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药剂学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学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剂学重要性

第1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1]等内容的应用于药品生产、研发与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实践性强,实验课程是其理论课程的延伸与体现,在药剂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同时,药剂学是药学专业主干学科,与其他药学专业学科相比,其具有交叉药学全部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随着药剂学的发展,一方面其他药学专业学科知识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药剂学学科中,另一方面从药剂学学科中衍生出其他学科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目前完成一个药剂学实验,特别是综合性强或较前沿的药剂科研试验,其涉及药学其他学科知识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然而传统药剂学实验课程模式陈旧,实验内容相对单一,与现今药剂学发展契合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药剂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为顺应当今药剂学学科发展,结合第三军医大学药剂实验教学特点,以药剂学实验教学为中心,整合药物化学、物理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能够贯穿药学主干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基于自主设计的创新型综合药剂学实验,希望提高学生系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此教学初衷,对药剂实验课程进行了初步的革新,现将革新内容介绍如下,为广大药剂学教育工作者在改革药剂实验课程时作一参考[3]。

 

1 优化课程体系

 

1.1 授课学时

 

药剂学的课程特点是注重实践操作,其理论课程实为实验课程的基础[4],本校药剂学课程在建立之初,共安排140课时,其中理论课程占80课时,而实验课程仅占60课时。为了突出药剂实验课程的重要性,缩减药剂学理论课程教学课时为60学时,并增加其实验课程教学课时为80学时,总课时仍为140学时不变。理论课程内容虽缩减课程学时,但仍包含教材各个章节(学时压缩前后授课章节相同),仅精练每个章节所授内容。药剂理论知识有次重点、易难点之分,内容要求有了解、熟悉、理解、掌握之分,不是全盘皆授、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通晓,因而授课时可以一带而过了解内容、次要内容,或省略一些繁杂晦涩且非重点内容。例如,作为了解章节的第二章-药物制剂的设计、第三章“药剂卫生”,只需学生知道制剂设计的大致流程和药剂卫生的一些常识性知识点即可,不必熟记,因而各被压缩了1个学时。作为常见剂型,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或用到,其涉及的知识、内容较易理解和掌握,例如第五章“口服液体制剂”、第六章“注射剂”,也各被压缩了1个学时。外用制剂和黏膜给药制剂属于次要知识点,只需学生了解、理解,故课程内容由原来的6章18个学时压缩到3章9个学时。通过课时数的调整,不仅便于学生学习精炼后的内容,更重要是随着药剂实验课时增加,实验内容得以增加,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改变其以往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验操作的心理[5],并且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实验技能。

 

1.2 课程内容

 

随着药剂学科的发展,本校建课之初采用的课程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今学生对药剂学知识的需求。另外,为适应当今社会对现代药学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药剂实验课程的兴趣,并提高其药学综合素质水平,本校本着把最新、最有代表性的药剂实验教学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原则,修订、优化了本科教学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崔福德主编的第3版《药剂学实验指导》为基础,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不仅使其包含目前药品生产的常用制剂剂型,而且紧贴当下最新、最前沿的剂型,使药剂实验课程内容更丰富、涉及范围更广,更适合培养现代化药剂学专业学生,开拓其知识面且能够学以致用。

 

优化后的实验课程整体分为三部分,共11个实验:第一部分——验证型实验,共九次课程(实验);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共一次课程(实验);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6],共一次课程(实验)。整个药剂实验课程按此三部分顺序进行,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验证型实验”分为常用剂型制备和新剂型制备两部分,前五个实验为常用剂型制备,包含目前的常规剂型如液体制剂、注射剂、软膏剂、滴丸剂、胶囊剂、栓剂和片剂等[7],此部分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药剂实验常识性知识,掌握仪器设备正确操作方法、常用剂型制备方法、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质量检查-评价分析等一整套完整实验设计方法。后四个实验开设药剂新技术、新剂型实验,如缓释片、微囊、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等,使学生熟悉目前新剂型的实验操作,掌握较先进剂型的制备过程和工艺技术,理解其制备方法的设计原理。每次验证型实验都安排在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学生已较好地掌握实验内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实验课程的开展。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先与学生温习相关理论知识,有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并以PPT和板书的形式[8]讲授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试剂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学生以2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分组学习和实施药剂实验,小组内成员按照教师制订的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验证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药剂实验方法有整体的认识,理解药剂实验的设计原理(即选择药物剂型原理,选择药品辅料、器材及制备设备的方法,制剂质量控制方法),为之后开展的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和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其参加工作后开展自主、综合或创造性的药剂实验打基础。

