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

第1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要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一切以学生的就业为重,贴合高职学生教育实际,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政治、道德和法律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部分思政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脱离学生实际,产生了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期能促进高职思政课的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政课不太重视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功利思想严重,过于讲究实际、实效,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且思政教师为了降低自身工作压力,思政课多数采用开卷考试,再加之,思想政治课程对人的影响和作用都是潜移默化的,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有所忽视,认为开设相关课程是在浪费时间。

(二)师生之间缺乏足够交流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常常是大班教学,往往是几百号人同时上课,上课人数很多,如果仅仅依靠课前和课堂时间与学生沟通,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在课后,教师常常忙于学校或者自身的科研任务,学生常常要去完成其他功课,导致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则会认为上课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同时,现阶段高职思政教师通常只负责课堂教学,对学生其他方面的信息缺乏足够认识,无法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相关教学。

(三)依然按照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课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理论性过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正是因为现阶段高职思政课教学当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积极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使思政教学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提升了学生的政治、道德和法律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对高职思政课的重视程度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思政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渐加大了对思政课程相关方面的投入,这些精神的落实,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在贯彻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专业部门与思政部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整合全校资源,推进学校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推广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离不开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要鼓励和引导思政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行业实践,定期派遣骨干教师去参与培训,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学者来学校讲座,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同时,也要在结合学校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引进新型教师,或者聘请校外人员来参与相关建设,为学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院校要时刻认识自身的使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校企之间加强合作,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完善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与相关企业联系,以此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相关合作,也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当中,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考核制度

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要实现以考促学,我们应该完善考核制度。一方面,考核的方式和形式应该多样化,应该综合考虑班主任、辅导员、实践基地指导老师、调查单位意见、日常行为表现等;另一方面,要建立过程化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仅依靠学生最终的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来衡量学生的成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第2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1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还引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

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中。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课程》的设立还基本处于初步阶段,在该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支持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所以独立学院更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重要因素。要让独立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发展起来,幸存下去就得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开设还留于形式,未能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限。这主要还是在于独立学院对该课程的开设普遍还没特别重视,主要反映下以下四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低学分的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普遍偏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该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来看,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但引用的案例普遍陈旧,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其生源性质的特殊性进行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不高,不积极等现象;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市场、大学生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等方面,这又与课时数偏少形成矛盾;第四、在师资队伍上来看,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专任教师,虽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经验丰富,但对于课程的专业性上来讲还是有待提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使得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生源特性来看,独立学院夹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公办本科院校之间生存,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立足独立学院生源的现状,对《课程》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性。大学生以成绩论人才的概念与不再只追求成绩优秀而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找出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断提高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质以及潜在优势,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准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2]。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该课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动力是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的主要方向,其应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职业的探索,从而达成一个平衡为原则,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学”主导,任课教师在课程授课中起到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第3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课程 建设建议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随着“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深入实践与发展,就业指导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作为指导学生就业的基础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完善对高职院校更为重要,关系学生对最新市场就业政策和动态的掌握;影响学生人生理想及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把握求职择业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为以后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两部分构成,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在这两门课程基础上加入“大学生职业道德”。而以上课程又包括就业思想、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内容。不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就业政策和市场动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而且提高学生就业面试的技巧,为其今后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不可否认,这一成就的取得与近几年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关注、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及引进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密切相关。如何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重视程度、教学形式及全程化建设三方面进一步思考。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思考

(一)加大课程重视程度,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

受办学观念和经济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高。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安排上。首先是时间安排,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集中在毕业学年,学生都是在毕业找工作时才开始学写简历、学习就业技巧、无目的地搜罗就业信息,甚至有的学生快到毕业都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取向。由此看来,建议高职院校牢固树立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理念,从新生入学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且贯穿学生大学学习整个过程。其次是课时安排,为实现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让学生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三年中建议安排48学时,考虑到高职院校第六学期已安排实习,所以该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学期完成,即高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完成。期间学校应当避免课程设置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做好必要的教学评价和监督工作,确保教学过程顺利、有序进行。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

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和感受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等原因,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选择上基本以传统教学方法,即课堂讲授为主,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单纯运用讲授式教学法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除了介绍当前就业形势、政策、岗位需求信息、协议的签订等相关内容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将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测评、就业观教育、面试技巧等内容分别设计到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情景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变换角色、身临其境地感受和领悟,从而在情境展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情景模拟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做出分析并让学生分享自己从活动中获得的对职业知识的看法和体会。当然,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先由教师引进就业中的典型案例,再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并要求学生课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此外,心理测验法、资料分析法、岗位分析法、现场感受法和经验交流法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增强教学效果。在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下,学生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现场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以便在以后就业过程中发挥得更为出色。

