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发展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
1.广义与狭义上的电子商务的定义。当前国际上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上的EB概念,具体是指从传统企业发展角度上认为电子商务主要包含产品的生产、测试以及宣传与交易的整个商务运作流程:另外一种是EV概念,具体是指传统产品电子化的交易过程。电子商务最初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以数据交换为渠道来逐步实现商品交易的电子化运作过程,而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始方式。伴随着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发展上的日益完善,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数据交换技术更加成熟,其能够对整个商品交易之前、过程中以及交易完成以后的所有过程实现电子化的运作。另外从企业发展与经营方面上说,电子商务已经在概念上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丰富。
2.电子商务的传统定义。当前学术界在对电子商务的定义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各国学者都是依据本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来提出相应的电子商务概念,以下是笔者通过相关研究资料分析所得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电子商务定义:
OECD(经合发展组织)在一份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当中的对电子商务概念是这样描述的:电子商务指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出现的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网络化商业行为。
WTO组织认为电子商务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所进行的电子化的产品生产、销售与运输行为。
GICI在对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指出电子商务则是一种运用互联网运作技术的特殊的经济活动类型,而这一特殊活动当中,消费者可以更便捷地购买到传统商品以及互联网服务。
电子领域的两大巨头一一IBM与惠普都对电子商务这样定义: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在互联网领域当中的商业运作模式,并且其在运行中能够不受行业、范围以及地域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市场参与主体上涵盖产品生产商、消费者、金融机构和其他受益群体等。
结合以上各类观点和本文的研究分析,笔者比较倾向于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来对电子商务的概念进行定义,即电子商务指的是企业通过对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来实现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消费者的商业活动方式。同时,随着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的逐步成熟,其已经演变成为融合多种先进技术的商务运作模式,而这一模式会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实现自我的创新。基于电子商务的定义,可以对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概念进行延伸,也就是指的是传统连锁零售企业能够有效地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娴熟运用来进行互联网环境当中的门店与门店、门店与消费者、门店与总部之间的联系与管理,同时还能够为与企业发展相关的金融机构、产品供应商在经济、市场上的交流提供一个合理化的平台。
(二)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国内连锁零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各大连锁零售企业在营销以及销售上逐步意识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是未来这一产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货源的补充方面也演变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环节。所以说,当前我国传统连锁零售企业所创建出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换系统,以此来将互联网市场当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从而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且通过对这些需求的预测来及时上架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1.电子商务能够对连锁零售企业发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由于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在门店的分布上比较分散,再加上其货源供应上存在很强的地域性,这也就使得门店与总部以及门店与仓库在信息交流上的效率非常低下,而连锁零售企业创建出的内部联系网络则能够在总部的指导下进行货物的门店配送,以此来对商品的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提升整个运作过程的效率。另外,总部通过内部网络还可以对各个门店以及仓库进行信息的传达,比如举办虚拟会议来对门店的发展状况以及库存状况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这样也能够提升各个门店的运作效率。
2.电子商务能够促进连锁零售企业与货源之间关系的协调。在传统的连锁零售企业的运作模式当中,通常是货源与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以及分析上都是非常独立的,这也就使得市场相关的数据与信息无法进行交流与交换,从而也就使得货源与企业信息上出现不对称的问题,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再加上企业与货源之间要想完全进行信息共享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且过程复杂,所以其实用性比较差。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货源与连锁零售企业更加倾向于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进而也就使得双方的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对方,从而提升整个环节的运作效率。
3.电子商务能够为连锁零售企业创建出更新的销售途径。当前国内各大连镄零售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所创建出符合企业特色的商城与平台能够实现消费者在消费上的便捷性,比如消费者可以通过点击平台中的各个店铺来享受到商家提供的服务,而电子商务这样快捷、全新的服务方式也为企业的营销以及销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连锁零售企业还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模式进行数据上的收集与分析,从而研究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模式。除此之外,从消费者角度上说,消费者能够在平台中直接提出企业在服务态度、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来督促企业进行改善。以上变化都是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对市场、售后等环节的电子化的创新,这样不但能够充分满足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而且也极大降低了企业的销售、营销以及供货等环节的成本,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化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逐步演变成为传统连锁零售运作的终端,比如目前大型的百货连锁零售终端有家乐福、银泰以及新世界等,专业化的产品连锁零售渠道终端有苏宁与国美;第二种是以品牌产品生产与供应商为主的连锁零售终端,比如LV、李宁、星巴克等。随着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这种发展趋势逐步成为连锁零售产业的一种常态化发展趋势,使得国内连锁零售的大型企业也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从而通过创建企业网站来向消费者进行产品以及企业发展特色的展现。另外还有很多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通过网上商城的方式拓展了网络销售的渠道,比如2010年所创建的苏宁易购就是苏宁通过与IBM的合作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零售连锁商务平台。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交易总额高达18万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增长了近30%。具体来讲,B2B领域的交易总额高达8万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比增长了33.3%;互联网市场交易总额为0.61万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05%,这一交易额占到当年总贸易额的3.5%。根据专家预测,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0年的交易总额将会达到400亿元。
三、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上主要存在意识与应用方面的问题,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连锁零售企业认为电子商务发展价值较小
