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经济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现状;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自从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是有利有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注意区分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总体来说,有利有弊,其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务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因史的发展过程。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使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表现: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组织的建立。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影响。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技术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很难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其国际竞争力不足。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制度安排下展开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还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一些让步,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二)金融领域的影响。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以及金融协调与监管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投机猖獗,风暴四起,使得国际间货币合作的风险加大。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容易接受发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从而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四)影响政府收入与政府借贷。贸易自由化将会使政府关税减少。在自由化的最初阶段,其影响可能是中性的,甚至会增加额外收入,但最终会减少政府总收入水平。同样,任何税收减免或对外国投资者、出口生产商的税收抵免措施都将减少税收收入。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展观
树立新型的资源观。发展中国家只有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知识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改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被动地位。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关键是知识、创新和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才、创新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人类的发展应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信息诸要素之间的互适与协调,这种互适与协调必须建立在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这一界定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老路,而是必须走边发展边治理的现代新路,以最小的付出和代价赢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同志申明,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之上;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即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大国的重要作用和影。
(四)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碍的世界性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其被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还不如有步骤、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去。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获益者,能否消除贫富差距,都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实力状况和选择正确应对战略及其具体措施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药检队伍;继续教育;应对策略
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是目前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决策,需要将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提高社会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新药检准则的出台对药检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现阶段的药检队伍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药检准则的出台对现阶段药检队伍的影响主要集中对药检人员的继续教育观念以及对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这就需要目前的药检队伍不断更新药检继续教学观念,并重视药检人员的动手及操作、实践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我国药检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继续教育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是以培养终身教育观念为中心,对专业人员进行知识再教育,以此补充、完善、更新以及拓展其能力的教育模式,通过引导专业人员基于自身的知识,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教育是建筑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专业人员的知识,扩大其事业、、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其辨证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工作等方面的需求。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教育的作用
1.继续教育能够提高药检人员的思想觉悟
药检人员是药检工作的主体,也是现代药品公共卫生的重要监督人。药检人员要通过不断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药检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让药检人员成为继续教育的主体,让药检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认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通过药检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思考与研究,将传统的机械继续教育模式转化为药检人员主动参与继续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药检队伍继续教育的效果[1]。在继续教育中可以通过对不同药检问题的思考,让药检人员对药检问题进行挑战,在问题的思考中,启发药检人员的应比啊能力,培养药检人员的专业素质,逐步引导药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药检知识。并且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判断,将药检知识具体化,培养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2.继续教育能够加强药检队伍之间的互动
继续教育不是单一向的教学活动,继续教育过程是团队交流和互动的一个环节,需要药检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位药检人员,加强对药检人员的交流,对药检人员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进行认知,也意味着药检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终身学习理念,让药检人员在自主学习和共同探究中体验到继续教育的作用与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提高药检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传统的学习观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新药检标准中要求药检团队不断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以及工作的要求,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共同发展[2]。
3.继续教育能够推动药检人员的专业素质
继续教育中重视因材施教、完善药检人员的知识结构。将教学任务与教学中心放在了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中,致使药检人员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重视药检人员的个性差异,应用一对一指导模式,让药检人员在原有的药检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高。现代药检队伍继续教育中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让药检这项工作实现效率提升,让药检人员在继续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通过应用继续教育方式提升药检人员对于终身教育的认知,有助于实现药检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培养药检人员的职业素质。
二、经济全球化下药检队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滞后
在目前的药检队伍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的是传统的培训人员讲解、药检人员做好笔记的教学模式,通过培训人员的讲解来阐述药检工作的发展以及药检业务的处理,然后让药检人员根据培训人员的讲解进行药检工作的模拟训练,但是在此过程中,药检人员由于对于药检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的缺乏,导致在培训人员未讲解的药检工作以及问题的处理中出现较大的失误[1]。并且,在日常的工作审查中,偏重于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对于药检业务处理能力未进行考察,这导致药检人员在工作中,不能独立进行实际业务操作。
(二)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由于目前的药检队伍继续教育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在实际教学与药检人员专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药检队伍的继续教育没有重视药检人员的操作技能以及基础理论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得药检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2]。部分药检人员甚至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药检队伍继续教育治疗受到影响。
(三)药检人员对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药检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科学,且药检基础知识内容涉及范围广,而药检人员往往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并且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难于理解部分药检概念。且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单调,使得药检人员容易产生厌倦、厌学的心理,使得药检人员不愿主动参与继续教育中。药检队伍的继续教育与高等院校中的高等教育不同,其具有更强烈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其内容的难度、深度以及广度较高,加上药检人员对于继续教育意识不高,使得药检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低。