 

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安排在验证型实验之后[9-10],此时药剂课程已进行3/4,学生不仅掌握了药剂学基础理论知识、药剂实验基本知识、实验操作技能,而且会正确使用常规的实验仪器和制药设备,懂得如何分析药剂处方和选择实验试剂、辅料来完成制剂的制备,能够理解药剂实验设计原理并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型实验选择制备维生素C泡腾片作为实验内容,Vc是常见维生素,学生比较熟悉,而泡腾片是新剂型,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实验课开课前两周时告知学生实验课所用主药Vc及其制备剂型泡腾片,学生四人一个实验小组,分工协作,利用两周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共同商讨实验方法、撰写实验设计方案[11-12],方案包括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药品器材、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法步骤、实验备用方案、实验方案分析和讨论,并将实验设计方案交至教师审阅[13],教师给出方案修改意见或建议,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指导实验进程[14]。在设计方案中,学生应分析Vc的理化性质,制备泡腾片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等。自主设计型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15-16]。

 

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安排在整个药剂课程(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末尾[17],学生已系统地掌握药剂学知识,另外,药剂学课程开设在本科大三下学期,学生已修完药学专业及药学相关专业的理论课程,此时开设以药剂学实验教学为中心,整合药剂学上游学科如药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其下游学科如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贯穿药学主干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基于自主设计的创新型综合药学实验较为适宜,其目的是为提升学生的药学综合素质,使其利用所学的药学理论知识和药学实验技能,自主设计综合型药剂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内容[18-19]。综合开放型实验选择黄连素制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作为实验内容,黄连是天然植物药,其中有效成分黄连素需要运用药物化学等知识进行提取分离及纯化得到,根据黄连素的理化性质等因素和药剂学知识选择合适剂型并制备成制剂,制成的黄连素制剂运用分析化学等知识进行质量控制,然后用药物分析及药理学知识测定制剂有效期和检测制剂最大致死量等内容,这个实验涉及了药学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能够较强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药学综合素质。在实验前三周,教师提供学生制剂的主药黄连植物,并不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方案内容要经学生查阅文献和书籍后自行设计制订,例如药物提取纯化、药物的剂型选择、制剂制备方案(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药品器材、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法步骤、实验备用方案、实验方案分析和讨论、质量控制方法),制剂分析方法等,并按照方案实施实验,完成制剂制备[20]。综合开放型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药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其药学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3 实践基地

 

药剂学科注重实践,针对现行药学教育与现代药学服务和国际标准的差距,构建以医院临床药学、科研院所及制药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学生实践导师制,建立药学实践教学-校外实践基地,安排对药剂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利用暑假到实践基地进行药学专业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药学实践能力。教师结合学生本人特点及其兴趣,针对药物研究、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领域,制订专业实践训练计划,让学生进入相关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学习专业技术,通过实践训练,进一步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药学现场工作,有效辅助药物研究与开发并提供多方面技术支持;结合药学领域实际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药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突出对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药学专业应用型综合素质本科人才。

 

2 改革结果与评价

 

2.1 教师与学生反映情况

 

本次药剂实验课程改革后,教师反映学生上课普遍性地认真思考、勤做笔记,课后主动咨询、积极好问,没有以往学习态度被动、懒散、消极的现象。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满意度等项目做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觉得实验内容由易到难,阶梯式学习,激发学习动力,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提升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理论课程内容精练后,也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

 

2.2 学生成绩

 

比较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到其实验课程成绩较之前有较大提高,并且从考试中的分析论述题的答题内容中,也可看到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解决和总结。