当前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在技术以琴运作模式上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仅占到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这也就使得很多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认为电子商务本身的市场发展价值较小,待其运作模式更加成熟以后再考虑是否进行电子商务化发展。同时,部分已经实现电子商务化发展的连锁零售企业也都是依靠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商品的线上销售,但是线上销售比例也仅仅占到线下销售的5%左右,这一尴尬处境的出现也都使当前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认为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体系尚不完善,且其认为消费者对于电子商务认可程度还是比较低。其次是发展多年的传统连锁零售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电子商务化的发展,其需要对多年行为的运作体系进行彻底的更新,而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且漫长的。另外,其原有的组织结构对于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根本不适用,所以通常也不会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最后是随着国内各大支付平台在运作模式与技术上的曰益完善,使得消费者更加愿意通过网上支付的方式来进行消费,这也就对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是要想充分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引入到传统连锁零售模式当中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这也是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不愿意或者还没有做好准备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存在“电子商务化錄就是开设网上商城”的错误认识
京东、淘宝等B2B模式下的网上商城的发展使得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很多传统的连锁零售企业为了能够应对这种挑战和提升企业的销售量,开始创建出属于企业自己的网上商城,同时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但是笔者通过对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网上商城的运作情况分析以后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商城的运作上都存在销售渠道重复、货源重复等管理上的问题。所以说,当前国内各大连锁零售企业应当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准确、合理的认识,即电子商务能够提升企业在互联网领域中的市场价值,从而提高其市场影响力,而并非只是提升销量的简单工具而已;另外就是对当前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上所具备的先天性的市场优势,例如传统的连锁零售企业与纯商务平台相比拥有稳定且完善的物流运作机制等。因此,当前国内各大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应当有效地将互联网与传统连锁零售模式进行融合,以此来创建出新型的销售渠道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网上商城中的产品价格必须要低于实体销售价格
2008年网购成为当年较热的词汇,自此网购成为我国消费者的主要消费模式,但是由于消费者缺乏经验,从而使得其在购买产品过程当中倾向于价格低廉的商品,这也就使得参与电子商务发展的传统连锁零售企业收到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网上商城的价格越是低廉,消费者就会愿意购买,这也就使当前国内各大网上商城的价格越来越低,掀起了一场价格战,这不仅严重损害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得很多假冒伪劣商品出现在商城当中,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说,目前大部分传统的连锁零售企业存在这样的一个错误观点,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在发展上不会受到地域、范围以及市场上的限制,再加上电子商务中的客户群覆盖程度比较高,使得企业在商城当中一些国外与国内品牌且低廉商品就会有消费者去购买。而这样的一个错误意识就会造成很多传统的连镄零售企业大量的积压产品,但是现实的情况就是消费者并不会买账,最终造成企业因产品积压而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我国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有效策略
由于电子商务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这也就要求我国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应当结合电子商务本身的便捷、成本低以及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来增强其在运作前期上的协调性,但是电子商务在售后以及消费体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应当以自有的物流以及货源优势来填补这一空缺,从而全面提高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
(一)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在闲上商城设置分店
在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客户忠诚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也就使得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都创建出会员制来提升客户忠诚程度。然而从当前实际的效果上来看,大部分消费者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可能经常去实体店铺中购买商品,或者还有很多消费者即使收到实体店的促销信息也没有时间去购买,这些问题就促使很多连锁零售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拓展销售渠道以及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就在网上商城的建设方面多做工作,比如为每一个分店创建出一个网站,以此在互联网平台上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且通过在分店网站上的店铺、商品以及促销等各类信息的沟通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具体来讲,传统的连锁零售企业所创建的分店网站中的商品图以及价格与描述都必须要通过总部分发,从而保持其与总部网站的一致性,以避免出现消费者浏览上的混乱。另外就是总部还可以通过为每一个分店引发宣传页的方式来向消费者介绍分店网站以及热销商品信息的方式来使得消费者可以有兴趣进入到实体店铺当中进行消费。除此之外,分店网站还可以通过在网站中设立留言板的方式来让消费者对于网站建设以及商品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这样就可以迅速与消费者创建出有效的连接,从而为网站以及企业的更好地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二)网上商城要提供看货、自提货以及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服务
由于在网上商城进行消费的过程当中,买卖双方都不会实际的见面,这也就使得很多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会产生很多的疑虑,进而也就会影响整个网上商城的销售量与网站的影响力。具体来说,消费者网购时所存在的疑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消费者认为网站中的商品图与描述是不是与实际拿到的商品一致,如果存在商品质量问题能否进行商品的退换货;其次是如果网站购物流程比较复杂,消费者在支付环节上会认为网站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从而有可能会造成消费者最终放弃这笔订单,进而也就使得网站经济收益产生损失;最后是消费者会顾虑在商品的使用过程当中会不会出现质量问题,而如果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再去寻找网站售后的帮助会不会有阻碍或者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售后问题。以上问题是当前国内大部分网购消费者存在的典型疑虑,所以传统连锁零售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消除消费者这些问题,应当在每一个地区设立一个实体网络顾客服务店铺,从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看货、测试以及售后等网点,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客户的体验水平,而且也能够使得消费者对于网站的产品的信赖程度加深,进而达成这一笔交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三)网上商城价格要与实体店铺一致
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在商品的上多数都是品牌产品,所以其在商城与实体店铺采用统一价格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发挥。另外,企业还应当结合当前网上商城与实体店铺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出统一的营销策略,以此来消除网上商城与实体店铺销售渠道上的重复问题。再加上网上商城在销售方面不会受到时空因素的限制,所以企业应当将实体店铺当中的产品更多地放在网上商城中集中展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积压商品,提升产品的销量。
(四)创建网上商城与传统实体店铺的统一物流体系