三、提升经济全球化下药检队伍的继续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改善教学方法
可以应用情景教学法提升药检人员对于药检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加深药检人员的应变能力。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让药检人员对设定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加深对实际药检工作的的理解和掌握,并强化对相应药检只是的记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情景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专业教学中,能够通过理论知识与假设工作情景相结合的方法,提升药检人员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药检人员的应变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
药检队伍的继续教育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药检队伍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坚持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药检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考察,并观察药检人员的应变能力,适当的调整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药检人员的药检操作能力外,还要重视提高药检人员的理论水平。开展多种实习活动,有助于提升药检人员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可以通过与绩效挂钩的方式,提升药检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判断与反思,提升药检工作水平,以便更好的在未来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升药检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药检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培训人员可以通过在继续教育中以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氛围,并且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药检人员对于药检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实现药检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培养药检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在继续的过程中,过多的理论知识会造成药检人员思维的僵化解,因此,适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能够提升药检人员对于药检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且培训人员应当积极鼓励药检人员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提升专业素质与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对现代药品公共卫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药检队伍不断开展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鉴于国际社会暂时找不到一种能取代的货币,所以SDR被重新提出来“备考”。由此,“SDR”的重新定位和改革遂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不二之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近日在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巴黎会议期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他希望人民币能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gights,简称SDR)货币篮子,但前提是人民币必须至少实现部分可自由兑换。
卡恩的表态传递了几个信息。第一,国际社会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第二,改革SDR显然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思路。第三,人民币进入SDR一篮子货币已被广泛讨论。
在国际经济体系面对如此重大的变革形势下,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如何借助变革大势,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存必要针对现在国际贷币体系的根本缺陷,深入的研究如何重新定位SDR的国际货币的功能,并就人民币如何成为SDR成分货币等重大问题作出战略性部署,以牢牢把握机遇,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
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大缺陷是“美元本位”。“美元本位”就是全球货币与美元挂钧,汇率以美元为锚,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以美元变动决定价格。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联储相当于全球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但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只从美国经济金融形势出发制定,完全不考虑全球经济。所以自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质解体以来,“美元本位”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反思危机的根源和危机救助申主要储备货币,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美元的货币与国际储备货币双重角色的巨大矛盾,以及这个矛盾对全球汇率,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全球通胀形势的影响,而在此过程中,“美元本位”对全球各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
要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缺陷,就必须从全球货币的“美元本位”开始变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够行使全球储备的职能,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平衡发展,改变现在动荡危机不断爆发,抑制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货币机制。稍稍分析一下当前的世界货币现状以及主要国家的诉求,其实都是基于改革SDR机制的思路。
对于为什么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的注意力都放在SDR的改革上,推广SDR在其中是否属最佳方式的问题,可以做出最简短的回答。是否“最”优,需要存在有可比性的选择。但根据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国际社会似乎别无选择,而改革SDR是国际社会可接受的共识,这就不存在是否“最”优的评价和判断。只能寄望在SDR的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创造出新的思路。
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中,曾经也有过比较极端的“休克疗法”,即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彻底取代美元本位。但这一方案短期内可操作性不高。
若不能增加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流通手段,就会影响世界贸易的发展。于是,提供补充的储备货币或流通手段就成了基金组织最紧迫的任务。因此,IMF在1969年的年会上正式通过了“十国集团”提出的储备货币方案。
关键词:国际贸易生态化 全球经济 协调发展
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又可称为国际贸易绿化,其核心目的是将生态学中的原则渗透于国际贸易的全部活动中,把社会、人与环境等各种因素都纳入到全过程的世界贸易内,即在国际贸易的每个环节与领域中都将如何实现资源、社会、人和环境等要素可持续的发展考虑在内。但随着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在经济实现发展的同时,人类和生态化的发展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实现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保持拉动、实现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中所急需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间的冲突
全球经济的发展意义在于其经由金融、资源和资本等要素在地区与国家间所产生的贸易流动,能够在最大限度省对不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进行满足,从而实现在世界范围中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促进世界各国福利和生活的水平。所以,从根本上说,追求全球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要求并不违背,两者间的必然冲突几乎不存在。但市场的现行环境中,全球经济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效应与全球经济的增长结果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所预期的目标依旧存在差距。全球经济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各国间经济的力量对于叶在不断进行改变,国家和国家间资源、资本平等的属性正在被打破。
1.全球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资源不平等的特性
尽管WTO组织在对全球经济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要求,要求国际贸易需要对全球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因为其没有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地区间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一边倒”等现象逐渐产生,进而让发展中的地区与国家成为了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垫脚石,和全球贸易的生态化最初的目的渐行渐远。事实证明,在现行的体制中,全球的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能够对发展中国家逐渐被边缘化的现象进行阻止,反而使“三七现象”等不平等现象得到了加剧。
2.全球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资本不公平的分配
由于受到经济的增长率、规模与国情等现状差别的影响,世界各国间人力和物资的资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各国间资源的分配机制因受到其直接影响而出现了改变。
在通常情况下,生产力的水平对资本的流向起到了决定作用,生产力的水平越高其资本也就越雄厚。鉴于资本其自身具有逐利性与流动性,且其总是向着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方流动,所以,享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将享有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经济正在快速进行增长的现在,各国间存在着不公平的分配机制,资本常常会流向具有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发达国家,从而使得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3.全球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地球生命供养的能力
