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

第1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Abstract: Taking the financi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status, the purpose, the content and the rout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supported by the mobile learning software.

关键词:移动软件;混合教学;高职教育;金融课程

Key words: mobile software;mixed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inance cours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05-04

0 引言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学生容易缺乏学习兴趣,以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袭来,金融课程教学必须从传统的面对面传授,转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模式。

本文基于这一现状,结合高职金融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一套高职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移动环境下通过移动学习软件平台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金融课程学生的学习模式,以适应当前金融人才的培养需求。

1 高职金融课程教学的现状

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高职金融课程教学应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突出实践性。在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础知识的同时,高职院校金融类课程教学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金融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及课后实训指导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移动环境中数字化形式的运用,设计和开发基于网络的金融课程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线上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

2 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高职金融类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指出,要“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在推动高等职业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背景下,探索基于移动软件的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丰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为高职教育领域的混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3 高职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3.1 明确混合式教学改革目标

基于移动学习软件构建混合教学平台,以高职金融课程《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为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混合教学的设计方案,提出适合高职学生的金融类课程的混合教学一般过程与教学模式,进行混合教学的教学评价和实施的效果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模式,探索高职金融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改革,试图改善教学效果,为高职金融类课程有效开展移动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混合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诸多因素会影响混合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混合教学的活动设计、混合教学资源设计及平台构建、混合教学的学习支持与管理、混合教学的评价方法等。研究内容包括:

①移动学习软件支持下混合教学平台的构建。利用现有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和开源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混合教学平台,并实现活动任务、在线课堂、扩展资源、在线测试、提交作业、在线笔记、互动答疑等功能。

②移动环境下高职金融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以《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为例,该课程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技能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是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考试的科目,近年来职业资格考试改革,内容更新较快,且全国统考都为机试,单纯的课堂讲解并不能与时俱进。为此,以该课程的若干单元为案例进行混合教学设计,以高职金融专业学生为实践对象,针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教育特点,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实施两轮次的混合教学实践,在总结首轮教学实践的情况下,迭代修改混合教学设计方案,总结提出适合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的一般模式。

③混合教学的评价及效果分析。综合线上线下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价值的教学评价方案。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参加混合式学习的准备情况,掌握学生学情。实施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测验,综合分析混合教学效果,进一步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混合教学的实施效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方法,不断促进混合教学效果的提升。

3.2 明确混合式教学思路

混合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地结合,灵活整合多种学习方式的一种学习模式。何克抗(2004)认为,混合式学习既发挥了在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在线自主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二者的结合,使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互补,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新兴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结合,尤其是移动技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不断出现和发展,混合教学模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王国华等(2015)通过对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量化分析发现,近十年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增加明显,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混合教学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集中于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俞显等,2013)。从混合教学的课程对象来看,现有文献混合教学的课程对象常见的是计算机网络(刘繁华,2009;李红等,2014)、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沈云云,2012)、小学教育学(黄甫全,2013)、网络教育应用(罗冬梅,2010)等计算机类或教育类课程,而高职课程的混合教学研究与应用并不多见,有必要开展加强高职课程的混合教学研究。

从混合教学依托的支持平台来看,有关利用移动学习软件进行混合教学的文献偏少。由美国新媒体联盟公布的《2012年地平线报告》指出,平板电脑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先进的信息工具和软件技术在未来教育或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将越来越普及(王佑镁,2013)。国内文献开展混合教学所用的教学支持平台主要有Coursera(刘静静,2014)、Blackboard(周红春,2011)、Moodle、Claroline(郑晓蕙等,2014)、微信公众号(徐梅丹,2015)以及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黄德群,2013)等。上述平台中,Coursera、Blackboard、Moodle和Claroline等都是传统成熟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应用比较广泛。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移动网络环境极大改善,移动学习正在深入地逐渐走进大学课堂。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环境,如何在移动环境下有效地将平台工具应用到混合教学中,仍然有待研究。目前移动终端软件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混合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在教学中常用的移动软件包括云存储(腾讯微云、360云盘、百度云盘等)、云笔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等)、云协作(有道云协作、石墨文档等)和云思维导图(Mindjet、Mindmeister、Mindpin)等。

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分为前期准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学情调查、教学设计、资源平台构建、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等7个环节,具体路线图如图1所示。

3.3 构建高职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平台

混合教学实践离不开有效的混合教学平台的支撑。混合教学平台可供教师和学生基于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进行访问,该平台的主要组成包括移动学习软件和混合教学平台两个部分(如图2所示)。其中,在混合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到的移动学习软件包括有道云笔记、有道云协作、云标签、360云存储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移动软件工具,整合到相应的课程教学环节。对于一些专门功能,例如在线测试、课程通知等,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开发实现。为提高效率,降低技术门槛,混合教学平台可基于Moodle开源教学平台进行构建。Moodle平台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浏览器访问,它还提供了移动版Moodle APP(Mobile Moodle),教师和学生安装其APP后即可通过手机访问和使用课程平台。

3.4 高职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策略

除了课堂授课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有道云笔记、有道云协作、微信公众号、混合教学平台等用于学习小组构建、课外阅读、课程考核等。

3.4.1 基于微信建立动态学习组

基于微信平台建立金融动态学习组,由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学习任务,由各组组长对小组活动及活动执行情况进行辅助管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群组实时关注各小组对学习任务的执行情况,并就各小组遇到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在不同金融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加入微信群组,让毕业生与在校生建立起联系。建立“每天一话题”群组讨论制度,每天指派两个人(比如1个在岗毕业生+1个在校生)联合主持“每天一话题”。主持人选择自己有思考和积累的领域,与群组成员在微信群中交流讨论,并要求主持人翌日要整理公布话题纪要。为了督促主讲人提高质量,还可设立活动讲座以及纪要的质量评审小组,促使主讲人提高话题讨论的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促进学生熟悉金融知识,促进金融教学生成性资料资源的积累。微信群组的建立打破了课堂线上线下的界限,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和沟通,对提升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3.4.2 基于微信平台建立金融读书公众号

通过金融读书公众号,市场最新动态和前沿文献,促进学生阅读有价值的文献,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增加专业积累。同时,还可以发挥微信公众微信号所拥有的大量订阅用户,与一些知名的财经类出版社合作,在公众微信号上推荐经过双方优选的金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优秀著作,增加专业积累。此外,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有道云笔记记录读书摘要和心得,汇聚形成班级读书笔记集。

3.4.3 基于混合教学平台建立线上+线下考核机制

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安排线上学习,对学生自控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善线上学习的效果,除了安排课堂的线下考核外,有必要利用混合教学平台的在线测试、作业提交等功能,实施线上考核。将线上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对待线上学习。

4 结语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指出,要“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在高职教育金融类课程中如何实施混合教学,有利于适应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促进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2]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胡艳.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02):25-31.

