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兴安盟;疾控系统;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64-01
根据对2009年兴安盟疾控系统调研,本文分析了全盟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现况,发现全盟疾控系统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高、职称偏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主要建议:增加相应的机构编制;制订疾控专业人员准入标准;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强对专业入员的继续教育;整合疾控现有有限资源,理顺疾控体系。
1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卫生部长陈竺说:“现在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医疗改革,现在的医学模式如果不转换,再富有的国家也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非常重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在日益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损害公众健康,对社会、经济也产生很大影响,突如其来的“非典”、禽流感疫情的暴发流行就是很好的例子。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迅速、有效地处理,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点,这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的最大挑战和考验。为此,营造良好的事业单位管理氛围,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强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时代的要求。
2.1 调研单位:兴安盟疾控中心、阿尔山市疾控中心、乌兰浩特市疾控中心、科右前旗疾控中心、科右中旗疾控中心、扎赉特旗疾控中心、突泉县疾控中心。
2.2 兴安盟疾控中心和六个旗、县、市疾控中心疾控队伍结构现状:
2.3 兴安盟疾控系统的发展趋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定,辖区的市级疾控中心标准:3~5年人力配置标准服务人口100~30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85~95人;10年人力配置标准服务人口100~30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85~100人。旗县级疾控中心编制标准:3~5年人力配置标准服务人口10~4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20~35人,服务人口<1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15~20人;10年人力配置标准服务人口10~4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25~40人,服务人口<1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15~25人。
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要求,盟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85人;阿尔山市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15人;乌兰浩特市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25~40人;科右前旗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 80人;科右中旗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20人;扎赉特旗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20人;突泉县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20人。
3 我盟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3.1 机构编制不够。由兴安盟疾控系统的人员总数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要求来看疾控中心编制严重不足,目前状况只能达到要求的50%~70%。
3.2 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和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各疾控中心检验人员缺失严重。
3.3 年龄老化严重。据调查的兴安盟疾控系统,46岁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75%以上,如果不及时对疾控队伍进行后备力量的补充,几年后将出现青黄不接的断档现象。
3.4 知识层次偏低。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职称比例失调,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偏低。
4 有关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4.1 建议政府及编制部门为疾控中心增加相应的机构编制,以达到国家要求的相应级别疾控中心编制数。
4.2 各部门要严把入口关,选聘相应专业的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疾控队伍,提高疾控队伍的学历和知识层次。
4.3 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 ,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短期培训等手段,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4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采用资源整合,互为利用,取长补短,让优势人员充分发挥作用。
4.5 与上级或先进疾控中心联合,共同完成某些项目或工作,即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还能提高自身队伍的综合素质。
总之,只有保证疾控队伍具有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才能做到把传染病控制在上级部门规定的范围之内,有效及时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好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爽,陶红宇.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8(4).26~27
[2] 陈莉.某省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5,9(5),223~225
【关键词】长寿区;小城镇建设;绿色生态;策略建议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小城镇也逐步成为城市与乡村间“人口置换”的平台。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明显,适宜城乡统筹以发展小城镇。2007 年,中央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是六试验区中唯一以省为单位开展改革试验的区域。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发展现状、国内外经验总结、建设管理模式探究等方面。夏荣静针对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策略提议。翟毅对“小城镇”的含义与内涵进行了拓展,对现代小城镇的规模确定、产业定位、规划建设方面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张伟光、刘吉双等对英、德、美、日、韩等国家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得出了城镇化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张群、秦川等则是从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实践特征、理论研究动态和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三个方面,总结了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方向。然而,较少有人以具体实例探究的方式来剖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正是以实地考察的方式,重点剖析了长寿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做出提议。
2、长寿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截止2010年,长寿区总人口为90.21万,城镇人口27.6万,占到总人口比例的30.60%。按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来看,长寿区城镇化进程已经跨入了城镇化加速阶段。长寿下辖14个城镇,葛兰、云台和长寿湖镇为市级重点镇,洪湖镇为区级重点镇,全区以此4个镇为中心形成4大片区。工业、农业、旅游、果品加工、商贸、物资集散等正逐渐兴起,长寿区的城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
长寿区在经济和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选取了葛兰镇和新市镇作为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城镇居民访谈的形式,进行了2天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长寿区小城镇建设遇到了以下问题,这些方面已成为阻碍城镇建设的“瓶颈”:
2.1 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薄弱
调研结果显示,长寿区城镇道路崎岖,维修不及时;绿化管理混乱;市政管理不力,自来水管道、煤、燃气管道网铺设不均衡;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娱乐休闲设施急缺。
2.2 人口积聚功能不强
截止到2011年,长寿区各个乡镇除了葛兰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30%(达到39.23%)之外,其余各乡镇都不足30%。云台镇23.08%,八颗镇11.40%,但渡镇仅有4.76%。人口积聚功能不强,很难进行规模化的建设,而劳动力资源不足也是一个发展限制因素。
2.3 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农贸市场、街道店铺等,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购物点。长寿区各乡镇的农贸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垃圾堆放、乱扔乱弃杂物现象。
2.4 发展资金缺乏
城镇的发展需要资金和人才,但现如今很多乡镇企业厂房建成后,由于资金不到位致使运营艰难。
3、长寿区小城镇建设策略建议
3.1 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实行“标准化”、“连锁化”,城镇“特色化”
“标准化”是指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配备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既定标准统一制定,要求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连锁化”,即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根据每一个建制镇的居民人数确定各种类配套设施的数量,对已经实践的标准化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行推广。城镇“特色化”,则是要尽量避免镇容镇貌“千镇一面”,因地制宜。长寿区小城镇分为工业型、农业型和旅游型三大类型,应发挥其各自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打造特色小城镇,使各类型城镇之间协作发展,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互补城镇体系。
3.2 优先发展示范镇产业,形成小城镇“增长极”
长寿区城镇四大组团各有中心城镇,优先发展中心镇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中心镇成为这一城镇组团的核心。强化中心镇作为农村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心的职能,形成小城镇“增长极”,对周围城镇进行辐射性影响。中心城镇与周围城镇之间要素互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真正成为统一的有机体。
3.3 加强有关政府部门职能,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针对城镇市政失修、卫生脏乱、环境污染等现象,政府要积极引导“商业进市场”,控制监管“马路经济”现象,引导日常商贸活动到镇区市场成“行”成“市”经营。融资方面,韩国《小城镇培育事业10年促进计划》规定,行政自治部、国库补助资金管理部门、市道政府、市郡政府对于小城镇建设各自承担资金比例为2:2:1:1。建设项目的 BOT,BOOT等管理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小城镇建设中,那么企业和政府就能够实现双赢。
3.4 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清洁可再生资源
长寿区小城镇建设可尝试推广可持续能源建筑,如,太阳能照明及热水、地源热泵系统等。应注重建筑的再利用,对旧建筑进行节能化改造。在建筑废弃时,注意无害化解体和解体材料再利用。清洁可再生资源方面,西南地区雨量充足,雨水的收集及循环是值得在城镇和乡村实行的,尤其是用在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中。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德国的生态农村——欧豪村就采用了新型排水系统,以增加地面水流量,减少污水处理负担,并有利于补充地下水资源。
3.5 以人为本,打造绿色生态小城镇示范镇,创造和谐软环境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看作是现代绿色城市的开端。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充足的就业岗位,便利的交通和优美宜居的环境是宜居城镇的重要标准。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结合重庆山地特色,打造有山有水绿色生态小城镇不再是人们一纸蓝图。人们认同生态文化,并以其作为生活准则,是打造绿色生态小城镇的保障。例如,处理和回收生活废弃物,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合理运用通风、蓄能、阻热技术以及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手段;因地制宜制造生态景观,优化格局等措施。创造和谐软环境,小城镇建设将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人口聚集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生态小城镇的基础上,也许会创造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夏荣静.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10(48):30-36.
[2]翟毅.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J]. 城市,2008,11:99-103.
[3]张伟光,刘吉双等. 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新经验、新趋势[J]. 管理科学,2010(7):87-88.
[4]张群,秦川.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J]. 建设与管理,2008(12):100-104.
[5]单德启. 小城镇公共建筑与住区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4,156,174-175,261-262.
[6]汤铭潭,宋劲松等.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8-211.
[7]曹小林,马小均. 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5.
[8]王士兰,陈行上,陈钢炎. 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90-291.