按照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的要求,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前提,换言之,就是要求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眼下,许多的发达国家为了使本国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得到缓解,通过频繁开展国际贸易的手段,进口资源与环境服务。尽管此类方法能够使该国资源与环境上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但其在某种程度上使各国对资源与环境服务产生了依赖性,造成了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的原因
在现行体制中,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二个方面:
1.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因短期目标而产生的冲突
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主要包含了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社会生态化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生态化的发展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主张是在能够对当代人类的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不对人类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进行损害。在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无法分割,人类需要在既对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其生存环境进行保护。所以,仅对短期内经济的单纯增长进行追求和贸易生态化的发展理论所追求的目的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最终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的难以协调。
2.WTO组织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间缺乏有关的协调政策
从客观上来说,WTO组织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间所存在的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同时也缺少能够对两者的关系作出协调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在WTO的有关条约中,可能会导致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出现矛盾的条文还有不少,此类冲突的实际存在同样也是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的重要原因。
三、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的优化协调
在理论上,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经济的增长是生产力发展后的客观需求,贸易商的互惠互利与互通有无都能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益处。但由于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目标冲突,再加上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所使用的双重标准,所以,在过去的时间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间的矛盾逐渐突显,并没有使协调发展的目标得到实现。为解决此类问题,本文现提出下述两类方法,以供参考。
1.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协调优化
由于对利益存在追求,国际贸易常常有着急功近利的特点。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想要对利益的长久性进行保存,就需要将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前提。在今后的实践过程内,对环境的保护将逐步在国际贸易的主题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也将成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环境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观念也将深入人心,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所以,在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各国间信息与技术的交流进行积极推动;其次,要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纳到国际贸易的计划当中,把可持续的发展划入到法规体系和贸易政策的范畴内,构建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协调体系;最后,则需要增强贸易政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实现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综合协调的战略决策。
2.遵守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的协调规则
除了在对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协调优化外,在有关法律法规领域则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同时制定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相一致的规则。需要注意的是,在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下列四个问题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1)在制定规则应应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对不同地区与国家经济的差异水平进行充分考虑,以保证规则能够对更多人利益的需求进行满足,并具有公平公正的特性。
(2)在进行贸易活动时,各个必须遵守国际公认的标准,从产品的回收处理、流通、运输、生产和原料采购等各个环节入手,严格根据国际标准做出控制。
(3)各国的国内立法应与本国贸易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和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一致的有关法律法规。
(4)对于资源与环境立法较为完善的国际来说,需要对WTO框架中关于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执行,而对于环境立法尚不完善的国家而言,则需要对其国内法不断进行完善,并使其与国际的标准相一致。
四、结语
对经济快速的增长存在追求是全球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客观的要求,但如果仅仅只是追求发展,则有可能会产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无法持续的现象。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无疑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只有在生态化的发展框架中,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的规则来追求全球的经济增长,才能将资源、经济与社会所面临的危机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社会、人类和经济的发展目标由理想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任庆.自由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与调和[J].齐鲁学刊.2008.
年初,我有两个观点引来了争论:经济会前高后低,股市会前低后高。当时的判断,是基于对全球经济的认识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考量提出来的。当我的观点是少数派时,我就非常有信心。
把握全球视角很重要,同时要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这两者不可或缺。从国际视角看中国,两边都变化无常,不能剥离中国看世界,也不能剥离世界看中国。
困局中的全球经济
对于货币战争,我的观点非常鲜明。现在来讲,应该没有货币战争,其爆发的可能性也不大。但为什么会用这个词呢?首先是中国出过一本《货币战争》的书,然后国外也有很多观点这样认为。它反映了货币政策作为仅剩不多的有效的宏观政策,可能越来越多地被各国政府使用。
现在各国面临的经济环境非常艰难,现在的形势是: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并出现了短暂的向好形势,与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并存,且并存的时间还会很长。
全球经济目前的第一种现象是:全球经济都在恶化当中,中国经济的复苏企稳与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并存。
第二种现象是:全球通缩的风险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通胀风险同时存在。
第三种现象是:资本市场表现迥异。美国、欧洲、日本的资本市场,今年没怎么上升,但是环顾全球,一些小的新兴市场涨了很多。比如印度尼西亚,今年的股票涨了40%多。即使是政局动荡不安的泰国和菲律宾,资本市场也涨了30%多。新兴市场不但资本市场上升很多,货币升值也非常可观。但是大国市场,美元整年处于震荡格局,欧元也是,日本股市非常低迷。全球大市场不涨,小市场涨了很多。
全球的格局为什么这么复杂呢?现在的形势变了,以前的一些规则不适用了,市场太乱。后金融时代,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处于变局当中。
西方很多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今年年底将到期,各国都债台高筑,未来经济成长不能继续用财政政策来提升了。西方企业家在经济复苏当中,没有增加就业。虽然有增加库存的必要,但没有增加人手。西方雇人容易裁人难,盈利复苏中企业多是让现有员工加班加点,或是雇临时工。所以,西方的失业率继续高企,对未来经济复苏的信心脆弱。
反映到股市上的表现反而不一样。企业这样做对股票是利好,成本没有上升,盈利恢复非常快。经济低迷往往是投资的好时期,资本市场反映的是未来和过去,不是现状。这也是我说的为什么经济是前高后低。
西方的经济现状,主要原因是未来缺乏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全球的经济状况成了一种定局。刺激经济也就这几种方法,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先看货币政策,首先是减息,现在各国的利息已经减到了地板上,西方没有类似中国的各种行政调控政策。此时,对西方政府来说,只能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量化宽松是经济学家起的漂亮的掩人耳目的词汇,实际上就是印钞票,央行向政府透支。各国政府、尤其是美国在不断印钞,利率很低,纸币供应量不断增加,钱越来越不值钱。但这可能是美国现在唯一能寄予的希望,希望能产生货币贬值预期,同时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因为它正处于通缩的预期当中,而通缩的预期更危险。
可期的是,美国的经济已是高度服务化的经济体系,美国其实没有太多的产业。
美元贬值对美国实际上的经济刺激作用非常有限,最多带来的是通胀预期。更现实的问题是,日本的经济也很差,日元也是零息货币。欧洲更不用说,很多国家的债务问题比美国还严重,整体来讲创新能力不如美国。
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大家都不希望谁的货币过强。每个国家都要成长,每个行业都要成长。但另一方面,欧、美、日经济又不行,很多新兴市场要靠出口拉动经济,在出口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汇率面临大幅升值的风险,对出口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各国政府就采取了一些汇率保护政策,在市场上于预汇率,购买美元,抛售本国货币。这虽然能从某种程度上抑制美元对本国货币贬值,但这种运作对新兴市场来说成本大,负面效应明显,买的是美元,放出去的是本国债券,对央行来讲是亏本买卖。
全球经济面临这样的困局,有些经济学家就称之为货币战争。各国想方设法让经济复苏,又缺乏有效的政策手段。目前来讲,各国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干预,或者说货币摩擦会持续下去,会不会引发真正的货币战争,谁也说不准。但在贸易战和货币战两者间比较的话,可能贸易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未来三年,全球的经济会非常低迷。当然,也不要过分悲观。
中国经济十年后超美国
金融海啸之后,很多人在思考:美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经济衰退二十年?
