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数字传播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传播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传播技术

第1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本是新闻信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信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信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信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络和视频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信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终端设备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信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对象,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图像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信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信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信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信息的交互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络媒介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络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络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信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存储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信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信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信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信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短信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序员、新闻记者及数据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容易识别的数据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件、软件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信息。

(三)提升新闻信息的可视化、交互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信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交互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信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用户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络信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宇.浅谈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中),2012(2):145.

[2]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2(2):125-126.

[3]苏林森,马慧娟,张东岳.大数据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4(03):11-18.

第2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1.2通信原理

微波信号在空间传输与光波特性比较类以,以直线方式向前运行,如果碰到阻挡物就会发生发射或阻断,所以,该种通信方式为视距通信,视距通信受到地面因素影响比较大,电波在自由空间传输的损耗计算公式为,式中d是信号源至宿间距离,单位为m,f是电波发射频率,单位为Hz,C为光速,LS是空间损耗,单位为dB,如果距离单位为km,运行频率单位为GHz,可以将公式简化为LS=92.4+20logd+20logf,所以,传输损耗是由宿间距离与发射频率来决定。自由空间下的接收电平计算公式为Pro=Pt+(Gt+Gr)-(Lt+Lr)-LS,Pt是发信机输出机功率,Gt、Gr、Lt、Lr是分收发馈线损耗,LS为自由空间损耗。微波在空间传播还会受到地球曲面及空间传输产生衰减,如果想要达到远距离通信的要求,需要通过中继方式来实现,也就是使信号频率进行调整和放大,避免传输到对象的信号变弱而无法识别,这就是地面数字微波进行中续传输模式。微波信号的终端站点为通信线路两个端部,中继站为数字微波传输线路设置最多的站点,需要每间隔50公里左右就设置一个中继站点,为完成有效的信号传输,站点数量需要多大数十个。中继站点可以获取数字信号,通过滤波和放大再发送给后面的中继站,可以更好地保证数字信号的传输质量,该种微波传输方式也可以被称作接力传输模式。为实现长距离数字微波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可以通过多达数十次的中继,这样就可以将信号传送到几千公里,还可以实现较高质量的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数字微波多采用8GHz来实现信号传输,通过微波中继来保证信号传输,可以避免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是地面有线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更有效保障手段。

1.3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运用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为地面条件下,进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是通过微波信道来完成数字信号的传输,这就要求基带信号采用数字信号,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在进行微波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有用数字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可以保证很高的传输制裁量,还可以抵抗外界信号干扰,达到较长的信号传输距离。广播电视台大多采用多路数字传输终端,该终端设备有发送和接收端接口,可以为微波机与光端机进行很好的技术对接,发送端可以把传输来的模拟信号通过模数转换转变为数字信号,也可以把数字节目源样点信号等转变了串行通信的数字序列,通过对信号进行纠错编码,将各自的信号输送给微波调制机等进行信号传送,再经过微波调制机进行功率放大,然后利用天线将信号发送出去。接收端将获取到的码流完成信道解码,解析出来的信号再进行交织、纠错来形成样点信号、独立数据信号,再经过每路接口电路恢复成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广播电视信号,通过播控系统主控机房对数字信号进行矩阵切换,再将不同的电台节目信号发送到微波信号输入端,再采用数字微波终端对信号进行传送。信号传输线路两端都有用数字微波传输处理设备,一端安装于广播电视台,另一端安装到信号接收方。例如,四川宜宾数字微波通信系统设计,采用二级微波干线,信号传输速率为34Mb/s,为一用一备的传输线路,为解决基带信号超长距离传输问题,对备用微波通信线路进行了模拟,测试传输特性和误码性能,根据测试结果对选择通信路径,确定频率配置和极化,并对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再对微波干扰源进行分析,制定对抗干扰办法,最后对通信设备进行调试,达到理想的通信效果。

二、卫星数字通信技术

2.1功能与特征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是由航天技术不断发展而来的,是将电子技术与航天技术进行结合的产物,具有空间通信诸多特点,不会受到地面条件的影响。将地球卫星作为是数字通信的中继站点,地面站点作为信号接受终端,地面站点可以通过地球通信卫星实现长距离、大容量的通信,通信卫星位于距离地球赤道3.6万里上空,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保持同步,为静止通信卫星,地面站点与卫星通讯就变得更为容易。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数字传输技术优势变得更为明显,可以实现在更为广泛的覆盖面,投资建设成本更低,可以达到更高的传输质量,比模拟信号卫星更节省频率资源,运行成本与维护费用更低,数字信号更容易处理,可以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结合,便于地面站点的后续接收与调制。

