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新农村建设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建设变化

第1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2011年1月12日。福建省政协委员、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党支部书记朱光木特别高兴――村里正在举行党员座谈会、民间文艺表演,因为1月13日是总书记到八一村视察5周年的日子。作为福建省政协委员,为了开好省“两会”,认真履职,他无法回去参加这些他亲自策划组织的活动,但谈吐之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参加省政协4次大会,连续提出4份提案,前3份都已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回复,我很满意。”

朱光木的4份提案围绕新农村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村容村貌、农村管理等方方面面。4份提案,见证了“十一五”期间福建省乃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

2008年,朱光木第一次参加福建省政协大会,提交了《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加大对山区老区农村垃圾治理资金扶持力度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这几年来福建省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持续深入开展。

为激励年轻村主干服务农村的积极性,朱光木提交了《关于从优秀村主干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的建议》,福建省委组织部和省公务员局做了回复。截至2010年3月底,经福建省统一笔试、考察、面试、体检、公示等程序,有97位优秀村主干被录用为乡镇机关公务员。

作为附议人,朱光木于2010年向福建省政协大会提交了《关于扶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福建省财政厅、经贸委、农信社、人行福州中心支行作了认真的答复,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互助担保机构等一系列金融措施在广大农村落地开花,解决了农民生产的资金困难。2010年11月,福建省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支行在朱光木所在的小陶镇开业。

一份份提案得到落实,进一步激发了朱光木的积极性。2011年,他提交了《关于给予山区重点小城镇扶持政策的建议》。

第2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关键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贵州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贵州省雷山县乌东、脚尧两村都是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腹地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村。“十一五”期间,两村均被列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村,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思路,两村均以生产发展为重点,带动新农村工作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起步,初步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的明显成效。

1 两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1 把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作为地处边远的贫困山区,两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都把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当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通过生产发展加快山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带动其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1.2 把改善村容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依靠上级提供的资金、物资支持,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

1.3 把民主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更好地推动全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村党支部注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围绕经济活动的开展,党支部把实行村民监督引入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核心,村民代表参加决策,全村村民共同关注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

2 两村新农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1 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长期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虽然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广大农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村镇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仅把新农村建设看着是简单的政府工程,而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由于认识问题存在的偏差,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2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是初步的,还没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生产成为主要的经营形式。无论是茶叶还是其他产业,都体现为典型的家庭生产,联户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

2.3 农民群众的技术能力难以适应生产发展不断变化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之初,由于两村均是试点村镇,县乡两级均派有驻村技术人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但随着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面的扩大,驻村技术人员离开,农民群众又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手段,时常面临新的技术难题,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短板。

2.4 市场建设滞后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由于受到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相当一批农产品销路不畅。农民群众因此从生产的主动者变成市场的被动者。

2.5 民主管理的范围和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基层民主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只注意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而对涉及全村未来发展的问题重视不够;基层民主管理的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只围绕项目建设进行。如何提高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热情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推动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由于边远贫困山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难度就更大。

通过对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整个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了解分析,明确了要推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

应该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涉及农业、农民、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的边远贫困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措施逐步完善、成效逐步体现的持续发展过程。应通过有效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他们通过艰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3.2 推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从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转变

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最终取决于广大农村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作用的体现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使农村广大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3.3 大力改善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基础

两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因此,要扶持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根据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可采取政府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农民出工出劳的“以工代赈”的办法,着力解决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第3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4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人文内涵;意义

一、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形态的产物,彰显着城市的文明与进步,既是一个城市外在的表现形式又是内在文化涵养的体现。是独立而又特定的外部空间中为城市创作的具有普遍大众审美与艺术魅力的城市视觉导视媒介,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新农村建设,抛弃了传统城市孤立冰冷的高贵冷漠气质,创作更加要求“接地气”,追求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可的公共性,不仅通过艺术达到观者情感的共鸣,还有更高层次体验的魅力。达到视觉,触觉,听觉多种形式的统一与契合。更能体现出设计带来的城市人文性体验。