[3]俞显,张文兰.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7):14-18.

[4]刘繁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运用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04):78-81,85.

[5]李红,王春枝,贺章擎.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0):15-17.

[6]黄甫全,曾文婕,孙福海,尹睿.高校混合式学习网络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以《小学教育学》网络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02):66-71.

[7]沈云云.以混合学习活动为中心的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2(08):80-83.

[8]罗冬梅.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以《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36-40.

[9]刘静静,张立国.混合学习环境下xMOOC应用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5):9-16.

[10]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02):87-91,98.

[11]郑晓蕙,杨宇杰,张诗田,刘佳璐,程亮.基于Claroline的师范生网络学习平台构建与课程整合――以“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107-113.

[12]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孟召坤,张杭.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36-42,62,80.

[13]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64-70.

第2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1MOOC和SPOC简介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国内称为慕课,一般是面向全社会开放。课程具有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国外主要的MOOC平台有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方面,也涌现出了“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校际的协同创新联盟。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学需求也提供了一批小规模定制的在线课程。小范围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是在一定程度上MOOC的延续和发展。SPOC的“限制性”体现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课程“小规模”指学生人数控制在几十到几百人,一般是面向某些学校或者某些特定学员开放的课程。SPOC基于在线优质课程资源,以在线学习和真实教室课堂为纽带,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身份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全方面深入了解学生。从本质上来说,MOOC和SPOC都是一种教学的促进手段。MOOC平台加剧了教学资源的聚集与利用,平台越来越多扮演着教师教学支持平台和教学过程数据聚集地的角色。针对MOOC+SPOC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投入了巨大、难以量化的工作量,完善的MOOC平台可以将教师从学生成绩填报、课程考核分析与评价等过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改革,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

2“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课程“1+X”体系的第一层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先后经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包罗万象,知识点纷杂又不能深入展开,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前不同程度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上课听讲内容“似曾相识”、导致教学和学生的关注点分离,“上课玩手机”等隐蔽性逃课等现象始终存在。部分高校囿于师资水平限制,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更深层次上讲,由于授课过程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甚至退化为计算机培训学校的软件培训课,更无从谈起更高层次的“计算思维”教育。教育部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文件对于构建起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起到了规范作用,各高校通常以“理论知识传授+计算机与常用典型软件的操作”的形式开展。理论课堂上,事实与工具讲的多而思维讲的少,内容宽泛,讲解浅泛,以概念讲概念[1];实验课堂实验类型比例失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比例很低,甚至没有。课程内容没有新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给人留下课程水平低,作用不大,从而加剧了计算机“工具论”等狭隘的错误认识。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课程面临着缩减学时、压缩教学内容等现实问题,受限制于学时等因素教学内容面临舍弃等选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填鸭式教学”不可避免;同时学生被动学习之下学习积极性受挫,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另外师资数量的绝对不足和师资水平的局限,面临超额的教学任务,课程成为“复读机”式教学不能杜绝。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水平如何做到因地制宜,使得计算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仍旧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MO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促进手段大行其道,以其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给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接踵而至的SPOC将在线教学和微视频、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弥补MOOC教学“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的短板,而且可以做到与传统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深度融合,因此选择采用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来改造“大学计算机”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

3我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情况

我校“大学计算机”课程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新生在每年秋季学期开设,每期学员人数五千多人。面向20多个专业学院的80多个本科专业学生开设。实施MOOC+SPOC改造前,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分A、B两个层次开设。A层次学时设置为56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32学时);B层次48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32学时);”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近五年来,我校一直在深化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全部本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1份,掌握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同时结合我校综合性院校特点,加强同各个专业学院的调研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以每学期师生恳谈会、校际交流调研、对口支援高校培训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参观考察,为开展混合教学积累经验。从2012年开始,我们按照学科门类从全校选取了20%的有代表性的专业,涉及本科、民考汉、民考民等多种类型的学生,开展MOOC教学探索试点,通过设置部分自学内容以“专题考核”方式进行。2013-2014学年,在完善教学内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选取40%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实施MOOC+SPOC教学改革,采用网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的模式进行。2015年SPOC混合教学改革模式[2]进一步深化,通过校级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立项项目形式,从教学方案实施与实践、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方法、在线学习模式、学生成绩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2016年SPOC教学改革全面铺开,以线上自学24学时+线下面授16学时的方式,实施滚动式并行流水化课程开设方法,根据学生人数和师资实际情况分批次独立完成。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从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习题课建设分别推进,目前经过两轮实践检验的教学视频已经在EOL教学平台上线,配套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也已编写完成,截至目前主编参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规划实验教材1部,配套教学案例3部。

