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方案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方案

第1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方案范文

养老智能信息化将在养老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也会变成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用IT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执行方法,以改变管理模式、优化管理理念作为新的思考角度,才能促进养老产业蓬勃发展。

以北京太和盛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和盛世)为代表的养老信息化企业,正致力于保障养老机构的高效率运行和提高养老机构的高服务水准。通过对养老领域多年的研究调研,太和盛世研发了专业的智能养老管理软件,能够帮助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地产养老、旅游养老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机构全方位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需求很紧迫

随着国内养老行业信息化市场规模日益增长,养老机构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深入了解自身管理模式和应用服务的特点,从性价比、安全性、可行性等多方面总结出一套针对实际业务的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选型标准。

目前来看,我国养老信息化市场上的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内养老行业无论是机构组织养老的形式还是社区、居家的养老形式,信息化的普及工作不仅在资金投入、重视程度上存在欠缺,也在相关管理规章和规范标准上存在欠缺。不过,近几年来,一批养老机构通过高效、合理的管理经营,规模上正逐渐从小到大。而随着这些养老机构的发展壮大,管理层也不断提升管理信息化意识,甚至已经在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此外,在投资新建养老机构的投资者中,也有一批投资者原来就具备一定的信息化项目实施经验,在养老机构新建前和在建过程中都能考虑到老人护理和机构日常管理在IT方面的应用。并且,养老信息化产品更需要严格地按照国家相关养老政策、法规等来开发,既包括养老机构基础管理系统,也要配置高标准的养老机构养护、医疗等管理系统和智能专家管理系统作为后续支持。

二是需求正从广泛、分散走向标准和统一。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通常会包含各种管理模块和相应的各类型产品。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系统模块和功能产品却并未形成规范的、统一的信息化实施标准。由此导致的是,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建设前期,实施过程极为简单,但后期对于系统上线后的管理效果评估、系统设备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等环节均缺乏良好的执行环境。当养老机构组织部门、服务、应用和其他相关项目逐渐细化和衍伸,原来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系统急需转型为统一的、标准的新型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随着社会各界对养老行业的重视,包括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两种形式兼备的各种养老企业逐渐林立,养老信息化服务商也将整合各方面技术资源和硬件设备,建立可统一管理的养老、养护平台作为可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优先解决方案

三是要保障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老年人档案管理、养护日志、医护日志是老年人接受护理过程中的实时记录,也是将要执行的养护操作的依据,所以在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能上与其他行业相比要求更高。养老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对不同的使用人员授予不同的使用和管理权限,不允许无权限的人员阅览、窃取和篡改电子档案养护记录、医护记录等信息,因此老年人电子档案系统必须要建立一套高度可靠的安全机制,应具有可提供用户名+密码身份认证、用户身份锁二次认证、分布式权限分配机制、数据库安全性、表单安全性、文档安全性、域安全性和系统加密锁等多层次的安全设计,确保养老系统在养老机构安全运行。

四是要实现高兼容性和可扩展。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要与其他相关管理系统保持良好的兼容性,通过提供多种开放性强、扩展性大、形式灵活的接口,让数据在系统之间畅通无阻地流通。此外对于机构前台、老人养护和医护等个别相对独立但仍与主信息化系统保持业务关联的其他系统,能够做到数据的格式兼容和可自由调用。而对于医保、社保、农保等其他系统也要预留外置接口。

五是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已成硬指标。服务能力是养老机构选择IT供应商、信息化服务商时最为重视的因素。养老机构在选型过程中,会比较看重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所以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商的软件开发能力、商服务能力,尤其是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过程中的支持力度,会影响机构的采购决策。

核心竞争力需好产品支撑

了解当前养老信息化市场上的主要需求后,太和盛世为养老机构特别设计、打造了太和养老管理系统软件。该管理系统软件独有的一系列优良特性和多元化功能体系,在该业务领域独树一帜。