作者简介:
关键词:油菜产业;制约因素;对策分析;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F3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09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21
Abstract: Hunan is one of the world's rape origins,moreover it’s a large province producing rape, it take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dible oil security of Hunan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ap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the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of rap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From 3 stages before, in and after production, the factors constraining the rap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Thereby, the policy countermeasures for fostering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d seeds, expanding production area, cultivating management main body, and increasing supportive effor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ape industry; constrain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Hunan
湖南省是世界油菜生产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油菜核心优势产区,理应为中国粮油安全承担主要责任。对湖南省油菜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对该省油菜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个性化成长问题有所助益,也能对其他油菜主产区乃至全国油菜生产的共性化问题起到一定经验借鉴作用,同时对解决“谁来种田”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替代式解决思路。本研究使用数据除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相关年鉴外,若无特殊说明,皆来源于调研数据。其中,主要宏观统计数据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微观农户数据则获取自国家油菜现代产业体系湖南试验站的微观调研数据,该数据平均历年调查湖南省15个主产县的270户油菜种植农户,实地田间调查油菜面积155.7 hm2,调研规模较大、方法严谨,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科学性。
1 湖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承担食用油安全责任
2010年以来,中国油菜播种面积每年超过730万hm2,油菜子产量在1 400万t左右,按42%的出油率[1],国内菜子油供给量约588万t。但是,42%的出油率为理想值,国内大部分油菜子出油率仅为35%甚至更低。国产植物油仅能满足35%左右的国内消费量,国产植物油第一大油源――菜子油占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5%左右,承担了国内食用油安全的主要责任。湖南省是全国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 000千hm2的三个省份之一,不仅要满足同为人口大省的省内菜子油需求,更要承担向省外菜子油输出的食用油安全责任。
1.2 兼顾粮食安全问题
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发展油菜产业,成为湖南省油菜生产的发展战略。粮食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国计民生、安全稳定。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为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水、光、热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种植粮油作物。目前湖南省内冬季作物除现有油菜外,仅有少量蔬菜、马铃薯、蚕豆等应季农作物。而湖南省油菜耕种主要有“稻-油”、“稻-稻-油”、“棉-油”等几种模式,油菜主要是冬季作物,种植时空均不与该省主要粮食作物冲突,保证了粮食生产与供给。
1.3 构创农业收入增长极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种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粮”的问题,为潜在兼业农民解决了种粮以外的生产决策问题,也为农村劳动力无序外流的现象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湖南省也是重要的养猪大省,2016年生猪存栏量为3 781.3万头,生猪产量全国第二。湖南省每年产菜饼约60万t,粗蛋白含量24万t,可节省各类粮食饲料如稻谷约350万t,小麦约200万t、玉米约260万t。每公顷双低油菜所产菜饼可供15头猪的蛋白饲料,该省所产菜饼理论上可降低养猪成本3亿元[2],增加油菜产业链附加值,也能为该省生猪产业节能增效。
1.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的角度来看,“一亩油菜肥三亩田”,油菜是利用冬季闲田的典型养地作物,其根系能向土壤分泌有机酸,起到改良和增肥土壤的作用。此外,油菜根茎、果壳及落叶落花回田,每年油菜生产能为每公顷种植地带来10.5 t以上的有机质,使农户获得包括节省成本在内的纯增收益 7 500元/hm2。这与湖南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的两型农业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符合“生产过程环保、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效益”的“两型农业”发展要求。
2 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2.1 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成果
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湖南省油菜播种面积从1995年的763.30×103 hm2到2014年的1 298.21×103 hm2,增幅70.1%。2004年开始湖南省油菜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超过10%后,这一比例在2014年增长至17.1%并不断上涨。从油菜种植在湖南省农业产业的地位来看,湖南省油菜播种面积占该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从1995年的9.73%上涨到2014年的14.81%。与此对应的是湖南省油菜子产量的突飞猛进,从1995年的91.32万t到2014年的202.65万t,20年增幅121.91%,年均增长6.01%。
生产集中度提高。油菜生产在湖南省内的区域集中度不断提升,既是油菜主产省的特征,也是油菜生产优势积累的经验体现。湖南省油菜产区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及周边地区,总计21个油菜生产重点县,其中13个位于洞庭湖片区,其播种面积及油菜子产量均超过全省总量的50%。从湖南省县域视角来看,2014年该省122个县(区)中,仅2个县(区)未见油菜种植数据,且油菜子产量过1万t的县(区)有57个,其中不乏桃源县、澧县、汉寿县等油菜大县,当年油菜子产量分别为10.42万、9.10万、7.42万t。
新技术应用普及。良种技术方面,双低油菜的推广与普及实现了湖南乃至全国的油菜生产质量的转型[3]。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对湖南省270户油菜种植农户调研数据显示(以下简称农户调研数据),2015年双低油菜覆盖率超过95%,绝大部分农户全面实现优质双低油菜。改进栽培技术方面,1992年湖南省粮油生产局编制了全国首个《单低、双低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标准后,湖南省农业厅于2007年编制完成了《双低杂交油菜栽培技术规程》标准,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用地养地技术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成为趋势,油菜种植技术不断提高。
产业化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湖南省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共计105家,年处理能力553.9万t,同年总产值204亿元,利税9.1亿元。湖南省菜子油加工重点企业主要有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油中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及长沙植物油总公司等。“帅牌”、“油中王”、“金健”等品牌的崛起,结束了湖南省食用油“小而不规范”的历史。部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强,如2010年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与国内著名油菜育种栽培专家官春云教授发起成立盈成油菜专业合作社,建有绿色标准化基地4.3万hm2,带动农户12.7万户,实现油菜收购3.7万t,产值2.7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7 511万元。
2.2 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增长空间
生产潜力有待继续释放。从播种面积来看,湖南省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仅为恢复性上涨,实际上2008年以前该数据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同时,湖南省油菜子单位面积产量长期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始终低于邻省湖北省。2008年湖南省油菜单产为1 328.26 kg/hm2,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及湖北省油菜子单产为1 562.41 kg/hm2和1 972.17 kg/hm2。至2014年,湖南省油菜子单产为1 560.97 kg/hm2,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和湖北单产分别少498.457、 1 167.147 kg/hm2。
菜子油供需缺口明显。湖南省近年来未见有对外油菜子及相关产品输出,但2015年该省进口油菜子3.92万t。省内菜子油消费方面,湖南省对内油菜子产能供不应求。2014年湖南省常住人口6 7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 320万人,乡村人口3 417万人。按城镇居民每人每年需食用油19.27 kg、乡村居民每人每年需16.18 kg计算[4],湖南省内食用油年消费量为11.93亿kg。当前湖南省油菜子年产量20.27亿kg,按照35%的出油率计算,菜子油总产7.09亿kg。湖南省优势食用油菜子油尚不能满足本省市场,供求缺口较大。
产业比较效益偏低。2014年政府公布的油菜子托市收购价格为5.1元/kg,但实际市场价仅在4.0元/kg左右。该年油菜子平均产量为1 560.97 kg/hm2,单位面积总产值为6 243.88元/hm2。调研数据显示,仅单位面积主要生产物资费用一项就有约3 555元/hm2,每公顷净收入2 688元。若另计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及雇工费用在内的人工成本5 325元/hm2,每公顷亏损高达2 636.12元/hm2。国家给予小麦生产良种补贴、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每公顷可达上千元,而油菜种植仅为固定的150元/hm2。在湖南省主要农作物中,油菜种植效益相对较低[5]。
3 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 产前阶段
从种植意愿角度分析,近年来湖南省油菜N植农户生产积极性有待提升。其一,较高的生产成本、农民用工与雇工的直接经济成本与间接机会成本,极大地压缩了农户收益,微薄的油菜良种补贴难以起到激励与引导农户行为的作用[6]。其二,据2015年农户调研数据显示,仅25.92%的农户对国家公布的4.4元/kg的油菜子收购价较为满意,其他农户对“合理”油菜子价格预估平均值为7.4元/kg。2015年6月国家取消执行了7年的油菜子托市收购政策,油菜子零售价格大幅下降,极大地挫伤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其三,油菜种植茬口矛盾突出。湖南省油菜种植多为轮种模式,油菜的播种和收获时间与同年前期、次年后期的种植品种相互限制,尤其是种植比例较高的“稻-稻-油”模式[7]。目前能满足该种植模式的早熟油菜品种较少,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也有待完善[8]。综合因素导致农户油菜种植意愿不强烈,调研结果显示,明确表示对种植油菜有信心并愿意继续增加生产面积的仅49户,占样本总量的18.15%;意向减少种植面积甚至退出生产的农户为23户;持观望态度及可能维持种植面积的农户为198户,分别占0.09%、73.30%。
改良升级油菜品种。针对湖南省油菜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未显示优势的现象,应加强本土油菜优质品种提升单产的研发与应用。此外,首先应重点开发早熟油菜品种,以解决“稻-油”、“棉-油”,尤其是“稻-稻-油”耕作模式的茬口问题;其次,油菜子含油率提高3%,等同产量提高10%,提高油菜子出油率很重要;另外,提高油菜品质,将理想食用油标准,即其含量成分“油酸75%、亚油酸8%、亚麻酸8%”作为现阶段目标。
4.2 科学规划,扩大油菜种植面积
在现有油菜播种面积基础上扩种。湖南省现有耕地4 153.22×103 hm2,冬油菜播种面积1 298.21×103 hm2,其他冬季农作物不足400×103 hm2,尚有冬闲田2 400×103 hm2。其中,适合种植油菜的至少有800×103 hm2,扩种潜力较大。针对湖南省油菜种植集中度较高的事实,还可适当向省内非油菜种植密集区域扩展,以提高冬季土地利用率。
油菜生产面积也要重视其种植质量。加快建立优质油菜杂交种子准入制度,政府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适时公布和引导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油菜种子。继而引导农户成片种植、同区域统一化种植,从源头上改善和解决不同油菜品种“混种、混收、混储、混加工”低水平均衡、效益不良恶性循环等问题。此外,也要推进优质油菜生产基地的建设,推动油菜产业化进程。
4.3 o凑链接,培育产业经营主体
扶持油菜产业龙头企业。针对产业链主体关系松散的问题,龙头企业作为关键链接点应着重其力量建设。要淘汰生产规模不足1万t、带动能力不足的小型加工企业,同时以科研资助、产学研项目等形式,促进大型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研发新型节能增效技术、改良现有生产工艺与设备,巩固与扩大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抓好油菜子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效益。
提高农户与龙头企业的链接紧密度。继续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同时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多元化双方合作形式,如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双低”优质油菜种子、提中技术指导,不仅可解决企业原料来源问题、油菜子品质问题、混收混加工问题等,还能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解决技术需求问题。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为便利农户生产决策及提升农户与龙头企业关系稳定性,应促进湖南省油菜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一则可促进农村土地平整、油菜种植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来能促进农户、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推进行业发展。
4.4 提升效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油菜种植生产效益。通过稳定农资价格、奖售优质种子、化肥等形式,降低农户生产成本;适当引导市场提高油菜子收购价格,稳定油农生产积极性。加大油菜生产补贴的同时,采取“双低”优质油菜种子“农业定向、政府采购、免费发放”的形式,落实良种补贴、促进良种种植的挂钩形式。推广油菜种植轻简化生产技术。节省油农劳动力也能极大地降低油菜生产成本、增加效益,可以示范推广系列油菜高产高效技术。如小型机械化设备可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率,推广抗倒伏、抗裂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示范推广免耕直播等轻简化栽培技术等,都能起到提高劳动效率效益的作用。支持油菜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建设。从政策方面规范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并设立注册等级制度,区分其与普通生产经营主体,从身份认定角度提升其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油菜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加大惠农力度,如补贴其利用冬闲田、开发滩涂地,扩大播种面积,并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秋芳,文 静,李兴华,等.中国油菜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3):14-22.
