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教育体制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体制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体制的核心

第1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以归结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从党的十六界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到十七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己追求,表明了在当代大学生中旗帜鲜明的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更深层次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进而更好的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2.1 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当前急需的,它准确地把握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并通过科学的手段从理论创新上对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给出了完整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2.2 提供指导思想

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如何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只有坚定不移坚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2.3 效果评价作用

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衡量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评价的标准,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标准,加强学生精神价值的修养,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生活。

3 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3.1 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

当前大学生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有失道德规范行为,盲目的个人崇拜,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否认以及拜金和享乐主义,由此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面的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地位,把坚持自觉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教育途径。

3.2 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风尚

荣辱观是社会价值导向和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在大学生中实现荣辱观教育,就是要使其正确的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渗透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具体做法为: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的整个工作流程中,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荣誉,使大学生自觉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荣辱观教育联系起来,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符合时代时展要求道德风尚。

3.3 将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随着东西文化与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振兴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价值标杆。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价值取向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作为大学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积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课内外各门课程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尤其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得到系统、科学的指导。

3.4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肩负着“化人”、“育人”的重任,同时,它还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校园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可以作为培养以群体性为特征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着用发展的指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实现以国家和谐、稳定为基础的个人的人生价值。

3.5 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它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着做人做事的道德人格标准,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养成。然后,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传统文化已经远离大学生,且开始趋于“市场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在价值,并将教育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有体现。

3.6 在日常管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

近年来国内外十分重视的养成教育为我们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养成教育在于帮助学生从身体、心理、知识、道德等方面达到全面发展,进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学校的某些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管理工作方面存在落后性,就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某些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要从自身的管理出发,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例如,结合社会需要精心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校而言,则保证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协调。

4结语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也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行动指南。同时,对于建立和谐的高校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校园文化的社会思潮,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进而达到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并以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觉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 封希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职体育;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研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国务院关于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把“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所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无论是作为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体育事业,还是作为经济转型期中新业态———体育产业,都将得到快速的发展,而要支撑这样的发展,人才是基础。

1培养多业态融合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从事体育类职业(不含体育教育)人才来源主要是各高等院校的非体育师范类体育专业毕业生、退役运动员,但此类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培养规格也良莠不齐,无法满足“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的规划要求。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多业态相互融合的趋势,如体育与旅游、教育、培训、健康、文化、传媒等产业的融合,包括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新业态。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2015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数据,高达63.1%的高职学生选择在民营(私营)企业就业,而且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占52.53%,相对于大企业及政府机构来讲,中小企业岗位更多的体现“一岗多责”现象。所以,体育行业出现的多业态融合发展趋势及一线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一岗多责”现实,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及早应对。最近,清华大学将准备开设本科体育二级辅修学位,是多业态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前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职业院校也在非体育类专业中开展了体育行业资格培训,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2融合式教学可拓展高职学生的就业宽度与创业能力

体育职业技能是指从事与体育相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依据我国实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制度,部分体育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后,取得体育职业资格才能上岗,在国家2016年分五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背景下,仍保留体育行业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说明了体育行业的特殊性。在体育行业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始于2004年,2006年开始在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通过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可认证的有体育经纪人、体育场工、游泳救生等体育特有工种(五级)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四级)共四大类,其中社会体育指导中包含网球、健美操、游泳等47个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层次人才,也是目前我国较为紧缺类型的人才,教学中强调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按照职业岗位来设置的,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统一,评价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一致,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顶岗工作。高职学生基本上是在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一线岗位就业,从《调查报告》数据看,初次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要比本科低5个百分点,而且,2012-2015四届毕业生中,一年内离职率在50.99%~55.59%之间,高于本科33.75%~38.39%,但一年后的就业率仍高达97.14%。这说明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间的流动性增大,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转专业限制条件的放松,加上学生对学校教学期待值的提升(表2为例),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专门性”和“拓展性”的问题,减少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

2.1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宽度

通过在校期间体育教学,学生最终通过体育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原来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同时拥有其他类别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至少可在两大行业领域中选择就业。