太和养老管理系统软件的全面问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会养老机构低效率、资源浪费和管理无序等问题,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将科学管理理念带入养老机构,全方位实现各职能部门、服务单元和外部市场的有机结合,可进行快速、高效的信息收集和业务处理,为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提供适时、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太和养老管理系统软件是太和盛世开发的、专业的养老院管理软件产品,集入住接待与协议管理、收费管理、生活照料与护理服务管理、老人档案管理、仓库管理、人事管理、考勤管理、工资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统计分析等管理组件为一体。通过该系统,养老院可将各职能部门、服务单元和外部市场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增强养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该系统的应用价值在于,成功建立了一个计费与收费管理、接待咨询管理、老人档案、人事管理、仓库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全面集成、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提高了养老院的经营管理水平;规范了收费管理,实现精准、迅捷的电脑自动化计费、结账,提高了收费工作效率,提升了财务管理质量;加强了老人档案资料和服务项目的管理,可多角度的提供在住老人情况分析功能,辅助管理层随时全方位掌握老人信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了仓库物品周转效率,规范了仓库管理运作,降低了库存和运营成本;通过系统地、实时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给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科学的管理决策依据。

第2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方案范文

一、目标任务

以加快建设“四区四高地”为总体目标,在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确保户籍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12%以上的增幅,分别超过5万元和2.5万元,力争达到5.3万元和2.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1之内。

(二)2014年,城乡低保标准不低于670元/月,全年不低于8000元;2015年,城乡低保标准不低于720元/月,全年不低于8500元。其他困难对象的生活救助标准随低保标准同步调整。

(三)每年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不少于2000个,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

(四)2013年12月底,全区建立低收入家庭救助信息平台,完成边缘困难对象救助信息化软件开发工作。2014年1月起,全面实现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救助、一户多残、依老养残、重度残疾人救助网上办理,并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

二、政策措施

(一)拓宽低收入家庭增收渠道。

1.落实发展家庭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政策。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落实特岗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保补贴、运营补贴、持证奖励等政策,通过实施技能培训,鼓励更多低收入家庭成员从事家庭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工作,为包括低收入家庭成员在内的城乡各类群体提供新的就业渠道。(责任部门:区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

2.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在每年开发2000个社会公益性岗位中,优先提供给低收入家庭的不少于1000个。举办“公益性岗位专场招聘”活动,组织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成员参加招聘活动。明确社会公益性岗位认定及相关标准,严格执行市人社局《关于明确农村劳务合作社公益性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劳务合作社社员派驻村、社区等的从事保安、保洁、保绿、保养,农村护林防火、治安巡逻、公用设施维护、助老助残、托(安)养护、村(河)道养护,家庭服务业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业护理、陪护服务等岗位可认定为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吸纳低收入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且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吸纳低收入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应通过劳动合同约定,且月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1.2倍。(责任部门:区财政局、人社局、各街道)

3.援助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实名制登记,纳入动态管理,举办大学生就创业训练营,提供职业能力测评、一对一咨询、能力提升培训、拓展训练、寒暑期实践等系列服务,同时优先安排就业见习、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托底岗位安置等帮扶举措。制定每年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30个的实施计划,用于安排低收入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责任部门:区人社局、各街道)

4.发展劳务合作社吸纳就业。鼓励全区的相关涉农街道建立劳务合作社,对劳务合作社新增吸纳自愿加入的社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本区户籍农民或被征地农民,且个人月收入超过最低工资标准满1年;或本市户籍农村低保、低保边缘、残疾人和零就业等低收入家庭人员,且个人月收入超过最低工资标准满1年的,按照实际吸纳人数,以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对劳务合作社给予补贴。(责任部门:区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各涉农街道)

5.调整就创业引导资金鼓励创业。完善修订《区就业创业引导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扶持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创业增收的列支渠道,对低收入家庭成员自主创业的予以更大力度扶持。对有创业意愿并经民政部门确定的低收入家庭成员,优先安排进入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在租金补贴和扶持期限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向低收入家庭成员倾斜,并由财政给予奖息补贴。(责任部门:区财政局、人社局)