[2] USDA.Oilseeds:world markets and trade monthly circular[EB/OL].http://fasusda.gov/oilseeds/circular/current.asp,2010-05-11.
[3] 张乐平,刘德林,邹朝晖,等.湖南油菜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9(7):102-104.
[4] 何杰夫,张 博.中国食用植物油的供应量和消费量究竟是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11(4):87-92.
[5] 张 芳,程 勇,谷铁城,等.我国油菜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4):15-22.
[6] 郭燕枝,杨雅伦,孙君茂.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6(7):44-46.
[7] 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等.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及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627-634.
[8] 田 丰,朱飞翔,周安兴.湖南油菜生产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10(11):99-101.
团队类型:重点团队
实践主题:企业实习
指导教师:陈光
队长姓名:宋玉玺
队长学号:201054425
队员名单:高蕴博黎璇高星郑斌冯梦阳崔凯丽荆干徐建文李智王志成段秋婉杨振宇宋乃佩
近年来,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东营市的绿色建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别从东营市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委员会、东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获取相关资料,并对东营市人民开展问卷的调查,基于以上几方面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了解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绿色建筑;健康;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01-04
引言: 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筑”早已从原始的遮风挡雨、御寒避暑的地方,发展成为能够实现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完成人类梦想,使建筑的功能得以无限延展。而人类在追求建筑的功能和舒适的同时,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长,已与工业、交通并列,成为全球公认的能耗大户。面对全球范围内人口剧增、自然灾害、土地沙化、温室效应等人类生存危机,使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长期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仅是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层变革。绿色、健康、节能、降耗,已成为世界对于未来建筑的共同追求。发展绿色建筑,节能降耗,必将对全社会长足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本文将对“绿色建筑”展开分析、研究及探讨。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我们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东营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了解市民们对绿色建筑的期许。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访谈法、实地参观法、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课题展开调研。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分别对山东金辰建设集团、东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东营市环保局进行参考调研,并和负责人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东营市知名绿色建筑——“生态谷”12号楼的相关情况及应用其中的新技术、新设备,绿色建筑的涵义、设计理念、主要思路,设计绿色建筑时常用的节能措施,绿色建筑推广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走访东营市环保局,了解了过往几年东营市绿化产业市场相关指标和相关最新优惠政策。在对东营市民调研方面,我们发放并收回300份有效调查问卷,并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与部分市民进行了访谈,获知了他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程度和评价,收到明显的成效。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市民们对于绿色建筑的期许,并且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作出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规划展望,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二、结果分析
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1)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谓的“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和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条件下建筑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发展是人类社会永远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与建筑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如图1)
图1堪萨斯州葛林斯堡镇的
凯厄瓦高中(KiowaCountySchools)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的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主要思路
绿色建筑设计的大体思路,即“绿色构造”,“绿色施工”,“绿色室内装修”等三个层次来完成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构造是第一步,亦即采用对地球污染较小的构造方式来降低对环境的冲击,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推行“钢结构”(如图2)和“木结构”建筑(见表1)。
其中钢结构的轻量化,节约建材,低污染性与高回收率,是被誉为绿色构件的最大理由。现行大型建筑均以采用钢结构,但小型住宅若采用钢结构则会大费周折,因此积极推动“轻钢构住宅”成为小型住宅的“绿色构造”方式。另一种绿色构木结构建筑可以存储大量的二氧化碳,有益于缓解温室效应,同时对环境造成最小的冲击。(见表2)
(图2)表1建筑物单位面积拆除废弃物生产量
构造拆除废弃物种类组成(主体结构建材和装修材料)钢材混凝土砖石类非铁金属玻璃木材总计钢筋混凝土结构9213321290.71.915.51560钢结构160470999.82.216.5757砖结构007900.70.8108.0899木结构00990.70.8445546表2某幢住宅不同形式构造CO2的排放量
木结构(比例)金属结构 RC构造温室气体当量
(CO2)Kg621807645693566第二种“绿色构造”是以“高性能混凝土HPC”来减少混凝土用量的方法,是适合较高层结构的绿色建筑工法。HPC是一种改进传统混凝土的绿色科技,它将混凝土的强度发挥到极致,同时可以节省10%左右的用钢量与30%左右的混凝土用量,还解决了高层结构中的肥梁胖柱的问题,增加一定的建筑使用面积。而HPC中的细掺量主要为一些工业废渣和一些工业废水,所以hpc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构造。
绿色施工其内涵包括营建自动化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再利用等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营建自动化,就是以工业的方式来营建建筑物,将建筑物的部件工业化预制化规格化,以及采用自动化来施工。许多建筑物外墙,楼梯等均可由工厂生产,再运至现场组装,如此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建材浪费,同时减少空气污染。绿色施工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建筑空气污染防治,其内容主要为喷洒水,防尘网等。第三个重点是“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在建筑中,使用三至四成的再生玻璃,再生混凝土砖,再生木材等,已成为绿色建筑的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
室内环境的污染与室内的装修量成正比。绿色室内装修提倡,第一步,不做无谓的装修,尽量简朴实用。第二是使用“绿色建材”,使用对地球环境无污染和对人体无害的建材。各国都已开始对建材使用“环保标识”。同时,尽量使用本土建材,减少长途运输耗能。
从“构造”到“施工”再到“室内装修”,也是从企划,计划到施工的一系列的措施。这是从“源头整治”做起,而非“事后的整治”,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绿色建筑”(如表3)。
表3 “事前预防”和“事后管制”的比较
事前预防绿色构造绿色施工
绿色室内装修结果:源头整治,
代价低事后管制不合理构造粗狂施工
过度装修结果:污染大,
治理难 (3)东营市“生态谷”12号楼绿色建筑的相关情况及其中应用的新技术、新设备