2.2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综合能力包括职业核心素养与职业关键能力(技能),学生通过融合式教学,独特的体育精神成为优秀职业精神的基石。在体育产业链中的会计、营销、行政助理等岗位上就业的高职不同专业学生,在接受融合式教学后,其体育运动技能特长和经历,有助于他们快速熟悉企业产品特性,帮助自身的职业发展。

2.3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调研报告》公布的浙江省2015届高职毕业生创业率排名中,社会体育、运动训练及体育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同时进入前十名,其中,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连续三届进入创业率前十名。这一现象跟体育行业的市场需求、创业门槛等相关,说明体育产业发展前景乐观,目前处于创业最佳机遇期。2.4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有助于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和优秀校园文化的营造融合式教学,对教学条件与师资水平的要求比较高,为了达到学生能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可以倒逼学校、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使更多的学生有能力组织相应的校园体育活动,为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服务。

3融合式教学面临的主要难点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对普通学生来讲,高职体育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升体质健康水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整体上,高职体育教学局限于相对独立体育学科本位的教学体系内,更多的从运动技能与健康的角度去实施教学,很少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考虑各专业间的差异性,制订专业间不同的体育教学实施方案。虽然,近几年,各校在尝试与职业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这些改革更多的集中在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属于碎片化的范畴。由于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在高职院校非体育类专业中实施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还存在着不少制约。

3.1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一致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相对单一,主要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对理论方面的要求比较并不高,而职业资格标准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并且级别越高,对理论的要求越高,所以单纯的从体育教学角度,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3.2教学内容与鉴定标准有差距

高职体育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都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也要求适合多数人能接受的,其对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也是相对比较容易达到。而职业技能教学最终是要使学生达到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无论在鉴定内容和标准普遍要超过体育教学考核标准。

3.3师资水平与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要促使非体育类专业学生能利用高职体育课程学习顺利通过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对教师自身的体育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实施融合式教学后,对学校整体体育师资结构、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挑战。

3.4教学安排与学生学业的矛盾

高职多数专业的学制为三年,这三年中,前二年的周课时普遍在28~32课时数之间,仅仅利用体育课程每学期28~36学时来进行融合式教学,课时数不够。

3.5学生考证费用承受能力有限

虽然,国家对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持开放态度与优惠待遇,但目前国家级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在高职院校的布点还比较少,鉴定站基本上将鉴定与培训捆绑在一起,高昂的培训费用,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

4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融合式教学体系

表3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研排序,从中可以看出,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下,高职学生希望能面向多个行业就业,同时,作为朝阳行业,体育产业今后前景看好,因调研对象是浙江省高职学校,2022年前包括亚运会、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等国际级体育赛事在杭州举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自身具有体育特长的学校体育代表队的学生,对融合式期望最高。根据学生的意愿与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在构建体育职业技能融合式教学实践中,以下两个模式比较可行。

4.1拓展与辅修模式

这一模式的重点是强化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以提升自己今后求职和就业的竞争力。以自身专业为基础,通过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使自己在原专业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如制鞋类专业,学生今后可以更多的专注运动鞋的开发与营销,建筑类学生,可以更好从事体育运动场馆规划、设计、建造、维护等工作,会展类专业在体育赛事的运营与开发上争得更多商机。教学策略上应实施多模块化教学,高职体育课程除了必修课外,用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课形式来进行补充,目标是通过教学,利用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特长,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4.2“专业+”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与学生原专业就业岗位群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体育职业技能类课程,课程教学标准与该项目职业资格标准一致,其教学实施组织可按原专业行政班进行,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以通过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分二个主要教学模块,其中,运动技能(实践)模块由原高职体育课承担,理论类课程可通过开设学校公选课程来实施。

5结语

第3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分类号】G645.1

1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体育对培养这些素质、能力的作用

1.1 具有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首先是在观念上能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有敢于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果的胆识和气概,对未来有必胜的信念。其次,在实践上要积极投身于改革和社会实践,有坚韧的改革精神,善于探索和创新。而体育锻炼对于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坚定的信心和坚忍的毅力可以说作用显著。