传统连锁零售企业与纯电子商务企业相比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其拥有较完善且庞大的物流运作体系,所以这也就要求传统连锁零售企业要将这一优势引入到网上商城的建设当中,从而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在物流运输上的各项要求,以快速、便捷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到用户的手中,这样也能够提升消费者在网上的购物体验。具体来讲,首先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应当创建出效率较高且合理的配送点。在配送点的设置上要遵循分店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流量的情况来进行合理的配置,通常配送点的设立都会围绕市中心位置来进行铺设。这样做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节省企业在物流配送上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同时还有利于各个分店的货物的补充,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益上的最大化;其次是企业要对配送点进行信息化管理。具体指的是传统连锁零售企业要创建出各个配送点的信息化的交流平台,从而可以让总部对各个配送点的货物储备以及配送情况一目了然,以此来进行货物的自由调配,提升物流运输的效率;最后是要加大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于传统连锁零售企业来讲,复合型人才主要指的是不仅要非常熟悉连锁零售产业的运作方法,而且还要对物流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对物流运输的每一个环节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要对企业的采购、销售以及财会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些专业性的见解,从而可以在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实现综合化的管理,提升内部运作水平。除了以上策略之外,连锁零售企业还要加强对现有的中层以及高层管理者的知识型培训,以此来让精通零售与管理的人员在物流方面的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
关键词: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现状;对策1.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1.1 存贷业务盈利空间缩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使银行的外部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在银行传统放贷业务经营风险高、存贷利差小、资金渠道少的背景下,其传统业务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而中间业务因其经营成本低、风险小、手续费稳定,逐步的成为了银行可靠的收入来源。自始至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占比在80%以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一般都达到了40%以上,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此外,伴随着我国融资政策的逐步放开使企业的融资手段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采用其他的融资方式,如债券、基金、股票等,从而对银行的贷款需求呈日渐缩减的态势。
1.2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使竞争日益激烈
据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末,已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09家代表处,25个国家和地区的76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2家分行,此外,还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外资银行的进入规模巨大,来势汹汹,他们可以凭借着其优质的服务态度、强大的管理团队和产品的创新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特别是在中间业务上,他们可以通过入股、合作、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大型的企业集团、公司可以通过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开展中间业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邮政储蓄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展开相竞争。
2.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2.1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现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银行业首次开展信托、租赁类中间业务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的序幕被缓缓的拉开。经过近4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在收入规模还是在产品品种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 左右的状况,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2.2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规模和收费现状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较快。我们现以工商银行为例,从下表2—3可知,2008年—2011年期间,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规模是持续增加的,且占营业收入的相对比也是不断的上升。但相比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欧美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一般超过50%,以美国为例:摩根银行达到83.16%,花旗银行达到了80%。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由24%、28.5% 上升到了39.9%、41.1%。
3.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3.1 业务范围窄,盈利空间小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仍然很小,主要集中在汇兑、收付、、结算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上;而评估类、咨询类、代客理财、承兑类等高收益、高知识含量的业务品种少,功能也不够完善;投资银行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业务依然是利差的延伸产品,金融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3.2 缺乏创新,业务招揽能力不强
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数量已经达到了270 多种,然而在品种数量巨大的同时能实际开展运用的却不多,大部分都集中在业务和支付结算等传统产品方面,依靠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产品开发严重不足。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已达2万余种,除去结算、外,还涵盖融资、咨询、担保、投行和金融衍生品等许多领域,可说的上是品种众多,应有尽有。
4.进一步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4.1 大力推进新兴中间业务
首先是资产托管业务。伴随着我国各类社保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基金以及保险资金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托管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努力发展各类基金的托管业务,夯实业务基础,丰富托管业务产品体系。
其次是个人理财业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中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将会大幅度增加,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理财产品种类,不断的推进私人财务顾问、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的发展。
4.2 提升自身管理能力,防控风险
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风险防范与业务拓展并重的原则,努力做到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将中间业务融入到银行整体风险防控体系。对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在积极完善和落实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不断的培养企业的合规文化,健全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提高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对于市场风险,应积极按照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的管理体系;对于信用风险,应完善相关的评级体系,并按照国际上优秀银行的标准进行监管,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喜禄,陈豪: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9(4).
