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学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涉及 立足 实际 方法
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以满足社会需求。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了解职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职业性格可以调适并掌握调适的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的培养方式和职业性格的调适途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培养职业兴趣,调适职业性格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培养职业兴趣,如何调适职业性格。
关键:案例讨论和教师指导。
三、教学方法
游戏法、案例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次课老师让你们用固定词组写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特点,完成不错。下面老师选了几个例子(出示大屏幕)
例一:我是一个性格复杂多变的人,做事只有三分钟热血,有时兴奋无比,有时无比抑郁。
例二:我喜欢飞翔,我是一个外向的人,我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我是一个戴眼镜的人。
例三: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头脑简单,我喜欢吃棉花糖,喜欢交朋友,我的优点是爱笑,缺点也是爱笑,经常笑神经错乱,控制不住自己。
师:猜猜他们到底是谁?是你、是我还是他。
(同学们争先恐后,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意图:以“猜猜他(她)是谁”小游戏开课,创设一种愉快轻松兴奋情景,带着这种氛围走入新课。
2.互动探究,学习新课
师启发归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不同的,那么兴趣到底是什么?刚才同学们参与一个小小的游戏,表现好兴奋,因为猜你自己猜你的同学,感兴趣就积极主动去做,不由自主的心里特愿意,这就是一种心理倾向。所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大屏幕出示概念)那么根据兴趣概念说出什么是职业兴趣?
(同学归纳老师确认)
设计意图:由个人体验到理论概括以此让学生自己明白“职业兴趣”。
过度:但是,走入社会往往你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你最感兴趣的,怎么办?
环节一:案例分析
(1)惠普大连分公司面试时提出:你喜欢的事情领导不让你做,你不喜欢的事情领导偏让你做,你该怎么办?
(2)现有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一份工资待遇高但与自己兴趣不吻合;另一份工资待遇低却是自己感兴趣的。你该怎样选择?
讨论:请说说你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企业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的培养方式。
兴趣培养方式多样,对于中职生来说首先应该认识到专业职业的重要性,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发挥并培养兴趣。其次,在实训中加强锻炼体验学习兴趣,强化就感。
环节二:情景教学
师:你有自己的兴趣专长往往不一定被你向往的公司录用,因为你的性格。下面有请付强等同学再现当年通世泰公司招聘笔试现场。带着三个问题。
(1)他们都是什么性格的人;(2)谁更适合本公司;(3)因为这次表现被淘汰还想进本公司该怎么办?
方法:
现场表演(一人扮演考官,四名同学参加考试)
扮演考官的同学与同学互动,分析人物性格。
多媒体出示“连连看”学生选择A,B,C,D四人性格。
课件出示,强化理解概念。
讨论:如何改变和调适自己的性格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我们不能只把性格完全归于天性,良好的性格也是可以调试的。调适职业性格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1.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2向身边优秀人物学习。3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现场表演,针对四名同学考试迟到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分析人物性格,明白企业的需求,并找到调适职业性格的途径和方法。
3.全课小结
(1)请同学谈谈学习本课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同学自由回答,畅所欲言)
(2)师归纳: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调试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改掉不良习气以适应职业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本课收获教师突出本课重点,意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课后积极主动培养良好习惯,调适自己性格。
4.布置作业
1.需要符合公众用药水平提升的需求
现代社会,随着我国药品技术的发展和研制,我国已经告别了缺药的时代,大多数药品,已经能满足临床资料的需要,随着我外药品的注入,我国已经成为产药大国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不再是对药品数量的需求,更多的是对药品质量的考虑,药品的安全性、有无副作用等,所以,提高技术标准,对药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和质量监控,这样才是现代社会对药品的要求。
2.需要符合产业健康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药品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药品的发展不容乐观,低水平、同质量的竞争充斥着药品行业,企业在药品研发、质量和风险控制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药品发展的整体质量控制,才是实现我国药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健词:教学途径 影响及意义 具体方法
提升高职教学绩效的方法有许多,但拓展教学途径是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绩效诸多方法中最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因为,通过拓展高职英语的教学途径既可以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丰富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可以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更为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研究拓展教学途径及其相关问题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一.教学途径及其它
1.教学途径
在语言学的层面上,“途径”与“方法”具有相同的意思。因此,对于所谓的教学途径可以这样界定,教学途径就是任课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在学校教学设施允许的条件下,由任课教师而确定的教学方法或具体的教学方式。