1、因地制宜要求

绿色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管是那种新农村建设其对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使用新农村建设开展城市环境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生存标准。所以,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依照自身环境情况,依照农村建设的特征和对自然的要求来规划。让农村建设符合自身的生态习性与栽植地环境相符合。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在规划的时候充分重视该地的环境要素(比如气温、湿度、光线等),还要对上述要素进行缜密的检测以及整体研究。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新农村建设方案。在公共环境种植规划方案需要很好的展现生态农村的环境特征以及地区特征。不可以无目的引进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而是要选择以及使用该地新农村建设。

2、生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标准

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需要展现出生活气息,站在公众角度思考设计方案,尽量大道社会公众的要求。另外,新农村建设的运用还需要依照美学理论,展现新农村建设个体和群体的魅力,另外在公众观赏的时候还需要重视整体艺术美。依照艺术性标准,不只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景观,还需要关注到新农村建设的时节变化。此外,有关人员还需要提前设计好各类新农村建设的形状、颜色、线条和配备比值。另外,关注新农村建设间的互相关联和搭配,尽量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安逸的氛围,达到大众观赏的标准。整体艺术布局要符合城市设计的标准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的组合一般使用对植、行植等标准,另外在自然式城市绿化设计中,就使用不对称的组合方式,尽量展现新农村建设原料的原有形态。不论是哪种环境都要使用各种不一样的种植方式,比如在建筑物周边一般使用规则式种植,但是在自然环境不好的建筑周边,就可以使用自然式种植,这时需要充分关注空间整体韵律感,尽量营造一种整体协调的感觉。

3、文化要求

城市绿化是维持以及营造城市风情、文脉以及特征的核心部分,需要将自然环境以及本地新农村建设当做根基,把各种民俗、优秀习俗、信仰、历史等加入到新农村建设设计中,让城市绿地体系展现地域性以及文化性特点,突出特点以及个性。依照人和自然整体协调的要求,重视人的感受,依照生态要求,从视觉感受、生态氛围、公众举动等部分来思考,营造一种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氛围。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全面思考新农村建设本身观赏特点,全面利用其特征提升景观可欣赏性。更好的提升整体观赏效果,提升可看性。

4、生物多元化要求

上述要求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绿地自然化的前提,其是提升绿地整体系统作用的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绿化需要充分关注恢复以及建设生物多元性。第一,需要全面维护地区自然遗产以及新农村建设,为生物创造更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第二,提升种类意识,关注不同种类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使用,另外还要充分重视对变种的选择和同化。营造极具地区特点以及新农村建设个性的景观;第三,提升绿地的适应水平,严格制定绿地中各个物种所占的比值等。第四,依照地带性群落的物种分布、组成特征以及规律,正确挑选合适的建设方案。新农村建设搭配一定要突出重点,按照设计要求,使用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农村建设,尽量在同一个地区使用多种新农村建设或者是两种新农村建设。

二、对未来城市景观发展定位

新农村建设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村、城镇更高级的聚落,更发达的所在,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在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后工业化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现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过度拥挤的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抑乏味的城市环境空间,让人们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找到拥抱自然,拥抱艺术的新生活;人们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渴望受到精神上的抚慰,希望压力的舒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新农村建设呼唤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呼唤更舒适悦目的城市化空间。

三、结论

现代城市建设走向公共领域,成为优秀的公共艺术,在艺术创作上应创造出与自然环境,人文气质相吻合又赋予城市地域个性,充分体现艺术和大众无限亲和的作品。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已然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陶瑞峰 朱芳玉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新校区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一、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政策建议

(一)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必要性

1、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不足,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据统计,1999年全国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负担总额约为1200亿元,而国家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1999年为1085.76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8.23%,2004年为2357.89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8.28%。也就是说,尽管从绝对额看已经增长了不少,但从相对比重看几乎没有变化,而且2000年至2003年间还呈逐步下降趋势。(表1)2004年财政开始加大农业支出力度,这还是在近几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实现的。由于现行税制客观上约束未来财政收入不可能长期保持大幅增长,因此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保持国家财政用以农业支出的较快增长,难度是相当大的。面对这种形势,如果不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将难以保证如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2、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2004年达到2357.89亿元,较上年增长34.39%,大大超过当年国家财政支出增长15.6%的速度,2005年和2006年及以后要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表明国家财政用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确实有了大幅增加。但是,可以说,这些资金量目前还仅仅是用以能够维持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村最基本的义务教育等最核心的公共品的基本供给,还有大量的资金需求缺口无法满足。如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卫生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生产技术改善等等,由于没有资金来源,根本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本来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的公共品,在完全取消农业税后,如果寄希望于主要通过所谓的农民自主、自愿或自治等方式解决,其结果只能有两个,要么回到税费改革之前,繁重的农民负担再次反弹,要么筹集不到资金,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不论那种结果,最终都将导致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从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角度看,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是非常必要的。

