现象,用于发展居家养老公共事业经费不够明确,专项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对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磨合。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工作涉及牵头单位民政、教育、老龄、人计、人社、发改、建管、卫生、财政、地税等10多个部门,有些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工作方面配合不够主动、缺乏大局意识,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

(三)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还需进一步扩大。从全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服务产业化发展不平衡,能够落地的养老服务产业为数不多,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与形势发展还有差距,服务业力量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需求。

(四)老年服务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招募从业人员和老年志愿者有一定难度,专业型人员匮乏,志愿者队伍不够壮大,部分服务功能缺失,服务队伍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家政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特护人员供需不平衡,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短板。

(五)宣传引导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广泛,社会认知度还有偏差,从我市老年人民调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缺乏“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识,不太愿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家庭、单位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情况调研,市政协调研组认为:资金保障、管理体制、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宣传引导是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服务满意、合理收费、管理精细、老有所养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是促进居家养老事业顺利前行的基本保证。为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参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1、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从我市近几年看,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养老公共服务经费相对也在较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市财政局报告,2013年预算安排城乡社区事务资金17.7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9.24亿元,增长幅度108.4%。为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公共经费安排,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经费投入要明确标准、细化项目、专款专用,一事一表列入财政预算计划,按照全市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专门立项年度居家养老事业经费,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养老事业经费的幅度,根据老龄人口的增加,保障居家养老投入的公共经费足额到位。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设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各个环节上,提供有利条件,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民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力量要支持养老事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社会化、长效化的投入机制。

3、管好用好居家养老公共资金。政府投入的居家养老专项资金,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制定有效的管理使用办法,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用于发展居家养老事业的各项建设。

(二)加大政府效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健全完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监管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借鉴全国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大局考虑,进一步完善市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强化民政部门“总牵头、总指导、负总责”的责任意识,增强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全局意识,树立街道社区敬老助老的服务意识,齐心合力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充分开放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各级政府对涉及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情况监督指导,积极协调社会各方,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充分为服务老年人开放,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依法保护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权利,构建完备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全市为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更加完善。

3、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落实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在服务居家养老事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打开政策大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市场动力,积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1、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各级政府要对各类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产业自用房产、土地房产、城镇土地使用等,完善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为社会资本减税清费,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产业扎根落地;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业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高度重视城市新建、改建、扩建中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力求规划建设同步落实到位;按照国家规定,对居家养老用地、税收、信贷、水电、床位、营运等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给予“补贴补助”,坚持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的原则,提供优质的政策保障。

2、建设社区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继续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办小型养老院或敬老院,力争全市80%的社区各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功能;按照国家相关 政策,优先为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年人提供集中住养场所。

3、推进社区“老年餐桌”惠民工程建设。政府花钱买服务,社区老人得实惠。市民政局组织牵头在我市锦绣苑社区、海边街社区开办“老年餐桌”试点服务项目,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生活的关爱关心关照,解决了老年人中午就餐问题,很受社会欢迎。建议逐步向全市社区推广“老年餐桌”服务项目,并作为街道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把“老年餐桌”办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窗口”。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爱心、素质高、服务好”的居家养老专业化队伍。

1、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居家养老专业队伍建设,为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创条件,办理签订合同制手续,享受同城化社会待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相关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就业落实;各街道社区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工作,立足社区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现有人力资源,扩大网格化专业服务队伍,为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各级政府要指导委托相关培训机构,为从业人员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发给“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服务明星,更好地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逐步完善招募老年志愿者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实现老年志愿者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0%的目标,对照我市还有差距。为此,各级政府要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动员指导,相关部门牵头,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逐步完善老年志愿者招募社会化、管理正规化、服务常态化“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全市共青团、妇联、工会、教育、公安、人社、文明办、驻地部队等相关部门应带头响应,形成共建单位,签订《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协议书》,并纳入精神文明和谐单位考核。