因此,教学途径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任务。众所周知,教学途径确立的依据是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所承担的特定的教学任务。这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教学任务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途径。因此,教学途径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某一教学过程能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其次,影响教学途径确立的因素还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对于同样的高职英语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具体的教学途径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为了完成字词教学的途径与为了完成语篇教学的途径会有所不同;为了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教学途径与为了完成写作教学任务的教学途径有所不同。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也是如此。因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途径。例如,针对中等基础的学生的教学途径与转换差生的教学途径会有所不同;针对尖子生的教学途径也会与提升中等生的英语技能的教学途径有所不同。最后,教学途径还应该考虑的因素是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同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英语教学设施。因此,为了实现达到自己的教学任务,广大任课老师一定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
2.拓展教学途径的意义
研究教学途径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或者说研究教学途径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途径的改革与变化直接会关系到任课老师专业素质的变化。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专业知识和执教能力两方面组成。前者是任课教师分析判断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途径的基础;后者是高职英语任课教师分析学生接受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途径的改革也势必影响到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学途径的改革与变化会直接关系到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其次,教学途径的变化会改革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并使之更加科学化、实用化。教学途径的变化是学生改革传统学习方法的前提。学生在高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根据不同教学途径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更加高效的教学途径才能使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通过学校的相关的考核。因此,学生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他们都必须在自己的高职英语学习实践中找到一条适合现有教学途径的最佳学习方法。否则,不仅自己的英语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对自己的考核成绩。
再次,教学途径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课题。教学途径是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的最终体现方式,因此,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所有的研究内容、所有的研究结果都与教学途径相关。因此说,教学途径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之所以说教学途径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它既涉及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教学实践,又涉及到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对教学改革理论的具体实施。这也就是说,无论是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教学实践,高职英语教学途径都是其研究的重点。
最后,教学途径的改革还事关高职英语教学绩效研究的相关问题。教学途径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相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教学途径与其相关的事实主要体现在高职英语教学的绩效上。高职英语教学要想有一个优秀的教学效果,它必须有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又适合教师实践的教学途径。否则,无论是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还是影响到任课老师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途径最终都会因影响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绩效而惨遭淘汰。
二.拓展教学途径的构想
任何一个高职英语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寻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途径。然而最佳的教学途径就是拓展现有的教学途径。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教学途径会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教学途径会适合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英语。因此,只有拓展现有的教学途径才有可能使高职英语任课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绩效。下边结合自己对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的反思,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对拓展现有教学途径的构想
1.建立课程点播系统
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环境的变化,拓展高职英语教学途径的第一个构想可以概括为:建立课程点播系统。建立高职英语课程点播系统的构想主要是缘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学习途径。例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完成了自己的英语教学任务;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如何才能弥补自己基础的不足呢?唯一的方法是建立课程点播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不同基础的高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点播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且,这样的学习又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采取“积少成多”的学习策略,实现自己的英语教学目的。
其次,高职院校都拥有相对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无论是支持课程点播系统运行的网络,还是技术点播课程制作的现代媒体设备,都为高职英语课程点播系统的运行与筹备提升了物质上的、技术上的支撑。
2.尝试移动学习系统
尝试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这是基于高职课程改革而进行拓展高职英语教学途径的思考。移动学习已是在各地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有所尝试的事实,为建立高职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提供一实践基础。随着WIFI热点的普及,学生自身移动学习硬件的普及,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有关移动学习系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技术条件。