3、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曾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而20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也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其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经过近20年的努力,1998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44.5%,农村居民为53.4%,分别达到和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但是,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客观地说,农村问题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或未得到足够重视有根本联系。“十一五”规划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希望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没有持续足够的资金支持,恐怕难以做到。因此,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看,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

4、“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部署,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城乡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城乡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5年我国城乡整体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47。“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是推动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工商税收体系主要是对城市第二、三产业征收,新农村建设特别税采取对现有主要工商税种征收附加税形式征收,能更好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真正落到实处。

(二)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可行性

1、“十一五”规划为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提供了制度铺垫。“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同,使纳税人在思想上有了较充分的准备,认识上容易统一,纳税人的服从度较高。

2、坚持宽税基、轻税负原则,纳税人容易接收。选择现行增值税、营业税等征税对象为税基,税基尽可能宽些。实际税负设计控制在2%左右,这样不至于给纳税人增加太大税收负担,容易实施。

3、税制设计技术和征管技术可行。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可设计采用附加税形式,对现有增值税、营业税等应纳税额征收一定比例的附加,不会使税制复杂化,征管成本低,易于征管。

4、韩国乡村发展特别税的成功经验可借鉴。乡村发展特别税为韩国应对乌拉圭协议挑战、克服金融危机和推动“新村运动”向纵深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为韩国政府筹集了约15兆韩元的税额,使乡村经济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继续得到较快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为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韩国国会将“乡村发展特别税”的征税时间延长10年的决定也表明该税得到政府和纳税人的认可。实践证明,韩国的乡村发展特别税是成功的。而韩国乡村发展特别税开征的背景与我国现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韩国的乡村发展特别税可为我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提供许多成功的有益借鉴。

5、我国过去“两金”的征收为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分别从1982年和1989年开征的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开征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到1996年全面停征,由税务部门负责征集的“两金”共2444.59亿元,为缓解我国能源交通重点建设资金的紧张状况,筹集财政资金,平衡财政预算,减轻中央财政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种曾经征收专项附加税的传统,使纳税人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有较好的熟悉度,征收机构也有相关经验。可以说“两金”的征收为我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保障措施

1、宣传保障。开征前应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尤其是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对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的重大意义要重点宣传,要让广大纳税人深入理解和接受。要让每一个纳税人明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而是涉及每一个城乡居民未来生活进一步改善的重大举措。

2、单独编制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筹集的资金仍然是很有限。因此,对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所筹集到的资金必须事先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不同项目对资金需求的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确保税款的有效使用,每年单独编制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全面系统地公开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情况,给纳税人一个清楚的交代,让纳税人放心纳税。当然,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的前提条件是要科学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规划好了,才可能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制度。

3、完善税款使用监督制度和责任制度。由于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属于特别目的税,其税款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按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安排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由各级人大制定监督制度和责任制度并实施监督,明确税款使用责任,使税款使用依法进行。

二、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制设计构想

(一)征收目的。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战略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筹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应在制度上保证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正常支出基数不但不减少,还要随经济发展有所增加,这样才能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是用以补充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不足,而不是取代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只有这样才能因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而实实在在地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投入。

(二)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设计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征税对象为征税对象,以上述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列入征税对象主要出于“宽税基层、低税负”的考虑,而将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列入征税对象主要是出于调节贫富收入差距的考虑。计税依据:设计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这样便于征管,节约成本。纳税义务人: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为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纳税义务人。

(三)税率。按低税负要求,税率设计为附加税率10%,实际税负为2%左右。就是说,如果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的话,以2005年上述七税总计约17839亿元(增值税为国内增值税部分)收入计算,附加税率10%即可每年筹集2000亿元左右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收入。而10%的附加税率,如果按七税种的征税对象计算,实际税率只有2%左右,实际税负很低。

(四)税收征管。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应归国家税务局征管,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专门用以支持新农村建设。按简化税制原则,采用附加税形式,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的应纳税额时,同时缴纳新农村建设特别税。

第6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is to solve how to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mprove now rural landscape,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armers inevitable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total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the country strong and the Chinese dream.