1.2 具有勇于竞争、通力协作的团队意识

竞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机制,它能推动社会、集体或个人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又是以广泛的合作为基础的。以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体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对这一对立与统一的阐释最为精辟到位。体育运动的各个项目都是竞争与合作的对立与统一,特别是在集体项目中,合作是致胜的首要条件,竞争又是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1.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第一个人口高峰的来临,社会竞争愈加激烈,这无论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来讲,都是巨大的考验。体育锻炼的本体功能就是强健体魄,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对人心理素质的锻炼作用,同场竞技,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可以说心理素质对比赛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心理、身体各个方面素质都会大大提高。

2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现状

2.1 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体上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不仅要有广傅的文化知识,更要有敢于拼搏和创新的精神,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作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但是,仅凭每周1~2次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达到漫长事业路途对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因而,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几乎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高校后便不再参与体育话动,进而出现许多精英人才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因身心原因事业衰退,甚至英年早逝,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

2.2 高校体育教育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材大多仍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材是按竞技体育的要求和规格编写的,,没有体现今后社会发展对体育真正需求的内容;另外,在体育教材的编排方面也是按运动项目的单项教学和训练为主线,违背了现代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多数学生的群体活动。

2.3 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化,仍以教师为中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先后设计出如“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等模式.

3 新时期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对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推动作用

3.1 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面对时代所需要的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特别是人才观。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育“体”,而且要育“心”,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终身健康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同时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凡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才能使我们改进教学素质,把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3.2 良好的身心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加要育人。所以,体育教师还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行为意志、情感、道德思想等心理健康的重任。常言道“育人先正己”,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人格、情趣、爱好的影响巨大的,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进取精神、广博的知识、真挚的情思、顽强的意志才能给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影响,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从容不迫地承担工作压力,适应条件环境变化,保证教学和训练工作的顺利完成。

3.3 精深的业务能力

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教学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自学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组织竞赛能力及创造发展能力等。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在学生心理完善,人格完善和未来生存适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基础现状和条件来调整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高等学校不仅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也承担着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创新是科学进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创新是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打破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和常规、积极从事创新活动,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寻找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突破点。具有良好的求知欲、进取心和意志力,不畏困难和挫折,努力创新求异,开拓体育工作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宋乃庆,罗万春.创新学习误区析[M].人民教育,2002(1)

第4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锻炼;心理素质;措施;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何时都是一个重要研究的对象,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才会在现实生活中战胜种种困难,在学习中或是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所以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体育这门课程同样也需要学生们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教育人员也在不断的去寻找与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为的也是让学生们受益,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的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1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理念带动不了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激情,错误的教学思维导致学生们对于体育这门科目认知受到局限性。体育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锻炼学生们的身体,减轻学生们的压力,但是如今很多同学错误地认知将体育课程当做是令人疲惫没有意义的课程,这主要也与学生们偏激的思想和较差的心理素质有关。他们对于体育课程学习上总是以逃避的态度面对,这是初中学生在面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2)在体育教学设施中,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达不到教学的期望。也就是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学生们无法超越自我,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学生们在进行体育项目比赛时,心理素质较差使其不能继续坚持,中途放弃,从而并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思维的出现不仅在体育教学方面受到影响,同时在其他科目上也会受到影响。消磨学生们的意志力,使其变得不自信等等不利心理疾病的产生。

2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2.1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例如:体育老师可以在进行体育教学前,给学生们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总结心理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在精神上改变学生们的思维。可以采取举例的方式来进行心理素质教学。如某一学校的王老师会给学生们讲授一些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坚持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件事,并通过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努力的表现、超越自我的状态,都是由于他们心理素质高,战胜了自己消极的一面,一心想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一心想要超越自我的精神理想。所以老师在讲授的同时积极触动学生们那种想要提高自己的欲望,抓住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积极的一面战胜消极的一面,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2.2在体育课程实施当中,时时刻刻都在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做斗争。所以就能看出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致使对于体育课程学习与吸收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体育课程跑步这一锻炼的环节就会出现好多女生请假或者坚持不下来的现象频繁发生。有的学生跑到一半就受不了了,其实是自己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导致她们遇到困难或者劳累就随时终止自己的行为,所以在遇到类似状况时老师应该及时的观察学生们的状态,发现她们出现这种状况要及时鼓励,例如:某班进行体育跑步学习中有学生想要放弃,但是被老师及时观察到她的迹象,老师结合她的身体状况发现她可以继续跑完规定的长度,只是意志力不够坚定,心理素质较差,于是老师陪着她助跑了一段距离,并且在助跑期间给予鼓励,告诉她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的,学生得到老师亲力亲为的鼓励与协助,最终完成了这一项目,并且在事后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令人愉快,从而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想到老师的鼓励,想到完成后的骄傲,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们在竞赛中锻炼自我的心理素质。如果体育单调的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们的体育课程就会变得沉闷无趣,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为了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对于体育课程学习采取多竞赛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感受比赛带来的激情与紧张。从中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经过专家测试与分析,紧张的心理可以让学生们学会自我调节,发挥自己现有的水平,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比赛更是能够让学生们找到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们的潜力。所以体育教学中采取竞赛教学方法对于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有实质性帮助。

