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就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查情况如下: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20*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为认真贯彻实施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区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促进机制试点工作方案》精神,结合“安康杯”竞赛“送员工精神福利”活动,全面推进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文化建设、职工安全健康教育,关爱职工身心健康。切实履行工会在促进职工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职责,形成基本反映时代要求、体现特色、工会特点的职工心理健康促进机制,区总工会就开展企业职工心理健康“送员工精神福利”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活动,运用日常心理疏导、遇挫折后心理疏导、工作环境变更心理疏导、突发事件及家庭危机时的心理干预多种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式,帮助企业职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提高工作适应能力。
二、工作内容和安排
(一)在试点企业开展职工心理健康“六个一”
1、开展一堂职工心理健康辅导讲座;
2、开展一次职工心理健康体检;
3、开展一次职工心理压力、情绪释放活动;
4、建立一本职工心理健康档案;
5、建立一个“舒心”氧吧(或职工书屋、职工服务点);
6、组织一线优秀职工疗休养。
(二)确定4家试点企业
斐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郊街道总工会)
福明造船厂(福明街道总工会)
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白鹤街道总工会)
米德奥食品有限公司(百丈街道总工会)
三、工作进度
(一)试点推进阶段(6月—7月)
1、区总工会在试点企业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堂职工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建立一个“舒心”氧吧(或职工书屋、职工服务点);组织一线优秀职工免费疗休养各20名。
2、试点企业根据工作要求在职工心理健康活动“六个一”中选择完成2—3项,制订工作推进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并将工作计划于6月22日前上报区总工会。
3、职工心理健康辅导讲座由区总工会统一实施,“舒心”氧吧(或职工书屋、职工服务点)的建设由区总工会补贴5000元,一线优秀职工疗休养由区总工会和企业各承担50%。
(二)深入实施和总结阶段(8月—11月)
各街道总工会、有关部门工会根据指导意见总体安排和试点企业的先进经验,在区级以上和谐企业中深入推进,结合实际制定各自工作计划,明确责任,落实各项工作,建立相关制度,全面推进职工心理健康工作。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永教[]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2005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0引言
2017年1月19日,由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1]。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强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文化群体中最活跃、最健康的较高层次群体之一[2]。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障碍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学习心理、网络心理、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从政策层面进行规定与指导。许多学者开展了专题研究[3-6],从理论、学科及视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效果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除了存在“纸上谈兵”外,更重要的是未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性研究,未建构符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1统筹规划心理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
成立领导小组是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系党总支负责人担任组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院整体规划。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并分别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学校领导通过专题会议,如学生管理工作例会、学生工作论坛等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制订相应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机电学院颁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进一步明确“1+4+7+X”工作网络,其中“1+4+7+X”分别代表心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二级心理辅导站以及心理委员,责任到人,层层包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章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守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值班制度》《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伦理规范》等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升师资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保障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专职工作人员(心理中心工作人员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师、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负责人组成,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如机电学院拥有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2462,专兼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757.54。专兼职教师全部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硕士或心理咨询师证书,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培训分为校外培训与校本培训。根据安徽省有关要求,机电学院专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72学时,兼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20学时。其中专职人员以校外培训为主,兼职人员以校本培训为主。另外,每年利用辅导员论坛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时期,至少对辅导员进行2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让他们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由于培训措施到位,加上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以及履行职责的意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评价较高。
3改善工作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
硬件设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按照生均10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建有近350平方米的拓训基地,软硬件设施完备。拥有预约等候室、心理测试室、心理阅览室、心理督导室、心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以及心理沙盘室各1个,个体咨询室与团体辅导室各2个。各功能室配备有完备的个体和团体咨询设施。在拓训基地,学生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学习效率倍增。另外,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拓训基地的进一步完善,两者相辅相成。
4打造四大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
4.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是根本
通识教育是根本,有助于让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懂得基本的调适技巧。机电学院针对大一所有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计32学时、2个学分。课程教学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严格按照《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办法》等文件有关规定,采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评课等活动,逐步实行小班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每学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8次以上,每学期平均组织听课12次。自开设以来,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成绩均在90分以上,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4.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是支撑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以来,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在两个大学生心理领导小组的积极指导下,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平台,班级心理委员为核心,宿舍心灵使者为支点,心理健康协会为补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开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开通腾讯、新浪心理微博以及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实现网络化、全天候。