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休闲体育产业 四川省 发展趋势
休闲体育,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所开展的,以提高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内容、促进自我完善为目的的所有体育活动的总称。与此相对应的,休闲体育产业指的就是由社会各部门提供的、所有的与人们的休闲体育活动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所有与这些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经营活动的总和。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如今,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已经初具雏形,并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四川省作为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不但自然环境优美,高山、河流、湖泊众多,还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从而为四川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在四川落户之后,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推动。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四川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线的明确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集群化发展是四川休闲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指的就是在某一产业或者是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大量的、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的企业和与此相关的机构在一定的地域聚集,并依靠相互之间较为稳定的分工协作,发挥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行发展的一种方式。具体到休闲体育产业而言,休闲体育产业中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整体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以及休闲体育产业结构的层次性和产业关系的关联性,都使得休闲体育产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再加上,近些年,随着四川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链的不断升级,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流动也开始更加的频繁和顺畅,从而使得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开始逐渐进入了集群化发展的进程。例如:成都国际体育城作为四川省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实际上就是四川省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标志。成都国际体育城以成都市的休闲资源和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依托,结合成都市的区域资源条件和市场基础,打造了从体育用品制造到特色体育的休闲产业集群,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成都国际体育城作为休闲体育产业集群之一,已经顺利实现了产业的整体联动发展。而通过成都国际体育城的发展也可以预见,集群化发展将成为四川休闲体育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二、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四川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之间不但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而且两者在具体的开发项目上也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互补性。例如:将休闲体育产业项目的开发融入旅游产业之中,不但两者之间不会相互排斥,而且还能够为游客提供具有休闲体育特色的旅游运动项目,从而丰富旅游娱乐的载体。
除此之外,四川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也为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切实的可能。四川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些旅游资源和地理优势,不但为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例如:西岭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是四川重要的旅游景点,不但是四川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十分契合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发需求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在西岭雪山开发观光旅游项目的同时,还可以开发滑雪运动、雪地摩托以及雪上飞伞等将休闲体育运动与旅游融为一体的活动;而峨眉山在观光旅游之外,则还可以组织开展蹦极、武术、瑜伽温泉等特色休闲体育项目;青城山则可以组织开展森林探幽等休闲体育活动;再如,四川甘孜地区,则可以将爬山、赛马和极限运动等具有休闲体育特色的项目融入旅游资源的开发之中,从而满足不同人群对于旅游项目和休闲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
由此可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闲暇时间明显增多的时代,休闲体育产业作为参与人口众多的新兴产业之一,休闲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形式简便灵活等特点,其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融合,能够为四川省的休闲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是四川休闲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和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为了促进四川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本省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和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抓好基建配套工作、市场细分工作和政策完善工作,尽可能的为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XXTYCY2016C03。
参考文献:
【关键词】LED产业;LED照明;照明设计理论;情调照明;照明应用
引 言
LED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和光源,具有绿色环保,不含汞、铅等中金属;抗震性强,耐用;能源节省等等多种优点。因此,它被广泛认可及应用。完整的LED产业链包括上游外延片、芯片的制作,中游的封装及下游的应用,此产业结构庞大,涉及应用领域广泛。
本文主要的内容是对照明设计理论的研究与分析,并通过其对LED照明应用的影响以及它和LED产业的关系分析,从而预测未来LED产品的发展趋势。
由于LED产业链庞大,若逐一研究分析涉及的领域,不现实且不能深入具体领域研究及分析,不利于准确分析LED产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选取LED产业下游应用的其中一个具体领域:照明应用,并以照明设计理论发展的角度,重点分析和研究照明设计理论的发展对LED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具体影响。因为,从专一的照明应用的领域,可从应用的角度折射出整个LED行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本文第一部分对目前LED产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合适照明设计理论的在LED产业中的发展潜在空间和有利条件;第二部分阐述照明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具体的照明设计理论,包括情调照明设计理论、飞利浦的情景照明、三点布光理论等,同时重点分析在LED产业中,照明设计理论的发展的影响下,LED产业上中下游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将分析照明设计理论的发展前景;论文最后一部分则为LED产业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及策略。
1、LED行业现状分析
对LED产业宏观因素的分析,能帮助我们研究在此环境中适用于照明应用及照明设计理论发展的潜在发展空间及其对LED产业发展的影响。此部分会使用PEST及波特五力分析工具对LED产业宏观环境进行概括性分析,以便研究出适合照明设计理论的发展空间及客观发展因素。
1.1LED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国家政策
LED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影响,此因素是不可预测性。但LED具有节能环保、应用广、寿命长等众多优势,越来越得到的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推广。但从节能环保看,据统计分析,我国照明用电每年在3000亿度以上,若使用LED照明替代,可节省1/3的照明用电,节约1000亿度,总电量等于一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三峡工程全年的发电量(数据出自: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办公室)。因此,不同国家相继推出扶持政策,大力推动LED产业的发展。
经济状况因素
国际持续的高失业率,欧元区债务危机和过早的财政紧缩政策已经使欧元区债务危机和过早的财政紧缩政策已经使全球经济增长减缓,根据联合国研究得出:世界经济有必要考虑到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从联合国调查得出的数据看出,世界总生产总值由08年经济增加率同比增长1.5%,到09年负增长2.4%。从2010年,经济增长同比4.0%,自此至今,同比增加率下降同比仅为2.8%。而未来发展的前景仍不乐观,具备不认定发展方向。