3、建立街道社区联系从业人员制度和激励机制。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建立联系从业人员的制度,正确处理辖区社区干部、从业人员、居家老人三方人际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的理念,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建立激励机制,关心从业人员的政治待遇,尊重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健全完善从业人员档案信息,积极开展评选优秀服务明星的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以人为本、文明礼仪、热情服务、行为规范作为一项考核目标,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流的幸福家园。

1、高度关心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要在推动养老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当地养老事业的任务措施,解决养老突出问题,真正把养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凝聚力量,在落实上很下功夫,促进我市居家养老事业提档升级。

第9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可以算是它们今年在灾害管理方面经历的两次大考。在应对这些巨灾的过程中,大量企业参与其中,为救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企业社会责任在救灾工作中得到升华。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整套的灾害管理机制,以致于灾难到来时,只有“束手无策”。

为了促进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提高中国的整体减灾救灾能力,两年前,民政部与亚洲基金会共同实施了“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中国企业联合会和美国商会也参与其中。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专门撰写了《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手册》,为企业参与灾害管理、履行社会责任打开了一扇窗户。

灾难突袭多数企业管理缺位

“当大灾难突然降临,你怎么办?”

《经理人》杂志总编辑杨俊杰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召开的“中国灾害管理系列专家研讨会”上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杨俊杰看来,“灾害管理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没有引起大家的警惕,更谈不上建立企业的一整套灾害管理机制了,所以当面对着大灾害,多数企业只能采取临时性的危机管理来应对。”

持类似观点的并不只有杨俊杰一人。原麦当劳中国创始人、知名培训讲师钟彩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不少企业在灾难突袭时管理缺位。

5月12日下午,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湖南长沙很多写字楼、酒店出现晃动。当时,钟彩民恰在长沙出差。在他感觉到地震波及来的眩晕以及天花板的摇晃后,他迅速跑出酒店。在酒店前3到4米宽的马路上站定后,钟彩民看到,这条不宽的马路早已经挤满了人,大都是穿着正装、胸口还挂着公司门卡的白领和酒店工作人员,很多女员工都还穿着高跟鞋。大家似乎都很茫然,除了少数几个带了手机的人在焦躁地拨打电话向外界了解情况外,大多数人都站在马路上面面相觑。一些人不时警惕地抬头看着各个高耸入云的酒店和写字楼,生怕这些高楼再次发生晃动,却又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要往前走还是停留在马路上。

钟彩民发现,涌向马路的人们多是自发行为,而来自公司有组织的行动和信息在这一时刻普遍缺位。晃动发生一个小时后,人们又陆续地自发返回酒店和写字楼。而钟彩民也了解到,这些企业对后期的余震预测预警工作以及员工的心理疏导并没有提上公司的议事日程。

“每个企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要有一种灾害危机意识。每个企业都应该培训员工面对灾难逃生的能力,这比经营更重要,因为其代价是生命。” 钟彩民这样强调。

中国年均约有2亿人口受灾

“全球性的公司更懂得灾害危机防范管理意识,因为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难以避免会经历火灾、地质灾害等等非人为灾难。它们会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其中包括全球性的监控与追踪系统。这有利于它们最快速地对危机作出反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马淑萍认为,与更加懂得如何应对处理危机的全球性公司相比,中国有任何危机管理计划或系统的企业几乎为零。在这方面,除了电力、电信、供水等国有大型企业保留有计划经济时期的预警计划,多数民营企业则是一片空白。而在日本超过400家的大企业都引进了员工安全确认系统。马淑萍指出,在中国,多数企业很乐意为盗窃或事故损害等风险做准备,却不愿为洪水或风暴、地震等大灾害做计划。

事实上,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整套的灾害管理机制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而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的现实却残酷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中国气候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洪涝、干旱、地震、雪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已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中国年均约有2亿人口受灾,数千人因灾死亡,每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到GDP的3%~4%。

“综合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根据近几年自然灾害情况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未来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灾害损失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出具的一份《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管理的重要资源和潜在参与者,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是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灾害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需要尽快纳入到我国灾害管理体系中来。

“中国的灾害管理和减灾体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不断完善,但是社会团体(例如企业和新兴的非政府组织等)的参与仍然十分有限。”“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经理潘谊认为,在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方面,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需要建立更紧密的互动平台,在国家层面上明确相关机构负责企业与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间的协调与联动,调动尽可能多的企业资源参与灾害管理。

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收益多少?