每学期网站点击数生均超过1次以上,微博浏览量达到10万余人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心理普测、心理咨询网络预约、心理自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态随时看等功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学校始终坚持常态化与阶段化相结合、全体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筹划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在组织开展“5.25心理活动月”“11.25心理活动周”等传统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依托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新生军训与入学教育等特殊时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是补充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机电学院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在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基础上,通过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当面预约等形式,每天向全校师生提供电话咨询、在线咨询以及面询等个体咨询服务,且咨询记录完整。每年接受个体心理咨询的师生300余人次。另外,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订详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指导开展团体辅导服务10余次。为了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素养,积极开展案例研讨与督导活动。每学期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校外案例研讨与督导7~8次,专兼职教师接受校内案例研讨与督导5~6次。
4.4推进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底线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防线。每年10月份,机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二级心理辅导站,对当年入学的所有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根据普测结果,将重点关注学生名单上报并下发至有关系部学生管理负责人,对其进行关注。另外,通过预约访谈,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面询,进行进一步排查,为系部提供决策依据。除了心理普查,还建立了周汇报制度,开展定期排查工作。每学期开展定期心理排查18~20次,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打下扎实基础。当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立即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与干预机制,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将心理危机事件对当事人及其身边人的影响降至最小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最近几年,在学生心理问题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心理扭曲现象,促使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重点。且新课改指出学生需要人文关怀,他们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体,心理素质则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学生展现能力、发挥潜力,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立足日常生活,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日常生活作为落脚点,有机整合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将高职院校生们的日常生活当作一个整体,密切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实践,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高职院校生的日常生活,致力于让高职学生们的生活变得真、善、美,而德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两者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全面发展有利。如,在德育教育中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咨询、个别访谈等途径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因影响,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案,通过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实现生活化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要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周围发生的实例作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促使学生感同身受,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2强化课堂地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作为主阵地,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学科化等问题,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学校领导及教师、学生等都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动保障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确保它的主阵地地位,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化特征,摆脱过去的说教模式,不仅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个体心理辅导,还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教师或校外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另外,学校及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还可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引导家长及学生处理好亲子关系,教会学生感恩父母,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艰辛,从而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三位一体模式,提高工作水平。
3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主体作用
要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凭借好奇心不断探索,积极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独立性的、可持续的创造力。特别是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务必要改革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的教案及教学模式,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心理主体地位及人格,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结合教师学科辅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培养高职院校生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习惯,感受知识的力量。如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有趣而生动的故事、轻松活泼的小品表演、竞赛、分组辩论等方式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倾听学生倾诉,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获得说心里话、宣泄情绪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反思、检查、评价自己的行为,回到调整自我的正确轨道。
4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起学生正规的心理档案,使学校的宏观管理获得决策依据,同时为系统、全面、科学地检测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手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资料。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需跟踪调查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切实维护其心理健康。如,通过每一年学校的普测、建档,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并按照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类,帮助高职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档案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电脑软件形式,相关工作者应减少差错,避免丢失资料,确保资料管理安全可靠、准确规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及教师可分析搜集的高职学生心理测评,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同时不断完善测量工具,使测量手段不断趋于正规化,通过统计、分析、删选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作出进一步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跟踪、干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5结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高职院校务必要充分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正确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齐心协力,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关心高校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晶晖.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07(4):86-87.