3.实验微课讲解系统
实验高职英语微课讲解系统也是基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而对拓展教学途径的思考。随着微课的理论和微课实践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在尝试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相关的英语教学工作。如何及时对这种尝试进行总结并推广相应的教学实践就为高职英语微课讲解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虽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供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进行借鉴,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微课实验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如何运用微课来拓展目前高职英语教学途径的问题。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途径的拓展,既事关任课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又事关对传统学习方法的改革,尤其是拓展高职英语教学途径相关研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彭瑞娟,满孝平.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酒店英语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2012(04)
【关键词】高中生;药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3--01
引言:
药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专业的一个研究领域,针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我国药学发展的进程,并对其内涵和概念有更清晰了解,是一门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学科。
一、药学的总体阐述
(一)概念阐述。
所谓的药学,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上来讲,药学的范围只是临床上应用药物的总称。如果对其内容进行研究,药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药物的性质,进一步对药物性质的研究进行细分,可知其又可被分为剂型、病体间的作用等类型。另外,药物的应用规律也属于药学研究的范围。
(二)学习和研究目的阐述。
药学的研究目的中,最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对其应用剂量和方法有所掌握,并合理地应用在临床治疗中。而用藥的核心要求是,注意用药的合理性。因为不合理的用药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1]。而作为高中生来讲,对于药学研究的程度和层面相对比较基础,研究层次要求了解药学的内涵和常规药物的合理应用。而如果将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专业性的深入研究,则其学科研究的任务则还包括了药学的监护和重点药物信息的整理收集。所谓的监护,其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对药物应用时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通过研究,最终可以延伸到不同药物之间的药理作用关系研究的领域。另外,合理的用药,从疾病治疗的角度上来说,是为了保障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避免因用药类别和方法上的错误对疾病治疗造成不利的影响。最后,从宏观的角度上而言,药学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药学的起源和发展趋势研究
(一)起源研究。
药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药学研究的首次提出者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在这门学科研究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药物本身。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药学的研究才逐步从药物本身的研究转变到其实际应用的研究上。从高中生的角度来说,我们初次接触医药相关的内容,是在课本关于古代医药研究者例如神农氏、李时珍和孙思邈等人的故事描述中。初步的接触,就使我们感受到药学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实际上拥有更加悠久的历史[2]。而从疾病治疗的角度分析,临床药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级阶段的时间节点为上世纪50-80年代,第二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第三阶段为90年代后(上世纪)。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也有所变化。在第一个阶段,药师的主要工作以服务为主要内容,到了第二个阶段,工作内容则更加丰富起来。第三阶段,临床药学工作者的工作开展,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二)发展状态研究。
药学的发展随着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逐步在发生变化。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来的特点,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运行模式有一定的同步性。例如,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的发展阶段时,药品是作为一种紧缺物资出现的,药师的工作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按照患者用药的需求对药物进行研制。这个发展阶段中,我国药学还处在比较基础的发展时期,且这种发展时期持续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此种发展状态,主要是受到了我国传统的医疗观念的影响,在医学和药学两种学科中,过于轻视药学的重要性。另外,这种社会发展状态和氛围,也影响了药师职业本身的发展。专业的药师,在思想观念上存在陈旧落后的现象。药学的发展,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国内的医药市场才步入正轨,相应的国家法律制度和规范也才开始制定和出台。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国的药学发展经历了长期而缓慢的历史,且目前仍然未能发展到较高的层次水平。
三、促进药学发展前景的对策
(一)发展前景分析。
从现实应用的角度上来说,我国的药学发展重点在于临床药学的发展。通过对现阶段发展状态的研究,可知我国的临床药学目前正处于一个比较平缓的发展时期。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分析,我国的临床药学未来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把发展工作的关注点集中在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上,从而找到药学发展的动力和方向[3]。另外,临床药学的自身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它是医药发展的基础,更是联系医学和药学的一个重要桥梁。
(二)未来发展对策。
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目前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尽量缩短发达国家与我国医药技术和水平的差距。从药学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应当更加注重药学工作者工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为我国药学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技师院校;体育教学;重要性;发展困境
