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保险工作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社会稳定 风险评估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含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和风险,在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开展调查、预测、分析和评估,促进决策、执行、实施方案的完善,落实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以防范、降低或消除实施过程中的涉稳风险,为推进重大事项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2检察机关如何加强案件风险评估工作
2.1树立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理念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举措出台与否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树立民主决策的理念。三是树立科学统筹的理念。
2.2建立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机制
滕州市人民检察院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制定一系列风险评估制度。控申部门制定了《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强化执法办案人员消除隐患的意识,提高评估预警工作水平,保证评估预警的及时、真实和完整。公诉部门制定了《公诉环节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在公诉环节建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是公诉部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尽早发现和掌握案件的风险隐患,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3把握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
一是确定评估案件。凡涉及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评估责任主体都应该将其确定为需要评估的事项。二是制定评估方案。广泛征求承办人和相关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掌握评估案件的情况,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合理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牵头和协助部门责任、评估人员责任等,适时组织评估。三是认真分析预测。围绕评估案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他相关问题,广泛科学论证,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矛盾冲突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四是形成评估报告。要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设施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论证,做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评估报告。五是确定实施意见。责任部门应根据评估报告提出的意见作出处理决定,并将决定情况报告党委、政府。六是落实风险应对措施。重大案件作出决定后,责任部门要根据分析评估情况,制定和落实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风险应对措施、应对预案,严防影响社会稳定重大事件的发生。
3政府如何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3.1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夯实组织基础
要建立情报信息搜集机制,目前,政府各维稳职能部门,如公安、国家安全、、宗教等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担负着维稳情报信息的搜集任务。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这些专门机关应当承担情报信息的主要职责,包括对社会稳定情况的日常掌控,以及围绕即将制定出台的重要社会决策和政策措施进行专项情报信息搜集工作。同时,要善于走群众路线,切实发挥人民防线的作用,进一步扩大社会掌控面,提高对稳定信息的掌控能力。还要建立涉稳情况会研会商机制。这是整个评估工作流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必须组成专门的班子、采取专门的形式,对搜集汇总的方方面面的涉稳情况进行会研会商,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3.2增强评估报告的科学性,有效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作用
首先要统筹全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站位要高,眼界要宽,切忌局限一隅,就事论事。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二要密切关注境外敌对势力破坏活动对境内社会稳定的影响。三要切实防止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对本地区社会稳定可能的影响。其次要点面结合。就某一地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而言,既要全面分析,也要突出重点。再次要注重调研。一份完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既要对存在的风险源进行客观分析,也要对症下药,提出风险消减对策,并加以论证,向决策者推荐最佳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消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一)组织机关干部乡镇行。我们精心选择全市6个县(市、区)中十个具有共性和个性的乡镇,作为乡镇行的调研地,在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全面了解情况的同时,根据各个乡镇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如对咸宁核电站所在地通山,重点调研移民就业安置和农村养老保险情况;对沿江的、两县市的四个乡镇,重点调研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对、、外出务工较多的五个乡镇,重点调研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及就业情况。通过乡镇行,思考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新格局。
(二)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企业行。我们选择目前经营情况较好、一般、困难三个不同类型的十家企业,重点调研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在社会保险、劳动用工和劳资关系三方面的情况。思考探索结合劳动保障部门职能,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何在特殊时期维护好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组织经办机构干部社区行。我们组织经办机构的干部对市直温泉十个社区全部走访,重点调研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情况和社区辖区内创业促就业、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思考探索如何发挥好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在下访活动中,我们严格把握四个环节。
一是发放一张征求意见书。征求意见书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效能建设、工作作风、政务公开、为民办实事、文明执法六大项二十四小项对市劳动保障部门总体评价,并诚恳征求对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填写两份报表。两份报表分别是就业情况报表和社会保险报表,主要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业和社会保障需求情况。
三是召开六个类型座谈会。我们先后召开企业负责人、离退休职工代表、下岗失业人员代表、企业职工代表、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座谈会,当面听取各类社会人群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
四是形成四篇调研报告。每篇调查报告包括工作现状、工作措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其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解决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调研报告,作为全市优秀调研成果,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着力制度建设,探索劳动保障工作的新机制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我们计划到年用三年时间,形成以市为中心、辐射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当前,我们着重抓好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建设。
