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的功能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and logistics capabilities (LA)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ffects of GSCM on LA are measured. By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SCM includes green purchasing (GS), green manufacturing (GM), green selling (GS) and green recycling (GR); LA includes process capability, flexibility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GP, GM and GS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logistics process capability, GM and GS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logistics flexibility; GS and GR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capability and flexibility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partially mediate the effect of SCI on firm performanc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关键词: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企业绩效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firms;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logistics capabilities;firm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14-04

0 引言

针对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开始要求企业重视其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促使供应链企业开始逐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制造企业是中国工业优势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传统的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当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构成的重要因素,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期望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并因此得到相应的管理启示。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1.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中的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将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Walton(1998)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核心就是集成管理的思想在绿色供应链上的应用,例如可以考虑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环境战略中[1]。国内学者但斌,刘飞(2000)也提出类似的概念[2]。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有机协调和整合,同时,将环境因素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效益、供应链绩效和社会环境效应的和谐统一。

1.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早期的学者主要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如Nagel(2000)[3],Markley和Davis(2007)[4]等。后期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Canning和Hanmer-Lloyd(2007)分析了在供应商与客户关系中涉及环境因素时,关系中的信任和调整会发生的变化[5];Shukla、Deshmukh和Kanda(2009)通过对印度汽车行业的经验研究分析了其环境响应能力[6]。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看,主要包括以下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内容的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机制的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绿色度的评价研究[7];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效绩的关系的实证研究[8];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研究[9]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角度不同,所得结论也不统一。目前,许多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外的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研究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物流能力及其绩效的影响,对于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物流能力的相关研究 企业物流能力反映出企业物流系统利用企业内外物流资源,提供物流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和绩效。尽管有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物流能力对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10-15],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以西方国家企业为背景的,针对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物流能力分为流程能力、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分析物流能力的不同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物流能力不同维度的现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分析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认识自身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及其对物流能力提高的作用,并进一步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文献,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H1):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2(H2):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3(H3):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4(H4):物流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上述的理论假设是用于检验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在应用上的有效性。下面,首先开发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测量以及评价;其次,检验多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多维度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效力。

2 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结构

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将企业物流能力分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问卷调查时间从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0份。问卷通过实地形式或者邮件形式发放。样本企业来自某大型咨询公司全国的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在前期经过企业访谈或邮件咨询,并且这些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成效。在问卷填写前,我们都要通过面谈或者信件方式,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确保问卷回答者对问卷内容有所了解。本文运用SPSS19.0和LISREL8.70进行因子分析和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文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测项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引用国内外文献中出现,且经过实证研究证实的衡量项目;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及中国制造企业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访谈后,进行修改的衡量题项;③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获得的衡量题项。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构成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情况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当性考查,结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取样适当性的KMO样本测量值达到0.9以上;Bar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表明,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上述结果表示,所选指标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共提取了4个因子,表1表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分析结果保留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量表的24个题项,删除了3个题项。共提取了4个因子,因子一命名为绿色采购(GP),因子二命名为绿色制造(GM),因子三命名为绿色销售(GS),因子四命名为绿色回收(GR)。各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显示很好的收敛度。同时,这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8.585%,说明本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测量是有效的。

2.2 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在“制造企业物流能力”量表中,所有测项CITC系数都大于0.4,保留全部1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84,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此外,在“企业绩效”量表中,保留全部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06,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

接下来,将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作用,以揭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驱动方式。

首先需要确定模型中应该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维度来进行验证的有效性。因此,对以下理论模型进行比较:①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都合并为一个因子;②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并为一个因子,“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③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物流能力”合并为一个因子;④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将“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从各模型拟合指标来看,模型4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都比其他模型好,因此,可以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因子的模型优于其作为单因子或多因子的模型。

3.1 测量模型检验结果 本研究以LISREL8.71来检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的相关假设。测量模型的整体模型拟合优度,卡方自由度比χ2/df

因此,可以总结假设检验结果。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部分成立。

3.2 中介变量的检验 对于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的验证,本文根据Baron & Kenny提出的三步骤分析法[17]。表1显示中介变量检验结果,在绿色采购与企业绩效、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流程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柔性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假设4部分成立。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1.1 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构成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四个因子,即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构成。这是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维度,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还证实,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由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构成。这一结论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除体现物流流程的重要性,还突出柔性和信息能力的价值,为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构建提供参考。

4.1.2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及企业绩效的驱动作用

①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企业与绿色销售都对物流流程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11=0.429,p

绿色制造和绿色销售对物流柔性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317,p

只有绿色销售对物流信息整合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272,p

②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显示,绿色销售和绿色回收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γ41=0.142,p

③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还揭示物流能力不同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β41=0.226,p

4.2 管理启示

4.2.1 在供应链竞争时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企业应该跟随全球化竞争的步伐,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绩效。

4.2.2 从研究结论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在市场的行为处在较低端的水平,在以顾客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时代,将给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绿色采购和绿色回收方面,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

4.2.3 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对物流流程能力的建设比较重视,并且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从长远发展来看,制造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物流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

本文初步验证了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对企业绩效的预测力。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本文建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结构,需要以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看,本文的调查对象限定在制造企业,因此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另外,本文探讨的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Steven V. Walton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8, 4: 2-10.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1232-1234.

[3]Nagel M H.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 [J].IEEE, 2000.13(3):219-224.

[4]Melissa J. Markley and Lenita Davis. Exploring futu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 9(37):763-774.

[5]Louise Canning and Stuart Hanmer-Lloyd. Trust in the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the challenge of environmental(green) adap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7,41:9-10.