6.加快建设经济发展载体。通过项目、岗位、资金、政策、保障、救助等多方面的帮扶措施,加快建设经济发展载体,村级经济要充分发挥村级楼宇的作用。政府建设的创业载体和物业载体项目,优先出租给低收入家庭从事经营活动。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适合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的服务业产业。各养老组织要优先聘用低收入家庭成员从事护理服务工作。(责任部门:区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各街道)

(二)提升低收入家庭增收能力

1.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落实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免费培训政策,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自身就业能力。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置培训项目,增强培训针对性。摸清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和培训意向,了解掌握生源结构。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后,结合低收入家庭成员的实际要求,设置多层次的培训专业,做到培训与市场紧密结合,构建以政府所属公共就业培训机构为主体,街道、社区、社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公共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开设多层次、多类别的技能培训,力争在每个低收入家庭的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中,至少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实现低收入家庭成员素质就业。(责任部门:区财政局、人社局、各街道)

2.开展技能竞赛,拓展成才通道。针对低收入家庭成员分布较为密集的行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把深入开展各工种、各层次的技能竞赛作为提升低收入家庭成员技能水平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抓手。力争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低收入家庭成员中发现、打造一批生产能手和能工巧匠。在有创业愿望的低收入家庭成员中,要开展有效的免费创业培训。(责任部门:区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总工会、团区委、妇联、残联、工商联、红十字会)

(三)提高低收入家庭救助标准

1.切实提高医疗救助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市《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制定《区困难人员临时生活救助实施细则(试行)》、《区特困人员帮扶资金使用办法(试行)》,确保低收入家庭“看得起”病;落实《市社会医疗救助办法》,对具有本市户籍,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家庭共同生活成员人均月收入在本市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在年度内发生并结算的门诊和住院自负医疗费用达到4000元的,且未享受实时救助的低收入家庭人员,纳入年度救助范围。其全年自负医疗费用,从2014年起,享受70%的救助,当该标准低于《关于市社会医疗救助办法的实施意见》规定的年度救助金额时,按就高原则救助,在次年初与年度救助同步发放。(责任部门:区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

2.落实物价补贴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发放物价上涨动态补贴。在制定价格改革政策时,配套制定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优惠措施,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责任部门:区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

(四)发挥社会力量帮扶作用

1.鼓励民营机构帮扶就业。对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功推荐低收入家庭中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分别按每人800元和1000元的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就业帮扶中的促进作用,提高再就业能力和成功率。(责任部门:区人社局、总工会)

2.调动群团组织形成合力。进一步发挥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红十字会以及其他群团组织在开展扶贫帮困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对低收入家庭增收的帮扶合力。(责任部门:区民政局、人社局、总工会、团区委、妇联、残联、工商联、红十字会)

3.发挥慈善机构帮扶作用。积极鼓励公益慈善机构参与低收入家庭增收帮扶工作,实施“12345为民解忧工程”,丰富“阳光福民工程”内涵,启动“爱心365行动计划”,发挥慈善机构在安老、助孤、帮残、济困、赈灾、助医、助学等方面的补助功能,给予低收入家庭更多关爱,更多地帮助低收入家庭排忧解难。(责任部门:区民政局、慈善基金会)

(五)建立救助信息共享服务机制

1.建立信息化管理共享机制。进一步调查摸清具有本区户籍、人均年收入低于8000元群体的人数、分布、享受政策现状等基本情况,开展多部门信息比对,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全区统一的低收入家庭信息化管理系统。(责任部门:区民政局、总工会)

2.建立动态化跟踪服务机制。依托全区低收入家庭信息化管理系统,制定城乡低收入家庭一对一征收帮扶计划,通过就业帮扶、政策帮扶、社会力量帮扶等多种形式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定期会同区民政、总工会以及各街道听取征收计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相关增收帮扶举措,形成动态监测制度。(责任部门:区民政局、人社局、总工会、各街道)