一是建立机构。在全市70个乡镇办事处,72个社区全部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到年,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延伸到908个村、组,做到村建站、组配员,建立从市、县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组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二是明确职能。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初步明确四条:人力资源的调查登记,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劳动保障业务和劳动者权益的维护。
三是建立队伍。通过购买岗位、以钱养事的形式,解决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问题,建立一支管得了、用得上、相对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人人享受社会保险的原则,我们在建立全市相对统一、大体一致的社会保险框架体系上做了三件事:
一是对新出台的险种统一政策。去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我们严格按照全市六个统一进行规范,即:参保对象、缴费标准、待遇享受、工作流程、微机网络、证卡印制等全市统一。
二是对国家政策统一的险种进一步规范。企业养老保险起步早,基础扎实,政策明确。我们针对形势的发展和参保人员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工作规则和业务经办流程,高效及时地为参保人员服务。
三是对地方出台的社会保险政策进一步整合。去年下半年,市局由分管局长牵头组成工作专班,对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掌握了全市六个县(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差别,然后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整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全市基本一致。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技能培训体系。
一是统一城乡一体的技能培训政策。省政府政发[]60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及时研究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办法,按照文件确定的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二是加强城乡一体的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在健全就业培训网络的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向乡镇延伸,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三是规范城乡一体的培训标准。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做到培训机构、培训大纲、教学计划、学时课时、教材讲义、培训内容等六个规范,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我市金保工程去年启动,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严格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运作。目前,市级数据库已建设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市上线运行,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全市上线运行,养老保险升级软件春节后可在全市上线运行。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将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覆盖到全市所有村,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调查研究和机制的建立,我们能够及时准确掌握老百姓的意见和要求,当前全市反映比较集中的是三个问题:
一是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至年11月,全市返乡农民工共计9.1万人,占全市外出务工人员18%。按性别结构分:男性6.19万人占68%,女性2.91万人占32%。按年龄结构分:16-24岁占13%,26-35岁占19%,36-45岁占41%,45岁以上占27%。按行业结构分: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4.1万人,占45%,服务和建筑业2.73万人,占30%,其它行业2.27万人,占25%。
二是灵活就业人员缴费难问题。按照政发[]42号文件规定,年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应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从1-10月份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情况看,灵活就业人员续保缴费人数比例不到40%。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因素中:外出的占23.1%(含部分经济困难),经济困难的占66.7%,其他10.2%。经济困难是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续保缴费的最大因素。
三是医疗保险待遇偏低问题。主要反映在职工医保待遇偏低,综合报销比例全市仅为68%,个人负担过重;居民医保群众受惠面窄,待遇优势不明显;关闭破产国有困难企业缴费难,待遇与其它企业相比较大。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局立足以人为本,采取以下措施:
(一)多途径多渠道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是积极组织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市45家定点培训机构,从去年9月份开展组织定点培训,至年底完成签约167期,共计6850人,市工交技校签约1750人,现已完成790人,至今年5月可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二是集中为返乡农民工组织“春风行动”。全市从去年11月至今年元月,六个县市加市直共组织325家用人单位的27800个用工岗位,安排六场对返乡农民工的专场招聘会。现已进行了三场专场招聘会,共有26000多人进场应聘,其中返乡农民工17000多人,共6580人与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春节前另外三场招聘会还有11000多个岗位等待返乡农民工。
三是多渠道安置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在市委市政府协调安排下,实施“三个一批”计划进行安置: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开发和购买县内住宅小区保洁、保绿、保安岗位,安置200名就业困难的农民工就业;农业开发吸纳一批。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参加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开发、林浆纸一体化建设项目,实现城里失业、农村就业,目前已有24000名农民工回乡植树造林;重大项目建设吸纳一批。结合杭瑞高速、大广高速公路工程,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身修路建设中来,解决3000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二)调整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
从11月份起,调整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由原来不低于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调整为不低于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到12月底,全市灵活就业人员续保缴费达到65593人,达到灵活就业人员的91%,仅11、12两个月就递增五十多个百分点,缴纳养老保险费6620万元,占全年征缴目标任务的23.9%。其中,市直12月份一个月征收养老保险费1619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31.1%。这一举措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给老百姓带来影响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提高医疗保险待遇
一是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待遇,在原有分段按比例报销的基础上,分别提高两个百分点,减轻职工个人负担。
二是扩大居民医保群众受惠面,将无力参加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居民医保范围,将意外伤害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
【关键词】 农民工 权益 管理信息系统翻译结果重试
1 工伤保险管理系统陈旧,农民工权益无法切实保障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大军,他们文化层次低、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高危险的行业,比如建筑业、各种工矿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等,有人做过调查,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中有70%都是农民工,工矿业的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按照正常的程序,一个工伤案件的处理达到13项,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索赔三个程序完全走一遍,平均需要484天,有一年半多。案件涉及到第三人侵权的话,劳动者为了获得工伤保险待遇,走完全部程序的时间可能会将近四年。工伤案件处理程序繁琐,花费时间较长,除了导致农民工无法及时得到赔偿外,还有可能因为农民工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不懂得收集和保存必要的证据,导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的事实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无法认定。工伤职工权利受到损害后10年都得不到解决和赔偿的事件并不少见。程序繁琐的结果是,工伤职工迟迟拿不到急需的治疗费,最后导致轻伤拖成重伤,重伤拖至死亡。不少用人单位逃避责任,故意利用工伤保险系统处理程序的繁杂特点,让案件拖拉,久久不得解决,从而消磨农民工的维权意志。农民工维权意识观念淡薄,企业逃避为农民工参保,部分地区农民工社保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民工工伤后无法得到权益的保障。
