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教学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中英语阅读;影响;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在现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事半功倍,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练习过程中不断的强化记忆,使知识体系更加体系,完整,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教学工作者能够合理引导,是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极难实现的目标。而合理的,人性化的学习和服务,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学习效率更加高效。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的影响
1.能够明确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更具主观能动性。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更多的偏向于教学工作者的单向传递,在这一期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很多学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主体地位,总是被动的吸收理解阅读中的重难点而变得兴趣缺乏,不努力的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探索,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因此建构主义理论的改革和突破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更具主观能动性,更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能够坚持学习,在不断的自信建立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不断地自我补充和完善,使自身的英语综合水平更加体系。
2.有利于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良性的学习氛围,在思想的探讨过程中使思维更加清晰。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注重英语口语,英语结构的剖析和深入挖掘,教学工作者在这一期间进行合理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对知识要点进行同化和顺应,在不断地知识记忆加强及吸收新的要点这一过程中努力寻求平衡,需要学生在不断地整理和分析中使自身思维更加清晰。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合理的建构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促进感情之余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信息交流和分享过程中更加明确学习内容,使英语阅读效率更高。
3.能够减轻教学工作者的任务量,使教学更加科学,使学生感受到英语阅读教学的人性化。传统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多的前期备课时间和准备,在课堂中的教学更是以教学工作者为主,但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学工作者转变角色和态度,更多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其自身的学习体系,教学工作者的引导和配合成为教学工作中的要点,因此使教学工作者的备课内容得到了调整和改变,教学工作者的课堂安排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内容,因此在更加人性化的,科学学习英语阅读的进度中,会使学生更加活跃,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能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更有收获。
二、构建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1.注重情境创设,注重前期分析和准备,使学生的记忆更加立体深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图式记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加深刻的,形象的阅读记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高的英语学习效率。例如在W习关于机器人的英语阅读过程中,需要教学工作者在课前进行对现阶段机器人的发展归纳和总结,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本篇阅读中机器人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大框架的理解和分类使学生对本篇阅读的架构更加熟悉,能够在教学工作者的合理引导下形成较为稳定的记忆结构,让学生对英语阅读分析更加合理。
2.为学生创建更多的交流机会,通过思维碰撞使学生更有收获。教学工作者在此时更多的转变为合作者和陪伴者,除却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外,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习惯,想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强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学习更有效率和节奏,需要教学工作者的分工更加明确。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假设,让学生自主或是结组解决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自身的思想,并且能够通过交流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建立起良性的合作关系,信息互换或重组会使学生在不断地通话和顺应过程中更快掌握教学节奏,努力达到自身的平衡状态。
3.建立良好的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关系。在此过程中除却课堂中的有效讨论之外更多需要的是教学工作者及学生身份核态度的转变。教学工作者的帮助和陪伴更多的给予学生支持作用,但更多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不断地自我发掘和探索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成为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和老师在相应的身份转变过程中有更好地配合和引导,在良性的互动过程中建立对彼此的真诚和信任,让教学工作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实现英语阅读的高效学习。
三、总结
高中英语教学的学习会影响到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因此需要教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同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需要教学工作者的改变,但更多的是学生意识的觉醒和学习主体的确立,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多的时间和突破需要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更加形象的图式和形象记忆,会使学生在不断同化和顺应过程中能够有更好的平衡,而这种记忆体系的建立,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必须重视两个方面的学习和突破,即词汇和语法。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学不好英语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单词,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英语教学,除了讲解语法规则和测试,考试讲题意外,可能花时间最多的就是词汇教学(刘兆义,2009)。的确,词汇就像是楼房里的砖块,语法是这砖与砖之间的水泥。语法相对来说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小,一段时间下来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或者至少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词汇的变化相对明显些,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呈现不尽相同的意义,有时词性都会发生转变。这给广大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加上教材不断更新,对于词汇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对于学生的词汇教学要求日渐提高,需要掌握的词汇量的不断增加,更使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头疼。一旦词汇这一关突破了,加上语法的讲解和练习,突破英语自然就不成问题。即使这是一个公认的难关,广大教师也不能放弃。我本着探索学习的精神,力求从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入手,探讨词汇教学如何进行更有效,希望能给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指导。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词汇教学机械化,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