 

本次改革注重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运用,做到“以学员为中心”组织教学,穿插其他药学课程实验内容,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药物制剂工作实践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观察能力、自主学习并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3 小结

 

经过本次药剂学实验教学法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现代药学发展需求、符合中国药学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应用型药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在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提供新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

第2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基础血压;个体差异

有一部分健康人基础血压低于标准血压120/80 mm Hg,甚至只有90/60 mm Hg。当这类人群血压接近临界高血压时其血压增加比例高达40%以上,有出现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而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偏高状态下舒张压介于80~60 mm Hg者较常见,当收缩压降到正常值时,舒张压只有60 mm Hg左右,有部分患者产生血压偏低恐惧症,而私自停药后血压反跳而出现意外。因此医务人员如何指导患者正确判断个体化理想血压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高血压防治原则一般都以数值作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健康状态基础血压的差异。因此为健康人群建立基础血压档案显得尤为迫切。

1 临床资料

1.1 职工体检资料显示20~45岁女性中有十分之一基础血压在90/60 mm Hg.,男性中基础血压在90/60 mm Hg的人群相对较少。上述人群无头晕等不良临床症状,并且血压值相对较稳定。

1.2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人群中有十分之一患者当收缩压>140 mm Hg时,舒张压却只有60~70 mm Hg,而服用降压药后,当收缩压

1.3 徐某,男,90岁,患高血压病多年,长期服用降压药,收缩压经常控制在140~120 mm Hg之间,舒张压则介于60~65 mm Hg之间。两年前恐惧血压太低而私自停药,血压反跳至170/70 mm Hg,后来出现脑梗死,经治疗后基本恢复。现要求其坚持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30~120/65~60 mm Hg,二年来情况一直良好。

1.4 周某,男,76岁,患高血压多年,服用降压药后测得血压140/60 mm Hg,总是感觉舒张压太低,停药后反跳到160/75 mm Hg,又恐怕血压太高,反复停药与服药,找不到一平衡点。因产生恐惧心理,加上拒绝医师要求其服用长效降压药的建议而坚持服用短效降压药,有一阶段甚至每天要求医务人员为其上午、中午、下午测量三次血压,一度使医务人员无所适从。

1.5 姜某,女,73岁,患高血压多年,长期自行服用降压药,正常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为90/60 mm Hg,恐怕血压太低而停药,血压反跳到150/85 mm Hg,又减量服用降压药,血压为120/75 mm Hg,此时又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

2 分析

2.1 在正常人群中血压的个体差异很大,按现有的高血压防治标准收缩压从

2.2 基础血压只有90/60 mm Hg的个体,收缩压从90 mm Hg增高到理想标准120 mm Hg,增高比例达33.3%,舒张压从60 mm Hg增高到理想标准80 mm Hg,增高比例也达33.3%。此依据就完全能解释基础血压90/60 mm Hg个体当血压只有120/80 mm Hg(理想血压)时,一部分人有时会出现头晕头疼等高血压症状,临床上往往会忽视高血压的诊断。

2.3 在大部分理想血压120/80 mm Hg的个体中,收缩压从120 mm Hg升高至140 mm Hg,或舒张压从80 mm Hg升高至90 mm Hg就已列为高血压管理人群,其实按数值计算,收缩压增高比例为16.7%,舒张压增高比例仅为12.5%。这一理念能为解决现阶段一部分35~60岁仅舒张压超过90 mm Hg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不理想的难题提供方向和依据。

2.4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目前缺乏健康状态基础血压资料,加上现有降压药中很难找到只针对降低收缩压的药物,因此医务人员仅能做到向患者解释收缩压偏高的弊端大于舒张压偏低的弊端。当然对于舒张压偏低的高血压患者,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也应考虑存在梗死因素患者的梗死风险。

2.5 医务人员(特别是乡村、社区医务人员)要慎用“你的血压太低了”“你的下压太低了”等容易误导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的语言,因为缺乏患者的基础血压资料,所以很难判断生理性基础血压偏低或是降压过度还是病理性低血压。