关键词: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过程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脆弱现象也日趋严重。高校内出现了一些或经济上贫困、或学业上困难、或生理心理上存在一定困扰的学生,这些学生被称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为了让特殊学生群体中的每一名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之才,我们不断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以特殊学生群体为主要关注对象的全员参与、全面帮扶、全程跟踪的“过程管理”培养模式。
一、过程管理的内涵
所谓过程管理是指学校通过有组织的行为,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进而使特殊学生群体回归正常状态的教育培养过程。具体来讲,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组成帮扶团队,通过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特殊学生的个人情况,如:优缺点、特长、兴趣爱好、家庭、人际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与特殊学生沟通,并与学生本人共同商讨制订帮扶计划,确定具体帮扶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教育,从而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过程管理”的主要措施
1.确定帮扶对象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实行“过程管理”培养学生人员:①重考或重修后学分累计达到10学分及以上者;②家庭经济特殊困
难的学生;③思想、心理状况不稳定,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
2.实施帮扶方案
(1)“学习辅导”方案
过程管理领导小组首先应根据学习困难学生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有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投入不足等几大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学生,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应制订不同的学习帮扶计划,配备相应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有效辅导。其次,为更好地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院系应全面了解特殊学生情况,并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寻找根源,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转变思想,及时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最后,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通过实行课堂缺席呈报制度等方式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为学业困难学生创设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提高。
(2)“心理援助”方案
过程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心理援助团队成员,根据心理困扰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心理援助方案。为更好地帮扶此类学生,学校应着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打造高效工作队伍,确保此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三级工作网络,即以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为主体的一级网络;以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员为主体的二级网络;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的三级网络。具体帮扶过程中,班级学生心理委员应做好朋辈辅导的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适时监控、耐心陪伴、主动倾听,并为特殊学生在班级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为其提供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有力支持;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应运用多种方式对特殊学生进行辅导交流,并与学生家长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保持信息沟通,全面掌握监控学生的情况。在工作中,应注意不仅要从心理上给予学生支持,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实际困难;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应对问题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咨询辅导,并应及时与院系辅导员老师反馈问题学生的情况,对于超出咨询范围内的学生,咨询中心教师应适时转换,确保特殊学生得到有效治疗。三支队伍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涵盖学校、院(系)、班级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援助工作体系,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理困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误区。
(3)“经济保障”方案
为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原因而辍学”的庄严承诺,首先,学校可通过“奖、贷、助、补、减”等多种资助模式,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缓解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志和品格。学校可通过为困难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家教等工作机会,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来解决自己的困境。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有效缓解经济问题,又能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要高度重视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争取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综合素质优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资助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得到适时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
理想。
三、“过程管理”的成效
“过程管理”培养模式在我校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践行实现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学校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自2006年以来,我们共成功帮扶学业困难学生1700多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00余人,心理困扰学生300多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过程管理”培养模式在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全体高校工作者都应积极投入到这个群体的工作中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方法,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欧永美,李湘蓉.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8).
关键词:幼儿;心理;辅导
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正如麦灵所认为的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小班幼儿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3-4岁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尤其大部分幼儿又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因此他们十分的不适应。很多孩子表现出种种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焦虑、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这些都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他们正处在心理的冲击中,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开展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