日本经济为什么不成长?经济成长需要人口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才能产生技术创新。日本人口在下降、在老化,劳动力不断减少,美国人口在上升,更由于大量移民出现,去美国的都是精英。所以美国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
近期法国罢工潮高涨,因为法国政府说要保证劳动供应量的提高,延长退休年龄。这有些牵强,人忙碌了一生,五六十岁还不退休,就没时间享受人生了。人类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例如疾病。感冒后,医生开的药其实是安慰居多,一般来讲感冒病毒七天会自然死亡,吃药也是七天才能缓解。
不过,现在什么东西都可以克隆。例如有人得了肝癌,就可以克隆器官。从技术上来讲,克隆已经较为成熟。医学、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可以让人类的寿命大大延迟,会改变经济成长的格局。
不要低估科技给人类和经济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现在我们的生活和二十年前相比,完全不一样了。移动通讯技术、物联网等,大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但将来的发展要影响力足够大才能带来变革。
很多人说,新能源会不会改变整个人类呢?有可能。但哪个领域是突破口?现在新能源炒得火热,有一定道理。巴菲特在中国就买了一只和新能源有关的股票,极有远见。我们要看大势看趋势,投资是技术加科学,要符合未来的趋势。
新能源各个板块炒得都很热,但现在新能源最关键的是能储,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能源,能量储备都是一个最重要的瓶颈所在。
比如风能,中国稳定的风源并不多,很多风电场的问题是,生产的电压电流造成了太大的起伏,上网很成问题,成本也下不来,没法和传统能源竞争。比如太阳能,简单来说它是不用的时候很多,想用的时候没有。白天发的电存起来,但是经常不够用。所以很多人不愿用太阳能热水器。比如新能源
汽车,想要汽车跑得快时间长,是需要大功率储存的。大功率是时间加能源,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充电。没有能储的技术,突破还很成问题。
能源新材料科学技术,最前沿的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上。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中国的生物工程走在前面。我认为,生物工程比新能源更有影响力,很可能下一阶段出现的跨时代技术突破,是在生物工程方面。
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翻了五倍。过去三十年走的是人家一百年走过的路,创造了全球经济的奇迹。但过去十年之所以表现好,是市场决定的。有人说,中国的股市很奇怪,2001年指数就到过2300点,近期经过强劲反弹,也就在3000点左右。这十年间,巴西的股票涨了7倍,俄罗斯涨了6倍,印度涨了5倍,中国的股市涨了不到30%。很多人说中国有资产泡沫。中国经济翻了5倍,为什么股市不涨呢?