一、现阶段技师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现阶段的技师院校学生由于专业压力比较大,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课程时间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锻炼时间。一方面由于技师院校学生各种专业课程紧密的安排,导致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学生在课后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又缺乏实际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导致锻炼效果不佳。所以在技师院校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传播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办法,引导学生积极锻炼,提高学习兴趣。
(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情
技师学院的学生平时在一起,大多只是讨论专业学习或者是就业问题,而在教学课程中加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彼此增进了解的机会,在体育锻炼中讨论学习以外的事情,放松心情,为以后更好地投入学习提供身体保障。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老师与学生接触多了,就能够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动态,清楚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三)体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和复杂, 技师学院开展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如何进行体育运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而且还包括一些体育常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能够适应社会。另外,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通过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在生活中就好比是一个竞技场,技师学院学生在今后面临进入社会工作时需要树立只要付出汗水,就会有收获的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二、提高技师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落实教学责任主体,不断统一思想
在技师学院需要改变以往传统思想,避免陷入只重视专业技能的配选而忽视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落实教学责任主体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相互结合,落实教学责任主体,全校上下都应该重视开展体育教育,理解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意x,不断建立统一的教学思想。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各个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此外,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小组,不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明确分工,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展体育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建立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营造体育教学氛围,加强宣传活动
在技师院校的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安排中,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老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增加教学设置的灵活性,减少传统体育教育的束缚,一方面使老师更有时间去设计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也能够以更充分的热情去接受教学。现在的许多院校都开展了室内和室外两种体育教学,室内教授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室外开展体育实践,增加了体育的开放性和趣味性。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教学宣传栏、家长会、多媒体等方法加大体育教育的宣传,让学生充分明白体育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宣传体育影响,动员家长也一起参与到体育中,让校园和家园相互结合,为学生的顺利成长不断营造健康的环境。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改变以往条条框框的教学束缚,不断接受符合当前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需要重视开展体育教学的主体,重视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体育教学是对快乐教学的延伸和升级,开展这一项教学要求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发主动的走向操场、走进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前以老师、课本为主体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体育锻炼空间,通过以指引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主动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四)完善相应的体育评价机制,构建体育教学保障体系
开展体育的为最根本目标是帮助提高学生的体质,能够有能好的身体基础,为今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体育评价机制,检验阳光体育教学成果,提高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能收效。在日常的体育测评中,要坚持不断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对不符合当前时展潮流的教学方式应该尽早淘汰,采取一些高效的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体育科目的测评工作,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另外,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构建体育教学保障体系,提高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和课后的体育锻炼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态。
三、结束语
现阶段技师学院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变得越来越重,需要培养出更具全面的人才,学院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出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帮助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永庆,寿文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与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1:82-84.
[2]刘芷萌.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J].神州,2013,35:108.