“生态谷”项目是以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础,包括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企业研发总部、院所合作基地、企业孵化社区等内容的高新科技园区。“生态谷”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容积率1.03左右,建筑密度21.6%,绿地率36.7%,基建投资5.4亿元。园区规划合理,建筑造型优美。场地建设与选址完全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要求。室外绿化物种选择了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室外地面采用绿化和铺设植草砖等方式使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达40%以上。总体规划秉持“自然、生态、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为本建筑申报绿色建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楼坐落在“生态谷”中央,三面环水,绿色萦绕,环境优美。建筑面积为1843平方米,建筑层数3层,高度11.65m。建筑主要功能为:建筑科技论坛、建筑技术与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12#楼在设计过程中,延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理念,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使用者营造出自然、舒适、环保、健康、优美、便捷的生活空间。建筑物中厅设计营造出和谐、舒适的公共空间。中厅兼做节能展示大厅、会议室等,凸现建筑主要功能,同时具备建筑物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太阳能利用的功能。室内房间采用大空间设计,分割灵活,避免因功能改变造成二次拆建。30%的外窗开启率可以保证各房间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外墙保温和门窗设计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节能标准。整栋建筑节能设计达到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要求。
为推广和展示节能领域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减少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将建筑物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本建筑采用了大量的节能高新技术产品及设备。现将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采用技术介绍如下:
(a)光伏太阳能发电
本建筑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为13.02kWp,可供整栋建筑的照明及部分设备用电。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为固定系统,设于屋顶,安装CNPV-195M 型高效多晶硅组件40 块,装机容量为7.8kWp;另一部分为逐日系统,设于楼前绿地,安装一组双轴跟踪支架,采用CNPV-290W 组件18 块,装机容量为5.22kWp。 电池方阵采用固定倾角安装,使用三台小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后接入用户侧低压电网。本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2 万度,年均节约标煤约6.23 吨,年均减排CO2 约22.1 吨。
(b)太阳能辐射板建筑一体化
太阳能辐射板建筑一体化技术,综合利用太阳能、空气能和太空低温源及跨季节蓄能技术,采用室内一体化低温差辐射供能系统,实现建筑物的制冷、供暖及热水供应。辐射板技术原理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应用太阳能的观念。源端的太阳能辐射板系统,可根据需要设在屋顶或墙面,不改变建筑外观,与建筑真正形成一体化;采用末端室内一体化低温差辐射供能系统,既节省了维修、维护和更新费用,又可自行调控、舒适、免维修、增加使用空间。通过源端、末端的优化耦合方案,以经济性和舒适性为宗旨,为建筑量身定做绿色能源复合供能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对不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耗。实现建筑的低能耗供暖和制冷。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实现整栋建筑全年供暖制冷及生活用热水年总耗电量低于30kWh/㎡。
(c)跨季节蓄能
跨季节蓄能技术是利用辐射板夏季收集热量,冬季收集冷量,同时将收集的能量储存进入地下,利用土壤恒温层的蓄热和保温能力,将储存的冷热量跨季节交替使用,用于制冷和制热。本技术的应用实施能有效提高能量收集效率,实现低位环境热能的高效利用,避免地源热泵系统出现效率衰减状况,减少热泵的运行,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d)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技术是将利用热泵技术将浅层地下恒温层的低位能源变成可供建筑物使用的高位能源,进而对建筑物进行采暖、制冷的技术。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关键在于地源热泵的总释放量与总吸收量基本平衡。跨季节蓄能技术的应用可很好地解决地源热泵系统的总释放量与总吸收量相平衡的问题,同时变地下低位能源为中高位能源,提高热泵效率。与传统空气源热泵相比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可节能50%以上。本建筑采用了效率较高的满液式机组一台,地源井28口,井深120米,水泵采用变频运行。
(e)通风热回收技术
随着房屋保温措施和密封性能的改善,因建筑通风造成的能耗损失在整个建筑采暖、制冷总能耗的中所占的比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安装具有热回收功能的机械式通风设施变得非常必要。通风热回收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排风中的热量和新鲜空气进行热交换,对新鲜空气进行预热预冷,使新鲜空气接近室内温度,从而减少对新风系统加热或制冷的能源需求。本建筑热回收的效率可达60以上。本建筑每层采用一台新风热交换机组,风量为2600立方/小时(三层),3000立方/小时(二层),3000立方/小时(一层)。
(f)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技术是通过收集建筑中的优质杂排水,并将其处理达标后,再回用到建筑中去的供水技术。中水回用可有效地减少建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建筑对水资源的依赖,实现建筑污水的再回收利用。本建筑中水源为盥洗废水、空调冷凝水,并辅以雨水作为补充。水处理是采用高分子膜材料(MBR中水处理设备)对污水中有机物和杂质进行生化处理和膜过滤。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冲厕,使建筑物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40%。实现废水资源化,达到节约用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之目的。
(g)雨水利用
城市地面硬化和地下水的应用,严重地破坏了地下水自我平衡能力。通过室外增置透水砖、绿地和室外渗井的做法,可有效地补充地下水,实现地下水的自我平衡。多余雨水经收集后排入景观水系用作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用水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循环。
(h)节水设备
卫生器具均采用节水型器具。坐式大便采用冲洗水箱不大于6升的大小两档式冲洗水箱。蹲式大便器采用感应式高效节水型延时自闭冲洗阀。公共洗手间延时自闭水龙头。淋浴采用带水温调节器的节水型淋浴喷头。本建筑洗浴用热水全部通过屋顶太阳能装置供给。给水管材选用PE管,具有阻力小、防腐效果好、接口严密,施工方便和可再生利用的优点。供水龙头和阀门选用高性能铜质阀门,可减少水的漏损。
(i)智能监控
安装在建筑物内的探头会自动检测建筑物室内的环境明暗程度,并根据时间要求和声音来判断是否需要开启或关闭灯具,从而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用电浪费。用于制冷制热和通风的探头可感知建筑物室内温度、CO2浓度,从而控制制冷制热设备和通风换气设备开闭,并根据需要量的大小合理调整设备运行,以达到节约能源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创造舒适的办公、居住环境之目的。
(4)绿色建筑常用的节能措施
节能设计的主要措施:开窗节能设计,节能玻璃的使用,屋顶节能设计等等。(如图3)以选好“节能玻璃”为例。选好节能玻璃是很有效的节能对策,尤其是对开窗面积大的建筑,采用节能玻璃的节能效益更突出。玻璃的节能特性主要在于“保温性能”和“遮阳性能”。保温性能以热传递率U值表示,值越小,保温性能越好。遮阳性能以日透射率η表示,值越小,遮阳性能越好(见表4)。
设计者在选用玻璃时,一般要遵循“北保暖,南遮阳”的规律。目前LOW —E玻璃是温热气候降低空调耗能的一种不错的玻璃。它拥有超低的日射透过率约0.32,并拥有高达66%的可见光透过率,同时还有晶莹剔透的透明度,尤其符合采光眺望和空调节能的需要。
采用节水器材,设置雨水贮存和利用系统等。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最便宜又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节水器材。卫浴厕所的用水比例约占总的生活用水的五成。
如果采用适当的耗水器材,会造成很大的用水浪费,如果换成节水的器材,势必节省很多水。如住宿类建筑中最普遍使用的坐便器,一般使用的单段式冲水机能,使小便与大便耗用相同的冲水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有许多家庭设有两套浴缸装置,而实际上有九成的浴缸闲置,造成浪费。假如能在部分建筑上取消浴缸设计而改用淋浴设备,必可减少用水量。常用的省水器材有节水型水栓,省水坐便器,自动化冲洗感知系统等。
建筑CO2的减排的主要措施:结构的合理化,建筑的轻量化,使用再生建材。以结构的合理化为例来讨论CO2的排放的影响。结构的合理化,即在兼顾安全与美学的原则下,以最合理,最有效的结构系统来建造建筑,以减少建材的用量以达到最低的CO2的排放量。优良的结构系统相比于不良的结构系统,在相同的安全系数条件下,最多可节约30%左右的钢筋用量和23%的混凝土用量。由此可见,合理的结构系统设计对CO2减量有相当大的作用。
表5高层建筑优劣结构系统与用钢量之关系
(由此可见,采用合理的节能手段,是绿色建筑生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5)绿色建筑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绿色建筑的推广主要遇到的问题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所要推广的建筑是否真的“绿色”,包括选择的材料(主材及辅材)、所有材料的制作过程及将来是降解是否环保,工程的施工工艺是否环保等等细节要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概念,不要因为用了某种环保概念的产品就把整个建筑冠上绿色建筑的概念,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对绿色建筑的怀疑,我们要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不是概念,只有建筑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绿色环保,那大众自如会接受。
在推广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扣绿色环保的大帽子,应该让老百姓和小企业真正的从中得到实惠,比既然绿色建筑已经到了推广期,那么技术就已经不是问题了!