(三)完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化。

在教学形式上,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往往是“一锅端”,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是以报告会、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即使是大班教学,也是面对上百人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师无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如有些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有些学生的心理负担太大,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不擅长人际交往等。这就需要开展小班教学,便于教师针对不同群体类型,实施不同的、有侧重点的个性化指导,必要时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剖析,建立系统化的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成功就业。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以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同时学校应建立起该课程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反馈、检验并不断探索、完善该课程的建设,以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适应职场,完成职业人的转变,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黎梅.就业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09).

第4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72-03

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值蓬勃发展,并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顺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2008年安徽省提出“建设职教大省”的宏伟战略目标。从2007年始,国家财政对中职在校生每年发放1500元生活补助,并逐步推行中职职业教育免费教育政策,此举进一步促进中职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就业指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中职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中职学校围绕就业来开展工作,学生在校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就是直接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然而,据一项针对中职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22%学生认为将来会从事管理工作,工作轻松且薪资待遇高,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上,加强中职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及时纠正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的片面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就业指导教育,能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有助于学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笔者结合数年来的工作实际,认为就业指导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组织,科学实施,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一、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组织实施

1.组织保障健全有力。就业指导教育属于学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德育教育。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有丰富德育经验的教师组成,校各职能部门如就业办、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要密切配合。领导小组要带领成员研究中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中职生的新特点,社会对中职生的新要求,制定出就业指导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总体目标、主要内容、主要途径、评价方法等。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各部门负责人各司其责,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工作要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保障就业指导教育的有序开展。

2.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就业指导教育要强调针对性、时效性、一贯性。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德育工作小组要编写出详尽的教学计划,分学期确定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第一学年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正确认识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中职生的新要求,中职生的就业层次,职业道德教育等,主要解决“我们是谁”、“我们在校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第二学年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中职生的职业规划,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企业文化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就业前的准备(心理输导、社交礼仪、面试技巧等),学校就业工作制度等,解决“我们将来做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中职生的具体要求及就业过程的各个环节,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正在执行的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中,开设了《职业生源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发挥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作用。

通过两年的就业指导教育,中职生通过学校的统一安排或自主创业,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就业后能把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保持下去,发挥专业特长,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管理,适应工作环境,胜任本职工作,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

3.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就业指导可通过多种形式实施教学,主要有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报告会、成功学子报告会、参观等。

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在课时安排上,实行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德育课教师担任大课教学,班主任利用班会进行小课教学。大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力求做到“严肃问题轻松化、针对问题共性化、解决问题方法化、教学过程案例化、教学方法互动化”,避免枯燥的说教和深奥的理论阐述。另外,针对班级的个性问题,开展班主任小课教学,这也是对大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由学校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就业指导报告会,主要分析本校就业工作情况,宣讲就业制度等,同时也可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做专题讲座,分析国内中职生的就业形势,介绍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如何适应角色的转变,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就业指导报告会主要是解决共性问题,让学生认清形势,做好职前准备。

邀请本校毕业的成功学子到校做报告。“以身说法”,介绍成功学子的成长奋斗经历,给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和借鉴,更具有亲和力和可信度。

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将来的工作环境,明确工作岗位要求,督促学生在校期间加强自我培养和学习。

4.教育过程全员参与。树立中职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仅仅依靠几次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报告是不够的,应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像关心招生一样关心就业工作”。结合就业的实际需求,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任课老师尽可将就业指导教育溶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满足学生未来岗位工作需求。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要将学生的在校行为和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利用班会等时间,反复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要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中职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座谈、讨论、板报、橱窗、专题广播等各种形式宣传就业方针、政策,介绍求职知识,培养求职能力和技巧。努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切都是为就业做准备的”氛围,从而督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珍惜学习时间,尽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外,学校就业后的跟踪管理也非常重要。虽然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接受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但在现实中还是会出现许多不适应,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5.教学结果考核评议。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学检查统一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检查范围内,通过检查任课教师的教案、课件等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意见建议,及时总结分析,调整教学计划,适时补充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检查结果应用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了就业指导课的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