世界经济环境恶劣,从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以美国为首骨牌效应已经对我国经济造成长期的影响。近年来,2012年我们出口率也出现下滑,由5月份的1811.4亿元下滑至7月分的1769.4亿元。如图下3: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虽同比增长率下降(如图4),生产增长率持续,消费能力下降,LED上游的芯片生产将会造成产能过剩,而下游由于LED应用的成本及价格过高,同时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跌至1.8%(如图5),到时下游市场一片萧条。
LED产业链长,上游至下游的入行门槛也是从高到低,在应用领域要求更低。因此,目前由于经济大环境下滑,导致LED下游产业萧条,大部分企业的订单量锐减,而盲目投资缺乏长远规划的企业,也出现破产。目前LED市场容量在1200亿-1500亿,但产能却超过5000亿因此,今年或将40%的LED企业或面临破产倒闭。
同时,从2012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PPI指数看出,7月PPI负增长2.9%(图6),说明目前制造业产品目前的市场状况充斥着低价的恶性竞争。在LED产业中尤其可见,由于LED上游产能过剩,导致芯片价格下降,而下游的应用,尤其照明应用行业,更加以低价恶性竞争,市场秩序混乱。
2012年,国家经济增长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而目前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对国内LED产业的发展起到延缓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新兴技术和材料的LED,其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2、照明设计理论与LED产业的关系分析
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LED产业目前宏观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客观条件对照明设计理论的发展起到潜在性的促进作用。而照明设计理论是基于照明应用领域所发展的产物,照明经历了白炽灯到节能灯到目前的LED时代,它对产业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在LED产业发展中,通过分析详细照明设计理论的发展,可以促进LED产业提高上游技术水平,整合LED产业的发展以及扩大下游的应用领域。
2.1目前照明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2.1.1从白炽灯时代到LED时代的变化
白炽灯时代,照明设计主要以功能光亮度为主,增加照明产品使用寿命;由于白炽灯耗能,光效差,而到节能灯时代,照明设计除了以节能,提高光效外,节能能的照明应用也涉及到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不同的光线效果。常见的照明设计理论有----三点布光设计理论。在LED新兴技术的支持下,照明设计理论水平发展更快,不仅仅是根据不同的产经设计不同的灯光,更进一步地设计者需要考虑到灯光色彩的变化对人的健康、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影响。为了达到此目的,室内照明设计理论从10个实际应用方面去规范:
关键词: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现状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1.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煤炭将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我国既是全球第一的产煤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2.供需地理分布不均
我国煤炭产量已超过35亿吨。进口量增多,出口量减少,而我国煤炭需求量最大的是沿海省份,可是我国几乎90%的煤炭资源与生产能力分于北部和西部地区。
3.无法满足煤炭运输的需求
我国煤炭运输仍然呈现“北煤南运”与“西煤东运”的状态。煤炭资源的需求地理位置分布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使我国政府已在煤炭运输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无法满足煤炭运输的需求,运力短缺的情况在近期内始终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因此,煤炭企业具备了充足稳定的运输能力就具备了关键的竞争优势。
4.煤炭价格小幅度上扬
有效地供给、需求是决定煤价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以目前的情况看来,一个时期的煤炭产能过剩,会对煤炭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煤炭企业势必会控制煤炭的产量以维持市场的供需平衡。
5.煤炭行业集中度较低
我国除了有大型的国有煤炭企业外,还有很多的小型煤炭开采与销售企业。由于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能源紧缺的问题日益显着,环保、安全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的整合调控力度,促进大企业集团和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整顿小煤矿。虽然暂时我国煤炭产业的集中度较低,但在未来大型的煤炭企业势必成为煤炭产业的主体,在平衡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上起关键性作用。
6.煤炭行业管理范围宽广、要求严格
政府对煤炭行业的监督范围很广,譬如煤炭相关的勘察、投资、开采、生产、贸易、销售、运输以及出口等。坚持“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监管原则,煤炭安监局负责煤矿监察、煤矿安全监察以及指导地方政府来监管煤矿安全的工作,国土资源部对煤炭的资源勘查和开发进行监督管理,严厉查处无证开采和超界开采等等违法行为。
二、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1.充分利用促进煤炭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能源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我国的主体能源是煤炭,煤炭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我国的能源发展格局坚持“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把煤炭放在我国能源规划的关键位置上。煤炭是保证我国在未来20年内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性资源,它的经济价值会得到稳步地提高。因此煤炭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支柱,在我国能源消费者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2)有助于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近几年,国家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在抑制不合格能源的需求、控制高耗能产业增长速度的同时,坚持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的小煤矿,清理在建的项目,大力整合煤炭资源,抵制超能力生产,很好地抑制了煤炭生产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提高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国家在确定煤炭的基础能源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未煤炭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便有助于我国煤炭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宏观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大煤炭的需求量。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带动我国煤炭需求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迅速,从而带动煤炭需求量的飞速增长,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也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如钢铁、电力工业用煤持续快速增长,建材工业用煤维持不变,因而煤炭产业有了新的增长点。此外电力需实现“南北互供与全国联网”,促使高成本的全国范围内煤炭运输变为在网上快速调度和输送电力,进一步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
(4)创新技术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煤炭行业带来勃勃生机,随着煤炭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大批的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矿井纷纷建成投产,很大程度的提升了煤炭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逐步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
2.煤炭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煤炭行业安全风险依然很高。煤炭行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如水、瓦斯、煤尘、火、顶板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一旦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虽然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力度,但是安全风险仍然很高。
(2)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根据目前的生产能力计算,我国开采煤炭资源的年限是有限的,无法确定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3)煤矿建设规模过大,产能过剩。随着煤炭国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加,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产能也迅速增加。
(4)集中实施政策性增资政策,煤炭成本急剧上升。目前,由于提高技术设备水平、补还安全欠账等问题,煤炭行业生产成本急剧增长。再加上一大批正在酝酿或已出台的政策性增资政策,这些政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是必要的,但是太过于集中的实施,会造成煤炭成本急剧上升。如果无法形成上下游产业的价格传导,由煤矿一力承担,会对煤炭行业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臧文栓,陈甲斌,郭宝峰.煤炭行业形势分析及政策研究[J].中国矿业,2007(09).
