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煤炭;供应链;界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维的创新,现代企业之间竞争中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竞争已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分析煤炭供应链现在的界面关系对提高煤炭供应链整体效率,加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煤炭供应链内涵
煤炭供应链包括煤炭资源勘探企业、煤炭生产企业、煤炭销售企业、用煤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物流部门,煤炭供应链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种流。吕涛(2009)描述的煤炭供应链的基本过程是:煤炭企业通过国家划拨或资源市场获得煤炭资源,通过采选环节将储存在地下的煤炭转化为商品,由煤炭销售企业结合用户的需求,与用煤企业签订合同,通过铁路、公路、航运等运输环节送达用户,可以作为能源转换、燃料或化工原料,对煤炭进行加工利用,整个结构如图1所示。
煤炭供应链界面关系
(一)界面内涵
界面,用系统观点解释,可将其定义为两个自主的系统为了达到更大的系统目标而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时的接触点。组织理论中研究的界面分为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第一层组织间界面:A界面研究两个或以上组织间关系。第二层组内部门间界面:B界面研究组织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和联系方式。第三层组织内部门内界面:C界面研究注重对同一个职能内部不同小组之间或任务之间的面。
供应链系统整体可以看成一个虚拟的组织,企业即是各组织单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受管理控制。这些实体或虚拟界面中包含了管理的内涵,存在管理界面。
(二)煤炭供应链界面关系存在问题
现阶段煤炭供应链上各层次界面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问题。煤炭设备及材料供应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之间的交易仍是”0-1”对策,不能实现“双赢”,在供应链合作中实际上处于作业层和技术层的合作。另外,由于信息的不透明性,供应商与生产企业不能共享生产计划,供给小的波动导致生产大的波动,比较容易导致一些采煤设备的缺货和库存现象的出现。
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由于煤炭生产有其特殊性。它的周期较长,从准备到出煤需要开掘石门、工作面上下顺槽等等前期工作,工作面完成后还需要维护巷道以及安装设备等后续工作,在生产出煤过程还要受到地质条件等非人为因素的制约,很难对用户信息做到敏捷反应(李光亮等,2003)。另外,由于煤矿主导企业对附属企业原材料供应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条件的影响,煤炭产量在短期内波动很大,煤炭质量也受到制约,完全依附于地质因素。
煤炭销售企业作为用煤企业和生产企业的链接点,专注于压低买入价格,提高卖出价格。它作为卖方希望煤炭高价出售,而用煤企业作为买方则希望低价买进煤炭,既增加了用煤企业成本,又降低了煤炭生产企业的利润。用煤企业则在销售企业之间引起价格的竞争,并在销售企业之间分配采购数量来对其加以控制。这三者之间以传统产品买卖为特征的短期合同关系,这种界面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点对点的结构。此外,整个煤炭供应链上游企业全部的利润都将转化为用煤企业的成本,使其成本提高。
改进煤炭供应链界面关系的建议
目前我国煤炭供应链上各界面间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整个煤炭供应链系统故障,即不能达到整条供应链最优。故障状态的发生可能是由系统要素本身功能丧失造成的,也可能是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障碍造成的(吕涛,2009)。初步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供应链界面间信息沟通不畅;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深;供应链系统运行存在着一些障碍。
煤炭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使供应链总体效益最大化,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供应链上各参与者建立起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煤炭供应链上各类主体相互之间的合作,离供应链管理所要求的合作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相互之间缺少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建议:首先,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及信息共享,有利于更加快速的对煤炭供需变化作出反应,各企业调整计划,减少供应链利益损失。
其次,建立煤炭供应链上个企业间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互相参与对方决策,同时建立煤炭供应企业的淘汰机制,定期进行业绩评价使其不断改进工作,对业绩比较差的煤炭供应企业要及时淘汰出局,以免挫伤其他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最后,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因为在煤炭供应链系统运行中,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和市场结构,还存在体制、机制和区域,而这些问题是微观协调机制无法解决的,煤炭供应链不仅要实现微观的企业获利,功能,还要实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中煤炭有效供给的宏观功能(吕涛,2009)。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合理灵活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陈国权.供应链管理.中国软科学,1999
2.吕涛.供应链的系统结构与协调机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1)
3.曹英.面向战略的供应链界面管理问题研究.科研管理,2004(1)
4.戴开富,杨先慧.国内外现代企业界面管理的比较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4.2
5.吴涛等.界面和管理界面分析.管理科学,2003(1)
6.夏德,程国平.基于广义虚企业的界面管理研究.管理科学,2004(2)
7.陈茂强.基于快速反应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商业时代,2008(19)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
1 概念概述
1.1 物联网及其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最先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主要的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的结合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主要的信息设备有:全球的定位系统、射频识别装置、红外线遥感技术、以及激光扫射装备等。目前比较常用的主要物联网技术有:EPC技术以及RFID技术等。EPC技术就是电子产品代码技术,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降低供应链的成本以及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水平,作为一种编码系统,在物流中的主要应用就是在商品标签的时候加上这样的编码就可以将与其连接的动态数据进行识别,从而确定产品的状态。RFID技术适合用于比较灵活化、自动化的简单却实用并且易于操作的技术,不仅可以支持可读模式,还支持读写的工作模式。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以及天线等。
1.2 智能物流供应链