通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基本达到就业指导教育的目标。同时笔者也发现,中职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尝试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二、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指导教育重视不够。一方面,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几乎没有接受过就业和职业教育,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就读时,对未来的就业处于一种完全空白的状态。另一方面,有的职业学校,只是在学生就业前,给学生简单的开一两次会,介绍一下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或是介绍一下单位的情况,平时根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且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就业稳定率较低。还有的职业学校,只注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外宣传,只注重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外部评价,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就业指导教育,其实这也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很显然,就业指导教育既需要前期的大量铺垫和引导,需要职后的跟踪服务与管理。

2.就业指导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首先在教材上,目前教材市场上关于中职生就业指导的教材,大多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与实际脱节严重,且没有一套系统的有关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各校基本上都是处在一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开展一些就业指导活动,随意性较强。其次,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国内尚没有“就业指导师”这种职业,与之相近的有职业指导师,但其工作内容侧重给社会上人员提供调查分析、职业测评、职介帮扶等,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涉及不多。现在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学科理论和工作实践,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没有系统的学习掌握,多是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讲解。受这两方面的约束,影响了就业指导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尚未真正形成。目前,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宣传,不能适应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虽然近几年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有所好转,社会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重普高,轻中职”的思想还是普遍存在的。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往往是家长无奈的选择,这种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缺乏正面的引导和宣传造成的。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中职学校自身这个单一的渠道,缺乏权威性。社会上还没形成正确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舆论氛围,这势必影响就业指导教育的效果。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有效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家长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和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实现“建设职教大省”的战略目标都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居红.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教学用书: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陈桂芳.中职生就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5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一、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开设就业指导课,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增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为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搭起桥梁,铺平道路。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教师不仅能科学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法规、传授就业知识和技巧,而且能及时而有效的向大学生讲解学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就业工作目标、落实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任务。

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观念陈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近年来各地高校普遍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在一年级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并不在少数,其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把该课程只将其作为“帮助毕业生找工作”的手段,并未认识到它对促进大学生成材的意义,片面追求较高的一次性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了我国众多高校职业指导追求的唯一目标,在指导实践中不是“授人以渔”,而是“授人以鱼”,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技术工匠,磨灭了大学生的鲜活个性,导致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念、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走出校园后到处碰壁、屡屡受挫。

(二)缺乏师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目前各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由从事就业工作或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领导兼任,他们虽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对就业指导的教学课程建设以及科研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些老师也缺少心理、择业、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定位等技能,不能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教学课程体系不健全。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教材内容老化,针对性不强,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各省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教材,组织授课,但教材和授课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没有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缺乏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学形式单一,课程针对性不强,缺少个性化辅导和自主创业意识教育。

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促进学生选择、获得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职业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是集理论、实践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就业义务的履行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会随着时代变迁、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发生改变,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精选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核心的力量是相对固定的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各院系学生工作处的辅导员以及副书记共同组成。辅助的就业指导力量是各院系的专业教师,他们大多能够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市场,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相关的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而言也较为信服,可以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许多企业的老总,社会的创业精英人才都可以请进来作为校外力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6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 教学 改革

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日益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带给各大高校的就业压力显而易见。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层意义上的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职业辅导与服务。因此,高校除了要注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还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以提高学生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我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各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情况各有不同,为了更好的分析就业指导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从四川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和建议。

(一)、我校就业指导授课形式与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四川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其他两课教学一样,授课形式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大课、讲授多、实战训练少、外加学生专业性较强,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没有结合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实际的就业能力培养不够,不能满足学生择业就业的现实需要。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也一般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等,或者由辅导员通过班会向学生强调"不做假简历"、"要讲诚信"、"要准确定位"等说教上。这种不注重实际、形式化、空泛化的指导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大多采取课堂说教形式,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理论知识传授,但是就业辅导和指导不能简单停留于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际引导和练习。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的学生就业指导。这是我校就业指导课程最需要完善和改革的地方。

(二)、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川美术学院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等一线学生工作人员组成,其中仅有1-2人负责就业工作。大多数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只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识背景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较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改革建议

(一)、构建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职业,了解实现自己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能理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活道路,并且具有以个人意志做出职业决定的能力,主动地去培养和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就业指导课程应是一门从新生入学到参加实习全过程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全程式指导体系。我校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式指导模式从近两年才开始实行,以往仅仅将就业指导停留在大四的就业前的辅导, 而对低年级学生考虑不够,缺乏对低年级学生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力指导。从近两年开设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来看,范围是涵盖了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但是但赋予的课程学时偏少,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全程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需求。