[2]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关键词:生产活动;地域联系;方式;重要性
在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有一定的重要性,地域联系中的方式也对生产活动产生着影响。我们就根据在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进行分析和学习,了解在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起到的作用。
一、生产活动
在生产活动中,包含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是人们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生产的能力,通过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等活动,获取一些产品的生产活动。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有一定的联系,它存在周期性和季节性,根据气候的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资料,其中自然条件有水、光照、地形等,生产资料包括了农药、化肥等,当然还需要劳动力和一些科学技术。
工业生产是指在工厂里,劳动力通过使用机械设备和一些动力将原材料加工生产制定产品的活动,在工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劳动力、设备、原料等,还有一些制约其生产的因素,比如科技、资金、市场等。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有很多形式,很多种科技和资源,劳动力的投入在不断的减少,投入更多的科技,进行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所选择的区位很重要,不仅要考虑土地、水源等因素,还要考虑交通、市场等因素,在工业生产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环境问题,工业生产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制约性。
二、地域联系的知识结构
在地域联系中有着不同的联系方式和手段,其中主要的联系方式为邮电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在地域联系中形成知识结构。在人类长期的发展中,对地域联系有了新的认识,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层面上,为人们提供的物质和能量都不能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在某段时间内人们通过通信、贸易、交通等方式进行着各地区信息的获取、交流,进而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地域联系在空间上具有开放性,通过不同的交通运输将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进行运输流动,在生产部活动中都会产生一定联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事物的产生,它的产生和当地环境、状态没有太大的联系,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方式,地域之间的联系方式发生着变化,对人们的农、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着影响,当然生产活动也会对地域联系方式产生影响,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密不可分。地域联系的知识结构如下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交通在整个地域联系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生产活动的效率,更快地促进生产活动的交流,在整个地域联系中商业贸易是整个生产活动中的桥梁,它联系着农业和工业,城市和乡镇,以及不同国家。
三、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在生产活动中主要的地域联系方式为邮电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对地域联系中的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评价要根据四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从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其次是从资源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再者是从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最后从科学技术方面进行分析。
从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包括了地质、地形、气候等条件,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开一些多断层、地震等地壳活动较多的地区,要增加交通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要将交通建设和农业、乡镇等的发展关系进行很好的处理,尽量避开一些陡坡、沼泽等地区,没有办法避开的可以修建一些隧道等交通建设。
在交通运输中资源条件的影响不是很大,资源条件和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是存进和需要的关系,交通运输支撑着区域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要适应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选择的运输方式和当地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联系。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区域的面积没有固定,可大可小,人们的在不同的区域中进行着不同的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地域之间的联系,所以地域联系有一定的多样性。商业贸易中商业主要是进行商品交换,贸易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在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很多联系方式,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学习,我们认识到地域联系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根据地域的不同,生产活动选择不同的联系方式,不管是采用什么联系方式都能促进信息交流,帮助地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孔斌.“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中).2012(11):18-19.
2.王守民.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J].考试:高考文科版,2009(02):32-33.
摘 要 国内银行业新监管标准出台和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实施,对我国商业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为此,本文基于新的银行监管标准下,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 银行转型 新银行监管标准
当前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国际范围内的银行监管不断加强,并呈现出新的形势。为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金融健康发展的要求,银监会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步伐,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层面,进一步强化监管,通过在杠杆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严格要求,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健持续发展。
一、新的银行监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充足率方面。进一步明细化资本的监管范围,将2级分类变更为3级分类,采取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方式,将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优化,并将风险资本覆盖的范围扩大,提升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同时对资本充足率的下限提高要求,原来的一级资本占风险的比例由原来的4%和8%变为6%和8%,同时还增加了核心一级资本,将其资本充足率定在了4%。同时加强了对附加资本的要求,将其比例确定为1%。
2.加强了用杠杆率来进行监督的力度。要求一级资本要占4%以上,这个指标和资本充足率形成互补。从 2012年启动实行新资本监管准则,要求2013 年12月31日和 2016 年12月31日前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达到新的资本监管准则要求。适应调整期过后,所有银行必须依照新监管准则要求及时披露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
3.完善风险监控的指标。在原来的要求上,新的监管标准又提出了新的指标,以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更好地监测商业银行的相关风险,例如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同业负债集中度等将纳入监管指标。此外也强化了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新增了2个的指标,分别是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其最低限分别为150 %与2.5 %。另外有相应的调整机制,以保证其动态性和实时性,在经济形势和贷款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据此调整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
4.系统重要性银行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慎监管要求,以加强其对外部风险的承受能力 :一是为有效化解风险,监管机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要发行自救债券。二是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三是进一步规范大额风险管理机制,合理减低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单一集团客户和借款人信贷总额对资本净额的占比。四是提升并表风险管理的监管标准,包括设定集团层面风险偏好 、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统一风险管理政策 、规范集团内部交易等。
针对以上的新的监管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在要求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转型,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强化自身的实力。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管理粗放、资本运作效率低、信贷扩张比例大、资本补充途径少、经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现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营模式,实施精细化的经营。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扮演资金供应商的角色,以借贷经营为主。真正地精细化的经营应当是以金融服务为主,通过金融创新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光服务于直接融资,也应当在间接金融方向发展,从银行资金管理的导向上来说,应当变存量管理为流量管理。同时,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是高资本消耗,资金运用效率低,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而其它资金的盈利渠道较少,资本消耗的压力较大。
其次,转变经营策略,向多元化发展。从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方面来讲,要想有大的突破,就需要在经营战略上有所调整,具体包括银行的产品结构、业务范围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要全方位的整体资源,更加多元化地利用资金和银行成熟的金融渠道。加强非信贷资产的比重,使资产结构更加合理;在收益的渠道方面,应当加强非信贷收入的比重,不能单纯依赖存贷的利差。在业务范围方面,要积极提高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和银保等附加值较高的业务,服务更加精细化。
第三,本着客户至上的理念,要积极地培育客户。为提高目标客户的贡献度和保有量,有效保持与增强同业竞争优势,应该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关系,此举也是商业银行推行各项升级转型、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消费者对银行业服务的关注度逐步提高,相反忠诚度却在不断下降。商业银行更多关注具体的产品和业务,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客户的潜在价值与综合需求。
新的银行监管模式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未来我国的商业银行还要面临着国外银行的挑战,因此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在现有的传统业务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拓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银行业对外开放研究小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金融时报.2005.09.01(1).
[2]徐放鸣.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金融研究.2004(10).