Keywords: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 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村建设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对现代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法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科学规划。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 . 整体性原则:

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进行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及福利等几个方面。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以及我们国家农村的现状形势,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现状面貌是头号任务,是重中之重。因而,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加强经济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采取符和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富裕 ,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其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民风淳朴,家庭和睦,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脏乱差,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广大农民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得到安居乐业 , 使乡风文明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另外通过科学规划,更要充分显示出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加强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广大农民当家作主,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科学规划,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二.优化性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的控制性,区域性,协调性,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

科学利用规划,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质的变化,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离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还相差很大,广大农民的经济生活,法制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待遇提高。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都有还待遇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能是一纸空文,“经济落后,社会秩序仅靠乡规民约,环境脏,乱,差”反而是其表现。现在,亟待要解决的是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因为在我国的农村集中了巨大的劳动力,同时也蕴藏着一个潜力很大的消费群体,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我国经济增涨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通过科学的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其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科学规划的前瞻性,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量得到最大释放 ,实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持续增长。既可以消化多余的劳动力,又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又促进了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的进程。通过加强科学系统性的规划,适度超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尽早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养。

三.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严格遵循科学规划,坚持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高起点(适度的)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为国家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在我国,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中,不管是自然资源,物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 ,可以说是资源辽阔。但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积极发展都存在差异,就发展而言也不平衡,有个别地区仍然比较落后。因此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好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利用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把

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种资源利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实现其总目标和总任务,就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划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划,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分布落实,科学实施。充分利用农村中的多余劳动力,努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科学管理和使用好农村独有的自然资源特色,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和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下大力挖掘各地民风习俗中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并对其进行发扬光大和提升,丰富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改善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让广大农民确实感到生活得到全面提升。促进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利用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进行产业运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鼓励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去:学习先进的东西;请进来,积极引进高科技,充分利用利资源,积极利用项目进行建设,或农民参与投资经营,带动其他农业经济项目建设,以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广大农民经济生活的提高,在改善广大农民名居环境的同时,严格按科学规划,尽量保留原来的风格,原来的环境和绿化以及原来的房屋,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此同时对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进行统筹兼顾,科学布局,积极发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既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又开阔视野,学习了外来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思想转变,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

结束语:科学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只有坚持科学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性,才能发挥科学规划的最大效能。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就必须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地理情况,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等,通过全面,系统,可持续性的科学规划,严格准确把握规划的功能定位,分步推进,科学实施。最终把农村建设改变成为生产发展,经济繁;设施完善,生活宽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7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1.强化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伊通县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五大班子领导合力抓,全县84个部门单位积极推进。二是落实分工包片责任制。县五大班子主要领导负责5个区域,27个副县级领导包保19个乡镇(街道)、20个示范村、7个重点村,既包项目建设,又协调资金,同时还进行工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深入实际抓好任务落实。组织260名乡村干部常年奋斗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主要是落实建设项目,严格项目建设标准,确保按时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组织动员,全县上下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氛围。

2.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稳固的建设基础

一是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积极申报,全县争取省级专项资金400万元,全部用于20个示范村的项目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农民筹资酬劳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全县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用于项目建设补贴360万元,奖励乡村干部和帮扶部门单位140万元。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重点项目。将林业、水利、农业、卫生、文化等部门涉农13类项目资金整合到一起,全部投入到村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去,村镇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是引导社会帮扶力量广泛投入。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各行各业投入新农村建设。2010年,全县84个帮扶部门,21户帮扶企业,共落实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和物资175万元。