3 结论

3.1 建议建立健康人群基础血压档案,建议把基础血压和血型一样作为一项个体化生理指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现基础血压在接近或达到90/60 mm Hg的个体,因提醒该个体要清楚自己的基础血压,为今后在高血压防治中给医方及时提供必要的原始依据。

3.2 建议补充高血压判断附加标准。在现有仅以血压数值为判断高血压唯一标准的基础上,添加当基础血压临近90/60 mm Hg的个体血压增高到120/80 mm Hg时就应列为重点监测人群,并建议其实施低盐、体育锻炼等一系列高血压预防措施等条款。

第3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国家对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颁布了相应的细则和文件,比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等等,加强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医院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

1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基本现状

1.1 药师的学历低,专业知识不足

作为临床药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也要熟知。而基层医院临床药师缺少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素质不高。

1.2 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服务不重视

由于医院领导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少。医院的资金都投入在有明显收益的项目上,临床药学可用的医疗资源少[1]。

1.3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有关于临床药学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遇到问题没有明确的技术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的发展。

2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对策

2.1 全面提升药师素质

为了从根本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素质,科室内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医院提高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视,鼓励药师参加各种医师考试,为临床药师提供更多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更多原创性学术论文。在临床医学小组,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讲座,积极与地方医院或上级医院加强学术交流,以专家辅导或者集体讨论形式[2],不断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提高临床药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个人素质的提高推动临床药学服务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作为临床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患者特征,尤其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强、治疗量狭窄以及血浆浓度高的药物,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参考药代动力学理论,适当调整用药的间隔时间与药剂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通过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评价因果关系,并将成果上报到监测中心,可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避免出现药源性疾病,发挥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

2.3 做好临床沟通工作

药师仅掌握医学与药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可能由于临床经验缺乏而在工作中束手束脚,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临床沟通工作。首先,医师转变观念,做好医生的“参谋”;其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仔细倾听患者病情,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另外,临床医师还应做好药历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于一些个性化的用好过程,且疗效显著,应详细记录[3];如果出现病情反复,也要记录相关内容,包括临床用药目标、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患者体征、用药史、过敏史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工作,需要不断坚持、不断积累经验,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

2.4 完善药学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药品信息的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积极开发为药学咨询服务的软件,并应用于局域网。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中心,配备专业信息药师,督促临床药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基层医院来说,大部分患者的医学知识都很贫乏,容易受不良药品广告的影响,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也缺乏了解;在治疗时通常都是药师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开药,对新研发和价格昂贵的药物治疗期望值过高,对药物的认识性太少。比如,有些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服用同一种或多种药品,却不知道这样是潜在危险的,有害身体健康。用药方式又不正确,再加上用药安全服务教育不到位,加大了药品危害的可能性[4-5]。

转贴于

第4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1、政策性

学籍管理制度是高校开展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各高校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规,但是在学籍工作的实际工作中制度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籍制度缺少灵活性、可操作性,限制学生的发展。新时期学生管理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学籍管理制度也应适应新时期学籍管理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籍管理规定。除此之外,学籍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还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上述法律法规中均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做出了解释和规定。由此学籍管理岗位必须遵守法律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开展学籍管理工作,杜绝一切违法乱纪行为,维护教育公平。

2、信息化

高校扩招给学籍管理带来了困难,学生学籍信息海量数据迅速攀升,人工处理的传统方式使得效率十分低下。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充分有效的利用学籍管理系统,将学生学籍信息数据构建成一个大数据库,可以随时记录更新学生学籍状态,查询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向,大大提高了学籍管理效率。不仅如此学籍管理数据的实时更新还为学校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数据,也为全国学籍数据管理统一化提供了数据基础。

3、全国统一化

自2001年教育部要求将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进行电子注册,建成了集高校招生录取信息、学籍学历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于一体的学生信息数据仓库,即学信网,实现了全国联网。从学生高考开始实时记录学生志愿、录取高校、分数等具体信息,通过新生学籍注册全国统一排查,有效遏止了冒名顶替入学行为,实现全国学籍管理工作统一化。并以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为基础,关联学生就业、资助、全国火车票售票管理平台等,实现全国各管理系统信息共享。