3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们战胜很多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们更加自信。较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思想,让学生们摆脱消极的思想。在人与人交流上也是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学生们的教育水平。所以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对于达到教学的期望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层次的提高,也是教学理念的完善,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校关于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措施,相信学校这一措施的实施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要求意志坚定的优秀青年。相信随着教学理念的完善与提高,会让中国的教育得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盛久埂,初中教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教导刊,2015.

[2]代峰,浅谈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园,2014.

第5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制度创新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教育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体制需要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社会转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作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同时,教育发展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跨入新的世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促使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而教育又在社会资源配置和综合国力的形成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也必然引起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特别是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各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也给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艺术教学和训练,并对部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基础艺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其对教育培养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艺术专业教育体制着重于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再加上部分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导致艺术教育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却感到步履维艰;在学科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也长期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形成,文艺团体走上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轨道,也打破了过去表演团体依赖于政府的拨款来维持生存的局面,多数表演团体却仍然都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挑战。而艺术教育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虽在艺术师资人才需求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各事业单位定岗定编的因素,因此,无论是文艺表演团体,还是各类事业单位所需的人才,一是高、精、尖艺术人才;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在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的大潮中,基础艺术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2.机构设置不健全,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从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机构存在管理的盲点,特别是对于艺术教育方面,多数高校没有设置艺术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机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部门形同虚设,只是在教育管理部门评估检查时临时挂牌应付,艺术教育的日常工作和大型文艺活动仍然依靠校团委组织进行。调查中还发现,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指导思想理解不准,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从而导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安排的随意性大。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要求,所以教育的效果也很难取得有效的评价,继而影响教学内容的连贯和深入。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和监控。据调查,当前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普遍数量不足,多数高校的公共艺术课授课教师学历、职称偏低,从教学结构来看,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但是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开设的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公共艺术课一般安排在课外时间,客观上也使教学质量的监控难度增加。对课程不能很系统地进行安排,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公共艺术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我国现有的综合类专业艺术院校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些年来,根据教育部“拓宽办学渠道,提倡社会办学”以及“国办民助,民办国助”的办学思路与精神,在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内综合大学也相继建立了各种类别的艺术学科。这些因素使得专业和非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艺术类招生和报考持续升温。然而,在积极探索适应国家改革与转型的时期,也应考虑艺术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如果各院校不加限制地盲目扩招,势必会出现人才过剩,从而导致供需失调的状况。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越多越好,这样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要追求质量,否则必然形成资源浪费。当今社会中出现艺术专业教育的“泡沫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势必会形成愈演愈烈的现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过多和缺乏都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二、对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建议

艺术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艺术教育要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发挥好艺术教育在开发智力、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快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要改革教育体制,首先要转换学校运行机制,这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设立专门的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改变学校的内部传统运行模式,资金和教学设施上对艺术教育给予支持,培养更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艺术人才。

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对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修补和完善,也要从根源入手,要敢于改革学校的相关管理体制,这样才能真正地摆脱束缚,可以利用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来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盘活学校内部动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责、权、利统一的学校运行机制。

3.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艺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也是最尖锐的,是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时要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开设艺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高校应适当地放宽艺术课师资的配备比例,加强对艺术课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强在校艺术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思想觉悟,使之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4.规范对艺术类课程的管理。教务处和艺术教育主管部门既要鼓励教师多开课,又要对教师开设的艺术课程注重质量监控。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不同年级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艺术课程的考试和考查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通过艺术教育的课题,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性认识,把他们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在这样富有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更需要众多具有高水平、高学历、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各艺术院校以及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应更积极地探索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达到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穆兰.艺术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论改革开放30年高校艺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J].新闻界,2010(3).