[2]王永光.中国煤炭市场供需平衡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3]云天宝.国内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西北煤炭,2006(04).
[关键词] 花卉苗木 市场发展 趋势
一、未来推动花卉苗木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首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花卉苗木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在未来几年经济仍将快速、健康发展,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大背景是当前花卉苗木产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其次,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房地产业的兴盛也是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动力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也在迅速扩大,而新的城市建设又拉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园林绿化,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又拉动了花卉苗木产业的迅猛发展,这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循环体系。可以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是花卉苗木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对花卉苗木美化城市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但是当前还有很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达标,还需要大量的花卉苗木来进行园林绿化,这就不断拉动了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另外,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使得住宅区园林景观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高度重视,有关房地产项目的城市园林建设市场也迅速扩张,这为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成为了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动力 。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拉动配套园林绿化和环境建设项目的迅速发展。绿色通道和城市森林建设也成了花卉苗木市场需求的又一新的看点。
二、花卉苗木市场发展趋势探究
1.彩叶苗木需求将不断增加,整个彩叶苗木市场处于上升阶段,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彩叶苗木作为新兴苗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市场的强大需求下,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的城市绿化建设已经逐步走出了单纯的建绿,逐步改为彩化美化城市,新的景观工程和设计都需要彩色树种来装扮。目前城市绿化小花灌木的使用量非常大,销售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在重要交通干道两侧和重点风景区配置红叶系列彩叶乔灌木树种,来增强城市交通的变化。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发展较好的彩色苗木品种有金叶黄杨、红叶石楠、金叶龟甲冬青、火炬树、金枝金叶园槐、黄连木、无患子、紫叶矮樱、金叶椴树、黄栌类等。当前彩色花卉苗木产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投资风险是相对较低的。加上目前彩色苗木在市场中的供应还比较少,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市场规律告诉我们,新品种的推广通常伴随着比较高的利润和较长的发展前景,所以现在投资彩色花卉苗木风险还是相对较低的,对于新进入苗木产业的社会资本来说,彩色苗木产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大规格苗木和中高档花卉苗木供不应求。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城镇绿化步伐的加快,用来绿化美化环境的大规格苗木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市场趋势,许多球根花卉、地被植物、大型苗木被园林部门和企业广泛采用,同时许多新奇观赏植物也逐步进入了大众家庭。如龙爪槐、雪松、香樟、水杉、银杏、金丝柳、侧柏、黄杨等大规格苗木特别紧俏,尤其是胸径在15厘米以上的大规格苗木,市场价格和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如银杏、国槐、香樟、合欢、女贞、白皮松、七叶树、杜英、三角枫和五角枫等。
3.容器花卉苗木日趋成为市场新宠。容器苗木的特点就是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很高,株型特别完整,同时又不受季节性的限制,还方便运输,这些特点使的容器花卉苗木在园林绿化工程中被大量使用。在我国当前时期,容器花卉苗木产业才刚刚起步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国内苗木市场对容器苗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金叶六道木、重阳木、木瓜、红枫、垂丝海棠、广玉兰及桂花等适应进行容器栽培。
4.用于国家高等级公路绿化的苗木用量剧增,抗逆性强的花卉苗木销路不断上升。随着国家高速公路和高等级铁路的快速发展,道路两旁的绿化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使道路两旁的绿化效果尽快显现,对苗木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但是道路两旁的绿化需求的苗木是要求必须价格适中、规格中等的常见树种。那么具有抗旱和抗寒性强的苗木是道路两旁绿化的首选种类,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主要需求树种有香樟、红叶李、大叶女贞、蜀桧、刺柏、藤本月季、木芙蓉、垂枝榆、紫薇及美人梅等。
5.草花绿化种苗需求量大,宿根花卉和地被植物销路广。最近,主要用于园林绿化的草花和绿化苗木的种子种苗交易异常火爆。如草花中的、万寿菊、玫瑰等销售一直都比较好。另外,宿根花卉如郁金香、玉、百合、萱草等栽植时间普遍短,见效也非常快,最重要的是它的花期可以人为控制,比木本花卉容易管理。还有就是地被植物如地被菊、麦冬、鸢尾等都有助于大面积绿地景观技术的提高,其市场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参考文献:
[1] 晓 春:花卉苗木市场发展趋势.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7.01
[2] 吴子稳:合肥地区苗木花卉市场分析及对策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07.05
[3] 杨团应:从周至县苗木花卉销售特点浅谈市场走势及对策.陕西林业科技,2006.04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的价值,也就是经典的协同理论说:1+1>2。2001年6月,联想和西门子签署进军手机技术领域的战略协议,将电脑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融合出集无线通信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新产品。2001年10月,世界著名的家电生产企业索尼公司与从事手机生产的爱立信公司联合成立手机公司,通信产业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实现了产业融合。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产业融合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传统IT业的制造商、传统家电制造商和传统通讯制造商开始了殊途同归的接近。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
表1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比较
传统产业技术特征新兴产业技术特征
技术特征强调规模化经济
经验曲线
特定产品专业化
标准化
社会人本风格的工作方式
可塑性或多样性的成本高昂领域/范围的经济化
战略和扩展
多方向柔性生产
多样化和个性化
非人本系统
可塑性或多样性带来额外利润
操作系统特征集中化
大型工厂和车间
供需平衡和生产流水线
平稳行进式经营
标准产品设计模式
低比率变动高稳定性
库存管理
强化组织为核心的概念
岗位细化及相关奖励
批量生产分散化
分解/离散形式的加工能力
可塑化生产体系
起伏/转向式经营
大量订制产品模式
创新与强反应型
按需生产
功能为核心的概念以便于再组织
责任与职能扩大相联系
流动性系统生产
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条件。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①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②。其次,跨国公司根据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正在将传统认为的“国家生产”产品变为“公司生产”产品。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再次,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③和改革规制,取消和部份取消对被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人、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值得说明的是,技术进步加上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导致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产业边界,产生了被学术界称为“死尸融合”的现象。“死尸融合”迫使实业界对企业传统经营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企业重组(BT)、业务流程重组(BPR)、虚拟企业等管理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产业融合开始直接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将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结合起来,使产业融合变为现实。