[6]Apratul Chandra Shukla, S.G.Deshmukh and Arun Kanda.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Supply chains learning from the Indian auto sector[J]:Journal of Advances in Management Research[J]: 2009, 6(2):154-171.

[7]刘笑.面向珠三角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朱庆华等.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12(3):81-85.

[9]李静芳,徐松和黄芳.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模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89-91.

[10]Zhao M, Dr?魻ge C and Stank T. The effect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 customer-focused versus information-focused capabiliti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 22(2): 91-107.

[11]Lynch D, Keller S and Ozment J . The effect 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 2000 ,21 (2) :47 - 67.

[12]Shang K and Marlow P. Logistics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aiwan’s major manufacturing firm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5, 41: 217-234.

[13]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3):301-307.

[14]Narasimhan R., Kim S W. 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firm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20(3):303-323.

[15]Rosenzweig E D., Roth A.V. and Dean J.W.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on Intensity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nsumer Products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 21(4): 437-456.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很多职业类院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是适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过程导向”作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一种成功教学方法,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工科、英语和计算机等专业,有较丰富的研究文献,但与物流管理相关的却不多。《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职业性定位要求体现的不够,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许多内容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技术手段单一。为此笔者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导向”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探索。

1 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在市场调研、分析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群:即操作层次(叉车工、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拣货员等),物流管理层次(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等),物流决策与规划层次(物流企业高层决策岗位、供应链管理经理、供应链规划师等),并参照“(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认证考试的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的供应链管理实务课程改革建设方向。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共性能力需求,职业能力侧重于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主要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合作精神、成本意识、服务意识和综合物流管理素质,以及供应链的设计与再设计(优化)能力、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能力和利用Internet和EDI等IT手段传递与共享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物流管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教改设计

2.1 “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以“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设计思路,以“理论够用、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面向就业”的理念组织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供应链管理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主题学习单元,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课程教改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从“认知供应链—供应链基本运作理论—供应链协作—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的课程内容体系(见表1),即将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教学环节分为6个模块,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为1∶1。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基本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关键能力和供应链业务处理能力的训练,并反映当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3 教学理论与创新

3.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课程设计理念

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

在教学模式上设计出三个环节,分别是理论讲授、过程模拟(视频、游戏)和实践。采用“五维动态实践教学法”,即灵活运用“仿真视频+游戏模拟+小组专题讨论+校内上机软件模拟+校外调研(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3 开放式考核评价

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情况、调研及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改革可有效地改变目前课堂讲授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病,使理论知识与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的任务、项目驱动教学,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听. 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 职业技术教育,2007(7):45-47.

[2] 姜大源.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 职教通讯,2006(1):7-9.

[3] 孙统超.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务实训教学课改[J]. 物流技术,2012(5):254-256.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康复护理干预;膝骨关节炎;膝关节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c)-015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knee joint functional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90 cases of patei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score, 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 quality of daily life before and 1,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1,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knee functional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1,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were more remarkabl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1,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pain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1,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were more remarkabl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body pain, physical function, mental health, social function and overall health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knee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reduce pai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aily life.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Knee osteoarthritis; Knee joint function exercise

骨关节炎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滑膜关节病,其中以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最高,在发病期间表现为软骨丢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周围反应,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僵直等,病程较长,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出现骨性肥大、功能减退甚至受限等情况,合并症较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目前针对骨关节炎的基础治疗包括应用止痛药物及非甾体抗炎药物等,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控制疼痛,期间配合适当的康复护理干预以达到改善膝骨关节活动功能、增加受累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目的[2]。本研究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康复护理干预,显示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0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ACR)制订的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3],均未处于急性期(膝关节周围可组织可见明显的肿胀及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能够准确理解并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及指导。排除膝关节结核、肿瘤、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创伤性骨关节炎、急性传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重体力劳动、过度疲劳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42~72岁,平均(58.13±3.45)岁;病程为5~8年,平均(7.12±2.34)年;体重指数为22~25 kg/m2,平均(23.78±2.12)kg/m2。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3~70岁,平均(59.25±3.98)岁;病程为4~9年,平均(7.09±2.29)年;体重指数为23~26 kg/m2,平均(24.02±2.07)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 0.05)。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用药指导(告知患者使用药物的方法、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等)、监测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常规等)、膝关节理疗等基础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以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干预及膝关节的功能锻炼为主。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面对患者所提疑问给予耐心解答,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给予疏导,站在对方角度出发给予安慰及关怀[4]。利用宣传手册、专栏、报纸等对患者讲解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康复护理的重要性、预后及可能达到的效果等,提高其对该病的正确认知。

根据患者病情制订康复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膝关节伸直,放平,吸气,将股四头肌绷紧,维持4 s,呼吸后放松3 s,重复该过程1次,共训练5 min。②直腿抬高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屈膝,屈髋,将患侧踝关节屈曲90°,膝关节伸直0°,直腿抬高10 cm后,维持15 s,缓慢放下后放松休息5 s,重复该过程1次,共训练2 min[5]。③空蹬车法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摆仰卧位,屈髋屈膝90°,保持双下肢悬空并放松,像蹬自行车的动作一样交替向上蹬空放松,重复该过程1次,共训练3 min。④内收肌群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坐在椅子上,屈髋屈膝90°,将两拳放在双腿之间,并夹紧双下肢,共持续10 s,缓慢放松后休息5 s,重复该过程1次,共训练5 min[6]。⑤站立位屈膝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站立位,两腿一前一后,做屈膝练习,将重心转移的方法,例如太极步、八卦掌等。期间注意屈膝的动作需慢,并将骨四头肌、内收肌群、小腿三头肌放松,屈膝的角度随着病情缓慢增加。膝关节功能锻炼的频率为起始周每日2次,每组动作重复5次,于第2周开始,每日3次,每组动作重复10次,若在锻炼期间出现明显疼痛情况,对锻炼的频率做出适当调整[7]。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及日常生活质量。①采用Lequesne积分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指标包括关节休息痛、关节运动痛、压痛、肿胀、晨僵、行走能力,得分越高,表明膝关节功能越差。②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纸上画一条长约10 cm的线段,线段的一端为0分,代表无痛,另一端为10分,代表剧痛,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8]。③采用简易生活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项目包括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各项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周与治疗前相比膝关节功能评分较低,治疗后1、3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周与治疗前相比疼痛评分均较低,治疗后1、3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评分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公司竞技能力 主管教练领导 高效能团队