(一)发展性辅导。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我们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就是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健康心理总目标”,我制订了一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主自理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失败挫折辅导等,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实施。如第一学期的第一个阶段,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环境的不适应、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对教师的不信任等种种因素,使幼儿情绪产生了障碍。因此,就把这一阶段的辅导内容定为情绪情感辅导,并通过各种形式来解决当时幼儿所面临的情绪障碍问题。
如:讲故事《上幼儿园》、《我们的新老师》、《我不哭》等来抚平幼儿心中的焦虑,使幼儿对幼儿园及教师产生安全感;集体表演“噜啦啦”,通过表演不仅让幼儿在自己的表演中体验了上幼儿园的乐趣,也为幼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竞赛游戏“开心娃娃”,通过创设“开心娃娃角”,让幼儿自己记录每天来园时的情绪情感,如“开心娃娃”、“生气娃娃”、“流泪娃娃”等,并通过每周“开心娃娃”的评比,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情感。
(二)矫正性辅导。
矫正性辅导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每一个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幼儿出现一种或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性辅导,如对胆怯倾向型的幼儿运用行为塑造法,对孤独型、被动倾向型的幼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暗示法等。
通过日常接触了解,我对本班心理问题相对较重,行为偏异较明显的几名幼儿进行了个案追踪及辅导,如XX小朋友,他是一个极其任性的孩子,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不管父母还是教师的劝导都一概不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此,我追踪记录了他的这一不健康心理所引发的一系列偏异行为,并实施了各种教育方法:①转移注意力。在一次户外游戏结束后,其他孩子在我敲小铃后都能迅速来排队,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玩,喊他也没有反应,于是我说:“XX,我们要把你送到别个班去。”这时他马上跑了过来。②暂时回避。XX每次当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纠缠不休,这时我就故意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③在情绪上表示理解,在行为上坚持对他约束。午睡时XX坐在床上玩耍……,这时我就摸着他的头告诉他,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这样才长的高、长得帅。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培养,现在XX不仅不任性了,而且还会对别人任性的表现进行批评。
二、注重问题幼儿,实施个别辅导
幼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细心观察每个孩子,分析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每个活动的反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孩子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对于有一些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我们进行跟踪研究,制定系列方案,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矫正性辅导,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心理。
三、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三位一体” 心理健康 心理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Science Building "Trin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OCD Students
ZHANG Xiaom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frequent incidents of extreme mental, psychological health issues have become a priorit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an obsessive mental case to start colleg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any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and to develop a detaile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programs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hrough case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posed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should "Trinity" to buil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ystem: First, schools need to focus on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student self-realization; Seco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family school cooperation, expand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to create a warm family atmosphere; again, should the rational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practical platform.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should form education efforts, and gradually improv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ystem.
Key words "trinity";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高校极端事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到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无不令人发指,引人深思。除此之外,学业压力、家庭贫困、人际交往等问题也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困扰,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先从一则大学生强迫症心理案例入手进行分析。
1 心理案例分析
1.1 案情简介
鞠某,男,19岁,汉族,系山东政法学院2010级法学专业学生,父母均有较稳定的工作,家庭状况良好。入学之初,从该生的眼神和行为中即发现,该生内向、拘谨、易于紧张,与其他同学有所不同。于是辅导员告诉他同宿舍的学生干部注意观察,如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两个月后,宿舍同学告知,该生搬出宿舍在学校外租房子居住。经过几次较深入的谈话了解到,该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宿舍陈某正常的一些语言和行为,鞠某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只要陈某在宿舍,鞠某就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同样,在教室中鞠某每次上课时都要选择在最后一排,因为他认为如果他坐在前面,他后面的同学就好像在对他指手画脚;考试时他也要求坐在最后一排,否则他就不能安心答题。鞠某的这些症状给他带来了身心上的痛苦,已不能继续正常地在宿舍生活,所以选择搬出去居住。
该生承认在高中阶段就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曾经自己主动到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强迫症,虽然进行过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医院以牟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的诸多行为使他对医院感到强烈的厌恶。该生明知道自己对宿舍特定同学的强烈的反应是因为内心而非外力所致,也知道强迫症状毫无意义,但是症状反复出现,抵抗却不能控制,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和强烈的焦虑及痛苦。该生非常渴望能够解决,但自己无能为力。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判断该生患有强迫症。
1.2 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病情,作为鞠某的辅导员并没有强制要求其搬回宿舍居住,而是希望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和科学的心理治疗,从根本上解决他心理上的痛苦和障碍,让他自愿地回到宿舍集体生活中来。