[3]郭伟.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194-195.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6-02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及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4月13日正式印发《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其发展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量大面广和污染严重的废物,以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清洁控制为基本前提,加强废物循环利用理论研究,大力推进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发展废物预处理专用技术,加快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形成100项左右重大核心技术,开发100项左右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废物资源化产品。
由以上可以看出,废物资源化即资源再生技术将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我校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冶金与资源学院筹建了“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专业建设必须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再生资源专业建设模式,围绕专业建设目标,积极开展该专业各个环节的探索与创新,为本校及其他院校再生资源专业的发展积累有益的探索经验。
一、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目标、特色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树立“资源再生”的基本意识,充分认识到资源再生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对本专业课程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本校专业核心是“资源再生”,因此“再生”这一导向始终贯穿于专业培养目标中。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再生资源科学方面知识,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部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掌握再生金属资源回收、再生和利用、冶金固废资源化基本理论,具备良好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口径宽,适应能力强,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该专业的特色是密切结合经济发展需要,着重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相关的学科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选矿工程等专业。本专业与上述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上述所有的相关专业全部是研究一次资源(即原生资源),而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研究二次资源 (再生资源)。此外,研究一次资源的领域已按材料的分类设置了许多专业,而再生资源与技术专业却是二次资源领域里的唯一专业,这就使得该专业具有多门基础理论学科、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复杂交叉的特点。
二、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思路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该专业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面向循环经济需要”这一时代主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拓展实践与创新教育空间,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资源再生”的认识,努力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人才。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三、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为专业发展目标服务,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在参考本校冶金专业、材料专业及无机非金属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提出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具体如下:
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德育教育类、外语、数学、物理、基础化学、制图、计算机、体育以及其他适合本学科的特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冶金原理、传输过程基本原理、材料科学(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力学、工业生态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专业课程:包括再生金属冶金、冶金固废资源化、冶金工艺学、资源加工学以及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特色核心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材料、冶金过程物流管理、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等。
具体如图1所示。
■
图1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体系
(二) 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密切联系课堂、社团和合作基地广泛开展。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所需要进行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类。
认识实习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授课,以及工人师傅的现身说法全面了解相关的工艺过程。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里获得直接的和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通过认识实习,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本专业学生2014年将进行认识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资源的再生过程,我们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厂家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选择电弧炉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冶金过程有所了解,又可以对废钢的回收利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选择转底炉厂,可以使学生知道钢铁粉尘回收以后在经过转底炉的处理,就可以生成金属率非常高的球团,可以直接进入转炉或电炉。这是钢铁厂资源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必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比如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的程。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办法真正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考虑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将集中实习期变为分散实习。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每周有固定的1~2天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学生除了在生产现场实践以外,还要帮助企业整理相关资料,如有必要可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相关工人开展讲座,这样应该会受到部分企业的欢迎。这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帮助企业解决了部分问题,部分学生毕业后还可能到相关企业工作。
(三)创新教育
本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担负着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抓住“创新”这一重要命题开展相关教学。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本专业所有学生须参加“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这门课程由本校从事多年素质教育的教师担任主讲,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为学生指定相应的导师;同时也鼓励学生到当地的再生资源企业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了解目前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利的撰写、申报,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本校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
一、科技投入
(一)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相适应。
(二)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各级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三)切实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的实施,要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组织专家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
(四)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合理安排科研机构正常运转、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条件建设等资金。重视公益性行业科研能力建设,建立对公益性行业科研的稳定支持机制。优化政府科技计划体系,明确支持方向,重点解决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五)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机制,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要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六)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在科研基地布局、人才队伍建设、政府科技计划设立、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税收激励
(七)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研究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政策。
(八)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九)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推进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继续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计税工资所得税前扣除政策。
(十)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一)完善促进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对整体或部分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政策到期后,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完善,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十三)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