3.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伊通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县里专门拿出130万元,由县规划办相继制定了村镇建设规划、示范村建设规划,按照生活区、休闲区、产业区、办公区等功能,分区进行规划。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实行“四统一”、 “六化”,建设“四种类型特色村”。“四统一”,就是统一村屯规划,统一围墙粉刷,统一边沟砌筑,统一搞好环境整治。“六化”,就是实现道路硬化、院墙整齐化、街道亮化、村屯绿化、环境美化、居住社区化。“四种类型特色村”,就是建设满族民俗新村,建设环境优美宜居新村,建设集中连片新村,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新村。按照“四统一”、“六化”、建设“四种类型特色村”的要求,全县已打造样板村12个、样板屯28个。

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发展生产。重点鼓励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拉动下,农民积极参加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大灾之年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粮食总产实现20.1亿斤,增产24.8%;积极发展精品牧业,标准化牧业发展到221个;积极发展棚膜蔬菜产业,棚膜蔬菜产业园区发展到10个;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第8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关键词]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43-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战略举措和目标。本文在对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意在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寻找一种好的发展模式,促进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兰州市新农村示范点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都是以“试点引路,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目前正处于组织实施阶段。所调查的5区11个示范村均在兰州市区内,新农村建设思路既有相同之处,也各具特色。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试点的实地调查和对居民的具体访谈,了解到当前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进度及规划过程,从而找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图1)

1.新农村规划不合理,农民增收难

在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时,有些地区有意选取那些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或选择那些交通便利、发展现状较好的村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力图打造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样版”,带动当地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然而,具有优越条件的示范村并未在新农村建设中显示由优越性。调查发现,重新选址集中规划建房的示范村户占地面积最大的是400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从占地面积上讲符合有关规定,比较合理。但对于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户,在400平方米面积上建设的房屋用于居住能够满足,但畜禽饲养圈、柴草堆放场、农具摆放处、农用车停放点等问题没法解决。此外,传统的庭院经济无法实施,邻里关系难以和谐。可见,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片面追求集中搬迁,不仅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而且不符合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不是单一对居民住宅进行改造,建立新农村和集体搬迁等表象。在对示范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因为大多数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住宅进行了改造和改建,新建了篮球架、健身器材等,7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知道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内涵。但是只有少数村民知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管理民主的重要性,他们误认为“哪儿建新房,哪儿硬化道路,哪儿就是新农村”,这引发了部分民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抵制及不满,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带来了障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上首先要结合农业产业规划,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2.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占用的土地除两个村使用的是原集体的打谷场外,其余各示范村占用的土地全为耕地,政府主抓的新农村建设却忽视了耕地保护工作的严肃性、紧迫性,有损于法律的威严,更主要的是耕地减少,给粮食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有个别示范村是结合征地搬迁集中建设而成(如岗子村、道头营村、水车湾村等)。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为:国家征地,需占用部分农用地和居民点,借助新农村建设,被征占土地的农户由村集体统一划定宅基地和荒滩地(面积与原宅基地和农用地面积相等)作为土地补偿,原房屋折价补偿,在新划定的宅基地上按照统一设计的建筑模式自行建房。从表面上看,住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能用上自来水,享用相应的各种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环境,但却掩饰了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征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的弊端。个别示范村由愿意购房的村民集资,村委会统一请人按规划建房,待房屋建成后由村委会按照房屋的建造成本销售给村民居住。

资金问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初期的主要问题之一。审批的建设资金能否完全到位,直接影响到相关建设的具体组织、规划的顺利进行。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方面,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有限资金首先用于路面硬化、水质净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住宅和公益事业,使得能够被看到的村容村貌的改变成为示范村建设的首选目标,从而忽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一)村镇规划有了新突破

为预防新农村建设的盲目性,新农村建设之前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考察,村镇规划打破了地域界限,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道路的硬化、拓宽,饮水工程的实施,居民休闲广场的修建,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同时加速了外来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村内农用地统一规划组织特色化产业种植,形成了规模种植,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

新农村示范点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部分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村庄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变,形成了“讲文明、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村民团结协作精神加强,村镇班子号召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献良策、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筹集资金方面,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村庄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中进一步增强。

三、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又能满足长远发展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和谐新农村。

(二)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9篇: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应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和要求呢?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经过29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民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将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中央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