对于产业融合,学术界对此论述因角度不同,提法各异。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的Anltaony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Miac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和Telemation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他们将信息转换成数字后,把照片、音乐、文件、视象和对话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个现象称为数字融合①。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从产业变动的角度认为②,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③。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④。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后,从动因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并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仅只在这4个产业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⑤。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从产业之间影响关系的角度主张,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岭言(2001)认为:新旧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成长为新的企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健(2002)将产业融合的涵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聂子龙、李浩(2003)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角度虽有不同,实质内容大致一致,即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可以称之为交叉产业和边缘产业。因此,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网、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从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它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①。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导致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将在更大产业经济范围内显现并发挥作用,从而使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化,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的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比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②(如图1),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③。
图1三大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④。产业融合能够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和创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竞争会进一步激化。在产业融合之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从产业的严密定义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原先有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使产业之间由原先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产业的新参与者,使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①。竞争激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企业倒闭和企业吸收合并等悲剧发生。在产业融合中,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但与传统垄断相比,也已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尽管TCP/IP协议与电话网中声音通信的线路交换技术截然不同,但Internet和电话通信的基础设施却同样使用物理电线和电缆。而且,随着声音和电视信号被数字化,同一网络设施可同时处理Internet、电话和电视数据。从这个角度讲,随着电信基础设施的融合,竞争趋于激烈,语音、视频和Internet服务的价格可能会更低。但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也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展事业范围,大大促进了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等。产业融合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等。在产业融合中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合并、并购等活动塑造了新的市场结构,新市场活动反映了价值链的一个实质性变化,从简单的信息传输变成为内容的生产和包装,或提供在线服务和交易。自由化和竞争使得信息服务的传输和发送已成为日常用品,并且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容量的商业活动,从而改变了当前的市场结构②。产业融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之间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一种等级分明,层次繁多复杂,容易滋生的金字塔型结构,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现代信息经济社会。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已步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的二元结构形态,虚拟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的主流模式之一。虚拟企业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共同创造某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一种网络式的价值创造共同体。虚拟企业打破了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横向管理。产业融合所导致的产业组织创新,要求产业组织理论做出变革以适应产业组织调整的发展趋势。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上来看,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的企业行为与关系,局限于产业内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方法(如SCP范式),已经无法适应产业融合问题的深人研究,因而需要提出新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产业融合后,现行的产业管制政策由于不同产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复杂化而逐渐失去原有的效力,产业组织政策将从严格的市场准人向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转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产业不可避免的要与他国进行互动协调发展,美国持续多年的“新经济”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欧洲“绿皮书”指出,如果通过创造一个支持甚至把握这种变化进程的环境来迎接这一变化,那么就将为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提高消费选择和促进文化繁荣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产业融合理论自从产生发展至今,已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融合后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将成为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已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改革产业规制,取消或减少对被规制产业的进出壁垒,为产业融合创造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技术融合;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实现业务融合;以市场为向导,推进产业市场融合;适应产业融合的要求和原则,适时改变现有产业管制政策;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建立促进产业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和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大力发展教育,消除产业融合的人才瓶颈;等等;从而加快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要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运用技术创新、网络经济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创新和人才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J],《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45-48页。
[2]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第24-27页。
[3]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第4期第4-6页。
[4]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72-76页。
[6]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第5-11页。
[8]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第16-21页.
[9]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17页。
[10]马健:《产业融合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第78-81页。
[11]周振华:《信息化过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第58-62页。
[12]岭言:《产业融合发展——美国新经济的活力之源》[J],《工厂管理》2001年第3期第25-26页。
[13]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年第2期第80-83页。
[14]周振华:《产业融合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0-76页。
[15]Mueller,Milton(1997),TelecomPolicyandDigitalConvergence,HongKong:City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
[16]Greenstein,S.andKhanna,T.(1997),“Whatdoesindustrymean?”inYoffieed.,Competingintheageofdigitalconvergence。
U.S.ThePresidentandFellowsofHarvardPress.