(十四)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基金的捐赠,属于公益性捐赠,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三、金融支持
(十五)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用于项目的参股投资。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
(十六)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根据信贷、结算管理要求,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十七)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促进各类征信机构发展,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
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十八)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制定《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配套规章,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进行备案管理,促进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允许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
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外汇管理制度,规范法人制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明确对非法人制外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有关外汇管理问题。
(十九)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适时推出创业板。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启动中关村科技园区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允许具备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在有条件的地区,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扶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二十)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支持保险公司发展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险种,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
(二十一)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需要,充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用汇需求。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支持国内企业设立海外研究开发设计机构、收并购国外研究开发机构或高新技术企业。
四、政府采购
(二十二)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由科技部门会同综合经济部门按照公开、公正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并向全社会公告。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加强预算控制,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采购人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标明自主创新产品。财政部门在预算审批过程中,在采购支出项目已确定的情况下,优先安排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预算。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督促采购人自觉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条件,并明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要求。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
(二十三)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在政府采购评
审方法中,须考虑自主创新因素。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其中,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自主创新产品企业报价不高于排序第一的一般产品企业报价一定比例的,将优先获得采购合同。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
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服务项目采购,可以在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将合同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拒绝接受或提供合同约定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应责令其纠正,否则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二十四)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
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应当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研究开发机构,签订政府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机制。
(二十五)建立本国货物认定制度和购买外国产品审核制度。采购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优先购买本国产品。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国货物认定标准。采购人需要的产品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的(在中国境外使用除外),在采购活动开始前,需由国家权威认证机构予以确认并出具证明。采购外国产品时,坚持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或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原则,优先购买向我转让技术的产品。
(二十六)发挥国防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国防采购应立足于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国防或国家安全需求的,应优先采购。政府部门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采购项目,应首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合同应优先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或科研机构。
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十七)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凡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报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后实施。
加强对引进技术工作的咨询和评估。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案须经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明确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计划、目标和进度。将通过消化吸收是否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对引进项目验收和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十八)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定期调整鼓励引进技术目录。
对国内尚不能提供、且多家企业需要引进的重大装备,国家鼓励统一招标,引导外商联合国内企业投标;在进口装备的同时,应当引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并支持国内企业尽可能多地参与分包和实现本地制造。
(二十九)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定期调整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禁止或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装备和技术。
(三十)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对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国家优先予以安排。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装备保险机制,引导项目业主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投保。
(三十一)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重大装备的引进,用户单位应吸收制造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共同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在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支持在重点产业中由产学研合作组建的技术平台,承担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任务。
(三十二)实施促进自主制造的装备技术政策。针对国民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工程,由综合经济部门牵头,并由使用部门和制造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国家装备技术政策,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制造。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采用重大装备和技术,应符合装备技术政策。
六、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
(三十三)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科技部门、综合经济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行业和领域特点共同编制并定期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应当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予以重点支持。对开发目录中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国家科技部门会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市场开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三十四)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协会等制定重要技术标准的指导协调,支持企业、社团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建立标准服务平台,支持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三十五)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量。国家科技计划和各类创新基金对所支持项目在国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费用,按规定经批准后给予适当补助。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职务技术成果完成单位应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人员依法给予报酬。依法保护非职务发明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有关部门组织建立专门委员会,对涉及国家利益并具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购、技术出口等活动进行监督或调查,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和危害国家安全。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制约创新。