一、公司竞技能力

公司竞技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公司员工的各种能力,即身体、心灵、情绪,行为等等,同时,也能对管理人的领导行为产生影响,提高企业竞争力。过去对公司竞技能力的研究集中在企业管理人层面,即企业管理人运用各种领导方式使企业团队产生绩效和职业承诺;近年对公司竞技能力的研究拓展至教练式领导(Coach Leadership)和管理教练技巧(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方面的研究,扩展至企业管理人、高层、中层小组领导者及一些高营销效益行业的星级营业员,探讨如何影响高效能营销团队,并接获领导者的公司竞技能力(Corporate Athlete)原素。

在现实上,香港金融营销行业的员工都处于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中,因此入职而离职机会率颇高,相反,保留的人力资源即是竞争力极强的,其领导者必然也具有相当的领导力。探讨这些关系将会了解这些行业的核心人员所具备的能力因素,从而改变金融营销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

二、效能心理学

效能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即研究如何让个人、团队和群体蓬勃发展和实现他们的目的;如何成功开发心灵的力量和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技能训练表演。这能鼓励体育、商业、娱乐和职业生活的所有执行中的巅峰效能,无论他们是精英、专业或业余身份。

在过去,我们已经看到了效能心理学领域的爆炸性,这种增长性主要表现在运动性能卓越的研究之中,主要适用于商业领域,是世界级锦标赛个人和团队的运动性能和经营成果之间的重要环节。同样,已增加教练表现最佳的利益,解决他们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为后进生提供补救教练。在此期间,更多的研究一直致力于理解成绩高的特点,在体育以及商业、教育、高风险的职业,演艺界也不例外。

效能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必须进入职场各级综合。效能心理学顾问的帮助下,为雇主提供的工具,以改善工人的效能。其中效能心理学家Jim Loehr和Tony Schwartz(2001)在哈佛期刊年提了公司竞技能力(Corporate Athlete)的概念,包括:身体能力(Physical Capacity);情感能力(Emotional Capacity);心智能力(Mental Capacity);灵性精神能力(Spiritual Capacity)。

三、教练领导行为

近年来,教练相关概念逐渐运用在组织与企业界的实务工作中。Goleman(2001)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有效领导力》文章中提及: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六种领导方式中,其中教练型(coaching),则为主要的类型之一,企业教练兴起并发展迅速,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企业教练发展趋势。

教练一词原出自运动体育的概念(coach),以正向激励、开放性互动、实时的回馈与持续学习的方式指导运动员;而教导制度在企业管理上亦广泛被采用(Blanchard、Shula,1995),经由有效教导可加速个人学习与发展,并使工作执行更有效率,同时展现个人工作自信,主管藉由教导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培养了组织成员的技能。Tichy、Cohen(1997)称此种组织为“教导型组织”;Palmer(2003)也曾提出透过有效的教导模式的工作成效,显著优于个人摸索的自我学习方式。近年来,教练相关概念逐渐运用在组织与企业界的实务工作中。

随着国际化经济市场竞争,组织发展向来以人才为重,愈来愈多企业重视并导入有关教练指导的概念与相关技能(Ellinger、Keller,2003);并期望管理者能具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Grant,2007),在组织中能致力于改变员工,提升员工个人工作表现(Meyer、Smith,2004)。然而,组织透过提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除改善员工表现以外,更能积极有效地改善领导模式,进而增强组织领导效能(Mclean、Yang、Kuo、Tolbert、Larkin,2005)。

另外,其他专家也对教练领导行为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有效地促进学习(Jarvis et al.,2006;Latham,2007);目标设定(Locke、Latham,1990;2002);传达业绩预期(Buckingham、Clifton,2001;Buckingham、Coffman,1999);回馈(Kluger、DeNisi,1996;London,1997);增强自我效能(Bandura,1997);行为实践(Druckman、Bjork,1991);反映(Seibert、Daudelin,1999);问责制(Holton、Baldwin,2003);一个信任,支持的关系(Lambert、Barley,2002;Mahoney,1991)。

1、教练技巧分类框架

Bennett、Joo、Mackie等对教练的分类框架进行了研究,概括为:教练:特点,能力,信念,价值观;客户:特征,目标,背景,学习方向;教练/客户关系:匹配的变量,质量;关系背景:组织的支持,规范和价值观;流程:方式(电话,人),样式(只提供便利,混合),技术,工具,频率/时间;结果:对具体目标的进展,可持续发展,自我意识,满意度,组织的影响。

2、主管教练(Executive coaching)

有些学者认为“主管教练领导”是一种情绪的催化与心情鼓励的形式(Ellinger、Keller,2003),并且试图建立与情绪能力有关的工作表现理论(Goleman,1998、2000、2001);此外,研究显示教导技能(Coaching Skill)与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有高度密切关系(Grant,2007),而有效运用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对于管理教练与员工或被教导者都是非常重要的(David,2005),特别是员工在接受主管教导后,员工自身的想法态度、工作情绪等均呈现出较以往更能自我调控的行为改变,进而拥有更好情绪智力的运用成效(Grant,2007)。