[2]殷玉静.多元化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3]王东兴.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力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第6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提高 中职体育教学 有效性 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那么,我们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中师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我们要清楚意识到兴趣能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并且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一、 影响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兴趣的原因

1. 教学方法的原因:教师标准过高、对学生要求太严、教学手段简单、对学生训斥过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从而失去了兴趣,不愿配合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缺乏个性特征,缺乏自主性,大多都是机械统一的模仿和重复练习,使学生体会不到乐趣,必然导致学生不喜欢。

2. 学生个体的原因: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很直接,一个动作学得如何可以立即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所以很多学生怕出丑,在练习的时候能不练习就不练,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在一些集体的项目中,差生很容易受到排斥和冷落,自信心很容易受到伤害,这样就造成一些学生厌学。

二、 分析与对策

1. 建立学生的运动信心,正确引导,激发动机。

学生学习的信心不足,自卑心重,怀疑自己学习的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2)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她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3) 青年教师可以利用年龄优势,接近学生,交流沟通。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了,也就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就会对体育感兴趣。

2. 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健身与快乐相结合

(1) 趣味性:根据中师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材中的各项球类运动和游戏都是中师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所以,把这些项目穿插到教学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2) 实效性:

体育活动中项目很多,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对锻炼身体行之有效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双臂屈伸、立定跳远、纵跳模高、仰卧起坐等。经过短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容易看到自己锻炼效果,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3)知识性。中职体育教材,无论是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各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其动作结构必须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原理。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都必须准确无误,突出动作特点。特别是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能涉及学生所学过的知识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⑴教师的仪表和教态。教师穿着整洁的运动服,面孔和蔼,举止端庄、大方,给学生建立一个好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老师注意了仪表美,衣着典雅,美观大方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同时学生对老师产生羡慕、敬重的情感,愿意接近老师,产生向老师学习的动机,这样便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⑵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体育课中,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幽默,这一切都能使学生耳濡目染,精神振奋,起到点化、催化学习内容的作用。以趣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⑶教学方法。教师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改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克服“教者发令,学者强硬”的现象,树立终生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发号施令,学生也未必为令是从。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也可以是学生的伙伴,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这样的师生关系才可能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才可以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主导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⑷教师要起带头作用,力能所及与学生一起活动、做游戏、比赛,学生的劲头会更大。在调查中反映,学生希望在游戏、比赛中有老师的参与。如果有些活动力所不及,教师也不能做旁观者,而应把自己的感情、情绪溶于学生之中,一起鼓掌、欢笑。总之,教师的情绪、态度要与学生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学得活泼,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就会更浓。

4.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对学生们要做到一视同仁。然而,不同的学生在体力、心智及家庭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要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完成具体任务。一个教学班的几十名学生,不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已的特长,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要提倡多组练习的组织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加强个别指导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体育骨干。例如:一堂篮球课,即有新授,又有分组学生自主复习,结合个别指导,穿插教学比赛等,使整个课堂教学展现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面。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即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三、小结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洪等主编.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J].沈阳体育学报.2005

第7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任体育教师;模块化;教案细化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17-04

对新任教师备课的指导是新任教师建立良好教学信心的开始,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笔者多年来在对多名年轻教师备课的指导中发现,很多新任和实习体育教师把备课简单的理解为写教案,匆匆忙忙写完教案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备课。而这样备课的不足在教学中就逐渐体现在,教师的重难点不准确、教学语言过于繁杂、表达不清晰、示范倾向于表演性质、重难点不突出、对问题估计不足、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场地器材布置使用不合理带来时间的浪费等连锁反应。这样的课堂反馈会让新任教师更为不适,这也是造成新老教师教学效果差异的关键节点。“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句出自《诗经》的语句指的是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做好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为此,笔者构建了教案模块细化表,用于新任教师备课的完善。