[关键词]物流地产;运营模式;物流基础设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26
1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国也从过去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全面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很多物流地产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很多物流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转型提速升级,创新求发展。一些物流地产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圈地热、投资缺乏规划问题,不利于物流地产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竞争的加剧让很多企业在思考如何提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的服务。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物流地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业内企业有所帮助。
2物流地产的运营模式
物流地产是当前一切工作专业化发展趋势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产业,是物流行业细化分工的体现,物流地产为物流业提供了物流仓储服务空间,进行物流资源整合,是物流业的基础设施。物流地产的发展体现了专业化发展趋势,是物流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集成后出现的重要物流设施。物流地产根据客户需求,选择合适位置,投资兴建物流设施,与客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专业物流设施,投资物流设施包括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物流设施租赁服务,以有效降低客户物流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我国物流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趋成熟,但物流地产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还缺乏管理经验,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违规用地现象
一些物流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违规用地现象,以工业用地的价格拿到土地后,私自改变土地用途,以发展物流地产名义从事其他业务经营。如一些物流地产企业以开物流园名义,经营商品交易业务,一些物流企业借土地升值赚取利润,这些现象都不利于物流地产业的有序发展。
2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很多企业受利益驱动相继进入物流地产业,众多的投资者的进入,让区域物流地产建设过于密集,一些物流地产企业未开展前期市场调研工作,准备工作不充足即开工建设,造成项目质量不高、重复建设等问题,有些区域物流地产空置率在60%以上,严重影响了物流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3缺少规模发展效应
物流地产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规划不足、区域分布不合理、不平衡问题,让物流成本过高。一些物流地产企业高度分散、不集中,不利于形成规模发展效应,本身物流业利润较低,合理的物流地产布点是确保赢利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物流地产企业规模效应不足,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4缺少前期市场调研
很多区域政府进行产业规划、制订物流地产发展方案,多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角度考虑,多考虑区域利益,未从市场角度制订规划,导致物流地产投资建设缺少规划,重政绩、轻市场,一些区域物流地产建设盲目追求大而全,忽略了市场需求。
35国内企业竞争加剧
当前物流地产投资建设中,外资占了较大比例,推动了物流地产发展,同时对国内物流地产企业造成较大冲击,国内物流地产企业服务与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外资企业,因此国内物流地产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4相关对策研究
1合理确定运作模式
目前中国物流地产的运作模式包括以下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地产商作为投资主体,将兴建好的物流地产物业租售给业主,由业主作为总包租者将物流地产转租给物流公司,由业主进行物流地产的总管理;第二种模式是由物流企业作为投资建设,自己进行管理;第三种模式是物流企业和地产商合作兴建物流地产;第四种模式是由第三方联系物流商和地产商共同开展物流地产业务运营。物流地产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经营模式。
1加强市场调研研究
要做好物流地产的前期调研工作,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规划可行性,确保物流地产项目有效开展,降低物流地产项目实施风险,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物流地产项目科学性,减少物流地产的投资风险性。
3 提高管理创新水平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物流地产企业要不断提高管理创新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做好选址工作,以客户为中心,做好信息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物流地产企业要做好货物跟踪和客户查询系统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整合水平,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和质量,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紧密结合物流地产业实际,做好物流管理工作,促进现代物流地产企业的发展。
4 统筹协调出台政策
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物流地产业的发展,要对土地资源加以合理利用,提高物流地产利用率,要对物流地产业的发展加以合理的引导,避免盲目建设,杜绝违规建设。对物流地产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以规避市场风险,要合理规划建设,改变分散的状态,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政府出台政策做好物流地产业的发展规划。
5提升管理水平
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物流地产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同时通过培养物流地产行业人才,提高物流地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物流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
5结论
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物流地产业的发展,当前形势下,要做好物流地产行业发展规划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推动物流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仲颖我国物流地产的运营模式与发展趋势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27-29
[2]许建辉商务模式交互界面视角下的物流地产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5):171,173
[3]对物流地产运营模式及趋势的思考[J].物流科技,2014(9):3
[4]汪传雷,胡梦文,汪涛物流地产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之策[J].中国市场,2014(27):13-16
[5]邢金凤我国物流地产发展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12):35
[6]黄友文我国物流地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2(4):167-168
[7]庞晓物流地产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商贸,2011(3):140-141
[8]侯普光物流成本视角下物流地产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2):1-2
关键词: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对策;趋势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水平,因此,对园艺产品的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产品的质量对其发展前景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国家都开始把对园艺产品的消费看成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也要重视园艺产业的作用,全面分析各种情况,把握园艺产业的发展前景。
1.园艺产业发展现状
1.1品种丰富
我国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很多资源都有利于园艺产品的生长,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如东部和南部,很多园艺作物能够快速生长,它们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而且对光照条件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也为丰富的园艺种类提供了有利条件。
1.2观赏园艺发展快速
园艺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很多农民开始转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在原有的农业结构中加入新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园艺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农民开始扩大自己的视野,将一些市场需求高的园艺品种引进生产,比如,观赏园艺一直受到农民的重视,人们开始探索产业化的道路,运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来推动观赏园艺的发展步伐,这种产业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一个新型的市场,而且还对不同区域的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生产技术较低
我国园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制约了产品的质量,虽然在温室栽培技术方面已经有很大的改进,并且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园艺的产业结构仍然有待改善。我国有大量的土地面积都应用于园艺业,但大面积的种植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产量,而且很多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些都对其生产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该产业的投入,从而使生产水平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1.4品牌化有待提高
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园艺产品的输出量有很大的优势,比如,水果和花卉都有很高的出口率,这些园艺产品大部分都是以半成品的形式运往国外,这些园艺产品在出口之前没有经过特别的加工,因此,附加值相对比较低,和国外的一些园艺品牌相比,我国园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比较低。为了使这种产业更具优势,园艺行业应该加大建设自己的品牌,改变以往通过廉价劳动力来实现产业利益的生产方式
2.园艺产业发展对策
2.1发展特色园艺产业
发展特色园艺产业需要结合不同的地理位置来有效开展,不同区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而且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园艺产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是在发展特色园艺产业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不同季节蔬菜的生长需要不同的光和热,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生长任何一种园艺产品的,比如,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夏季蔬菜的生长就更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而一些海拔较高的省份也可以引进符合这种条件的园艺产品,这样的园艺产业才会更加具有市场价值,还具有自己的特色。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也是影响园艺产业类型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洛阳,悠久的历史可以为园艺产业建立特色品牌提供大力支撑。