教导最早源自运动领域,Fournies(1978)认为“教导”(Coaching)是主管和员工面对面的讨论,让部属停止不好的行为,表现出主管想要的行为;Fournies(1987)则定义教导是一个为了解决部属的工作表现,而进行面对面的有效协助,并提高工作绩效的过程,其重点仍着重于导正工作中的问题;而Reiss(2004)则认为教导是持续性的协助工作团队达成组织共同目标,同时帮助个人加强专业技能、提高学习意愿、充实生活质量。

主管教练的定义和用途如表1所示。

四、高效能团队

Jody Hoffer Gittell(2009)对高绩效工作实践和预测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协调进行了研究。通过他们的关系协调,预计高绩效工作实践,以提高质量和效率的组织性能。

此前有研究表明共同目标、共享知识、相互尊重能使员工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沟通协调工作。关系的协调少使员工错过了具有不同功能的专业知识领域的员工之间的信号,影响了信息处理能力,及共享知识和相互尊重的创建。关系协调,能达至更一致的沟通和减少错误的概率,从而导致更高质量的结果。因此,高绩效工作实践加强员工之间的协调关系,我们期望高绩效工作实践和质量成果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

Katzenbach和Smith(1993)提出高绩效团队区别于其他团队的原因是在于它的强烈的人际承诺感(a strong senseof personal commitment)。因此,高绩效团队具有更深的目的性、更宏大的绩效目标、更完整的方法、相互间更重的责任、互补的技能。Colenso(2000)对高绩效团队的先决条件和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其先决条件包括目的、授权、支持、目标等;特征包括人际技能、参与、决策、创新、管理内部环境等。

Stott和Walker(1995)把绩效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三个方面:能力、工作环境、激励,认为可以把绩效看成是自变量为影响因素的函数:绩效=f(能力×激励×环境)。

Frances Thornton(1999)认为“最高效能”是识别和衡量,是指上级的运作,不论类型的活动。被定义为卓越的行为,即操作行为超出一个人的平均运作划定,峰值性能更高效,或以某种方式优于普通行为。Sharp等(2000)提出高绩效团队是团队中的成员都能为了他们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的发挥他们的潜能,高绩效团队的六个关键要素(enablers)如下:团队成员能力;技能、流程、工具和技术;人际技能、沟通、个人偏好;价值体系;共同愿景、目的(purpose)、目标、方向;组织价值观。

五、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研究假设如表2所示。

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六、研究方法

1、对象与抽样方式

本研究量表设计,经前测信度分析后,修改更订其容易产生混淆的题项问答方式,经由网络问卷填答与纸本填答两种方式进行施测,问卷施测采用便利抽样,其对象包含香港金融营销为主的不同类型员工,便利抽样各类别的金融营销员工以不记名问卷方式做为研究的对象,其抽样样本基本数据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拥有专业资格、任职年资、与最近一位主管共事年资、管理资产量等各项变量之操作定义与衡量构面来调查(如表3),先以前测纸本问卷70份后,再以在线网络问卷施测共计回收632份,此外另发放纸本274份给金融业在职营销人员,回收198份有效纸本问卷,网络问卷与纸本问卷共计830份。其网络在线问卷参考:HTTP://mysruvey.hk/。网络问卷前后发放时间约一个月,即2011年12月13日至2012年1月15日;而纸本问卷回收较长,前后发放时间约三个月,期间为2011年12月13至2012年3月20日。

2、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版本来进行资料分析,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如下。

(1)信度和效度分析。从测量一致性的观点来看,信度系指相同的个人在不同时间,以相同或相等的复本测量结果之一致性;此外,信度同时也是测验无误差的程度。目前最常用的信度指标是Cronbach’α,α值越高,其代表题项之间的一致性越高,而一般认为Cronbach’s α值在0.7以上者即为良好(Nunnally,1978)。本研究藉由检视“公司竞技能力”、“主管教练领导”、与“高效能团队”等变量题项的Cronbach’s α值,来进行信度分析。由于该问卷皆为国外学者所发展,是以将其问卷题项翻译成中文,并参考国内学者已曾翻译的问卷加以反复推敲,再由第三人把已翻成中文的题项反向翻回英文,核对其原作者之英文题项的意思,以检视题目翻译是否适切,以确认其信效度。

(2)叙述性统计分析。根据样本中的基本数据描述,包括人口统计变项之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工作属性类别、任职年资、与最近一位主管共事年资、拥有专业资格和管理资产量,分别以出百分比、平均数、标准偏差、次数分配等统计量,了解此研究样本之基本特性与在各研究变项间的分布情形。

(3)回归分析。利用回归分析验证公司竞技能力各构面与主管教练技能之间的关连性,以及主管教练技能各构面与高效能团队之间的关联,说明各变项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探讨出情感能力为主管教练技能的认知与高效能团队之间的最高关联。回归模型如下:

Ln = a1Phy+a2Eom+a3Min+a4spr(Man)+a5Phy×Man+a6 Phy×Per+a7Eom×Man+a8 Eom×Per+a9Min×Man+a10Min×Per+a11spr×Man+a12spr×Per+E

其中,Phy,身体能力评分;Eom,情感能力评分;Min,心智能力评分;Spr,灵性精神;Man,主管教练技能平均值;Per,高效能团队平均值。

【参考文献】

[1] A.RuiGomes,Sara Almeida e Sousa,and José Fernando Cruz.Charismatic,Transformational,AND Visionary Dimensions IN Sport Leadership,Leadership at the crossroads[Z].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6.