2.2通信原理

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为地面卫星接收站、上行信号发射站、测控站点和星载转发器构成,广播电视通信卫星上安装C波段、Ku波段信号转发系统,通过上行站点将广播电视台传输过来的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等进行处理、调制,调整上行信号频率,通过大功率放大利用定向天线对通信卫生发射C波段、Ku波段信号,也可以获取到通信卫星下行微波信号,可以对通信卫星转播节目质量星检验。星载转发器可以获取到地面站点发送的上行微波信号,再对信号进行放大、改变运行频率、再放大,再将信号发送到地面信号通信服务区域,所以,星载转发器也就是在地球空间中作为中继站,更好地降低附加噪声及失真,更好地保证广播电视传播质量。广播电视台节目信号利用通信卫星将其传送到世界各地,上行站点系统是保证传输质量的关键部分,对信号上行站点有着更高的安全要求,需要每台设备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当上行站点设备存在运行故障,则会引起广播电视信号中断传送,容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地面上行站点频率采用S、C、Ku和Ka波段,通信卫星下行频率比上行增加L波段,上行发射站点可以对通信卫生发送一路或多路信号,转发器设置有C、Ku波段信号发转系统,可以获取到地面上行发射站点节目信号,对通信卫星地面接收站点发送下行信号。上行站点通信设备中有调制解调器、高功率放大器、监控系统、天线分系统、上下行变频器等构成。天线分系统为地面上行站点重要通信设备,会地上行信号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天线可以把上行站点发送功率转变为电磁波,并对通信卫星定点发射信号,把地球空间通信卫生发射出的微弱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再将同频信号发送给接收机。高功率放大装置可以把地面上行站点发射信号进行最后放大,低噪接收设备对上行站信号进行首级放大,上下变频器可以将信号在射频和中频相互间实现频谱搬移,调制解调器可把广播电视台机房信号进行调制处理,并向地球空间传输微波信号,可以进一步提升微号信号传输信噪比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地面上行站点还需要配置监控设备,可以对站点内的通信设备进行监控,可以实时了解通信设备运行状态。星载转发器为通信卫星关键构成部分,可以使通信卫星发挥出到信号中继作用,转发性能会对卫星通信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转发器具备很小的附加噪声和失真,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接收到的地面上行站点信号行放大和转发。转发器运行噪声为热噪声、非线性噪声,热噪声为转发器内部运行噪声、信号天线外部噪声,非性能噪声为电路或电子元件非线性特点引起的。处理转发器获取到地面站点的信号,再进行前置放大、变频,对中频数字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纠错编码处理。再通过信号发射单元进行数字调制、变频和放大,再将其发回到地面站点,应用处理转发器可以去除掉噪声积累,在保证信号通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转发器发射功率。上、下行通信线路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信号调制模式,可以达到理想的传输效果,并对基带信号信号进行多种处理,可以在通信卫星上完成数字交换,卫生通信原理框见图1所示。2.3卫星数字通信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必须要与地球赤道保持相对静止,具有精准位置和姿态,这样就不再别外设置跟踪卫生及具有定功能的接收天线。广播卫星还应该具有足够大的辐射功率,这样就可以使地面微波信号接收设备得到简化,还要求卫星有着较长的使用寿命,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节目信号停播率,也可以防止更换通信卫星所带来的资金浪费。一颗广播电视通信卫星信号可以将地面30%覆盖,如果地球赤道空间间隔120°放置三颗通信卫星,就可以将广播电视信号传送给全世界绝大部分区域,建立起全球性的广播电视通讯网。将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矩阵切换送送到卫星地面站,备路信号被输送给微波端机,通过微波通信技术传送给赤道上的卫星。卫星转播车、现场直播车可以将实时发生新闻事件进行直播,通过高质量的无线数字传输来解决应急制作和节目传播的需要,该技术节目采集、制作、传输集于一体,可以作为独立的体系来实现节目直播、传送,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移动微波通信技术。

第3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数字音乐传播

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音乐的产生与普及,使其成为了我国音乐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全新的发展起点。数字音乐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打破了传统音乐传播的实体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音乐传播范围的拓展、传播效率与传播质量的提升,传播速度的强化,从而导致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数字音乐产业链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对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进行一定的了解,明确其发展原理c形成原因,从而强化我国音乐产业的优化发展。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得以提出并发展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是一种不断进行着“设计、生产、销售、运输”等活动的整合系统,而其中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体现实现了创造价值的动态体系,该系统可用价值链表述[1]。而产业价值链是基于产业链的基础上,实现产品以及服务更高价值的体现,并从产业链所具有的价值角度对产业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系列活动。而传统的音乐产业价值链主要体现为歌词的使用(音乐创造)价值链、唱片生产价值链以及歌曲现场演出价值链,这三种产业价值链又构成了传统音乐传播的整体产业价值链。

二、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概述

相对于传统音乐传播的产业价值链而言,数字音乐由于其传播形式的变革其产业价值链也发展了相应的变革,且产业价值链更为复杂。

(一)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组织结构

数字音乐由于传播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有线互联网传播音乐(在线音乐)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传播音乐(移动音乐)[2]。这两种音乐传播形式为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了产业价值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无论是在线音乐还是移动音乐其产业价值链都是由唱片公司、服务平台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与软件供应商以及音乐体验用户共同组成,进一步细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即上游的音乐传播工作环节、中游的具体传播环节以及下游的用户消费环节。

(二)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的经济特性

相对于传统音乐单向性、层次性等营销模式和传播特点而言,由于数字音乐信息化的发展,时期具有音乐欣赏与传播的便捷性、快速性、多层次转换性等营销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的消费行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价值链[3]。进而使其具有以下经济特性:首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音乐产品形成了独特性的成本结构,即成本投入集中在中上游环节中,产品复制成本极低,从而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其次,数字音乐产品传播与存储形式的改变,改变了传统音乐产品的边际效益,与此同时,数字音乐产品不存在物质的损耗与磨损,其音乐创作成为提升经济发展主流。