主要矛盾在于大众对绿色建筑的接受和认可。现在大众对绿色建筑还不是很了解,不清楚它的优越性。所以要深入基层,走进工厂,单位,老百姓家中进行宣传,现在大众的环保意识有显著的增强,这就有助于工作的展开。如说太阳能系统对电费的节约,地热系统对供暖费的节省等等。
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遗憾,我们只有不懈的努力,“绿色世界”才能真正的实现。
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筑单体本身,而是要扩展到社区、城市、乃至区域层面,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微观到宏观整体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因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是全球性的大问题,涉及面很广,有大气环境的保护、物种多样性、水污染的治理等问题,这些都不是单独一个社区或者一栋建筑单体的建设就能实现的目标。同时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生态社区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如城市的功能结构、生态环境建设、交通网络等都对社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应该从城市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社区空间布局、公建配套等方面来深入研究绿色生态社区。
(2)要尽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适应性技术。国外生态社区的建设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各国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各国均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资源和能源问题。我国各地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相差很大,因此因地制宜的建设生态社区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原则问题,参照国际经验,加强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及规范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快推广和普及国外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要多种方式促进绿色建筑的建设。欧洲各国政府对生态建筑在政策上支持,在经济上扶持,是生态社拯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应实行限制性政策与鼓励性政策并举的方针,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采取禁止投入使用等强制性措施进行限制,对于达标或超标的绿色建筑,采取减免税收、贴息贷款、财政补贴进行鼓励。另外绿色建筑的建设要讲究经济效益,算细账,在能源、材料、水电资源等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究竟有多少经济效益,从而让开发商和居民认识到绿色建筑建设带来的实惠。只有寻找到经济上的支撑点,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才有内在的动力。
(4)要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绿色生态建筑建设的公众参与。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最重要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公众参与,许多生态社区建设都是公众自发进行的。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养成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公众了解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和重要性,人们才会自觉地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另外,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对居住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一公众也将更加青睐绿色生态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具有发展空间和市场。
3总结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东营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实地调研,分别从东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东营市环保局、东营市民等多个角度获取数据和资料,综合各方面的内容和数据加以分析和研究,并得出具体的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绿色建筑在东营市有了较为不错的发展,且获得了市民很高的满意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目前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当地市政府加大力度对症下药,将绿色建筑发展的更好。
节能、降耗、绿色、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对于未来建筑的共同追求,建筑能耗降低,将对全社会节能减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
建筑的生态和绿色,源于我们人类对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观和绿色观,它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方式,其内涵将随着实践活动的增多而充实,可探索的途径也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丰富。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 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布赖恩·爱德华兹(Brian Edwards).绿色建筑[M].朱 玲,郑志宇,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赵群,周伟,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J].新建筑,2005(4):33-34.
【关键词】养老院;庭园;微气候
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5岁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亿,占人口8.9%,按照专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到重度老龄化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以后,单纯依靠家庭来养老是不现实的,养老社会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养老院为养老居所。因此,养老院的建设,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联合国有两个重要的社会养老的基本原则,一是“照顾原则”,二是“尊严原则”[2]。由于老年人普遍身体状况弱于中年人,在空间设计上需要更加充分细致的考虑其身心需求。目前,我国的养老院的制度相对完善,服务较为人性化,且建筑的质量与硬件设施有很大提升,但户外环境单一、空间舒适性不足这些方面仍然还有不足[3]。养老院的庭园是老人开展户外活动的最重要的空间。李树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养老院的庭园能为老年人创造放松身心、开展社交、获得独立性和自尊的场所;庭园在促进健康、延缓衰退的作用上明显强于建筑室内[4]。然而,由于老人对户外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阻挡了老人选择庭园活动的意愿。因此,营造适老、舒适的庭园微气候是吸引老人进入庭园、开展户外活动的第一步。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养老院户外庭园微气候适老性营造的研究报道。植物是改善周边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庭园中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调节庭园微气候,还可以进一步影响和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因此,植物景观是提升环境舒适性,丰富空间和满足老年人双重需求的关键一步。然而,国内现有的养老院的植物景观研究主要针对植物景观美学和心理疗效,对庭园微气候的营造还未曾涉及。目前,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6.43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52.47%,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2000年的7.96%上升到9.71%[5]。据最新统计,成都市现有养老院共196家。笔者在全面踏查的前提下选定7个主城区内的8家养老院(四家公办,四家民办)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庭园四季微气候因子(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研究,以期获得现有成都市养老院庭园的微气候营造的基本水平和特点,并尝试通过寻找庭园围合方式、绿地覆盖率与微气候的关系,为成都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养老院庭园营造良好的微气候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平原面积占36.4%,丘陵面积占30.4%,山区面积占33.2%。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时数1071h,年平均降雨量945.6mm[6]。
2调查内容与方法
2.1调查内容与范围
在综合考虑养老院性质、位置、整体规模、庭园规模和植物景观成熟度后,课题组在成都市主城区中,各选取了4所公立和私立养老院进行全面踏查(图1)。养老院分散在成都的各个区域,保证了数据的普遍性,具体规模见表1。此外,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人体舒适度最重要两个微气候指标,也是老人感觉最敏感的两个指标。因此,本文选择温度和湿度其作为养老院庭园微气候研究的重要考量对象。
2.2调研方法
为了突出对比庭园对养老院户外微气候的调节作用,调研时间需要选择一天中的冲突点,如选用一天中老人活动时间区间中温度最高的13:0015:00;冬季选用一天中老人活动区间里最冷的8:0010:00;春秋季是冬夏的过渡,因为成都为内陆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湿,所以将调研时间定位14:0016:00,与夏季延续对比。使用进口Kestrel4000测量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使用GARMINEtrex20测量养老院庭园面积、绿地面积,随后计算各区域绿地率。实测的养老院基本数据见表2。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行为记录,总结老人的主要行为活动与趋向位置。其主要行为活动有散步、晒太阳发呆、闲聊、打麻将等;通过趋向位置决定出四个主要测量地点:休憩空间、中庭、运动场所和主要人行道路。将所有的测量位置与养老院结合,确保测量地点贯通整个场地。分别在位置中心取阳光与阴凉点同时测量,重复三次,每次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3min。第一天测量的各项微气候的三组数据先求平均值,然后再与第二天的平均数据平均,最后利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利用表格工具Excel对原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所有的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均使用表格工具Excel和数学分析软件Origin8.0进行分析并制作图表。
3结果与分析
3.1成都市养老院庭园微气候现状研究
3.1.1养老院四季微气候变化现状特点测量数据表明:成都市养老院的夏季均温度为27.125℃,相对湿度具体数值是63.008%,基本高于60%,使体表皮肤汗液蒸发受阻碍,显得闷热;冬季养老院均温为11.4℃,相对湿度为73.378%,均高于72%,春秋的温度是21℃。通过查阅资料,老人的最适温度区间为24~26℃最佳,不宜低于16℃或高于33℃;相对湿度45%~65%最佳,30%~70%体温易维持。比较得出目前成都市养老院庭园冬季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高,其他季节温度与相对湿度基本处于这个区间较为适宜。将每个养老院四季的微气候变化作比较,数据显示,养老院庭院在四季都能实现降低温度与增加相对湿度的效应。其中春秋两季温度调节作用较为明显,最高可降低2.33℃,春冬两季湿度调节作用较为明显,最高可增加7.56%,反而夏季的温度与相对湿度调节作用于其他季节相比都不够突出(图2)。3.1.2养老院不同功能分区的四季微气候变化特点运动空间、休憩空间、行道树下与中庭从四季趋势上比较,春秋二季四个功能分区差距不大,但是夏季与冬季成了明显的分水岭,功能分区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总体上,运动空间夏季温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中庭夏季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冬季人行道树下温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运动空间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夏季中庭相对湿度虽高,但是只有稻麦院养老院与银发老年公寓相对湿度超过了70%,其他养老院基本处于55%65%之间,是最适宜老年人停留的室外空间。冬季行道树下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于80%下,温度基本保持9.911℃,是养老院温度最高的地方,适合老龄人散步。不同种类的功能分区的植物配置不同,每个季节显出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1)人行道。人行道一般培植高大乔木,行道树下适量种植灌木与草本植物。除第二社会福利院外,其他养老院行道树下的灌草数量相对较少。行道树下全年温度高,湿度低。很多情况下行道树下阴凉处比光照处温度更高,在冬季这种情况最为明显,保温差值平均值为0.7℃,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适合老人散步。(2)休憩区。休憩区主要为植物与庭院小品的结合,有些结合水池布置,植物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因为形式复杂,休憩空间的整体数据离散性很大,最大值与最小值基本存在在这个功能区里,不能单一而论。(3)运动区。运动区一般植物较少,两旁有高大乔木遮阴,有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会配置灌木。因为植物数量较少,运动区对于整体区域的微气候调节差值较小,没有其他区域强烈,甚至夏季还出现了增温减湿的效果。由于运动空间夏季温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冬季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并不适宜老人们运动。(4)中庭区。中庭主要为围合型庭院,周围有房屋围绕,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间植高大乔木点缀。四合院型的养老院房屋低矮,反而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形成一定气候。中庭区夏季平均温度最低,相对湿度基本处于55%65%,适合老人休息谈天。中庭区冬季的保温性比较明显,植物下的保温差值达到了0.4,比人行道稍次,但是相对湿度相对较高,平均值为77.2%,是冬季的第二选择。3.1.3庭园微气候影响因素分析(1)庭园基底。长济医院养老部、荷塘花邨养老院与银发老年公寓都是庭院内部有较大水景。特别是荷塘花邨养老院内部有一块面积为1666m2的荷花池。三个养老院每个季节温度按高低排序都在前五名,由此可以推测水域对养老院主要起到保温作用,这点应与成都本身多雨潮湿的气候有关。同时相对湿度从高到低排列中,三个养老院均属于底部,使养老院相对湿度维持在宜人的范围,这一点在春秋两季更为明显。(2)庭园布局。将养老院通过建筑空间布局对比,稻麦院养老院、颐乐村养老院与武侯区寿而康老年中心都是四合院围合封闭形式(图3),而其他养老院则是庭院围合建筑形式。夏季时三个养老院温度按高低排序均为末尾;冬季时颐乐村养老院与武侯区寿而康老年中心温度按高低排序为前两名。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空间布局对于养老院的温度调节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同时,三个养老每个季节院阳光处的温度与阴凉处的温度差值按高低排序基本处于前列,可以推测封闭形式的建筑空间布局对于植物的温度调节有加强作用。(3)绿化率。养老院绿化覆盖率只有寿而康颐养院与稻麦园养老院达到50%,荷塘花邨养老院28.49%,其余都在10%20%徘徊。通过数据对比,养老院绿化覆盖率超过25%的三个养老院是寿而康颐养院、荷塘花邨养老院和稻麦院养老院,微气候调节差值同时也是前三名。但是这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将养老院绿化率与庭院绿化率相减,得出一个普遍规律:二者相差值越大,庭院微气候调节能力越差;二者相差值越小,庭院微气候调节能力越强。这一点从颐乐村养老院可以明显看出,虽然颐乐村养老院庭院绿化率高达98%,但是养老院绿化率只有18%,相差80%,是所有的养老院中相差值最大的。温度微气候平均调节值0.24℃,湿度微气候平均调节值1.29%,二者都是养老院中最低的。
4讨论与建议
根据问卷分析,老人幸福度感受高的功能分区为休憩区,同时在各养老院中幸福感受最高的为荷塘花邨养老院与成都第二社会福利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人更喜欢植物种类繁多、颜色层次丰富的区域。根据此次调研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植物调节作用是一种相对作用,不是单纯的减小温度、增加湿度这么简单,不能以此为借口减少植物的数量与丰富度。所以在营造庭院景观应该将当地的气候、庭院的基地、庭院的布局以及养老院绿化率与庭院绿化率的差值考虑在内,结合老人的心理需求营造出适合老人生理与心理的庭院。
参考文献
[1]李毅.基于960943家政服务网络平台的“虚拟养老院”运营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徐立楹.养老院建筑及环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3]刘博新,黄越,李树华.庭园使用及其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杭州四家养老院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4):85-90.