当前词汇教学还处于机械化阶段,一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该讲的内容讲完,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能否跟上,导致不少学生上课成了“速记员”,不停地跟在老师后面记笔记,根本来不及理解消化,甚至都来不及好好看上一遍,就赶紧接着记下面讲的内容。由于老师上课的重点并没有听清楚,只管“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后只是机械地记忆复习,考试时仍然不会运用。有的教师总在感慨,明明考试的内容上课都讲过的,学生怎么就做不对或者总是反复错呢?问题在于课堂教学的机械化操作,导致学生课后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只会记忆死的知识内容,默写可能还不错,但一旦到了运用阶段就拿不准了。
2.词汇教学呆板化,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词汇教学是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不可能脱离词汇教学而谈及英语教学。这就意味着长期用同样的方法教授词汇,必然会使学生厌倦乏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学好英语呢?例如,每个单元的单词都是按读一遍,然后讲解一遍,最后默写一遍的套路,学生肯定会对听课失去兴趣,对词汇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处理所有疑难词汇,此举虽为学生扫清了词汇障碍,但学生失去了对目标语篇的神秘感,丧失了通过自主阅读语篇形成诸多策略和能力(黄耀,2010)。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导致兴趣下降,信心不足。
3.词汇教学均衡化,学生不知道主次轻重。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越好,这其实是片面的。词汇量确实需要扩大,但有个质的问题:词汇掌握的要求不尽相同。并不是说学生掌握了越多的词汇,英语就一定学得好,考试一定没问题。其实,词汇掌握是要分层次级别的,有的词汇只需要知道意思就可以,有的词汇需要会读会写,有的词汇会读会写还不够,还要会用。如果一个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足够大,但是掌握的层次级别没把握好,只需要知道意思的单词他拼命学习用法,而需要会运用的单词,他没有重视,只会读写不会用,那么能说这个学生的词汇学得好吗?这里面就有质的差别,会严重影响英语学习效果。常有教师感慨,某某学生平时学习挺认真刻苦,词汇量不小,而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很可能就是在词汇分层掌握方面出现了问题。
4.词汇教学极端化,学生全靠短时强记。
有个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上课听讲,课后复习,默写不错,可到考试就不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容易忽略:学生平时的学习默写,基本靠短时间强记,而一旦时间长了,中间没有安排及时复习,就全部忘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极端化,即一味的输入,重视短期记忆,忽略了学习记忆的规律,短期看来效果显著,可是时间长了,却不尽如人意。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新知识之后立即开始,,一天内遗忘大约67%,随后以往的速度会逐渐减慢。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记忆的特点和规律,设计科学的词汇复现活动(刘钰、谢朝富,2011)。比如课后辅以相关的强化训练,尽量多地提供词汇使用的语境,并指导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花了大量精力而效果不显著的现状。这些复习和复现活动,有的老师认为没必要,或者没时间安排。恰恰词汇教学没办法取得突破,学生学得苦,效果还不显著。
三、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指导建议
鉴于上述词汇教学问题的存在,通过对其原因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应对,希望能改变词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指导。
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词汇教学的均衡化,没有重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教材中的词汇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课程标准规定要掌握的词汇,属于核心词,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第二层次是话题拓展词汇,属于认读词,大部分不需要学生掌握,只要求听读、会读;第三层次是因行文需要出现的词汇,学生只要理解即可,并不需要掌握。(张献臣,2007)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就应该对不同的词进行层次的划分归类,对于第一层次的词汇,一定要学生重点掌握并学会运用;对于第二层次的词汇,只需要学生知道意思即可,适当辅以简单运用;第三层次的词汇,并不需要要求学生记忆甚至运用。只有这样,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才知道重点所在,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词汇学习就不难了。
再如,对于“词汇教学极端化”的问题,学生只能靠短时强记这个问题,我们应从长计议。首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学生在毕业时需要达到3500词左右的词汇量。然而教材中的词汇复现率过低,学生对学过的词汇常有似曾相识却陌生之感。因此,有意识地多次复现所学词汇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黄远振,200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意提高词汇复现率,让学生反复操练,反复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针对“词汇教学呆板化,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一问题,我们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动脑筋。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建立在人的认识、需要的基础上的,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如喜欢唱歌跳舞等;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不感兴趣,而对事物所能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不喜欢英语,但学好英语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仰慕。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英语多半以间接兴趣为主,只有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换句话说,学生只有体验到自己学过的词汇有用武之地时,只有在运用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才知道原来学习的词汇还是很必要的。在平时教学中,除了课堂上的精读精讲外,我们还要重视课外泛读,因为Nation(1990)早已指出:通过泛读间接或偶然习得词汇是扩展词汇的好方法。泛读大量课外读物可以使学生反复接触课本中学过的词汇,一方面使已学的词汇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一些新词,一举两得。一方面,学生通过泛读体验到成功(学过的单词还是很有用的),另一方面,在泛读中又出现生词的时候,学生才有兴趣有动力继续学习(今天学的没准以后能碰到),大量泛读很有好处和必要。
2.学习策略指导
新课程标准将词汇学习策略列入词汇教学内容(孙明、李涛,2010)。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构词法