[2] Baek-Kyoo (Brian) Joo. Executive Coach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rom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Practice Andresearch[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2005(11).

[3] Bass,B.M..Personal selling and transactional/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M].The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and Sales Management,1997,17(3).

[4] Fournies,F.F..Coaching for improved work performance[M].NY:Van

[5] Nostrand Reinhold.Fournies,1978.

[6] Fournies,F.F..Coaching for improved work performance[M]. NY:Liberty Hall Press,1987.

[7] Garber,P.R.Coaching:Self-directed work teams[M].King of Prussia,PA:Organiz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Inc,1993.

[8] Gilley,J.W.,.Manager as learning champion [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2000,13(4).

[9] Good,D.J..Coaching practices in the business-to-business environ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1993,8(2).

[10] Grant,A.M.Enhancing coaching skills and emotionalintelligence through training[J].Industrial&Commercial Training,2007,39(5).

[11] Howell,J.M.,&Avolio,B.J.The ethics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Submission or liber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2,6(2).

[12] Cannella,A.A.,&Monroe,M.J.Contrasting perspectiveson strategic leaders:Toward a more realisticview of top manager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7(23).

[13] Foster,S..Peak performance coaching:Bringing out the best in people at work,on the stage,and in life[M].Ventura,CA: Executive College Press,2008.

[14] Frances Thornton,Gayle Privette,Charles M.Bundrick Reviewed.Peak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Leaders:An Experience Parallel to Self-Actualization Theory[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1999,14(11).

[15] Hambrick,D.C.,&Fukutomi,G.D.The seasons ofa CEO’s ten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

[16] Jaap J.A. Denissen,Lars Penke.Motivational individual reaction norms underlying the Five-Factor modelof personality: First steps towards a theory-b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 (42).

[17] John H.Humphreys,Molly C.Zettel.Transformational Leader Self-Perception And Objective Sales Performance: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Effects Of Beha-vioral Coping Abilit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2002(1).

[18] Jones,G.Performance excellence: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the link between sport and busines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2(14).

[19] Jim Loehr,&Schwartz,T.The making of a corporate athlet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79).

[20] Jody Hoffer Gittell,Rob Seidner,Julian WimbushA Relational Model of How 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Work[J].Organization Science,Articles in Advance,2009.

[21] Kenneth David Strang.Examining effective technology projectleadership traits and behavior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 (23).

[22] Keller,K.Coaching in the library:A management strategy forachieving success (Metz,R.F.)[J].Library Mosaics,2002,13(5).

[23] Mclean,G.N.,Yang,B.,Kuo,C.,Tolbert,A.,&Larkin,C.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ninstrument measuring coaching skill[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5,16(2).

[24] Mark r.Beauchamp,Steven r.Bray,MarkA.Eys,AlbertV.Carron,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MultidimensionalRole Ambiguity Perceptions in Team Sports[J].Small Group Research,2005,36(2).

[25] McCrae,R.R.,&Costa,P.T.,Jr.(1987).Validation of the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and observ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987(52).

[26] Michael C.Ashton, Kibeom Lee,Julie A.Pozzebon,Beth A. Visser,Narnia C.Worth.Status-driven risk taking and 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0(44).

[27] Randall S.Peterson,D.Brent Smith,Paul V.Martorana, Pamela D.Owens.The Impact of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Personality on Top ManagementTeam Dynamics:One Mechanism by Which Leadership Affects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Inc,2003,88(5).

[28] Randall S.Peterson,D.Brent Smith,Paul V.Martorana,.Choosing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When Data Are Scarce and the Questions Important: Reply to Hollenbeck, 2006.

[29] Ruth Wageman.How Leaders Foster Self-Managing Team Effectiveness:Design Choices versus Hands-onCoaching[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5).

[30] Park,S.Relationships among managerial coaching inorganizations and the outcomes of pers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nd turnover intention,2007.

[31] Peter Kelly,Steven Alender,Derek Colquhoun,New Work Ethics?:The Coporate Athlete’s Back End Index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2007,14(2).

[32] Pitcher,P.,&Smith,A.Top management teamheterogeneity: Personality,power,and proxies[J].OrganizationScience,2001(12).

[33] Suchetanadkarni.ceo personality,strategic flexibility,and firm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indian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dust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 2010,53(5).

[34] Shrout,P.E.,&Bolger,N.. Mediation in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procedures and recommendations[J].Psychological Methods,2002(7).

[35] Stratford Sherman and Alyssa Freas[J].The Wild West of Executive Coach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11).

[36] Tony Schwartz and Catherine McCarthy.Manage Your Energy,Not Your Tim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10).

[37] 贺小刚:组织能力的源泉:企业家能力及个体特征分析[J].经济管理,2005(1).

[38] 贺小刚: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能力理论的拓展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9).

[39] 贺小刚、徐爽:策略性绩效管理的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3).