2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
2.1 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宣传活动,加强农民工维权意识
为了提高企业以及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认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印制工伤保险宣传册、宣传单,主要包括农民工如何参保、农民工如何申报工伤、农民工工伤待遇标准等内容。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走进工地、食堂、生活场所,为农民工免费发放宣传册和宣传单,提高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认识,增强维权意识。
2.2 审核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严厉打击企业不参保行为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形成推进参保扩面合力。将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作为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雇佣的所有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很多发达国家都对不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追究刑事责任,但我国对于不参保单位仅仅是由行政机关“责令改正”,也就是说服其参保。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对用人单位起到威慑作用,从而让用人单位从劳动环境和安全方面进行改善,尽量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
2.3 简化工伤保险受理程序
通过简化工伤认定程序,从而防止某些用人单位利用程序恶意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简化工伤处理的程序,一方面要设计工伤认定的简易程序,另一方面可以由工伤认定部门直接认定劳动关系。在工伤认定、工伤鉴定工作上下大力气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形成监督约束机制,提高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让工伤职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政策支持,让所有企业对工伤保险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切实促进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
2.4 强化农民工的岗前培训,预防工伤发生
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是高危行业,但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在工作中也没有完备的安全设施,发生工伤的可能性极大。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农民工培训体系建设,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农民工技能和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工伤事故重在预防,对工伤事故的预防,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另外要从根源上解决农民工工伤的问题,从农民工的流出口和流入口把关,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要及时了解本地区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监测和统计,作出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输入地要利用多种途径,及时信息,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及时核发一次性生活补助,并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服务。输出地要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工需求,适应转岗转业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服务。
2.5 建立监管机构,落实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
要对生产单位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管,预防事故发生。各级领导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工作的进展情况,明确责任、部署任务,并在人员配置、工作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将给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劳动监察部门要与社会保障机构密切的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劳动监察职能,加大工伤保险扩面工作中的行政执法力度,对多次动员仍拒不参保的用人单位下达限期参保通知书,限期参保,情况严重,进行经济制裁。在年检工作中排查企业是否参保,力求应保尽保,在案件查办中加大工伤保险参保监察力度。加强对工伤认定、工伤鉴定工作的监管力度。形成监督约束机制,提高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一旦发生工伤事故,能够尽量缩短办理时间,减轻农民工心理负担。
3 一体化的农民工工伤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综合以上信息,本文建立“人口流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配套——法律援助”的管理信息系统。从农民工进入打工城市,就开始进行登记,确立就业趋向,核定农民工总体数量;为这一群体提供专门的劳动指导与岗前培训,统一为其设立社会保障中心,专门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设立专门的工伤医院或工伤治疗及康复机构,农民工受了工伤伤害,只有到普通医院进行治疗,即使有钱负担各种费用,法律对其的工伤认定也存在着留白,这就进一步导致其无法进行其后的职业康复。而职业康复是关乎其能否恢复劳动能力,重新就业的关键,单纯的工伤治疗恢复的是其身体技能,而其劳动能力的恢复才是工伤保险制度设计的最终目的所在。农民工受工伤后,如果不能恢复劳动能力继续工作,则必然导致其生活陷入困境,这可能进一步加重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负担。转换思路,以农民工这一群体为管理对象,为他们建立完整的服务系统,专门服务于农民工这一群体,将使农民工维护自己权益的道路不再坎坷,效率会大大提高。系统以农民工为中心,为农民工提供一系列的城镇保障服务。如图1。
整个系统以农民工为服务对象,由9个子系统组成,除了监督系统,其他的8个子系统都以农民工为中心,为农民工提供系统的服务,减少环节,提高农民工工伤保险办理效率。本系统可实施的前提是完善的社会系统支持。从交通运输部门开始,进行旅行目的询问及登记,并将数据资料输入到社会数据系统库和流动人口登记中心,流动人口登记中心根据此数据进行人口排查,反复与数据库进行核对,为数据库提供确切数据,同时,独立的数据库作为基础资料,供其他系统存取。由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配套医疗和法律援助共同组成为农民工服务的分系统接受数据库的信息,作为基本资料。劳动就业中心和社会保障中心进行数据资料的获取,为农民工进行统一培训,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同时强制企业和农民工签订就业合同,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统一管理。一旦出现工伤事故,重点在于“康复医疗”,因为这部分人受到的工伤大部分都是大伤、重伤,而大众医院没有针对性,对这一特殊群体,不能够及时和积极的治疗,在正常医院就诊程序复杂,救治往往会被耽搁,所以应该设置专门的农民工医疗康复中心,彻底治愈农民工工伤问题。同时,对应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会和社会保障中心、劳动就业中心互换信息,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及援助,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工伤保险理赔康复问题,使农民工从根本上得到实惠。而这个系统想要正常的运行,必须要有力的监管系统和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丁康.《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潘行球.《工伤保险条例》施行难点探析[J].中国劳动,2005(1).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
[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5]许素睿.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
[6]海湖.浅析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问题[J].北方经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