掌握构词法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有效扩大词汇量。比如,学生如果掌握了im-,non-,anti-,dis-,semi-等词缀,那么见到semicircle就会知道是“半圆”的意思。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词缀知识,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这些词缀,比如通过阅读,听力或其他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对词缀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并会运用到练习考试中,一是节约了时间,二是提高了考试正确率。关于这一点,《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九》的第二单元中的Word Power部分有专门讲解,它是侧重讲来自希腊语的英语的词缀,如anti-,tele-,-phone,-ism,等等,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加以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2)勤翻字典
往往英语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都有勤翻字典的习惯。因为通过翻字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词义和用法,同时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翻字典可以分为“精翻”和“泛翻”。所谓“精翻”是指针对学习中遇到的核心词汇或高频词汇查阅字典,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用法和例句,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所谓“泛翻”,是指平时有时间的时候,本着“开卷有益”的思想,随手翻翻字典,有时候能遇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词,顺带看看用法及例句,长此以往可以起到积累词汇的作用,不至于等到用到的时候才要翻字典。
(3)拓展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除了教材外,学生还要大量阅读相应水平的报纸杂志等。这样做,一方面是通过阅读再现已经学过的词汇,进行巩固记忆。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词汇量,学到一些生词,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特别是反复出现的高频词,通过大量阅读一定能够牢牢掌握。
(4)准备词汇本
平时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词汇很多,而对于不同的学生,生词不尽相同。最好的方法是每个人都准备一个词汇本,有针对性地写下生词,这样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翻翻,日积月累就会记住,就扩大了词汇量。比如,abnormal一词,有的学生可能认识,因为教材上学过,而对于有些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可能一时还没有熟练掌握,应该把这个词写到词汇本上。这个词汇本是每个人所特有的,针对自己词汇学习状况的补充强化,必须每个人平时用心记,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5)勤写苦练
任何知识想要成为自己的,必须尽可能多地使用。词汇学习也不例外。要想熟练掌握一个单词,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际运用。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针对那些核心词汇,必须多写多用,如用生词造句,或者通过写英语作文的方式练习,等等。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只要长期坚持,肯定能熟练掌握。
3.学习心态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会影响学生的词汇学习外,教师对习心态的指导也很重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情绪极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帮助其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强化他们词汇学习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对于词汇学习有恐惧感,觉得怎么都学不好。教师要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在学习词汇时对他们稍稍降低要求,等到他们体验到成功,再慢慢提高对他们的要求直至恢复正常。有的学生对词汇学习比较焦虑和不安,因为他们想“一口吃个胖子”,想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可一旦实现不了,就会自暴自弃,觉得反正学不好了,就不好好学。教师要对其进行开导,让他了解词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慢慢引导,让学生懂得词汇学习的一般规律,告诉他即使一时半会没能实现预期目标也不要气馁,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这样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努力一段时间后,必然有成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心态,必要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词汇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艺术实践;课堂教学;舞蹈教育
在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上,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师舞蹈课堂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在学习上,是学生由课堂模仿走向舞台表演的必经之路。在教育上,是推动师生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学生由课堂走向舞台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舞蹈课堂是为舞蹈学子提供了一个基础理论、系统规范动作的学习平台,那么,舞蹈艺术实践就是一个通向更高标准和更多创意的广阔空间。
首先,舞蹈艺术实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感觉力、表现力和驾驭舞台的能力。无论是在舞蹈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舞台经验的不足和表演艺术的贫乏。尤其是普通院校学生更为普遍。
其次,避免闭门造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舞蹈综合水平。参加一台大型晚会的实践演出,无疑是走进了一所底蕴丰厚的舞蹈知识与经验的大堂。艺术实践能打破教学常规手段,跳出僵化的动作套路,是让学生自我深入领会、揣摩舞蹈的基础,是丰富肢体语汇、累积经验的平台,是开阔视野、与时俱进的源泉。
二、舞蹈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
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性决定了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舞蹈艺术实践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发展水平,使教学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舞蹈艺术实践的自主性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时时刻刻以高标准、高品质、高要求去认真学,积极做,主动承担应有责任。
综合素质,并非是一时的机灵,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训练,大量的实践和学习,自我沉淀和升华的结果。
三、舞蹈艺术实践是普通院校舞蹈教学的延伸
1舞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反应
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意义所在,在课堂上接受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就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表达与展现。
2注重动作,忽略表演
舞蹈界发展所需要的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动作机器,而是能用肢体表达内心世界最本真的思想内涵和生命情调的舞蹈演员。没有情感的动作,没有思想的主体,没有生命的艺术,再完美的技能技巧,还有何意义?