三、组织保障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红十字会以及17个街道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全区促进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工作协调小组,加强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人社局。各成员单位要站在全区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促进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二)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工作由区人社局为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推进计划,就业援助措施;发改部门负责重点帮扶产业的布局、管理及发展;民政部门负责全区低收入家庭摸排、救助及相关信息系统建立;财政部门负责相应工作经费的保障;各群团组织负责实施本群团低收入家庭的具体帮扶;各街道负责协调本区域内相关工作的落实。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创新帮扶举措,全力促进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

第3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方案范文

社区管理瓶颈

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需要街道社区完成。同时,由于居民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转变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成为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一些社区中,职能部门为一些单项工作安装了软件系统,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底层数据采集口径不一,各系统间信息不能共享、互不兼容等现象,导致底数不清、数据不实等问题,进而导致基层多头管理、重复劳动、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等现象。系统功能与实际工作相互脱离,严重阻碍社区工作。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冬梅,在基层街道社区工作了二十多年,对于群众的所想、所盼以及开展基层工作所面临的瓶颈性问题都有深刻认识。“要彻底解决基层长期存在的信息不灵、手段落后、效率不高、作风不实等问题,必须向传统管理模式发出挑战。”陈冬梅回忆当时的情况。从2004年起,她和街道工作人员根据街道社区实际需要,创立实施了党建惠民品牌“民情流水线”工程。该工程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甘肃省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实地调研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后,给予该系统这样的评价:“作息时间全天候,信息管理全方位,解决问题全过程,服务群众全身心。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十分需要、很有生命力的载体,要进一步丰富内涵、务求实效,相信一定会深得人心。”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是“民情流水线”的亮点之一,它是实现社会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而这个系统,也是“民情流水线”中最考验陈冬梅工作能力和毅力的项目。

技术和资金难题

挑战在哪里?首先,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其次,社区技术研发力量很薄弱。项目初始,不懂软件开发技术的陈冬梅带领两名技术人员和四名大学生干部全面负责技术开发。第三,资金相对短缺。第四,在整合资源方面难度也很大。当时的情景,真可谓举步维艰。

面对重重困难,陈冬梅铁了心要把这个项目做起来。从2007年开始,她带领街道干部及技术人员,开始了全国首家街道社区自主研发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艰辛之路。对于面前的每一块“硬骨头”,陈冬梅都带头去“啃”。

在技术方面,陈冬梅和街道领导班子及懂计算机技术的年轻干部认真梳理100余项工作流程,逐一讨论需求分析,提出整合策划方案,探讨未来数字化的管理服务模式。为克服技术薄弱难题,他们虚心向先进软件企业和计算机专家学习请教。

在筹措资金方面,研发初期主要通过节约办公经费、以服务争取辖区单位资金支持等措施。

他们当时需要做移动视频接入、通信网络接入合作,在洽谈业务时,常常不受重视。对此,陈冬梅和她的同事只能多辛苦,多跑几趟。“很多事情需要反复协调才能实施,为此也经历很多坎坷。”陈冬梅忆起这些往事。

回忆当年历经的磨难,似乎可以一笔带过,其中的辛酸只有陈冬梅和她的团队能体味。四年的不畏艰辛、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面前不退缩,陈冬梅团队挺过来了。最令人敬佩的是,四年多,研发团队及街道社区干部主动放弃了很多节假日和双休日。有很多人都对陈冬梅的行为不理解,也曾好心地劝她:“作为一名行政干部,干好分内的事,轻轻松松地多好,何必自找苦吃呢?”而陈冬梅则经常说:“现在在全国街道社区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管理手段还非常落后,得有人去大胆革新,改变这种状况。”

四网合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四年的付出,陈冬梅团队成功了。2010年8月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在西湖街道社区正式上线应用,受到了辖区居民和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

陈冬梅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开发的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他们当初是考虑到西湖街道社区的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研发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利用GIS地理信息技术、传统的拍照技术、三维数字仿真模拟技术以及实景视频技术,自主研发一套B/S架构的自有知识产权的地图平台,能够满足辖区建筑、道路、单位、人口信息的管理等功能。