二、学籍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籍管理是以学籍数据为中心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因为学籍数据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是一项烦琐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政策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加之学籍管理工作内容的拓展,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传统学籍管理的政策还要熟悉学籍管理相关管理部门的业务和政策。否则容易造成学籍管理工作失误。学籍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地位极其重要,对稳定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学籍管理为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提供了政策导向。例如:根据学籍管理规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人性化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根据学分可以选择提前毕业;达不到学分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做降级处理等等。这些学籍管理规定有助于学生将学籍管理上的规定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高校而言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学籍管理规定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进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籍管理对学生管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籍管理制度有利于约束学生日常行为。学生管理制度中规定了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在校规定,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将对学生做退学、开除学籍等处理。因此,学籍管理具有严肃性、强制性和导向性的特点,能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让学生遵守法律规定,遵守道德规范,遵守校规校纪。另外,随着学籍学历管理全国统一化,学生的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受到的处分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诚信记录都会在全国学籍管理平台可以查询,对学生的就业、未来的生活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说也对教育管理学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规范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学籍管理为高校其他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实时数据参考。高校工作的中心是学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教学,同样适用于高校其他部门,为学生做好保障服务是高校其他部门的宗旨。

学籍管理为高校其他管理部门提供实时的学生数据,有利于其他服务部门实时掌握学生动态,统筹规划有效地做好服务工作。学籍管理是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各种系统中,学籍数据库是基础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必须做到实时更新学籍数据才能保证教务系统正常排课,财务系统正常收取学生学费,图书管理系统正常借还书。因此,学籍管理系统正常运转是其他信息化系统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学籍管理系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总结

第5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性;路径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凝聚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实践经验、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哲学智慧。它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间,有必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本草学、针灸学、病证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极哲学等文化的融合。[1]传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不仅传承精湛的医术,还教导学生修身、立品、济世,传承高尚的医道。

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2]先生不仅对文化自觉性做出定义,他还指出,文化自觉性不是随波逐流,不是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是简单的固守文化传统,而是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清醒而自主的认识文化谱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西方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医药体系的主导,本文就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概括为三点。

1、主动性

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具体表现能主动阅读中医药典籍,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被世界称誉为中国第一“国粹”。[3]中医药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自觉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是对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别力

中医药文化的甄别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包含两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优胜劣汰。深入研究是优胜劣汰的前提。

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4]具体表现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悬壶济世。

中医药文化的优胜劣汰是指对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论方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对经典文献文本进行演绎,承者通过对经典文献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启发,不断实践,有了新的领悟与发现。二是基于师承教育模式,师徒之间相互理解,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观摩体会、临床实践,不断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不断地互动中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融合创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西方医学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每年有3成当地人和7成以上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5]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70个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医”列位第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中医药文化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要坚持中医药文化主体地位,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克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抵触情绪,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借鉴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所知、所用、所爱。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欠缺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当前中医院校及学生大都注重中医药理、医术等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主动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欠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课程繁多,课业繁重,大多数同学了解中医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课堂的教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在课后主动阅读;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成绩限制,无法报考西医相关专业而被迫选择中医药相关专业,缺乏对中医药典籍学习的动力;三是中医药典籍大多晦涩难懂,学生对其缺乏阅读的兴趣,自学难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别力欠缺