4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新生刚从中学传统课堂进入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多有不适,学生们依旧希望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思路、讲提纲、讲重点、讲难点、少术语、多示范,多提问、多讨论,通过对学习内容实施指导与引导、辅助以通俗的语言案例讲解、进行问答与互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完全化的MOOC学习,容易导致师生沟通的缺乏,加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承认个体的潜能和差异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给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到因学生而异。这种共性和差异性的存在,需要MOOC平台和SPOC课堂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实施了以资源为中心的混合教学过程设计(图1),以及混合教学实施模式(图2)。4.1构建课程资源平台,规范教学内容为便于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参考国内“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MOOC教学平台,以及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中的名校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开展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微课”视频、习题库、测试库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建设。发挥互联网思维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充分依托我校EOL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平台,充分挖掘优势课程资源,消化吸收后自主设计、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并完善现有教学案例,结合互联网+大赛,微视频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立项等方式促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学时数,通过减少传统课堂授课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学时数的形式改造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视频点播等形式增加学时自主学习时间,在形式和内容上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大学计算机”试点课程学时调整为40学时,线上自主MOOC学习24学时(理论+实验),线下SPOC面授16学时。依据专业学科大类及学生受众不同,动态调整授课方式及教学案例。4.2加强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开展混合教学环节设计和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3](见图1),构建混合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以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降低混合学习的难度。在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构。以“讲—节—测—练”为组织架构,以“微课”视频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讲,每一讲由若干节组成,各节之间前后呼应,各讲之间有机结合。每节之后安排小节测试,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即时测验,考察自主学习效果;针对技能型操作内容,提供3-5个同类型的练习作业,为课下自我练习提供学习材料。通过内容的重构,争取使学生线上学习做到“讲、学、测、练”相结合。3.课堂教学2.在线学习4.学结与评价1.课前准备MOOCTHEOL测试题教师学生教学资料iCourse中国大学MOOC学生资源池练习题图2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大学计算机》精品课程线上教学内容,以线上线下互补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小班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延伸教学内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4.3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线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刺激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线上自主学习重视师生沟通交流,多方协同共同营建讨论区,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求助驿站,学习经验的精华聚集区。线上学习由于缺乏线下课堂的教师面授的即视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正向反馈,而线上学习讨论区的功能承载了问题求助、课程内容讨论,学习情绪抒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鼓励教师利用口头表扬进行鼓励、对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感受主动完成工作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性刺激,感受自主学习的激情。4.4多方位作业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作业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体现。学生作业评价可以形式多样化,具体可结合实际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引导的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共同参与的复合式评估等形式的作业评价。无论哪种形式的作业评价,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堂上的直接观察、回答问题、读书笔记、师生座谈、访谈等教学信息反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的,针对学生作业自评和作业互评,需要教师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评估知识和教学技巧,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意义、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作业自评使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作业互评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审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技能、培养和他人合作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互评,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理解的偏差修正评价目标、方法。适时抽查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及时掌握学生评价倾向,并在需要时提供建议。4.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过程化考核由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转向侧重于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特点适时实施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课程始终。形成性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关注学生线上以及课堂学习对课程学习的态度、方式等。通过灵活开放的方式,如课上或课间师生片段性对话,电子邮件,读书笔记,QQ,微信等形式,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化监控,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图3“大学计算机”课程平均成绩对比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课程评价公式为“总评成绩100%=线上成绩40%+线下面授30%+期末考试30%”。线上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含MOOC视频学习,知识点测试,线上讨论等部分;线下面授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侧重于课程相关内容的实验作业,以应用型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少量的综合性实验为辅,主要考察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期末考试为无纸化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Office软件操作技能考核为主,从课程SPOC实用教程中分模块随机选题,通过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进行上机作答。图4“大学计算机”课程优秀率对比从近几年学生的课程考试结果中平均成绩(见图3)和优秀率(见图4)来看,其中2011为参照基准,为改革实施前的成绩评价结果;2012-2015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后的课程总评成绩。2016年A、B层次合并,未列入对比。课程整体平均分稳步上升,优秀率大幅提高。

5总结

经过几年的MOOC+SPOC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通过建立以资源为中心的“大学计算机”MOOC教学平台,结合混合教学过程设计,探索实践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

作者:常耀辉 钟福如 蔡文青 单位: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张丽杰,等.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8:008.

[2]常耀辉.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01):26-32.

第3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BB网络教学平台 形势与政策 互动教学

信息时代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带来了新机遇。毋庸讳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生互动交流方面存在短板。由于往往是大班授课,每个课堂人数通常在百人以上。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课时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师生间常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缺乏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BB(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变革利器。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互动功能,有助于改变传统高校思政课互动难、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积极、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本文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为例,探究在BB平台支持下教学互动模式的实现方式,并总结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启示,以期为相关课程开展互动式教学提供借鉴。

一、教学互动模式的实现

BB平台具有丰富的交流互动功能,使课程教学开展与传统师生互动形式不同的多样化互动成为可能。结合《形势与政策》的特点,我们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课程评论。

在观看课程讲授视频的时候,要求学生随时进行评论,并计入总评成绩。课程讲授视频随时可以暂停,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把观看课程讲授的感想或者疑惑第一时间出来,并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展开即时互动。教师不定时浏览学生的评论,选择有代表性的感想进行点评,对学生普遍的或典型的疑惑进行释疑解惑。教师的点评或解释学生都可以看到,这对于有类似问题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二)讨论区。

利用BB平台所提供的讨论版功能,我们设置了讨论区,为师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空间和有效沟通的途径。讨论区类似于BBS论坛,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围绕不同主题设置多个论坛,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添加、删除和修改讨论主题。

学生可以在讨论区通过发帖的方式与小组成员讨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也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同时如果有其他的问题,则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出来。讨论版设有精华区,便于问题的收集整理。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审核和评定,实现多议题的异步讨论,以及过程性评价。并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公开评析或个别沟通,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

(三)集中时间在线答疑。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的中后期,我们专门设置一个时间点,长度为两个小时,进行集体讨论与答疑。这一时间在开课之初就告知学生,以便让大家有所准备。在那个时间段里,授课老师和助教全部在线,所有学生如果有任何问题,则都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然后由教师和助教负责回答。因时间有限,如果有未能回答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则我们在之后也会尽可能地补充回应。

二、效果与影响

BB平台上的互动超越了客观条件的局限,实现了传统课堂在时空上的延伸,使教学活动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教与学的交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通过BB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便捷,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所提供的资源和效果。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目前的实行的情况看,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适应信息时代碎片化的特点。

BB平台互动在时间上比较随意,不仅教师可选择的时间相对自由,而且学生的时间相对宽松。因而网上的互动交流和传统课堂互动相比,时间反而没有过多限制。只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都可以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网上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感觉宽松,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教师的回应相对不会像面对面那么紧张和对立。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比较害羞或矜持,不好意思或者是不敢提出问题,但是在这个虚拟的讨论区里,他们非常地开放,非常地自由,任何问题都可以大胆提出来。

(二)群体性参与,更有利于强化互动的效果。

BB平台实现了传统教学评价不能具备的即时性和公开性,师生间一问一答,敞开情感,共同探讨。与传统课堂上往往是师生一对一互动不同,BB平台上的互动方式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由此可以避免传统单一性互动可能会产生的尴尬。在群体性互动过程中,学生群体是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参与和分享话题讨论,一方面容易说出真实想法,一方面思想的相互碰撞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强化学习效果。