“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都考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企业的一举一动尤其是知名企业的行动都在社会大众的关注下,难免会引起人们的评论和比较,这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公共关系。在如今开放的社会中,企业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要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WTO经济导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殷格非说。

“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抗灾救灾工作的指挥主体,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工作中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出资救灾,将会造成各级财政负担过重。

“大量的社会财富存在企业之中,企业在取得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通过参与各项灾害管理活动,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自身风险,保证企业的发展,维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共享度,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由“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撰写的《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手册》不仅清楚地表明了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的必要性,还明确指出了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所能取得的良好收益:

* 避免直接损失:自然灾害会扰乱经济和生计。无论是大公司、中小企业或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自然灾害会对最有价值的人类产生破坏。

* 保护资产:如果公司将其商业持续计划与社区突发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起来,公司自身也会受益。社区灾害预防保护着社区成员的安全。这些成员中既有公司的员工,也包括了公司顾客。

* 平衡“企业社会责任”:许多企业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可成功用于实现灾害管理目标。

* 主动行动:挽救生命,降低风险、建立灾害抵御能力都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同时,可保障处于风险社区的安全和收入增长。

* 与社区沟通:灾害预防可为企业更好与所在社区沟通提供平台。由此,企业与包括政府、人道援助机构和市民社会在内的各相关利益方建立起更强的伙伴关系。

企业如何参与灾害管理?

在“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看来,企业参与灾害管理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机制;其次必须积极参与属地的灾害管理工作(包括积极关注属地的灾害管理计划、与属地相关部门商讨灾害信息、积极与属地开展防灾演练与救援);另外,还必须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包括做好企业自身的业务恢复与帮助企业所在社区开展恢复重建等)。

在《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手册》中,特别提到的一点是企业巨灾援助。“在巨大的灾害面前,慈善捐赠、提供救灾紧缺物资、以人力设备技术参与救灾等都是企业参与灾害管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方式。”“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巨大灾害的发生也给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拥有大量专业人才、专业资源的各个企业而言,在捐款捐物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资源,共同参与到中国的灾害防范与灾害重建体系当中去,更能发挥企业在抗灾之中的长远价值。”专家组认为,减灾救灾活动不仅是社会公益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产业活动。减灾救灾过程既是财力的消耗过程,同时又是财力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减灾也是生产力。减灾救灾产业化将调动各行各业的优势,开发出最又实效的防灾、抗灾、救灾产品,以实现减灾救灾目标,“减灾救灾产业化不仅可以减轻灾害事故对企业的损害,也将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减灾救灾产业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可以通过减灾救灾产品和服务成为产业链的一环。”

除此之外,“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特别重视企业参与加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在他们看来,加强减灾宣传,提高公共意识是做好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已在青岛和宁波建立了两个示范区。通过这两个示范区,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掌握应对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居民的减灾意识,居安思危,学会与灾害共存,从而提高社区工作者灾害管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深度,赢得了普遍赞誉。中国企业的表现及其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促进了中国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的转型。”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日前举办的“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研讨会”上如是说。

新闻链接

“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的3个具体目标:

1、促进企业参与并推进灾害管理。项目组将积极与潜在的企业接触,并推进企业的相关可利用资源能够融入到灾害管理工作中去。为了实现此项目标,该项目将提高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意识并使其从中受益;展示灾害管理如何融入到“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中;为企业提供参与灾害管理活动的各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