3队形流动,发现教学“死角”
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队形在硕大的舞台上进行频繁的流动和变化,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出现在第一排,甚至是舞台正中心。而这其中,便会有在课堂学习、考试汇课时始终站在或被藏在角落里的学生,教学“死角”便这样暴露无遗。
4将舞蹈艺术实践引入教学工作
舞蹈艺术实践活动一直作为舞蹈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而存在。随着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艺术实践在各高校兴起,有些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参加艺术实践会影响到教学。
笔者认为,艺术实践非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还会提高教学的质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刘敏老师曾任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在系内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训练与演出,课堂与舞台紧密相连,“以赛代训”的舞台强化训练法。在教学之余,大量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由此改变了军艺舞蹈演员在舞蹈中偏重技巧而缺乏情感表现力、缺乏艺术感染力的问题,也改写了军艺十五年来在桃李杯大赛上与金奖无缘的历史。
5将舞蹈艺术实践上升为理论指导
“没有文化,舞就跳不好。没有学术,事业就难发展。”舞蹈艺术实践活动进行中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相关理论的指导,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将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及效益最大化,以促进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与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优化舞蹈知识结构,促进舞蹈事业的全面发展。
丰富的经验累积是舞蹈发展的源泉,在舞蹈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经验累积,而舞蹈艺术实践是构成经验积累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问题;对策
国家教育部于制定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国普通高中必须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各级学校也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但是,由于目前普通高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高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疑虑之一: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少的学校将建立微机室、校园网仅仅作为标榜现代化的摆设,学生将进入微机室上课当作放松自己、玩玩游戏的好去处。信息课、信息课教师在普通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
疑虑之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
由于缺乏明确要求和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工具,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疑虑之三:高中信息技术课怎么教?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时间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究竟应该怎么教,目前,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教研机构组织研究,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作指导。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并不乐观,急待改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疑惑,笔者以为:
一、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不但是学校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我们必须逐步确立其在高中教育中应有的工具学科地位。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作为其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祖国未来的发展出发,全面落实好《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确保经费、课时、教师到位
二、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高中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
三、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
1.计算机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正在逐渐成为(有的地方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国家教育部应进一步对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标、内容作出具体、明确地规定。同时,要求各地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教材建设实行"在学基本要求(即学大纲)、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规范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2.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都要统一到《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来。《指导意见》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应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
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即分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必修课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3.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只能择其最基本的、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而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
目前,各级教研部门很多没有设立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其职能大部分都由略懂计算机的人员兼任,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使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也未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缺乏教研的氛围。我们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要靠高水平的教师。目前,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不高。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采取分层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业务精良、敬业爱岗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一)积极进取、稳步推进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勇于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客观科学地处理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切实有效地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整体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我县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各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需三)科研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全新工作。必须加强对学校实验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指导。同时对于新课程实施的主体,要充分尊重普通高中的自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四)政府主导、通力合作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影响大的复杂社会工程,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统筹协调部门力量组织实施。同时,要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争取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目标和任务
结合我县实际,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市教育局的要求。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
具体目标任务是
一)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能力。
二)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校课程文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水平的监测,制订和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考备考改革方案。
四)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将培训与教研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我县普通高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五)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的有效机制。实现学校之间人才、设备、场所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共进、均衡发展。加快基础相对薄弱普通高中的发展步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
六)以课改为契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课程改革培训工作