对物流供应链进行管理主要的围绕企业核心展开,主要管理的内容包括各种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等。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驱动企业的采购、销售、生产以及财务信息等活动。目前的物流供应链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成本控制、供应链的可视性、用户需求的增加、全球化以及风险的管理等。供应链目前无法满足与成本的波动同步的需求。并且在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与用户的亲密程度等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使得目前的物流企业在成本方面逐渐的上升。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实现物流管理的的自动化和便捷化。智能化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更好的降低物流在仓储上面的成本,实现在物流的时候主动的获取信息,并且在货物运输的途中实现对其主动的监控。主动的分析相关的物流信息,让储集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实现货物和物流的跟踪和管理,最终实现信息流和物流的同步。
2 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将物联网应用在物流的管理上,一方面,体现了物联网应用于万物,实现人类和物理、信息技术的融合。高科技的物流管理技术和体系,提高了物流的管理效率,加快了业务的传输运送、方便了业务供应商和收货商,增强了企业的服务态度和素质,提升了企业的外在形象加深了企业与客户的联系,有利于方便企业与客户的合作。物联网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提供了高科技的管理技术,强化了物流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扩大了物流的服务市场和服务范围。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利用物联网对物流进行管理,既是物联网在现代化的一种应用。其可以检验物联网在业务应用上的可行性,是检验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物流管理采用物联网进行物流管理,是对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应用于万物的运作的支持。第三,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合作,相辅相成,实现两者智能化。综合地说,就是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科技高智能平台实现了物物相连,物流的管理更为便捷,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素质、拓宽了物流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物流管理利用物联网操作支持物联网技术和运作,实现了三网合一的运作。
3 物联网对智能化的物流供应链的影响
物联网的技术为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可以实现物流产生的更大和更专业化。还可以实现同类资源的集约化,并且实现各种横向的整合。更专业主要体现在对物流的信息进行采集的时候,通过深加工,实现商品的流程整合和优化。而物联网对于智能化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主要的影响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现信息的同步化和共享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供应链中的物品的同步跟踪,并且同时向所有与该商品有关的人传输所需要的实时信息和数据,不仅可以降低信息失真出现的概率,还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传输。物联网技术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其对信息的及时准确的预测, 并且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企业供应链的库存成本和水平。
3.2 优化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通过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转换,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可以将物流供应链的过程更加的优化,并且使得整个的物流供应链之间的管理更加的高效,同时降低人工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概率,物流供应链的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控就可以更加的优化。
3.3 实现网络无缝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顾客愿意选择物流公司进行购物。而个性化多样的客户就需要物流企业加快对其进行反应的速度,保证加工和生产过程的敏捷和快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流企业的成本增加。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对其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控制力度。帮助企业再次的确定其对物资进行采购的路线、方法和计划,在降低仓库存储成本的同时,实现再造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流程。
3.4 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
通过利用EPC技术,将每一个物品进行标签,在标签中加入可以对其进行跟踪的动态数据。这样就可以让任何一位与该物品相关的人员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产品信息的实施追踪,了解产品的成分、制造的过程和使用的说明等。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下的信息和价值链进行管理就可以实现物流供应链的可视化。
4 物联网对智能物流供应链的作用
针对物流企业的特点,物联网可以实现企业的所有相关的供应链从产品的产生供应商到客户全方位的动态化的管理。
通过将物联网的技术应用于整个的物流企业的所有供应链中,就可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将物流网运用与物流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具有很独到的作用,具体贯彻到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有:
4.1 生产环节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零部件以及i半成品、成品等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和辨别,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用人工的方式来鉴别的成本,还额可以有效的提高其鉴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4.2 运输环节
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所有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在EPC作用下的信息技术标签,并且在运输的路线上面安装一些可以对信息进行接受和转发的设备和技术,这样就可以对货物的运输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跟踪,了解货物的具置和信息。
4.3 仓储环节
通过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货物物流的仓储环节,不仅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活存管理的信息化以及自动化,将存货的盘点技术实现由以前的人工盘点,变换成目前的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的自动化的盘点。还可以实现对库房的存货情况机械能准确和及时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与企业的内部需求情况进行对比,以此来做出及时的补货和其他的决策,避免无效库存的产生。
5 结语
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更加的高效和便捷,并且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其可视化和无缝化,有效的减低物流信息的失真。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昆,马林艺,王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管理平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1).