2.2提高市场竞争力
长期保持园艺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把握市场的需求,现在人们对园艺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产品的种类要更加多样化,而且产品的营养价值要满足人体需求,这些都对园艺产品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合理的生产安排能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在选择生产品种方面要做好搭配工作,播种时期的把握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益,比如,同一个品种可以错开它们播种的时期,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都能享用这种食物。采取差异化的战略,可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这也是创新生产方式的重要体现。
2.3通过营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园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在对园艺产品进行销售时,要针对产品本身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营销模式,市场中存在很多种类的营销模式,比如,展览会和现场展示就是比较常用的方式,很多园艺产品供应商还会选择和日用超市合作,通过设置专柜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园艺产品的销售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口碑的影响,利用这个因素需要充分考虑产品销售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才有利于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产品的利润。
3.我国园艺业的发展前景
3.1转向规模产业化经营
扩大园艺产业的规模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进行产业化生产之前,生产商还需要示范生产,这样才能减轻规模生产的风险。规模化的园艺产业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优化生产结构,通过加强各环节的合作来实现一体化经营,这些环节主要包括种植、加工和销售,不同环节需要重点开展不同的工作,比如,在种植之前,园艺经纪人要搜集相关的市场资料,从而引导农民种植一些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品种。产品的销售不仅需要把握市场的动态,同时还对物流和信息渠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发展各地园艺业的品牌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每个地方都可以结合独特的位置来打造特色品牌,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在建立自己的品牌产业方面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效,比如,新疆的瓜果就带有很大的标志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艺产品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这种需求不仅在消费量方面有所体现,而且在园艺产品的生产环节上也逐渐突显出来,比如,有机园艺业的出现就体现了这种产业的发展方向。
3.3发展观光园艺
观光园艺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而且在消费的过程上也有所改变,现在园艺业的发展在不断融入其它行业的概念,比如,建筑学和生态学,这些理念的结合对于生态农业功能的转变有很大促进作用,现在市场中开始出现都市农业,这种产业主要是打造有特色的生态餐厅来吸引顾客,这是合理配置不同种类植物的突出表现,顾客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中消费可以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都市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在整个社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身心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这也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农民在这个产业中也是受益的一方。因此,园艺产业要保持这种发展趋势,不断丰富消费的形式,这样才能提高园艺产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关键词:产业经济;升级;战略目标
小康经济发展目标下,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得市场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并持续推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升全体人众的生活水平,成为产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跨国易及国际资本流动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大,促进国际资源的快速有效流通。同时,交易的增加强化国家与地区间的融合程度与关联度。因此,深入研究产业经济发展和规律,能够帮助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快捷、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的发展。
一、全球化产业发展与升级
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促进各国家与地区的产业体系不断融合。传统产业间的竞争也由本土产业经济实力转化到上下游产业跨地区互动关系。一方面,本土上游产业的竞争优势,能够促进下游产业收获更多的竞争领域;另一方面,主流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的频繁互动和搭配,帮助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竞争市场占得一席之地。自此,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流转,形成有序的国际产业体系。而原始产业分工也由不同产业的全球性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全球分工,直至企业内的全球分工。最终,当产业分工过程中的要素转移积累到一定数量,并发生产业结构的变革、引发国际化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中,技术经济往往由于主体对于利益的追逐,呈现出高成本国流向低成本国的产业转移变化趋势,致使国家的分工格局出现变动,进而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虽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国家而言,科技、教育和研发水平偏低,但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吸收和借鉴,能够促进其结合自身特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抓住产业转移全球化发展趋势,强化技术的渗透和吸收,并在此中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地位。国际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资源的相互流动,使得国际贸易成为相互制约、联通并相互渗透的网络化产业体系。这一体系下,产业的各个环节会依据技术的进步而发生转变,实现全球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已达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高新技术的崛起,促进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其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性,致使全球范围资源最佳配置的趋势越演越烈。部分即将或正值成熟、衰退期的产业技术,逐渐被发展中国家引入,通过主动的高新技术研发参与或谋求资源共享和合作形式,实现产业的升级。另外,产业结构全球化升级还表现在对高新技术改造能力的提升。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借助高新技术的使用,以降低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生态环境的破坏。高新技术产品和管理理论的运用,能够提升产业素质,使其维持在相对的水平。
二、产业经济融合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发展逐渐向重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全球性经济过渡,致使原始的国家性边界产业系统逐步瓦解。国与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产业的互动越来与频繁,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交织、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产业结构。新型全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打破原始各国间相对孤立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竞争并渗透。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融合,促进全球性产业整合和重组,致使产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型经济融合趋势。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化配置,将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条件和优势全面融入到产业体系之中,形成互动互联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这一经济体系的建立,发达国家能够通过雇佣国外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实现社会所需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首先应摒弃搭建独立完整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应重视自身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分工和地位以及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业产业联系,积极进行高新技术和理念的学习,以促进本土的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发达中国家,本身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市场潜力等都具备相当大的发展优势。在全球化产业调整期,应结合本土资源优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提升自身吸引力,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投身入全球化产业经济融合的环境之中。
三、产业经济知识与生态化发展