三、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形成原因

由于数字音乐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人文变化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所以,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人文理念、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相关政策条例等的大环境,以及数字音乐内容生产商、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与软件供应商、竞争企业以及各层次的数字音乐用户等的微环境[4]。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数字音乐产业有效发展已成为音乐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而了解变化环境中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对实现音乐产业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价值体系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数字技术的深化改革,使音乐产业与电子产业、多媒体产业、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实现了融合发展,从而使音乐产业边界消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形态,进而促使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第二,数字音乐的产生与传播,尤其是移动音乐的形成其自动化与数字化的发展特点,改变了传统音乐作品的单一性的获取形式,实现了用户获取音乐作品的便利性、实效性。而这种音乐获取的便利性,改变了成本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特性,从而强化了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第三,用户的个性发展决定了用户消费行为的改变,现对于传统音乐作品固定定价产品而言,数字音乐边缘化的消失改变了消费者以价格为限制的购买行为,而趋向于自身个性发展中对音乐种类、内容的选择和高追求,从而促进了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四、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发展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数字音乐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巨大,而社会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国音乐产业在发展数字音乐过程中,结合我国社会需求,制定完善的数字音乐产业法律法规,从而强化对数字音乐侵权行为的处罚,进而实现数字音乐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音乐产业也应建立更为完善的版权管理制度,从而改善现今版权保护制度存在的缺陷,实现数字音乐传播经济效益的优化发展。此外,实现音乐内容的创业发展以及强化数字音乐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也已成为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优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基础保障。

结论:总而言之,数字音乐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和优势,使其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在现今数字音乐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要实现音乐产业的优化发展,只有准确认知数字音乐传播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内涵与形成原因,才能准确掌握其发展趋势,探索存在的弊端,进而实现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蕾. 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分析[J].新闻界,2013,13:61-65.

[2]范宇鹏. 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价值链系统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05:137-142+154.

[3]王会欣,马志峰,赵岩红. 新媒体对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分析[J].新闻战线,2014,11:133-134.

[4]何宇宏. 基于数字新媒体的风险投资评价体系研究――以优酷网为例[J].财会通讯,2014,12:109-114.

作者简介:

钟咏(1974.07-),女,汉族,四川人,硕士.

第4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视新闻传播;传播媒介

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必然会带动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现代化数字、互联网、电视新闻视频制播网、电视台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等不同的传播载体,电视新闻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电子特技与动画随机应用开始融合。

1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电视与电子技术关系密切,电视传播形式的每一次变革本质上都与电子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媒介中又以电视为突出代表,从电子新闻采集转变到卫星新闻采集,从新闻今天报到新闻实时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电视新闻传播史上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加快了传播效率,而且拓展了电视新闻维度,使得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和便捷,着重体现在两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在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过程中不断提供信息,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效率、机会不断增多;二是在电视新闻采访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直播室采访三位一体的电视新闻采访新形式。电视新闻采访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立体化呈现方式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机遇。生产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生产力产生直接作用。电子技术发展使得电视新闻信息量出现量变,新闻信息出入更加简单化。新闻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素材的内容质量,对电视新闻受众对内容的理解有重大影响。电子技术发展突出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快速整理与传播,社会效率的提升必然会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迅速普及。电视新闻与制作网络化形式的风靡,使得数字技术融合各大网络系统逻辑的盛况出现在人们视野,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又迎来一次新的飞跃。人们与网络传媒互动性增强,这也是互联网技术与通讯网络技术融合的良好表现,信息传输渠道与电视新闻采访效率都有了不错的发展前景。新闻信息传播形态不仅能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网进行信息传送,网络采访与异地采访也成为一种常态。在电视新闻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传播媒介整合层面,数字与双向性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加深电视新闻媒体特征。电子技术发展也使得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画面素材更为丰富,记录更加及时,传播更加迅速,新闻现场的画面质量与速度不断提升,甚至夜视技术发展也使得夜间突袭场景得到有效采集与传播。另外,字幕也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说明物存在,对画面、声音等作出进一步解释,字幕在某些特别报道的新闻节目中意义重大,是新闻传播的第二大主体。

2电子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不断拓展电视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和多样化发展形态。随着移动端技术突飞猛进,大众开始接受更为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比如手机网络,以丰富的报道形式与传播渠道赢得人们认可。电视新闻传播在强大信息渠道竞争对手面前,要及时引进国际一流的电子应用技术,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改善社会工作效率,尽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市场定位。并不断培养与总结后期特效技术人才,推动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更加契合人们实际需求。电视新闻制作必须充分结合电子技术,并积极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产生价值。电视新闻从业者应主动将电视新闻业务实际需求理解为应用系统与技术结合体,只有形成有效适用技术方案,才能充当新闻制作与电子技术之间的桥梁。相关从业人员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种关键作用,是生产技术更新迭代的智慧源泉,准确把控新闻制作与传播实际需求,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开发适用系统,在国际电子应用市场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做好电视新闻传播工作需将新闻制作与传播业务进行融会贯通。电视新闻媒体中每项技术也都需通过观众来体现其内在价值,一档具有高标准经济与社会收益的新闻媒体,其自身具备的一流电子技术与新闻节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日常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需及时反馈受众与要求,从而推动电视新闻传播可持续发展。随着时展,人们接受画面语言的方式也变得不尽相同,抽象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正确指导应用下,两种语言都能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细节语言体系存在。尊重客观事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根本原则,但随着电视表现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动画、特效等制作技术与新闻制作的融合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闻素材的传播效果,与大众实际诉求相结合,这是时展必然要求,是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创新的结果,也可在电视新闻主题意义上进行挖掘,以此来塑造新闻节目内容的深刻性,增强观众记忆。