(二)、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

1、深入彻底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就业指导涉及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适应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前教育课堂系统和职业测评系统,通过测试,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制定适宜的长远发展的职业规划,明确个人的职业取向,提高他们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找准结合点。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所有专业教学计划,并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就四川美术学院学生,除了因材施教之外,还应注重自主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要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不失为缓解就业压力路。我校学生专业性较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条件相对来说较为充足,将来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会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逐步实现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

2、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其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学生从普通教育走向艺术工作人员,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有技术、有综合素质。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更深刻感受所学知识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促进他们透彻的理解就业指导知识。

其二在技能训练部分, 结合学生专业,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培训案例,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技巧、沟通技巧等。也通过以往开展的"模拟招聘"、"模拟自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向学生们展示了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技巧, 训练学生的择业技能。以现实中大学生就业维权或违约的案例,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这样多方面、多角度的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起了很强的就业信心,拥有了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其三实行请进来送出去教育方式。先行者的经历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于后来者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任课老师可以收集大量往届毕业生的相关信息,邀请具有典型案例的毕业生返校给在校学生现身说法,让在校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教训,学习他们的闪光点。送出去即:如果条件满足,应组织学生去观摩市内大型招聘会,学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点,总结求职者的成功之处;到相关企业现场参观感受工作气氛。

其四与就业单位实行无缝对接是就业指导课程很重要的一点。课堂里学到的再多都是终归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运用的。学校、系科应根据学生专业情况,邀请相关企业、画廊到学校给学生做相关讲座或者宣讲,让学生在校内能近距离接触到企业,了解到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外出实习,切实深入企业锻炼自身能力。同时尽力在实习时让企业添加面试一关,让学生真刀真枪的试一试自己的功力,感受实实在在的招聘气氛。面试后,学生们才会自觉地找差距找不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7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业思想和就业技巧的教育。开设本课程旨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引导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开设,能加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通常以“全程化、全员化、系统化、专业化”为目标来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其中,“全程化”是指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各阶段,“全员化”是指课程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系统化”是指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体系,“专业化”是指任课教师达到一定教学水平和教学要求。但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仍存在着不足。

1、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片面地认为就业指导课只是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和介绍求职技巧,对就业指导课定位边缘化,所以在教学场所、课时安排、师资力量和资金等教学资源方面投入量小。

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虽然在讲授就业政策与就业技巧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但缺乏有效整合,致使就业指导课在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存在缺陷。还有部分高校仅使用单一的讲授法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仍按照传统方式灌输就业知识,与学生互动性不强,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效果不显著。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院(系)党委副书记和学生辅导员组成。他们由于平时忙于工作,理论学习时间少,仅凭原有的教学和学生工作经验,难以保障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对策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主体因素和掌握客体因素,合理定位,解决职业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明确未来职业的方向。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相关性,以及大学生择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客观问题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们发现,学生对涉及择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等客体因素都十分关注,而对陆续出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却没有正确认识与运用,这是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所造成的。检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实践,那么课程改革的方向也应该注重实践这一部分,可以让实践进入课堂。

(1)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择业适应性。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既要解决大学生择业的困惑,也要符合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指导课内教学只能给大学生感性的认识,没有结合实践,大学生的择业只会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为此,我们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学时,让学生到专业对口单位和实习单位去见习,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加真实地感受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通过实践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微调,最后使将来真正从事的职业与自己匹配,达到较高的职业满意度。这也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

(2)运用课程学习手册贯穿四年教学与实践。就业指导课程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手册。学习手册按年级设置,大一包括:学生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参加大学生人生规划大赛情况等;大二包括:专业技能培训、规划方案的实施与调整、采访优秀校友访谈记录;大三包括:专业实习、参加实习招聘会情况、到专业对口单位参观与学习情况等;大四包括:就业竞争力分析、择业方案、参加现场招聘会情况、参加简历制作大赛情况等。只有完成手册的学生才能最终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

(3)课程教学内容加大体验环节。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手册的练习主要是大学生个体的课外体验与实践学习。我们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调查》中发现,只有14.9%的大学生表示很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对此,从就业指导课的课堂开始就让学生接受有一定挑战性的训练。让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就授课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与课件准备,并在课堂上介绍与演示。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同学间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求职技能的训练。与此同时,分组进行求职情境模拟比赛,比赛成绩与课程平时成绩挂钩,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2、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建设与教材改革的有机结合