这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的多向交流,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从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由原来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这种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话题讨论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教师一般是在授课要点中选择和设置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在实际实践中往往发现,话题在互动中常不断翻新,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不断争辩中,讨论进一步深入,认识也不断提高。这种探讨除了具体的教学内容,还有学生对于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和表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提出的质疑和意见则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参与学生讨论,因此能够适当地加以调节和控制,为每个学生创造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在多向互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循序渐进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三、问题与启示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具体如下:

(一)时间投入更大。

正如一些对慕课有误解的老师所认为的,以为只要录次课就行了,没想到慕课的工作量并不比传统授课要少,甚至更多。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方面,教师需要投入的精力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工作压力,教师对学生的反馈难以及时进行。由于反馈不及时,因此一些发表意见后没有得到及时反馈的学生使用BB平台的积极性明显下降,甚至不再参与讨论。

为改善师生交流异步的现状,我们计划下一步建立小组互动机制,结合教与学活动的展开,建立话题小组,实现小组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以此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二)话题设置需斟酌。

对于互动话题的选择,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选取应紧密围绕教授内容,且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并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兴奋点,关照学生认识问题的层次性。《形势与政策》以专题授课,即以每个专题的要点设置互动话题。这样才能实现课程与BB平台的契合,让学生在讨论中,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深化对教授内容的认识,加深理解,使教授内容真正内化于心。

(三)线上线下互动要有机结合。

BB平台是线上交流的有效工具,但并不是唯一工具,除此之外,还有QQ、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交流平台,这些平台均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载体。更为重要的是,线上的交流决不能完全取代师生间的线下互动与交流。虚拟社区无法取代现实世界,而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之间需要保持必要的张力,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在《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中所贯彻的基本原则之一。

总之,在BB平台支持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互动教学改革实践发挥了该平台交互式教学的优势,师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BB平台支持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

参考文献:

[1]倪娜.基于Bb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变革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3(11).

[2]刘梦莲,刘勇.Blackboard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策略[J].电脑与电信,2009(6).

[3]曾祥跃.利用Blackboard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探索和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8(2).

第4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进入新时代以来,水利工作解决的不再是传统水灾害问题,而是需要统筹兼顾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与水污染修复等多个方面[1]。面对新生的复杂性水问题,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水利行业转型升级,水利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水利信息化全面开展,“数字水利”与“智慧水利”逐渐渗透,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水利人才缺口不断扩大。《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水规计〔2016 〕205 号)明确指出,人才建设要根据水利信息化需要制定人才政策,建立水利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形成与水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水利信息化进程改变了人才环境,对高校人才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2],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利信息化人才是水利院校育人工作的关键。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水利行业需要,在“一流学科”与“新工科”建设推动下,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不断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本文以此为例,从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角度入手,分析总结本科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成果,以期为地方高校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3]。桂林理工大学水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过20 余年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与创新6 个部分,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与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完成。但是针对于信息化水利人才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1.1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

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水利人才的服务对象逐渐从农业与水利工程建设拓展至水资源开发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高校水利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不但需要跨学科交叉,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由于本专业教师多为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行业动态把握不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受学科背景限制,尽管大量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应用[4],但教师们未能及时将这些新兴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造成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满足信息化水利人才培养需要。

1.2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

采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锻炼工作中的履职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前建设有一批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教案、图书、试题和网络课程,涉及图片、文档、动画、网页、软件与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已有数字资源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工作,但就整个课程体系来讲,信息化课程资源总量仍然不充分。例如,微课与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较为分散,仅作为线下教学补充在使用,未能形成独立的线上教学环节;水文大数据处理、水文信息互联、水文资源信息化管理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课程资源尚不成熟。

1.3 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也是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对规范教学过程和实现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作用[5]。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督导和同行评价三个部分,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侧重评价教师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结果,而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过程和实践应用能力关注不够。截至目前,对于学生使用线上课程资源自我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应用新兴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

2 信息化水利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水利信息化人才应该是高度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开放性,可以迅速接受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 版)要求也强调学生毕业时要具备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即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要结合本领域生产建设现状,锻炼学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立足广西,面向西南地区,致力于解决岩溶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其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能够使用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在水利、环保、地矿、城建等领域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报、管理以及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就学生执业能力来说,主要包含:1 )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具备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可以推演、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计算机应用、互联网通讯、水文数据采集、水文数据分析、水文信息管理等软硬件技术;3 )熟悉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动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

3 水利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 版)标准,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有优化调整,使其更能符合信息技术时代的水利人才培养需要。

3.1 设置水利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块

根据水利大类招生的特点,本专业建立了“通识、专业、综合、创新”4 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计算机知识方面课程有《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初步》、《C语言程序设计》和《水利工程制图及CAD》,信息处理方面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水利信息化与智慧水利》,技术应用研究方面课程有《流域水模拟》、《水文遥感及其应用》、《复杂性科学与水文大数据》。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化思维方式,本专业在专业课程中灵活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教学。例如《水文统计》课程针对水文频率分析设置上机实验环节,锻炼学生对科学计算软件的使用能力;《水文预报》课程针对洪水预报设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河流动力学》课程针对泥沙运动与河床变形进行可视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信息化课程模块的设置,可以在特定的学分要求内拓展教学内容,从知识理论、实践操作和创新训练等不同角度对毕业要求形成支撑,实现信息化水利人才的培养目标。

3.2 丰富水利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

面对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本专业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鼓励教师创建在线课程,丰富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目前《水文学原理》已建设成广西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并向社会开放;《水力学》、《水文测验学》与《水土保持工程学》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积累了一批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正在建设的流域暴雨洪水过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也将极大丰富信息化课程资源。此外,本专业将继续扩大与校外水利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挖掘周边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校地、校企水利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优势,推动水利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3.3 建立信息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

本专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与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作用,依托桂林理工大学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课程资源、线上作业批改、线上交流互动,实时监控学生自我学习动态,并不定期地问卷调查学生使用线上课程资源学习的效果。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信息科技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过程,建立教学业务平台,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督导和同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细化评价指标,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教育课程体系。以信息能力与信息化思维为核心的水利课程建设,要在传授计算机应用、水文数据采集与处理、水利信息资源管理等知识理论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扩大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教育服务,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与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水利信息化教学。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积极应对现代水利行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的水利类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地方高校复合型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清义.对新时代做好水利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9(12):7-8.

[2]李蔚妍,孙未,耿霞,等.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的研究[J].教育进展,2018(04):479-482.