3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建议

3.1不断促进双向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

当下国内不断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电视频道资源较之前有很大发展,从少数几个台甚至拓展到上百个,大众对新闻源的选择更加广泛。各地方都大力推进双向改造,电视服务由单向传输转变成双向互动,电视在大众生活扮演的角色又开始重要起来,人们观看行为也从“看新闻”转变成“选新闻”,对新闻行业时效性提出一定要求。

3.2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拓展传播形态

电子技术发展推动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移动电视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在不看手机、看新闻外,在地铁、公车上也能看到实时新闻节目。除此之外,也需扩大电视新闻传播范围,在人群密集区域定点投放,比如电梯、出租车等位置。据全球策划服务中心调查表明,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之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对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既为电视新闻传播业带来发展机遇,也为其安全绿色传播带来挑战,信息技术与安全成为电视新闻在融合移动通信技术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3.3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传播范围

互联网普及让网络电视成为全球传播中最具革命性的新媒体形式,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视觉文化正逐步占领这个世界,诸多新型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自媒体等类型服务逐步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社会关注、广电发展的热点,运用何种方式能成分发挥广电主导作用,不断建设发展网络电视台,成为目前包括电视新闻传播在内的媒体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德辉,张梦姣,李大威.我国体育电视资源的垄断对体育传播的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2):13-19.

[2]王文娟.浅析电子技术发展与电视新闻传播的关系[J].工程技术,2015(8):34-38.

[3]付宗沩.当前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23-26.

第5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出版;传播观念;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传播观念是人们对传输活动的总认识和态度,也是一种对已有的传输形式和方式的固有概念。它来自于客观现实的实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概念存在,与现实实践相比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数字出版系统不等于电子书出版,也不仅仅只是指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环境下,传播观念在现实的传播活动发生较大变化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

一、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传播观念

(一)全球出版观

传统出版走向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而融入全球化出版又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出版业,是一个国家集体表达的重要形态和存在方式。一个国家出版业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国家集体表达的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话语权程度的标志。”随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提升,数字出版需要成为全球性企业,在世界话语舞台上传播中国的声音。虽说传统出版环境下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但是无论从传播的手段或者方式,传统出版都难与数字出版相较,其面临的国际化压力和竞争也难与数字出版相比。

同时,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的深度不断加剧,出版业正面临着国际资本和国际出版业的“融入”与挑战。国际出版巨头具有的雄厚资本和技术优势,丰富的市场营销和管理经验,不管他们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中国出版领域,都将对我国的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说传统的出版环境下,我们还可以依仗特殊体制的存在自足一隅,那么数字化时代全球出版就是元法回避的必然趋势。

(二)立体传播观

数字出版的立体传播主要体现在传播符号、报道手段和出版网络的综合运用。传统出版依靠受众自身的知识经验,靠沉思默想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解读、重组获得客观事物的形象;而数字出版以文字、音频、视频和数字特技,根据受众需要进行立体形象的客观再现而无需动脑费神,它能穷尽你能想象的一切事物或信息,它可以真实再现人物或事件的原貌形象,可以让你目睹他的长相、衣着、动作手势以及在整个事件中的一举一动。同时,数字新闻出版还是集所有报道方式为一体的立体报道网络,消息、通讯、评论等只是这个立体报道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数字传播中,网络也不再只是某一类型网站的传播,而是集合多种数字传播渠道的立体网络传播平台,通过纵横交错的立体通讯网络实现“点对点”传播,将新闻报道推向“个性化”的发展,呈现立体化报道形态。

(三)双向传播观

双向互动是数字传播的主要特点。数字传播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将现实的信息转换成以二进制数字式存储机制在各种介质之间进行自由转换,彼此流通;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使得传授两端的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交流互动,融合媒体的网络平台最终会给受众以更多的自由表达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

(四)融合传播观

数字出版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全时、全方位、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出版业受时限制约无法做到全时传播。全时传播也不仅仅只指全天候传播,它还包括全历史、全过程传播。全历史传播,要求数字出版必须有完整的历史向度,满足受众知晓事件背景和明确事件“前景”的欲望;全过程传播,则要求对特定事件的后续进程保持恒久的兴趣,全程跟踪某些重点事件,做到对后续消息无所遗漏、即时。数字出版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融合多种传播渠道、传播手段和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深入报道,广泛加工,精准整合,多角度解析,实现信息的多形态、多手段、多方式的立体报道状态,最终达到对事件的全方位解析。

二、传播观念的改变对受众接受行为和习惯的影响

(一)接受方式和接受习惯的变化

数字出版条件下,所有信息传输都以机械的二进制技术为核心进行不同媒体形式间的自由转换,传播不再以实物的方式呈现,而是以抽象的数字形式存在于各网络中间。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在接受手段上呈现出多样性、便捷性和直接性特征,包括手机、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手持阅读器等多种工具。数字出版时代的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获取所需内容。由此可见,二进制的数字技术改变了过去的文本传播,带来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这些变化,又直接影响到受众的阅读体验、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