目前,就业形势发展较快,就业指导课程的课内教学学时又十分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就业指导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及时进行就业指导教材的改革。

(1)就业指导网络课程要成为教师、大学生与企业三方互动的平台。就业指导课程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网络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利用学校网络课程的资源与平台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可以集职业测评、职业导航、职业规划、主题课程(包括课件与视频教学)、教学管理、习题库、在线师生交流等功能和内容为一体。网络课程将最大限度地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同时把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上交学习作业和随时与任课教师互动。我们还邀请优秀校友与企业加入到在线交流平台,让他们解答学生涉及择业政策、企业文化、面试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2)教材要针对大学生择业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程具有时效性比较强的特点,其内容更新也比较快,因此教材改革也应该与课程改革同步。各高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本校专家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与自编教材的撰写工作。自编教材可以结合各高校学生特点和择业实际需求,同时可附本校有普遍指导性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倍感亲切与实用。

3、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专职与兼职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是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而就业指导课程又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从《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调查》中,被调查的89.6%的大学生表示会接受信任的人在职业选择中提出的建议,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大学生职业选择方面还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学生不仅需要专职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职业规划和择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迫切需要与职场成功人士面对面讨教如何应对求职实战。因此,课程师资专、兼职有机结合是突出就业指导课程应用性的现实需要。

(1)专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专职教师专业化包括其专业知识背景、专业化培训、专业化调查与研究等。就业指导教师最好有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并参加专业培训和国家劳动部职业指导人员的等级考试。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同时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要熟知就业指导教学对象的专业与职业发展趋势,可以跟进教学对象的专业实习,在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中获取最新需求,从而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地设计好就业指导课程。这样,专职教师才不会与社会、企业和学生实际脱节,专业化程度才能真正体现。

(2)兼职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可以多元化,可以邀请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与企业成功人士担任,以此增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对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兼职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对大学生的建议都是具有指导、借鉴与启发意义的。特别是有关求职技巧的实际运用、如何创业、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等专题的教学,可以适当安排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同时可以邀请兼职教师加入到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和与大学生课内外的互动当中,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国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与发展创新的思考[J]. 南方论刊, 2009,(04)

[2] 席明. 创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变革中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3] 李成林.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应遵循“三性”原则[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4)

[4] 赵鹏云, 褚笑清. 浅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 辽宁高职学报, 2010,(01)

第8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改革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是为适应我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创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提前做好就业或创业的准备,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在目前大部分高校,课程标准由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每学期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活动,组织上课教师学习新的就业政策,交流授课经验及心得,探讨授课形式和方法,同时聘请本校资深专家听课,根据听课情况适时进行指导。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为20学时,计1个学分,大部分高校将该课程分为两大模块进行授课:第一大模块,包括现今就业形势分析,职业理想的树立,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等内容。目的是教育大学生认清当前形势,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寻找人生目标和定位,并根据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历程。这部分内容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第二大模块为就业前的准备和指导。包括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求职简历的写作技巧、礼仪与面试技巧以及创业。这部分内容在大三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从整体来看,高校历来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还是很重视的,但如何根据新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改变就业指导课程的传统模式却有待探讨和研究。

二、经济社会中,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用人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今天,大学生毕业后除了极少数能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外,大部分都要踏进企业,走向社会,那究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高校毕业生才受欢迎呢?依据本人长期来对企业和有关用人单位考察、接触、了解与交流,谈了如下几点看法。

1.企业最重视的是敬业精神与团结协作。现代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除了考察其是否有责任感、敬业精神;是否诚实正直,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这些之外,还特别注重所选人才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

2.企业最看重的是能吃苦耐劳的作风。什么是吃苦耐劳?不要总以为吃苦耐劳只有在生活艰苦时才能表现,吃苦耐劳是一种精神,只有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工作的需要。能吃苦耐劳的人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未来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注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适应能力,走向社会才能尽量缩短适应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3.企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本世纪人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从人才规格的要求看,现代企业急需复合型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尤其是容纳相当数量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人员精干,职能部门比较精简,这就要求从事具体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最欢迎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专业素质只是“敲门砖”,职业道路能否走得好,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现代企业用人的新特点。专业素质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对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调动自己能力和所学知识,迅速订出方案给予解决。而且品行、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不错,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能真正受欢迎。在企业的眼中,与人沟通、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等软性、非专业性技能和技术性要求同等重要。