事实上,中国有一类资产过去十年和巴西、俄罗斯的股票市场涨势是差不多的――房地产。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房价,十年间涨了不止5倍。
中国经济的成长,十年前就奠定了现在的模式。中国在十年前做了两件事:第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飞速提高,这奠定了中国以外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模式。第二,1999~2000年启动了房改。在过去,住房是一项社会福利,房改之后,房地产成了一项产业。从此,中国的经济就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高度成长,拉动了内需。
在外需和内需这两驾马车的拉动下,中国经济增长很快。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动力会很缺乏,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应该会继续支撑中国的发展,但是其盈利模式要改变,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要寻求新的突破口,产业未来格局会改变。未来十年,股市的投资回报预期应该比过去十年高很多,很可能会超过实体的房地产投资。
十年以后,中国经济超过美国是非常有可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成长的困难,会比过去十年大很多。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未来的中国经济,缺乏的是资源、品牌和技术,这三方面是未来十年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涨得最好的主体,就是资源和能源商品,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个非常大的资源瓶颈。
中国的市场潜力无限,但永远会有人说中国存在泡沫。就拿汽车行业来说,2004~2005年,有人说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个大泡沫,那时的汽车一年卖出不到500万辆,在线的产能有1000万辆。2009年金融海啸之后,美国的汽车销量降到了1000万辆,中国涨了40%,达到了1350万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0年,我国的汽车销售可能达到1700万辆,美国能恢复到前年的1200万辆就不错了。中国一跃超过美国可能是永久性的,而不是过去所说的是暂时的。
但是,这个市场的潜力在哪里?美国的汽车保有率是60%,中国不到10%。中国的汽车销售什么时候能达到饱和?汽车每年有约8%的更换率,美国的汽车保有量是1.7亿辆,即使美国不增加新车,销售没有成长,仅仅是旧车换新车,一年也能产生1200万辆的销售。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1亿左右,到小康社会,保有率如果能达到美国的一半30%的话,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亿,饱和了。
问题是,1700万辆的年销量,已经让北京成为“首堵”了,原油也涨到80多美元/桶。什么样的资源能支撑这种成长?到时有这么多的资源来保证成长吗?中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市场,很多企业家是心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需求是无限的,但是资源是有限的。中国受到的制约因素还有很多。
拿稀土来说,中国稀土出口高达90%,美国等国却从来不开采,先消耗了别人的再说,自己的是战略储备。中国现在限制出口之后,市场反应激烈,两三个月内稀土价格在全球翻了四五倍。资源有多值钱,就是这个道理。资源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这方面一定要突破。
改革开放带来的粗放型成长,在未来要做到内化和细化,未来中国经济要发展,还需要掌握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中国没有全球能接受的品牌,现在产业上有几个,但哪类品牌可能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值得思考。现在的中国企业,多是给别人做代工,低成本低利润,这个坎要迈过去。中国处在全球产业的低端,基本上没有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有多少产业利润是保持在50%左右的?除了房地产,利润能有30%就不错了。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失业 贸易保护 人民币升值
一、我国外贸出口的现状简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在税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很多优惠政策,使得我国很快就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加工型贸易规模已经占到了外贸进出口的50%以上,真正的成为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目前,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超过12.5万家,这个“世界加工厂”解决了3600万人就业,也为我国创造了巨额的外汇收入。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外贸顺差的来源基本上都是由加工贸易来完成的。2009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9093亿美元,同比下降13.7%,其中进口3223.38亿美元,同比降14.8%,出口5869.81亿美元,同比下降13.1%。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出,外贸顺差达2646.43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基本上是由加工贸易完成的。2009年,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我国进口贸易额仍然超过1万亿美元,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而且,2009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2268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412亿美元,美国出口696亿美元,而从中国贸易进口额则为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12.2%,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国。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外贸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外贸出口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金融危机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我国和美国的贸易往来密切。据中国海关统计,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8年的9.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078.2亿美元,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所以美国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甚大。美国的消费支出占到 GDP 的 73 % ,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消费信心指数下降,美国居民的消费量严重下滑。消费的抑制不可避免影响到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我国沿海的出口型企业就因为外部市场的低迷,主要是美国市场的低迷,订单数量急剧下降,很多的工厂陷入停产或者关闭,失业人数也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而上升。下面就来具体的看一下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 外贸企业利润下降
我国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初级产品的出口,比如:纺织服装、制鞋、食品等。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以价格低廉来打开并赢得国际市场的。但是这些企业大多还是停留在贴牌生产阶段,产品是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的中低档产品,这些企业因为缺乏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在国际市场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严重下降,而这些中低档产品本来就是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产品,提价空间有限。金融危机引起的欧美经济衰退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使得石油以及一些原材料价格连续下跌,但是这种价格个波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出口的风险。国内原材料、初级产品价格等的大幅上涨使得外贸出口企业的成本提高,但是产品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又不能通过涨价来弥补成本的上升。外贸出口企业就出现了:在较高的价位签订原材料合同,制成品却面临价格下跌的不利局面。所以我国的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随着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有所上升,而国际货币市场上,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断加大。原材料、初级产品、劳动力等成本价格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上升等等因素的交织使得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所得利润普遍下降。
2. 就业问题
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多是通过贷款来解决融资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银行业严重受挫,为了确保银行利益不受损失,各大银行纷纷收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小外贸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因为需求和订单的减少,使得外贸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再加上国内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等经营成本的上升,而现在资金链的断裂使得一批中小外贸型企业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宣布倒闭,这样就造成了一大批工人失业。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工。
我国外出农民工总规模在2009年达到了1.5亿。从2009年年初到9月份,春节前后有2000万农民工因失去工作而返乡、其中就有直接受金融危机影响1200万人在内的7000万农民工。经济增长的周期性造成就业增长的周期性,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实体经济下行,自然会产生周期性失业。而遭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大的是外贸出口型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雇用的主要是解雇成本低的农民工,他们最先丢掉工作成为意料之中的事。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劳动率的进一步提高,农业所需劳动力人口逐步减少。而且,新一代的农民工大多是80后或者是90后,他们既不会务农也不愿务农,所以他们的就业问题必然在城市得以解决。农民工因为没有失业的任何保障,也承受不了长期的失业,他们在失业后的不久就开始着手找工作。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制造业的用工数量下滑,我国政府又施行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4万亿投资计划,更多的农民工因为工作的需要转而进入建筑业就业市场中;制造业岗位的减少也使得更多的农民工转到服务业。失业农民工的大多数就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恢复了就业状态。作为全球经济危机中的支柱力量的中国,在今年必然会进一步恢复到常规的增长轨道上,因金融危机影响而暂时中断的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以区域性、结构性和摩擦性的方式继续出现。治理这类劳动力市场矛盾的出路,就是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等一系列改革。