一、细化备课模块选择的基本构成、基本原由和所涉及内容详解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上而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有多种属性,分别反映其内部特性。在系统的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模块化是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分解成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本文的备课中教案细化的“模块”则是为了增加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见性,优化教学效果,对教案形成后期,从不同的板块对教案进行仔细推敲修改而进行的固有备课环节。教师在完成教案设计后,围绕所设计的教案,通过对教学中的示范、队列调动、器材合理利用、场地的合理设置、对课堂中预见性问题的解决、学生习惯性思维方式等方面做出针对性备课,再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决策,再将模块有机组合成课堂教学活动方案的教学设计过程。由此,笔者把模块分为教师自己、课标、讲解示范、队列调动、合理利用器材、场地设置、估计预见性问题、学生思维、课堂安全十大模块。

1.备教师模块

教学既应有共性,也应有个性,教学内容如此,教学方式也应如此。在备课设计教案完成后,要梳理教学手段的使用是不是自己得心应手的,怎样避免自己弱项的暴露。“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诠释这句话的现代内涵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的已不能只是一桶水,而是一池水、一河水、一江水、天外水。在现代社会面前,已经没有永远的老师,只有永远的学生,教师必须以这种心态去对待新教材才能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思索、有所长进。新任体育教师应温习和查阅有关本次课教学内容的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研究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及主要培养目标,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观看有关电视广播,对于学生喜爱的明星和赛事,加以记录和整理,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学习上的信任,学生才会认真的按教师布置的内容进行练习。

2.备课标模块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了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备课时教师应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确定好该课程的四维教学目标(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心理和社会适应)。完成教案后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层消化,如运动技能分为初步尝试水平、初步掌握水平和熟练掌握水平三个层次;身体健康促进目标分小、中、大三个层次;运动参与目标分体验、领悟和积极参与水平三个层次;心理和社会适应分层为意志品质、情绪调控、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再次斟酌目标的主次是否合理,确定好多维度的学习目标。

3.备重难点模块

新任教的教师由于刚从大学毕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掌握的能力往往估计不足,对教学工作的结果预期只能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相关信息来做出,有不明确、不稳定等特点。还有很多新任教师对技术教学的重难点分析全部来源于教学参考书,对重难点分析不适用于本堂课,重难点分析不适合所教班级,重难点分析过于笼统。这个备课模块主要用于检验教师在显性备课时对重难点的把握做出调整。教师可根据自己学习时候的经验对比教参进行判断,同时也可以找素质较好的学生提前学习,再从中总结本课重难点。

4.备讲解示范模块

新任教师在备课时总认为自己能组织好讲解,而经常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紧张、教学环境或学生学习氛围等因素而忘词;二是怕学生弄不清楚而不停的讲解反而造成抓不住重点;三是示范为完整示范不能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四是示范面选择不正确学生不能观察到动作细节。为此,我们要备讲解示范,即试讲。新任教师根据自己的课时计划在头脑里过一遍,在跟随教学流程过程中把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口述一遍,同时进行简单示范。在讲述过程中注意语言的组织和精炼,使课堂语言严密,合乎逻辑,具有启发性、幽默感,摒弃陈词滥调。示范是体育课中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且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盲目的示范和错误的示范只能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新任教师要善用自己独具风格的体态语言,并把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合理紧密配合,使教学更具效果。

第8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职业特色 高职体育 教学改革 核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66-02

与普通高校相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专业性、定向性以及实用性的特色。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来说,与一般的院校相比,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的技能。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教学重点却与一般院校的教学重点不同,其主要是体育专业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职业特点。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主要就是培养与体育相关的职业性的实用人才。据此,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突出相关的职业特色,由此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符合相关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1 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特色概述

1.1 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突出职业特色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依据体育课程的相关内容特征以及职业特色来制定教学的计划,同时依据相关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化的知识学习以及技能的培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职业化的教育与教学,以此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体育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1.2 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意义

在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是直接进入社会及工作岗位开始工作的。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从事社会生产以及服务管理方面等实用性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对学生之后会从事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较高。对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突出职业特色,就需要将与体育相关职业的保健类知识、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与强化。通过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增加职业特色方面的培训,由此来提升高职学生的基础体能以及在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量,帮助学生在之后的职业道路上得以更好地发展。

2 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更新体育教学的观念

高职院校中,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观念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关的培养与教学的,同时,由于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特属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方向,为学生设计并制定与其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而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此外,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从而为职业性体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促使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学得以更好地发展。