[40] 廖瑞凤:人格特质、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之影响[Z].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食管癌; 呼吸功能锻炼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Respiratory Function Exercise after Esophageal Cancer Operation/CAI Qiu-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35):084-08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respiratory function exercise after esophageal cancer operation.Method:A total of 64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2 cases in each group.Blood oxygen saturation,respiratory rate,heart rate,pulmonary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care,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Before nursing,blood oxygen saturation,respiratory rate,heart rate,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vital capacity,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indexes of two groups were changed,and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Esophageal cancer; Respiratory function exercise

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Luoyang 47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5.021

食管癌是消化内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类型,具有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该病发病率近些年呈现出逐年增高趋势,已成为发病率仅次于胃癌的恶性肿瘤疾病[1-2]。临床治疗食管癌的方法较多,其中外科手术应用范围较广,且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由于操作过程中需对肺叶进行挤压以增大手术视野,反射性增加了呼吸道分泌物,导致胸腔中积存的气体或液体对肺膨胀产生限制,使有效呼吸面积减小,最终致使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增加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4]。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肺部并发症是导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49.8%左右患者的死亡和严重肺部并发症存在密切联系[5]。因此,术后必须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改善其呼吸功能及预后。此次研究抽取本院收治的64例食管癌患者,通过分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术后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本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食管癌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水平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食管癌诊断标准[6];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合并重大全身性疾病者;术中或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合并全身性感染疾病者。

1.3 方法

1.3.1 φ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详细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手术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术后引流管使用目的及方法;(2)向患者介绍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并劝导患者戒烟;(3)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情况,对其进行必要心理疏导,指导患者科学、合理、健康饮食及作息等。

1.3.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由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医师及护理人员成立临床护理小组,并对组内成员进行专业培训,使每一位组员均能熟练掌握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基本知识,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计划,由组内成员严格按照护理计划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入院第1天:由病房护士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医院环境、临床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等基本情况;对患者实施食管癌疾病相关基本知识和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意义和目的宣教;询问患者病史,并对其肺心功能、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据此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呼吸功能锻炼计划。(2)入院第2天至手术前:由责任护士劝导患者戒烟,并向其耐心解释呼吸功能锻炼措施,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器的使用方法、咳嗽训练、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等,多次向患者演示规范化操作流程直至患者完全掌握呼吸功能锻炼措施,并指导患者每日通过四种措施进行交替锻炼3~4次,每种方法每次锻炼5~10 min。(3)术前第1天: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操作流程及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掌握患者心理动态,消除患者心理负担及顾虑,以便获取患者支持及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呼吸功能锻炼措施掌握情况进行再次评估,并针对患者术后床上大小便具体情况进行训练及指导。(4)手术当天:手术完成6.0 h左右(患者处于完全清醒状态,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或趋向平稳),病房护士指导并帮助患者取半卧位,于病床上开始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5~6次),随后轻叩患者背部,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排痰、咳嗽(1~2次),帮助患者将痰液有效咳出。(5)术后第1~3天:帮助患者坐起,并由责任护士辅导患者于病床上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训练,每项训练交替进行(5~10次),每日进行3~4次;对患者实施氧气雾化吸入(5~10 min)后,轻叩患者背部,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排痰与咳嗽,每日进行3~5次,定时对患者双肺呼吸音进行听诊,并密切观察患者排痰情况;指导患者通过呼吸功能锻炼器进行训练,每日进行2~4次,对患者训练过程中不当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耐受能力对训练时间及训练强度进行实时调整。(6)术后第4~7天:由责任护士指导并督促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训练,两种训练方式交替进行(交替5~10次),每日进行3次;指导患者早、中、晚分别进行一次有效咳嗽与排痰;指导患者通过呼吸功能锻炼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每日进行2~3次,每次训练次数不断增加(最高次数为10~15次),并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7)术后第8天至出院前:指导并鼓励患者自主进行上述所有呼吸功能锻炼内容,并鼓励患者下床运动,依据“循序渐进”原则适当增加每次运动量。(8)出院当天:嘱咐患者出院后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作息;叮嘱患者在家不间断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锻炼;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慢走等。(9)住院期间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清扫、通风换气等,保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和空气的清新湿润,避免患者发生感染;同时,应积极主动、热情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动态,对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行疏导,详细解答患者疑问,消除其内心顾虑,使其住院期间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疾病康复信心。

1.4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对比护理干预前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心率变化情况;(2)对比护理干预前后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最大自主通气量、肺活量;(3)对比护理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4)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定标准:依据SF-36测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7]。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心率变化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心率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前后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最大自主通气量、肺活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理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对照组为46.8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433,P

3 讨论

食管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不仅导致患者出现极大痛苦感,同时增加了经济负担[8]。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有效措施,且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由于手术属侵袭性操作,因此对患者肺功能造成了一定负面作用:对患者胸廓完整性造成破坏,使其肺通气泵正常生理功能遭受损害;手术操作对肺脏组织产生的牵拉挤压作用可对神经反射及肺脏造成损伤,增加支气管与器官分泌物;胃部、食管吻合术可导致胃发生上移,对肺脏产生挤压作用,进而限制肺脏扩张;全麻下气管插管处理可对呼吸道粘膜造成损坏;气管纤毛运动能力减弱,导致其对分泌物的清除能力降低;术后切口疼痛感可对患者呼吸运动等造成影响,致使患者出现排痰受限及咳嗽无力等症状[9-10]。此外,咳嗽无力等导致大量分泌物潴留于气道,继而引发呼吸困难、缺氧、肺不张及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