一、强化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1.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商业企业会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开展。从商业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现状可以看出,商业企业会计工作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二是会计核算相对混乱。三是财务收支不平衡,以上问题的出现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商业企业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会计人员出现了违规行为,比如贪污受贿等等。对此,商业企业要想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强化商业企业内部控制,使商业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依法进行,这样才能发挥出会计工作在商业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目前,我国商业企业的会计制度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会计法律。二是会计行政法规。三是会计规章。四是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商业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成为强化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商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综合性工作,只有健全商业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才能让企业会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会计工作才能深入到商业企业经营发展全程,推动企业的发展。商业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理念,人是商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商业企业必须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定期派遣会计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除此之外,商业企业还需要在会计人员内部建立并完善奖励机制,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商业企业管理人员也必须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多与内部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缩短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使企业形成一个整体。
二、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之一。如今,很多商业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企业向外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管理过于形式化,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企业会计秩序十分混乱,给很多不法分子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
2.缺少内部控制
在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正因为企业缺乏会计管理制度,导致企业会计人员过于懒散,没有任何工作压力,缺乏责任心,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商业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会计人员犯下的错误往往会从轻而定,管理力度较轻。目前,很多商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也未认识到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内部缺乏高素质人员,员工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较低。除此之外,很多商业企业也未在企业员工内部建立奖励机制,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低,执行力下降。
3.内部控制存在局限性
任何企业的经营目标都是降低运营成本,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受到限制。除此之外,商业企业内部控制仅局限于日常活动,对于企业开展的一些特殊性活动,现有内部控制模式不适用。内部控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内部控制人员缺乏责任感,不够细心,就无法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内部控制的效力就会被削弱。
4.风险意识淡薄
在商业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很多商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应对机制不健全,企业管理人员单纯凭借自身的经验做出发展决策,最终导致决策失败。
三、强化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从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此,商业企业必须针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调整对策。在新形势下,商业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企业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会计工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会计工作管理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商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商业企业需要采用分布控制的对策,针对企业会计秩序混乱等问题采取控制对策,并从会计人员入手,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而且企业需要完善人员录用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把企业会计工作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出会计工作在商业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商业企业的发展。
在商业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内部控制成效进行定期评估,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节奏。
2.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在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政府也要发挥出相应的职能,政府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政府应该加大企业内部控制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力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热情和积极性。事实上,我国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一部分是来自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对此,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政府需要增强企业服务意识,加大企业内部控制构架建设力度。政府部门也要对商业企业内部控制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规范企业的行为。
如今,要想实现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还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收支情况进行的合法监督和审计。在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规范审计行为,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发挥出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适应商业企业发展需求。
3.增强风险意识
商业企业要想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就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商业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健全商业企业的风险应对机制,降低商业企业的运营风险。企业会计人员必须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降低人为因素对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增强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效力。
一、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受到严格政府金融管制,与一般企业在行为、经营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商业银行的成长问题既与传统企业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适度的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等量变,城市商业银行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收购或被淘汰。但认识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不能仅看成长速度,还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确定成长是否伴随质的改变。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具有以下关键影响因素:
(一)区位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禀赋,导致当地经济、金融服务水平、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等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速快,经济资源总量丰富,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城市商业银行有望获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的2O家城市商业银行运营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呈现出从东至西依次递减的地域特征,长三角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优良。区位优势对银行成长性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区域产业布局合理,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多,盈利能力强;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多,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教育水平较高,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一般而言,地区区位优势越明显,该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性也就越好。
(二)政府影响