(二)信息消费的随意性、自由度增强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阅读终端推陈出新,使得数字传播的接受更加随意和自由,受众无论在静止状态或者在运动过程中都可以实现阅读活动。数字出版阅读设备打破了传统出版物集中、连续的阅读习惯,实现随时、间断的阅读活动。随意性和自由性是数字出版环境下受众信息消费的基本特征。

(三)阅读的浅表化、实用化趋势

传统出版物的阅读强调通过对文字的推理联想进行信息的获取,这种阅读利于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快餐文化迅速发展,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倾向于浅表化、实用化。

浅阅读的消费特点是快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但是这种不具导向性的阅读,在“主流意识”日益衰退的当代社会,会给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格、精神、世界观、人生观塑造产生不良影响。数字化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也越来越讲求实际效用,最直接、最简便获得所需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林语堂先生说过:“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非读书本旨”,其中“取利禄”就是指实用的功利性阅读。

第6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音频工作站 音频网络系统 总控传输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广播以其自身信息量大、节目灵活多样、接收设备廉价轻便、流动性强等优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其他媒体不能替代的作用。我台作为市级广播电台,曾在2000年初建成了音频工作站,虽比原来的模拟信号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所选用的音频工作站开发还不够完善,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适应广播发展要求,切实提高节目和播出质量,更好地为濮阳人民服务,于2013年又重新改造了原来音频工作站。这次选用选择了北京永安博数字播出和编排系统替代原有的音频系统,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行检验,系统功能齐备,运行稳定可靠,完全满足电台业务需要,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

一.设计原则

广播电台对节目质量和播出安全性要求较高,其管理结构和各部门之间的纵横联系也较复杂,因此,一套理想的数字自动播出系统应在充分满足安全播音的同时,又能适用现有的管理模式。整个自动化播出系统可分为:网络系统和应用(数字音频处理)系统。对这样一个音频网络系统,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重点参照以下原则。

1.兼容性

系统要有一定的扩展性,能够扩容,尽可能采用标准组件、接口和配置;并预留端口,为今后的系统扩容和网络的进一步升级提供条件。在工作站数量上,数据存储能力、带宽余量、运算能力等都应考虑周全,使系统在扩容的同时不影响系统的运行和容错能力。

2.安全性

要做到安全可靠,便于管理和使用,以及系统的备份和恢复。系统在软件和硬件上都应有较高的容错能力,特别是文件服务器和播出工作站都应有主备机自动切换功能,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音频数据不丢失、播出不中断。尽可能杜绝因系统和设备质量问题而产生的停播事故。

3.合理性

合理分配网络资源,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以满足系统的数据传输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使自动化播出系统的采、录、编、播达到一体化。

4.经济性

在保证安全播音和音频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投资,以取得高的性价比。

二.系统结构

鉴于我台目前的机构和人员状态,设置6个不同功能的工作站,再配置2个大容量的文件服务器。其中,播出工作站4台,设置在直播机房;录制工作站6台,分别设在录音制作室,其中的1台单独作为新闻语言录音用,4台作节目复制、合成用;广告编排、节目审听和系统管理工作站1台,设置在中控机房。主备服务器同时也设置在中控室,方便技术部门的维护和各制作站文件的读取。各制作机房距离中控不超过20米,每个工作站都能直接与交换机相连,不需要设置二级交换机。系统结构如下图。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我台的实际情况,技术部门对整个工作流程和职能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定位,将原有的系统进行较大的变动,许多功能进行了合并,流程也作了相应调整。我台采用了分布式自动化播出系统,分布式结构中的录音单元和播放单元是放置在各自的工作站内的,而录音工作站、播放工作站之间音频文件通过网络服务器进行交换,它们均通过计算机网络连线与服务器相连。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开放性和扩展性较好,布线不太繁琐,而且放置比较灵活。

三.应急方案

为确保安全播出,我们作了以下的应急措施:(1)为确保工作的万无一失,在网络中采用双服务器架构,这样,当任何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不至于出现节目停播现象。(2)有本地和网络两种播出状态。⑶每个频道的播出工作站分别交换机相连。⑷为确保系统不受外来病毒的入侵,工作站一律不配置软驱和光驱,同时把各机房工作站的USB端口封掉,只保留中控机房一个USB端口,以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⑸中控机房设有双路立体声节目电平监测、显示、报警提示系统,当信号出现异常时,技术人员能第一时间查找故障的原因。(6)保持与软件公司的紧密联系,以便及时获得疑难故障的解决和最新软件的升级。

四.使用情况

我台音频工作站网络系统改建投入使用后,改变了电台过去由于软件不成熟导致的漏播和错播现象,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该系统的使用极大地简化了节目制作,由原来制好一期成品节目需要反复合成制作,而变成只把你的节目源片段按你要求的次序排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广告的播出管理更合理化,新系统避免了人为私自加播广告的可能,同时还能对当天播出的广告进行统计打印,使其一目了然。

第7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必然会带动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现代化数字、互联网、电视新闻视频制播网、电视台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等不同的传播载体,电视新闻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电子特技与动画随机应用开始融合。