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其肺功能改善,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有效清除,同时可增强患者手术耐受性,减少甚至避免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及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1]。临床用于指导食管癌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措施包括呼吸功能训练器、咳嗽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四种类型。其中呼吸功能训练的使用可对呼吸肌进行特定强度的特殊性训练,进而增强呼吸肌肌力,提高肺部功能,改善血氧饱和度及氧吸入量,提升血液与肺泡之间气体交换能力,进而发挥改善肺功能、增大肺容量、增强呼吸功能的目的;咳嗽训练可帮助患者将气道中的分泌物有效排出,避免分泌物潴留引发胸腔积液、肺不张、肺炎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缩唇呼吸有助于避免小气道关闭过早,减少肺泡中残余气体量,并增大有效通气量;腹式呼吸能有效增加膈肌运动,促使肺泡充分膨胀,增进气体交换,进而改善机体通气功能。由于患者术后1~3 d期间为排痰高峰期,且肺不张多发生于术后1~2 d[12],因此本研究注重患者此时间段内的呼吸功能锻炼。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13-15]。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为其制定详细呼吸功能锻炼计划,指导患者交替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器应用、咳嗽训练、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四种措施,尽量确保包括辅助呼吸肌在内的全部呼气肌和吸气肌积极参与收缩,从而实现锻炼和增强呼吸肌群力量与耐受力的训练目标,为术后可能发生的呼吸功能减弱提供充分的代偿准备,减少甚至避免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发生。术后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可促进其胸廓进行最大限度的运动,提高肺通气功能动力,促使肺扩张,增强胸廓及胸部的顺应性,提高通气功能,增大肺活量,改善患者肺部功能。而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人T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化呼吸功能锻炼模式,每日指导患者进行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法、频次、项目及相关注意事项缺乏科学性及有效性、专业性,极易导致呼吸功能锻炼难以达到预期目标[16-19]。而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并为患者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呼吸功能锻炼计划,可确保患者手术前后有效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且本研究中为患者制定的呼吸功能锻炼计划明确列举了具体时间段所应完成的锻炼任务,不仅能保证患者锻炼的规范化、规律化,同时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其护理质量。此外,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注重对患者病房环境的清扫,可有效避免患者于住院期间受细菌入侵而发生感染[20]。而心理疏导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消除其顾虑及心理负担,可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恢复信心,同时有助于建立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护理及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干预,研究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肺功能各项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食管癌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维持心率等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孝红,苏建薇.临床护理路径对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3):405-408.

[2] Hiramatsu T,Sugiyama M,Kuwabara S,et al.Effectiveness of an outpatient preoperative care bundle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pneumonia among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4,42(4):385-388.

[3]张琳,张少茹,高炀,等.临床路径在食管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8(8):61-62.

[4]陶历宏,何莲.临床路径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4):457-458.

[5] Zhang X D,Zhao Q Y,Fang Y,et al.Perioperative comprehensive supportive care interventions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a prospective study[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2013,14(12):7359-7366.

[6]李婷.临床护理路径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32-33.

[7]黄丽,王晓霞,张娟.回馈教学对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6-28.

[8]李爽,王立伟,胡文滕,等.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食管癌手术患者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8):951-956.

[9]王筱君,王晓静,郝雪梅,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8(16):50-51.

[10]周秀芳,路婕,楚晓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腔镜食管癌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4):19-21.

[11]梁瑜,王唯薇,赵洁,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2):1354-1356.

[12]赵丽华,姜金杰.临床路径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8):876-878.

[13]潘燕.临床护理路径在胸外科食管癌手术病人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4):656-657.

[14]苏二川,姚海燕,苏建薇,等.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与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医W,2015,39(3):328-329.

[15] Cheng Q M,Kong C Q,Chang S Y,et al.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J].Clinics and Research in Hepatology and Gastroenterology,2013,37(3):283-288.

[16]程应秀,金玲.临床护理路径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健康知识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8):35-37.

[17]张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河北医学,2014,20(2):334-337.

[18]谢家湘,彭纪芳,高梅.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4,40(19):2373-2374.

[19]王彩丽.护理路径在73例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202-203.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方法:选择肘关节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PCRA),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疼痛评分采用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SAr)和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SAm)分别观察患者拔泵前后的疼痛变化及肘关节主动和被动屈伸活动度。

结果:实验组术后3天拔除PCRA,对照组术后3天拔出PCIA;拔泵前后患者疼痛度及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肘关节手术后功能锻炼肘关节疼痛明显,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活动后疼痛有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术后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患者的满意度高。

关键词:肘关节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6-02

肘关节手术以术后48小时内应急反应最为明显,疼痛也最为严重[1],严重影响了术后的患者肘关节的功能锻练,患者满意率低,而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恰恰又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有报道称,早期功能锻炼就可获得良好的预后[2,3]。我科室术后应用PCRA和PCIA两种术后镇痛方法相互对比,发现PCRA具有明显优势,患者满意度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4月-2012年8月上肢肘关节手术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恐怖三联征14例,尺骨鹰嘴骨折18例,右肘创伤性关节炎15例,肱骨远端骨折25例,桡骨头骨折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PCRA,对照组采用PCIA。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种差异经统计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手术后实验组镇痛药为1%罗派卡因30ml+芬太尼0.5mg+0.9%生理盐水至150ml;对照组镇痛药为芬太尼1.2mg+氯胺酮100mg+0.9%生理盐水至150ml。两组输注量均为5ml/小时,锁定时间为15分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持续镇痛至术后第3天。

1.2.2护理措施。①两组病人均采用术前主管护士第一时间向患者进行术前宣教、介绍手术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增进信心、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及心理变化进行有效的干预;②术后指导患者家属学会使用镇痛泵,防止管道受压、折叠;对于PICA使用的静脉留置针,若有堵塞立即予以更换,建立新的静脉通道;③观察敷料处有无感染现象,无菌操作,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④术后第二天遵医嘱开始对患肘关节进行主被动屈伸锻炼,功能锻炼后及时冰敷;常规中药治疗及中医康复治疗,中频脉冲电疗,自制三黄水外敷,电针等治疗。

1.2.3评价方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5、6、7天及拔泵前后患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情况,疼痛评分采用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SAr)和动态(让患者屈伸肘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SAm)。0分为无痛,5分为差,10分为剧痛。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满意度。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实验组术后VSAr及VSAm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在关节损伤中最易发生关节僵硬的是肘关节,据相关文献报道[5]有10%-15%的患者肘关节发生损伤后会出现活动障碍和关节僵硬。而损伤后的制动修复时间的长短又与肘关节发生僵硬的几率成正比,如果制动时间超过两周,即会导致肘部僵硬。早期功能锻炼就可获得良好的预后。术后患者疼痛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采用适宜的镇痛方式可以增强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功能锻炼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实验组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其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率高。