总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为大学生的全方位“修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课率很高,但从各高校课程开设现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用人需求情况可以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1)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难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我国高校开课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课程建设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目前,一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只注重形式,信息量小,内容陈旧空洞与学生的就业需求脱节,教材内容及编排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大部分学生反映就业指导课实用性不强是导致其上课热情减退的主要原因之一。(2)师资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高校缺少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授课主要由从事学生工作或行政工作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数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此外,由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了多方面领域的知识,因此,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样化。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在教学形式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的现象,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内容比较空泛,一般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或人才市场等参观学习,进行实践体验,这样使得就业指导课普遍显得单调,缺乏生机与活力。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革新授课方式。在授课方式上应打破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应做到灵活多变,减少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增加招聘面试中的案例分析;减少教师单一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互动的模拟招聘演练;减少书面讲述,增加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2)与时代同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除了日常课本理论授课外,还应密切关注当前社会就业形式动态,以实例和模拟演练等生动灵活的模式作为实践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教学内容,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学改革开创新方法、新思路。(3)开放师资,引进成功企业人士上讲台。作为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企事业单位等校外机构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能够给学生作现场交流,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高校要以开放的思路,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界人士和热心的校友,来到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开展深入交流。(4)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就业指导课程应纳入高校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客观的信息反馈机制,提高课程质量,保障教学效果。其次,对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体现科学性、发展性、全面性、开放性和激励机制。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既包含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注重各项技能的全面培养。高校就业指导课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和理论,需要一批有责任心、有热情,且具有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针对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认真扎实地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活动,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工作切实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第9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毕业生 质量 追踪调查 教学改革 就业

我院开办高等医学专业有二十多年历史,多年来一直与原西安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联合办学,并多次开展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和相关研究,为提高办学水平积累了大量资料和诸多成功经验。

2005年我院重新组建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开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高等护理等医学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了决定职业院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我院于2009年6月~2010年7月经过前期准备、正式调查、资料汇总三个阶段的工作,顺利完成了医学类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与内容

1.调查方法 我院2004~2008届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四个专业42个班级的毕业生共计2041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23个班级共计1108名学生为样本,其中736人通过、电话访问、毕业生座谈等形式收集资料,372人通过QQ群访收集资料。

2.调查内容 毕业生问卷调查表分别以和QQ群访两种形式发出,内容涉及工作状况、在校学习状况、就业相关状况等三大项共46个封闭式问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电话访问内容涉及就业单位情况、月薪、更换工作次数、对学院的课程设置建议、能力训练建议、就业指导建议等问题。座谈内容涉及就业相关情况、对学院教学质量的评价及建议、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评价和建议。

调查结果

发出问卷调查表902人,其中形式5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应答率21.9%,QQ群访形式372人,有效应答102人,应答率27.4%;电话访问174人,有效应答85人,应答率48.9%,座谈32人;合计调查人数1108人,有效应答335人,合计应答率30.2%。其中,不同形式调查中内容相同的部分归并。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335人,分别来自116人、QQ群访102人、电话访问85人、毕业生访谈32人。

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看,就业单位以二级及三级医院(包括厂矿医院)为主。进一步分析其专业构成发现,在这两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98%是护理专业毕业生,这与当前社会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要求基本吻合,显示出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而口腔、临床专业就业去向以个体诊所、社区乡镇卫生院为主,药学专业以营销、药店、药厂为主(图1)。

(二)毕业生工作状况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

从毕业生工作状况自评结果看出(图2),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能体现热忱为患者服务,具有爱心,工作态度端正、勤奋认真、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心态良好。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工作胜任情况及人际沟通方面,评价一般。调查中还得知,94.8%的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或对口,68.9%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单位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三)在校学习状况的评价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图3、图4、图5)

对在校学习状况的评价涉及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水平、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等方面问题。其中,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范围,不满意、很不满意属于不满意范围[1]。调查结果显示:

1.毕业生对在校学习阶段的教学工作总体评价满意度高,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图3)。

2.大多数学生认为,我院有一定的社会声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有序,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方面令人满意,满意度达到96%以上。