[4]王耀梁.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社区养老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探究———以成都地区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6.
关键词:投资银行;资本市场;证券市场;资产证券化;竞争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计划经济可以迅速、有效地集聚起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但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必然会被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了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多年来重生产、轻流通;重计划、轻市场的思想观念。使多年被抑制的资本市场重新焕发生机,一切可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得以充分调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渐放开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各地区的证券公司和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更是为证券市场深入发展揭开了新的序幕。自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体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获取利润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各类投资领域中,无论是上市公司的数目,还是上市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数额与相关基金的规模都在近些年明显发展,不断上升。所以,资本市场上积聚的巨额资本也必须能够进一步合理配置,满足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多样化要求,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周转率,为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基于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使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二、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些从事证券承销、交易、私募、发行等业务的券商,可以说是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起点。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投资银行的起步,在时间上足足晚了一个多世纪。但这并不影响投资银行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的发挥。更不会动摇其在资本市场上已经确立的核心地位。
众所周知,我国投资银行是从满足证券发行与交易的需要不断发展起来的。虽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与探索,在一些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重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其业务和整个行业体系还稍显稚嫩。严格来说,在我国,投资银行只能作为证券公司的代名词我国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一方面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发展水平较低,亟待发展;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投资银行的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
因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经验匮乏,相关法律法规也较为滞后,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投资银行属于资本市场的范畴,是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投资银行发展成功经验,振兴本土投资银行,提高资本市场竞争水平,保障资本顺畅流通,稳定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资本独立,更具世界经济发言权。就我国目前106家证券公司的经营情况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业务范围狭窄,缺乏创新观念
投资银行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商人银行,其传统业务种类包括:证券承销(一级市场)、证券经纪交易(二级市场)、证券私募发行等。在我国,投资银行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发展起来的,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因此,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依然偏爱于传统业务,对企业兼并与收购、项目融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财务顾问与投资咨询、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鲜有涉及。即使有机会踏入其业务范围,只因准备不充分、经验不足等仍很难创造出有效的规模效益。另外,创新观念匮乏、进取动力不足。不善于把握市场动态,寻求投资时机,分析相关信息为客户差异性“量身定做”效用最大化,收益最优化的投融资方案。以2010年全国106家证券公司中资产规模居首的中信证券来看,在201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实现净利润113亿元,均同比增长26%。但公司收入结构中经纪业务佣金收入,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和自营业务三分天下的局面未有改观。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入仅有29亿元,在营业收入中也仅占10%。因此,投资银行业务水平与规模亟待提高,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资本无处投等问题的解决寻找突破口。
(二)资产规模小
从2010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106家证券公司中,仅有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两家总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而总资产规模最小的长江保荐、海际大和以及财富里昂三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分别仅为2.2亿,4.3亿,5.5亿。相比之下,仅美国一家投资银行高盛就具有9370亿美元的总资产规模,按目前汇率折算,大约相当于中国所有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总和的五倍之多。不得不承认我国投资银行资产规模在大型投资银行面前相形见绌。而要想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灵活面对国内和国际各种风险,提高一国经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对一国经济抗风险水平,为国民经济良性发展贡献力量,其资产规模的大小是基础。只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储备,才能开展更多更好的业务服务,具有资本市场上权威的发言权。同时,我们也看到与较小资本与资产规模相应的是,我国投资银行数量众多、资本分散、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发展投资银行的“瓶颈”。若无法很好解决,将严重制约投资银行规范化、规模化、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更不利于资本市场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三)经营业务领域趋同,行业呈现垄断市场结构,不具有竞争优势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30多年里,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投资银行数目也在不断增长,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利用贝恩指数,通过数量经济学分析原理,深入研究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集中水平。
贝恩指数一般以产业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n个企业的有关指标(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得来的,反映的是该产业市场集中程度。具体价算方法如下:
设整个市场总额为X,第i个企业的市场额为,市场份额为,又设为行业中资产规模最大的n个投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则有:
通过对我国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推荐上市业务和托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资本规模等方面集中度的分析和贝恩指数的显示,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投资银行业并不具备高垄断或寡占垄断的市场结构,而是基本上呈现出一种中等(上)或中等(下)的市场结构。因为集中或垄断的形态并不显著,从理论上来看我国投资银行应该只能获得社会平均水平利润。而根据分析,投资银行业存在高额利润或超额利润。因此,一定来源于人为垄断,表现为政府“非市场化”的行政干预和不合理的计划。在由政府行政主导的情况下,不利于调动各投资银行的竞争积极性,势必会影响投资银行的发展进程。
(四)相关人力资源匮乏,盈利模式有待改变
造成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滞后,发展动力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关人力资源储备严重缺乏。同时,由于投资银行的生产过程和产品业务都是无形的,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因此,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自投资银行在我国出现以来,人才匮乏的问题始终是讨论的焦点。但是,几十年时间过去,该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基本上都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后边学边干,缺乏严格和系统的专业训练,更缺乏应对风险,富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可贵品质。根本无法适应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节奏,甚至无法胜任投资银行业务的需要。另外,我国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也有待改变。分析国内相关投资银行的利润表可以清楚地发现:大多数投资银行是通过充当证券发行承销中介,以获取中介费用取得收益,而投资银行业务的营业收入所占比例过少,即依然是传统业务为主的粗放式盈利模式。这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所以,我国投资银行应努力寻求市场契机,拓宽利润来源,尽快改变盈利模式,使自身更具有竞争力。
三、解决我国投资银行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本文以上列举的我国投资银行现阶段发展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据相关经济政策和理论知识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拓宽业务范围,深度挖掘潜在优势,增强创新理念
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日趋繁荣。一方面,股票交易额已由2000年的6500多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46000多亿美元。另一方面,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控制资本的数量都具有相当规模,大量资本都期许着合适的投资渠道。根据我国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数逐年上升,股票交易周转率、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股票交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等相关指标,虽有反复和曲折,但整体仍为上升趋势。
这为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投资银行应找准市场动向,深入资本市场调查研究,拓宽业务范围。增强创新理念,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提高理论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满足资本市场上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我国具有充裕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也已持续多年,加之前些年,我国货币政策较为宽松,M2已由2002年的18500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09年的606225亿元人民币,其规模翻了两番。这么庞大的货币量,必然引起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潮,应深度挖掘我国殷实的资本储备优势,高效利用各类资本创造更多财富,培育市场,完善体系,促进资本市场的理性繁荣。
(二)多种方式吸取资本金,加大相关行业的投入力度
有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20287亿元、净资产4840亿元、净资本38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35%、32%;全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53亿元、净利润9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94%。虽然近些年在资产总额上有较大上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同期资产规模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应拓展业务范围,增强创新观念,以全球视角综合分析问题,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吸纳资本金,扩充自身资产规模、追求规模效益、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另外,我们必须提出一些对投资银行发展的有利政策,加大财政对投资银行及其相关行业的投入力度,灵活运用货币、财政等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支持、鼓励与引导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找准目标市场,开展个性化服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目前投资银行业务趋同,业务交叉现象突出,导致资本市场资源浪费,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群不清晰,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应找准目标市场,着力开发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开展不同领域范围内的业务,充分发挥各自的人力资源、捕捉信息等方面优势,促进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局面的形成。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发展的先进经验,涉足各自熟悉的业务领域、在相关专业领域内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个性化服务一方面将为其争取相当规模和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也会深化整个行业的分工,积累较为丰富的专业经验,有利于投资银行业体制改革与创新,必将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较高竞争利润,活跃市场,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水平。
(四)利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人才储备数量,提供充足后备军
我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应将庞大的人口优势转变为富于生产力的人才优势,对于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行业的振兴与进步,人才是关键。充裕的人才储备,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我们应培育和完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关奖惩措施和绩效激励机制。提供更多走出国门、接受西方国家先进理念教育的机会。同时,应加强校企联合、校产联合,利用高校平台,通过先进的考核机制,挖掘优秀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制定严格完善的专业培养计划,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营造与高校学子平等对话、相互了解的良好氛围,搭建仅仅学习理论知识的在校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罗小青.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探析[J].甘肃科技,2009,(03).