综上所述,采用肘关节手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在采取相同的治疗护理措施的情况下,术后镇痛效果好,有利于功能锻炼的有效性,患者的满意率高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鉴.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5-1057

[2]蒋协远,张力丹,公茂琪,等.单纯肘关节后脱位需要严格制动吗?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36-738

[3]张力丹,刘兴华,蒋协远,等。制动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桡骨头边缘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919-921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与信息流设计、控制和优化,将适当的产品、以适当的数量、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对供应链上多个企业之间的有效协调,实现供应链无缝联结的集成管理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领域同时出现了覆盖的范围不同,功能层次不同的信息系统,它们既有重叠,又有区别,而为了达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内以及不同环节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供应链内的信息壁垒,这些系统的整合和集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对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协调的功能,使他们能以相同的节奏运作,以此来优化供应链的性能。但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多变性使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变得复杂化,从而导致传统供应链运作的实际进程和结果与计划发生偏差。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问题可能在局部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可能在某个供应链环节或某个供应链功能范围之内得到协调解决。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涉及供应链跨节点、跨组织、跨职能之间的协调。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跨越供应链多个节点或功能来协调计划调整的内在机制,具有这种内在机制的供应链就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把所有供应链成员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整合,并为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而开发的供应链管理功能。

为了能及时传播信息,准确地协调决策管理人与系统的行为,供应链在战术和战略层次中需要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协调敏捷性和灵活性。正是这种协调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最终决定了企业组织能够有效地、协调地实现它自身的目标。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集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供应链的各节点、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中的关键是实现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在战略和战术层次上敏捷、灵活地协调。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随着条码、GIS、GPS、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集成化供应链的应用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2.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6710万,域名总数达到918万个。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3.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我国的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正日趋成熟,供应链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业所认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的基础条件己经具备。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实施途径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供应链的集成是由内至外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先内部集成,再外部集成的顺序。

1.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这一阶段要实现企业直接控制的领域的集成,以及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内部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支持企业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主要采用供应链计划SCP(Supply Chain Planning)和ERP(Enterprise Requirement Planning)系统来实施集成化计划和控制。这两种信息技术都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在企业内部的横向集成。有效的SCP可集成企业主要的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优化路径、基于能力约束的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物料和能力计划、采购计划等。ERP系统则集成了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的执行职能,包括订单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采购等职能。两者通过基于事件的集成技术联结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最好的产品,最快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

2.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网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这一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焦点要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很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为达到与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与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很好的接口,达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达到相互操作的一致性。这需要采用Internet信息技术和基于信息的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好能提供这一技术环境。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 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 IOS )、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 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

3.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在完成以上的集成以后,构成供应链联盟(Supply Chain Communities,SCC),它的战略核心及发展目标是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供应链联盟必将成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等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求生存,企业如何成为一个能及时、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供应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与信息流设计、控制和优化,将适当的产品、以适当的数量、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对供应链上多个企业之间的有效协调,实现供应链无缝联结的集成管理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领域同时出现了覆盖的范围不同,功能层次不同的信息系统,它们既有重叠,又有区别,而为了达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内以及不同环节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供应链内的信息壁垒,这些系统的整合和集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IntegratedSupplyChainManagement)。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对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协调的功能,使他们能以相同的节奏运作,以此来优化供应链的性能。但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多变性使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变得复杂化,从而导致传统供应链运作的实际进程和结果与计划发生偏差。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问题可能在局部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可能在某个供应链环节或某个供应链功能范围之内得到协调解决。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涉及供应链跨节点、跨组织、跨职能之间的协调。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跨越供应链多个节点或功能来协调计划调整的内在机制,具有这种内在机制的供应链就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把所有供应链成员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整合,并为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而开发的供应链管理功能。

为了能及时传播信息,准确地协调决策管理人与系统的行为,供应链在战术和战略层次中需要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协调敏捷性和灵活性。正是这种协调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最终决定了企业组织能够有效地、协调地实现它自身的目标。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集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供应链的各节点、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中的关键是实现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在战略和战术层次上敏捷、灵活地协调。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随着条码、GIS、GPS、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集成化供应链的应用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2.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6710万,域名总数达到918万个。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3.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我国的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正日趋成熟,供应链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业所认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的基础条件己经具备。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实施途径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供应链的集成是由内至外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先内部集成,再外部集成的顺序。

1.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这一阶段要实现企业直接控制的领域的集成,以及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内部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支持企业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主要采用供应链计划SCP(SupplyChainPlanning)和ERP(EnterpriseRequirementPlanning)系统来实施集成化计划和控制。这两种信息技术都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在企业内部的横向集成。有效的SCP可集成企业主要的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优化路径、基于能力约束的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物料和能力计划、采购计划等。ERP系统则集成了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的执行职能,包括订单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采购等职能。两者通过基于事件的集成技术联结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最好的产品,最快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

2.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网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这一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焦点要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很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为达到与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与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很好的接口,达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达到相互操作的一致性。这需要采用Internet信息技术和基于信息的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好能提供这一技术环境。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Systems,IOS)、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

3.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在完成以上的集成以后,构成供应链联盟(SupplyChainCommunities,SCC),它的战略核心及发展目标是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供应链联盟必将成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等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求生存,企业如何成为一个能及时、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供应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陈志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M].中国电子商务优秀论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6]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