通过多次心理辅导和交谈,发现该生患强迫症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强迫症严重的直接原因。在高中阶段,虽然鞠某已经出现了强迫症状,但因为不住校,这些症状对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学校,回到家中他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没有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进入高校后,跟同学们朝夕相处,学习、生活都在一起,接触的范围和频率增加了,这些为强迫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环境,因此导致了该生病情的严重,这是直接原因。(2)家庭因素。该生告诉辅导员,其父母特别是其父亲对孩子管教的方式,是导致其性格带有强迫性并产生心理障碍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父亲在家中独揽大权,几乎没有孩子发言的机会,父母却从来没有跟他平等、深入地交流过。家长忙于工作,放假期间一家人也很少出去玩,孩子很少感受到家庭的融洽和温暖。长期的成长环境导致该生性格中存在强迫性的特征。辅导员通过跟家长通话发现,家长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孩子心理压力,甚至不承认其有心理障碍,唯恐学校老师对孩子会有偏见,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病情。(3)学校因素。据学生讲,他在高中时就存在心理障碍,因为当时学习压力特别大,所以当时比现在的症状还要重。该生所在高中学校追求的仅仅是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使得问题越积越重。(4)社会因素。据该生介绍,在高中时他就曾到医院看过心理医生,但这些医生并不能认真地给他治疗和帮助,仅仅是开药方收钱,不能从情感上进行关心,不能辅之以心理上的辅导,使他对心理医生失去信任,致使自己的心理障碍长期不能有效排除,产生了对社会和他人的猜疑和恐惧心理。
1.3 应对方案和措施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病情,确定如下应对方案:(1)采用心理学上的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进行暴露和反应预防的治疗。考虑到该生对医院药物治疗的反感,在治疗初期主要采取认知行为治疗。首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该生对老师充分信任,并不断地给他支持、鼓励;其次,向他解释有关强迫症发生及持续的机理,使之理解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理由;再次,不仅对外显得强迫行为要反应预防,对患者的心理强迫行为也进行反应预防。详细分析了引起该生焦虑并导致仪式动作的活动或情景,根据如果不实施仪式动作所引起的焦虑的严重程度把这些活动或情景进行分级。然后从引起焦虑最轻的活动开始,忍受冲动,直到焦虑不安明显减轻,并告诉该生,事实上只要抑制住强迫性仪式动作,焦虑就会逐渐减轻。同时,对该生认知方面的错误也进行了干预,解除了对过分夸大消极后果的担忧。(2)与家长携手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辅导员有意识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交谈。交谈过程中发现,学生家长有隐瞒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倾向,认为孩子向老师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会影响其今后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和入党等。在辅导员耐心地给家长普及了强迫症的相关知识后,他们认识到了该病的严重性,逐渐地转变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开始正视孩子病情。并积极主动地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谈,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意识地与孩子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与辅导员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劝说其搬回学生宿舍。(3)在班级中营造友好互助的氛围,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工作,建立自信。辅导员老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和谐、互助、友爱的氛围,让该生能够感受地到家的温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猜疑情绪。通过观察,该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包括热爱班集体、热心班级工作、认真仔细、有正义感等,于是辅导员鼓励其在班干部换届中积极参加竞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先根据其有绘画的爱好任命其为宣传委员,主要负责教室板报工作,后来又任命为班级团支部书记。
1.4 治疗效果
通过一系列治疗措施的实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经过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该生的焦虑明显减轻了,强迫性的行为和情绪也明显减少。虽然有时还会有些担心,但都能坚持暴露和反应预防的原则。经过一年多不懈的努力,该生感到自己学习和生活比过去轻松、自由多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令人欣喜的是,在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中,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2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建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2.1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困惑,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彻底解决,不仅仅是学校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独立解决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放性的工作,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大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三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学校有自己的计划和工作目标,但家庭和社会还尚处于自发阶段。随着通讯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不断出现,影响着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2.2 “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的构想
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这种潜能只有在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注的环境和条件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实现。①鉴于以上思想,应该深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应该尽量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可能自我调节。这种环境的营造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具体来讲:
2.2.1 学校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的环境
首先,应在班级和宿舍中营造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从入校开始看,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们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同学,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在活动中展示自己释放激情。其次,建立定期谈话制度和心理档案制度,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降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力推广朋辈辅导,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能相互理解,更具有说服力。再次,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传授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善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主动进行调节。