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西湖街道社区对这套系统有了新的期望,比如,要将城管、公安、环保、规划、应急预警、地理信息标注等相关的管理工作逐步纳入系统之中,同时,还要让它拥有较高的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于是,开发团队又耗时半年,将原有平台迁移到了国际主流GIS平台进行业务系统的二次整合,开发了第二个版本,实现了GIS数据管理的全面性和高精准度。目前,该系统将基层108项具体工作纳入五条主线管理,形成了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人口和单位法人库信息平台、三维全景视频监控平台三大基础平台,并具备六大功能特点,包含14大管理模块和应用系统,整合了公安、城管、交通、环保视频监控“四网合一”的一体化管理系统。

推广全国应用

西湖街道社区的居民们是有福气的。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陈冬梅向记者介绍该系统为居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是规范和简化了居民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缩短了办事等候时间。二是居民向街道和上级单位反映问题的渠道畅通了,处理速度也得到了提高,信息可以得到及时反馈。三是监督方式变得多样化,现场评议、网络评议、电话评议多种方式并存,社区工作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市民有急事可通过24小时服务呼叫中心及时得到解决。五是公共服务系统可让居民很方便地查阅到各类社会服务信息。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同样改变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首先,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内包含辖区居民的所有信息,社区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可以轻松地完成日常人口数据统计和报表上报,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反复入户调查上,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其次,社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迅速筛选出各类弱势群体,并定位到其住所,从而方便社区管理人员为其提供服务;第三,社区管理人员也可根据系统统计出的社区实际情况,为社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大大提升了社区的服务水平;第四,通过该系统,社区管理者可以及时跟踪居民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确保居民的诉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从而便于考核社区干部的工作。

由此可见,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孤岛”、解决了软件开发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等难题,而这些正是目前我国在社区或者更大范围内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个系统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正因此,它受到了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视。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实地调研后,给予该系统这样的评价:“作息时间全天候,信息管理全方位,解决问题全过程,服务群众全身心。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十分需要、很有生命力的载体,要进一步丰富内涵、务求实效,相信一定会深得人心。”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2012年在全省全面推广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

今年3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甘肃省政府在北京签订《全面加快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建设,大力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合作协议》,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迈出了向全国推广的重要一步。

这是陈冬梅他们团队的骄傲,同时也给了他们压力,毕竟这个系统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为了加强技术实力、更好地完善和推广系统,该社区联合北京科学院成立了兰州北科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北京北科院设立了中国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研发基地。目前,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第三个版本――纯三维版本正在进行最后的整合、测试,它将在用户体验性、表现效果方面有更大提升,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

酝酿国家标准

“民情流水线”和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兰州市52个街道391个社区已全面推广应用,并建成了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区级信息管理中心和演示中心。

在甘肃以外,据陈冬梅介绍,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吸引了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宁夏、山东、山西、陕西、青海、新疆、昆明、深圳、成都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前去参观学习。到目前为止,他们共计接待了300余个街道社区人员的参观。参观者对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在基层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表示了肯定,对一个街道办事处能够开发出这样一套功能完备、实用性较强的工作系统均表达了敬佩和赞赏,部分省市有意向引进该系统。

现在,系统的开发团队工作环境大大改善了,资金不再是问题,这是在各地推广该系统的前提,但是在该系统的推广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陈冬梅介绍说,第一,由于政府基层工作各具特色,所以在系统推广中,需要为各地区量身定制相应的特色系统,同时还需要根据工作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真正得到应用,实现辅助政府做好社会管理的功能;第二,由于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获得了全国各基层街道社区及有关部门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市场潜力巨大,现在仿效的社会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由于对基层工作不熟悉,这些系统往往是粗制滥造的,无法真正起到辅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方便基层工作的目的。

针对这些情况,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下,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标准应用联盟成立,兰州北科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内知名的软件企业一起推动发展三维数字社会系统,同时,还加大了对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工作力度,力争出台标准,规范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数据标准,使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得到健康有序的推广,从而,方便政府工作,为国家提供一个可靠的决策平台。