首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轻文,多数只重视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忽略其价值核心和文化内涵;最后,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西方医学教学模式,一名教师授课,50多名学生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师徒之间的互动更不用说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文化融合观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的动力,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以西方医学为主体,中医药院校授课是较多采用西方医学授课模式教学,学生习惯用西医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文化,用西方医学的长处来对比中医药的短处,仅把中医药当作西方医学的补充。二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尤其在“取消中医”论战之后,更是对西方医药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西方医药仅仅是医疗技术,根本没有文化可言,而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而中医以病人整体为治疗对象,辨证施治,不仅疗效好,对人体伤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绿色医疗。片面狭隘的眼光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的断灭。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从温病学说到体质学说,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师古不泥古”,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能传承两千多年的原因。当代,中医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不仅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更被利用在抗击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中。这都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1、师者为先,文理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药文化重在师承,更是讲究言传身教和尊师重道,一名缺乏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难以教育出具有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文理并重,方能成就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各科教师都需博览中医药文化典籍。如要求刚入校的非医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其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在教师讲课比赛中,将本专业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程度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在进行西方临床医学教学时,介绍西方“牛痘接种术”是在中国创立的“人痘接种术”的理论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术是华佗研制的麻沸散等等。

授课时,教师需将中医药文化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引入《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经典,介绍董奉、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大家悬壶济世之事。如陕西中医学院将体育和中医相结合,开设了选修课程――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其《孙思邈健身法》获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并于2008年8月进一步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太极、五禽戏、八段锦、长拳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精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内,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2、精勤不倦,无私奉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医源必先精勤不倦。这要求广大师生不仅勤于学习中医药文化,更是要勤于剖其精髓,解其内涵,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内涵。如陕西中医学院将“精诚仁和”的价值核心进一步的演化,对学生提出应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具备“精、诚、仁、朴”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校训。“精”即“精勤不倦”研学问;“诚”即为人诚笃修医道;“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朴”即淳朴质朴济世人。学校入学教育时组织新生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历年来,学生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奉献中实践着当初的誓言。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三学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陕中医人。目前,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及义诊,尽自己微小绵薄之力。老一辈德艺双馨的陕中医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思想,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师承教育模式,设立“导师论坛”、“名师名医讲坛”,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中医梦想”系列讲座并邀请邀请“国医大师”张学了题为《对中医人才成长的几点体会》的讲座,学生们深受勉励及启迪。

3、以中为主,和而不同

第6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力。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

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系统、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

记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便获得许多新知识。

如何让数学笔记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课后笔记本

每逢开学第一天,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是必不可少的。这本笔记本不是课堂笔记,而是课后笔记,简称“好题摘抄本”。记什么呢?记考点、记疑点、记细节。教学过程中无论在教材中、配套练习中,还是在中学生学习报刊中每遇到考点题目而且题目条件比较隐含,学生容易疏漏的好题,课堂上要求学生在题目前注上“”或“”或“”简称一星题或二星题或三星题,课后及时摘抄。当然,这样的好题一天也遇不上几个,学生记起来也不费事。原则上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巩固,坚持天天清,日积月累下来是一笔不少的收获。期中、期末水平测试前,要求学生将好题摘抄本细细过目一遍,以便温故而知新。每次考试,我的学生成绩往往名列前茅,是由于我坚持这样做的原因吧!

二、直接运用教科书

新教材数形结合方面的试题比较多,探究思考贯穿始终,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及各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难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寻求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直接在教材里圈点,同时做批注,使笔记内容于课文内容直接对应,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课本中重点内容与概念、公式、定理的学习,也让学生很快能抓住学习重点,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充分运用课本第一页的空白处,将知识拓展记下来,以便方便查找,免得翻来翻去找个不停!

第7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一、严把课堂教学前提关

在两位数加、减中,因为数位少,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但是这样计算结果虽然正确了,可是很难提高计算能力,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教学,通过教学的合理设计,巧妙的引导学习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加以运用才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发挥情境创设的助手作用

1. 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课中,以春游的亲身体验作为学习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正确对待情景创设在计算教学中的作用。现在,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但有的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情景创设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所以计算教学需要合理使用情景。

三、突出算理掌握的关键要素

算理掌握是提高计算的关键。如教学37×2,最简单最省时间的方法是直接列竖式教给学生“二七一十四,二三得六,六加一得七”,但“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小棒来操作,上下分别摆出1个37后,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6捆(60根)小棒,右边共有14根小棒,可把14根里的10根捆成一捆,放进到左边的6捆里,得7捆……通过这样的一摆、一捆、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教学打下了基础,从而使计算教学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四、强化思维训练的核心功能