3. 人民币升值引起的结算风险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出现萎缩,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也更为激烈。为了保护各自国家的市场地位,贸易保护主义又一次抬头并迅速蔓延,而美国为了缩小中美贸易逆差,更是不断向我国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然而据数据显示,从2009年10月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呈现逐月下降趋势,分别为240亿美元、191亿美元、184亿美元、142亿美元、76亿美元。2009年全年贸易顺差为1960.7万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34.2%。2005年至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超过20%,其间,中国贸易顺差不降反升。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但是全年贸易顺差同比下降34.2%。但是美国为了缩小对我国的贸易逆差额,不断对我国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而且,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预计,人民币如果升值25%到40%将会为美国贸易赤字每年减少1000亿到1500亿美元,增加75万到100万人就业。美国为了早日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美国更是声称要把我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众所周知,我国出口的产品还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中低档产品,而且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是价格的接受者,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以价格取胜。但是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人民币持续的升值,使得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很多出口行业的利润都大幅下滑。本来出口的中低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利润就薄,现在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比较就高了。然而金融危机导致的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上升,企业用工成本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也上升了,所以企业整体成本上升,但是我国在金融危机市场中出口企业又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保持相同的利润水平,使得出口企业的经营越发艰难。
而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商品的贸易结算还是以美元为主,现在美元的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又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进一步下滑。而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结算一般是有个时间差的,人民币的升值使得出口企业在结算中面临很大的结算风险。以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升值趋势来看,企业在国际贸易进行中的应道账款结算中会面临无形的资产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升值无可厚非。但是我国经济增长还是以制造业的发展来推动的,而制造业的利润已经越来越少,所以人民币的升值只能是逐步升值的过程,不能是瞬间实现,这个升值过程还需要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支撑。从而在经济发展到再上一个台阶之后再升值,这样才能维持我国经济长远的发展。
4. 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蛋糕”缩小,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在经济衰退带来的刺痛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压力下,一些国家短视地寻求保护主义对策,为国内产业留住日渐萎缩的市场需求,为国内劳动力保住日益减少的工作岗位,全球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据统计,中国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2008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中,涉及中国的调查就分别占到总数的35%和71%。进入金融危机影响更为严重的2009年,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猖獗。以轮胎特保案为标志 ,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愈演愈烈之势。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伴随世界经济的疲弱复苏,人们普遍担心贸易保护主义会令世界陷入贸易战,拖累全球经济的脚步。一些国家借反倾销、特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连环保、安全和技术等因素也成为贸易壁垒的幌子。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2008年7月到2009年6月,世贸组织成员报告了217项反倾销调查措施,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15%。而在2007年之前,反倾销措施数量呈下降趋势。各国自顾自的保护主义行为令世界贸易进一步下滑。数据显示,全球贸易量在2009年5月达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比2008年4月的历史峰值下跌20.4%。
尽管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导致全球贸易下滑的首要因素,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导致国与国之间隐性的贸易冲突风险加剧,势必进一步打击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它是对多边贸易规则中救济措施的滥用。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至少还会持续一至两年。如果失业率进一步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也会随之扩大。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处于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目前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将是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如何避免贸易保护措施被滥用和长期化的风险,是各国共同的责任。维护贸易开放的诚意与力度,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反过来,经济的稳步复苏也将有助于减少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与欧美国家发达国家出现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为保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出口企业深受其害。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继续扩大出口我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开拓金砖四国和东盟等新兴市场。虽然欧美出口占到我国出口市场的70%以上,但是从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新兴市场的发展速度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超过发达经济体,所以我国的出口将会向这些新兴市场倾斜,对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的出口会有所上升。在进口方面,也会加大从非洲、拉美、澳洲、俄罗斯等资源大国进口资源类产品。而且随着我国在亚洲生产体系中地位的转变,我国会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从而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有更大的竞争力。
三、结论及建议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影响甚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在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金融危机来袭之后,全球消费市场急剧萎缩,国际市场需求下滑。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在此期间普遍下降,企业生存举步维艰,直到今年,全球经济略有复苏,我国外贸企业的现状才有所好转;在此期间,我国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大量的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全国的就业形势开始调整和好转;而全球贸易的不断下滑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所抬头,这点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非常不利,欧美等发达国家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不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阻止我国商品的出口;而与美国存在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开始不断对我国施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从而保护本国产业并达到减少本国贸易逆差的目的。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经济的2009年,中国交出的答卷无疑是全球经济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极大的提振了全球经济,并对恢复全球经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贸易下降22%的情况下,我国进口值仍然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只下降了11.2%,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对遏制全球贸易急剧下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世界经济企稳贡献巨大。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看到,我国贸易出口结构急需调整,应逐步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变;出口面向的市场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和转变,比如从发达的欧美市场向新兴的金砖四国等市场倾斜等等。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更加清晰的看清国际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后危机时代能否有更大的作为,迫切需要抓住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和高涨两个阶段,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璐,杨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2]陈剑宇,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冲击及出口型企业的出路[J].中国商界,2009:8.