[2]左斌,姚瑶.物联网在物流产业中的推广障碍、影响与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09).
关键词:能力观;供应链网络;竞争优势;协调者
现代商界的竞争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近二十年以来,关于供应链的研究逐渐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关于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网络的定义、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关系、供应链网络的结构模型等方面,对于供应链网络竞争优势的来源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竞争优势来源究竟是什么,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在对研究供应链网络已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对于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研究中,单核的“核心型网络”结构是主流,但是对于“核心型网络”中的核心企业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了核心企业本身给供应链网络带来的竞争优势。
一、动态能力观研究基础
Prahalad和Hamel(1990)通过对比分析代表日本公司的NEC和代表欧美公司的GTE,指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已经发生改变,从简单的产品性价比转为了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Teece(1997)提出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的战略能力是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是企业通过整合、建构和重置内外部才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二、供应链网络成员关系研究基础
由于供应链成员的数量一般都极为庞大,比如利丰公司在全球仅供应商网络就达数千家企业;成员的范围又很广泛,既有上游的供应商,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又有下游的经销商、零售商等;成员分布的地域也很广。由此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系统。如果管理新型的供应链关系成为供应链管实践中的挑战,对于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对于供应链成员关系的观点逐渐从单纯的竞争观、合作观发展为竞合论。另一方面,关于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复合联结关系也有一些研究。
(一)合作关系
早期的研究强调的是供应链成员的合作。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量的研究集中在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及伙伴关系方面。
国外的一系列研究集中在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紧密伙伴关系的利益特征、选择伙伴关系的准则以及关系的管理与实施。Michael等(1997)分析了买房---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利益、风险以及实施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应更多地拆去运筹学的方法来定量研究伙伴关系。
Cooper 等(1998)认识到供应链网络的动态网络特性,并十分重视企业行为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网络流程和供应链网络管理要素的分析框图,剖析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对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水平定位的影响。Christopher等(2003)通过对供应链关系中存在有问题行为的研究,评估了有问题行为的频率与供应链关系中信任与承诺水平的关系,发现任何破坏信任和承诺的行为都将会影响关系的力量和质量,从而导致供应链管理的低效率。
(二)竞合关系
竞合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横向关系企业间的同时竞争与合作,而对供应链企业的竞合关系研究相对还比较匮乏。
Maria等(2000)采用全新的案例---存在竞合关系的两个瑞典和一个芬兰的行业---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竞合关系中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是能够同时存在并被管理。结果发现企业的行为与消费者越远越表现出合作,越近越表现出竞争。原因是资源的独特性,离消费者越远,企业间可以通过合作产生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从战略的角度看,即在研发上与竞争者合作。
纵观供应链成员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转向基于委托理论、博弈论、企业资源论等,更深入地刻画出成员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本质。
三、供应链结构研究基础
Fu R.L.和Michael J.S(1998)给出了一般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其中有一个核心企业,其他一系列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展开业务。
于海生和龙迎红(2011)基于供应链网络的层次性、双向性、多级性、动态性和跨地区的特征提出“立体多核”结构的结构特征,以及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考虑供应链网络成员连接关系的强度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链网络种不同成员的特性,构建了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得出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度分布、节点强度分布和边权分布都是幂率分布的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供应链的结构,多数学者认为是具有一个核心企业的网络结构,也有学者提出多核的结构。
四、研究启示
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已经有资源观、知识观、能力观、制度观,但是对于供应链网络---非一般意义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能力观的企业理论入手,探究供应链网络的竞争优势来源,将企业理论移植到供应链网络中,这种尝试可能是对供应链研究的一种拓展。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J.C., Suvir V.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The New Competitive Edge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9(4).
[2] Cooper M.C., Lambert D.M., Pagh J.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ssues &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8,9(2):1-19.
[3] 焦志莹,张文彬 ,焦志敏 .供应链成员竞争合作关系研究[J].铁道货运,2005(2):15-17.