[3]杨永年.基于信息化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发展研究,2020(01):86-91.

第5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新媒体辅助

时至今日,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格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早在2003年教育部推行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提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此类文件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地位,因而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

一、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以多元信息传播形式、广泛信息传播渠道等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大放异彩。从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影响,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不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认知匮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媒体以独具的信息资源传播优势,现已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并增强了课堂活力,但在此过程中对其探索实践依旧浅尝辄止。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受观念行为束缚,不愿在新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做过多的尝试或投入,片面认为学生容易受其他网络信息的吸引,导致其学习实效不高。而有些高中地理教师则表现为另一种极端行为,即过度依赖新媒体教学,弱化了自身主导职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难以深度挖掘其个性潜力,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目标实现。从严格意义上讲,新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价值优势毋庸置疑,但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它更多地定位于辅助教学,切不可本末倒置,容易造成整个教学体系的混乱。

2.能力不足

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是教育创革的重要之举,对师生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从教师维度上,新媒体运用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等,但现实状况令人担忧。例如,在地理课件编制上,高中教师往往仅针对某个知识点,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资源,却缺乏系统的整合与梳理,多为零散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不利于教学工作高效开展。同时,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独特的教学视角呈现给学生,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从学生维度上,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其张扬个性提供了平台,但也暴露出了他们自律性差等问题,受多元文化生态的浸染,容易偏离地理自主学习主题,无疑对其未来成长与发展不利。

二、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优化

新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对师生提出了不同维度的要求,需理性分析、准确定位、优化全局。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1.转变思想认知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功能越发完备,其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丰富多样,如微信、云盘、微课件等,并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势,但其宗旨依然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新媒体辅助教学之前,首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正确认知它的功能特点及价值定位,深度研析教材知识重难点,并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学生学习,建立系统化的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展。例如,微信更便于师生互动交流,云盘有助于地理资源共享,微课件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高中院校应主导相关教师加强环境建设,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及装备,并开展一系列培训学习活动,转变主体思想认知,提高其应用实践技能。

2.提高媒介素养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整合存储功能,承载着众多地理信息资源,但并非所有新媒体都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需教师作出合理筛选,因而对其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新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创设虚拟情景,通过影音视频等方式活化知识,延伸学生感性认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作出适时恰当的引导,继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对此,高中应积极组织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传输素质教育理念,分享成功教学经验,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学校需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尊重和释放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加以引导修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新媒体支持下高中地理翻转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15(15):85-86.

第6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慕课;高校教学;教育改革

一、慕课的特点

慕课,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英文直译为“规模化开放式在线课程”,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由美国顶尖高校兴起,迅速在全球推广开来的一种在线教育共享模式。慕课分为cMOOC(联通主义慕课)和xMOOC(行为主义慕课)。联通主义慕课的每一次课都包含一个与移动学习相关的主题,在主题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与讨论。参加者一起讨论交流的同时,在已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构建适合自身需求的新知识。行为主义慕课类似于传统教学,是一种通过视频讲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式,是学生自主参与由课程设计者组织并由教师传递知识结构框架的互动式学习过程。目前,受到广泛讨论与追捧的慕课方式是行为主义慕课。本文所讨论的慕课类型也是行为主义慕课。因其产生的背景与依托平台,慕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大,慕课课程资源丰富,参与人数众多,覆盖面积广泛。二是开放性,慕课课程是面向所有的互联网用户开放的,不分国籍、宗教、性别,没有学历要求,只要用户有兴趣参与学习,都可以报名参加课程学习。三是自主性,学生在报名参与课程后,可以自行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等。四是教学方式激发兴趣,由于慕课教学本身依托互联网,其课程内容通过视频形式展现,制作精良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慕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

(一)课程丰富,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高校教学,是基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堂外练习的教学形式。对于同一门课程,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接触的任课教师只是同一个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学水平与教学风格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慕课教学中,由于课程丰富,学生可以在广泛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教师进行学习,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点和薄弱点进行学习。

(二)脱离课堂局限,节约教育资源

目前,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教育,要依托于课堂实体,这就要涉及到课堂的硬件使用,学生与教师的时间调度等问题。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大高校纷纷扩大办学,招生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因而对于教室的需求加强,教学硬件的损耗也随之加大。而在慕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参与学习,不必在课堂中学习,这样可以节约教学资源。

(三)学生可以合理安排时间,保障学习效果

慕课是一种在线学习,课程由教学者提前传上云盘,并不是直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参与学习,也可以进行碎片化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与练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当堂效果,追求内容,进行大量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课外教学。而慕课正可以弥补这一点,尤其是课外时间的碎片化学习,能随时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

(四)提供开放式国际化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在全球化的慕课浪潮中,面对全球化开放的在线慕课资源的全面上线,使得高校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面向全球开放的慕课群资源,实现与国际顶级教育、教学专家间的互动过程,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学习到了全球化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国际化语言(外语)的学习、交流和使用能力,推动高校学生国际化知识交流能力的形成。这种推动还体现在慕课教学过程中知识、语言、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三、慕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慕课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具有许多的优点,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一)监督与考查困难

由于慕课的学习地点不固定,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也并不是面对面学习,学生在听课时是否认真,作业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学习效果很难把握。在当前社会中,完全处于自组织状态下的良好环境是稀缺甚至是没有的。人的社会属性对于外在监督与管理的需求依然存在。在传统教育中,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资金和精力进行教学和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外在的监督与引导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完全依赖自我管理,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而对于课后习题或者结课考试,由于条件有限,选择题较多,拓展性思考题较少,考查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检测效果不太明显。

(二)纠正与反馈环节不通畅

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偏差纠正与反馈环节十分重要,而慕课提供的教学视频对于学生具有单向性,互动性较差。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理解错误,则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效果。并且,慕课的教学视频是教育者提前上传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接受信息,发现问题只能在课程学习之后发邮件或者在线联系教育者,此时的教育者并不能保证及时答复,纠正与反馈不通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高校在线慕课资源库发展不均衡

慕课作为全新的开放式国际化教育教学手段在高校范围内的普及也仅是近几年的事,相对于全球信息化的普及和语言、文化交流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线慕课资源相对稀缺,难以适应时展和多样化、全球化开放式协调发展的需要。而慕课教育资源中所提供的课程尚有相当一部分资源仍是传统经典课堂教学的现场录像,教学内容陈旧、更新慢、形式单一,各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难,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仍然存在。