3.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学条件设施、毕业实习安排上毕业生的不满意度在4.6%~8.7%之间,但是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不满意度高达18%(图4),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4.在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为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主动学习能力(图5),与麦可思研究报告基本一致[2]。

5.在课程设置方面,药学专业建议增加高等数学、办公软件、市场营销课程,临床、口腔、高护专业建议增加有关人际沟通、卫生法规等人文课程。

(四)就业相关情况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调查涉及就业意向、就业渠道、单位用人时考虑因素、职业规划、对学院人才培养建议、就业指导的建议等方面问题,调查结果反映:

1.62.1%的毕业生就业第一意向是市县的公立医院,20.4%的毕业生表示暂时或从不考虑到基层就业。

2.51.7%的毕业生认为获得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是学校的就业信息公告、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招聘会,认为通过报纸、广播、网站获得的就业信息可信度低。

3. 36.2%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29.3%的毕业生有模糊的规划,34.5%的毕业生没有职业规划。

4.就业中最欠缺的素质调查中,34.5%的毕业生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17.2%的毕业生是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15.5%的毕业生是沟通协调能力。

5. 64.6%的毕业生就业选择时注重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而注重薪资、福利待遇的占16.3%。

6.在毕业生认为单位用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调查中:39.7%的毕业生认为是执业资格,29.3%的毕业生认为是性格因素和交往能力,20.7%的毕业生认为是学习成绩。

7. 55.2%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应加强学生在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方面的训练,27.6%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能力训练。

8.在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建议中,希望学院多渠道收集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并向社会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切实做好桥梁作用。

调查结果的启示与思考

本次调查的毕业生采用了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性。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审视回顾学习及就业相关情况,从认识的角度上看,更加客观而深入,为深化我院教学改革和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分析调查的结果,我们有以下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面向专业群和职业生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综合能力。正如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一样,通过我院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从自身的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也突出显示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然,不同的专业各有其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因此也有侧重点,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

1.实行“双证书”教育及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院一直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陕南乃至全省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院校要继续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第一,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力不仅是专业技能,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有执业资格证书和个人的综合能力。据统计,近五年间我院执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护理专业在85%~90%,就业成功率高;而临床、口腔、药学专业由于行业准入制的原因,毕业一年后才可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贴近执业资格考试,加强“双证书”教育。第二,来自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在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另外,作为基本工作能力,理解他人、服务他人、积极学习能力也不可或缺[3]。诚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但职业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而是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互融合的集合体,这三方面的集合是以良好的应对心态、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娴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等综合人文素养为特征表现的。所以,高职人才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协调发展,这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教育重在技能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开展工学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4]。对毕业生在校学习阶段评价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建议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与麦可思研究报告一致[5]。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工作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工作的适应期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但由于各种原因,学院的实践教学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学科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下,加强与社会医疗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聘请医疗机构富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务人员进行带教,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整合,一方面增加了见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又开拓了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基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同时,改进实践技能考核对加强实践教学有促进作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完全由传统的考试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和方法应该革新。这就是,基于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鉴于基础课“必需”和“够用”的特点,可以采取试卷笔试的方法;基于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技能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一方面提高实践技能在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另一方面设置细化的考核标准,采取现场“练兵”、现场“作业”的方法进行评价,避免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其中有些专业技能课的评价还可以从实习的报告中形成基本结论。

(二)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成熟、自身定位及应对社会的能力不够。反映在:首先,62.1%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意向是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少有人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显示出就业观念的不成熟。在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早已将某些专业需求的人才层次定位于本科生,在这样的竞争中,高职生如果不转变择业观,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职毕业生应有自身准确的定位,基层医院应该是合适的选择。其次,在就业岗位中,63.8%的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根本没有职业规划。而高职医学生要想发挥自身“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特殊优势,就应该提早做好职业规划,找准定位、脚踏实地、明确目标,才能在岗位上不断攀高[6]。所以,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树立从入学时讲就业,到毕业时就好业的理念[7]。一年级新生,应着重让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认识专业的特点及将来适应的职业,确定奋斗目标;二年级学生应分析自我特点,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调适,培养和发展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能力,确认就业目标;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择业的指导。通过三年系统性指导使毕业生择业时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奠定基础,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本次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对检验我院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就业指导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此次调查对于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探索毕业生质量形成的诸多因素和相互关系,寻求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途径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3][5]麦克思研究院编著.王伯庆主审.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6]吕家将.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