[3]陈希望,王纪平.外贸出口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
关键词:俄罗斯;贸易盈余;国际油价;全球经济增长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前超级大国苏联的继承者,其发展状况始终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在苏联解体后,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俄罗斯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倒退。之后,其国民经济经过一系列调整,终于呈现出向好的趋势。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俄罗斯国民经济的增长屡创新高,通过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出口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并带动了整体经济的繁荣。现在的俄罗斯成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加,这离不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在此分析当前俄罗斯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一、俄罗斯贸易顺差增长的现状
俄罗斯国土面积广大,国内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天然气、森林等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其国内石油的储量占据非欧佩克国家的第一位,而常规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虽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但依然继承了苏联时期所创造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条件,为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京上台以后,俄罗斯开始整治国内经济,严厉打击国内的经济寡头,这一方面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将国内资源出口带来的财富收归国有,增强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
从俄罗斯的贸易状况图可以看出,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的对外出口开始增加,之后经过一个平稳期便开始呈现“井喷”式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其出口额几乎每年提高一个台阶。虽然2009年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贸易出口大幅下滑,但随后俄罗斯的出口再次强劲恢复,迅速达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进口也呈现相似的发展路径,但明显低于出口。这使得俄罗斯获得相当可观的贸易盈余,从图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从1997开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贸易盈余,这给俄罗斯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从俄罗斯“出口产品分种类贸易盈余情况”图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出口的贸易盈余主要来源于矿产品。矿产品在俄罗斯贸易出口盈余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其他产品绝大多数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这说明,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着初级产品的出口,其工业制品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虽然俄罗斯的贸易盈余逐年增加,但其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却相当单一。俄罗斯是一个依靠初级产品出口获得贸易盈余的国家。这是俄罗斯贸易的基本状况。
二、俄罗斯贸易盈余原因简析
(一)理论分析
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经济学家对于如何通过贸易增加国民财富做了很多的研究。其中,比较优势理论代表李嘉图认为,一国贸易品之所以在出口中拥有竞争力,是因为该国出口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据此,他认为,一国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收益,就应该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要素禀赋理论学者认为,一国应该出口本国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禀赋构成的产品,也就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为各国该如何发展国际贸易指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充分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劳动力、资本或技术等,然后根据自身的优劣条件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盈余,依靠盈余反过来进一步增强比较优势或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此推动国内经济的继续发展。
俄罗斯的贸易盈余就是通过充分利用本国的丰富资源而获得的。俄罗斯国内资源丰富,而人口相对稀少,特别是其处于高寒的地理位置,发展工业的条件并不有利。然而,与稀少的人口相比,俄罗斯拥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西接欧洲发达国家,东接中国新兴经济体,东西都是巨大的能源、原材料需求市场。如此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俄罗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周边旺盛的需求,俄罗斯通过出口工业原材料和能源就可以为创造大量的财富。
(二)全球经济的繁荣
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始终发展良好,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国家始终处在高速增长当中,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特别是对矿石等原材料的需求,拉动了资源型国家的发展。
这种外部环境给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带来了机遇。一方面,中国、印度等国的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给俄罗斯矿产品的出口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全球性繁荣推高了大宗产品的价格,这无疑提升了资源国出口产品的价值。出口机会的增加,贸易条件的改善,为俄罗斯通过资源出口发展经济提供了可能,并为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三)能源价格的上涨
俄罗斯国内拥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石油和天然气是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能源。自从内燃机被发明以来,石油就成为了提高人类速度的主要原材料,无论是军舰、坦克等国防装备,还是飞机、轿车等民用设施,无不严重依赖石油资源。上世纪数次石油危机,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危机,这一现实始终提醒人们,石油是一种关乎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然而,石油资源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衡,欧佩克国家储藏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储量;在欧佩克国家之外,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就是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俄罗斯的宝贵财富,其作为硬通货不仅在苏联时期为苏联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且在苏联解体后为俄罗斯国民经济的恢复也提供了财富来源。
石油是不可替代的资源,虽然新能源的发展给人类的能源利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石油、天然气仍然占据了人类能源利用的主体。石油对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作用,使得进口石油成为不得不继续的选择。凭借着国内丰富的石油资源,俄罗斯始终有充足的底气。
然而最近几年来,世界经济的繁荣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全球石油的储量却相对不变。对石油供应不足的担心推动了全球油价的不断高涨。此外,石油作为全球通用的大宗商品,标准化的交易使其呈现出金融品的属性―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盯住石油,有的用来规避风险,有的谋求石油差价――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资本对石油的追捧,又进一步推高了石油的价格。
此外,俄罗斯地跨欧亚,西接东欧,东临东亚,良好的地缘优势让其利用地缘竞争进一步抬高了油价。石油出口,成为了俄罗斯的财富之源。
三、计量分析
普京上台后,对国内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了很多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对俄罗斯贸易的影响,正如前文的分析,全球经济的向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繁荣,以及世界能源价格的高涨,对俄罗斯贸易盈余的改善以及提高都是巨大的促进。在这里,本文运用计量手段进一步分析俄罗斯贸易盈余改善的原因。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油价上涨是同时影响俄罗斯贸易盈余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采用全球经济增长、国际油价、俄罗斯贸易盈余三个变量,分别表示为gdp、op、tb。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俄罗斯数字(Figures in Russia)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其中,进出口的数据取自俄罗斯联邦基于海关统计的数据,全球经济增长的数据和国际油价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国际数据。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先对数据进行了取对数处理,然后通过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使用Eviews 6.0进行数据处理。