2.2 体育课程的设置依据学生的职业特点来展开

高职院校的教育遵循的是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对此,在进行职业体育教学的时候,同样需要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进而科学、合理地设置出与学生职业发展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式。由此,职业体育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来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身体素养及运动技能。

例如:高职院校中的营业员、空乘以及酒店管理等相关服务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此外,由于这些职业岗位需要较长时间的站立,对学生下肢静力性耐力和腿部、腰部及肩带肌肌肉的力量都要求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课就可以以训练学生的形体、拓展训练以及相关的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为主。而学习药物制剂、美容、护士等相关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手腕及手指等手部关节精确的触觉能力,同时还需要相κ褂昧榛畹乃手进行操作。据此,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职业体育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太极拳、手指操以及相关的棋类运动来提升学生的手部力量,加强学生大脑皮层的灵敏度。此外,对于学习音乐表演等艺术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形象与气质,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的能力,由此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职业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礼仪以及体育舞蹈等方面的知识与内容来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

2.3 改革高职职业特色体育教学课程模式

对于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可以将整个职业性的体育教学分为3个阶段,同时在每一个阶段都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阶段主要就是向高职生教授最基础的体育知识及相关的运动技能的理论,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素质进行培养。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与培训,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到第二及第三个阶段的时候,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与学生的专业及职业发展相结合,依据相关职业发展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性的培养。一般来说,我国高职教育都为三年制的,因此职业性的体育教学开展阶段就与学生的年级相适应。第一年学习的是基本的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到了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时候,职业体育教学活动中就需要依据学生的专业及职业发展的现状来开展与实施。由此,不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及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更好地发展。

3 职业特色高职体育教学教材的改革原则

3.1 实用性原则

对于职业体育的教学来说,所使用的教材也需要依据不同专业及职业发展的状况来制定与编写。同时,还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状况来进行编写,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特征。这种实用性强的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在学生们之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起到较大的作用,有效地提升工作的质量。

3.2 针对性原则

每一种职业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形成职业病。对此,一定要有效地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帮助学生更好地预防职业病的产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此,就可以在编写职业体育的相关教材的时候,将一些具有保健、矫正甚至是预防职业病产生的方式及方法进行引用,由此对学生们日后的工作有着一定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预防相关职业病的发生。

3.3 终身性原则

职业体育的开展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特长及职业,同时,体育锻炼还具有着连续性、实用性的特征。据此,对于职业体育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编写一套适合于学生自身及相关职业方面的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树立起终身锻炼的观念,为学生的终身锻炼奠定一定的基础。

4 结语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规划,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就需要在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加强职业特色的结合与发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几年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正面与负面的现状都同时存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无论在教育形式上如何创新,依然不能摆脱其基于社会本位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缺陷,对于引导大学生成为全面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及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人才非常不利。要真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快引入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本位;现代公民教育;个人本位

一、认真审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已经有了不错的实效,其居主流的正面现状令人欣喜,但同时,其客观存在的负面现状也着实堪忧。

(一)正面现状

据针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了解其中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在当代中国发挥的作用。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具有并极易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或者比较自豪,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可创新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普遍认为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是很有必要的。①

(二)负面现状

许多大学生虽然主观上高度认同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但客观上其潜意识又极易被非的意识形态所蛊惑,从而出现认知偏差;再如,许多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却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导致其人生规划或事业奋斗方向发生重大定位失当;还有,许多大学生的爱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出现损害国家形象和声誉的恶劣行为,尤其是在涉外场合中;最后,不少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八荣八耻”要求严重背离,道德知行脱离现象相当突出。1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和人格扭曲现状也导致其在道德实践中行为失范,出现违纪违规的行为,甚至导致犯罪。

二、冷静解析当今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吸引力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依托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运用各种教学媒介,激发受教育者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互动中去,进而形成对主流话语体系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的力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教育形式化、模板化,缺乏内在活力。2

当代社会思潮从表面看并不占据传媒主流,也缺乏传播主渠道,在受众方面也不见得十分广泛和大众,但从感觉上却给人有一种很潮流和时兴的印象……社会思潮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性、新颖性、生动性和渗透性等特征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3