(三十六)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改革发明专利审查方式,提高专利实质审查工作效率,缩短审查周期。对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成果,发挥专利制度的积极作用,依法维护国家利益。
(三十七)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我国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协调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研究评议体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包括技术预警在内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密切跟踪我国产品目标出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的变化,对出口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七、人才队伍
(三十八)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使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三十九)结合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要重视和做好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
(四十)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企业招聘高等学校毕业生和吸引优秀人才不受户籍限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军工等特殊岗位的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
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导职责。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十一)支持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对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予以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广大农民采用实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水平和职业技能。
(四十二)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和为国服务计划,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外籍杰出科技人才申请来华工作许可、在华永久居留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在其居留证件有效期内可办理多次入境有效签证。制定保障具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在华外籍高层次人才合法权益的办法。妥善解决好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工作的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
(四十三)改革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分类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改革。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科研事业单位可以自主设立各级创新岗位,自主聘用。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人员使用与项目、课题相结合的制度。除岗位外,推行关键岗位和科研项目负责人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制度。对科研机构的新进人员可实行人事制度。鼓励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按照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要求,改革和规范科研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禁止违反规定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用于分配。
(四十四)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增强道德规范,促进学风建设。
八、教育与科普
(四十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抓紧培养紧缺人才。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扩大研究生派出规模,完善选派办法,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
(四十六)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十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使青少年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切实加强科技教育。广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资源,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场所建设,拓宽中小学生知识面和锻炼实践能力。
(四十八)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科研机构、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鼓励著名科学家和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
九、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
(四十九)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交叉前沿领域的战略空白领域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实验室。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等为依托,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
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
(五十)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已实行分类改革的国务院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经验收合格后,按照重新核定的非营利科研编制,从2006年起大幅度提高投入力度,达到与其承担国家科研和公益服务相适应的水平。
(五十一)加强企业和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国家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集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面向行业的竞争前技术、前沿技术和军工配套、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完善转制科研机构业绩考核办法,建立起促进其技术创新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在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中,合理剔除非经营性资产的影响因素。
(五十二)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推进“二次创业”,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五十三)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的开放共享。扩大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向全社会的开放,建立和完善国家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把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作为考核其运行绩效的重要指标。
十、加强统筹协调
(五十四)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等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完善统计方法,提高研究与开发统计数据质量。强化科技预算的执行监督,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目标的实现。建立创新资源配置的信息交流制度,防止重复立项和资源分散、浪费。
(五十五)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科技、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办法,审查实施情况,协调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十六)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牵头,科技、教育、财政、商务、税务、海关、质检、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重大产业技术和装备引进政策,组织协调并监督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
(五十七)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军民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建立军用、民用自主创新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军用、民用技术研究开发需求的互通交流及创新成果的双向转移。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起草、制定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研生产和武器装备采购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军品承研、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办法,引入基于资格审查的军品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军品市场的准入范围,将符合条件的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纳入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名录。
在满足军用要求的前提下,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用于武器装备研制,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对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民口企事业单位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五十八)要认真做好实施《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宣传工作。
(五十九)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文件要求制定必要的实施细则。
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
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的指标是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两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80%,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在园幼儿人数将达到4000万。要完成这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近些年来,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似乎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已达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虽然没有提及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问题。