(一)Granger因果检验
在对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后,其结果为表一:
根据X2分布表,满足自由度为2、置信度为99.5%的临界值为10.6。这一值小于上表中的任意χ2取值,从而拒绝原假设,全球经济增长(lngdp)、国际油价(lnop)两个变量能够Granger引起贸易差额(lntb)的变化,而且联合检验(ALL)也能说明四个变量能够Granger引起贸易差额的的变化。
这一结果与之前的分析一致,表明全球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变动是引起俄罗斯贸易盈余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方差分解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了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油价变动是带来俄罗斯贸易盈余的重要原因,但二者对贸易盈余增加的贡献程度如何?这需要继续对数据进行方差分解分析,以了解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油价变动作用的大小。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后,其结果图三和图四:
从图三,我们可以看出,当全球经济实现增长后,会迅速带动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在第二期,全球经济增长对俄罗斯贸易盈余增加的贡献度达到40%,之后缓慢下降并稳定在20%左右。这说明,全球经济增长会迅速带动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但其长期的贡献要小于短期贡献。
从图四可以看出,当全球油价得到上涨后,会迅速带动俄罗斯出口盈余的增加,其贡献度在短期内达到最高点后,稳定在最高贡献度上。这说明,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量深受国际油价变动的影响。当国际油价升高后,其贸易盈余会迅速增加,并且对贸易盈余具有持久的影响。
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国际油价变动对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具有更大的贡献,也说明了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受益于石油等资源的出口。
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离不开全球经济的繁荣,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加大石油等能源的使用,因而石油等能源的出口会增加;但受环保、节能等观念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规律,因而导致俄罗斯出口的长期增加值不如短期增加值。而国际油价的上升对俄罗斯贸易盈余的拉动作用是直接的―油价越高意味着俄罗斯出口额越大。因此,油价的上升对俄罗斯贸易盈余增加的作用更大。
四、政策建议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但凭借着其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球经济增长和油价高企的条件下,依然获得大量的贸易盈余。这使俄罗斯有实力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同时也为其经济的调整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物质基础。为了继续保持较大的贸易盈余,俄罗斯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首先,继续保证石油收益。石油等能源的出口是俄罗斯贸易盈余的重要来源,这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军事、交通等领域的地位至今无法完全替代,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被世界所追捧。而且俄罗斯接近东亚经济快速增长区,石油出口市场广大。因此,俄罗斯应该注重石油行业的发展,保证稳定的石油出口收益。可以通过与中国等国家签订石油供给协定等,获得持续的石油出口。
其次,加快经济转型。从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出口盈余主要来自于矿产资源的出口,工业制成品在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俄罗斯要想获得更大的出口收益,就应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这就需要俄罗斯加快经济转型,努力向全球产业链上游发展,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加大工业技术投入,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价值,以获得更大的出口收益。
参考文献
[1]孙一诺.“金砖四国”贸易结构比较:基于技术附加值 视角的分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全球化 经济政策
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不断进步,一次又一次的腾飞将国际社会引向了交流共存的发展道路。国际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炙手可热的发展浪潮,不仅将人才进行全球性融合也将科技、资源作全球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在国际社会中,经济一体化不单单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上,还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全球化与区域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本质特征。本文中笔者按照当今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制度与现状,研究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我国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意见与对策。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点
首先,在探究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影响之前,分析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可以充分的了解国际形式,并预见未来国际经济形式的趋势,这种措施可以一针见血的提出我国经济现状的缺漏之处以及有效解决措施,以帮助我国经济取得进步。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标志,是指各国跨越固有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交换、技术转换等手段相互交流相互联系以促进自身发展。经济全球化将全世界连成一个共同体,成为地球村,各国无障碍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世界因这种手段紧密联合成一个整体。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来,世界科技水平不断革新,互联网的建立帮助着各国的经济文化不断交流,促成经济相互沟通形成经济积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这是全球化的必经过程。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切磋从而推动着自身经济发展,这使世界各国紧密联合形成了统一市场。为了达成各国经济不断腾飞的目标,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市场规范条例,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也有条不紊的运行。在各种合作协约中国家与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各种技术与资源不断涌动,国际市场秩序的不断规范完善帮助了世界各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建立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式。
第二,一体化,顾名思义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联合一体,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签订合约或者协定,并通过一个由政府授权、各国政府共同承认的且超越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见证,制定出一个统一对外对内的经济贸易交流政策或金融财政政策。旨在消除合约内成员国相互之间阻碍彼此交流的障碍,完全实现区域内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可持续现代化经济加强自身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加强国家自身的对外竞争力。这种交流形式使得各国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携手发展,可积极发现自身优缺点并及时取得进步。区域一体化帮助合约国最终形成一个经济政治高度协调统一的超越国家性质的整体,亦可称之为国家区域集团,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都属于区域集团式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但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初期,各个组织都以大洲为隔界范围,这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现如今,区域化经济愈来愈开放与广泛,这标志着经济一体化伴随着实践不断进步与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完美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第三,贸易自动化、自由化标志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在各种经济制度与协作管理条例的催动下,贸易的自由化不断衍生成贸易的自动化。在全球经济的不断交流与运作下,贸易自动化成为国家经济交流的必要手段。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着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4. 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