1 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电视与电子技术关系密切,电视传播形式的每一次变革本质上都与电子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媒介中又以电视为突出代表,从电子新闻采集转变到卫星新闻采集,从新闻今天报到新闻实时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电视新闻传播史上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加快了传播效率,而且拓展了电视新闻维度,使得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和便捷,着重体现在两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在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过程中不断提供信息,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效率、机会不断增多;二是在电视新闻采访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直播室采访三位一体的电视新闻采访新形式。电视新闻采访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立体化呈现方式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机遇。

生产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生产力产生直接作用。电子技术发展使得电视新闻信息量出现量变,新闻信息出入更加简单化。新闻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素材的内容质量,对电视新闻受众对内容的理解有重大影响。电子技术发展突出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快速整理与传播,社会效率的提升必然会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迅速普及。电视新闻与制作网络化形式的风靡,使得数字技术融合各大网络系统逻辑的盛况出现在人们视野,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又迎来一次新的飞跃。人们与网络传媒互动性增强,这也是互联网技术与通讯网络技术融合的良好表现,信息传输渠道与电视新闻采访效率都有了不错的发展前景。新闻信息传播形态不仅能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网进行信息传送,网络采访与异地采访也成为一种常态。

在电视新闻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传播媒介整合层面,数字与双向性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加深电视新闻媒体特征。电子技术发展也使得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画面素材更为丰富,记录更加及时,传播更加迅速,新闻现场的画面质量与速度不断提升,甚至夜视技术发展也使得夜间突袭场景得到有效采集?c传播。另外,字幕也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说明物存在,对画面、声音等作出进一步解释,字幕在某些特别报道的新闻节目中意义重大,是新闻传播的第二大主体。

2 电子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不断拓展电视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和多样化发展形态。随着移动端技术突飞猛进,大众开始接受更为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比如手机网络,以丰富的报道形式与传播渠道赢得人们认可。电视新闻传播在强大信息渠道竞争对手面前,要及时引进国际一流的电子应用技术,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改善社会工作效率,尽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市场定位。并不断培养与总结后期特效技术人才,推动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更加契合人们实际需求。

电视新闻制作必须充分结合电子技术,并积极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产生价值。电视新闻从业者应主动将电视新闻业务实际需求理解为应用系统与技术结合体,只有形成有效适用技术方案,才能充当新闻制作与电子技术之间的桥梁。相关从业人员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种关键作用,是生产技术更新迭代的智慧源泉,准确把控新闻制作与传播实际需求,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开发适用系统,在国际电子应用市场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做好电视新闻传播工作需将新闻制作与传播业务进行融会贯通。电视新闻媒体中每项技术也都需通过观众来体现其内在价值,一档具有高标准经济与社会收益的新闻媒体,其自身具备的一流电子技术与新闻节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日常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需及时反馈受众与要求,从而推动电视新闻传播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展,人们接受画面语言的方式也变得不尽相同,抽象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正确指导应用下,两种语言都能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细节语言体系存在。尊重客观事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根本原则,但随着电视表现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动画、特效等制作技术与新闻制作的融合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闻素材的传播效果,与大众实际诉求相结合,这是时展必然要求,是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创新的结果,也可在电视新闻主题意义上进行挖掘,以此来塑造新闻节目内容的深刻性,增强观众记忆。

3 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建议

3.1 不断促进双向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

当下国内不断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电视频道资源较之前有很大发展,从少数几个台甚至拓展到上百个,大众对新闻源的选择更加广泛。各地方都大力推进双向改造,电视服务由单向传输转变成双向互动,电视在大众生活扮演的角色又开始重要起来,人们观看行为也从“看新闻”转变成“选新闻”,对新闻行业时效性提出一定

要求。

3.2 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拓展传播形态

电子技术发展推动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移动电视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在不看手机、看新闻外,在地铁、公车上也能看到实时新闻节目。除此之外,也需扩大电视新闻传播范围,在人群密集区域定点投放,比如电梯、出租车等位置。据全球策划服务中心调查表明,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之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对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既为电视新闻传播业带来发展机遇,也为其安全绿色传播带来挑战,信息技术与安全成为电视新闻在融合移动通信技术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第8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船舶;自动化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G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41-0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在不断的吸收、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中,在船舶自动化性能、程度、理念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而这些都已成功地运用到船舶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科技实力及相关技术人员实力的增长,在船舶自动化技术方面更是得到了重大的突破。不过,我国目前的船舶自动化还不是很成熟,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只有充分把握我国船舶自动化的趋势及加强对船舶自动化的应用与科学研究,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的船舶自动化水平。

1、船舶自动化的意义

船舶自动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各种自动化装置来替代人工直接操纵与管理船舶。船舶的自动化既能保证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及提高准确性,又能减少操作人员、改善劳动条件,使复杂的系统能够简单安全地进行,大大缩短作业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增加船舶营运作业的经济效益。

2、船舶自动化的应用

船舶自动化包括轮机自动化、动力装置自动化、导航自动化与舾装自动化等。现在,由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得到了提高及技术含量日益成熟,进行船舶作业时,在驾驶、装货与机舱管理等各方面都逐渐实现计算机控制。