[2]姬新龙.陆丹: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现实选择[J].甘肃科技纵横,2006,(05).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比较;六盘水市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四化”描绘了今后改革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部署2013年经济工作的时候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一大主要工作任务提及,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一时间“城镇化”成为一个亮点被媒体热捧并放大化,从高层的屡屡提及,到业界的热议,再到资本市场的反映,城镇化俨然成为了拉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头号种子选手”。城镇化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六盘水自1978年建市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六盘水市由于城镇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对六盘水市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城镇化进程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其对策。
一、六盘水市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2年末六盘水市常住人口数为285.9万人,较2011年末增加0.9万人,增长0.31%。其中:六枝为49.46万人,盘县为103.73万人,水城为70.43万人,钟山区为62.28万人,分别较上年增加0.10万人、0.26万人、0.14万人和0.40万人,增速分别为0.20%、0.25%、0.20%和0.64%。城镇新增就业8.64万人。六盘水市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离土不离乡”,即城市扩建或就地办企业吸引农村人口进企业工作,这在城市边缘的郊区比较明显;二是“离乡不离土”,即外出打工或办企业搞经营,这在地处偏僻、二三产业不发达的乡镇特征明显。2002―2012年是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在这十年中,许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在土地的征用、房屋拆迁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和中心城区转移流动。从六盘水市农村人口转移的总量、规模和趋势来分析,转移人口规模逐年增大,速度呈现加速态势。2002年,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口15600人,十年来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总数达45.3万人,平均每年增速达23%, 比2002年增长231.9%。
(一)从纵向发展看,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六盘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全市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六盘水市城镇人口达117.22万人,城镇化率为41%;同2000年城镇人口60.44万人、城镇化率21%相比,十二年增加56.78万人,城镇化率增加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3013年4月10日,六盘水市时代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明硐城市综合体、荷城城市综合体、盘县西铺(红果湿地)城市综合体、六枝人民路城市综合体等6个项目方案均取得专家组充分肯定,全部同意列入“省100个”城市综合体名单。加上2012年底通过省专家组审查通过的凤凰山城市综合体、体育中心城市综合体、红桥城市综合体3项目,六盘水市共有9个城市综合体通过审查列入“省100个”城市综合体名单。六盘水市各县区也积极打造城市综合体,比如盘县拟申报建设东湖湿地公园城市综合体、黔锦花园酒店城市综合体、蛾螂铺城市综合体、刘官温泉度假城市综合体、南湖酒店城市综合体和干沟桥城市综合体。其中,东湖湿地公园城市综合体已申报为省级城市综合体,黔锦花园酒店城市综合体已申报为市级城市综合体,其余四个正在做申报市级城市综合体的前期工作。因此,六盘水市2012年城镇化率达41%,比上年的38%增长3个百分点,比前面提及的十二年城镇化平均增速高1.33个百分点,“十二五”城镇化进程步入快车道。
(二)从横向对比看,全市城镇化水平整体上仍不够高
1、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比。由于贵州省在我国属于经济欠发展地区,多年来,我省城镇化速度始终没有超过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六盘水市城镇化水平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除了2011年和2012年比全省发展水平分别高3.04个、4.5个百分点外,从2007年到2010年,六盘水市城镇化率均低于全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相对滞后。
2、从六盘水市辖区县发展水平看。2012年钟山区的城镇化率达80%以上,盘县的城镇化率为34.5%,六枝的城镇化率为46.8%,水城的城镇化率为35%,市内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三)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呈现出“S”型的变动轨迹,其全过程可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高速增长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和成熟的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水平高于60%)(见下图)。
图: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六盘水市2012年的城镇化率为41%,据此标准,目前六盘水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进程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二、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虽然目前六盘水市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增长时期,但粗放型增长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水平都较低的城中村及小城镇充当了城镇化的主体,极大地限制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联动发展过程。工业化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客观上要求作为载体的城镇发展与此要相适应。从理论上来讲,由于六盘水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应当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两者是相适应的。2012年六盘水市的工业化水平为55.85%,城镇化率为41%,城镇化与工业化之比为0.73,均低于国际公认的1.4―1.5的合理水平,城镇化相对滞后,工业化相对超前。
(二)城市缺乏核心带动力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人口规模(也可以是经济规模)越大,它与周围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就越大。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大,其规模效应就越明显,对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强大。当区域内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时,城市能够对其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整个区域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当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又能够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六盘水市建市(1978年)时间较晚且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市发展基础薄,城镇发展规模小,中心城市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得以充分显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城镇化质量较低
由于六盘水市的城镇基本为工矿型城镇,因厂设城,因矿设镇,城镇功能缺失、承载能力低下。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城镇框架小且开发步伐慢,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三、提升六盘水市城镇化水平的对策
十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城镇化水平目标值为60%,而六盘水市2012年只有41%,距离目标值还有19个百分点,要完成这一目标需加倍努力。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传统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012年六盘水市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3.01%。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第三产业,有利于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切实有效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城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六盘水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2.56%,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4.56%,一产高于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18个百分点,就业人员比重过大。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品商品化,加工销售集约化等途径,推进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富余人员转移到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增强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一条有利途径。
(三)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镇人口的吸纳能力。
六盘水市各县区要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完善和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创造优良的就业环境和较充分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健全教育、交通、生活、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以增强城镇安置人口和吸纳就业的能力。
(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的污染,这就要求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2012年六盘水市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6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各县区要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2月).
[2]《经济参考》2001年第38期.