[4] 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18(2):96-98.
[5] 王玲.供应链网络组织竞合关系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习惯护理;呼吸功能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严重者可发生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该病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延缓呼吸功能损害、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1)明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2)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3)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共纳入9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为给予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的观察组和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55-69岁、平均61.6±7.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56-70岁、平均61.9±7.8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干预方式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常规门诊随访、用药指导、气道功能检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如下:(1)通过门诊一对一教育的方式让患者对患者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健康的饮食、作息习惯,并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2)每日进行2次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锻炼,每次20 min。腹式呼吸锻炼时,吸气动作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呼气运动使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缩唇呼吸锻炼时,吸气用鼻、呼吸嘴唇收拢呈口哨样。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气道功能指标
干预后4周时,检测两组患者的最大呼气流速(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计算一秒率(FEV1/FVC%);检测仪器:Jaeger公司生产的肺功能检测仪。采用改良MRC呼吸困难评分(MMRC)和 6分钟步行距离(6 MWD)评价呼吸功能。
1.3.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预后4周时,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3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检验标准: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EF(74.2±9.6)ml/s、高于对照组的(65.4±8.8)ml/s,FEV1/FVC(66.3±8.7)%、高于对照组的(58.1±7.4)%,MMRC(5.1±0.8)、高于对照组的(3.4±0.6),6MWD(388.1±56.4)m,均高于对照组的(317.5±48.3)m,生活质量评分(89.4±13.2)、高于对照组的(78.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40岁及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超过8.2%。根据目前的研究,该病的病因为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职业性粉尘、有毒化学物质,可引起小气道上皮损伤、纤毛运动能力减退、腺体肥大和分泌物增多的病理改变[1]。在此基础上可出现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伴有小气道病变和肺实质破坏,可引起长期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诱发性喘息、劳力性气促[2]。
COPD好发于老年人群,由于其本身机体功能较弱、体抗力低下,容易在气道病变的基础上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治疗。在临床工作中主张通过日常的干预措施来改善气道功能、延缓疾病进展、预防急性发作[3]。根据现有的临床资料,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呼吸肌功能是影响COPD患者整体病情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生活习惯、增强呼吸肌功能预期能够取得积极的临床价值[4]。目前,国外已有关于生活习惯护理、呼吸肌功能锻炼的报道。
我院于2011年开始对COPD患者采取生活习惯护理和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干预方式,并通过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的病例资料来分析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探寻COPD有效的护理方式提供参考。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功能情况和整体生活质量情况可知,观察组FEV1/FCV、PEF、MMRC、6MWD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气道功能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提高。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光兰,韦艾凌,黄美杏,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研[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753-1754.