2.1 轮机自动化是在发电机组内安装调速器,利用车钟直接操纵主机;根据电站负荷变化,令备用发电机投入并联运行或者脱开,不仅能自动调节锅炉水位以及压力、柴油机冷却水温度与燃油粘度等技术参数;还能自动启动与停止某部分辅机,比如空气压缩机、制冷机等;对分油机排渣的时间顺序进行自动控制;在某些重要的泵发生故障时,能立即自动切换备用泵;这样保证了操作中的安全性。

2.2 船舶进行海洋航行作业的时候,在测定本船在海图上所处的位置及避免碰撞、触礁等方面,目前航海仪器大部分取代了驾驶员的人工操作。直接利用船舶无线电导航设备来替代六分仪测定船的位置,而其自动定位在一定条件下的误差可小于 1海里。随着航海技术的迅速发展,船舶导航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更多的大型船只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航海雷达、电子海图显示、驾驶台控制、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融合一体,来代替原有的人工操舵,既可以修正海上风浪引起的船舶航向偏差,缩短航行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性。还可以代替驾驶员在航行时的海图作业,标示本船实际航线,为雾天航行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操纵船舶的机动性。例如:上海到大连的直线距离为552海里,在人工操舵的状态下,由于受到风、浪等因素影响,船舶必然会偏离设定航向,偏离设定的航向数值由操舵人员掌握,而在同样的情况自动舵操舵状态下,自动舵会立刻对偏向进行纠正,因此,累计直线距离,自动操舵比人工操舵小很多。

2.3 目前,在我国船舶作业中数字化技术与总线技术应用已经相对成熟,现场总线是一种互联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之间的双向数字通信网络。其主要采用双层网,第一层是数据采集与传送网,第二层为控制网。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网络化,采用数字化与高层次的自动化技术代替大量繁琐的人工操作,在数据采集与控制平台上各分系统进而密切结合,但是在系统结构上它又是一个主动性极强的系统,在平台某些系统局部受损的时候不影响其独立工作。现场总线既是船舶控制站到现场设备的延伸,也是支撑船舶网络信息集成的基础及现场设备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其出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了各节点之间实时、可靠的数据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计算机监控系统正在朝着网络型(智能型)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而这种技术的发展将会被应用到船舶工业中去,这将对我国船舶的航行与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

2.4 在船舶到港后的货物装卸等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自动化的装置来完成。例如,在进行油船装卸作业时,我们可以按照其装卸的先后顺序,根据液位检测的信号,对阀门的开关进行定时自动控制,自动装卸货油与灌排压舱水,来避免船体因受力不均匀而产生过度弯曲应力,而且保证了在卸油过程中油泵不会被吸空,装油时也不会溢油。而在装卸重件货时,则使用自动压舱装置调节压舱水,使船舶首尾吃水和左右舷吃水适当等。

3、我国船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船舶自动化技术已取得相当不错的进展,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在船舶工业方面正慢慢朝着综合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好地发展前景。现代船舶对操纵从安全性、可靠性到航行成本的节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引起了船舶配套设备研究生重视。

3.1 船舶综合自动化是指机舱自动化、航行自动化、机械自动化、装载自动化等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系统,该系统是由两个工作母站、若干个分控制系统以及若干个工作分站组成。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作母站设在机舱控制室,而另一个则设置在驾驶室。这两个工作母站可以完全独立,可同时或单独操作,并互为备用。可以在最大的程度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预见该技术在舰船上的发展与推广应用。我国舰船自动化技术,将向着全船综合自动化的高层次阶段发展。

3.2 随着我国新一代大功率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与计算机的应用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对于船舶电气设备的应用将会向着安全、节能环保型的方向发展。而船舶工业将朝着全自动化延伸。

3.3 随着自动化船舶的日益增多,在未来的船舶操作中将以机舱无人操纵为标准,往“无人机舱”发展。

4、结语

船舶工业是我国国防建设、航运交通以及海洋开发提供主要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保障国家安全与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工业基础。而加快船舶工业发展,在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扩大机电产品出口、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加快创新技术,早日实现船舶工业的全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陈柏平.船舶自动化系统领域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水运,2008(9),37:38.

第9篇:数字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控制技术;船舶电气;应用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船舰和民用的船舶中电气系统是船舶当中关键的构成部分,随着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日趋增高,在电气系统控制方法与控制的技术在理论性的知识和实际情况的应用当中,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随着控制理论性知识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控制技术是数字控制技术,在船舶电气系统当中广泛的应用这也是实现数字控制技术的一个主要的方面。数字控制技术取代了原有经典的控制技术,在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方面都在弥补原有控制技术的不足之处,数字控制技术在船舶电气系统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前景。

船舶辅助机以及综合导航系统在船舶中应用

在船舶的辅助机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泵类和风机类性质的负荷,这样负荷之间共同之处了运用电机当做电能向机械能装变的装置,进一步的提升了电机在运行当中经济的效益和功率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变频调节速度可以大大的改善了泵类和风机类性质的负荷,在功率和经济性质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数字技术当中的变频调节速度的技术是先进研究控制技术的重点,在地面应用的场合中,伴随着我国能源和效益的不断的提高,变频冰箱和变频空调广泛问世,在提高高效率和减少能源的基础之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德国公司生产的综合性导航系统现今在船舶电气系统中被广泛的应用,这种导航系统是船舶在电气计划当中不可或缺的系统。综合性导航设备可以对船舶中驾驶室中电子海图的系统进行监控,在控制方面上可以达到更高的自由的程度。综合性导航系统系统可以准确的确定船舶的方向、速度、位置以及雷达影像,随后主机将会立即传输出去, 传送给每一个监测的实物当中,可以促进船舶的自动的航行,在确保安全航线的基础上可以自动的区分和采集危险目标,进一步有效的避免碰撞现象发生。在船舶航行过程中装备这种综合性质的导航系统可以减少航行操作的人数,带来了方便。