继续教育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定义,我国法律法规认为其主要指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这些人群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通常来说,继续教育这种再教育对象指大学后在职人群教育,主要为了促进受教育者智能结构的改善和专业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其主要目的。这种目的尤其表现在对受教育者潜创造力的开发与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以期使这些已经从教学环境中走出的人群能够始终与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适应。
二、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历史中,可谓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以来,1998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3%,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在教育毛入学率上,初中阶段1998年为87.3%,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100.1%;高中阶段1998年数据显示为40.7%,到2013年增加到85%;高等教育阶段,1998年数据显示为9.8%,到2013年增加到34.5%。各类教育毛入学率中初中增长幅度为12.8%,高中增长幅度为44.3%,高等教育阶段增长幅度为24.7%。在高等教育的构成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其二为成人高等教育。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日益扩招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则逐渐呈现缓慢下滑趋势。1998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势头甚至超过普通高等教育,二者在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上不相上下。而截至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已经远远超出成人高等教育,是其三倍多。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人才结构整体层次不高,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在成人教育整体缓慢下滑趋势下,我国继续教育逆势发展,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在普通高校接受正规继续教育的人数每年保持在10万余人,全国各种类型继续教育的接受者人数则在100万左右。虽然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继续教育的人才结构整体层次普遍不高。在继续教育每千人中,日本、美国、中欧、亚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分别为4.7人、3.8人、2.1人、1人,但我国却只有0.4人。在企业研究和开发人员在继续教育中所占比例方面,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分别为75%、65%、55%和69%,而我国却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高校不断推进扩招计划的大环境下,能够对继续教育从心里接受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我国继续教育当前无论在内部层次构建还是管理考核等方面都仍然处在自我摸索阶段,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三)我国继续教育整体规划还比较缺乏,仍需继续努力
根据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继续教育在未来十年间将会达到发展的高峰期,全面的统筹规划是我国政府当前对继续教育应有的重视和姿态。早在1991年,美国就已经根据当时继续教育特点对2000年的美国继续教育进行了规划,在规划中将终身教育作为主导思想,要求全体美国成年人都能够继续进入学校再次学习,使美国能够成为终身学习国家,随后很多国家都对继续教育给予相对重视并进行了整体规划。我国虽然目前对继续教育也很重视,但在比较明确的远期整体规划上仍然比较缺乏。政府部门之前在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也仍然需要进一步协调。
(四)未来非学历教育将占继续教育主导,合作办学将成继续教育大趋势
为了更加贴合市场竞争需要,继续教育服务领域将会持续扩大,涉及领域也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继续教育对象比较广泛,对继续教育的规格、层次、形式自然有更多要求。可以预见未来非学历教育将占继续教育主导地位,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发展必然会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大力发展有所要求。作为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开始朝着合作方向发展,为了使继续教育发展更好更快,未来合作办学必定会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三、新形势下我国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发展建议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也对我国继续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影响促使我国必须重新审视继续教育,从当前继续教育形势出发,立足战略性角度促进继续教育的新发展。
(一)紧跟时展变化解放思想,对继续教育理念积极创新
继续教育的发展应立足时代现实与当前发展现状,紧跟时展变化解放思想,对继续教育理念积极创新。继续教育应对三位一体理念加以树立,即发展、人才、教育培训战略。继续教育必须明白发展是未来趋势,关键在于人才,基础在于教育。在一切事业发展中,都离不开人才这一重要资本和资源,人的运作是资金运作、资源开发的基础,人的才能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是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继续教育还应对竞争能力来源的理念进行树立。以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间主要竞争内容,人才、竞争、学习等方面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紧张的本质。而继续教育对个人来说,能够促进人才竞争优势原动力的增强。继续教育还应对“教育是有效的生产资本投入理念”加以树立,在人才培养中使继续教育成为重要手段,为我国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贡献,对人的潜能进行开发。继续教育还应对知识内容不断更新与重新组合,为国家培养更多时代与社会所需人才。
(二)在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上继续加大,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
与传统教育一样,在持续发展方面继续教育也需要建立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基础保障上。所以,我国要想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就必须提高对其发展的投入力度。继续教育在教育资源建设上可对重点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充分利用,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使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名师与骨干教师加入其中。在继续教育的经费上政府应加大投入,为教育公益性提供保障。对国家长远发展来说,教育投入属于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撑和物质基础。我国应建立以政府和用人单位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通过引导和宣传促使继续教育投入的增加,还可通过对政府主导下“社会服务补偿经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调动成人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另外,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应认清教育资源短缺现状,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等继续教育中,对网络教育大力发展。物联网、3G技术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物,也都可应用在继续教育中。继续教育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应充分关注,对移动学习比较适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应用,使继续教育能够应对“移动学习和智慧学习”时代的来临。这种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方便,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拓宽继续教育服务思路和途径,在教育培训主导下促进继续教育品牌打造
在我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中,三农问题与中西部发展是当前重中之重,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继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应从全国发展战略出发对继续教育服务思路和途径进行拓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基础产业。继续教育在发展中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作为支撑点,围绕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科技人才加强培养。继续教育在发展中还可将“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作为着力点之一,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继续教育可对东部发达地区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大力开展中西部继续教育,通过其纽带与桥梁作用,为中西部地区培养和输入更多各个领域的人才,如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治理等都是继续教育可以开展的领域。继续教育除了拓宽自身服务思路与途径,还应以教育培训为主导,对继续教育品牌和精品加以打造。品牌与精品化是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一大要求。继续教育课通过对编制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工作的推动,对继续教育精品工程进行打造。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教育应结合国家创新工程,立足各行业各部门的发展战略实际情况来推行,通过与其紧密结合,对行业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及时追踪,在对行业发展大趋势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对继续教育科目指南进行编制,使其科学技术水平始终能够体现出最新性。在对科目指南编制的过程中,应对培训教育项目进行确定,对影响面和覆盖面大的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深化,通过对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等的举办,促进继续教育品牌的形成。
(四)构建继续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各个继续教育机构的合作
关键词: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策略
铜山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和淮海经济区中心,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一个城郊型大县。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4.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50mm,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414h。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205d,土壤以粘壤土、山红土为主,土层深厚,pH值<7.0,中性或微酸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全县总面积1877km2,其中低山丘陵面积4.80万hm2,可耕地面积2.73万hm2,涉及14个镇31.42万人,占全县总面积及总人口的1/4,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及可耕地面积的1/3[1]。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省、市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铜山县山区经济林产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1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
1.1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十五”以来,铜山县年均新增山区经济林面积1000hm2左右。到2009年3月,全县山区经济林总面积已逾6666.7hm2,其中桃2416.3hm2、杏949.5hm2、石榴917.9hm2、枣1564.0hm2,其他如苹果、柿、板栗、李、山楂、樱桃、花椒等树种973.9hm2。投产面积占总面积的66.3%,年总产量4.46万t,总产值8915万元。
1.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名特优新品种数量快速增加
铜山山区经济林树种品种繁多[2],其中主栽树种10个、主栽品种40多个,如二铜皮、大青皮、大马牙、三白、泰山红等石榴品种;白凤、早凤王、加纳岩、新川中岛、中华圣桃、莱山蜜、春雪、金童系黄桃等桃品种;凯特杏、金太阳、金福杏、麦黄杏、玉杏、梅杏等杏品种;沾化冬枣、圆铃枣、金丝4号、梨枣等枣品种;大金星、小金星、大棉球、敞口等山楂品种;富士、美国八号、藤木一号、嘎啦等苹果品种;另外还有柿子、李、板栗、樱桃、核桃、花椒等树种品种。目前,已呈现大众品种比重下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特别是干果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已占总面积的90%,设施栽培面积也逐步扩大,目前已33.3hm2有余。
1.3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铜山县“十五”以来,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仅农业开发资金就投入800多万元,其他财政资金500万元,开发丘陵山区逾1333.3hm2,建成了一批优质林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4初具产业化规模
近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铜山经济林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涌现出一批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一定利益联系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0多个;二是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基地,即以三堡、房村徐庄、大许、柳新等镇为主的黄冠梨生产基地;以刘集、汉王、柳泉、利国等镇为主的优质桃生产基地;以大彭、汉王、张集、茅村等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以柳泉、茅村、伊庄等镇为主的枣生产基地;以大彭、汉王、柳泉等镇为主的石榴生产基地;三是开发了一批名优新产品,如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黄冠梨”、“二铜皮石榴”、“徐香蜜葡萄”;四是带动了一批农户致富,全县以不同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增收户均超过千元。县镇两级政府进行规范引导和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科技推广、市场信息、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
2铜山山区经济林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粗放,产品单产和优质果品率低
主要表现为生产管理没有严格按标准化要求进行,重造轻管,单产低而不稳甚至绝收。一些主产区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不严,使一些经济林果品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品质下降。目前,山区优质果品率不到果品总量的70%[3]。
2.2产业化程度低,
二、三产业滞后
丘陵山区开发仅仅局限在生产基地建设上,在种养业初级产品的提供上,农民增收主要途径是种、养殖业。同时生产仍偏重于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特别在产品贮藏、加工方面还刚刚起步,附加值低。
2.3配套基础设施较差
铜山县丘陵山区面积大,经济基础条件差,发展缓慢,资金投入少,治理规模小,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给治水、改土和交通增加了难度,特别是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严重不配套,发展速度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发展山区经济林的应对策略
3.1依靠科技,提高效益
多年来的丘陵山区建设证明,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4]。丘陵山区要走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道路,必须以技术成果为支撑,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一是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的优质品种,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品种推广应用机制。二是大力推动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把丘陵山区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基地。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产品生产、销售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让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3.2培植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
坚持多种类型和所有制并举,改、扩、建相结合,在相对集中的主产区发展一大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积极引导经济林主产区率先成立产销协会、合作社等行业中介组织,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各类中介组织定期举办新技术培训,开展市场调研、信息。大幅度增加经济林
二、三产业比重,培植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品保鲜、加工、流通型的龙头企业。
3.3加大投入力度,实行多元化投入
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多元投入。丘陵山区所需的投资量较大,要发挥开发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外商资本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丘陵山区资金投入格局。二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多种形式,加速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经济林产业合理流动。三是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引导丘陵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业,让广大丘陵山区农民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3.4加强科学规划,实现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以规划为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二是突出重点,在区域上,要将开发较为滞后、开发效益突显的岗坡地作为“十一五”丘陵山区的主要对象和开发重点;在内容上,要以开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扬长避短,努力把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适度规模。围绕发展规模高效农业,集中资金,集中连片,滚动开发,力求发展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优质品种,提高丘陵山区经济林产业的科技含量。
4参考文献
[1]钱桂芝,李士均.铜山县林农复合经营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1994(1):35-36.
[2]苏振武,朱绍辉,吴雪梅,等.铜山县丘陵山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