综合各国产业发展来看,全球化经济基础变化的突出性特征是,产业结构不再着重刚性需求的发展,由传统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逐步转变到知识信息、智能服务、高效健康的软型化产业结构。因此,经济环境中金融、咨询、信息类服务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并逐渐过渡到知识型产业经济。知识型产业结构的又一特征,是科研和教育行业的不断渗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对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服务的需求。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不断地更新、创新并升级,才能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所以,产业技术和创新要求不断提升,产业劳动者不得不经受更加高质量的学习和培训,才能使用市场产业转型的需求。经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促进全球科研与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中科研、管理和咨询、金融类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成为多数国家进行初步产业结构调整的迹象。伴随社会经济的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服务性生产逐渐脱离传统的制造业,形成专门化的管理、服务机构,在细化市场分工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服务优势。产业发展中,经济绿色化成为新时期产业演变的另一显著特征。产业经济绿色化发展,倡导不同的产业部门搭建有效的经济资源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重复使用,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经济的过分追求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经济绿色化则是弥补自然、平衡生态,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源消耗量,有效控制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内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全球范围内生态与产业的互动关系逐渐加强。在此基础上,生态产品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形成有效的新型生态链,促进生态与产业经济的一体化互动。
四、军民结合战略发展
社会经济产业的转型期,军民结合成为全球化发展中军民产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与地区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增长,而非军事实力的较量。然而军工产业技术的发展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最先进科学技术,是国家技术发展的显影。民用产业发挥国防工业物质基础的作用,所以强化军工技术向民用产业的过渡,能够在保证平稳发展的同时,提升军工技术的商品化能力。而社会性产业商品化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升级民用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准;另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提高国家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军民结合战略的发展,战争的需求一定是首要的。因此,民用产业的发展时刻准备为国家战事而服务,并随时准备转向军事物资、设备或者重型机械的生产。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军民产业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各项发展措施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以保证有限的资源能够在太平时期侧重民用,在战争年间满足军需。目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及平面显示器等成果,已经完全商业化被运用到军民共享之中。可见,重视军民产业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发展经济力。
作者:李华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敏飞.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产业发展新思路[J].海峡科学,2011,10:3-6.
[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中州学刊,2014,11:44-48.
[3]任兴洲.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产业结构 关联性
[作者简介]赵磊(1989- ),男,安徽阜阳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刘晓明(1959- ),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浙江 金华 32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SB093,项目主持人:刘晓明)
[中图分类号]G7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21-03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个体发展和学校发展等三方面的需求。其中,产业发展形成的职业群和工作岗位与专业设置的关系最为紧密。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强省,其产业构成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具有代表性。研究浙江省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联性,对其他省份和地区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状况和趋势
探究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和趋势是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将通过对比2010年、2012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数量情况,专业数、专业点数,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第一,高职院校数量状况分析。近年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不仅高职院校数目逐年增加,同时开设的门类和专业也越来越多。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由2002年的25所增长到2012年的46所,实现将近两倍的增长,并且占到了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43.8%,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第二,高职院校专业数及专业点数状况分析。根据2010年和2012年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统计,对照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12年底浙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了19个行业(专业)大类,共设置了304个专业,覆盖全部532个专业的54.14%,共计1487个专业点数。与2010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统计结果①相比,除了都覆盖19个行业(专业)大类外,在专业设置的个数(264)、点数(1011)及覆盖率(49.62%)上都有所增加。
2.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笔者将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总结推断出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一,专业设置覆盖率逐渐提高。虽然各专业大类的专业数有多有少,但已经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专业设置的总个数、总点数都处于增加的状态,覆盖全部523个专业,覆盖率从2010年的49.62%增加到2012年的54.14%。可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覆盖率逐渐提高,专业设置比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专业设置目标趋向于打造品牌特色专业。从对浙江省高职院校数量情况的阐述中,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数量逐年递增,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职招生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是学校没有形成特色专业。因此,在走访调查中,各高职院校在突出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了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护理专业,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等。
第三,相关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逐渐降低。从22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12年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的个数、点数占当年总数的百分比,较2010年有所降低。可见,相关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设置比例逐渐降低。
第四,逐渐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从专业设置总数上来看,2010~2012年初,除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量减少外,第二、三产业相关专业总数量都在增加,但从专业占有率上来看,第一、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占当年专业总数的比率降低,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65.1%增至69.41%。可见,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已经逐渐形成。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和趋势
探究目前浙江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阐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1.浙江省产业结构总体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2012年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606亿元,位列全国第四。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08年、2010年与2012年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比分别为5.1∶54∶40.7、4.9∶51.6∶43.1和4.8∶50∶45.2②。虽然这几年内三大产业结构都有所调整,即第一、二产业比例降低,第三产业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三大产业结构皆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可见,浙江省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少的“二三一”结构。比较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发现,浙江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于全国第一产业的平均比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比重,而第三产业比重与全国的平均比重基本保持平衡。这说明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符合全国发展的趋势。从国际发展过程来看,浙江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产值比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浙江第三产业比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