审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吸引力和影响力问题始终是一大难点,许多研究者始终跳不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理念窠臼的束缚。

(二)知行合一问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的突破,达成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必须关注以下三个焦点问题:“知”的不足问题,“行”的可操作性问题,底线道德教育缺失问题。

1.关于”知”的不足问题,是指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未完全涵盖学生应当掌握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技能,更确切地说是未能掌握他们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正是因为他们“知”的不足,使得许多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系统学习,依然还不是一个身心健全的合格公民。时常见诸媒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甚至杀人悲剧无不充分证明他们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残缺不全的,这些惨痛教训足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关于“行”的可操作性问题,是指许多高标准的政治思想培养要求过于笼统、空洞,除了口头认可外,难于在行为规范上作出具体要求。不具可操作性使得诸多严肃的政治素质极易异化为投机性的政治口号,从而必然导致知行脱节。那种一边高喊反美爱国口号,一边排队申请签证前往美国留学并公开声称“再也不回来了”的大学生另类表现绝非个别现象。这暴露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解决“行”的可操作性问题,这是难以否定的客观事实。

3.关于底线道德问题,是指我们历来的道德教育都习惯于拔高式教育,即只喜欢摘取社会上那些思想道德素质非常优秀、人格非常伟大、仿佛圣人一般的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学习标兵向社会大众推荐。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高处不胜寒的先进人物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非常难以模仿的,做人要达到那种高深境界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作为一个公民,不撒谎、不害人等简单之极的道德标准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然而这种低标准的底线道德却一直未能进入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中。一高一低两者反差极大,反映出我们的道德教育理念远离现实社会的尴尬现状。底线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早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无可回避的尖锐话题。

三、深入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特点、定位与属性

(一)居于宏观层面且政治化强的双重特点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个体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宏观教育是指其大脑发育成长过程中,从外界所接受到的那些旨在逐步形成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相关教育。这些教育决定和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对国家、政府、社会等政治理念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对人生将如何度过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及其思维模式的发展脉络。无疑,如此博大而重要的身心成熟过程是在大脑的宏观层面进行的,因而将其归为宏观教育符合认知心理学中有关大脑思想形成过程的解读。

(二)基于社会本位的定位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人才规格。

宏观教育主要基于社会本位的角度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国家、政党、政府、社会等宏观政治理念的思想教育,这正是我国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各级学校中实施的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

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案例充分证明:只接受宏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知行严重脱节的道德与人格,并非是当今社会合格的现代公民,其中不乏走入歧途者,远的如刘海洋,近的如药家鑫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必要条件的内涵属性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必要的、顺理成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只能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光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满足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健全人格、成熟心理等个体价值的肯定与追索,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充实的思想营养,而这些正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之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能完全涵盖一个年青头脑所需要的所有思想要素。

四、大胆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崭新局面的理性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应该随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而不断创新

几年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显示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一直在与时俱进,那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不断创新就有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下崭新观念:“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②

(二)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基于社会本位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更多的考虑把人塑造成社会所需。通过教育所传授的统一的知识,无形之中磨平了学生的个性棱角,教育出的只是统一模式下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适应’了社会,但是失去了一个更具有个性的自我。”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虽然也包含有培养公民意识等公民教育内容,但一是过于宏观笼统,二是基于其社会本位属性,不可能使学生通过教育树立起牢固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而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其实质在于: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④因此,只有立足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同时培养起与之相匹配的公民技能和公民道德。

现代公民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对教育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忠诚。”⑤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凡是接受过现代公民教育的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这包括:“对各种事物提出、发现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对国家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信息源和产生信息的方法对信息可靠程度进行评估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均有赖于对怀疑批判和探求真实的理性精神的培养。”⑥

(三)只有尽快引入现代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明确:我们引入现代公民教育,绝不是要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未能涵盖的微观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所追求的创新就是把基于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基于微观层面的现代公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进行融合教育,这样才能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样的教育创新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才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

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公民教育融合研究自贡市社科联2011年度重大课题(2011ZD08)

注释:

①刘涧楠,杨雪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1(4/2);

②唐晓燕.连淑芳.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J]《理论界》2005年08期

③仲成成.关于重视教育个人本位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1(上)

④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⑤⑥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2004:22

参考文献:

[1]安克杰.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