四、充分发挥慕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新兴的教育手段,慕课具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慕课以其创新的教学方式,普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而如何利用好慕课为未来的高校教育服务,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课堂教学与慕课教学相结合

慕课在未来有可能发展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然而近一段时间内,慕课作为辅助手段仍无法取代课堂教学。慕课的出现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课堂教学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课程门类由多变少,向精品课程转化,缩短课堂时间,提高课堂信息容量。慕课作为辅助手段,仍是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的课堂教育模式的课外补充。因此,这就需要将课堂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优势相结合,实现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例如,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发音学习、关键语法的学习都尽量安排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外语国家文化风俗等内容则可以通过慕课学习。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两种学习方式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二)建立学生信用制度

建立学生信用制度,即建立学生的网上学籍制度,构建网络慕课教学资源与教学信用认证制度,多个慕课网站通用的学生档案,除去学生的基本个人信息以外,应当建立学生慕课学习记录(包括学生报名参与慕课课程的名称、时间、课程完成情况、课程考核成绩等信息)。通过学籍认证和教学资源共享及学生信用监督等多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且对于频频退课,完不成学习课时,课程不及格等行为在学籍中有所体现,并对学生进行信用评级,信用级别低的学生视情节进行补修课程。通过此种信用制度,对于学习效果进行监督。

(三)加强慕课建设

慕课并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下来,将传统面授方式搬上网络。每一节慕课除要具备教学内容完整、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方式新颖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增强慕课教学资源的艺术性。加强慕课建设,从慕课制作、平台维护、反馈服务三方面进行。使每一节慕课都像一部微电影一样,这样才能保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未来的慕课建设中,应当加入更多网上教学的创新设计,比如提供场景模拟、动画演示、角色游戏等,以提升慕课教学的质量、增强慕课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目前国内比较好的慕课平台有学堂在线、慕课网、酷学习等网站,当然未来各个院校也可以建设自己院校的慕课网站,或者建设更具有专业特色的慕课网站,例如外语学习的专门慕课网站,整合全网外语学习的慕课资源。加强慕课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优化反馈与服务,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沟通,建立慕课网络通讯社区,或者与第三方通讯平台(例如微信、QQ等)建立合作关系,保障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

(四)完善慕课考试机制

目前受慕课教学模式的限制,慕课课程考核存在着试题形式单一、考核难度控制标准不一、考核诚信难以保证等问题。建议采取平时成绩加最后总评的评分模式,即平时测验、平时作业的成绩加最后考核成绩的共同衡量标准。保证平时成绩的决定性作用,即平时成绩的权重占绝对优势。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持续性,使他们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最后考核的成绩。还有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慕课评分机制,即同伴互评机制,多数人对于此种评分机制抱有怀疑态度。根据宾夕法尼亚三位教授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在一般情况下,多数的同伴学习者能够公平合理地对同伴的作业做出评价,所得的成绩也大致符合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以慕课发展为契机进行高教改革,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慕课发展标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时代的到———但目前慕课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慕课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它将是均衡城乡间和东西部教育资源差距的一剂良药。高校教学与慕课的结合必将提升未来高校的教育水平,这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晶.慕课MOOC的发展现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卢东民.慕课视域下我国高等外语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外语教育,2014(1).

[3]姚晶.由慕课引发的关于大学外语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2.

[4]朱庆峰.由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

[5]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2015(161).

[6]张丽.慕课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9).

第7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幕课是由英文缩写“MOOC”翻译而来,原义是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幕课最早出现于2001年,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出了网络视频公开课,后来国内外多个高校陆续开始推出在线开放课程。(王思佳,2014)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幕课网站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edx(edx.org),国内则有“学堂在线”(xuetangx.com)以及由爱课程网和网易联手打造的网易云课(http://icourses.cn/cuoc/)。截至2014年9月10日,Coursera.org上共有课程731门;edx.org上共有245门课程; Udacity上有课程39门。到2014年9月17日,在“爱课程”网上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一共有619门。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据报道,国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考虑在招聘时承认“幕课”三大供应商的课程证书,这意味学生未来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拿到证书并找到工作,而不一定非要拥有名牌大学的学位和学历证书。(赵婀娜、闫星辰,2013)由此可见,幕课的出现与发展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已经引起关注。在2013年举办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论坛上,众多专家发表了有关幕课的观点。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幕课拆掉了大学的围墙,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不能期盼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采取行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赵婀娜、闫星辰,2013)虽然如此,关于幕课对于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尚缺乏较为细致的理论分析,本文希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一、幕课出现的背景

1.人均收入提高推动教育及相关需求上升

2005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从246元上升到762元,年均增长17.53%,远超过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年均11.18%的增长速度,其占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从3.1%一直上升到4.6%;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已经超过1500元;这种文化教育需求的上升是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2013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6700美元,而教育作为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其支出比重必然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另外,就业压力的增大,职场竞争的加剧,也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02~2013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5.89%,是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最快的。2012年,全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9%,其中北京和上海的比重分别达到37.35%和23.07%,而2000年,这三个数字分别为3.61%、16.84%和10.94%。据最近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2014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势。可见,大学生就业竞争在加剧。

2.高校间竞争加剧

全球各大高等院校在争取优秀生源的需要下,不仅需要招生部门的信息提供,也开始用名牌课程来作为宣传自身形象的手段,幕课最初只是开放一些课程的视频内容,服务于招生的需要。

3.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首先,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2014年全球社交、数字和移动》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4%,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手持设备持有量达到12亿台,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占总人口比例为42%,用户平均每天花费时长为1小时30分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大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消费者)的习惯与偏好在发生变化。以往线下的活动纷纷被搬到线上来做,和线上购物、沟通、娱乐一样,人们也逐渐开始习惯并偏好在线上学习技术,接受教育。

其次,互联网使“教育类服务贸易”的成本大大降低。应该说,在幕课出现之前,视频教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当下正在蓬勃发展的幕课不仅仅是教学视频而已。麻省理工学院OCW负责人将发生在学校的教育分为四个成分,即教学内容、师生交流、考试和文凭。(王思佳,2014)目前幕课的发展不仅停留在第一个成分教学内容上,更逐渐深入到了师生交流、考试和文凭这三类成分当中,①而这很显然需要互联网通信技术高速发展。一是通信带宽和速度的提升使在线交流、师生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二是它的权限设置与安全控制性能的提高也提升了网络的认证功能,使考试和文凭授予的困难也得到逐步解决。