[2]罗登攀,张洪球,徐郁颖,等. 慢阻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11,3 9(1):94-95.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护理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采用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肾脏功能。近年来,CRRT技术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了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已经扩展到各种临床上常见危重病例的急救,已超出肾脏替代治疗的局限性,这一技术在国外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得到使用,临床疗效评价日益肯定[1]。2004年12月~2006年2月,我院应用CRRT技术抢救继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4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外科手术后患者16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19例,急性胰腺炎5例,抗压综合征5例,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1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23~75岁,平均(42.3±1.4)岁,39例救治成功,2例放弃,5例死亡(死于电解质紊乱1例,循环功能衰竭2例,脑死亡1例,放弃血液净化治疗后死亡1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百特公司CRRT机器,透析器选用MINNTECH USA HF 1200。聚砜膜面积1.25m2,长度20.90cm,血管通路均选用股静脉穿刺双腔管留置行连续性静脉—静脉滤过透析(CVVHD)。血流速度150~200ml/min,透析液配方参照季大玺配方[2],碳酸氢盐即配即用,速度50ml/min,每次CVVHD 12h,共治疗95次,抗凝选用低分子肝素,首次4100u,每小时追加抗凝200u。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MODS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注意保持其稳定。治疗前可用4%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预充管路,以免引起血压下降。透析过程中根据血压变化选择适当的血流量,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2 血管通路的选择及护理 一般救治MODS患者应选用临时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透析次数多、病情重、血管条件及凝血机制差的患者需行中心静脉置管,以右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为首选。为防止感染,每次透析时应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透析前先用注射器抽吸血液2~3ml丢弃,这样既可抽出管道内已形成的血细胞凝集块,防止其进入血液循环;又可清除前次透析后注入的肝素,然后接血路管道开始透析。透析结束后,管道内应注入每毫升含肝素2mg的生理盐水3ml,以防管道内凝血。中心静脉穿刺导管一般留置数天至数周,为防止感染,导管末端可加用涤纶毡套,以便于组织与涤纶毡套交织后形成保护屏障,从而避免与外界接触,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2.3 抗凝 本组患者在透析治疗前有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例有皮肤、黏膜出血点,17例有外伤伤口或手术伤口。据报道[3],除非颅内出血或大咯血,出血倾向不应作为血液透析的禁忌证。但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出血情况分别采用无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透析,必要时透析结束用鱼精蛋白中和。对无肝素透析患者,要严密观察透析器及静脉壶有无凝血迹象,监测动、静脉压力变化,发现压力增高、血色变紫,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报告医生进一步处理。本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透析者均只用首剂量不用维持量,故透析后期要严密观察有否凝血迹象。肝素抗凝患者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黏膜及脏器组织有无出血征象,监测凝血活酶时间,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医生,以随时调整肝素用量。
2.4 脑功能损害的护理 本组患者中,有11例透析前有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出现烦躁或昏迷。透析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侧向一边,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妥善固定好透析管路,严防患者烦躁将单针双腔管拉出及管路脱开、折叠、受压致血管通路中断,治疗中要严密监测并记录神志、生命体征变化,查看透析机各参数及血流回路各连接部位有无渗血,有否抽血不畅。血流量应保持在150~200ml/min。透析结束时妥善固定好单针双腔插管,向病区护士做好交班,防止管道拉出、折断和敷料污染脱落。本组患者未发生单针双腔拔出、折断、回路脱开等情况,但有5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出现抽血不畅,经改变,调整导管后血流通畅,顺利完成透析。
2.5 肺功能损害及低氧血症的护理 本组26例合并肺功能损害,透析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6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另有9例出现与透析相关的缺氧。缺氧可加重脏器组织的损害,对这些患者应给予氧气吸入。应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防止透析液中碳酸盐浓度过高,以减少补体激活致白细胞黏附在肺毛细血管床上造成低氧血症及pH升高导致的换气功能降低。治疗中要密切观察呼吸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潴留患者给予面罩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应重点控制和观察呼吸频率、潮气量、供氧浓度、呼吸道阻力、血氧饱和度。注意呼吸道湿化和温化,及时清除痰液。观察患者呼吸是否平稳,有无烦躁、发绀及胸廓活动度情况,定时监测血气分析,随时调整酸碱平衡和呼吸机参数。
2.6 心功能损害的护理 本组16例合并心功能损害,透析中严密监测心电示波变化,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电解质浓度。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减轻心肌缺氧。对6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透析时适当增加超滤量,采用序贯透析,先单超再透析。但对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者预先透析,再单纯超滤[4],或透析超滤同时进行,根据病情、血压、心率、呼吸变化每小时设置超滤量,可减少透析反应。
2.7 低血压的护理 本组患者有20例分别在透析前及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低血压可造成肾脏缺血性损伤,加重肾功能恶化或延迟肾功能恢复,影响急性肾衰竭的抢救成功率,透析中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对于不同程度的低血压情况,经静脉血路给予等渗或高渗氯化钠、高渗葡萄糖、白蛋白等,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也可采用调钠透析,方法是开始时采用高张透析液,钠浓度调为145~155mmol/L,透析过程中逐渐降至等张水平[5]。经上述处理,20例低血压患者中17例血压回升到90/60mmHg以上,每次透析均按时完成,3例无效。
1 季大玺,龚德华,徐斌.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92.
2 季大玺,谢红浪,黎磊石,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2):802-805.