2.2.2 加强家校合作,拓展沟通渠道,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影响是一个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最关键的因素,学生在校的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家庭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家庭的关爱更是通过其他任何渠道得到的关爱所无法比拟的,家庭是学生的后盾、是精神支柱、是恢复健康的原动力,能从家庭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爱,对心理恢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为学校老师,应建立有效的学校与家长定期沟通机制。坚持普遍与重点相结合的办法,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应重点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可以发现学生产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并全方位地了解其处境,让家长正确认识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正确对待可能出现的的问题。在实践中,家访制度也是加强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老师在寒暑假进行家访,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日常工作。
2.2.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社会是源,学校是流。社会的变化发展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社会思潮和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况。学校教育必须依托其社会大环境,充分发挥其正确的辐射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②同时,学校管理者应敏感地意识到社会消极思想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出现国内外高校发生极端事件时,应及时给予跟踪疏导和关注。
社会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学校应该与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加强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开阔视野学得真本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纠正自己错误和扭曲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成长。
总之,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有赖于拥有一个自我实现的环境。三者必须相互协调,整体协作,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立体化的格局,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心理帮扶的最佳效果。同时,在三者关系的协调上,学校应该成为三者关系的核心,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综合协调、主动联系的义务和职责,这是建立“三位一体”心理帮扶机制的重中之重。
注释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8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lan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empty nest elderly, aiming at the low mental health level of empty nest elderly. Methods 41 cases of empty neste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intervened for 6 months by group counseling and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score of total score and 5 factors (somatization, compuls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aranoid factor)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de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he 4 factors (interpersonal, hostility, horror and psychosi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mpty nest elder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maintenance work of the empty nest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Key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mpty nest elderly; mental health
伴?S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空巢老人群随之也不断增加。空巢老人的心身健康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内一些研究也证实了空巢老人心理上存在更多的痛苦、不适、焦虑、抑郁以及自我评价偏低等表现。[1]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方面主要在心理健康的组件上通常比非空巢老人低。[2]因此,本研究应用系统心理干预的方法以期改善和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为提升我国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晚年生存质量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选择13个社区的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年龄>60岁;(2)独居者或仅夫妻共同居住(社区),且子女亲自探望频率低于每周一次;(3)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检测低于正常常模者(符合SCL-90阳性指标);(4)知情本研究并自愿参与,且本研究的操作均符合医学伦理学的道德要求。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或精神障碍者;(2)中途退出者。经以上标准共收集心理健康低于正常水平的空巢老人41例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对比效果。
1.2 研究工具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测查。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在查阅文献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子女探望频率、居住情况、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往职业、慢性病患病情况和月收入;(2)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统计指标包含总得分、因子分和总均分,其中总均分=总得分/90,用于区分研究对象位于1~5级间的分值程度。
本项目调查表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所有的调查员均经过统一的严格培训,了解了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详细流程。调查员们在老人填写前会要详细解释调查表及说明填写的注意事项,不能自行填写的老人则由调查员一对一问答协助完成。所有问卷填写完毕后均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41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100%。
1.3 干预方法
实施干预方案的干预期为6个月,时间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干预,具体方案为团体心理辅导:(1)讲座,介绍正确应对老年期常见的问题的方法,特别是防治老年抑郁的知识;(2)组成抑郁治疗团体,将实施干预的老人组织在一起,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人际交往训练,让患者学会正确宣泄情绪,开放自我,寻找认同感,交流保健经验,相互支持和沟通,保持心理平衡。地点在社区居委会,每月2次,每次时间2小时。个体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干预和行为治疗等。认知干预是向老人讲解抑郁的防治知识,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和衰老,提高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行为干预是对老人进行不良行为模式及应对方式的纠正,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并帮助老人学会放松训练的方法。
个体心理干预的地点为老人家里,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心理干预期不给予针对抑郁的任何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6个月后评定干预效果。整个干预过程都由课题组经过专业培训的四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完成,对每一项目的实施时间、先后顺序、完成质量都有严格规定,每完成一项均有记录,确保四名咨询师干预的一致性。通过干预前介绍实验目的并签订协议、干预期间不断行为强化、干预后电话回访等方法来保证被试的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s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SCL-90 各因子评分比较
SCL-90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老人在总分及5个因子(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及偏执因子)中得分有所下降,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