计算教学关键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 强化方法,注重引导,要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例如在进行混合运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注重操作与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前面举的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例子中运用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五、紧抓习惯养成的练之根本

事实说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要培养以下习惯。:1. 校对的习惯,做到不错不漏。2. 审题的习惯,一要审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三要审计算方法的简便合理,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然后才动手解题;3. 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4. 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六、探索巩固反馈的新途径

计算训练时要注重探索巩固反馈的新途径:

1. 突出重点、打好基础。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 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

2. 变换形式,注重反馈。既有短时练习也有长期训练,针对不同年级计算上的要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反馈的形式可开放些,多样些。低中年级小朋友,可以“玩”促“练”;高年级学生可开展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题目。

3. 升华练习内容。要想高效率就需要精心设计,我常喜欢把一些相似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练习,让学生细细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还可以在计算练习中经常性地出一些找规律、巧算的题,观察题目与计算结果的特点,指导学生大胆猜想规律,并通过计算练习来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的练习,学生乐练,爱练,从中也增强了对数和运算的敏感度,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是大有裨益的。

七、寻求算法的多样化

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不单是又快又准,而又要看谁的算法多样化。其实质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如教学“简便计算“25×32”时,学生得出了“25×4×8,25×8×4,25×(30+2),5×5×32,25×(40―8)等算法,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方法,激活学生热情,增进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总之,计算教学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的计算教学。

第8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首先,语文成绩难以提高。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词汇的识记和积累,以及相关技能的训练。肯定的是,一个学生如果词语的认识达不到他所在年级的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程度,那他的语文成绩自然不好,由此产生的直接效应就是写作水平上不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建筑师,哪怕是梁思成之类,如果不给他一砖一瓦,让他建造一座万丈高楼也是不行的,同样道理,在写作中,即便心有千千结,但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把个中块垒表示出来,那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如果在写作中真要做到“下笔如有神”,首首先词汇量的积累必须达标,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次,影响到数学等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这很容易理解,一个学生如果词汇量太小,对词语不理解,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有关的术语和应用题就理解不到位,甚至根本没办法理解。比如,小学数学中的距离问题应用题,有些学生就根本不明白“相向而行”是一种什么样的行走,如此之类,不可胜数。英语方面也是如此,因为不理解什么是主格,什么是宾格而让教学者和受教者都感到非常吃力,以致影响到学习的兴趣。那么,更进一步说,如果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词汇量的积累就十分贫乏,很难想象该生在中学阶段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式的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从而产生一些列连锁反应。

正因为词汇量的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教学双方都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一些扎实可行的教学教法,务必保证学生在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方面合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教法上,笔者积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教学措施灵活多变,提高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如果不加重视,极易陷入填鸭式的僵化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言的新鲜感,进而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调高学生学习词语,积累词汇的兴趣。

一方面,运用联想思维,从不同角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比如,从反义词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确切感知和理解,增加词汇量;从同义词角度出发,让学生把相关的同义词都归纳到一块,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词汇量的积累。当然,在后者的教法中,教师应该把握住度,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一些词语详加区别,以免使学生误认为这些词就是同一个意思,用这个也行,用那个也行。例如,动物发出的声音:吼、啼、啸、吟、鸣、叫、吠等,尽管都是同一类词,但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声音。

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成语接龙、对歇后语等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在具体的操作上,老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准备充分,对接上者予以奖励,对那些接不上者,可让他表演一个节目,以示惩罚,并淘汰出局,这样,最后胜出者就是冠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不错,学生们为了争奖也好,免受淘汰出局的尴尬也罢,总之,至此以后,他们都在努力去尽可能多的记住成语。为了避免流于形式,老师可在这样的游戏中穿插让学生讲成语故事,阐明成语的意思等情节,以免使学生只记词语的名称,而不求甚解,否则的话,食而不知其味,也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这方面的成语故事,故事性强,很有趣味,许多学生都很感兴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基础上,也要懂得成语的深层意思,不然就会只是听故事而已,对成语的意思,却不胜了了,也就与我们讲故事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第二, 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习、积累词汇。