3 王斌.血液透析治疗20例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浙江医学,1999,21(12):727.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液灌流;透析患者;认知功能;个体化护理干预
有医学专家指出[1],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联合方案治疗时,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受到损害。为了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时辅以个性化护理对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透析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的慢性肾脏病患者28例作为常规组,其中17例为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60.71%,11例患者为女性,所占比例为39.29%,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为(53.4±11.5)岁;选取28例治疗期间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慢性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有18例、1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4.29%、35.71%,年龄29~74岁,平均(54.2±11.3)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发现两组资料存在相似性,P>0.05,满足深入研究的条件。排除并发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视听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排除长期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常规组 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即观察病情变化、体监测临床体征、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等。
1.2.2实验组 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分析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因素,给予患者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①高血压是造成患者认知障碍的主要因素:高血压会改变脑血流量,降低代谢能力,进而使患者脑动脉出现硬化现象,认知功能就会大幅度下降。因此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透析治疗期g,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给予患者有效的降压措施。若患者存在高血压疾病,医护人员应该反复向患者强调合理用药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不恰当的用药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得依从性得到提升。②贫血与认知功能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一般都伴有贫血症状,贫血会导致组织器官出现缺氧状态,患者精神、行为等方面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患者记忆水平明显衰退,执行功能较以前退化。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一旦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应该给予患者适量的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帮助患者纠正贫血状况,改善患者认知功能。③不良情绪会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肾病患者发展至终末期,需要长期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反复静脉穿刺会损害患者身体,患者极有可能产生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恐惧等。患者在消极情绪作用下,会产生应激行为,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消极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患者记忆功能、言语功能、执行功能等,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性格特征等,给予患者个体化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排遣负面情绪。同时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及时疏导心理,缓解负面情绪。④认知功能还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存在一定的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缓冲应激行为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其能使患者长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叮嘱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通过良好的家庭支持增强患者对生活事件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1.3观察指标 我院采用Folstein等编制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2]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分数在0~30分。27~30分表示患者认知功能正常;21~26分表示患者存在轻度认知障碍;10~20分表示患者存在中度认知障碍;0~9分表示患者存在重度认知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医护人员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次为正态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χ2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将整理的临床数据置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中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录入过程的客观性、真实性,处理数据时将95%为可信区间,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14%,将其与常规组患者32.14%比较,P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法在终末期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有文献报道显示[3],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认知障碍的概率较高。认知障碍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降低幸福感。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期间,应该重点分析影响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4]。
我院医护人员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在对58例透析患者实施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期间,给予护理措施辅助。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患者在治疗期间,32.14%患者发生认知障碍。我院医学专家分析发现,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有高血压、贫血、不良情绪、社会支持利用度,基于此,我院医护人员给予实验组患者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14%。两组数据比较,P
参考文献:
[1]赵亚红,孔令新,王艳云,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5,13(4):40-42.
[2]韩昕彤,马鸿雁,周莉,等.高通量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老年肾性骨病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76-3777.
[3]毕晓红,吴岚,王文峰,等.不同血液灌流连接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3):1745-1747.
【关键词】 呼吸训练;慢阻肺病;肺功能影响;护理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在北方本病更为高发,由于本病造成呼吸功能降低出现运动限制、呼吸困难等症状体征,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是全球第4位社会经济负担疾病,第3位致死病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颁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均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缓解期,排除其他对肺功能有影响的心肺疾病。
1.2 临床资料 选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2例,其中男86例,女50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9.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2~13年,平均3.6年。将本组病例分为呼吸训练组70例,对照组6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程度上无差异。
1.3 呼吸训练方法 由资深护士对患者进行心肺功能评价后进行缩唇腹式呼吸训练配合对抗阻力呼吸训练方法[2],患者采取全身放松舒适,左手放于胸部,右手放于腹部,将口闭严,用鼻深吸气吸气时腹部外凸,吸气至不能再吸,选取合适的气球,含住气球,然后缓慢呼气,将口唇缩起呈吹口哨样,尽力将肺内气体全部吹入气球内,同时收缩腹部,使腹部手随呼气凹下;训练每分钟8~10次,每次训练20~30 min/次,每天进行3~4次训练,连续训练3个月。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过度换气,对患者进行随时指导。
1.4 观察内容 对两组病例3个月后进行肺功能检测并比较;采用肺功能测量仪(德国耶格公司生产)测定,内容包括肺活量(VC)、肺总容量(TLC)、残气量(RV)、用力肺活量(FVC)、残气/肺总量%(RV/TLC)、第1秒用力呼出量(FEV1)、第1秒用力呼出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用力呼气高峰流速(PEFR)、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最大自主通气量(MVV)、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AS 3.0统计学软件,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呼吸训练组70例进行缩唇腹式呼吸训练配合对抗阻力呼吸训练,连续训练3个月后与对照组62例进行肺功能检测并比较,具体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出现呼吸肌功能和呼吸道阻力及肌纤维静态和动态长度改变、弹力负荷间失去正常平衡,呼吸肌功能失调,发生力学变化导致呼吸肌疲劳,呼吸困难;通过呼吸训练,缩唇增加阻力呼气,可以显著的延缓呼气时间,提高气管的内压,显著增加气道阻力,从而避免外周小气道提前陷闭,能有效地排除肺内的残留气体,有利于肺泡气排出,减少功能残气量[3],改善气体交换,达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气功能;腹式呼吸能够协调腹肌在呼吸运动中活动,增加膈肌收缩效率、收缩能力,减少功能残气量。增加潮气量,降低呼吸功耗,改善肺换气。
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呼吸训练时应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能够积极训练,建立康复信心,配合训练,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心肺功能情况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次数[4],避免过度换气、适度进行避免加重心肺功能。总之,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护理呼吸训练,效果明显,显著改善了患者肺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
参 考 文 献
[1] 王门为,安晓芳,齐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12): 1810.