1.坚持“先培训。不上岗”原则,组织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及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
2.采取统一规划。研训一体的办法开展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通过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培训渠道,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建立由学校、教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校本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校本培训,加强网络研修,形成研训一体机制,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使受训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要求,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
1.县教育局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负责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按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并在保证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省级示范性高中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开发、更新制度与机制。能够开设70%选修Ⅰ模块,并形成一批深受学生欢迎,能提供示范、具有推广价值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市级示范性高中能够开设60%选修Ⅰ模块,开好若干门类的学校课程,初步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一般中学能够开设50%选修Ⅰ模块;各学校要努力发掘本校课程资源,开设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学分的学校课程。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
4.各普通高中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本校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2.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各学校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和课程方案要求制定学生获取学分的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严禁在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建立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给予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新课程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1.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省教育厅编制的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教育局负责指导各学校选好用好教材,建立民主、公开、透明的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
2.积极倡导各学校引进和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鼓励挖掘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3.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
五)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实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评价真实可信。
2.建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评价与专业发展评价及敬业精神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对自身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课程实施、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育人环境与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引导社会,以课改为契机。家长对高中教育的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六)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
1.县上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对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科研支持,对全县课改实践进行指导。
2.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县教研室要以学校为主体,以课改研究为中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做好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3.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庄浪二中省级课改样本校为基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为全县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各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1.制定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规定。
2.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等参加的通识培训和面向全体高中教师的学科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
3.组织、准备高中新课程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
4.对全县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5.各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201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阶段。以后逐年推进。直至所有普通高中在校生全部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各普通高中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全、开好所有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
3.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以及相关制度建设。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
4.探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做好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5.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联校培训。
6.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探索学校“必+选”课程设置背景下学校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新课题。
2.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构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3.设计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计划。
4.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好高三年级选修课的教学及高考复习教学。及时调整复习策略,迎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检验。
2.做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材料的整理工作。
3.总结三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经验及教训。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创新思维,进入新一轮循环周期。总结经验。提高效果,促使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序、健康、规范、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发挥主体作用。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必须强化新课程实验的责任意识,各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科研机制等,逐步建立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
二)强化政策保障。从政策上、制度上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出台与新课程实验工作相关的教师人事、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配套政策。教育局、学校要分别制订全县、学校课改方案和实施意见。
三)加大经费投入。县财政将高中课改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每年列支30万元专项资金(每校5万元)用于课改的组织、培训、调研和指导。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县级政府的责任,按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软硬件基本达到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条件和需要。
四)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的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朱店、阳川、韩店普通高中高初中分离,优化高中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五)加快均衡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推进策略。充分发挥省、市级示范高中示范和辐射作用,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中。发挥其资源优势,与其他学校“联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教基〔2015〕36号,简称《指导意见》)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这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基层校长和教师对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的目的、意义、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这将直接影响学校课程规划的制订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最终影响《指导意见》的有效贯彻与落实。现就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