第9篇:药剂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面向全体 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全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已经取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为现行音乐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教学第一线的音乐老师指明了方向。“新课标”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前提,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教学经过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已初见成效,已经逐渐形成一条学生喜爱的教学思路。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学生时代是学习现代化科学文化和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音乐教师的任务是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音乐,为学生终生热爱音乐打下的良好基础。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义务教育制度是基本让每个孩子都能进入课堂来接受教育。所以,几乎每个教室里都坐得满满的,这似乎很难在教学中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更不要说“注重个性发展”了,况且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素质与修养。其实不然,这两个教育理念并不矛盾,在音乐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注入这两个基本理念,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而是开发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传统音乐教学,把教识谱、教乐理、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教师应明确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范围,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所以,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在传授知识等狭窄的范畴内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不能只想着怎样教,而要换位考虑,更多地想到学生怎样学,学生是否喜欢。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音乐教师必须挣脱“技能训练”的束缚,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作为主要任务。

二、音乐教师应全方位地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要想让学生真正喜爱音乐,教师必须给予正确引导。除了把学生置于音乐课堂中考虑外,还应把他们置身于校园中、家庭中乃至社会中去考虑。学生是一个极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不断发展的社会潮流时刻冲击着他们。“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在课堂中适当加进一些体现时代潮流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去捕捉、去表现生活中喜爱的音乐,从而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展示他们的才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同时,在校园里,定期举行生动的独唱、独奏比赛,或组织一些兴趣小组的培训,让一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或者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比赛、文艺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合作能力。这不但激发了大部分同学的兴趣,而且使学校充满了音乐氛围,而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拓宽音乐课堂的知识领域,提供给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天地

音乐是实践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造自由度最高。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一门综合了舞蹈、戏剧、文学、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协调,那样的密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地使用教材,将音乐与各科知识进行巧妙结合,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使课堂始终充满无限生机。另外,音乐的不确定性也为学生理解与演绎音乐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我们必须腾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这个广阔天地里尽情地翱翔。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把应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精讲,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交给学生来进行演唱、演奏、创作、表演、交流和讨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要避免成为操纵者,放下架子,加入到他们中间去,成为其中的一员,让学生真正放开手去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老师要让出讲台,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把讲台让给“小老师”“小演员”去释放他们的能量,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学生会在课余时间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认真查阅资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经验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使得老师与学生更加亲近,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应该作为一种自由和欢乐来努力追求和尽情享受,我们应尽力让学生在自由和欢乐的天地中享受音乐。我盼望我对音乐教学课堂的拓宽与丰富能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走进音乐课堂就开始享受音乐之旅。

四、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师生互动,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把课堂当作讲堂,只注重怎样教,并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去考虑,忽视了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新标准”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既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与个性差异,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怎样学上面,通过学生自身各种形式的活动达到消化吸收的效果。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加上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我校音乐教室都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也配备了电脑,这使音乐教学的现代化成为现实。教师在每一节课前制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的辅助教学软件,它突破了传统的媒体限制,以其随机、灵活的特点,把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时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外,教师还可用情境设置的手段,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及图片,使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获得生动鲜明的形象感受。精彩的语言描绘,定能使你的教学增辉、生色。拓展音乐时空,让学生主动选择相关音乐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音乐的主要渠道将不再局限于课堂。音乐教师首先教会学生怎样选择人类优秀的音乐作品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放手让他们选择与教学相关的音乐来相互交流,充实课堂,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开发其潜能。好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不断找到适合本人、本校情况的教学手段,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总之,“新标准”的颁布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同时,对教师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常规教学的基本功,又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能运用策略,又能及时地反思,积多能、广博、全面于一身。作为改革前沿的主力军,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天地,主动学习和交流,了解教学新动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及时研究音乐教育的最新成果,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博闻强记,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尽快成为一名“全能教师”。面对“新课标”我已做好一切准备,勇于纳新、乐于纳新,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开发者。