船舶中电流转换直流电应数字控制化技术的应用

一次电源指的是根据其他的形式进行能量转变成电能的一种装置,船舶电气系统当中的一次电源通常是在每一个船舶的电站当中的发电机。船舶电气系统中一次电源是一种闭环式的控制系统,它是阻止原有发电机承载的波动与突然变化而导致的电能质量发生改变。在数字控制技术没有引进到船舶电气系统之前,运用的都是经典模拟形式的控制技术。按照反馈控制的发电机的调节电流和原有发电机的转动速度进一步的满足电气系统中电压和频率数值上的需求。

通过上述进行调节的过程的需求采样和电气中电能的质量有关电气的参数。例如频率,相位,电压,这些都会被提到和传感器设计相关及在电气参数上的转送,但是往往船舶电气系统中的一次电源都面对的环境都是非常的恶劣。高温低温,振动和噪声以及电磁这些因素的干扰都非常的严重,但是对于数字控制技术当中参数精准的程度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一次电源产生合格的电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数字控制技术针对采集的船舶电气参数采用了数字化的样本并且通过微型的处理器进一步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反馈和控制,合理的阻止了由于干扰所带来的不利的因素。除此之外,船舶当中一次电源系统并不单单是简单的线性的控制性的系统,原有模拟式系统控制技术是在以线性控制技术理论性知识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实现的,但是本身具有一定的缺点。针对这种新型的数字控制技术辅助微型处理器进一步的实现电气系统最终控制的目的,通常的情况之下适用于各种非线性实现控制的计算,不仅提高平稳和稳固的控制,还在各种的短时间的条件之下增加了非线性电气系统的控制,在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船舶电气系统中一次电源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主电源电能转换装置在船舶电气系统中的应用

和船舶电气系统一次电源相比,二次电源在种类和数量上更加的多样和复杂,船舶的二次电源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电子功率进行装置电能转换功能进一步的满足承载负荷的需求。

目前,用于衡量军用船舰先进性技术的重要的标准是船舰当中先进是电子设备的技术程度,这个标准直接的决定了军用船舰在作战时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但是在民用的船舶当中电子设备导航,船舶多功能的雷达,这些设备对民用的船舶电子设备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可以提高船舶特别是远航时的航行能力和确保远航的安全性。

种类不同的电子设备同时也需要种类繁多的二次电源,全天候电子设备的工作能力就需要可靠性高,维护性高的电气二次电源和高度正常运行的能力。针对民用船舶电气系统中二次电源应该严格的控制成本的预算的前提之下使用模拟行驶的控制电气系统的技术。在一般条件之下工作的寿命在5~8年,但是工业上使用二次电源的工作寿命通常是在10~20年。在民用船舶使用基础上,可靠性和可行性是最主要的内容。在远航中气候的变化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湿热,严寒和振动这些因素都会对船舶电气系统中二次电源善生影响,影响着二次电源中半导体电子元件使用的寿命。所以在船舶电气中二次电源在降低电子设备元件的基础上提高电气系统的可靠性。

数字控制技术为技术支撑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船舶当中电力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电源系统,在远航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供给能量,必须要高效合理的运用电能。数字控制技术可以充分的实现二次电源在整个承载范围中电能转换的高效率性。

、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减低了半导体电子设备元件使用数量,提升了二次电源可靠性和集成性。按照二次电源进行反馈调节为实例,表明数字控制技术的优越的性质,如图所示:

由上图可见,数字控制技术之下的信息反馈调节器是一个多方的进行调节器,可以充分的实现数字控制技术线性的控制。物理单元通常是微型控制器,因为数量比较少,往往一个电源只有一个。但是传统模拟控制技术之下的反馈控制的单元就可以需要若干个电池、电容和电阻等元件构成,它是一个一维线性的调节控制器,元件的数量多而复杂,但是统一性比较差,对提高继承度和可靠性提出了不利的因素。

(三)、数字控制技术在船舶二次电源电气系统中应用增强了电子设备实现自动化的程度,降低了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的工作的强度。实现数字控制技术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微型的处理器取代了分立器。这种取代不是简单的交换那么容易,但是基本的功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在数字控制技术之下的二次电源主要的工作内容还是进行高效率的电能变换,但是由于采用的是微型处理器,因此采集数据信息和储存,故障的诊断和隔离的功能不断的提升,根据船舶数据的综合性质处理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交联,不断的提高了船舶中控制技术智能化的水平。

总结:

本篇文章针对船舶电气系统当中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船舶辅助的机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通过运用数字控制技术进一步的探析了这种技术在船舶电气系统控制技术当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数字控制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在很多的行业系统当中都在广泛的应用和高速的发展前进,本文章认为数字控制技术在船舶电气系统当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适应了船舶电气系统的前进的趋势和发展的前景动态。

参考文献:

[1]倪伟;孙自力;闫伟.数字控制技术在船舶电气系统的应用概述[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