一直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我国地方政府一般都较为强势,它们既是国有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又是投资许可以及优惠政策的制定者,拥有着大量的经济和行政资源。城市商业银行脱胎于城信社,最初的战略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地方财政也曾经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影响颇深。所以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了极为密切的资金、人事关系,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成长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在多方面给予城市商业银行关照和支持。但地方政府的扶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和影响了银行市场行为和内部管理,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①。多数地方政府特别重视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以股东和地方经济金融宏观管理者双重角色介入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公司治理中,控制高管人员的推荐、选拔、考核等过程,对城市商业银行成长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三)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②。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③。市场竞争可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生产经营同种商品的企业,为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非价格竞争是通过产品差异化进行的竞争,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城市商业银行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原有银行业的垄断格局,而且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整个银行市场,也加速了银行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更彻底的转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直接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比和利润水平。一般来说,银行之问的市场竞争越激烈,城市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往往越低,在与企业客户谈判时缺乏议价能力,利润水平下降,因而银行成长速度较慢。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中出现得较晚且普遍规模较小,它们在当地的市场份额通常较小,对于当地市场缺乏控制力。
(四)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即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iti~@。城市商业银行的现代公司管理层级一旦形成,它就可借助于银行内部行政力量取代市场机制来配置企业内部的资源,从而使得银行的层级组织结构成为银行内部权利分配和保持银行增长的基础⑤。由于商业银行股东与管理者是相互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博弈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⑥,因此公司治理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银行规范内部管理,加速决策的执行,实施有效的监督,能赢得投资人的信任和社会公众的信任,是银行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与非金融企业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具有自身特殊性,治理目标既包括银行价值最大化,还包括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受到的金融监管约束和政府影响更为深远,面临的利益冲突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
(五)资本约束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具有吸收和转移风险的职能,是一部风险机器,它不仅需要承担风险,转化风险,更要将风险植入其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再加工风险。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银行资本就是银行风险的缓冲器。由此,银行资本通过风险这个桥梁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发生了紧密联系,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市场生存能力、经营管理模式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和约束⑦。在现代银行监管框架内,资本约束从性质上可分为数量约束和质量约束。数量约束表现为银行的资本数量对其业务规模扩张、业务结构调整和优化所造成的制约和限制;质量约束体现为在一定资本投入基础上股东对资本回报的合理要求。数量约束关注银行的竞争性和成长性,主要影响银行的生存;质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效率性和稳健性,主要影响银行的发展。资本约束从约束力度上可分为自我约束和强制约束,自我约束源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理性,具有一定的弹性,属于非正式资本约束;强制约束,源于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业属性,是监管当局为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保证银行竞争公平性的客观要求,具有强制性。如果没有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扩张。鉴于银行风险的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如果任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扩张,那么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和金融危机。正是出于这种系统性风险的担心,世界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普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资本充足率要求,确保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
(六)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指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内的创新,将金融领域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所创造和引进的新事物,包括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的创造与推广②。由于在金融领域内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和现行手段下无法得到,金融机构就谋求金融体制方面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即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能够改变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和盈利状况,使其尽可能多地创造收益机会,增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金融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防范、分散风险,减少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增强经营安全性,提高收益水平。所以金融创新是银行成长的关键推动力,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并获得竞争优势。
(七)管理能力
企业组织的管理能力是管理者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是管理者能够准确地把握并提升组织效率的关键。在商业银行成长过程中,管理能力强的银行更容易实现持续成长,而管理能力弱的银行,其组织内部的不同单位间会经常发生冲突,更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积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降低组织的整体效率。例如,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市场营销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的合作,但由于两个部门之间利润贡献评估存在的技术难题,往往使得两者在贷款项目的审批上争吵不休,从而产生较大的内部消耗。如果这种内部消化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将降低商业银行的成长速度和成长质量。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成长过程中,其管理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协调机制就是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
二、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综合评价体系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受到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又以子系统的形式存在,在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协同,共同驱动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所以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具有一定难度。一般而言,构建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应体现城市综合实力;(2)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便于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易于收集和量化,尽量避免主观臆断;(4)可获得性原则,评价指标应易于获得和收集,防止指标不可收集;(5)相对稳定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稳定性,避免较大波动。根据对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表1所示的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l4个二级指标。
(二)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综合评价方法
1、计算指标分值。根据成长性评估的要求,确定评语等级,本文采用5级评语,分别对应评语非常低、较低、一般、较高、非常高①。召集专家利用自身经验和知识对指标做出评判,并计算指标对应的评语等级模糊向量i表示有Sj个专家认为指标的状态属于第i个等级。
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重要性向量。各评价指标对上级判断指标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为使评估更加客观,必须计算判断指标的判断矩阵和相对重要性向量。假设判断指标为H,有M个下级评价指标为xi,i_1,2,…M,其判断矩阵和相对重要性向量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建立判断标度系统(表2),并根据判断标度系统和专家评判结果,计算指标H的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判断矩阵A(H)的特征向量T(A),并生成相对性向量w(H)3、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综合评价。根据层次分析法,按由下而上的次序,依次计算各层判断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向量和评估结果,直至算出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性评估结果Y为止,具体如下:首先,计算一级指标Yi,i-1,…,7的相对重要性向量和评估结果其中VI-I,1,…,m是与Yi相关的二级指标的评价分值然后,计算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Y的相对重要性向量和评估结果,由此可见,分析并评价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述方法可从区位优势等7个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进行评估,不仅清晰、直观,而且还可以对不同城市商业银行和同一城市商业银行不同时期的成长性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从而能够使管理者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实证分析
青岛市是我国东部沿海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是山东省的经济重镇。青岛银行成立于1996年11月21日,是以青岛市区原21家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由地方财政、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依法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几年,面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青岛银行充分发挥法人金融机构的优势,积极承担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发展迅速,较好地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通过邀请部分业内专家,对青岛银行成长性进行了评估,根据(1)式,各评价指标分值如表3所示。为了客观评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特邀请专家评价各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判断矩阵,并进行评价计算。该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Y评价结果为(0,0.14,0.57,0.23,0.06),说明青岛银行成长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四、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模式的战略选择在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层次化,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成长,必须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选择与自身相适合的成长模式。利用上述方法对城市商业银行成长能力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清晰的战略定位,还可以帮助其分析各关键影响因素的强弱,确定战略选择的初始条件,有的放矢地制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战略。