[2] 张建华,刘惠俐,富丽芳.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3] 刘斌,周梅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5): 58—59.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管理环境
伴随着先进科技的进步与全球竞争的加剧,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思想不断发展变革,一些企业逐步开始运用供应链管理策略进行一体化管理,来达成企业内外环境的协同,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的满意度。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研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对于正确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特点与地位,提高供应链管理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 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内涵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购买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链接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企业带来了利润。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所实施的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控制功能及物流计划,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和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销售等职能作为一个统一发展的有机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物料流,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1)供应链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需求和供应”是整个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共享的概念。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占有份额和供应链的成本,因此它也是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供应链运作的基本原理是战略同盟,所以,供应链管理非常强调和重视战略管理。
(2)供应链管理是集成化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模式,它将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相关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扩散、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实现经营一体化。
(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顾客价值。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管理目标不局限于降低交易成本,还通过改善服务水平来提高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已给定服务或产品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包括人员价值、产品价值和形象价值等。拉动供应链的原动力是顾客的需求,通过供应链从下游企业至上游企业传递,只有生产出具有较高顾客价值的产品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维持供应链的运转、稳定和发展。
二、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1.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物流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指的是物资的运输、采购、配送、仓储等活动,它是企业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还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被人们看作为物流管理,二者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角度、管理范围、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供应链管理源自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能否有效取决于运输、采购、配送、仓储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运作状况。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2.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发展延伸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物流管理,但又超越了物流管理,是一体化、拓展的物流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局限在一家企业中,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效益。供应链管理是从物流全过程的角度,统一考虑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连贯、统一问题,将割裂的物流活动集中起来加以统一协调和管理。就是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调发挥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职能,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1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与功能。(1)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目标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交付恰当的产品。该目标要求物流管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服务等级效率水平及需求的产品等级效率水平。(2)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①订购过程管理。包括订购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商管理,企业可以利用配销单据对整个补充网络作计划,并向供应商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双方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订购单管理,检查订购数量,及时对已接受货物进行支付,取得供应商的充分信赖。②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就是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降低库存管理水平,加速库存周转,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2. 案例分析