2.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了解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分析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重要环节。通过上面内容的阐述,笔者总结出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如下:一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由2008年的5.1%降到2012年的4.8%,平均每年降低0.075个百分点。虽然比重在不断降低,但产值却持续增加,这说明第一产业的重要保障性地位没有受到任何动摇。二是第二产业发展稳定,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363.7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2657.78亿元,工业所占第二产业比重为89.11%、88.53%。三是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从2008的40.7%增加到2012年的45.2%,增加了将近5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正逐渐成为与第二产业一起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浙江省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中也为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它指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以下四个重点发展行业,即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新兴产业。
三、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专业设置应面向产业需求,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关联性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此,笔者将根据目前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探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分析。第一产业分为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农业在浙江省第一产业中占主导地位,2012年其产值突破1200亿元,占第一产业中的比值达45.4%,远远超过了其他三个行业,从业人员也是最多的。而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在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与农业相对应的专业共有7个(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观光农业、园艺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检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点数19个。与渔业、牧业(畜牧兽医、特种动物养殖、动物防疫与检疫)、林业(林业技术)相关的专业设置分散,专业数较少。这与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极为不符,远远不能满足第一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渐下降,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在减少,这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总数和专业总点数是相吻合的,即关联性是一致的。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数的29.7%,但就读于相关第一产业专业的学生仅占到总学生人数的2.33%,两者之间相差近28个百分点,存在着较大差距,呈现出不相关联的一面。综上所述,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关联性甚大,但缺乏与牧业、林业及渔业的关联性,甚至专业设置与渔业没有任何的关联性。
2.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分析。第二产业是浙江省的主导产业,2012年的生产总值达到1730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然而高职专业设置中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点数仅占到总点数的25.15%,相关专业学生数也远远低于第二产业所需人员数。可见,浙江省高职院校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欠佳。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的资源投入包括实训场地、实训设施及资金不足。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如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等对教学场地以及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往往要求有实训基地或者大型机械设备供学生练习使用,属于资金投入较高的专业。二是与人们的职业选择倾向有关。人们往往会将工业与较差的工作环境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一线工人没有多大出息。综上所述,浙江省高职的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整体相关性欠佳,但相关建筑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大类切合,能够较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3.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分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40.7%,到2010年的43.1%,再到2012年的45.2%,其增长速度居三大产业之首。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总数、专业点数都不断增加,由2010年的264个和1010个增加到2012年的304个和1487个。而比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学生人数,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4.21%和66.77%,前者比后者低32.56个百分点。可见,高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发展失衡,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数量和人数都大大超过了与第三产业相适应的比例。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设置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时,投资少、收益大,也就是说办学条件要求相对较低,学生毕业出路宽;二是此类专业涉及面广,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且工作环境优于第一、二产业。
从以上分析看出,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有较强的关联性,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结构合理性弱。从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专业的分布点数很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浙江省高职专业在一些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复性。如22页表所示,2012年浙江省高职专业分布点数超过100个的专业是:土建类、制造类、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和财经类,而电子类与财经类的专业布点已经超过了200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性,只看重专业设置的短期效益;二是当地教育部门缺乏对区域专业设置的合理规划。第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弱度相关。通过对三大产业结构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浙江省目前仍处在“工业化”进程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努力向“三二一”结构转变。随着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变,未来对服务业相关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此外,《浙江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重点,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被列入其中。这就要求高职专业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相关人才。但就目前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涉及新兴产业的专业布点不多,且开设的院校也少之又少,因此,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升级的相关性不高,不能满足市场对新兴行业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对策
前面已经阐述了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关联性,总结出造成关联性不高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本节将对如何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与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联合当地高职院校,科学规划区域专业设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较为紧密,因此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冷热专业设置显著差异、专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结合“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统一规划、指导。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筹区域内的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状况(重点是对专业建设的考察),根据各高职院校特点进行专业调整。基于合理规划区域人才发展战略的角度,以地方产业结构的特色为出发点制定高职专业发展规划。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由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通过对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点数的分析可以看出,热门专业的设置数量逐年增加,如财经类。正是由于热门专业能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短期效益,因此近几年来,热门专业建设的数量成为高职院校招揽学生的法宝,专业建设质量也大打折扣。浙江省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薄弱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由开办高重复率专业的套路向建设特色专业发展思路转变,并且能够迎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专业需求,从而使专业设置由数量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
3.企业、行业协会应提高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积极性。200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③可见,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的事情,还需要企业、行业等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参与。但就调查研究表明,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动力不足④。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企业、行业应响应政府的政策引导,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深化校企合作,参与高职专业建设。行业协会应该完善其职能,分析预测未来所需人才规格,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将信息反馈给高职院校,并参与到相关专业的设置中。
[注释]
①严新根,金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及思考――浙江省的数据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57.
②资料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局的《浙江省统计年鉴(2008)》和《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
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