(一)规模成长模式
规模成长模式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已不满足于在本地区发展,通过不断拓展各类客户、市场和地域,实现规模化扩张和多样化经营的战略目标,最终成长为区域性银行甚至全国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和风险的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比较明显,在目前盈利来源和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利差相对固定的经营环境中,以存款立行、以规模论英雄,形成规模导向有其历史必然性。特别是在国内金融市场尚处于高成长期,市场份额还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在保证较高盈利水平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规模效益,通过扩大规模实现快速成长是其成长的重要战略途径。对于成长性综合评价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如果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中等以上规模。只有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城市商业银行才能突破集中度等监管指标的约束。(2)以强劲的区域经济为后盾。区域经济发展的快速性是城市商业银行向本土之外扩张的基础,城市名片效应也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品牌影响力。(3)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管理能力以及资本补充等各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那么,该城市商业银行适合采用规模成长模式。在成长战略上,采用这类模式的城市商业银行一般通过更名、引入战略投资者和规模扩张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上市战略。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也可通过实施并购重组战略,成长为区域性银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与重组的主要形式包括政府主导的省内联合(徽商模式)、跨区收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的机构和网、并购周边城市信用社等方式。
(二)差异成长模式
差异化成长模式指城市商业银行摆脱与其他商业银行同质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地方一级银行法人、运行机制灵活等优势,回归“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实施蓝海战略,在细分市场中向纵深化发展,为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设计了一系列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比较竞争优势,并实现快速成长的发展目标。对于成长性评价一般,但某些关键指标评价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可以采用差异成长模式:(1)当地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达,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非常强烈;(2)所处地区金融服务市场已经被瓜分,.并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较强实力的其他同业机构正在积极进入本地区市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程度高;(3)城市商业银行拥有独特的资源,如技术、人才、产品、与当地企业良好的关系等,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品牌美誉度。在成长战略上,采用该成长模式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业务领域差异化成长和经营地域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实施差异化成长的关键是对自身的清晰定位,从银行业务和经营地域中寻找到合适的蓝海,实现特色经营发展战略①。同时,董事会和管理层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就蓝海业务领域达成共识,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从传统的针对大中型客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转变为适合中小企业业务特点的产品服务、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体制机制、科技系统以及人才储备等,形成专业化经营模式,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对策
作者:曲长余,烟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上具有相对的市场营销优势,曾经也是垄断买方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商业银行垄断局面被打破,商业银行的数量日益增多,消费者选择方向也就变得更多,那么商业银行该如何拥有更多的客户,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当下商业银行最关注的话题。只有不断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确认客户的需求,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市场营销观念
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方式来说,缺乏明显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认识到客户和市场的重要性,对营销理解不足,更没有认识到市场营销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缺乏严重的创新性和主动性。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本身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影响。商业银行没有积极的影响思维,也没有长久的营销计划,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对顾客信息进行系统的、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顾客的需求,对顾客了解不足,从而导致顾客流失。随着市场竞争局势加重,大部分商业银行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不断发行各种产品和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对顾客营销不足,导致销售效果较差。
(二)未能准确定位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上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对市场定位和市场分析都是针对眼前,缺乏长远计划,商业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市场竞争上,却忽视市场定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分别从产品和服务上进行了创新,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但是由于市场定位不准,没有对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而针对性提品服务,且每个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相似度很高,无法吸引更多的客户。
(三)市场营销工作不足
随着银行市场竞争加剧,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发展,推出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可现实却没有较好的经营效果,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市场营销工作不足。商业银行内部缺乏营销氛围,没有在整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营销氛围,商业银行推出的产品只在营业厅展示,甚至是在宣传电子屏上展示,没有进行主动推销,但是在现实过程中,顾客办理相关业务时都会有一定的等待时间,银行可以完全利用这个时间对顾客进行产品介绍。商业银行没有走出营业厅进行主动推销,缺少营销活动,我国的银行产品基本上是不出门推销的,营销模式主要依靠关系进行销售的,导致销售范围小和力度低。
(四)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是没有营销人员的,有的商业银行即使配备了营销人员,也都是非专业人士,一般都是新员工上岗后对其进行简单的培训然后上岗作业,没有专业知识、销售技巧,从而导致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需求,出现销售效果较差的现象。作为商业银行营销人员就必须具备专业的销售方法、销售技巧并了解银行市场,更需要了解本行的产品和服务,还需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消费心理知识、推销技巧知识,只有拥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才能拥有较好的营销效果。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改善措施
(一)改变市场营销观念
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市场竞争的后果是优胜劣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要改变市场营销观念,采取主动营销方式,实现全面营销和多元化营销,这样才能满足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了解客户的需求,最先抓住消费者,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开展个性化营销服务
商业银行首先要尊重消费市场,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形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而传统市场营销不能满足时展的基本需求,商业银行必须要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比如VIP服务、上门服务、个性定制产品等等,要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竞争力,在产品和质量上留住客户发展客户。
(三)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要拥有专业的营销团队,这也是满足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在人才招聘上就要选择有营销专业经验的人才,然后注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懂管理和战斗力强的高质量营销团队。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让每一位营销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营销理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熟悉掌握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全面的营销。
(四)创新营销渠道
在网络信息计划发展的环境下,电子银行服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建立方便快捷的银行网站,向消费者展示各种产品,提供网上交易和信息查询等服务,注重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宣传,充分把柜台服务和网络银行相互结合,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避免顾客的权益受到损失。
关键词:新时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分析
1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变化
1.1 利差之外收入重要性得以体现