美国零售业巨擘―沃尔玛很早就采取了快速有效的现代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调控,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把分销商、供应商、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以便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目前,沃尔玛85%以上的商品都是由公司的配送中心供应的,而其竞争对手仅达到50%的水平。由于采用了现代供应链管理,沃尔玛2009年的配送成本降至销售额的3%,而其竞争对手则高达6%。沃尔玛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使用了先进的物流技术进行物流管理,不但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为顾客提供了优良的服务和产品,达到了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和方法,它对传统的物流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应充分领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新方法和新思想,从战略高度重新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因为病患接受了膝部手术的关系,令其出现了关节习惯性制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关节的正常活动。在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对于提升病患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着极高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膝部骨折手术病患26例为研究对象,对部分病患进行了CPM锻炼结合护理康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膝部骨折手术病患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病患16例,女病患10例,病患平均年龄为(42.5±5.7)岁,在所有病患中,髌骨骨折者8例,股骨髁骨骨折者10例,胫骨平台骨折者6例,股骨髁骨折者2例,现将所有病患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患均经过手术治疗,且术后情况良好,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均使用了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两组病患的一般医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 法
1.2.1CPM锻炼法
所有病患在进行手术之后,均进行早期CPM锻炼。时间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在对病患进行CPM锻炼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相关原则来进行:
1.CPM机运动的频次:依照病患实际情况的不同,对病患使用60―90秒为一个运动周期,在早期,医护人员应该将速度适当的放慢,并结合其实际情况,逐步的增加频次。
2.运动角度选择:在对病患使用CPM机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先从小角度进行该项工作,(10°―30°)之后询问病患的疼痛程度,如果病患没有异常感觉发生,可以适当的增加角度。
3.持续时长:每次利用CPM机治疗的时间应该控制在半小时以上,一小时以下,连续对病患治疗21天,在间歇期内,对病患进行主动的伸屈膝部训练。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进行CPM锻炼法的基础上,进行普通护理,即:医护人员严格观察病患患肢的活动程度,肿胀程度,并将其患肢进行抬高处理。如果病患发生了伤口渗血,感觉麻木等异常情况,应该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医护人员,并为病患补充高钙,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如果经过检查后,病患患肢恢复良好,可拆除固定。
治疗组在一般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工作,具体如下:
1.2.2.1心理康复护理
对病患的内心感受进行及时的了解,并做到主动的去关怀病患,并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将术后进行CPM锻炼的必要性向病患进行全面说明,在根本上令病患真正的愿意接受治疗。
1.2.2.2主动性训练
在病患手术结束之后的首日,医护人员要指导其进行患肢部位股四头肌静力收缩工作,除此之外,也应对其进行踝关节和脚趾的伸屈动作,每次训练周期控制在6――10秒,结合病患实际情况,动作次数控制在50――110次之内。每天进行3―6组。以病患不出现肌肉疲劳为标准。在进行手术完次日,对其膝关节进行主动性伸屈活动。每天进行10次,每次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一病患的膝部关节伸屈适宜为标准,在术后1周,可以对其进行脚趾的抗阻力、髋部肌肉抗阻力练习。在手术后第3周左右,对其进行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
1.2.2.3相关仪器辅助治疗及护理
在进行完手术的低天,为病患使用骨创仪器进行治疗,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护士将两对电极板在病患的骨折位置进行交叉防止,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该项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长控制在30分钟左右,并在术后第二天为其选择适当的止痛方式,在术后第7天进行康复性治疗。
1.3效果评价
依照JUDEE相关标准,对病患膝部功能情况进行全面评判,该标准分为4个级别,其中:
优:病患的膝部关节活动程度在100°以上。
良:病患的膝部关节活动程度在100°――80°之间。
尚可:病患的膝部关节活动程度在80°――50°之间。
差:病患的膝部关节活动程度在50°以下。
1.4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利用SPSS18.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 当P
2.结果
两组病患的膝部关节活动情况比较详见表1
表1两组病患的膝部关节活动情况比较情况
3.讨 论
3.1实施康复护理的意义
对病患进行康复护理,其目的主要在于对相关功能发生障碍的护理方式[1],评判和处理进行全面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对病患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在根本上保证膝部手术的成功,护理人员在整个康复护理相关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关调查表明有约20%以上的经过膝部骨折固定术的病患存在一定程度膝部功能障碍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改善功能障碍。
3.2主动锻炼的相关作用
病患经过相关固定和复位等处理之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令其局部出现肿胀的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在手术进行过后3―5天发生[2],在根本上影响到了病患膝部关节的血液流通情况,在进行手术之后,对其进行主动训练,可以在不对固定造成影响的情况之下,令病患部位起到“按摩”的作用。在根本上加快了该部位的淋巴回流情况[3],以保证其血液的正常循环,进而减轻肢体肿胀的现象,杜绝病患的患肢出现血栓。对病患的膝部关节进行制动,会造成其膝部软骨出现挫伤现象。失去营养,发生粘连。利用早期活动能够加强细胞的活性,进而对骨细胞的形成达到促进的作用。同时对病患进行骨康复,能够起到对骨细胞形成一种良性的刺激。因此,在病患术后,应该对其进行逐步的康复训练工作,并对其给予一定的良性刺激,这样可以在根本上将其骨质疏松情况减少[4]。
3.3CPM机器使用意义
该机器是骨科功能相关训练的ROM延续,在粘连早期,对其进行被动活动,可以在不影响骨折手术部位稳定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松懈,给主动活动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粘连的现象出现。相关报道指出,在病患进行完手术3天之内,对其进行该项训练,且角度控制在30°以下,对其膝部伤口的引流并没有影响[5]。在进行锻炼的时候,应该本着嫌慢后快,加大相关活动范围的原则来进行,以病患能够承受下一次训练为基准。但如果仅仅依靠CPM机器对病患进行康复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以内主动性训练比被动训练要重要的多,只有在实际工作将两者进行全面结合,才能够令病患更好的恢复关节功能[6]。
3.4骨创伤治疗仪的相关使用
创伤仪主要分为早期与恢复期两种模式,和一般的康复治疗方式相比,其更加具有选择性。在病患术后早期,对其进行消肿止痛治疗,能够在根本上促进病患自身中枢神经吗啡类物质的分泌,进而达到了释放与阵痛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肌肉的张力。进而将其淋巴回流加以改善,最终达到消肿的作用。在病患恢复期内选择康复治疗的方式,利用一种愈合性电流,可以对其骨组织达到良性的激活,在根本上将成骨效应加以实现。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