最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导致高等教育本身竞争加剧,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与信息资源,高等院校作为提供学习资源的一个主体,所面临的竞争较之互联网时代之前而言大大提高。

可以预计,在互联网技术持续普及,人们的教育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幕课仍会不断增加,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会持续。

二、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

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而言,幕课的出现都是技术进步推动教育领域开放的案例。在这一背景下,幕课大大降低了教育服务的成本,提升了教育服务的效率,降低了教育服务的价格,使高等教育普及速度进一步加快。具体说来,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产生如下影响:

1.补充效应

幕课带来了人们原本接触不到的教学资源,对传统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大补充。尤其是国际课程带来一些以往国内不具备的学科教学资源,事实上是引入了大量的国外教授和讲师。截至到2014年9月10日,Coursera.org上共有课程731门,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课程有632门,来自全世界各地共100所高校,其中97所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edx.org上共有245门课程,来自36所高校,其中34所为中国大陆以外的高校。Udacity上有课程39门,绝大多数也是国外高校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可选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学习到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课程。

2.竞争效应

幕课使得国内大学开始面对国际名牌大学的竞争,学校与学校竞争扁平化,课程与课程竞争碎片化。这种竞争必将推动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标。2011年3月16日,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研讨会,标志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国家层面正式进入启动阶段,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已经被列为教育部2011年重点工作。(王思佳,2014)

3.示范效应

幕课使得大范围优质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展现在人们面前,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方法、参考资料等各方面在以往“公开性有限”的内容现在变得更加公开化,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水平。国内大学通过加入美国的高水平幕课平台,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他们的课程辅导学生,另一方面利用这个平台来推动我国的教学模式改革,真正提高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赵婀娜、闫星辰,2013)

4.合作效应

可以预计,随着幕课的发展与竞争加剧,将会出现中外教育人力资源的合作。合作方式可能包括:线上线下合作(部分教师负责线上授课与答疑,部分教师负责线下辅导)以及合作授课(团队共同授课)。这种合作形式最初可能限定在学校内部、学科内部、国家内部,但是最终会发展成为跨学校、跨学科甚至跨国界合作,从而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5.市场开拓效应

幕课高效率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出现,且高效率的达到教学效果和目标,这会激发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使人们更多更容易的接受高等教育,增加教育的机会。另外,随着国内大学加入国际幕课联盟,也会有更多的国外学生选修中国大学的相关课程,促进国内大学的国际推广。

6.分工促进效应

幕课的出现可能推进教育领域分工细化,有些教师将更专业化的从事教学,而另一部分教师则更专业化的从事辅助和辅导工作,还有一部分教师则更专业化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7.教学模式转变效应

幕课的出现可能推进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如目前已经出现的“翻转课堂”模式。这种方式重新分配了课堂授课时间,学生在课下自己通过看视频、上幕课的方式掌握课程基本知识,而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更多的与学生沟通,或者帮助学生之间进行更好的协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传统教育应对幕课到来的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幕课的出现与发展可能对传统高等教育产生“革命性”的“非边际”的影响,传统教育必须加以应对。

1.顺应趋势,拥抱幕课

幕课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的自然结果,随着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幕课的课程量及用户规模都将不断提高,这一趋势很难逆转。作为传统教育的提供者,高校只有顺应趋势,拥抱幕课,将幕课当做自身教学质量提升的催化剂,传统教学改革的帮手,寻求转变与合作,才是明智之举。

2.从加入幕课平台到建设自己的幕课平台

当前互联网经济呈现的是“平台经济”,即“渠道为王”或“平台为王”的现状。众多内容提供者正在逐渐成为强势平台的供应商,幕课是互联网上的高等教育,在内容(即课程)提供与平台(如幕课网站)建设方面,也呈现这种关系。之所以“平台为王”,是因为与内容(即课程)相比,平台的竞争性仍然较弱,发展空间较大。目前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知名的幕课平台还很少。这种情况下,传统高校除了要开设幕课并积极加入知名幕课平台之外,还应该试图建设自已的幕课平台,这非常有利于推广自身的课程资源,也可以避免今后仅沦为知名幕课平台的内容提供者。②

3.发挥优势,与幕课形成合作协同效应

应该说,传统课堂依然有幕课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一份关于幕课态度的调查中,在被问到“就你所学专业而言,你是否同意在你的课程上大规模采用幕课教学?”时,66.89%的被访问者回答“否”;关于“哪些因素可能促使你放弃幕课的学习”的问题,被访问者选择的答案分布非常平均,如“缺乏相应知识背景学习吃力”(39.19%),“语言方面障碍难以克服”(39.19%),“缺乏监督和经常错过作业最后期限”(29.05%),“没有学习动力、学习效果缺乏权威检验(不能获得证书、学分等)”(49.32%),“缺少与共同学习者、教师的交流”(41.22%)。可见,对于用户而言,作为新生事物,幕课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方便”。而传统课堂则可以弥补幕课的劣势,比如传统课堂中的“个性化”“针对性”特点,使得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互动可以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关联,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产生正面影响等等。传统课堂应该在接受并拥抱幕课的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与幕课优势相结合,共同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注释:

第8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微课 大学英语教学 创新性应用

【基金项目】此文系甘肃省社科联课题“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SKB2015-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4-0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学习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层次的教学过程。这就促使教学改革发生了一次高速的飞跃。此种形式下,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微课”作为新生事物,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从河西学院的教学实践看,将“微课”创新性地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能够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融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

二、“微课”的释义及特点

“微课”教学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教师根据某个主题鲜明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情景化视频教学的模式。“微课”视频教学易于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微课”视频教学的时间应控制在 20 分钟左右,教学重点的设置必须十分明确,学生能够线上线下随时观看。“微课”视频教学融便捷性、高效性、互动性为一体,其鲜明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具体表现为:

(一)便捷性。“微课”视频教学的便捷性,颠覆了传统教育集中讲授的束缚,老师可以通过有效地挖掘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以微课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进行资源的大块学习,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而不是集中于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便捷性,有效地利用时间。