在过去几十年当中,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利润可观,产业投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较大,此时,商业银行只需要通过资产规模、信贷投放规模的扩增,便能够通过利息得到较为可观的利差收入。然而,近两年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逐步向中速增长进行抓变,与此同时,使得一些产品销售受阻,甚至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单纯的依赖于规模扩张来获取利差收入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步淘汰。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提速,商业银行在贷款与存款上存在双向竞争,使得利差收入进一步缩小。另外,八零九零后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使其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他们享受自由、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在对银行进行选择时,他对银行服务、质量与品牌更为看重。而企业也需要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资金管理、支持、投资等一整套服务。这些因素的出现,都意味着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资金投资与管理及服务质量上的重要性逐渐增大。
1.2 银行业市场开放度逐步增大
过去银行业依靠着进入门槛的限制、相关经营牌照发放的控制,竞争相对封闭,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改革转向注重监管放松进入门槛,银行业面临的竞争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过去银行体系内竞争主体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各类金融机构。截至2013年末中国各类银行总计约有3500家,在新时期,国家对银行业市场的进入壁垒放松了限制,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例如:2014年12月国务院对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修改,放宽了外资分行设立资金的限制、经营盈利的限制及经营年限的限制,增加了我国银行业面对的竞争压力。除此之外,银监会在2014年7月批准了5家民营银行的设立,即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以及浙江网商银行,在这之后的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中,对于民营银行的设立,总理提出成熟一家、批复一家、不设限额。民营银行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银行业体系的多层次发展。新常态下,新增加的银行业外部竞争主体主要是互联网金融所引起的新型金融业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信贷、众筹等。
1.3 监管更为苛刻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对金融监管实施更为严谨的管理,完善金融市场漏洞。全球整体监管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IMF.FSB.BIS等国际组织提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出了更为严格的巴塞尔协议III等,提高了银行监管资本。我国建立了以“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且推出了比国际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框架。一是规定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和8.5%,若发生信贷投放量过快增长,还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二是对存款实施月末偏离度指标,并规定3%的偏离度上额,此外推出银行“八不准”行为,以约束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虚报账等方面的违规现象。
1.4 金融风险频繁
经济发展步入到新的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潜在的金融风险徒增,系统性风险传播范围更广泛。一是随着整体经济减速的到来,企业整体的信用风险上升。经济减速会带来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下滑,房地产库存量增大带来的资金链短缺以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增加,以上的种种因素都会带来银行不良资产率的增加,2014和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成不断上升趋势。二是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的波动性更为频繁,由利率相关的重新定价风险、期权风险、基准风险及收益率曲线风险上升。此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是新时期须注意的三类风险。同业替代性业务和银子银行规模逐渐扩大,资金在银行间、货币市场、债券及证券市场间流动的风险加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理财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商业银行合规经营、造作风险及声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体系外的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会逐渐向商业银行体系转移。包括一些非法集资借贷产生的市场风险向商业银行体系传播。
2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对策
2.1 转变客户结构
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商业银行仅依赖于大型企业的发展思路已不合时宜,大企业的融资更趋向于股票、债券等市场,通过较低成本的方式融资,而且部分大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不是较好。随着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服务业、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及《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制造业朝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商业银行出现新的金融服务对象,需要积极开拓更为广泛的客户对象。我国商业应提早做好准备,调整新的业务发展对象,减少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依赖,扩大对高端性制造业、新兴产业及服务业等新型客户对象的金融产品服务力度,此外中小微企业发展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同时在经济发展中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地位,应把握好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特点,重视中小企业在银行发展的促进作用。
2.2 转变收入结构
在新的时期,单单靠过去的存贷款利差收入明显已经不能支撑发展的需要,各个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其他渠道的收入,深度挖掘市场中大众及企业的需要,以需求导向提供服务的战略思维。商业银行应积极对企业实际经营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实际经营中所遇到的有关资金、金融等问题,然后通过整理、创新设计,推出适合企业需求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个人和企业的资金管理是一大可发展的的需求点。随着八零、九零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随着他们的收入和自身知识的提高,对理财产品、资金管理需求越旺盛,可探索适合大众的个人理财、投资产品,企业同样对资金管理有强烈的需求。新的时期,商业银行通过提高综合化服务的能力,主抓收入结构的优化发展,服务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自身的也能进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
2.3 转变经营方式
新的时期需要新的经营发展方式与之对应,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经营方式转变:一是改变过去重资产的观念,由依靠资产规模扩张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为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降低市场上同质化竞争程度,找准自身优点和缺点,制定适合自身的市场发展战略。三是抓住互联网这一时代特色,打造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互联网发展大势已不可阻挡,在各行各业已经深入应用发展,商业银行应将互联网技术及金融服务更好的结合起来,打造属于自身的金融网络平台和新型网络化金融产业链,提供更为便捷、效率的服务。
3 总结: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已经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具体发展特点,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效应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尹磊.商业模式转型下券商机构改革与业绩评价的发展方向http:///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RKJ201208008&dbcode=CJFQ&dbname=CJFD2012&v=[J].金融会计.2012(08)
[2]黄建军,杨忠君.??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困境和转型策略http:///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JJH201109021&dbcode=CJFQ&dbname=CJFD2011&v=[J].国际经济合作.2011(09)
[3]邓恩,卢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与对策http:///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JDK201002030&dbcode=CJFQ&dbname=CJFD2010&v=[J].经济导刊.2010(02)
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公布了《2009-2010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它根据各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进行排名,中国在排名中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位居全球第37位,比2009年的名次提前了9位。瑞典排名第一,此后是新加坡和丹麦,其中丹麦曾在过去三年连续排名第一。全球共有6个亚太经济体排名进入了前20位,其中马来西亚(第27位)、中国和越南(排名第54位)分别在中上等、中下等和低收入国家经济群体中位于前列。报告强调,经历了近几十年来全球最严重的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信息通信技术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是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领先的商业学院英思雅德(INSEAD)工商管理学院的协助下完成的,隶属于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网络”和“信息技术与电信行业合作伙伴项目”框架下,已连续出版9年,涵盖世界上133个经济体,是世界上衡量各经济体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及提高竞争力的最综合、最权威的评估性报告。根据“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本年度的报告多方面考察了信息通信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各种关联。
报告中使用的网络就绪指数(NRI)从三个方面衡量了各国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度: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体商业、监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环境;三大社会主要群体―个人、企业和政府―使用并获益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准备就绪程度;以及实际使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的情况。
网络就绪指数采用的数据来自公开渠道及企业家问卷调查的结果,这是一项由世界经济论坛与本报告所包含的国家合作机构网络(主要的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所共同进行的问卷调查,旨在为评估国际网络指数提供重要、全面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