一、为何要开设拓展性课程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类型和层次的需求都趋向多样化。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行各业专门人才,更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较高创造能力的知识型劳动者。义务教育课程必须增加选择性和灵活性,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成长需求。
浙江省在20世纪末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础教育公平性和教育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孩子在“有书读”的基础上,更能“读好书”,期待教育能让孩子全面素养得到提高,个性和兴趣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在完成基本教育供给的前提下,浙江义务教育应该是走向多样、优质和均衡。教育公平要转向个体维度,即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差异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而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上,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另外,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期,“让学生学会选择”是高中课改的重要目标。这也要求义务教育除了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科目和领域的拓展学习和各种活动,及早了解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拓展性课程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基础教育公平性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拓展性课程有利于统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利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有利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如何理解拓展性课程的内涵
《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那么,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与现行三级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分类。三级课程是从课程的管理权所作的分类:顾名思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别指国家、地方、学校开发和管理的课程。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从课程的教育功能所作的分类: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通俗地说,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还有一部分可转化为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少量为基础性课程,大量为拓展性课程。
如今,很多学校开设了体育、艺术、科技、传统文化等校本特色课程,每门课程每周1~2课时不等。如果这些课程的内容是本校所有学生人人必学的,可视作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关内容的校本化实施,应该归于基础性课程的范畴;如果课程内容是供学生选学、不作统一学习要求,就属于拓展性课程。《指导意见》把课程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其目的是控制统一性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选择性学习,为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留出空间。因此,哪怕是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也要尽量减少人人必学的内容,增加与学校办学特色有联系,又能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的选择性课程。例如,以“书法”为特色的学校要求“人人会书法”,这一要求是合理的。但对全体学生而言,只要按教育部要求,认真学好《书法》教材规定的内容即可。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开设不同书家的《楷书》《行书》《隶书》《篆书》,以及《甲骨文》《篆刻》《现代书法》《书法雕塑》《书法艺术操》《书法与装饰》等选择性课程,供不同能力层次和有艺术兴趣的学生选学。
拓展性课程与现有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有什么区别?两者在选择性、兴趣性上是一致的,区别体现在全体性、层次性上。目前多数学校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主要为特长生开设,学生自愿参加,不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拓展性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强调“全体都参与、人人有选择”。原则上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校均应提供相应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特长的学生可发展和提高特长,没有特长的学生可发现和培育特长。另外,有些学校通常把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而拓展性课程必须纳入课程表,在规定的周总课时内安排教学。
三、如何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建设应该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选择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性课程的内容涉及所有学习领域和学科,《指导意见》从课程内容上把拓展性课程分成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三类,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
第二,层次性。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拓展性课程可分成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课程就是“零起点”的课程,不需要任何学习基础,学生只要有兴趣可以自主选择;提高型课程指需要一定学习基础的课程,譬如文学社、剧团、合唱团、民乐队、武术队等课程,教师和学生可双向选择,甚至可以举办入选资格考试。
第三,实践性。拓展性课程能力要求要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与基础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联系,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不要与基础性课程相重复,两者应该是互补关系。拓展性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拓展性课程不要一味“拓宽”“拔高”“加深”,重点应在“活动”“体验”“综合”“创造”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必须在教学总课时内安排。《指导意见》规定,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转换成平均每周课时数,一至二年级3~4课时,三至六年级4~5课时,七至九年级6~7课时。《指导意见》同时规定,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三至四年级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不少于10天。每门课程学多长时间?用长课还是用短课?学年内集中安排还是分散安排?是整合实施还是单科实施?这些问题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决策。
四、如何评价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成效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情况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视学段和课程的不同,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方法,以适应拓展性课程的多样性特点。教师可通过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感受交流、学习情况记录、作业分析,以及其他学习过程的证明、记录等,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知识拓展类可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安排集中书面考查。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考核可采用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报告、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表演、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拓展性课程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记录档案,以及完成作业(作品)过程的记录或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可用等第、分数、评语等形式表示,也可以根据课程、学段特点采用其他方法表示。例如,体艺特长类可以与社会艺术考级相结合,小学段可以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等。
五、如何保障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我们努力推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和新课程标准同步实施,网络上的化学学科的教学资源是分散和不系统的,同时受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认识等问题的制约,师生在搜集、使用化学信息技术资源时往往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存在着较多的无效劳动,影响了师生应用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停留在公开课、观摩课的层面上,制约着化学学科在深层次上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为师生提供系统、丰富、使用方便的化学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中学化学新课标教材信息技术资源为核心的“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和应用工作,将中学化学学科的每一节课程都建成了化学主题资源网站,并进行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实践证明,“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推进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2.“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定义