(二)高效性。“微课”视频教学有很强的高效性,因为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非常枯燥和乏味,让学生不容易去接受,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因为视频有视觉的冲击和图片的效应,所以学生在视觉的冲击力方面就容易进行记忆,在进行记忆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知识的集中学习,因为有图片和声音的存在,更加容易进行理解和记忆,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三)互动性。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学中离不开师生、生生的沟通,但是我们没有合适的语言环境进行训练,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讲解,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日常交际的视频资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来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感受学习乐趣中提高英语学习技能和水平。

三、“微课”应用的教学背景及现状

从河西学院乃至全国高校的教学实际看,“微课”应用的教学背景及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较为缺乏,导致大班课堂教学。普通存在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大班教学现象。这种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组织、情感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弊端。特别是英语教学中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在大班教学环境下不能全面实施,无形中造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出现,而“微课”视频教学有效填补了这一“短板”、“空白”。

(二)课时安排不够,学生汲取的知识量不足。大学英语课程一般每周只安排4-6课时,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全部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更难以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词汇量等方面的一般能力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实际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知识量不够、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而“微课”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决定了这一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承担并完成课堂教学的全部任务。

(三)教学方法单一,与英语教学实践脱节。大学英语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和应试技巧等,而学生则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种既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无形中降低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特别是对于身处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自身学习的需求,亟须有管用、实效地教学模式取而代之。

四、“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

“微课”教学有效地创新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挑战,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心理学研究,人获取的信息,90%以上来自于视觉和听觉。“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地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应用灵活,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制作重难点、教学基本环节微课视频,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微课视频、拓展练习微课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程度选择学习“微课”教学视频,这符合现代学生“视听型”学习风格,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听说技能。教师上传“微课”视频,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师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提升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教师通过设计和制作“微课”视频,需要在前期进行资源的收集、整理、应用、完成制作并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分析解决,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制作“微课”视频需要具有电脑、网络知识,还需要运用视频拍摄、制作、剪辑等多项技能,在“微课”视频的制定中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微课”视频通过多媒体终端设备进行播放,也展示了教师风采,加强了交流和沟通,更新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运用“微课”,可以为教师节省部分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及教改等。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微课”的情境性和“自助餐”式学习资源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课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形式新颖灵活,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使学生学习相对轻松;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还可反复观看学习,直到完全掌握所学内容,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目的。

五、总结

总之,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及研究者不应拘泥于单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有必要在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与大学英语教学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技术相融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而“微课”教学有效地创新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挑战,广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的视频资源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英语技能和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使自己的教学适应不断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形势,较为理想地完成教学研究任务,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吴晓真.外语视频资料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运用[A].上海市大学 英语教学论文集(二)[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广东省教学团队【粤教高函[2014]97】“机械设计课程群教学团队”、2016年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编号:GDJX2016006)和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JX20160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29-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正在逐渐与教育紧密相连,信息技术用其“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态。互联网已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契机。

二、现状分析

1.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能力不足

产生于工业时代以追求效率为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过于倚重知识的传承,把传承性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注重“教”的传授过程,忽视“学”的认知过程,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对欠缺;注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协同研究能力的训练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够健全,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欠缺,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要求相结合,缺乏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意识,缺乏拼搏精神和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教师的因材施教教学手段缺乏

目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班级授课仍然在当今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班级教学规模也普遍偏大。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习惯与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部分学生与教师的教学脱节,但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就多数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开展教学,而没有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即便是教师能娴熟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甚至翻转式等教学方法,但在大班教学的客观条件下,仍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短板,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技术手段和开辟广阔的教学空间。

3. 网络教学设计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对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组织协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针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工科课程的网络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地研究和探索。研究和探索“互联网+”环境下自协同学习模式及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寻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组织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技术解决方案,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程改革探索

课程教学改革千头万绪,方法良多,其核心在于将学习的主体权位移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为学生实现其学习目标而铺路搭桥,要在知识结构化和教学自由度间取得一种平衡,以便于更好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自协同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1. 确立教改理念,构建核心知识能力体系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同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将自组织理论和协同学的思想引入教学系统设计,深入研究教学系统中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协同增效作为教学改革目标,探索基于“网络网+”环境下的自协同教学设计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课程的核心知识能力体系,明确每项能力的培养需要何种不同知识模块作支撑,每个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应包含: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创新知识等。

2.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自协同学习能力

(1)基于教学资源的情境化自协同方式。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许多老师都开设有自己的课程空间,但多数应用的只是局限的几种功能,主要还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应用这个平台,对“学”来讲帮助有限。同时,网上资源的零散、异构甚至无效,使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重构。在对网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挖掘、离散资源进行聚合、异构资源进行同构以外,还要考虑学习的情境脉络,即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了支持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需要重构网络学习境脉下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支持。因此,网络课程应包括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教与学活动、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等要素,对各要素的不同组织方式即可形成网络课程的不同结构与风格。

(2)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自协同方式。围绕机械类专业学生所需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大核心知识能力模块,根据每个核心知识能力模块的特点,按模块、知识点、应用等层次设计适合本课程学习的实践项目,创设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自协同学习课程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可通过设计开放性大作业、综合性实验、探索性研究等的训练环节,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协同建构—作品展示—交流提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所学知识更加融会贯通,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又培养其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基于角色代入的多主体化自协同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灵活应用案例教学、PBL教学、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一工程案例进行剖析,以设计或制造工程师的角色对其设计加以评判等。通过诸如此类多主体化的学习角色的体验,增强生—生协同性和生—师协同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成学生的学习成就。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完成对基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则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只对关键知识点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和剖析,不在课堂上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而是把重点放在结合教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的总结,依托经典,追踪前沿,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更多地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相关的挑战以及生产实际所面临的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批判思考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改变以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3. 构建评价体系,增强认知监控能力

教学评价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探索个体认知监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元认知的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环节,提高元认知监控的有效性。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考核形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通过任务驱动的开放性大作业、平时作业、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价过程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是指每学期期末学校组织的集中性、综合性课程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考核中增加了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考核的比重,更加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考核手段更加科学化,完善了课程监控体系,提高了学生自我监控的有效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互联网+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机械类专业“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为例,在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学习要素之间的自组织协同合作关系的研究,探索了自协同学习模式,搭建自主—协作学习平台,结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从知识建构、教学设计、过程监控,到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专业基础课程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目前正在开发相配套的自协同学习网络教学系统,以求实现学习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