对于想要安装部署三维数字社会系统的单位,陈冬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需求,开发符合自己需要的系统功能,并且在系统部署后,能将系统切实使用起来,并不断更新,使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工作效率的优势得到更好的显现。”

相关链接

民情流水线工程

陈冬梅和西湖街道的工作人员2004年创立的民情流水线工程,已经在甘肃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它成为甘肃省基层党建工作中及时察民情、晓民意、解民忧、聚民心的一项惠民工程,它按照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四道程序办理民事,是切实解决民需、民困、民忧问题的一种流水作业方式,是构建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一项工程。

民情流水线工程主要包括三大系统:一是通过建立“两代表一委员”民情联络站、实施“12345民情服务法”、“1+4”社区管理法和群众工作十二法,进一步规范了为民服务程序;二是通过打造“两新”组织党建联合服务中心、社区党员“先锋驿站”、“一元钱爱心党费”扶贫济困机制、虚拟养老院、党员爱心超市、未成年人教育“四点半”工程、居家养老“夕阳红”工程等党建品牌,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了为民服务的工作水平;三是通过首创研发“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设立“民情通”呼叫服务中心和“四位一体”视频监控中心,推行省、市、县(区)、街道、社区五级数字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立“六位一体”楼院化管理大联动机制和“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机制,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创新了公共服务与管理模式,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根基。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社区通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在全省探索出了一条以民情流水线工程为载体,推进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各项工作争第一、创一流的新路子,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民情流水线受到了甘肃省市民的广泛好评,它被誉为一条党群的连心线、党员的先进线、服务的提升线、资源的整合线、群众的监督线、社会的和谐线,是一线连多线、线线连群众的“民心工程”。

相关链接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标准应用联盟

2012年3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甘肃省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全面加快“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建设,大力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合作协议》,举行了“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标准应用联盟和研发基地揭牌仪式。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标准应用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英文名称为Digital Society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 Application Alliance,缩写为SMSA。

联盟以国家战略和当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技术手段服务于社会为主体,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依托研究所、高校、公司、协会等方面的资源,围绕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纵向整合全国各地方资源,提升联盟在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服务的水平,促进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健全,推进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在全国各地方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联盟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导引下,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下,以不断完善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并扩大推广应用规模为切入点,逐步建设形成数字化应用创新平台。联盟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是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

相关链接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是民情流水线中的亮点之一。它利用GIS地理信息技术、传统的拍照技术、三维数字仿真模拟技术以及实景视频技术,将基层108项具体工作纳入五条主线管理(人口管理主线、层级管理主线、辖区单位主线、重点工作主线和特色服务主线),形成了三大基础平台(三维地理信息、人口和法人数据库信息管理、三维全景视频监控),具备了六大功能特点 (区域化综合浏览查询信息功能、全景化的街面实景视频管理功能、专业化社区特色服务功能、规范化基础信息分类汇总功能、动态化数据自动统计分析功能、网格化的层级综合信息管理功能),包含了13大管理模块(党建管理、统一战线、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民政双拥、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司法、武装、医疗卫生、数字城管、志愿帮扶、经济发展)和应用系统(“民情通”无线政务系统、“民情通”呼叫服务系统、应急预警及处置系统、 案件办理系统、OA系统、人口信息比对研判系统、交互式服务评价系统、民情信息分析决策系统),整合公安、城管、交通、环保视频监控系统,实行“四网合一”一体化管理。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将三维管理同数字城管、治安防范、人口管理、社情民意采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层三维受理平台及时受理反馈各类社情民意,对重要区域实施重点监控,特别是自定义框选突发事件发生区域,分析区域面积、人口结构、人口数据、监控探头功能等高端技术及GPS导航、自动测量技术,为第一时间掌握准确信息提供保障支持,实现了资源的最大整合和社会管理创新,为政府各部门建立了一个规范、统一、共享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了多元异构数据的共享与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