在我国,同一地区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以城市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带着他们的子女进入到城市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为这些农民工子弟提供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资源,至少没有提供和城市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随着农民工人数以及他们留城时间的增加,城乡二元体制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会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隐患。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如何相对合理地化解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编制等问题,各级各类教师越来越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即使是农村的教师,也越来越集中在乡镇或公路沿线地区。而在农村,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更加稀少。《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问题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尤其是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能有效到位?在那里,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到底有多少?据报道,我国如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在未来的8年中还需增加80万名左右的幼儿园教师。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乡镇和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乡镇和村的幼儿园教师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
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等固然具有重要价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等,固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准则。但是,只是这样去理解学前教育,去实施学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前教育还涉及“为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为什么”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如果离开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泛泛而论,是没有意义的。当今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到了学前教育对于改善民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它也是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旨在通过这样的政策导向,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能体现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事实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将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放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并将此价值取向作为制定有关学前教育政策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政府出钱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为穷人服务的,而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中,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只有一条:为入小学做好准备。美国没有将学前教育归入义务教育,国家之所以出钱办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前儿童进行补偿性教育。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那些儿童在上小学初期就可能会学业失败,就可能会辍学;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以后政府就要花费成倍甚至更多的钱去发救济金,去应对犯罪,去建造监狱。相反,有了这样的补偿性教育,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大部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了。数十年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因有这样的思路而出钱举办学前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当初在美国,许多学者和专家,特别是有儿童发展理论背景的学者和专家都反对政府这样做,甚至掀起了一场反对政府这样做的运动,但是在“什么为‘大’,什么为‘小’”的道理面前,这些学者和专家不得不向政府“靠拢”。在2009年版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第三版)》(DAP)中,曾经竭力反对政府这样做的全儿教育协会(NAEYC)所发表的新的声明也开始接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支持政府和推行的相关行动。
“什么为‘大’,什么为‘小’?”不用细说,宏观为大,微观为小;社会的根本利益为大,学前教育本身为小。
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做些什么
我国不是一个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我们是在运用占全世界比例极小的教育经费教育着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对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应该确定怎样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应该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去解决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学前教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地推进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仅包括教育经费和园舍的落实,而且包括教师的配置。对于能够安心在最基层的农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包括地位和待遇;要提供充裕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切实可用的教育教学材料和培训。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能源消耗主要是电力、原煤和动力油,2008年共消费电量15.34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生产消费电量为12.88亿千瓦时,消费原煤9.1万吨;再加上煤炭加工能源转换,2008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02.36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耗量占全省第二位,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
2006年,安徽省政府与淮北矿业集团签订“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节能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集团公司到2010
年底实现节能31.77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每年节能量达到6.4万吨标煤。
二、优化资源利用,减少排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实现节能减排,集团公司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是大力发展煤矸石发电项目。矿区煤矸石电厂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分片布点,建成4座坑口煤泥煤矸石电厂,总装机规模60MW,每年消耗矸石19万吨;第二步,在临涣工业园区再建设1座区域性煤泥煤矸石发电厂,装机容量达到4×300MW,每年消耗煤泥、煤矸石和劣质煤260万吨,年发电量约60亿度。
二是利用瓦斯发电。全矿区每年瓦斯抽放量在1.2―1.6亿方。目前,矿区已经在3座煤矿建立坑口瓦斯电厂,利用抽排得到瓦斯气4000万方以上,发电量1亿度,实现节能与资源利用的双赢。
三是充分利用井下疏干排水。集团公司建立了13座净化水厂,年处理能力达1790万方,可利用矿井水1108万方,其中饮用水300万方、井下用水487万方。综合利用率达50.73%,每年节约水费支出数百万元。
四是建立污水处理站,实现生产及生活污水循环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后全部用于洗煤生产,每年节约水资源近20万方,减少水费支出7万元。井下废水处理后,输送到职工澡堂、锅炉房、压风机房及工业广场使用,其后的废水和生活污水再作净化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再输送到井下,不仅节约水资源,又减少了排放污染。
五是发展高岭土加工。矿区已探明高岭土储量3.4亿吨,组建的高岭土公司将矿石加工成精铸砂、超细粉、耐火材料粉等10多种产品,同时对现有生产系统技术改造,加强超细煅烧高岭土关键技术研究,以此带动高岭土产业优化升级,使之成为集团公司的支柱产业。
三、资源利用思路与探索
矿区逐步将煤―焦―化―电综合开发产生的“三废一沉”作为再利用的原料和资源,形成企业上下游产品、资源,联动有序,拉长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实现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
根据这一思路,矿区在每年建设1座瓦斯电厂的基础上,“十一五”后3年再建3座瓦斯电厂,瓦斯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45.6MW,利用总量达到1.5亿m3,利用率为70%;发电能力每年4 亿度左右。
矿区每年采掘排放的煤矸石矸石堆存量约1200万吨,一部分低热值岩矸用于制砖,规划建设2座矸石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砖生产线,每年可生产标砖10.8亿块。另外一部分高热值煤矸石、煤泥和劣质煤综合利用发电,预计可以实现装机总量2700MW。
煤矸石电厂排泄的粉煤灰渣,每年大约500万吨,再建两座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粉煤灰粉末站,把粉煤灰加工后用做水泥添加剂。每年可以消耗灰、渣300万吨以上;其余粉煤灰用于充填沉陷区,复垦土地。再剩下的余灰、余渣直接用于筑路等,利用率达到100%。
矿井水排放每年将达到5000万吨左右,经处理达标后主要用于生活用水和井下生产用水、防火注浆,选煤生产循环补充用水、电厂的循环冷却补充用水。有条件的矿井可建设矿井水清污分开抽排系统,根据矿区不同用途采取分级处理、分质供水的方式。选煤厂工业用水做到闭合循环,民用污水和工业污水集中进行水处理,成为中水后,补充到工业用水循环中,力争达到零排放。
四、资源利用的投资和效益
一是循环经济的实施凸显较大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实现的销售收入、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及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等将非常可观。200多亿的建设投资,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随着各子项目的建设,拉动城镇人口增加,对社会服务业,如餐饮、商业等方面的需求将随之增加,势必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是可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设煤电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可以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就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