“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是以化学学科的每一节课为专题,紧紧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新教材内容设计所涉及的问题,以满足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所有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形成的一个主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只要登录这个网站,就能得到和这节课相关的优质信息技术资源,为师生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搜索时间,并且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建议,构建了基于教学资源网站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破解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实效,使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教学整合变得简单而易行。为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项目分析
“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模块主要分为四大类:教师备课、上课用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类资源和公共素材类资源(师生共用的资源例“媒体素材”)。
主题资源网站的基本结构是“基本栏目+拓展栏目”,基本栏目包括:教学设计、自主学习、课件、量规集、媒体素材、知识拓展6个栏目。拓展栏目包括:“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在线答疑和在线测试”3个栏目。
主题资源网站的建站思路实现了“以教为主”向“教与学并重”的转变,内容既有教师备课、上课使用的大量信息资源,又有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大量素材和供学生动手练习操作的小软件平台,如仿真实验室、实验天地、论坛、网上留言、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方便地根据“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来组织教学,学生也能根据“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
以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一节为例说明“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设计思想和各模块内容设置(如图1所示)。
1.教学设计模块(如图2所示)
该模块主要分为“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5部分。这5部分模块的内容都是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根据现行新教材精心撰写的,经过相关评审后上传的资源和现行教学非常贴切。
其中教案模块包含了在各级评选中获奖的多份多角度的优秀教案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实现了网络集体备课,克服了教师传统备课抄抄写写的无效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2.“课件”模块(如图3所示)
“课件”模块中的课件是我们根据现行新教材组织骨干教师精心筛选、制作、开发的。特别适合于教师备课时参考,上课时应用,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兼容公共模块功能。师生很喜欢这个模块的内容。
3.“量规集”模块(如图4所示)
这个模块式是当前教师很欢迎的模块,它包含了本节课所需要的多份练习题,供教师选择参考,为教师提供了比较丰富,贴合实际教学的题库,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4.“媒体素材”模块(如图5所示)
这个模块是公共模块,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本节课内容涉及的各类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材料,是师生教与学的媒体大全,内容既宽泛又实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示范课例”模块(如图6所示)
“示范课例”主要为教师使用“主题资源网站”教学提供示范的课堂实录,供教师观摩参考。
6.“知识拓展”模块(如图7所示)
该模块就是将涉及本节内容的相关知识、事例、现象等资源系统的集成起来,供师生参考,对提高师生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的意义较大。例如氮循环(1)中“氮循环的很多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固氮作用,有电化学、光化学固氮和生物固氮,生物固氮重点阐述了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
7.“自主学习”模块(如图8所示)
该模块主要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生按照“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顺序。
8.“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为教师应用主题资源网站而设计,对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提出了建议,是教师使用这些资源的导向性的信息。
9.“在线测评”模块(如图9所示)
“在线测评”模块中设计了有关本节课内容的测评题库系统,供学生在线自己测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0.“在线答疑”模块(如图10所示)
这个模块是师生在线交流本节课内容的平台,实现了师生教学信息的互动,效果较好。
三、主题资源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
1.备课流程
主题资源网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全面、系统、形式多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教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优化使用这些资源。
教师备课时的流程是:
第一步浏览“教学设计”中,“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模块内容;浏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内容,根据其建议取舍使用资源的类别;浏览“示范课例”中的优秀课堂实录,学习其使用技巧;第二步浏览相关的其他资源,第三步综合所有教学因素形成自己教案(如图11所示)。
2.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主题资源网站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基本可以定义出3类使用方式,第一类是不具备多媒体条件的传统教室上课模式,主题资源网站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帮助教师拥有“一桶水”。
第二类是具备多媒体条件但不具备网络交互条件教室的上课模式,除备课环节外,主题资源网站在课堂上主要作用是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和演示。在此模式中教师也可以根据上课需求重新组织相关资源使用“网站生成系统”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题网站(如图12所示)。
第三类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上课模式,对于交互性强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人手一机进行教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中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栏目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具体阐述分析了本节课应用本站资源的教学结合点,在每个教学结合点上突出4个基本要素:一是要说明在什么地方使用教育资源;二是要说明使用教育资源可以预期达到的效果;三是要说明使用教育资源的方法及推荐指数;四是要列出各个教学结合点使用的教学资源,并做好相应链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使用相关的交互模块,例如在线模拟操作、答疑、测试反馈等,实现真正的网络化教学。
3.及时更新的教学反思
在主题资源网站“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模块我们还设置了互动平台,教师上完课后可以将课后反思,及时上传到该平台上共享,实现了教学反思的适时互动。
4.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流程图13所示:
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意见”是学生学习的学案,内容包括资源导航(介绍本网站提供了哪些可供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预习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完成课堂学习基础知识的准备)、课堂学习(介绍如何通过本网站资源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习(如何开展课后拓宽或活动探究)等,同时“在线答疑、在线测评”栏目又给学生提供了在线交互学习的平台,学生边学边练,练习后能及时得到反馈评价,实现了自主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如图14所示,学生如果选择组装实验装置,那么他可以进入“实验天地”,自己模拟组装实验装置。
四、注意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1)建设学科主题资源网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统一规划,加强合作、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2)制作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教师水平不均衡,部分主题资源网站只片面追求功能大而全,内容主题不明确,针对性不够,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3)如何做到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同步协调发展是影响主题资源网站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由相关的政策措施来保证。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考;省卷;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81-01
为了积极应对全省统一命题,提高我市我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这段时间来,我认真学习和研究《福建省初中地理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通过学习,我想主要应按如下步骤开展复习教学工作:
1.复习前教师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自身的准备工作是关键。教师平时要不时地“充电”。自己要对所教的专业知识很熟练到运用自如,并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复习效果。对于《福建初中地理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和历年地理科中考命题的学习、研究,是作为每一位地理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是教师平时复习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总纲。只有将它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才会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教师学习和研究历年地理学科中考命题与《指导意见》后,从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入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地理复习知识方案,引导学生建立文本学习材料,也就是强调学生上课注意听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笔记,以便于课后复习,加强记忆,建立知识体系。
为了避免超纲教学和复习,切实夯实常考知识,教师在复习前要对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习题进行研究、进行归类。如把它们分类为容易题、稍难题、难题。常考题和不常考题、不考内容。如研究考查范围、考点、考查难点、考查题型等等。并且要把这些都告知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复习时可节省时间,有目的的复习,少走弯路。
教师还要研究考题内容,考核能力要求的变化,探索新考知识,应对考题的变化。习题在历年的学生回答中有否出现错误?怎样错法?如何避免?这些也要在上课中告诉学生,避免重蹈覆辙。所有这些工作要求教师在复习前要做好准备并将实施于复习教学课堂中。
2.复习前和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中考既是初中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又是升学考试,所以地理列入中考学业水平考试是关系学校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把地理科在初二年就要参加中考的信息传输给学生,还要强调中考的重要性。这可通过自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也可告知家长帮忙督促学生,培养学生的考试意识,地理科是第一科中考的科目,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中考的意义,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很重要。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目标就明确了,才愿意学,学生就会自觉开展课前预习行为,课前和课内、课后自主学习形成整体认知。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3.认真做好复习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和传授工作
首先以《福建省初中地理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为准绳,采用多种方法有条理地、系统地、全面地传授给学生知识。
课上一定要强调学生每一节课都要带教科书,不要用参考书代替。因为教科书图文并茂,是其它参考书不可替代的,虽然参考书里的复习纲要整理得条理清楚。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图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使用常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的习惯。对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地理复习知识方案,通过教科书有条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运用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演示、各种地图可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大范围知识具体化,解决学生想象难的问题。在展开复习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生活验、周边生活环境出发,联系生活实例、结合生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如在讲高原时,可把地面形象的比喻为平原把讲台桌比喻为高原,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学生大多见识面不广,感性知识更能让他们容易接受。
在复习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福建省初中地理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为准绳,以它为指挥棒。可以避免超纲复习,知道重点、难点,抓住重点,夯实基础。这样就心中有数,不管中考如何多变,都能应对自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复习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复习方法有多种:比较法、归类法等等,我们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如可把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地形进行比较、把中东和西亚进行比较,把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归类,把分区地理知识连窜学习。
4.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提高做题技巧
通过练习题的做与练,学生本身会感受到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心中有数,他就会自觉去复习。再通过练习的讲评,传授给学生做题方法、技巧, "会读书还要会考试",你在读书方面找到方法,不一定能考高分,你必须懂得考试技巧,只有会读和会考才能考高分。提醒学生审题要审清楚再完成,方法一般是在心中默念2遍以上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做题;选择题不要放空,不懂你也要任选一个,总有25%的机率可以答对;提醒学生把答案抄到答题卡时,不要抄错行,丢掉冤枉分等等。
关键词:高中 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保证。然而由于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的不同,有效课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依据学生所处发展阶段、学科特点与内容、学习任务与要求的不同,有效课堂必然有其自身的特征,既有课堂教学共同的特征,也有反映学科特点的不同特征。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特征,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定位适切,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学生的变化,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追求的结果;从教学目标的维度上看有知识维度、方法维度、能力维度,从教学目标的层次上看有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因此在目标维度和层次的交叉点上就会有6个层面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紧扣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理清知识脉络,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关键。然而仅仅研究课标、研读《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分析教材还是不够的.弟斯多惠曾经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教师还要细致分析学生的学业基础,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现实出发,将教学目标不同层面的要求分层定位,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采用渐进式、螺旋式、阶段式推进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切忌教学目标不分层次,定位过高,脱离学生实际,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过早出现分化现象。在数列的概念及其简单表示第一课时教学中,笔者以为教学应该着力于概念的自然形成与符号化,把数列与数集、函数进行类比.在类比过程中进行认知建构,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本质就是建立在自然数集(子集)上的函数,从而使学生明白求通项公式就是寻找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观察数列前几项求通项上。过分强调技巧,就会把概念教学演变成技巧训练,从而人为地提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对数列概念理解的偏差。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应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高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数学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数学的5个必修模块(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和选修模块(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等组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块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迁移梳理
从教材具体内容找准教学的立足点,从教材内容要求上找准训练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就是训练点。学生通过模仿学会新的知识和技能,熟能生巧,这对他们就意味着发展,学生会从“死”课本中变通延伸用好课本。在评价回授中,注意评出题目的正确解法,特别是学生中的优秀解法,还要评学生的错误解法,并注重错误原因分析。注重从知识缺陷、思维阻碍处进行剖析,讲出题型与技巧和发散与变化,注意从变化的、多角度、多层次来看问题,既要师生回过头“化归”,更需要向前“类比”,只有兼顾了练和评,特别是评才能拓宽知识广度也使学生知识更熟练。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再如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解,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能把教学时难以解释清楚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对难点内容的突破。在实践中我们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采用现代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并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互为补充。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